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肝膽
共找到
612
筆 文章
-
-
2023-12-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48歲男每天吃突中毒昏倒!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但他誤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每天竟吞下2至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每天服用2、3錠維生素D 竟讓他腎功能大幅下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因從事粗重工作,下班後都會邀同好喝2杯,長期累積下來,出現酒精性肝硬化症狀,還因此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無法久站,甚至一走路就十分疼痛,經置換人工髖關節後病情才稍稍好轉,因此讓他一直探詢如何可以「保骨本」。沒想到友人告知患者:「多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骨本,甚至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聽聞後讓他大為心動,因此就到藥局購買維他命保健食品,原本建議劑量為每天1錠,但他卻每天服用2至3錠,2個多月後,開始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更是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躺在客廳,驚覺狀況有異,趕緊送醫檢查。陳政國指出,經抽血檢查後,發現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4.5 mg/dl、副甲狀腺素則為3.3 pg/ml,腎功能分數從80多分直接退化到30多分,經詢問才發現,是因活性維生素D3服用過量,因此緊急停用後並補充大量水分,才總算恢復意識,1週後回診,數值順利恢復正常。補充維生素D可防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過量服用恐致高血鈣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因此,林軒任建議,民眾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陳政國、林軒任均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放屁臭不臭是什麼原因造成?6方法助改善放屁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所以和大腸癌有關的徵兆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其中,「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為最常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有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指出,「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只是謠傳,放臭屁多數與大腸癌無關,但可以當作是身體發出的訊號。科學的養生保健站主林慶順教授也曾在文章中指出,無論是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或是國外幾家有信譽的醫療機構,包括梅約診所、美國癌症協會、西奈山醫療系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美國CDC等,皆查不到有任何支持「放臭屁是大腸癌的徵兆」此一說法的資料。為什麼會放屁?每個人都透過打嗝或放屁來排出腸胃道內的氣體,或稱之為脹氣。脹氣是無味氣體的混合物,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氫氣和甲烷。這種氣體在消化系統中形成,但當這些氣體與腸道細菌混合時,就會產生難聞的硫磺氣味。如果只產出少量氣體,氣體可被腸道黏膜吸收,一旦生產的氣體量超過腸道吸收能力,氣體就會找其它的宣泄出口。藉由腸道蠕動隨著糞便直達肛門,這就是「放屁」的來由。放屁很臭的成因是什麼?放屁其實和飲食密切相關,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通常是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而它們通常是被認為有益健康,例如豆類食物。林慶順教授指出,豆類食物富含的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不能在小腸被消化,所以會進入大腸成為細菌的食物,而細菌在分解這些食物時就會產生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豆類所含的硫則會被細菌轉化成硫化氫、甲硫醇、二甲基硫醚等帶有臭味的氣體,而硫化氫、甲硫醇及二甲基硫醚就是臭屁最主要的臭味成分。另一種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是牛奶,但這是因為大多數東方人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這種人缺乏乳糖酶,所以無法在小腸裡分解乳糖,而沒有被分解的乳糖在進入大腸後就會被微生物分解,從而產生氣體。不過,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不一定就是臭屁的原因。林慶順教授指出,目前已知食物中的硫是放屁臭味的最重要元素。放屁幾次算正常?平均而言,一天中放屁14到23次是正常的,而且通常不會引起太多注意。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每天放屁可以多達21次。對大多數人來說,放屁的次數通常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放屁過多,或伴隨任何疼痛感,則應該諮詢醫師。經常放屁是生病嗎?除了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外,疾病也可能是產生過多氣體的原因,包括:1.消化問題:例如腸躁症(IBS)和乳糜瀉。2.感染問題:例如梨形鞭毛蟲症(又稱賈第蟲病),導致腸道細菌過度生長。3.藥物或腸道蠕動障礙減慢腸蠕動:例如腸躁症、糖尿病和硬皮症。一直放屁需要就醫嗎?一般而言,放屁通常是正常的身體機能,但若出現其他胃腸道症狀,則可能存在問題,包括:1.持續腹痛。2.腹脹。3.噁心。4.嘔吐。5.經常腹瀉或便秘。6.腹部有持續的壓力感。7.突然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8.直腸出血。9.大便後仍有殘便感。10.貧血。一直放屁怎麼辦?為了減少身體的氣體產生,你可以參考以下作法:1.每週運動三到四天,每次至少30分鐘,並且避免久坐。2.限制十字花科蔬菜,像是高麗菜、花椰菜、青花菜、球芽甘藍和蘆筍比其他蔬菜產生更多的氣體,但它們也很有營養,所以不要完全避免它們。3.如果患有乳糖不耐症,請避免食用乳製品。4.避免便秘,這有助於限制產氣細菌的累積。補充水分和運動也有助於便秘的發生。5.檢視你的用藥,某些藥物的常見副作用為腹脹和產生過量氣體,6.限制碳酸飲料和發酵食品,這些產品會添加更多氣體並餵養消化道中的細菌。此外,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 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資料來源】.李宜霖胃腸肝膽科:常放臭屁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科學的養生保健:臭屁是大腸癌前兆?.Cleveland Clinic: Gas and Gas Pain.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3-12-25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顏色改變怎麼回事?醫指常見原因!3種顏色再觀察,「這種」顏色直接就醫
生活中有時會發現大便的顏色突然改變,有些人不以為意,但有些情況確實可能是疾病、甚至重大疾病的徵兆。禾馨醫療大腸直腸科陳威智醫師指出常見可能,也提醒若有發現「不對勁」盡早檢查。 大便顏色改變是怎麼回事?大腸直腸科醫指常見原因。 陳威智醫師指出,大便一般情況下正常健康的顏色應為黃褐色,當綠色的膽汁受消化液分解就會形成這樣的顏色,深咖啡色也屬正常顏色。 改變大便顏色2大因素:若大便出現不同的顏色,可回想是否有吃了什麼「容易染色」的食物,或者可能因疾病所引起,這兩者是改變大便顏色最主要的原因,常見可為紅色、綠色、黑色、灰白色。 紅色:紅色的糞便可能是因吃了紅色素較高的食物,例如紅色的火龍果、甜菜根等。但也有可能是大腸出血所致,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腸癌、痔瘡,離肛門口越遠紅色就越深,反之則越鮮豔,像是在大腸前段出現的腸癌糞便就會呈現暗紅色,後段出現的就會是較明顯的鮮紅色,痔瘡也是。 綠色:綠色的大便較常發生在小孩身上,也就所謂的「挫青屎」,這是因為小朋友發育尚未完全,腸胃道較短,膽汁未能完全分解糞便就直接排出,也就呈現綠色,是正常的現象。但若發生在成人身上,就得留意可能與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道炎、腸胃道感染等,這也常會伴隨腹瀉。另也有一說,可能和深綠色蔬菜攝取過量、部分維他命、抗生素等藥物有關,雖然對此是否為直接的因果關係還待研究,但還是可以留意觀察。 黑色:黑色的糞便若是受食物影響,較常見的可如墨魚、墨魚麵等黑色素較高的食物。另外鐵含量較高的食物或藥物也會,例如鐵劑、豬血糕、鴨血、內臟等,不過若是含鐵食物所引起,會需要非常大量。而和身體疾病有關的原因,則和上消化道出血有關,包括了胃、十二指腸等。 灰白色:灰白色的大便,正如前述提到糞便之所以為褐色和膽汁有關,當出現白色如同「無法上色」,背後的原因就可能為膽及周圍器官阻塞膽汁分泌異常,例如肝、膽、胰臟功能異常,包括腫瘤、結石等。飲食鮮少會讓糞便變成白色,藥物則可能為「次水楊酸鉍藥物」所影響,但並不常見。 發現大便顏色改變怎麼辦?醫:可觀察,灰白色速就醫! 灰白色通常情況不妙:發現大便顏色異常,有些人會有點緊張,也有人不以為意,陳威智醫師提醒,同樣是單看大便的顏色來說,若出現灰白色就得盡速就醫,因為這很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警訊。膽囊出現問題而阻塞如總膽管結石,通常也會伴隨疼痛,患者自然會去檢查。但像是胰臟、肝臟都是屬於沉默的器官,未必會發生疼痛而只是大便變成白色。而且因飲食或藥物而改變的機率極低。因此建議發現一次就趕快檢查。 黑、紅、綠最多觀察三天:至於黑色、紅色、綠色,考量可能受到食物或藥物影響,但也有可能是疾病所致,建議可回想這幾天的飲食或用藥情況,觀察個三天,看情況是否改變。若有便秘情況者則建議觀察下一次大便的顏色。若都沒有改變,也應盡早就醫檢查,不宜再繼續觀察。 大便顏色改變要掛哪一科?醫:記不起來可掛大腸直腸科。 民眾發現大便顏色改變,正如前述,背後原因可能和其他問題有關。那麼到底該掛哪一科?陳威智醫師表示,黑色、灰白色、綠色,都可以到消化內科、消化外科、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檢查,因為可能和前段的消化系統有關。紅色就多與大腸有關,可直接到大腸直腸科或相關科別檢查。 不過若是民眾記不起來,或會混淆,其實到大腸直腸科進行檢查也是沒問題的,若評估可能為其他科別疾病所引起,也會再安排轉診至相關科別。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2-24 醫療.消化系統
