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翻身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2-07-29 養生.人生智慧
肺腺癌末靠針孔才能排出多餘血水!廖輝英照顧家暴夫至他離世,過去恩怨已放下
兩性專家廖輝英去年曾吐露被丈夫家暴多次,但丈夫不願離婚,她忍耐長達40年,她昨上JET「新聞挖挖哇」表示老公因肺腺癌日前離世,享壽79歲,她在老公臨終前親自照顧對方,也讓她身形暴瘦,她也在節目中分享與老公最後的對話內容,對於老公對她做過的一切已經放下。廖輝英說,丈夫在最後的日子相當痛苦,要靠針孔才能排出身體多餘的血水,她告訴丈夫「這段時間你非常勇敢,我們也非常積極地希望把你救好,可惜現在事與願違,如果你有感知死神在旁邊,那乾脆走吧!你不必這麼勇敢,但是你要走的時候,你要等我在你旁邊,我送你走。」廖輝英對丈夫說完這段話就昏倒了,昏倒前她還幫丈夫翻身,她說大概昏倒了10幾分鐘,「起來我張開眼睛,看他嘴巴開開的,我嚇一跳趕快起來,我摸他的頭還有餘溫,剛走不久。」她也分享丈夫離開後的心情,她坦言沒想到丈夫會走得這麼快,也心疼丈夫經歷了這樣的痛苦,即使老公生前有種種不好,但她現在想到的都是老公病榻前的情形,也讓在場人聞之鼻酸。
-
2022-07-23 醫聲.罕見疾病
胡務亮落淚 盼到罕病AADC病童基因治療重拾童年
濃眉大眼、笑起來帥氣又可愛的小旭,外觀看似與正常人無異,但卻時不時揮舞雙手,偶爾會躁動發出聲音,或是需要他人牽著行走。今年十歲的他,其實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L-銨基酸脫羧基酶(AADC)缺乏症。今天在「台灣首次基因治療AADC缺乏症研發 獲歐盟上市許可記者會」中,小旭媽媽表示,小旭出生兩個月時,他的雙手外翻、腳下垂,全身軟趴趴,抱著他到處求診也找不到問題所在,一家人陷入沮喪與擔憂,幸好在小旭一歲時,就找到生命中的貴人,也就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並被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是一種先天基因缺陷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不僅連帶影響多巴銨與血清素的製造,也一併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線素分泌不足,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等。其中最令人心碎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就得經歷數小時類似癲癇的症狀,稱作動眼危象,這段期間裡,孩子無法進食及休息,對病童與家長來說都是萬分的折磨。除此之外,小旭也有餵食困難、肢體張力低下等問題,須常常至復健科報到,但時間無情流逝,起色十分有限。直到2014年,兩歲半的小旭接受基因治療手術,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安產量,改善神經問題,他才開始會抬頭、翻身、坐立、站立甚至是走路,令小旭父母與整個醫療團隊十分振奮且感動。基因治療獲歐盟許可 台灣上市納健保給付成關鍵胡務亮回憶,當時基因治療被認為是技術而非藥物,因此AADC基因治療無法得到政府太多的協助。在2010年完成首例恩慈療法,原想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不料遭遇重重困難,「那時病毒還剩一些,要去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但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對現有的病毒不是很滿意,要求毒理試驗,變成病毒要重做,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說研究計畫拿到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才可以開通給錢,但IRB說病毒要做完、合乎規格後才給IRB,問題是我兩手空空怎麼做病毒,沒有病毒,研究計畫的錢就在那邊,我們就被卡死了。」胡務亮哽咽落淚說道,此時張榮發基金會慨捐的千萬元如同及時雨,讓他得以持續進行計畫。一路坎坷前行,終於獲得衛生福利部同意,由台大醫院執行臨床試驗第一、二期以及二B期,到2020年為止,總計有30位病童接受治療。今年7月20日,歐盟核准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的上市許可,而目前台灣尚未開始罕藥認定、許可證申請,最後納入健保給付,若是沒有健保給付,病家負擔可能要上看二、三千萬元,使這群在生命演變過程中,代替他人承受隨機苦難的小小鬥士們,無法得到照顧。即將升上國小四年級的小旭,正體驗著同齡人的日常,上學、和父母到處旅遊吃美食,熱愛音樂課打拍子的律動感。截至6月底,台灣共有60位像小旭一樣的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至少有6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他們從輪椅上站起來、正常進食,活得更像一般人。
-
2022-07-13 焦點.健康知識+
期待被護理師打針能快狠準?呼叫能馬上到?打破刻板期待,讓護病溝通更順暢
護理師是醫療團隊中照顧病人的第一線,與病人互動最頻繁、接觸時間最久,是最直接感受病人焦慮和不適的專業人員;而病人也常對護理師投射許多期待:期待獲得立即協助、期待緩解不適、期待被溫柔問候等等,有時當期待不如預期時,也容易衍生相關抱怨或爭議。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護理部吳美幸護理長,她認為,護病溝通的重點在於「理解」,才能互相體諒、讓治療更順利。護理師忙什麼?病人看不見的 更是治療關鍵護理師最常被看見的工作是直接照顧,例如對病人進行血壓等生理數據的採集、依醫囑執行給藥、打針、協助翻身等照護工作,然而病人看不見卻很重要的任務,是評估病情,並作為病人與醫療團隊的溝通橋梁。護理師對病人的檢查與觀察,不只是記錄數字,還必須與之前的數據比較,抓出病情的動態變化,綜合判斷後與醫師溝通,成為調整用藥或治療策略的重要依據。除了主動透過護理評估,讓醫療團隊提供病人更適切的處置,吳美幸護理長指出,護理師也是整合醫療資源的窗口,病人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護理師,由護理師協助向醫師反映,或是轉介其他專業人員諮詢。期待打針快狠準?血管條件因人而異 與病人一起找解方許多人害怕打針的疼痛,因此希望護理師展現一針就上、速戰速決的能力。然而,上針困難除了技術問題以外,主要跟病人本身的生理條件有關,比如體型較胖者,血管可能比較沉而不容易確定位置與深度,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也不好上針。「我們理解病人不想承受失敗,也會跟病人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吳美幸護理長表示,護理師上針前會先評估病人的血管狀況,對於血管不好掌握的病人,可以透過敷熱毛巾幫忙擴張血管,同時請病人用力做抓握的動作,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讓局部血管更加明顯以更好上針。期待呼叫馬上到?依危急度應變 尋求支援住院病人遇到狀況或疑問時,第一反應就是呼叫護理師,但護理師有時候可能無法馬上就到;吳美幸護理長說明,護理師往往要同時間執行多種業務,不僅要在固定時間內,按部就班完成例行的量測、給藥或換點滴等,還要緊急應變各種突發狀況。例如同個病房的病人出現不同狀況,第一床發燒、第二床喊著疼痛、第三床血壓下降,每個狀況對病家來說都等不得,但護理師必須權衡危急度,因此會先對血壓下降病人做緊急處理,同時也會請其他同仁處理發燒與疼痛的病人,「請理解這個選擇並不是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病家等待的同時,護理師也正在聯繫相關資源來協助,希望能幫病人解決問題。」期待溫柔有耐心?展現專業 以病情改善為共同目標病人就醫時,除了身體不適,也容易因病情或醫院環境而產生焦慮,因此常期待護理師能溫柔、有耐心的對待。吳美幸護理長表示,護理師都希望展現專業和知性,盡力傾聽病人的需求以及提供解決方法,某些時候或許無法滿足病人的主觀感受,或因為忙碌、緊急,沒有辦法常常保持微笑,不過「沒有護理師會故意擺臉色!」,希望跟病家回到專業上的溝通,找出問題點讓病人的病情獲得有效改善。吳美幸護理長指出,就像很多人對自己親近的人最容易展現情緒,護理師因為跟病家互動最密切,也容易成為情緒的出口,所幸多數不滿或抱怨,經過說明後,都能獲得理解。她強調護理師與病家或許想法不見得一致,但只要彼此願意多溝通、照護上的共識會更接近,才能為病人謀求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https://medcare.tdrf.org.tw/)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7-05 養生.家庭婚姻
月薪七萬不敢結婚生子 八年級女嘆「權利被時代剝奪」
近年物價不斷上漲,連房價也居高不下,導致不少年輕人的負擔日益加重。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自己原以為可以靠讀書翻身,結果才發現不盡然,甚至完全不敢想像將來要買房和結婚生子,感嘆「八年級生的某些權利被大時代所剝奪了」。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以「被剝奪的八年級生」為題發文,原PO透露自己學生時期拚死拚活考上還不錯的大學,目前也找到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不錯的工作,一個月的薪水有七萬元左右。原PO提到自己有談過幾次戀愛,但都沒有想過要結婚,「如果不考慮現實因素的話,真的挺想像父母那樣結婚生子,感覺這樣人生才完整」。原PO認為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和房價,自己也不是屬於有富爸媽的中產階級,「似乎沒有資格為人父母,怕自己供應不起小孩富足的生活」。原PO表示自己小時候以爲只要努力唸書就可以翻身,結果才發現現在不是努力就能正常生活的時代,令她感嘆「感覺自己做為一個人的某些權利被大時代所剝奪了,有八年級生要來取暖嗎?」在貼文底下留言處,原PO補充說明自己目前還在還學貸,家人也沒有自己的房子,而工作領域則是在科技業。此外,原PO表示自己已經看開沒有一定要結婚生子,「只是感概如果我早20年出生,一定可以買得起更多東西,有更多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貼文底下吸引大量回應,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有同感,過好自己這輩子就好了,其他不想多想」、「我82年次的,年薪也有100多萬,目前也真的不會想結婚,光是要靠自己買房買車就很苦惱了,更不用想要生小孩」、「八年級,我覺得現在的地球不適合生小孩了,生小孩這點完全不在人生規劃中」、「八年級生已經不是生活了,是要想怎麼生存」。另外,也有網友表示,「七萬夠了吧⋯存一點付完頭期款基本上就跟租房一樣,再拿房子去貸款買基金或做其他投資感覺很夠用」、「七萬已經高於平均值了,妳要不要聽聽看妳在說什麼」、「薪水七萬都覺得被剝奪了,低於四萬的乾脆直接兩眼開開準備投胎」、「七萬都有剝奪感,那低於平均值的怎麼辦」。最後,也有網友分析未來趨勢,「一定會越來越慘,現在八年級生要買房大部分都得靠爸媽付頭期款,你覺得八年級生能負擔得起之後孩子的頭期?」、「九年級生可能是『養兒防老』概念中,身為『兒』的最後一代了」。
