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腳麻
共找到
171
筆 文章
-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頸動脈狹窄 醫:可能導致2次中風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患腦中風後,檢查出他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1個多月後,該病患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位年歲已高的男性,有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觀看,卻聽不懂在講什麼,等扶起坐好,發現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了這麼突然的腦中風。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在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個小時就完成。張耿豪說,從各個研究顯示約有2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然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他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有效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
2020-08-06 科別.骨科.復健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骨科醫教多做4動作保養腳部
常見3種腳麻原因,遲未改善盡早就醫台中行健骨科診所朱家宏醫師表示,說到腳麻的原因,不少人認為是腳底血液不循環所致,而大多數的人也通常多把各種問題歸向於血液不循環,但其實血液不循環只是其中一種原因,其他原因像是神經出現障礙也相當常見,也可能是因為慢性筋膜發炎所引起的「鈍痛」。朱家宏醫師更進一步表示,血液不循環所造成的腳麻,常見也會有些腫脹感;而像是過度健走、久站的長期筋膜使用不當,或者是久未使用造成血液不循環等,都容易形成足底筋膜炎,久了便會形成慢性足底筋膜炎,就容易出現鈍痛的情況。在一般正常情況下,若因神經障礙出現麻痺的情是不會有痛感的,而診間常見患者表示腳麻,但當醫師用針刺時卻會有痛的反應,這種就是所謂的鈍痛,雖患者以「麻」來形容,但並非是「神經麻痺」。不論是那一種腳麻,相信對民眾而言都是相當難判斷的,朱家宏醫師表示,如果有腳麻的情況遲遲未改善,還是儘早就醫讓醫師檢查並改善為佳。如前述的神經麻痺就是屬於較為棘手的問題,因為神經麻痺也只是一種症狀,再往前追溯的原因也有很多種,像是脊椎出現問題或某條神經受到壓迫等都有可能造成神經麻痺,若久未處理後果恐不堪設想。4動作多動動,有利保養腳部肌肉、筋膜朱家宏醫師表示,保養腳部的方式其實可以很簡單,就是善待腳部。例如肥胖者適度減輕體重,如此腳部承受的負擔便能減輕,也較不容易出現問題。並且也要多活動自己的雙腳,像是踮腳、將腳趾往下抓、將腳掌往內撥、將腳掌往上勾,這4種動作基本上就可以靈活運用到腳部各處肌肉及筋膜,便有利保養腳部,避免腳麻等問題找上門。赤腳走路有利健康?醫:要選對場地許多人認為赤腳運動、走路等,這樣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對於身體、足部健康有所幫助,對此朱家宏醫師表示,這確實是會有些幫助,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因為現代的生活環境就多是處於不自然的狀態。正常情況下行走於土地上,是有利於腳趾抓地的,但現代環境腳所能踩的地面大多就是柏油路、磁磚等過硬的地板,不利於腳趾抓地,腳步移動時勢必就會出現「腳掌上勾」的情況,如此便容易有其中一處過度使用的問題。因此醫師建議,若要赤腳走路、運動,最好是在安全、乾淨的土地上適度進行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9 橘世代.健康橘
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電視台退休記者賴昇宏25歲開始,即扛10多公斤攝影機四處採訪,工作20多年後手、腳出現麻、無力感,經檢查判定為職業傷害「頸部椎間盤突出」,因緣際會下他開始健身、重訓,至今10年感覺病痛不藥而癒,呼籲每個人都應該為健康「超前部署」,財富、權位都比不上健康。65歲賴昇宏6年前退休,雖然勞工月退不多,但他知足表示「夠用就好」,現在每周保持3到5天上健身房,透過重訓健壯肌肉,保持健康活力,一身汗水中他神采奕奕地說,「流汗很舒服,我現在比10年前跑新聞還要健康!」賴昇宏說,早期扛的攝影機不像現在輕便,除主攝影機還要背電池、攝影燈,裝備重量10幾公斤,新聞工作量可能沒有現在記者多,但每天扛「重機」出勤是必要工作,10年前出現職業傷害,真的是從沒想過的事,只能聽醫師建議勤做復健。●健身停止老化?專家:讓自己比昨天進步「健身助我停止老化!」他說,10年前為採訪新成立的健身中心,他決定到健身房試試,一開始純粹只想趁機「減肥」、變壯一點,沒想到健身重訓後,原來手腳麻的症狀忽然不見了,而且身體越來越精壯。賴昇宏坦言,6年前因為企業合併、他突然被強迫退休,能領退休金有限,但轉念一想「錢夠用就好,應該開始賺健康」,少了追逐新聞,更有時間全力投身健身、體適能活動,最近更發現原來滿頭白髮,居然長了不少黑髮。現在健身已成為習慣,「捨不得不練了!」賴昇宏的健身教練鍾志宏說,健身重訓要循序漸進,不須要跟他人比,「只要讓自己比昨天進步」,但絕不能偷懶,許多初練者遇到撞牆期、疲累就想休息,一不小心就可能放棄,年紀大的銀髮族要謹記「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健身房許多中高齡長者,都相當享受重訓汗水帶來健康。●醫師說明肌力訓練、重訓好處多嘉義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黃立人表示,肌力訓練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防止骨質疏鬆、增加肌肉量、防止肌少症,而且可以減重,重量訓練時所消耗的卡路里,可持續達38小時,另研究顯示,休息時代謝率也會提升。他說,持續肌力訓練也可以幫助提升平衡感、協調性和姿態,當長輩下肢肌肉越強、越不容易跌倒,而且可有助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疼痛、改善程度大,可減少止痛藥物使用,並可以提升腦內啡產生、使人產生愉悅。【熟齡健身精選延伸閱讀↘↘↘】。請問潘若迪/50+運動原則「可以慢,但不可以斷」。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1 科別.心臟血管
