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肌力流失
共找到
31
筆 文章
-
-
2024-06-21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變老很重要!研究指在家常見「1行為」,讓健康衰老離你愈來愈遠
研究指出,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健康衰老的機率就會降低12%;而增加2個小時的輕度體力活動,則會使健康老齡化的機率增加6%。醫師最推薦中老年長者作「阻抗運動」,它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如打太極拳、健走、騎室內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 健康衰老的幾率降低12%有些人退休後驚覺,明明還在工作時身體似乎都還好,但退休後沒多久,一身病就來了,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許多年長者平常少出外活動,沒事都在家看電視。但許多國內外研究早已明確指出,久坐不利身體健康,尤其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並且坐得越多,遇到的問題就越多,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明顯。根據近期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健康衰老的機率就會降低12%;而增加2個小時的輕度體力活動,則會使健康老齡化的機率增加6%。建議如能以1小時的輕度體能活動來取代坐著看電視,再退而求其次,看電視不要坐著,一邊看一邊做一點運動,或許會較有機會健康老化。健康老齡化被定義為至少活到70歲,並保持至少四個健康領域,例如沒有重大慢性疾病、沒有記憶障礙、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受損。預防肌力流失 年長者最適合「阻抗運動」如果不知道做什麼運動,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曾受訪指出,中老年人肌肉慢慢流失,最推薦作「阻抗運動」,它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如游泳、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慢跑和健走都算是阻抗運動。建議一周至少做二到三次,每次持續約半個小時,耐力不好者,則可視情況調整。但只有在有規律、長期持續地做,才能維持肌肉質量和肌耐力。而阻抗運動做到一個程度,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也有幫助。如果真的不愛出門,騎室內的固定式腳踏車也不錯,這就很適合邊騎邊看電視或邊聽廣播,不會覺得無聊。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也曾受訪建議,平常若無運動習慣的長者,可從走路、伸展等輕度運動開始,累積體能與肌力,或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慢慢培養運動習慣,讓身體年齡更年輕。銀髮族運動注意事項1. 根據健康與體能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2. 穿著防滑鞋子或選擇有扶手處活動,務必預防跌倒。3. 動作放慢、姿勢不要蹲太低、不要逞強,以免受傷。4. 適量喝水,勿喝太多造成頻尿。(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參考資料】.《CNN Health》Why stop watching so much TV? It affects how you age, new study says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0 焦點.健康知識+
丹麥大學研究:雙腿兩週不動倒退20年?醫師解析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二週不動腿「腿部肌肉的力量會減弱三分之一」、「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根據原始出處的論文,其實是指23歲組的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68歲組的老年人則失去大約 4 分之 1,傳言缺乏背景說明,訊息雜亂、易生誤導。 (2)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專家表示,骨頭約佔身體重量的 20%到 30%左右,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提到「15% 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專家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該數字應為4分之1或甚至更高,傳言為錯誤資訊。網傳「鍛鍊腳與腿是你終生的任務」貼文,文中提到丹麥研究指出二週不動腿的話,腿部肌肉力量減少 1/3、1/4,倒退 10 年、老化 20~30 年、相當於 40~50 年等多組不同數字。專家表示,腿部肌肉確實可能因為二週不動而大幅下降,例如年輕男性車禍,腿圍二週極可能下降 2 成,但相關數字並非重點,重點是提醒民眾要多動腿、即使輪椅族都可以抬腿練肌肉。傳言少部分數字正確、大部分數字錯誤,且正確的部分還交叉引用二組實驗對象的數字,數字雜亂、易生誤導。 雙腿保健的研究?兩週不動倒退 20 年? 原始謠傳版本:丹麥大學研究:中年後的自信不在大腦 ,是在雙腿! compiled by RF 8/13 1、變老時,腳與腿須始終保持堅挺。 2、變老時,不應擔心頭髮變灰、皮膚下垂、皮膚皺紋,反而要照顧兩腿。 3、《美國預防雜誌》概述長壽跡象,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的肌肉。 4、若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10年。 5、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1/4,相當老化20~30年。 6、若腿肌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定期運動,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重量負荷在腿上。 9、人體承重於腳。人體重50%在骨頭,而骨頭50%在兩腿。 10、人體最大及最強關節和骨頭在腿上。 11、強壯的骨骼與肌肉和靈活關節形成「鐵三角」,承載人體上最重要負荷。 12、你70%活動能量燃燒在兩腳。 13、年輕的你,大腿有足夠力量可抬起一輛小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中心」。 15、兩腿擁有人體50%神經,50%血管和50%血液。 16、兩腿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有健康的腳和腿,血液流動會順暢,腿肌發達者會有堅強的心臟。 18、人老,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19、人老,大腦對腿部傳輸指令的準確性和速度下滑不如年輕人。 20、人一老,骨胳鈣質早晚會流失,故老年人易骨折。 21、老年人骨折,易引發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如腦血栓。22、統計上,有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 23、鍛鍊腿部對於60歲的老人,永遠不嫌晚。 24、腳與腿會隨著時間衰老,但鍛鍊腳與腿是終生的任務。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2 週不動腿部肌肉就萎縮 倒退幾年不是重點傳言提到「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 10 年」,「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相當老化 20~30 年」,「丹麥研究,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 40 至 50 歲」。由於傳言引述的說法、數字有眾多版本,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表示下肢的運動確實很重要,沒動的確會使腿部的肌力下降,這才是整件事情最有價值的重點,至於倒退幾年、傳言所提到的那些數字不需要太認真。 王瀅智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騎機車發生車禍 ,大腿骨的股骨幹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開刀後鼓勵病人早一點下床走動,但即時這樣,躺在床上休養兩個禮拜之後,傷腿的大腿腿圍的確會比正常的腿還小,兩週就明顯肌肉萎縮,而且縮小的幅度是肉眼可見的差異,估計大約至少 10 到 20%,這樣的肌肉萎縮、肌力流失相當於倒退幾年很難說,因為每個人的基準不同,除非非常大型的研究才能有比較好的答案,民眾其實不用去管傳言說的倒退幾年又幾年,重點擺在就是要動就對了。(2)人體骨頭約佔 20% 到 30% 負重可以訓練骨頭 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王瀅智表示,骨頭大概佔身體重量的 20% 到 30%左右,一般人大約落在 20%,而專門鍛鍊的人,例如練舉重的人下盤肌肉或是骨頭都會變重,就會比一般人的占比更高,但若是屍體,則血液、組織液都排乾,骨頭的佔比才會遠高於正常的 2 到 3 成,傳言 5 成的說法並不是正常人的區間、應是錯誤資訊。而有關傳言說的「腿有人體 50% 的神經、50% 的血管和 50% 的血」 ,王瀅智表示,這些數字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民眾「看看就好」。 王瀅智強調,骨頭每天在新陳代謝,有的部分被破壞、有的部分在增長,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的骨密度會下降,骨密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還跟運動習慣有關,提醒民眾運動時可適度增加負重,身體負重、有需求,骨頭才知道需要再生長來支撐這個重量,所以不只運動很重要,適當的負重也很重要,能刺激脊椎骨、大腿骨維持好的骨密度。(3)台灣資料:一年內死亡率 1/4 傳言提到「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王瀅智指出,大腿骨折應該是指「髖關節骨折」,世界骨質疏鬆學會建議的骨密度是測「脊椎骨」跟「髖關節」,因為這兩個部位的骨折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最大,骨鬆的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大類、五大種骨折:a. 髖關節骨折:好發於75歲以上,通常是因為合併有其他慢性病、跌倒所致。髖關節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和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股骨頸是整根骨頭最細、最脆弱的地方。 b.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好發於65歲以上,因長期彎腰、提物姿勢不良,或滑跤跌倒造成,會有嚴重的背痛。 c. 腕部橈骨骨折: 好發於55歲以後,跌倒用手撐地而造成骨折,大約占人體所有骨折10%。 d. 肩膀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構成肩關節的骨骼之一,常見的型態是有骨質疏鬆問題的老人家,不慎跌倒撞到、導致肩膀近端肱骨骨折。王瀅智強調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髖部骨折的病患開完刀一年內,4 個有 1 個會死亡、1 個可以回到原先一樣的狀態,其餘 2 個則是沒辦法回復到原先的正常運動水準,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自己走,骨折復原後可能要拿拐杖或是助行器,或甚至只能坐輪椅等等,所以根據臺灣本土化流行病學資料,傳言所說的的數字 15% 其實還低估,正確應該高達 25%,有的研究數據甚至高達 3 分之 1 的死亡率,傳言的說法應為錯誤資訊。 王瀅智提醒長輩們,不是年紀大了、不良於行就不用運動,即使坐在輪椅上都能夠練抬腿,訓練膝蓋附近、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坐著的時候單腿伸直、腳底板翹高,這樣維持 5 秒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或是也可以深蹲、快走、慢跑,如果膝蓋不舒服就穿個護膝保護一下,傳言提醒民眾多運動是正確觀念,但引用出處不明、各種數字有高有低的說法,則可能易生誤導,使民眾對疾病的認識錯誤、影響後續的診斷及治療。 MyGoPen查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 CBS 曾經報導「研究:僅兩週不活動,肌肉力量就會減弱」,提到「一條腿不動兩週後,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老年人則失去了大約 4 分之 1」,「你擁有的肌肉量越多,你失去的肌肉量就越多」,「大約需要 3 倍於不活動時間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質量」,「年輕男性固定不動所喪失的腿部肌肉力量,相當於衰老了 40 或 50 年」。 但查詢原始論文出處則應為 2015 年發表於《復健醫學期刊》的 「兩週固定不動後,進行六週的有氧再訓練可以恢復腿部肌肉質量和有氧能力,但並不能完全恢復年輕和老年男性的腿部力量」,該研究的對象為 17 個 23 歲左右、15 個 68 歲左右的男性,研究目的為「旨在確定短期腿部固定不動後,有氧再訓練作為復健對年輕和老年男性腿部力量、腿部工作能力、腿部肌肉質量、腿部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和腿部微血管供應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短期腿部的固定不動對腿部力量和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6 週的重新訓練足以增加但不能完全恢復肌肉力量、有氧工作能力和腿部瘦肉質量」。 由相關報導及原始論文的標題以及內容,就能知道傳言說法只引用報導中的幾句話、過於片段,缺乏背景說明及完整脈絡、易生誤導。結論 傳言提到多組數據,光是二週不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三分之一、減弱 1/4 等說法,甚至還有「兩週不動,腿力降低 10 年」、「相當老化 20 ~ 30 年」、「相當於 40 至 50 歲」等相似卻不同的說法,經查證原始論文,其實是出自年輕男性、年老男性二組實驗對象的不同數字,傳言交錯引用、沒有說明背景,易造成認知混淆、易生誤導。 專家表示,年輕男性腿部二週不動,腿圍確實可能減少約 20%,雖與傳言所說的 4 分之 1 相近,但專家表示,相關數字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提醒民眾注意腿部活動力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只是 32 人的小研究,民眾不必太過在意。而有關腿部骨頭重量佔比、髖關節骨折一年後的死亡率等數字,則與正確情況不符、應為錯誤資訊。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長者坐著動,也能動得好! 動動生活(手冊)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6/legs.html)
-
2024-05-18 養生.抗老養生
「肌少症」分2種:急性與慢性!看哪一科?該怎麼檢測?肌少症權威陳亮恭一次告訴你
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平均餘命已達到81.3歲,因此「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而其中也倍受關注的便是「肌少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陳亮恭指出,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那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肌少症?若真的是肌少症,該去看哪一科呢?25歲的肌力的頂峰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這時會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竟可能達到三成。而肌少症又分為兩種,目前歐洲肌少症診斷共識將之分為「急性與慢性肌少症」:急性肌少症多半與突然生重病、臥床有關,因為疾病耗能高,在住院治療下肌力流失也快,要再回復很難也很慢,因此在急性病治療,醫療團隊不能忽略營養跟蛋白質攝取;另外,慢性的肌少症則與生活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而患肌少症的長輩,多半是急性、慢性交互混雜。糖尿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那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哪些?陳亮恭表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會一直耗損能量,因此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因會有蛋白尿,造成蛋白流失,也讓肌肉跟著流失掉了,又或慢性病控制不好也都要注意。也因為肌少症是疾病與生活交互影響下的疾病,除了上述的疾病外,平時生活上更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和營養。但長輩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肉類不易咀嚼、長期茹素,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更可能讓肌肉流失問題更嚴重。長輩若沒有特別疾病、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若有某些疾病,就需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想知道怎麼運動、又或是如何補充營養,就看: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5招教你掌握自己肌肉的質與量因為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所以兩者都需要同時檢測:檢測「肌肉量(肌肉的多寡)」1.請長輩輕鬆坐在椅子上。2.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是圈得起來,肌肉量就可能太少。3.另也可以請他人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低於此數字,罹患肌少症機率高。檢測「肌肉的質量(單位肌肉大小可以產生的肌力)」1.坐在穩定牢固的椅子上,雙手抱胸。2.快速連續起坐5次,12秒內完成及格。肌少症要看哪一科?在肌少症的診斷上,因為需要做全身性的肌肉量測試,但是並非每家醫療機構都有專業設備,所以可以向醫院的高齡醫學中心諮詢。也因為罹患肌少症人數逐漸增加、且長輩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諮詢老年醫學科、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諮詢復健科,從飲食與運動習慣開始調整。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婆婆說「母親節不用送東西給我啦!」郁方:身為聰明的媳婦,你該這麼做....
