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名人.陳亮恭
搜尋
相信自己
共找到
140
筆 文章
-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醫附醫推官方帳號 治療師陪你宅在家運動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看不見終點,民眾被迫宅在家中,但外出時間大減,恐增加疾病風險,且心理狀態也可能受到影響,特別是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皆有共同的特色為「活動不足」,為避免防疫期間反而罹病的風險,北醫附醫推出「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LINE官方帳號,可在線上跟著復健科治療師一起在家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身體活動不足為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到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疫情期間,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些民眾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出身心問題。康峻宏解釋,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民眾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除了運動,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鐘國軒表示,最近門診病人提及,疫情看似沒有終點,心情不免惴惴不安,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建議透過「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藉由深呼吸、多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等等,緩解自身情緒。鐘國軒解釋:「安」是促進安全,不論是居家、醫院隔離者或一般民眾,切記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好好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情緒與正面思考。「能」是提升效能感,即使是行動受限,仍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看書、滑手機、做運動、寫日記與心得,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防疫期間人際互動減少,但仍可透過視訊、電話,保持與外界溝通。「望」是指灌注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資訊,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鍾國軒提醒,防疫期間別輕忽自身心理健康,若出現焦慮憂鬱、負面思考、胃口改變、失眠、胸悶、心悸、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且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針對不同族群設計系列活動,民眾進入LINE輸入ID 「@850uspre」即可加入,透過選單進入「北醫附醫復健科防疫指南」,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居家簡易運動、抗疫訣竅、防疫指南等單元,打開影片後即可看到專業復健治療師示範簡單且安全的動作,民眾只要善用隨手可得的物品,就能輕鬆在家中鍛鍊身體,提升防疫力。
-
2020-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師:出遊防感染 帶乾洗手、泡個人湯
今天起是清明4天連假,針對民眾出遊、用餐、住宿或泡溫泉,要如何避免感染,感染科醫師指出,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是基本功,外出可帶乾洗手,而大眾共用溫泉則因有熱水霧氣,可能有吸入式感染風險,建議泡房間個人湯就好,住宿也可攜帶小瓶濃度75%酒精罐來自主加強環境消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感染科醫師顏慕庸表示,勤洗手、戴口罩已是外出防疫基本功,但人常會不知不覺就用手碰觸眼口鼻,別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在外不容易找到廁所,可攜帶乾洗手,在接觸公共物體後隨時消毒,包含兒童遊樂場遊具扶手等。顏慕庸說,餐廳用餐一定會拿下口罩,得確保餐廳在前後組客人間,有消毒桌面,另也可盡量選擇戶外用餐區,或是有隔板阻絕他人的用餐環境;搭乘公共運輸、用餐,除要保持距離,親友間可能會在搭乘或用餐過程交談聊天,其實都有飛沫疑慮,因此能免則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表示,國民現在要避免出國,但可外出踏青曬曬太陽增加免疫力,至於住宿,雖然旅宿業者目前會加強房間等場域消毒,但民眾住宿時可自備酒精消毒門把、櫥櫃手把、遙控器、按鈕等處,用餐也可改在房內享用。至於想泡溫泉的民眾,李文生建議,溫泉熱水會起霧氣,某種程度有飛沫傳染風險,他認為應盡量避免到大眾浴池,可選擇房內有個人浴池的溫泉旅館泡個人湯就好。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每脫一件消毒一遍...醫護重裝支援前線 不喊累
新冠肺炎在全球持續擴大,國內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激增,不少旅外國人在這幾天回國,疾管署調派部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到桃園機場支援,旅客只要表示有發燒症狀,即被帶往發燒篩檢站,負責採檢的醫護人員表示,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後,有四小時的時間都不能喝水及上廁所。根據疾管署的採檢站規定,採檢人員把全套裝備穿好最快也要花七、八分鐘,脫下來也要自己來,且每脫一件都要用酒精消毒一次。支援採檢的基隆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惠蘭表示,這兩天全球返台的人數比較多,到機場一個班約九小時,從昨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一來就穿著全套防護設備,平常在醫院只有看病才會穿,且採檢完就脫下,但是在採檢站當班的話,從早上要穿到中午才會脫下。陳惠蘭的搭檔護理師林惟婷說,因為疫情滿嚴重的,所以自己利用放假日志願來幫忙,也是給自己一個學習機會,雖然穿上防護設備後,整個早上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要到吃飯時才能脫下裝備,但在醫院有參加訓練課程,知道這種感覺,只是脫下口罩及面罩,會看到臉上有美麗的勒痕。對於家人是否會擔憂,陳惠蘭表示,家人知道自己要來支援,也很支持,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疫情有需要會全力支持。林惟婷則說,家人知道也支持自己來,他們相信自己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會作好措施保護自己,來過的學姊及疾管署人員也會分享經驗,如果疫情有需要,會願意再前來。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日前司裡同事透過友好群組召募,全國有八百六十名護理志工報名,她們全都不領薪水,且百分之七十八都是在職,大家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到機場支援。
