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腦血管
共找到
638
筆 文章
-
-
2024-12-17 養生.聰明飲食
促新陳代謝、降中風風險 辣椒1成分有益健康但男性不建議多吃
根據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會吃一次咖哩,而在英國,像是Tingly Ted's等辣椒醬品牌,更是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等名人加持下大手歡迎,需求暴增。不過,辣椒到底對我們健康有沒有好處呢?「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近期對5萬多名成年人,針對食用新鮮辣椒、辣椒醬或在烹飪中添加乾辣椒的頻率,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每周只吃一次辣的人跟那些鮮少或是根本不吃辣的人相比,罹患危及性命的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13%。其中理論認為,辣椒益處是來自辣椒素(capsaicin)之作用,也就是讓辣椒吃起來辣口的成分。辣椒素可提高新陳代謝約8%,也叫是身體消耗能量的速度,並因此防止肥胖。且即使是已經中風患者,也能從中受益,根據「中風和腦血管疾病雜誌」(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辣椒素補充劑的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吞嚥困難是高達80%的中風患者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你是否有注意到,每次吃辛辣飯菜的時候,本來困擾你的鼻塞似乎消失了;這是因為辣椒中的辣椒素會釋放出一種蒸氣,刺激鼻孔內的黏膜;而這層脆弱的粘膜,會捕捉進入我們鼻子的細菌,並釋放黏液將它們從鼻子中清除。另外,辣椒素還可以緩減疼痛;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就經常會使用,由辣椒素製成的皮膚貼片來治療,像是糖尿病患者因腿部和腳部血液循環不良會損害神經導致的神經性疼痛。研究顯示,這種以辣椒貼片,含有一種由辣椒素製成的液體,可滲透至人體,減輕高達50%的神經性疼痛。但辣椒也並非全然地對人體有好處,南京中醫藥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研究人員,在2021年回顧了16項關於辣椒和胃腫瘤的研究數據,發現每周吃好幾次辣椒的人,可能因為辣椒素攝取過量,導致他們罹患胃癌的風險比偶爾吃的人高出50%。此外,吃太多辛辣食物,可能還會影響親密關係;近期一項針對373名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周吃三次或以上辛辣食物的人會出現性慾下降的情況,而且患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是每周吃辣少於一次的人之兩倍半;主要可能是因為辣椒會影響雄性激素的水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失智、心肌梗塞、腎病、視網膜病變,居然都是輕忽這個問題造成 醫揭這沉默殺手最致命
台灣有近460萬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初期並無症狀,調查顯示國內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亦即18-39歲台灣人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但調查自知率為34.2%,即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都是「被診斷」才知疾病找上身。影響血壓管理的4大障礙,包括誤認「老人才有高血壓,年輕人不用量」、「就診或不舒服才量」、「無症狀不用定期量」、「血壓計選擇及測量認知不足」。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像腦中風、眼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3.9萬人死亡,即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高血壓帶來的致命危機有那些呢?◆ 血壓衝擊造成血流阻塞 造成心肌梗塞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 腎臟功能變差 導致洗腎 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需要洗腎。◆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長期高血壓讓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血管千萬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若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必知自己血壓數值 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多少,若超過130/80 mmHg(毫米汞柱),或者出現頭痛、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更需小心是否血壓高。有人因血壓問題造成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適,到醫院掛了急診、做了檢查,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檢查後發現,收縮壓/舒張壓竟已超過160/100 mmHg,這已經是高血壓第二期,有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需要藥物控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急診病患經常發生在不滿40歲的人身上,若沒及早發現持續輕忽,也會伴隨高血脂及高血糖兩個問題,直接入列三高問題病患。國健署呼籲 : 高血壓患者的救命法寶 謹守「722原則」量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倘若自己或家人已罹患高血壓,除了要依照醫囑持續用藥,最好預防病變的方法就是天天量血壓。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而天天量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就能提供醫師參考並能即早發現問題、減少併發症危機。量血壓贏獎金,加入WaCare高血壓防治網抽iPhone及Garmin手環!由國民健康署、台灣高血壓學會、WaCare(吉樂健康資訊科技)共同發展高血壓防治網,下載WaCare APP 後進入高血壓防治活動並完成報名,每月就抽Garmin健康心率手環,之後可隨時點開APP完成「每日血壓任務」,天天都有100元超商禮券可以抽;此外若完成「722量測任務」不用抽即可得100元超商禮券,還加碼抽iPhone15手機。現在就幫自己與家人加入高血壓照護活動網https://wacareweb.page.link/pbcR ,讓血壓得到妥善的控制,預防病變健康更加分。
-
2024-11-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美的教練讓您動心忍性?
老李整天坐辦公室,懶得動,肚子日益大起來,慢慢形成濟公型體型。想不到二個月前開始,一向不愛動的他,突然一有空就到健身房報到,身材也慢慢纖細起來。老婆不解,以為中了什麼邪,偷偷跑去健身房查看,原來這家健身房的教練,個個身材姣好,臉蛋又美。他老公的教練自然也不例外,也難怪這家健身房生意那麼好。「好好色,惡惡聲」這是人的天性。同樣的去健身房或去上課看到教練美麗、老師漂亮,學生也會學得比較起勁。所以商場上,代言人都是找俊男美女為代言人,以美麗的視野吸引顧客。人有很多天性,除了愛美外,愛吃美食甜食也是一般人的天性,近年國人得糖尿病的人愈來愈多,幾乎成成為最常見的國民病。血糖居高不下讓你全身器官浸泡在糖水內,久而久之血管容易硬化,進而引發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偏偏市面上的飲料大多加了甜頭,有加糖的比沒加糖賣得較好,而甜的通常又比較可口,但也埋下了目前青少年肥胖、中年糖尿病病人發生率增加的主因。除了人的天性愛吃甜食外,喝咖啡飲品也是這些年來國人的最愛,尤其咖啡像嗎啡一樣會讓人上癮,因此喝咖啡人口愈來愈多,也因此近年來國人胃食道逆流者愈來愈多,嚴重者引起食道灼傷,甚至引發食道癌。總之,了解人的天性上的弱點,盡量用理智加以克服,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22 醫聲.Podcast
🎧|急診大塞車怎麼辦?醫師告訴你「這方法」能解套
急診壅塞已是台灣醫療沉痾,健保署統計,最嚴重的檢傷一級民眾暫留醫學中心急診的時間長達15.43小時,遠超8小時健保品質建議上限,尤其當前國際情勢緊張、天災頻繁、冬季病毒齊發及心腦血管病人激增,壅塞情形恐雪上加霜。對此,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須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以銜接後續治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複合型災害頻傳 延長醫療照護助患者銜接正式處置 台灣急診壅塞成因複雜,許建清說,現在台灣急診前、中端檢傷及處置無虞,問題出在照護人力短缺,急診病床不似住院或加護病房有數量限制,有些急性問題無法在家處理等,導致後端住院病床壅塞。再加上近年常見複合型災害,例如地震衍生火災、海嘯,或颱風衍生水災、土石流,許建清表示,日本也預測附近的海溝20年內將發生芮氏規模8.0的強震,因此如何使用有限資源,讓患者在送達適宜的照護單位前,接受基礎照護,是台灣急診的燃眉之急。起源自戰爭的延長野外照護(又可稱延長醫療照護)正是解方之一,先在災害現場、救護車、中繼站醫院等處,初步判斷患者傷勢並處置,最後再銜接最適宜的醫療照護單位。許建清以重大外傷患為例,救護人員會先將患者送至較近的地區醫院,接受插管、止血、輸血等措施,狀況稍微穩定後,再轉送至較遠的醫學中心。或是某工廠員工的手被攪拌機捲入,大量失血有休克死亡風險卻動彈不得,此時由麻醉科、外科、骨科、急診科醫師組成的外展急救小組趕赴現場,為其插管、麻醉,進行截肢手術,再後送到醫院接受完整醫療照護,「小組就像搭建一座橋,讓患者能從事發現場順利連接至合適的地方。」許建清指出,國內正積極準備重大緊急災害的因應措施,像是醫學會到各國觀摩救難演習,確認關鍵基礎設施及緊急救護設備,並研擬延長醫療照護指引,辦理教育訓練,制定照護標準流程,實際演練,再藉由回饋修訂指引。