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緊急醫療
共找到
174
筆 文章
-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
● 迷思一:指尖、耳垂放血延緩腦中風症狀?醫:無實證研究支持● 迷思二:吞降血壓可緩解中風症狀?醫:恐影響血液灌流加劇病情● 迷思三:中風趕快搭計程車去醫院?專家:切勿自行就醫,請打119,送往腦中風處理特定醫院指尖、耳垂放血,或血壓飆高時立刻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一旦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恐釀永久傷害,提醒疑似腦中風患者切勿自行就醫,記下症狀發生時間,立即通知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民眾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治療存在不少迷思,尤其是在中風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往往不清楚正確的就醫流程,隨時間流逝,到院後才發現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缺血性腦中風 搶時間溶栓、取栓傅維仁解釋,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以前者占比8成最高。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如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由於許多患者及家屬難以辨識腦中風症狀,等到驚覺需要就醫時,才自行至診所或平常習慣就診的醫院,一到現場,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溶栓、取栓的設備與技術,白白浪費許多時間、精神與體力。長輩發病 別等家人回來再送醫加上坊間的錯誤觀念,以為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緩解中風症狀,以及長輩白天獨自在家,想說等家人返家再就醫,皆已來不及。傅維仁表示,腦中風常見症狀,包含半邊手腳無力麻痺、突然間無法說話、口齒不清、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或複視等,當以上部分症狀出現時,須即刻送醫,記錄症狀發生時間點,以利診斷治療。專業人員護送 可直送急救醫院由於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為避免患者白跑一趟,傅維仁建議,無論患者獨自在家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協助護送,能立即送往可處置的急救醫院,爭取時間。此外,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實證研究證實有助緩解中風症狀;甚至當患者出現疑似症狀,且血壓飆高時,如立刻服用降血壓藥,被阻塞的血管反而會因為血壓遽降,血液灌流上不去而加劇病情。再次中風機率高 釐清病因控制傅維仁提醒,一旦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非常高,需釐清導致中風的致病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戒菸、戒酒、避免肥胖、過度的壓力及憂鬱等,若有心臟病、心房顫動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需規律接受治療,積極控制。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慈母心鐵娘子 陳莉茵:愛的DNA再挑戰
一顆溫柔而堅定的母親心,總能創造奇蹟。「當年帶著兒子準備移民美國,為了取得救命的藥物,我們不得已遠走他鄉,但是我們的家不是這裡嗎?為何非得離開故鄉,真的沒有活下去的辦法嗎?」這些問題不斷的在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的心裡糾結,從此展開一趟奇蹟之旅,拼搏出台灣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1990年,陳莉茵帶著罹患「怪病」的兒子赴美國診斷,並找到兩種救命藥返國。長達六年的時間,自費向原廠或代理商購買藥物,她明白病兒要終身服藥,因此打算移民。就在那當下,她做了重大決定,再給自己兩年時間,留在故鄉,尋求制度的改革。立法至今已20年,愛子已逝。陳莉茵回想,當年在立法院一讀到逕付二、三讀,僅42天完成立法,陳莉茵仍覺得不可思議。陳莉茵說,「罕病法是世界第一個合併防治、通報、診斷及篩檢,還有獎勵藥品及特殊營養食品研發與補助,罕病藥物許可、專案進口申請及補助等。」物以稀為貴,罕藥對病家宛如天價,罕藥必須列入健保給付,病家才有活下去的機會。為了爭取罕藥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在1998年3月1日寫陳情信給時任衛生署長詹啟賢,到後來獲得健保局機要李丞華(今健保局副署長)允諾幫助,「我們會派大船來接你們上岸的…」一路上披荊斬棘貴人不斷。領到健保給付愛子罕藥的那天,默默站在台大醫院古色斑駁的大廳中,不由得落淚,想向熙來攘往的台灣所有同胞,鞠躬深深致謝。陳莉茵說,健保對罕病醫療的支持,尤其重要。罕病法的第15-1、19和33條是罕病法與健保法連動的條文,也是罕病患者最大的保障,20年來,為罕病患撐起一把遮風避雨的大傘。因著罕病法,罕病患需要救急用藥時,可以專案進口,但是長期仍需要正式申請藥證,這又形成一道關卡。陳莉茵說,二代健保實施以來,第19條幾乎名存實亡。法條設計的原理是,當市場機制沒有辦法即時提供罕見病患所需藥物時,可以用專案申請,可是二代健保之後,鮮少病患可以依這個條文獲得健保給付。而第15-1條是在認定罕病藥物及查驗登記後,在藥價申請健保時,應徵詢審議會的意見,但目前以書面執行,若執行無法有默契,法條也會形同虛設。長期追蹤缺藥狀況的罕見疾病基金會,期許著,政府輔導藥廠取得極少數病患使用的罕藥查驗登記。陳莉茵說,這類罕藥的市場小,因無利可圖,導致藥廠不願耗時費力去申請藥證,這就會讓有些極少數的罕病患者陷入缺藥危機。陳莉茵舉例,二代健保實施以後,罕藥平均36到46個月才能獲得給付,以今年7月給付的SMA用藥歷程38個月,證實罕藥的健保收載給付時程較一代健保更長,也比一般藥品更久。救命的法條還包括33條,當健保未能給付罕病患者時,可在情況危急時有緊急醫療照護與處置。陳莉茵說,這個法條在立法15年後終於實現,2016年至2018年間一名病童急需一劑21萬元的補體抑制劑藥物,在國健署的努力下成案補助,雖然後來小病童因病重無法躱過死神,但在用藥兩年期間,重獲有相當品質的生命體驗。此外,陳莉茵期盼,持續努力促成罕病患者可以取得重大傷病資格正式入法,並寬列預算落實菸品健康福利捐專款專用,每年制定獨立預算及執行方案,並公布決算與執行成果。為罕病權益而起的奮鬥,20年仍未停歇,身為早逝罕病兒的母親,陳莉茵感性的說,曾為早逝愛子而痛苦絕倫,卻衷心無悔,期待眾志成城繼續為罕病醫療權益努力,正如薛朗.莫艾倫所言:「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的身體深處,都潛藏著一個秘密。有一天這個秘密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我們每個人的利器。」
-
2020-12-18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醫療支援離島 改變健保同卡不同命