別以為靜脈曲張只是外觀不佳 醫警告恐增血栓風險
防疫期間,在家工作,久坐又沒運動,不少患者因久坐腳麻求診,發現竟出現靜脈曲張。台北長庚靜脈曲張特別門診醫師張學倫表示,靜脈曲張患者僅半數出現症狀,多數民眾認為靜脈曲張僅導致外觀不佳,偶爾腳痠,但研究顯示,比起一般人,靜脈曲張患者發生血栓機率,高出五倍,甚至吾出現肺栓塞。長庚醫院進行大規模研究,運用健保資料庫,在2001年到2013年,針對21萬名靜脈曲張患者,瞭解後續出現其他疾病的機率,發現與一般人相比,靜脈曲張患者多出5.3倍機率出現深層靜脈栓塞、肺阻塞則是1.73倍、周邊動脈疾病為1.72倍。張學倫說,靜脈曲張就像是高血壓,平常不會有症狀,但症狀出現後,後續併發疾病可能致命。靜脈曲張通常與體質、年齡有關,若後天生活習慣不佳,如久站、久坐,都可能誘發靜脈曲張。靜脈曲張治療,通常建議穿著醫療級彈性襪或是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久坐、久站,搭配抬腿讓血液回流,避免靜脈曲張惡化。不過有些年紀大的患者,手的力氣不足,沒辦法自行穿彈性襪,反而讓靜脈曲張更加嚴重。88歲的王姓伯伯是獨居榮民,因為嚴重靜脈曲張就醫,醫師告知目前有靜脈曲張的微創雷射治療,不過術後需穿一個月的彈性襪,王伯伯一聽到彈性襪就對手術卻步,他自知沒力氣穿脫,也沒人可以幫他。張學倫說,有部分靜脈曲張患者對於穿彈性襪有困難,除了要有力氣,加上只有晚上睡覺不需要穿,其餘時間都要穿著,有些人皮膚敏感,可能因此過敏,導致術後效果不佳。對於穿不住或無法穿彈性襪的靜脈曲張患者,目前可選擇靜脈膠手術,原理與其他手術相同,破壞體內已無法使用的靜脈,再讓淤積在下肢的血液順利回流心臟。靜脈膠與微創雷射手術相比,效果相同,但前者價格不菲,好處是不用穿彈性襪,後者價格較低,但需要穿彈性襪,張學倫說,患者可經醫師評估後選擇。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9 科別.骨科.復健
僵直性脊椎炎、運動傷害差在哪? 醫師教你辨別
一名40多歲退役軍人深受下背僵硬疼痛困擾多年,由於平時愛好打高爾夫,一開始誤以為只是運動傷害,而且疼痛在運動時感到舒緩,也就漸漸地不以為意。不料,他的症狀持續惡化,甚至連腳踝也出現嚴重紅腫疼痛,持續復健也未見改善,日常行動受限,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在復健科醫師的建議下,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才驚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積極治療後,症狀終於得到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總算知道什麼叫不痛!」。收治上述患者的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背痛和足底筋膜炎,而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度不同,長期的不適可能讓患者習慣疼痛,增加自我評估病況的難度。此外,根據統計僵直脊椎炎病患平均延誤診斷為5-7年,也因此錯過治療良機。預防脊椎粘連是僵直性脊椎炎重要的治療目標,黃文男主任指出,脊椎粘連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恢復,長期的發炎會導致一節節的關節互相粘連,造成患者駝背、軀幹僵硬如竹竿,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只有傷害脊椎,也可能產生關節外的症狀,最常出現的共病為虹彩炎,少數患者甚至會影響腎臟、肺臟和心臟的功能,呼籲民眾切勿輕忽不尋常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給予抗發炎藥物,若病況嚴重,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選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發炎因子,緩解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然而現行健保制度對生物製劑的給付門檻較高,許多患者即便病況嚴重,仍欠缺一兩點條件才能受到健保的照護。黃文男主任分析,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是台灣重要的潛在資產,根據現行的生物製劑事審規範,僅有不到10%患者能接受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接受完整照護的比例仍舊偏低,期盼未來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多患者受惠。 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是僵直性脊椎炎的也是治療關鍵,黃文男主任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和運動傷害最大的差異在於疼痛類型的不同,運動傷害通常是機械性疼痛,患部會愈動愈痛;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屬於發炎性疼痛,反而能透過運動獲得改善;因此造成患者在剛起床時最為僵硬不適,經過日常活動後,中午時便與正常人無異。呼籲民眾不要太過輕忽身體的病痛,尤其年輕男性,若發生起床下背僵硬疼痛卻找不到病因,或肌腱炎類似症狀久未改善,持續超過六個星期,應儘快至免疫風濕科尋求協助,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別忍了! 4大特徵看你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4-2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也會中風 高血壓成腦中風隱形殺手