-
2020-03-2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性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15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成為奧林匹克國家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30歲之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紐約馬拉松已有40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2018年首次由36歲的佛拉納干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2019年,34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1985年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女性跑者「努力接棒」。美國的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2小時45分。文章的作者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林賽女士在36歲時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我沒有跑馬拉松,但上述這篇文章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老花無法拆線,認定有年紀的人無法作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50歲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曲作告別曲。可是隨著我年紀一年年增長,我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看近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持續在工作。可能是我即將邁入70歲,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看了林賽女士的文章,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該篇報導,有的女性是在生過四個小孩才開始訓練馬拉松,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法國標緻雪鐵龍總裁斯泰夫中風之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後遺症。走出自家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辭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統率23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在人生陡然成空之後,斯泰夫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原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50天徒步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的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之後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世界排名前三大航太集團——賽峰企業監理會副主席。作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可能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18洞高爾夫球標準桿數是72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90桿到100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90歲,打出90桿。是的,您沒聽錯,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出國到疫區玩對台灣傷害有多大? 醫曝龐大花費勸別心存僥倖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台灣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更是連日暴增,對此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分析出國到疫區遊玩,會對台灣造成多大的社會負擔,也呼籲民眾醫療資源有限、防疫資源也有限,「不要再存僥倖心態出國旅遊了」。昨(17)日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這幾天新冠肺炎的案例快速增加,且大多是境外移入的案例,這讓他呼籲民眾,「第一線醫護人員拜託每一位國民,不要再存僥倖心態出國旅遊了」。另外蘇一峰提到,如果是工作原因必須到國外出差,大家都可以體諒,但如果出國只是為了出去玩,請務必要三思,他也提到,醫療資源有限、防疫資源也有限,一但爆發社區感染後果難以收拾,他更特別製作了表格讓大家了解「一個人出國到疫區後,所造成的社會影響超乎你的想像!」表格中顯示,許多人現在還選擇出國遊玩的理由不外乎都是「想出去玩,我有人權出去玩,生病在台灣醫療有健保,相信自己的運氣沒那麼差!」蘇一峰指出,回國若疑似感染但檢查後沒問題,防疫耗損為2次採檢陰性、4到5天隔離病房、20套隔離服裝備,每人約花掉國家2到5萬元。蘇一峰進一步分析,一旦確診就算沒有傳染給任何人,仍要進行多次採檢、3到4周隔離、用掉上百套隔離服,還要動員人力查接觸史,約花費國家20到50萬元,而且就算治癒仍可能會影響肺功能,若重症還有死亡風險。然而最壞的情況是確診並傳染給其他人,會造成社區感染、防疫資源大量耗用、醫護人員過勞,對台灣的影響難以估計。
