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神經母細胞瘤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3-05-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吃葡萄真的不用吐葡萄皮!抗氧化最強的植化素 白藜蘆醇能預防結腸直腸癌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二: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白藜蘆醇」一定很少人聽過,但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一句繞口令,大家又很熟悉。沒錯,葡萄皮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它是一種植物抗毒素,也是紅酒的主要成份。「白藜蘆醇」的含量,以圓葉(muscadine)葡萄酒最多,為紅酒的 7 ∼ 20 倍;其次是紅酒、紅葡萄汁、玫瑰酒、 Pinot noir 葡萄酒、白葡萄酒、花生、紅葡萄。 1939 年,日本高岡博士從植物白藜蘆根莖萃取出「白藜蘆醇」。 直到 1980 年,才發現「白藜蘆醇」具抗氧化及保健功效,它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強的植化素之一。關於「白藜蘆醇」的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醫療機構進行國家臨床試驗計劃: 「白藜蘆醇」癌症基礎研究.「白藜蘆醇」作用的分子靶點:SOD,catalase, glutathione, AKT, NF-KB, iNOS,COX-2, STAT3, surviving, p53, p21, Bax,BAK, DR..「白藜蘆醇」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以及調控血中微量元素的銅/鋅比值。例如:攝護腺、肝癌、乳癌、神經母細胞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結腸癌等。國家臨床試驗計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2009年發表一篇臨床試驗報告:「檢測植物來源之「白藜蘆醇」和「葡萄粉末」對結腸黏膜和結腸癌的 Wnt 路徑靶點基因表現之影響」(NCT00256334)。一組患者每天服用「白藜蘆醇錠劑」80 毫克(內含白藜蘆醇 15.54 毫克,是從 94.4 公斤葡萄萃取出來)或另一組服用「葡萄粉末」 80 公克(內含白藜蘆醇 0.073 毫克,是從 0.45 公斤葡萄濃縮乾燥)。2 週後,進行手術切除,摘取腫瘤病灶及附近正常黏膜的組織,檢測Wnt 訊息傳遞路徑的靶點基因表現。【結果】「白藜蘆醇錠劑」及「葡萄粉末」二組都沒有抑制直腸癌細胞的Wnt 訊息傳遞,但附近的正常細胞卻有明顯抑制效果(p < 0.03)。 【結論】1)「白藜蘆醇錠劑」或「葡萄粉末」作用在正常細胞,可以用來預防結腸直腸癌的發生。 2)若用於結腸直腸癌治療仍需進一步研究,包括提高「反式白藜蘆醇 (trans-resveratrol)」至藥理學治療劑量。因為實驗室研究報告都證明高濃度的白藜蘆醇,才有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誘導癌細胞凋亡的作用。(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只抗生素、軟便劑缺藥!藥師上網問慢性腎臟病藥品哪裡有?
國內繼抗生素「安蒙西林」、軟便劑「氧化鎂」等缺藥後,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最新顯示,癌藥「威克瘤」、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也出現缺藥情形。藥師沈采穎表示,藥局端用於慢性腎臟病藥品「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也有缺藥情形,甚至還有藥師相互打聽哪裡還有藥。食藥署表示,部分短缺藥品已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或開放同成份、同劑量、同含量藥物取代。》看更多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資訊癌藥「威克瘤」用於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健保署110年統計,一年用量約2300多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說,該藥品109年10月起即因生產、藥證或代理權變更等相關問題,導致短缺至今,期間均協調以專案輸入方式持續供藥,如今專案輸入藥物即將用完,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現已有廠商願意供藥,不影響患者用藥。》看更多癌藥資訊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為維持腎臟功能沈采穎說,「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用途為維持腎臟功能,目前於藥局端呈現缺藥,許多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卻是無藥可領」。慢性腎臟病處方藥品小知識.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楊博文說,此兩款藥品生產廠商均表示,因生產、供貨不及等問題,導致藥品短缺,目前控貨中,恢復供應日期尚未可知,食藥署已名列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品,建議醫師開立替代藥物,而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藥師可向患者解釋後,於患者同意下更換替代藥物,如果患者不願意則必須回到原醫療院所,請醫師重新開藥。【延伸閱讀:「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至於,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缺藥問題,楊博文說,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核醫製藥中心對此回覆,因原料問題導致藥品短缺,預計今年第三季恢復供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1-10-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5天內募得醫藥費 眼癌張小弟終能啟程赴美求醫