-
2024-04-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髖關節…6種關節疼痛原因及症狀詳解!貼痠痛藥布可改善嗎?
許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問題。據統計,45歲至60歲的人,30%有關節疼痛問題,年紀大的人,則高達60%有關節疼痛問題發生。許多人的關節疼痛宛如氣象台般,天氣變化時,常會喀喀響且疼痛,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之苦。全身關節都可能疼痛 各部位疼痛原因、症狀詳解常見哪些關節疼痛問題?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全身關節都可能出現疼痛,分析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等疼痛的發生原因、症狀、及對健康及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膝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韌帶、神經等問題,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十字韌帶損傷及拉傷等,或是急性感染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膝關節疼痛未治療,接著會影響髖關節、踝關節的活動力,而造成跛行、行動不便等治療:以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急性疼痛來說,首先要減少病人負重,受傷期間建議行走時拿拐杖輔助,或是減重,再給予消炎、止痛藥,此時關節也常有積液,可以將其抽出且注射類固醇消炎,合併電刺激、局部按摩,以降低關節疼痛,促進關節活度度,減輕不適症狀。髖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及周圍的肌肉、肌腱等出現問題,如創傷骨折、感染,或是退化,甚至癌症骨轉移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髖關節疼痛未治療,未來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依不同疼痛原因給予藥物或復健治療,骨折造成骨頭錯位,應立即採外科復位方式治療肩關節疼痛原因:肌腱、韌帶沾黏所造成的五十肩,或是旋轉肌袖拉傷,退化、創傷造成的骨頭錯位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 如五十肩早期非常疼痛,但沾黏嚴重後,晚期卻不會痛,此時肩關節活動角度已經變小生活影響:當五十肩沾黏嚴重時,手無法舉超過頭頂的高度,而無法吹頭髮;肩膀旋轉肌拉傷,女性則無法做到反手穿內衣的動作治療:五十肩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旋轉肌拉傷可以先由藥物、復健治療,若病情嚴重,還是需手術治療。肘關節疼痛原因:手肘內側疼痛,俗稱高爾夫球肘;外側疼痛,俗稱網球肘,而手肘後側疼痛則與三頭肌腱發炎有關,若是手肘前側疼痛則是二頭肌腱發炎有關。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生活影響:網球肘則無法提重物,跌倒時無法用手掌撐地起身治療:網球肘等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腕關節疼痛原因:靠近手掌的手指關節疼痛,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手背的手指關節疼痛,多為腱鞘囊腫所致,或是手腕深部韌帶的扭拉傷等。症狀:疼痛生活影響:手腕屬於活動度大的關節,如果嚴重疼痛無法做扭毛巾等動作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等,可以利用護具減輕神經壓迫,也可以在神經周圍施打葡糖糖水,降低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利緩解疼痛。手指關節疼痛原因:可能有紅斑性狼瘡等風濕免疫疾病,或是痛風所致,或是過度使用等症狀:手指關節疼痛、變形、腫脹、無法彎曲生活影響:關節疼痛、腫脹嚴重,將無法拿杯子、拿碗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給予藥物治療外,如果是發生在手部關節,可能要給予副木等輔助,讓病人順利用餐進食關節疼痛問題如何檢查診斷?關節診斷量表初步評估陳亭安說,關節診斷量表可以針對日常生活關節活動的功能、走路步態的一種自行評估量表的問卷調查,但臨床考量民眾對量表的理解程度,也很難讓民眾直接填寫,而此量表多用在醫學研究,在病人診斷上,仍多以醫師診斷為主,並不會用此量表診斷。醫師對關節疼痛評估,常以理學檢查、肉眼評估患處關節,對比與正常關節有無紅腫、熱痛、變形等症狀,以及觀察病人的步態、站姿,以及拿握東西是否正常,同時測量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等 有無肌力流失,或以X光、超音波等影像及抽血檢查。進行多項檢查後,再評估是哪一條韌帶、肌肉受損,進而了解可能受影響的其他關節,比如膝關節疼痛時,也會一併檢查髖關節及踝關節,確診關節疼痛為退化、感染、癌症轉移、家族史等原因。急性疼痛發生時,依不同部位關節疼痛不同,止痛方式也不相同,陳亭安指出,如,若是肌腱撕裂傷,如果症狀輕微可以用藥物治療、復健,或是施打止痛藥等,因此,治療方式則依受傷情形,重點是治療症狀、保護關節,維持關節活動度。針對這些關節疼痛問題的人,平時應做什麼復健治療?可以做運動保健嗎?建議可以從事什麼運動?陳亭安說,關節受傷後,針對疼痛不適治療後,就進入保養階段,須加強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藉由伸展運動、訓練肌肉力量等恢復關節活動度,雖然訓練肌力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如要加強膝蓋附近肌力,可以從事抬腿、膝蓋伸直用力夾抱枕等運動。痠痛藥膏、貼布、按摩棒等小物可以改善疼痛嗎?陳亭安說,使用緩解改善疼痛的藥膏、貼布前,須先確定關節或肌肉疼痛的原因,如肌腱輕微撕裂傷、肌肉抽筋等,貼布、按摩或許有效,但以頸椎間盤神經壓迫,而造成肌肉痠痛,以針灸、按摩緩解,只是在放鬆肌肉,未針對病因治療,症狀還是會反覆出現,建議治療須尊於專業,且痠痛藥膏、貼布是針對較為表淺的發炎、疼痛才有效果。如果是肩頸痠痛可以自行用痠痛藥膏、貼布等物放鬆,但當肩頸痠痛進階到手痛、手麻,或是未依病情治療而隨意按摩,也可能使受傷部位更為腫脹、瘀青,呼籲關節有明顯創傷時,應盡速就醫。至於保養關節的飲食原則?陳亭安說,最重要的關節保養,必須避免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每天應攝取鈣質、維他命D,如此才能避免跌倒、臥床,當發現關節活動度有所改變時,應盡速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6 養生.聰明飲食
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
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肌少症」。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而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肌少症權威陳亮恭表示,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逐年緩步下降,到了50歲開始,肌肉量跟肌力流失加速,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則可達三成。那我們該做什麼、吃什麼,才能有一個不失能、不臥床的的晚年生活呢?運動加入「阻抗運動」曾有研究指出,在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當我們比想像中活得更久,肌肉量流失的時間就會拉得更長,所以要保存肌肉量,運動與營養補充是最重要的。說到運動,除了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 平衡感(如太極拳,預防跌倒)、瑜珈(訓練柔軟度、伸展)外,若要增加肌力或肌肉量,必定要做「阻抗運動(重訓)」。在過去,建議老年人的運動可能都是跑步、游泳等,但近年年長者的健身潮都已是強化「阻抗運動(重訓)」。錯誤的養生法,讓肌肉流失永不回頭而飲食方面,就是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或中年人攝取的蛋白質量是夠的,甚至年輕人還吃得有點多,但是50、60歲之後就有點不夠了。過去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每天需要攝取每公斤0.8/0.9克的蛋白質已不夠,現在要增加到每公斤1.2克,才能減少肌少症、肌肉衰弱。為什麼很多人退休後,吃得比以前更健康反而造成肌力會大量流失?其實,臨床上有很多病患過去上班太忙,退休後卯起來養生,如不太吃肉、吃十蔬果等等,還因此瘦了7、8公斤。但這年紀若非以正確方式減重,都是瘦到肌肉而非脂肪,也因為肌肉流失,開始覺得疲倦無力,身體更不好,即使恢復原有飲食,卻因為年紀漸長,蛋白質的吸收率與合成肌肉的能力都下降,瘦了之後,肌肉流失也難長回來了,所以反而越養生越虛弱,讓自己陷入肌少症風險之中。但若是老長輩吃不多、胃口不好,就必須在有限的食物中塞進足夠的蛋白質。因此在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中,有以下3大類:第一:乳清蛋白(其中的白胺酸,是製造肌肉的重點胺基酸),乳清蛋白是增加肌肉的快速蛋白,但乳清蛋白的分子比較大,但對於長輩可能就相對較難完整吸收。第二:支鏈胺基酸,分子較乳清蛋白小,比蛋白質好吸收。第三:HMB(胺基酸的代謝物)基本上營養補充品還是圍繞著蛋白質,只是從分子的大小來做調整,都是希望長輩能夠吸收得更好、更完整。有人會問,那長輩是不是和年輕人吃所以年輕人同等量的肉就可以了?吃下肉等蛋白質後,要經過消化吸收再合成肌肉,但長輩合成效能只有年輕人的一半,因此建議要聰明吃蛋白質。根據上述建議,我們了解到運動與營養補充品都很重要,但是沒有運動,只靠營養補充效果也都不好。而且肌少症的藥物都還在臨床試驗中,目前仍以運動與營養補充為主要治療方向,因此想要預防肌少症,阻抗運動、足量的蛋白質是我們就能立刻做到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1 醫療.骨科.復健
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 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一次看
台中市30歲蔡先生車禍膝蓋受傷,忙工作未復健,1個月後爬樓梯膝蓋痠痛又無力,急求診。經豐原醫院診斷為膝蓋髕骨肌腱撕裂傷,採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搭配復健與正確運動方式,注射三次後,症狀大幅改善。「大腿是身體第二顆心臟」,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提醒,養成運動習慣,以免肌力退化、衍生病痛。高濃度血小板治療 啟動人體修復反應蔡先生正值拚事業年齡,今年4月車禍以為年輕力壯,傷口會自行恢復,沒想到1個月後,走樓梯膝蓋疼痛不已,向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張憲伯求助,經診間超音波檢查,發現蔡男膝蓋髕骨肌腱有撕裂傷,才會久痛而不癒。張憲伯表示,運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增生治療,藉由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啟動人體修復反應,促進軟組織重啟自癒的能力。蔡先生注射後再搭配股四頭肌、臀肌運動與復健,至今已能正常上、下樓梯,膝蓋不痛,也不再卡卡。張憲伯解說,人體受傷的自我修復機制是靠血小板,血小板釋放出多種促進組織癒合的生長因子,誘導血管新生及膠原蛋白合成,因此PRP適用於軟組織,例如: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的修復再生,且血小板濃度越高,生長因子越多,修復效果越好。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 皆為高濃度血小板治療適用症狀療程需抽取患者10至20cc血,萃取濃度最高的血小板,再注入病人的患部。張憲伯說,優點是血小板生長因子濃度高修復速度快,且是自體產物,因此不會排斥,也沒有抗原抗體過敏問題,也無類固醇相關副作用。適用症狀包含:關節、軟骨、肌肉、肌腱與韌帶的修復,若民眾有肩頸痠痛、下背痛、網球肘、媽媽手、板機指、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韌帶損傷、肌腱炎、五十肩等,都是適用對象。張憲伯也提醒,若患者注射後超過2周仍有發炎現象,需就診進一步檢查。而大腿可說是身體的第二顆心臟,支撐身體重量、跑步、蹲跳等複雜動作,平日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肌力,以免肌力流失造成身體損傷。
-
2023-11-05 醫療.骨科.復健
70%肌肉在下半身!光靠地心引力讓赤手空拳也能練好雙腿肌力
