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直腸癌
共找到
322
筆 文章
-
-
2020-01-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35%癌症是飲食引起 營養師推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
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患有癌症,每6分2秒就增加1人罹癌。癌症除了起因於先天基因問題,也與後天環境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特別是飲食與癌症的高相關性為醫界所證實,因此,如何挑對食物以趨吉避凶,便顯得格外重要。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指出,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等,都與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不妨多花點心思,從改變錯誤飲食習慣以及慎選安全食材著手,來避免癌細胞的產生。國泰醫院內湖分院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市場上唾手可得的各色新鮮蔬果之中富含各種「植化素」,就是物美價廉的抗癌食材。以存在於黃色、紅色及紫色蔬果中常見的「類黃酮素」來說,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這類植化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不僅有助防癌,還能抗菌、抗過敏等;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花青素、兒茶素、異黃酮素(可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及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檞皮素(有助降低肺癌發生風險)、白藜蘆醇(動物實驗發現可抑制腫瘤生長)、楊梅素(能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率)等。台灣傳統醫學會副祕書長彭溫雅表示,在綠色、黃色及紅色蔬果中含量豐富的類胡蘿蔔素,除了能夠提供維生素A,幫助維護視力,本身也是抗氧化劑,具有防癌及保護心血管等功能,常見的如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及茄紅素(有助預防攝護腺癌、乳癌、肺癌、口腔癌、胃癌、結腸癌等)。此外,蔬果中常具有一些特有的氣味,主要是含「有機硫化物」這類植化素,像花椰菜、芥蘭、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蘿蔔硫素,都有助於預防乳癌及攝護腺癌。1、花椰菜:證實能有效防癌白色、綠色花椰菜,有「十字花科植物之王」的美譽,其中所含的蘿蔔硫素,是其他綠色蔬菜的數10倍。過去的研究顯示,常吃花椰菜的人,罹患胃癌、肺癌及大腸癌的機率,都相對比較低,但是綠色花椰菜的抗氧化效果更強。2、深綠色蔬菜:幫助體內做環保深綠色葉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具有相當好的抗癌作用,同時豐富的纖維質也可以幫助體內環保,因此建議每天都要多吃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A菜。3、菇類:提升人體免疫力據醫學報告指出,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白美菇等所有的菇類,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癌細胞生成的功效,還能夠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除去已經生成的惡性細胞,所以不妨多運用香菇來入菜。新鮮菇類的保存期限普遍較短,最好在3、5天內吃完,而經日曬處理的乾燥香菇,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D前驅物質,對抑制乳腺癌及攝護腺癌有幫助。4、甜椒:抵擋自由基入侵市面上常見的紅椒、黃椒,都屬於甜椒,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檞皮素及楊梅素等。其中,β-胡蘿蔔素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能抵擋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而甜椒的β-胡蘿蔔素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對於預防癌症,可說是強而有力的幫手。5、大蒜:阻止硝酸鹽變質大蒜中的類黃酮素如檞皮素、楊梅素、芹菜素,以及有機硫化物如蒜素等,都是身手不凡的防癌戰士。據研究顯示,常吃大蒜的人,罹患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要低得多;另外,受不了嘴饞,想吃烤香腸或臘肉時,千萬不要忘記配顆大蒜,因為大蒜中的某些植化素,有助於阻止硝酸鹽轉變為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6、南瓜:改善攝護腺增生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子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7、黃豆:抑制癌細胞增長黃豆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其中的金雀異黃素及異黃酮素,不僅是抗氧化劑,同時也有很好的抗癌效果。