罹患眼癌的彰化縣4歲張姓男童赴美求醫缺經費消息曝光後,5天內獲各界踴躍捐輸達650萬元,預計本周六能順利啟程到美國費城求治,張童父母今早在高醫副院長林志隆、眼科醫師廖優美陪同下向社會各界致謝,張爸爸更說,兒子治療剩餘款,將全數捐做高醫眼癌基金,幫助下一個更需要的人。張爸爸是在52歲才與36歲的妻子盼到家中第一個孩子誕生,但張小弟7個月大時看人眼睛瞇瞇,似很吃力,就醫以為沒什麼關係,但1歲時莫名高燒住院,確診罹患視神經母細胞瘤,自此父母帶他北上求醫三年,右眼仍因癌細胞擴散而摘除,腫瘤現也侵襲左眼前房,僅存的視力危在旦夕。後來收治張小弟的高醫眼科醫師廖優美,因去年有協助同樣患眼癌的范小弟順利日本求醫,搶救靈魂之窗,這次盼循同一模式再帶張小弟到日本求治,但日方沒有小腺源儀器,建議轉赴美國治療,不過醫療費及旅費所費不貲,此事經媒體披露後,首日即有單筆150萬捐款入帳,不到5天募達650萬元。張童父母今早向高醫團隊及社會各界表達感謝,母親一度哽咽,兒子只上學一天半的時間,就入院報到,張爸爸則與兒子約定,治癒後會帶兒子去北部玩沙。廖優美醫師表示,眼癌是基因突變所致,一年的新生兒中約有10人罹患,剝奪孩童寶貴的視力。包括慈濟分會及駐日代表等單位十年前已開創出協助眼癌孩童赴日就醫的模式,這次她陪同張小弟赴美就醫,也希望能創造「另一個日本模式」,持續幫助眼癌兒童保住視力。廖表示,這次赴美將安排張家入住費城當勞叔叔之家,食衣住行一切都用最節省的方式處理。至於為何在行醫之餘,還如此致力協助眼癌兒童,廖優美說「我覺得本來就該這做,我為的是下一個小孩跟以後的小孩,至少把他們的就醫路打通。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公布最新兒少前5大癌症 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2018年兒童及青少年癌症登記數據,2018年0至17歲兒童5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與2017年相比較,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順序互換外,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2018年0至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為542人,2009年為664人,標準化發生率2018年與2009年同為每10萬人口14.4人,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以10年趨勢來看,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大致持平,沒因少子化上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如分析,白血病同時為0至17歲男女童最主要的癌症,占2018年新發癌症個案數的3成,不同年齡層好發癌症型態有所不同,僅白血病及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都維持在前5大癌症,0至17歲男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女童的1.2倍。男童新發癌症人數為308人,2018年0至17歲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5大癌症發生率順位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軟組織肉瘤。女童新發癌症人數為234人,2018年0至17歲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5大癌症發生率順位依序為白血病、中樞神經瘤、生殖細胞瘤、其他上皮癌、神經母細胞瘤。對於男女兒少5大癌症差異,林莉如說,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2.6人,為女童的3.1倍;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較好發於女童,標準化發生率為男童的1.9倍。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不同於成人,兒童沒有器官癌變的癌症,但兒童罹癌原因仍然不明;臨床上雖有家長會先做基因檢定,後來家長有白血病,小孩也不一定會罹患白血病;後天基因變異也有可能會引起癌症,但具體如何造成,通常都需要多年觀察才能得知,只能靠家長發現。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國健署表示,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成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且兒童對於化學治療之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故若孩童發生「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 等徵狀,應盡速帶孩童就醫診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護理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成為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 在大學護理系自我介紹上,十個人裡面有九個都不是從小立志成為一位護理師,而是在志願卡上的分數剛好落到護理系的欄位,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其實高中非常崇拜的一位辯論社社長,他後來考上了台大心理系,那時候的我只想追隨他的腳步一起成為厲害的心理師,但事與願違的情節常常上演在戲劇與真實人生中。 