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 養生.更年期變化
搜尋
老化現象
共找到
116
筆 文章
-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Q:為什麼會有白內障?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現象,大約在40到50歲後,眼睛內的水晶體會漸漸硬化、混濁產生白內障,隨著白內障增加,視物會變得愈來愈模糊,有時候會有畏光的症狀,白內障的視力問題,沒辦法透過視力矯正改善。除了老化會造成白內障,車禍撞擊等外傷,或是虹彩炎、青光眼等疾病也可能產生併發性白內障;再者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也可能產生代謝性白內障;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引起藥物性白內障。另外,因遺傳或是染色體異常等,也可能發生先天性白內障。Q:白內障一定要手術治療嗎?不一定。白內障治療除了手術以外,還有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延緩白內障的速度為主。手術治療是等到已經影響視力或是影響生活作息時,才建議進行手術,手術也能避免白內障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狀況。Q:白內障手術最佳時機是?太輕微或太熟都不好?白內障手術時機因人而異,通常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就建議進行白內障手術,如單側視力下降導致摔倒、視差引發車禍,或容易誘發高度危險的急性青光眼等,就算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從健保給付的標準來看,白內障影響視力到了0.4時就建議開刀。而職業駕駛有視力0.8的需求,因此職業駕駛的視力,若因白內障已降到0.6,也建議手術開刀。許多患者會認為白內障可能重複發生,乾脆等到白內障更嚴重時再動手術。如果白內障太熟,會傷及水晶體後囊,可能會造成囊袋破裂、瞳孔變形,或是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裂孔、青光眼等,建議盡速開刀,不宜等到過熟再處理白內障。而白內障仍輕微時,則建議用藥水延緩惡化,不建議開刀,畢竟摘除水晶體需要縫6到7針,對於眼睛仍有傷害。Q:白內障手術後,白內障還會再生嗎?經歷白內障手術後大約一年以後,約有15%到30%的機會,會因為疾病、體質的關係,在水晶體後囊的部分出現「纖維化細胞增生」,即在後囊長出一層膜,但並不是白內障又長回來了。常發生在年紀輕的患者,或是有三高、糖尿病、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且女性多於男性,此狀況僅需要到眼科門診,使用雷射將後囊袋渾濁的部位去除,過程大約5到10分鐘,即可恢復視力。Q:換完人工水晶體,為什麼感覺視力沒有變好?這個原因多元且複雜。人工軟式水晶體粗分球面與非球面,目前健保全額給付以「球面」為主,但有些患者明明不適合球面,卻因為健保全額給付而選擇球面,球面水晶體僅提供一般日常所需的視力,且球面視覺外圍會略有變形,導致患者會認為效果不佳。非球面水晶體分為單焦、多焦、矯正散光等多種不同功能的水晶體,術後要學習適應多焦水晶體,也會讓患者認為術後狀況不佳。如果更換人工水晶體的患者,先前就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眼睛已經有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視野缺陷、視神經病變等,也容易讓手術後效果相對差一些。不過任何更換人工水晶體之後所出現的「視力並沒有變好」的問題,大多發生在醫病缺乏良好的溝通所致。部分患者會過於期待更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將完全恢復到沒有疾病之前。Q:白內障手術要到診所開還是到大醫院開?白內障手術屬於眼科基礎的手術,目前大約有一半的白內障患者手術都在診所執行。在選擇診所或醫院時,可以先探詢口碑,瞭解使用的儀器、設備,是否能夠完全消毒,讓手術更加安全。(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延伸閱讀】>>健保大數據/白內障何時手術最好?選用人工水晶體最新趨勢
-
2022-01-10 該看哪科.牙科
缺幾顆牙沒關係?缺牙和牙周病相互關係 牙醫:最怕導致這三種疾病
● 缺牙影響咀嚼功能及營養吸收● 嚴重缺牙,各項器官機能也會變差● 缺牙提高牙周病發病率,發炎易造成心血管疾病一名70歲長輩就醫時抱怨,食物常常咬不斷、牙齒鬆動沒力氣、無法啃喜愛的雞腳…,還沒張開嘴看診,已經可以料到長輩有缺牙情形,用儀器檢查後,口腔內的死角留有食物殘渣,且患有牙周病。保持「80/20」養牙防老老化是人體自然反應,但缺牙也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之一嗎?WaCare專家、牙醫師陳紀帆說,從小養成正確的護牙觀念,老了想要擁有一口好牙並非難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80歲以上的長者至少應該要有20顆保護生理需要的功能牙,達到「80/20」標準,其中不包含假牙,才能維持咀嚼功能以及營養吸收。缺牙會造成哪些問題?陳紀帆表示,最直接的影響是無法好好吃東西,久了容易引發營養失調,身體就會愈來愈虛弱,各項器官的機能也會變差。其次是發音及顏面上的變化,講話「漏風」、發音不標準,降低人際社交的自信;缺牙過久會導致雙頰逐漸萎縮凹陷,有礙面子美感。缺牙、牙周病是相互關係造成缺牙的原因,除了意外碰撞和嚴重齲齒需拔除之外,主要凶手就是牙周病,平時若忽略牙齒清潔,牙齒周圍組織容易因細菌感染讓牙齦與支撐牙齒的齒槽骨萎縮,漸漸地鬆動脫落。缺牙和牙周病是相互關係,當咬合面不平整時,兩側牙齒會往缺牙處傾倒,食物殘渣容易堆積,牙周病加劇。積極治療 找回咀嚼能力扣除智齒,成年人應有28顆牙,缺牙後會打破全口的平衡,提高牙周病的發病率。陳紀帆提醒,牙齒的健康影響老年生活品質,口腔衛生不只是牙齒問題,長期咬合不正會造成顳顎關節障礙、肩頸痠痛等。口中的細菌從牙周組織進入血管後,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咀嚼功能會牽動大腦,缺牙易導致失智症或加速惡化。陳紀帆呼籲,千萬別抱持「缺幾顆牙沒關係」的心態,應積極治療找回原有的口腔咀嚼能力。重建缺牙區,可選擇固定式的牙橋及植牙、活動式假牙、植牙加上活動假牙的混和式,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可依個人需求、預算、體質多討論重建治療。即使戴上假牙,仍要注重最基本的清潔,牙刷搭配牙線有加乘效果,更要定期回診檢查密合度、舒適度,延長使用效益。.歡迎加入>>全銀運動
-
2021-12-23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視力模糊、畏光,眼睛發現問題前往就醫,被告知有白內障、需要開刀,當下往往讓人錯愕又緊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個非常常見的眼部疾病,手術可一勞永逸,怕的是因錯誤觀念延誤治療,嚴重也會造成失明。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老化、高度近視皆是風險。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盛行率高,不過大多屬於良性,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是個眼部水晶體的正常老化現象,如長白髮一般,若簡單的形容,就如相機的鏡頭髒了或出現雜質。從統計上來看,老化性白內障族群50歲以上就約有60%,60歲以上可達80%,70歲以上就約有90%。而從手術來看,75歲以上就約有八成接受過白內障手術治療。 除了老化以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是個重要的風險因子,此族群出現白內障,往往也更容易出現近視度數急速飆升的情況,例如半年內近視度數從500度直接升到900、1000度,差異相當明顯。除此之外,慢性疾病如三高、腎臟病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糖尿病,相當於水晶體長期「泡在糖水中」,代謝受到影響,也容易引起白內障。另外抽菸、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受到強光刺激、或眼部曾受到創傷的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提醒3C族群也包含在其中,雖不至強烈傷害,但長期、長時間、沒日沒夜的使用,對眼部而言不光是近視,也是個慢性傷害,與白內障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息息相關。其他相對少見的包括了遺傳、或是媽媽懷孕得上德國麻疹,皰疹病毒影響到胎兒等先天性白內障。白內障不只視力惡化,醫:不治療一樣可能失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常兩眼都會出現,大多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顏色對比變差、炫光、畏光等,但不至於有疼痛、痠澀等實際的不適感。不過,若是有白內障卻遲遲未妥善治療、延誤就醫,白內障成熟時也可能引起青光眼等眼部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甚至嚴重可能使得眼部神經壞死導致失明。而白內障雖為眼部的疾病,但影響也相當廣泛,視力受影響,也可能造成各種生活不便或發生危險,白內障的年齡層普遍有骨密度較低的情況,若發生跌倒容易骨折,便有可能久臥於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視力受損與情緒障礙、心理疾病、腦部退化息息相關,若遲未治療恐怕也會有所影響,正如灰暗的空間容易讓人心理生病一樣,不可忽視。另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可以明顯地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位白內障患者,一眼開完刀後,另一眼也出現白內障,但因對開刀有著錯誤的認知及恐懼,想要拖久一點再進行另一眼的手術,結果延誤治療,尚未手術的眼睛後來不幸因為白內障過熟發生急性青光眼發作,且眼部神經壞死導致無法手術,導致最後一眼失明。 提醒民眾,若有發現視力有日漸變差、影響到生活或行動安全受到影響等就盡早檢查,且越早越好,不宜自行多加多觀察。若確診白內障應趁早妥善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視力損傷。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嗎?安全嗎?會復發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水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目前相當有限,日後還是會逐漸惡化,而手術治療更換人工水晶體,技術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現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有別於以往需要白內障成熟才建議動手術,現在只要有明顯的視力影響,即便是早期也可以接受治療。其安全性高、成功機率高,99%可順利完成手術。一般而言會建議先進行一眼,待該眼穩定後進行另一眼,以避免同時治療雙眼時,術後暫時包紮雙眼時影響生活。手術通常約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術後第一天通常會包紮靜養,第二天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視力恢復,後續會越來越清晰。換上人工的水晶體穩定度高可以使用一輩子,一勞永逸根治白內障,相較之下比較需要操心的,會是在術後保養。 白內障術後要注意什麼?醫:避免進水、出力是重點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術後一至兩周最需注意的,就是避免該眼接觸到生水,以免發生感染,洗頭、洗澡時就需要多留意確實閉好眼睛或換個姿勢。另外,換上人工水晶體後也需時間穩定,在這之間也應盡量避免搬重物、出力、包括上廁所大號時也避免過度用力,也不宜彎腰過低等情況,以免人工水晶體出現位移等不良情況。除此之外,也需留意避免碰撞,不過通常術後會讓病人使用護目鏡、眼罩等,因此日常多留意即可。《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動作無法達標代表行動力退化 簡文仁教2方法強化肌肉骨骼