醫中急診壅塞嚴重 各界創造「社區醫院」因應急診室即使在壅塞的情況下,也可使用PFC的概念。回看國內急診現況,健保署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多數負責醫院急診均有人等待住院,尤以醫學中心最為嚴重,截至11月20日,全台前三名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80人、台大醫院73人、永康奇美醫院64人。同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長的許建清表示,患者滯留於急診,不僅病家無法好好休養,醫療人員也得在看診及留觀間疲於奔命。為減輕急診壓力,尚有行動能力的感染患者可接受「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病箘藥物(OPAT)」;奇美醫院則提供「急診出院-居家照護」,讓急診患者經適當處置或待床期間病況好轉後返家,必要時再轉回急診。健保署七月也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試辦計畫,讓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患者,搭配遠距醫療設備,於家中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許建清指出,新加坡預估能降低10-20%的病床量,使醫療更具彈性與韌性,「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許建清小檔案現職: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教育部部定教授經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鄭友寧特別感謝:台灣急診醫學會、奇美醫院
-
2024-11-22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幾次算正常?7招緩解夜尿 睡前少滑手機也有幫助
據統計,近四成台灣人有夜尿困擾,卻拖了一年以上才就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網路流傳食用蓮子、南瓜、芋頭等食物,或按摩穴道可以解決夜尿問題,這些都是錯誤方式,可能加重腎臟的負擔。查岱龍說,以國人40歲以上近四成盛行率換算,夜尿人口約720萬人。不少民眾有夜尿煩惱,第一時間卻是上網搜尋改善方法,但網路平台的錯誤訊息高達40%,提醒民眾別迷信網路偏方,應由專業泌尿專科醫師診斷,並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解決根本問題。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就屬「夜尿症」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因強烈尿意中斷睡眠,且一個晚上至少發生2次以上,就屬於「夜尿症」。查岱龍指出,夜尿症的成因複雜,除了膀胱泌尿疾病外,也可能是其他共病的隱憂,並非單一器官運作出狀況。夜尿症主要分為「夜間多尿」與「夜間頻尿」,臨床觀察,近九成夜尿患者都屬於「夜間多尿」的情況,主要成因為腦下垂體功能退化,使大腦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水分。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蒙恩表示,隨著年紀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也跟著減少,導致睡眠期間產生過多的尿液,不停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也提高罹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夜尿影響睡眠 恐讓其他慢性病提早報到蒙恩指出,許多有睡眠問題的民眾,常見主要原因為夜間排尿,只要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就應立即就醫。有些人不認為夜尿症是疾病,通常是因為頻繁起床上廁所打擾到枕邊人,或是嚴重失眠才就診,但延誤就醫,可能讓慢性病提早報到,甚至發生腦部退化疾病。夜尿治療或緩解7招1. 白天多運動,把身體水分排出。2. 睡前少滑手機,藍光恐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3. 晚餐後少吃水分多的水果,減少喝水。4. 少吃辛辣食物或含咖啡因的飲品,易刺激膀胱。5. 冬天排汗量較少,一天控制在1500至2000ml的水量。6. 看診檢查評估,口服抗利尿激素藥物補充。7. 做好慢性病控制,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
-
2024-11-12 醫療.心臟血管
颱風來襲恐讓心臟疾病患者增 心臟專科醫師告訴你發生原因
準颱風「天兔」未來若生成,將成為西北太平洋史上首次於11月出現四颱並立的情況。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一旦颱風逼近台灣,隨著環境因素變化,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衝擊;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略有增加,此與環境因素改變、身體壓力上升,進而衝擊心臟有關。林謂文說,每當有颱風接近台灣,隨著氣壓、氣溫降低、濕度上升、風速增加等改變,身體的體感溫度同時會降低,這時身體壓力上升,會刺激交感與中樞神經,身體啟動防禦機轉,並分泌壓力荷爾蒙,以克服外在環境的挑戰。但壓力荷爾蒙會刺激心臟,造成心跳變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而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林謂文指出,若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史者,可能會出現顫抖、心悸等症狀,血壓有較大波動,這時應多提高警覺。所謂血壓波動較大,是指如收縮壓從120毫米汞柱,一下子飆升至180毫米汞柱,一下又回落至120毫米汞柱,血壓一來一往,尤其是血壓飆升時,常感到身體不舒服,若合併血管較為脆弱或內皮受損等,容易形成血栓,並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是主動脈剝離等意外事件。林謂文說,臨床觀察發現,颱風來襲前後,心臟疾病患者確實略有增加,病情可能有血壓失控、心臟衰竭或惡化、心血管疾病復發等,建議年長族群於天氣變化時,應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家中,室內溫度應維持在攝氏20至24度,濕度依個人感受不同,多維持在50%至70%,如果有外出需求時,慢性病、心臟病史者應做好身體保暖,避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事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1-06 醫療.骨科.復健
馬拉松國手運動後中風 復健4個月能走路!醫教如何在家中做有效的復健
68歲的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曾是馬拉松國手、運動管理學系教授,今年4月中旬運動完回家,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躺臥沙發休息突發中風;醒來後,竟躺在醫院病床上,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他非常沮喪:「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但他積極復健,在復健醫療團隊協助下,現在已能獨立行走,重拾健康。中風與致病因子、遺傳有關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表示,一般人認為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是中風跟致病危險因子有關,並非「多運動就不會生病」。以盧瑞山為例,常年有運動習慣、自豪體力不錯,但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因此心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機率增加。台灣的腦中風發生率,每年約為3萬人,除了致死風險外,腦中風最怕的就是失能問題。塗雅雯說,近十年來,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有很大的進展,包括在黃金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盡速讓阻塞的血管恢復循環順暢。打通腦血管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銜接復健照護。塗雅雯強調,中風復健計畫應客製化,經醫師評估可強化受損失能的部位。「復健愈早開始愈好,黃金期是腦中風後6個月內,又以前3個月最明顯。」在病情穩定後,即可進行復健評估和治療,確保病人降低長期失能的風險,其最大目標為重建自立生活能力。盧瑞山分享,中風後一度無法自理生活,還要放鼻胃管、尿管、坐輪椅,但他憑著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以及運動家精神積極復健,逐步拔除掉身上所有管路,也從拄著拐杖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不靠輔具走上7至8公里。「雖然無法用跑的,但很高興恢復行走能力。」他更鼓勵其他病友,「中風並非永遠倒下」。復健逾半年 易進入停滯期塗雅雯提到,中風後的復健特別重要,但是超過半年後,容易進入停滯期。部分患者也會因為失能情況,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中風後憂鬱症」,其原因包括中風對大腦的影響,可能導致化學物質的變化,出現心情低落、胃口變差、失眠等症狀。目前的中風復健,是由各專科組成的治療團隊合併智慧醫療科技,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不同階段調整復健策略。塗雅雯表示,復健要保持正確姿勢才有用,團隊會定期依個案的步行狀態給予指導,是否用錯肌群、出力錯誤等,避免大腦存取錯的「肌肉記憶」。中風患者在家中該如何進行復健?塗雅雯指出,如果已經恢復到能行走,可加強行進速度、訓練心肺功能,並搭配太極拳鍛鍊平衡能力;肢體功能仍協調不佳者,建議可進行簡單的墊上瑜伽動作。