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肺功能
共找到
657
筆 文章
-
-
2020-08-15 橘世代.好學橘
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榮民圈有一個都市傳說:「一位新移民在同一個眷村婚嫁多次,每一任先生都是她陪伴到終老後再嫁,她也因此為自己存了退休養老金。」事實已不可考,情節也還稱不上詐騙,但類似情節的真詐騙確實常以老人家為對象,讓人禁不住想問:「老人為何比較好騙,身心究竟怎麼了?」外界刻板的印象 歸咎腦部退化「老人就是因為腦部退化或是失智症,才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下手對象啊!」「被詐欺的老人就是因為和子女感情不好,才讓人有機可乘啦!」「啊,老人很固執,腦波很弱!」但事實呢?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說「以上都不太對,這是社會多數人對長輩遭詐欺的刻板印象。」老人究竟是不是比較好騙?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研究。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ARP是全球最大的銀髮族組織,關注熟齡族的老後生活品質。美國紐約時報2017年曾經引用AARP一項調查「老年人遭詐騙現況以及比率」,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輩有17%至少有一次受騙經驗,張立鴻指老人詐騙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美國老人易上當 財露白被盯上張立鴻引用紐時報導中所歸納,當中老人易上當有三點原因:美國人儲蓄率低,容易在晚年選擇激進、報酬率高的金融商品。伴隨老化,老人的大腦認知功能改變,反應較慢,表現不如年輕時好。若已經有疾病或失智徵兆,還會影響判斷力降低,例如搞不清楚身上有多少存款。老人奮鬥半生,樂於分享自己的財富與成果,也因此財富露白,吸引詐騙集團。台灣文化與國情雖與美國不相同,但電話詐騙、借貸、標會手法仍常見,或可互為印證。體力變差怕迷路 會更不想出門老人被騙真是大腦退化了嗎?讓我們來看看,老了會發生哪些生理變化。張立鴻說,變老的過程中,不見得每一樣功能都會衰退,例如語言、記憶力都會累積,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到晚年都還能有傳世之作,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老人的智慧」。老人的哪些功能會下降?工作記憶衰退、身體不適,變得更走不出去。例如工作記憶衰退,老人家愈來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複雜事情,張立鴻舉65歲母親的抱怨當案例,長輩年輕時是活的電話簿,能輕易背出一串電話號碼,現在卻常抱怨做不到。很多老人家也有相同困擾,張立鴻笑笑安慰像母親這樣的老人家說,「別過度緊張,會記得自己忘記的事情,代表狀況都還好。」張立鴻解釋說,在腦科學領域當中,雖然老人在表面上看不出認知功能有多大的變化,但大腦已經出現「補償」現象。年輕時唱歌、算數,只要有半邊大腦就能做到,到了老年,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大腦的腦區工作,簡單的說,以前一隻手能做到的事,現在得兩隻手同時做,到了更晚年,兩隻手都用上也不見得能做好,效率變差,這是很自然的結果。有些老人因為膝關節痛、肌力變差,心肺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出門又擔心迷路,身心的變化會讓老人更加依賴原本的生活圈,不知不覺社交範圍縮小,朋友減少,這些是身體與心理老化的交互作用。【延伸閱讀↘↘↘】。如何不被騙 先做4個自我練習。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4 科別.泌尿腎臟
上班族女子腎病變須洗腎 在家睡覺就能洗
28歲上班族陳姓女子4年前因腎病變開始洗腎,她怕痛、怕打針,平日又要上班,為解決困擾,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師建議她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晚上睡覺前將腹部導管接上機器,睡醒後就洗完腎,讓她可繼續維持正常生活。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台灣洗腎的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是全球第一,隨著洗腎方式日新月異,現行發展出全自動腹膜透析,讓病人在家睡覺時就能完成洗腎,不須奔波醫院,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省去許多麻煩。他指出,一般洗腎方式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醫師會依病人需求和方便性給予治療建議,讓病人考量自身狀況做選擇;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在家睡覺就能洗腎,且使用方便不需頻繁更換腹膜透析液,同時減少奔波醫院的時間,讓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加完善。李明彰分享案例指出,除了上班的上班族女子,80歲的王姓老婦10年前因腎臟癌切除左腎,但因高血壓併發尿毒症需要洗腎,但她是獨居老人,生活雖可以自理,但常跑醫院很麻煩,因此也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每月只要回診一次,目前狀況很穩定。李明彰表示,腹膜透析是利用自己的腹膜來交換毒素,所以會洗出比較多中大分子的毒素和電解質如磷、鉀等,同時腎功能可維持較久,因此在食物和水分的攝取限制較少。由於腹膜透析是每天穩定慢慢治療,對血壓和水分的變動較小,長期下來對心肺功能的影響也較小,全自動腹膜透析可健保給付,因此除非病人曾接受過腹腔重大手術,腹膜透析幾乎適用每位腎友,也更方便。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12 新聞.健康知識+
立秋後要注意些什麼?這幾點很重要
立秋剛過,盛夏餘熱未消,許多地方仍處於高溫高濕天氣之中。天津市中醫一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孫慶提示,市民要謹防「秋老虎」發威,避熱納涼很重要,防曬防中暑依然不能鬆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市民要注意換季養肺,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避免傷風感冒立秋後,白天高熱的溫度到了晚上就會變得涼爽起來,同時早晚的溫差如果過大,易感冒。有些人習慣在家將空調溫度調得比較低,夜晚睡眠時寒氣入侵,體質下降,很容易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立秋過後,夜間盡量少用空調。尤其是在幾場秋雨過後並出現氣溫驟降時,夏天時人體有內熱再加之受涼,人們極易傷風感冒,應及時增減衣物,並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物過敏如燒燙傷 籲列健保重大傷病