-
2022-06-29 養生.家庭婚姻
婆媽教戰把剛進門媳婦「壓落底」手法 人妻霸氣飛踢對上
對女人來說,結婚意謂著走入另一個家庭,要和男方的家人一起生活,無論是和婆婆或和妯娌們相處都不是件簡單的事。一名女網友分享三姑六婆聊天的內容,是關於如何把剛嫁進門的媳婦「壓落底」(台語,意指控制、馴服對方,使其乖乖聽話),她聽完整段談話覺得非常可笑。她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表示下班時巧遇住隔壁的三姑六婆聚集一起聊天,聽見她們正在討論有關現代的男女相處模式,並認為現代年輕女生的自由意識太強,彼此分享教戰守則,該如何在媳婦剛娶進門就把她「壓落底」的方法,才不會造成媳婦反抗跟叛逆心太強。其中有位大嬸興奮地說道:「只要偷偷把兒子的拖鞋壓在媳婦的鞋子上,如此一來媳婦就無法翻身、會乖乖聽話了。」她聽到這邊自己忍不住笑了出來,並認為「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有人那麼迷信!」傳統習俗上,相傳這個動作是用來壓住新娘的氣勢,讓新娘嫁進來之後比較好管教,另外,聽說也有些婆婆會在湯圓裡吐口水,新郎新娘入房會吃湯圓就讓媳婦跟兒子吃,而媳婦以後就會乖乖聽婆婆的話。底下有不少網友也分享自己曾經被「壓落底」的案例,「現在還是有這種婆婆啊,沒事還會在人家鞋上踩幾下,不過,沒關係!晚上我再壓他兒子出氣就好,鞋髒了就叫他兒子處理」、「幾年前我婆婆她也是這樣做,我老公看到一直罵她。」「笑死人…想當年她也是人家媳婦,女人幹嘛為難女人」、「我結婚時,我婆婆真的用這招,結果我當場用腳踢飛兩雙鞋,來啊!看誰壓誰,用踢的比較快」、「婆婆把換洗的衣服拿來墊在椅子上坐」、「還有聽說戴戒指要一口氣戴到底」、「真的是沒知識的餿主意。」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飆天價!顧染疫長輩看護費1天1萬 隔離至少噴10萬
國內截至6月19日已有1494家住宿機構通報染疫,共3萬4942名住民染疫,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專家直指,機構感染狀況未減,若長輩確診引發中重症送醫治療,恐因看護費暴漲到24小時要價1萬元天價,家屬若要請看護至少得花10萬元。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住院看護難請,新冠疫情讓此問題雪上加霜,過去24小時看護約2200至2400元,如今漲價到2500至2600元,且只是顧一般病房病人,若顧染疫的長輩,看護費24小時已經喊到1萬元,「有染疫長輩住10天,家屬只能花10萬元」。並非每個家屬經濟能力都能負擔,有的家屬會來要求機構幫忙出錢。余志松表示,有台南的機構碰到家屬要求分攤住院看護費,承擔來自家屬的壓力,兩方因此處得不愉快,「Omicron真的很難防,不是機構量能可以解決的問題」。余志松說,有些家屬迫於無法負擔高額看護費,也不可能帶回家照顧,乾脆「擺著」不請看護,也不陪病,長輩住院就丟給醫院,如此便造成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壓力,尤其部分長輩衰弱容易壓瘡,加上新冠病情而引發敗血症等,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高齡長輩皮膚薄,幾乎是「彈指可破」,若沒有定時翻身、拍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幾個鐘頭就可能產生壓傷,壓傷導致血液循環差,若長輩剛好又有糖尿病,該處皮膚會開始變黑、變硬接著破皮,接著變為褥瘡,若免疫力不好,導致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小小傷口就致命。余志松表示,機構平常做的身體照顧,包括翻身、拍背、換尿布等,都為了避免出現皮膚問題、起尿布疹等,然而在醫院內護理師照顧多名確診病人,分身乏術,然而看護價格昂貴,家屬也負擔不起,每個長照問題環環相扣。若比對指揮中心上周公布數據,近一周全台機構住民新增4522人染疫,工作人員增加1166人確診,余志松認為,雖近期看到確診數往下走,但住宿機構疫情尚未趨緩,機構內即便有2成的住民已確診,但仍有8成尚未確診,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
2022-06-22 養生.人生智慧
三十而立還是低薪?專家教你如何跳脫瓶頸,將月薪轉為年薪躍上高薪一族!
二十三、四歲左右脫離學生身分,距離「三十而立」的分水嶺,也只剩六年時間,若要在六年內要如傳統觀念「娶妻生子、成家立業、買房買車」,沒有幾個人做得到。主計處公布,最低的基本工資為二萬四千元,而大學生均薪資在二萬八至二萬九、碩士生約三萬二起跳計薪。如果以這數字來明確計算,多數人在三十歲前根本無法娶妻生子,連交往都要煩惱約會支出;更別說買房,許多在異地工作打拚的北漂族,連租個像樣的雅房好好度日都有困難。別說買車,休閒娛樂、存錢投資,也都只是癡人說夢的傳說。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年輕人對於未來欠缺把握,薪水沒有漲幅,物價越來越富,而疫情也引發了職場大洗牌,失業率再創新高,工作模式被迫改變,也讓許多企業公司不願再找人,遇缺不補。當市場環境不理想、薪水無法提高的情況下,請先找出自我價值,尋求開啟副業的機會,就有可能開發額外收入。當然,你也得預先評估主要收入的正職工作是否有機會翻牌,拉高薪酬數字。未雨綢繆,為自己低薪轉高薪、月薪轉年薪。如果有困難,你就要評估自己是否選錯工作,薪酬多年未有動靜,背後原因很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你提不出具體績效的實際數字 正常營運體制的公司都會評估每位員工的產值,以數字具體評估核心能力、績效及貢獻度。若你只是一般行政或總務部門,在企業的眼中,是門檻不高,取代性卻很高的員工。所以,即便是例行性行政工作,若不思考如何做得比別人好,加薪這件事勢必與你沾不上邊。然而,當你看著公司業務同仁,底薪、獎金,時間自由不進辦公室,薪酬高得嚇人,這是為什麼?說到地你得先認清一件事實,「業績就是公司營收的根本!」多數公司都會討好業務,甚至業務說了算,底薪配上獎金,是讓公司老闆最直接知道賺錢數字、公司產品在市場買單程度,畢竟是公司收入進帳的窗口,有數字比空談想法更實際許多。想調整薪資,無庸置疑必須以數字及表格化作為具體績效探討,公司才會認帳買單。 【延伸閱讀:我們不必是朋友!職場上與同事主管保持「社交距離」關係才會走得遠】一份工作時間待太久,欠缺漂亮履歷,沒有薪酬籌碼 二十三歲離開校園後的六年,可能很難達到「三十而立」翻身薪資。若額外加上三年的「三十三歲而立」,這「黃金十年」的曲線成長就尤其重要。三十三之前,最好有三至四份工作的履歷,最後一份工作能擔任管理職為佳。三十歲前的第一份工作作為初步的職場學習,第二份工作為探索興趣及意義,第三份工作重視熟練地專業發揮。當工作要到「順手」往往要第二份工作才有感,每份工作至少兩至三年,就稱得上是一份體面又完整的履歷,面試官更能認定你的穩定度,否則也只會對你的履歷抱持懷疑,而避免雇用穩定性低的員工。在第四份工作,年紀大致是 三十二、三歲左右,你也已明白談判技巧,瞭解自身優勢如何應對薪酬,工作的選擇上也不再心猿意馬,明白如何盡快適應工作環境,這時,你的重心就是將月薪轉為年薪,讓自己躍上高薪一族。更換工作並不是壞事,換多、換少都不好,建議三十三歲左右已有四份工作經歷,在薪酬的談判上擁有較佳的斡旋勝算。 是否有無力承擔「三高」:高難度、高壓力、高風險 許多人在同產業、同圈子的單位跳來跳去,薪資水準已到達天花板。建築師、醫師、機師等「師」字輩職業的起薪當然高,專業門檻及技術獨到,一般人難以競爭。可想而知,科技大廠、航空、藥廠肯提供居高不下的年薪及福利,你也得拿出令人驚豔的學經歷及語言專才,他們要極專業與具備額外所長的人才。另外,職務上承擔的職責任、風險及管理範圍,也會影響到薪資水準。大致上,管理職責越大,對公司及部門的影響也越高,而薪資也往往高於一般基層人員。許多高階主管及核心幹部總有睡眠問題及高血壓,甚至在健康上亮起紅燈。想拿高薪,不僅得要有專業上的本事,也有健康上的能耐。換個角度看,當你羨 慕高薪專業人士、欽羨哪個人的漂亮職銜時,現在的你可能還未負擔太多的沉重壓力,生活也算得上平穩安逸,但當然也就反映在薪酬上,或許就得減去一些期待。每個選項都有價值,有得有失。 【延伸閱讀:職場上被衝康...嫉妒是永遠的導火線!當心辦公室裡的背刺雙面人】是你無法跟著市場轉型,注定當低工時者 機會及資本,就在人潮聚集之處。過去找工作要找大型企業、最好有股票上市、資本額上億,也看得出職務上的未來發展。然而,時運不一樣了,尤其是疫情後的職場時代,你得認清自己是否有本事順應市場,如今線上趨勢所需要的「數位行銷」、「網絡運營」專業是否到位,也請一一盤點自己是否備妥這些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善用過往的工作專業,將個人創意結合線上商業模式,早已是迎接下一個職涯世代的新趨勢。 有許多傳統產業、家族企業或老品牌,流於型式及安穩的工作模式及企業文化,一般員工只有科技的基本能力,卻做不到社群營運、物流串接銷售、數位網路的商業模式。所以,在這波疫情下,許多來不及優化營運的企業瞬間便被淘汰,而許多工作者慢了他人一大截,被淘汰之際才意識到要進修並精進其他技能,也為時已晚。只在自己的職位上拚命刷忠誠度,幫老闆實現夢想,在這個時代絕對不夠。 起風之後,有學習心態的人逆風上揚,其他人則被風吹走。未來消費者要往何處走,求職者的工作就該往哪裡去,這也是錢財流動的方向,也是後三十定位的潛規則,想要讓薪資提高,你得好好為自身的職場體質打通任督二脈,不被低薪綑綁一輩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花蓮地牛翻身!居隔者「人命優先」 可戴口罩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每天仍有五萬多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七天。今天上午9時5分,花蓮光復鄉發生規模6.0地震。地震深度僅6.8公里;連台北都能感受到明顯的搖晃。因此又有民眾擔心,如果正在居家隔離能否離開檢疫場所避難。事實上,發言人莊人祥早在疫情之初便表示,若真有緊急避難需求,可戴口罩暫時外出避難,危急狀況後盡速返回,不會開罰。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因此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像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到室外會被罰錢。不過莊人祥之前便表示「人命優先」,因此隔離者若發現將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向外逃生,但是務必戴口罩。如果離開房間而觸發電子圍籬警報,指揮中心會聽取理由,因此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不需要擔心被開罰。且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月付10萬找嘸看護 「老顧老」增多