偏鄉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以前金門、馬祖等離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緊急搭乘直升機,後送至台灣,宛如與死神賽跑,生死一瞬間。健保署自21年前執行「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迄今有26家醫院參與,執行50個IDS計畫,將醫療送至山地與離島,改變偏鄉居民「同卡(健保卡)不同命」的命運。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投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費用總計50.4億元,IDS計畫占11.7億元,每年服務逾47萬人;金門和馬祖地區,健保共投入13.9億元,包含IDS計畫1.91億元(金門1.27億元、馬祖0.64億元),服務7萬多人次,項目包括專科門診及住院、緊急醫療、預防保健、衛教宣導、遠距醫療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IDS計畫彰顯健保大愛、跨越山海藩籬,期待公費醫師養成計畫開花結果,培植在地醫療人才,與承作醫院支援醫師一起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以金門為例,2013年起北榮協助金門醫院成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隔年完成離島器捐首例,幫助7人重生,2015年協助設立心導管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須搭直升機後送到本島,至今年10月執行超過861例心導管手術,其中200例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北榮心繫金門、守護金門健康。」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說,近年很少聽到直升機聲音,這是重大成果,現在金門當地已有24小時急診,可執行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開顱手術,第一線醫療就拯救當地鄉親生命,也節省了龐大的緊急轉診費用。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搶救 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超高齡社會來臨及生活飲食型態改變,腦中風成為國人的重大健康問題。若能在腦中風發生後,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內進行搶救,即可讓傷害降到最低。聯新國際醫院成立「桃竹苗地區腦中風緊急醫療網絡」,盼從患者一上救護車期間能協助判斷中風型態,後送至有能力治療的醫院,減少錯過治療黃金時間的憾事。腦中風分兩型 8成屬阻塞型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日前舉辦「桃竹苗腦中風緊急醫療網聯合論壇」。聯新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表示,急性腦中風分為出血型與阻塞型,臨床上八成的腦中風患者屬於阻塞型,依照是否在黃金治療時間內及阻塞血管的位置,判斷是否有機會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和施行「經動脈取栓術」。陳啟仁解釋,若血栓阻塞在小血管內,患者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即可解決;一旦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則可能需要額外施行經動脈取栓術來去除血栓,此手術需要一定規模的儀器與設備,目前桃園僅有林口長庚及聯新國際醫院有能力可以執行。未及時正確判斷 恐增加轉院時間陳啟仁表示,患者從被發現到上救護車抵達醫院,很多人要花上五小時,已錯過施打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目前台灣是3小時內,國際趨勢是4.5小時,此情況下若第一時間沒有正確判斷阻塞位置,或送至無法手術的醫院,可能會增加「轉院」的時間。桃園消防局、聯新國際醫院 下月起合作桃園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林志淵指出,緊急救護技術員在面對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患者,除了透過胸悶、胸痛等症狀判斷,也會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且心電圖會在第一時間傳送到醫院端,由醫院做判斷。下個月起與聯新國際醫院合作,增加緊急救護技術員的能力,可有效判斷患者情形,增加後續的存活率。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國際上在2015年就提出緊急醫療網絡可幫助急重症醫療的照顧,台灣2016年引進從消防端到醫院端的教育訓練以及開闢綠色通道,縮短救援時間,除了桃園外,僅有部分縣市首長願意推行。後送到對的醫院 治療效果最有效鄭建興認為,腦中風緊急醫療網絡最重要的部分在後送醫院的機制,現在救護車的後送醫院機制,都是以距離近為主,並未針對患者病情多加判斷,反而出現患者到院後無力治療,轉院反而延誤就醫的情形,第一線若能將患者後送至對的醫院,將可達到最有效的效果,也能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也期許,腦中風每年奪走全台約一萬多條性命,而失能、殘障往往成為家庭經濟、國家健保醫療支出的龐大負擔,希望透過桃竹苗區域聯防合作與綠色通道,可以讓最新醫療儀器與技術發揮最大效益,有助於爭取治療黃金時間。
-
2020-08-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暈厥瞬間閃過「人生的跑馬燈」 鋼鐵醫師才知逼己太甚
2017年過年期間,流感大爆發,病人來得又快又急,那一天已連續接病人超過12小時了,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看著8點的下班鐘將近,即使肚子發出的叫聲讓護理人員聽到都笑了,心想還是「忍一下,回家好好再吃一頓」。半天不吃喝 累到失意識沒想到,那天撐太久了,抵達家中準備梳洗,剛從沙發起身,眼前就突然一片漆黑,「啪」一聲,我的頭直接撞倒在地,耳邊傳來太太的聲音,然後就什麼都聽不見了。斷片的瞬間,腦中如電影一般閃過「人生的跑馬燈」,沒想到戲裡演的都是真的。醒來回神後,眼前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我又回到醫院,而且躺在電腦斷層的檢查床上。一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以為自己還沒下班,後來才想起來自己累到昏厥,被診斷是輕微腦震盪,我真的嚇到了。休息8小時 又返院上班一邊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一邊想了非常多事,自己怎會倒下?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太太跟小孩怎麼辦?若腦出血開刀住院,誰來照顧家人?一連串怎麼辦,讓自己陷入困頓,心中默默發誓,「以後一定好好照顧自己,別讓家人擔心。」不過,突如其來的輕度腦震盪,不足以構成向醫院請假的理由,臨時也找不到代班人,返家休息不到8小時,我又回到醫院。雖然休息時間不長,可能是年輕仍有體力,隔天上班仍是一條活龍。當恢復健康,看到了病人臉龐,數小時前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全都忘了,又繼續不眠不休、連續上班。血便的警告 健康最重要太太偶爾碎念,自己雖然把叮嚀放在心上,行為上卻遲遲沒有落實。某天有位學長壓力大到解黑便,照了胃鏡發現嚴重潰瘍,他被迫休息了一陣子。那時院內都在討論學長的身體狀況,某天早上自己上完廁所,竟然也看見馬桶充滿了鮮紅色,愣在馬桶前至少5分鐘,想到前一天吃了火龍果,才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場烏龍讓我徹底省思,開始審視每天的時間分配,原來是自己太逼人,下班後還閒不下來,花時間畫衛教漫畫、經營粉絲團、演講、上節目替醫護發聲,每天休息時間屈指可數。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優先畫出陪伴家人及休息時間,其餘則是閒暇才做。以前和太太幾乎零互動,最多是筆談,連續上班12小時,和病人講了一整天的話,回到家只想休息,一句話也不想講。太太只「報告」重要的事,需要我回答,我就會用寫的或傳LINE,但我們明明近在咫尺。自從假血便事件,我每天都會留些力氣與太太互動,每個月也一定帶孩子出遊,發願至今,一直都做到了。有人笑說,醫師守護民眾健康,怎麼可能會生病?其實醫師才是最容易忽略自己健康的人。行醫多年,看著來來往往的患者生老病死,有人抱著遺憾離開、有人覺得圓滿,經歷這次經驗,我體悟到無論多熱愛工作,從工作能獲得多大的成就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我經常提醒自己,也提醒民眾。魏智偉小檔案現職: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年齡:39歲出生地:台中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碩士專長:緊急醫療救護、急症醫療興趣:繪畫、模型公仔收藏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台中市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成人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
-
2020-07-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衛福部開放來台就醫 基層醫護反彈:請給風險加給!