一名62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忙於事業,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直到日前低溫來襲時,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的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左側大腦出血,所幸經過控制血壓與降腦壓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有肢體輕癱的後遺症,需長期復健治療。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因此中壯年者都要小心。尹居浩分析,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型中風的隱形殺手,若民眾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可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另一種常見的因素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如果血管瘤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若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或腦出血可預防,建議民眾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19 科別.腦部.神經
莫名不舒服卻找不到病因 醫: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張姓男子近來出現莫名地疲倦、長期頭暈、手腳麻木等症狀,尤其壓力大於更明顯,多次求診仍不出病因,讓他相當困擾。醫師表示,有類似張男上述情形,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調整身心狀況,逐漸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台南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張榮哲表示,人體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系統兩種,屬於周圍神經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共同組成,兩者作用相反、互相平衡,如交感神經使心跳加速,而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緩。所謂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之間平衡失常,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他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理表現。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往往並非身體問題,而是由於心理因素引發各種不適,如生活缺乏目標、找不到生命意義、焦慮、憂鬱、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等。張榮哲說,自律神經失調者,應改變不合適思考方式,釋放內在累積壓力;治療方式包括規律運動、良好生活作息、練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內觀冥想等技巧。若有需要,搭配生物回饋(biofeedback)治療,接受心理師專業心理諮商,或醫師處方藥物治療,都是可能改善途徑。不論哪種療法,都需要有耐心、有決心地持續治療。
-
2020-04-0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恐慌症候群? 疫情延燒民眾擔心感染緊張求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內確診案例不斷增加,疫情延燒,媒體天天報導疫情新聞,最近有民眾向衛福部朴子醫院身心科醫師張凱棠求助,指稱工作忙壓力大,每天接收大量疫情訊息,擔心感染,公共場合擔心迎面而來民眾可能帶病毒,產生失眠、易生氣、缺乏耐心,甚至出現吸不到氣、心悸、冒汗、手腳麻木等恐慌症狀。張凱棠說,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大多來自境外,不需過度恐慌,過多疫情資訊,造成不必要採購與緊張情緒,結果產生囤積民生物資,搶購口罩、酒精情形。為減少不必要恐慌,對疫情動態,不要反覆大量查看,尤其對未查證資訊更應小心看待,有需要時可查詢疾病管制署或衛福部官方網站相關資訊,獲得正確資訊,建議民眾保持情緒穩定,按照政府提供防疫方法。 張凱棠建議民眾,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法減緩焦慮症狀,腹式呼吸法主要是以緩慢且深長的呼吸方式,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達到放鬆效果,將注意力從壓力環境轉移開,專注自己呼吸,這種呼吸法可幫助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另正念減壓方式也受歡迎。對居家隔離或檢疫民眾,張凱棠建議替自己計畫時間表,保持規律生活,做平時沒機會做的事,如看書、看電影、整理家居環境,不要因為隔離中斷社交生活,可利用電話、通訊軟體與親友聯絡,規律生活、親友支持,保持愉快心情,度過隔離期間。朴子醫院心理師推薦參考「法鼓八式動禪系列的APP」,在家下載觀看,以動禪方式享受身心放鬆感覺,在家練習正念減壓方法。
