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耳鼻喉科
共找到
610
筆 文章
-
-
2020-06-10 科別.耳鼻喉
上班族女怕日曬缺維生素D 手術併營養治療根除鼻竇炎
上班族28歲林姓女子,左側鼻子出現鼻塞、嗅覺異常,還伴隨劇烈頭痛,她到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經陳忠雄醫師問診,安排內視鏡與斷層掃描檢查後,確認病人罹患單側鼻竇炎,導致左側鼻腔內積了很多膿性鼻涕,安排進行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將鼻竇內發炎病灶清除,手術順利後出院返家。但病人鼻腔不適與感冒症狀仍反覆發生,陳忠雄醫師研判病人疑似有抵抗力不足的情形,再安排進行血中營養素檢測,發現林女身體內維生素D嚴重不足,僅有9.5ng/mL(正常值30ng/mL~70ng/mL),導致身體抵抗力嚴重不足,術後再給予補充維他命D3錠劑,來矯正及提升身體的免疫力,終於根除了她的鼻竇炎痼疾。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陳忠雄醫師表示,這位年輕女性病人從事行政工作,為了追求美白很怕曬太陽,很少到戶外活動或運動,多年下來皮膚因為沒有足夠的陽光照射,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大量減少,當人體維生素D缺乏時,就容易出現鼻過敏、鼻竇炎或鼻息肉,也容易罹患感冒。陳忠雄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在台灣因為鼻竇炎或其他鼻疾病尋求治療的病人,有八至九成都有營養素不足問題,除了因為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外,還有食物攝取不均衡與偏食,都會造成人體內營養素多寡不平均的後遺症,呼吸道疾病除了應該到醫院進行病症治療外,也可利用營養醫學診斷療法,藉由抽血檢測來發現身體內缺乏的營養素,對症下藥的運用改良飲食或營養補充劑來補足缺乏的營養,以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修復、控制與預防。陳忠雄醫師呼籲,營養素的補充並非盲目服用,每個人體質與機能不同,需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與安排檢測來確認,才能正確和適當的補充身體不足的營養素,也要避免過量攝取而導致其他副作用的產生。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矯正鼻中膈彎曲 鼻挺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流鼻水、打噴嚏、鼻塞,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他一直對外貌沒有自信。就醫檢查後,顏先生發現自己鼻中膈彎曲,經手術治療,從此呼吸暢通,鼻子也更帥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使鼻頭塌陷,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尤其常見於面部較扁平的亞洲人,除鼻子症狀,也可能出現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者睡眠不足,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沒有自信,產生駝峰鼻,可能與鼻骨與軟骨間接合或遺傳、外傷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可成為雕塑鼻外型最好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手術後,鼻中膈彎曲得到矯正,呼吸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膈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突然出現,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多數人都可接受鼻中膈彎曲手術,但年長者或凝血功能不佳者不建議嘗試。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有記憶以來只能用嘴之呼吸術 30歲男手術治鼻塞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有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甚至經常性流鼻水,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顏先生一直對外貌不自信,就醫檢查發現,顏先生有鼻中隔彎曲問題,經手術治療,從此有了呼吸暢通、更帥氣美麗的鼻子。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顏先生有嚴重的鼻孔處鼻中膈彎曲,且因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導致鼻外觀上鼻頭塌陷問題。顏先生除想改善長期鼻塞導致諸多症狀外,也能同時改善鼻頭塌陷和鼻駝峰太過明等鼻外觀問題。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是耳鼻喉常見的疾病,尤其亞洲人的面部比較扁平,更容易出現問題,除造成鼻子的症狀外,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到睡眠不足,平常生活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不自信感來源,會產生駝峰鼻之處,是鼻骨與軟骨間兩骨接合,可能與遺傳或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除追求解決鼻子裡面的問題,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是雕塑鼻外型最好的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過一次到位手術後,不但鼻中膈彎曲完整矯正,呼吸變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有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隔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是短期突然出現,若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可能性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者,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鼻中隔彎曲手術多數人都可執行,但不建議年長者或凝血功能者嘗試。
-
2020-06-02 科別.耳鼻喉
國中女說話像含滷蛋 舌下粉瘤作怪
嘉義縣國中女學生小芳(化名)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說話像含一顆滷蛋,在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她的舌頭下方長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上皮樣囊腫」,經開刀取出後,舌頭恢復正常,過了半年沒再復發。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表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2種,此案屬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又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每萬人不到1人,小芳的粉瘤可以長到這麼大非常少見。另一種口腔底部囊腫則為蛤蟆腫,主要由舌下腺,少數是頷下腺引起,病人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在飯後會因為唾液分泌而更加清楚,而後逐漸消退,發生率為每萬人中只有2人,常見於年輕族群。徐正明說,口腔底部囊腫病人都會因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開刀,但囊腫愈大愈難處理,且口腔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口腔癌或是唾液腺癌,建議民眾若有類似情況,應盡速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
2020-06-01 科別.耳鼻喉
舌頭腫脹說話含滷蛋 女國中生得粉瘤就醫
嘉義縣國中女學生小芳(化名)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說話像含一顆滷蛋,在家人陪伴下日前到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檢查,發現是她舌頭下方長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上皮樣囊腫」,經開刀取出後,舌頭恢復正常,過半年也沒再復發。徐正明表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2種,此案屬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又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每萬人不到1人,小芳的粉瘤可以長到這麼大非常少見。另一種口腔底部囊腫則為蛤蟆腫,主要由舌下腺、少數是頷下腺引起,病人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在飯後會因為唾液分泌而更加清楚,而後逐漸消退,發生率為每萬人中只有2人,常見於年輕族群。徐正明說,口腔底部囊腫病人都會因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開刀,但囊腫越大越難處理,且口腔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口腔癌或是唾液腺癌,建議民眾若有類似情況,應盡速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
2020-06-01 科別.消化系統
熟女喉卡魚刺吞地瓜自救 食道受傷被血腫堵滿滿
吃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去有人認為可以吞飯等讓魚刺跟著一起吞下去,但也有醫師提醒可能有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最近就有一起個案,37歲女子喝魚湯被魚刺卡住,當場連吃好幾塊地瓜,結果喉嚨不卡了,但胸口卻劇痛,就醫發現因為吃地瓜硬把魚刺吞下,造成食道割傷、滲出的血液並形成巨大血腫,幾乎把食道整個塞住,讓醫師也嚇了一跳。這名37歲的漂亮女老闆,最近與人談生意時一面喝魚湯,一個不小心喉嚨竟被魚刺給哽住,此時她看到餐盤裡還有地瓜,突發奇想連吃好幾塊地瓜,想藉由地瓜纖維牽絆魚刺希將魚刺吞下,當下覺得喉嚨比較似乎不卡了,但喉嚨到胸口突然間卻感到一陣椎心刺骨劇痛,於是趕緊來安南醫院急診室。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知去向,但食道裡已出現好幾條長長潰瘍,更可怕是食道壁上居然出現一巨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管腔整個阻塞住,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形成巨大血腫,好險食道尚未因裂傷而整個破裂,後來經使用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漸改善。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是消化科醫師,他表示,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希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卻是個危險動作,雖然它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引狼入室」,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的力量將哽得不深魚刺給咳出來,如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許秉毅表示,之前也曾遇到一位年輕男性勞工朋友早餐在吃「海鮮粥」時,因趕著上班稀哩呼嚕把剩下粥一大口吞下去,結果突然間覺得頸部不舒服且吞不下東西,後來趕緊去診所檢查,竟發現食道被粥內4公分寬蛤蠣(連殼帶肉)給哽住。十幾天下來去過數家診所與醫院大蛤蠣仍無法取出,最後來安南醫院尋求協助,胃鏡檢查發現蛤蠣殼已造成食道深度潰瘍及出血,故會診胸腔科醫師以手術取出蛤蠣並修補食道裂傷,動了一個大手術才解決問題。許秉毅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之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大多是一元、少數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而大人誤食異物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一般而言,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到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鈕扣電池)、或體積過大(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5-23 癌症.