中央公布至8月1日起開放國際醫療,國外人士可以入境,但引發基層醫護的不滿,認為在目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之際,開放只會讓醫護人員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下,「真的有這個必要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公布,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COVID-19疑似個案進行照護。奇美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表示,目前如果開放國際醫療,等於是用「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陳志金在臉書上提出反對的原因,指出:1. 開放國際醫療,各國的風險該怎麼評估,還是一視同仁通通可以進來台灣。2. 什麼才是符合「人道救援」、「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疾病/治療,是不是應該正面表列一下?只說排除健檢/醫美,恐怕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根據過去國際醫療統計數據,國際醫療業務主要是生殖醫學、微創手術、癌症治療等,但是其中生殖醫學在這個時候並不是非常緊急、迫切需要的。3. 依公告「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可直接入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但是醫護人員質疑的是,採檢如果是陽性,病人都已經住進醫院了,難道遇到危急狀況,醫療人員就可以不必急救嗎?危急狀況,尤其是插管和急救,正是醫療人員曝露風險最高的時候!人都在隔離病房裡,有可能不治療嗎?陳志金強調,為了國人同胞,醫護人員是心甘情願去冒這個風險的。但如果這個風險是為了「自費的國際醫療」,而從高風險國家引進的,這樣的「人道救援」,就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會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偉大了」!4. 「有緊急醫療需求者,於14天檢疫期間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照護「疑似」個案,無論對醫療人員的生理、或心理,都是不小的負擔!除非是不得已,一定會配合,但是,現在國家卻要冒風險「額外」引進這些病人,請問這算是醫療人員「自找」的嗎?5.此時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國際醫療」,建議應該是要考慮由專門的醫院、專責的區域、志願投入的醫療人員,「分艙分流」的治療。這些參與的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較高的「風險加給」,同時為了保護其他醫療人員與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得參與專區以外的其他治療。
-
2020-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8月1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宣布,考量國內疫情穩定、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精神,將自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指揮中心表示,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精神,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指出,有來台就醫需求的外籍人士,可申請其配偶或三親等內親屬兩人陪同,必要時得增加一位居住國的醫事人員或其他照護者隨行,所需文件、資料包含:醫療保險證明、檢疫切結書、入境健康證明(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及收治醫療機構擬定之入境防疫計畫、醫療計畫書等,由醫療機構代申請人向衛福部提出入境就醫許可申請,申請人或醫療機構於取得衛福部同意函後,可赴相關機關(構)辦理特別入境許可。指揮中心說明,經許可入境來臺就醫及其陪同者,需於旅客報到或登機時,向航空公司地勤人員出示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檢驗陰性報告,並於航程期間全程配戴口罩;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表示,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一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指揮中心表示,另外,申請人在台期間的檢疫費、採檢費、醫療診治費用皆為自費,收治的醫療機構並應負責協助安排其必要的檢疫及採檢措施,包含防疫旅館住所、防疫交通接送及就醫安排等。指揮中心強調,在展現優質醫療服務及回饋貢獻國際的同時,我國將仍秉持邊境風險嚴管原則,針對申請入台就醫者,規劃完善防疫管理措施,降低外來人士入境後發生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持續為國人健康安全把關。
-
2020-07-02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父臨終心願遊花東 兒送行泣:來世讓我當爸爸
台南市男子林塏宗的59歲父親肝癌末期,生前最大願望是前往花東一遊,啟程之後父親臉上的笑容只綻放2天,突然在東海岸陷入昏迷,林男緊急將父親送往衛福部台東醫院急診,轉回台南成大醫院之後2個月林父辭世,留下林父在台東品嘗美食和欣賞美景的身影,稍後林男回到部東醫院向醫護致謝,為父送終的孝行在醫院傳誦。林塏宗在透露思父之情時幾度放聲痛哭,「30幾年來和爸爸的相處都很平淡,從籌備送行之旅一直到過世,終於找回父子親情....和太太商量過,我們如果再生小孩,爸爸....你來當我們兒子好不好,我們再重新經營這段父子之情!」林男和太太梁淑婷回憶,當初父親林木祥告訴他們想要看看花東的景色,他們心知父親可能想在自然美景當中走向生命盡頭,於是各自向任職的房仲公司請了長假,滿載整車緊急醫療用品、輪椅器材在今年2月初出發,一路上父子對話不再像以往單調。林男會問父親「以前有來過多良車站嗎」、「到台東想吃什麼」,父親回答「我很想再吃一次旗魚肉鬆麻糬」;為了讓父親身處大自然,他們選擇在都蘭露營,晚餐只是簡單的新鮮蔬菜火鍋,都讓疲憊的父親再次重溫一家三口同桌用餐的天倫人情;隔天清晨3人同享東岸旭日東昇的海景,父親還喃喃自語,「只有日出沒有日落的台東,好漂亮!」讓林男和太太聽在耳裡百感交集。隔天他們就近前往成功鎮的新港漁港吃生魚片、鬼頭刀,父親竟然把最好吃的部位夾給兒子,再度讓他們當場哽咽;父親又說要買釋迦、都蘭書包送給最疼愛的小女兒,林男忍住不說,其實父親的兄妹等等親人都已經在花蓮等待他們北上家族團聚。但翌日清晨林父陷入肝昏迷急送部東醫院,急診醫師謝國章發現血液中氨指數破千,幾天之前應該就已失去意識,了解病情之後向林男夫婦說明,「我們都盡最大的能力在維護爸爸的生命了,為人子女的心情我能了解,我想你們也都知道爸爸的狀況,讓爸爸安心吧」。林父轉回台南成大醫院2個月之後安詳離世,林男和太太再度帶著父親的相片回到部東醫院向急診醫護道謝,「當場聽到醫師的話,我們其實就知道,是時候順著父親的心意了!」完成父親離世前的最後一份願望清單,林塏宗現在騎車上班途中仍會萌生陣陣悔意,「生命真的很短暫,不要在失去之後才想要關心或是實現什麼,現在就去」。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老翁心肌梗塞 苗醫3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
苗栗縣77歲溫姓老翁日前在菜園種菜時,突然覺得身體不適、胸口悶痛,趕緊回家休息,但胸口悶痛越來越嚴重,於是搭計程車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急診室醫師確診老翁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啟動急性冠心症救治機制,迅速完成心導管治療,成功保住老翁性命,也減少病患心肌細胞受損,並保住心臟正常功能,老翁目前已康復出院。苗醫院長李明輝表示,按衛福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重度級評鑑標準,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從掛號到完成導線通過時間小於90分鐘的案例必須達80%,這名老翁就醫時,急診團隊迅速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不到15分鐘就將病患送至心導管室。心導管室主任蔡貴嶔團隊隨即為病人執行心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液最大的左前降支血管全部阻塞,急救過程中還因血管阻塞引起心室震顫,幸好醫療團隊處置得宜,緊急施做心臟電擊搶救,順利將支架置入左前降支狹窄處,恢復病人心臟血流供應,整個過程僅花費26分鐘,將病人血管恢復打通,成功保住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命。蔡貴嶔欽指出,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是其中最快、最來不及救援的疾病,掌握搶救黃金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關鍵;很多人都以為心血管疾病常發生在冬天、夏天是淡季,事實上,悶熱的夏天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一旦發生胸悶、胸痛喘,有時還會合併冒冷汗、惡心等症狀,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第一時間就要聯繫119救護車至急診,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避免病況改變突發危險,建議大家平時就要注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危險因子,定期健康檢查與追蹤,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找上門來。
-