-
2020-02-25 橘世代.健康橘
別把認同活在別人嘴裡 你的感覺是自己「想出來」的
在各種看法中,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人有兩面性,「被看的自己」和「看著的自己」兩種。自己裡面還有另一個自己。前面一個自己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後面一個自己是內在能自覺的自己。生活的煩惱、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總是被別人看,「別人覺得我如何?他們如何評論我?他們的意見是什麼:他們是否接受我或拒絕我、喜愛我或討厭我。」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取決於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感覺更甚於自己真正的感受,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會一直活在別人眼中;沒有自信,於是希求別人的讚美和認同。但又常常在別人眼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受傷。所以「自我覺知」很重要:要知道別人怎麼看你是他人的事,你如何看自己才是重點。價值是在自己心裡,不是別人嘴裡當我從外在看到我的身體時,我可以覺知到,但除此之外,我還能從內在覺知到我的身體。當我閉上眼睛時,我雖然看不到我的身體,但我還是能從內在感受我身體。外在的看法和內在的感受是非常不同的。如果你只是從外面來看你,你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只能看到別人眼裡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所看到的和別人看到的是一樣的。只有當你能從內在了解自己,從內在感受自己,才能真正建立自信、自尊與自我價值,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知道這一點。我聽說不少人費心整容後,對自己身材臉蛋還是不滿意。有位美麗明星因為亮麗的外表吸引數百萬名影迷,年老時她坦承,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美,終身都活在面具底下。也見過許多成功人士表現出極低的自尊心。他們的內心充滿自我懷疑,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尤其是在成功的當下,「我不夠好」內心的懷疑又跑出來,我必須更努力、好還要再更好。彷彿被下了魔咒。他們承認他們焦慮的渴求成功,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受到喜愛固然很好,可是,除非你也喜愛自己;如果自我感覺不好,所有一切都是虛的。聽到別人讚美很好,可是,除非你相信自己,那麼這些話正好肯定你的感覺;若不信,即使再多讚美也沒用。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什麼是「自我價值」?就跟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意義一樣:你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無關乎個人成就高低、收入多寡、成敗優劣,也不是來自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來自內在本質―你看見自己的存在和自己這個生命是很有價值的。就像香花即使掉到地上,還是香的;一千元的鈔票即使弄髒,價值還是不變。所謂「自信」,不是去追求表象,「變成有自信」那樣子的人,而是誠實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本來的樣子。想擁有「自尊」,不是要求別人來尊敬你,或以更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你。他們不會,直到你很尊重自己。當你看重自己,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別人也會如此。在各種看法之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你對自己的看法--當你看見自己的價值,就不需要依靠別人肯定;確定自己夠好,就不需要刻意討好;真心愛自己,就不怕沒人愛;對自己有信心,就不再受別人影響;忘了別人眼中的自己,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本文摘自《把壞日子過成好日子:觀照五種內在本質,找回生活中的滿足感》,高寶出版社 2019/01/30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7 橘世代.好學橘
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
不要讓年齡定義我們!活力充沛、擁有豐富歷練的橘世代,對於社會來說是源源不絕的人才寶庫,如何協助橘世代退休者投入社會,讓珍貴人力資源能在退休後,用不同方式再次回到職場,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而鼓勵更多年齡層的人繼續貢獻專長與勞動力,也可能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解方之一。社企創辦人楊寧茵著作的《全球銀力時代》書中提到,80多歲的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臺Aging2.0 顧問,並在大學開設計課,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合作,用自己多年生活經驗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合適、無齡化的通用設計。費雪笑說:「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的費雪女士,以Aging的開頭字母A為題,選了10個單字,暢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她用溫柔堅定的語調和勇氣,努力改變社會對高齡銀髮族的刻板印象。