其他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與頭頸癌也很有關係,也就是HPV陽性的口咽扁平細胞癌,引發醫界關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因是否有HPV的感染而有顯著差異,近年來HPV已被公認為頭頸癌的第四種確定的致癌因子,前三種分別為菸、酒及檳榔。流行病學上,在歐美國家,有HPV感染(HPV+)的口咽癌,已超過整體口咽癌的七成以上。綜觀近20年,歐美國家無HPV感染(HPV-)的頭頸癌比率顯著下降,但有HPV感染口咽癌發生率一路攀高。美國在2010年,整體罹患有感染HPV口咽癌的男性病人數,也已超越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病人數。在台灣,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發生率變化趨勢,也和歐美國家雷同,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口咽癌屬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即便是有感染HPV口咽癌,也會有大約一半的病人曾有菸酒檳榔的過去史。在臨床上,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病患年紀通常較輕,原發部位較常出現在扁桃腺或舌根。病人通常以咽喉異物感、吞嚥疼痛、頸部腫塊等非特異的症狀為主。醫師可藉由喉反射鏡或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針對疑似病灶切片或頸部腫塊穿刺來確診口咽癌。幸運的是,有感染HPV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照射及化學藥物治療反應較佳,治療成績也顯著優異。過往文獻指出,若患者過往吸菸量大於一年十包,就會顯著影響口咽癌對治療的反應,酗酒及嚼食檳榔等傳統頭頸癌致癌行為,亦會導致有感染HPV的口咽癌對放、化療的成效降低。因此針對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參考病患本身的菸酒檳榔的過往史及癌症分期來做決定。一般而言,醫師較常建議有感染HPV的口咽癌患者先接受所謂的器官保留策略來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最新的研究方向朝向調整放射線治療照射總劑量,或針對早期小腫瘤用內視鏡或機器人手術做有效的廓清,做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若民眾者有疑似相關症狀,建議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盡早診斷及治療。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19 癌症.頭頸癌
悔不當初!口腔癌治療5年沒事 抽菸、嚼檳榔又復發
南投50歲江姓男子菸、檳榔不離口,5年前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開刀、放射線治療及化療後治療成效佳,追蹤5年皆無癌細胞。最近他覺得嘴破難受,就醫確認癌症復發,追問下江男承認沒有戒菸,且最近半年又開始嚼檳榔,對於癌症復發悔不當初,直說不敢再「抽菸吃檳榔」。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誘發頭頸部癌症,對人體的細胞,尤其是上皮黏膜細胞,會加速細胞分裂,增加癌化癌變的可能性。嚼檳榔及吸菸是口腔癌主因,即使癌症已經治癒,仍需戒除菸檳,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追蹤。他說, 許多民眾誤以為戒檳會造成牙齒崩壞,作為拒絕戒檳的藉口,事實上嚼檳榔民眾常忽略口腔的保健,才造成齲齒或牙周病,因嚼檳榔會讓口腔的疼痛感麻痺,不知牙齒和牙齦早已生病,等開始戒檳時,疼痛痠麻感才浮出檯面,才會認為戒檳會致口腔不適,而使民眾戒檳失敗。戒菸對許多民眾來說也相當困擾,吳昭寬說,如果無法自行戒菸,可以尋求醫師協助,戒菸門診會依據患者的狀況,提供諮詢、尼古丁替代療法、口服藥物等戒菸協助。口腔癌患者應盡速戒除菸、檳、酒等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保持口腔衛生,不要抱持著「沒有這麼巧」的僥倖心態生活,當心癌症再度復發,不僅浪費先前治療努力,還得重新接受治療煎熬。如果二周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內部或周圍發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長了腫瘤;口腔痲木或疼痛;碰觸後容易出血的腫塊;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張口受限、舌頭的運動異常等,都應盡速至耳鼻喉科就診。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19 科別.牙科
開會睡著還打呼差點丟飯碗 睡覺戴牙套擺脫困擾
40歲徐姓男子在外商公司,常要出國出差當空中飛人調時差,老是睡不飽,枕邊人則抱怨他睡覺時鼾聲如雷,更慘的是與客戶開會時竟睡著了,還鼾聲大作,差點丟了飯碗,赴醫檢查確診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選擇睡覺時配戴止鼾矯正牙套,症狀改善八成,擺脫長久的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主任廖明德說,徐姓男子曾在耳鼻喉科確診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曾嘗試用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因適應不良作罷,加上需經常飛往國外出差,也不想接受手術,因此轉診到牙科,希望透過止鼾矯正牙套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廖明德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男性、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等群眾,主要是因睡覺時上呼吸道發生塌陷,氣流阻滯造成呼吸中止,不僅會出現打鼾、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高血壓、睡醒時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是心血管、內分泌及腎臟、肺部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不可不慎。廖明德介紹,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和中樞型,前者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又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治療方式包括減重、改變睡姿、藥物治療、配戴正壓呼吸器、接受口咽整形手術,或切氣管手術等。止鼾矯正牙套是將下顎往前移位,經由相連組織牽引,帶動軟顎和咽喉壁肌肉,將上呼吸道打開,讓空氣可以順利進入肺部,也能減少鼾聲的產生,適合輕度和中度的患者,具有輕巧、攜帶方便、於口內異物感較低、下顎能做一定範圍運動等優點,通常較易為病人所接受。廖明德提醒,止鼾矯正牙套就和眼鏡一樣,需要長期配戴治療效果才會明顯,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病人約2個月自行微調下顎位置,且需定期回診觀察咬合變化,並依據睡眠檢查報告隨時做調整。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5-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學會2招輕鬆應付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不少家庭紛紛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黑眼圈、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指出,氣溫逐漸進入春夏時節暖熱之際,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而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然而,本身有對塵蟎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導致嚴重鼻塞、甚至氣喘等;而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等後遺症。許哲綸表示,一般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另外,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強調,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此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才能揮別惱人的過敏之苦。延伸閱讀: 擊退塵螨勤換床單還不夠 50℃高溫才能殺光光 仰賴掃地機器人清潔? 「這步驟」恐讓氣喘、過敏風險增5倍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梅雨季即將到來,民眾已開始收冬衣,對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等於是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流鼻水的噩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外,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過敏之苦。許哲綸表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寢具、軟墊及地毯皆是塵蟎溫床,具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易引發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過敏初期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若未適當處理,反覆發炎會使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氣喘等。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改善,恐因長期張口呼吸,導致臉型發育異常、咬合不正等。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確認是否對塵蟎過敏,臨床上治療過敏患者,常會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方式,改善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仍無法緩解患者症狀,可改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塵蟎的耐受性。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不少家庭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有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鼻喉科醫師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治標的類固醇鼻噴劑、下鼻甲手術之外,針對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惱人過敏之苦,以達到治本之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哲綸指出,最近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對塵蟎過敏體質的民眾,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嚴,和氣喘等。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提醒,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另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
-
2020-05-1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TA、 PA的音。也可以平躺床上,肩膀不動,作抬頭看腳趾的頸部肌肉運動,也都是日常可作的小訓練。
-
2020-05-08 癌症.其他癌症
講話「燒聲」要注意 恐是罹患此癌!