明明不胖肚子卻超大,不停打嗝、放屁...「胃脹氣」3大NG行為一次看,快速消脹氣方法馬上試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剛吃完飯就覺得肚子脹脹的,想打嗝、想排氣?腸胃老是鬧脾氣,其實胃脹氣的原因不只是飲食習慣不良,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胃脹氣怎麼辦?有哪些快速消脹氣的方法?可以吃、不能吃什麼食物?以下為您說明。胃脹氣症狀啟新診所指出,胃脹氣是指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出現腫脹、壓迫感,或是指整個肚子脹氣的感覺。正常情況下,胃內的氣體會經打嗝或放屁排走,若沒有排走就會變成脹氣,出現大量排氣、腹痛、食慾不振等。一旦出現以上症狀,代表有胃脹氣。胃脹氣原因胃脹氣是一種症狀,飲食習慣與某些疾病都會引起胃脹氣,綜合整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台北榮總、中醫大附醫說明資料,導致胃脹氣的原因有:.進食習慣不好:很多人吃飯趕時間狼吞虎嚥,或是喜歡邊吃飯邊說話,要炒熱氣氛,但也因此同時吃進大量空氣;另外,很多人久久不喝水,等到很渴了才大口喝水,這種灌水的方式也很容易把空氣直接灌到肚子裡引起脹氣。.吃過多易產氣食物:一般來說,豆類及高纖維食物比較容易產氣,但也因人而異,不見得每個人吃了都會脹氣。所以可以依照自身經驗,若發現吃某些食物特別容易脹氣,就盡量避開。.藥物因素:某些藥物也會引起脹氣,例如有些抗腸道痙攣的藥物,如果真的不舒服,可以跟醫師反映調整藥物。.疾病因素:許多疾病都會導致胃脹氣,如乳糖不耐症、大腸激躁症(女性患者居多。韓國之一項研究則發現,女性患者中,58%有肉眼可見之腹脹情形,男性則有16%。)此外,結構性的病變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腫瘤、寄生蟲感染等,乃至肝臟、膽或胰臟的病變等,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另有一類胃脹氣則是功能性病變引起的。胃脹氣怎麼辦?消脹氣最快的方法啟新診所說明,運動、按摩有助於排氣,提供以下3點建議:.適度的運動可減少腹部脹氣的產生,例如健走就可幫助排氣、改善胃脹氣.多起身動一動,改變姿勢能減緩胃脹氣。.睡前做簡單伸展操,可排除一天累積下來的脹氣。消脹氣6個穴道按摩胃脹氣除了運動,也可以透過穴道按摩來舒緩不適,爾雅中醫診所就分享6個穴道,幫助緩解胃脹氣:1、足三里足三里位於小腿上、膝蓋下四指幅,外側凹陷處。是照顧腸胃的重要穴道,算是有健腳的優點,當腸胃不適時按壓此穴,會有明顯痠麻感傳達至腳背處,有助於改善便秘、腹瀉、消化不良、消脹氣,並強化腸胃功能,防止經常感到胃脹胃痛。2、內關穴內關穴位於手腕關節上三指幅的凹陷處。當胃脹氣和胃酸逆流情況發生時,用大拇指指端稍加用力按壓,最理想是能持續3到5分鐘,並搭配深呼吸,有助於消脹氣、調暢氣機、安心神以改善失眠和紓緩心悸。3、合穀穴合穀穴位於食指與拇指中間的虎口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代表穴位,當胃痛和胃脹致噁心、想吐,加上頭疼的狀況發生時,用大拇指施壓力予虎口能有效緩解,也有調節腸胃、通絡鎮痛之效,並幫助腸胃順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4、中脘穴中脘穴位於肚臍上三指寬之處。是治療腸胃疾病中相當重要的穴位,一旦發生脹氣狀況,利用食指按壓中脘穴,持續約2到3分鐘,能有效消除胃脹氣造成的胃凸現象,胃痛時進行按摩也能止痛,並有通降胃氣、健脾和胃的效果。5、太衝穴太衝穴位於第一、二腳趾間交接的凹陷處。特別因壓力大而造成胃痛的情況,可按壓太衝穴緩解,用指尖大力按壓可以改善肝胃機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有助於胃脹氣和消化不良,而對於暴飲暴食造成的胃痛也有幫助。6、脾俞穴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12胸椎棘突下、左右側約兩指寬之處。一樣有健脾和胃之功效,按摩脾俞穴的好處有治療腹脹、胃出血、胃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改善腸胃相關毛病,搭配足三裡穴位可紓緩便秘、腹瀉等狀況。消脹氣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消脹氣可以吃什麼?胃腸肝膽楊子緯醫師/金田勤耘聯合診所曾於粉專發文介紹5腫消脹氣食物,平時可以適量食用,脫離腸胃脹氣惡性循環:.白蘿蔔:促進腸胃消化.益生菌:整腸胃道健康.鳳梨:特殊蛋白酶幫助消化.薑片:促進血液循環但需依個人狀況食用.香蕉:鉀離子能夠消水腫與減少脹氣容易導致脹氣的食物有哪些?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下整理容易產氣的食物要盡量避開:.豆類、根莖類:豆類因為含有不易被消化的寡糖,吃太多易產生大量氣體。而地瓜、馬鈴薯、南瓜、玉米、山藥、蓮藕等根莖類,則是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多醣類,攝取過多也容易產氣。豆類食物如果煮久一點,可幫助分解寡糖。.十字花科蔬菜:除了綠、白花椰菜,包括紅、白蘿蔔;高麗菜、青椒、洋蔥、小白菜、大白菜、蘆荀等,因為含有不易消化的多醣類,而且含有硫的成分,不但容易脹氣,也比較容易放臭屁。.高油、高熱量食物:我們的腸道細菌分解脂肪時也會產氣,如果喜歡吃油炸類的炸雞排、高油高糖的甜點,也要小心容易脹氣。.奶類:因為東方人腸道較缺乏消化乳糖的酵素,常有乳糖不耐症,喝到牛奶就可能引起脹氣或腹瀉。.碳酸類飲料:汽水等碳酸飲料本身就有很多氣體,喝太多也容易脹氣。.麵包:麵包是高醣類,且使用泡打粉或酵母發酵,所以都很容易在腸道產氣。資料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北榮總、中醫大附醫、胃腸肝膽楊子緯醫師/金田勤耘聯合診所、爾雅中醫診所、啟新診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1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配螃蟹害他體內冒出大黑石 醫出妙招喝「1飲料」助化解
秋冬是肺子與螃蟹多產季節,但「吃柿子搭螃蟹」,可是會自找罪受,一名80多歲的老先生胃痛一個多月,醫師為他檢查,竟發現他的胃裡有一顆「大黑石」,病因就在他「吃柿子搭螃蟹」,柿子的單寧酸與螃蟹蛋白質,起交互作用形成胃石,醫師囑附他返家喝可樂,待兩周後可樂軟化胃石後,醫師即輕易以器械夾出這些變軟變碎的結石,醫師笑說吃柿子搭可樂才是絕配。柿子配螃蟹 胃裡冒出大黑石安南醫院副院長、高雄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許秉毅表示,這名82歲的老先生,因為胃痛一個多月而前來求醫,他幫他作胃鏡檢查,竟發現老先生的胃裡有一個5公分的「大黑石」以及好幾個潰瘍。許秉毅詢問老先生的生活史,發現老先生愛吃柿子,自秋天柿子開始盛產後,他就常吃柿子,但因為牙齒掉很多,無法細嚼慢嚥,就囫圇吞下。許秉毅說,柿子富含單寧酸,遇到蝦蟹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易引起交互作用,形成黏性物質,將柿子纖維黏在一起。如果沒將柿子纖維咬斷,就容易在胃內形成「結石」。【延伸閱讀】柿子跟螃蟹、牛奶一起吃會中毒?表層的白色粉末要刮掉?關於柿子的10個常見迷思問答吃柿子配可樂 才是天生絕配許秉毅說,「吃柿子搭可樂」才是天生絕配,因為碳酸飲料會分解蛋白質黏性物。因此,他囑咐老先生返家後每天喝可樂來軟化結石。2週後老先生回診,許秉毅幫老先生做胃鏡。果然喝可樂後,老先生胃內的大黑結石變白又變小了。許秉毅經由電燒刀把變軟變白的石頭切碎,再用夾子把碎石一片一片地,從老先生的嘴巴夾出來。許秉毅表示,柿子與螃蟹都是好食物,但千萬別搭在一起吃,也不要「囫圇吞柿」,吃柿子時喝可樂,才是最佳絕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6 養生.聰明飲食
歐洲「蔬菜之皇」朝鮮薊功效是什麼?哪裡買?7大功效、3禁忌及吃法推薦一次看
朝鮮薊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美國《Good Housekeeping》將朝鮮薊評選為2023年10大超級食物之一。朝鮮薊(學名:Cynara scolymus,英語:artichoke)又稱菜薊,具有豐富營養價值,富含纖維、蛋白質、植物生化素、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據研究指出,朝鮮薊萃取物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美國《Good Housekeeping》也將朝鮮薊評選為2023年10大超級食物之一,更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草本食材。朝鮮薊功效有哪些?朝鮮薊禁忌為何?朝鮮薊哪裡買?一文帶您了解。朝鮮薊是什麼?朝鮮薊為菊科植物,適合生長於全日照、冷涼的環境中,原生於地中海地區,自歐洲中古世紀開始就將朝鮮薊作為保健用食品,義大利是全球目前生產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是西班牙及埃及,而台灣因地形、氣候等因素較為少見,台中市、南投縣等山區有少量栽培。朝鮮薊在歐美國家有著食托菜薊、洋薊、球薊、菊薊、法國百合、荷花百合等多種名稱,日本雖稱之為朝鮮薊,但實際上與韓國無關,由於19世紀江戶時代居住在朝鮮的荷蘭商人引進,使日本人誤以為是朝鮮產的植物,因而稱之;台灣則是日治時代才引進並跟隨日本說法,在日本,大多將朝鮮薊作為觀賞植物,而非食用蔬菜。朝鮮薊功效朝鮮薊富含纖維、蛋白質、植物生化素、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等營養價值,有著「蔬菜之皇」、「蔬菜中的貴族」之稱,以下整理朝鮮薊7種功效:.改善膽固醇水平:朝鮮薊含有的木犀草素,是一種防止膽固醇形成的抗氧化劑,朝鮮薊葉的萃取物可促進身體有效處理膽固醇,進而降低整體水平。根據研究指出,持續5~13週每天補充朝鮮薊葉萃取物持續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保護肝臟:胃腸肝膽科醫師張振榕及新陳代謝專科護理師林莘妮於《食萬個不一樣》一書中提到,朝鮮薊富含洋薊酸、綠原酸,木犀草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能力,有助於保護肝臟抗發炎,同時幫助膽汁分泌及排空,其利膽效果有助身體消化油脂、改善消化不良;張振榕醫師甚至在YouTube影片中將朝鮮薊稱之為護肝的始祖、護肝之皇。此外,朝鮮薊對於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所助益。.改善消化健康:朝鮮薊是纖維的重要來源,有助促進腸道好菌、降低某些腸癌風險及改善便秘和腹瀉,以維持消化系統健康。另外,朝鮮薊含有菊粉,為一種纖維,可作為益生元,根據2010年一項研究指出,食用10克從朝鮮薊中提取的菊粉,三週後可改善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可能有助緩解腸躁症症狀:早期動物研究發現,朝鮮薊中的某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痙攣特性,可能有助緩解腸躁症中常見的肌肉痙攣;2010年另一項研究表明,朝鮮薊中發現的益生元可以透過改善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來維持腸道健康。朝鮮薊可能可以透過減少肌肉痙攣和改善腸道好菌平衡緩解治療腸躁症症狀,但目前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可能有助降低血糖:綜合研究發現,朝鮮薊中的某些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於血糖控制並改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可能有助抗癌作用:朝鮮薊含有蘆丁、槲皮素、水飛薊素和沒食子酸等抗氧化劑,對於抗癌可能有所助益。.可能有助調節血壓:朝鮮薊是補充鉀元素的天然食物,有助於調節血壓。有些研究發現,補充朝鮮薊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其萃取物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已經升高的人的血壓。朝鮮薊什麼人不能吃?朝鮮薊3大禁忌在台灣,朝鮮薊多作為保健食品,但建議以下幾類人應避免食用或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1.朝鮮薊有促進膽汁分泌之效,膽結石、膽管阻塞等患者,應避免食用。2.目前朝鮮薊相關研究對於孕婦、哺乳期女性及小孩,尚未有明確的食用安全說明,建議避免食用。3.朝鮮薊或菊科植物有過敏病史者,應避免食用。朝鮮薊哪裡買?朝鮮薊吃法推薦在台灣僅有少數小農栽種,取得新鮮朝鮮薊食材不太容易且單價偏高,如需購買可上網搜尋,目前市面上朝鮮薊多半為罐頭食品,罐頭則可分為分油漬跟水醃二種。據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指出,朝鮮薊可食用部位比例較低,僅花蕾基底的肉質花托,及苞片的些許柔嫩基部可食用,不過植株其餘的部位,可作為萃取物的原料。知名旅法廚師阿辰師曾在「Chef Chouchou阿辰師」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顆及小顆的朝鮮薊吃法不同,大顆的朝鮮薊味道類似菱角的清淡感覺,又帶點微微海苔味,用豬油稍微煎過後,表面帶有微微脆度,適合搭配其他蔬菜一起料理,小顆的朝鮮薊味道相較大顆的更加突出,並帶有微微苦味。朝鮮薊示範料理步驟以下整理阿辰師小顆的朝鮮薊示範料理(五花肉燒朝鮮薊)步驟:▲五花肉燒朝鮮薊。(圖/翻攝自「Chef Chouchou阿辰師」YouTube頻道)1.先準備一碗檸檬水,防止氧化2.剝掉小顆的朝鮮薊花蕾並將其表皮和纖維消除後,泡檸檬水避免氧化變黑3.將豬五花煎至出油後,把油濾出,加入些許細丁紅蔥頭後翻炒4.加入小顆朝鮮薊稍微拌炒,加入羊高湯,蓋上鍋蓋,悶煮10~15分鐘5.以鹽巴、胡椒及些許檸檬汁攪拌調味6.最後擺盤,淋上一些湯汁並撒上一些洋香菜末及刨些許檸檬皮即完成參考資料: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Healthline、食萬個不一樣:名醫家吃什麼之一開始就該知道的「防病飲食」!、Chef Chouchou阿辰師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8 醫療.中醫
舌苔刷不掉怎麼辦?異常舌苔3型態 中醫師教按穴位、泡腳助改善!