入冬後,天氣驟變讓不少長輩的關節感到疼痛不已,加上戶外低溫更是不運動的最好藉口。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關節不適必須立即就醫,瞭解關節退化的原因。而人開始退化與降低行動力有關,如果不持續運動,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初期關節、肌力變弱,到最後完全不使用就會快速退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力勢必會受到肌力、關節退化等因素影響。簡文仁表示,「退化」常被誤以為是「老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而老化則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功能,無法逆轉。對抗退化必須要找出原因,調整生活習慣;對抗老化則是要有健康策略。關節出現喀喀聲,兩方式強化肌肉骨骼。簡文仁表示,關節出現喀喀聲,顯示關節軟骨遭到磨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體重過重、大腿肌力不足等,則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建議長輩,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成分,另外就是增加肌力。1. 補充營養:攝取足量蛋白質,才能長肌肉。簡文仁表示,胃口不錯的長輩,只要均衡飲食,就能幫助關節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足量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長肌肉。肌肉能保護關節,降低磨損的機率。如果胃口不佳,可以適時補充營養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液分泌。另外,可以補充咪唑胜肽,簡文仁表示,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屬於長鏈的胺基酸,長輩因為胃口或是牙口不好,不喜歡吃肉,攝取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也比較好吸收。人體本身也會分泌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的速度遠低於流失的速度。坊間的咪唑胜肽則是從迴游魚類提煉出來的,屬於一種胜肽,加強服用更能幫助長輩增長肌肉。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C、D,簡文仁表示,建立起足夠的肌群,需要多種材料,不能只靠單一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除了鋼筋水泥,也需要石灰、磁磚等協助裝潢。2. 開始運動:採循序漸進,習慣運動再加上重訓。很多長輩會說「一輩子都沒運動,怎麼可能再運動」。簡文仁強調「要活就要動」,擔心運動會增加身體負擔,就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像是最簡單的「叭噗叭噗」,雙手張開後再握拳,這是所有人一定都做得到的運動。其餘的運動則視體能狀況,像是無法從椅子上自行起身的長輩,可以增加輔具,如扶手,幫助起身,多增加腿部肌力。腿部肌力足夠,關節被磨損的機率才能降低。如果從一般高度的椅子,透過扶手可以起身,可以降低椅子的高度,慢慢嘗試,多做幾下就能幫助腿部肌力增長。原地踏步也是幫助腿部肌力增加的方法之一。簡文仁表示,一開始每一個動作從五下開始,之後再變成十下,最多二十下。不間斷持續一個月,就會看見成績。簡文仁說,其實只要做一周就能看見明顯進步。開始培養基本的肌力以及體力後,可以慢慢接觸重訓,但千萬別操之過急,最好的方法是找教練,慢慢加強阻力,沒有經驗者,最好一開始別自己練,以免傷身。檢測行動力如果下列任一種方式無法達標或是有困難,顯示行動力開始出現問題。1.65歲以上的長者,每秒鐘至少要走0.8公尺。2.從椅子上起身不需要扶手,可順暢起身。3.上下樓梯時,可以只使用單腿的力量,往上或往下推進。
-
2021-1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老是喀喀響算退化嗎?還可以運動嗎? 醫師詳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6個問題
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關鍵,平均承受約35公斤,體重愈重或走路姿勢、運動方式錯誤,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容易加速膝關節退化。50歲過後,膝關節逐漸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痠腫甚至無力,影響出門行走意願。但是愈不動、關節退化愈快,久了就陷入惡性循環。「醫生,我的膝蓋最近有點卡,轉到某個角度會發出喀喀聲,前側偶爾隱隱作痛,我的膝蓋退化了嗎?」根據統計,50歲以上民眾大約5成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護膝」已經是中高齡重要的養生保健之一。運動能強化膝蓋,但是門診有許多因為運動傷害造成膝關節退化的案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洪岳裕呼籲,要減少關節磨損,重點是避免過度負荷,包括肥胖、過度使用、不良生活行為等。膝蓋關節退化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請看以下Q&A。Q1:我明明還很年輕,為什麼會膝關節退化?A: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及活動量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退化,降低骨骼摩擦緩衝功能,因此感到疼痛。青壯年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上班族習慣翹腳、女性愛穿高跟鞋都會增加膝蓋壓力。過胖也是高危險群,想要控制關節炎風險,體重是主因。Q2: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A:邁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量快速下降,骨質容易疏鬆、新陳代謝變慢,一方面肌力不足使關節軟骨缺乏支撐,一方面中年出現肥胖現象,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比男性早。另外,女性常蹲跪或彎腰做家事,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Q3: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自然老化現象,年齡到了免不了會受影響?A: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而是軟骨受到損傷破壞,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運動習慣與方式、工作長期負重、過度跑跳等。最近吹起健身風,許多人嘗試重量訓練,若肌肉量不足、動作錯誤,膝蓋首當其衝。Q4: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不適該怎麼辦?A: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明顯時,應先休息、減輕承受的壓力;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改善,嚴重退化則需要手術治療。記得就診請醫師評估,照X光觀察軟骨磨損程度,勿過度推拿按摩。Q5: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可以運動嗎?A:透過運動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若因為怕痛而不敢運動,反而會使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Q6:還有哪些關節保養的方法?A:保持正常作息,控制體重、少搬重物、多曬太陽等;若家中長輩發生關節退化,選擇適當輔具減輕受力。平常可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C、含鈣食物、抗氧化劑等,修復關節軟骨並減緩發炎。
-
2021-11-27 該看哪科.皮膚
提早出現「滿頭白髮」 醫師提醒:骨質疏鬆、心臟病恐找上門
擁有一頭烏黑亮髮,是顯年輕的象徵。但如果年輕人長白髮,可能是身體出問題了!外科醫師江坤俊指出,提早出現白髮的原因,多數是因為血液循環不佳,這時受影響的不只是頭髮顏色,還會導致骨質形成不良,得到骨質疏鬆的機率提高4倍,歐洲研究也發現,「少年白」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白髮被視為「智慧」的象徵,但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則要擔心是否身體出狀況。江坤俊在「江P醫件事」YouTube提到,人的頭髮可以呈現黑色,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的緣故,但到了30歲以後,黑色素細胞就會開始耗損,平均每十年耗損8%-20%,到了50歲以後,頭髮半白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但有些人明明還很年輕,不到40歲就開始長出許多白髮,江坤俊解釋,這是因為黑色素細胞不太健康,有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抓頭皮傷到黑色素細胞」,而提早出現白髮。江坤俊進一步說明,中醫上有個說法,「白髮出現的位置對應身體五臟六腑的疾病」,像是如果白髮出現在額頭,可能代表脾胃、腸胃功能不好,如果長在兩鬢,則代表肝臟功能不好。以西醫來看,出現白髮的年紀較早,多數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得到骨質疏鬆的機率也是一般人的4倍。江坤俊表示,良好的血液循環可以維持黑色素細胞的健康,如果血液循環不好,對於造骨細胞也會有影響,他也指出,歐洲曾經研究過2千名40歲以下,提早出現白髮的年輕人,發現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是常人的5倍多,與血液循環不佳有關。維持烏黑亮髮的關鍵,江坤俊強調,「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這三項是最容易傷害黑色素細胞的。江坤俊建議,可以觀察父母出現白髮的年紀,如果父母30多歲就出現白髮,自己也在類似年紀就有白髮,那可能是基因問題,但如果父母50幾歲都沒有白髮,自己30幾歲就滿頭白髮,那要小心是「身體已經出問題了」。
-
2021-11-13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中市失智成果展 點亮愛連網心燈
面對失智海嘯來襲,臺中市積極推動失智照護服務,今(13)日上午在台中慈濟醫院一樓大廳舉辦「110年失智共照中心暨失智服務據點聯合成果發表會」,活動以「臺中憶智網,共照5相隨」為主題,展現臺中市失智照護服務計畫開辦第五年的豐碩成果! 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活動開場由童心劇團演出精采舞台劇,帶出失智家庭的照顧議題;為炒熱現場氣氛,特別邀請台中慈濟醫院失智服務據點團隊及阿公阿嬤秀出音樂技藝;活動中安排由臺中市政府、服務單位、失智長輩及家屬共同點亮愛連網心燈,除宣示失智服務成果外,也象徵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另外,活動會場展出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服務據點創意課程海報,將持續展出至12月31日,讓更多民眾能認識失智症及瞭解臺中市失智照護資源。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為了讓失智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臺中市積極佈建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至今已成立10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並設有失智團體家屋2家、日照服務單位89家、C據點長照站350家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9家,逐步提升資源可近性。此外,為了防止失智長輩走失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由警察親自走入失智服務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就近提供失智長輩指紋捺印服務;為了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負荷,臺中市將彙整相關失智照護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製作失智服務資源手冊,將社會福利資源一次報乎你知!便利照顧者快速找到合適資源。失智症是一種疾病 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曾梓展呼籲,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如發現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狀,應儘快前往失智症整合門診服務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並於就醫完成後,至失智共照中心接受個案管理服務,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的照顧,也讓照護者獲得喘息。相關資訊可至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及照護專區/服務資源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679207/Lpsimplelist),或撥打長照服務專線1966,由專人為您服務。