我還是乖乖地念完護理系,依照父母與社會期待進入了護理職場,但內心的心理魂總是在那裡隱隱作祟,畢業後我選擇進入安寧病房,一個住滿著大量靈性與心理需求病人與家屬的集中營。另一個理由是在大學實習期間,我曾收過一張來自末期肝癌病人家屬的手寫卡片,病人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走得突然,來不及赴約我們已預定的空中花園輕旅行,卡片內容充滿遺憾與感謝,異常衝突。開始工作後遇到第一次的CPR,只有半年年資的我,除了記得慌亂的腳步、嘈雜的機器逼逼聲夾雜著醫師充滿醫學術語的命令聲,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把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以為終於可以逃離現場好好回家整理混亂的思緒時,卻看到病人的先生到護理站致謝並告訴我病人還是過世的消息。在他深深地一鞠躬中,我無法自處,那一刻我才發現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原來是這麼真實與貼近。我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造成一個生命在我手上消失,這個鞠躬我沒有資格收下,帶著滿滿的歉疚我選擇離開臨床,但我知道我會再回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強壯自己的身心。 完成碩士學業後,因緣際會來到一間醫院工作,又在臨床打滾了兩年後很幸運接下血液腫瘤科及幹細胞移植病房護理長的任務。我立志不要讓我的護理師經歷我菜鳥時的那種自責與悔恨,我要他們很有信心地收下每份感動與感謝。所以擔任護長的期間,我非常重視護理標準化、加強在職教育以及提升護理照護品質。唯有精實每位護理師的能力並讓他們體現護理價值,才能創造安全且高品質的護理照護。在2009年我卻對醫療產生了人生中最大的質疑,當時幾乎所有接受移植的病人都因各種因素無法逃離轉入加護病房的宿命,我和護理師們仍然心繫著每個送進去的病人,開始每天在探病時間輪流到加護病房外和家屬一起為病人加油、祈禱。幫動彈不得的病人抱抱哀傷的家屬,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與他們同在,如果生命中一定得經歷黑暗,那我們願意想盡辦法點一盞燈,陪他們在黑暗中可以因為光亮而不再那麼害怕。在這一段時間內,即使我們肩負著複雜且高壓的照顧壓力,即使工作繁重緊湊,護理師們卻還是堅持要讓病人好好洗個澡、陪著病人一邊聽歌一邊掉淚,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誰也不敢保證,因為已經太多次就算卯盡全力卻還是眼睜睜看著病人從我們眼前離開,我無法忽略內心對於醫療的疑問越來越大聲,我們是不是哪裡還要做得更好?醫療到底是救命還是傷害?病人家屬的希望在哪裡?大家到底還能承受多少的失去?我該帶著護理團隊往哪走才對? 這些累積下來的無解終於還是在我心中炸開來了。某天,一位被外院放棄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住院3天後因肺部腫瘤破裂進行緊急CPR但仍回天乏術。事後我陪著當天上班的護理師與主治醫師進行案例討論,看著護理師們在會議中不斷自責和難過的情緒,我知道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站起來提出我們臨床上觀察到的醫療瓶頸,在這個時刻我知道我是臨床護理師的代言人,激動的說著這些年我們心中經歷的苦,我們不怕辛苦,只怕自己在做著傷害病人的事。我們認為移植的決策中心,不應該只有主治醫師,還需包含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病人及家屬,經過充分的討論大家共識出最符合病人意願的決定。我們願意為決心戰死沙場也不願投降放棄的病人打拼,也希望可以為想多陪陪家人的病人提供安寧照護,願意傾聽與接納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在移植室的護理可以很多元,可以是積極的急救能力訓練與治療,也可以是溫暖的陪伴與舒適護理,我們提供病人想要且需要的照護,包括生理、心理與靈性。 在好不容易提振起護理士氣後,卻又有壞消息找上門。這次的病人是過去單位的護理師,護理師其實最難照顧,因為我們的伎倆他都一清二楚,也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意味著好轉或是惡化。診斷白血病後的她,在歷經多次高劑量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排斥反應與時不時的發燒感染後,讓長期住院的她近乎崩潰邊緣。我知道她累了想放棄治療,但我總是鼓勵她要努力撐下去,因為我們說好要成立兒癌病人照顧團隊的夢想還未實現,每次踏出病房,我總是祈求上天可以展現奇蹟或是減少她的痛苦,但最終奇蹟不意外的沒有發生。接下來的幾年我又陸續經歷一些無預期的失去,一位是我相當依賴的安寧戰友張醫師在安寧專區成立後不久因病辭世,另一位則是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急性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我深知安寧在末期的價值與精神,當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我也出現盲點,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只要不放棄就不算是末期。女兒很懂事,沒有怪我讓她身上插滿管子,也沒有因為嘴巴被插管而無法表達他對我的愛,我想我明白了過去家屬的種種失序行為反應:捨不得放手拔掉管子、不願意關掉呼吸器、無法在不急救同意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他們覺得不能放手),或是在孩子快離開時瘋狂的擠壓甦醒球想盡辦法讓她多喘一口氣,想多留她在身邊多一分鐘也好的心情,我完全都懂了。喪子之慟讓我久久無法正常工作,每天以淚洗面,我不懂生命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我怨恨好人為什麼都不能長命百歲。但怨懟並不能撫平我內心的傷痛,經歷過失去至親的我,更清楚在每一個接近終點時刻病人與家屬的真正需求,我知道我應該繼續想念我的孩子,但她會希望我帶著她的祝福以及我與戰友們的約定,朝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護理師並不是拿到執照就自動化知道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過去的經驗教會我,有溫度的護理是需要教導與營造的,我們可以去感染身邊每個人愛與關懷的能力,在彼此的陪伴激勵中渡過難關。於是,我決定投身進入護理教育領域,讓每位護理師可以發掘自身的內在本質,融入到病人照顧歷程中,護理不是提供機械化的照護,而是從病人為中心,透過臨床專業評估與照顧來協助他們恢復健康或是促成善終。我要告訴18歲的自己,謝謝你沒考上心理系,才能讓我在30年後即使面對許多人生困境仍有力氣可以站起來,用這種正向的方式來紀念我的孩子和戰友,我深信生命的價值不在乎長短,而是問自己每一天有沒有認真地活著,有沒有跟愛你的人說愛,如果有,當生命結束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遺憾與來不及,因為有你來過的世界非常美好。