許多人日常受厚重舌苔、口臭所困擾,想刷也刷不掉,這種問題常聽到是因為火氣大所引起,其實並不然。澄觀中醫診所吳淳惠院長指出異常3大型態、原因及治療方式,有舌苔困擾的民眾日常也可透過按摩等方式改善。 刷不掉的舌苔主要3種型態,中醫院長:黑灰色小心癌症。 一般正常的舌苔:吳淳惠院長表示,一般正常的舌苔是舌頭上的苔狀物,主要是由舌頭的上皮細胞、口腔細菌、食物碎屑等所組成,顏色是薄白而濕潤。舌苔出現異常影響因素可包含飲食、咀嚼、身體狀態等,例如最常見的就是腸胃功能出問題。當然,也可能受食物或藥物染色所影響。 異常舌苔3大型態:異常的舌苔大方向而言可為3種型態,包括了黃色、白厚、黑灰色。黃色的舌苔、甚至黃色厚重的舌苔,常見的原因就是火氣大,也就是西醫指的發炎,可能因熬夜、感冒、生病等所致。而白色厚重的舌苔則常見為濕氣較重、痰濕體質,這多半與消化、代謝、循環不佳有關。至於黑灰色的舌苔除了可能受食物或藥物染色之外,需留意可能和嚴重疾病有關,上火、發炎情況較嚴重,例如慢性腎病、癌症等,不過此情況較為少見。 從舌頭看身體對應部位,異常舌苔留意腎、脾、胃、腸。 為什麼舌苔刷不掉?吳淳惠院長表示,舌苔在一般情況下是刷得掉的,用軟毛牙刷輕刷即可,不過其實也不需要特別去刷。而刷不掉的舌苔多半就會和上述原因有關,可視為一種「症狀」,因此會很難刷掉,頂多少刷掉一點點,但很快又會恢復原狀。 舌苔的位置代表著?院長也指出,其實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舌頭可對應身體部位,舌尖對應心肺、舌頭中間是脾胃、舌根則為腎、兩側為肝膽。舌苔常見出現在舌根至舌頭中間一帶,器官也會影響鄰近器官,因此若有發現厚重或異常舌苔,建議多留意腎、脾、胃、腸。 中醫如何治療異常的舌苔?院長例舉3方向對症下藥! 吳淳惠院長建議,民眾若發現舌苔可輕刷嘗試清除,但若都刷不掉,自然得找出這個症狀的原因,到中醫診所看舌苔會先了解舌苔的狀態,並予以對應的治療。 白厚的舌苔:厚重白色的舌苔,因濕氣較重、痰濕體虛所引起,背後原因也可能包括消化功能不佳、代謝水分功能不佳等,吳淳惠院長就會以四神湯等健脾利濕的藥膳幫助患者改善。並也會透過針灸於虎口的合谷穴、肚臍上方的中脘穴、肚臍兩側的天樞穴、於膝蓋外側下方的足三里穴等進行治療,以提升代謝能力。這些穴位民眾日常也可多按摩。飲食方面常見多和口味較重或是生食太多等因素有關,影響到腸胃功能所引起,就會建議飲食清淡、避免生食及重口味等。 黃色的舌苔:黃色舌苔常見為熬夜、火氣大、感冒、生病等身體健康狀態不佳時所引起,吳淳惠院長就會視情況可能使用四神湯,或熱象較明顯時使用二神湯、溫膽湯等。穴位方面,除了上述提升代謝、利濕的穴位,另也包括位於大拇指的魚際穴,可幫助減緩感冒引起的黃痰、喉嚨痛、清熱、洩火等。飲食方面則建議以好消化、清熱利火的食材,例如冬瓜、絲瓜、苦瓜、大白菜等,搭配充足睡眠、多加喝水,避免甜食以減少生痰化熱。 黑灰的舌苔:至於黑色舌苔,治療上就會特別針對背後的疾病進行治療,例如針對慢性腎病、癌症等進行治療。 舌苔異常也可以泡泡腳!吳淳惠院長表示,舌苔除了黑色以外,雖然治療視情況而有所不同,不過通常都有腸胃狀態不佳或基礎代謝不佳的狀況,建議可以用溫熱水泡腳,提升身體循環、腸胃整體循環,對於改善舌苔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為什麼舌苔刷不掉?醫:常見是「這裡」出問題,4方式助改善! .舌苔怎麼刷?如何看舌苔健康?西醫詳解:2罹癌警訊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3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食道受傷難發覺?醫師告訴你熱飲及熱湯最理想飲用溫度
氣溫一降,身體渴望溫暖,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求熱飲、熱湯的慰藉。廣告詞說「熱熱喝,快快好」,但現實是「熱熱喝,未必好」。尤其東方人愛吃鍋、愛喝熱湯、喝燒滾滾的稀飯,專家不斷提醒高溫食物有害食道黏膜,世衛組織(WHO)更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此外,熱飲帶來的危機還包含「容器」可能釋出的毒物。但,冬天怎能沒有熱湯?該怎麼安全飲用?許多人不知燙口食物可能致癌,主要與高溫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有關。長期吃過熱食物可能引起黏膜炎症,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感覺神經不敏銳,燙傷疼痛難靠「自覺」發現。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畯棋表示,有些人較不怕燙,熱湯熱飲輕鬆入口,但食道感覺神經與舌頭不同、相較是「非常不敏感」,要靠感覺到疼痛而發現食道受傷「是不切實際的」。楊畯棋說,因高溫食物對食道的傷害不容易馬上有感覺。當食道黏膜損傷漸進地變嚴重時,癌化病灶可能早在病人自覺之前就已存在。因此,不可因為自己不覺得燙口、疼痛,就忽略高溫食物對食道的潛在危害。熱飲溫度應控制在攝氏65度以下,避免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害,但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吃超過攝氏50度的食物。除高溫食物,抽菸和喝酒更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楊畯棋表示,有動物實驗證實非常高溫的飲料會誘發黏膜損傷;中國大陸研究指出,高溫食物合併每日抽菸飲酒者,罹患食道癌機率較高,但相較之下,抽菸或喝酒比燙口食物更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則表示,研究清楚顯示,長期大量飲用60度C以上熱飲,會增加食道癌機會。而食道嚴重受傷後,患者可能會覺得吞嚥疼痛、吞嚥困難、胸痛。楊畯棋表示,要判斷熱咖啡、茶飲是否已降溫到可飲用,可在沖泡後稍等一會兒,輕輕吹一口氣或用手臂皮膚靠近感受溫度,在感覺溫度降到「溫熱但不灼熱」時,應已適合飲用。濃湯看起來不燙,卻常在入口後才被燙傷。至於冬天流行的火鍋、麻辣湯、粥品,目前醫學上並無針對特定熱食研究傷害程度。不過,油膩湯品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油滴會浮在表面而把熱量鎖在湯水內,從表面不容易察覺到食物熱度,若不注意囫圇飲用,就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燙傷。黃文威說,凡是加熱過的食物都要小心。通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傷害就只是疏忽造成。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許多人愛喝的玉米濃湯,加入奶油比較多時,高溫不一定會冒煙,很多人匆匆入口才發現太燙,要特別注意。除了熱湯熱茶,黃文威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攝取太多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尤其還有巴瑞特氏症,都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症狀,感覺吞嚥困難、胸部疼痛時已晚期。食道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晚期可能有吞嚥困難、胸部疼痛、咳血、吐血、嘔吐、慢性貧血、體重下降等等。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風險,長期接觸這些因子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尤其男性、肥胖、蔬果攝取不足的人,更要定期接受篩檢與內視鏡檢查。楊畯棋說,提高警覺才是盡早發現癌變關鍵。若出現症狀,通常病程已較嚴重,應盡早就醫。食道腺癌巴瑞特式食道癌化風險高 與長期胃酸逆流相關食道癌各種危險因子當中,民眾較不熟悉的是食道「巴瑞特氏(Barrett's esophagus)」症狀。常見的食道癌指的是鱗狀細胞癌,但有一成左右是腺癌。腺癌發生與長期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有關。原本食道黏膜是複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後,會產生黏膜細胞變性,從鱗狀上皮轉變成類似腸道黏膜的柱狀上皮細胞,黏膜變性的食道為巴瑞特式食道。巴瑞特式食道通常是長期胃食道逆流合併症,是食道細胞癌前病變,有腺癌化風險,每年約有0.5%機會進展成癌症。目前巴瑞特式食道診斷,仰賴胃鏡檢查發現疑似病灶後,再合併切片化驗。台灣健保規定,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份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針對胃食道逆流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治療後應一年內再次做胃鏡檢查並切片,評估治療效果。黃文威表示,雖然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高溫飲食造成,要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及常吃什麼熱食。另外,胃食道逆流的特效藥PPI種類多,有些已不需醫師處方,可在藥局買得到。一旦發現巴瑞特式食道並有分化不良情形,可至胃腸專科門診諮詢是否該接受內視鏡治療根除。當胃鏡看起來發炎不明顯時,可以考慮接受酸鹼值檢測來確定診斷。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義祥貼心與柔言 讓我不再怕照胃鏡
每年我都會到醫院進行例行性健康檢查,也會做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以前我會選擇醫師而到不同的醫院做檢查,直到這兩、三年,因為在高雄馨惠馨醫院檢查時,感受到溫馨與放心,因此,我所有的健康檢查都整合到馨惠馨醫院執行。有一回到腸胃科檢查,看診的是副院長陳義祥,雖然病患很多,但是陳醫師視病如親,總會以同理心站在看診者的角度上想,因此,檢查完畢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輪到我看診時,我跟陳醫師說:「之前一直沒時間來做胃鏡檢查,今日是否可以做檢查?」醫師說:「妳沒有預約是嗎?」我回以「是」,然後他看一看電腦,就交代護理師幫我留一床胃鏡檢查,然後跟我說:「那妳要等所有預約的人看完再做,另妳有空腹嗎?」在我給予肯定確切的「禁食」答案後,就請我在診間等待。時過午後,才喚我接受檢查,護理師的貼心與柔言,讓我排除恐懼,陳醫師的仔細診察、輕聲解說,更讓我對「照胃鏡」這件事雲淡風輕,不再害怕。檢查完畢,我向陳醫師表達謝意:「謝謝您犧牲午餐及午休時間幫我們看診。」醫師則回答:「你們從早上等到現在也沒吃飯沒休息啊,你們更辛苦。」醫者的偉大,讓我能身體健康到處旅行,我只能藉此版面向陳醫師道出內心無盡的感恩。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 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都可能與它有關
感染感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卻與「胃癌」息息相關。國健署指出,九成的胃癌病患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發現「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可能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不可輕忽。九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康本初也說,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也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幽門桿菌經口感染 多半不會有症狀康本初指出,幽門桿菌常因飲水、共食而經口感染,多半不會有症狀,不僅造成胃癌,可能還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年約30歲的患者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不時有腹脹感,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更合併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問題,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治療時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根據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幫助。「幽門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康本初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民眾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平時應注意環境及食物清潔,降低感染機會,有幽門桿菌者若有任何消化方面的症狀,胃鏡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1 醫聲.肝病清除
新發現!肌少症肝病患易有併發症 與腸道細菌變化相關
肝硬化為全球十四大死因,每年約造成一億多人死亡;而台灣更是B肝及C肝好發國家,對於肝硬化的威脅更不可輕忽。北榮副院長侯明志領導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研究發現,肝硬化病人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肌少症的發生相關,且會影響整體預後。期待經過該研究成果可以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增進病人的預後。北榮團隊自2018年開始進行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與營養、肌肉狀態,對於肝硬化併發症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擁有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和罹患肌少症的病人,兩者的腸道細菌組成有顯著的差異。此研究結果日前已在國際知名肝病期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旗下的國際官方期刊JHEP Reports發表。肝硬化者腸道細菌變化與肌少症有關係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表示,肝硬化常常合併「肌少症」,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比較高機率發生併發症以及需要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高。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解釋,由於人體有以兆計的細菌在內腸道系統共生,一旦腸道細菌生態失衡會讓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容易跑到血液中,進而到肝臟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北榮研究結果顯示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明顯較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少。因此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此外,研究發現,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一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二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一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0-2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洪弘昌每日喝養生蔬食汁均衡飲食!教你自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養生保健