「藥物過敏引致全身似燒燙傷症狀,卻未列重大傷病,病患、家屬苦不堪言!」立委高嘉瑜10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有些藥物對特定病患產生過敏等不良反應,稱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猶如全身燒燙傷,造成終身傷害,希望爭取納入重大傷病項目,並盼擴大藥物基因檢測。健保給付涵蓋不足「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1年逾1萬5,000件,光今年就有55件史帝芬強生症候群。」高嘉瑜表示,有的病友因為藥品不良反應,造成呼吸道、生殖器、結膜受損及皮膚紅疹,甚至造成全身99%灼傷,稱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壞死症,造成病患終身傷害甚至死亡,但未列入重大傷病,造成病患及家屬沉重負擔。「有許多病友還在加護病房努力,希望他們能度過難關!」藥物過敏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啟彬紅著眼眶哽咽說,現在就有位在醫院的19歲小孩,肺功能已80%失能,家屬也被龐大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接近放棄階段。呼籲政府重視藥物相關議題,大力推動精準醫療,對嚴重藥物過敏能防患未然,並積極協助家屬。張啟彬提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基因篩檢有HLAB150,另外有HLAB5801也能通過,希望能通過健保給付範圍;希望在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上評估標準能重新審視,現在看到的給付金額非常低;藥害救濟只賠償住院期間少部分金額,但後遺症如失明等是病發後陸續發生,不是一開始認定的賠償範圍所能涵蓋。藥害救濟從寬認定病友昭晴表示,2013年服下抗癲癇藥物,之後全身皮膚都溶解,手腳萎縮也無法翻身走路,她稱自己為「有意識的植物人」,開完刀之後視力不到0.3,又被診斷出髖關節壞死,人工皮的費用是3萬元,住院將近100萬元,看護費用1天2,000元,止痛藥1天8,000元,無法降低疼痛還要自費鎮靜劑,造成家裡經濟很大負擔。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琴喨回應,如果藥物對病友造成傷害,會進行給付審議,一般跟史蒂文生相關,藥害救濟多半會從寬認定,建議醫師開藥做好事前確認。【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9 新聞.杏林.診間
退而不休3/百歲仁醫陳奎村不離白袍 微笑傳授長壽秘訣
行醫76年的102歲人瑞醫師陳奎村仍在診所看診,守護民眾健康,問起長壽秘訣及給高齡長輩的建議,他搔首後說,「還有誰是我長輩嗎?」自己不禁大笑,這也是長壽終極秘訣。走進2樓長春門診診間,盯著筆記型電腦螢幕的白袍醫師田中旨夫(漢名是陳奎村)摘下眼鏡,眼睛炯炯有神,笑瞇瞇請造訪的中央社記者坐,還要奉茶。陳奎村是台裔日籍,診所護理師與病患多數稱他為Tanaka(田中)醫師,陳奎村以流利閩南語接受記者專訪表示,這是為紀念故鄉彰化縣田中鎮。父親也是醫師的陳奎村公元1918年生於彰化,日治時代在台灣接受小學教育畢業後,與幾名同窗坐船航行到東京,改名田中旨夫。他說,當時在台灣的大學入學優先順序是日本、沖繩,如果有餘額才是台灣人,當時不少人都跑到日本念書,希望優先錄取。陳奎村26歲時畢業於昭和醫學專門學校(昭和大學前身),專攻婦產科,後來被委任到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台灣大學前身),跟著教授橫川定研究瘧疾病理。陳奎村回憶,當時他被分配為軍醫,本來要隨日本軍隊前往南洋,回日本前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留在台中沙鹿的醫院繼續研究,「幸虧當時沒有發配南洋,不然早就死掉了」。1975年陳奎村舉家移居沖繩擔任醫院院長,在日本服務過上萬病人,直到2018年感覺體力已大不如前,加上小兒子住台灣,才決定與高齡妻子回台灣定居。目前仍一週看診5天,視病猶親、對病患問診充滿關懷的陳奎村說,求學時教授曾說,「要做醫生之前先要學做人」,他牢記至今,徹底實踐。「活到老、學到老」印證在陳奎村身上一點不為過,70歲時在琉球開始學電腦,學6年後感覺駕輕就熟,現在敲鍵盤不輸年輕人。陳奎村還會使用智慧手機、以社交軟體交換LINE,也用電腦記錄人生歷練與製作演講資料。不過,談吐輕鬆豁達的陳奎村曾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年輕時醉心研究過勞,曾罹患肺結核,左肺剩一半功能,現在講話太多或走路太快會喘,但走路或爬樓梯體力還不錯。陳奎村也曾在沖繩家中,差點因中風喪命,幸虧一通電話把握救援黃金時間,挽回一命;近90歲那年,又被診斷出肝癌第4期,一度認為生命將畫休止符,後來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治療後痊癒。陳奎村說,出院後他回沖繩繼續執業,當時大病初癒,體重從73公斤掉到50公斤,仍堅持扶著輪椅走動巡視病房,不要旁人推他坐輪椅。「上天給我們的寶貴性命,不能把它馬馬虎虎放掉。每天爬起來就許願,要再活10年,為人奉獻與服務」,一輩子奉獻醫療的陳奎村現在更珍惜生命,2019年獲頒醫療典範獎,接受總統蔡英文表揚「奉獻醫療40~70年以上的行醫資深醫師」。他開玩笑說,還有50歲寄放在「壽量銀行」,還年輕、有能力繼續看診,並參與義診,將醫療能量放大到山巔海涯。無論新北市石碇區、烏來區或貢寮區偏鄉義診,陳奎村表示,印象最深刻是家戶看診時,臥床病患聽說他超過百歲,立即掙扎著要坐起來、站立,顯見長壽見證對病患鼓勵相當大。養生建議方面,不太吃甜食的陳奎村表示,飲食與一般沒兩樣,但餐前吃水果,有時候即使再喘,也要動一動,鍛鍊心肺功能;此外,每天清晨在住家附近散步40分鐘,永保微笑、保持健康身心,「天下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惱」。發願推動防老、抗癌,希望患者都能得長壽的陳奎村說,長春門診是預防醫學概念,主要傳遞常保身心健康觀念,年長者依舊要常活動。他常受邀分享長壽秘訣,讓自己的銀髮人生樂觀並活出精彩,而微笑為患者解決病痛,就是他的生活動力。
-
2020-08-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吃芝麻、蜂蜜調養秋燥 注意「多事之秋」易傷風感冒
立秋氣候將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 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今年立秋在8月7日,表示秋天將近,但近日烈陽、酷暑不減,多數人沒想到涼爽舒適的秋天已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立秋是邁入秋涼的先聲,但在初秋時,盛夏餘炎未消、秋陽肆虐,還會有好一陣子濕熱天氣,也就是所謂「秋老虎」。養生:「多事之秋」,易傷風感冒夏轉秋後,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提醒,雖然初秋濕熱,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有不適症狀,很容易傷風感冒、舊病也容易復發,即所謂的「多事之秋」。因此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以「養護收藏」為原則調養身心,申一中解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為轉換時期、進入冬寒,應養精蓄銳、以應付來年春夏生長發育時期。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傷津耗液,而產生眼乾、眼澀、口渴、口乾、鼻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秋燥證,秋季飲食應以「潤其燥」為原則。飲食:芝麻、蜂蜜滋陰潤燥 瓜果少吃免傷脾胃陽氣許多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蓮藕、蜂蜜、梨、柑桔、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選擇「適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澀,有健脾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如山楂、烏梅。有「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開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一般所謂的五辛─蔥、薑、蒜、韭、辣椒,以及胡椒、酒類等。直到秋天、夏天瓜果還是多產,雖然有生津潤燥功效,但申一中提醒,瓜果性味偏寒涼,還是要少吃為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秋風葉落,也容易引起心中淒滄之感,特別是有憂鬱傾向者,隨著氣候轉涼而傷感、情緒不穩,申一中建議可透過靜坐、冥想、散步放鬆心情、安神定志;而秋高氣爽時節,也非常適合運動鍛鍊,隨著天氣漸涼,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全身出汗後,不要急於脫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遊覽,一來訓練心肺功能,也可藉由登高遠眺,拋開憂愁! 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記者劉惠敏報導;資料提供/中醫師申一中,出處/2009年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後續處置 對於醫師也是挑戰