金雀異黃素能夠抑制癌細胞增長,異黃酮素則能降低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及乳癌的機率。包括黃豆以及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干、豆包和豆皮,都有一樣的功效。8、蘋果:幫助排便順暢蘋果確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而且不削皮的蘋果,比一般水果有更多的纖維質,當中還有檞皮素、楊梅素、花青素等多種植化素,可以抵擋自由基所導致的癌症;同時,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也能幫助排便順暢,有益體內排毒及瘦身效果。9、番茄:修補受傷細胞番茄當中的茄紅素,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劑。據醫學研究顯示,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癌、乳癌、胰腺癌、肺癌、子宮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功效,可以保護細胞不受傷害,也能修補已經受傷的細胞。不論是拿來做菜的大番茄,還是當成水果的小番茄,都有一樣的功效。10、莓果類:抑制癌細胞惡化屬於莓果類的草莓、藍莓和小紅莓,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但其實莓果類的抗癌效果也不錯。這是因為莓果類含有的鞣花酸成分,能夠緩和入侵細胞的致癌物質,也能夠抑制癌細胞的惡化。11、柑橘類水果:保護DNA遠離癌細胞柑橘類的水果,例如柳丁、橘子、檸檬,富含維生素C以及β-隱黃素、葉黃素、檸檬黃素等優秀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DNA遠離癌細胞的迫害,對於食道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若需要服藥的人,記得要和柑橘類水果隔2個小時後再吃。12、柚類水果:強力抗氧化劑葡萄柚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而這兩樣都是最優秀的抗氧化劑,另外,還有多種植化素,也被證實能夠抑制大腸癌、乳腺腫瘤等。在挑選葡萄柚時,以紅葡萄柚較白葡萄柚為佳。13、芒果:抑制腫瘤生長芒果含有許多抗氧化的成分,例如茄紅素、β胡蘿蔔素、檞皮素及沒食子酸等,對男性來說,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而對女性而言,則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生機率。14、橄欖油:阻止癌細胞侵入橄欖油是目前公認最健康的油,當中含有多種植化素,能抵擋自由基對心臟的傷害,另外,也能保護人體不會輕易地讓癌細胞侵入。據調查顯示,每天食用橄欖油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起不使用橄欖油的女性要低得多。15、綠茶:避免細胞膜氧化綠茶中的兒茶素,是使綠茶喝起來帶有些微苦澀口感的主要成分,可以保護細胞膜,避免受到氧化傷害,進而降低罹癌機率。所以,綠茶不只是飲料,更是有助防癌的保健飲品,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每天喝一杯綠茶,來取代市售的含糖飲料,才是明智的抉擇。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21世紀的維他命! 「植化素」預防疾病、抗細胞癌化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 每百人有2-3人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國人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8年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每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篩檢後,每千人約一到兩人確診罹癌,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是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則是較多人第一次篩檢,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的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無法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可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降至六成多,到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最好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建議保持規律運動,應少吃紅肉、每日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等。