南投縣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縣市,人口卻不到50萬人,讓南投縣醫療先天不良。衛福部南投醫院是公立醫院,院長洪弘昌是南投子弟,秉持「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的理念,以行動默默守護南投鄉親的健康,歷經9年努力,讓南投醫院從地區醫院轉型為區域醫院。受父親影響 關心偏鄉醫療洪弘昌是國內肝膽腸胃科權威,土生土長的南投人。他的父親洪紹勳在草屯地區行醫,從小耳濡目染,當醫師也成了他一生職志,回到南投服務,更明白南投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程度。他與南投醫院的淵源很早,87年任職內科主治醫師,在台北榮總接受專科訓練,先後出任部立朴子、台中醫院副院長,103年升任南投醫院院長迄今,創下南投醫院院長任期最久紀錄。因為父親的影響,洪弘昌相當關心偏鄉、弱勢族群的醫療,尤其南投縣人口高齡化嚴重,許多長輩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但因缺少專科醫師,他經常得輾轉搭車到台中、彰化看診,對長者和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他決心讓南投醫院成為鄉親的「依靠」。找醫院價值 擴充設備科別南投醫院是南投公醫龍頭,但醫療資源不足,「以前南投醫院老舊、醫師又少,遇到複雜的病症就束手無策。」洪弘昌說,他曾提出優越條件想召募專科醫師到南投醫院,但願意到南投這種「鄉下」的醫師少之又少。南投醫院像超過60年的老店,想要重新獲得鄉親的信賴,不可能一蹴可幾。洪弘昌積極為南投醫院找出價值,靠著改革成為縣內唯一24小時提供接生、小兒科急診的醫院;透過與台大、台中榮總、三總、中山醫大、彰基等醫學中心合作,讓更多專科醫師進駐南投醫院;更擴充醫療設備及科別,成立放射腫瘤中心、高壓氧中心、核子醫學科、心導管中心等,讓南投醫院也有醫學中心的設備和人員,鄉親就近便能就醫,重拾對南投醫院信心。首創3+4計畫 育長照人才醫療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洪弘昌鼓勵醫護不只為工作「負責」更應「當責」,將「專業、品質、當責、創新」核心價值銘記在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南投醫院的進步看得見,榮獲多項國家品質標章(SNQ),南投醫院更在三年前升格區域教學醫院,提供南投縣重症及癌症全程醫療的醫療院所。洪弘昌也為醫院的照顧人力不足憂心。107年投醫與五育高中照顧服務科合作提供實習,學生畢業後即可投入醫院照服員。更推出全國首創的「3+4」計畫,安排學生每周二天至中台科大長照系上課,用四年在職進修取得大學學歷,培育在地長照人才,可補足臨床與長照缺口。自煮養生茶 也提供給員工儘管公務繁忙,洪弘昌仍維持固定門診服務病患,常會延誤吃飯時間,但他也不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每天都會準備一杯「養生蔬食汁」,裡頭食材包括菇類、蔬菜、大蒜等,以滿足膳食纖維、類黃酮、菇類多醣、蒜元素等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與吸收,確保身體健康。「員工是醫院最寶貴的資產」,洪弘昌不只自己喝養生茶飲,也熬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提供給員工飲用保健。▋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材料:羅漢果1個、菊花4朵、甘草3片、枸杞1大匙、炒決明子1大匙、開水適量。作法:羅漢果敲破掰成小塊,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再加適量開水,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煮10分鐘,濾出湯汁即可飲用。從主治醫師到部立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始終選擇在公醫體系服務,因為部立醫院肩負著推動國家政策的公醫使命。20多年來扎根於南投縣的醫療服務,洪弘昌說,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但「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洪弘昌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肝膽結石、慢性肝炎、肝硬化、腸胃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各種腸胃道不適(胃癌、肝癌、大腸癌)現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南投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北榮總內科部醫師及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不是生病才開始養身,養身也在養心,這是一輩子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8 醫療.消化系統
醫PO照驚不到1公分息肉竟是0期大腸癌!息肉如何成癌?權威醫教你預防
經常在社群網站PO文衛教網友胃腸肝膽常識的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臉書貼一張大腸鏡檢查的照片,要大家仔細找找早期大腸癌在哪?息肉若超過1公分,大腸鏡通常很容易照到,不過林相宏這次照的病例,息肉只有不到1公分,而且位於皺褶處,肉眼實在很難看到,林相宏曝還好有被AI大腸鏡偵測系統抓到。再貼近一看,表面絨毛已經呈現不規則病變,經切除後化驗居然是0期大腸癌。林相宏也提醒,不要覺得小息肉不會怎樣,還好這個息肉沒有遺漏掉,否則3年後一定是嚴重大腸癌。因此所以每一次的大腸鏡品質都非常重要,一個病變息肉如果漏掉 很可能就釀成大災難。大腸息肉超過1公分 醫建議最好切除息肉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裡多出來或非正常的組織。通常可分成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發炎性息肉。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明師曾受訪表示,增生性息肉多半是良性腫瘤,但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是癌症的前身,如果腫瘤還在大腸的黏膜層,稱為原位癌,只要沒有轉移,病人接受大腸鏡切除就可以根治,如果到了大腸癌第一期,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高達95%以上;假如腫瘤周邊呈不規則狀,則要進一步化驗是否已轉為惡化腫瘤,開始擴散轉移。大腸癌經常是由息肉經過一連串的基因變化,而演變成癌症。有的為惡性息肉;有的則是良性息肉,但良性也可能轉為惡性。所以不管是良性或惡性,都建議一旦發現最好切除,以杜絕後患。大腸息肉3類.腺瘤性息肉:又可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管絨毛狀腺瘤等3種型態。以管狀腺瘤最常見,四到五成的腺瘤性瘜肉多屬此類,其外觀為帶有柄莖。其次為管絨毛狀腺瘤即混合型,約占四成;絨毛狀腺瘤則外觀無柄莖,呈扁平狀,它最少見,約占一到二成。若超過1公分者,約有三分之一可能演變成大腸癌。這是因為能長到1公分的瘜肉,通常是放很久未處理,細胞容易增生失控,由良性變為惡性。.增生性息肉:良性。為腸道腺體受到發炎刺激,而增生長出息肉.發炎性息肉:較少見。為腸壁潰爛後形成息肉,最好也要切除治療。關於息肉你該注意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看更多大腸息肉】息肉癌變 通常要10到15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通常大腸癌發生年齡約在50歲以上,而大腸息肉變為腺瘤再轉為癌病變,通常要10到15年時間,提醒民眾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大腸瘜肉,有家族史的人要提早做糞便潛血,如果發現問題應進一步做大腸鏡。哪些人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權威醫教如何預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網站,容易長出大腸息肉的族群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大腸息肉高危險群第一大類為一般危險群:包含無任何症狀民眾,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者或久坐不動、嗜菸酒者。第二大類為中等危險群:包含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瘜肉者,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者,曾有瘜肉、大腸腺瘤或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第三大類為高度危險群:包含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或發炎性腸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者。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因此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賴基銘建議,預防大腸瘜肉應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多吃蔬果、適量補充優酪乳等,並減少高油重鹹烹煮習慣、少吃紅肉、多運動,50歲以下民眾應主動糞便潛血篩檢。日常7件事預防息肉成癌.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可增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油高溫燒烤的食物。.設法改善便秘,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早上醒來排便最佳。.禁酒、戒煙及不吃檳榔。.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強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定期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腸胃悶痛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應儘速就醫。【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繳一樣多健保費,山地居民卻無法享有平等醫療!戴嘉言將醫療送入山
「醫療平權」四個字近年喊得震天響,而其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已經默默實踐26年。為了替原住民彌補不平等的醫療權利,他在醫院裡開設原住民特別門診,也「移樽就教」到山地開設快閃門診,就近診治,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盡量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學生時期就就投入偏鄉,現也帶學生深入山區。戴嘉言對偏遠山地的關切啟蒙於唸高醫的時候,隨服務隊去偏鄉學校辦營隊,從此惦記偏鄉民眾的需求。他不只身體力行,在成為師長後,更推動偏鄉醫療的概念向下扎根。在高醫,臨床醫師要下鄉,醫學生也要深入山區,到偏鄉見習。戴嘉言說,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 可能有些人沒辦法想像偏鄉的醫療環境、醫療設備,因此高醫在大一、大二的選修課程就安排學生認識不同族群、不同地區,這是大學的社會企業責任。戴嘉言直言,偏鄉、山地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資源不足,當地居民跟都市人繳一樣多的健保費,醫療卻幾乎只能仰賴當地衛生所。若發生急症、重症,因為路途遙遠,就算從山上送下來急診處理,也是凶多吉少。「應該強化在地醫療,把資源放在當地,而不是要病患舟車勞頓地去就醫。」繳一樣多的健保費,山地居民卻無法享有平等醫療。不只資源短缺,山區連通訊傳輸都有困難。戴嘉言說,一般看診必備的「健保卡」需要讀取資料、傳輸資料,在平地看診通常10秒鐘就可以完成,在偏鄉網路不穩定的狀況下傳輸約需要2分鐘,再遇上網路中斷,資料得重新上傳,一個病人可能就要花10幾分鐘。戴嘉言專精肝膽胰內科,他大致以兩種形式在偏鄉醫療上貢獻自己的專長。一種是在桃源鄉、達仁鄉等地設置專科醫師門診;另一種是「外展門診」,高醫組醫療團隊,由司機載著醫師、藥師、護理師、行政人員,以及抽血、超音波設備上山,到泰武鄉、獅子鄉等地。他形容外展門診像快閃店,在各處短暫出現,替當地病人治療。至於偏鄉服務地點如何選擇,戴嘉言是依據肝病程度,優先前往嚴重的地區。認為「受懲罰」而不就醫,衛教扭轉民眾偏差觀念。我國在1985年開始推行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讓曾經是「國病」的B肝感染率大有改善。但攤開數據,平地B肝帶原者不到千分之一,山地區域先前仍高達2%至3%,雖然都接種疫苗,卻出現明顯落差。戴嘉言推測,可能是山區斷電影響冰箱保存疫苗的效果,或是家長未按照時程讓孩子接種疫苗,以致影響疫苗效力, 因此戴嘉言進行募款,讓山地小朋友再次接種疫苗、完善保護力。城鄉差距不只體現在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上,民眾觀念也有落差。譬如戴嘉言在偏鄉篩檢時發現民眾有肝癌,不嚴重、應該容易處理,患者卻認為自己是「受懲罰」而不願意治療,讓他感嘆必須再加強力道推廣衛教,才可能消除醫療觀念的誤解跟偏差。