疫情期間全國看護大缺工,不管是居家照護或醫院病房看護均相當搶手,有時即使加錢也難找到好幫手。由於找不到看護員,「老人照顧老人」的悲慘場景愈來愈多。五十多歲黃小姐表示,家中長者失能失智,最近想請外籍看護,不料前端手續費用三級跳,原本僅六、七萬,現漲至十二萬,移工上工後第一個月,至少得付十五萬元。黃小姐說,人力仲介公司說法為「外籍看護入境台灣後,必須在檢疫旅館隔離七天,外加自主健康管理七天」,期間所有住宿、伙食費用,均需由雇主支付。聘用外傭費用水漲船高,七十幾歲陳媽媽心有戚戚焉,她表示,上月是穆斯林的齋戒月,這是伊斯蘭教徒的新年,自家印尼外傭也請假,回到家鄉過節,沒想到回台之路困難重重,必須在防疫旅館待滿七天,另外還要七天自主健康管理。 陳媽媽不解的說,外傭在台灣已打滿三劑疫苗,這次入境前也持有當地PCR陰性報告,想不通邊境管制為何還如此嚴格,等於外傭搭機入境後須兩周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段時間,她照料已失智失能多年的另一半,但先生體重七十多公斤,光是從床上挪到輪椅,對她來說,就是一件大工程,才幾天就讓她腰傷宿疾復發,苦不堪言。原本還可申請照服員,以時薪方式居家照護,幫忙洗澡,但最近不少照服員染疫,人數不足,申請好久,好不容易才到府服務,但先生失智,意識不清,出手打人,遭長照中心列入拒絕往來戶,讓她求助無門。 至於生病住院,想找全天候看護,費用更暴增,外籍看護至少四萬元起跳,如果想找本國籍看護,一個月花上六、七萬可能還找不到人,部分醫院一般專科病房甚至喊到月薪十萬。如果為新冠肺炎確診者處境更悲戚,南部一家地區醫院表示,專責病房滿床,但幾乎沒有看護工願意照顧確診者,而家人也擔心入院陪病,可能被感染,以致醫護人員工作量暴增,除打針送藥、抽痰等原有醫療照護,還得幫年老患者餵飯、洗澡、翻身。為此,新北市亞東醫院最近高薪招募專責病房人員,一日工時十二小時,薪資七千五百元,時薪高達六二五元,資格卻異常寬鬆,六十五歲以下,曾確診、已解隔者,施打三劑疫苗,最意外的是「無需有醫護背景」。 指揮中心也看到專責病房缺工困境,決定以高薪募集專責病房照護輔佐員,每班八小時,單日薪資五千元,換算時薪也是六二五元,為目前最低時薪一六八元的三點七倍。台北一家區域醫院護理長表示,政府祭出高薪,對於確診者及家屬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來說,卻更無助,不少看護轉至專責病房工作,人力更為短缺,家屬只能請假至醫院陪病。▌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五月中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回應,正在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的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每月五千元)提高到兩倍十二萬元或三倍十八萬元,兩個考慮:一是依失能等級或齊頭式補助,二是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薛瑞元說,照顧殺人的悲劇,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不一樣;從這些悲劇中是否可以抽出共通的通則?不見得可以,因為這涉及被照顧者、照顧者的關係,還有照顧者與其他家屬之間的關係,為何讓她/他獨自承擔?周遭社區的支持度是不是足夠?他說,衛福部目前沒有進行個案研究,很難歸因。專訪在疾管署會議室進行,協助處理疫情的薛瑞元看來疲憊。「照顧殺人」專題中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兩小時翻身、不時拍痰等,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平均收費動輒四萬元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的補助額度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得起機構服務。薛瑞元也提醒,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有些傳統機構,老人住進去,退化愈快」,好的機構應該讓長輩活動、保住原有的功能;但民眾面臨的問題是「好的機構很貴,民眾負擔得起的,品質差」;但全世界長照機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服務愈來愈貴」,各個政府也尋求辦法,但看起來是無底洞;問題也在於,政府給了補助,機構就提高收費。「我們現在(民眾選擇送)機構是一年補助六萬,六萬我也是知道是很少啦,平均下來一個月才五千塊。」現在想要做的是讓選擇機構家庭的補助是與失能等級掛勾,失能程度重的,補助多些,讓選擇機構的家庭不會負擔太大。薛瑞元指出,很多民眾對照顧的觀念還需要時間改變,例如傳統觀念是希望家人自己,他舉朋友為例, 為父母請了外籍看護,「兩月就換一個」,最後知道原因是父母不喜歡被外人照顧, 想要兒子、媳婦來照顧。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啊,不可能這樣」。 薛瑞元說,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孝道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第二是「照顧不離職」,儘量不要為了照顧,放棄自己的生涯規畫,第三是「新家人關係」。他舉例,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社會對照顧的要求,常是女性、收入少的家庭成員來專責照顧,其他人出錢。「孝與不孝,帽子一壓」就有人成了照顧者,但是「家人給的支持可能不能一直下去」,兄長公司倒了等等,「長期照顧就是很多風險、現實的變化」。他也反問:「什麼叫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所以現在要給老人家新觀念,提倡「新家人關係」:朋友、鄰居這些關係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持,這樣北漂的子女才能比較放心,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 薛瑞元也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曾有家暴史,臨老「只有兩人(獨自)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照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一旁補充,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完照顧需求後,再比對家暴資料。薛瑞元說,收案的照專及到宅服務的居服員都要受一點訓練,有能力「辨識家庭裡是否發生家暴」,透由通報,讓保護社工介入。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1966,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長照2.0覆蓋率約五成五,還有四成五的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長照2.0的家庭「為什麼不用」的原因,是很值得了解的問題,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周道君解釋,評估就算開案,但案家卻停用時,照專會了解原因,統計顯示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目前一名照專負責250至300位個案,非常辛苦。對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薛瑞元說,給家照者的支持方案,未來會以照顧者的需求,再擴大積極的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 就必須去了解。」如果是高負荷的照顧者又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但有種情況是,對服務的期待「足歹講」,如同餐廳的好惡是非常個人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有一天家人照顧者勢必不會是長照主力。薛瑞元說,解方在於團結力量大,家庭照顧是「一對一」的照顧,未來走向「一對多」是必然。「我有一個夢想」,他希望,規畫「共居住宅」,配有服務的老人住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設法解決都市的共居住宅;薛瑞元則是著眼鄉村。他說,鄉下大半是散居,必須長者集中一點,才能有效地提供「一對多」服務;這應搭配「村落再生計畫」,鄉下房子老舊,也沒有無障礙設施,「但這項對未來期待,牽涉多少部會?」但是,他說,老人家安土重遷,很難離開原有住宅,這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又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護理師提前返職場 N95戴8小時吸不到氣險昏倒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造成醫療資源緊繃,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已有上百名確診醫護提前返回職場,不過有專責病房護理師透露,確診後容易喘、胸悶,返回醫院工作時,因為上班8小時須戴N95口罩,一度吸不到空氣,差點在病房內昏倒。