從LDCT影像如何判斷後續處置,這對於醫師來說也是挑戰,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結節本身的因素、病人的因素,還有可用的技術因素。在還沒有臨床共識指引的當下,這份判斷相當養類醫師的經驗,因此病人在謹慎尋求第二意見的過程中,也可能聽到不同建議而感到困惑萬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的進展很慢,「毛玻璃」這個影像型態所代表的結節也比較沒有快速有侵犯性,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林孟暐表示,除了大小和形態,開刀與否,也要視觀察過程的期間變化而定。有些結節只是發炎,隔幾個月就消失了,如果結節具有一定的大小,經過一段時間大小不變或變大,就會需要進一步釐清是不是惡性。再者就是家族史,同樣大小型態的結節,如果發生在三等親內有肺癌確診者的病人身上,醫師也會格外提高警覺。最後就是技術的可行性。林孟暐表示,如果開到位置在肺部邊緣,對病人傷害比較小,所以如果病人非常擔心,或是醫師也覺得像癌前病變,就會考慮手術把它處理掉,現在已有許多微創技術。但如果位置很裡面,一開下去很可能會切掉比較多肺部,加上醫師判斷即便會變大也很慢,這時候就會建議病人繼續觀察,不急著開。林孟暐前陣子幫一個病人開刀,是長在肺部中間的1公分純毛玻璃狀結節,病人同時有家族病史,醫師建議要開刀。但如果要切除,得把那片肺葉切掉,傷害性頗大,加上病人原本肺功能就不太好,為了減少傷害,後來林孟暐採用最新冷凍技術,在複合式開刀房定位,再用一根針進去把那結節凍成一個冰球。不過這項技術的缺點是不能取得病理切片,無法確診到底是良性或惡性。
-
2020-07-31 科別.呼吸胸腔
李前總統逝世 胸腔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前總統李登輝今天晚間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19時24分逝世於台北榮總。今年二月家中喝牛奶時不慎嗆咳而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情形,胸腔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吸入性肺炎時,因多可能伴隨細菌感染,故死亡風險高,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一般民眾吞嚥功能佳,其實不太會出現吸入性肺炎,其高危險族群多半為年長者,以及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中風、吞嚥功能退化的病人,因為無法將食物順利且快速的吞嚥,造成嗆到所導致。而吸入性肺炎可分兩種,一種是吃東西不順、吞嚥功能退化而嗆到,導致食物進入肺部,但多半不會有產生細菌感染;另一種是因為痰、鼻涕倒流等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到,再進入肺部,因過程多伴隨細菌,故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肺炎。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好者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周百謙建議,餵食時應讓長者坐高些,減少流質食物改成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後勿馬上躺下以免食物倒流,加上保持口腔清潔,來減少細菌進入呼吸道。而對外界有一說,建議可對長者放置鼻胃管餵食,周百謙並不建議,雖此方式進食由鼻胃管去餵食,來避免食物餵到氣管,但只建議放置1至3個月短期,若長期放鼻胃管,也會使患者鼻涕倒流、胃酸逆流並用嘴把呼吸,會使口腔唾液變少,反使細菌滋生更多。他呼籲,若家裡長輩吃東西常嗆到,一定要盡快就醫,勿輕忽吸入性肺炎的傷害。
-
2020-07-24 科別.心臟血管
別再認為貧血「補補」就行了!背後恐有隱匿疾病
黃老伯身體素來健康,最近體檢時提示有輕度貧血,醫生建議他去血液科就診。老伴和鄰居都覺得瘦的人才會貧血,而黃老伯挺胖的,都認為他應該不會貧血,就算有貧血,吃點紅棗、枸杞就行了。但老伯不放心,立即去醫院血液科就診了,結果發現了另一種血液疾病——骨髓瘤。醫生說,還好老伯及時就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經積極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骨髓瘤跟貧血的關係是偶然,還是有牽連關係?誰說貧血不是病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頭暈、乏力或胸悶、心慌等症狀,以為自己有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了貧血也會有這些症狀。還有人即使知道自己有貧血,也不在乎,認為貧血不是病。事實恰恰相反,貧血是一種需要引起重視的疾病。貧血並不僅僅有頭暈、臉色差等表現而已,由於貧血是提示攜帶氧的血紅蛋白含量減少,因此會造成全身組織和器官出現缺氧。通常,血紅蛋白60-90g/l為中度貧血,30-60g/l為重度貧血,小於30g/l為極重度貧血。貧血嚴重時,可造成飲食不振、噁心、腹脹、黃疸、感覺障礙、神志改變,同時可有心悸、短氣、胸悶、心率加快等表現。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偏差,貧血發生後會加重心功能負擔,造成貧血性心衰,危及生命。背後或牽出隱匿疾病貧血的病因有許多種,並不是只有營養不良,所以不是 「吃點好的」就能改善貧血的。尤其是老年人,貧血的症狀表現多變,特異性不明顯,常常和其它內科疾病雜合在一起,有時甚至被其它內科疾病所掩蓋。因此,對老年人的貧血原因要有多方面的考慮。根據紅細胞的體積,貧血可分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和慢性病性貧血,在老年人往往可能有腫瘤性疾病、特別是消化道腫瘤導致,如不及時發現,可能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腫瘤迅速惡化的情況。●巨球性貧血有些老年人臟器老化,胃壁細胞萎縮,胃酸和內因子分泌不足,加之老年人食慾下降、牙齒咀嚼功能下降,許多食物因為咬不動就長期不攝入,導致造血原料葉酸、維生素B12的缺乏,出現了巨幼細胞性貧血。這是一種大細胞性貧血,嚴重時常常並發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溶血、小便發紅、黃疸、甚至神志障礙,給老年人的生活會造成極大傷害。●正球性貧血老年人特別不能忽視的是血液科的專科疾病,特別是多發性骨髓瘤。這個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趕超了白血病。它起病隱匿,有時甚至發病初期只表現為貧血,不易被發現,等到全身其他症狀明顯時,病情大多已發展到非常危重的地步。黃老伯就是一例由於骨髓瘤造成的貧血,所幸發現早而得到了及時治療。由此可見,造成老年人貧血的原因很複雜,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要對貧血提高警惕,不能只考慮營養不良,自行一味補充蛋白質、吃紅棗赤豆等紅色食物,這反而可能延誤病情。因此,建議老年人在發現貧血後應及時至醫院血液專科就診,通過詢問病史、配合血液學檢查,最終得到正確的診斷及相對應的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17 新聞.健康知識+