全世界都在流行「肌肉儲蓄」,無論年紀,現在起展開肌肉儲蓄,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才是安心活動、自在生活的根本之道。要有行動力,強健腿部肌肉是關鍵。人體肌肉有70%在下半身,隨年齡增長肌肉量流失,恐造成走不穩、易跌倒、行動出問題,嚴重甚至可能影響心肺功能。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肌肉功能不只運動,連帶影響代謝及循環,在人體運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下肢肌力不足易跌倒,臥床導致肌力更快流失。不少長輩有肌少症問題,有些人因走路緩慢、行動不便而減少外出,但在家使用廁所或活動時,也可能因下肢肌力不足而跌倒,導致臥床。一旦臥床,肌力流失更快速,不僅連帶體力下降、身心受影響,更增加併發症風險,讓其他疾病找上門。簡文仁表示,每個人肌肉量不同,但下半身肌肉量比上半身多,又關乎行動力,「若下肢肌肉愈強健,就愈能好好動。」擔心跌倒怕出門,體力與認知功能退化更快。肌肉除靠收縮產生動作,也與代謝、循環及荷爾蒙運作有關。若腿部肌肉不好,就有可能因行動力下降而導致疾病的發生。簡文仁說,「行動力就是生命力」,現代高齡者常見肌少症,全身肌肉「質與量」都變差,不少住在公寓的長輩就是因腿部肌肉量不足,怕跌倒或擔心體力無法上下樓而不敢出門,造成體力與認知功能退化。「腿部肌肉量不足,哪來行動力。」簡文仁指出,其實不只高齡者有肌力、肌耐力或肌少問題,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也可能因肌力差,容易出現腰痠背痛情形。有些女性想維持體重而節食,沒減到脂肪反而減到肌肉,導致雖然體重無明顯變化,但卻有肌肉無力或循環不佳等問題。簡文仁表示,要練好腿部肌肉,首先應注意飲食,再加上適度運動。其中運動不光只是伸展或有動就好,而是應從事「綜合性運動」,讓肌肉有力的同時,也強化心肺功能。只要能讓肌肉強力收縮,就能達到強化肌肉及避免肌少症發生的功用。地心引力+身體用力讓肌肉收縮,赤手空拳也能練肌力。簡文仁指出,利用地心引力加身體用力讓肌肉收縮,就能達到增加肌肉力量的效果。一般常見運動,如從站到坐,從坐到站,或以微蹲等方式,都可訓練腿部肌肉。若長輩單純走路,能符合「走快、走遠、大步走」也有效。他說,自己平時會做一套綜合型運動,有平衡也有伸展類,鼓勵想增加肌肉儲蓄的民眾,可依照個人體力及工具量力而為,打造專屬「如意操」。如手邊沒有啞鈴或沙包,雙手拿礦泉水上舉,或單靠空手握拳往上舉也有效。動腳也要動口,吃足量蛋白質,補充肌肉原料。長輩肌力減少速度快,應多補充蛋白質,雖然生活中蛋白質來源多,卻常因分子較大而不易吸收。簡文仁建議,可補充分子較小的咪唑胜肽化合物及維生素D,幫助提升肌耐力,讓肌肉儲蓄更事半功倍。簡文仁說,人體可自行將胺基酸合成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增長,體內咪唑胜肽量逐漸減少,肌肉可能出現耐力不足或無力情形。可透過口服方式補充自洄游魚類提煉的相關產品,配合運動,幫助增加肌肉耐力及持久性。而人體隨年紀增長,關節也磨損退化,連帶影響行動力,挑選保健食品除選強健肌力成分外,亦可合併挑選維持關節靈活的葡萄糖胺軟骨素,雙管齊下同步保養。營養素除靠營養品補充,日常生活飲食也不能少。簡文仁表示,無論罹患肌少症與否,都應補充「足量」蛋白質,平時多吃豆類、魚類、牛雞豬等。素食者則可從米飯、豆類、堅果類等食物中攝取。
-
2023-05-17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傷口難癒? 5種食物幫你補鋅
肌肉的生成與修復、免疫系統好壞、性功能、骨骼健康、長高、皮膚癒合,乃至肝臟的排毒等生化反應,都需要鋅來推動。不過,研究指出,全世界高達三分之一的人都缺鋅,因此常見容易疲倦、免疫力差、肌力流失、傷口難癒合、掉髮等症狀。平時應適量補充5類高鋅食物,有助整體健康。1.甲殼類海鮮甲殼類鋅含量相當豐富,100克去殼牡蠣(約半碗)約含有7毫克的鋅;體積較大的生蠔,每100克約10毫克鋅。牡蠣跟生蠔的熱量低,又是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材,還富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系統及新陳代謝相當重要,特別適合怕胖、牙口不好的族群。不過,生蠔和牡蠣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務必留意。2.紅肉紅肉是鋅重要來源之一,每100克牛肉約含5.7毫克鋅,100克豬肉有5毫克鋅,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高鋅食物;紅肉也含豐富的鐵質及蛋白質,可預防缺鐵性貧血。不過,研究證實,過量的紅肉攝取,與腸道癌症、心血管疾病呈正相關,建議每日攝取不超過70克,大約一個掌心(不含手指)的份量。3.南瓜籽對於吃素族群,南瓜籽是很好的高鋅食物來源,每100公克南瓜籽約含有8毫克鋅,還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健康的脂肪(特別是omega-3脂肪酸)、鎂等礦物質,有助降低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挑選原則是無調味、低溫烘焙的南瓜籽尤佳。4.燕麥片燕麥是高鋅食物,每100公克約含3.8毫克鋅。燕麥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吸附腸道中的膽酸、糖分及有毒物質,有助降低血膽固醇、血脂及血糖等好處。但要注意燕麥片屬於主食澱粉類,過量食用有變胖及血糖升高問題。5.小麥胚芽小麥胚芽是小麥的營養精華,體積僅占小麥的3%,每100公克小麥胚芽含14.9毫克鋅,能提供小麥高達97%營養。小麥胚芽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組合趨於完美,幾乎含有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可說是一款全方位的食物,因此被譽為十大超級健康食物之一。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4 醫療.骨科.復健
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
【本文重點】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減少和肌力下降的健康問題,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長期減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也可能造成肌少症。肌少症除了導致腰痠背痛、行動能力下降,也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密切相關性。預防肌少症可以從阻力運動和蛋白質飲食下手,減小肌多症的危機。自我檢測包括走路緩慢、起身困難、走階梯困難、手部握力下降、小腿越來越細和體重減輕等問題。--by ChatGPT肌肉流失和骨質流失一樣,都是無聲無息的健康小偷,一點一滴拿走身體的財富。一旦警覺起身困難、行走速度變慢、小腿圍變細,肌少症已經找上門。肌少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長期減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都可能肌力流失。「千萬別小看肌少症!」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家庭醫學科吳庭蕙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的器官生理功能會慢慢衰退,肌肉質量減少若合併肌肉功能或強度下降,就符合「肌少症」的情況。國民健康署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肌少症男性比率為23.6%,女性18.6%,也就是大約四到五位長者中,就有一位肌少症患者。如果沒有經過相關評估,很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有肌少症的危機,可謂健康的隱形殺手。 年輕人久坐、營養不均、不當減肥,也會面臨肌少症問題。吳庭蕙說,肌肉和骨質一樣會隨著年紀流失。相關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越來越快,每10年減少約15%。而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10年下降12%,70歲後則為每10年下降約30%。導致肌少症的成因除了年紀,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的生活型態、久坐、營養不均衡、體重過輕等也是其中原因。目前有很多年輕人使用不適當的減肥方式,減掉的是肌肉與水分,進而導致肌少症的危機。所以不只有老年人要擔心肌少症的問題,年輕人、減重不當的人也要當心。肌肉流失導致關節不穩定,容易腰痠背痛,走路易跌。肌少症會導致哪些問題呢?吳庭蕙醫師指出,由於肌肉量的減少及減弱,導致肌耐力降低,會逐漸加重關節、骨頭的負擔,造成長期腰痠背痛。肌少症也會影響步態和平衡,容易跌倒、骨折,並造成行動能力下降,增加失能風險。進入惡性循環後,促使衰弱速度加速,更加無力、疲倦,與生活品質降低及死亡率都有相關。此外,因肌肉與血糖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有關,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密切相關性。預防肌少症,阻力運動和蛋白質飲食是重點。吳庭蕙醫師強調,久坐、缺少運動和不正確的飲食都可能導致肌少症。改善肌少症可以從飲食及運動下手,維持肌肉量及肌耐力,攝取優質與適量的蛋白質有助增加肌肉量。運動方面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的訓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若身體較虛弱者,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勿操之過急;若能妥善的預防與處理,相信必能減少之後併發症的產生,也能促進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自我檢測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的風險?吳庭蕙醫師提供幾個方法讓民眾自我檢測。以下是居家自我評估方式,後續肌少症的診斷,需評估其他的體能表現,也需要檢查儀器如生物電阻測量儀、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確認肌肉量,這部分要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1.走路緩慢您走得比以前緩慢,或是在沒輔助下,走過一個房間的距離會感到困難嗎?若每秒步行速度小於0.8公尺,需要進一步評估。2.起身困難您從床或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需要撐著扶手才能起身嗎?可以找一張安全有靠背的椅子,椅背靠牆,在親友保護下進行,若5次從椅子起立坐下的時間大於12秒,需要進一步評估。3.走階梯困難如果走上10個階梯會感到困難就要小心了。4.手部握力下降日常生活中,須用到力量的情況可仔細觀察,像是提不動水壺倒水、罐頭打不開、毛巾擰不乾,就有肌少症可能,可試著提起5公斤物品(約兩個炒菜鍋)看有無困難。如果有握力器,可以更準確評估,男性握力
-
2023-05-14 醫療.骨科.復健
預防肌少症就要把肌肉練多 骨科醫詳解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
【本文重點】要預防肌肉少需適當增加阻力訓練,以刺激肌肉成長。專業教練可教導基本動作,如正確的肩推、胸推、深蹲、硬舉等,並逐漸增加負荷訓練,避免惡性循環而加速肌力流失。增肌是長期工程,要將動作練正確後才增加重量或強度,才不會傷到自己,增肌目的的刺激因人而異。透過阻力訓練能改善肌肉力量、「力氣變大」,適度的運動則有助於改善人體姿勢、穩定關節、改善走路步態。--by ChatGPT「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太少,要預防肌「少」就要把肌肉練「多」,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萬人追蹤臉書粉專「大夫訓練」創辦人、骨科醫師吳肇基表示,除非是原本就很虛弱的人,才有可能光做有氧運動就提升肌肉力量,一般人若想增肌,還是得靠漸進增加負荷的阻力訓練。他建議先找專業教練,學會幾種基本動作的正確做法,之後無論在家或上健身房,就能活用各種器材,為自己存好「肌」本。有氧運動主要練心肺,阻力訓練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吳肇基說,試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拿一疊有點重的東西,通常都會分次拿,或用工具輔助,都不會給自己加更重吧?人的身體可以看作是一個節省能量的系統,具有「用進廢退」的特性,如果肌肉很少出力、沒有受到刺激,就會逐漸萎縮。這個現象隨著老化會更加明顯,年紀愈大愈沒有力氣,愈沒有力氣就愈不動,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肌力流失。吳肇基表示,有氧運動主要是訓練心肺功能,呼吸心跳會明顯加快;阻力訓練主要是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因為肌肉不得不用力,受到刺激的肌肉,就有機會成長。阻力訓練的原理,就是透過比較大的重量或外來阻力去刺激身體用力,讓身體感受到有維持大量肌肉的需要,進而促進肌肉的生長。增肌是長期工程,需漸進增加重量,不能停留在原地。要注意的是,增肌所需的刺激是相對的,與每個人身體原本的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本來身體就非常虛弱,做一點快走之類的有氧運動,對他來說就蠻費力了,那這項運動對他來說就有增肌的效果。如果一個人長期過著久坐、少走、少動的靜態生活,當他開始多走路、騎車,也會發覺雙腿變壯了,等於打破「愈不動愈動不了」的惡性循環,開啟「愈動愈有力」的正向循環。不過,如果這時候停留在繼續走路、騎車,身體適應之後,又會開始發揮節能的本事,導致增肌之路暫停。吳肇基表示,肌力慢慢進步後,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力氣變大」,原本覺得有點吃力的重量,感覺沒有那麼重、訓練變輕鬆,這時候就可以增加重量,或是加入一些變化,來增加原本動作的強度,例如單側訓練、暫停動作、放慢動作等。