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透露,自己在5月時確診,有出現呼吸道症狀,休息7天後解除隔離,繼續返回醫院上班,但因為確診後很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上班又都得戴著N95口罩,曾有一次在病房內照顧確診者時,一度無法呼吸,只好靠在牆壁休息,幾分鐘才回過神。該名護理師說,醫療人力的確不足,但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會覺得,確診醫療人員休息7天後就能直接上班,「我覺得這很不好」,確診醫護應有適當休息時間。因家屬不方便進入專責病房陪病,若是臥床確診者,且沒有家屬或看護,護理師就要幫忙翻身、換衣服、抽痰等;要是遇到清醒、但不願配合的確診者,不好好戴上高流量氧氣鼻導管,也不願意趴睡,不僅容易喘、血氧濃度也無法維持,護理師還得穿兔寶寶裝進病房照顧確診者。先前還有一名病人,因為躁動不斷想要下床,某次突然半夜情緒發作,意識清醒下把身上所有管路拔掉,包括動脈導管、尿管、靜脈注射導管等,結果瞬間大噴血,搞得護理師得立刻穿起兔寶寶裝,衝進病房幫病人加壓止血。中央昨宣布招募照顧輔佐人員,前進專責病房分攤護理師重擔。他說,如果順利招募到人力,的確可以協助護理師,但如果沒人來應徵,護理師還是得硬著頭皮做,而中央去年說要發給護理師的津貼,至今只給了6成,不確定新制發給照顧輔佐人員的津貼,是否也得等上1年。耕莘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表示,因為專責病房內無法任意走動,有些家屬陪著病人關在裡面很久,不時情緒失控,對護理師咆哮,護理師只能盡力給予安撫,但對護理師來說,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也只能奉勸陪病家屬,可攜帶電子產品或書籍,陪病過程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此外,專責病房照顧確診者也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他表示,之前有一名臥床病人氣切,但突然咳一個太用力,所有管路統統掉出來,且身邊沒有陪病者,幸好當時有護理師正好要去抽痰,發現氣切管路掉落,趕緊請醫師來協助插管,任何時刻都無法放鬆。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病房壓力重 護理師一人顧七患者變「看護工」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近八千名確診者收治住院,專責病房護理師壓力沉重,許多住院患者原本即已長期臥床,有些來自養護機構,高齡合併不少慢性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染疫住院後,護理師變成看護工,必須協助餵食、排泄、洗澡、換衣服、換尿布等,一人照顧六、七個確診者,可說身心俱疲。為此,指揮中心昨宣布,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高薪聘請照護輔佐人員,每人每班八小時、五千元,主要工作為協助患者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以照護六床為原則,由醫院協助訓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家屬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相當辛苦,若還要照顧確診者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希望聘用照護輔佐人員之後,減輕護理師負擔。新光醫院護理部主任鈕淑芬指出,高齡、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常需人協助餵食、大小便、洗澡、穿衣,有時護理師餵長輩吃一頓飯,就得花上三十分鐘;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經常腹瀉,護理師就得幫忙擦拭、換尿布;工作時穿上兔寶寶裝,幾乎沒有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非常辛苦。此外,護理師還常遇到「奧客」患者及家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不具名護理師指出,部分家屬以為專責病房可以自由進出,一被制止,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分送便當,卻被病人嫌食物已經冷掉,要求重新熱過。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透露,自己五月確診,當時呼吸道症狀嚴重,解除隔離回院上班,仍覺得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但上班八小時都需戴N九五口罩,日前照顧確診者時,突然無法呼吸,整個人虛弱地靠在牆壁,幾分鐘後才回過神。該護理師說,指揮中心認為染疫醫護可在確診後的第八天上班,但每個人恢復狀況不一,擔心自己有一天在病房暈倒;此外,「Skill-Mixed」照護看似不錯,但祭出高薪,也不見得很快能找到人力,護理師還是必須硬頭皮當起看護工。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者狂咳抽痰 醫院主管要隔壁床家屬「躲去廁所」
今年本土Omicron疫情已超過200萬人確診,指揮中心公布,至今有7991人、近8千人正收治醫院治療,雖稱全國專責及負壓病房空床率還有42.5%,不過一線專責病房護理師直言,真正專責病房早已不夠用,都開一般病房收確診者,因非負壓環境,嚴重影響一線醫療處置。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向本報表示,專責病房早就不夠用,都加開一般病房來收治確診者,不僅大人、小孩混住在同一病房,還有家屬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專責病房不能自由進出,一不高興還暴力攻擊護理師。護理師表示,現在只要一上班,幾乎沒時間吃飯喝水,進病房都得穿兔寶寶裝,先前幫病人送便當,還被病人嫌便當冷,甚至護理師餵他也不要吃,搞得護理師得穿著兔寶寶裝「哄」病人1小時,就怕病人不吃飯,血糖低有生命危險。新冠肺炎確診者若要抽痰,依照指揮中心規定,必須在負壓隔離病房才可進行,一般病房不可抽痰,不過現在都用一般病房收治確診者,日前1名病人過世,其中一項原因是痰液無法排出,家屬憤怒怪罪護理師,沒想到醫院也跟著推卸責任,稱「護理師可視情況在一般病房抽痰」。更讓護理師心寒的是,痰液病毒量最多,在一般病房抽痰風險高,抽痰時隔壁床都可能有感染危機,日前一名確診者需抽痰,但隔壁床家屬有疑慮,沒想到醫院主管竟說「那抽痰時,就叫隔壁床的去廁所避一下」,讓他難以置信。護理師認為,醫院病房管理應重新調整,且必須跟家屬說明,例如要抽痰的確診患者集中在一間病房,且家屬都同意隔壁床常常要抽痰的情況,不是醫院一直接病人,隨便放在同病房,還要一線護理師跟家屬解釋。「疫情讓人性面通通藏不住。」護理師絕望地說,先前一位高齡長輩,家屬長期送機構養護,機構有照服員協助翻身、拍背,後來因確診送到了專責病房,不過看護很難請,家屬也不願意進病房陪病,跟護理師學照顧技巧,還嗆護理師「我就是不會啊,不然幹嘛送機構。」護理師悉心照顧長輩,也避免久臥長縟瘡,定時、定點穿兔寶寶裝進去病房幫長輩翻身、拍背,但長輩年紀太大,最後沒能撐過病情不幸過世,家屬第一句就質問護理師「怎麼那麼快就走了,你們沒把他顧好喔?」護理師直言,中央一直說人力夠,但實際一線狀況是,護理師一個月僅休6或7天,即便專責病房護病比現在設定1比7,但一上班就是忙到沒時間吃飯,還要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從去年至今,單位內已有10多位護理師離職。「我們願意照顧病人,但政府跟醫院應該給我們安全的環境。」護理師指出,中央先前要求確診醫護可提前上班,但一般病房無負壓設備、環境糟糕,中央不如實告訴一般民眾,民眾質疑、生氣時就罵護理師,「不覺得中央跟醫院有在重視我們,只覺得像免洗筷。」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專責病房照顧輔佐人員 中央今起發放每班8小時5千元
國內確診數持續上升,為緩解一線醫療量能負擔,繼昨日新北亞東醫院招募「確診者看護」一天7500元,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從今天開始推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每人每班8小時發放5000元,平均每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指揮中心指出,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推動模式,由醫院安排並完成醫院提供相關訓練(含感染控制)之照護輔佐人員,提供餵食、翻身、更衣及身體清潔等照顧工作。津貼發放每人每班8小時,發給津貼5000元,探3班;每日平均名照護輔佐人員以照護6床為原則,自今起實施。針對醫療資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專責及負壓病床全國空床目前有5909床,空床率42.5%,變化不大。不過專責病房壓力很大,因爲需要警覺性高,加上穿脫防護裝等工作較辛苦,因此採「Skill-Mixed」照顧,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說,因為家屬現在陪病不方便,但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已經很辛苦,還要照顧生活起居,壓力很大,因此新制將由醫院安排相關訓練的照顧輔佐人員,提供患者餵食、翻身、更衣、身體清潔等工作,且有些老人家有很多嚴重疾病者,需生活照顧,今起實施希望減輕護理負擔。陳時中指出,昨天有看到新北有些醫院已經在招募相關人員,希望減輕醫院負擔,因此新制希望醫院多多運用。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最脆弱一群 長照機構陷疫情困境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醫院照顧人力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道出疫情下長照機構的困境。