2020-06-07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也要小心中風 專家籲三高才是重點
「三金影帝」吳朋奉上月26日因腦中風辭世,演藝圈痛失人才,影迷心碎難過,同時震驚也不少人,認為腦中風多在冬季因天冷誘發,其實「腦中風不是冬天的專利」;南投醫院神經內科表示,「三高」才是重點,因此夏天也別輕忽且應預防。南投醫院指出,近日媒體報導吳朋奉因腦中風猝逝,南投縣日前也有一名50歲張姓男子因突癱軟、口齒不清,緊急送醫診出也是腦中風,還好及時送醫動刀救回,恢復狀況良好;經了解,張有高血壓因入夏後無不適,疏於控制血壓而險些送命。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說,不少人對腦中風的刻板印象就是「冬天或天氣冷才會發生」,其他季節就疏於防範,夏季炎熱更是愛喝冰涼飲料,甚至酒品消暑,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正確,因為「中風不是冬天的專利」,尤其是「三高族群」。張嘉為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抽菸、喝酒和肥胖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患者及有家族史的人也成高危險群,因此不能因季節或氣候鬆懈,平時就該控制好慢性病,定期返診追蹤,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前者多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所致,後者主要則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逐漸阻塞;而腦中風發生往往無聲無息,不容易察覺出異常,發生後得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否則恐失能,甚至喪命。張嘉為說,要是出現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中風徵兆時,應立即送醫且越快越好,最好把握黃金3小時的搶救時機,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等後遺症。南投醫院也表示,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治療時機相當重要,在治療黃金救援時效內送醫,尤其是送至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醫院,腦中風小組成員就會依據患者的病情,給予最即時的醫療處置,也才能將腦中風有可能造成的後遺症降至最低。
-
2020-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邊境嚴管、國內鬆綁 6月7日大規模解封
國內已連續四十四天無本土病例。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舉行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解禁會議,研議以「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為原則,若到六月七日時仍維持本土零確診、無社區感染,將落實「大規模解封」,不再限制各項活動人數,屆時民眾於國內可正常生活,不用等到端午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外疫情仍嚴峻,因此邊境風險仍然嚴管,但國內鬆綁。國內迄今已超過三個潛伏期無本土病例,若連續八周逾四個潛伏期無本土個案或社區感染,大規模鬆綁將實施。正常生活 不再管制人流陳時中表示,大規模解封的重點是維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若不能維持社交距離,就要戴口罩,另外也要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並且配合實名(聯)制。若達解封標準,將不用實施人流管制或限制座位人數,室內室外都不再施行人流管制,從事各項日常及休閒活動將不再受限於人數規範。陳時中舉例,捷運離峰時期,乘客間可保持安全距離,就不用戴口罩;端午節假期同意販賣自由座及飲食,職棒、餐飲、藝文等休閒活動,都不限制人數,屆時到醫院就診無須申報旅遊史,但還是要量體溫。大甲媽遶境 還是不鼓勵不過,大甲媽遶境還是不鼓勵,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主要是大甲媽遶境人員眾多且來自各地,內政部已為寺廟規畫兩百人的區域性遶境方式,以便掌握接觸者。陳時中建議,地方政府與主管機關現在就可以開始力行有效管理,建立模式、積極練習,以因應六月七日大規模鬆綁後的管理。蘇貞昌也說,配合振興券啟動時程,各部會可做好相關配套補助,與民間加碼形成動能,一舉活絡經濟。特殊情況 開放外籍入境至於邊境管制政策,陳時中表示,短期商務、緊急醫療等相關外籍人士入境問題,近期都在討論中,考慮在特殊情況下,經由區域上相互認證、於國外檢疫,開放入境,但進來後仍得從十四天檢疫開始,特殊狀況者,再以五天、三天、三天等連續性採檢方式把關。世衛組織日前宣布,羥氯奎寧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暫停臨床試驗。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以台北區五十七名個案使用經驗,羥氯奎寧不能明顯縮短檢驗轉陰的時間,評估國內個案多為輕症,縮短病毒清除天數無明顯效果,考量國外報告,也考慮調整國內臨床指引。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商務人士來台何時放寬 陳時中:邊境風險嚴管
對於商業人士入境規劃,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邊境風險要嚴管,因此放寬商務人士還在討論中,目前仍維持居家檢疫14天,特殊情況者,將使用國與國的認證,再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考量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低,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規劃於6月7日後鬆綁民眾生活防疫措施。有關商業人士入境規劃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中表示,不論是外籍人士入境或者商務人士入境上,都還在討論中,初步規劃仍要維持跟國人一樣居家檢疫14天,但考慮特殊情況,會採用相互認證,也就是以區域劃分,有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認證確保有效性,並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在身分別部分,陳時中說,先後順序有人道方面的放鬆、經貿往來的放鬆,還有國際醫療部分的放鬆。陳時中指出,國際醫療上,原本就曾來台灣進行相關治療,但尚未完成後續醫療程序的會列在優先名單內,緊急無法等候的緊急醫療,也考慮撥出一部分的隔離病房,用確診者的規格進行醫療處理並加以採檢,以確保國內醫護安全跟病人即時就醫的可能。至於解封的國家,陳時中說,目前沒有確定要開放的國家,日前提到的紐西蘭及越南都只是舉例說明,會針對不同情況來討論解封順序。他也說,歐洲國家之間互相解封,主因是當地的疫情狀況較為一致,所以解封邊境壓力較低,而台灣情況不同,需要特別慎重。
-
2020-04-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肺炎期間 醫院做了些什麼?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今年一月二日的時候,疾病管制署就已公告請醫院提高警覺,要留意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是否有去過武漢,若是有嚴重肺炎加上發病前十日曾有武漢地區的旅遊史,就需要通報並採集咽喉擦拭液、痰液與血清,送疾管署檢驗。兩週後,醫院要求所有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看診時必須佩戴口罩,也不斷宣導,希望病人能主動告知十四日內是否有前往中國武漢地區。一月底時更從武漢擴展到湖北。二月開始實施門禁管制,關閉所有進醫院的通道,只開放正門一個進出口,所有非一線的行政人員都要輪流到大門口支援,確認所有進醫院的人員都有用酒精消毒雙手並佩戴口罩,然後量測耳溫,最後貼上貼紙才可進入醫院。SARS的時候我正在念大學,記得當時上課也是要量完額溫貼了貼紙才可進入系館上課,當天只要貼紙沒掉都可以重覆進出不用再量一次。沒想到多年後在醫院也是一樣。只不過病人的數量遠比上課學生多,加上醫院為求準確是量測耳溫,每來一個病人就要更換耳套並等待耳溫槍嗶嗶,使得進醫院的病人得排隊等待。同時,從中港澳回台的病人,除非有緊急醫療的需求(緊急與否由醫療人員判斷),否則請病人返台後隔離滿十四日後再來看診。醫院也增加了院內環境消毒的次數。幸好在幾週後,醫院採購的熱感應儀來了!由於感應會有誤差,所以偶爾還是需要幫民眾量體溫,但量已減少了非常多,大部分進醫院的人都可以直接走進來,除非買了熱咖啡或便當,感應儀會偵測到過高的溫度,就需要請民眾放下手中的熱食,再讓儀器感應一次。病房除了固定一人陪同照顧,一天只有兩次各一小時開放兩名訪客探病,並且所有進入病房的親友都要至櫃檯登記個人資料,並需要攜帶醫院發的通行證。可惜最近國際疫情升溫,不只要提防日韓中港澳回台的旅客,連歐美也爆發嚴重疫情,全球都陷入危機。所以醫院又更新了作法,外送、快遞都不能進入醫院,得在醫院大門外交貨,所有進入醫院的病人與家屬,都要攜帶健保卡調查旅遊史,如果沒有必須進入醫院的理由就請他們離開。由於需要讀卡,進醫院就更花時間了。雖然對病人造成不便,但這種時候,只能請大家盡可能不要上醫院,更不要探病。病人住院就是需要多休息,現在科技進步,如果真的想要看看病人、跟病人講講話,手機視訊就可以做到了,人不用到醫院來。到大門輪班後,本以為病人會對於醫院增加步驟使得排隊等待的時間變長感到不耐煩,有時為了確認住院病人家屬的身分,就算他們手上提著大包小包,還是要請他們出示通行證……但所有的病人與家屬都沒有不高興,頂多怕門診遲到醫師不等他,幾乎所有人都很感激醫院做了這麼多保護他們安全的措施,讓穿隔離衣戴防護面罩輪班的我十分感動。台灣確診人數不可能不上升,只希望全民與政府合作,感染人數不要上升得太快,讓我們能有充足的醫療資源來度過這次疫情。
-
2020-03-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去過?診所不堪歧視霸凌 被迫休診
