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素食
共找到
493
筆 文章
-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多吃益生菌能健胃「腸」保健康?掌握4關鍵護腸胃
一名30多歲上班族林小姐,常因加班導致三餐不正常,時常吃完晚餐就立刻睡覺;假日則是睡到中午,再跟三五好友聚會吃大餐。雖然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胸悶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到醫院就診。除了自行購買胃藥外,更食用益生菌,希望能調整體質。端午期間,連續幾天午晚餐都吃肉粽配手搖飲料,結果整天胃嘟嘟、胃痛又便秘,為了改善不適症狀,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產品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不規律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嗜吃甜食、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或咖啡,長久下來,這些飲食習慣也導致胃嘟嘟、腸瀉、溢赤酸或是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民眾常認為是小事,以為自行購買藥品或補充益生菌、酵素,可以緩解不適;有些民眾則把益生菌當做日常保健品,以為天天食用,可以增加體內腸道好菌,有助於腸道保健、健胃整腸。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坊間的廣告常宣傳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胃不適、改善過敏體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有些含有益生菌或酵素的市售產(藥)品其實屬於指示用藥,應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才能使用,如果使用指示藥品三天後,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應該就醫治療,不宜拖延。使用益生菌或消化酵素 多多益善?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可見的牛奶、優格和優酪乳外,也有做成粉狀或是膠囊狀的產品。益生菌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等,常被標榜為可以重建胃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便祕的益生菌或酵素產品。但是在眾多產品中,只有經過科學驗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才能宣稱療效;或是通過健康食品許可申請,有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保健功效。民眾購買時也需透過醫療人員的評估,使用合適產品,對症下藥,才不致於適得其反。這些藥品許可證字號的益生菌藥品,有些僅含有比菲德氏B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或是有些藥品,除益生菌外,還添加了酵素,具有緩解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的療效。但由於它們的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是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此外,這些產品亦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宜經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才能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近年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去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部分菌株經證實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並可能帶有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因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及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針對這兩種菌株發布使用限制規定,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業者若有使用需求,應檢具菌株基本資料、安全性證明及不具致病性證明等相關資料,送衛福部提出申請並確認其食用安全,經公告後始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提醒民眾,購買市售益生菌保健類食品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免花錢又傷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益生菌非萬靈丹,腸胃不適時,宜儘速就醫,找出原因,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藥品。購買含益生菌、酵素食品前,建議諮詢醫療人員,不要擅自購買來源不明的益生菌產品,並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若服用任何含有益生菌的藥品或食品後,發生任何不適的情形,應諮詢醫療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也要多注意生活習慣,像是細嚼慢嚥,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減少腸胃負擔,透過適度運動與適量蔬果,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7-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別人有1、2種好菌,它卻有10幾種!神奇的「克菲爾」可以在家DIY
2020年6月中旬,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則有關發酵食物的健康類新聞,報導中稱;隨著發酵類食物有益身體的健康知識愈來愈普及後,美國本土也開始上架銷售高加索人的傳統發酵食物---克菲爾發酵乳(Kefir)【註1】,但由於克菲爾發酵乳的尖銳味道(產生乳酸所以微酸、產生碳酸所以有氣泡、產生乙醇所以有些微酒味)可能並不符合一般人的大眾口味,因此廠商擔心銷售不佳,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愛好者竟然迅速增加,例如:美國樂購(Tesco)公司內部報告指出,2018年底上市後到2020年2月的18個月中,銷售額已經快速成長了400%。克菲爾發酵乳是一種益生菌食品,最早起源於北高加索山區,又由於當地的傳統部落居民都相當長壽,因此他們每天都飲用的克菲爾發酵乳,其健康神奇功效早就聲名遠播。而真正最古老的克菲爾菌叢到底包含哪些有益的細菌,現代人已經無法百分之一百掌握,但最常被報導的菌種有克菲爾乳酸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脂鏈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乾酪乳酸菌 (Lactobacillus casei)、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馬克斯克魯維酵母菌(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以及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十幾種。正因為有這麼多種類的益生菌存在,所以使得克菲爾發酵乳有著許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克菲爾菌叢除了可以用來製作乳製品(牛奶或羊奶)外,也可以用來製作非乳製品(麵包)的發酵食物。如果是乳製品,因為有冷藏,所以含有非常豐富的“好”細菌,科學家認為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降低疾病風險並減輕體重。如果用來製作麵包,則是將克菲爾菌運用在烘焙製作上,有助於分解麵筋讓麵包更柔軟,並且能把酵母發酵過程中的酸性平衡,可以避免食用後產生不適的困擾。純天然的克菲爾菌麵包當然不用添加人工香料,自然散發特有的迷人香氣,聽說是麵包持續煥發青春生命力的秘密武器。現在,我們可以在超市買到普通的酸奶或優格,它們也是一種發酵乳食品,但通常只含有1~2種好菌,例如: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乾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乳酸菌的一種)、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比菲德氏菌)等。但是克菲爾菌叢則是含有12種或更多種類的好菌,比起一般酸奶中僅添加典型的一種或兩種細菌來說,相差很大,潘老師讀了新聞報導後,特別想在台灣購買克菲爾發酵乳來嚐嚐,可惜沒有買到,因此只好在家自己動手做,聽說現在西方國家的手作圈中,Kefir很熱門喔!上面提到克菲爾發酵乳有氣泡口感(fizzy),原因是菌叢中含有可以製造碳酸的酵母菌,類似蘇打水。愛爾蘭共和國科克市食品研究中心(Teagasc)的微生物學家柯特教授(Paul Cotter)提到,正是這種微生物的多樣性,才可以使克菲爾優於一般酸奶等更簡單的發酵乳食品。柯特教授去年發表在《營養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指出,食用克菲爾與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膽固醇水平和健康血壓有著密切相關性。同時,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製備克菲爾發酵乳期間形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可以減少促成心臟病發作的凝血反應,並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早期傳統部落是將所謂的克菲爾Grains(翻譯成菌叢或菌粒),首先添加到牛奶中,因為特殊菌叢存在grains裡面,當多種益菌啟動發酵完成後,就會產生克菲爾發酵乳,將其過濾後剩下來的小顆粒,就是被活化後的菌粒(菌叢),看起來像粘糊糊的小花椰菜花(用清水沖一下會看得更清楚),這就是真正古老原始的產品。但科特教授說,許多人已經不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很難批量生產。現今擴大規模的一種流行方法是使用少量的克菲爾菌粉來製造所謂今天的克菲爾發酵乳,潘老師就是只能買到這種菌粉,沒有買到所謂的克菲爾菌粒。科特教授補充說:在這種情況下製造的克菲爾發酵乳,它們與喝益生菌酸奶非常類似,只是口感不同而已。但大家可以到俄羅斯的市面上找到優質的克菲爾產品,因為它的標籤會說它是用實際的克菲爾菌叢製成的。另外,英國德比郡的營養師邦德(Helen Bond)也提醒消費者,有些市售的克菲爾產品中,不能免俗地添加了大量的糖、調味劑、和果泥,這也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和影響口腔健康,當然也會減少益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大家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購買。發酵乳製品的歷史從1300年到今天2020年,歷經七百多年,源遠流長,其製作技術由先人一代傳一代,一直傳承到今天,開枝散葉,連食品種類也成多樣化,各民族作法也不盡相同。又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也了解到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發酵食物中各種不同菌種的功能。在寫這篇文章時,除了學習新知外,也讓潘老師對食物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多樣性感到驚奇,在歷史長河中,許多飲食文化不但未曾淹沒,反倒經由人類的交流,經過數千年後更加發揚光大,發酵乳種類繁多,真的是《學,然後知不足》。【註1】克菲爾(Kefir)相傳是源於土耳其語(Keif),大意是good feeling或feeling good,也就是享用此飲品後會感受到的美妙經驗。目前網路上敘述的克非爾至少有兩種型態,Water Kefir (水克非爾)及Milk Kefir(奶克非爾),兩者都含有乳酸菌和酵母菌。奶克非爾是用鮮奶(牛奶或羊奶)等動物奶中的乳糖來培養菌叢的,似鬆軟的白乾酪 (cottage cheese),黏黏滑滑的發酵乳。水克非爾是以甘蔗(cane sugar)、棕櫚糖(palm sugar)、麥芽糖(maltose)、楓樹糖漿(maple syrup)等植物糖來培養菌叢的,類似蘇打水(soda water)。兩者酒精都只含微量,甚至有的可低至0.05%。克非爾經發酵後含豐富維生素B1、 B6、和B12。水克非爾是全素食(vegan),或者是不想食用奶類食品的選項。