55歲張小姐,平日沒有抽菸習慣,講話聲音沙啞持續3個多月,可是喉嚨不會痛,偶爾喝水會嗆到。剛開始以為是感冒,去診所看診吃藥,但破鑼嗓遲遲未改善,讓張小姐從此開始噤聲。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小姐右側聲帶麻痺,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甲狀腺有2顆腫瘤,最大達2.5公分,診斷是甲狀腺癌。進行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並接受後續聲帶玻尿酸注射治療後,張小姐聲音明顯改善,恢復開朗健談。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瑛倢解釋,聲帶在發聲時兩側會閉合,藉由氣流通過引起震動來發出聲音;當聲帶麻痺時,聲帶兩側閉合不全,造成聲音沙啞或氣音,吃東西則容易嗆到,特別是液體。她進一步說明,甲狀腺背後有喉返神經,負責控制聲帶開合,當甲狀腺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會出現單側聲帶麻痺,造成聲音沙啞或飲食嗆咳。一般引起聲帶麻痺的原因為,感冒時病毒感染;甲狀腺腫瘤或良性結節;非甲狀腺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醫源性因素,如在甲狀腺手術過程中傷到喉返神經。許瑛倢指出,以該名婦人為例,經超音波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她的聲帶麻痺是甲狀腺長腫瘤所引起,超音波輔助穿刺的細胞學檢查顯示為甲狀腺乳突癌。接受雙側甲狀腺切除和放射性碘治療後,目前追蹤情況良好。甲狀腺癌的預後非常良好,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突癌為例,10年存活率可達90%,惟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身體內分泌所需。許瑛倢提醒,大家對於聲音沙啞,或是在喝水、吃東西時嗆到或咳嗽等症狀往往不以為意,但要小心有可能是聲帶麻痺所引起。如果發生聲音沙啞持續超過1個月,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找出真正病因,及早發現和治療。
-
2020-05-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美國三軍病理學院的「放射與病理整合教育課程」 對病理診斷的幫助談起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醫療團隊介紹他們的專業與對工作的自我期許。非常高興有三位資深的醫療團隊成員,一位放射科醫師回顧自己在其工作崗位上如何用心精進,希望能對病人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並對同行後進給予更好的指導;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述自己如何在三十年前投入當時鮮為人知的癌症病人復健治療的心路歷程,並在目前的「新冠肺炎」人心惶惶之際,寫出病人應該重視自主健康管理、個人衛生習慣與防護作為,以強化身體功能;一位照護癌症病人的臨床心理師則娓娓道來她如何鼓勵癌症病人走出疾病的陰影,發現自己的潛力,而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園地增加醫病之間的互相了解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衷心希望不久也能有三篇由病人或家屬執筆的文章,讓我們醫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而共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寫這篇文章的起源是因爲COVID-19疫情,讓我對2019的環球遊輪之行重新回顧,其中最為深刻的是經過巴拿馬運河這一段。工程浩大令人感動,想到這是1904-1915年完成的,更是讓人敬佩!因為即使2007-2015完成的新航道,除了機具與工程技術進步外,其實還是因爲黃熱病不再為虐。我由維基百科查到華特•里德少校(Major Walter Reed)是美國陸軍的一名醫生,他於1901年領導的小組證實了古巴醫生卡洛斯•芬萊(Carlos Finlay)的理論,即黃熱病是通過特定蚊子為媒介而不是直接接觸傳染的。而最近幫朋友覆閱片子的經歷,想到曾經受美國三軍病理學院(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簡稱AFIP)的「放射與病理整合教育課程(Radiology-Pathology correlation course) 」啟發;於是啟動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有一次,對準備做切片的當事人做完影像分析後,我告知受檢者:她的腰痛應該是椎間盤凸出引發的症狀,並非癌症或發炎,不用做切片(當然也取得主治醫師的同意);病人跟先生雖然如釋重負,卻也質疑我是如何判定的?於是我又是畫圖,又是說明依據。當兩人都滿意之後,很開心地告訴我:「我們頭一次知道有一種醫師可以把影像發現解釋得這麼清楚!」。我笑著回答:「我是放射診斷醫師,這是我們的專業。」我也提醒他們:如果回去後、仍有疑問,或是有任何新症狀出現,務必回來找主治醫師複診,我也很樂意為她做切片;如今也已過了十年。前一陣子,幫好朋友看孩子的片子,解了疑惑,他也說:「如果當初能有這樣條理分明、將影像跟臨床變化按照時間序交代得很清楚,我們就不會如此焦慮了。」』想起來,這雖是我一直做的常規,卻似乎很讓人意外。回顧一切,得感謝美國三軍病理學院的影像與病理整合課程所給予的啟發與協助、我也一直秉持這種態度行醫,執行放射科醫師的工作。頭一次聽到這個課程,是在住院醫師時代與一位敬重的留美前輩聊天,他說大部分美國的放射科住院醫師在參加專科醫師資格考試之前,都會參加這個課程。在那個年代,要六個星期才能完成,學費由部門支付。我們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好羨慕!沒想到,十年後,我有機會參加為「主治醫師級」所辦的課程,為期雖然只有兩週,卻紮紮實實並涵蓋各個領域,不但讓我眼界大開,也圓了多年的心願。它的形式是由臨床表徵的介紹開始,配合相關的影像,然後對可能的鑑別診斷加以分析;最後配以病理所見、包括巨視及顯微鏡(gross & microscopic)診斷。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每次聽完北美放射線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的教育演講,總有似曾相識、茅塞頓開的感覺,因為它也是由AFIP支持,用同一個教育模式的課程。我學到的是:(1)所有的影像後面都有病理學的根據,無一例外!也唯有如此,放射線學所見,才能為臨床表徵提供解釋。(2)錯,沒有關係,只要是有道理就好;答案雖對,如果講不出道理,就是蒙(猜)出來的,那不是從事醫學的人應有的態度。此後,我也以這種方式分析片子所見,並和學生分享看片的趣味,樂此不疲。同時,因為臨床之需要,我也開始以影像引導的切片工作(imaging guided biopsy).每次拿到樣本後,都會立即拿去病檢科,跟同事在顯微鏡之下討論,一切彷彿又回到AFIP的課堂裡,這是非常快樂的學習,除了可以立即印證自己的臆診是否有誤,如有必要,還可以馬上加送檢體,常有意外的發現!這種過程,真是興味盎然。AFIP的前身是美國陸軍的軍事醫學博物館,1862年成立,目的是將南北戰爭時的病理樣本收藏並供研究,它在1866年開幕,十年後、已有6539件收藏。地點就位於後來成立的陸軍華特.里德總醫院(Walter Reed General Hospital)的院區內。