高雄三名參加土耳其旅行團的市民證實感染新冠肺炎,卻遭網友公布「足跡」引發連串效應。其中,案六十七去過的耳鼻喉科診所因不堪流言罩頂,被迫停診兩周,護理師小孩也遭其他家長連署,要求請假不上課。高市府衛生局認為此事已構成霸凌,衛福部醫事長石崇良昨天表示,疫情當頭,我們平安度過疫情的關鍵正是醫護人員,我們不但不該歧視醫護人員,而是應該支持他們。高市府衛生局痛批,這是群眾盲從下衍生的「獵巫」行為,已造成人際間的信任崩潰,市府除強烈譴責,會積極蒐證,移送偵辦。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也發布聲明嚴厲譴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十六日公布參加土耳其旅行團染疫的案六十五到案六十七是南部人,三人十五日發病,十六日通報確診,結果當晚網路即流傳三人「足跡」,質疑確診者四處趴趴走,其中一人還到過診所。高雄市衛生局雖在第一時間澄清謠傳,但流言未歇,案六十七去過的診所不堪壓力,十九日公告停診兩周:診所內一名護理師的小孩,也被幼兒園其他家長連署要求「請假」十四天,風波愈滾愈大。「這起事件嚴格來說就是霸凌」,高市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這種累及無辜的事件,有如中古世紀的獵巫行為,極不可取。潘炤穎表示,案六十七返台時被列為健康自主管理對象,可戴口罩外出,他因鼻竇炎赴診所領藥,在診所門口即因旅遊史擋下,根本沒進入診所。結果網路流言四竄,導致診所護理師小孩被其他家長連署不得到學校,診所礙於壓力被迫休診。對小朋友受教權被侵犯,潘炤穎建議透過教育體系尋求協助,受波及的診所則擬依中央頒布的紓困條例,給予協助。高雄市診所協會針對這起群體霸凌事件表達嚴重抗議,護師工會也發布聲明譴責。護師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這種霸凌風氣實不可長,對自私要求醫護人員小孩不能上學的家長,應查有無違法,她強調,不能再以包容,縱容社會上歧視霸凌的行為滋長。石崇良認為,多數的台灣人應該都對醫護人員非常尊敬,歧視和霸凌應僅是少數人的不智行為。全民防疫,醫護人員站在疫情最前線,希望不要讓少數人打擊醫護團隊的士氣,影響醫護人員的心情。如果真的有人對醫護人員歧視而出見恐嚇等行為,石崇良表示,根據醫療法第一○六條第三項規定,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卅萬元以下罰金。
-
2020-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鑽石公主號剛落幕,又有至尊公主號!遊輪旅遊還能不能參加?醫師分析3大風險
之前鑽石公主號遊輪因新冠肺炎疫情佔據媒體好長一段時間的版面,統計鑽石公主號乘客人數高達3,700人,半數為日本人,其餘來自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等56的國家,其中台灣人佔了22位。截至2月26日,鑽石公主號確診累計達705例,令人毛骨悚然。遊輪旅遊隱含的危機像鑽石公主號事件這樣的旅遊方式,一群乘客集中在一個與外界隔離且封閉的遊輪上旅遊,究竟隱含了什麼危機?如果傳染病像這次武漢肺炎一樣在郵輪上突然爆發開來,在船上的旅客究竟該如何自保?種種疑問也讓我們開始關注遊輪的旅遊安全議題。整起鑽石公主號遊輪事件之所以爆發,關鍵導火線發生在其中一個香港80歲男性的旅客上。該旅客先是在今年1月17日搭機到東京,1月19日出現咳嗽症狀,但仍於1月20日在日本橫濱登上鑽石公主號遊輪,乘船期間並未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自由自在地在船上使用各種公共設備,舉凡在餐廳用餐、洗三溫暖等等,並於1月25日在香港下船,6天後因發燒就醫,2月1日確診罹患武漢肺炎。遊輪旅遊潛藏的各種危機●首先,旅客食衣住行育樂都在同一艘封閉的船上疾病很容易因為透過接觸、飛沫、空氣等媒介傳染。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儘管武漢肺炎尚無出現空氣傳染為媒介的證據,遊輪使用的中央空調等設備也將成為其他空氣傳播疾病隱形的殺手,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肺結核、麻疹、百日咳等。●其次,供應食物、飲水的餐廳,大眾使用公共澡堂的衛浴、廁所等成為了疾病的溫床倘若患有傳染疾病的旅客在使用自助餐、桌菜的時候未使用公筷母匙、打噴嚏時不慎將飛沫噴灑在菜餚上,其他健康的遊客也可能因此感染。健康的旅客在使用公共澡堂、廁所後,若未徹底洗手就吃東西或是揉眼睛都也可能因而感染特殊傳染性疾病,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可以藉由糞口傳染的A型肝炎、諾羅病毒、腸病毒、以及這次的武漢肺炎。●再者,在出發之前,遊輪公司不可能知道所有患者目前的健康狀況如詳細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以及群聚史,哪位旅客可能成為這艘封閉遊輪的潛在感染源或是發生緊急醫療事件的不定時炸彈。在遊輪上的茫茫人海中,每一位旅客會在哪一個公共場所出現,接觸到其他的旅客也無法清楚掌握。就防疫的角度很難做到傳染源的圍堵。另外,倘若有遊客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中風、主動脈剝離等需要急救的醫療事件,病患身處航行在海上的遊輪又將如何及時地獲得適當的醫療處置?參加遊輪旅注意4點最後,如果看完以上種種遊輪旅遊所潛埋的重重風險,我們仍嚮往參加遊輪旅遊應該注意什麼事情,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呢?●在出發前我們須評估目前健康的狀況,包含是否有潛在疾病,也就是在旅途當中可能有不定時炸彈的情形,例如:免疫低下、痙攣疾病、未獲控制精神疾病、不穩定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等。●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準備齊全,常規藥物的劑量是否已使用平穩,是否有需要特殊儲藏條件的藥物,例如:胰島素。●近期是否接受重大手術,仍處於高風險的術後狀態。●是否已接種常見疾病的疫苗。如果對旅遊醫學比較不清楚的旅客,建議可以到各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的旅遊醫學特別門診,進行旅遊前的健康諮詢、疫苗注射的建議以及服務,將各種潛在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報名之前,我們應該仔細了解遊輪公司是否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遊輪上的公共衛生條件、清潔措施是否齊備。藉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搜尋最近有否有特殊大流行的疾病,並與遊輪公司了解此次旅客的國籍組成以及該國家盛行的傳染病。在遊輪上觀光的同時,我們應儘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封閉空間,勤洗手,飲食及接觸口鼻前皆須徹底清潔手部。儘量避免使用大眾澡堂以及公共廁所。各種不同的旅遊形態本身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面向的風險,我們在開心出遊之前,必須評估過自己可承受的健康風險到什麼程度,是否已經準備好各種應變方案,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玩得儘量,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
-
2020-02-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擬禁出國 醫院新南向也受影響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中,為了儲備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突然在記者會上宣布,除非經過報備者,擬將限制所有醫事人員出國;醫事司長石崇良今受訪也表示,周二也將找來各醫院討論此事並擬指引,不會馬上實施。不過此舉讓部分醫護人員有意見,希望被尊重告知並提出相關補償配套外,我國近年醫衛產業積極揮軍新南向,外界對政府近期醫療新南向政策是否受影響提出疑問。有醫院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疫區的醫療已往後延;但也有醫院表示不受影響,如台北榮總每年前往越南為當地患者換肝,考量有急迫性,醫療國際交流持續。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今年是醫院參與新南向第二年,目前新光國際醫療所負責國家為帛琉和緬甸,因緬甸已經有確診個案,故原訂3月初,有8名醫護將前往緬甸進行為期8天的考察與義診活動,但隨國內疫情嚴峻,加上緬甸有疑似個案,希望把醫療量能留在台灣,因此預計延後到10月再進行。而在帛琉部分,洪子仁說,因是下半年才會前往,且帛琉目前無個案,暫不受影響。林口長庚副院長暨發言人黃璟隆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長庚早在1月底就已召開院內會議討論,並於告知所有長庚醫院體系院內同仁,自2月起至4月底期間建議暫緩避免出國。而在新南向部分,長庚負責國家為馬來西亞,因此政策為非緊急醫療,故同樣先延後進行,讓醫事人員減少出國,避免感染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台北榮總企劃部主任李偉強表示,北榮新南向計畫,每年與越南進行雙方醫學交流,北榮都會有醫護人員到當地20多家醫院簽訂MOU與執行手術教學,更重要的是,10年來都有為當地需要換肝的病患執行換肝手術。李偉強說,因為等肝不容易,考量執行具急迫性,除非衛福部宣布暫緩,目前新南向醫療團計畫將如期舉行。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抉擇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C伯伯是一位79歲的退休農夫,患有帕金森氏症,這幾年狀況持續變差,造成行動、吃東西、記憶力等多方面的問題。這次因高燒持續五天,送來我們醫院急診,到醫院後他的意識狀況迅速變差,當天晚上便陷入昏迷,雖然他的血壓、呼吸以及心跳都還算穩定,但是考慮到C伯伯本身多項功能都已經因為帕金森氏症嚴重退化,以及他發燒、昏迷的意識狀況,隨時都可能惡化到需要轉入加護病房進行緊急處置。綜合考量下,假日值班醫師決定建議家屬考慮是否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DNR)」的同意書。但是這個討論進行地並不順利,對於假日值班醫師而言,尚未與病患家屬建立長期醫病關係,這樣的討論非常困難。同樣地,對於家屬而言,在尚未消化家人病況快速惡化的情形,就要下重大的決定,更加地困難。