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態度一:自主權(Autonomy)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這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態度二:原創性(Authenticity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態度三:活動力(Activism)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態度四:美感(Aesthetics)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態度五: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態度六:接受自己(Acceptance)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態度七:尋求協助(Assistance)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態度八:負擔性(Affordability)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態度九:自在的孤獨(Aloneness)雖然中文翻譯同是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態度十:適應(Adaptation)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種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本文摘自《全球銀力時代》,野人文化 2019/11/06 出版【延伸/熟齡態度指南↘↘↘】。熟齡履歷指南:再就業、重定位,找出高年級優勢。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跟感冒一樣不可怕 痊癒少女:可怕的是那些傲慢與偏見
網路上每天更新著武漢肺炎的疫情,確診個案、致死率、口罩配給…似乎都是負面而令人沮喪的新聞,而各國政府努力防疫的同時,武漢肺炎也有痊癒的個案陸續出現。根據一条,首度康復的是武漢一名年輕女孩,從1月14日發病,1月19日確診並在家隔離,1月30日治癒,這16天,女孩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她也寫下自己的病程日記。文中提到的幾次心情轉折,人性面的自私與無私,似乎血淋淋地一次全播放。文章的第一段,女孩闡述對生命的想法,因為這次感染病毒有了鋪天蓋地的改變。「從1月14日開始出現症狀,到今天已經有16天了。每天都在數著日子,能活著的每一天,都很慶幸。或許,未來日子依舊平淡無奇,可是,對待生命的態度,會截然不同。」自責的心情1月14日,女孩從上海結束旅遊,返回武漢的路上開始感到不太舒服,自己雖然有戴著口罩,但是對一件事一直耿耿於懷。高鐵上,她旁邊坐著一個老奶奶,帶著三個孫子,要從南通回荊州過年,「我給了他們吃的零食,和一次性拖鞋,還簡單聊了幾句,不知道他們現在還是否安好。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自責,也很牽掛那位老人,如果不是連自己瞭解這次疫情都實在太晚了,誰會願意做個壞人?」擔心家人的心情女孩接著說,1月16日她刷微博,發現有人罹患心型肺炎卻苦無醫院收治,自己開始有了警覺心。1月19日完成抽血與電腦斷層檢查,當她看見「右下肺部有感染性病變」,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她回家,先叫自己的爸爸趕快離開武漢,同時擔心著媽媽的狀況,因為媽媽更早之前就感冒了,但是因為沒有表現異常,還堅持繼續上班、做家事、煮飯。女孩趕緊帶著媽媽去金銀潭醫院,不出所料,媽媽確診了,而且是雙肺感染。 不緊張的心情醫院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排隊或等待報告,已經開始顯露緊張不耐,醫師明確告訴女孩,現在沒有病床、特效藥,只能自主隔離。女孩心想:「那個時候,我竟然反而一點也不緊張了,因為那麼多人都是想來確診的,跟我們一樣的可能至少一半吧……人的本能就是:如果大家都一樣的話,事情好像就顯得沒那麼可怕。」不過,女孩表示,當時自己社交媒體上的朋友圈,還有不少人用開玩笑的心情,看待這次的肺炎。她於是發了一條自己確診的訊息,沒想到一小時內手機訊息量爆炸,在身心壓力不堪負荷之下,她就把朋友圈刪除了。 後悔的心情多數人原以為疫情離自己很遙遠,到了1月20日晚間,鐘南山院士發言證實人傳人,大家終於開始正視和應對這一切。隨後,女孩經歷了人生中最為慘澹的一次過年。「再沒有催婚,再沒有親人的團聚,再沒有豐盛的年飯,再沒有親人的圍繞和拜年祝福,只有滿滿的恐懼和不安,甚至是整夜的失眠。」女孩表示,自己當時還邊哭,邊寫好了留給妹妹的遺書,後悔自己還有很多都來不及去做的事,同時恐懼著自己像報導裡說的,隨時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 重獲新生的心情在家中隔離期間,女孩每天關注疫情的進展和全國人民的幽默,自我排解心情,由於失去味覺,她毫無食慾,不知不覺瘦了五六斤,也是這幾年來首次成功恢復到自己的理想體重。「1月26日晚上開始,我明顯感覺自己食欲有點恢復了。十多天以來,第一次主動想去找點吃的填肚子,夜裡去廚房撈了點吃的,竟然異常開心和滿足。恢復味覺的那一刻,仿佛自己如獲新生。」成功康復之後,女孩分享個人的經驗,歸結以下幾點:1、 在沒有核酸試劑確診的情況下,CT片和傳染已知病毒排查,基本99%就可以斷定。2、 一去醫院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診治,現階段其實應該是很難實現的,醫生們接診的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不如做好自我抗戰的心理準備,況且,醫院各種排隊,對於帶病疑似的你,身體更難受,不如在家裡休養。3、 這個病大部分輕症患者怎麼治?一句話,就靠自己的抵抗力。沒有對症的藥,最好的藥,就是自己的心態。女孩表示,過於緊張和消極,才是抵抗病情最大的阻礙。4、 一定要做好預防,不要以為病毒離自己很遠,最好養成日常消毒的習慣。感謝的心情文章後段,女孩感謝病程期間,受到許多人的關懷:藥店關門的狀況下,有同事想盡辦法幫忙取藥、有朋友冒著自身風險來送口罩和物資。另一方面,女孩認為這次疫情,武漢人做了很大的犧牲,也背了很大的黑鍋。 生命的意義「當你經歷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真的,那一刻起,會對所有的事都釋然,能健康的活著,比什麼都重要。而人們卻往往不夠珍惜當下,覺得健康的活著是生活的常態和理所當然。如果不經歷失去,誰會知道重逢有多麼美好?」女孩隔離在家這麼多天,發現天天躺著並沒有那麼讓人夢寐以求。只有對社會有貢獻,發揮自己的能量,才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我們輕鬆的生活,有賴他們在個人崗位上的負責「我以前沒有意識到,快遞、環衛工人、社區衛生人員,超市收銀員、計程車司機等等這些基層的服務工作者這麼被需要,甚至可以說,一天都離不開他們。我們看似輕鬆的生活,都是因為有他們在崗位上發揮光和熱,正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職業,才能讓整個社會良好運轉起來。」「我甚至也沒有意識到,那些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對於生命的守護的意義。在與死神搏鬥的真正關頭,他們沖在我們的前面。還有那些願意貢獻自己力量的志願者們,你們是人群中最耀眼的光!」最後,女孩對外呼籲,病毒存在的時間比人類更久,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互相支持,恢復社會常態。「病毒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就像感冒了一場一樣,真正可怕的是病毒來臨的時候,那些傲慢與偏見,那些歷史留給過我們卻不曾改變的教訓。