-
2020-10-24 癌症.抗癌新知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2020年是心痛的一年,肺炎疫情尚未緩解,新的噩耗打擊著影迷的心。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中,演出成年Pi一角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在兩年前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日前因結腸感染而入院治療,仍然不治身亡。除了伊凡.卡漢,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女星奧黛麗赫本、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也都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離世。長期暈眩、腹痛,可能就是「賈伯斯病」欣婷最近因為低血糖導致頭暈、經常出現腹痛、心悸等情形,本來以為只是小感冒,並不以為意,小心!這可能是有「賈伯斯病」之稱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平常我們熟知的癌症,一聽名字就可以直覺知道是長在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只有生長在器官的癌細胞發生轉移,才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但神經內分泌腫瘤卻不一樣,它可以生長於身體各個角落。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我們的身體內部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導致荷爾蒙分泌過量,就會改變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由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腫瘤,只要有荷爾蒙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它影響,以神經系統周圍的腫瘤區分,有許旺細胞瘤(Schwannoma)、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這些都屬於神經系統的腫瘤,全都囊括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圍內,醫學診斷能力進步,這也是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盛行率會升高的原因之一。根據1996年到2016年期間的盛行率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就有3.16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若以性別統計,每十萬名男性中有3.61人,女性則是每十萬人中有2.75人,整體上,罹患率男性高於女性,且五十歲以上的人發生比例較高。像「斑馬」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人老嘍!身體一堆小毛病。」阿姨笑笑地說。門診來了一位阿姨,因為反覆咳嗽不見好轉,被耳鼻喉科轉到我的門診,懷疑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年紀一大,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像那位阿姨一樣,以為是小感冒,所幸不去看醫生,自己去藥局買個普拿疼就好,這樣一來,可能已經失去及早診斷的機會,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傷害,就像可能會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種症狀不特別的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大部分都很常見,因此容易被忽略,或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反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門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大多是已經反覆就診很多科別,但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一般而言,在醫師下診斷之前,病人的就醫過程與症狀診治歷程會相當漫長,通常從開始懷疑,到最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前來就診多屬於四十到五十歲的女性病患,她們的焦慮感可能比症狀還要令人困擾,因此在陳述症狀時,也會包括疾病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失眠等。當病人出現一些症狀,也做了相關科別的診斷與治療,在藥物控制之後,症狀仍未痊癒,卻又找不出導致症狀反覆的原因,若病患長期處在這麼一個反覆狀態之下,可能就需要朝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向思考,讓病患再做更精確的檢測。