基本動作就那幾款,先練正確姿勢再加重量。該怎麼增加重量或強度,這其實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吳肇基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先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其實練來練去,基本動作就是那些。上肢部分,可以分為推和拉,比如肩推、胸推或伏地挺身、划船,如果動作正確,可以訓練到肩、胸、背的肌群。下肢部分,常見動作像是深蹲、硬舉、弓步蹲,動作正確可訓練臀部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核心肌群。「從不加重量開始,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吳肇基說,很多人有「阻力訓練傷膝蓋的迷思」,其實膝蓋軟骨需要適度受壓力,才能促進良性代謝和關節健康。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緩解疼痛,肌肉力量改善後,微觀來看,有助關節穩定、改善關節滑動軌跡、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巨觀來看,整個人儀態變好、走路步態更正常,爬山雙腿有力不易累,更重要是「心情愉快。」爬山、陪孫玩,找到自己的運動目標,開啟增肌正向循環。吳肇基門診病人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很喜歡跟朋友去爬山,但因走路跟不上人家、上廁所蹲不下去,漸漸就不好意思跟朋友出門,待在家裡又很鬱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肌力訓練,每次跟朋友去爬山,她都能健步如飛走完全程,很有面子,如廁也不用特別找坐式馬桶,整個人都變開朗了。吳肇基觀察,很多老人家都喜歡跟兒孫玩,卻發現自己抱不動、追不上,氣喘吁吁,很挫折。這個想陪兒孫玩的動機,正是一個開始運動的好目標。建議先找教練學會正確動作模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之後不論想去健身房用固定式器材或自由重量,或是在家裡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壺鈴、啞鈴,都可以繼續存「肌」本。如此一來,就算哪天因病暫時臥床,平時就為自己儲備肌肉本錢的人,也會恢復得比別人更快。生病臥床損肌力 別灰心!能動的地方 盡早動起來增肌是長期工程,即使一時因為開刀、生病等原因而行動受限,也不要灰心。吳肇基提醒,只要把握「能動的地方就盡早動起來」這個原則,就能減少活動量下降帶來的衝擊。例如,可以坐起身時,就別整天躺著;可以站起來時,就別整天坐著;可以走路時,就盡量多走走路;這隻手骨折固定,另一隻手和雙腿都可以運動。把握這些原則,就不會因為一個地方暫時受傷,就把全身的體能都賠上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清淡、不吃肉…4大飲食迷思 銀髮族易肌少症上身
銀髮族不只身體衰弱,飲食習慣錯誤也會引發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風險。營養師表示,常見年長者的飲食過於清淡、只吃固定食物、攝取蛋白質時間錯誤、咀嚼吞嚥困難不吃肉等四大飲食迷思,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力流失,發生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營養師劉怡里強調,銀髮族一天至少應攝取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一顆雞蛋、半盒嫩豆腐、4格傳統豆腐、半條肉魚,或兩片火鍋肉片。不過,許多年長者採行錯誤的飲食方式,進而引發肌少症,甚至症狀持續惡化。年長者常犯4飲食迷思迷思1:飲食清淡,少吃紅肉許多年長者為了養生,飲食很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只吃豆腐、豆乾、魚等。臨床上曾遇過一對老夫妻,兩個人一餐可能只吃一條肉魚,如此一人只吃到一份蛋白質,距離每人一餐食用兩份蛋白質,明顯攝取不足。改善建議:三餐應有一餐或兩天一餐吃些紅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迷思2:吃固定食物,沒多樣性變化銀髮族常吃固定食物,例如早餐固定吃燕麥配豆漿或牛奶,而豆漿或牛奶一杯240cc為一份蛋白質,如此蛋白質來源未具多樣性變化;若吃豆包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低,蛋白質一樣攝取不足。改善建議:優質蛋白質來源,應從新鮮的水煮蛋、炒蛋、肉等攝取。迷思3:白天吃得少,晚餐吃過量蛋白質不少年長者白天吃得少,直到晚餐才攝取大量蛋白質。長者一天應攝取6份蛋白質,應於三餐平均分配,一餐兩份蛋白質,特別是晚上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吃蛋白質過量,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改善建議:白天人體的蛋白質吸收率佳,在早餐及午餐應攝取足夠蛋白質。早餐可食用燕麥配一杯豆漿或牛奶,加一顆雞蛋,就有兩份蛋白質。迷思4:咀嚼吞嚥功能不佳,不吃瘦肉、雞肉國泰醫院營養組副組長賴秀怡表示,銀髮族大多牙口不好,牙齒咀嚼變差、吞嚥功能不佳,吃得少,往往只吃肥肉、不吃瘦肉,或只喝雞湯、不吃雞肉,不僅營養失衡,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加速肌力衰退,改善建議:年長者多吃豆製品、魚類,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攝取蛋白質。若吞嚥困難,可採絞肉搭配豆腐,或以勾芡、打成肉泥方便吞嚥。遠離肌少症,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食物?●蒸、滷、烤烹調食物,少吃炸排骨蛋白質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蒸、滷、烤為主,劉怡里說,不可過度烹調,避免蛋白質被破壞,影響體內吸收效果,像炸排骨、醃漬鯖魚等就要少吃。●促進蛋白質合成,攝取維生素B6劉怡里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時,需搭配攝取維生素B6,例如每天吃一顆雞蛋,或每餐吃大半碗以上的菠菜、綠花椰菜等,也可在飯後吃一根香蕉,可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及運作。●維持肌肉作用,補充維生素D要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作用,還要補充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每天露出四肢曬太陽10至15分鐘,切記不要塗防曬乳;臥床病人則可吃鮭魚、秋刀魚、雞蛋、牛奶或乾香菇等補充。●運動後半小時,吃牛肉、豆腐、起司片、雞胸肉蛋白質食物經消化分解為胺基酸,其中白胺酸可幫助肌肉生成。劉怡里建議,運動後30分鐘內,可吃牛肉、鮪魚、雞蛋、傳統豆腐、起司片、雞胸肉等蛋白質食物。遠離肌少症,還必須搭配運動。賴秀怡說,最好進行抗阻力運動,可利用彈力繩、拉毛巾等做運動,但長者往往肌力不夠,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提醒運動前應經復健科醫師評估。2方法檢測肌少症風險!1.量小腿圍:在家用皮尺測量,男性應大於34公分、女性大於33公分,若低於標準,肌肉量可能不足,有罹患肌少症風險。2.起立、坐下:坐在椅子上,於12秒內完成5次起立、坐下,若未達標者,應經由醫師診斷有無肌少症。(資料來源/劉怡里)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想像老年怎麼過?日本經驗傳授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正在迎接人生一百年時代。過去日本人倡議的「終活」,是六、七十歲開始生前斷捨離、交代後事遺願、醫療抉擇等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知,可能得一個人走完人生下半場,於是許多人從五十歲就開始投入終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緊跟在日本之後,日本提前準備終活的經驗,可提供觀察與預習。 踏出第一步 想像老年怎過日本政府調查,一九八○年全國有八十八萬一千人老後一個人住,推估二○四○年將達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人,且女性人數多、增加比男性快。台灣也類似,一九六○年總生育率百分之五點七五,如今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不及百分之一。未有伴侶、沒有子女,現代人有很大的機會,獨居離世。一位日本男性上班族說,五十多歲的同輩朋友突然生病,他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專家說,首先,想像老年怎麼度過,「老後以後如何生活」、「找到老後興趣」等有具體目標,便容易踏出下一步。列財產清單 檢視居住空間五十幾歲的人多半仍活躍於職場,退休那天突然到來,做任何事,起頭都難。所以退休之前,確認養老金是否充裕。列出財產清單,除了現金,有多少股票、黃金、藝術收藏等,以及退休金、老年給付能領多少,幾歲開始領。估出每月消費與非消費性支出,建立得安養天年的財務計畫。其次是整理。日本整理專家提醒,斷捨離的同時務必尊重家人:對你沒有任何價值的公仔,可能是子女在兒時的寶貝。在特定市場有價值的物品,不妨上網賣掉或是在自家辦跳蚤市場。專家還說,你捨不得丟的東西,千萬不要硬送給小孩或孫子,這種「遺物」,通常造成後輩極大困擾。再來是檢視居住空間。隨年齡增長,體能、肌力流失,若是自己房子,建議改裝無障礙空間。租屋族趁還有收入時,重新找適合高齡者的房子。沒有電梯的公寓,盡量選低樓層。住家安全性要高,日本老人成為犯罪被害者,有六成四是闖空門。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表示,也可以考慮群居,住養生村或高齡宅,有助重新連結人際關係,交到新朋友。生前與後事 找可信賴的人一個人住的話,留意地點是否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有沒有親戚或朋友等熟人住在附近,不會孤獨、孤立而死;二,距離醫院、藥局會不會太遠,沿路交通對行人是否友善;三,距離超市或超商近不近,購買食材的地方太遠,對老人負擔大,有人因此放棄出門,在家衰弱至死。專家也建議,單身者回頭檢視人際關係,有沒有可以信賴拜託的人替你處理生前與後事,包括將來住安養中心成為聯絡人、失智無行為能力時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可考慮簽約委託專業第三方。只留醫療險 改訂數位報紙長者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小谷綠的先生過世十幾年,她說,喪偶後獨居要過的心寬,重點在「別做什麼」,而非去做什麼。現在她只煮中餐,晚餐用剩菜簡單加工,整理廚房也省事。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就好,不必用沉重的吸塵器。家務與三餐都是為他人而做,單身女性要從為他人做事解放。小谷提議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放棄的包括:壽險,留最低的醫療險,節省保費支出;銀行戶頭,只留一個,以免有帳戶成靜止戶被收費;市內電話,不會有電話找別人,自己用手機聯絡即可;電費改簽低用量合約;改訂數位版報紙,因為整理回收紙本報紙太累。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恢復往昔肌力?醫:一周沒運動流失的肌力要一個月才補得回來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兩年,10月13日起國門重啟,近期旅外人潮湧現,國人開始到處趴趴走,戶外運動也跟著活躍。過去因疫關在家中,減少運動頻率,開始運動後,不少人發現「膝蓋卡卡」或「雙腳無力」。醫師提醒,過去若有運動習慣,又開始重新回歸運動時,第一步應將停訓期間流失的肌肉補足;第二步是攝取足夠的營養,像是蛋白質等;第三步為初期運動不過度,避免傷害膝蓋,導致後續又得休息無法運動。一周沒運動肌力流失,要花一個月才補得回來。重新開始運動,最常見過度運動引發的運動傷害,包含肌肉拉傷、膝蓋不適等。根據研究顯示,一周完全不運動,肌肉量減少約3%,肌力表現下降約10%,想重新透過訓練恢復往昔的肌力,大約需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重新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身體反應與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邱致皓表示,膝蓋常見的不適症狀為僵硬、紅腫、疼痛等,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膝蓋不穩定和膝蓋疼痛。邱致皓表示,造成膝蓋不穩定的原因,與膝蓋結構有關,膝蓋的組成包含硬骨與軟骨,不穩定多屬「軟骨異常」導致,十字軟骨、外內側韌帶受傷等。快速下樓梯,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就是警訊。過度地踢、跑、起立蹲下等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都容易導致膝蓋軟組織受傷,若韌帶曾受傷斷裂,再次做「抬」的動作時,很容易感覺到「鬆脫」或「分離」。膝蓋不穩定在走路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要快速下樓梯或是快速使用關節的動作時,患者容易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這就是警訊。