-
2020-07-08 養生.健康瘦身
夏天甩肉攻略! 減肥前必須改掉的6個錯誤觀念
夏天來了!隱藏的肥肉在薄衫、短裙的暴露下,再也無處可躲,所以說夏天是減肥的季節一點也不為過,不過想穿上比基尼或是背心,但又怕自己身材太肉,用了坊間許多減重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卻還危害到自己的健康?為此,國民健康署特別整理常見的減重迷思,並一一破解:1、我的體質喝水也會胖,所以少喝一點水?水不會提供熱量,因此喝水不會增加體脂肪。水在人體中參與許多重要的代謝反應,多喝水可以促進體內代謝及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對腎臟也有保護作用,要維持健康體重一定要多喝水、拒絕含糖飲料,可掌握起床1杯水、飯前1杯水、外出要帶水的要訣,每天至少攝取1,500 ml的水。2、已經很努力吃素了,怎麼還是瘦不下來?為了讓口感更加美味,素食在烹調時常會加入較多的油脂、糖、鹽,並使用油炸、油煎或糖醋的方式進行烹調,且素食加工食品,如素肉、素丸子等熱量高,因此建議多選用天然食材、多吃深色蔬菜及水果,減少油、糖、鹽的使用,同時也要注意食物攝取的份量、規律運動、多喝白開水,才可維持健康體重。3、吃代餐真的可以減肥嗎?代餐價格昂貴、單調且膳食纖維不足,長期使用可能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若沒有改變舊有飲食習慣,停止使用代餐後容易復胖,花了錢又傷身體。4、我可以自己買減肥藥來吃嗎?真正安全和有效的減重方法,一定要符合「健康不傷身」和「營養均衡」的健康減重原則,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分,服用之後,易造成許多不良反應,如:頭痛、失眠、噁心、嘔吐、腹瀉、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甚至有死亡的危險。5、聽說減重期間不能吃澱粉類?攝取適量、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類)有助於健康體重管理。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富含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血糖以及體重控制,且適量攝取全穀雜糧類可以幫助脂肪燃燒,建議可以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如糙米、胚芽、燕麥,取代精製的白米飯、麵食、麵包。 6、不吃東西可以瘦得很快?禁食會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使體重下降過快、肌肉流失,代謝率下降,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禁食也容易增加飢餓感,導致在下一餐吃進更多的食物。延伸閱讀: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
2020-07-0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黏滑秋葵降血壓、助消化、防腸癌 專家教這樣處理最不流失寶貴黏液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記者陳惠惠 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8-03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每年3到11月都是它的採收期,5到9月則是主要盛產季。秋葵又名黃秋葵、黃蜀葵、羊角豆等,原產於非洲或熱帶亞洲。由於秋葵果實呈長條狀,尾端尖細,頗似女人的纖纖玉指,英國人幫它取了一個頗為浪漫的名字「美人指」。吃過秋葵的人很難不對它的黏滑汁液留下印象,有人自此不敢領教,也有人深愛它獨特口感。生機飲食成風潮,近年來食用秋葵的人愈來愈多。保護胃壁 黏液最營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秋葵的表皮毛毛的,加上裡頭帶有黏黏的汁液,過去台灣人的接受度不是那麼高,但日本人卻經常拿來涼拌,撒一些柴魚片,再淋上醬油,或蘸哇沙米,也常切成星星狀,放在味噌湯裡。明朝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秋葵的記載,但比較屬於食療用的植物。它的黏液裡,除了含了豐富的營養成分外,可以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就是俗話說的「顧胃」。至於外傳「吃精補精」,認為秋葵對男性是很好的補品,還須文獻來佐證。屬性偏涼 蒜椒可平衡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燙熟後蘸摻有蒜末、辣椒末的醬油食用,可以稍微平衡它的寒涼,但還是不宜吃太多。降低血壓 預防大腸癌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秋葵黏黏的汁液裡,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這三種成分都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除了可以降血壓、幫助消化,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不只如此,水溶性膳食纖維吃了會有飽足感,對控制體重也有幫助。至於坊間認為,秋葵可以治胃炎、胃潰瘍,恐怕還需要科學證據才能證實。除了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秋葵裡的鈣、鎂跟鉀也很多,美國高血壓防治飲食建議指引裡,建議攝取的礦物質組合就是鈣、鎂跟鉀,這些在秋葵裡統統有,含量也不低。鈣含量多 比牛奶好吸收以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到100毫克,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不同的是,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來得好,對素食人口、發育中的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國人飲食普遍有鈣攝取不足現象,可以多吃一些秋葵。含鉀較多 腎病患燙過再吃不過,秋葵跟蔬菜一樣,因為含有較多的鉀,洗腎病患要燙過再食用。料理時,可把汆燙後的秋葵,捲上培根,再撒點起司粉,用錫箔紙包覆後放進烤箱烘烤,由於秋葵跟起司都富含鈣質,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量。怎麼挑、怎麼煮秋葵燙過再切 別讓黏液流失●秋葵果實生長速度很快,很容易老化。拇指般長短的秋葵最嫩最好吃,超過中指長度可能太老。●秋葵表皮附有細毛,清洗時洗乾淨即可,不必費工把細毛刮除。●料理秋葵最大的重點,在於盡量保持秋葵「完整」度,為免黏液流失,千萬別在下鍋汆燙前,就先切除蒂頭,才不會流失寶貴的黏液,吃起來口感也差很多。最正確的做法是先留下三分之一的蒂頭,汆燙後再切掉。●整根秋葵燙熟後食用,不僅方便,也最好吃。煮太久的秋葵,表皮會變太軟,汁液也會滲出。另外,先加些鹽後再汆燙,可以避免秋葵變黃。
-
2020-07-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時代 華航提供防疫熱餐
華航今天宣布,即日起飛航時間單程超過3小時以上往返台北的航班提供「防疫熱餐」,同時將視旅客需求適時提供簡單的飲品(如啤酒或果汁);3小時以下的航班則維持目前的「防疫餐盒」,大陸及香港航線回程航班全艙仍僅提供瓶裝水。華航表示,將現有機上餐點重新整合配置,供餐方式遵循防疫概念,不分艙等皆採「單一餐盤、單一主菜、不鋪桌布、不提供菜酒單」,使用餐具(刀叉)均為拋棄式產品。華航表示,因「防疫熱餐」為單一主菜且提供以雞肉料理為主,考量旅客不同的需求,預計將在8月份於台北出發的商務艙額外增加「豬、牛、海鮮、素食」等,四款不同的主菜供商務艙旅客於網路預訂;此外,「防疫熱餐」的航班,商務餐迎賓飲料則於同月份提供單瓶裝「純天然冷壓蔬果汁」取代現行玻璃杯濃縮還原果汁,以落實防疫、守護旅客健康。華航說,基於目前國際疫情尚未趨緩,華航各項防疫工作仍不鬆懈。航行途中,敬請旅客避免以手碰觸眼、鼻、口;如有身體不適,應主動告知客艙組員並配合座位安排及衛生措施。請勿自行更換座位,並建議旅客使用洗手間後,立即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淨雙手,共同維護搭機安全。
-
2020-07-05 橘世代.愛玩橘
台東環鄉單車行/悠遊金黃稻穗,賞藝術吃美食!
台東縱谷線上的池上鄉,座落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農業鄉鎮,隨著觀光興起,小鄉鎮發展多樣豐富的觀光旅遊,其中,騎單車環鄉,更是近年池上蔚為風潮的旅遊新型態,想要一日攻略,那就跟著一起來環鄉自行車道走一趟吧!這條全長29.9公里「池上環鄉自行車道」,路線幾乎涵蓋全鄉的金華地段,雖然2個小時才能騎完,聽起來腳就鐵腿一半,但好在全程都是平路,所以不用擔心腳酸的問題,沿途周遭景色,保證讓你分心到心曠神怡,整個人都舒服起來。說到池上環鄉自行車道,大家印象中的畫面絕對是男神金城武,騎著單車優遊在金黃稻穗中形象廣告,這就是其中一段的熱門打卡景點「伯朗大道」,來到池上絕對要到此一遊,和金城武樹合影一張,不然別說你來過池上喔。而「大坡池」則是池上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勝地之一,屬於內陸淡水草澤地,曾以「池上垂綸」列為台東10景之一,夏季除了可欣賞滿池粉嫩的荷花,近年來的熱氣球光雕音樂會,也移師到這裡。環鄉自行車道沿線還有碾米加工與稻米教育觀光工廠「金色豐收館」,及台灣第一座由穀倉改建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及池上農會改造舊米倉的「稻米原鄉館」等,與米息息相關的廠館。池上新興景點「漂鳥」裝置藝術,延續去年的熱潮,今年再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進行戶外創作,已完成6件作品並開始展示,其中,原住民藝術家范志明的巨大漂流木拼做的垂釣老人作品「何時」令人印象深刻。另有4件會在7至9月陸續展開創作,讓遊客近距離感動。來到稻米的故鄉池上,怎能不來品嘗道地的池上米,而最具知名的就是鐵路便當,池上火車站附近有一家「全美行」池上鐵路月台便當店,早期在月台販售便當,有忠實的愛好者,雖然有素食、控肉、排骨及雞腿等菜色,但唯一不變的,就選用道地的池上米,值得一嗑。欣賞完了風光,吃完了便當,最後來一杯咖啡小憩一下,享受農村田野下午時光,「池上9號咖啡館」,絕對值得光顧一下,老闆手工烘焙的咖啡,甘醇不澀,香氣十足,搭配真材實料的手工甜點,令人回味無窮。交通資訊:自行開車:走省道台九線,往花東縱谷方向進入,沿途就可依指示牌抵達池上鄉。大眾運輸:搭火車方面,可搭東部幹線,北上或南下皆可停靠池上火車站。搭客運方面,可搭台灣好行、鼎東客運山線及鼎東客運「就是愛池稻」都可抵達目的地。【愛玩橘/精選漫遊延伸特輯↘↘↘】。花蓮濱海一日遊/天空步道賞百萬海景、黃金稻田!。台灣最美沿海村莊 百年傳承噶瑪蘭族人手藝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選擇好食物避免壞食物?用卡路里計算食物價值合理嗎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好的/健康的、壞的/不健康的身為人類,我們喜歡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們喜歡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並將各種食物歸類進這兩個黑白分明的類別中,但食物其實不「好」也不「壞」,食物……就只是食物。這裡想要探討的觀念是「人們應該吃好的食物,避免吃壞的食物」。但實際上唯一的「壞」食物是會讓你過敏的食物,或是腐敗、發霉的食物,其他任何食物天生就是中性的,無論食物對你的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在道德倫理上都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如果你吃「好的」食物,你不會變成好人,而「壞的」食物也不會讓你變成壞人;但當我們使用這些形容詞時,其背後隱含的就是這樣的意思。「我今天表現得很好,沒有吃任何巧克力」、「我真的不該吃這個,我太糟糕了」;不,你吃的食物並不會改變你作為人的價值,也不會讓你變得比旁邊的人更優秀。我不會用「健康」這個詞來形容食物,世界上沒有任何食物在本質上是健康的,也沒有任何食物在本質上是不健康的。在營養學中,所有食物健康與否都是與環境相對的;對一個人而言健康的食物,可能對另外一個人而言並不健康。豆類在素食飲食中被無比推崇,舊石器時代飲食卻避之唯恐不及。單一食物沒辦法影響人體健康,人體需要不只一種食物來維持健康,也需要不只一種食物讓自己變得不健康。我相信,你可以說自己正在進行的飲食,整體而言很健康或不健康,卻無法說自己吃了健康或不健康的食物。