不論是排除也好,確認也好,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有機會讓疾病得到更明確的診斷與治療。我們聽過一段話:「聽到馬蹄聲,直覺會想到馬,大部分也的確是馬,但不要忘了,牠也有可能是斑馬。」排除問題通常靠醫師臨床上的經驗,但有時候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終的結果,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這個疾病的曖昧不明,斑馬不是保育類動物,也不罕見,就跟這個疾病一樣,它並不是罕見疾病,只是光聽馬蹄聲(常見症狀),不容易被辨認出來是斑馬(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混淆,故而在一般醫學上也將神經內分泌腫瘤代稱為「斑馬」。氣喘、潮紅、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症狀通常比較沒有專一性,例如氣喘、皮膚炎、心悸、咳嗽、胃潰瘍、發熱,這些症狀都很難預測,也難以區分,很多常見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內分泌激素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有時候產生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周圍的組織受到壓迫,進而造成疼痛;或是人體分泌腎上腺素造成血壓飆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胰島素升高,讓血糖降低。有些人是因為胃泌素瘤(Gastrinomas)產生胃泌素,造成胃酸過多,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症狀;或是有些內分泌會讓我們腹瀉,通常只要發生腹瀉,第一個反應會先去看腸胃內科,吃了醫師開的藥改善症狀,但過沒多久又出現同樣的症狀;或是有些人氣喘、咳嗽,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根本沒有氣喘,或許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問題。另外,有些女性會有潮紅、盜汗的現象,有點像「停經症候群」,即是內分泌「女性素」原先是正常分泌的狀態,突然間變少了,像是某些腫瘤抑制女性素的分泌,可能就會有類似潮紅的症狀出現。過敏、皮膚炎也是症狀之一,有些病人誤認為自己是先天皮膚不好,以為是季節性、環境塵蟎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將症狀輕描淡寫帶過,而抗組織胺可以減少過敏的臨床症狀,所以醫師都會開立抗組織胺的藥物。但同樣地,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組織胺,如果異常就可能產生氣喘、心悸。以上都是內分泌異常的緣故,讓身體產生了一些臨床症狀,而非一般的過敏、皮膚炎導致,只是恰巧症狀類似,而錯失了對症診治的機會。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早期發現」,所以民眾應該平時就注意自己的健康,當身體出現臨床症狀時,例如常見的腹瀉,有時候會被歸因於腸躁症;或是氣喘與咳嗽,一般會認為是胸腔科的問題;而臉潮紅則會被懷疑是婦科的問題等。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造成以上種種症狀,如果求診相關科別沒有獲得確切的症狀改善,病人就要有所警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兒童癌症每年新增案例約五百至六百件,兒癌的癌種類別與成人癌症相當不同,多是少見癌,發生原因大多與基因缺陷或遺傳學上的錯誤有關,導致每一位患者的狀況不盡相同,運用基因檢測協助治療兒童癌症,雖然價格昂貴,且檢測診斷的方法仍需要進一步開發,卻是孩子的重要生機,盼健保署優先協助小兒基因篩檢,並納入標靶藥物給付。兒癌可粗分為二種類,液體性惡性疾病,以白血病最多,另一種為固態腫瘤,以惡性腦瘤、神經母細胞瘤位居一、二名。兒童癌症的發生,大多是與基因遺傳或是發生學錯誤所致,與成人癌症常常是暴露在污染環境所致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兒癌還有個特色就是常常是特異結構的變異,如基因融合或是染色體重新排列有關,且與組織亞型的高特異性有關。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血庫及血液檢驗科主任林東燦表示,兒童癌症的基因定序是最早開始發展的,從輸血醫學的ABO血型開始起步,血液基金會找出紅血球異體抗體(Anti-Mia),進行全台篩檢,避免造成溶血性輸血反應或是新生兒溶血症等。林東燦表示,以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為例,以前都是透過簡單的年齡、白血球數量判定惡性程度,但從二O一八年起,次世代基因定序協助檢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檢測體內的微量殘存疾病(MRD),可以檢測一萬到十萬顆細胞內殘存的癌細胞量。依照不同的MRD數值,可以瞭解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反應,也能依照此數值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復發的機率,以及制定後續治療計畫,也因為基因檢測的進步,得知亞洲人體內有一種「NUDT15基因」會影響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藥物的耐受性,因此,可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體內是否有其基因而調整藥物劑量,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樣是兒癌中棘手的難題「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相當惡性腫瘤,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得知神經母細胞瘤嚴重程度與MYCN腫瘤基因的多寡,以及染色體的套數有關,治療診斷上早以運用基因檢測,將患者分為不同的風險,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林東燦表示,每一位兒癌的患者癌變基因呈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位患者的治療方針都得客製化,得依照不同的基因去調配藥物種類、藥物劑量,達到所謂的精準治療。目前對於兒癌的基因檢測方式,得仰賴實驗室研發各種方式找出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全部掃一遍,就可能可以得知基因缺陷或是遺傳性疾病,未來也許孩子不必再為癌症苦惱。.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07-05 癌症.其他癌症