陸軍醫學博物館,原本只是個軍事教育機構,1920才對平民醫師及醫學生開放,起初只提供眼科與耳鼻喉科樣本的諮商,逐漸擴及所有的次專科,並於1930年成立美國病理登錄處(American Registry of Pathology),1946年改稱美國三軍病理學院(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二戰後,由於放射線診斷對臨床醫學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有成立放射病理部(Department of Radiologic Pathology ),將AFIP納入的想法,1954正式作業。除了整合影像診斷與病理診斷,並提供相關知識的教育訓練,因此才有放射與病理整合教育課程的設立。起初只針對華府及費城地區軍醫院裡的放射線醫師(1954-1966),其後才廣邀各領域出色的放射科醫師擔任講師,對象也擴增至準備專科醫師資格考試的第四年住院醫師。幾年後成為美國放射線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認定的「住院醫師訓練之必要教育」。1980年起,北美放射線學會(RSNA)的再教育課程裡、開始加入AFIP的放射與病理整合教育。2011年,AFIP改制為美國放射病理學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Pathology,AIRP)、直屬於美國放射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而不再是軍事機關。自陸軍醫學博物館、AFIP到AIRP,將近160年間,承蒙幾位關鍵人物的遠見與規劃,使放射線醫學的教育訓練,能站在病理診斷的基礎上,而進步神速,我深感受益匪淺。
-
2020-05-04 科別.耳鼻喉
魚刺哽喉用偏方 食道潰瘍還血腫
一名37歲的女老闆,喝魚湯時,喉嚨哽到魚刺。餐盤裡有一些地瓜,她連吃了好幾塊,想藉地瓜的纖維將魚刺吞下,結果喉嚨到胸口劇痛,趕緊掛急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見了,但食道裡卻出現幾條長長的潰瘍,食道壁上還有一個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的管腔整個阻塞了;電腦斷層顯示,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形成了巨大的血腫。這位女老闆以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逐漸改善。一般人被魚刺哽到,常會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最常見的是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順道將魚刺吞下。其實,「吞食法」是個危險動作,雖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當咽喉被魚刺哽到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振動將魚刺給咳出來;如果在輕咳之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去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夾除。臨床上,小兒吞入的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多為一元,少數為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大人誤食的異物,則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為何卡住? 吃太快也是原因引起消化道有異物「卡住」的原因很多,例如倉促進食、邊吃邊說話、大口喝下含有魚刺的魚湯,或吃東西時不慎把鬆動的假牙一起吞下。六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特別容易誤食異物,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抓東西往嘴裡放。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等症狀;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則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消化道異物的診斷,可以藉由X光檢查確認異物的位置及形態,但若誤食的是玩具、魚刺,X光可能不會顯影,此時可用電腦斷層攝影或以內視鏡作進一步檢查。非腐蝕性異物 可先觀察一天一般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至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例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如鈕扣電池,或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的較大物品,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5-03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我喜歡戴口罩
我不知道近代服飾是由誰最後敲定的,以醫師的立場看來,我們的穿衣打扮沒有遮住口鼻是不對的。據我的了解,服飾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護穿著衣服的人,使其感到舒適。服裝也和地區及氣候有關,像是寒冷的地區,衣服厚且覆蓋的面積較廣。服飾也有社會及文化的功能,可以表現個人特色、職業、性別及社會地位,某些種族服飾甚至有嚇退敵人的用途。我們的祖先猿人裸體,有體毛幫助,白天可防曬,夜間可保暖。考古學家認為人類開始穿衣服是為了彌補失去體毛的防護。古人類以動物皮毛遮蓋身體,尼安德特人會在非常寒冷的天氣中行走,當然需有東西遮蔽身體。尼安德特人有簡單的刮刀,能製作粗糙的衣服。201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冬季時他們會遮蓋身體部位的70-80%,從而能在棲息地度過寒冷季節。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身材更高,更易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若與歷史氣候條件進行對照,專家認為現代人類需要遮蓋更多的身體部位,可能高達全身的90%。考古證據顯示,尼安德特人因只有簡單的刮刀,粗糙的衣服不足以幫他們度過冰川時代末期的酷寒。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在環境變異的時代,發明裁剪工具,製作更好的服裝,選對了服飾才生存了下來。人類依靠臉部互相辨識,因而從古至今的服飾,可能戴帽子,可能包頭巾,可能蓋耳朵,可能遮額頭,甚至包脖子,但是多數會露出眼睛、鼻子與嘴巴。筆者是整形外科醫師,治療臉部的機會很多,病人的困擾可能是臉頰鬆弛、臉皮長斑、毛孔粗大、膚色暗沉,其實就是沒作好保護及防曬。如果比較病人的乳房皮膚及臉部皮膚,經常是穿胸罩的皮膚比較白皙細嫩,可見皮膚覆蓋是最好的保養。覆蓋臉部可以用圍巾、用面紗,但在現實應用上,都沒有口罩方便。口罩覆蓋口鼻可以防曬、防飛沫、防PM2.5、降低花粉敏感。更重要的是還能保溫及保濕,預防感冒,保護免疫能力。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微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容易感冒也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在呼吸道的健康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纖毛的活動受溫度及濕度影響,戴口罩可以幫忙保持溫度及濕度。人體的體溫有所謂「核心體溫」,必須維持穩定讓臟器正常運作。另有「周邊體溫」是指手腳,鼻尖、耳朵等較易受環境影響。當周邊體溫降低時,核心體溫需輸出熱能,但低溫會影響健康。寒冷的天氣或是春秋變天時分,口鼻若曝露並吸進冷空氣,對鼻腔中的纖毛、體溫都不利。戴口罩就像替口鼻或是臉的中下部穿上衣服,其實好處多多。尤其這波武漢肺炎,來得又急又猛,懂得戴口罩的人,就像我們的祖先選對了服飾,才能優勢生存。武漢肺炎疫情雖然趨緩,我們最好將口罩納入日常服飾,才能常保平安。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不一定是感冒 過敏性鼻炎可微創手術