食物的營養密度各有高低,而攝取的優先順序會依據你所需的養分而有極端的不同;如果你缺乏鈣質,那麼可以說,喝牛奶或吃葉菜類會比吃胡蘿蔔健康,若你需要Omega-3 脂肪酸,那攝取魚油遠比吃番茄健康。「健康」一詞常被用來表達「低卡路里」的意思,彷彿這兩個詞是同樣的東西。反對這種說法的人通常會說些類似「即使某種食物的卡路里含量低,也可能同時含有人工調味和骯髒成分」的論述,但這並沒有什麼實質幫助,只是用另一套有問題的話術來取代原本這一套。如果把健康和低卡路里劃上等號,就等於同時認同了「吃少一點卡路里就是比較好」、「減重是永遠不變的目標」這些想法,因為苗條就代表健康;到這裡為止,我們應該早就清楚地知道,事實絕非如此。有許多研究顯示,當食物被標上「低卡路里」或「低脂」的標籤時,會增加它們的「健康光環」,這也代表了人們更有可能會過度攝取這些食物。我寧願人們能好好享受他們真正想吃的食物,即使不是低卡路里的那個版本,也能毫無罪惡感地享受。我認同使用「健康」這個詞來形容整體飲食模式,但組成健康的要素並非僅源自於單一食物,而是整體飲食概念,而這樣的飲食概念也可以含有營養密度較低但美味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等。在營養學中,所有食物的好壞都是相對於周遭環境的,這樣說來,無論是什麼食物,基本上都不可能在所有環境中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健康的,也沒有任何食物在任何環境中都是不好的。就算做出假設或概括化,也不切實際,因為把食物分成「好」和「壞」的行為,本身就為食物強加了原本不該有的道德價值。營養學和食物選擇中充滿著大量灰色地帶,幾乎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營養需求、欲望和偏好,「好」與「壞」的標籤過於簡化了我們與食物之間的複雜關係。食物可以同時是營養而不健康的,而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可以包含各式不同種類的食物。
-
2020-06-2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奇異果」養顏美容、抗癌、治便秘….功效多多, 但這些慢性病患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它的膳食纖維含量也很多,再加上果膠比率高,果膠屬於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血糖、血脂控制,還能增加飽足感、預防及治療便秘,也是預防大腸癌很好的食材。【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09-11、2010-07-11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很多人以為奇異果是紐西蘭特產,其實,它的祖籍是中國大陸,原名獼猴桃,到了異鄉被稱為奇異果。毛梨、藤梨也是奇異果的別名。獼猴桃之名的由來,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是因為獼猴喜食的緣故,也有一說,是因為深褐色的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早在《詩經》裡,就有關於獼猴桃的記載,《本草綱目》裡則提到:「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之,故有諸名」。《證類本草》裡也有獼猴桃的記載,它的味甘酸,生長山谷,藤生著樹,葉圓有毛,果形似鴨鵝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現代人把奇異當水果吃,但在古代,獼猴桃被拿來當藥用,不少古籍都曾提及其療效。像《本草拾遺》中記載,獼猴桃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髮等。還有古籍提到,它能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等。奇異果的維他命C比檸檬、柳橙多得多,嘴破的人來一顆就能迅速好轉?不少人覺得酸得讓牙齒發軟的檸檬,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與奇異果相比,一顆奇異果約含100毫克維生素C,是一顆檸檬的4倍,柳丁的2倍,明顯了高了許多。一般成人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大約是100毫克,吃一顆奇異果,就足敷一天所需,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民眾千萬別看上奇異果維生素C豐富就大量吃,泰國芭樂的C含量更高,中型大小的泰國芭樂半顆(160公克,約飯碗8分滿),就有130毫克。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非常豐富,在水果裡僅次於芭樂、聖女番茄,排名第三。維生素C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幫助皮膚修復,而且還有抗氧化功效,因此,能用來預防口角炎,加速傷口癒合,嘴破的人可以適量食用。不只如此,它還跟神經傳導物質及腎上腺荷爾蒙合成有關,還能幫助鐵質吸收,對素食者來說,植物性鐵的吸收率不如動物性鐵,攝取維生素C可以提升吸收率。奇異果有那些營養價值?除了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含量多是奇異果另一特色。一顆奇異果約含2.6公克膳食纖維,大約是西瓜、哈密瓜等瓜類的4到5倍,加上它的果膠比率高,果膠屬於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血糖、血脂控制,還能增加飽足感、預防及治療便秘,也是預防大腸癌很好的食材。特別地是,奇異果還含有一般水果所沒有的維生素E,不管金黃或綠色果肉皆然。奇異果的維生素E,應來自果肉裡的黑色小籽。奇異果鈣、鎂含量多,睡前吃能助眠,真的嗎?睡前吃一些含有鈣、鎂的食物,有助穩定神經、血管舒張,能幫助入眠。不過,一顆奇異果約含30毫克鈣、15毫克鎂,鈣質含量與柑橘、柳丁差不多,在水果中排名只能算中上。另外,植物鈣的吸收率畢竟不如動物性鈣質。輾轉難眠的人,不如睡前喝一杯240cc牛奶,鈣質含量就有240毫克,幾乎是一顆奇異果的8倍,更容易助眠;要攝取鎂,可以適量吃一些堅果。金黃色與綠色奇異果營養價值差在哪?奇異果有綠色、金黃果肉兩種,通常,金黃奇異果的價格稍高一些,營養價值卻相去無幾。若硬是要區分它們的不同,金黃奇異果甜度稍高,但以等重100公克為例,金黃奇異果熱量為55大卡,綠色奇異果則有72大卡,略高一些。另外,金黃奇異果的葉酸含量略高;但在礦物質鈣、鎂、鉀與纖維質的表現上,綠色奇異果稍勝一籌,它的纖維質含量約為金黃奇異果的2.5倍。哪些慢性病患要節制吃奇異果?奇異果為高鉀水果,每顆含量多達300毫克,血鉀高的慢腎臟病患,不建議吃奇異果,最好改吃蘋果、梨子、西瓜或葡萄等低鉀水果。有人以為綠色奇異水口感甜中略帶酸味,醣分含量應該不高,但事實上,4顆奇異果的醣分含量,等同於一碗飯,糖尿病患仍應按每日兩份水果的建議攝取量、定時定量食用。一份奇異果的量大約是一顆,糖尿病患如果想多吃一顆,偶一為之無妨,但切記要分兩餐吃,不能一次下肚。(諮詢馬偕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吳冠蓁)
-
2020-06-15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真正的」食物更健康?營養師破解原型食物迷思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真正的」食物什麼是真正的食物?我目前還沒碰到能夠明確定義這個詞,並且真正遵守這個定義的人。大部分人都認同這代表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物或你唸不出名字的食物。但同樣的這群人通常很樂意吃下乳清蛋白粉,而這絕對是一種經過加工的食品。所謂「真正的」食物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和真正的食物相反?就是「假的」食物,沒辦法吃;「想像中的」食物,也沒辦法吃。這麼說來,任何能吃的食物就算是「真正」的食物囉?我可以用雙手握住,就一定是真的嘛。當然,事情並沒那麼簡單:有人辯稱,「假的」食物就是任何「非天然」的食物,但這個詞甚至更難以定義。在形容食物時,「真的」(real)和「天然」(nature)這兩個詞常常可相互交換使用。至於什麼是「真的」,則要視不同節食方式的教條而定。在許多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真正的食物」指的通常是純正的脂肪產品,而低脂產品被視為假而無味的食物;全脂冰淇淋會被視為是「真正的冰淇淋」,而低脂冰淇淋則是「仿造品」。這樣好像在說,一旦移除了冰淇淋的脂肪,就摧毀了冰淇淋的一部分,但是低脂冰淇淋的製造過程並非如此;這種想法暗指製造商會先製造一般冰淇淋,接著再把其中的脂肪移除,扭曲成別的東西。但實際上,製造商在製作低脂冰淇淋時會以不同食材開始製造,像是以低脂乳製品取代全脂製品。接著添加額外的乳化劑或其他食材,以改善冰淇淋的質地和「口感」,好讓低脂冰淇淋嚐起來和全脂版本越像越好。但這個事實卻被置之不理,只因為大眾更喜歡「天然」、「完整」食物的說法,或是低碳水飲食論述中所強調的固有整體性。「真正的食物」就是「原型食物」,此一概念也出現在健康產業中,他們鼓吹原型食物勝過其他一切,並暗指其他食物或多或少都有缺陷,(頂多)只能算是部分「真正的」食物。如果我們接著把這一概念延伸到「人如其食」上,我想沒有任何人會想被稱為是「假的」,不論是「假的」朋友、揹「假」包包,或是聽到「假」新聞;這個形容詞意味著不誠實、不忠心或心懷惡意。有人說「真女人就該曲線苗條」……,但你怎麼可能會是個假女人?如果把這個概念應用在食物上,假食物暗示著它很陰險狡詐,想故意害你受傷,而「真正的食物」則會讓人聯想到誠實和單純好意。如果你希望讓某個人避吃特定食物,你可以用和「真正的食物」相反的形容詞來形容那種食物,像是稱其為「類食物物質」、「東西」、「產品」,任何詞語都可以,就是不說那是真正的食物。這種現象幾乎在任何節食方式的規則中都能看得到:在低碳水飲食書籍中,精緻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經過包裝的精緻碳水化合物物質」;在健康產業中,任何超出限制的食物都被形容為「噁心」或「空有熱量」。在素食族群中,雞蛋被稱為「雞的月經」,而肉類被稱為「肉體」(flesh),以引起人們的噁心感。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含鐵量更勝葡萄、櫻桃! 鐵質之王「紅肉火龍果」,4個細節教你挑選
談到水果補血,首先要認識飲食中的鐵,可區分為血基質鐵(heme iron)和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兩種。血基質鐵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如肉類、魚類、內臟等;非血基質鐵則存在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等。 振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涂蒂雅說,整體而言,血基質鐵的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15~35%;非血基質鐵較不好吸收,吸收率約100mg/dl、飯後血糖>140mg/dl)、三酸甘油酯(高於200mg/dl)異常者。每個人都應適量攝取水果,糖尿病、高血脂病人每日約2份(每份約女性拳頭大小或碗裝8分滿),至於一般人也不宜超過3~4份,不足的部分應從其他食物中獲取。 此外,免疫力較差的人,如化療、感冒的人,最好選擇帶皮水果,要吃時再切,因大量流動的清水反覆沖洗,仍有洗不乾淨的問題;在清洗或切水果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讓細菌跑進果肉裡,因此洗水果前,記得先將雙手洗乾淨、刀具亦然;水果洗乾淨後,記得擦乾水分、再剝皮、現切、現吃。 至於該如何挑選鐵質之王的「紅肉火龍果」,有四個細節得注意: 1、越重越好:火龍果越重,則汁越多、果肉也越豐滿,所以,購買火龍果時應用手掂掂重量。 2、越紅越好:表面紅色的地方越紅越好,綠色的部分也要越綠的越新鮮,若是顏色變得枯黃,就表示不新鮮了。 3、越胖越好:請不要挑選瘦長型的,越胖代表越成熟,清甜而不會有生澀的味道。 4、摸摸麟片:麟片得挑選硬硬脆脆的,才新鮮。 不過,光靠水果補鐵不僅不容易達到每日的建議攝取量,還容易出現肥胖、血糖的問題,因此,涂蒂雅建議,還是以動物性食品來補血,效率會較高些,如豬血100公克有28毫克,比起紅色火龍果整整高出20倍。 若是因為素食的關係,則不妨利用豆類,如烘烤黑豆、花豆,每100公克也有8毫克的鐵質,此外,飯後再來點水果,有研究證實維生素C是促進非血基質鐵吸收的強力因素,75毫克的維生素C可使鐵質吸收率上升3~4倍。但要記得,飯後30分鐘內,得避免高單寧如茶葉、咖啡的攝取,以免抑制吸收。 延伸閱讀: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纖維質比蘋果和水梨還高! 吃太多靠「棗子」防便秘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是誰在吃人造肉?