瞳孔有白點如貓眼?別開心!恐是罹患「眼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曉馨在2歲時,因感冒就醫,被醫護發現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至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即使百般不願意,家長也只能忍痛同意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雖然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變得吃力,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眼光。大多數人認為,癌症是成人的疾病,不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事實上,癌症可能好發在各個年齡層。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而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遺傳基因有關,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在孕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它在胚胎時期就已開始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在出生時未被發現,大約80%的兒童在3~4歲左右才被診斷出來。兒童專科診所院長吳俊厚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有較高的長期存活率;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除了須摘除眼球保命,也擔心腫瘤是否侵犯至眼球外組織或轉移至腦部,恐降低存活率。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使得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發現常已是晚期,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在醫學進步的今日,目前已知「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因為基因缺陷所造成,可由Rb基因鑑定出來。吳俊厚指出,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但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產生。現已有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經10~15天就可檢測出罕見小兒癌症,提早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他就曾遇過有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就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前來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吳俊厚叮嚀,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提醒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唯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手機用「黑屏模式」護眼? 眼科權威曝真相
-
2019-12-15 新聞.健康知識+
「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抗癌名醫教你降低患病風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每個人都希望不要被診斷出癌症、心臟病和其他致命的疾病。規律運動、減少紅肉和糖分攝取,還有不要抽煙都是預防疾病的具體辦法,但是它們只是解答的一部分。利用飲食去支持和強化你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降低你得到所有可怕疾病的風險。大豆(黃豆) 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影響血管新生的食物。一九九三年, 西奧多. 福特西斯(Theodore Fotsis),是一位希臘科學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工作,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他發現攝取大豆食物的健康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尿液中含有一種天然物質,稱為金雀異黃素(genistein),這種物質具有效的抗癌效果。在實驗室中,福特西斯發現金雀異黃素會抑制被腫瘤引發的血管。之後,金雀異黃素更顯示可以直接停止四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生長(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與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我們的身體無法製造金雀異黃素,所以它只能來自於飲食。