潛水會導致氣胸嗎?4要點助預防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胸膜腔。人體的胸膜腔是臟層和壁層胸膜間的一個閉合的腔。正常情況下,臟層和壁層胸膜是貼合在一起的,而當一些原因出現漏氣後,氣流進入這個潛在的腔隙後,就會形成氣胸。從嚴重程度上分類,氣胸可分為單純性氣胸、開放性氣胸和非常危險的張力性氣胸三種類型。潛水等水下活動確實可能增加張力性氣胸的發生風險,患者情況可能十分危重,短時間如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危及生命。要獲得及時救治,識別氣胸很重要。氣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1.呼吸困難:氣胸發作時患者均有呼吸困難,嚴重程度與發作的過程、肺被壓縮的程度和原有的肺功能狀態有關。年輕患者可無明顯的呼吸困難,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老年患者即使肺輕微的漏氣也會有明顯的呼吸困難。此外,呼吸困難與否,還取決於急性或慢性發作的速度。2.胸痛:氣胸發生時,常會伴有尖銳性刺痛和刀割痛的感覺,這與肺大泡突然破裂和肺被壓縮的程度無關,可能與胸膜腔內壓力增高、壁層胸膜受牽張有關。要注意的是,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局限在胸部,亦可向肩、背、上腹部放射。疼痛是氣胸患者最常見的症狀。3.刺激性咳嗽:自發性氣胸時偶有刺激性咳嗽。4.其他症狀:氣胸合併血氣胸時,如出血量多,患者會有心悸、血壓低、四肢發涼等表現。氣胸的檢查包括動脈血氣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其中,X線檢查是診斷氣胸最快速簡單的方法,可顯示肺萎縮程度、有無胸膜粘連、縱隔移位及胸腔積液等。而CT檢查是診斷氣胸最準確可靠的方法,對胸腔內少量氣體的診斷較為敏感。胸腔鏡檢查的優勢則在於可較容易發現氣胸的病因,操作靈活,可達葉間裂、肺尖、肺門,幾乎沒有盲區。氣胸是臨床上常見的急症,若未及時處理往往會損害肺功能,甚至威脅生命。因此積極治療和預防復發十分重要。氣胸的治療主要分為:1.一般治療:對首次發作並且肺萎陷在20%以下、沒有呼吸困難者,可採用臥床休息,充分吸氧等保守治療,盡量少講話,使肺活動減少,有利於氣體吸收和肺的複張。2.排氣療法:這適用於呼吸困難明顯、肺壓縮程度較重的患者,尤其是張力型氣胸需要緊急排氣者。3.化學胸膜固定術:為預防復發,將理化劑、纖維蛋白補充劑、醫用黏合劑等注入胸膜腔,使臟層和壁層兩層胸膜粘連從而消滅胸膜腔間隙,使空氣無處積存,即所謂“胸膜固定術” 。化學性胸膜固定術僅適用於不適宜外科手術治療的持續性漏氣患者,不是氣胸的首選治療方法。4.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的發展,使手術變得愈發微創。該手術既修復肺的破口,又從根本上切除肺大泡,還可進行胸膜固定術,已成為氣胸的首選治療方法。預防氣胸四要點1.氣胸復發率高,常表現為突發胸痛和呼吸困難,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症狀。通常,患者的氣胸症狀消失後,就可參加正常工作和活動,不過,劇烈運動和身體碰撞運動需在氣胸完全消失後進行。2.戒菸可顯著降低原發性氣胸復發,建議氣胸患者徹底戒菸。3.潛水等水下活動可增加氣胸復發率,增加張力性氣胸的發生風險,因此對於沒有手術的氣胸患者應終生避免潛水。對專業潛水員和潛水愛好者,氣胸發作後一定要通過手術徹底切除肺大泡才可重新潛水。4.搭飛機本身並不增加氣胸發生的風險,但在高空上如果氣胸發作,將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未進行胸腔閉式引流或手術的氣胸患者應避免乘飛機。作者:丁一(上海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急診醫生)(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13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日常這些用品都有毒!釋出雙酚A恐致荷爾蒙亂、心肺功能異常
生活眾多塑膠用品,不僅僅對海龜有傷害,塑膠餐盤、微波器具、飲水機、熱感應紙等多種物品,很有可能釋出雙酚A,一旦接觸進入體內很容易讓荷爾蒙混亂,而對腹中胎兒與幼童而言,恐怕還導致幹細胞異常功能,也會有肺部發炎或心臟功能異常等不當反應。因此,一旦決定或發現懷孕,就必須嚴格控制減少塑膠用品。 高雄師範大學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人體會藉由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調控胎兒與幼童發展,然而雙酚A化學式結構與雌激素非常像,如果不小心讓雙A進入體內,身體很有機會發生誤判,以為血液雌激素濃度上升,讓胎兒或幼兒有多種不良影響,目前已經證實雙酚A有生殖系統毒性。 許惇偉強調,生活中有許多方式,都會讓環境雙酚A進入體內,飲食方面就有很大的占比,部分食物或食品,在種植或製作時,就吸取土壤裡的雙酚或器具上的雙酚A,讓媽媽們不知不覺把雙酚A吃下肚,胎盤會直接吸收再轉送給胎兒,讓讓胎兒發展有可能脫離原本的人體生長,誘發出許多不當反應。 另一方面,在養育幼兒時,雙酚A也很可能藉著母親奶水,讓孩子吃到肚子裡,導致幼童發展異常。因此許惇偉強烈呼籲,不論孕婦或養育孩子的父母親,一定都要小心雙酚A影響,減少塑膠用品使用外,食材最好也選擇比較健康的來源。 許惇偉提醒,由於雙酚A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除減少塑膠餐具使用次數外,選擇低風險食物也非常重要, 2016年1約3.5萬名許女性調查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偏好有機食品的女性,孩子出生時發生尿道下裂與隱睪症的比率較低。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雙酚A在干擾荷爾蒙的狀態下,未來發生糖尿病與心臟疾病風險會上升。 食藥署提醒,如果必須使用塑膠用品,首先應該避免使用塑膠材質容器具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瓷器使用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就能減少許多雙酚A進入體內。目前台灣規定,任何奶瓶奶嘴的嬰兒用品,必須完全不得檢出雙酚A,讓胎兒孩子能有良好的發展。(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 實測解答是...... 食物吃不完放保鮮盒 非PVC塑膠就沒有塑化劑危險?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12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沒事?醫師提醒飲食少鈉、飲水過量小心水中毒
日頭赤炎炎,要預防中暑,水分補充是一大關鍵,醫師提醒,尤其是老人家、小孩子、戶外工作者,以及肥胖、三高患者,更要留意水分補充。感知不靈敏 老人、小孩易脫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主任簡立建說,水分不夠會造成脫水,出現疲倦虛弱、暈眩、惡心嘔吐、體溫上升等症狀,老人家、幼童對身體缺水的感知較弱,比較不容易覺得渴,或較不會表達,因此是脫水的高危險群。另外,三高患者也是高危險群,一旦身體缺水,血液濃稠度變高,也會影響血流,易造成血栓,增高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甚至昏倒、休克。尿出烏龍茶色 快喝水、補充電解質要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該趕快補水,有三大徵兆:1.觀察尿液顏色正常尿液應呈淡黃啤酒色,顏色愈濃,水分愈不夠,一旦尿量少,甚至是排不出尿,也代表體內缺水。簡立建建議,戶外工作者最好一、兩個小時就排尿一次,觀察尿液顏色,可大概了解體內水分情況,若呈現烏龍茶色澤,就太深了,要趕快喝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2.觀察流汗狀況若身體覺得熱又流不出汗,也是缺水的徵兆之一。3.做捏皮試驗捏起手背皮膚,正常狀況下指頭一放開,皮膚應會立即彈回,若仍皺縮沒彈回,代表已嚴重缺水。至於小孩子,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若尿布久乾不濕,或哭時沒眼淚,嘴唇乾乾的,都是水分不足,若眼窩、囟門凹陷,更是嚴重缺水。飲食少鈉、飲水過量 小心發生低血鈉「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但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簡立建說,「中庸之道很重要,過猶不及,喝太多太少都是問題。」簡立建說,有些老人家飲食講究減鹽清淡,避免吃太多鈉,炎炎夏日裡擔心脫水,喝水喝過了頭,愈喝愈累,全身虛弱無力,原以為是中暑,被送到醫院才發現是「低血鈉」,即俗稱的「水中毒」,血鈉值只剩125、126mEq/L(正常值為135-145 mEq/L),治療後才恢復正常。