「一直鼻塞好困擾!」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耳鼻喉科門診,每逢季節交替,就有許多過敏患者因無法克制的打噴嚏、流鼻水,及嚴重鼻塞等症狀,憂心是長期感冒未癒而就診,耳鼻喉科醫師林陞樵說明,這其實是過敏鼻炎惹禍,透過藥物、健保微創手術都可治療。林陞樵指出,過敏性鼻炎與感冒造成急性鼻腔發炎不同,過敏性鼻炎通常因接觸過敏原出現誘發症狀,症狀為反覆發作,時間可能持續數週,症狀為明顯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及鼻涕逆流,不會有發燒、喉嚨痛症狀;感冒經過潛伏期,症狀慢慢出現,大約持續3至14天,可能會合併喉嚨痛、發燒及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林陞樵表示,臺灣有過敏性鼻炎比率約占總人口3成,許多人飽受過敏困擾,強忍呼吸不順暢症狀,未即時就醫丶接受治療,部分長期慢性鼻發炎患者,最後產生下鼻甲肥厚增生,甚至合併鼻中膈彎曲,因鼻腔呼吸的通道狹窄,導致嚴重鼻塞、鼻腔黏膜增厚發炎,不僅增加鼻竇炎發生機率,也讓患者呈現精神萎靡、影響工作或學業表現。林陞樵說明,過敏性鼻炎病因多來自天氣溫差、過敏物質等,刺激鼻腔黏膜後慢性炎症反應,初步治療可使用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及口服抗組織胺緩解症狀,若藥物無法緩解,可採微創手術,對鼻塞、流鼻水、慢性咳嗽等症狀控制有良好療效。他說,在僅約1至2毫米以下的鼻腔構造內,進行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另慢性肥厚性鼻炎,目前微創切削管刀及無線熱頻手術,可不需住院,手術30分鐘可完成;另合併鼻中膈彎曲或鼻塞症狀較嚴重患者,則建議接受局部麻醉的鼻道成形術,手術約30分鐘完成。
-
2020-04-25 科別.耳鼻喉
不是新冠肺炎就沒事? 類似症狀深頸部感染更致命
南投60歲吳姓女子最近發燒兩天、喉嚨腫痛、吞嚥困難及聲音沙啞,擔心罹患新冠肺炎,趕緊到南投醫院就醫,耳鼻喉科醫師一看喉嚨,發現吳女右側後咽壁鼓脹,會厭水腫,造成部分上呼吸道阻塞,診斷為「深頸部感染」,趕緊實施切開引流術,術後轉送加護病房觀察。醫師指出,若拖延治療可能有致命危險,幸好患者及時就醫挽回一命。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深頸部感染是從頸部肌肉筋膜發炎化膿,初期會出現喉嚨痛、發燒等類似感冒症狀,接著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張口困難、甚至呼吸困難,若沒有立即處置,可能會引發敗血症、縱膈腔炎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腎臟病等免疫力較差的高危險族群。深頸部感染症狀輕者住院數天接受保守治療,重症則需要反覆清創手術,氣管切開術,住院數周才能出院,是個不可輕忽的致命急症。吳姓女病患因上呼吸道阻塞,因此採清醒插管方式全身麻醉,實施切開引流術,術後轉送加護病房觀察。若拖延治療,恐需清醒氣管造口後,才能以手術治療。醫師提醒,若出現感冒症狀久未改善、頸部腫痛、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吳女心有餘悸的表示,原本以為是感冒,也擔心感染新冠肺炎,但沒想到會是這麼嚴重的深頸部感染。幸好醫師即時醫治,手術後沒有其他併發症。
-
2020-04-24 科別.耳鼻喉
右側鼻塞10幾年哀怨「聞不到」 開刀後切開肉瘤醫師傻眼
感冒過敏通常會引起鼻塞症狀,但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太久一定要趕緊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之前曾收治一名男性鼻塞患者,這名病人右邊鼻孔「聞不到」已長達幾十年,他擔心有可能會是癌症,只好到醫院求診,沒想到開刀後的結果讓醫師嚇了一大跳,原來會鼻塞的原因都來自於患者小時候的調皮搗蛋所造成的。吳昭寬在電視節目《醫師好辣》敘述這段治療過程,他說一名男病患因為右邊鼻孔「聞不到」已經好幾十年了,之前都一直以為是過敏造成的鼻塞,因此都在附近診所拿藥解決,後來看到新聞報導指出「單側嗅覺一定要去檢查,因為有可能癌症已經找上你」,嚇得他趕緊到大醫院就醫。醫生安排他做內視鏡的檢測,發現在中鼻甲跟下鼻甲的地方有一個粉紅色的肉瘤,但不像一般癌症有顏色潰爛、流血等症狀,這讓吳昭寬不敢貿然切片,只好先做電腦斷層。從電腦斷層一看發現有鈣化的組織,吳昭寬和病人溝通後決定進開刀房做切片,吳昭寬試著將肉瘤切一半,卻發現很硬切不開,一剝開發現竟然包裹著一顆玻璃珠,讓他看傻眼。事後吳昭寬和病人母親討論後才得知男子小時候因為調皮,竟然把2顆玻璃珠往鼻孔塞,只不過當時給醫師檢查時只找到1顆,而且拿出來後男子覺得可以呼吸也就沒有再去找另一顆。久而久之,還在鼻孔裡的第二顆玻璃珠就被人體當作是身體的一部分給包起來,形成了鈣化,才會造成鼻塞不通。經過開刀切除後,這名男病患開心的直呼「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這麼通過,終於可以聞到了」。
-
2020-04-23 癌症.抗癌新知
聲音燒聲只是小毛病? 4原因其中一種就是癌
55歲的張小姐,平日沒有抽菸習慣,但講話聲音沙啞已持續三個多月,偶爾喝水會嗆到,可是喉嚨不會痛,剛開始以為是感冒,去診所看醫生吃藥,但破鑼嗓一直沒改善,因此變得沮喪不愛講話,輾轉到其他醫院就診後,竟發現甲狀腺有2顆腫瘤,最大達2.5公分,診斷是甲狀腺癌。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許瑛倢醫師指出,聲帶在發聲時兩側會閉合,藉由氣流通過引起震動來發出聲音;當聲帶麻痺時,聲帶兩側閉合不全,造成聲音沙啞或氣音,吃東西則容易嗆到,特別是液體。一般引起聲帶麻痺的原因: 1.感冒時病毒感染。2.甲狀腺腫瘤或良性結節。3.非甲狀腺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4.醫源性因素,如在甲狀腺手術過程中傷到喉返神經。 許瑛倢進一步解釋,甲狀腺背後有喉返神經,負責控制聲帶開合,當甲狀腺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會出現單側聲帶麻痺,造成聲音沙啞或飲食嗆咳。然而,甲狀腺癌的預後非常良好,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突癌為例,10年存活率可達90%,惟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身體內分泌所需。 一般人都有過聲音沙啞的經驗,或是在喝水、吃東西時嗆到或咳嗽,許瑛倢提醒,對於這些症狀別不以為意,小心有可能是聲帶麻痺所引起,如果發生聲音沙啞的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找出真正的病因,及早發現和治療。 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吃東西常嗆到  是癌症前兆?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耳鳴與吃素有關? 你可能是缺少這項營養素