-
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阿嬤的治感冒秘方:沙士加鹽巴、蕃茄加紅糖、紅糖薑水...到底有沒有效?30年中醫師揭密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西醫對於容易感冒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近的。西方醫學認為,感冒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讓病毒入侵;中醫則是用「臟腑」來說明免疫系統,「邪氣」就是病毒。不過會讓人感冒,也不單單只有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流行病學已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第一:是「病毒」,中醫稱為「外邪」。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中醫認為多從「風邪」夾帶著邪氣入侵。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體質多半為「虛」。以上三項皆具備就會致病,反之,只要讓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感冒,所以,可努力的方向是:(1)消滅外在的病原體:但這很困難,因為病毒幾乎無所不在。(2)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透過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防護措施。(3)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是最基本也能有較好的效果,即使有「病毒」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年紀愈大,免疫力就愈差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疫能力,但往往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成長、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大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愈來愈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但在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就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這時,就會陸續出現年輕時候沒做保養、作息不好有關的疾病,那麼後悔也來不及了。此外,像是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精神緊繃、操勞過度、情緒失調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免疫能力的下降。陳醫師貼心話》阿嬤的感冒秘方出身中醫世家的我,從小到大只要感冒了,阿公和阿嬤就會用生活中的食材沖泡各式各樣的飲料給我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些道理。夏天愛打赤膊玩水,每次中暑、感冒、喉嚨痛或咳嗽的時候,黑松沙士加鹽巴,是老人家最常給我喝的飲料,就好像牙膏加上鹽巴,涼涼的,滋味讓我永生難忘;雖然不太好喝,但阿嬤都說,喝了很退火,好得快。◎沙士加鹽巴:從現代觀點來看,中暑或感冒、發燒、流鼻水等症狀,會消耗掉許多體液、 電解質,甚至降低食慾,所以用二氧化碳飲料加上鹽巴,主要就是補充體液電解質、水分、糖分、鹽分,鈉離子等。但建議要稀釋後再喝,也較適合成人,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就不宜,因糖分濃度過高、滲透壓太大,反而會讓腹瀉更嚴重;加上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熱生痰,對於感冒和脾胃功能的恢復反而不好。◎蕃茄加紅糖:還有一味,是用蕃茄切片沾紅糖吃可止咳化痰。番茄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鹼酸、胡蘿蔔素、維生素 B1、B2、C、茄紅素等,主要是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增強抵抗力;茄紅素可抗氧化,延緩衰老,可抑制體內自由基的活動,也有緩解咳嗽、化痰。◎紅糖薑水:而紅糖薑水則適合寒性感冒者、咳嗽、流透明清鼻涕者,因乾薑搭配紅糖可以發散風寒,薑辣素又可加速新陳代謝,擴張血管,行血活血,提升體溫,讓全身暖起來。但若喉嚨疼痛、發燒超過38℃屬於細菌引起的感冒,就不適合使用。◎紫蘇梅茶:紫蘇梅茶對感冒的頭昏頭暈也很有用。梅子有收斂與抑菌作用,能緩解頭疼脹痛,紫蘇還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常用於散風熱、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對感冒引起的頭昏頭暈有幫助。最後提醒,感冒時容易引發腸胃炎,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建議飲食要清淡(避免水果、冷飲及油膩的食物),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讓腸胃輕鬆一些;至於喉痛者,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咳嗽時常用陳皮、八仙果等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的功能,所以咳嗽不要吃柑橘類是不正確的觀念。書籍介紹免除疫病:傳承三代中醫世家,行醫30年的私房養生寶典;簡單力行的生活中醫,幫你顧好肺脾腎!作者:陳潮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04/07作者簡介陳潮宗: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碩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傳承三代中醫世家,結合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陳潮宗秉持《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原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食材特性,以及運用在不同身體狀態的方法,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延伸閱讀: 老伴啊...牽手一輩子,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肩頸易疼痛?名醫曝潛藏10大風險的生活習慣
「見樹不見林」是比喻只看見事物的局部或細項,看不清全貌的狀態。將脖子疼痛歸因於「椎骨之間的縫隙變窄」、「長出骨刺」、「頸椎出現老化現象」、「罹患直頸病」等,就是僅著眼於「樹」的原因探究法。醫學上,了解實際的頸椎變化雖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然而在頸椎病的案例中,如果太執著於這一點,可能就無法進行適當的處置。因為許多患者一聽到醫生說是脖子的骨頭有問題,就會覺得「那會痛也沒辦法」、「只能吃藥抑制疼痛,走一步算一步了」,不會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若被診斷是「老化現象」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請大家先把「這棵樹」暫擱一旁,檢視「整片森林」的狀況吧。我希望大家將關心的重點放在「這種變形、壓迫、老化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又為什麼會惡化?」上。即便具體的答案因人而異,其中還是有個重大的共通要素,那就是「姿勢不良」。請大家以此為前提,從以下十個項目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敘述,了解潛藏在生活中,讓自己肩頸疼痛的真正原因。導致脖子疼痛的生活習慣檢測表□ ❶常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❷經常使用筆記型電腦□ ❸整天坐辦公桌,使用電腦工作□ ❹一坐下來,就很習慣翹腳□ ❺有駝背及頭部前傾的姿態□ ❻不常做伸展操等運動□ ❼椅子習慣坐得比較淺□ ❽工作生活壓力大□ ❾經常坐低椅背或無靠背的椅子□ ❿時常坐在地板上大家做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呢?打勾的項目,就是減輕、消除肩頸疼痛的重大關鍵。關於改善生活的具體方法,第四章會有詳細敘述,在此先稍做簡單說明。❶ 請大家觀察在公共運輸上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恐怕找不到人採取挺直背脊、直視前方的姿勢吧?當人們使用這些物品,身體多會變成駝背低頭的樣子。盡量以平視前方的姿勢使用這類工具,就能減輕脖子的負擔。❷ 和 ❸ 原因相似,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導致姿勢不良,筆記型電腦對脖子造成的傷害更大。如果以接近桌上型電腦的使用方式用筆記型電腦,可以減輕對脖子的負擔。❸ 長時間持續坐在辦公室裡,很容易出現頭向前伸出等不良姿勢。就算僅是在察覺姿態不對時做適度的修正,也能讓脖子的負擔驟然減輕。❹ 翹腳一定會讓身體產生歪斜,進而讓脖子承受過度的負荷,所以請盡量不要做這個動作。❺ 駝背且頭向前伸的姿勢,會對脖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多數的頸部疼痛,都是由於習慣維持這種姿勢所致。❻ 肩頸操等運動,可以有效調整不良的姿勢。不進行相關運動並長期維持壞習慣,就會讓身體姿勢固定在不正常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對脖子施加壓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做一些能減緩脖子不適的肩頸操。❼ 如果是短時間坐得很淺並且特別注意的話,還是能保有良好的姿勢,然而時間一長就很難維持。在能保持正確坐姿的椅子乃至於矯正型座椅上深坐,就是減輕頸部負擔的訣竅。❽ 乍看之下,精神壓力跟脖子毫無關聯,但其實壓力越大,身體就越容易無意識地緊繃,導致肌肉僵硬。壓力帶來的緊張會造成肩頸痠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雖然壓力無法完全避免,還是要多製造讓身心放鬆的機會。❾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效利用椅背,但若能善加運用它的功能,就能大幅減輕脖子的負擔。如果椅背過低或沒有靠背的椅子,無法支撐整個後背,就沒有這項功效。於是,在選擇必須長時間使用的椅子時,應當選擇靠背大小足夠、形狀適當的椅子。❿ 基本上,時常坐在地板上很容易造成駝背等不良姿勢,導致造成頸部的負擔。不過只要稍加用心,也能以對脖子較好的姿勢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易喘、水腫只是單純老化?醫提醒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該留意哪些症狀