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腦補腦恐增腦中風、血管性失智風險!12種補腦食物一次公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確診者康復後也容易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適量攝取補腦食物有助於大腦運作。 銀髮族遵循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那年輕人健忘可以吃哪些補腦食物呢?對此,高敏敏營養師表示,以下12種補腦食物可以物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12種補腦食物助大腦變年輕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果膠及葡萄糖,可幫助緩釋給大腦能量的補給。2.綠色蔬菜:蔬菜富含植化素及各種營養素,可以保護腦細胞讓思緒更敏銳,建議可多吃各顏色蔬菜以攝取到各種營養素。3.奇異果:每100公克的奇異果含有73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壓力也能合成腦神經傳導物質。4.雞蛋:蛋黃含有的卵磷脂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5.燕麥:富含β-聚葡萄糖、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腦袋混屯,因此又被稱為「大腦的糧食」。6.深海魚: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記憶衰退,建議多吃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魚。7.咖哩:咖哩含有的薑黃素改善注意力,整體認知和記憶。8.莓果: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和黑醋栗等莓果含有花青素、維生素A、C、E、K及多酚等抗氧化營養,可以減少自由基破壞,有助於延緩腦衰老速度。9.南瓜: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礦物質鋅等營養,皆具有幫助腦部運轉作用。10.優酪乳、優格:優酪乳及優格中除了富含好菌,還有蛋白質、鈣質、色氨酸,可以幫助補充健腦所需的營養。11.綠茶:綠茶富含植化素能有效抗老化,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2.堅果、核桃類: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有助於補腦,與上述健腦食材搭配在一起,如:莓果優酪乳、黑芝麻牛奶。莓果優酪乳除了能補腦也可以幫助腸胃順暢、補充鈣質;黑芝麻屬於高鈣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對於舒緩腦神經緊繃有助益,建議每天吃小匙黑芝麻或將其撒一點到飯上或牛奶中。補腦保健成分怎麼選?許多保健成分如銀杏、魚油、抗氧化劑、卵磷脂等等,對於改善記憶力可能有幫助。不過,微笑藥師廖偉呈建議,應先了解大腦退化的原因後釐清自身狀況再選擇補腦產品,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抗氧化劑:維生素C、E、茄紅素及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等抗氧化劑,可減少自由基攻擊細胞,進而降低神經細胞萎縮及神經髓鞘的損失之作用,適合處於高度生活壓力及抽菸、糖尿病、常發炎者等細胞氧化壓力大者。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可減少發炎而引起的細胞傷害,年輕族群有記憶力下降之困擾,可選擇補充魚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食物。膽鹼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PC)、磷脂絲胺酸(PS)為腦細胞膜與神經髓鞘的成分之一,因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而導致記憶力下降之年長者,可適量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絲胺酸有助於修補受損的細胞膜使其新陳代謝正常。銀杏:若腦力已衰退,此時補充銀杏的效果通常不佳,而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沒有貧血但時常覺得頭昏昏時,則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補充銀杏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發炎體質、糖尿病、血液循環差者可先諮詢醫師後再服用,除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風險。吃腦補腦有用嗎?5個健腦好習慣許多長輩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腦補腦、吃心補心。不過, 豬腦等動物腦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反而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應適量食用或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建議後再斟酌用量。除了飲食之外,以下5方法也有助健腦補腦,提高認知能力、改善記憶。1.咀嚼: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於《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指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透過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建議適當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2.大腦訓練:美國神經科醫師瑞斯塔克於《記憶強化全攻略》提及,記憶力就像肌肉一樣,時常訓練才不會退化,也才有機會降低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的風險,玩數獨、煮菜、看小說等大腦訓練皆對大腦有益。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改善記憶力集中問題,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也有於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適當的午休小睡對於提升工作效率及認知也有幫助。4.戒菸戒酒:酒精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並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而抽菸,國健署表示,根據追蹤研究發現,吸菸會加速腦部皮質層變薄,相較非吸菸者,吸菸者在5年之內記憶力衰退了1.9倍,且認知功能也有下降,而戒菸後會使其逐漸回復「正常年齡」的狀態。5.控制體重及三高疾病:家醫專科醫師黃乙絜說明,有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者的大腦執行能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有下降的情形,另外,2016年一篇英國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減重對於專注力、執行功能、記憶力改善都會有幫助。而控制三高疾病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參考資料: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高敏敏營養師、哈佛健康雜誌、國泰醫院 延伸閱讀: 颱風天,氣密窗為什麼聽得到「咻咻咻」的風嘯聲?達人揭3大漏風真相 「這樣跳」分泌「天然鎮定劑」血清素,預防失眠、憂鬱症!日本整骨專家的「獨門跳跳法」還改善五十肩、腰痛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超過60歲身體硬朗卻猝死?資深醫揭「對健康勿過度自信」:光做體檢仍不夠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自認身體硬朗,等真的出問題甚至倒下時才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健康。日本資深心臟外科醫師呼籲長者對健康勿過度自信,並介紹若要健康長壽得進行哪些關鍵措施。看似健康不是真的健康 猝死並非毫無徵兆擁有20年心臟外科經驗的家庭醫師古田豪記指出,不分年齡或性別,猝死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猝死是指撇除事故或自殺,一個人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原因十分多元,如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等心臟病、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血管疾病,以及主動脈瘤破裂和主動脈剝離,都會導致猝死。 古田表示其中最常見的是心肌梗塞,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菸和遺傳都會導致血管硬脆化,這並非一夕之間造成的,動脈硬化擁有一段長時間的進程,許多人認為猝死是毫無徵兆的死亡,這是錯誤的觀念,許多心臟病患者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與日常護理,就不會猝死。新聞中時常會看到貌似健康的中老年男性猝死,事實上健康只是表面,卻忽略其血管和細胞的狀態,許多猝死事前都有預兆,但可能只是小到自身都無法覺察的症狀,當事人沒有意識到這件小事會危及性命。上了年紀勿過度自信 定期體檢觀察變化很關鍵古田指出如果超過60歲並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充滿信心又沒接受體檢,那麼猝死的風險很高,他解釋因為我們不知道自身血管和細胞每天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此外每年進行體檢便認為自己很安全,也有猝死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掌握每年體檢數字如何變化,那也是毫無意義。他舉例血液檢查一年內血紅素從15下降到13,即使13和15都在正常範圍,但不會無緣無故降低,有可能是腸胃道癌變所致。與其自我安慰數值都在正常範圍所以沒事,應該將數據告知家庭醫師和討論,以便能盡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他強調:「對於健康過度自信無法保證健康的長壽」。資料來源/money post