-
2020-04-08 科別.心臟血管
危害不亞於心肌梗塞!5大徵兆表示周邊血管阻塞了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週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週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造成週邊血管阻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注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如果出現下列5個徵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週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一步的診治。1、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當腳部傷口無法癒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一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2、手腳老是感覺冰冷一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3、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當週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一個典型徵兆就是間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走了一段時間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一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一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4、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週邊動脈血管一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週邊血管阻塞的徵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5、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如果是靜脈週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一隻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隻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延伸閱讀: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 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07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1、脊椎側彎: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2、脊椎狹窄症: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3、壓迫性骨折: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5、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6、脊椎惡性腫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連假後下背痛到站不直? 日常保養2秘訣趕緊學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2-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患化療 中醫治療緩解不適
56歲陳姓男子平時愛與好友小酌,也習慣睡前喝杯烈酒,後因腹痛超過半年,在妻子勸說下,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確診為大腸癌,他在化療期間一度因身體虛弱想放棄,還好經接受中醫治療緩解,順利完成化療,如今他不但戒酒,也養成爬山等運動好習慣,樂觀抗癌。另一名37歲蔡姓女公務員因有大腸癌家族史,長期飲食養生,也注意健康,後因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第3期大腸癌,開刀切除腫瘤後,加作輔助性化療。她在3次化療後,因嘔吐太嚴重想放棄,轉至醫師葛正航門診,配合中醫治療後,嘔吐感大為減輕,最終完成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0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衛福部推出健保癌症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中醫門診照護計畫,結合中醫醫治療,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不適,統計院內每年大腸癌住院會診中醫人次超過200人,每月大腸癌中醫門診在250人次以上,造福許多大腸癌的患者。中國附醫中醫內科主治醫師葛正航說,大腸癌治療時有許多副作用,像是疲倦虛弱、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麻木感覺異常,口乾舌燥等;此時若輔助中醫治療,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大幅降低病人不適。