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很重要 檢百人有2-3人揪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我國癌症之冠,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篩檢情形,每篩檢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每千人約有一到兩人罹癌。醫師表示,癌前病變者切除病灶即可避免演變為惡性腫瘤,提醒50-74歲民眾把握政府補助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有一等親內家族史者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接受政府補助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的人口當中,癌前病變比率約為2-3%,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由政府篩檢最後確診罹癌的比率約為1-2‰,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源於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來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縣市較多人第一次篩檢、有的縣市較多人已持續篩檢數年等,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並不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為六成多,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因此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則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近四分之一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平時宜保持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另應少吃紅肉、每日食用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等。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早上空腹喝豆漿營養大打折扣?跟著中醫師喝豆漿養生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豆漿、豆花、豆腐食療大全》,作者王作生】常喝豆漿益處多《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延年秘錄》上也記載豆漿「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中醫理論認為,豆漿性平味甘,滋陰潤燥,「秋冬一碗熱豆漿,驅寒暖胃保健康」,常喝豆漿,對身體大有裨益。豆漿的功效鮮豆漿被中國營養學家推薦為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的健康飲品。飲用鮮豆漿可防治缺鐵性貧血。豆漿對於貧血病人的調養,比牛奶作用要強。以喝熟豆漿的方式補充植物蛋白,可以使人的抗病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抗癌和保健作用。長期堅持飲用豆漿能防治氣喘病。功效1 保護心腦血管作為日常飲品, 豆漿中含有大豆皂糖苷、異黃酮、大豆低聚糖等具有顯著保健功能的保健因子。多喝鮮豆漿可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可維持正常的營養平衡,全面調節內分泌系統,降低血壓、血脂,減輕心血管負擔,增加心臟活力,優化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並有平補肝腎、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功效,所以有科學家稱豆漿為「心血管保健液」。功效2 降低血糖糖尿病大多是由於不科學的飲食長期積累造成的,不當的飲食往往會影響鎂、磷、銅、鋅、鉻、鈷、鍺等元素的吸收,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最近國外有學者研究證實,豆類飲品具有降血糖作用,豆漿是糖尿病患者極其寶貴的食物,因為糖尿病患者攝取豆漿中的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控制血糖。功效3 防治高血壓豆漿中所含的豆固醇和鉀、鎂,是有力的抗鹽鈉物質。如果體內能適當控制鈉的數量,便能防治高血壓。功效4 防治癌症豆漿中所含的蛋白質和硒、鉬等都有很強的抑癌和治癌能力,尤其對胃癌、腸癌、乳腺癌有特效。功效5 養顏美膚科學研究認為,女性青春的流逝與雌激素的減少密切相關。鮮豆漿除了含有植物雌激素以外,還含有大豆蛋白、異黃酮、卵磷脂等物質,對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子宮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是一味天然的雌激素補充劑。