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肝硬化
共找到
551
筆 文章
-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新冠肺炎疫情暫歇,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於十大死因之首,已蟬聯38年,而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名與前年完全相同,而十大癌症仍以肺癌居於首位,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再次進入到十大癌症榜單內,且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7位,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有四類的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序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5萬232人,占去年總死亡人數17萬5424人的28.6%,其次為心臟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11.3%,肺炎占8.7%。十大死因若是區分性別,男性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女性的十大癌症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痴呆症。而我國去年的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去年的十大癌症若是與前年的十大癌症相比,其中胰臟癌與胃癌的排序對調,前年胰臟癌位居第八名,去年提升一個名次到第七名,胃癌則是從原本的第七名退位到第八名;不過前年卵巢癌未進入到十大癌症的榜單內,去年則是踢掉原本子宮頸癌的位置,提升到第十位。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6%,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的212.9人,比前一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為121.3人,則是降低1.4%,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尚未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也可能變肝癌!老生常談的這4種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有些人因為健檢報告肝指數GOT和GPT異常到醫院門診諮詢,大都主訴沒有不舒服、沒有慢性疾病、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不常喝酒和沒有規則服用藥物,因此看來最有可能的問題就是脂肪肝了。然而,頂級美味「肥肝」,其實就是脂肪肝的極致,在追求味蕾滿足當下卻造成肝臟越來越沉重負擔,鵝和鴨因此而亡,那人又是如何呢?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黃文威醫師提到,脂肪肝的成因很多,主要是體內多餘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中,過量飲酒、食物太豐盛、油膩、精緻食物,如糕點及含糖飲料、缺乏運動等都是常見原因,雖然無症狀,但脂肪在肝臟中若造成發炎則稱脂肪肝炎,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肝臟纖維化硬化甚至肝癌。近期研究報告更提出警告,即使尚未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也有機會演變成肝癌。目前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雖可以估計脂肪堆積量,但卻無法知道發炎程度,只能靠肝臟切片病理報告來判斷,但臨床上很少這麼做,畢竟侵入性檢查對病人或多或少有風險,況且通常肝指數越高代表發炎益發明顯。黃文威表示,脂肪肝炎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目前為止並無藥物能直接治療脂肪肝炎,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回歸老生常談,也就是飲食調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體重在理想範圍。體重屬過重者,若減輕5%體重就可有改善,如減少10%則有大幅進步,甚至有可能不藥而癒;因此,所有代謝性疾病除配合藥物治療外,個人生活型態的調整是最基本且必須的,若可持之以恆,其實是可一舉治療很多文明病。延伸閱讀: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
2020-06-08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檢查可揪出脂肪肝警訊 避免惡化應從2方面著手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肝癌名列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的第4名,在男性10大癌症中,更是位居第2。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治療B肝、C肝上,均有不錯進展,預估未來脂肪肝可能改寫原本肝病3部曲,變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國泰健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舒淳說,脂肪肝為肝臟累積過多脂肪導致發炎,國泰健檢2019年客戶健檢數值統計,近5成受檢者出現脂肪肝警訊,40至69歲中每2人就有1人脂肪肝。醫師指出,脂肪肝看似溫和,但若肝臟處於長期發炎情況下,約有1至2成機率將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絕對不能輕忽,應避免攝取高油脂、高糖份等食物,並養成運動習慣。預防脂肪肝,須從「飲食」和「運動」等2方面著手,在飲食上,少油、少糖、少喝酒、少吃宵夜,避免在睡前進食,如果體重過胖,應該尋求專家協助,控制體重,調整飲食,改善血脂肪、高血糖。許舒淳說,運動可以消除脂肪肝,因為身體消耗熱量會先從血糖開始,等糖分消耗差不多後,才會燃燒脂肪,而如果開始運動,就能很快消耗血糖,並快速分解蛋白質和脂肪。建議請專業體適能教練規劃運動菜單,在身體可負荷的前提下,心跳每分鐘達到130下,並且頻率持續10到30分鐘,且1個禮拜至少要3天,就能達到運動效果,平常則可慢跑、爬山、游泳、騎腳踏車,來消耗熱量。許舒淳強調,只要能持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就有辦法改善脂肪肝,也能代謝掉身體的膽固醇。由於脂肪肝不會有明顯症狀,許舒淳提醒,民眾應該定期接受超音波等健康檢查,檢測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1年1次,若已有嚴重脂肪肝,以致肝臟發炎,建議每半年就要去追蹤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5 科別.新陳代謝
肥胖者當心 國健署:2成肝癌和脂肪肝有關