心臟衰竭不容忽視!疫情期間應護心不中斷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在疫情期間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 9成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出現這些症狀需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出現喘、疲累、水腫甚至需要端坐呼吸等,特別是年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心臟相關病史染疫重症機會高!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疫苗 COVID-19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甚至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民眾,染疫後導致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疫情期間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已被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變化、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 侯嘉殷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團隊照護後,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呼籲民眾,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將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疫情改變熟齡族的生活形態! 專家教你不出門的數位生活,擁抱數位不求人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過去習以為常到實體店面消費購物,如今在防疫需求下,至少一半的生活需求必須透過線上完成,這樣的轉變對年輕人不難,但對長輩來說不免焦慮。「像去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很多學員都來問我們說,想用手機買口罩要怎麼做?」專教熟齡族手機教學課程的團隊「智樂活樂齡活動社群」就觀察到,很多以 前對數位無感的大人們,在這波疫情來襲後,對於學習數位技能的動機比往常更強烈。初期沒信心 上完課變講師「智樂活」團隊共同創辦人畢偉功與陳麟說,儘管想要「數位自主」的人變多,但多半對學習數位仍存著「好難」刻板印象。陳麟說,對3、4年級來說,他們學習力最好的時期,網路可能還沒出現或才剛發展,所以很多人對網路運作邏輯不熟悉,加上視力退化、手抖等老化現象,用起手機本來就比年輕人來得吃力。智樂活團隊表示曾聽過一些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因為過去受挫經驗對自己很沒信心。而智樂活成立近4年來,成功地讓至少5位原本不是資訊背景的熟齡退休者,因為對手機數位課程有興趣,上完智樂活的培訓課程後,現在變成可以教學的手機課程講師。熟齡族專屬 步驟簡化易學畢偉功與陳麟說:「長輩不是學不會數位技能,只是需要比較長的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則是需要把步驟簡化並且拆解得更詳細。」最懂熟齡族的《橘世代》與「智樂活」攜手,推出專屬熟齡族「不出門的數位生活課: 訂餐、買菜、手機爆滿不求人」課程,針對疫情下的生活情境,用易懂的教學語言,學會用手機外送平台訂餐、買日用品、整理手機裡爆滿的照片,以及學會照片修圖等。在疫情不方便出門的此刻,把握時間增進數位技能,讓疫情解封後的生活更豐富。報名請點擊連結或洽02-7721-6909按2。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沈默的5公斤害你脖子老化 一姿勢是肩頸疼痛關鍵
最近時常被當成頸痛原因的「直頸病」,也和頭向前傾的姿勢有深刻的關係。如先前所提,頸椎原本的生理曲度是微向前彎的,也就是呈現圓弧朝著前方稍微彎曲的形狀。倘若這個天生的弧度消失了,可能就會變成所謂的「直頸病」。脊椎呈現前後彎曲的S型。這個自然的形狀可以支撐沉重的頭部和軀幹、分散重力,是緩和脊椎衝擊與負擔的關鍵。因此讓頸椎呈現筆直狀態的直頸病,就會因為這部分的失效而增加頸部負擔。並且,頸椎要是變得和地面垂直也就算了,但又偏偏不是。直頸病實際上是像二十四頁的圖,脖子整體向前突出。直頸病這個名稱,很容易讓人以為症狀只有「脖子變直」,不過請大家記得,直頸病是頭向前傾所引起的症狀,脖子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張力,讓負擔增加。到了被診斷為直頸病的階段,不良的姿勢已讓肌肉和脊椎變得僵硬,所以必須強迫自己做肩頸操或肌力訓練,慢慢將姿勢矯正回來。第三章的自我治療就能發揮這樣的效果,請大家務必試試看。從照片來看頭部前傾的駝背姿勢,以及因此使得頸椎肌肉僵硬到最後惡化成的直頸病,看起來實在很痛苦,甚至會讓人覺得:為什麼他能維持這樣的狀態,從沒想過要矯正過來?這裡也潛藏著容易發生肩頸疼痛的祕密──其實和手臂等部位比起來,脖子比較「感覺不到重量」。我們的頭部約五公斤重,但是在生活當中並不會特別意識到這股重量。如果換成手臂,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要是一早起來就拿著五公斤的女用保齡球或米袋,如此持續十六到十八個小時,我們應該會覺得重得受不了。然而,脖子卻默默承受著這樣的重量。脖子能夠靜靜地支撐頭部重量,即是因為它對於「重量感覺」的遲鈍。腳對於重量的感覺也沒有手臂敏感,但在人清醒的時候,對這部分最不靈敏的還是脖子。更正確來說,由於脖子要支撐重要的頭部,所以會在承受重量的同時,維持絕妙的平衡,只不過我們不會意識到這樣的機制。畢竟如果脖子一天到晚都覺得沉重,那也太難過了,這大概就是頸部的重量感覺不敏銳的緣故。的確,這樣確實能讓人們輕鬆生活,但也因為感受不到重量,脖子才會在我們不注意的狀態下,長時間被擺成不當的樣態,使得肩頸肌肉張力在不知不覺中增大,最後引起疼痛。如果不良姿勢持續的時間很短暫,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能隨時調整回來;但正是因為不會立即感受到不適,才會長時間維持。也就是說,若要追究肩頸疼痛的原因,就該集中在「頭向前傾的不良姿勢」以及「長時間持續」這兩點。所謂「長時間」指的不是單一天內,而是單位更長的期間或年數──頸椎病被視為老化現象的一環,就是因為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愈容易出現。了解脖子「感覺不到重量」的「弱點」,並且留意正確姿勢、伸展脊椎和周遭肌肉,正是預防、改善、消除肩頸疼痛的最佳祕技。※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08 科別.泌尿腎臟
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醫解答「透析條件」
常有許多患者拿著健康檢查報告到腎臟科門診,一臉緊張地問:「我的檢查發現腎臟功能有紅字,小便有尿蛋白,是不是快洗腎(透析)了?為何我會有腎臟病?我的腎功能是如何?腎臟病有藥治療嗎?吃藥不是對腎臟不好嗎?可以吃中藥嗎?可以針灸嗎?腎臟病治療有用嗎?」洗腎高危險群 年長者及糖尿病要注意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90,000人。但到底誰容易變成洗腎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朝富指出,主要還是年長者及糖尿病患者;根據2019腎臟病年報,平均進入透析年齡接近67歲,而糖尿病約佔45%。除了高年齡、高血糖,其他危險因子還有腎絲球腎炎疾病併蛋白尿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多囊腎、腎臟病家族史、使用中草藥、非類固醇止痛藥、痛風、尿路結石、腫瘤、紅斑性狼瘡等。評估腎臟功能 無症狀尚未需要洗腎張朝富表示,腎臟功能評估有許多方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抽血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 Cr)濃度,然後依據公式推估腎功能過濾率。正常年輕人無腎臟病應該要超過90ml/min,但是腎臟影像異常或尿蛋白過高超過三個月,就是第一期腎臟病;若腎功能過濾率下降到60-89 ml/min同時腎臟影像異常或尿蛋白過高超過三個月,就是第二期或稱為輕度慢性腎臟病;而過濾率降到30-59 ml/min就是第三期或稱為中度慢性腎臟病,當過濾率15-29 ml/min就是第四期或稱為重度慢性腎臟病,盪第五期就是過濾率小於15ml/min,這時腎臟功能已經衰竭,通常血液中肌酸酐會超過6-8mg/dl,但是只要沒有症狀其實都還不需要洗腎。尿毒症出現 需要靠洗腎解除不過,一旦尿毒症出現,就是發生疲倦、下肢水腫、尿量減少、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皮膚癢、呼吸困難、貧血等,使用藥物都無法緩解時,就需要靠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接受腎臟移植才能解除尿毒症。張朝富提及,門診常有患者健檢報告腎功能過濾率只有每分鐘六十多毫升,如果沒有蛋白尿,影像也沒有異常,其實不算第二期腎臟病,如果是年長者洗腎機率應該很低。但是如果是很年輕患者,雖然不算腎臟病,但是與同年齡比起來如果腎功能差很多,則建議要定期追蹤。尿蛋白呈陽性 需進一步檢查每日排出量有許多患者健檢報告呈現尿蛋白陽性跑來腎臟科門診,這時就要進一步檢查尿蛋白的每日排出量,以確認是否超過正常值(每日< 150 mg)。因為健檢篩檢尿蛋白是檢查一次尿液中蛋白質的濃度是否過高,由於健檢長時間禁止飲水時尿液濃度會上升,測定尿蛋白濃度就常會篩檢出假陽性,所以若篩檢呈現陽性,就需要進一步安排定量的尿蛋白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真的異常。腎臟功能吃藥 擅自停藥風險高腎臟病患常合併許多疾病,因此會使用多種藥物,最常有的疑問就是,腎臟功能已經不好,吃這麼多藥物會不會更傷腎臟?張朝富說,如果沒病的人吃了血壓藥、血糖、高血脂藥物,確實會有很大副作用,但若經過醫師診斷,不吃藥反而會讓三高沒控制好,導致腎臟衰退更快,所以有問題一定要請教專科醫師,不要自己隨便停藥。腎臟病服用中藥 須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另外,有許多腎臟科醫師都禁止病患使用中藥,甚至某些大牌醫師會告知病患如果吃中藥就不要再來看他,主要是因中藥不傷身體的錯誤印象,讓很多國人會亂吃中藥補身。其實,這些年中藥治療腎臟病的臨床實證研究上,已經確認某些中藥確實會延緩腎功能衰退,因此建議如果使用這類內服藥物,一定要經過合格且有經驗的中醫師診療,且一定要定期檢查腎臟功能及電解質變化。張朝富提醒,如確認有慢性腎臟病,一定要定期腎臟專科追蹤,千萬不要有僥倖或逃避心理。慢性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現象,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及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已經確定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甚至逆轉改善部分腎功能。延伸閱讀: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不可偏重單一功能,五感綜合訓練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又稱為「五感」。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必然漸漸衰退。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覺得出門與人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一開始出現的是嗅覺障礙。接下來,大腦皮質頂葉和海馬迴開始出問題,最後位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皮質也會漸漸失去功能。前額葉皮質又被稱為「心智指令中樞」,負責集中注意力和決策等重要工作,其中,「執行功能」這項工作與失智有重大的關係。執行功能,是指把各種計劃中的事項付諸實行的能力。例如設計菜單後,買足所需的食材,再正確地把材料烹調成菜餚。能夠正確執行這一連串的步驟,表示我們的大腦中的執行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可是,如果需要採買的食材漏掉一堆,反而一時衝動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執行功能障礙」。當出現上述的「執行功能障礙」症狀時,生活應該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儘早覺察非常重要,導入預防措施,並且在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前,及早對應。