願大家歷經浩劫,平安歸來,一個不能少,願未來和平共處,敬畏自然,一刻不鬆懈。」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很多人新年一開始總會訂定新年新希望,如開始慢跑、瘦下3公斤,穿上你最愛的那件洋裝,不管目標為何,你決定開始改變。遺憾的是,往往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該怎麼辦?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和你一樣,在健身和癱在沙發上掙扎,最後往往是沙發贏了。其實,有些方法讓你的目標實現。首先、不需要動用動機,也不需要動用意志力,先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樣的人會穿什麼、會吃什麼以及會做什麼事。運動心理學家歐科納(Eddie O'Connor)接受《預防》誌採訪時說,如果你問如何有動機運動?你已經輸了。因為動機不持久,不管你想瘦兩公斤、想增強體力,當你第一次需要費盡心力克服偷懶一下的慾望,動機就開始遠離。歐科納建議,與其想如何才有動機運動,還不如給自己一個清新的圖像,想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要瘦下來並不具體,例如我想成為健康的人更有力量。」因此,想想健康的人怎麼做、怎麼吃。歐科納以自己為例,以前他也會懶得去跑步或做其他訓練,直到他自覺,自己是個混合健身(Crossfit)教練,就要像個教練的樣子,也要吃得像個健身教練,然後和健身社群互動後,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執行目標的過程中,如果障礙出現,歐科納建議,「告訴自己這是達到目標必須有的代價,」以為可以輕輕鬆鬆達到目標是愚蠢的,所以他建議,擁抱過程中所有的挑戰,並相信自己可以突破,這會讓你在看到成果後更有成就感。目標砍半為健康網站Web MD 執筆的營養師卡茱伽(Sally Kuzemchak)建議,對自己期望低一點,反而能達成目標且持續下去。例如設定每天深蹲五下,每天都會達到目標,如果設定每天深蹲30下,就會想算了,何必這麼累?當你達到目標,就給自己小小的獎勵,如享受Spa、買一件新的上衣等,當作自己恭喜自己。只給自己5分鐘卡茱伽也提供自己另一個方法。如果不想運動,她會設定鬧鐘,只運動5分鐘,如果運動了五分鐘後還是不想運動,就停止。但她運動五分鐘後,百分之百會繼續運動,對她而言,這是讓自己起身動起來的小技巧。讓運動容易點如果開始覺得沒有動機運動,或必須逼迫自己,表示你沒有享受運動。例如你討厭跑步機,覺得在跑步機上跑步很無聊,就改去公園快走或去上堂舞蹈課,選擇同樣加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有很多選擇,沒必要讓自己痛苦,也就難以持續。專注在運動後的感受每次提到運動後的獎勵,歐卡納認為,「運動後的感受就是最大的獎勵,」很多人持續運動,成為運動咖,就是因為運動後更放鬆、更有活力、更正面,覺得世界真美好,希望人生裡持續有這樣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是需要獎勵的那種人,也建議不要將運動後的獎勵和美食連結,以免功虧一簣。相信什麼,得到什麼,就是這麼簡單。最適當的運動強度是,運動完,想著明天還要運動。去嘗試任何你不討厭的運動,不管什麼都好,如果沒有任何想法,穿上最舒適的鞋子、輕便的衣服,出門走路就好。從散步到快走,從10分鐘到20分鐘,到半小時,覺得快走有點無聊了,就開始慢跑,跑五百公尺,到跑一公里,一直到3公里,一天一天、一週一週,你會欣喜地發現,體力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往後你更可以挑戰各種你想要挑戰的運動,成為別人眼中的運動咖。每天早上10 分鐘,神清氣爽一整天如果你沒有時間走出大門運動,下面還有來自瑜伽的體位法可供選擇。每天早上十分鐘,練習完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地出門去。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採躺姿。雙腳與瑜伽墊同寬,隨著呼吸,雙膝左右倒,如同雨刷,意識停留在髖關節的活動,練習5 次。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從四足跪姿開始,手腕在肩膀下方、臀部在膝蓋上方。腳指頭捲進來,肚子接近大腿,吸氣、膝蓋離地,吐氣、大腿出力,將臀部往斜後方延伸,初學者可以維持膝蓋彎、腳跟顛起,停留5 個呼吸。平板式(或稱棒式) 強化核心從跪姿開始。兩腳往後踩,腳球往後頂,手臂和腳指撐起身體,大腿繃緊、核心收穩,肚臍往上收,身體中段不要拱起或下垂,視線往前,保持脊椎延伸。維持這個姿勢直到想休息。但切記這個動作不該造成腰酸或腰痛,量而為。寧可10 秒、10 秒累積幾次,也不要一次過長時間造成腰傷。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延伸/慢老教主最新作品《不減肥才能瘦》】。從慢老到不減肥,黃惠如的優雅生活學。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安、靜、能、繫、望」 五字訣 防疫隔離的安心原則
無預警被捲入封城風暴不能返國,無預警被告知須居家隔離兩周不能出門,人心難免失措不安,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這群人數越來越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共同建議,隔離者可利用「安、靜、能、繫、望」五原則,幫助身心安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無論是居家隔離者或住院隔離者,都可能擔心自己真的被感染而變得較為敏感不安,同時也可能對於被隔離的不便感到委屈不平,因此產生複雜心理情緒反應,像是否認、焦慮、恐慌、憂鬱、自責、抱怨、憤怒、失眠等。張家銘表示,適當的身心安適有助提升免疫力,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曾在2007年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被隔離的民眾可參考。其中,「安」是指促進安全適當注意自己的健康,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靜」是指促進平靜鎮定,可藉由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以調適自身情緒。「能」是指提升效能感,即便身處隔離環境仍有自己可掌握之事,像是看書、作運動、寫心得或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等,如此能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指促進聯繫,適度留心疫情訊息,並利用視訊與電話等工具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感到被支持、不孤單。「望」是指灌注希望,別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要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