數據顯示有95%客群不是素食者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人造肉絕對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性食品,在美國2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類)」與「Impossible Food(不可能食品)」推動下,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品正走入主流市場。夯到不行的人造肉更受到投資者的喜愛,比爾蓋茨、李嘉誠等都參與投資;Beyond Meat於2019年5月掛牌上市時,首日盤中飆逾190%,創下全美近20年來的紀錄。受到投資者歡迎的人造肉,消費者會買單嗎?究竟,人造肉市場的主要客群是誰?人造肉客群除了素食者還有誰?聽到人造肉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素肉」。的確,以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性原料混合製成的擬真人造肉是素肉無誤,但市場調查公司「NPD Group」的分析師指出,儘管素食主義者為美國植物基市場的成長做出了貢獻,但這群人只佔了美國人口的2~6%,不可能作為推動市場的助力。在英國,素食主義者雖然仍呈快速成長,但是也只佔據總人口的1.16~3%。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近年來,歐美一些餐廳開始提供人造肉食品,尤其是在速食中,將人造肉運用於漢堡、炸雞的品牌越來越多,也進一步炒作起更多熱潮!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這些餐廳共賣出2.28億份人造肉漢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無可否認,人造肉風潮引來許多好奇的人嘗鮮,但這95%購買人造肉的非素食者中,也有人是來尋求替代方案的。除了口感外,消費者選擇人造肉,因為它更健康、環保與人道?美國老牌研調公司「DA Davidson」分析師Brian Holland指出,在美國約有50%購買過植物奶的人同樣對人造肉感興趣,但與牛奶相比,正尋找動物肉替代方案的人更少。這是因為飲用植物奶的人很大比例是患有「乳糖不耐症」,植物奶成為他們的替代解方,有12%的人每週會購買一到多次,佔整體銷量的62%。但人造肉的市場缺乏這群「必須、或只能」食用人造肉的客群來穩定且持續消費。2017年,市調公司Mintel曾針對美國民眾對於選擇植物性產品的原因作出研究,儘管52%的人仍然視「口感」為選擇的主因,但是也有人選擇植物性產品,是因為認為它更健康、更環保、更人道,分別佔據39%、13%與11%。2018年,Mintel的分析師Patty Johnson進一步透露,會購買肉類替代品的消費者很在意標示的成分列表,他們想要以蔬菜為基礎的可識別成分,而且擬真的人造肉產品更受市場的歡迎。關心環境、動物福利議題的人正在尋找替代品綜上所述,人造肉的主要消費者包括下列幾種:一、過去曾經吃過肉的素食主義者:大多數的素食主義者都是從小吃肉長大的,不含任何動物成分,且口感與記憶中肉類相符的植物性人造肉成為這群素食者的肉類替代品。二、追究更健康飲食的人:根據Mintel的研究,近60%的美國民眾表示想少吃一點肉,人造肉為這群人提供了新選擇,這些人認為人造肉含有更高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是更優質的蛋白來源。但是也有營養師出面駁斥這樣的論述,認為人造肉本質是加工食品,並不代表比較健康。三、關注環境與動物福利議題:大規模畜牧業被認為是引起全球暖化的的元兇之一,此外工業化養殖之下,動物也常爆出虐待等醜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畜牧,甚至不需要養殖動物的人造肉似乎成為了更好的可能,這也成為人造肉公司最常使用的營銷手段,宣稱「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減少了碳排放」等來銷售產品,但是一些科學家對於這是否屬實,保持謹慎的態度。美國頂尖的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預測,2040年人造肉將會成為市場上的主流,其中基於植物性蛋白的替代品將佔25%。眼下雖然許多速食品牌如漢堡王、肯德基都推出人造肉產品,但這其實是呼應整體環境的風潮而推出,當這股風潮退去,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熱情與好奇能維持多久,也要打上一個問號。延伸閱讀▶植物肉替代漢堡肉排後,下個目標竟想取代整隻牛?▶人造「肉」、花椰菜「米」、植物「奶」?美國阿肯色州立法規定命名不得令人混淆▶2040年,我們吃的肉有60%不會是屠宰肉!參考資料▶Quick Service Burger Buyers Mix It Up Between Plant-Based and Beef▶Good news for Beyond Meat? 95% of people who order vegan burgers when dining out aren’t even vegetarians▶Beyond Meat Falls As Analyst Says Fake-Meat Demand Overhyped▶How to Make Meat Alternatives Consumers Want▶Beyond Meat uses climate change to market fake meat substitutes. Scientists are cautious▶TASTE IS THE TOP REASON US CONSUMERS EAT PLANT-BASED PROTEINS▶What do consumers really think of meat alternativ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
有些人常覺得暈眩,覺得可能是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鐵。但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鐵攝取不足、基因異常或慢性疾病引起等,演變成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貧血。以下就來向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貧血以及改善方式唷!一、地中海型貧血由於地中海貧血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骨髓沒辦法製造出品質穩定的紅血球,導致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各個器官,也容易受到破壞,比一般人的紅血球少存活了100天左右。我們進一步看紅血球品質不穩定的原因,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可分為血基質(Heme)及血蛋白鏈(Globin chain)這兩個結構,鐵質是血基質的主要成分,缺鐵時骨髓無法製造足夠的血基質,稱為缺鐵性貧血,為後天因素造成的,此時補充鐵是有幫助的。但地中海貧血則是天生無法製造出正常的血蛋白鏈所導致的貧血,他們體內的鐵質是足夠的,因此若額外補充過多的鐵時,反而容易有過量的風險,累積在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內,都會對器官造成損傷!地中海型貧血如何改善?輕度地中海貧血: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須特別補充鐵質。重度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的患者應避免吃太多富含鐵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豬血等,可藉由喝茶或咖啡來減少鐵的吸收,但須增加水分的補充。 二、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19~50 歲與71 歲以上女性鐵攝取不足,而且比例高達50%左右,當鐵不足時,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它亦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以下針對一般大眾會有的迷思一起來做個探討。只有女性容易缺鐵性貧血?女生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流失了大量經血,尤其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造成出血量比一般女性高,而容易有缺鐵性貧血;事實上除了月經之外,腸胃道潰瘍、痔瘡流血、胃切除等也會容易產生貧血,所以男性也有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學齡期的孩童,因為在生長狀態中,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的鐵質,若飲食沒有特別注意,容易會有缺乏的症狀和影響;而老年人因為牙齒不好,不好咀嚼肉類食物,造成鐵的攝取也不足,也容易有缺鐵性貧血。貧血會影響記憶力?鐵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如果鐵不足,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讓紅血球攜帶氧氣,造成缺氧,而容易有疲倦、頭暈、臉色蒼白、血壓降低、心跳變快、指甲易裂等症狀,甚至是家長們很關心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缺鐵性貧血如何改善?補充高鐵食物:高鐵食物動物性優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為血基質鐵,身體較容易吸收,另一種為非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它需要轉換形式才能吸收,容易受到其他因子影響,所以吸收率較差。可以多吃紅肉,例如牛肉、鴨肉;或內臟類、豬血、鴨血等。建議每天攝取10~15毫克的鐵,若是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建議要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非血基質鐵的轉換,所以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可以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鐵的吸收。可以選擇芭樂、柑橘類水果、木瓜、青椒、芽菜、芥藍、花椰菜等。單寧酸及鈣質會影響鐵的吸收咖啡和茶中含有單寧酸,它會和鐵結合,進而減少鐵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進餐食和餐後喝茶和咖啡。鈣質因為會和鐵競爭吸收的通道,如果想同時補充鈣和鐵,最好錯開來補充,例如午餐注重補鈣,晚餐補鐵,或是在點心時間分開補充,因此額外添加變成高鐵高鈣的食品應避免哦!營養小教室貧血可以細分成許多種類,缺鐵性貧血只是較多人容易患有的。建議若有上述的貧血症狀,應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貧血,再對症下藥做補充才是最有效的呦!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許多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現象! 對抗肌少症,蛋白質不可少
雖然沒有大規模研究調查,但許多掛門診的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的現象,甚至有人50歲出頭就有症狀。身體肌肉量不夠,會讓人走路遲緩、容易疲勞、手無力,甚至延伸出其他疾病,這種影響全身的症狀又稱為「肌少症」。 以下幾項可以自我檢測,是否出現肌肉太少的功能性症狀: 1.就算是室內平地,走路遲緩。2.握力不足:取物困難,毛巾擰不乾。3.行動困難:從沒有扶手的座椅站不起來,爬一層樓樓梯需要休息兩三次。4.平衡感變差,跌倒機率增加,一年兩次以上。5.非刻意減重但體重在六個月內減輕5%。6.在綠燈轉紅之前常常來不及過馬路。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隨著年紀增長,本身就會讓身體的骨骼肌肉流失。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流失。如果再加上活動量不夠、營養又不充足,肌肉損失速度更快!年長者咀嚼能力變差,慢慢地就容易變得不愛吃肉。再加上有些高齡者是獨居,為了方便起見會吃前一餐的剩菜,就打發一餐,就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也有些年長者雖然沒有以上問題,但是擔憂飲食太豐盛會導致痛風、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飲食過於節制,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額外調味飲食「清淡」是正確的,但清淡並不是指不吃這些食物,而是減少額外調味,盡量吃原型食物、原味烹調。年長者胃口原本就較小,消化能力也較弱,因此刻意節食已經無特殊意義。年長者需多食用更多蛋白質類食物雖然年長者活動量較少,但因為肌肉流失較快,為了預防這種情形,年長者反而應該比年輕人吃更多的蛋白質!在腎臟功能正常情況下,年長者需要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換算來說,一個60公斤的長輩會需要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約略為5-7份的豆蛋魚肉類,若是素食者,可以用豆腐、豆漿等等取代。這些份量,均衡分配到三餐吸收效果會更好。但是,要量化蛋白質「一天到底要吃幾份/幾克」對年長者可能較困難。大致上來說,雞蛋一顆是一份、一顆雞蛋大小的肉類約是1-2份。整天加起來吃的肉類大約一個巴掌大小及厚度。但是,豆漿、牛奶因水分較多,要一個240cc才算一份。 1.正餐:可以選用雞肉、魚肉,口感鮮嫩,年長者接受度也較高。有時候因為不易咀嚼,年長者會只吸肉汁而將肉類「吐渣」,這時候僅能攝取到脂肪,可能無法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因此,如果是豬肉,不妨選用絞肉、肉末製作成蒸肉丸、肉丸湯,在肉丸中添加蛋白及太白粉會更軟嫩。不宜烹煮過久,以免肉質變老。雞蛋,質地細緻的嫩豆腐也可以多吃。 2.兩餐之間:也可以利用蒸蛋、布丁、豆花等蛋白質豐富的小點心。若是自己烹調較為困難不便,藥局門市也有多樣化選擇的高蛋白均衡營養補充品可以購買,當作正餐外的補充。市售也有現成的純蛋白質粉,味道清淡好消化,可以直接添加在任何食物中做補充而不太影響食物原本的口味,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甲媽遶境防疫 盒餐取代共食多喝水避免中暑