-
2024-10-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高血壓一旦開始吃藥就得吃上一輩子?醫師曝「逆轉關鍵」能減量甚至停藥
許多人終生被慢性病纏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18歲以上民眾盛行率為26.8%,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有網友在PTT發問,自己的同事罹患高血壓,吃降血壓藥好多年了,每天都在吃藥,像個藥罐子。他很好奇一旦得高血壓是不是一輩子只能吃藥,有沒有辦法可以逆轉?網友回應:「跑步和控制飲食可逆轉」、「過胖的減重可以藥量減半甚至康復」、「回歸自然生活看有沒有機會」、「看成因是什麼來決定」。也有人指會到吃藥代表已經很嚴重了,變成慢性病頂多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不過乖乖吃藥還是可以活很久、過正常生活。高血壓一定要吃藥嗎?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聖典表示,很多高血壓病人擔心高血壓藥物吃多了會變成的腎臟病甚至洗腎,有些則擔心一旦吃了高血壓藥物就得吃一輩子。張聖典指出血壓高是會惡性循環的,血壓升高後容易破壞血管,會造成血管硬化,一旦血管硬化後血壓就會更高,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張聖典表示只要讓高血壓能降下來就不用繼續吃,高血壓的起始治療並不單只是藥物,包括飲食習慣、減重運動、戒菸及生活型態改變也是高血壓治療的重要環節。有不少病人藉由運動減重、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而降血壓,就不需要再繼續服用,所以血壓藥是有機會可以減量甚至是停藥。不過隨著年齡增加,血壓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大部分病人需要長期規則服藥來控制高血壓,才能達到預防的好處。幫助降血壓的5個習慣根據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介紹,改善以下幾種習慣可幫助降低血壓:1.得舒飲食:多攝取蔬果、低飽和脂肪2.減重:讓BMI降到低於253.有氧運動:每天30分鐘、每週五天以上4.減少鈉攝取:每天攝取範圍1.5-2.3克5.限制酒精攝取:男性每日攝取少於20克、女性少於10克當高血壓患者進行良好生活管理,從飲食與運動習慣下手,是有機會讓血壓獲得良好控制的。當血壓控制的不錯,可以與醫師討論,看看是否能開始藥物減量,切勿自行評估停藥,務必遵從醫生指示。
-
2024-10-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活動】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 有獎徵答拿好禮
腦血管疾病位居112年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每年更約有4萬人因急性腦中風住院,亦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推動中風防治,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將於10月20日,在台北圓山花博的花海廣場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邀請民眾一起共襄盛舉!活動內容豐富,除了有專業的健康講座,讓健康意識落實於民眾的日常生活,現場還有有獎徵答,50台歐姆龍血壓計等你帶回家!現場設有超過20個攤位,邀請醫療院所與相關團體參與,以互動方式宣傳中風防治觀念,並設有闖關活動,千份闖關禮環保袋與環保餐具組,希望每位參與的民眾都能獲得精美獎品,滿載而歸。期待一起分享知識、互相鼓勵,為更健康的未來努力,遠離中風、減少失能,預防勝於治療,攜手打造一個更健康美好的環境。📍活動時間:10月20日(日) 上午09:00-12:00📍活動地點:圓山花博花海廣場(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活動對象:一般民眾📍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三軍總醫院※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之權利。
-
2024-10-11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脂「無明顯症狀」比癌症更致命!醫揭「這類人」致命率最高
今年70歲的余先生,在56歲退休那年,接二連三遭遇家中變故,生活壓力倍增,長時間出現牙痛、肩背痠痛、呼吸不順、站起時暈眩等症狀,原以為是太疲累所導致,沒想到持續幾天後竟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緊急就醫裝心臟支架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醫師告訴他,是因低密度膽固醇(LDL)過高,而導致心肌梗塞。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2017年全球約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至今年增加至2,050萬,短短7年間就增加700萬人死亡,為全球最大死因。他強調,有75~9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可以預防的,呼籲民眾從生活習慣做起,從兒童時期就應避免體重過重,可減少成年後的肥胖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比癌症高三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三高相關疾病為國人最主要之健康負荷,僅次於癌症。根據2021年10大死因報告,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分別位居第2及第4位,死亡人數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中又以粥狀動脈硬化(ASCVD)疾病每年死亡8萬人最多,比癌症約5萬人還高。石崇良強調,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都是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不同於高血糖容易出現口渴飢餓頻尿症狀、血壓可以在家自行量測,高血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且病人若不抽血檢驗,就完全無法知道數值,容易讓自己暴露在致命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之中。非常高風險群,致命率逼近2成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表示,低密度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病友的致命風險高,其中以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與中風最要命,出院後1年累積死亡率逼近2成,高於一般粥狀動脈硬化疾病平均值12.9%。」想做好血脂管理,應從降低低密度膽固醇開始著手。然而,陳文鍾進一步指出,針對「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的病友,LDL標準應控制在70毫克每公合以下,但根據統計,這類病友在急性發病後1年內,治療達成目標的比率不到4成。即使已經到達標準的「極高風險」病友,仍應持續朝目標值55毫克每公合積極治療,幫助清除粥狀斑塊、改善血管功能,才能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與復發。血脂管理新模式APP就能用石崇良說明,為幫助病友輕鬆同時做好個人以及家人的血脂管理,健保署串連國內國內9大學會,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中,新設置了「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專區」,針對不同風險者規劃ASCVD疾病預防、血脂照護模式,可檢視近3年內的血脂檢驗報告紀錄,並首度制訂與公佈「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石崇良提到,「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可幫助醫療人員以一致的標準治療準則,提供高血脂病人更好的照護,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對國人健康與醫療耗用大的衝擊,減少健保資源支出,從根本著手達到降低疾病死亡率的目標。【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7.html】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09-21 焦點.健康知識+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怎麼就倒下?重症醫籲「5種人」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但往往門診掛號後就接著住院,甚至住入加護病房。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沒看醫生沒事,一看就出事。」 重症專科黃軒醫師在社群分享,自己就常被問、也最擔心病人或家屬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這樣?」。醫師指出盲點,呼籲5種人更要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醫:沒症狀不代表就健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黃軒醫師表示,人看起來好好的,代表沒有症狀,但沒有症狀並不代表健康。