-
2020-02-04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如「嚴重感冒」抗煞英雄:要對台灣醫療有信心
武漢肺炎延燒,讓人憶起17年前在台灣爆發的SARS疫情,當年的「抗煞英雄」之一周建存現在桃園開診所,在2003年SARS爆發時,正在馬偕醫院擔任第1年住院醫師,就曾因照顧SARS病患不幸被感染住進加護病房,一度絕望心灰,幸求生意志堅強逐漸康復;他說,武漢肺炎相對SARS病毒不強,但傳染力較強,像是「嚴重感冒」,台灣有過去抗煞經驗,請民眾相信自己,也要對台灣醫療體系有信心,多點支持、包容,切勿過度恐慌。周建存說,當年畢業自高雄醫學院後進入馬偕醫院急診室擔任主治醫師,25歲行醫第1年就碰上SARS疫情,台灣開始出現確診病例,坦言當時對疾病沒有太多資訊,有無發病者幾乎都混在一起,當時全憑一股年輕醫師的熱血全力救治,2003年5月份,有發燒病患送進醫院,他協助診治,未料過沒多久自己也出現發燒、咳嗽等異常症狀,心裏就萌生不好預感。「得知確診SARS那一刻,就覺得自己死定了!」周說,當時發燒39.3度、肌肉無力且胸悶,在急診室緊急照X光檢查,由於自己有診治SARS病患經驗,就有預感因有病例接觸史可能也被感染,果不其然最後「中了」,接著穿上全身防護衣,就被送去加護病房隔離。周回想起住進加護病房的2周直言「相當煎熬」,因已有前線醫護人員不幸殉職,頭幾天自己病情加重,數度無法呼吸、全身癱軟,他痛苦自問「為何是我,還那麼年輕,為了救人卻也染上SARS」,父母與他通電話加油,他強打起精神回應會努力配合治療,要戰勝病毒。周建存說,感染後住進加護病房,自己的心裡轉折相當大,幾乎夜難成眠,好在醫院老師、同仁全力救治,牧師也到病房內替他禱告,當時也有同院醫護同仁染病,「彼此用病房電話相互加油打氣」,讓他體會自己並非是孤單一人,自己也因年輕,求生意志強大慢慢康復。從加護病房躺了2周,接著轉到普通病房1周,出院後自主隔離10天,將近1個月的時間,周建存終於抗煞成功,後續也靠著養成游泳等習慣復健,最後重返醫院急診室第一線,在馬偕一待就待了7年多,他說回顧過往只有滿滿的感謝、感恩,也因台灣經歷了一場SARS風暴,多名偉大的醫護人員在前線犧牲奉獻,讓後續抗煞工作更加順利,也能訂出一套治療準則。「台灣有充足的抗煞經驗,請民眾不要過分擔心」,42歲在桃園區開設容光診所的周建存面對武漢肺炎疫情,他認為,SARS病毒性強,會讓身體經歷一場免疫風暴,武漢肺炎相對病毒不強,但傳播力卻強,健康成年人染病症狀輕微,但就擔心本身有慢性病者若染病,恐會引起重症或是多重器官衰竭等,但強調民眾不須過分擔心,要對自己與台灣醫療有信心。周認為,武漢肺就像是「嚴重的感冒」,目前湖北武漢死亡病例多,主因在於確診病患多,但當地醫療系統無力負擔,在台灣,大家應多持正面態度,若有人染病也不要歧視,應多點鼓勵與支持,也才能減少傳染病的散播風險,至於口罩應留給最需要的人,不需過度採購。周建存建議,若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務必戴上口罩到醫療院所診治,再來若要到市場、人多等空氣不流通處再戴上口罩,若在一般戶外空間,健康者不需要配戴口罩,「不要過分恐慌,自己嚇自己」,要把口罩留給最需要的人,否則連醫護人員都買不到,反而本末倒置。
-
2020-01-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吃一整碗飯要花7年 長庚抗癌志工用傷疤和運動勉勵病友
林口長庚醫院癌症資源中心今天舉辦歲末關懷活動,罹患口腔癌第四期的病友葉明祥出席和大家分享他的抗癌經歷。他說,由於長期抽菸導致肺功能極差,治療期間必須一直被抽痰;術後第一次拿下鼻胃管嘗試由口進食,營養品竟然從手術傷口流出,這種種過程雖然很挫敗,但他靠著積極運動,終於撐到戰勝的那一刻,還能在醫院擔任癌症志工,因此他鼓勵所有的病友要多運動,可以改變人生。65歲的葉明祥說,治療初期一直被抽痰非常難受,為了改變現況,他每天拿著拐杖在醫院樓梯間穿梭當作運動,一周後醫生說可以不用再抽痰了,他高興的如獲恩賜。不過手術後身體構造與面容的改變,讓他很多事情需要調適,連最基本的吞嚥動作都要重新學習。復健開口動作,每日每小時要做10分鐘,每日至少10次,持續2年,「第一次拿下鼻胃管嘗試由口進食,營養品竟從手術傷口流出,傷心的淚水也跟著掉下」,他說那一刻覺得自己像極了科學怪人,但他總相信自己可以撐到戰勝的那一刻。葉明祥於是更積極運動,雖然為了要補齒齦做為支撐,讓他少了左小骨,他仍舊騎腳踏車挑戰登高山,要證明他一樣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他說,附加的好處竟是氣喘不再發作,也開啟他吞嚥訓練的契機,花了7年的時間終於可以吃完整整一碗飯,才發現能吃到食物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葉明祥擔任林口長庚癌症資源中心志工已經2年,帶著臉上傷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門診及病房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儘管復健會流血,但是渴望開口的動力讓葉明祥不放棄,他的兒子也被感動,陪著父親復健,一邊準備考大學,一舉考上台大經濟系。癌症中心林永昌主任表示,運動對於癌症病人有明顯的幫助,我們除了關注治療成效外,更鼓勵大家做適度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3至5次,每次至少30分鐘,透過這種運動方式能有助提升免疫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
2020-01-18 橘世代.健康橘
「把狀態調整好,自然會有好姻緣」丁寧走出陰影亮麗轉身
「我在14歲之前,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前年才以「幸福城市」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丁寧,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向性格豪邁,很難與她描述的「自己」做連結。兩個「不一樣」的丁寧,都是真實的她;是什麼力量促成她走出陰影亮麗轉身?答案不會只是一個。她樂於和《橘世代周報》讀者分享,對她人生有深遠影響的二部電影。不快樂的童年 讓她懷疑自己丁寧有著不快樂的童年,爺爺有酗酒習慣,酒後常對小孩們叫罵,而父母親相處也不和睦,「我曾懷疑自己的心底是否存有愛的基因,幸福與快樂對我來說如此遙遠」。總渴望有平靜生活的丁寧,少女時期因亮麗的外型進入演藝圈,遠離家鄉的她獨自生活,但兒時的「經驗」使得她常自我封閉,一直無法與人交心,直到遇到她的瑜伽老師。學瑜伽過程中 回顧原生家庭丁寧的瑜伽老師不僅教她透過肢體習慣自己的身體,更要放寬心正視童年的陰影,過程中,她回顧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與家人坦承自己昔日的深痛並獲得和解,才走出枷鎖。回顧自己前半生傷痕的丁寧,當時已36歲,即使與家人和解,她仍不相信自己有資格擁有幸福的家庭,直到看了李安執導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認識了現任丈夫馬修,才領悟並認真的走進美好的關係;在此之前,她無法正視任何一段感情的未來。把狀態調整好 自然有好姻緣丁寧說:「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自然會有好的姻緣」,就像電影中的主角比利.