他說,住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與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醫療量能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二千六百元漲到五、六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換尿布及翻身等生活照顧,「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疫情安穩下通過考驗,如今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家屬簽字同意,機構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她告訴對方「你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她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林姓女子和八旬老母相依為命,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送往安養院;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新冠肺炎?」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台東一位不願具名的長照機構住民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某長照機構工作人員說,他自己剛經歷確診「咳到肺快裂開」痛苦,政府快篩、藥物提供太慢,真相就是藥不夠,面對染疫死亡率愈來愈高,政府還不檢討,透過網軍出征講真話的人,政府顯然無法對失去家人的痛感同身受。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因應確診住院人數增加,醫院收治中、重症病人照護複雜及部分護理人員確診,護理人力照護負荷增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邀請北中南東應變醫院及社區體系、疫情重災區北北桃主要醫院及護師工會等護理代表與會,目的在解決非常時期護理照護第一線工作困境問題。衛福部表示,與會護理代表提出,專責病房護病比維持1:5、津貼發放及時、居家照護關懷人力分流、社區支援,以及解決急診壅塞等減輕護理負荷訴求。經與會者共識,部長陳時中裁示,要求盡快完成津貼發放,否則予以懲處;因應非常時期,專責病房原則上護病比維持1:5,不得超過1:7,兒科困難照護個案津貼加成,並推動Skill-Mixed照護模式;同時持續落實急重症分流,協助照護人力媒合支援;與地方政府協力,將醫院執行輕症居家照護業務之比例降低,轉由基層院所分擔;長期應要修正護理人員法,以法律支持護理專業及人力發展。另外,如護理人員受到不公平對待,可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向衛福部反映,進行查處。衛福部表示,為因應照護負荷,使專責病房照護確診人員津貼更合理,津貼將依照顧人數等比例相對增加。同時為了分流專責病房護理人員工作負荷,衛福部即將啟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模式,由醫院安排完成訓練的照護輔佐人員納入病房團隊,以照護工作分級,提供協助餵食、翻身、更衣等照顧工作,並發給每人每班5千元津貼,將於近日函文予設有專責病房醫院辦理。衛福部持續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提供護理人員匿名申訴管道,確保護理人員的工作權益能受到保障。截至今年5月23日已接獲1766件通報,其中涉勞基法計有987件,占比56%,裁罰率達16%,結案率達95%。分析疫情期間爭議通報案件,主要是防疫物資、津貼或獎金發放、工作環境及負荷等。
-
2022-05-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懷到腦中風!26歲孕婦局部麻醉取栓忍痛護子
家住台中懷孕20周的蔡小姐上月與先生到澎湖旅遊半夜半側肢體突然無力,由澎湖當地醫院緊急以直升機後送高雄長庚醫院救治,醫師研判是急性腦梗塞,自鼠膝部伸入導管轉六個大彎打通血管,母子均安,蔡小姐事後以「懷孕懷到腦中風」為題PO網,記錄這個不尋常的人生經歷。蔡小姐上月與老公遊澎湖,半夜頭痛,想坐椅子卻一直跌倒,老公驚覺不對勁,緊急將她送醫,醫師認為是中風,但擔心打血栓溶解劑會導致流產或一屍兩命,馬上以直升機將她轉送高雄長庚醫院,凌晨3點左右,長庚醫療團隊接手治療,磁振造影發現她右側中大腦動脈梗塞,約三分之一區域都缺氧受損,立刻安排血栓移除術,從自鼠膝部血管插入導管,直趨腦內病灶,為擔心過程影響胎兒,只做局部麻醉,蔡婦堅強頂住,母子均安。發病第八天,蔡婦在網路自述心情,指這次中風導致我右腦細胞死的差不多,左邊幾乎癱瘓完全動不了,26歲的她從來沒有想過會中風,後來的日子每天都像半個植物人,無法行走,連抓癢、睡覺都翻身都需要幫忙,每天要面對100種明明是小事,自己卻做不到的無力感。不過她也說:「這是我的坎,不是妳的」,鼓勵孕婦勿恐慌,但要有警覺心。高長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谷州表示,孕婦合併腦中風並不多見,這是高雄長庚近三年來,收治4000多名中風患者中唯一一例。孕婦如有子癲前症或高血壓控制不好,容易發生一些神經學的症狀,要特別小心預防。張也說,這次案例是在半夜緊急處置,對案主及家人而言,過程辛酸。好在蔡婦的先生當下警覺有異,及時求救,加上高屏澎醫療體系跨院合作,合力救下蔡婦,但不樂見這類個案再發生。孕婦要避免中風,最重要的是規律產檢、控制血壓,懷孕過程若發生眼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情況,要保握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參與治療的陳仕軒醫師表示,蔡婦經查疑似右中大腦動脈分支阻塞,正常狀況下,血栓移除需要深度鎮靜插管使用呼吸器,但因為懷孕緣故,為減少藥物及輻射暴露,當下評估不插管讓病人清醒狀態下進行,蔡婦「為母則強」,令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央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師警告恐出現3危險後果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發基層醫護反彈,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放寬護病比表示同間病房同時段配置更少護理師的意思,恐導致機動性更低,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長遠下來對醫療體系不是好事;北市聯醫工會則呼籲要重視護理環境改善問題。姜冠宇分析,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給藥、緊急處置速度更慢,因專責病房給藥、處置等作業,護理師需做三級防護,比一般病房需多耗更多時間,更別提一間20床的專責病房,大致有2至3個病危的病人,以及5至6個病患隨時狀況可能變差。「如果真的縮減整體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處理來不及的」,姜冠宇直言,別以為專責病房只是讓病人度過病毒急性病程,病人在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越來越大,增加入住及出院程序,光這一點就需耗費更多力氣,連護理長都要親自下海接每個病人。第二,感控、病安管理會更差,帶來更多院內感染。姜說,專責病房本質就是「關」,但很多長者關不住一直要衝出去,先前就曾有人力少情況,還真讓長者跑出去不少次,只要這種心情不穩定的病患有一個,醫護就要花更多人力去壓制,而且不會有保全來幫忙,因此對病房的感染控制及病人安全都會變差。第三,醫護配置的減少也會加速人力持續流失。姜冠宇坦言,心理傷害不是用錢可以彌補回來,去年疫情,一票急診的護理師就全投離職單離開,就算給錢讓護理師撐住,短暫停留後,也會集體離職,因為挫折感太大,就不可能留住,而補貼僅只是讓護理師離職後去旅遊散心而已,長遠來看對醫療體系就不是好事。姜冠宇直言,現在不只護理師,就連他自己是醫師,也需與長官搭擋輪班,因越來越多同事確診陣亡,一個晚上也可能要顧3個專責病房;他知道病人有如狂潮、安養院都被投了深水炸彈般,一切都很困難,發出「醫療降載」命令更是丟面子,但有些原則仍要把持住,「不然台灣怎麼可以被稱為亞洲具有最高醫療的國家?」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現行護病比,平均1位護理師要照顧6至10位病患,照顧期間須翻身、拍背、給藥、換藥(有壓瘡)、換尿布、餵(灌)食及其他治療,還有許多行政工作、護理紀錄及突發狀況要處理,若有插管或病危病人也要緊急處理。北市聯醫工會表示,國際護病比是1:5-6,等於每位護理師要照顧5至6位病人,每多照顧1人,病人相對死亡風險恐提升7%,如今疫情攀升,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30%,醫護人力不足下更漠視護病比激增,最高可至1:15,平均一位病患被照顧時間僅29分鐘、病患死亡率增高至63%,更讓各地專責病房護理師面臨護病比過高及過勞問題。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 護理師直言不可能做得到
指揮中心發函提高各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將上限一比五調整為醫學中心一比九、區域醫院一比十二、地區醫院一比十五。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昨天痛批「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台大專責病房林姓護理師則直言「不可能做得到」。指揮官陳時中說,整體護病比就是這樣子,現在只是恢復正常;以前每班給一萬元,上限照顧五個病患,現在改以人頭累計,照顧一人兩千元,每班照顧七名病人就是一萬四千元,工作量愈大津貼愈高。林護理師冷回,「去年獎勵都還沒發全,已沒人相信獎勵措施了。」林護理師表示,之前規定一比五,但實務上已是一比七,專責護理師忙到沒時間吃飯、喝水,擔心病人出事來不及發現、沒人搶救,護病比拉高到一比九,等於讓違法護病比就地合法,就算提早一小時到班,但平均每個病人照護時間壓在十五分鐘以下,加上穿脫隔離防護等耗時流程,根本不可能做到。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指出,近日許多養護中心確診病患年近百歲,屬多重共病長期臥床,除給氧氣、打藥,許多病人需抽痰、打點滴、鼻胃管灌食,加上每兩小時翻身換尿布,若是躁動失智者,至少一小時才完成治療。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需翻身換尿布病人大增 台大護理師痛批1:9照顧不可能