大甲鎮瀾宮媽祖訂於11日起駕遶境,每年沿途點心站提供信徒解渴止飢,今年因應防疫,醫師建議盒餐取代共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天氣炎熱,應多喝水避免中暑。國內武漢肺炎疫情趨緩,7日起大規模解封,因疫情延後舉辦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廟方在昨天晚間擲筊詢問媽祖起駕日期,今天上午11時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在11日晚間11時起駕,20日回鑾安座。大甲媽遶境行程長達340公里,沿途許多信徒準備美食、點心,提供隨行的香客食用,今年因應疫情,飲食的防疫作為備受關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遶境的空間在戶外,空氣是流通的,遶境隊伍宜保持距離,參加者全程戴口罩;吃飯睡覺不可能戴口罩,建議可用盒餐代替共食,香客進入香客大樓時,也應保持安全距離。黃高彬指出,參加遶境的民眾應多洗手,可以濕洗手就盡量濕洗手,不方便的話可使用乾洗手。另外,時序進入夏天,氣候炎熱,黃高彬提醒隨行民眾,多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擔任大甲媽遶境醫護團隊數十年的光田綜合醫院表示,遶境期間沿途的飲食幾乎都是素食,不少素食在調理上會比較油,有些人吃不習慣就會鬧肚子,因此飲食應避免過度油膩並注意衛生。醫師也發現,遶境結束後有些民眾突然由素轉葷,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最好慢慢調整,避免突然大魚大肉。光田綜合醫院指出,有些信徒為避免跑廁所而減少水分補充,這很容易中暑,除多補充水分外,最好也撐洋傘或戴遮陽帽,上午10時到下午2時是最炎熱的時候,儘量休息不要行走過久,多利用氣溫較涼快的時候行進。醫師建議,萬一在路途中發生心跳加速、冒冷汗、體溫升高不退等疑似中暑症狀時,應立即找個陰涼的地方躺下來休息幾分鐘,或至醫療站求助。
-
2020-05-30 科別.耳鼻喉
日夜溫差大咳個不停怎麼辦? 4方法搭配飲食助舒緩
季節變化好快,快要入夏囉!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捉摸不定,特別容易讓長輩喉嚨乾癢、咳個不停,非常影響生活。這種症狀其實是一種支氣管過敏發炎反應,不只與溫度有關,也與這種季節特別容易繁殖的霉菌、塵螨有關!許多人年長後免疫力容易失調,這樣的現象會比年輕時更明顯,要格外小心。若未妥善照顧,氣管不舒服的情況會加重!以下提出幾個目前可能可以提調整免疫力,以降低氣管過敏現象的方法:1.潤喉:補充較不刺激咽喉的溫開水,改善乾咳的不適。長輩對口渴的敏感度也會降低,未經提醒經常不愛喝水。有時候也可以多吃含水量高的水果補充水分。例如西瓜、香瓜、木瓜、梨等。2.降低發炎反應:研究指出,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具有抗發炎作用,因此建議一週吃兩次鮭魚、秋刀魚或鯖魚。素食者也可以選擇酪梨或亞麻籽油來補充。此外,番茄、洋蔥、大蒜都是適合煮到軟爛並增加食物風味的食材,含有優良的抗發炎能力。3.調整過敏體質:許多環境中的過敏原霉菌塵螨等實在很難避免,研究指出適量補充益生菌,能改善身體免疫細胞對過敏原的過度反應。原味優酪乳、優格都是不錯的益生菌來源。除此之外,很多蔬菜水果都能促進好菌在體內活得更好,長輩可多攝取好咀嚼的軟質蔬菜,例如莧菜、大黃瓜、蘿蔔、香菇等。4.避開過敏原:除了飲食調整外,還應該避開過敏原。例如:出外配戴防護力較高的口罩,不止能緩解pm2.5的粉塵刺激,也有一定的口鼻保溫效用,避免冷空氣直接接觸,物理性改善咳嗽。脖頸部位也要注意保暖,若需進出冷氣房也可穿著薄外套,避免溫差大引起的鼻子、喉嚨的不舒服。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可預防! 7個飲食秘訣助維持大腸健康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快來看看預防秘訣。根據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指出,大腸是排除廢物的重要器官,長5英尺,由肌肉組成,這些肌肉進行蠕動運動,將廢物送往肛門排掉。如果排便不規律,廢物的毒素會累積並危害健康。據估計,50%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已知熱狗、香腸、培根等加工食品與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可以歸因於其製造過程,添加了化學試劑(例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食用時會在腸內產生致癌物。另外,食用紅肉和酒也與大腸癌有關,因此節制也相當重要。健康飲食是重要選擇,如素食,且最好從食物中來獲取所需的營養,而不是服用營養品。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食物可以獲得抗癌物質、纖維等健康物質。預防勝於治療,紐約長老會醫院提供七個健康飲食的秘訣,可幫助維持大腸健康:1.攝取蔬菜:蔬菜和豆類(小扁豆和大豆等)都含有纖維和植物營養素,已被證明可以抵抗癌症。2.多吃大蒜和洋蔥:這類常用來調味的蔬菜,都具有降低大腸癌風險的功效。若切碎的大蒜在使用前應靜置10分鐘,可能有助增加其健康益處。3.少吃紅肉:將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的攝入量限制為每週500克。根據研究,吃紅肉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而且吃的紅肉越多,風險就越大。4.在較低的溫度下料理肉類:在煎鍋上料理肉類會引起致癌劑(例如雜環氨基酸)的產生。5.避免加工食品:例如培根、香腸和熱狗等。加工肉品的大腸癌風險是紅肉的2倍。6.低脂乳製品和含鈣蔬菜:例如菠菜和秋葵等,富含鈣的食物被認為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7.飲酒適量:男生每天最多喝兩杯,女生則一杯。參考資料:SEVEN WAYS TO HELP REDUCE YOUR RISK OF COLON CANCER(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腸癌發生率連年增! 嗯嗯出現「這狀況」就應有警覺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
2020-05-27 養生.聰明飲食
英國研究:真菌蛋白比乳蛋白有效!健身者的素食飲食新選擇
健身練肌肉攝取真菌蛋白比乳蛋白有效!健身後必須補充蛋白質,英國艾克斯特大學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攝取真菌蛋白比乳蛋白對肌肉的生長更有幫助。此研究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研究人員表示,由此可見,即使在健身也能選擇素食飲食,食用真菌蛋白製成的肉品補充蛋白質。健身也能吃全素 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團隊找了20位健康的男性受試者,在他們進行高強度的運動過後,研究他們體內代謝蛋白質為胺基酸,再轉為肌肉的過程。研究團隊提供其中一部分受試者乳蛋白,另一部分受試者真菌蛋白,並用穩定同位素追蹤蛋白質代謝的過程。結果顯示,受試者健身後的幾小時內,攝取乳蛋白的受試者肌肉增長率增加了60%,但攝取真菌蛋白者,其肌肉的增長率為前者的兩倍以上。由此可知,真菌蛋白比乳蛋白更有助肌肉生長。如此一來,健身者也能在不食用動物性蛋白的狀況下有效增加肌肉量,只是研究人員也表示,還需要更多研究了解真菌蛋白更長期的效果。兼顧環境保育 根據《每日科學》報導,英國專做肉類替代品的庫恩公司(Quorn Foods),其產品內均含真菌蛋白。庫恩首席科技顧問提姆表示,世界上許多人都因健康或環境保育因素選擇素食飲食,庫恩很高興能讓這群人在選擇吃素的同時,補充增肌所需的蛋白質。若蛋白質攝取主要來自動物性蛋白,不但對環境有害,也可能對健康有不利的影響。英國營養基金會建議,真菌蛋白是很好的替代選項,能提供每日所需蛋白質,也有助健身過後肌肉生長。【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5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龍鬚菜含鋅量高防失智 挑這種的最鮮嫩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四到十月是龍鬚菜的產季,它是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不管用炒的或涼拌都好吃。且龍鬚菜的鋅含量在蔬菜裡名列前三位,多吃有助防老年失智症。【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8-01「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龍鬚菜又名柳絲藻、海米粉、龍鬚草、菊花菜,它是佛手瓜的嫩芽,因為嫩葉部分有著一條條又細又長的鬚,狀似龍鬚,因而得名,有人認為它的滋味勝過果實「佛手瓜」。每年四到十月是龍鬚菜的產季,因為生命力強,在惡劣環境也能存活,是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稱得上是物美價廉的作物。不過,龍鬚菜不耐擺放,隔夜容易變老,最好趁鮮食用。購買時,除了從容易折斷與否來判斷鮮嫩度,也可以從鬍鬚直或捲曲來分辨,卷曲的口感較老。維生素A中等 B2較豐富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根據台灣地區食品營養資料庫的數據,每100公克龍鬚菜,熱量只有17大卡,且膳食纖維含量頗豐富,有1.9公克,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身為深綠色蔬菜的一份子,龍鬚菜的維生素A含量只能算是中等,B2則相對豐富。磷 鞏固牙齒骨骼餐桌上經常可見的蔬菜裡,龍鬚菜的磷含量堪稱名列前茅,只比青花菜略低一點。礦物質磷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要素,還能促進脂肪及醣類代謝,體內的磷酸鹽具有緩衝作用,能維持血液、體液的酸鹼平衡。鐵 關係智力發展龍鬚菜的鐵質含量也不算少,鐵質不只是組成血紅素的主要元素,還關係到孩童的智力發展。對於葷食者,吃紅肉、豬血、豬肝都能「補鐵」,素食者的鐵質來源就相對受限,除了豆類,也可以吃龍鬚菜增加鐵質攝取量。鋅 減少失智風險有研究發現,老年失智症患者,體內維生素A、B12、E及礦物質鋅等相對缺乏。要想攝取鋅,除了吃魚貝類食物,龍鬚菜的鋅含量在蔬菜裡名列前三位,只比茼蒿、半天筍遜色一些,但茼蒿有季節性,半天筍又遠不如龍鬚菜來得普及。龍鬚菜雖然是佛手瓜的生長點,即植株的幼嫩芽梢,但與蘆筍、黃豆芽及竹筍不同,它屬於低普林食物,痛風患者食用無妨。屬性涼 麻油與薑爆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龍鬚菜就是佛手瓜的新生嫩芽,龍鬚菜屬性偏涼,有人以胡麻油、薑爆炒後快炒龍鬚菜,可以中和它的屬性。而果實佛手瓜,跟瓠瓜同屬葫蘆科植物,可分綠色、白色兩種。生的佛手瓜性涼、味甘,煮熟後食用能減其涼性,軟軟的口感跟瓠瓜頗為相似。佛手瓜 適合夏季涼拌佛手瓜入脾胃經、肺經,可以清肺熱、健脾開胃、疏肝止咳,還能夠去風邪,即緩解熱性感冒的症狀,像是咽乾、咳嗽多痰、頭痛等。另外,消化不良的人也適合食用佛手瓜。炎炎夏日很適合吃佛手瓜,生的佛手瓜跟黃瓜一樣,微甜爽口,可以跟里肌肉涼拌,或切絲與青、紅椒混合,做成涼拌菜。也可以跟雞丁、紅椒快炒後食用。.挑選秘訣1.看鬍鬚:直的嫩、卷曲的老。2.看葉芽:肥胖者更佳。3.折折看:用手試試莖部是否細嫩。.保存方式老得快、趁鮮吃:龍鬚菜會隨採摘時間愈長、纖維愈老,所以要趁新鮮食用。除龍鬚、口感佳:買回家的龍鬚菜,千萬別切幾刀就下鍋,摘掉龍鬚口感會更好。枯萎了、泡泡水:若上午買回家,經過2~3小時後沒放進冰箱,水分留失就會看似枯萎,這時候只要泡進水裡約30分鐘,就又跟現摘的一樣新鮮了。食譜(示範主廚/唐文浚,雲朗觀光集團旗下五星級「君品酒店」中餐總主廚,做菜講究團隊精神,喜歡創新與變化。)百花龍珠材料:蝦子(一粒龍珠約需5錢的蝦肉)、龍鬚菜一把 調味料:鹽、味精、太白粉、豬油、胡椒粉 做法:1.蝦子打成泥,拌入調味料,做成燒賣大小的圓形狀,蒸熟後放冷。 2.龍鬚菜挑淨洗淨,汆燙後瀝水取出,放冷後放入馬丁尼杯。 3.把做法1的蝦球放到龍鬚菜上,淋上檸檬醋汁或紫蘇梅醬汁即可。肉碎佛手瓜材料:佛手瓜(龍鬚菜的果實)、豬碎肉、蝦米剁碎、辣椒末、蒜頭切碎、鹽、味精、糖做法:1.佛手瓜洗淨後去頭尾、切薄片,用糖和鹽醃製約10~20分鐘。再用水洗過後、以手擰乾。2.熱一點油爆香蝦米(要先剁碎)、辣椒末、蒜頭碎後,加入豬碎肉及做法1的佛手瓜,加點鹽、味精、糖調味即可。水晶龍鬚材料:龍鬚菜一把、少許橄欖油或香油、春捲皮、麻醬汁 做法: 1.龍鬚菜挑淨洗淨,汆燙後瀝水取出,拌入少許橄欖油或香油。 2.用春捲皮把做法1的龍鬚菜包起來,切小段。 3.淋上麻醬汁即可。