我是負責照顧C伯伯的實習醫學生,事後聽到這樣的狀況也覺得十分地困難,心中不禁有個疑問:「到底我們要如何告知病人家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意書呢?」許多同學也對這個議題感到疑惑,因此我們在醫院例行的醫學人文討論上提出了這個疑問,在老師的帶領下,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以下整理出幾個重點:1.認識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對於醫療專業人員可能不陌生,但是對於病人或家屬通常十分地陌生,很多的誤會或無效溝通,都是來自於不了解。尤其在緊急狀況下,悲痛的情緒,有限的時間,醫療環境的無形壓力,都會形成基本認識的阻礙。在定義上,心肺復甦術是指對於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的病人,為挽救其生命,給予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一般人在聽到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常會認為這就是放棄任何治療,讓病人等死,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適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病人,必須由兩位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確定他們的狀況已經不可治癒,且近期的病程到死亡已不可避免。也就是說,對於這類的病人,急救只是增加他們受苦的時間,因為他們身體本身的狀況不好,這裡的急救,已經不是我們想像中救起一個人後,他又可以健康地回到工作崗位,而是在救起他之後,各種可能感染接踵而至,同時疾病持續惡化,沒過多久需要第二、第三次的急救,而病人在這樣的痛苦中來回地掙扎,而這才是希望推動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原因。另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後並非沒辦法修改,其實在任何時間點,都可以選擇撤除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決定,因為隨著時間的進展,病人或是家屬可能會對當下的狀況有不同的想法,而有不同的選擇。2.看待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當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意願時,常需要親屬代為決定,例如C伯伯,在這時候該如何看待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極為重要,這邊可以使用臨床倫理四象限分析(見下圖)來幫助思考:首先「醫療的適應性」,也就是目前病人的醫療問題與狀況,是否已到達末期且無法醫治,符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標準,再來是「病人的偏好」,這點非常的重要,家屬可以回想病人在之前是否有表達過治療偏好,若是病人之前並未表達過,家屬可以試想如果自己是病人,以這樣的情境,他會希望怎麼選擇?接著還需要考慮「生活品質」,以目前狀況,若是急救後可能的生活品質為何?是否不應期待要延續沒有品質的生命?最後是「其他脈絡情境」的特徵,例如是否有宗教的考量?家庭的經濟環境是否能夠負擔等綜合性的考量。3.告知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告知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讓病人願意簽署,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以C伯伯的狀況來說,值班醫師尚未建立長期醫病關係,所以充分的自我介紹是非常必要,說明自己的身分與立場,並非之後長期負責照顧的主治醫師,但是以目前病人狀況而言,具有時間上的急迫性,所以自己做為值班醫師前來和家屬說明,解釋病人的狀況十分地重要,同時也是家屬最想要知道的,雖然家屬在之前可能已稍了解病情,但是開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說明前,再和家屬更新最新的狀況,有其必要性,同時也不會讓家屬措手不及,產生誤會與被醫療所遺棄的感受。在說明完病人不好的預後與危險性後,可以先問問家屬病人在還清醒或有辦法表達自己意願時,是否曾經有表達過若是在類似目前的狀況下,想要怎麼做?之後再進到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說明,這邊建議以病人為中心思考,提出這個提議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減輕醫療上的負擔,而是希望能夠在有限的選擇下,讓病人能夠過得更好、更舒服,同時對於常見的誤解也需要說明,必要時可以分享過去病人的例子,讓家屬知道並非只有他們才會面對當下的內心糾結與抉擇,許多人也有如此的掙扎,但是需要了解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病人能夠更好。(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5/30)
-
2019-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限時嘗試」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2015年6月27日八仙樂園粉塵暴燃急救,台灣整形醫學及加護病房照顧嚴重燒傷病人,展現了國際讚譽的醫療成果。其中一小部分雖然沒有救回病患,但是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掙扎,以及醫療人員從科學與感性角度出發的愛心,提供了急性重症臨終照顧的典範。這些病人都是年輕人,突然發生嚴重燒傷,其中有213人燒傷面積太大,從整型醫學的科學資料告訴醫師們,難以救活的這些病人,僅能通報為病危。但是,這些年輕病人,突然被燒傷,如果不急救,家屬心理無法接受。如果全力急救,延長了病人的痛苦折磨。為了避免病人受苦,減少家屬心理困擾,衛福部建議醫病積極溝通,適時召開「家庭會議」,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採取「限時醫療原則」(Time-Limited Trial)(或「限時嘗試」)。 本人獲衛福部徵召,參與記者會,透過媒體,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限時嘗試治療。「針對重症病人若擬嘗試使用高科技維生醫療時,與家屬積極溝通,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建議採取限時嘗試,避免病人受苦太久。」 「限時嘗試醫療並不是放棄,而是希望病患不要走得太慘痛,面對這些重症患者,醫界絕對會全力進行搶救,也會使用各種該用的高科技,若使用後仍無成效,醫療團隊應和家屬持續溝通,讓病患生命終點不要走得這麼辛苦。」當時決定,在醫病溝通後,為病人進行插管急救,接呼吸器,讓加護病房的整形醫療團隊,可以全力搶救,一兩周後,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病況仍沒有起色,醫療判斷已無成功的機會,病人短期內即將死亡時,則由家屬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同意書,撤除呼吸器,縮短病人及家屬受折磨的時間。這些年輕人的家長年紀大約50歲左右,若沒有人告訴他們實情,採取高科技醫療搶救小孩的此時,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時間拖得愈久,最後結果愈無法接受,對家屬來說更是二度傷害,最後的一幕,會一輩子烙印在心中,午夜夢迴,10年、20年都揮之不去。因此當時判斷「醫療團隊盡早啟動『家庭會議』,跟家屬溝通、解釋病程,明瞭病患狀況,給予正確、清楚、對等的醫療資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加護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積極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後,他認為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 限時醫療或限時嘗試,不是放棄,而是經過充分的醫病溝通,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包括心肺復甦術(CPR),經過嘗試,確知無效後,即時放手,縮短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間。醫師及家屬都已經盡了全力了!可以放手了。大面積燒傷病人換藥時都很痛苦,這次的限時嘗試插管急救,還讓整形醫療團隊能夠在換藥時因為有呼吸器可以短暫實施全身麻醉,讓病人免除換藥的痛苦。2000年制訂的,已經讓慢性癌症末期病人或重大器官衰竭末期病人,如何遵照病人與家屬的意願,臨終時不予無效的心肺復甦術(不予插管急救),或撤除該無效的維生醫療措施(撤除呼吸器),有了很能被接受的運作模式。但是對於急性心肺衰竭的病人,如嚴重顱內出血外傷、腦出血性中風、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要不要積極搶救,要不要嘗試手術,往往在醫病溝通時,有很大的困難。醫師可能覺得手術也許有少許成功救回病人的希望,但是如果不成功,病人可能持續昏迷或成為植物人,將延長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程。此時如果運用限時嘗試的醫療,醫師與家屬好好溝通,然後放手搶救,成功救回病人,大家歡喜;如果失敗,則運用的原則,或加上即將於2019年實施的的精神,也許可以合乎倫理也合乎法律規範的執行「對病人最大利益」的醫療措施,即時放手,讓病人及家屬,乃至醫療人員,都可心安無憾,提升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的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11/21)
-