指揮中心日前發函提高各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由原訂的1:5,正式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引發護理工會團體怒批「不把護理師當人看」。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發出聲明指出,許多確診住院病患年近百歲,多重共病又長期臥床,三餐、翻身、換尿布都要護理師一手包辦,衛福部卻將「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令人憤怒。台大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也公布工作內容,「1:9根本不可能」。台大醫院專責病房林護理師表示,之前規定1:5的時候,實務上就已經是1:7了,早上9時到10時之間必須給病人治療,就算護理師提早8時開始做,也只有120分鐘。每天上班時間已經非常緊繃,喝個水都要趕、大家都沒吃飯,如果一個護理師得照顧9人,平均一個人都不能超過15分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首先,光是穿脫隔離衣,就要花很多時間。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身上有三層隔離衣,第一件正穿布面隔離衣,第二件反穿防水隔離衣,第三件反穿布面隔離衣,頭上兩層髮帽、面罩、N95加外科口罩、兩層鞋套、兩層手套。每照顧完一個病人,就要把第三件隔離衣、外層鞋套和外層手套脫掉,每脱一件就要洗一次手,然後重新穿上乾淨的,才去照顧下一個病人。再者,長照機構來的病人逐漸變多,照顧所需時間更長。林護理師表示,這些病人除了新冠肺炎所需的給氧、打藥等治療,還可能有氣切需要抽痰、有插鼻胃管需要管灌營養品、每兩小時需翻身換尿布。林護理師也照顧過躁動失智的確診長者,因為沒有額外的人力可以幫忙,照顧前只能先將病人綁住,光照顧他一個人就要花大約一小時。「都會比較晚換尿布,也不可能兩小時翻身,當然擔心病人會褥瘡,但真的做不到!」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都會盡量把長照機構的病人平均分配,護理師手上都有1到2個,但1到2個就已經是極限了。其他常見的住院確診者雖然生活可自理,但是都各有治療需要,例如身上有傷口需要照顧的癌症病人、需要抽痰的、需要氧氣的、需要打點滴的,每個病人都需要一定的照顧時間。林護理師表示,護病比太高,照顧品質就會很差,每天上班都在擔心病人出事沒人發現、沒有人可以去救他。每個群組都在狂罵,定出這種護病比「根本搞不清楚基層在幹嘛」。如果現在衛福部再提要發獎勵金,大家也已經不會相信,因為連去年的都還沒達到,「說到要做到,確定發得出來再說吧!」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喊「最後一戰」然後呢?令急診醫護心碎的三件事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5月9日曾於立院表示,疫情高峰會落在五月下旬,低推估可能高達單日確診10萬人,高推估可能高達20萬人,必須視同「最後一戰」全面備戰。包括要求各層級醫院部都要能原地收治確診,也要根據目前疫情及病毒特性重新調整醫院感控SOP,讓各層級醫院全面參與收治成為可行。至今10天過去了,上述備戰行動仍空空如也。多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醫護人員向本報投訴,歸納出三大問題。首先,急診面臨嚴重人力缺口,已有觀察區病人失去心跳才被發現的情況,令醫護身心受創。再者,愈來愈多高齡或臥床病人因其他重症入院才發現確診,開刀等後續處置,也會因感控流程繁複而得花上四、五倍時間,難以分秒必爭搶救,術後也會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最後也最心酸的是,當全民追求正常生活,醫護卻已快想不起正常生活的滋味。護病比1:18,病人失去心跳才發現急診專科護理師L觀察,最近兩個禮拜以來,長期臥床的確診長者明顯增多趨勢,不少是在家臥床,也有許多來自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呼吸照護中心,這代表重症醫療需求量只會更大,但急診醫師、護理師、護佐、清潔人員、救護車全部都因為有確診而人力不足,工作卻比平常更多。L說,急診空間不像專責病房有良好隔間,護理師必須和確診者近距離相處8小時,而且整個急診是共用空調,醫護都會擔心氣膠傳染。最近確診觀察區等病人,已經多到滿出來,為了不把病人放到車道上,現在連普通觀察區,都已經改成確診觀察區。「把急診科護理師調去採檢,叫骨科護理師來內科急救區支援,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北部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表示,急診每區都需要一定人力,但現在班表一排,有些區沒人就是沒人,如果連支援都沒,還是要硬吃下來。S表示,有天大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18個觀察區的病人,因為大夜班護佐也確診,護理師還要每兩個小時去幫其中5個病人翻身、換尿布,等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到早上8點多,測量生命徵象時才發現有個伯伯已經心跳停止了,當班護理師大受打擊,心情非常低落。重症病人確診,感控耽誤搶救時效、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急診總醫師C表示,現在約500床要作為專責病床,目前收了200多人,看似佔床率不高,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護理人力,所以空床是「看得到、用不到」,確診者轉院一床難求,急性床變少也會增加急診滯留率。急診觀察區各種感染、腸胃道問題、疑似中風,都很難在第一天就收住院,滯留過夜比率高,待床時就要直接治療,更麻煩的是,這些等病人也有愈來愈多會「順便確診」。「病人因為其他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來到急診,可能急須開刀或做心導管等,萬一剛好發現他確診,對於醫院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說,負壓開刀房只有一間,要事先聯絡感控,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整個手術流程可能多花兩、三倍時間。晚幾分鐘開刀、通血管,對病人來說,結果可能就是死亡率上升、預後變差,現在只能不斷演練、不斷檢討流程。「看似標準的治療流程,都會因為新冠確診而改變。」C舉例說,當確診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無法接受常規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發生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卻無法執行經動脈取栓手術、孕婦若需要生產也無法施行無痛麻醉。此外,這些患者的術後照護,也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部長倡全民正常生活,醫護正常吃飯都不行工作已經夠辛苦了,醫院護理部還要發明一些口號「張口危險、吃飯不講話、講話要戴罩、下班不群聚、確診不會來。」C表示,「偉大的陳時中部長」提倡正常生活,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聚餐、吃飯、正常生活,反觀醫護人員,不僅從疫情之初就被禁止出國,現在連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確幸、抒發壓力的管道都被限制。「想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讓小孩子成為醫護人員呢?」
-
2022-05-17 新聞.長期照護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光是替丈夫換衣服,就被抓得全身是傷,甚至濺血。身高僅一米五的她,無力攙扶失去肌力的丈夫,兩人因此受困二樓,踏不出家門。這樣的個案在偏鄉很多,「我們沒辦法苛求他們能照顧得多好。」七十歲潘玉嬌(化名)從睡夢驚醒,黑暗中一雙大手緊掐她脖子,她近乎窒息。使出全身力氣拳打腳踢總算掙脫,衝出房門打電話向女兒求救:「妳爸爸差點掐死我!」潘玉嬌照顧失智丈夫將滿三年,這場「驚魂記」發生後,才意識到獨力照顧的極限。夫發病 性格行為大變潘玉嬌回憶,丈夫陳耀祖(化名)八十歲發病那年,先是忘記自己說的話、找不到回家的路,接著性格大變。「他真的變成不一樣的人,我心裡很害怕。」潘玉嬌說,症狀嚴重時,陳耀祖終日將自己反鎖房內,堅持不開燈,不論誰靠近,他都一拳揮去。失智症患者不只是健忘,常會合併精神行為症狀,例如妄想、怪異舉止、睡眠障礙,這些症狀才是照顧者最大壓力來源。親戚以為性格反常的陳耀祖是被鬼附身,在兩老的公寓內貼滿符咒。符咒無法改善「老老照顧」處境。潘玉嬌光是替丈夫換衣服,就被抓得全身傷,甚至濺血。身高僅一米五的潘玉嬌無力攙扶失去肌力的丈夫,兩人因此踏不出家門,一起受困在老公寓二樓。在偏鄉 老顧老逾一半「這十年,我們很常碰到『老老照顧』的案例」,台東聖母醫院承辦居服業務,護理部主任蕭燕菁表示,台東偏鄉中壯年多半離鄉工作,超過一半的居服個案都是老老照顧,「我們沒辦法苛求高齡者把伴侶照顧得多好,他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衛福部一○六年調查,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照顧者」比率高達三成七,其中近六成發生過失眠、痠痛、憂鬱症等情況;更有六成三長者「必須獨力照顧」親屬,無人可接手協助。蕭燕菁說,高齡者體力有限,搬動照顧對象時受傷、跌倒的風險較高。此外,高齡者記憶力較差,要記住翻身的技巧,或者「軟墊該如何擺位防止關節壓瘡」等繁瑣的照顧細節,相對困難。高齡照顧者不見得願意接受外界的協助,原因之一是「自己顧不用花錢」。目前低收入戶申請長照2.0服務,政府全額補助,但中低收入戶要自付全額的百分之五、一般戶則是百分之十六。沒收入 省錢不找幫手台北護理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說,我們常以為「長照自負額」只是一點錢,就可為照顧者減壓;但研究發現,即使小錢的「自負額」,對窮人或生性儉省長者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負擔。