尿液是從鄉村居民蒐集得來,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種植茶葉和稻米的農民。他們都是素食者,而且吃的是以大豆為基礎的飲食,這在亞洲很常見。這些農民尿液中的金雀異黃素相較於攝取西方飲食的人們多了三十倍。福特西斯的研究是關於食物中包含的膳食因子清楚被身體吸收且經由尿液排出,而且可以抑制血管新生的第一份報告。研究人員暗示這種大豆特性可能可以解釋人們攝取亞洲植物性的飲食,相較於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在罹患致命癌症的比率上較低的原因。另一位卓越的研究者,亞卓安娜.阿爾比尼(Adriana Albini),在二○○二年時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va) 的國家癌症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提出血管預防(angioprevention)一詞。阿爾比尼推想血管預防可以達到疾病預防的功效,特別是癌症,透過使用對健康人體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複合物去妨礙異常的血管新生。雖然有些藥物的確符合要求,但是食物是最安全的方法。今天,血管預防意味廣泛的健康途徑,包括利用食物、藥物和膳食補充品。阿爾比尼和我與其他科學界的同事合著了一篇關於血管預防的現代文獻回顧,其中包括刊登於著名期刊《自然綜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內的飲食。血管新生和疾病預防的架構仍由血管新生基金會和國際間的科學家及臨床醫生組織持續發展之中。血管預防飲食的目標是希望維持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處在一個平衡的健康狀態。有時候這一點會讓西醫出生的醫生們感到困惑,因為平衡通常不是他們用於疾病治療的語彙。平衡是阿育吠陀(Ayurvedic)和傳統中醫裡面較熟悉的概念,這兩者的重點皆擺在預防性健康的平衡。在這些醫學系統中,健康被視為身心平衡系統的存在。平衡是一種你希望隨時保持的狀態。適居帶(Goldilocks zone)是太空生物學家使用的術語,他們使用強大的望遠鏡去搜索與太陽之間存在完美距離以維護生命的星球:不能太近否則會燒焦;不能太遠否則會結凍。血管新生的適居帶是有足夠的血管以確保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獲得充分的營養,但又不會滋養疾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能剛剛好。當涉及健康的人體預防疾病時,沒有什麼比起飲食更安全。雖然有些藥物可以預防特殊疾病,像是結腸息肉(colon polyps),但是藥物總是會伴隨著潛在的副作用,因為藥物從來就不是關於平衡。藥物被製造用來執行黑白分明的工作,通常是打敗或加強某件事情。例如:癌症藥物癌思停對治療很有效,但不能用來預防,因為注射後的幾天內,它就會使身體血管新生的訊號減少到幾乎消失。消除這個訊號雖然有利於癌症治療,但是癌思停可以干擾血管新生的正常平衡,因為維持健康器官的功能也需要少量的相同訊號。這種平衡的干擾也會導致副作用,傷口癒合變慢,這是一個需要正常血管新生的過程。相反地,飲食因素並非如此全能且缺乏破壞力,飲食中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只能將過多的血管修剪回基線的水準,這就表示一個使癌症挨餓的食物不會餓到心臟,不會令心臟無法獲得需要的血液供應,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基線水準。方程式的另一端,促進血管新生的食物也不會造成血管過度生長,超越其在循環系統中的正常界線。促血管新生的食物(Proangiogenic foods)和飲料不會過度驅使整個系統導致癌症。與體內恆定的原則一致,血管新生飲食可以幫助維持身體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
-
2019-12-13 科別.腦部.神經
氣喘兒?7歲童上腹痛 就診才發現胸腔長9公分腫瘤
台中市7歲的粘姓男童從小常喘咳,以為是氣喘兒,直到去年10月下旬有上腹痛掛急診,經照X光後,發現心臟旁竟有1顆大腫瘤,壓迫心臟,醫師研判是神經母細胞瘤,要緊急手術開傳統刀,粘媽媽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發現是縱膈腔腫瘤,經接受兒童外科的胸腔鏡和神經外科的顯微聯合手術,並使用術中神經監測,避免傷及神經,切除9公分大神經節神經瘤,術後症狀改善,不再喘咳,如今健康活潑。台中榮總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說,神經節神經瘤很少見,是不明原因的神經不正常增生的良性腫瘤,腫瘤大到壓迫肺部引起呼吸喘,腫瘤更鑽入胸椎第8、9節,沾黏、壓迫神經,導致上腹痛,必須手術清除。粘媽媽說,兒子上腹痛急診照X光才發現身上長腫瘤,一度懷疑是惡性神經母細胞瘤,壓迫心臟,可能猝死,要開20公分的傳統刀,她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術以胸腔鏡加顯微手術,傷口5公分,手術7小時,確診是神經節神經瘤。周育誠說,兒童神經脊椎病變少見,有先天的脊柱裂、後天神經腫瘤,可能出現手腳麻、無力,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尤其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需醫療團隊細心診察,台中榮總跨部科兒童神經重症團隊和神經脊椎病變相關部科合作,6年多來治療和追蹤了450多名病童。7歲凱凱嬰兒期發現水腎,後來發現左腎旁腫瘤壓迫脊神經,在1歲1個月大接受兒童外科腹腔鏡和神經外科顯微聯合手術,病理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接受兒童血液腫瘤科團隊化學治療與追蹤,至今腫瘤無復發;1歲2個月大的小潔出生時發現背部膨出,在腰椎第4、5節長脂肪瘤,造成脊柱裂,中榮跨科組成脊柱裂團隊在她4個月,進行脊柱裂修補手術,如今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