2019-1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憎恨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那天我支援另外一家小醫院on call(待命、隨傳隨到),傍晚我正準備打開電視,看選舉開票的結果,結果電話就響了起來,醫院的急診室打電話給我,說有一個病人需要我幫忙緊急插管,一般這種小醫院急診室並不會叫我幫他們插管,所以當他們需要我幫忙的時候,表示真的出事了,病人一定傷的非常嚴重,情急之下我拿了摩托車鑰匙就要出門,那時候天色昏暗,感覺就要下雨,我閃過要開車出門的念頭,但是我的車剛好停在我媽媽家那邊,我也沒有時間再過去拿鑰匙。結果我騎車騎到半途的時候,果然就下起雨來,在一個十字路口,前方的摩托車因為紅燈緊急煞車,我臨時煞車不及,整個車輛打滑,我整個人就這樣摔在地上,我在摔車前腦海裡閃過好幾個念頭,我想我絕對不能用腳去撐住摩托車,前一陣子我的同事才因為摔車的時候,用腳去撐著摩托車,結果整個膝蓋的十字韌帶因為扭力太大而斷裂,我又提醒自己,倒地的時候不能用手去撐地,因為用手去稱地,瞬間的力道太大的話,腕骨就會骨折,於是那幾秒鐘,我在腦海裡上演了好幾種落地的方式,最後我整個人跟車就像電影上演的摔車情節一樣飛出去,人車分離,我在地板上滾了好幾圈。我倒地之後,馬上又躍身跳起,扶正摩托車就要走,路人問我要不要叫救護車送我去急診室,我心裡嘀咕了幾下,想說我現在就是要去急診室,雖然搭救護車去急診室可能比我騎車還要快一點,但是我假如真的搭救護車去,就會變成我躺在需要插管的病人旁邊,然後要幫病人插管的麻醉科醫師因為受傷躺在另一張病床上,兩個人躺在一起,光想到那種畫面就覺得好笑!我忍著摔車的疼痛繼續飛車去醫院,到醫院門口的時候,看到一輛救護車已經停在醫院門口等待,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將病人轉診到另外一家大醫院去,就等著我幫病人插管,我那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幫病人插完管後,再把病人轉院,另外一個是直接把病人轉院,反正我自己也已經身負重傷,我看了一下病人,頸椎斷裂、顏面創傷、身體多處骨折、一邊瞳孔已經放大,瞳孔放大表示腦部有潛在性的出血,呼吸的時候胸部凹陷、腹部隆起,這種樣子我們稱之paradoxic movement,表示病人因為頸椎受傷或是腦部的呼吸中樞受傷,負責呼吸的橫膈肌已經無法正常收縮,現在都是用輔助肌肉勉強維持呼吸,反正就是一個垂死的病人,我看了之後,覺得這種病人果然不是急診科醫師有辦法插管的,難怪他們要叫我去,就算將病人轉診到大醫院也是需要麻醉科醫師插管,這中間又要浪費一大堆時間,所以我還是覺得插完管再過去也是比較安全。病人的口鼻裡面都是鮮血,完全看不到氣管開口在哪裡,我掙扎了幾次管子都放不進去,我開始想像管子假如放不進去,該怎麼樣讓病人活到另外一家醫院去,瞬間我腦海又閃過好幾個念頭,我乾脆就直接跟病人跳上救護車,幫病人扣著面罩,一路扣到另一家醫院,或者我就直接在這裡,幫病人做氣切,建立呼吸道,免得鮮血一直流入氣管,最後導致吸入性肺炎。我覺得這一切都好不真實,這就好像只有在電影急診室的春天裡才會上演的情節,不過就在我內心上演無數劇場的同時,管子最後還是給我插上了,我把病人送上救護車,想說這個病人應該有救了,另外一家大醫院的值班醫師可就有得忙了。把病人送走之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卸下全身的防備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全身多處關節,都因為剛剛摔車而隱隱作痛,衣服包裹下的身子應該有多處擦傷,我覺得我自己都應該掛急診處理一下傷口才是,但是前來支援插管的麻醉科醫師最後自己要掛急診,這想起來也覺得可笑,所以我穿上外套就往急診室大門外走去。大門外聚集了滿滿的家屬,其中一個年輕人正用手機打電話,從他講電話的口氣可以知道,病人投完了票就開始喝酒,喝醉之後又騎著摩托車出門,然後外面正下著大雨,最後就變成這樣……。在這個鄉下地方酒駕是很平常的事。當一個醫生情感是很複雜的,我們既捨不得病人死去,也不忍心把他救活,我幫病人保留了一口氣,讓他有機會可以活著轉送到下一個醫院去,但是我內心一點喜悅也沒有,我跟他都一樣,才剛剛因為騎車摔傷,只是我運氣比他好一點,我有自己爬起來但是他沒有,假如我倒地的時候,後面有一輛車追撞,從我身上碾過,躺在這裡需要插管的就是我了,而他也永遠等不到我幫他插管了,有時候人生離死亡比想像中還要近很多。當我看著救護車離去的時候,我開始想像著假如這個病人知道以後所要面臨的狀況,那他會想要我們救他嗎?頸椎斷裂可能一生都沒辦法脫離呼吸器,腦部出血,就算開刀移除血塊,可能還是會癱瘓、臥床甚至變成植物人,假如是我自己,我是寧可這樣死去也不願意活著,但是我還是盡全力救他了,假若他醒來之後,發現自己動彈不得,靠著機器維生,那他會因為這樣恨我們嗎?
-
2019-12-13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時9成血液逆流回母體 唐小妹昔輸血3萬cc救回
屏東縣一歲唐小妹妹活潑好動,看不出去年此時,醫療團隊從死神手中將人搶救回來。唐小妹出生時罹患「胎兒母體輸血症」,近9成的血倒流回媽媽身上,全身慘白無血色,共輸血3萬cc才救回。義大醫院表示,唐媽媽懷孕過程沒有任何徵兆,新生兒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三,所幸小孩發育正常,無須復健。去年10月,28歲唐媽媽臨盆前兩周,腹中嬰兒的胎動次數突然驟減,醫院緊急剖腹,唐小妹出生時體重2300公克,不過血紅素只有2.1g/dl(新生兒正常值為16-18 g/dL),唐小妹出現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與低血容性休克,接生醫師向新生兒緊急醫療網請求後送,義大醫院醫護團隊連夜趕至屏東將人接回義大醫院急救。義大新生兒科主任楊詠甯指出,唐小妹出生時,全身幾乎將近9成的血液倒流回母體,全身像白紙一樣,共輸血37袋(約3萬cc),等於全身進行四次大換血,起初輸多少流多少,腸胃道、氣管全都在出血,醫院發出病危通知,自己留院三晚不敢回家。唐小妹雙親六神無主,四處求神拜佛祈求保佑,所幸唐小妹情況逐日好轉,住院第14天後拔管,約一個月出院返家,媽媽終於親手抱到二女兒,不用再從老公手機視訊看日夜想念的小孩。「只要小孩沒出聲音就會害怕,要走近探視才安心」唐媽媽說,小女兒剛出生身上插滿管線,可怕畫面餘悸猶存,擔心失去小孩的恐懼圍繞不去;生老大時很順利,產檢一切正常,從沒想過老二會得到這種罕見疾病。楊詠甯表示,「胎兒母體輸血症」是指胎兒的血液在懷孕過程中或生產前大量倒輸回母體內,唐小妹身上約150毫升血液流回母體,屬於嚴重個案,死亡率高達六成,所幸在義大醫院新生兒後送轉診制度下救回寶貴生命,看見唐小妹活潑可愛,內心欣慰萬分。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救命稻草 參與新藥試驗必問7個問題
在許多癌症患者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謂一線生機,但救命稻草的背後同時暗藏風險,食藥署呼籲患者參與試驗前,務必了解7大問題,包括試驗目的、優劣等,才能確保自己權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研發新藥的過程中,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一環,而新藥試驗之所以為「試驗」,自然是暗藏未知風險,但試驗團隊也不能將患者當成白老鼠,必須遵守醫療法及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等規定,向食藥署提出申請,評估各臨床試驗計畫書及報告後,才能開始收案。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試驗又分為3期,第1期是確認藥品安全性,第2期確認使用劑量,第3期確認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新藥必須通過3期試驗後才能上市,但若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救命藥,如癌症用藥,則有機會在2期完成後就先上市,再補做3期臨床試驗。吳明美說,通常第1、2期風險最高,收案較困難,到了第3期不論安全性、劑量都已試驗過關,收案速度最快。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331件新的臨床試驗申請案,以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內分泌、腸胃、骨骼肌肉疾病居多,且多達75%屬於國際同步執行的試驗。新藥試驗不僅替藥廠測試藥物的效果,對於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也是一線生機。吳明美坦言,她的父親就是新藥試驗的受益者之一。吳明美說,她的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第3期,由於符合新藥試驗條件,在醫師建議下加入新藥試驗,此後並未再復發;2年半前父親又確診肺癌第4期,經基因檢測發現沒有任何突變,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好回到傳統化療。然而,化療副作用相當痛苦,很多癌友因為忍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即便撐下去,藥物也有它的極限。吳明美說,不得已之下只好改用自費藥物,2年來花費多達新台幣200萬元,但一陣子後又出現抗藥性,面臨無藥可用窘境,唯有免疫療法一途,但一年300萬元藥費根本無力負擔。吳明美表示,所幸最後找到有父親可用的癌症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腫瘤成功獲得控制,她也以此鼓勵癌友千萬別放棄治療,只要能撐下去,就有機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問世,也可至「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http://www1.cde.org.tw/ct_taiwan/)查詢有無適合的試驗,並諮詢醫師意見。新藥試驗雖有機會力抗病魔,但吳明美提醒,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務必先了解7個問題,包括臨床試驗的目的是什麼、臨床試驗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不良反應、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益處及預期效果、參加臨床試驗是否需花錢、不參加試驗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也提醒,由於新藥試驗通常有盲性對照組的設計,了解藥物是否真的有用,因此受試者當中可能有一半或2/3患者實際用到新藥,但也有其餘患者用的只是安慰劑,並不是參與試驗就一定能用到新藥。
-
2019-12-10 新聞.杏林.診間
進急診室小心4大地雷!2大謊言絕不能說...