再者,「喘息服務應從長照給付中獨立,改變核定方法,改以照顧者的需求為優先。」陳正芬表示,喘息服務是要讓照顧者喘息,應該視照顧者的狀況而定,但前長照2.0是以被照顧者的失能等級來評定時數,很不合理。老小孩 怒氣只對家人外地工作的女兒曾提議聘外籍看護照顧爸爸,但潘玉嬌極力反對:「你爸爸會打傷別人!」直到陳耀祖那夜掐住她的脖子,她終於願意放手,請來外籍看護。請看護後,潘玉嬌終於能出門運動、與朋友相聚;陳耀祖也不曾「攻擊看護」,原來陳耀祖的怒氣只發洩在最親近家人身上。「照顧者信任看護,壓力就一定能減輕」,蕭燕菁說,照顧者與看護建立關係過程中,能找回社交,並慢慢學會「放手」。※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他們的負重前行,換得其他家庭成員的歲月靜好。只是當照顧壓力衝破臨界點,「死亡」是當下所能想到的解答,他們成了「照顧殺人」案件的凶手。「照顧殺人」現象是高齡台灣無法迴避的重中之重。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長照制度,今起一連四天推出「照顧殺人」專題,數位報導同步上線。長照法七年了 照顧悲劇持續發生昨天五月十五日是「長期照顧服務法」三讀七周年,當時我國成為亞洲首個將「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法中列出國家須提供照顧者「長照知識、技能訓練、喘息服務、情緒支持」等,以「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但記者統計十年來,每年都有約十件「照顧殺人案」,幾乎一個月就會發生一件;近三分之一的加害者都在殺人後選擇自殺。凶器除了刀具以外,還包括枕頭、熱水瓶、延長線等家用品,顯示照顧者動手那刻,手邊拿到什麼就用了,並非預謀,是壓力讓理智斷線。二○一八年「長照2.0」上路,照顧殺人案隔年下降,但悲劇仍持續發生,且有已使用2.0者仍行凶。疲累的照顧者 臉書透露「大家解脫」去年疫情正熾時,長輩優先打疫苗,家屬憂心副作用。在臉書的照顧社團中,疲累的照顧者寫著:「我要趕快推我媽去打,最好一針下去,大家解脫。」同是天涯「照顧」人,大家知道他是氣話,看來仍是驚心。為數件照顧殺人案辯護的法扶律師周信宏指出,被告常是承擔最多照顧責任的人,其他家人只偶爾探望,但是「悲劇發生,法律責任是最苦的人在扛」。悲劇到了法庭 看不到疊加的創傷「社會要怎麼支持真正盡心盡力的人,讓他們有喘息和求救的可能?」曾是照顧者的周信宏說,法官不會去問,一個七十歲老人如何帶八十歲的伴侶出門洗腎;照顧悲劇到了法庭,只看事件當下加害者是不是心神喪失、有無辨識行為與責任能力,很難看到整個照顧歷程中疊加的壓力與創傷。周信宏建議,應如同「金融法庭」、「智財法庭」,設立「照顧法庭」,讓法官對長照有一定的專業認知。當這個人走了 要找出制度缺什麼律師賴芳玉認為,比照「家事法庭」,由心理師、社工、律師等專家擔任「程序監理人」,協助評估家庭困境;也效法香港「死因法庭」,除了找出為何死亡的法律責任,更要「找出制度缺了什麼,讓這個人死了」。「長照2.0上路四年後,最需要補強的是重度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強調,殺人事件多發生在重度階段,現行長照2.0的居服或日照無法滿足兩小時翻身一次、插管等重癱病人的需求。「七級以上重度失能者,國家必須提供機構選項」,長照2.0居服每月最高補助三萬六千多元,若能再補幾千元,家庭就能負擔機構費用;目前政府針對機構服務,一年只補助六萬元,是長照2.0居服等最高補助的七分之一,太不公平,且對減輕重擔是杯水車薪。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4-07 該看哪科.兒科
疫情居家工作「別常抱著孩子」 醫點3迷思影響幼兒發展
國內新冠疫情延燒,每日確診數百例以上,也讓許多企業、學校改為居家上班、上課。兒科醫師呼籲,孩子在7歲前發育很重要,建議父母在疫情期間,在家不要一直抱著孩子追劇,可多陪小孩玩玩具、念故事書,按照兒童健康手冊訓練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不僅刺激孩子發育,也能促進親子關係。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健康檢查,並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讓新手爸媽確認孩童每階段發育完全。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除了疾病外,照顧方法也會影響孩子發展,像放在嬰兒車內難以爬行、家長抱在身上太久、身上衣服包太多無法翻身、或讓孩子坐在螃蟹車內無法訓練大腿等,不僅可能出意外,也影響動作發展,家長應按時帶孩子健檢、請兒科醫師評估,避免孩子遲緩發育但不自知。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兒童健康手冊中「家長紀錄事項」,提供兒童發展警訊題項,提醒家長若孩子無法做到警訊發展項目,應儘早轉介專科醫師評估或確診,包括孩子4個月大時,會不會持續注視人臉而表現出興趣、6個月時,會不會翻身、9個月時,叫孩子的名字會不會朝聲音方向轉頭、1歲半時,會不會說5個以上有意義的單子、3歲時會不會自己解釦子、脫衣服等,檢視孩子發展是否落後、並記錄孩子成長狀況。彭純芝表示,兒童在4個月時頸部張力已要穩定,頭必須能平穩支撐著,如果張力低下的孩童,抱著時頭一直會垂下來,醫師會透過肌肉張力測試,確認是否肌肉張力低下。由於每個動作發育時間不同,像是6個月到1歲半前要把關軀幹張力、肢體動作發展,1歲半到2歲則是語言,後續是社會行為等,4個面向皆有發育里程碑,若發現發育遲緩,應及早透過早期療育介入。彭純芝提醒,有些家長照顧模式,恐難以辨別孩子是否發育遲緩,例如孩子放在嬰兒車內,沒有經歷「爬」的過程,直接變成「站」,若正常發展孩子無妨,但若等到孩子不會站、不會走,才驚覺發展遲緩,恐時間較落後。另外,孩子若想拿杯子,發出「嗯嗯」聲音時,爸媽別急著拿,而是等到孩子明確講出「杯杯」再拿給他。彭純芝表示,家長如果覺得孩子某些動作慢,也無需緊張,可經過專業醫師把關確認,若有疾病提早確診,另外可做更多評估、介入性引導,讓孩子跟上不同階段發育。且孩子發展也包括後天刺激,越刺激能讓腦部發育更為發達。國民健康署提供兒童健檢3撇步:1.勤作筆記:確定已完成兒童健康手冊上「家長紀錄事項」及「衛教紀錄表」。2.攜帶證件:出門前確認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3.聆聽結果:聽取健檢結果,主動詢問醫師,充分掌握孩子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製作「寶貝成長路 檢前先紀錄」分齡影片,相關內容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s://reurl.cc/pWj2ve )。另目前全國約3469家醫療院所提供兒童健檢服務,家長可上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ez2o.com/85wPL ),就近就醫。
-
2022-04-05 新聞.元氣新聞
「獨臂刀王」王羽今日清晨5點36分因呼吸衰竭辭世,享壽80歲
「獨臂刀王」王羽因呼吸衰竭,今日清晨5點36分在台北振興醫院安詳辭世,享壽80歲,近年因身體不佳,因兩度中風住院5年,後期皆為自費治療,預估花費2千萬,2020年初因為新冠肺炎,所以探病也極為困難,僅有一人陪病,需留給看護,如今搬出醫院,會住在醫院附近租賃的新家,也能有更多人力照顧爸爸,「搬出來住是我決定的,姊姊王馨平也同意」。2019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肯定他的影壇成就,卻遭導演王晶批評「台灣金馬獎真的是愈來愈混帳!竟然給王羽發終生成就獎」,當時王馨平還高EQ回應,引起軒然大波。王晶當時在微博上表示,認為王羽過去工作毫無合約精神,多次憑藉著黑勢力威脅導演和演員,王晶更轟:「請問他(王羽)對電影貢獻有什麼?憑什麼跟王童並列?」但很快就立刻刪文。王馨平則回應:「金馬獎委員會的成員都是資深及専業的電影從業人員,主席李安先生更特別推崇我父親自導自演的『龍虎鬥』對拳腳功夫片的影響。這是業內人士對我父親的肯定,我也相信父親是實至名歸的。」因為王晶刪文,王馨平當時也不打算多做回應。王羽曾2度中風,住院5年,後期皆為自費,預估至少花費2千萬。女兒王加露則表示,王羽2011年第一次中風狀況還很好,曾咆哮著拒絕復健或自行逃離醫院,但後來2016年二次中風後就行為不便,也不亂發脾氣,「是一個行走需靠輪椅,進食需靠鼻胃管,日夜需要有人翻身拍痰照護的失智老人」,當時也決定保留父親的大俠模樣,與姊姊王馨平一起出席代為領獎,「所以,請記住他螢幕上一身傲骨的大俠風采,並永遠留存心底,這是他投身電影界的最大成就,最大貢獻,也是他最大心願」。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擠三坪鐵皮屋、穿補丁衫....簡明正把貧窮當試煉!刻苦向學求翻身,逆襲人生走進台積電
「凡事不要先看到困難,要先看到機會。」憑藉一身骨氣衝破逆境,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前台積電技術系統整合處副處長 簡明正生命中總是有些事情不盡如人意,有人選擇面對,有人選擇逃避,幼年貧困靠苦讀翻身,面對人生的挫折,我認為「只有去衝破它,才能過關,與其在那邊憂愁,還不如去衝看看,有衝就有機會,沒衝就沒機會,這是我一貫的做法,也許不會每次都成功,但是至少嘗試過,就不會後悔。」憑藉著衝破逆境的骨氣,我順利考上了台中一中、大同工學院,服完兵役後進入大同公司工作,之後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學金,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就讀,在一年半內取得財務管理和MIS的學位。返台後不久進入IBM工作十六年,再加入台積電公司,我不再是社會大眾眼中的窮孩子,我努力地逆轉我的人生,成為大企業的主管,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鐵皮屋當試煉,刻苦向學求翻身幼年時期貧窮的歷練,深深影響我的一生,幼年喪父,母親為扛起家計外出打零工,我和哥哥、阿嬤住在租來的鐵皮屋,三人擠在三坪不到的木板床睡覺;破舊的家連自來水管也裝不起,要用水時還需一桶一桶向鄰居家買;屋內也沒有廁所,想上廁所只能跟鄰居借,或者到附近的國小使用。當時的我每天都打赤腳上課,直到小學五年級因參加躲避球比賽,才買了人生第一雙鞋。身上穿的衣服幾乎都有縫補的痕跡,只有過新年的時候才有機會買新衣,而且只能買大一號的衣服才能穿得久,內褲是印有中美合作字樣的麵粉袋做的。為了分擔家計,我和哥哥從小就一起幫忙做手工,也送報紙、打一些零工。國小畢業時,為了二百元獎金而放棄學業排名,貧窮的生活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因為家貧又單親,經常遭受冷眼對待。