膝蓋疼痛則是膝蓋發炎引起,除了痛的症狀以外,同時會有紅腫、發熱等情形,主要是膝蓋周邊肌力不足,即使運動過程不劇烈,但也可能讓膝蓋過度負荷,進而導致發炎,反覆發炎也會讓軟組織變得脆弱。急性期紅腫熱痛,可冰敷緩解,並迅速就醫。運動傷害發生後,邱致皓表示,膝蓋不穩定與膝蓋疼痛可能會合併發生,通常不建議自己找原因,應盡快就醫,確定是軟組織受傷,還是已經磨損到膝蓋。運動傷害發生的當下,緊急的處理措施可以透過熱敷或是冰敷,以及服用消炎止痛藥改善。邱致皓表示,急性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發炎,其表現方式就是「紅腫熱痛」。如果看見運動傷害的部位已經腫大,第一步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塊,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採取溫度治療時,不要接觸太久,每10到15分鐘休息一下,冰敷的作用在於「止痛」,其次在於降低發炎。如果冰敷後仍感受不適,可以先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續則盡速就醫,查明問題。運動傷害如果出現局部的出血,或是感到痠痛,則建議採取「熱敷」,熱敷的溫度約在攝氏40度到45度之間,高於體溫一些,溫度不用拉得過高,免得皮膚灼傷。熱敷與冰敷相同,不宜敷過久,每10到15分鐘後休息一下,獲得局部舒緩後,就無須再熱敷。當疼痛逐漸緩解,可漸進恢復「非負重訓練」。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仍在急性期,或是仍處於嚴重疼痛時期時,不建議維持任何運動,但是當疼痛感已經屬於中度或是輕度時,建議開始做「非負重訓練」,如游泳、水中走路、坐著使用彈力繩等,一天可以做一到二組,一組10下,依照自己的感受度,彈性調整組數。周文毅表示,如果以骨科手術來說,腳踝手術後,患者於休養期間,小腿肌肉會開始萎縮;膝蓋手術後,患者則是大腿會開始萎縮。平均一到二周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萎縮10%到20%甚至更多,如果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也許無法增加肌肉量,但能減緩肌肉萎縮的比率,也有助於後續維持動作。預防變天關節痛● 衣物保暖: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 熱敷關節: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者如中風或糖尿病友等,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 調整室內溫濕度: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
2022-10-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9堂零基礎肌力訓練課 在家也能養成好肌力
肌肉的力量關乎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舉凡開門、提重物、甚至起立坐下,都牽動著身上的每一塊肌肉。不只年長者,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肌」弱不振,肌力的流失絕對不會只是老人家的事情,年輕人與中壯年族群因為懶得動、不想動,讓肌肉在無形之中悄悄流失,最終可能會影響到生活中的各種運動表現,讓你更不願意動起來。想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從簡單的零基肌力訓練課程開始!元氣網特別推出9堂零基礎的肌力訓練課程,由兩位運動專家教你在家利用唾手可得的小道具,簡單在家動起來,同時以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讓零基礎的您也可以在家養成好肌力!肌力的訓練絕對不是為了健美外觀,而是為了訓練我們的肌肉力量,讓老年時不會因為肌力退化而容易跌倒或手腳無力,保障我們的生活品質。|適合對象|➡️覺得自己體力大不如前,想透過運動加強鍛鍊。➡️覺得出門運動很麻煩,但想在家運動緊實身形。➡️對此課程感興趣的一般民眾。|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有效的增加肌肉力量。➡️養成肌力訓練習慣、雕塑體態。➡️增加肌肉強度和耐力、讓平衡感變好、肢體更協調。|如何報名課程|➡️此系列課程共有9堂課。➡️此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課程一:燃燒脂肪必做!跟著專家學如何有效減重多數人運動只減掉了水分,專家教你有效的減掉體脂肪*循序漸進三步驟,持續燃燒脂肪*搭配專家詳細解說步驟*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爆發力訓練是關鍵👉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二:瑜珈伸展躺著輕鬆做,教你如何緩解腰酸背痛、改善駝背躺著也能做運動!靠著簡單的瑜伽伸展姿勢解決背部問題*適合初學者的躺式瑜伽*全身關節的訓練運動*專家不藏私的加碼眼球放鬆運動👉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三:坐著就能做!增加肌力、平衡感的坐式瑜珈坐著也能做運動!利用瑜珈幫助伸展,並活化五臟六腑,達到身體淨化的效果。*坐在椅子上搭配呼吸的伸展運動*從頭到腳的完整伸展*訓練心肺功能的椅子健身操👉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四:在家輕鬆做,7招減緩肌力流失七大動作教學,讓你安全且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七大類核心動作*硬舉、深蹲、弓步、推、拉、核心抗旋轉、負重運動一次學*肌力流失的原因由專家解釋給你聽👉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五: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簡單阻力訓練 延緩肌肉量流失搭配專家一邊動作一邊詳細解說,阻力訓練很簡單。*完整從熱身開始的訓練*可以自由依自身情況加強進階訓練👉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六:居家運動一條毛巾就搞定!改善肌肉痠痛,強化身體肌肉力量拉伸訓練外搭配簡單的反應訓練遊戲,達到強化肌力力作用。*利用簡單椅子、水平、毛巾等小道具即可在家運動*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運動強度以及小道具擺放高度👉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七:在家簡單做有氧與肌力訓練 提升心肺功能以靜態肌力訓練加上有氧運動,提升肌力並同時訓練心肺功能。*利用不同手腳動作訓練協調性*多次且循環的練習搭配休息,達到更佳的運動效果👉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八:椅子簡易伸展操 促進血液循環及心肺功能訓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關節訓練,透過自我控制運動的速度達到血液循環的訓練效果。*安全有效的在家利用椅子運動關節(椅子須注意防滑)*利用椅子做旋轉動作運動,強化腰腹肌肉*踝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軸關節、髖關節等運動練習👉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九: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 同時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度以簡單的道具來訓練腳步的敏捷度,同時訓練反應力。*利用水瓶在家訓練腳步反應,以提升敏捷性*拳擊有氧動作訓練心肺功能*利用椅子與水瓶同時運動到關節及腹部力量👉點此進入課程頁|講師資訊|何宏胤 運動專家●國際特奧運動生物力學講師●漢來國際商務俱樂部體適能督導長●AGAIN國際兒童體適能創辦人●衛福部肌力強化與失能預防指導員●全國教師總聯合會體適能老師葛厚函 運動專家●Under Armour/運動行銷●緯來體育台/企劃製作、文字記者●LP Support - Taiwan /運動行銷●台北市銀髮族運動會/暖身教練●交通部-觀音山登高趣開幕活動/暖身教練●經濟部-新現代五項科技運動會/轉播賽評●研華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遊戲種子娛樂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廣達電腦公司/體適能教練●和平體育館/活躍樂齡體適能教練
-
2022-01-17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陪長輩玩鏡子遊戲 延緩失能
強烈冷氣團來襲,全台急凍,而且國內疫情加劇,民眾減少外出活動,不利於長輩身心健康,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復健科建議,民眾宅在家可以與長輩玩「鏡子遊戲」,透過簡易居家式預防活動增進互動,維持健康和延緩失能。台中榮總埔里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哲煜表示,「鏡子遊戲」顧名思義就像照鏡子一樣,活動時,長輩與照顧者要面對面,之後請長輩盡量「模仿照顧者動作」,做動過程不用快,要依長輩的認知能力及體能,適度調整動作難易度及範圍,例如用上肢寫字、雙側上肢同時活動、上肢加腰臀(左右前後擺)、上肢加下肢(膝蓋微彎再伸直)等動作。反之,也能由長輩做動作「讓照顧者模仿」,但遊戲過程中,照顧者可請長輩在能力範圍內,同樣不用快,但盡量將動作做大、做難,如此可讓長輩知道活動度是否足夠;若長輩無法以站姿活動,就改採以「坐姿」進行,並將動作簡化成舉右手、舉左手、抬右膝及抬左膝,能力好者採舉手抬膝的合併式動作。王哲煜也提醒,照顧者在進行鏡子遊戲前,可以先面對立鏡或能映照自身影像的門窗等,先行練習觀察及帶動作鏡中的自己,才會知道長輩是否有確實比擬自己,在家持續活動,也能達到延緩老化失能、減少肌力流失、促進認知功能等效果。
-
2021-11-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不運動肌力流失反增染疫風險?醫師:微運動很重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爆發以來,民眾很長一段時間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也因為防疫關係戴口罩而「足不出戶」,運動受限。醫師提醒,活動減少肌肉就會開始流失,而隨著肌肉量減少,免疫力也會隨之下滑,無形間將提高染疫風險;透過「微運動」來維持肌力非常重要。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一旦肌肉量不足,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但肌肉除了是行動支柱外,也可活化免疫細胞,可說是免疫寶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根據西班牙於2016年針對萬名成年人的進行世代研究,透過問卷、X光檢查肌肉量以及勾稽的就醫紀錄,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而國內自去年10月至今年6月針對1322名50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風險;加上40歲後肌肉會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因此更須注意肌肉流失的問題。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和運動非常重要。他說,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一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另外,像是疫情間雖無法上健身房運動,「微運動」便顯得非常重要。黎雨青說,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而隨著防疫解封,便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自豪年輕到老體重沒變 復健科醫:「那不是好事」