視覺資訊可以間接促進腦部活性從眼睛進入的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視覺功能的老化現象,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老花。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病人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病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資訊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鉅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因此會看到不可思議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為了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經常觀賞美景、每日練習轉動眼球、適度刺激視覺很有效。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升認知功能,但對間接活化大腦的效應值得期待。聽力衰退與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長者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家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家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長輩說,「昨天的生魚片很美味」時,長者卻毫無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長輩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生魚片這件事卻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回應。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病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患者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既然與人溝通機會的減少是失智症惡化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還能與人正常交流時,就應該致力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維持味覺,享受生活之樂「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連難吃的東西都感覺到美味。一般的老化現象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東西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嚐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例如,味覺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品嚐美食是生活重要樂趣之一,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單純的喜悅之一。讓長輩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觸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心靈撫慰觸覺的感受遍及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高齡長者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家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人類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另外,肌膚的接觸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撫慰心靈。嗅覺障礙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迴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欲,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迴才被破壞才是事實。預防失智症的一個重點,海馬迴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迴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即使是一般的老化帶來的衰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定期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幫助維持現狀。嗅覺神經所在的鼻腔因外露於人體,相較其他感官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也表示只要訓練,效果更容易顯現。由此得知,嗅覺的訓練對失智症預防非常重要。書籍介紹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現在開始訓練大腦、防失智、不健忘作者: 浦上克哉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0/12/02作者簡介浦上克哉日本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1988年取得鳥取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博士課程,2001年起擔任鳥取大學醫學系保健學科生體制御學講座・環境保健學領域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日本失智症學會專科醫師等迄今。日本第一位投入失智症診療・預防的專家,基於多年來診療經驗,開發了認知功能檢查(健忘諮詢課程)。積極推動社區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活動。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台大化工博士解謎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化、失智差別在哪裡?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腦神經退化,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判斷力、反應下降,甚至影響到生活自理的能力,如果家中長輩開始忘東忘西就得了失智症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神經退化,除了上述認知功能的障礙以為,可能伴隨著個性情緒改變、幻聽、妄想、干擾行為等症狀,加重了家屬的照顧負擔。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阿茲海默症,其餘還有額顳葉退化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其他例如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疾病、帕金森少部分長輩也可能出現失智的症狀。失智症跟一般老化的差別很多長輩會擔心自己開始記憶力退化了,可能會過度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或者是家中長輩可能開始出失智症的徵兆,卻以為長輩只是老了錯失早期治療的時間,究竟失智症跟一般老化有甚麼區別呢?一般來說正常老化的長輩記憶力也可能會稍微減退,但不至於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且經過提醒長輩是可以自己回想起來的,但如果是失智的長輩,即便你已經提醒他,仍舊沒辦法回想起來。舉例來說,正常老化的長輩也是有可能會忘記自己剛剛在廚房燒開水,但是走回廚房看到水壺就可以自己回想起來,但失智的長輩就可能沒有辦法為想起來,反而還會質問:是誰燒開水沒關瓦斯?失智症十大警訊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長輩記憶力減退是正常的,但如果已經影響到生活例如忘記如何操作洗衣機,或是家人朋友邀約即便經過提醒,仍舊完全沒辦法回想起來,就應該多留意。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工程師開始忘記如何寫程式,數學老師忘記如何解題,司機忘記如何發動汽車,也許長輩老了久久沒接觸會忘記,但經過回想後是做得到的,但失智的長輩們就無法順利執行過去熟練的技能,需要多加留意。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可能會忘記今天是幾月幾日,但失智長輩可能會把早上誤以為是下午,人在里民活動中心但以為自己在家哩,找不到回家的路等。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長輩可能會開始對於某些詞彙表達困難,開始只能用形容的方式無法講出特定名詞,例如用來開門的『鑰匙』。物件擺放錯亂且無法回頭尋找失智症早期最先影響到的是短期的記憶力,因此長輩容易忘記剛剛把錢包放在哪裡,而且找到後也想不起來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判斷力變差或減弱長輩可能開始過馬路時不會看紅綠燈,將櫃子裡的醬油當飲料喝等,沒有辦法正確判斷做出是當的行為。從職場工作或是社交生活中退出由於長輩可能發現自己在工作上或是與人互動上挫折連連,就會自己刻意減少工作或封閉自己不出來與人互動避免錯誤持續發生。情緒和個性的改變長輩情緒改變較快,可能會出現易怒,疑心病重、憂鬱、躁動的狀況產生,有時不一定能觀察到明顯的原因。學習新事物有困難家裡買了新家電、使用新的手機,長輩可能無法學習新事物的操作使用方式。失去活動力一般人多少都可能會因為懶而不活動,但失智長輩的狀況可能更為被動,需要多次鼓勵並在旁給予督促與協助才會願意活動。※ 提早發現失智警訊,盡早就醫治療如果家中長輩出現了以上情況,請務必前往醫院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
-
2021-01-01 科別.腦部.神經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 醫師曝「4危險誘因」
你是否常常覺得老是忘東忘西?也常聽到家中的老人家抱怨自己記憶力差,常常忘記事情,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還是只是因為老化記憶力變差?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兩者這樣區別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說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老化是指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而失智則會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失智症可分3類 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可分為:一、神經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二、血管性(常與中風相關)三、續發性(因為其他原因造成失智症狀,包括酒精成癮、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頭部創傷、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硬腦膜下出血、腦部腫瘤等)。沈彥君提及,所有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佔六成以上,其次是與腦中風相關的血管性失智症,約佔一成,只有少於5%失智症為可逆性。因此,若能盡早找出可逆性的失智原因,或早期篩檢出高失智風險者,立即給予治療或介入,便可能改善或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 失智症危險因子莫輕忽 影像檢查助診斷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高齡、女性、和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也是失智症發生率較高的危險族群。沈彥君提醒,失智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多元,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可發現患者大腦中有類澱粉蛋白的異常沉積影響了腦部功能,以及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另外,少部分的失智症可能與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腦創傷、顱內出血等相關;以上狀況大都可藉由腦部影像呈現,因此影像檢查在失智症的診斷,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無藥物可治癒失智症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風險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可幫助延緩退化的狀況,面對失智症,與許多疾病相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病情的掌控效果就會越好;國外失智症研究已實證,日常生活控制三高、戒菸、避免心血管疾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建議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即時掌握身體狀況、才能做最精準的預防介入。 延伸閱讀: 懶得動就容易失智! 60歲後衰退快,不同狀態銀髮族該怎麼動? 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