有一次受邀到家裡開百貨公司的同學家中玩,結果聽見同學母親說:「龍交龍、鳳交鳳,你怎麼交這種同學!」讓我備感心酸。當時我告訴自己,雖然家境不如人,但一定要努力念書取得好成績,不要讓別人看不起。為節省電費,我直接到土地公廟裡把供桌當書桌自習,廟裡大拜拜時,就到火車站外的噴水池水銀燈下念書。雖然社會上存在著許多勢利眼,但也有不少的溫暖,當時家扶的補助讓家境有所改善,我也參加了家扶青年分享營,讓我受到很多人生啟發,而且關心也從未間斷,讓我備感溫暖,因此當我有能力時我更積極回饋社會,除擔任家扶志工外,成為家扶認養人至今已近三十個年頭。天時地利人和,成功就不遠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同公司上班,工作一陣子後轉至大同工學院,這兩份工作讓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也能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但我想要有更好的發展,於是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金,得以出國攻讀碩士學位。出國留學是我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如果沒有出國念書,就不可能到外商IBM去上班,IBM對我的改變真的很大,讓我打開了視野,學習到各種技術或管理上的技巧,也因此才有機會進入台積電工作。這一路走來,遭遇過無數的挫折與遺憾,遇上挫折時,就是面對它、處理它。不過,我們必須承認要成就一件事,就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光是努力不夠,也不一定會實現,畢竟努力的人太多了,有時候需要的就是一個機會,抓住機會你就上去了。就像我小時候,除了自身努力念書外,也需要貴人相助,才能抓住機會一步一步向前進。想要逆襲人生,除了必須真的要很努力外,也要具備不放棄、往上衝的精神。首先,有了自己的努力,才能談天時地利人和,如果自身不努力,空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是不可能成功的。機會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你本身一定要是一個值得人家幫助的人,或者有值得人家信賴的因素,這些資源才會出現。總結一句話就是︱「投資自己成為績優股,才會吸引人家投資你。」其次,需具備不放棄的精神。如果苦等不到機會或貴人出現,千萬不要氣餒,要放下怨恨的心,因為有些人覺得自己這麼努力,卻遲遲無法成功,於是就放棄努力,如此一來,機會就會離你越來越遠。最後,對於努力這件事,努力的標準不是自己設定的,而是比較出來的,要與別人比較後才能看出端倪。於是當別人都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時,我反而覺得自己永遠努力不夠,要不然就不會輸給別人。既然努力不夠、準備不足,就要分析原因後去改善它,探究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塊沒有達標,然後再努力一點,避免再錯失下一次機會。先看機會,再把目標設高除了努力做好準備之外,我也建議要將目標設高一點,假設你的能力只有六十分,目標至少要設到八十、九十分,如果目標沒有做到,打個折也能超過六十分。所以不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設定目標,一定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設定,這樣你才會成長,如果你只打安全牌,那就不會成長。就像我當時在考慮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周遭的親友提出的質疑,包括:你真的要去留學嗎?你的錢哪裡來?你剛結婚不久就出國?外地的文化、語言你能克服嗎?針對各方的疑問,我的想法是「這一條路是我自己要挑戰的,如果挑戰成功,未來將會很不一樣。」所以,我選擇面對問題,然後一一去克服它。首先,如果靠自己努力可以克服的事情,問題就不大,例如,文化環境、語言、念書方面,只要自己夠努力即可;至於有些外在因素就比較困難,需要想辦法。例如,沒有足夠的錢,我申請到大同工學院的獎助金,不足的部分就在當地打工補足;對於剛結婚的妻子,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生活無虞,她也支持我,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踏上出國念書之路。請記住,「凡事不要先看到困難,要先看到機會,目標要設高一點。」先看到機會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如果先看到困難的話,就會阻擋你衝向前的步伐,看不開地把自己困在原地;反之,你先看到機會,就會想要掌握好的機會,不會瞻前顧後,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會向前衝,搞不好就衝過去了,抓到成功的機會。許多人會埋怨自己是單親、家境不好,覺得自己的命好苦,於是被誘惑走上歪路,但是我並沒有把貧窮當作是苦事,反而將它轉化成一個動機、一個轉機,人生已經很難了,不要再為難自己。我甚至認為老天待我不薄,給了我一個不錯的頭腦,讓我在學業上有所表現,一路上有貴人相助;也給我一個健康的身體,讓我有一路打拚的本錢。事實上,有一些困境才能讓人有所歷練、有所成長。所以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我覺得出生在單親家庭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這樣的環境讓我比較有抗壓性,比較會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比較會知福惜福。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人生很難,你不必再為難自己:15個深刻而感動的單親故事》
-
2022-03-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深夜狂搖震出焦慮感 醫師給5個字助心安
今天凌晨地牛翻身,狂搖整夜,更因首震發生在深夜1時41分,與當年921地震時間相近,且強烈餘震不斷,感受太過明顯,勾起不少人對921的恐怖回憶,就怕噩夢重演;對此,醫師呼籲,以5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今天凌晨1時41分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後續於43分、45分又接續發生規模6.1、4.7餘震,嚇醒許多原本已熟睡的民眾,部分經歷921及南部311大地震的民眾恐因當時記憶遭喚醒,產生恐慌、焦慮等症狀。該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表示,歷經震災或恐怖景象的災民因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因此靜不下來,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疲憊、肌肉痠痛,甚至失眠等,其實都是正常狀態。只不過,地震頻繁,民眾內心的恐懼、不安、焦慮的情緒恐拉長,而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就該學著自我心理調適,因此呼籲民眾要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史蒂芬霍布福爾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黃裕達說,「安」促進安全,在確保自身安全的環境下,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藉此增加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靜」促進平靜,若發現情緒焦慮不穩,可從事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來平衡身心狀態。「能」促進效能,面對未知常會產生失控感,此時最重要就是增加自我效能感,在能力範圍內完成任務或挑戰,建立信心,重拾自我效能感;「繫」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或電話尋求親友的陪伴與支持;「望」灌輸希望,避免部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的希望感。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可能一時難以因應,但仍要慢慢調適,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運用「安、靜、能、繫、望」五字訣,若嘗試執行後仍難以緩解負面感受,可尋求心身科專業協助,接受心理諮商,緩解心理創傷症狀。
-
2022-03-22 癌症.肺癌
男子突然腰痛到小便也疼 醫查出竟是肺癌轉移脊椎
一名58歲男性一個月前突然腰痛,改變姿勢、久站久坐、或是走路就會痛,甚至發現越來越不能走路,連小便都覺得有困難。醫師透過核磁共振發現他的脊椎有腫瘤,經診斷為肺癌合併脊椎轉移,於是立即安排手術,術後患者雙腿已漸漸恢復功能,現轉介胸腔科接受肺癌治療。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表示,患者就醫時腳的肌力只剩下2~3分,也就是說連站立都有問題,X光檢查有骨折現象,但因沒有外傷,於是再安排核磁共振,發現從胸椎到第5腰椎都有脊椎腫瘤,最嚴重的是第三腰椎,腫瘤壓迫到神經部位,因此造成腰痛、無法行走等症狀。他說,脊椎腫瘤可分原發性和轉移性兩類,臨床上,轉移性脊椎腫瘤比原發性脊椎腫瘤常見,來源包括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腫瘤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會出現類似椎間盤的症狀,甚至下肢肌力減退,嚴重者也可能癱瘓。因患者的神經已經造成損傷,因此緊急安排手術,進行腰椎椎板切除固定術。椎板切除跟腫瘤切除的目的是做神經減壓跟取得病理報告,皮質骨釘固定的用意是減少因為骨折所造成的脊椎疼痛。在醫護人員照顧下,患者5天後情況漸改善且康復出院,目前腰痛腳麻減緩很多,也可以站立行走了,後續轉介胸腔科做肺癌治療。李漢忠提醒,如果出現莫名其妙腰痛,特別是越晚越痛、躺在床上翻身就會痛,就要特別小心,若合併出現腳麻、無力的現象,應該要立刻就醫,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