-
2020-02-04 養生.抗老養生
寒從腳下起!養生6招讓腳瞬間暖和起來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但也最易受寒,招致疾病,我們要像保護心臟一樣地保護自己的腳,不讓它受傷。足部是寒邪入侵的通道人的腳底隱藏著一個祕密的調控系統,有許多按鈕,直接與內臟相連。按摩刺激這些按鈕,就能開啟相應的線路,對相應的臟器進行修復和調節。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人老足先衰」。腳底也是離心臟最遠、血液最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因此腳底不容易保暖,最容易受寒。有的人不注意保養足部,經常足涉涼水,赤腳在污水中行走,雨水淋濕鞋子不立刻換下,睡覺時腳對風口,以及腳髒腳臭不立刻洗腳等,都容易招致寒氣的入侵。更重要的是,腳上有許多連接內臟的穴位,寒氣從足部入侵,會直接影響這些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頭涼足暖利於眠自古以來,民間就有「頭涼足暖利於眠」的說法,這是符合醫學道理的寶貴養生經驗。睡眠時,頭露在外面,既有利於頭部散熱,保持清涼,具有寧心安眠的作用,也有利於呼吸暢通,使腦部供氧充分。在炎熱的夏天,使用竹枕、玉枕、瓷枕等涼枕,能降低頭部的溫度,因而可用來治療失眠,保健腦部。相反地,喜歡把頭蒙在被子裏睡覺的人就要注意了,蒙著被子睡覺會使睡眠不沉,腦部氧氣供應不足,進而影響隔天的工作。時間長了,會造成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睡覺時,足部是要重點保暖的部位。許多父母發現,如果孩子在睡覺時不小心踢開了被子,第二天就會感冒、拉肚子。因此睡前要幫孩子把被子蓋好,特別是足部的位置,被子要向裏折一點,壓在腳下,以免被踢開。對於老年人,冬天可以用熱水袋或羊毛毯放在足部,腳暖和了,就能睡得香甜。讓腳瞬間變暖的妙法寒冬時,冷風會從褲口往裏灌,雙腳麻、木、涼、痛,加上從足心到小腿,再到全身,被凍得瑟瑟發抖。這是我三十年前曾有的經歷,現在想來,更能體會「寒從腳下起」的意思。現在的人很少能體會腳凍的感覺了,但還是有腳涼的時候。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方式,可能一夜雙腳都不會暖,這可是不利於健康的。以下介紹的,是能夠讓腳瞬間暖和起來的六種方法,看起來簡單,卻很有效。踏步法:做原地踏步動作。腳落地時稍用力,只需五到十分鐘,雙腳就會暖和。注意選擇地點,儘量不要在臥室進行,以免打擾到樓下的鄰居。頓足法:同時抬起雙腳腳跟,腳尖著地,再迅速頓下腳跟,反覆五十至六十次。此法對便秘有作用,但老年人不宜。按摩法:盤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用雙手摩搓足背以及小腿。然後再搓足心,到溫熱為止。睡前適度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環,達到安神鎮靜、促進睡眠的作用。浴足法:用溫熱水泡雙腳,邊泡腳邊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少數鹽待溶化後浸泡,有消炎作用。有灰指甲、足癬等足病者,可以用苦參三十克、白蘚皮三十克、蒼術三十克、枯礬十克,煎水泡腳,既能暖足,又能治病。薑湯法:腳涼,全身又覺得有寒氣的,可以熬一碗薑湯趁熱喝下,再蓋被取暖。特別是涉水、淋浴後,腳部受寒者,更適合用本法。舉腿法:仰臥床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將兩條腿緩緩舉起,垂直於身體,稍作停留後,再緩緩放下,如此重複數次。本法還可以鍛鍊腹肌,有助於減肥。
-
2020-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拜年伴手禮送保健食品 小心反而引起慢性病惡化
向親友長輩拜年,保健食品或藥材養生產品是時下最夯的伴手禮。不過看在專業藥師眼中,這些保健食品食品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特別是如果長輩平常有服用降血壓藥、抗凝血劑、降血脂藥品,或是有肝腎功能不好、心律不整、自體免疫相關問題,有些保健食品會影響藥效或病情,不應該鼓勵長輩吃。亞東醫院藥師羅睿表示,有高血壓等腎功能不好、心血管疾病的人,會需要注意鈉、鉀離子攝取不能過量,但如果服藥之餘又多吃了濃縮型的食補液,像是滴雞精、蜆精等,會導致鈉、鉀離子上升,血壓也不容易控制,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加速不規律等症狀。另外有些健康食品,會有抗凝血的效果,如果本身還有服用和抗凝血劑會產生交互作用的話,有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 (不明原因的瘀青、牙齦出血),例如魚油、大蒜精、維他命E、納豆、蔓越梅等保健食品。羅睿表示,建議不要擅自服用這些保健食品,如果很想嘗試,一定要和醫師討論,預先評估過身體狀況及相關用藥,會比較安全。羅睿指出,對於有在服用降血脂藥品的病患肝不好的人,若服用紅麴和葡萄柚可能導致肝功能不正常,產生疲勞、黃疸、茶色尿、肌肉痠痛等症狀。人蔘、黨蔘、靈芝、牛樟芝等促進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也不適合一些需要控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自體免疫疾患患者,因為這些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這些促進免疫的保健食品正好會將藥效抵銷掉,可能導致病情控制不佳或惡化。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傳統咳嗽糖漿或藥水中常見的甘草,其實心律不整的人應特別注意,很多人不知道甘草其實會降低鉀離子所以會和有些心律不整的藥物發生交互作用,增加藥品的毒性可能引起視力模糊、厭食、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
2020-01-17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為何是「幸福終結者」?就算躲過也會留3後遺症