鈉離子會隨汗液、尿液排出,夏天裡,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的人因身體大量流失水分,血中電解質偏低,若只喝水,沒適度補充電解質,反而會更稀釋,出現頭暈、身體虛弱等「低血鈉」症狀。少量多次喝 牛飲反讓水流失要喝多少水,和體重有很大關係。朱柏齡說,一般情況,可以每公斤體重至少30c.c.水推算,以60公斤為例,一天至少要1800c.c.水,這包括飲料、湯、水果等水分在內。若是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運動,因水分揮發量大,就要再增加。很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事實上,口渴時身體已缺水,朱柏齡說,最好少量多次喝,每次喝200、300 c.c.,不要一口氣牛飲1000c.c.。一次灌太多水,腎臟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反加速排尿,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足夠時間送到身體各處。心腎功能差 飲水嚴格控管至於心臟、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更要適度。簡立建建議,可量測尿量,推算喝多少水,若一天排尿量是1200c.c.,加上揮發量,約喝1800 c.c.水,若喝進的遠超過尿出來的,兩、三天下來心臟就會受不了。這類患者應每天量體重,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另外,簡立建提醒,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夜晚入睡前千萬別喝太多水,除了半夜上廁所會干擾睡眠,睡覺平躺時,過多水分可能回流蓄積在心、肺,出現「充血性心臟衰竭」,造成肺水腫、換氣不良,必須坐起來喘氣,否則會覺得呼吸困難。這類患者經常在天快亮時被送到急診室,一定要特別留意喝水量。
-
2020-07-11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飽受肺阻塞所苦 醫界推估40歲以上1成罹病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疾病走到末期,目前正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醫界推估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超過一成的人罹病,但在病程早期卻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延遲治療。在台灣,肺阻塞每年帶走約6000人的生命。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部的肺泡間隔被破壞將造成肺氣腫,而小呼吸道也會因為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小呼吸道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余忠仁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12%。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的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會有氣喘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咳、痰、喘的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二三十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提到,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亦須就醫接受評估。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出版的《肺阻塞知多少手冊》中提供一分鐘簡易問卷(如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發展「1分鐘358」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這些工具自我檢視罹病風險。所謂登階測試包含三指標,指標一是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者,就屬高風險族群,這群人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指標二是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者,屬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指標三是1分鐘內能登階50階以上者,這群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低風險族群。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貼7、8月有5時機點 中醫師提醒調理體質注意幾件事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淑媚說,三伏天為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期間人體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藥物容易滲透皮膚,今年適合的敷貼時間7、8月有5個時機點,她並提醒三伏貼療法要注意的地方。張淑媚說,三伏貼源自於清朝,主要用於調理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體質,對預防經常、反覆性之感冒也有幫助。在三伏天將具有減敏定喘、化痰止咳功效等中藥材製成藥丸,敷貼在特定穴位,經皮下吸收後刺激穴位。她指出,中醫理念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相互呼應的,自然界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並產生反饋,也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概念。三伏天為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期間人體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藥物容易滲透皮膚。張淑媚表示,三伏貼療法可避免孩童抗拒服藥或減少老人服藥後之腸胃刺激。今年適合的敷貼時間有7月9日(熱身)、16日(初伏)、25日(中伏)、8月15日(末伏)、22日(加強),民眾可把握時機調理自身體質。張淑媚說,因三伏貼藥丸某些藥材成份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穴位經敷貼後,若產生局部紅、癢或燒灼感,或有輕微脫皮、起小水泡等,都屬於正常現象,民眾不必太過擔心。但若為孕婦、1歲以下幼兒、年老體弱、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較敏感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水泡者,或正在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等人,使用前應經專業醫師的評估。她提醒民眾敷貼三伏貼藥丸後,飲食應以清淡為宜,避免生食、冰品、涼性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西醫的角度來探討「氣功的迷思」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陳榮基教授的 BMW 一文,深受感動,尤其是看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深層意涵,更是發人深省。原來這「一刻」是指15分鐘,每天15分鐘的活動運動量(每星期90 分鐘),持之以恆,不但降低了14%的死亡率,還降低了10%的癌症發生率,而且壽命延長三年。所以雖然每天不是很多的活動量,就足以延年益壽,所謂「要活就要動』誠不虛也。