-
2020-12-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內容比較特殊。一位「短暫性全面失憶症」的病人寄來發自內心的感激,文中提到她的醫師介紹給她一篇2012年記者訪問某位神經科醫師之後撰寫的有關這種病的醫學資訊,曾帶給她很大的心安。因此醫病平台主動聯絡到這位醫師,而他邀請學生就這疾病的最近文獻,整理出一篇圖文並茂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機會邀請一位醫界前輩發表他對醫病之間的看法。希望本週的討論既能夠介紹正確醫學知識,又能促進醫病雙方的暸解、溝通以及醫界本身的自省。多年前,曾經閲讀一位旅居關島的陳光明醫師所著的一本書「The final days of my Mother」( 中文譯本「寸草心」),書中描述陳醫師和他的夫人,照護其失智母親的辛酸血淚史,印象深刻。之後,又看過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片中,描述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Dr. Alice Howland在患上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她就始終處於對疾病、工作和家庭的困苦掙扎,是一段動人心弦故事。近年來,報章雜誌對阿兹海默症的報導很多,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在與友人聊天中,也常繞著這個話題探討。由於迄今對此失憶症,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效,罹患者本人的恐懼,每天漸漸的脫離現實生活,最後成為一個喪失靈魂的軀殼。同儕的親人亦有罹患此症的,失智者無法認清家屬,那份椎心之痛,真是情以何堪。醫學報導:這種失智症似乎也有遺傳基因,如我母親年96辭世,阿姨更是103歲才離世,她們離世前都是精明幹練。所以至少我沒有失智症的遺傳基因,似乎不需我擔心才是。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11月6日中午,我竟經歷了約20分鐘左右的一段失憶現象。我們退休後,即長居鄕下,每個月偶而回台北當屋奴清掃一下。上個月台北一個臥房的百葉木簾需維修,以為鄕下有較多修理資源,攜回,但連續送修遭拒,木簾尚稱完好,祗有拉繩因磨損變細,操作較為不順而己,乃再攜回台北。我想可以將此需維修的窗簾與更衣室完好的窗簾更換,即可正常使用。回到台北後,我開始準備午饍,發現瓦斯爐因久未使用,瓦斯被自動斷氣,乃急電對街的瓦斯公司來處理後,我即開始做海鮮炒麵和一鍋味增魚湯。同時,因為二個窗簾尺寸不同,外子需將二個窗簾的掛糟,重新拆下再重新定位裝上。由於外子年老力絀,無法獨自將有點重量的木簾裝上,我聽到他呼叫聲後,我立刻也站上靠窗邊的桌子上,仰頭要將窗簾裝上。結果花了十分鐘左右,我使不上力,要求先吃午餐休息一下。我開始吃麵及看緯來日劇「夏空」。外子則一邊收拾,一邊開始碎碎唸:「年紀大了,心餘力絀,不要點子太多,如果是照原來窗簾掛上,不就輕而易舉?」我乃回嘴:「退休的人,呷飽閒閒,就是要找點事做。」20分鐘後,我從浴室出來,「夏空」仍在演著,我乃坐下繼續觀賞日劇。看到桌前的一盤炒麵,竟然是空盤子?奇怪什麼時候,我己將麵全部吃光,魚湯也喝完了!依我平常的食量,應該至少會留下三分之一的。一時感覺肚子好撐!這時,外子才告知我這短短20分鐘内發生的事,但我全無印象。事後,看到外子一臉驚慌,才由他的敘述,知道這段空白記憶期間,我先指著放在桌上的窗簾,問:「為什麽窗簾放在桌子上?」又問:「我們是早上開車由羅東來的嗎?這麵是您煮的嗎?」而且每次問話均問二次。外子回以:「我們不是沒力氣,裝不上,所以暫時將窗簾放在桌上;我們是今天上午才由羅東來的;麵當然是您煮的,我一直在裝窗簾,不是嗎?」外子見我對答如常,但腦袋空白,沒有記憶,心生恐懼,乃立即打電話給遠在加州的子女。兒子未接電話,女兒的電話接上了,女兒則鎮定許多,她認為是因房子關閉門窗近月,進門後,未立即未開窗户通風,反而開冷氣,又因開瓦斯爐沒氣,可能是開瓦斯爐時,有殘餘的瓦斯彌漫室內,女兒判斷是因二氧化碳腦中缺氧所致。外子也讓我和女兒講了好幾分鐘的電話,並因我曾說:「是否是中風?」外子乃叫我坐餐桌前,幫我量血壓,血壓值是正常的。但是這段過程及經歷,我竟毫無記憶。片刻之後,忽然記憶又慢慢恢復,但先生疑慮未解,立即打電話請教多年來曾悉心照顧他的神經內科醫師,醫師聽了外子的敘述後,初步認為我是短暫的失憶症,安慰說:「一般的短暫性失憶,恢復記憶後,是不會復發的。」醫師還特別傳送2012-06-04 自由時報的自由健康網的文章:暫時性全面失憶症小檔案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種單一失憶症狀,患者雖然能和旁人溝通,且患病時所做的神經學檢查也完全正常,然而患者對剛發生的事情失去記憶,也無法記住新的資訊。由於此症相當罕見,醫界對致病原因尚無定論,但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常因腦部靜脈充血所引發,至於靜脈逆流原因則是頸靜脈瓣膜鬆弛所致。據統計,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且常有偏頭痛的病史。大多數發生的時間介於2到12小時,復發機會很小,也不會惡化成腦中風。發作時,患者的運動、感覺、反射都正常。雖然知道自己是誰,也認得出家人,甚至開車都沒問題,卻對周遭環境產生陌生的感覺,通常會伴隨著極度焦慮和不安。患者經常會對同一個問題,在幾分鐘內不停的重複提問。所問的問題大多與定位有關,像是「現在幾點鐘?」 「這裡是那裡?」等等。當獲得回答以後,又會馬上忘記,再問一次,且自己渾然不覺。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會誘發暫時性全記憶喪失,像是在冷水中游泳、洗太熱的澡、性愛過程中、劇烈疼痛、精神壓力、做血管攝影檢查時、開車、騎摩托車等都曾經出現過。(資料來源: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志明,記者蔡彰盛整理)由於文中的病徵和我相仿,由於記憶回復,看了上文,讓我放心許多,外子以慎重起見,要求醫師做詳細的檢査,以釐清疑慮。11月11日到醫院求診,因為是初診所以先報到填寫資料,隨即有義工彬彬有禮,親切的帶著介紹醫院環境,最後帶到診間候診,醫師著作等身,一如他的文章,溫文儒雅,親切問候,耐心問診和仔細做理學檢查,初步研判非阿兹海默症的失智。但仍需做進一步詳細檢查。11月6日短暫失憶恢復後,生活一切如常。11月12日偕外子晨運走紅樹林步道,又搭新開通不久的淡海輕軌到漁人碼頭一遊,回程經淡水三大廟宇——水巖祖師廟、龍山觀音寺及福佑宮媽祖廟祭拜,祈求平安。11月13日禁食抽血檢查,接著做頸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後,再轉至MRl室注射顯影劑及送入MRI筒中檢查達40分鐘之久。在密閉的筒中,心中唸著波羅密多心經以轉化忐忑不安的心情。這幾天我自己已經做了決定:我們孩子都在國外就業成家,本來人生就如接力賽,我們既已退出跑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也不能干擾孩子們的人生賽程。所以萬一我被診斷出是阿兹海默症的失智症的話,我的健康狀況變了,生活就要跟著改變,不能夠再過從前的悠閒退休生活。也深知日漸年邁的老伴無法負荷照顧失智之責。所以我準備趁著判斷能力仍然正常時,開始尋找醫護安養中心。命由天,病就要找專業醫師。由於生活如常,檢查後,11月17日我和外子仍然參加朋友先前邀約的奮起湖茶道之旅四天,我也完成了嘉義石棹雲之道…等三個步道的森林、茶園、群山的美景登高之行。11/25是回診看報告的日子,多日的忐忑不定心情,既然已經理出頭緒,仍然需要堅強的面對現實。見到醫生時並沒用太緊張。負責的醫師以病人利益為重,在前一天就已經會診專業人士,一起仔細研判我的檢查報告。進了診間,醫師先問我是否是素食者?我答以吃素食及水產品。醫師告知:血液檢驗檢查的結果,超乎尋常的健康,不論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膽固醇、血糖、三酸甘油脂等,幾乎所有檢查項目,都在健康標準值之內,連我一直憂心家族遺傳的高血壓,在MRI檢查下,顯示腦血管及頸動脈血管除正常老化現象外,健康有如年輕人,醫師認為是我近三十幾年來,完全不沾動物性脂肪的汝素飲食習慣有關。雖然一切都正常,但是短暫失憶是事實,竟讓我意外的體會到失憶的滋味。醫師告知:此種病患,也有未能恢復記憶的病例,我是屬於比較幸運的,今後也不需再回診及服藥。走出醫院,今後我是必需遵從醫師的諄諄教誨,好好珍惜良好體質,放慢步調,量力而為,不可從事過勞、過重的工作和運動,尤其要注意頭頸部避免做太激烈的動作!所以如患了短暫失憶,也不必驚慌,它不是不治之症,但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及檢查是必要的。
-
2020-12-15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可喝水、做愛嗎?醫點名必做5個保養行為
男人上了50歲,經常會有尿尿不順的問題,明明有尿尿的念頭,卻尿不出來,再不然就是半夜頻尿,搞得睡眠品質很差,白天呵欠連連,偏偏這些症狀又不好意思跟左鄰右舍「分享」,就怕男人最重要的面子會掛不住,真是有苦說不出!男人的長壽病 年過50歲攝護腺開始肥大熟齡男子的尿尿問題,很可能是因為攝護腺肥大所引起。攝護腺又叫做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是生產精液,也會保護男性生殖泌尿道不會感染。然而,攝護腺肥大可說是老男人的通病,被稱為「長壽病」,根據臨床研究,當年過50歲,有些人的攝護腺開始肥大,尿尿會不順,到了80歲,排尿的問題,幾乎是人人都有份。攝護腺肥大分2種 皆屬於良性腫瘤攝護腺肥大是因為男性荷爾蒙的關係,會有腺體細胞增生的現象,是屬於良性腫瘤,年紀愈大就增厚愈多,最後壓迫到尿道,導致排尿不順,包括刺激性與阻塞性兩類。刺激性的症狀是,經常有尿急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漏尿,或是一直想尿尿,晚上也會勤跑廁所;阻塞性的症狀是,想尿卻尿不出來,或是尿流細而且微弱無力,滴滴答答的,也會有餘尿的感覺,總覺得膀胱裡面還有尿液。與攝護腺肥大和平共處 日常5大重點要做到雖然攝護腺肥大是銀髮族的普遍病症,很難不發生,但也不要心灰意冷,任由其日益嚴重,除了定期去醫院報到檢查,依照醫師的指示,規律服用藥物來防止肥大加重外,多留意日常中的小細節,就能與之和平共處:1、多吃含鋅食物:長期吃含鋅的食物,可以讓攝護腺更健康,例如牡蠣、南瓜子或是堅果類。此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大豆異黃酮、番茄紅素等,因為含有強烈的抗氧化物質,多攝取可以保護攝護腺。2、晚上少喝水:盡量在睡前2小時就停止喝水,如果真的很口渴,喝少量就好,並且在就寢前先上廁所,把尿液排乾淨。不過,雖然攝護腺肥大會頻尿,但是不要畏懼喝水,因為水可以促進體內代謝,並減少尿路結石與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另外也要記得,少喝咖啡、酒這類利尿的飲料,辛辣食物則會讓攝護腺充血,也要避免。3、少服用感冒、抗過敏、止瀉藥:這三類藥物都含有「抗乙膽鹼」和「抗組織胺」成分,會抑制膀胱收縮,讓原本就排尿困難的攝護腺肥大患者,雪上加霜,服用前應先跟醫師討論過,或是服用後發現排尿變費力,應馬上停止。 4、不忌房事:攝護腺肥大不會降低性能力,有些人因為心理因素影響,總覺得自己提不起勁;其實,根據研究報告,行房反而可以減少攝護腺肥大。5、定時排尿:平均2到3個小時排尿一次,因為長時間憋尿,會導致膀胱彈性疲乏,而使得尿液滯留。肥大與癌初期症狀很像 產生疼痛為時已晚提到攝護腺肥大,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攝護腺癌。雖然攝護腺肥大會影響生活作息,但還不至於威脅到生命,不像攝護腺癌這麼可怕,可是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卻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讓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末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產生疼痛,為時已晚。 攝護腺檢查 肛門指診發現異常攝護腺檢查最基本的就是肛門指診,因為攝護腺的位置在直腸的正前方,想要從腹部或背部來診查,困難度很高,如果把手從肛門直接進入直腸,很快就能摸得到攝護腺和貯精囊。若是正常的攝護腺,觸感是柔軟的;肥大時,則是堅實有彈性;若是有硬塊,也不用太緊張,有可能是發炎或鈣化,不見得是腫瘤。做完基本的觸檢,若需要進一步以儀器檢查,醫師會安排,如此,早期發現,把握住黃金治療期,便可早日痊癒。延伸閱讀: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晚上一直上廁所,為什麼? 50~60歲逾半數都會,3大檢查避免「攝護腺肥大」