同時,豆漿還含有一種牛奶所沒有的植物雌激素黃豆苷原,該物質可調節女性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每天喝300~500毫升鮮豆漿,可明顯改善女性心態和身體素質,延緩皮膚衰老,達到養顏美容之目的。功效6 強身健體每百克豆漿含蛋白質4.5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1.5克、磷4.5克、鐵2.5克、鈣2.5克,此外,豆漿中還含有維生素、核黃素等,對增強體質大有好處。豆漿飲食指南豆漿的適用量正常成年人每天飲1 ~ 2 次, 每次250~350毫升即可;兒童每天飲200~250毫升為宜。不適宜喝豆漿的人群豆漿雖然很有營養,也不是人人都能飲用或多飲用的,比如:急性胃炎和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均不宜食用豆製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腸脹氣。豆漿中含有一定的低聚糖,能引起嗝氣、腸鳴、腹脹等症狀,所以胃潰瘍的朋友儘量少喝豆漿。胃炎、腎功能衰竭等病人需要低蛋白攝取,不宜飲用豆漿。因為豆類及其製品富含蛋白質,其代謝產物會增加腎臟負擔。豆類中的草酸鹽與腎中的鈣結合,會形成結石,加重腎結石的症狀,所以腎結石的患者也不宜飲用豆漿。痛風是由嘌呤代謝障礙所導致的疾病。黃豆中含有嘌呤,黃豆磨成豆漿後,嘌呤幾乎沒有損失,所以,痛風病者不宜飲用豆漿,或者適量飲用豆漿後需減少肉類的攝入量。豆漿 VS 牛奶豆漿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日常營養飲品,其營養價值完全可以和牛奶相媲美,而養生保健價值更勝一籌,大豆皂苷、異黃酮、卵磷脂等特殊的保健因子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說,豆漿是「心腦血管保健液」。豆漿與牛奶相比,有五大優勢:1. 豆漿中含植物性保健成分,包括大豆異黃酮、大豆皂苷、大豆多糖、大豆低聚糖,以及其他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成分對於預防多種慢性疾病均有幫助。而牛奶中沒有這些成分。2. 豆漿中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不含有膽固醇。3. 豆漿含有膳食纖維。豆漿中以可溶性纖維為主,豆渣中有大量不可溶纖維。牛奶中沒有膳食纖維。4. 豆漿熱量偏低,豆漿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比例是2:1,而牛奶中二者比例是1:1。5. 豆漿作為植物性食品,大豆的污染危險相對於動物性食品要小得多。自己打豆漿更避免了加工中的可能污染和摻假。鮮豆漿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綠色牛乳」之稱,其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蛋白質含量高達2.56%,比牛奶蛋白質含量2%還要高,並且豆漿中的蛋白為優質植物蛋白;豆漿還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鐵的含量是牛奶的25倍;豆漿中不含膽固醇與乳糖,牛奶中含有乳糖,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進而被人體吸收,但中國多數人體內缺乏乳糖酶,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會腹瀉的主要原因。另外,豆漿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卵磷脂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功效。牛奶裡不含抗癌物質,而豆漿含有五種抗癌物質,特別是其中的異黃酮,是預防及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的重要物質。喝豆漿的誤區誤區1 早晨空腹喝豆漿建議 如果空腹喝豆漿,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耗掉,營養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喝豆漿時最好吃些麵包、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另外,喝完豆漿後還應吃些水果,因為豆漿中含鐵量高,配以水果可以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誤區2 往豆漿裡加個雞蛋更有營養建議 因為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最宜往豆漿中加白糖,加冰糖則更勝一籌。誤區3 豆漿營養豐富,人人都適宜建議 豆漿性平偏寒,因此飲後常有反胃、呃逆、腹瀉、腹脹等反應的人,以及夜間尿頻、遺精的人,均不宜飲用豆漿。另外,豆漿中的嘌呤含量高,痛風病人也不宜飲用。誤區4 豆漿只要加熱就可以飲用建議 飲用未煮熟的豆漿會中毒,因為生豆漿中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質,未煮熟就飲用不僅會難以消化,而且還會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等中毒症狀。誤區5 豆漿可以用保溫瓶儲存建議 不要用保溫瓶儲存豆漿。豆漿裝在保溫瓶內,會使瓶裡的細菌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將豆漿作為養分而大量繁殖,經過3~4個小時就會讓豆漿酸敗變質。Tips泡豆安全嗎?有人擔心泡豆的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危害健康。事實上,黃麴黴是在種子類食品受潮時滋生的,它在有一定水分(而不是已經充分吸水的狀態)、同時氧氣充足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如果把食品泡在水裡,氧氣不足,黃麴黴就很難繁殖起來。所以泡豆不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如果擔心豆子在儲藏中被黃麴黴污染,應該先用清水浸泡,然後把泡豆水倒掉,再用清水沖洗幾遍,用清水打豆漿,會更為安全。