肥胖者注意了,國健署統計發現,全台每年1.1萬名確診肝癌患者中,約有2成和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尤其脂肪肝沒有症狀,恐默默危害肝臟,但只要均衡飲食、減肥就能有效改善。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民眾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106年全台有1萬1225人確診肝癌,高居10大癌症第4名,其中有2成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說起肝癌,多數人常聯想到B、C型肝炎,卻忽略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脂肪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但因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久而久之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林莉茹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如脂肪肝)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她表示,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只要改變日常生活作息,就能改善脂肪肝,例如均衡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等。均衡飲食方面,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運動部分,林莉茹指出,有氧運動有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研究顯示,體重減輕5%到10%就能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同時減少肝纖維化。
-
2020-06-05 癌症.抗癌新知
顏清標四兄弟皆罹癌!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一家四兄弟都罹癌!大甲鎮瀾宮的董事長顏清標才因肝癌及肝硬化,5月13日到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由他的二兒子捐贈三分之二的肝臟,今(6/5)今天提早出院返家休養. 還未出院就傳出其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同住醫院治療,而換肝權威陳肇隆今天也證實正在為顏清山診治中。而後又傳出顏清標的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住進高雄長庚醫院檢查,陳肇隆表示他罹患的是肝腫瘤,對於是否也會肝臟活體移植的手術還不確定。而除了顏清標及三弟顏清山罹肝癌,其大弟顏清通及二弟顏清金也分別罹患喉癌及口腔癌,一家四個兄弟竟都患有癌症!顏家的親友表示,顏家兄弟為人海派且應酬多,年輕時又常喝酒吃檳榔,可能是因此傷害了身體健康,不過他們罹癌後都戒酒戒檳榔了,術後也都恢復良好。這樣的案例也不禁讓人省思,雖然四人年輕時的生活習慣不佳導致罹癌機率增加,但一家四兄弟皆患有癌症,這跟基因遺傳到底有沒有關係?癌症會遺傳嗎?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遺傳諮詢中心的資料,癌症不一定是遺傳產生的,但會經由生殖細胞上基因的突變遺傳到下一代,讓子女發生癌症的機率增加。例如乳癌,如果媽媽患有乳癌,那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因此家族病史無疑是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定義這種癌症為「遺傳性癌症」,是單基因發生致癌性突變,會讓下一代有高罹癌風險,尤其三等親內有2人罹患同一種或相關聯的癌症。最常見的遺傳性癌症是大腸癌、直腸癌、乳癌、卵巢癌、肺腺癌、攝護腺癌,有這些家族病史的人就要特別注意!雖然癌症可以經由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但大多數的癌症遺傳病例所佔的比例都不高,反而是後天體細胞基因變異跟環境的雙重影響才是引發癌症的主因。儘管如此仍不能忽視這一小群遺傳性癌症的病患,因為他們還是有很高的罹癌風險!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遺傳性癌症的高危險族群呢?其實可以觀察自己家族成員的病史等,並進行基因檢測,若不幸有基因異常的現象,應配合醫師及早開始做預防措施,如此罹癌導致的死亡率也可以大幅下降。高風險族群在罹癌前就應進行遺傳基因的檢測,看看有沒有癌症相關基因的異常,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治療。不過目前這類篩檢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百分之百精準檢出。有人基因沒有變異但仍罹癌,而有些人基因異常卻不一定會爆發癌症,反而容易造成過度恐慌。【參考資料】高醫醫訊月刊、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衛教百科、HEHO健康
-
2020-06-04 科別.消化系統
國人逾4成有脂肪肝 醫師建議預防從這二方面著手
脂肪肝是肝臟累積過多脂肪導致發炎的現象,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健檢數值統計顯示,4成6的人身體出現脂肪肝的警訊,其中40至69歲者,每2個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問題。若肝臟處於長期發炎的情況下,有10到20%的機率會形成肝硬化或肝癌。國泰健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舒淳表示,現代人工作繁忙、運動量少,加上偏好外食、手搖飲,容易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大大提升了得到脂肪肝的機率;當糖尿病患者的三酸甘油脂、血糖控制得不好,也很有可能產生脂肪肝;飲酒過量容易患有酒精性脂肪肝,罹患肝硬化、肝癌的風險高。脂肪肝不會有明顯症狀,若患者感覺疼痛、疲倦,肝臟可能已經嚴重發炎或長出腫瘤,因此要確認是否有脂肪肝,得透過超音波檢查。若有嚴重的脂肪肝造成肝臟發炎的狀態,建議每半年就要追蹤一次。脂肪肝沒有特效藥,肝臟受損是因脂肪堆積在表面,肝細胞受到刺激所導致的,藥物也許可以稍微減緩肝臟的發炎,但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預防脂肪肝,許舒淳提醒,必須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著手,飲食要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勿過量飲酒,也要避免熬夜、日夜顛倒等作息不正常的現象,若有吃消夜、睡前進食的習慣,很容易造成脂肪肝的形成,若有過胖、BMI超標的問題,建議應藉由飲食調整改善血脂肪、高血糖的問題。此外,搭配運動是消除脂肪肝重要的環節,運動可以很快把血糖消耗掉,接著就會開始去分解一些蛋白質和脂肪。推薦從事有氧運動,包括慢跑、爬山、游泳、騎腳踏車等,建議一周運動三天,每次運動30分鐘,每次心跳每分鐘達到130下,並且頻率持續10到20分鐘,就能達到運動的功效。只要能持之以恆,就有辦法改善脂肪肝,也能代謝掉身體的膽固醇。
-
2020-06-04 癌症.肝癌
顏清標三弟也罹肝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