日前1名中年婦人因耳鳴問題困擾多年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因長期茹素,缺乏攝取肉類中的維生素B12,進而導致聽神經萎縮退化,耳鳴不斷。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維生素B12的主要作用為修復神經,藉由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達到改善耳鳴的作用,但僅對神經退化性的耳鳴起作用,非萬靈丹。 普遍來說,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以及「自覺性耳鳴」2大類。他覺性耳鳴屬於旁人可藉由聽筒察覺的種類,多半是因頸動脈、耳咽管或顳頷關節等部位產生問題而發出聲音,臨床上占比較低,且因診斷上較為容易,治癒率相當高;至於自覺性耳鳴,則是僅有患者可以感受得到的類型,這種耳鳴的成因繁多,外耳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疾病(如:耳硬化症)、內耳疾病(如: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傳導路徑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因缺乏維生素B12或內耳微血管阻塞等病變導致的耳鳴,即屬於聽神經及傳導路徑受損的一種。李宏信醫師指出,民眾對耳鳴普遍存在著無法治癒的誤解,那是因為自覺性耳鳴在診斷上較為困難且費時,常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特別是耳鳴在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可能是單側或雙側齊發,聲響可以是低頻或高頻等。但其實,只要透過詳細的問診與追蹤,耳鳴多半可以獲得妥善的治療,並非不治之症。 在治療上,多半會給予輕度的鎮定劑以抑制血管過度收縮、增進內耳血液循環的藥物、修護神經功能的維他命等,以期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並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暢通的藥物或營養素,活化再生已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一般建議病人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大多可逐漸獲得改善,但需要耐心配合醫囑服藥,切勿因稍有好轉就自行中斷服藥。 由於耳鳴在治療上相當仰賴患者的主訴,李宏信也特別提醒患者,一旦有耳鳴的症狀,建議詳細進行紀錄,包含發作的時間、每次發作多久、頻率高或是低、是否會因特殊姿勢和動作而加劇或減緩,這些資訊都能幫助醫師較快速地釐清耳鳴的成因,即早給予適當的治療。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則補充,一般耳鳴雖不是重症,但卻相當惱人,嚴重者可能會合併出現身心失調、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因此不能等閒視之。此外,在日常保健上,需盡量維持均衡飲食,攝取天然食材,少食用加工品,忌食辛辣、油炸等食物。同時需遠離噪音、吵雜等環境,減低壓力,便能預防不必要的耳鳴產生。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4-21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跟一般肺炎有什麼不一樣?為何肺阻塞病患要特別防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球蔓延,對於肺阻塞患者來說,更要特別留意。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晟瑜表示,肺阻塞是一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肺功能較差,所以較容易受到感染,氣溫較低時,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現惡化狀況。大部分肺阻塞病患本來肺部功能就已受損,這些病患在急性感染之後,可能得住院,造成呼吸衰竭的風險亦比較高。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建議病患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多洗手,而且要遵從醫囑,正確使用藥物。常聽到的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差異為何?肺阻塞患者因肺臟較不健康,罹患肺炎的比例較常人高4倍〔1〕 ;更有數據指出,每十個人中最少有一位三年內會再罹患肺炎〔2〕,需要特別留意。張晟瑜醫師解釋道,一般來講肺炎包括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黴菌等病原侵入肺臟所造成。目前廣受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會造成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不同的地方是,病毒性肺炎會在肺臟裡或肺臟外出現一些非典型變化。肺阻塞併發症嚴重的病毒性肺炎的病程進展比較快,在胸腔X光上的表現跟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太一樣,即使痊癒後,部分病患肺臟會出現纖維化的變化。病毒性肺炎所造成的發燒可能比較高,且合併有肌肉痠痛、關節痠痛、頭痛等症狀。少數病毒性肺炎可能引起人體比較強烈的自體免疫反應,有點像免疫風暴,導致肺部細胞死亡,這也是許多病患在痊癒後出現肺部纖維化變化的主要原因。肺阻塞急性惡化,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樣,都會出現咳、痰、胸悶等症狀,患者應如何辨別?如何應對?張晟瑜醫師指出,無論是肺阻塞急性惡化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會出現咳、喘、痰、胸悶等症狀,不容易辨別。但是病毒性的肺炎,除了有呼吸道症狀,還可能有發高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肺阻塞急性惡化時可能沒有發燒,或是輕微發燒。 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要盡快就醫,醫師可以透過X光或其他檢查來判斷。無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肺阻塞患者遭到感染後,病情容易因此惡化。所以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肺阻塞患者使用藥物時要留意什麼?目前治療肺阻塞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類固醇,根據研究,吸入性類固醇有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風險增加,罹患肺炎的風險會增加20-30%〔3〕 ,所以肺阻塞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張晟瑜醫師提到,除非慢性肺阻塞病患有合併明顯氣喘,或是血液裡的過敏指數比較高,或已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才會考慮加上吸入性類固醇。此外,張晟瑜醫師也補充,除了肺部感染,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還可能出現口腔潰瘍、口腔黴菌感染,至於全身性的影響較少,不過由於成人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較高,在一些研究分析裡,可能使得產生白內障、骨折的機率增加。