-
2020-01-07 癌症.抗癌新知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癌症腹膜轉移患者的新選擇
國人十大死因已由惡性腫瘤蟬聯多年首位,而在第四期癌症患者中,以腹內癌症患者腹膜轉移的治療最為棘手,其平均存活僅剩約1-2年。成大醫院指出,目前對於腹膜轉移的治療出現新的方式,以「腫瘤減積手術」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其治療結果獲得提升。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此一療法是以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高溫可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直接進入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最好效果。經過「腫瘤減積手術(CRS)」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的患者,目前平均存活率時間可以達到2-3年,比起過去單純化療進步許多。但詹仁豪也指出,這類型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對較高,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瘻管、傷口癒合不良、肋膜積水、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以及化療藥物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5%。所以要相當的小心。詹仁豪指出,傳統化學治療是將藥物注射進血管,再經由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穿透到腹膜的濃度相當低,腹膜轉移患者很難達到良好的治療成效;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又會帶來巨大的藥物毒性及副作用。所以傳統上治療腹膜轉移的第四期患者常常陷入兩難。而且腹膜轉移第四期患者因腹膜上有癌細胞,常有腹水狀況,嚴重者癌細胞附著在腸道表面,也影響腸道蠕動的功能,患者因此常有消化或吸收不良的狀況,體力也日漸虛弱不堪負荷標準的化學治療。這類病人又對靜脈注射化療的反應不佳,被認為接受手術也無益預後,以往多只能接受緩和治療。詹仁豪說,新療法是先以「腫瘤減積手術」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在廓清後,施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的「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以達治療的目的與效果。目前建議新療法用在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胃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癌,且腹膜癌症指數(PCI)最好在15分以下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而在手術後仍需要持續的化學治療,配合溫熱療法合併其他治療方式,有助於提升對於腫瘤細胞的治療結果。
-
2020-01-06 養生.聰明飲食
科學實證能抗病 哈佛醫師教你喝「常備抗癌湯」養生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作者高橋弘】攝取植化素,是打造健康的第一步富含植化素的「常備抗癌蔬菜湯」擁有許多功效,且經過科學實證,並得到許多實踐者證實其功效,是確實有效的健康法。「常備抗癌蔬菜湯」是最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養生法,有助於逐漸改善因生活習慣病而長年損壞的身體。最棒的是,身體健康的人也能透過「常備抗癌蔬菜湯」,預防生活習慣病。將「常備抗癌蔬菜湯」融入日常生活中,養成每天食用的習慣,就能吸收植化素,為身體帶來助益。我們很難長期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不容易真正改善飲食生活。但若是在日常飲食中,搭配一道富含植化素的蔬菜料理或湯品,就能輕鬆維持健康習慣。此外,植化素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有些成分耐熱,有些成分無法高溫烹煮,因此調理時除了煮湯,不妨嘗試各種料理方法,如沙拉、蒸蔬菜、烤蔬菜、蔬菜汁等。如此一來不只可充分攝取有效成分,也能盡情享受美味料理。當媒體報導「吃某項食材可抗癌」時,第二天超市裡的該食材就會被一掃而空,這樣的情形時有所聞。