大腦的重要性,想來我都不必多說了吧。作為人類意識和智慧的承載者,人體所消耗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用以支持它的工作和運行。雖說只佔了體重的2%,但大腦需要消耗的氧氣與能量,卻能達到全身的20%,大約有15%的血液單獨為大腦提供後勤。因此,作為血流如此豐沛的大腦,一旦供血出現“故障”,自然後果就會相當嚴重。中風,為何會被稱為幸福的終結者?人們會把中風當成最可怕的疾病,不僅因為發作時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即使治癒之後也會帶來後遺症。中風被稱為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高血壓導致中風的發病率非常高,隨後就會出現中風的後遺症,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痛苦,給家庭生活也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即使治好中風,也可能會留下下面的三個後遺症:1、肢體癱瘓根據病情的程度不同,癱瘓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將其劃分為輕度癱瘓、不完全癱瘓和全癱。有些患者是一側肢體癱瘓,有些患者是同側上下肢體以及面部出現運動障礙,一般這些癱瘓的人群走路姿勢也會受到影響。2、失語中風會影響語言功能,由於損傷區域不同,損傷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如運動性失語:能聽懂人說話,無法用語言和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意思。感覺性失語:有說話能力,但聽不懂人說話經常答非所問,無法正常交流。還包括混合性失語和命名性失語。如果腦部病變範圍較大,完全不能說話被稱為完全性失語。3、精神障礙多數中風患者性格會發生改變,心理和情感變得非常脆弱。因為中風對腦部神經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腦萎縮等器質性變化,造成口眼歪斜、手腳麻木或半身不遂,影響運動系統的同時也會伴有精神障礙,精神、人格和認知方面出現改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做好預防腦中風會突然發作,往往沒有前期表現,所以預防很重要,老年人要注意以下的4點:1、老年人要積極的防治高血壓,高血壓是誘發中風的高危因素。另外,肥胖、吸煙和抑鬱也會導致中風,這些因素在生活當中要提高警惕。2、季節對腦中風的發生會產生影響,尤其是春季和晚秋是中風的高危季節,這個季節溫度普遍較低。為此,老年人要注意自身保暖,按時用藥,防止中風。3、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也是誘發老年人腦中風的原因。日常飲食應該多吃魚、蛋、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以低脂飲食為主。4、腦中風和遺傳因素有關,有家族史的人患有中風的機率很高,甚至會高出10倍。所以,有家族史的人除了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之外,還要定期體檢。綜上所述,腦中風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雖然本病目前能夠治療,但是治愈之後也會留下後遺症。為了防止後遺症的發生,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尤其是在康復的階段,更應該積極配合醫生主動治療,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調整日常飲食結構。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19-12-13 科別.腦部.神經
氣喘兒?7歲童上腹痛 就診才發現胸腔長9公分腫瘤
台中市7歲的粘姓男童從小常喘咳,以為是氣喘兒,直到去年10月下旬有上腹痛掛急診,經照X光後,發現心臟旁竟有1顆大腫瘤,壓迫心臟,醫師研判是神經母細胞瘤,要緊急手術開傳統刀,粘媽媽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發現是縱膈腔腫瘤,經接受兒童外科的胸腔鏡和神經外科的顯微聯合手術,並使用術中神經監測,避免傷及神經,切除9公分大神經節神經瘤,術後症狀改善,不再喘咳,如今健康活潑。台中榮總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說,神經節神經瘤很少見,是不明原因的神經不正常增生的良性腫瘤,腫瘤大到壓迫肺部引起呼吸喘,腫瘤更鑽入胸椎第8、9節,沾黏、壓迫神經,導致上腹痛,必須手術清除。粘媽媽說,兒子上腹痛急診照X光才發現身上長腫瘤,一度懷疑是惡性神經母細胞瘤,壓迫心臟,可能猝死,要開20公分的傳統刀,她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術以胸腔鏡加顯微手術,傷口5公分,手術7小時,確診是神經節神經瘤。周育誠說,兒童神經脊椎病變少見,有先天的脊柱裂、後天神經腫瘤,可能出現手腳麻、無力,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尤其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需醫療團隊細心診察,台中榮總跨部科兒童神經重症團隊和神經脊椎病變相關部科合作,6年多來治療和追蹤了450多名病童。7歲凱凱嬰兒期發現水腎,後來發現左腎旁腫瘤壓迫脊神經,在1歲1個月大接受兒童外科腹腔鏡和神經外科顯微聯合手術,病理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接受兒童血液腫瘤科團隊化學治療與追蹤,至今腫瘤無復發;1歲2個月大的小潔出生時發現背部膨出,在腰椎第4、5節長脂肪瘤,造成脊柱裂,中榮跨科組成脊柱裂團隊在她4個月,進行脊柱裂修補手術,如今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