筆者於2010年發行單行本「溫醫師MBC」養生功法,以氣功之名切入,作為養生的主軸,每天花10-15分鐘的時間,達到平衡,伸展,肌力強化,及心肺功能增強的目的。當時的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打破中醫界對「氣」之神秘性的執著,我用生理學的角度及西醫基礎醫學的知識來詮釋所謂的「氣感」,如今推展此功法已經十年了,或多或少對醫界或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曾見到一些針灸師對於氣血以西醫生理學/解剖學的方式來詮釋,也能欣然接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對號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醫的十二經絡、任督二脈等的氣血概念,卻仍是牢不可破,想要撼動,確實不易。氣是什麼?在1980年代末期,面對逐漸普遍的另類療法,美國國家健康中心採開放的態度,把氣功、瑜珈、打坐、針灸等列入為研究的對象,每年挹注數十億元的經費,試圖在研究中找出另類療法的真正價值。經過約十年的研究,於1997年發表了一份Consensus statement,文中說明「---像『氣』的概念,很難用現代生物醫學知識去理解,可是它在針灸治療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又過了23個年頭,對於「氣」這件事,我們有進一步的理解,這可分兩方面來談,一則是針灸治療的真正療效與機轉,一則是氣功的功效與進展。針灸治療疼痛過去20年有幾個很有意義的研究報告出爐,帶來創新的想法,也因此我們對針灸的真正治療機轉,產生新的看法,穴道的概念開始受到挑戰。第一個是德國的研究2,把 1162 位的慢性背痛患者,分成三組來作不同的治療,半年、一年後追蹤其治療結果。三組的治療法分別為:正規的以穴道為基準下針療法,不按章法下針療法,復健加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前兩者的療效比復健加藥物治療更為有效,然而用針灸治療的兩種方法,其療效差不多。這個研究結果帶給醫界相當的震撼,也因此有了新的思維:下針時,準確的取穴,真的那麼重要嗎?第二個研究3來自美國西岸,把641位慢性疼痛病患,分成四組治療:專屬個人的下針療法、正規的取穴下針療法、模擬下針療法、復健加藥物治療,研究結果與德國的結論相差不遠:有用針的,比沒用針的效果好,然而三種下針法的療效差不多。不禁要問:學習穴道的位置,真的那麼重要嗎?由這兩個相當嚴謹的研究顯示:老老實實的按圖取穴下針,竟然和隨便插針,治療結果相似,顯然穴道的取位不是那麼重要。既然疼痛的減輕與穴位無關,或許其機轉和氣血不暢(針灸使氣血順暢)沒有關連,因此,有可能要重新思考針灸減痛的機轉,而更大的挑戰是穴道真的存在嗎?如果不存在,那為了強記二十六 條經絡(兩組各十二,就是左右各一加上任督二脈)的穴位名稱與取穴方法,不是白費功夫了嗎?穴位名稱有記載的:內經一百六十個,到晉朝變成三百四十九個,宋元三百五十四個,明朝三百五十九個,清朝三百六十一個(榮總陳方佩主任1 )/以後,還有必要去記誦這些穴道?更有甚者,治療某單一疾病要下針的幾個穴位,不是變無稽之談了嗎?氣功的發展氣功,顧名思義,和「氣」相關的功夫,其方法五花八門,但基本的精髓:呼吸吐納配合動作則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西醫對「氣功」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用氣功來治病,總覺匪夷所思;至於對運氣幫人治病的荒謬作法,更是難以接受,幸好或許因為健保的普及,這種作法已經很少耳聞,顯然社會民智在進步。因為西醫師態度的保留,即使是以西醫的角度來研究氣功,仍是不喜用「Qigong」一詞,典型的例子如台大蔡敦仁教授於1995發表的論文5,以很嚴謹的西醫研究方法,試圖解開氣功的迷思,這是筆者看過氣功研究做得最徹底的,他用:「breathing coordinated exercise」為題,若由「pubmed」去查文獻資料,找不到此文,因爲沒有「Chi kung or Qigong」等關鍵字。近幾年以氣功當作輔助治療工具的研究越來越多,舉凡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增進,術後平衡功能的強化,免疫系統的促進,甚至用於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時的另類療法。以太極氣功為例,對腦的認知功能及「brain plasticity」的增進,用核磁共振(MRI)來分析,發現要比有氧運動更是顯著4。又如最近發表,來自波士頓 Tuft medical center 的研究6發現太極氣功對慢性疼痛身心症(fibromyalgia)的療效遠超過有氧運動,這研究最特殊之處來自於「由三位太極師傅共同制訂一套太極氣功」的功法,內容包含了楊氏太極的十個式子外加打坐的訓練。在此特別引用Tuft Medical Center的研究是因為他們面對太極氣功的態度與筆者十年前推廣MBC養生功法時的理念(太極養生招式求精不求多),不謀而合。氣功的「氣感」只是呼吸變緩以後的生理現象,它是大腦察覺到的來自周邊組織送來的訊息,這氣感有四:酸麻、腫脹、脈動或溫熱,這些都是局部血液循環被強化後的反應。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若呼吸次數降低到一分鐘六次(一次吸呼十秒以上)以下,氣感自然出現,若是將呼吸次數降到一分鐘二到三次,氣感更強。若想把氣功做好,ㄧ定要把相關的生理學與解剖學知識學好。資料來源:1. 針灸穴道的源起探討與MPS的關係 - 中華針灸醫學會http://www.cmaa.org.tw/paper/1999acup04.htm2. Haake M, Müller HH, Schade-Brittinger C, et al. German Acupuncture Trials (GERAC)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multicenter, blinded, parallel-group trial with 3 groups. Arch Intern Med. 2007; 167(17):1892–1898.3. Cherkin DC, Sherman KJ, Avins AL,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cupuncture, simulated acupuncture, and usual ca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ch Intern Med. ;169(9):858–866.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3731-z5. Am. Soc. Nephrol. 1995; #{24133}:92-1400)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61462/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爬樓梯減重 小心膝蓋先痛
45歲楊姓男子因覺得體重增加,便以爬樓梯當運動來減重,不料一段時間後,雙膝在晨間出現僵硬情形,久坐不動膝蓋會有緊緊、卡卡的不舒服感,原本靠復健可緩解,但他不小心拐到腳後,膝蓋出現明顯疼痛和嚴重的緊繃僵硬感。醫師檢查後,確認他為髕骨股骨症候群及膝關節早期退化現象,在接受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後,大幅改善膝蓋緊痛的問題。苗栗市大千醫療體系福苗診所復健科醫師李明珊說,爬樓梯雖可增加心肺功能及消耗熱量,但過程中膝蓋必須承受比平常多4倍的重量,對膝關節前端的髕骨部位和半月板等軟組織都會造成傷害,以此當運動反而得不償失。她指出,楊姓男子已超過40歲,膝關節有早期退化情形,多次爬樓梯運動後,對膝蓋磨損更嚴重,幸好經診斷後仍可以葡萄糖增生療法來緩解症狀。