過去三個月,疫情警戒下的民眾,行動力大大減弱。突然發現爬個樓梯不只氣喘吁吁,腿還發抖無力;以前操場可以走好幾圈,現在走兩圈就覺得該休息,這都是行動力退化的警訊。尤其對年長的人來說,肌力隨著年齡增長快速流失,如何在疫情之下KEEP住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課題。防疫減少外出、避免病毒傳播,吹起「躺在家就能拯救世界」的風潮,但活動量減少,肌肉量可能也留不住。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科醫師劉燦宏提醒,上班族活動量減少,但攝取熱量沒減少,體重恐直線上升。居家辦公應避免久坐,要隨時起身活動關節,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肌力。定期復健患者,疫情期間肌力恐嚴重流失。劉燦宏指出,防疫期間餐廳不開放內用,民眾多外帶或自煮,但備餐依舊很豐盛,相較日常活動量減少,不需通勤搭或騎車,也減少公園打球、慢跑等戶外休閒,動得少但熱量沒少,脂肪自然堆積。尤其年輕上班族更明顯,倒是年紀大的長者作息固定,雖無法串門子,但活動量沒太大影響。部立桃園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李偉強表示,若以醫療角度來觀察,失能或定期復健的患者,本來活動量已不大,原本都由專業人員操作器材協助復健,但疫情期間無法復健,可能狀況變得更差,肌力減少更多,行動力降低更容易跌倒,必須花更多時間復健。久坐影響關節活動度,坐1小時應起身活動5分鐘。居家辦公比在辦公室更容易久坐、久躺。劉燦宏指出,「久坐」定義是一天坐超過6小時,一般人工作8小時,常常一坐就超時,若關節曾受傷,或年紀大漸退化,久坐後關節越難活動,關節潤滑度降低。建議以「1比5」方式,久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關節「卡卡」。李偉強表示,許多人喜歡躺在沙發,雖舒服但姿勢不良,若久坐加上姿勢不正確,恐引發坐骨神經痛。此外,肌肉沒發揮力量,而是靠骨頭支撐,骨頭老化可能產生骨刺,若在神經周圍,骨刺刺激神經恐產生劇烈疼痛。建議坐姿應端正,讓核心肌群協助支撐身體。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虛瘦」的人最危險。劉燦宏表示,根據統計,人在25歲肌肉量達顛峰,之後開始下滑,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每10年流失15%,肌肉量低於70%者死亡風險高。肌力快速流失原因,包括沒有運動習慣、怕胖吃太少、以及「虛瘦」等三大特徵。尤其「虛瘦」的人,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自豪年輕到老體重都沒變,「那不是好事」,因隨年齡增加,體脂肪也會增加,若體重沒變,代表脂肪增加、肌肉流失,更是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此外因骨折或生病休養臥床一段時間,也會導致肌肉快速流失。劉燦宏表示,現在只要手術結束,大多會讓復健「早期介入」,像有患者其中一腿骨折,但另外一腿及兩隻手都正常,會協助訓練肌肉,避免肌力流失。也有病患置換關節手術,出院後兩隻腳粗細不同,因此,手術是否成功,肌肉維持也是重點。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李偉強表示,人可以完成一項動作,除了肌耐力外,也包括柔軟度、關節靈活度。肌肉量可以明顯看出,但柔軟度不一定能察覺,但彼此相連動,若又缺少持續運動,恐無法維持平衡。此外,平時沒有讓關節維持大範圍活動,突然做出大動作,很有可能受傷卻不自知,久而久之關節萎縮、纖維化,恐讓活動範圍更小,建議平時可適度拉筋、伸展。劉燦宏指出,肌肉量、關節穩定度及本身平衡感,三者息息相關,若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平衡感、反應能力差也容易跌倒。劉燦宏指出,臨床上常用肌少症評估量表(SARC-F),例如提起5公斤重物,如1顆大西瓜或2把炒菜鍋,看手的力量夠不夠,或是坐姿到起身有無困難、爬上10個台階等,評估是否患有肌少症。
-
2021-08-09 養生.運動天地
肌力訓練到底該怎麼做?教練教你掌握4大動作模式
肌肉、肌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即是拿來支持我們完成生活中各項動作,讓我們可以「好好生活」。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提到肌力訓練的兩大必備元素之一「多元的動作模式」,而這些多元的動作練習,都希望最終都能被好好應用到生活當中,我們稱此為訓練的「功能性」,即代表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能力。訓練的目的,在於維持日常行動的能力仔細觀察,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生活中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動作構成。回顧一下你早上起床的生活片段,從床上翻身起來,會經過將自己身體從床上「推」起來的動作。走到盥洗的浴室時,會有「單腳要支撐身體、輪流跨步向前」的走路動作。從馬桶上站起來,就是雙腳從「蹲坐再到站起」的動作(有好多前天練習完深蹲,結果隔天蹲馬桶都有點痛苦的人們可以作證)。能拉開家裡的厚重大門,代表完成了一個「拉」的動作。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不足掛齒的動作,但對於已經有肌少症現象,肌力已經很弱的我阿公來說,卻是重重任務。每到阿公生日,爸爸會載全家去他最愛的「喫茶趣」餐廳一起吃飯。當爸爸載我們到目的地,看著阿公,拄著拐杖從車子後座中緩慢下車,再到坐定在飯桌前,其實是一件驚心動魄,對全部人來說都要小心翼翼的過程。下車,是任務一。阿公要從後座中坐低的位置,一腳先踏出車門外,再到雙腳站直在車外的姿勢。我看著他會先伸出拐杖的一端,立足地面,幫助等會兒能將自己的身體撐出車門外。但若身體力氣不夠,總很怕他會再次跌坐回後座當中。踏上店門口的五個台階,是任務二。下車後,我們小心盯著阿公每一步伐是否能單腳踩穩,踏上台階,再將自己的身體往上登高一階,再一階,最後來到店門口。拉開店門,是任務三。阿公的手扶上門把,有時我會覺得,時間是否有暫停一秒?門的重量,好像跟他的力氣在拔河。最後,阿公獲勝,拉開門,我們後來能在餐桌上好好吃一頓他的生日大餐。阿公失去的,其實不是肌肉量,也不是足夠的肌力,他真正失去的,是好好完成各項「動作」的能力。這就是訓練的「功能性」意義。利用訓練來增長肌力,其實也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把所有動作做得更好、更有力,訓練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如此。四大功能性動作模式肌肉從來就不會單獨工作。每個動作的產生都需要許多肌肉分工合作,互相協調才能完成,只要在多元的動作模式之下,逐漸增加負荷,就能全方位地刺激肌肉,帶來良好訓練效果。因此,若我們能從「功能性」出發,以「練習各項動作模式」的角度看待訓練,而非採用「局部肌肉鍛鍊」的思維,才能給我們最正確、有效的肌力訓練成果。本書的肌力訓練計畫,皆是由動作模式所構成,分類為四大類:→以下半身來說,歸類成「雙腳蹲站」、「單腳」這兩大類型。→以上半身來說,則可區分為「推」、「拉」這兩大類型。接下來,我們會針對四大類動作模式來做介紹,並告訴你每一種動作模式,對身體所帶來的意義。一、雙腳蹲站深蹲就是一個最經典的「雙腳蹲站」(Bend-and-lift)訓練動作。這個形式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應用,就是從椅子、低的馬桶上站起來,若能正確練習此動作模式,將學會如何運用臀肌、大腿肌群來完成動作,進而能減輕膝蓋的負擔。除此之外,這個動作模式更具功能性的運用,包含了蹲下「將地板重物提起來」的動作元素。舉凡在辦公室要幫忙抬起飲水機的大桶飲用水,或把一箱重物從地板上抬起,都會需要經過此動作模式,若能良好掌握,則可以正確從低處拿起重物,減少因為發力錯誤而閃到腰、甚至椎間盤突出的狀況。二、單腳動作單腳動作(Single leg)其實是日常生活裡更容易出現的下半身動作模式,更具有功能性,但卻是大部分人最容易忽略的訓練形式。舉例來說,「弓箭步」就是其中一個經典的單腳訓練動作,應用之處非常廣。從最簡單形式的走路,再到爬樓梯、登山,我們都會經過單腳撐地,身體轉換重心,不停輪流跨步前進的過程。就連跑步、騎單車等有氧運動,也是單腳輪流發力。而且對於有肌少症風險的長輩來說,單腳動作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相較於雙腳蹲站,單腳的動作牽涉到「不對稱」的站立姿勢,更需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許多年長者多加鍛鍊後,就發現,單腳站立穿褲子再也不是難事了!因此,也務必在自己的訓練中,加入大量的單腳動作元素,才是完整的下半身鍛鍊。三、推許多人會反應自己的上半身力量偏弱,尤以女性族群為主。確實,下半身需要支撐身體的整體重量,相比起來,上半身的確負重較少,也因此力量較弱。但若全身要均衡發展,上半身的動作模式便不可或缺。而「推」(Push)的動作,就是重要的上半身動作模式之一。最經典的訓練動作即是「伏地挺身」,主要訓練到的肌群是胸肌及手臂肌群,也會有人把這項「推」的訓練,定義為「胸肌」的鍛鍊。舉凡推門、將身體從床上推坐起來,甚至將重重的行李箱放到高處,也是往上「推」的動作模式應用。新聞上不乏聽到跌到在地後,無法自己再站起來的長輩,除了顯示下肢肌力不足,其實還缺乏了將自己的身體撐地,再推起的上半身力量。四、拉有「推」,就會有反向的「拉」(Pull),這是上半身訓練的另一項經典動作模式。男性當兵時的「拉單槓」(也就是引體向上)就是經典的「拉」動作模式,要將自己的體重,拉到超過單槓。主要訓練到的肌群是背肌,因此,也可以把此訓練定義為「背肌」的鍛鍊。在生活中,從拉門,到將一個很重的袋子從地上提起來,其實都有牽涉到拉的力氣。在專項運動中,舉凡攀岩、拔河等都有大量拉的動作,且因為是背肌的訓練,各種跟揮拍擊球相關的運動,也需要好好鍛鍊此動作模式。若能將「拉」的動作模式練習好,也能改善駝背等不良姿勢,並且避免身體經常性聳肩的壞習慣,改善肩部容易緊繃的情形。以四大模式進行的訓練,益處多多以「練好各種動作」的概念出發,即使是較年輕、抗老迫切度還不高的族群,就算帶著不同的目標而想要嘗試肌力訓練,也都能為我們帶來最好效果。優點一:能最好地幫你打造體態許多年輕族群,經常是因為體態開始有點「走樣」而開始想要積極鍛鍊,身材確實是許多人的明確動力。(老實說,這也是我剛開始進行肌力訓練的原因啊!)「如何練翹臀」、「如何將胸膛變得厚實」、「如何雕塑手臂曲線」都是大家經常關注的重點,但只要專注於訓練好各項動作模式,自然可以達成你想要的體態雕塑效果。舉例來說,如果勤練「雙腳」、「單腳」等下肢的訓練動作,長久鍛鍊下來,自然能加強臀腿的線條,不會有屁股太扁塌、大腿內側鬆弛的感覺。而男性族群更常在意是否有壯碩、厚挺的上半身體態,但只要多加練習上肢的各種「推」、「拉」動作,並且訓練出越來越大的力量,肌肉量自然增加,能像衣架子般撐起襯衫、T 恤。在開始訓練以來,我未曾想過要特別加強何處的線條,我只著眼於想將動作做得更好,甚至是重量表現能有所突破,而這樣鍛鍊下來,我也確實達成了自己理想的體態。因此,不需在意怎麼強化個別肌群,只要利用訓練各項「動作模式」的角度出發,你想要的體態,就會是你辛苦鍛鍊的贈禮。優點二:協助傷後的身體復原受傷後所喪失的身體能力,其實就是良好做出各種動作的能力。若你曾不幸受傷過,希望復原到身體能力無恙的族群,若只著眼於單一局部肌肉的鍛鍊,或只用單一的動作練習,也不一定保證身體能良好復原,因此務必要從相關的動作模式上去思考。如果你是經常爬山但受膝蓋痛所苦的族群,僅只是坐在椅子上,抬抬小腿刺激大腿前側的肌群很可能不夠。多練習單腳的動作形式,了解如何在動作中減低膝蓋的負擔,並且正確利用臀部、大腿幫助發力,才能真的讓你免受膝傷所苦。如果你曾經五十肩,只是練習手指頭往上爬牆,強迫自己手往上抬舉可能還不夠,所有跟肩關節活動有關的動作你都該練習,舉凡上半身的推、拉,都會有牽涉到肩關節的活動,多多練習並改善動作品質,才是對症下藥的解方。優點三:能精進其他運動的表現絕大多數的運動員,都會在特定技巧的專項訓練之外,加入肌力訓練,不是著重在哪一個肌群能夠被練大,而是著重在相關的動作模式做不做得好。因此,把各項動作模式練好,就是在幫你的身體打下扎實基礎,能帶給你其他各式運動的良好表現!舉凡各項球類運動、長跑、登山等,甚至是瑜伽,都可以從注重功能性的肌力訓練當從中獲得益處。即使你不是刻意訓練某項運動的相關動作模式,它也會在無形間,帶給你全面性的進步。我曾有學生說她在衝浪時,面對大浪要不停快速滑水的能力變強了,從衝浪板上將自己推起,並站在板上的力量變得更穩。曾有學生說網球變厲害了,揮拍擊球更強而有力。就連我自己,在多年的肌力訓練之後,當我重拾當年跳舞的興趣,也覺得身體素質較當年要好上許多。你發現了嗎?肌力訓練雖然在講求延緩肌力流失、增加肌肉量,但我們並不著眼於各種「肌肉」,例如臀肌、背肌、胸肌,反而是著眼於「動作模式」,包含雙腳蹲站、單腳動作、推、拉。以「動作」來看待肌力訓練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只看「肌肉」如何增大卻是一種局部性的思維。因此,從功能性的動作模式出發,能給你更正確、有效的肌力訓練!※ 本文摘自《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作者:珍珍教練(施怡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9《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
2021-08-06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走路、爬山都不算肌力訓練?教練曝2大關鍵