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因肝癌、肝硬化,至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與二兒子顏仁賢配對成功後,捐了3分之2的肝臟救父,換肝手術也十分順利。不到1個月,又傳出顏清標三弟顏清山同樣因為肝癌而住院,正在評估換肝手術的可能性。多年來,肝炎被喻為國病,感染人數達2、300萬人,國健署提醒,年滿45至54歲民眾、40至60歲原住民均有1次肝炎篩檢公費補助,務必接受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如有肝硬化,則每20人,1人會併發肝癌。 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13,000多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而肝癌持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王英偉說,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因此延誤就醫,以肝癌為例,不少人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 在肝炎治療上,我國早已實施B肝試辦計畫,由健保給付B肝藥物或針劑治療。106年則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1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 王英偉提醒,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治療,就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讓自己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致命3部曲。 至於預防上,我國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108年6月1日起,先行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1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40至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肝功能GPT、GOT等檢查。 王英偉說,如果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未來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擴大篩檢對象的可行性。 至於顏清標兄弟相繼罹癌,外界認為,與年輕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因素有關,王英偉建議,勿過度飲酒,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罹B肝又貪杯! 中年男超慘下場出爐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
2020-05-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非B肝帶原 也不能掉以輕心
某公司負責人一向身強體壯,老婆小他20多歲,羨煞許多身邊的朋友。有一天參加一個保險,事先去體檢,想不到超音波檢查竟發現一個三公分的腫瘤。醫師勸他開刀,他抵死不從,他想人生還顛峰幸福,而且每天運動打球,一點症狀都沒有,家人苦勸都沒用。後來有一天,有個朋友跟他說:「你不趁早治療,小心你的財產被老婆拿去當嫁妝!」他聽了,心裏一震,臉部大變,馬上聽從醫囑順利開了刀,撿回一條命。目前50歲以上的台灣人,絕大多數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大都來自母親,也有可能是出生之後因為打針、看牙、做臉等等看似輕鬆的行為而不小心感染到B型肝炎,感染之後可能有80%左右的人都產生了抗體,15%左右的人,B肝病毒一直停留在血液中,稱為帶原者,一旦是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率比非帶原者多了150倍。而自己產生抗體的人,也有一部分人日後會發生肝癌,因為他們的抗體不是打疫苗產生的,血液中沒有B肝病毒,但在血液產生抗體之前,B肝病毒已在肝臟內,引起或多或少的破壞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沒有B肝帶原的中老年人,仍然應該定期檢查你的心肝寶貝,以免肝癌纏身而不自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22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肝炎、肝硬化、肝癌...把握篩檢服務 3撇步助護肝
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約13,000人,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大部分肝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慢性肝病以及肝硬化對國人健康衝擊,不容輕忽。年滿45-54歲民眾、40-60歲原住民,可享終身一次肝炎篩檢補助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自108年6月1日起先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如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進行肝功能之「GPT、GOT等項目」的檢查,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逐步邁向消除C型肝炎之國家目標。未來也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篩檢對象之可行性。C肝藥費健保出 6千家院所提供便利篩檢我國自106年開始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元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因此,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不僅能保障自身健康,也是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方法。符合資格的民眾善用此項篩檢服務,可至全國6千家提供成人預防保健之醫療院所接受篩檢。養成好習慣 才能真正護肝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透過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適當治療,方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護肝小撇步包括:1.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如避免共用針頭等)2.保持健康體位,包括健康飲食及多運動。3.勿過度飲酒,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同時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