還有一個狀況也令戴嘉言傷腦筋。他說,就算已經發現身體有問題,但是不少偏鄉居民考量交通困難或是礙於農忙等牽涉生計的因素,遲疑著不願意就醫。有一次,又是在篩檢時發現一名病人有胰臟病變,勸他治療卻面有難色。戴嘉言實在急了,採取非常手段,直接交代他回家收行李,和醫療隊一起搭醫療車下山,送醫治療。戴嘉言說:「非得盡力讓那些病人來醫院就醫進一步處置不可,否則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設置就醫綠色通道、專車接送,和當地衛生所密切聯繫。為了讓偏鄉居民到醫院就診更便利、迅速,戴嘉言規畫「綠色就醫通道」,由高醫提供專車接送偏鄉居民來往醫院,並專為偏鄉居民開設肝病特別門診。雖然專車接送的路途仍然費時,至少減少跟其他病人共同排隊等候的時間。這樣的模式已經運行快30年,戴嘉言說,因山區醫療資源、衛教觀念逐漸改善,最近專車接送看診的需求已經減少。為貼近當地民眾,戴嘉言在偏鄉看診時會穿插使用原住民族語,說說簡單的「呼吸」、「放鬆」等字詞,形成看診時一下出現英文術語向旁邊醫學生解釋,一下出現阿美族、布農族語等有趣景象。戴嘉言其實不會說原住民語言,只是聽久了大概會講一些,大多仍要靠翻譯,但原住民也足夠感受到戴嘉言的用心良苦。目前戴嘉言一個月仍會去偏鄉服務4、5次,每次半天至一天不等。偏鄉服務的範圍幅員廣大,平常仍仰賴跟當地衛生局的緊密配合。他說,當醫院檢查報告發現腫瘤、癌症時會即刻與當地衛生所聯繫,通知民眾盡快回來檢查,再搭配綠色通道的就醫管道,盡可能讓等候時間縮短。假如還是按照常規看診流程通知,下一次回診檢查恐怕已經一個月之後,拖延太久了。肝病治療努力見成效,笑稱自己「快失業」了。2016年起配合政府的「消除C肝」政策,目標是「必須篩檢九成的民眾並且治療八成民眾」,當時重中之重是桃源鄉,經過多年定期檢查治療已經達到消除目標,但仍不能掉以輕心。戴嘉言說,消除之後還要持續追蹤,以超音波、抽血等定期檢查,以免有飲酒造成其他疾病或是肝癌等狀況。經過多年努力,肝病狀況已大有改善,戴嘉言笑稱「最近看診需求變少,自己快失業了」,但後續追蹤仍要持續進行,現在仍會在桃源、達仁等處定期看診。他也發現,隨著B肝疫苗、C肝口服藥等出現,B肝、C肝等漸漸銷聲匿跡,但是現代人生活型態轉變,脂肪肝等次重要疾病越趨嚴重,現在轉而針對偏鄉國中生做檢查,期盼持續透過自身專業,把醫療資源注入偏鄉。個人獎:戴嘉言年 齡:57歲出生地:高雄學 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現 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消化醫學會理事、台灣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主要事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職業醫學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主秘●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第14屆原曙獎之健康醫療類之非原住民有功人士獎●高雄醫學大學「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第26屆傑出校友【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0 醫療.消化系統
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
台灣自1986年7月起全面為新生兒施打疫苗,至今37歲以前的年輕人逐漸遠離B肝病毒的威脅,但估算仍有約200萬名B肝帶原的民眾活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三部曲的陰影下。 B肝相關的檢驗項目很複雜,不少已帶原多年的B肝患者仍然霧煞煞,更遑論一般民眾。醫師門診中偶爾也會碰到民眾在健檢後才發現自己有B肝,或者搞錯抗原與抗體的意義,以為自己沒有B肝。而這些病毒檢驗標記也並非終身不變,因為B肝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很可能因為免疫力的波動而造成病毒檢驗標記結果的變化,所以有必要了解相關的檢驗項目,全面掌握B肝的密碼。 我有沒有B肝帶原? 當我們到醫療院所或健檢中心抽血檢查後,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檢驗有沒有B型肝炎,一般的情況下,醫療院所會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2個項目,會有3種結果,如下表:B肝帶原者:身體曾接觸過B肝病毒但免疫力未能清除病毒,因而成為慢性帶原者,在台灣,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途徑而感染到,另一半是6歲前,因為打針的水平感染而感染到,約25%會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非B肝帶原者:曾施打過B肝疫苗或者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但身體已將之排出體外且產生B肝表面抗體,對B肝有保護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若之前已被確認為B肝帶原者(血中表面抗原陽性╱表面抗體陰性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即使經過多年後,轉變成(血中表面抗原陰性╱表面抗體陽性),仍為B肝帶原者,務必持續追蹤。需進一步確認:如果B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都陰性,通常會進一步了解個案是否有打過B肝疫苗,如果有,可能是抗體已消失,建議考慮補打疫苗。如果是沒有打過疫苗的人,醫師通常建議再加驗B肝核心抗體(Anti-HBc)項目,如果陰性的話,代表身體沒有接觸過B肝病毒,也建議接種B肝疫苗。如果B肝核心抗體是陽性,代表身體其實接觸過B肝病毒,只是表面抗原和抗體目前已檢驗不到,可能原來是B肝帶原者,也可能是原曾產生之B肝抗體已消失,亦可考慮接受B肝疫苗注射。 e抗原可了解病毒活躍程度與用藥效果 對於B肝帶原者,為了更全面掌握B肝病毒在體內的狀況,醫師通常會安排第一次就診的B肝帶原者做更完整的分析,會加做B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檢測,來看體內病毒的活躍程度。若為陽性,代表體內病毒處於較活躍階段,體內病毒量會較高,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的機率會較高。 隨著B肝病毒在人體內的進程,血中e抗原在中年後可能逐漸轉陰,醫師會在一段時間後再檢驗一次e抗原。臨床觀察,多數帶原者以e抗原陰性居多,不論血中e抗原陽性或陰性,皆需持續定期追蹤。B肝檢驗項目總整理.B肝表面抗原(HBsAg):抽血檢查若為陽性,且持續超過6個月,則代表B肝帶原。.B肝表面抗體(Anti-HBs):若為陽性,可能是施打B肝疫苗或者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後,身體自然痊癒產生抗體。.e抗原(HBeAg):可反映B肝病毒活躍程度,陽性代表B肝病毒較為活躍、病毒量較高,也有比較高的機率肝發炎指數會上升。.B肝病毒量(HBV DNA):考量要用抗病毒藥物時,需要檢驗用藥前後的病毒量,以評估用藥成效。.B肝核心抗體(Anti-HBc):若為陽性,代表體內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最準確且不會變的數據。什麼是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 有B肝帶原不一定就等於有慢性B型肝炎,如果3~6個月定期追蹤,血中肝發炎指數都正常、超音波也都正常,沒有明顯纖維化,那就是健康的帶原者。但是B肝病毒在肝臟內何時要作怪無法預測,所以需透過定期追蹤來了解是否有肝炎存在,一旦肝發炎指數ALT(GPT)超出標準值上限,不論是短暫的或持續的異常升高,就表示有慢性B型肝炎,但是否要開始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仍需由醫師判斷並就健保給付條件跟病人做說明。 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若抽血結果ALT 數值超過正常上限5倍(更嚴格的標準是超過10倍),就可稱為慢性B型肝炎併急性發作,不過即使數值飆高,病人未必有症狀或不適的感覺。 有少數的急性發作患者可能會快速演變成猛爆性肝炎,一個月內ALT值上升到數十倍,也會出現黃疸、凝血功能變差等狀況,病人通常會覺得很累、食慾變差,甚至出現眼睛黃、小便變成濃茶顏色等黃疸症狀,需要盡速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需換肝。 不過引起肝發炎指數異常升高的原因除了B肝病毒,還有許多可能因素,所以需透過檢驗與問診釐清真正原因。例如病人體型較為肥胖可能與脂肪肝有關,也有可能是最近服用藥物,包括中草藥、保健食品等引起。若檢驗B肝病毒量發現數值很低,就可以較為明確判斷病人此次的肝指數異常很可能不是B肝病毒所引起。 B肝帶原等於終身帶原 定期抽血+腹超 由於肝臟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多半需抽血才知道,等到症狀出現已經太晚了,因此掌握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後,最重要的觀念是「B肝帶原、終身帶原」,每半年務必定期抽血檢測肝發炎指數ALT(GPT)、AST(GOT)與甲型胎兒蛋白(AFP)、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即使到老仍要維持定期追蹤的習慣。 最怕的是看到自己肝指數長期都正常或者B肝表面抗原轉為陰性甚至產生B肝表面抗體,就因此鬆懈,疏於追蹤。臨床有些個案就是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了而中斷追蹤,等到出現症狀才發現已經罹患中晚期肝癌,失去了早期治療的契機。 罹患肝癌時,肝功能可能完全正常,甲型胎兒蛋白亦可能完全正常,因此定期追蹤除了抽血,務必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疑惑解除補給站Q:若同住家人有B肝帶原,其他家人是否要擔心會被傳染?A:B型肝炎早年以母子垂直傳染為主,血液與體液接觸也可能傳染,但不會因為同住共餐而傳染,因此同住家人有B肝帶原,會被傳染到B肝的機率相當低,但同住家人若沒有B肝表面抗體,仍建議施打B肝疫苗。台灣年輕世代大多曾施打過B肝疫苗,已有B肝表面抗體,但長大後B肝表面抗體有可能消失,雖然不代表已經沒有保護力,擔心的話建議可補打B肝疫苗。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 台灣最強醫師名單一次看
連續四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3年最新排名已於10月4日發布。今年全球約有21萬名科學家入選,我國入選1419人,臨床醫學領域336人入榜,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蟬聯國內第一,第2名是台大癌醫中心榮譽院長鄭安理,第3名為現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陳亮恭連續第三年蟬聯全國臨床醫學第一,且全球排名上升,今年一口氣躍升至第4513名,較去年的6529年,前進了2千多名,穩居全國領先。鄭安理與楊志新分別為台大癌醫前後任院長,位居全國第2與第3,顯見台大癌症研究表現倍受國際肯定。台灣今年共有1419名科學家上榜,高於去年的1372人,與前年的1479人相仿。但臨床醫學領域上榜人數持續增加,從前年241人、去年324人,今年增加到336人。臨床醫師排行前20名中,人數以台大最多,有8人,雖較前一年減少1名,仍穩居國內龍頭地位;長庚體系4名、北榮3名、高醫2名、中醫大2名,花蓮慈濟1名,各大醫療體系人數略有消長,但顯示國內頂尖醫學領域研究者近3年均保持穩定的研究產出。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前20名臨床醫師.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上述排名針對原始資料中主要學門為「臨床醫學」的名單。2.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2020年辭世的陳定信教授未列入。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臨床醫師前20人.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在臨床執業醫師以外,也加入研究者。2.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3.學門領域依原始資料註記,為評估該年度所發表論文領域而歸類。雖然連續3年在國內臨床醫學第一,全球排名還上升2千多名,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在國際間如此競爭的學術環境中,要能每年維持高檔的研究產出真的很辛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評估每年論文數、作者序、引用數等,都是硬指標,論文必須兼顧質與量,還必須是主要作者。對於蟬聯第一,陳亮恭表示,完成上述硬指標實屬不易,是團隊同仁支持與一同努力,讓台灣的高齡醫學被國際看見且獲得肯定。不過,陳亮恭去年在全球高齡醫學領域排名也高居世界第一,今年卻是全球第8。對於排名下降,陳亮恭說,「這個排名比較正常」,大數據分析常因資料歸類的不同而有差異,「今年看起來大老的名字該出現都有出現,感覺今年的學門分類比較符合認知。」陳亮恭將排名解釋為大數據分析的邏輯,更換演算法就出現不同的排名,但陳亮恭今年「正式」成為全國醫界第一,因為今年全球排名4513名,是全國不分學門領域排名的醫界第一人。對此,陳亮恭表示,驚訝且惶恐、不敢置信,因為近3年遭逢肺炎疫情,感染科研究受到全球關注與重視,感染領域相關研究或許會有顯著提升。對於高齡醫學的發展,陳亮恭表示,最近美國醫學雜誌出版一篇專文,引起全球高齡醫學界震盪,美國在面對人口高齡化過程中,國家對於高齡研究投入極高,但過去35年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數量卻逐年減少,因為照顧複雜的高齡病患不僅辛苦,收入也低於一般專科,若依市場需求取捨,高齡醫學顯然不是多數醫師的選項,因此需要政府的重視。他表示,台灣人口高齡化程度與速度都較美國嚴峻,目前實際真正專責從事高齡醫學的專科醫師屈指可數,政府雖透過醫院評鑑及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希望強化高齡照護,但許多醫院實際上的投入仍相當有限。高齡議題無可迴避,政府必須有更直接且明確有力道的作法,及早因應。陳亮恭說,人口高齡化的相關挑戰,正是現在醫療體系變革的核心,需要更具人口結構變化思維來研議策略,不能再以疾病思維尋求醫療體系的解方。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今年是連續第四年發表,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1.總引用次數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4.單獨作者、5.單獨或第一作者6.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資料來源】「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單