林恩,最後願意捨棄所有的過往,原諒那個不斷逃避的怯弱自己,才能夠重新開始,好好的去愛自己。堅強外表下 有著害怕丁寧一向喜歡李安執導的電影,在李安的電影裡面,主角一切都充滿著恐懼感,即便到了最後一刻,也不見得能夠獲得勇敢,這跟她的人生有不少相像之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主角,是被奉為英雄、戰功彪炳的軍人,但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戰場上的生離死別,槍林彈雨帶來的是無止境的恐慌,他只想躲開眼前眾人慶賀的歌舞昇華,與自己的悲傷相處。丁寧從比利.林恩憂傷的雙眼裡,彷彿看見了自己。丁寧表示,比利.林恩與家人相處不睦,但一直未曾表現出來,這讓他無法去融入任何團體,這樣的角色性格無比真實,就像她自己,堅強的外表下其實充滿了害怕。透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情推演,讓她領悟到要捨得放下羈絆,無論是對於家人或同袍,都不要糾結,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但丁寧仍自我告誡要努力學習這一切。從電影悟人生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人生領悟:不要過於糾結,沒有什麼人事物是過不去的。自我提醒:努力學習放下羈絆,才能夠重新開始,好好的愛自己。【老派情人節專輯】。名人心法/李昂:規劃退休生活,別忘了把愛情也規劃進去。名人心法/鄧惠文:關鍵10年是婚姻瓶頸。名人心法/林黛羚:家人關係 決定家的樣子。名人心法/侯昌明:預習空巢期 早起一個動作找回夫妻溫度。名人心法/丁寧:把狀態調整好,自然會有好姻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4 性愛.愛情診療室
婚戒第一天就飛走了…小禎:我的婚姻就是場兒戲
藝人小禎和老公李進良的感情起起伏伏,男方風流屢遭起底,讓小禎幾度心累走不下去,兩人已於去年簽字離婚。之前她主持的節目播出,討論各國結婚文化,她突然語出驚人地說:「我的婚姻就是一場兒戲。」讓在場的人面露尷尬。小禎最近積極減肥健身,身材恢復到剛出道時期,曬自拍照被讚撞臉好姊妹隋棠,適逢暑假,她也帶著女兒到美國過暑假,雖然她人不在國內,但主持節目正常播出引起討論,小禎回憶當年在美國和李進良公證結婚,接待他們的人表示稍後會有人從另一道門出來為他們證婚,沒想到卻是同一人換了身衣服回來,她說:「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婚姻就是場兒戲。」 小禎表示他們的婚戒是在台灣訂做的,但當時來不及帶去美國,到了當地為了公證,就托友人買了一個臨時用的戒指,結果買來的戒指太大,登記結婚後兩人去迪士尼樂園玩樂慶祝,坐了一趟雲霄飛車,李進良的戒指也跟著飛了。雖然聽來是不太順利的遭遇,但小禎很灑脫笑說:「沒關係啊,你們可以開心一點,我在講的是一個笑話。」幽默又堅強。 堅強讓自己更強大電影《後來的我們》有一句台詞「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每個人的幸福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幸卻有千千百百種,當我們在書寫自己的故事時,不用自怨自艾,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用不幸在灌溉,收穫人生的果實,堅強的女人會選擇讓自己更強大!一、相信自己「我做得到嗎」、「我可以嗎」,停止懷疑自己,相信你走來的每一步,都能帶來成長和力量,可能來路並不順遂,但都是獨一無二的記憶和籌碼,相信自己可以迎接幸福,能夠戰勝困境,不要還沒做就說不行,潑自己冷水。 二、家人是永遠的避風港不管在外面遭遇什麼事,只要回頭,就有家人在那裡等妳,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我們永遠的依靠,再多委屈都能化解,即使是出嫁的女兒,也不要忘了關心家人,更不該因為顧及婆家斷了和娘家的聯絡,無條件站在你這邊的,除了父母家人還能有誰呢? 三、不須羨慕別人的幸福「幸福」存在但不通用,我們常常看她光鮮亮麗,或看她老公每天送鮮花,好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但老是盯著別人的幸福,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快樂,也許妳也正在被人仰望呢!樂觀向前走,從日常中感受幸福的點點滴滴,珍惜自己所有,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
2019-12-29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個小又如何? 自信使她圓夢走秀
邁入50歲後的熟齡階段,有人退休後不是賦閒在家看電視就是帶孫,日子一久恐漸漸與社會脫節,但也有人努力活出自己;62歲的劉玉雯參與教會的樂齡活動,小個子的她霸氣走秀充滿自信,一圓模特兒的夢。「有了年紀後,更要經營自己。」劉玉雯說,從幼教老師退休後,一開始也是到處旅遊、爬山、參與成長課程等。本身是天主教友的她,在永和天主堂時接觸老盟,踏入樂齡健康活力中心,報名老盟與天主堂所合辦的「玩美樂齡模特兒」課程。劉玉雯說,報名前曾有好友問,「妳這麼瘦小,真的要報名嗎?」她也懷疑自己身材太過嬌小,是否真能做得到?但她個性好強,別人愈覺得不可能,她愈要做到,決定報名。2個月的訓練課程充實豐富,包括臉妝與走台步教學、定裝棚拍,團員們還自行約定練習走台步。劉玉雯很感謝授課老師的指點,例如表情要柔和、眼神要看向前方等等,讓她們從走秀門外漢得以略知皮毛。更重要的是,過程中她更有自信了。劉玉雯記得老師曾對她說:「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就會有自信」,讓她獲得極大鼓舞;老師也對近10位學員說:「做自己就是最棒的!」讓學員個個都充滿信心。日前在永和天主堂正式發表走秀成果,劉玉雯配合著音樂節奏更換Pose,展現十足信心。但她笑說,當下內心還是小小緊張,尤其看到滿滿爆棚人潮。劉玉雯說,「62歲的我,活得更好!」她說經過此次訓練,讓她更有自信外,個性也變得圓融。她也勉勵熟齡女性,要退而不休,人生的下半場,記得要更愛自己。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
2019-12-18 科別.精神.身心
企圖輕生6次都沒有成功...他在精神病院領悟這個道理