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症狀就代表健康,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許多潛藏的健康問題,往往都是在定期檢查、體檢當中被發現。 常見:硬朗而忽略健檢。很多中老年人常會因為覺得自己身體硬朗,就忽略了定期體檢的重要性。等到真的感覺道不適、去醫院檢查時,才發現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問題早已悄悄早上門。 若真的好好的,也不會來門診:醫師也表示,近日也才又被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住院後,在你加護病房做治療之後,就愈來愈差了⋯⋯」。其實如果人真的是「明明很好」,病人也不會跑來門診掛號/急診;如果人真的是「明明很好」,醫生也不會輕易要病人住院,何況是加護病房。 為什麼「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檢查卻出事,還跑出一堆毛病? 黃軒醫師以「多發性骨髓瘤」舉例,這是一個好發在年長者的疾病,民眾自然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疾病,只是可能感覺好像有哪裡不大對勁。 初步的常規檢查中,大多只會進行X光攝影和骨密度檢查,這項檢查往往只能看出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進行補鈣治療後就少有更進一步的檢查。等過了幾個月,感覺到治療效果不佳,醫生高度懷疑有多發性骨髓瘤,建議做骨髓穿刺,這時就得住院了。 住院時會需要進行的檢查,也會包括X光、CT掃描、MRI等。而隨病情的進展,也會需要進行相關治療,例如多發性骨髓瘤出現高鈣血症,得馬上進行降鈣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影響。降鈣後可能又會出現低鈣血症,這又是需要被關注的新問題。而這些是為了健康需走的過程,不能不治療。 也因此對於民眾而言,常會有「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看個醫生就出事了,還跑出一堆新的疾病?」。但從這樣的例子就可以看的出來,其實健康早就亮紅燈了。對於各種疾病來說,重點就在於平時是不是真的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醫籲5種人最好定期檢查。 黃軒醫師也指出「看似健康,卻不健康」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研究許多特定族群確實會較容易罹患慢性病、癌症,包括癌症家族史、肥胖、抽菸和喝酒、年齡、情緒壓力等。建議若符合其中一項,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利早期發現、預防相關問題。 癌症家族史:如果家人中有人曾經罹患過乳癌、大腸癌等各項癌症,自身的罹癌風險可能會增加。建議定期做相關檢查,例如乳房攝影檢查、大腸鏡檢查等。 肥胖:肥胖本來就是與多種癌症、慢性病有關,可包括民眾較熟知的糖尿病、心臟病,也可包括肺癌等癌症。控制體重、健康飲食、適量運動,有助降低罹癌風險。 抽菸和喝酒:兩項都是各種癌症常見的風險因素,長期抽菸、過量飲酒,光是相關的癌症就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戒菸、限制酒量是重要的健康習慣。 50歲以上:老化是人人必經之路,是正常的現象。但隨年齡增長,罹患癌症、慢性病的風險也確實會增加。建議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甲狀腺檢查、大腸癌篩檢等,幫助早期發現。 情緒壓力:這項常容易讓人忽略,人人都有壓力,但不代表對健康而言是正常的,這也和抗壓性無關。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也是罹患各種癌症、慢性病的風險族群,建議更要維持心理健康、適當的壓力管理,也別忘記定期健康檢查。 健康是一生的財富,健檢是健康的第一步。 除了健康檢查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這些都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黃軒醫師表示,健康是一生的財富,定期健康檢查、體檢是守護健康、對抗慢性病的第一步。呼籲做個負責的健康管理者,別等到疾病敲門才後悔莫及,現在就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延伸閱讀》 .家人不看醫生、不檢查怎麼辦?醫教掌握4原則:「用對方的語言」! .親友就是不看醫生怎麼辦?心理師指關鍵,4步驟解套!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9 名人.好食課
運動只能喝溫水?一圖看懂喝冰水4大好處:不用怕傷身
天氣熱運動完,不少人會想要趕快消暑一下,但又怕喝冰水會傷身體,而只喝溫開水,其實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說喝冰水會傷身,相反地,運動喝冰水可是有不少好處!就讓好食課Oliver楊哲雄營養師 告訴你運動喝冰水的好處吧!運動喝冰水好處1.提升運動耐力:幫助身體冷卻,減輕過熱疲勞。2.延緩核心溫度升高:長時間處於高溫下,運動量過大,容易導致核心溫度升高,而有中暑風響,因此運動後適度喝冰水,反而可避免體內溫度升高造成身體「當機」。3.降低心臟負擔:降低心率,減少心肌收縮次數。4.增加補水意願:冰水適口性佳,可增加補水次數。*小建議:擔心不適或嗆到,營養師這邊提供三個飲水建議。1.提前退冰。2.慢慢喝,不要過急或太大口以避免嗆到。3.少量多次補充。*若為心臟或腦血管疾病患者,切記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冰水,需分多次適量補充呦!【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運動不能喝冰水?4大好處大公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6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急性中風救命時間拉長 溶栓治療使用率提升
為爭取急性腦中風患者治療關鍵時機,健保署於去年10月、11月陸續放寬急性腦中風治療健保給付,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從原先發病3小時延長為4.5小時內使用,動脈取栓移除手術放寬至24小時。據健保資料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112年10月放寬給付後的三個月皆超過6%,高於111年同時期平均使用率5.3%,顯示這項政策讓能治療的病人變多、過去無法治療的患者有更多機會擺脫輪椅。受惠健保政策 搶命黃金時間拉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蔡力凱表示,腦血管疾病位居112年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急性腦中風住院,血液循環障礙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腦損害的腦中風,可怕之處除了致死率,還有高致殘率。急性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占比約7成5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治療方式為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以及動脈血栓移除手術。蔡力凱分享,曾有病患從發病到上救護車、送至急診室、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並執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從發病到血管打通過程不到100分鐘,順利搶救一命且康復走出醫院。雖然健保給付放寬,但提醒民眾仍要搶在最快時間內打119送醫,切勿認為允許治療的時間延長就能慢慢就醫,若腦部缺血太久,一旦不可逆的傷害會造成身體殘障,可能留下永久的後遺症。時間延長也切勿輕忽 119速送醫避免後遺症救治腦中風病患,除了跟時間賽跑,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陳右緯表示,第一線的EMT(救護技術員)判斷極為重要,EMT要在短時間內辨識病患是否為腦中風,並將病患送至可處置的急救責任醫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自110年起,連續3年合作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課程,而健保署資料數據亦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近年略有成長,年均使用率從111年5.2%,增至112年5.9%,實際數據更說明長期合作下,成功搶救了更多國人的生命。針對急性腦中風救治,除了給付放寬外,健保署還訂定「重症照護跨院合作」分配項目,強化醫院跨院照護合作。陳右緯表示,區域聯防有助於救治資訊的雙向即時溝通,包括病患到院前的治療準備,透過平台可大幅縮短轉診時間,爭取最大的治癒機會。今年5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行為期一個月「為你擋風-腦中風救護線上測驗」,全台消防局響應測驗人數突破5000人。根據測驗數據成果,關於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的知識題,EMT答對率高達9成5以上,接近百分百,顯示第一線急救人員的專業度足夠。但在關於給付政策調整急性中風用藥時間變化的題目,整體答對率僅86.8%,顯示部分第一線人員在資訊更新上有落差,仍有進步的空間。民眾認知不足 腦中風就醫慢半拍「送醫時間」是搶救腦中風的關鍵,為什麼許多患者到院還是超過可以治療的黃金時間?蔡力凱認為,部分國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不了解第一時間就醫的重要性,因此提高了失能與死亡的風險。曾有患者半側手腳沒辦法動,以為是太累、短暫肢體無力,只要休息就好,睡一覺起來卻錯過治療時機;還有民眾太晚就醫,竟是因為「隔天剛好有掛號,一併看診不用多跑一趟。」陳右緯強調,腦中風救治不只需政府和專業醫療及緊急救護端的努力,更需要全民一起提高警覺。腦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友無法順利執行其中一項,切勿遲疑,立即撥打119送醫,為自己或家人搶下治療黃金時間,恢復最好的健康狀態。
-
2024-08-03 養生.聰明飲食
楊桃有毒?哪些人不能吃?營養師解惑,楊桃助降三高、促進養生!