急診資源運用成為醫界熱門話題。國民黨立委被門夾傷送台大醫院急診,政治人物為探視湧入急診,甚至停在重症區拍照,引發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痛批,不少醫護人員也紛紛不平。急診醫護在生死間搶救病患,不少醫師直言,救人是醫師天職,如遇到耍特權、輕症以及酒醉路倒,常令人翻白眼,相當無奈。 在此整理列出最讓急診醫師白眼的病人,請大家牢記,以免在急診誤觸地雷。急診鐵則:「快掛掉」比「掛號」優先急診鐵則包括:「掛號」不一定能先看,反而快要「掛掉」 可優先看;急診提供緊急醫療,無法「順便」看其他科;請「坦白」,不要跟急診醫師說謊,以免延誤治療。 「我比他早來,他為什麼先看?」急診室裡,常聽到病人大聲質疑醫師,「自己先到應該先看」,台北醫學大學急診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輕症病人抱怨等太久,是急診最常見的糾紛,但急診沒有先來後到這種事,以「檢傷分級」作為看診順序的依據。高偉峰表示,「檢傷分級」分為1至5級,1、2級為急重症,必須立即處理。3級則是明顯,病痛,如腹痛、呼吸急促,通常安置在輕症區,但須在半小時內處理。輕症掛急診 要有等的心理準備至於4、5級,則症狀相對輕微,通常以拉肚子、喉嚨痛、腳痛等病人最多,通常看門診即可,但如果執意至急診,就必須有等待至少1個小時的心理準備。不過,有些輕症病人卻搞不清楚,認為自己先掛號,為何護理師遲遲不叫他,比他晚到的人卻能先看診,引發不滿,有些人為此在急診室發飆,破口大罵。要求「順便」看診的病人也不少,部分輕症患者將急診室當成健診中心、醫美診所。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表示,有患者掛急診,主訴3天前撞到頭,嚴重腦震盪,要求做電腦斷層,及全套健康檢查,行徑誇張。傅志遠說,如果真為嚴重腦震盪,怎可能拖上好幾天,擺明為了做高階影像檢查而找理由。拒絕後,病人就在急診室大吵大鬧,認為醫師草菅人命、沒有醫德。臉上小傷急診 不可能順便做醫美也有臉上小傷的病人,一至診間就要求急診專科醫師替忙整形、美觀臉部,但急診醫師只負責止血、處理傷口,避免感染,怎可能幫忙做醫美。一名急診醫師透露,曾在診間遇到因為擠破青春痘,流著血的年輕人,自訴擔心失血過多而掛急診。事實上,這類症狀僅需擦藥、處理傷口,前後花不到5分鐘,想不通為何要浪費健保資源。急症病情變化瞬息萬變,如果並未完全告訴醫師身體狀況,常造成醫師困擾。急診醫師流傳急診2大謊言,分別是「我沒有喝酒」和「我沒有懷孕」。傅志遠,常遇到患者因酒駕而撞車,醫師詢問是否喝酒判斷意識狀況,但患者可能擔心事故認定或保險不理賠等,往往當下否認。否認懷孕也很常見,傅志遠曾收治女患者急診時稱肚子痛,必須照X光,但初步檢查認為是婦科問題,詢問是否可能懷孕卻一再否認,徒增醫護人員困擾。酒醉路倒成常客 急診醫師頭大另外,考量有難言之隱,「家暴」通常也不會直接告訴醫護人員,曾有女性患者到院時,頭破、臉上、四肢等處有明顯外傷,研判應該是受到家暴,須通報113,但詢問原因時不肯直說,只說是自己撞到。酒醉路倒則是急診常客,也是急診醫師最感頭痛的個案,幾乎都是熟面孔,被救護車送至急診,治療後恢復意識,通常無錢繳醫療費用,醫院只好自認倒楣,但過沒幾天,又被送來急診。急診已經夠忙 還有人上門騙錢除了急診奧客之外,最近幾年,不少急診醫師竟也遇上騙子,劇情大同小異,一名中年男子至急診求助,聲稱孩子腸套疊需就醫,因遺失健保卡,自己又是低收入戶身上沒錢,一邊說一邊哭,讓人起了憐憫之心。童綜合醫院急診部部長盧立華表示,該名男子拿著轉診單到急診,向醫師陳述孩子病情,腹痛、嘔吐、解出草莓果醬般的大便,診所醫師診斷為腸套疊,且有休克症狀,必須轉至大型醫院急救。該名男子演技一流,邊說邊哭,加上轉診單上清楚寫著專業醫學的英文敘述,好幾個急診醫師起了惻隱之心,連同護理人員,共捐了4000多元,供男子救急,還叮嚀他趕快送孩子至急診來,沒想到,他再也沒出現過。耍特權的病人 急診奧客第一名不過,讓急診醫師最感頭痛的還是耍特權的病人,傅志遠指出,「特權」型病人及家屬一到急診就開始攀關係,說自己跟院長或是哪個主任很熟,甚至搬出立委、官員,想盡辦法喬床位,但急診原本就有病床分配原則,主治醫師真的喬不動,「找我也沒用」。事實上,特定人物在醫院受到特殊待遇並非新鮮事,最近在只有醫師執照才能登入的匿名論壇,出現台大醫院「立法委員就醫或請託關照作業程序圖」,針對立委就醫特別情商醫師門診約診,急診流程也載明「安置重症區治療或觀察」,委員親屬或委員選民都有相關流程,載明種種關懷、情商、優先安排住院、檢查排程更改。對此,工會要求台大院方修正,並邀請第一線醫護人員等工會代表共同討論。立委就醫也應排隊,不應該讓特定人士不經由檢傷分類、直接插隊,考量維護所有病人隱私及就醫權利,都要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