-
2020-12-14 科別.皮膚
襪子穿到鬆垮、破損才汰換?醫師:容易造成腳部老化
腳年齡調查結果出爐 穿襪習慣有影響你的襪子穿多久?近日皮膚科趙昭明醫師首度發表「腳年齡」概念,調查發現,受訪者腳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高出20歲,沒想到腳年齡竟然跟穿襪習慣大有關係。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醫師解釋,襪子對足部皮膚「腳年齡」有影響,是因為選擇適合自己腳的襪子能讓足部獲得很好的緩衝的作用,提供適當的支撐力,有助於減少摩擦。減少摩擦即能減少雙足粗糙脫皮,另外,適當的襪子能協助降低足部細菌孳生造成感染的機會,甚至能幫助除臭,一般民眾並不特別留意,並未做「足」保養,就容易造成腳的老化現象。襪子別等鬆垮破損才汰換 醫曝選襪4大重點許多民眾一天穿著鞋襪超過8小時,襪子更是穿到鬆鬆垮垮或破損才汰換,小心早已細菌、黴菌叢生,還有釀成足部粗糙、脫皮、暗沉、腳臭等困擾。趙昭明醫師表示,假使穿著不恰當的襪子,就難提供足部好的保養環境,容易因菌種失衡而大量滋生,慎選襪子、維持足部生態平衡有助於改善這些問題,4大重點包括服貼、吸濕排汗、支撐穩固以及不易變形。人老足先衰 腳趾縫清潔別忽略機能襪廠商總經理鐘志誠分享,香港腳患者是因為腳上有菌,患者往往在擦了醫師處方藥後,又穿回原本的鞋襪,但舊鞋襪的環境中,已有黴菌或細菌孳生因此會不斷交叉感染。因此,若能隔絕交叉感染的環境,在配合醫生用藥下穿著有助於香港腳復原。不僅如此,不服貼或過鬆過緊的襪子會增加磨擦,輕則讓腳粗糙脫皮暗沈長繭,嚴重則會引起靜脈曲張。鐘志誠說,襪子和鞋子一樣要分多段尺寸,使用高密度高圈數織法,襪口搭配萊卡彈力紗,有感服貼、減少摩擦及襪口對足部產生的壓力。所謂人老足先衰,呼籲民眾留意足部清潔,尤其是腳趾縫,洗腳後也應該迅速擦乾、適時去角質及擦乳液,更要慎選服貼、能吸濕排汗、具除臭功能的襪子,給足呵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鞋子磨腳怎麼辦? 皮膚科醫師列3實用方法避免起水泡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0-28 科別.腦部.神經
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
關於失智症不少相關的衛教新聞都出現在生活周遭的訊息中,這也引發了A小姐的疑惑與恐懼,因為家中有三位失智症確診患者,雖然自身沒有明顯的失智症症狀,她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有可能得到失智症?造成失智症因素多 這些高危險族群要注意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指出,失智症種類主要可分為:退化型(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型、混和型與其他原因造成。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高齡、女性和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者,也是失智症發生率較高的危險族群。出現6大狀況 恐非單純老化是失智李建欣指出,醫學上失智症的定義為「具有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且其嚴重程度需足以影響其社會及職業功能」。「認知功能障礙」包含: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對世間與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判斷力變差、情緒和個性改變等現象;若出現以上情形,有可能不是單純的一般老化現象。 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大宗 類澱粉蛋白斑塊是主要病理特徵類澱粉蛋白斑塊為阿茲海默氏症中最主要病理特徵,而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 Disease)為失智症中最大宗。李建欣醫師表示,不論造影結果如何,都可以作為診斷性評估的輔助,以利進一步治療或照護。造影結果陽性,可以建議往阿茲海默氏症藥物治療的方向進行;造影結果陰性,可以初步排除阿茲海默氏症可能性,可能會朝其他種類失智症病因評估。國外研究指出,藥物治療組與安慰劑對照組經過一年的治療,對照組明顯較治療組認知功能較差,之後兩組都接受治療,但是兩年後原始對照組病人(晚了一年治療)仍無法趕上原始治療組,可見及早確診、儘早治療的重要性。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 及早發現失智初期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能夠在阿茲海默症初期時,輔助醫師確診或排除阿茲海默症,因此病患不再因病情發現太晚受苦,錯失預防病情惡化良機,造成無法挽回遺憾。李建欣提醒,高危險族群朋友應更多加注意自身及家人身體狀況,如出現初期失智現象要趕快就醫,要在症狀急劇惡化前接受適當治療,除可更有效延緩病情惡化外,病患及家屬更能提早規劃照護計畫,做好更充分準備一同抗戰失智症。延伸閱讀: 忘東忘西是記憶力不好,還是失智? 忘記到「這程度」很可能就是失智症 家有失智者該如何相處? 臨床心理師教3種溝通話術...不要硬碰硬
-
2020-10-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國際失智症月「德曼莎計畫」 共創台灣失智友善環境
今年國際失智症月「德曼莎計畫」系列活動藉由多元的活動宣傳提升民眾重視失智者人權及營造失智友善環境,德曼莎計畫系列活動之四大主軸分別為「串聯22縣市推廣失智友善之系列活動」、「2020年國際失智症月」、「失智友善社區推廣行銷」及「失智友善職場分享會」。四大宣導目標,共創失智友善台灣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因應失智症的照護、醫療、福利等社會成本,也日益可觀。如果能提早發現失智者的病徵,擬定長期之支持性及照護計畫並連結社會資源,不但可減緩失智者退化狀況,更能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提昇失智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民眾易將失智症誤認為是普遍的老化現象,對於失智症相關的支持性資源也不甚熟悉。今年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與國民健康署攜手合作,將新穎概念及失智友善元素融入系列活動中,打破傳統宣導模式,以18-45歲年齡層之民眾為主要目標族群,提升青年人對於失智症之正確識能及友善態度,亦期望能協助其家中長者預防及延緩失能,故今年國際失智症月設定四大宣導目標,分別為「破除失智即失能的迷思」、「重新看見失智者的能力」、「減少民眾對失智者的恐懼及歧視」、「認同且支持失智者及家屬」,透過一步步的引導,倡議失智者人權及推動台灣失智友善環境。「德曼莎計畫」全台遍地開花「德曼莎計畫」系列活動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主辦、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承辦,串連全台22縣市於6月至9月間陸續於各縣市辦理沙發講座及失智者創作展,分享失智照顧甘苦談,含嘉義市、新竹市、彰化縣、澎湖縣、雲林縣、苗栗縣等展開一連串沙發講座、失智者創作展及胖卡行動咖啡車,獲得民眾的熱情參與及熱烈迴響!擔任沙發講座主持人和講者的白婉芝女士說:「透過德曼莎計畫的系列活動能分享自身經驗幫助社會大眾,覺得很有意義實也非常開心!」除此之外,前來擔任咖啡副手的失智者,也展現熱忱、滿懷笑容的服務兌換咖啡之民眾,破除大眾對於失智即失能的迷思,並看見他們的自信笑容。協助失智者的日常生活與YouTube科普頻道「台客劇場 TKstory」網紅合作製作網路徵件競賽活動宣導影片─「奧客別來!失智咖啡廳送錯你敢罵?」,廣邀青年朋友以手機拍攝短片的手法呈現民眾與失智者間的真實溫馨互動及生活點滴,讓大眾看見失智症議題。另規劃與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渣打銀行、家樂福合作舉辦失智友善職場分享會,提供如何幫助失智者之個人財務管理;後續將與台北捷運公司和家樂福續辦分享會以及專家會議。9月國際失智症月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假內湖科技園區舉辦失智者創作展及認識德曼莎─解謎體驗遊戲,即使是豔陽高照下,年輕人仍踴躍參與,累計共有135位年輕上班族參與,並兌換失智者提供之胖卡咖啡車的飲品;9月24日至25日假臺北市南港軟體園區─南軟樂活空間舉辦「2020年國際失智症月─遇見德曼莎活動」,本次活動內容精彩,讓民眾對於失智症有更深的認知,邀請失智症專家分享失智症預防等重要且實用知識,希冀透過活動引領台灣邁向「2025失智友善台灣777」(2025年,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目標。德曼莎計畫將持續辦理各項活動到10月,期望透過一般民眾、青年族群、跨領域企業與職場一同參與及關注失智症議題,不但可幫助自己家中長輩、及早預防失智的行動,更可在專業領域中發展有助於失智照顧及友善社區推動的產品,期待未來早日達到失智友善台灣的目標。延伸閱讀:【失智症十大警訊】【成功老化-銀髮族保健手冊】【失智安全居家環境宣導影片】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除了老化,4原因都會造成骨鬆!醫完整解析治療疑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醫師,我被診斷骨鬆,一定要用藥嗎?」這是骨鬆患者在診間常有的疑問,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強調,已經骨鬆骨折,或者骨折風險很高,才需要用藥,且還要搭配運動、營養和定期追蹤等手段同步治療,更呼籲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期規劃,減少未來骨折風險!骨鬆是老化現象 這些常見原因都能預防骨質疏鬆是骨頭力量變小的疾病,起因於骨質變壞與骨量減少,在受到輕微外力下,很容易發生骨折,造成行動不便,長者甚至會死亡。蔡克嵩教授強調,骨鬆原因多元,老化是重大原因之一,停經則是女性常見原因,其他包含遺傳、營養、運動和藥物(全身性類固醇、化療等)。因為骨鬆非單一原因,很多老人、停經婦女就沒有骨鬆,這類人注重健康,運動、營養充足,平時活動也會保護自己,避免外力而骨折,骨鬆是可以預防的。第一問:被診斷骨鬆怎麼辦?一定要用藥嗎?蔡克嵩教授表示,若是已經發生骨鬆骨折,或有很高的骨折風險,才需要藥物治療,不過除了藥物,這類危險族群,還要運動、營養(鈣片、維他命D)、維持適當體重並定期追蹤,教授強調,「並非骨鬆就一定會用藥,藥物也非唯一治療方法,必須與非藥物手段一起施行。」蔡克嵩教授指出,藥物可以減少骨折風險50-60%,若未來10年骨折風險不高,使用藥物幫助不大,反而承受副作用,若未來骨折風險達20%,藥物就非常重要。此外,健康民眾也別忽略定期追蹤的重要,教授分享,曾有一名患者被告知暫時不用治療,結果20年後才回診,已經骨折了,「別輕忽年齡的風險,現在不用治療,不代表未來也不用治療!」第二問:常見骨鬆藥物有哪些?骨鬆藥物大致分兩類,第一類是造骨促進藥物,能幫助骨質再生,是一種副甲狀腺素片段,可使用1-1.5半,使骨質再生15-20%。第二類是抗骨質流失藥物,一種是破骨細胞抑制劑,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為單株抗體的生物製劑;另一種則是雙磷酸鹽類藥物,對破骨細胞有毒性,且在骨骼表面存留很久,3-6年必須停藥,追蹤後再重新用藥。此外,雌激素也可保護骨頭,避免破骨細胞「吃」骨頭,減少骨折率3-4成,不過60歲以上婦女,會有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些微增加,因此醫界共識停經10年以上婦女避免使用。