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治療針對肺阻塞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張晟瑜醫師道,「階梯式治療」就是根據症狀將患者區分成A、B、C、D等四類。A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且不常急性發作,通常會給予單方支氣管擴張劑,在不舒服的時候使用。B類患者持續有症狀,走路、運動會喘,但是不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治療。C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但經常急性發作而跑急診,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來保養。D類患者平常就有症狀,且經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使用單方或複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並視狀況加入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肺阻塞時,吸入型藥物的效果都比口服藥物的效果好很多,我們都建議盡量使用吸入型藥物,可以避免藥物造成全身性副作用。醫師都會依照病情,循序漸進使用不同的藥物。肺阻塞不可逆,保養重點記起來張晟瑜醫師提醒道,氣溫劇烈變化、細菌或病毒感染、空氣污染、壓力都會增加慢性肺阻塞急性惡化的風險。這四個原因可能讓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患提早回門診甚至跑急診的比例增加。曾經有位70幾歲老榮民,是個老菸槍,每次問他有沒有戒菸,他都會說「有抽比較少」,但其實一直都有在抽菸。夏天的時候,病情較穩定,他會自己把藥物減量,冬天一到他幾乎都會跑急診。後來有一年冬天,老先生又來急診,由於狀況較嚴重就被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對他產生很大的衝擊。通常插管會是病患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這位老先生從那次經驗後,再也不敢抽菸。臨床上很常見這樣的患者,他沒辦法理解肺阻塞必須規律用藥,讓呼吸道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況。肺阻塞基本上不可逆,只會慢慢變差,惡化的速度就取決於是否好好用藥、有沒有戒菸、有沒有經常急性惡化,肺部的復健運動也非常重要,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戒菸與否,治療效果差很大張晟瑜醫師強調,年輕時抽菸可能感覺不明顯,但進展到慢性肺阻塞後,有戒菸跟沒戒菸,肺部感染的頻率就不一樣,沒有戒菸的病患常常會反覆發作,然後反覆感染,而且藥物治療的效果都不太好。除了可能造成肺炎、急性發作比例增加之外,抽菸也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肺阻塞還可能影響肺癌的治療,因為肺功能比較不好,就算早期發現,外科醫師可能也會擔心肺功能不佳,而不敢動手術切除。危險因子要避免,早期症狀多留意抽菸是導致肺阻塞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可能與粉塵暴露的職業有關,例如做牙材、磨石、洗地板、噴砂、油漆等。慢性肺阻塞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有痰、容易喘,喘通常是比較後後期的症狀。我們會問患者,究竟是走路會喘、爬樓梯會喘、還是坐著就喘,這是不一樣的嚴重度。建議有抽菸、長期咳嗽、或痰很多的民眾,只要上述症狀持續超過三周,要到胸腔內科就診,看看是否有肺阻塞、感染、甚至肺部腫瘤的狀況。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於戒菸的部分,目前已有戒菸輔助藥物可以使用,愈早把菸戒掉,對健康愈好!1.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2.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rch Bronconeumol. 2005 Nov;41(11):607-11.3.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原文:新冠病毒蔓延中,肺阻塞患者請提高警覺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20 科別.耳鼻喉
不抽菸卻有菸嗓?4種原因都會害你「燒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從來沒抽過菸的張小姐某天突然出現菸嗓,聲音沙啞持續近3個月,有時連喝水都會被嗆到,但並沒有感覺喉嚨有異狀,以為只是感冒,吃了藥之後依舊破鑼嗓,最後至大醫院就醫,竟發現是甲狀腺癌,且有2顆腫瘤,最大的1顆約莫有乒乓球大小。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瑛倢表示,聲帶在發聲時會將兩側閉合,藉由氣流通過引起震動發出聲音;如果聲帶麻痺,導致發聲時兩側閉合不全,就會造成聲音沙啞或氣音,吃東西也會容易嗆到,特別是喝水時。一般來說,會造成聲帶麻痺的原因有4:1.感冒時病毒感染。2.甲狀腺腫瘤或良性結節。3.非甲狀腺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4.醫源性因素,如甲狀腺手術過程中傷到喉返神經。許瑛倢解釋,甲狀腺的背後有喉返神經,負責控制聲帶開合,一旦甲狀腺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就會出現單側聲帶麻痺,造成聲音沙啞或飲食嗆咳。以張小姐為例,經超音波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聲帶麻痺是由於甲狀腺長腫瘤所引起,透過超音波輔助穿刺的細胞學檢查顯示為甲狀腺乳突癌,經施以雙側甲狀腺切除手術及後續放射性碘治療後,目前追蹤情況良好。許瑛倢進一步解釋,該個案有2顆甲狀腺腫瘤,最大達2.5公分,手術後以聲帶玻尿酸注射治療「燒聲」後,聲音明顯改善不再自卑。甲狀腺癌預後非常良好,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突癌為例,10年存活率可達90%。不過,如果甲狀腺全切除,則必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身體內分泌所需。許瑛倢提醒,許多人感冒時都會聲音沙啞,或是喝水、吃東西時嗆到或咳嗽,但若持續1個月以上,就應謹慎就醫,可能是聲帶麻痺所致,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0-04-18 科別.耳鼻喉