-
2020-05-25 養生.聰明飲食
加強食物口感!大廚告訴你5個該幫食物加點鮮味時機
【文、圖/選自臉譜《調味學》,作者貝琪.瑟林加特】鮮味的起源2009年,有一份科學綜論確認了人類具有麩胺酸的專門受器,因此,鮮味應被視為第五種正式的基本味,也加入了鹹、甜、苦、酸的行列。聽到這個消息日本人當下反應大概是「嗨,很高興各位終於想通了—整個日式料理王國就是以鮮味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呢」。來認識一下鮮味的真正發現者池田菊苗博士,或者不妨也跟我一起稱他為:美味博士。1908年,池田菊苗認定,昆布(還有昆布煮的湯)的味道之所以與其他幾種基本味不同,關鍵就是麩胺酸,他稱之為鮮味。然後,味之素公司便開始生產MSG(monosodium glutamate,麩胺酸納)。到了50年代,另一位科學家國中明博士發現,麩胺酸含量高的食物會和鳥苷單磷酸(GMP)與肉苷單磷酸(IMP)含量高的食物產生協同作用。鮮味與食材的協同作用現在我們來跟前人的視角對焦一下,一同看看最初啟發了鮮味研究的食材—「出汁」(dashi),也就是日本料理核心的日式高湯。它是用富含麩胺酸的昆布,加上富含IMP的柴魚(乾燥的煙燻鰹魚)片所製成。這是一種很容易製作的高湯,能讓加了它的一切變得更美味、濃郁、飽滿。來自這對協同作用搭檔的濃烈鮮味,是我們可善加利用的強大烹飪工具。素食者可以用富含GMP的乾香菇代替柴魚,製作出就算不完全一樣、但也非常相似的高湯。類似的協同作用組合還包括:● 湯裡的捲心菜和雞肉● 帕馬森乳酪和番茄醬汁與蘑菇● 凱撒沙拉裡的鯷魚和帕馬森乳酪● 乳酪漢堡裡的乳酪和肉番茄,而且單只有番茄,就已經是鮮味界的資優生。藏在包裹種子那膠凍狀果肉中的,既有胺基酸也有核苷酸,我們能知道這項知識, 都要感謝赫斯頓. 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位於倫敦近郊著名的肥鴨餐廳的主廚暨經營者。他注意到膠凍狀果肉有濃郁的鮮味,於是跟科學家合作證明了這件事。研究發現,膠凍狀部分的鮮味是果肉的四倍,口味評比小組也認為從膠狀部分感受到的酸味和鹹味都比較重。自從知道這件事以後,我就再也不管廚藝學校教的那套「把番茄的膠狀部分和種子都挖掉不用」。什麼時候該幫食物加點鮮味1.你已經解決了鹹、酸、甜、苦和油脂的問題,但還希望菜餚再更帶勁些;換言之,若再加鹽就會讓菜變得太鹹,那就放膽交給不是醃或漬(因為會太鹹)的鮮味食材上場吧,例如番茄膏或香菇。2.你覺得質地太單薄,想要加強食物的口感。3.你在幫執行低鹽飲食的人做菜,鮮味也可以讓食物吃起來感覺上比較鹹,但整體加入的鈉其實比較少。再次提醒,請確認用的是不鹹的鮮味食材,如番茄和乾香菇。4.想讓素食比較有肉感。可用蘑菇、陳年乳酪、番茄、醬油、味噌和/或海帶入菜,這樣就會萬事順利了。5.你用的食材不如預期的那麼有味道,希望增加食物的可口度。鮮味感覺挺神奇的,一旦大家搞清楚鮮味能為食物加入些什麼,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掌廚人會開始滋長的癮頭(第一個跡象:把魚露當古龍水來用)。研究顯示,當湯裡加了鮮味時,低鹽的湯喝起來會比未加鮮味時更好喝。有加鮮味的時候,品嘗者也會把低鹽的湯評為較接近他們理想中鹹度的料理 。除了可口性這項因素以外,鮮味甚至能讓你在吃東西的時候覺得比較滿足。研究顯示,富含鮮味的食物能激起飢餓感,但飽足感也會隨之增加,這表示在吃到有鮮味的食物時,會比較快覺得滿足和吃飽了。因此,鮮味可能有助食欲控制的說法就更可信了。這多少也算常識吧—如果吃得心滿意足,就不太可能很快又想吃別的東西。幾種富含鮮味的關鍵食材1.魚露:這種醬料可以(也應該!)用於各式料理中,絕不僅限於亞洲菜。在湯、醬汁和沙拉醬裡加個幾滴—如果你是我,那就隨時隨地、什麼菜都加一點吧。不要加太多,免得你做的菜吃起來有鯷魚味,但量要加得夠,才能創造出質地和深度。也可以使用半「原始狀態」的魚露,那就是鹹鯷魚。做義大利麵醬時可以先融一隻在橄欖油裡,這種魚的美妙風味絕對能驚艷四座。2.帕瑪森乳酪:無論在何種菜餚中,都可以磨一些這種乳酪並撒上去。把乳酪皮加到湯、燉菜和豆類菜色裡,能讓食物更有層次。食物煮好後,把乳酪皮撈出來,轉身背對在場的其他人,用牙齒把經過熬煮、釋放出來的那層融化乳酪刮乾淨。3.番茄膏:在一大盤烤蔬菜中加一匙番茄膏;在煮湯或做醬汁的時候和洋蔥一起炒;做肉泥跟沾醬時也可以用。4.蘑菇:乾香菇是超方便的鮮味來源,你的食物櫃可以常備著。加進蔬菜清湯、濃湯、快炒菜色裡,都能讓美味升級。也可以打牛肝菌粉:用香料研磨器把乾的牛肝菌磨成非常細緻的粉末,可加進快炒的洋蔥,或是用來沾裹牛排。5.味精:等等,什麼? 你震驚了嗎? 別急,繼續讀下去。味精的祕密味精—有人稱為MSG,或麩胺酸鈉,是一種食物添加劑與風味強化劑,利用細菌發酵製作而成,類似做優格或乳酪的方法。味精的名聲不太好,是因為有些人說他們在吃了味精之後有過敏反應,但就跟糖之類的精製食品添加物一樣,適量與否是個關鍵。事實上,味精就跟精製砂糖一樣不天然,也就是說,你不太可能走進森林裡時,不小心摔進一堆味精中;同理,你也不可能跌進所謂天然的糖堆中。當然這兩種東西都不是什麼健康食品,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利用天然食材,從源頭取得鮮味,而不是訴諸添加物。但科學畢竟是一翻兩瞪眼的:自述吃了味精後會產生副作用的民眾,接受了有安慰劑對照組的雙盲測試,結果顯示味精其實沒有這種不良影響,適量攝取的話也無損人體健康。(再說清楚一點,我並非質疑有人真的會過敏,但科學並未把味精判為凶手。考慮到這份資料所表達的訊息,我們只能得出以下結論:或許是其他某些成分引起了副作用,而不是MSG本身。)無論如何,雖然我偶爾也會吃多力多滋,或是吃到其他加工食品裡的MSG—廠商會用一些狡猾的名稱如:自溶酵母、酵母抽出物,或者是任何「水解」字樣來標示。最理想還是從肉類、蘑菇和乳酪中取得天然的鮮味(另外我也喜歡用水果或蜂蜜一類的糖來做菜)。總之,如果想怨恨MSG就請自便,但至少也該一視同仁地怨恨你手中那塊酥皮點心、或早上那杯咖啡裡的糖才公平。
-
2020-05-21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好困擾 男女原因大不同!吃這些食物助預防
年長後,很多人都會遇上困擾的生活小事,例如:出遊總是在找廁所,對長途旅行膽戰心驚。睡前明明也沒喝水,一個晚上起來上廁所四五次,摸黑還怕跌倒。俗話說:「囝仔放尿泉過溪,老人放尿滴著鞋」,難道說是膀胱無力嗎?其實不一定,男女頻尿原因並不同!男性最常見的原因是攝護腺肥大,女性則是泌尿道感染。 首先應該瞭解頻尿的定義。泌尿科醫師指出,在正常喝水情況下,白天解尿8次以上,尿量超過300CC,就是頻尿。夜間頻尿,則是睡眠中需起來上廁所超過2次。如果沒有到這個程度,或是其實白天是吃了過多利尿食物,包含:咖啡或茶、酒、西瓜冬瓜等瓜果類等,或喝了過多的水,是不用太過擔心的! 在男性方面:男性賀爾蒙會隨年齡逐年下降,過了50歲以後,多數男性都會因為賀爾蒙改變而引發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若到70歲,罹患率高達八成。常見症狀包括:尿不乾淨感、斷斷續續、一直跑廁所但尿量只有一點點、急尿、夜尿等。要保護攝護腺健康,從年輕到年長,有三類食物可以多補充:1.含鋅食物:鋅是攝護腺組織中含量很高的成分,對維護攝護腺健康很重要。代表性食物是牡蠣、海鮮類、南瓜籽油。由於南瓜籽油不耐高溫,許多人會購買後用來涼拌在食材裡,或是低溫拌炒。2.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優良的抗氧化營養素,在不少研究中都提到對攝護腺肥大有預防效果。紅色或紅紫色食物中偏多,例如番茄、胡蘿蔔、紅甜椒。茄紅素是油溶性的,建議添加油烹調後再食用更易吸收,質地也更柔軟。現成購買的番茄汁常常會添加大量的糖或鹽調味,較不建議。3.豆製品:許多人知道大豆異黃酮對女性更年期保健很棒,但對平衡男性賀爾蒙同樣有效。豆漿、豆腐、豆乾都適合多吃,同時也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此外,肥胖或愛吃油膩食物者,也會加重攝護腺肥大情況:這與脂肪累積相關。維持標準體重也很重要哦!在女性方面:女性生理構造上尿道特別短,更年期後黏膜萎縮,對陰道泌尿道的保護減少,這些都會讓泌尿道感染變得容易發生,導致頻尿、刺痛。再加上年長後對口渴的感覺也會變鈍,喝水不夠,細菌更容易滋生。以下方法可以預防:1.放一瓶礦泉水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想到的時候就多喝水,不是一次灌,是每次喝幾口讓身體慢慢吸收。但應避免睡前兩小時喝水,預防夜尿。2.常喝無糖優酪乳或者優格,都能補益生菌,讓細菌較不易感染私密處。3.許多人都知道蔓越莓汁可以酸化尿液改善感染,但市售蔓越莓汁有效成分含量並不高,反倒是利用大量的糖中和果實過酸的口感。要達到效果還是建議自製現榨蔓越莓汁。 除了感染之外,曾經懷孕生產的女性,再加上年長肌肉退化,有一定機率會出現骨盆腔肌肉強度不足的情況(這才是真正的膀胱無力),改善方式為每天執行2-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20次。訓練方式如下:1.緩緩夾緊肛門,直到會陰部也有緊繃感,持續十秒再慢慢放鬆,不需要使用腹部力量。2.不管是任何站立時或躺在床上時,都可以進行。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的口罩!4種高齡者提升免疫力的飲食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大家搶排口罩酒精,越來越重視消毒洗手。外在防護要周全,內在保健,提升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同樣重要!尤其是大多數高齡者也是慢性病患者,一旦細菌或病毒入侵身體,抵抗的能力會比一般人低。此時,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的生活就非常重要。至於飲食調整,除了盡可能做到均衡五大類食物攝取,若食量較小,可以減少白飯量,並改為少量多餐。4種食物可以注意多補充:1、蛋白質素食、牙口狀況較差以及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高齡者特別容易出現肉類攝取不夠的狀況。全素食者要額外注意吃多樣化的豆製品,若是蛋奶素,雞蛋及鮮奶都是優質、好消化又方便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像是蒸蛋或是布丁都很適合當點心。有三高的高齡者,則是因為經常太過擔心吃得太鹹、太甜或太油,反而限制了許多食物的攝取。其實只要烹調清淡,例如;蒸煮、川燙等,選擇偏瘦的肉類,對肉魚豆蛋不用過度顧忌。因為蛋白質吃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肌少症以及營養不良的虛弱狀況反而更常見。2、蕈菇類各種菇類均含有豐富多醣體能增強免疫力,多醣體的種類又各不相同,因此香菇、蘑菇、舞菇、雪白菇、木耳等等可以經常更換著吃,清炒燉湯都很鮮美也好消化。3、維生素D許多研究都有提到,若維生素D不足,全身生理機能包含免疫力都會降低。雖然經常曬太陽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許多年長者都長時間待在室內,尤其是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更少外出,此時就會需要額外補充。動物性來源的維生素D3在人體利用率較好,魚類、蛋黃、牛奶含量都不少。素食來源有藻類及木耳,但利用率較差,因此全素的族群可考慮補充維生素D保健食品。4.維生素、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體內都扮演著調節免疫力的重要角色。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都應該攝取至少五份的蔬果,若能達到此建議攝取量,一定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益生菌」及「薑黃」 真的有防疫效果嗎?最近有兩種食材討論度很高,分別是「益生菌」及「薑黃」。兩者真的有防疫效果嗎?1、益生菌研究指出,腸道菌叢健康平衡對調節免疫力以及對抗病毒都有幫助。維護腸道黏膜健康,不止是調節免疫,最直接的作用是對促進腸道機能、改善腹瀉及便秘都有幫助。排便不順、腸胃道蠕動較慢,都是高齡者的常見問題,因此也很建議高齡者補充優酪乳、優格以及益生菌粉等。至於泡菜、酸菜等發酵食品,雖然也含有少量的益生菌,但因為所含的糖份及鹽分較高,每天適量即可,不可攝取過多。另外,洋蔥、燕麥、大蒜、豆類、香蕉、蘋果等等,纖維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素都是能讓益生菌生長更好的「益生質」,與直接食用「益生菌」,可以相輔相成。