此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溶液注射至受損退化的組織中,誘發自我修復的反應來強化結構、減輕症狀、恢復功能,主要針對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筋膜等有慢性退化性勞損的部位與疾病,例如肩頸慢性疼痛、下背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李明珊提醒,運動雖有助於健康,但選擇適合的運動、運動前的暖身,還有考量體力和能力都是必須注意的事項,別因過度或錯誤的運動造成身體損傷,運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2020-06-25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她咳2個月 竟是對養貓過敏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呵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如果長輩不常出門活動,不妨趁此機會帶他們來個國內小旅行,當天來回或是三天兩夜都好,若要讓長輩們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以下這些事項能妥善地準備好,是很重要的。一、地點選擇:1. 避免階梯多的地點。2. 慢性病患出遊有禁忌,例如:有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的長輩,不宜到寒冷潮濕的地方。心肺功能較差者,不宜到高山供氣稀薄地區。脊椎、腰椎相關疾病者不宜走山路。3. 年長者常有頻尿狀況,宜選有廁所的景點,且進出方便者,最好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尤其有些地方的女廁較少,長輩要大排長龍等待,是很大的折磨。另外,長輩上廁所時宜陪同在旁,以防地面濕滑導致摔倒,或是其他意外發生。二、行程安排:1. 停留時間宜鬆不宜緊,一定要考慮行動慢的長輩,並且讓他們充分休息。2. 若有住宿過夜,要考慮長輩的生活習慣,例如,出門及就寢時間不應與平時相差太多。3. 如果有參觀或需要排隊的行程,也要考慮長輩是否能久站。三、健康評估:行前最好請醫師評估長輩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最好能把旅遊地點、方式、食宿安排等狀況告知醫師,尤其是慢性病患或較虛弱的長輩,相關的安排較多,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四、飲食安排:雖然各地常有特色餐飲,也要考慮長輩的口味以及健康問題,宜清淡多蔬果,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刺激。此外,旅途中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保溫水壺是必備物。五、柺杖或健行杖:不只是行動不便者需要,也能減輕一般長輩行走的負擔。六、防滑鞋:平常穿習慣的最好,除了防滑之外,可選寬楦頭、免綁鞋帶、鞋後跟硬度較佳的鞋型。七、其他攜帶物備忘:保暖衣物、慢性病藥、暈車藥、防蚊液、遮陽帽、雨傘、可折疊小椅子。八、陪同心情:跟長輩一起出遊,除了面對步調較慢的旅程要有耐心,也要順應長輩的各種需求與情緒,以免發生衝突壞了旅遊的興致。九、臨時照顧人員:有的長輩行動不便,或較需要旁人協助,若要減輕家人照顧負擔,讓每個人都玩得開心,也可考慮找臨時的照顧人員,像在「優照護」平台上,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以時計費的照服員,且具經驗豐富及愛心耐心。本文摘自《優照護》【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3 科別.呼吸胸腔
女子咳了兩個月 醫師查出和養貓有關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幾年前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哈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主管也頗為不諒解。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想起近幾年來,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說,慢性咳嗽除了肺部本身例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症或肺部腫瘤等造成,若排除上述病灶,且肺部X光檢查也未發現顯著肺部病灶,一般就會懷疑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和潛在性氣喘為發病原因,其中潛在性氣喘引起的慢性咳嗽,症狀表現不像典型氣喘會明顯聽到喘鳴音,故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原因造成。他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因主要作用於呼吸系統,所以不會有口服或針劑類固醇的長期副作用。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若為環境不潔所致,則應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機會,預防再次發作。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4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誘因百百種 蟑螂也是其中之一?杜絕過敏原超前部署看這裡
氣喘是種遺傳性過敏病,屬於多重基因遺傳,造成呼吸道障壁層缺損與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容易因受到各種誘發因素的刺激,引起氣喘發作症狀,如喘鳴聲、久咳不癒(容易發作於清晨、黃昏、半夜時)、胸悶等,若未正確控制常導致症狀反覆性發作,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及遠離誘發因素,才能減少氣喘發作機會。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介紹以下各種會引發氣喘的誘發因素及預防方法。Allergen 1:家塵家中平面桌上不常用的小物或書籍都盡量收到抽屜或有門的櫥窗、避免放置錦旗或懸掛吊飾、打掃環境時需戴上口罩(清掃方向由上至下,由較乾淨環境到最髒環境),忌用雞毛毯子,洗紗窗時先以水噴溼再刷洗,打掃完必須洗澡,以降低對皮膚過敏反應。Allergen 2:塵螨1.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可改以薄紗、直立式百葉窗、塑膠遮板代替。2.不可使用浴巾被、毛毯、羊毛被、羽絨被或厚重棉被、如需使用需以防塵被套罩住,或改用涼被、太空被、春秋被或睡袋(皆為化學纖維可水洗)、蠶絲被。3.房間的彈簧床、草蓆、塌塌米、椰絲墊、海棉墊須移除,如需使用需以防塵套包覆,或改睡木板床、氣墊床、水床、或是韻律操用的塑膠拼墊。4.去除地毯、布製家俱、絨毛娃娃或布娃娃。5.建議使用水枕、綠豆殼或茶葉枕,如需使用其他枕頭需以防塵套包裹。6.因塵螨腳上有吸盤,需每1至2周以55度熱水浸泡外蓋寢具(被單、床罩、枕頭套等)1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中清洗,才能洗掉塵螨。7.有使用防塵套者,清洗一般被單、床罩、枕頭套時,需以吸塵器或溼布擦掉防塵套上的灰塵及塵璊,1年至少清洗2至3次。8.因塵螨的最佳生長溼度為75至80%,在相對溼度50%以下無法生長,故可使用除溼機將室內溼度控制於60%以下,以減緩塵螨增加的數量。Allergen 3:寵物家中不養貓、狗、鳥等有毛寵物。移除寵物後,必須先用吸塵器吸過屋內牆面、窗簾、家具罩子及清洗整理所有表面。若是堅持養寵物則須採取下列管控方法:1.移除室內所有地毯,換油氈或木質的地板。2寵物1周得清洗2次,寵物襯墊也得一併清洗。3將寵物養在室外,不宜進入客廳及臥房。4接觸寵物後洗手,接觸寵物的衣物盡量不穿出室外,以免散布過敏原。Allergen 4:黴菌1.居家環境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溼度維持50%,可減少黴菌繁殖的機會。2.在溼度過高的季節使用除溼機時,要緊閉窗戶,除溼機的水要定期清除,或連接至固定的排水孔。3.空氣清淨機的高效濾網及空調可濾去黴菌菌孢,但要注意若出現黴菌,要用稀釋過的漂白水來清洗機器內部。4.經常打掃牆壁及天花板,在粉刷漆料中加入防黴成分。5.窗戶上水氣的凝結也會導致窗框潮溼及黴菌滋生,需經常擦乾窗戶水氣。 6.室內植物的數目別太多,要經常修剪及清理落葉。7.避免發泡塑膠或海綿類等容易發霉的抱枕及寢具。8靴子及鞋子在收藏前應先烘乾,儲藏室可放置化學乾燥劑來避免黴菌滋生。9煮菜時或沐浴後使用風扇或是打開窗戶來移除溼氣,並使用橡膠掃把來移除浴室隔板、浴缸及磁磚上的水滴,並定期清潔浴室。