可以難過,但「難」完了要「過」待在精神病院的那六個月是我生命中很難得的經驗──是的,我曾經被關在精神病院,長達了六個月的時間。在那個被鐵門管制進出的樓層裡,我的「同學」很多,有躁鬱症、憂鬱症、強迫症、思覺失調症等患者,我們雖然各自服用不一樣的藥物,卻同樣在那個區間被集體放養著,就像一群羊,在各自的人生裡做著自己的夢,沒有前因後果,這一秒平靜也可能在下一秒就大發作,然後突然變成狼:有人發狂地撞牆搥牆、有人蹲在角落哀號地哭,也有人在那樣詭譎的氛圍裡,還可以安靜又規律地一直開開關關著水龍頭,一天好幾百次。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正常,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瀕臨瘋狂。我知道自己在精神病院,但我覺得自己更像在地獄。我每天繃緊神經,提防身邊會突如其來的攻擊或情緒爆發……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經常被打,最常打我的那個人,他在白天跟我還滿要好的,但是他會在半夜躁鬱症發作的時候,跑過來揍我,好幾次我就是在睡夢中痛醒,可是第二天他竟然什麼都不記得了。我不怪他,每個來這裡的人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都一定有一個生命的難關。整個醫院,唯一沒把我當精神病看的人是我的心理輔導師,她是一個女生,她沒說但我知道,她從來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在那個同性戀還沒有「除罪化」的年代,她是我的明燈,我的恩人。她鼓勵我開口,把我想說的話說出來,在我的陳述之後,她對我最常使用的語法是:「那你覺得呢?」,她從來不會預設立場,也不會給我答案,她要我從自己的內心找解答──她的方式,就像拋出一條從天而降的繩索,要我靠自己的力量,爬出我的生命黑洞。而她就是那個洞口的光,她讓我相信自己是正常的,是可以像一般人那樣去爭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那六個月,每周兩次的心理治療課程裡,她不但讓我找回自己,找到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她還提供我專業的性向測驗與分析,讓我不只敢再逐夢,更知道「廣告」業可以是我接下來的人生裡,具體去追求的座標。 我永遠不會忘記,她對我影響最深的那句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在我企圖死了六次都沒有成功之後,這句話更讓我刻骨銘心。在我一路從軍官禁閉室到那個受盡羞辱的小單位,最後到了精神病院,我以為自己走入的是一個絕境……結果我竟然是在這裡得到了重生的勇氣跟重新面對人生的智慧,那是我在多年後回頭,更深的感觸與認同:真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生有時候會很難,眼前的關會不好過。不要壓抑你的情緒,不必假裝你很勇敢,「難過」是真誠的表現,是付出後的紀念,「難過」是你人生最踏實的證明。所以你當然可以「難過」,只是「難」完了要「過」。別一直執著在那個「難」,別強化對難的想像,讓「難上加難」。而所謂的「過」,就是先努力往前走。覺得很難的時候,讓我們先努力往前走,也許是後來會遇上的某個人,也許是過程中新的啟發,很多在當時很難的問題,後來都會有答案;很多在當時很辛苦的關,後來都會成為你生命裡最特別的轉折跟契機。直到現在我還是偶爾會想起當時在精神病院裡的「同學」,他們都是把自己留在那個「難」裡的人,我希望他們後來都能走過。而我又是何其幸運地可以走過那一段,於是後來才能再揮灑了那些我想要的人生。於是我告訴自己,將來我也要做一個引光的人,就像當年在洞口為我引光的那位心理輔導師一樣。那就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那就是我在走出生命的地獄之後,最想跟你分享的故事。本文摘自《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時報文化出版/作者: 蔣承縉、李小光
-
2019-11-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口嫌體正直?頂客網紅曾說不愛小孩 突發影片宣布懷孕
中國知名網紅Papi醬(姜逸磊),擅長犀利的言詞,搭配變聲的搞笑影片吸引一大票粉絲,她曾經說過「不喜歡小孩」、「不生小孩也挺好,逢念過節各回各家」,受到不少單身、不婚族群的擁護,結果11月14日,她無預警發布影片宣布自己要當媽啦!她在影片中表示:「我發現我朋友們的爸爸媽媽,不管他們曾經對他們的小孩有多麼嚴厲,一旦他們成為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無一例外的會對第三代非常的寵溺。我希望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以後不會變成這樣。」接著她就自爆自己懷孕的消息,讓網友們又驚又喜。Papi醬:人生排序自己第一,父母最後雖然多數網友都瘋狂地恭喜她懷孕這件事,不過也有人驚嚇多於驚喜,直言「我一直以為Papi是頂客啊!」、「恭喜Papi!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Papi醬給外界的形象,一直非常獨立、前衛、直接,她和大學同學老胡結婚五年,如今邁入下一個里程碑。關於人生的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你會怎麼排?今年二月,在湖南衛視《我家那閨女》節目中,當其他來賓都說「孩子第一、自己末位」的時候,只有Papi醬大言不慚,說她的人生排序第一就是自己,接著才是伴侶、孩子和父母。她解釋道,「因為一個人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之後的這一生我是跟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只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是他們自己走的。」Papi醬:與愛的人結婚,切勿病急投藥醫同時,她也給了未婚的大齡女子一劑強心針,她說女人不要管長輩催婚、催生,不要去聽別人說「歲數到了就去結婚」這種話,愛情應該忠於獨立的內心,不要被年齡綁架,因為人們總是要先學會愛自己才會愛別人。當時Papi醬在節目上說得信誓旦旦,實在很難想像如今她也成為一名準媽媽了!小編想,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大學時候有一個閨密,天天出去跑趴玩樂,喜歡追求新鮮的她,當時還對著大家說「假如有一天我說要生小孩,拜託一巴掌把我打醒」,結果畢業兩年多,認識好男人就閃婚懷孕了,成為大學同學中最早當媽的一位。如果現在給Papi醬重新選擇人生排序,相信答案會不太一樣!當我們還小,依偎在父母身邊的時候,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父母;當我們單身、衝刺事業的時候,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當我們陷入一段瘋狂的愛情,會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伴侶;而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位從此變成了孩子。道德許可效應:成年人的世界,身體最誠實有網友認為,「成年人的世界,嘴上說不要,身體最誠實」,所以不用輕易相信別人在公眾場合發表的觀點,因為言行不一是人性很自然的一部分,以心理學來說,這就是「道德許可效應」:當人對某事有一個明確的道德標準之後,在做出與這項道德標準相關的行為和判斷時,反而更傾向於違背這項道德標準的行為。不過,喜不喜歡孩子、為了婚姻或他人的催促生下孩子,跟單純懷了愛情的結晶又不太一樣。因此也有網友反駁,「不喜歡孩子不代表不生孩子」,只要遇見了對的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之下,懷孕代表愛情的結晶,就算不再是頂客族了,也能用新的方式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