不過,若從人類的生理機制思考,不可能只有特定食材或營養素對人體有效,因此以適合的方式調理各種食材與養分,均衡且長期攝取,才能發揮食材擁有的「自然力量」。在日常飲食中注重植化素的攝取,就能逐漸調整免疫力,改善許多身體的不適症狀。無論是擔心生活習慣病的患者或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只要養成充分攝取植化素的飲食習慣,即可維持健康。露天種植的蔬菜,內含的植化素最多各位只要到住家附近的傳統菜攤、超市,購買全年都能買到的蔬菜,就能烹煮前頁介紹的「常備抗癌蔬菜湯」。蔬菜外皮、種子、湯汁等過去做菜時丟棄的部分,其實皆富含植化素。胡蘿蔔、白蘿蔔等根莖類蔬菜的葉子部分,也含有大量的植化素,各位曾經吃過胡蘿蔔與白蘿蔔的葉子嗎?無須刻意調理,只要丟進湯裡燉煮即可。因此,蔬菜一定要物盡其用,不要丟掉任何部位。食用完整蔬菜不只提高營養價值,也能減少廚餘,是最環保的做法。換句話說,不僅經濟實惠,還能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最近市面上也推出許多使用溫室、塑膠棚,或利用人工照明栽種的蔬菜,這些蔬菜也能烹煮成「常備抗癌蔬菜湯」。我將在之後的章節詳述,為什麼植化素是植物才有的機能性成分,但在此先稍微說明,植物所處的環境相當嚴酷,包括受到紫外線強烈曝曬、昆蟲侵襲等,植化素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在體內生成的防禦元素。有鑑於此,到菜攤或超市購買蔬菜時,不妨詢問店員這些蔬菜採用何種方式栽培。在受到人工控制、毫無任何危害的環境中栽種出來的蔬菜,內含的植化素不多,這一點請務必謹記在心。建議購買雖然賣相不佳,但充分曝曬在陽光下,果實與葉子也被蟲吃過的蔬菜。最理想的就是「露地蔬菜」,亦即在露天農地栽培的蔬菜。可以確定的是,露地蔬菜含有大量植化素。雖然自己種無農業栽培的蔬菜需花費更多心力照顧,但比起購買市售蔬菜更令人安心,可煮出富含植化素的湯品。每天攝取大量植化素,不只能提升免疫力,還能強化五感,讓人重新體會到大自然的豐富性,或許還能改變你對於世界的看法。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富含植化素的「常備抗癌蔬菜湯」,就是蘊藏無限潛力的「奇蹟健康湯」。水果連皮吃,可攝取更多植化素本書內容以蔬菜內含的植化素為主,事實上,水果也富含植化素。根據某項調查結果,富含多酚(植化素的一種)的水果,依含量分別為「奇異果」、「香蕉」、「葡萄柚」、「芒果」、「葡萄」、「柳橙」、「木瓜」、「鳳梨」。這些都是日常可見的水果,大多來自熱帶地區。這是因為熱帶地區的紫外線比寒帶地區強烈,水果為了保護自己,必須製造大量多酚,發揮抗氧化作用。奇異果的果肉味道酸甜,事實上,果皮的多酚含量比果肉多,幾乎高出一倍。有鑑於此,建議各位不妨連皮吃奇異果。根據老鼠實驗的研究結果,奇異果具有增加免疫細胞的作用,且功效僅次於香蕉與蘋果。以增加免疫細胞數量的功效而言,香蕉的表現相當出色。丁香油酚是成熟香蕉的香氣來源,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功效。根據一項以人類為對象的免疫學調查,實驗小組將受試者分成吃香蕉與不吃香蕉兩組,結果發現吃香蕉的那一組,罹患直腸癌與結腸癌的機率,比不吃香蕉的那一組低百分之七十二。此外,蜜柑(橘子)是日本人最常吃的水果,可說是「暖爐桌必備良伴」。日本原產的溫州蜜柑富含β–隱黃質(植化素的一種),具有高度抗氧化力與抗癌功效,還能降低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橘子皮內側的白色部分也含有植化素,稱為「橙皮苷」,可抗過敏、抗病毒、強化血管、改善血流,因此最好連橘子皮一起吃(編按:在網路上搜尋,即可找到許多橘子皮的料理法,例如將橘子皮切細條、果肉切丁,可一起煮成果醬)。除了每餐搭配「常備抗癌蔬菜湯」,飯後點心可選擇富含植化素的水果,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充實。
-
2020-01-03 養生.健康瘦身
番瀉苷助排便 稽查2成6業者不合規定
許多人求體態輕盈,會選購市售含有番瀉苷的食品幫助排便。衛福部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合作進行含番瀉苷產品稽查,結果顯示,兩成六的業者不完全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食藥署去年間會同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稽查專案,針對49家番瀉原料供應商、網購通路宣稱輕盈順暢等字樣產品相關業者等,查核其GHP、食品業者登錄、番瀉原料使用情形及產品標示符合性等項目,抽驗產品檢驗其番瀉苷含量。食藥署表示,有兩成六的業者(13家)不完全符合GHP。一成二的業者(6家)登錄資料不完整,一家業者違規製成錠狀食品,四件產品標示不符規定,主要缺失是未依規定標示使用警語、成分標示未依含量多寡排序等。目前已令業者限期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售。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臨床上,番瀉苷被用來治療便秘,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痛腹瀉,歐盟近年指出這類化合物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我國針對食品作使用限量規範,產品所含番瀉苷的每日使用量,不得達12毫克,限制只能沖泡食用、不允許製成濃度較高的錠劑。楊振昌表示,使用相關產品應晚上食用一次,一星期不得食用高於三次,如果需要更高劑量應諮詢醫師意見。慢性腹瀉、腸阻塞、腸狹窄、乏力、炎症性結腸疾病、闌尾炎、不明原因腹痛伴隨水及電解質缺乏、嚴重脫水或慢性便祕者、孕婦、授乳婦女、未滿十歲兒童等族群不宜食用。