楊桃酸甜好滋味又具有豐富營養,廣受大小朋友的喜歡,楊桃汁也可說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古早味。不過楊桃、楊桃汁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吃、人人都可以喝,像是最常聽到的如「腎友不可吃楊桃」,具有腎臟專科背景的威廉營養師一一說明。楊桃助降三高、促進養生,適量攝取有助身體健康! 威廉營養師指出,楊桃除了口感酸甜受人喜愛,也帶有豐富的水分,而且熱量低,更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C、鉀,以及各種植化素等營養。對於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預防便祕,以及降三高、保護心腦血管,還有保養眼部、肌膚、黏膜,促進免疫力、抗氧化、避免身體發炎、減少慢性疾病、癌症的機會都有所幫助。 建議平時有便秘問題、減肥減重、想要養生、控制三高、保養皮膚、維持免疫力等族群,都可以將楊桃納入一天蔬果攝取的選項之一。 楊桃有毒?哪些人不能吃?腎臟專科營養師一一說明! 留意份量、糖份:楊桃雖為天然的水果,也常見做成楊桃汁等水果汁,但威廉營養師提醒還是得留意份量、並盡量避免水果汁。原因在於水果就算天然也帶有糖分,過量一樣會使血糖升高或不穩。而楊桃汁、水果汁若要將水果打成一杯的份量,使用的水果會比原本用吃的還要多2-3倍,糖也就容易攝取過量。建議以蔬果579進行攝取,楊桃列可為其中之一。 楊桃汁可能鈉含量高:另外,楊桃汁常見會先經過醃製等加工,會需要鹽,鈉含量就可能較高,對於高血壓族群、腎臟病友、有水腫問題者較為不利。在喝汁前可先和店家確認是否加糖、加鹽、或醃製,對健康更有利。 楊桃汁可治喉嚨痛?至於「喉嚨痛可以喝楊桃汁,加鹽巴會更好」的說法,對此威廉營養師則認為,這可能是出自於中醫的觀點「楊桃生津止渴、潤肺化痰」。不過從營養學來看楊桃僅是食材,能夠攝取營養,不具有治療功效。而喉嚨痛的原因繁多,改善方式未必是潤肺化痰就好。若糖和鈉攝取過量,也可能使問題加重,日前就有民眾喉嚨痛喝楊桃汁不僅沒好反而痛得更嚴重。因此建議有身體症狀還是應先看醫師、中醫師,並詢問意見為佳。 腎友不能吃楊桃?除此之外,也常聽「腎臟病友楊桃連吃都不能吃」的說法,對此威廉營養師則說明,這是因為楊桃中帶有草酸,以及被稱為「楊桃毒素」的神經毒素,一般健康的人吃了可透過腎臟代謝,對身體不會帶來不良影響,但對腎臟病友因腎功能不佳而難以代謝,會對腎臟會帶來負擔,楊桃毒素更將可能引起肢體麻木、意識不清等症狀,也加重腎臟負擔。因此,楊桃確實是腎臟病友飲食當中被列為「真的不要吃」的禁忌。 綜合來看,一般人或各個族群都要留意份量、糖份、鹽份,喝楊桃汁要注意是否加工,三高、糖尿病在吃楊桃、喝楊桃汁時更要注意。腎臟病友則是不能吃楊桃。 《延伸閱讀》 .腎友「不能」吃蔬果、喝牛奶?腎臟營養師:這些才是「真的不能吃」。 .益生菌對慢性腎臟病有利?「腎性益生菌」有必要?營養師指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王治元:「慢性病+C」找出高風險族群,C肝普篩成慢性病「救命步驟」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令人頭痛的慢性病之一,尤其患者因其免疫系統和代謝功能的異常,成為C肝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表示,C肝病毒增加了胰島素的阻抗性,這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難,進而加劇糖尿病的共伴效應發生,這些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中風、腎臟病及淋巴癌,在共伴效應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1.5倍。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與C肝患者的共伴問題嚴重,且兩者會相互影響,導致疾病控制更加困難,糖尿病患者感染C肝的風險比非糖尿病者高2倍,而C肝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非C肝患者的3倍。這兩種疾病相互影響,使得病情控制更加困難,尤其C肝病毒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導致血糖控制困難,進而加劇併發症的發生,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6.8%的人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王治元特別感謝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校長的指導下,台灣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糖尿病C肝根除共識指南,強調透過大規模篩檢和治療,可以降低C肝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計劃採用反射測試(reflex test)來提高篩檢率,得出結果後進行更深入的病毒檢測,這樣的治療方式特別適用於中高齡族群,特別是高風險的共伴患者。一旦能根除C肝,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控糖、併發症的發生,和再罹患機率都能有效降低,這也符合國健署提到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準糖尿病的病人,應該都要預防性篩檢的原因。多團隊合作改善患者病情,個管師發揮作用,有效進行C肝病人管理經過台灣肝臟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共同努力,王治元提到,在2022年至2023年5月期間,啟動「台灣多中心前瞻性質量改進計劃」,有18家醫院參加計劃,共篩檢28,436位病人,發現1,379位糖尿病患者存在C肝問題。在篩檢過程中,每個中心根據其提供的口服藥物,及微根除的策略進行新穎評估,結果顯示,多團隊合作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王治元強調,將這些措施納入醫院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利用專家意見管理C肝治療的副作用非常重要,而個管師在C肝管理中的協助也非常關鍵,他們能有效辨識病人,並進行後續的治療。目前的C肝普篩計劃已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照護,全面都+C(加入C肝篩檢)。王治元表示,台大醫院的普篩經驗也顯示,早期篩檢能找出高風險族群,尤其整合C肝篩檢和治療對慢性病患者非常重要,不僅能幫助高風險族群進行再篩檢,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慢性病患C肝普篩 降併發症風險
糖尿病患感染C肝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兩倍,死亡率也高出1.5倍,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表示,C肝病毒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導致患者血糖控制困難,進而加速共伴效應,可能使患者產生腦血管病變、腎臟病及肝癌等併發症。政府已將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列為C肝普篩對象,期及早篩出治療。王治元指出,經過台灣肝臟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努力,2022年啟動「台灣多中心前瞻性質量改進計畫」,共有18家醫院參加計畫,共篩檢2萬8436位病人,其中發現1379位糖尿病患有C肝。隨後啟動「Diabetes without C」計畫,制定C肝篩檢和治療策略,並整合到糖尿病患衛教中。結果顯示,多團隊合作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的病情,減少併發症發生。王治元強調,將這些措施納入醫院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利用專家意見管理C肝治療的副作用非常重要,個管師也可發揮關鍵角色,有效辨識病人並進行後續治療。目前C肝普篩計畫已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病患照護,全面都「+C(加入C肝篩檢)」。王治元表示,早期篩檢能找出高風險族群,整合C肝篩檢和治療對慢性病患非常重要,不僅能幫助高風險群進行再篩檢,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
2024-07-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闆一直叫我honey,害我胖了!