但是,益生質多的食物,通常消化時也容易「產氣」,因此要注意個人腸胃脹氣問題。2、薑黃研究指出,「咖哩」中的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以及調節免疫力等效果。但目前尚未證實有防疫效果,無須過度購買。 那麼,高齡者如何調整日常飲食以提高免疫力呢?下面以一餐作範例:註1:燕麥在烹調時需先浸泡再與白米混合,並且蒸飯時水要增加,不然對高齡者來說會太硬也不易消化,或者可以使用市售的即時燕麥。註2:提供菇類時,也要考慮高齡者咀嚼和吞嚥的能力,要將切薄片且煮軟。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教授用科學證據告訴你答案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提出質疑,而她有提供兩項她認為的證據。我已經在上禮拜五發表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來回應那第一個所謂的證據。今天我要來回應那第二個所謂的證據,那就是: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緬懷紀念版】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 我知道的是,乳癌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戒牛奶還有經皮毒的產品**************2.在本書的研究發表時,普蘭特教授受到諸多科學家的批判,但沒有人能夠推翻這個學說。最終,普蘭特教授因為其對醫學發展的貢獻,被授予成為英國皇家醫學協會的終身會員。在上面那個讀者的回應裡,《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緬懷紀念版】》是一本書的名字(請看貼圖以及博客來網站),而《2.在本書的研究發表時,…被授予成為英國皇家醫學協會的終身會員》,則是摘自這本書的廣告。至於剩下的部分(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皮毒的產品),應當是這位讀者自己的意見。所以,我今天就來回應《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以及討論這本書所講的《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到底有幾分科學根據。這本書是翻譯自一本2000年出版,標題為Your Life in Your Hands的英文書,而其作者是Jane Plant。Your Life in Your Hands的意思是《你的生命在你手中》。那,請問,為什麼中文書名會變成《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呢?難道說,中文讀者需要被震撼教育嗎?這本英文書的作者是倫敦帝國學院地球化學系的教授。根據她的自述,她是在1987年(42歲)初次罹患乳癌,而切除乳房後,還是復發了五次之多,而且最後還更轉移到淋巴系統。後來她決定改變飲食習慣,不再攝取乳製品,而乳癌似乎就這樣得到控制。她在這本書的序裡說《自從七年前這本書第一版發行後,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支持本書的論點與建議》。但,真的是這樣嗎?Susan G. Kome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蘇珊·科門乳癌基金會)是在美國名氣最響亮,規模最龐大,資金最雄厚的乳癌研究倡導機構。它有提供一個網頁叫做DAIRY PRODUC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乳製品和乳癌風險),而其中的重點是:1.對來自20多個研究的數據進行的匯總分析發現,乳製品攝入量(包括牛奶,奶酪和酸奶)與乳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2.但是,《護士健康研究II》的數據發現,每天吃2份或更多高脂乳製品(例如全脂牛奶或黃油)的婦女比吃較少量的婦女在停經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3.更年期後吃或喝乳製品與乳癌無關。 然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得出更年期之前可能與乳癌有關的可靠結論。加拿大的McGill大學設有一個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的網站,而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真科學,什麼是偽科學。它在今年2月28日發表A Possible Link Between Milk and Breast Cancer is Not Udder Nonsense(牛奶和乳癌之間的可能關聯並不絕對是胡說八道),而它的副標題是:有一研究表明,每天喝牛奶,即使小量,也會明顯增加患乳癌的風險。 然而,有其他研究表明正好相反。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美國癌症研究所)在2020-3-18發表A Study Suggests Milk Increases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but AICR Experts Say Not So Fast(一項研究表明牛奶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但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專家說不要太早下定論)。它說,根據一項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乳製品降低停經前婦女的乳癌風險。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裡提有提到一位最重量級的《反牛奶》人物。他就是哈佛大學營養系系主任Walter Willett。他終生致力於推行《全素食》,所以他也就發表了很多關於牛奶似乎有害健康的論文。可是,儘管這些論文的結論大多只是《可能》,它們卻是千篇一律地被全素食提倡者說成是《一定》。不管如何,Walter Willett在今年二月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Milk and Health(牛奶與健康)。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它是一篇總覽牛奶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權威性論文。在有關乳癌方面,它是這麽說:在前瞻性隊列研究中,食用牛奶與罹患乳癌風險沒有相關性。 在一項針對青少年飲食的研究中,牛奶攝入量與未來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所以,根據上面這四條具有較高可信度的資訊,牛奶會不會增加乳癌風險,目前的科學證據是較傾向於無關。那,為什麼讀者CH13會確信牛奶會增加乳癌風險?為什麼Jane Plant會說《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支持本書的論點與建議》?原文: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
-
2020-05-17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喝牛奶會提早死亡?教授破解「不建議喝牛奶」的醫學證據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詢問:那這個呢?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https://lovingclinic.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_8.html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7年發表在《環境急診室》的文章,而標題就是《「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我從這個網站的目錄欄裡又尋線找到「蛋」不建議吃的最新醫學證據以及「全素食」的飲食模式比「蛋奶素」更健康。所以,非常明顯地,這個網站就是在倡導連雞蛋和牛奶都不吃的全素食。事實上,網站的站長陳惟華醫師有註明他是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而他這個網站的文章當然也就是為了推行蔬食而寫。除了這個網站之外,陳惟華醫師也在他的臉書發表文章,而讓我最感震驚的是他在2020-3-23發表的《豌豆有助阻斷新冠狀病毒的感染》。由於這篇文章是關係到當下的新冠疫情,所以我只好趕在禮拜天(2020-5-10)匆匆發表了豌豆有助阻斷新冠病毒感染?,希望能盡可能減少會被它誤導的人數。不管如何,從這篇文章就可看出,陳惟華醫師為了推行蔬食,可以說是非常用心賣力,竟然連《豌豆可以幫助阻斷新冠病毒》這種違反基本醫學常識的謬論都說得出口。在《「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這篇文章裡,陳惟華醫師做了一個圖表來列舉不建議喝牛奶的醫學證據。它的第一項是《長期喝牛奶反而增加提早死亡、和死於心臟病及死於癌症的風險》,而它所提供的證據是《哈佛大學前瞻性研究61,433位婦女和45,339位男性,分別追蹤超過20年和11年》,而它所提供的參考文獻是《BMJ 2014;349:g6015》。所以,我就把《BMJ 2014;349:g6015》輸入谷歌搜索,果然看到一篇2014-10-28發表的論文,標題是Milk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and fractures in women and men: cohort studies(男女隊列研究:牛奶攝入量和男女死亡和骨折風險)。可是呢,這篇論文的作者全都屬於一個瑞典的研究團隊,也就是說連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都沒有。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陳惟華醫師會說《哈佛大學前瞻性研究》。還有,這項研究是用問卷調查來詢問受訪人喝牛奶的習慣,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研究 – 如果受訪人記憶不清,或說的不準,那研究所得的數據就會有所偏差。不管怎麼樣,這篇論文發表之後不到一個月(2014-11-26),在同一期刊裡就發表了兩篇質疑的文章。第一篇的標題是Statistical problems with study on milk intake and mortality and fractures(研究牛奶攝入量,死亡率和骨折的統計問題)。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那項研究是有統計學上的問題。第二篇的標題是Unaccounted sex differences undermine association between milk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and fractures(無法解釋的性別差異破壞了牛奶攝入與死亡和骨折風險之間的聯繫)。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那項研究無法解釋性別上的差異,而這就讓人難以相信它所建立的相關性。還有,一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也質疑那項瑞典研究的可靠性。請看Higher milk intake increases fracture risk: confounding or true association?(較高的牛奶攝入量會增加骨折風險:是混雜的還是真實的關聯?)。陳惟華醫師所做的那個圖表裡多次引用《哈佛大學研究》,而哈佛大學的確有一位極力反對喝牛奶的教授。他就是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裡提到的Walter Willett。此人也是一生致力於推廣全素食,而由於他是這所世界頂級大學營養系的系主任,所以他所提倡的牛奶有害健康論,當然是擲地有聲。他在今年二月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一篇綜述論文Milk and Health(牛奶與健康)。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它是一篇總覽牛奶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權威性論文。在有關死亡率方面,它是這麽說:在一項包含29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牛奶(總脂肪,高脂和低脂)的攝入量或乳製品的總攝入量與總體死亡率無關。所以,縱然是一位一輩子致力於證明牛奶有害健康的名校教授,也在這篇論文裡說牛奶與死亡率無關。事實上,陳惟華醫師那個圖表裡所列舉的種種所謂的牛奶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幾乎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或根本就是違反科學證據。所以,讀者CH13,實在很抱歉,讓您失望了。附註: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以及最近發表的牛奶與糖尿病的形成有關?,都有提到我自己是不喝牛奶的,而我不喝的原因是(1)怕營養過剩,(2)不忍乳牛被圈養的命運。原文: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