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陳醫師,我之前一次感冒後,就感覺鼻涕倒流一直到現在,讓我很困擾...」「常常覺得自己一直在吞鼻涕,這些鼻涕倒流究竟是從哪來的啊?」若要說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我想「鼻涕倒流」絕對穩坐排行榜前幾名。身為鼻過敏兒的我,以前也常深受鼻涕倒流的困擾。因此,面對有鼻涕倒流症狀的朋友,我盡可能地從問診和檢查中抽絲剝繭,希望幫忙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求對症下藥。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鼻涕倒流,但您知道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嗎?還有這些鼻涕此時此刻正悄悄地被您吞入肚子裡嗎?今天就藉由這篇文章,我將與您分享關於鼻涕倒流的真相,並為您整理造成鼻涕倒流的三大原因,希望讓您快速了解,且讓我們一起看下去...關於鼻涕倒流,先告訴您真相 鼻涕倒流其實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已經造成明顯不舒服,請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居然有「正常」的鼻涕倒流?這些鼻涕是從哪來的啊?我們的上呼吸道一路從鼻子到喉嚨,都被一層「黏膜」所覆蓋。顧名思義,這層黏膜就是會分泌「黏液」的膜,這些黏液由黏膜的腺體所製造,每天大約會製造 1 到 2 公升的黏液,默默地往後往下流到喉嚨,這些是「正常」的鼻涕倒流,平時我們並不會注意到它。所謂流水不腐,這些不停流動的黏液,就像灑水系統一樣,除了讓鼻子和喉嚨保持濕潤,更能沖掉吸入鼻子或喉嚨的髒污或病菌,是保護我們上呼吸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線。這些鼻腔分泌的黏液當中,有三分之一會從鼻子流出,其他則是往喉嚨方向流下,被我們吞入胃中。那「不正常」的鼻涕倒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上面提到這些平常就不斷倒流的黏液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過,有許多問題會導致不正常、令人困擾的鼻涕倒流,我試著把這些原因歸納成三大類,希望能幫助您理解。這三大類原因分別是:「鼻涕製造過多」、「鼻涕排不出去」、「鼻涕變得太黏」。鼻涕倒流第一類:水龍頭沒關緊-鼻涕製造過多鼻涕產生得比平時還多,就像水龍頭沒關緊一樣,下游處因此淹水。常見的原因如下:• 感染性鼻炎:舉凡病毒、細菌、黴菌...等病原,都會造成鼻腔的感染,進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倒流。 • 過敏性鼻炎: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貓狗毛、蟑螂...等等,這些過敏原可能誘發鼻黏膜的過敏反應,造成大量的鼻水。 • 非過敏性鼻炎:若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或過敏原,鼻涕倒流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引起。這些包括懷孕性鼻炎、職業性鼻炎、藥物性鼻炎、血管運動型鼻炎...等等。(想知道更多鼻炎資訊,請您參考之前這篇文章:別再說鼻子過敏了!您應該要知道的「非過敏性鼻炎」)• 異物:小朋友若不小心將異物塞到鼻孔內,會導致鼻腔持續發炎和感染,分泌物和鼻涕因此變多。鼻涕倒流第二類:下水道不通-鼻涕排不出去正常情況下,鼻腔分泌的黏液流往喉嚨後,會被我們不經意地吞入胃中。如果這個過程出問題,就像下水道不通,黏液往上累積在喉嚨,因而產生鼻涕倒流的症狀。可能的原因有:• 胃食道逆流:胃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強的酸(pH 值只有 1.5 到 3.5,比常用的浴廁清潔劑還酸!)。當胃液逆流而上,最遠可到達鼻腔附近,造成所到之處的黏膜發炎,產生類似鼻涕倒流的感覺。 • 食道病變:食道結構問題或運動障礙,也會影響鼻黏液被吞入胃部。鼻涕倒流第三類:鼻涕變得太黏•脫水:水分攝取不夠會讓鼻子分泌的黏液變得更黏。•藥物:某些藥物(例如常用來治療鼻水的抗組織胺),可能讓鼻涕變得黏稠。•乾冷的氣候:在冬天或是乾冷的地方,會讓鼻涕變得黏稠。•年紀:隨著年紀增長,上呼吸道黏膜的腺體萎縮,加上吞嚥和協調能力下降,都容易產生濃稠的鼻涕倒流。既然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那我什麼時候應該要看醫生呢?現在您應該已了解鼻涕倒流分正常和不正常的,那究竟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儘早尋求醫師協助呢?以下這些是您需要特別注意的:• 發燒:可能是感冒後出現併發症,例如急性鼻竇炎• 濃黃甚至有異味的鼻涕出現:要懷疑急性鼻竇炎• 鼻涕或痰液出現血絲:要排除像是鼻咽癌、肺部疾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呼吸會喘或是聽到喘鳴聲:可能是過敏症狀發作(例如氣喘...)• 經治療後仍沒改善的鼻涕倒流鼻涕倒流讓我很困擾,該怎麼治療呢?由於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太多了,抓出背後潛藏的來源,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對於有症狀的鼻涕倒流,治療大致可以分成「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若不喜歡吃藥,或是暫時無法就醫時,可先自行嘗試這些溫和的物理治療:• 補充水分:當感覺鼻涕變得濃稠時,水分一定要比平時喝得更多,避免黏膜缺水。• 洗鼻子:使用洗鼻器或洗鼻機,將溫暖的生理食鹽水沖入鼻腔,能改善許多鼻炎造成的症狀。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洗鼻器具,挑選您使用習慣的即可。(洗鼻子是平時保養鼻腔很好且有效的方法,建議可以詢問您的耳鼻喉科醫師有關洗鼻子的方法喔!)• 吸蒸氣:若家裡沒有吸蒸氣的機器,可以用泡過熱水的毛巾熱敷在鼻子附近,或是洗澡時在浴室待久一點,都能使鼻腔處於濕潤的狀態,藉此減少鼻涕的黏稠度。• 過敏控制:對於過敏造成的鼻涕倒流,除了藥物控制,最重要還是平時就要做好減少過敏原的功課(例如加強室內除濕、使用防蟎寢具、減少二手或三手菸...等等),效果才會好。若經以上的物理治療仍沒明顯改善,或是鼻涕倒流的症狀太困擾,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是治療鼻炎症狀很常用的一類藥物,然而使用時機建議請您的醫師評估,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急性鼻竇炎...)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會讓鼻涕變得更黏而不易排出。• 口服抗充血劑:造成鼻黏膜消腫,使鼻腔變得通暢,以利鼻水排出,但同樣建議遵照醫師建議使用,避免副作用產生。• 鼻噴劑:鼻噴劑有許多種類,其中一類為類固醇鼻噴劑,可以治療不同種類鼻炎造成的鼻涕倒流;另一類則是抗充血的鼻噴劑,一般藥局即可買到,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鼻子越噴藥反而越塞,千萬要注意。• 抗生素:當鼻涕倒流的來源是細菌性鼻竇炎時,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可以縮短不舒服的時間,以及避免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其他:當鼻涕倒流的症狀來自於胃酸逆流,某些胃藥(例如氫離子阻斷劑...)就能派上用場了。關於鼻涕倒流,還有什麼我需要注意的呢?鼻涕倒流可能導致許多症狀,例如持續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等。可能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當中,有些可能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能會消失,聽到這消息許多人可能會感到洩氣,甚至在過程中就放棄治療,實在可惜。這可不是要您因此灰心喪志,其實大部分造成鼻涕倒流的問題都不嚴重,只要越早找出原因,經過耳鼻喉科醫師為您「客製化」的治療,多數人都可以感受到進步的。現在,讓我們一起為您鼻子的健康而努力吧!原文: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