「爸爸,你穿著藍白拖從南京東路五段慢步到二段,順道去吃福勝亭的炸豬排飯,最後走回家,雖然有達到走萬步,但這不算是腿部的肌力訓練啦!」「我已經有多走動了,這樣不算練到腿力嗎?」爸爸很驚訝,他以為這樣的運動量,對他來說很夠了。走路是一項非常好的活動,但它並不是肌力訓練,也無法取代肌力訓練。從某一年開始,爸爸養成了晚上去附近國小走操場,或者是藉由外出吃晚餐的機會,完成「每日走萬步」的習慣(但都穿著令人感到很消極的藍白拖啊!)。不只爸爸,在我過往演講的經驗當中,也常有民眾表示每天會進行至少30 ∼ 60 分鐘的走路活動,部分族群則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多多騎Ubike 增加每日活動量,也些人會在假日登山,進行慢跑。這些都是培養運動習慣非常好的方式。當時的爸爸,願意有這樣的習慣改變,已非常值得鼓勵!相比於長期只採取「坐著」的生活型態,能多多進行這類型的活動,就代表你是已經踏上運動之路的人。然而,若我們在對抗的是隨著年齡下滑的肌力流失、因為長期坐式生活而鮮少鍛鍊的身體能力,甚至是改善身材線條較不緊實的鬆垮感,走路、常見的慢跑、腳踏車等等運動,都無法取代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兩大重點真正有效果的肌力訓練,一定要包含兩大重要元素:①足夠的阻力負荷②多元的動作模式讓我們用這兩大要素,檢視為何走路,甚至是腳踏車、慢跑等運動,無法取代肌力訓練,無法最好地增加腿力呢?重點一:足夠的阻力負荷肌力成長需經歷「破壞」➜「修復」➜「成長」的過程,若要有效增長肌力,則一定要透過足夠的阻力,給予肌肉微破壞的效果,才能促使肌肉產生適應、變強的現象。走路走路對於腿部的刺激並不大。對於久未活動的人,走路有可能在一開始造成腿部肌肉痠痛,但很快身體就會適應此強度,接下來,走路的強度便低到不足以再產生新的刺激。當刺激不夠,就不會繼續激起「破壞➜ 修復➜ 成長」的正向成長循環。當身體的正成長不夠,便無法敵過年齡增加所帶來的負向衰退速度。也因此,走路雖然是一項很好的活動,但並不足以帶來好的肌力成長效果,甚至連「維持」都會有點難度。然而,肌力訓練的好處在於,給予身體的負荷刺激能不停調整,因此不會產生停滯的現象。當身體適應之後,我們可以透過更換動作、改變拿取的重量、或操作更多次數來給身體新的刺激。*註:此圖為示意,肌力的成長並不是一條無限增長的直線,長期來看,會漸趨緩和。慢跑、腳踏車等類型的運動許多人會好奇,腳踏車、跑步,甚至是飛輪、登山等活動,也很容易造成「腳痠」,難道對於腿部沒有鍛鍊效果嗎?當然可以,初期還是能增長部分肌力,但長期來看,效果還是有限。且這類型運動與肌力訓練強調的重點不同。跑步、飛輪等活動,通常是有節律的操作一種動作,不停反覆、持續長時間進行,可達三十分鐘以上或數小時。當身體需要進行這樣長時間的活動時,就會大量動用到氧氣的交換來為身體製造能量(「有氧運動」因而得名),讓我們有辦法持續下去。身體需要繼續適應的,反而是持續不斷交換氧氣的心肺能力。也因此,這類型運動更強調「心肺適能」的提升。然而,正因為講究長時間的持續性,對於肌肉的「重量刺激」則不足。舉例來說,慢跑一分鐘可以跑大約150 步,這樣重複的跑步動作,雖然也有運用到下肢肌肉,但只要控制自己的身體即可,並未有額外負荷。當一開始肌肉的耐力不足,自身的體重確實就能對於腿部產生刺激,並帶來肌肉增長。但很快身體又會再產生適應,自身體重不足以造成新刺激,一樣對於肌力增長的效果不彰。肌力訓練則完全是另一種作法。肌力訓練經常使用額外的器材當作阻力,既然負荷夠重,能持續的時間(或能操作的次數)就相對減少。整體動作時間,大約只會持續一分鐘到兩分鐘(視不同動作、重量而定),間隔適當的簡短休息後,再次進行訓練,以此重複的循環來刺激肌肉生長。因此,肌力訓練與心肺適能運動,重點不同,並不能互相替代。後者因為操作上與設備準備上都較簡單,是一般人較常進行的,肌力訓練卻是大家較常忽略,需要好好學習的運動項目。重點二:多元的動作模式肌力訓練並不只關乎重量負荷,多元的動作模式,更是其中一大重點。現代人身體能力退化的最大元兇,在於我們長期只維持單一「坐著」的動作姿勢,肌力訓練便會藉由各項不同的動作模式練習,來補足這些缺口。辦公室久坐、滑手機的姿勢,與常常看電視、盯電腦追YouTube的坐式生活型態,不只讓我們的下半身肌肉群缺乏活動、上半身常處在駝背狀態,也造成我們的關節活動很少,明明手臂應該能高舉過頭,身體卻甚少完整運用,明明髖關節有很大的活動角度,卻經常只是靜態坐於辦公桌前。因此,肌力訓練透過多元的動作訓練,帶來走路、心肺適能所無法取代的好處:1.能有意識地進行全身性的訓練就像爸爸的藍白拖緩步行走,其實只稍稍顧到了下半身,幾乎沒有上半身肌群的參與。對他來說,上半身最大的動作挑戰,應該是斜躺在沙發上時,手要往上搆到檯燈開關的瞬間吧!而相比於大多數的心肺適能運動是重複單一動作,完整的肌力訓練,就會藉由多種不同的動作模式,有意識地進行全身鍛鍊。上半身會有各種方向的推、拉等變化,下半身則有雙腳的深蹲、單腳的弓箭步等形式,讓你身體每一個部位均能參與,得到刺激。2.能訓練到較完整的關節動作在肌力訓練當中,我們需要做出越完整的動作幅度越好,透過越完整的關節活動範圍,則肌肉的牽拉就會越多,給予肌肉的刺激就會更大,訓練效果才會更好。倘若僅只是走路,輕輕抬腿就可以持續前進,關節的活動很少,反觀一種訓練動作「弓箭步」,同樣是跨步,但卻需要跨大步,髖關節就需要更大的活動範圍,且每一步還要把大腿蹲到平行地面,再努力站起來。相較於走路,弓箭步對於腿部的訓練效果更佳。而以上肢來說,許多上了年紀的族群,都會出現肩關節僵化、手抬舉不順的狀況。如果能即早開始進行肌力訓練,並且在動作練習中,盡量將關節動作放大,「滾石不生苔」,身體各部位才真能活動無礙,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從走萬步,到走弓箭步後來,爸爸沒再從南京東路五段慢慢走到二段。這段三公里的緩步距離,換成了在健身房裡,利用弓箭步走大約十五公尺的距離。不但如此,雙手還要各握著八公斤的重量。利用弓箭步走十五公尺是一回合,他被要求走四回合,每一回合之間,會休息一分半到兩分鐘。結束四回合的訓練之後,還需要進行深蹲等其他腿部的訓練。爸爸曾經爬到腰痠背痛的東眼山,其實是他已經持續有進行慢步活動之後的事了。但開始進行肌力訓練之後,後來我們全家去爬了貢寮的桃源谷步道,我沒再聽他喊過累,他也沒有再主動要求休息。綜合上述兩大重點原則,「足夠的負荷阻力」與「多元的動作模式」,才是更有效的肌力訓練,也真正為爸爸帶來身體素質的改善。※ 本文摘自《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作者:珍珍教練(施怡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9《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
2021-06-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能單腳穿襪子嗎?避免肌少症,快用一張表檢測你的下半身肌力
編按:「肌少症」指的是肌肉量減少、肌力流失、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有些人是因為中風、心臟病等需要長時間休養的疾病而導致肌肉大量萎縮,有些人則是因為日常生活的活動量不足,久而久之造成肌肉系統功能退化。日本醫學博士中村幸男表示,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人一旦超過50歲,首先要增加下半身的肌肉人只要肌力一衰退,便會影響到日常的動作。我們先來看看肌肉是如何運作的。.使身體中的組織與器官活動,擔任引導的工作.具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具有維持姿勢的功能.具有產生熱量的功能(產生熱源,消耗熱量)肌肉的主要功能有四個。鍛鍊肌肉的動機因人而異,有的人是為了提高其功效而運動,有的人是想減重,為了鍛鍊出易瘦的體型。然而,人一旦年過50歲,不得不注重健康。這是因為人在30歲時肌肉達到巔峰,然後開始減少,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要是從部位來看,無論男女,比起上肢或軀幹的部分,下肢的肌肉量更是大幅減少。行動變得不靈活,主因是年齡增長而肌肉減少為什麼下半身的肌肉量會比上半身的肌肉量更容易減少呢?肌肉減少的機制目前仍有許多是人類未知的部分,但依據研究報告,股四頭肌(大腿外側,主掌走路、跑步等日常基本動作)等這類為了對抗地球地心引力而工作的下半身肌肉,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蛋白質合成能力低下,因而出現容易減少的情形。膝蓋彎曲幅度變小、走路時步伐變小等,與上半身相比,下半身的活動力減少,與肌肉的減少不無關聯。構成肌肉的肌肉細胞(也稱為肌纖維)分成持久力佳、即使鍛鍊也不易變粗的慢肌纖維,以及能夠產生瞬間爆發力、鍛鍊後易變粗的快肌纖維。顯而易見地,快肌纖維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因此年紀增長而行動力減退的主因,就是快肌纖維的減少。15項生活習慣,檢視自己的肌力有沒有流失。柔性深蹲能平均地鍛鍊下半身對於超過50歲、體力上無法應付「激烈運動和肌力訓練」的人,我推薦做柔性深蹲。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會逐年遞減。無論活到幾歲,肌肉量都可以增加,若你覺得「已經來不及了」而放棄的話,那就太可惜了!或許許多人一聽到深蹲,就會聯想到像運動員做的那樣,身體蹲低到臀部與膝蓋同高, 非常正統的深蹲, 然而, 我介紹的深蹲加了「柔性」兩字,因此膝蓋不需要彎那麼多,再加上基本型柔性深蹲還搭配了椅子,即使你對自己的肌力不夠有信心也完全沒問題。基本型柔性深蹲只要能站立的人都做得到。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箇中祕密就是蹲下這個動作。蹲下的動作乍看之下很單純,其實能平均鍛鍊到臀大肌、大腿內收肌、股四頭肌和腿後腱等許多肌肉,比實際看起來還能確實鍛鍊到下半身的肌肉。 速度也是一個重點, 花四秒鐘蹲下, 再花四秒鐘恢復原來的姿勢,比較不會帶給腰與膝蓋負擔,而且一定能夠意識到自己所運用的肌肉。還有,做靠牆柔性深蹲(中級程度)與手往前伸的二分之一柔性深蹲(高級程度)時, 因為也會運用到腹直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肌肉,所以能夠很有效率地鍛鍊到全身的肌肉。柔性深蹲做法:1.雙手抓住椅背,兩腳張開比肩略寬(也可以用桌子代替椅子)2.花四秒鐘邊吐氣邊讓身體慢慢往下沉,再花四秒鐘邊吸氣邊慢慢恢復原本的姿勢。(「腰下沉—﹥回復原位」是一次。許多人背挺直時腰會痛,所以駝背也沒關係。)柔性深蹲,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書籍介紹書名:5分鐘柔性深蹲×腳跟著地:有效強化隨年齡流失的肌肉和骨質(樂齡大字版)作者:中村幸男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中村幸男醫學博士。日本長野縣出生,自治醫科大學畢業後,二○○六年至二○○九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部擔任講師,後擔任信州大學醫學部骨科講師。專長於骨頭、關節、骨質疏鬆症,曾榮獲許多日本與國際骨科研究相關獎項。為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專門醫師、日本風溼學會專門醫師(JCR)、指導醫師、評議員、日本骨代謝學會評議員。為了推廣延長健康壽命的觀念,活躍於長野縣內外並大力推動防止骨頭、運動障礙症候群(LCOMO)的活動。二○一五年起製作「骨質疏鬆症手冊」在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骨科分送給治療中的病人,致力於骨頭保養照顧工作。曾上朝日電視台「全民家庭醫學」等節目向大眾宣導健康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1-01-10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
近年「重量訓練」成為風潮,不再只是猛男練肌肉的專利,中壯年、熟齡人士為了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骨骼健康,也紛紛加入重訓行列。但復健科醫師提醒,近來因重訓姿勢不對或訓練過度,造成下背痛、膝關節受傷的人愈來愈多。如何在增加肌力的同時,避免運動傷害、守住關節健康?重訓的運動傷害愈來愈常見,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奕廷提醒,運動前應了解自身的柔軟度、體能,最好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則呼籲,不要逞強做運動,否則運動傷害可能會跟一輩子。常見動作不對、暖身不夠,受傷未癒就運動。陳奕廷表示,造成運動傷害有兩大原因,要評估是跟肌肉的柔軟度有關係,還是本身做的動作不正確,重訓動作最常發生角度不對或暖身不夠的問題,長期下來易累積成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傷害,就是負荷重量太大導致肌肉拉傷,有些人休息幾天覺得不痛了,以為運動傷害已痊癒,繼續做重訓,但陳奕廷說,肌肉的傷害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在沒完全復原下,繼續運動只會造成肌肉骨骼更嚴重的傷害。陳奕廷指出,在重訓前,首先暖身要做足,重量要慢慢加上去,速度勿太快。一旦受傷,需要釐清受傷部位在哪裡、怎麼造成、需要多久時間復原,建議詢問物理治療師或復健師,在恢復期間可做哪些簡單的肌肉力量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肌肉退化。重訓課程需個人化,才能達到效果、避免傷害。「重訓初學者應向專業合格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諮詢。」陳奕廷說,因為重訓是處於負重的狀態,動作正不正確很重要,如果動作做錯、姿勢不對,很可能造成下背痛、膝關節疼痛等,應詢問專業意見,包括姿勢要如何調整、動作的確實、怎麼出力,再搭配呼吸,可預防運動傷害發生。陳奕廷表示,重訓沒有年齡限制,也有高齡長者做重訓,尤其現在常發現長輩肌肉嚴重老化,也就是「肌少症」,這是因為沒有讓肌肉活動,導致肌肉力量漸漸衰退,容易增加跌倒風險。醫院會依照年齡設計不同「菜單」的個人化重訓課程,讓年長者可維持現有的肌力,延緩肌肉失能,維持日常生活活動。健身教練慘痛教訓:年輕時舉過重,傷害難復原。健身房老闆、教練蕭江宗元以自身經歷為例子。他說,年輕時不聽前輩的建議,硬是舉過重的啞鈴、槓鈴,導致肩膀肌肉運動傷害,現在雙臂難以舉高,連接肩胛骨和手臂的韌帶更是受傷,必須開刀治療。他以自己血淋淋的慘痛經驗,提醒要練重訓的人,一定要花錢請教練,才能掌握方向,找對方法練出肌肉,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肌肉一旦受傷,非常難痊癒。蕭江宗元表示,肌肉就像機器一樣,需要花時間保養、活動,才能更靈活。而重訓是每個運動的基礎,乍看只是重複一樣的動作,但怎麼做非常重要,例如四肢應伸直,關節不鎖死,若負重快到極限就要放手,勿逞強。及早開始才能維持肌力,跟自己比,別跟別人比。蕭江宗元指出,教練會視每個人的體能程度,設計訓練強度、重量和休息時間,並設定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漸漸增加強度和重量,必要時也會在一旁輔助,讓受訓者更快練出肌肉。也會要求每個人拍下重訓前後的照片,除了提醒不要求快,也不要跟別人比,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練重訓,蕭江宗元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肌力流失會愈快,若想要擁有健康肌肉,建議盡快開始重訓。他遇過一位70歲的長輩,有駝背的問題,柔軟度不好,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才漸漸抬頭挺胸,非常辛苦。
-
2020-08-29 橘世代.健康橘
哪些運動是你的菜?三大重點下手,試過才能找到最愛!