減重門診:「你怎麼胖那麼多?」病人:「換了新公司,老闆一直叫我honey!一直給我甜頭!」「其實我要的是money,不是honey!」病人聳聳肩,無奈的說。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而口欲又是七情六欲之首,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道理。也因如此,在各種超商、量販店賣的食物大多是甜食,也難怪青少年、小朋友肥胖者愈來愈多,而中年人體態愈來愈豐盛,女的像楊貴妃,男的像彌勒佛的也舉目可見。人體攝取多餘的熱量,會以脂肪的形式存在身上,可能在屁股,可能在肚子,因而有油臀肥肚之稱,也可能在腸系膜或皮下脂肪。每年元宵節,需拜天公殺豬,試看那肥豬,除了肚皮上的油以外,內臟也油膩膩的一片,包括腸系膜、大網膜。此外,肝臟也會肥嘟嘟,每個肝細胞內都是脂肪,就是所謂脂肪肝。近年來由於超音波及其他影像檢查的發展,脂肪胰—胰臟有脂肪的案例也愈來愈多。法國名菜鵝肝醬,可口美味,人人稱讚,其做法是將鵝強力灌食,鵝的肝臟因此肥大為正常的好幾倍,將之切下來醃漬,就是可口美味的鵝肝醬。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脂肪在肝細胞內會讓肝細胞發炎形成脂肪肝炎,肝指數升高,久而久之也會形成肝硬化或肝癌。最重要的是,多餘的熱量,除了以脂肪的方式存在肝及肚子內,也會存在心血管及腦血管,成為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誘因。統計上,長壽的大多數是瘦瘦的,這在十多年前有人以猿猴做實驗,進食多的猴子壽命比進食少的猴子壽命短,發生癌症的機率也比較多。總而言之,找工作要告訴老闆「我要money,不要honey」這樣一來才能體態輕盈,健康快樂,公司也才能永續經營喔。●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7-20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吃冰」有這些好處!營養師證實:喝手搖飲解渴小心害血脂、三酸甘油脂狂飆
炎炎夏日,炙熱太陽讓人曬到頭皮發燙,整個人都快發燒,這時來一碗涼爽冰品,雖然暑氣頓時全消,但相較於人體正常體溫36~37℃,冰品的溫度其實很低,尤其剛從冰庫拿出來的硬冰塊溫度為-18℃,若直接食用或一下子吃太多冰或吃太快,恐致體溫急速下降,引起腦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出現頭痛等症狀。此外,瞬間吃冰太急太多,因瞬間低溫易致腸胃道凍結,造成胃液的分泌減少,也會刺激腸胃道而蠕動變慢,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運動後吃冰 有助補充能量、維持電解質平衡營養師黃淑惠說,老一輩的人總認為吃冰有害健康,事實上,吃冰對身體並非只有壞處,大多數冰品或甜點的營養組成是碳水化合物,夏天氣溫炎熱,只要在烈日下稍微動一下,就可能汗流浹背、身體脫水,遑論做高強度或激烈的運動,更容易消耗大量體能,這時吃個甜品或冰品就能立刻補充能量,尤其是吃含有豐富維生素及鉀離子的水果冰,它所提供的營養成分,能讓身體電解質維持平衡狀態。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冰品雖能解身體的渴,快速補充能量,一旦吃太多沒忌口,不知不覺地就可能會攝取過多熱量。以市售常見的冰品為例,一支冰棒熱量約100~110大卡,雪糕熱量約200~250大卡;如果吃的是添加堅果及巧克力碎片的盒裝冰淇淋,其成分含有油脂、糖分及乳化劑,100公克熱量高達300大卡,比起一碗白飯280大卡的熱量還高。冰含在嘴裡慢食 天然水果冰減輕身體負擔黃淑惠說,炎夏吃冰消暑最忌諱的是直接將冰咬碎或吞下肚,如此一來可能身體還沒消暑,腸胃道卻先出問題,因此把冰含在嘴裡慢慢化掉吃最好。而冰品種類的挑選也很重要,應避免食用太多含人工色素及人工調味的冰品,例如不少市售雪糕、冰棒都用色素及調味料調和出來,有些產品為了增添風味,還會使用香料、乳化劑等人工添加物,盡管吃起來很美味,但無形中也會增加肝腎負擔。值得注意的是,坊間不少水果冰棒,雖然看似天然,但其中的水果含量極少,冰棒成分多用人工添加物和精緻糖製成,消費者挑選時必須仔細閱讀產品的外包裝標示,仔細了解冰品的原料成分,最好挑選天然水果或是可看見食物原形的紅豆、蓮子、薏仁、芋頭等澱粉類主食,才能吃的健康。 手搖飲料沒有比冰好 留意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另外,黃淑惠補充,黑糖冰也會比單純蔗糖釀製的糖水或高果糖玉米糖漿來得好,因為黑糖的礦物質含量較高,而高果糖玉米糖漿容易造成血脂中三酸甘油酯的上升,不過,吃黑糖冰時記得一定要注意熱量,一匙15公克黑糖熱量就有60大卡。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吃冰,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手搖飲較能消暑解渴,但市售手搖綠茶及珍珠奶茶含糖多,常會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等,可能會導致血脂升高、三酸甘油脂飆升,因此與其要喝含糖手搖飲降暑氣,倒不如改吃黑糖冰來得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7 醫療.心臟血管
吃完燕麥再吃降血脂藥可能影響療效!3大常見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一次看
心血管死亡是台灣國內第二位死因,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過高,常為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醫師指出,每4人就有1人具高血脂,卻有約約半數患者尚未診斷,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才能最佳血脂控制,但仍要留意藥物交互作用,例如服用含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葡萄柚、紅麴、燕麥等食物,要特別留意交互作用。5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說,根據112年十大死因,高達5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分別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與腎臟疾病,只要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和腰圍過寬,具有三項以上即算罹代謝症候群。黃群耀指出,三高二害中,高血脂衝擊不容忽略,但民眾認知度較低,每4人就有1人具高血脂,約500萬人,而高血脂會增加3倍以上的心臟疾病風險,卻有約半數患者尚未診斷,而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中,血脂異常為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國人心肌梗塞死亡年齡,黃群耀說,男性有兩個高峰時期,分別為40至50歲,以及60歲左右;女性則在停經左右,提醒女性不能認為有荷爾蒙保護,就忽略相關風險,如果年輕時膽固醇就很高,當累積量高,而動脈粥狀硬化負擔,大部分決定於病人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以及暴露時間,但病人常常不知道膽固醇控制標準,會因危險因子而異,並不是所有人都控制在相同數值就好。黃群耀提醒,要留意斯他汀(Statins)類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其中以葡萄柚、紅麴和燕麥最需要注意。3類食物易與斯他汀(Statins)類藥物交互作用★葡萄柚:抑制Statins代謝,增加血中濃度,可能提高肌肉疼痛等副作用機率。★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可能提高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的發生率。★燕麥:降低Statins腸道吸收,影響Statins療效,建議間隔2至4小時再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劉佳萍說,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有以下4大類型,醫師在開立降血脂藥品前,會評估病人整體情況決定使用藥品種類及劑量: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4大類型●Statins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17 醫療.腦部.神經
20多歲男不菸不酒竟被診斷「年輕型腦出血」! 醫曝:與這3生活習慣有關
台中1名20多歲男性上班族原有頭痛宿疾,以為工作壓力大,直到1個月前突左側嘴角、舌頭發麻、左眼視力模糊,就醫發現是硬腦膜下出血,被診斷為「年輕型腦出血」;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廖本立說,這名患者不菸不酒、沒有三高、頭部也未受撞擊,病因不明,可能與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缺乏睡眠有關,這名患者經顱骨開孔減壓手術,住院10天就康復出院。廖本立說,這位男病患曾因頭痛看過門診,開立止痛藥後返家休息,後因病情加劇,左側嘴角、舌頭及左手發麻送急診,經腦部斷層檢查,發現硬腦膜下出血,且有伴隨左眼看不清症狀,建議住院治療。3生活習慣恐導致年輕型腦出血廖本立說明,從腦部斷層影像判斷,男患者硬腦膜下出血聚積在大腦旁邊,呈現半月形,依據出血時間點,出血位置在右腦半球,造成腦部壓迫,會交叉影響到對側神經區,造成左側嘴角、左手麻木,甚至左眼看不清。男病患經接受顱骨開孔減壓手術,引流出出血的血水,再放置引流管,患者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恢復情形良好就出院返家,住院治療共10天。廖本立強調,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經查這名年輕患者沒有三高病史,頭部也未曾受過撞擊,研判極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飲食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加上壓力大、久坐少活動,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引發中風的高風險。廖本立呼籲,年輕人若不小心跌倒導致輕微碰撞頭部也不可輕忽,不要以為腦出血不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如突然頭痛加劇,且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才能把握最好的治療機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查房,怎麼兩個女生看到我一直叫爸爸?