-
2020-05-16 科別.消化系統
吃素能延緩腎病! 看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55歲楊媽媽平日無健檢習慣,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洗腎日子的來臨,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求診,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評估病患本身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加上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就高達200萬人,每年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達7萬人以上。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前兩期患者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會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郭克林說明,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營養學》期刊中的〈素食與慢性腎臟病〉研究,醫療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台北慈濟醫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40歲以上民眾,將五萬多筆資料依其飲食習慣分類,統計、分析檢驗相關數據,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郭克林指出,素食者因攝取纖維多、脂肪少,腸道較健康,而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毒素較少,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茹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的茹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 延伸閱讀: 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5-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有助提神!藥師提醒4種常用維生素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專家們都強調「提升免疫力」是防疫之道,民眾如果想補充營養素,藥師徐愛婷提醒,少不了維生素A、B、C以及鋅。維生素B、C等水溶性保健品空腹吃吸收率更好;維生素A是脂溶性保健品,餐後服用更理想。比起保健品,藥師更建議民眾直接吃新鮮蔬果。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身體各部位黏膜的健康及完整性;可以多吃紅黃綠色蔬果,如胡蘿蔔、地瓜、菠菜。維生素B除了能消除疲勞,對預防感染、紅血球生長、消化機能與心血管健康都有幫助,蛤蜊就富含維生素B,也能多吃青花菜、酪梨、雞蛋及乳製品等等。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除了大家熟知的柑橘類,芭樂、紅甜椒都有相當高含量的維生素C。鋅對黏膜生成、傷口癒合作用的重要元素,對增進食慾、增強免疫很重要,牡蠣、紅肉、腰果、芝麻等是豐富的鋅元素食物來源。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醫點靈/植物肉留意鈉含量 多蒸煮燉 少油炸
健康意識與素食主義抬頭,吹起一股「植物肉」風潮,要如何健康吃?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吳意真提醒,吃植物肉不代表一定比吃一般肉類健康,也要留意「加工食品」的鈉含量,高血壓或需限鈉的病人需減少食用。吳意真表示,所謂「植物肉」,是運用植物性蛋白質、油、澱粉及色素,經添加部分調味及增稠劑後塑型而成,與傳統素肉的製程及使用有差異。植物肉、傳統素肉如何分?吳意真指出,傳統素肉的蛋白質來源大多為黃豆或香菇,植物肉大多使用碗豆或大麥來源的蛋白質,傳統素肉在製程上常使用「油炸」,而植物肉因不需油炸而減少含油量。吳意真說植物肉和傳統素肉相比,蛋白質、脂肪量差不多,不過植物肉使用的油脂是芥花油和椰子油,傳統素肉多為大豆油。吳意真也提醒,要留意鈉含量問題,有植物肉製成的漢堡排,4盎司(113克)就含380毫克鈉,相當於每日鈉攝取16%。她指出,民眾選購時要注意食品標示及烹調方式,吃植物肉也不等於一定比正常肉類健康;素食者也要注意,標榜植物肉製成的商品並非等於素食,食用前要看清楚標示,以免不小心破戒。植物肉日趨流行,吳意真建議,高血壓,以及有腎、肝臟疾病等需限鈉的病人要減量食用,避免造成身體負擔。烹調時也要力求簡單,少油、少鹽、少糖,多用蒸煮燉、少用油炸,才能吃得健康。
-
2020-05-07 科別.血液.淋巴
一直掉頭髮、容易累…醫:貧血有14症狀,多吃這些食物補營養
陳小姐平時月經來潮時,血量、時間都正常,平日飲食習慣會吃葷食,並非素食者。日前,她有時會稍微頭暈、容易疲倦,最近一個月,開始心悸、走路會喘,非常疲累,甚至無法工作。就醫後發現,原來陳小姐有嚴重貧血不自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治宇解釋,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減少、血紅素減少的意思。 正常血紅素男性為14~18 ng/ml,女性為12~14 ng/ml,低於此數值就是貧血。 掉頭髮也算?貧血常見症狀有這些 貧血的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虛弱、看起來臉色蒼白,走路會喘及心悸,嚴重者甚至昏厥或心臟衰竭。有些病人還有記憶力減退、免疫力減低、胃液減少、食慾差、容易掉頭髮、指甲變形的現象。貧血需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 以缺鐡性貧血為例,若由胃潰瘍所引起,則需治療胃潰痬,並補充鐡劑。若由胃癌出血所引起,則需手術開刀治療。若是胃切除、吸收不良則需補充鐵劑(口服不成則需靜脈注射)及維他命B12。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鐡質;若是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鐵質、B12!貧血要吃這些食物 若是長期吃素,導致鐡質攝取不足,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蘋果、梨子、黑豆、葡萄柚、菠菜、肉類、肝臟類、豬血、豬血糕,否則素食者約5年後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約10年會合併維生素B12缺乏。 若是維生素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肉類(紅肉、牛肉、肝臟、豬肝、牛肝)、豆科植物及穀類、蛋、牛奶。 為什麼貧血?吃素罹癌都是可能原因 常見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 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痔瘡、胃次全切除術後、月經過多(子宮肌瘤或肌腺瘤引起)、飲食攝取不夠(長期吃素)。 惡性: 胃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案例分析:胃切除吸收不良釀貧血 以上述案例中的陳小姐來說,經血液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只有4.9g/dL(克/每百毫升),平均血球體積只有60(正常為80~100),因此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理學檢查時,醫師發現陳小姐的腹部有一開刀疤痕,原來是5年前因肥胖做胃切除手術,胃只剩30c.c.,併有胃食道逆流。血液檢查則發現以下異常數值: 1. 鐵離子僅12 ug/dl(正常為50~150)2. 總鐵蛋白結合能力633(正常為250~400)3. 鐵蛋白4 ng/ml(正常為13-150)4. 血中維他命B12為79pg/mL(正常為211~946) 最後,醫師診斷陳小姐為「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因此給予鐵劑及維他命B12靜脈注射治療。 依據血球大小分類,貧血種類有三種 李治宇醫師補充,血液成分主要為血球及血漿;血球是由骨髓所製造,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主施攜帶氧氣,白血球主施抵抗病菌,血小板主施凝固作用,缺一不可。 血漿內含有球蛋白、白蛋白、水、凝固因子及其他物質,主要功能是營養供應及凝血。 貧血分類依血球大小分為三種:小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100,為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性貧血,即巨芽球性貧血。另外,老年人的骨髓生成不良症侯群所引起的貧血,也很常見。 正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80~100,為慢性腎衰竭、急性腸胃出血、慢性疾病如癌症、肺結核、紅斑性狼瘡、乳癌轉移等所引起的貧血。【本文出處】一直掉頭髮、容易累,原來是貧血?醫師公布貧血14症狀、吃這些食物補營養【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1 橘世代.愛吃橘
惜食零廚餘/打造全食物酵釀實驗場,果皮到籽都是寶!
陽光灑進和室窗邊,一罐罐五顏六色的玻璃瓶裡,裝著發酵中的水果酵釀,這裡是秀嬌姐的全食物酵釀實驗場。「農友辛苦耕耘友善種植的水果,更要好好珍惜,果肉吃完了,果皮、種籽都能做成酵釀,果皮還能2次利用變蜜餞,一點都不浪費!」在秀嬌姐眼裡每樣東西都是寶。秀嬌姐帶著我們貼近瓶身仔細觀察。「每種水果、果皮發酵的速度都不同,鳳梨皮發酵速度快,瓶子裡的泡泡冒個不停,第一次做酵釀沒有酒引的人,可以從鳳梨皮開始。」酵釀的作法很簡單不怕失敗,從少量開始試作,熟悉上手後再加入自己的創意,可以玩出不同變化。※加入前次酵釀濾出的酒汁作為酒引,可幫助發酵。無需另外加酵母菌,含糖量高的水果本身即有可自然發酵的酵母菌。打開冰箱,粉紅色紅龍果皮釀、淡黃色楊桃果釀、清澈透明的野薑花釀,還有芭樂、嫩薑、百香果……,她細數著標籤上註記的不同原料,「本來要被丟棄的廚餘,做成酵釀,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酵釀過程不斷實驗的樂趣、分享的心意,其實源於珍愛這塊土地上生產的農作物,愛物惜物的主婦精神。水果酵釀基本原則食材比例水果+糖度25 度糖水(1碗糖:2.6~2.8碗水);水果、果皮、種籽等占總體比例約1/10 ~1/2。柑橘類果皮帶有精油,原料占糖水1/10~1/5 即可,否則會苦。食材說明1 水果洗淨後,再用冷開水清洗,避免有雜菌影響發酵。2 使用白砂糖,而非黑糖、二砂糖,因為白砂糖純度高且沒有雜質,較容易掌握。3 容器盛裝所有材料後,最好預留10~20%發酵空間。4 發酵時間愈長,酒精濃度愈高,但也不能過久,否則有些水果酵釀會變酸為醋。若不喝酒的人,可以在第5 天左右濾出水果發酵飲,加入氣泡水調成水果氣泡飲,很受小朋友歡迎!香蕉皮酵釀 材料綠色香蕉皮4根白砂糖2碗冷開水5.2 碗酒引適量(50~100毫升)準備工作玻璃罐(約3公升容量)清洗乾淨,用熱開水消毒後備用。作法取果皮:將綠色香蕉皮用削皮刀削下來,放入玻璃罐中。加糖水:取一乾淨容器,倒入白砂糖及冷開水攪拌至糖溶化,倒入作法1。 倒酒引:倒入適量酒引即可封罐(不要旋緊)。 攪拌:每天用乾淨的湯匙或筷子攪拌,讓果皮充分浸漬糖水,使糖水與水果充分混合(注意避免混入雜質,攪拌器具不能有油漬)。初釀:發酵約1 週,視溫度而定,夏天氣溫高,第6 天即可試喝;冬天則第8 天後試喝;嘗起來有酒味,糖度降低即可;喜歡酒精較濃的可增加發酵天數。過濾:將酒汁濾出,裝進玻璃瓶存放冰箱阻斷發酵,此時即可品嘗美酒,靜置數日後風味更佳。酵釀Tips為了保護環境和人體健康,製作酵釀時請選擇友善環境栽種的果物。不同水果發酵速度會有落差,相同水果熟度不同發酵,速度也有差異,可以抱持著實驗精神,慢慢從過程中累積經驗。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永續環境/關於更多「食物」大小事↘↘↘】。全球掀起蔬食風潮 英國皇室都共襄盛舉「素食婚禮」!。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