每當有人說:「我是個不喜歡運動的人!」台師大特教系主任姜義村一定問:「運動有千百種,你都試過了嗎?」姜義村的專長之一是「特殊需求者運動與體育」,他認為,不管是哪個族群、在什麼狀態下,每個人都能運動,都能找到你喜歡的運動。「當你只試過三種運動就下這樣的結論,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三個人都不喜歡,就說:『我這輩子不會愛上任何人。』是一樣的。」沒運動習慣者 找老手帶入門如果你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的橘世代朋友,「有人帶進門是最簡單的,」姜義村建議,去找有好的運動習慣,或長期投入某些運動的朋友,而他從事的運動項目又是你不排斥的,跟著去運動,跑步、登山、騎腳踏車都好。其次,找健身房的課程和教練也是一個方式。很多人強調中年之後就要做重訓,以防止肌肉量流失,但是目前國內健身教練的證照紛亂,很難從證照看出教練的良莠。姜義村建議先去打聽口碑良好的教練,例如你的好友跟著某個教練10年,而且成效頗佳,就是一種品質保證。另外,健身房的品牌、長期穩定經營都很重要。訓練方式對了 不會運動傷害姜義村提醒,很多人認為「運動傷害難免」,其實是錯誤觀念。運動訓練過程只要方式對了、劑量調好、循序漸進、做個別化的仔細評估,是不會有傷害的,若你上課或跟著教練做訓練時受傷了,表示教練的專業度不夠,要趕緊換人。在千百種運動中,有沒有什麼運動特別適合橘世代族群?姜義村說:「沒有。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所有的人。」幾年前姜義村就和弘道基金會一起修改棒球規則,讓65歲以上的族群也能樂在打棒球。即便是身體有殘疾也可以在課程的微調後,享受運動樂趣。不久前,姜義村帶著一群視障與聽障朋友上飛輪課,授課教練除了自身的專業外,還需要留意特殊族群的需求,例如帶領聽障朋友時,多一些詳細分解動作、說話時唇形更清晰。一堂汗水淋漓的飛輪課後,首度體驗飛輪的視障朋友心情愉悅地說:「飛輪比想像的好上手!」「上完課感覺很好。」「希望身體不要限制了對運動的想像,下次還要來上飛輪課。」養成運動習慣 再找適合類型姜義村提醒,每個人喜歡的運動不能只有一種,有運動習慣後,要進一步找到在不同情境適合的運動。例如以天氣分,天氣好時去騎腳踏車、天氣壞時可以上健身房重訓。以場地分的話,你可能在室內比較常打桌球、室外喜歡衝浪這類的水域運動;不同的身體狀態也會有不同的運動,身體疲累時,像瑜伽、太極這類放鬆的運動就更適合。如此一來,無論好天氣壞天氣、不管精力充沛或是身體疲累、處在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當下是一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享受運動。當你真的找到屬於你的運動,它就不是為了對抗身體退化、肌力流失的「不得不」,而會成為每日生活的嚮往。更多精選延伸閱讀↘↘↘。運動書法家 媒體人曾文祺跑出文字生命力。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緩,長時間宅在家的民眾,開始出門踏青放風。咦?怎麼平時靈活的關節,突然變得卡卡,腿部肌肉也有點使不上力。這才驚覺,原來「膝蓋不用也會壞」,而且可能壞得更快。很多人不知道,肌力和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肌肉支撐,下肢關節必須乘載更多的重量。即使不出門,也要想辦法做運動強健肌力,防疫的結果,別讓關節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銀髮族少出門,活動減少,可能造成肌力衰退,甚至讓原本老化的膝關節出現不適。醫師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熱量攝取,避免體重增加、造成膝蓋負擔,在家裡也可訓練核心肌群、練習地板動作、踩腳踏車,為正常生活做準備,以免突然外出活動,身體到處痠痛,影響旅遊的樂趣。發炎感染 膝蓋痠痛原因多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說,一般人髖關節不舒服可以坐椅子舒緩,但膝蓋不舒服時,即便坐著,要站起來也會用到膝蓋。日常生活中膝蓋使用機會多,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蓋的比例也高。但膝蓋痠痛有不同原因,有的和發炎性關節疾病有關,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大部分侷限膝蓋,尤其內側彎曲伸直有聲音;另有感染型關節炎,導致膝蓋紅腫熱,須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須進行清洗關節手術。腿沒變細 卻只剩脂肪沒肌肉有些人感覺膝蓋痠痛,卻不清楚是肌力不足還是關節退化。王偉勛說,膝蓋是否退化,醫師會先看站立膝蓋負重情況下,關節縫等的改變,以及是否出現內側關節面減損、關節不平整、長骨刺情形。也可透過超音波看關節的滑液膜狀況或有沒有起水。一些運動傷害、交通意外導致的關節疼痛,則是因關節韌帶損傷等引起,要針對半月板、十字韌帶檢查治療。至於肌力不足引起的關節問題,王偉勛說,走路速度和站起、坐下能力與肌力有關。有的人年紀漸長,但大腿沒變細,以為自己沒有肌力流失問題,但用力一摸,發現其實很多是脂肪,沒有肌肉。肌力與關節狀況也會相互影響,一般人膝蓋疼痛,就更不願動,肌肉自然會萎縮。退化性關節嚴重程度不一,若是關節局部疼痛,例如膝蓋內側、彎曲伸直摩擦聲音明顯,走路疼痛,屬於早期退化;若出現關節外型變化,例如O型腿,則較為嚴重。避免蹲跪 減重為了膝蓋好早期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蹲跪活動,透過減重減輕膝蓋壓力,增加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減緩退化。王偉勛建議,即使關節痠痛,還是可練習坐著、將膝蓋打直,腳踝往上翹,用力8秒,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王偉勛表示,關節炎治療要超前部署,不是看醫師就一定要開刀,也並非看完醫師回去就沒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還是要適度活動,保有肌力和關節活動,讓關節軟骨獲得關節液提供的養分和潤滑。若已有不適,平時要使用拐杖、登山杖、雨傘協助走路穩定,適量的保健食品也可補充關節軟骨合成的養分。膝關節退化經評估,適度使用玻尿酸、血小板增生可維持關節功能,不要那麼快凋亡。美國骨科醫學會報告指出,嚴重關節疼痛,適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可減緩,也讓患者有生活品質,但天天靠止痛藥,對身體不好。退化初期 穿戴護膝保暖 可避免痠痛研究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會受天候影響,穿戴護膝可讓膝蓋局部溫度提高,因保暖作用改善關節疼痛。王偉勛表示,爬山綁護膝,較不會因山上濕冷而痠痛,也因膝蓋護具較為緊繃,可避免使用者做出過度活動。國內外也有許多退化性關節炎專用護具,例如針對O型腿退化,護膝具有由內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內側關節縫較窄部分有壓力,減輕退化壓力。王偉勛提醒,護膝使用時機,是在走、站負重時,坐下休息要鬆開,因膝蓋在大腿和小腿中間,循環動脈到小腿以及靜脈回流大腿,都會經過膝蓋,若綁太緊,循環會受到阻礙。也有人使用護膝因摩擦而產生皮膚紅疹,要注意選購適合的產品。
-
2020-04-07 橘世代.健康橘
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
教練在線/新冠肺炎少出門 在家運動!躲病毒的居家健身術全台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影響,許多人怕病毒纏身,盡量避免到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空間,習慣上健身房的民眾,也不敢出門,但運動習慣不能中斷,運用熟齡族群最熟悉的居家場景,不用添購多餘的器材、不受限天氣就能運動,藉由練肌力,提升自我免疫力。練肌力平衡對身體的幫助是避免肌肉退化與流失,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教練表示,練肌肉可以增進代謝率,身體比較不易形成體脂肪,尤其是更年期後,肌力流失愈來愈快,影片教學的難度中低,適合運動初學者,年長者,在家輕鬆練肌力。教練小提醒:Q1:以教練的教學經驗中,練這套動作,學員常有的問題是什麼?A:有些學員因為音樂節奏太快,怕動作跟不上,如果跟不上動作,可以自己放慢動作(youtube可以設定播放速度),調整自己的動作速度,少做幾次沒問題;若是動作太難,也可自己降低動作幅度;反之,若是覺得太輕鬆,可以加大動作幅度。Q2:若是50、60歲的族群練習,需特別注意哪個動作?若是沒有做到位,容易受傷?A:影片中有許多抬腳和下蹲的動作,像這種上下轉換的身體姿勢,最怕身體容易不平衡跌倒,初學者可以放一張椅子在前面做平衡輔助,熟練了再拿掉。這套動作有許多跳躍的動作,尤其是弓箭步的跳躍,要注意緩衝,盡量不要製造太大的聲響,而單腳跳的動作,強度有點強,如果膝蓋不舒服或感覺有點吃力時,可以不要跳。Q3:練習這套動作,持續一個月,可以看出什麼的明顯改變?A:若想要肌肉有明顯差異,至少要超過一個月,動作若都有確實做到位,會感覺比較不費力,但教練特別提醒,這套動作不要天天做,一周兩、三次即可,要讓肌肉休息,避免太過疲勞,或是換套動作做,做一天休一天也是可行的方式。。相關課程/「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相關課程/教練在線/在家運動!中高階主管的「零碎時間健身術」。相關課程/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加入【健 康 橘】社團接收最新資訊 │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
-
2020-03-17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
隨著年紀增長,常常覺得容易腰痠背痛,或走幾步路就覺得累?這可能表示肌力正在流失,一旦肌力不足,身體就會失去支撐與緩衝的能力,小至日常容易疲勞,大則經不起跌倒,甚至導致肌少症、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享受熟齡生活 要有肌力相伴健身教練珍珍表示,根據研究指出,隨著年歲增長,每10年會流失約10%的肌肉。一旦肌力流失,活動力就會降低,可能容易跌倒、臥床,失去自立的能力。她以患有肌少症的阿公當例子。她說,阿公不僅外出需要有人陪,也因為手沒力氣而無法好好拿東西。像是盛有一碗豬肉丼和紅茶的餐盤,就目睹阿公拿得搖搖晃晃,或是回到家也得花不少時間脫鞋,因為阿公無法單腳穩定站立。珍珍表示,雖然肌肉會隨著歲月逐漸流失,但只要透過重量訓練就可存肌力,而每個人要拿多少的重量則因人而異。一般常使用彈力帶、啞鈴或各種阻力訓練的器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胸、背、肩、核心及下肢肌群,用略大於原本自己能承受的重量來做。珍珍以自己的父親兼學生為例,父親施昇輝過去也沒有任何重訓的經驗,是為了改善五十肩才踏進健身房。一開始父親只能把彈力帶拉長,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由於肌肉在不斷接受適當的刺激與修復的反覆過程中獲得成長,後來父親不僅擺脫五十肩、能夠無痛舉起雙手,也能拿起啞鈴做深蹲、行動自如。重訓怕尷尬?找「同溫層」幫自己壯膽施昇輝說,以前總認為健身房是年輕人去的,如今為了要規律運動而踏進健身房,儘管有身為專業健身教練的女兒在旁指導,但內心仍時不時上演「姿勢不夠標準會不會被教練說?」或「別人會不會笑我做得不標準」等小劇場。施昇輝也不吝分享自己的解方,他說:「找一個都是大叔、大嬸的時段去,就比較不會想東想西」。珍珍則建議剛開始接觸重訓的熟齡族,剛開始練習動作一定都會尷尬、不自在,出自於不熟悉動作,這是訓練必經過程,她鼓勵熟齡族不要因為年齡而限制自己。【「不老」樂齡精選特輯↘↘↘】。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8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因此容易感到疲勞,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專家教你在步入下個人生階段時,如何找回身體主導權,健康面對新生活。【肌力隨年齡減少 身體穩定性變差】世界健身(World Gym)的專業教練Jacko就提到,許多熟齡的人常覺得身體各處痠痛,有極大部分可能是肌力不足所導致。他以自身教學多年的經驗觀察到,很多熟齡的民眾因為肌力退化,活動時都會產生「代償」作用,例如若是手臂力量不足,搬運重物時,肩膀上的斜方肌就會跟著出力,由於穩定度不足,很容易受傷或是感到痠痛。所以,當這些民眾來尋求運動建議時,他都會建議,要從活動關節開始,讓身體先習慣如何正確的使用,之後再藉由其他方式來增加肌力。【肌力運動好處多多 預防變胖與其他病變】根據「台灣健康運動管理協會」的研究指出,想擁有健康有活力的樂齡生活,不能忽略肌力訓練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帶給身體諸多好處,包括「增加骨質密度」、「提高基礎代謝率」、「強化結締組織」等。Jacko教練也表示,最怕就是不願意活動,讓原本因代償受傷的肌肉部分產生「沾黏」。所以他在教學時,多半會以鼓勵的方式進行,無論是靜態伸展結合肌力訓練,都是希望先找回身體的柔軟度為主要目的。【藉由機器判斷肌肉量 輔以重訓增加肌力】要判斷肌肉量是否不足,可以到國民健身中心或是健身房,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來判斷。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偏少就要思考如何增加,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肌力不足的情況發生。增加肌力方式很多種,包括了游泳、慢跑、跳舞都能有助肌肉增加,但有氧運動的效果有限。Jacko教練建議,當身體習慣運動頻率之後,就能以器材輔助不同部位的「重量訓練」,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他以李濤、李艷秋夫婦的經驗為例,兩人也藉由健身運動來讓人生產生正向的劇變。【不只是重量訓練 日常生活也能鍛鍊】維持了運動習慣後,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戶外才能運動,Jakco說,在家也能夠做簡單訓練,以常見的「棒式」、「鳥狗式」來強化核心肌群。因為核心也就是腹部的肌肉穩定身體軀幹重要的力量,搭配「腹式呼吸法」效果更好,建議在重訓或其他運動之外,1周能操作3到4次為佳。【更多熟齡運動大指南↘↘↘】。50歲才開始練跑,還是能像運動員一樣敏捷。「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8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只要7500步 降低死亡率
肌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銀髮族容易出現下半身肌力不足,適度肌力訓練可增加肌肉及增強肌力,減少骨質流失並預防跌倒。專家建議,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而言,步行是較容易接受的中等強度生理活動,研究也發現,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即使分次進行也有效。老年臥床與慢性疾病、身體衰弱、肌力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有疲憊、腰痠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但衰弱、肌少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對銀髮族來說,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尤其是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類等,除分配在三餐,若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日本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研究顯示,飲食多樣化的銀髮族,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較佳,可預防失智。因此,許惠玉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天吃的食物種類要15種以上。另外,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六個銀髮族就有一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肌力不足是跌倒常見原因之一,許惠玉建議,沒有運動習慣的銀髮族可從步行開始,提升下肢及背部肌群之肌力,增加主要關節柔軟度,甚至可以增強平衡能力,對預防跌倒也有幫助。根據「JAMA Internal Medicine」去年發表研究,針對62歲以上婦女,每日步行步數達7500步時,死亡率最低,之後趨於穩定,這7500步即使不是一口氣走完,分次進行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