有一天查房,走進某病房內,兩個漂亮女孩一直叫「爸爸!爸爸!」我嚇了一跳,怎麼有那麼漂亮的女生叫我爸爸?難道我也#MeToo而不自覺嗎?仔細看床上,原來躺著肝昏迷的病人,意識不清,我前來探視,女兒急於把老爸叫醒!人會昏迷不醒有很多原因,例如突然心臟病發作,發生心肌梗塞、腦部缺血或心律不整,心臟內的血塊跑到腦部血管將腦血管塞住了,或血壓太高,腦出血了;或者糖尿病血糖太高昏迷,或血糖太低也會昏迷;或者肝不好,人體代謝的廢物無法解毒,血液中的氨升高引起肝昏迷。肝引起的昏迷,有些原因是有些人B型肝炎急性發作,就是本來有B肝,由於服用了刺激免疫系統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或其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引發藥物性肝中毒,肝臟機能不足,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就可能引發肝昏迷。其次,有了B、C肝,肝臟長期發炎引起肝硬化,肝硬化到了末期,肝臟萎縮、肝機能衰退或加上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也會引發肝昏迷。此外,長期酗酒過度也會引起酒精性肝硬化,到了末期也會肝昏迷。評估是否有肝不好引起的昏迷,最好的指標就是抽血驗氨(NH3),NH3高大概是肝不好引起的肝昏迷。原來這兩個女兒看我去查房,急忙叫著昏睡的老爸看能不能醒過來!並不是叫我爸爸!害我受寵若驚。酒會傷肝,路人皆知,但喝酒的過癮就連正人君子也很難抵擋。相傳古代詩人李白就是喝酒在江中飲酒作樂,看到水裡的月亮很漂亮,想用手去抓起來,不慎跌落江內,溺水而死亡。隨著B、C肝藥物的開發,國人對肝病知識的進步,因B、C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造成肝昏迷的病人有慢慢減低,但酒精性肝病引發硬化末期,肝機能失調,或吐血引發肝昏迷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可怕的是,長期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在超音波上很難診斷,常常看起來只有脂肪肝而已,而病人也沒有什麼症狀,通常是腳水腫了,肚子大了起來,或黃疸了或吐血了,求醫就診,才發現已經肝硬化末期了,此時只能靠換肝才能回復彩色的人生。因此保肝要成功,戒酒也是很重要的。●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7-08 名人.施壽全
施壽全/飲食毋須太忌口 人生會沒樂趣
呼吸與消化系統是外物進入人體兩大主要管道。從疾病觀點,病原體或有害物質都可能直接造成系統與器官的損害,但在正常情況下,吸入空氣(氧氣)帶來的作用比較單純,但入口的東西則可謂包羅萬象,造成的影響相對就複雜多了。例如最近寶林茶室中毒事件,就是典型禍從口入。許多人最關心的,也正是飲食。飲食提供人類生存與生活必要的營養,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都會引發其他器官系統機能障礙或構造病變,重要者包括如內分泌與心、腎及腦血管等。不過,因為消化道直接面對飲食「衝擊」,所以消化系醫師,也經常會遇到病人詢問,飲食該如何調整。消化系結構中常出問題的,主要是內襯的黏膜與居中的平滑肌層。黏膜負責分泌胃酸、黏液與各種酵素,肌層管理蠕動,它們的機能都受自主神經控制。精神壓力 影響消化系統更多消化道疾病種類繁多,有不少緊急與嚴重情形,但相對較多數的,如胃腸機能障礙、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與腸躁症等,精神壓力或情緒起伏,透過自主神經造成影響,比飲食影響更大。飲食常被一些專家分成健康或不健康兩大類,有些資訊言過其實。有病人因消化系統問題,所以甜、酸、辣、油膩,鹹、發酵等食物,全都禁戒,整個人被搞得心神不寧,瘦了一大圈,症狀卻未見改善。啥都能吃 避免敏感食物就好一般狀況下,藥物處置以外,我回答病人關於飲食,總是說:如果你明確感受到某種食物,會造成即刻或後來的不舒服,如燒灼感、疼痛、脹氣或腹瀉等,就意謂你可能對它較「敏感」,那就避免,否則什麼都能吃,只要分量不要太過,別太頻繁就好。最常被問到的還有飲品,包括茶、咖啡與酒,到底能不能碰?道理也一樣。少量飲酒對循環有益,茶與咖啡雖含有少許興奮劑,但除非晚上喝影響睡眠就避免,否則有人習慣上班過程中,喝上兩、三杯,若胃腸無不適感,就毋須忌口。也常有人飽餐一頓後,不知吞下多少卡路里,卻在最後上飲料時,怕熱量太高選擇黑咖啡,此種思考可說「見樹不見林」。長期飲食「不健康」,對身體當然有影響,但有時限制也未必有用,例如膽固醇與尿酸過高,服藥就比飲食控制有效。「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偶然不是毫無節制的享受美味,即使餐飲內容都不太健康,身體也自然有調解與去毒機制,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無法收拾的後果。倒是依照一些「危言聳聽」的說法,飲食這個也禁忌,那個也謝絕,人生還有什麼樂趣?
-
2024-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別等口渴才喝水!高溫脫水竟也會「傷心」致死,2徵兆要注意
夏日高溫難耐,總是全身汗涔涔,流太多汗易脫水、引發中暑,也會導致凝血「傷心」。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氣溫高升,身體會藉由擴張血管來增加排熱,若水分補充不足,血液會變濃稠,進而產生血栓,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適時補充水分 別等口渴才喝水林謂文表示,天氣冷影響血管收縮、天氣熱血管擴張,兩者機制不同,但是都會發生心肌梗塞。高溫會增加每日排汗量,讓體內水分蒸發,若不適時補水,血液會因脫水而變得濃稠,影響到血管內的流動。另外,脫水會降低血液循環量,加重心臟運作負擔,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血液中超過90%是水,適時補水非常重要,林謂文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避免身體處在「微脫水」狀態中。多喝水,除了防止心臟功能受損,也能降低夏日熱衰竭、熱中暑等急症。如果是外勤人員或須常在戶外高溫下工作者,建議適度補給鹽分或運動飲料,平衡身體的電解質。吹冷氣溫差大 心悸胸悶要注意氣溫節節上升,幾乎冷氣開整天,林謂文提醒,從室外35℃高溫進到22℃涼爽的室內,溫差足足13℃,刺激著交感神經,會使心臟的冠狀動脈收縮,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的感覺。過大的溫差變化,也會造成心腦血管意外發生,應試著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啟動體溫調節反應。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林謂文呼籲,民眾應從日常飲食、運動著手改善,少吃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且戒除抽菸、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他觀察,心臟疾病不是老年人專利,已經年輕化且年齡範圍廣,有三高、家族史、糖尿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健康檢查年齡應提前,30歲開始接受定期檢查,揪出隱藏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