-
2023-10-03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胸悶、食道痙孿…必知5大危險因子和10大改善方法
一名50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易有食物卡住,近期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發生食道痙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沒有效果,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輕微發炎,確診為胃食道逆流,醫師研判患者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後,症狀終於改善。 一名60歲男性,因胸悶、飯後飽脹感、睡前胃酸逆流嚴重,即使以枕頭將頭墊高,仍難以入眠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為賁門鬆弛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服用制酸劑後症狀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有那些?會併發那些問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潰瘍、食道癌的風險,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常見胃食道逆流原因3大類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分別為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等3大類。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會覺得食物卡在喉嚨,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一般使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治療。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改善胃食道逆流10建議1.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過重者減輕體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8.避免快速進食9.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10.三餐避免吃太飽倘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胃食道逆流5大危險因子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4.情緒壓力大5.使用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女性荷爾蒙(黃體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兼月老!趙昭欽顧好病人的肝,成就好姻緣
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原本是個每年需由高雄縣府補貼上億元的醫院,秀傳醫療體系在2000年接手經營,成為全台第一家公辦民營的醫院,現任院長趙昭欽在2003年接任,只花3年,就讓醫院「轉虧為盈」,明年秀傳體系更將在鄰近路竹成立有700床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一樣由趙昭欽擔任院長,這也將是北高雄規模最大的醫院。趙昭欽是高雄農家子弟,父母務農養大4個孩子,成績優異的他,一路從雄中讀到台大機械系,畢業時正好遇上成大開辦後醫學系,想回南部的他也去報考,一試就中,自此從理工男,踏上行醫之路。養生秘訣/登山當休閒 清晨騎車放鬆在休閒時,趙昭欽喜歡登山、騎單車,他常清晨六點從台南東區住家,騎著單車到高雄路竹老家,一騎就是一個小時,那段時間是他自我放鬆時刻,接著他沖個澡,再到岡山醫院上班,而他對部屬,也秉持絕非必要,絕不在下班後打擾部屬,他認為上班就認真以赴,但下班就好好休息,人生不能繃得太緊。因緣際會下,秀傳體系在2015年選定南科高雄科學園區「管2」用地,做高雄秀傳醫院基地,這是全國首創在科學園區內設址的醫院,明年9月將開幕。趙昭欽說,未來這兒會有更高端醫療設施,有達文西、各式微創設備,也會有腫瘤癌症治療中心,會與園區內生醫產業合作,進行臨床試驗與研究,此外,還規畫長照中心,「我希望故鄉愈來愈好,有更好醫療環境照顧鄉親,這是我行醫、也是身為高雄子弟最大的盼望」。父母務農苦 畢業回鄉服務父母與家鄉長輩務農艱辛,趙昭欽看在眼裡,心疼他們常三餐不定時,而且早期打針文化造成鄉下肝炎盛行,趙昭欽因此決定投入肝膽腸胃科領域,且畢業後就回到高雄長庚、台南市立醫院等醫院服務,以就近照顧父母,並在2003年接任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一待就是20年。如何讓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形象「由負轉正」、「轉虧為盈」?趙昭欽除擘劃改善醫院外觀與充實硬體設備外,並與醫院同仁組成「親善小組」,拜訪當地診所,與他們成為伙伴,診所醫師可借用岡山醫院裡設備,為病人做檢查與手術,術後病人也可住在醫院,由院方照顧,受惠則是他最在意的鄉親,醫院也在他接手後3年轉虧為盈。推病友團體 簡化回診流程趙昭欽也推動病友團體,例如由B、C肝患者成立「愛肝聯誼會」,他說,岡山、路竹一帶,因早期針具消毒不徹底,很多人感染C型肝炎,若未定期追蹤,可能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又由於從偏鄉到醫院一趟不易,讓患者回診意願低,因此他不僅讓病友成立聯誼會,且讓患者追蹤看報告一次搞定。趙昭欽指出,病友間有聯誼會,會彼此分享療程甘苦,激勵彼此抗病,並且簡化流程,讓肝炎患者回診追蹤時,醫師可馬上開單為患者抽血做檢驗,40分鐘後即看報告,一次完成,不用讓患者跑好幾趟。行醫核心價值 病人照顧好問到行醫核心價值?趙昭欽不假思索地說,「照顧好病人」,他希望自己所帶領的醫院是有溫度的,是給病人溫暖的。有些務農鄉親回診,就是帶他們自種的芭樂給他,一進診間叫著「阿欽,哇來呀」,「這是阮庄腳郎,最真實的情感」,吃著他們送的農產品,「這是千金萬銀也買不到的珍饈美味」。他分享有個20多歲男子,感染C肝,為期一年、兩個干擾素療程都失敗,讓受盡發燒、食欲差等藥物副作用的他沮喪不已。後來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男子接受此療程3個月後回診,女友與女友姊姊陪同在旁,當他告知男子體內已測不到C肝病毒時,男子開心轉向女友說,「我可以娶妳了」,原來女友父母對男子染C肝一直有疑慮,擔心愛女會很早守寡,因此要另個女兒到醫院確認男子健康,才肯點頭讓愛女下嫁,「當醫師也能成就好姻緣」,趙昭欽臉上露著笑容。趙昭欽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一般內科、胃腸疾病、肝膽胰疾病、胃鏡、大腸鏡、超音波檢查.現職: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經歷:台南市立醫院胃腸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有很多功課,感情、事業、家庭等,健康也是門功課,要用心去經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0 癌症.肝癌
為何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病毒量高易得肝癌嗎?B肝病毒量關鍵7問
Q: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B肝病毒量代表的意義?A:B肝病毒量代表B型肝炎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情形,而B型肝炎病毒量會隨著病毒與宿主免疫力的平衡狀態會有所變動。 Q:B肝病毒量高,未來得肝癌的風險越大嗎?A: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確實較高。中研院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當病患身上的B型肝炎病毒量超過2000 IU/mL時,未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明顯變高。Q:B肝病毒量高,肝功能(發炎)指數就會異常嗎?A:不見得。肝臟發炎還受免疫或其他因素影響,不是病毒量高就會造成肝臟發炎。 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免疫耐受期,約為患者20至25歲間,這時期患者與病毒和平共處,肝功能多正常,但體內病毒DNA含量高,e抗原(HBeAg)呈陽性。第二時期為免疫廓清期,肝功能會反覆上升,病毒量會慢慢減少,e抗原有機會由陽性轉陰性,但因肝炎反覆發生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或雖無肝硬化卻產生肝癌。一旦e抗原轉陰性後,7成患者病程趨於穩定,肝功能恢復正常,體內病毒量降低甚至測不出,此時期為第三階段不活動期。不過有小於5%的患者在e抗原轉陰後又轉回陽性或B肝病毒突變後再度活化而導致肝炎,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或B肝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 Q:我的B肝病毒量高達600多萬,為何醫師說還不需要服藥治療?A:慢性B型肝炎患者要不要接受治療,除了病毒量,還必須考慮其他的因素,例如肝臟有沒有發炎(ALT數值)、肝臟是否纖維化或是硬化、是否罹患肝細胞癌等。假如單單病毒濃度高,但是ALT數值正常,肝臟看起來也很正常、切片也沒有異狀,吃抗病毒藥除了降低病毒量,沒有明顯的好處,再加上長期治療存在抗藥性的議題與費用的考量,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建議保持追蹤觀察即可。 Q:B型肝炎服藥治療有健保給付嗎?A:有,不同的情形,健保會有條件的給付。 口服抗病毒藥物有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惠立妥(TDF, Viread)和韋立得(TAF, Vemlidy)等等,以及注射藥物干擾素。醫師會依據病人肝臟的條件與是否有生育計畫等,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是注射型藥物干擾素。這兩大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干擾素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與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引發身體的免疫能力,將病毒清除掉。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藉由抑制病毒來降低肝臟發炎,減少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治療時間也不一樣,干擾素的治療是固定療程,治療一年後,就會停藥;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會隨著患者狀態而有所差異。然而,近年干擾素的原料藥已停產,因此各醫療院所用完庫存藥即無干擾素可用。 健保給付條件參考自數個國際學會的治療指引、國內學會建議與國情。針對符合條件的肝硬化病患,健保會終生給付抗病毒藥物。另外,發生失代償性肝衰竭情形(總膽紅素T-bilirubin高於2mg/dL或凝血?原時間PT延長超過3秒以上),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在e抗原陽性病患與e抗原陰性病患發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時,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器官移植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也在健保的給付條件內。近年來停藥後復發的健保給付條件也取消只給付一次的條件。從2021年3月起再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條件,包含肝臟移植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的預防性用藥,以及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且發炎指數大於正常值上限的肝纖維化程度第三期(F3)以上的患者使用,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病毒量就測不到嗎?A:不見得。抗病毒藥物是有抑制病毒複製的功效,但是當B型肝炎病毒活性大或宿主免疫力較弱的時候,不見得能迅速抑制B型肝炎病毒到量測不到的程度。此外,治療過程中,當B型肝炎病毒產生抗藥變異株時,病毒量會不減反增。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有可能根治嗎?A:目前還沒有根治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現在的口服B型肝炎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複製,還沒辦法完全清除cccDNA。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B型肝炎病毒會進入肝細胞內形成具複製能力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與大部分病毒不同的是,B肝病毒平時就啟動複製模板cccDNA,進而產生含有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病毒顆粒及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以減緩或躲避宿主免疫反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啟動也沒辦法清除B型肝炎病毒,反覆發炎的結果,可能演變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 因此,根據B型肝炎病毒的生活史,許多新的治療策略正在積極研發中。從病毒感染過程、病毒組裝過程、病毒核酸複製過程、病毒基因表現過程等等,來阻斷病毒的複製。另外,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與干擾素作用類似,例如免疫療法、治療性疫苗等。未來B型肝炎的治療可能會走向合併治療,即同時結合不同的機轉,以提高B型肝炎病毒根除的機會。【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5 醫療.消化系統
B肝的「固定療程」是什麼?研究指適時停藥可減少肝癌逾半發生率,但一類人不適用!