10黴菌也可以在冰箱中生存,尤其是門上的密封墊,必須經常清潔及清空自動除霜的水槽,儘速移除長黴菌變質的食物。11汽車內的空調系統也可能會滋生黴菌,可定期使用除黴或防黴噴劑清洗。Allergen 5:蟑螂1.晚上就寢前應將廚房、浴室、水槽、盥洗盆的排水孔予以密蓋,排水管線應設置存水彎,防止蟑螂沿排水管逆行而上。2.所有的食物應妥為儲藏,清理垃圾、廚餘需密封包起來。3.不堆積雜物,落實家中清潔,廚房、家俱、牆壁經常擦拭洗滌,以減少蟑螂生存繁殖的條件。4.滅蟑噴劑及煙霧式藥劑容易造成過敏,建議採用滅蟑餌劑,放至在蟑螂容易出沒的管線、轉角、隙縫附近。Allergen 6:室內外空氣汙染包括粉筆灰、抽菸與二手菸、家用噴霧劑(如芳香劑、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及會釋放異氰的裝潢材料、用瓦斯木材煤油煮飯、交通廢氣、工業煙霧、霾害沙塵暴、燒香燒金子等。應避免在家中抽菸、燒蚊香、噴殺蟲劑,烹調也盡量低油煙,並使用抽油煙機降低煙害,裝潢完的房子需通風等無味道再入住,打掃及騎乘機車時戴口罩。Allergen 7:花粉會造成過敏的花粉通常是風媒花,若對花粉過敏患者需於高花粉季節中保持門窗緊閉,使用空氣清淨機,並減少到郊外。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病,需要長期控制才能降低呼吸道發炎及氣喘惡化機會,避免影響肺功能或造成肺纖維化的合併症。想長期控制氣喘不難,只要與醫師配合做好個人氣喘藥物規則治療、誘發因素預防、預防感染、規律運動,即可達到良好的控制,遠離疾病的威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腹膜透析洗腎 不必常跑醫院 心肺功能影響較小
慢性腎臟病連年蟬聯健保支出的十大疾病第一位,而且透析治療人口持續增加,雖然最好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器官可遇不可求,透析仍是患者必須接受的治療方法。透析治療分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腎友應該怎麼選擇呢?隨醫療發展,出現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不只可以一邊在家睡覺一邊洗腎,醫院還能從雲端掌握腎友的狀況。台灣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人口密度占全球第一,且每年持續增長。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近五年成長上萬人,2019年已達9萬2566人,其中血液透析者占91.5%、腹膜透析者占8.5%。洗腎年齡層延後 換腎者增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洗腎年齡層有延後的現象,近五年,55歲以下洗腎比率逐年減少到17.2%,55歲以上則成長到82.8%。而隨著政府持續推動腎臟移植相關政策,2019年換腎人數也來到歷年新高、共426人。此外,健保署統計108年每名腎友的透析和腎移植之費用,血液透析病患每人一年總花費約74萬點(1點換算約1元),腹膜透析則約68萬點,腎臟移植手術含住院費用為53萬點,抗排斥藥與術後追蹤的花費則約36萬點。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漢湘認為,醫療費用差異與就醫次數有關,原因是血液透析一周得到醫院或診所三次,腹膜透析只要每月到院追蹤一次。面對洗腎病患,醫師會依其需求和方便性給予相關治療建議。【延伸閱讀】>>洗腎方式 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該選哪一種?腹透飲食限制少 心肺功能影響小國內外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齡少血液透析10歲,台灣腹膜透析患者平均53歲,血液透析患者63歲。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紀較輕,存活率也較高,主因是腹膜透析為一種緩慢穩定的治療,飲食限制較少且血壓較穩定,對心肺功能影響也較小。但陳漢湘提醒,通常血管條件不好者,例如有的女性或小孩手臂血管很細,不易做動靜脈廔管,改用人工血管也僅能取代一段時間,因容易阻塞就不適合作血液透析。而腹部曾做過手術且影響腹膜功能,則不適合做腹膜透析。腹膜炎發生率 台灣相對低只是,台灣社會過去對腹膜透析的印象不好,原因是腎友擔心容易患有腹膜炎。但根據2019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台灣腹膜炎發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是非常低的,平均6.7年發生一次腹膜炎。陳漢湘說,近年因醫療突破與進展,更能掌握洗腎透析條件,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療品質。例如新型腹膜透析液(Icodextrin)是一種多醣聚合物,中分子清除率較高,更能維持腹膜功能,有助血糖控制,只是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並未完全普及。全自動透析 透過雲端監控此外,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發展讓腎友睡一覺起來就完成洗腎,相當方便。新型APD還能透過雲端醫療技術,讓醫院透過雲端就能了解病患透析狀況,確認是否確實完成治療與了解脫水量狀況,讓患者在家中治療能更安全有保障。陳漢湘表示,去年國外有研究證實,新型APD加上雲端技術,讓病患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皆明顯改善。疫情來襲時 待在家最安全今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醫療院所防疫繃緊神經。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透析醫療院所防護新冠肺炎感染處置規範」,院所需落實人員管制,避免交叉感染,當有疑似症狀個案應立即分流,醫療人員勿先接觸個案,也應暫時勿進入洗腎室。儘管疫情趨緩,但陳漢湘提醒,這波疫情並非過了就不會再來,若出現社區感染,醫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也會增加,透析治療待在家比跑醫院安全。展望未來,疫情很可能持續存在。陳漢湘建議應善用科技,鼓勵符合腹膜透析條件的病人優先採腹膜透析,減少群聚,不只能保護病人安全,也能讓醫療院所人力和醫療負荷更加合理化。【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27 科別.兒科
10歲過敏兒氣喘突發作 原來是父親在家門外吞雲吐霧
很多癮君子以為在家門口、陽台或戶外抽菸就不會影響他人,但一位10歲陳姓男童最近氣喘突然嚴重發作,竟是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引發。台中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醫師余孟恭呼籲,雖然疫情趨緩,但不少家長待在家的機會還是很多,請有菸癮的家長為了孩子,早點戒菸。余孟恭指出,疫情影響,門診過敏兒回診量減少3分之1以上,這位有氣喘病史的10歲陳姓男童,最近卻因嚴重氣喘就醫住院。由於男童已停用氣喘藥物1年,但男童氣喘又再度發作,此外,男童肺部X光檢查呈現輕微浸潤,疑似肺炎現象,一度讓家人擔心是不是感染新冠肺炎?排除疑慮後,家人也不解氣喘為何再度發作?余孟恭推斷,可能誘因是受疫情影響,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的頻率增高,雖然都在門外、陽台吞雲吐霧,殊不知菸霧隨風飄散無孔不入,且二手菸、三手菸無所不在。余孟恭說,菸燃燒的化學物質除了會附著在吸菸者的衣物外,居家環境的物質,如窗簾、椅墊等也都會吸附殘留,就算沒有在孩子面前抽菸,其實孩子已被迫吸到二手菸、三手菸。「氣道的急慢性發炎,都會誘發咳嗽、喘鳴、呼吸急促、胸悶等氣喘症狀。」余孟恭表示,倘若放任氣道持續慢性發炎,會造成肺泡受損,氣管敏感、支氣管的黏液增加與支氣管旁的平滑肌增厚,而產生氣道阻塞。為避免兒童氣喘影響氣管發育及心肺功能,建議治療愈早進行,控制的機會愈高。最近氣候變化大,余孟恭叮嚀,家有過敏兒要特別注意日夜溫差,並避免接觸空污與灰塵等,降低誘發鼻子氣管敏感,造成氣喘發作機會;除穩定持續就醫必要用藥外,建議家長最好早點和菸癮斷捨離,以免變成過敏兒的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