目前也有選擇性雌激素受器調節劑,不會增加癌症風險,也能適度保護骨頭,也是考量之一。蔡克嵩教授提醒,現代人較長壽,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程治療規劃,包含藥物種類、使用時間、停藥時機和後續追蹤等。第三問:有慢性病,用骨鬆藥物會影響嗎?骨鬆患者年紀較長,多合併其他慢性病,擔心藥物有交互作用,蔡克嵩教授對此表示,骨鬆藥物只針對骨頭,對其他器官影響不大,不干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甚至可降低部分癌症風險,也可預防癌症患者發生骨轉移。此外,慢性病患者可能一天要吃7-8種藥,骨鬆藥物也朝長效劑型發展,有半年、兩年打一針劑型,有如定期接種「骨鬆疫苗」,讓患者更便利。第四問:治療骨鬆,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蔡克嵩教授說,初次診斷骨鬆病人時,會篩檢副甲狀腺、甲狀腺疾病、軟骨病,也會詢問巴金森氏症、中風、糖尿病等病,例如糖友常有眼睛、神經問題,增加摔倒骨折風險。另外,教授提醒,患者看牙時,要告知牙科醫師做好預防措施,因為骨鬆藥物會讓骨頭代謝變慢,拔牙等治療時,牙齒可能無法復原而發炎,增加骨壞死風險。針對骨鬆藥物治療,蔡克嵩教授總結,由於健保僅針對骨密度夠低,且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才給付藥物,針對骨折風險較高的患者,目前許多醫院都提供醫病共享式決策,可與醫師商討治療對策,醫學實證已顯示骨鬆藥物可減少骨折風險至一半以下,但也要注意骨鬆藥物的副作用,與醫師討論劑量,並適時追蹤評估治療成效。(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骨鬆診斷結果反反覆覆! 檢查時,這5點你主動詢問醫師了嗎?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糖對身體的6個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很多人愛吃糖,吃糖會上癮,會讓心情變好。但吃糖太多,對健康會造成不少危害,因此,全球正刮起「減糖生活」旋風,你,準備好要加入這股風潮了嗎?1、體重過重: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一項針對超過33,000名美國民眾進行長達數10年的大規模研究,首度產生明確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與影響體重的基因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飲用者在遺傳外的肥胖風險大增;體重過重可能引發的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已愈來愈失控。2、增加癌症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員針對60,524名男女進行14年的研究,發現每週喝2次以上含糖汽水的人,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7%,有可能是汽水含糖量高,因此增加了體內胰島素濃度,促進胰臟癌細胞生長。3、加速老化:已有科學家不斷提醒,攝取過多糖分,體內會產生「蛋白質醣化」,破壞肌膚中的膠原蛋白與彈力纖維,使之硬化進而斷裂,皮膚鬆弛、長皺紋等老化現象接踵而至。4、蛀牙危機:糖是碳水化合物,吃進嘴裡時,會跟口腔裡的細菌發生作用而產生乳酸,進而腐蝕牙齒,若沒有勤刷牙,保護牙齒的琺瑯質就會慢慢腐蝕掉,形成了蛀牙。5、攝取過量的糖會上癮。6、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雖然過量攝食糖分的缺點不少,但「糖」仍有其好處,適當攝取會讓心情愉悅,增進食慾,有些癌症病人把糖視為「萬惡之源」,則沒有必要,只要能聽從營養師的建議酌量食用,對身體仍有不少好處。含糖的食物或飲料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與作用,對於心情與經痛有緩解及放鬆的效果,只要不過度的「嗜甜」,其實,糖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都有益處。延伸閱讀: 糖真的吃不得? 營養師解析背後真相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0-09-21 失智.非藥物治療
懷舊治療/失智人口攀升 精神醫師建議:多懷舊可刺激腦部活動
我國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逐年加快,依經建會人口推估資料,預測民國115年台灣社區失智老人將超過22萬人,未來20年中,平均每年將增加約5800名失智老人,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醫師田心喬建議,失智症長者可以多懷舊,以刺激腦部活動。田心喬舉例,有名84歲的蔡姓老婦,平日都在照護帕金森氏症的老伴,生活皆可自理,自2年前老伴過世後,生活毫無重心,開始記不住回家的路、東西放哪等,兒女替她申請外籍看護,不過語言不通、認知能力越來越差,情況日漸嚴重,長子與媳婦決定回老家陪伴阿嬤。除了要顧慮長者們的想法與感受外,陪伴對於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田心喬建議,可讓失智長輩「懷舊」,鼓勵他們描述過往回憶,家人們也要更耐心傾聽,這樣不只可幫助長輩的腦部活動,更能給予他們溫暖感受、保持心情愉悅。田心喬解釋,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也不是單純的記憶力衰退,而是一種大腦認知功能喪失的疾病,家屬可和社會共同合作,提供適當的刺激及訓練,讓失智長輩在友善環境中感到自在安心。田心喬呼籲,民眾要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與敏感度,早發現才能早治療。談及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她說,民眾可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多採地中海飲食並維持健康體重,另外要避免三高、抽煙、頭部外傷及憂鬱,以降低失智風險。
-
2020-09-0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還是癌症?婦醫:多為子宮病變,3族群高風險
女性隨著歲月增長,到了更年期伴隨了大半輩子的月經便會在此道別。不過有些女性到了更年期不但沒有停經的現象,有些人反而出現了大量出血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別高興得太早,這可不是「回春」,而是可能身體機能出了問題。究竟更年期出血是身體那部分出了問題?對身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遇到了該怎麼辦?來看鍾馨診所的曾郁文婦科醫師怎麼說。正常的更年期是從幾歲開始?曾郁文醫師表示,更年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台灣女性在45~50歲之間進入更年期皆屬正常,而平均值大約落在50歲左右,前後血量就會開始因荷爾蒙的影響月經血量逐漸減少。但也有許多女性會在40歲之前就開始出現血量不穩的情況,曾郁文醫師表示這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所謂的「卵巢早衰」的情況,需多加留意,其狀況可能會先以月經週期縮短呈現,如從原本28天為一週期漸漸縮短成21天甚至更短;其後可能就轉變成週期延長,如可能3~4個月都沒有月經。影響更年期的因素有哪些?而每個人的更年期的時間、卵巢老化的時間都有所不同,曾郁文醫師表示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遺傳,若母親的更年期較早、卵巢較早老化,相對的女兒也可能會是如此。其他像是因疾病所作的手術治療也會影響卵巢老化,例如當健檢發現癌症、巧克力囊腫等,為了健康將其去除,在手術過程當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破壞到卵巢組織,也就會影響到卵巢的老化情況,而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另外環境荷爾蒙等外界不良因子也是常見的影響因素,環境荷爾蒙一般民眾較為熟悉,其他不良因子如輻射、化學藥劑等也都包含在內。雖較不常見,但也需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癌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雖然影響程度相較前幾項而言機率非常小,但也還是有可能會影響到,例如卵巢癌。曾郁文醫師表示,癌症雖然對於卵巢會有影響,但其也可能會轉移,而相較之下卵巢癌對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影響比對卵巢的影響還高,若卵巢癌真的嚴重到會影響卵巢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能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候;換句話說,若更年期提早到來,民眾可以不必太過恐慌是否為因癌症而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可能是出了什麼問題?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女性在約45~50歲前後就會開始漸漸進入更年期,血量慢慢減少後逐漸進入停經的狀態。但若是在更年期後又見紅,就需要特別留意是否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主要問題就是子宮相關病變、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曾郁文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都是相當常見引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因素之一。現在醫學發達且方便,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通常在出現對身體的影響之前就得以被發現並作相關處理。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以異常出血表現,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當中肥胖也包含在其中,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此若有肥胖情況的民眾更應留意。而許多女性在停經荷爾蒙減少後,試圖自行補充荷爾蒙以達健康的目的,對此曾郁文醫師表示,若是在補充的時候只有補充到雌激素,這樣的行為也相當有可能刺激到子宮內膜,也就有可能提升子宮內膜癌風險,便可能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因此不論是任何營養品、保健品、藥物,在使用之前還是需經過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為佳。另外若本身就有糖尿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此可說是讓全身充滿自由基的慢性疾病,身體各處都有可能癌症病變的可能,子宮也不例外,其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而經檢查確認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相關病變後,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其可能純粹為一般荷爾蒙影響,才導致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現象。因此不論如何發現異常出血先別慌張,但也別置之不理,先進行相關檢查,若有疾病便可即早處理,若沒有相關疾病也可以讓自己放心。發現更年期後異常出血該怎麼辦?當自己發現有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情況時,曾郁文醫師建議就及早前往檢查,若是正處於異常出血的情況則會先開藥進行停血,在停血或降至不會影響檢查後便會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有癌症的可能,而如有需求可至婦科、婦產科作相關檢查。而許多女性朋友偏好中醫治療、調理,曾郁文醫師表示,雖然中醫、西醫在許多治療方面概念大致相同,不過若有異常出血的情況還是建議先以西醫進行檢查為佳,後續若想再作調理也不遲,優先排除癌症的可能再作後續規劃,如此也是個良好的選擇。(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