B肝患者該長期服藥,或用藥進行鞏固治療後停藥,讓病人藉免疫機制控制病毒活性,引起醫界論戰。長庚顧問級主治醫師、中研院士廖運範於2000年即提出「固定療程」治療B肝概念,即用藥至測不到病毒一年後停藥。長庚發表針對逾千名肝硬化患者追蹤十年的研究成果,與長期用藥患者相比,停藥患者肝癌發生率減少五成。什麼是「固定療程」?歐、美肝臟協會因此修改B肝治療指引! 長庚顧問級主治醫師、中研院士廖運範於2000年即提出「固定療程」治療B肝概念,也就是使用B肝藥物治療至測不到病毒一年後停藥。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固定療法是讓B肝病人先用口服藥物進行「鞏固治療」,若追蹤一年血液中未驗出B肝病毒,即可停藥。B肝與C肝不同,係免疫疾病而非病毒疾病。發炎反應是雙面刃,能夠清除病毒,但也擔心殺死過多肝臟細胞,導致猛爆性肝炎。病人自發性病毒清除可達6成,有病患歷經一次發炎後,即成為健康帶原者;約3至4成病人則會有肝功能起伏,此時醫師就會討論是否進行治療。基隆長庚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林志郎則說,病人常擔心停藥後一旦肝臟發炎,會發生肝臟代償不全或肝衰竭,但根據目前國內外統合性文獻發表,機率均小於1%。過去國際治療共識多為至B肝抗原清除才停藥,廖運範與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將固定治療納為B肝治療指引後,歐、美肝臟學會也修改治療指引,讓抗原陰性病人改用固定療程。長庚追蹤「固定療程」效果,前後歷時10年簡榮南表示,長庚歷年來針對B肝固定療程發表多項研究,但因人數、追蹤時間遭質疑。現完成千人研究,追蹤時間長達10年,正式發表後應不會再有爭議。長庚此項研究追蹤肝硬化病人1087名,長期使用B肝口服藥593人,採固定療程,即鞏固治療後停藥494人。結果顯示,固定療程患者肝癌發生率15.7%,長期服藥患者則為26.8%;固定療程患者肝病死亡風險減少67%,病毒清除率也高過長期用藥病人12.8倍,研究結果刊登美國肝臟研究學會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研究第一作者、林口長庚教授鄭文睿表示,長庚2018年發表研究即指出,停藥後6年內有21%患者可維持肝功能正常,並有效抑制病毒,另有19%患者雖病毒復發,但肝功能正常、不須治療。肝功能上升及病毒復發患者,若選擇暫不治療,6年有19%病人抗原消失,持續用藥者則只有0.2%病人抗原消失。B肝「固定療程」,停藥10年逾3成肝炎消失,但使用上仍有限制!目前健保針對非肝硬化患者提供3年口服B肝藥物,簡榮南說,給付原則合理,臨床觀察及研究結果顯示,只有極少數病人治療3年後仍有B肝病毒反應,且長期治療有醫囑遵從性問題。臨床常發現健保給付三年期滿停藥後,病人還有數月藥物未服用。研究也發現,10年持續服藥治療期間有22%的病人中斷回診,肝臟功能惡化再回診時,常已肝衰竭。廖運範表示,上述研究證實,「停藥比吃藥好得多」,「固定治療」停藥10年逾3成病人肝炎消失。鄭文睿提醒,若已進入肝硬化中後期,不適合使用固定療程;選擇固定療程的病人,除須定期監控外,也須注意不要使用口服類固醇及中草藥。是否停藥 應落實醫病共決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表示,全球對B肝治療是否停藥尚未有明確共識。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及歐、美等指引建議表面抗原消失後停藥,但台灣健保均要求服藥三年後停藥,除少數肝硬化等排除條件外。是否停藥應落實醫病共決,進行風險分級,透過分析工具,進行精準、個人化醫療,確保停藥有益,且病人能夠定期追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3 醫療.消化系統
李芳雯飲食清淡3年長21顆息肉!為何有人特別容易長息肉?醫分享病例曝可能原因
58歲的「內衣皇后」李芳雯2021年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兩次都是發現後立即切除。今年她又再度「燒了」3顆小息肉,她表示一切都很順利,唯一就是膽固醇高,強調要更加強注意飲食習慣。李芳雯3年長21顆息肉李芳雯日前在臉書貼出一張豐盛美味的早餐照,並透露:「今年燒了三顆小息肉~就是膽固醇高 (對自己太好了…愛吃鬼),要再更加注意飲食習慣,加強認真運動。」事實上,這是李芳雯連續第三年發現息肉,2021年她說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連同今年又3顆,也就是3年長了21顆息肉。去年她還表示覺得內心很不平衡,因為自己平日吃的清淡,內臟類、燒烤、油炸都不碰,也不吃辣,想著有些朋友大魚大肉、菸酒不忌都沒事,自己竟然會長「息肉」!但從今年發文看來,李芳雯已經很淡定,而且息肉的數量也逐年減少,顯然有在「控制」。而為何李芳雯會不斷長息肉?李芳雯之前受訪透露,連醫生也納悶,最後只能判斷或許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爸爸是肝囊癌過世,媽媽糖尿病,都在睡夢中安詳走的,但也無從查起,所以我也無解」。【延伸閱讀】內衣皇后李芳雯大腸長12顆息肉 切除1年復發又冒6顆讓她驚呼為什麼一般我們都以為,嗜吃肉的人才會容易長息肉,其實像李芳雯這樣,飲食清淡卻仍長息肉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甚至過去我們也聽過一些常年吃素卻仍得大腸癌的病例。到底要如何預防?醫分享鋸齒狀腺瘤症候群病例 基因變異不斷長息肉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葉秉威也在臉書《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分享一個已追蹤4年的病例,每一年都切10-20顆息肉。雖然有越切越小的趨勢,但總是無法停止追蹤。該病患也跟李芳雯一樣,「菜吃很多、肉吃很少、也不抽菸喝酒,更不是胖子…」因此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這麼會長息肉?」葉秉威說明,該病患是「鋸齒狀腺瘤症候群 (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因為基因變異的關係會不斷的長出息肉。根據目前診斷標準,全大腸累積超過20顆以上就可以符合診斷,而他的息肉量早就遠遠的超過。鋸齒狀腺瘤症候群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比率約25%-40%。幾乎每三個病患,就有一個未來會發生大腸癌。而其一等親,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罹患相同症候群及曝露在大腸癌風險。偏偏這種息肉,常常蓋了一層黏液,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誤以為殘便,被視而不見。且這種息肉用糞便潛血篩檢效果差,較適合的檢驗方法就是定期做大腸鏡,發現息肉立即切除,才能預防大腸癌發生。葉秉威呼籲,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篩檢。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此外,有家族史更要特別留意。總之,若僅吃素或飲食清淡,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沒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腸道老化的頭號公敵 醫師:這些人的腸道更容易長息肉關於息肉你該注意腸道息肉分三種1.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因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生的黏膜過度生長所致。2.增生性息肉:是常見的息肉,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3.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最高的息肉,發現了一定要切除並追蹤。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40歲以上看完整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李芳雯臉書.臉書粉絲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07 醫療.中醫
有脂肪肝怎麼辦?中醫師曝脂肪肝4大常見成因,枸杞、山楂...7種中藥助調理改善
相信大家一定吃過台灣著名的黑白切「粉肝」或法國大餐的「鵝肝醬」,細膩滑嫩的口感是老饕的最愛,滑嫩的口感來自於這種肝含有大量的脂肪,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是人工刻意過量餵食造成的。吃太好,運動少,愛小酌~我有脂肪肝怎麼辦?肚子越來越胖的朋友們可要注意了!可能是脂肪肝的候選人!我們的脂肪肝也是自己養成的,尤其多半是吃的太好、太精緻!脂肪肝雖然常常不自覺,但是對身體來說是一種警訊,今天就從中醫的觀點深入探討一下您不可忽視的警訊~脂肪肝。什麼是脂肪肝?中醫怎麼調理保養?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這個名詞讓大家常誤以為是肝臟被一層油包裹著,其實現代醫學上對脂肪肝的定義是指肝細胞內的脂肪空泡佔據整個細胞5%以上。可怕的是,大多數脂肪肝患者通常沒有自覺症狀,只有少數人會覺得右上腹部微微疼痛或倦怠,時常是健康檢查發現的,目前脂肪肝的診斷以超音波檢查為主,若做肝組織切片可進一步對脂肪肝做準確分級,但屬侵入性,病人較難接受,肝細胞內的脂肪含量>10%是輕度,10%〜25%是中度,25%〜50%是重度。生化檢查方面,GOT/GPT數值都可能正常,也可能稍偏高,即使升高也皆在正常值上限的2-3倍。我有脂肪肝會怎麼樣?出現脂肪肝是一種身體的警訊!表示腰腹部脂肪已大量堆積,屬於中心型肥胖(蘋果型),腰腹部接近心臟,脂肪過多會引起腹壓升高,造成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影響心肺功能,以及內臟器官的供血和內分泌功能的協調;脂肪既然已經囤積在肝內,也可能貯積在心、腦血管中,發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等)的危險性增高!因此,健康減重對個人健康極為重要。 造成脂肪肝的常見因素「肥胖」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原因,尤其是現在台灣民眾強調美食主義,吃得好,吃得精緻,又吃得多,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而且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很多年輕人已經有脂肪肝。其他問題如:長期酗酒(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症、糖尿病、藥物(例如類固醇)或毒物也可能造成脂肪肝。脂肪化程度和肥胖的嚴重度成正比。故減重是最有效方法,可使肝功能恢復正常,但是過速的減重可能出現脂肪肝,造成肝門脈區的纖維化,進一步惡化成肝硬化。脂肪肝常見的體質(一)肝胃不和型.常見成因:壓力過大的上班族,為了發洩而暴飲暴食、吃宵夜,或者為了趕時間吃東西很快。.臨床症狀:右上腹悶痛,容易腹脹、打嗝、排氣,胸脇脹痛、胸悶、胃脘悶脹,頭痛、噁心感、失眠。.治療方向:疏肝理氣和胃。.調理方藥:柴胡、黃芩、白芍、枳殼、香附、川芎、甘草、半夏、生薑、茯苓。(二)肝膽濕熱型.常見成因:喜吃辛辣刺激食物、過度飲酒或愛吃冰品及生冷食物,久而久之形成濕熱體質。.臨床症狀:右上腹脹痛、肝臟腫大、脘悶、口苦口乾、易怒、小便常呈現黃色、疲倦或有噁心感、食慾不振、大便黏滯排不乾淨。.治療方向:清熱利濕。.調理方藥:栀子、黃連、茵陳蒿、決明子、車前子、荷葉、澤瀉、半夏、茯苓、薏苡仁。(三)脾虛濕盛型.常見成因:思慮過多傷脾胃,飲食不節制,愛吃冰品,或過度節食快速減重,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濕在體內聚集進而化生為痰濁,影響血液循環,久之甚至產生瘀阻,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升高的現象。.臨床症狀:右上腹不適、疲倦無力、頭暈、餐後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打嗝噯氣、或伴胸悶、噁心、容易水腫發胖、白帶、大便稀軟或不成形。.治療方向:健脾化濕。.調理方藥:蒼朮、白朮、黃耆、黨參、甘草、山楂、陳皮、厚朴、半夏、竹茹、茯苓。脂肪肝的治療,找出原因各個擊破除了搭配上述的中藥調理體質之外,還必須依成因的不同去改善,脂肪肝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多半也沒有顯著的症狀,但是仍要了解脂肪肝的成因,因為它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癥兆警訊。請與醫師配合查明原因,從而加以控制或治療。1.肥胖、營養過剩所引起的脂肪肝請您確實控制食量、健康減重,並養成正常生活作息,多吃清淡、少吃油膩烤炸食物、多做有氧運動,一周至少運動3天,每次持續20~30分鐘以上,才能更有效促進脂肪代謝。2.長期酗酒所引起的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務必要戒酒!!因為肝臟長時間發炎下容易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不可忽視。 3.高血脂、糖尿病患等代謝疾病若合併脂肪肝,則須與中西醫師配合調理,服藥控制病情,才能改善脂肪肝的情況4.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某些藥物這類情形引起的脂肪肝,需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根據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哪些中藥材有助於調理脂肪肝?枸杞、何首烏、澤瀉、山楂、決明子、茵陳蒿、大黃等中藥都有直接或間接幫助,但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體質是否適合服用。脂肪肝最應該拒絕的地雷食物奶茶(奶精是油和糖的組合)、炸雞、鹹酥雞、肥肉、動物內臟(鵝肝、粉肝...)、油炸食物。※本文由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加熱超過40度會產生毒性?教授告訴你傳言來源及實際真相
我在2017-6-21發表蜂蜜的神奇保健力?,評論一個標題為「蜂蜜的神奇保健力」的影片。雖然該影片的標題是「保健力」,但裡面的江守山醫師卻是在談「醫療功效」(註:法律上是不允許聲稱保健品具有醫療功效)。更糟糕的是,他所說的6種醫療功效全都是與科學證據相左。讀者Gordon在2023-8-12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詢問蜂蜜是不是不能加熱。他附上的文章是2021-3-13發表在Heho網站的為什麼不能加熱蜂蜜?研究:蜂蜜加熱會讓「羥甲基糠醛」升高!。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推薦一本標題為《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的書,而這本書的英文原作的作者是Dawn Combs。事實上,Heho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Dawn Combs。這篇文章的第一個章節標題是「為什麼絕對不能加熱蜂蜜?」,而裡面的一段話是:「阿育吠陀醫學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便是所謂的「殘毒」(ama)──會附著於黏膜,變成類似體內的黏膠。阿育吠陀大師遮羅迦(Charaka)曾在五百多年前寫下:『不當攝取蜂蜜導致殘毒,是最麻煩的事。』在此醫學系統中,加熱的蜂蜜被視為最難排出身體的毒素之一。」任何一個稍有科學訓練的人都應當可以立刻看出這段話裡的兩個問題。第一、阿育吠陀是印度的古醫學,而裡面有很多奇方怪術是連印度本國的醫生都認為會危害健康,請看我發表的以油漱口?排毒?肝膽排石法?轉型到更高領域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推薦人王康裕,姜淑惠,梅襄陽,歐陽英,翁湘淳保健品會殺死你嗎第二、阿育吠陀醫學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會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因為攝氏溫度單位是在1742年才創造出來的(發明人是瑞典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至於這段文章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美國的Clemson 大學有發表All about honey(所有關於蜂蜜),而其中就有教人家如何在做烘培時用蜂蜜來取代蔗糖。國際知名的廚藝家Martha Stewart也在2022-10-29發表How to Replace Sugar With Honey, Maple Syrup, and Other Unrefined Sweeteners in Baking(烘焙中如何用蜂蜜、楓糖漿和其他未精製的甜味劑來代替糖)。由此可見,Dawn Combs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完全是一派胡言。Heho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章節標題是「加熱蜂蜜破壞營養成分,還會讓『羥甲基糠醛』攀升」,而裡面的幾句話是:「將主要成分為果糖的溶液(如蜂蜜)加熱,會產生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羥甲基糠醛數值?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羥甲基糠醛有可能是致癌物。研究白老鼠的實驗帶來了警訊,羥甲基糠醛產生毒性與致癌作用所需要的劑量,極可能遠低於預期。」HMF 是會在含糖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麵包、啤酒、果汁)裡隨著時間而自然形成,而在高溫及酸性的條件下其形成會加快。也就是說,HMF並不是只會在加熱蜂蜜時才會產生。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role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in food and 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methods(5-羥甲基糠醛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的最新進展)。有關HMF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都還只是一些實驗室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數據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下面這篇論文的標題甚至還把HMF 說成是營養素。2021年:Dose- and Sex-Dependent Changes in Hemoglobin Oxygen Affinity by the Micronutrient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α-Ketoglutaric Acid(微量營養素 5-羥甲基糠醛和 α-酮戊二酸對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的劑量和性別依賴性變化)。台灣食藥署在2020-5-12發表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這是真的嗎?,其中的一段是:「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對於『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之下,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Heho這篇文章是比台灣食藥署這篇文章晚發表了10個月,而且它也有提供連結。也就是說,Heho明知「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是缺乏科學證據,但還是選擇刊載這樣的錯誤資訊,還是選擇推薦這麼一本偽科學的書籍。很顯然,利之所趨,也就無所謂是非黑白了。(註:我發表過很多批評Heho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閱覽)原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Heho推薦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癌症.胃癌
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胃癌早期難發現,必做一關鍵檢測
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到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檢測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四種檢測方法:1.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2. 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3.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4.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五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篩檢幽門桿菌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1.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3.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篩檢。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胃癌如何預防?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2.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3.多吃大蒜,生蒜為佳。4.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5.不吃發霉食物。6.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7.不吸菸、不酗酒。8.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9.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8 醫療.消化系統
「軟便劑」一天能吃幾顆?5大副作用要注意!先試試10大助排便食物
許多人飲食西化、生活不規律,深受便秘之擾需要使用軟便劑、瀉藥才能順利排便,但長期使用藥物輔助,會使身體產生依賴性甚至可能讓腸道失去原有機能,造成日後需仰賴藥物輔助才能順利解便。曾有醫師分享,一名30歲女性,因長期便秘,必須靠瀉藥、酵素才能順利解便,在就醫做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全大腸粘膜呈現「豹紋」顏色黯淡、黑黑的,變成「黑腸症」。軟便劑是什麼?會有副作用嗎?一天吃幾顆?什麼時候吃?軟便劑使用須知一次搞懂。軟便劑是什麼?5大副作用要注意軟便劑有暫時緩解便祕之作用,根據臺大醫院藥師邱千慈解釋,軟便劑代表藥物為含docusate sodium成分藥品,是一種介面活性劑,可在腸道中促進混和脂肪和水,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但效果不強,因此通常與其它藥物合併使用,以及有些人在使用軟便劑時,可能會產生以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腹瀉 腹痛 發疹 肝毒性 尿液/糞便變色3種常見軟便劑便秘的定義為一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主要是腸道蠕動緩慢不足、攝取水份不足使糞便變硬,或是壓力、藥品、疾病等因素導致,當發生便秘或因水分攝取不足導致排便困難、疼痛,有些人會選擇使用軟便劑或瀉藥幫助排便。根據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外科醫師周則中指出,治療上常用的軟便劑有以下3種: 由於軟便劑藥效溫和,通常與刺激性瀉藥合併使用,約在服用後1~3天才會發揮藥效作用,且不可與礦物油類瀉藥同時使用,使用軟便劑期間應多喝水。在使用軟便劑時,應大量喝水。4原則正確使用軟便劑軟便劑僅能暫時緩解便秘症狀,想要徹底改善便秘,應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才能根本解決。正確使用軟便劑,應注意以下4項原則:1. 先了解排便習慣在使用軟便劑前,應先了解自身排便規律,並確定是否其它疾病或藥物而導致便秘。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蒼恩表示,有些人一天排便三次或是三天排便一次,只要排便沒有困難就不算便秘,真的不得已再來服用這類藥物,且只要症狀有改善即可停藥。2. 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不建議以軟便劑作為長期排便輔助,臺大醫院藥師邱千慈指出,由於軟便劑會改變腸壁細胞的穿透性,會使原本一些難以吸收的廢物吸收進入體內,建議使用軟便劑不連續使用超過七天。3. 先試溫和型藥物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建議,使用軟便劑的原則應先從嘗試溫和型口服藥物開始,並每天攝取2000c.c以上的水分、充足纖維質以及搭配運動。4. 勿自行增量鍾雲霓醫師也提到,如果使用軟便劑後還是一樣有便秘問題,應先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使用間接輔助藥品,不得自行增量,且不該長期使用任何改善便祕藥物。推薦10大食物助排便想改善便秘,除了運動、多喝水之外,調整飲食習慣也很重要。營養師程涵宇發文推薦10大食物,不使用軟便劑也可以達到排便自由。 黑棗:含有非水溶性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並軟化糞便易排出、山梨糖醇可留住腸道內的水分,以及含有酚類化合物有助刺激腸道好菌生長。 蘋果(帶皮吃):除了含有非水溶性纖維也有水溶性纖維,經腸道菌發酵形成短鏈脂肪酸後,可幫助腸道吸收水分,將糞便軟化並加速排出。 奇異果:含有天然酵素、寡糖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和脹氣。奇異果含有天然酵素、寡糖,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問題。 無花果:無花果素有助促進蠕動、軟化糞便。 柑橘類:富含可溶性果膠纖維,可加速結腸運轉時間進而減少便秘,並含有柚皮素,可增加腸道水分含量,使糞便順利排出。常見柑橘類如柳丁、葡萄柚、橘子等。 地瓜:富含不溶性纖維增加糞便體積助排便,以及水溶性果膠有助糞便軟化,同時含有一種難以被小腸吸收、熱量低的澱粉「抗性澱粉」可促進腸道好菌生長,增加糞便體積。 奇亞籽:纖維密度高和水接觸後,會形成凝膠稠狀,有助糞便軟化容易排出。 亞麻籽:除了含有豐富纖維,還能增加糞便體積、縮短通過腸道時間之外,且因所含油脂含量高,對腸道有潤滑作用,也可幫助糞便順利排出。 燕麥:研究指出,每日飲食中加7~8克的燕麥,可代替瀉藥,以達到解便效果。 火龍果:含豐富膳食纖維、果膠及水分,適合想解便秘且易水腫者。【延伸閱讀】 20多年抗癌成功!陳月卿教你:「全食物」這樣吃,每天清除癌細胞
-
2023-08-21 醫療.消化系統
口臭、更年期恐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嚴重恐致食道癌 8招改善
一名50多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時有食物會卡住的感覺,近幾週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會突然食道經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未見療效,經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為食道輕微發炎,醫師研判中年女性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後續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症狀終於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3類型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可分為3類,包括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1.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喉嚨會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像是一名16歲女學生,近期出現胸悶、咽喉異物感、胃酸逆流,甚至一吃東西就吐,吃胃藥後病況時好時壞,就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改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症狀明顯改善。邱展賢說,統計發現,國二至國三、高二至高三孩子引起的胃食道逆流,多與情緒壓力引起的胃不適有關。2.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3.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胃食道逆流5大高危險族群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太甜、太油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吃宵夜與距離睡覺的時間間隔太短。4.情緒壓力大。5.用藥者: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和乙型受體拮抗劑)、女性荷爾蒙(黃體素)等藥物。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改善胃食道逆流 生活、飲食習慣要調整邱展賢建議,要改善胃食道逆流,除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外,生活、飲食習慣也要做調整,包括戒菸戒酒、過重者減輕體重、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快速進食,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三餐避免吃太飽。8招改善胃食道逆流1.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減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8.避免快速進食,三餐避免吃太飽。【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身體無異狀卻罹大腸癌!每天「吃飯一習慣」就是致病關鍵
台中一名60歲的男子愛吃肉到「無肉不歡」的程度,他日前參加國健署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異常呈現陽性,自己有警覺性馬上到醫院就診,經過大甲李綜合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宇辰的建議後,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竟罹患大腸癌,自己嚇一跳,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每餐必吃大量的肉,很少吃青菜曾宇辰表示,患者自述平常很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一定要吃兩份以上的肉才可以,也很少吃青菜,參加國健署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呈現陽性,主動掛號到門診就診,他告訴換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常見的原因包括大腸息肉、腫瘤或痔瘡出血,患者一聽後,願意安排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出來,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立刻安排開刀治療。「我身體平時都沒怎麼樣,也沒有什麼徵狀,怎麼會發現腫瘤!」患者說,自己身體很硬朗,在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前,也沒有任何病痛,不明白為什麼會罹癌,經過醫師追問,發現患者飲食習慣,就是愛吃肉,每一餐一定要吃大量的肉,研判蔬菜吃得太少或沒吃,造成罹癌的原因之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大便有異狀應留意曾宇辰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能夠提早發現病狀,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50歲以上的民眾,要多加利用國健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自已發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持續出現超過2周以上,應立即就診。喜歡吃肉記得多補充蔬果依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曾宇辰提醒,喜歡吃肉要記得多補充蔬果,纖維質攝取不足,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一定要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拒絕菸酒檳,才能降低罹癌風險。9招預防大腸癌1、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2、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3、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4、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6、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7、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8、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9、不吸菸,飲酒勿過量。》疾病百科/大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