-
2020-01-02 養生.聰明飲食
去除農藥、毒素…營養師:3種蔬菜汆燙後吃的更健康
對於健康成年人來說,每天每人吃蔬菜的量要在300g~500g的範圍內, 相比於普通蔬菜而言, 深綠色的蔬菜每天要吃一半左右,可給人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成分、膳食纖維等等。在冬天我們吃點菠菜、油菜、奶白菜等等,還能幫助人們預防便秘、延緩衰老,其中的膳食纖維,適量攝入還有利於預防結直腸癌。但大家在做深綠色蔬菜時,尤其是以下這幾種蔬菜,都需要汆燙, 吃起來會更健康。首先在吃菠菜之前,我們要做汆燙的處理,菠菜裡面含有大量的草酸,尤其是對於有結石、痛風的患者。如果把菠菜直接炒,如大火炒菠菜、菠菜炒雞蛋等等,裡面的草酸沒有祛除,還可能影響體內小結石、尿酸的排出。雖然草酸這種成分沒有毒,但對於特殊人群來說,吃之前最好做汆燙的處理。在草酸的性質上,草酸有溶於水的特點,經過汆燙後的菠菜,一是容易縮短炒菜的時間,二是還可以去掉裡面大量草酸,對病情有益。並且,汆燙後的草酸, 直接用來涼拌,加入適量的花生米、粉絲,做成一盤果仁菠菜,是非常健康的,營養流失程度也會大大減少,更適合絕大多數人食用。其次,黃花菜(金針花),黃花菜是非常美味的蔬菜,不光是顏色漂亮,還能促進食慾。大家要當心的是, 在吃這種蔬菜之前,最好做汆燙的處理。如果是新鮮的黃花菜,裡面可是自帶毒素,其中秋水仙素容易刺激一個人的消化道、中樞神經,隨後會讓人出現中毒反應,如噁心嘔吐,影響肝臟、腎臟的健康。而化解這種物質的毒素辦法,就非常簡單。大家買回來的新鮮黃花菜,裡面有秋水仙鹼的成分,但通過汆燙的處理,可以把這種毒素慢慢分解掉,同時還具有去掉農藥殘留的作用,我們吃起來也會更安全健康。最後,還可以汆燙的是花椰菜。它們汆燙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幫助我們祛除裡面的灰塵、農藥殘留的物質,如果只是靠我們簡單的清洗是無法徹底處理乾淨的。對於覺得它們烹飪起來比較麻煩的人群,只需用幾分鐘的汆燙,還可以縮短最後烹飪的時間,保留它們的口感跟營養,是更適合的做法。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20-01-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惡性腫瘤 傷口小隔天就可下床
一名50多歲的病患罹患大腸癌,經醫師施以「微創右結腸全腸系膜及D3淋巴結廓清」手術,2個小時成功切除右結腸惡性腫瘤,因傷口小、疼痛度低,患者當天就可下床,術後隔天正常飲食、第4天即出院,恢復良好。微創右結腸手術的治癒率高,但難度高、風險大,院方特別透過視訊,邀集全國約40位大腸直腸專長的醫師一起觀摩,互相交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此手術有3項特點,第一是肚子只有3到4個小傷口,可讓病患的術後疼痛降低,減少腹壁傷害;第二是所有手術切除及腸道重建、吻合都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使用3D腹腔鏡新式器械,可完整切除右結腸全腸系膜,清除上腸系膜動靜脈淋巴結,將所有可能轉移侵犯的淋巴組織清除乾淨,達到最徹底完整的手術,增加大腸癌病患的治癒率。而微創手術病人術後恢復進食較快、手術傷口較小且疼痛度較低、通常在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住院4到5天即可出院,微創手術也優於一般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癒率更高。沈名吟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疏忽或遺漏,若出現排便出血、貧血、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糞便形狀變細等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她也建議每年要做糞便潛血反應、每三年大腸鏡檢查。另外,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健康飲食多吃高纖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不要抽菸,就可遠離大腸直腸癌。
-
2019-12-26 新聞.健康知識+
你以為的暖身食物反而需忌口?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
酒越喝越暖、吃火鍋禦寒……殊不知,有些方法不光取不了暖,還可能損了健康。《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提醒你冬季飲食需要“忌口”哪些食物,並送你一份高階“禦寒法”。天冷飲食,有4個忌口1.烈酒不少人認為,冷天喝烈酒驅寒,冬季酒桌上也常以此作為勸酒的“藉口”。其實,喝酒暖身是暫時的假象,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熱量有限,身體無法從中吸收需要的能量。酒精中的乙醚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酒下肚後,血管擴張會讓血液循環與呼吸加快,促使內臟、肌肉等體內的熱量從血液散發到體表,從而讓人感到身體在發熱。但同時,體內已經在變冷了。酒精及代謝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會麻醉中樞神經系統,讓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也“欺騙”了身體的感覺。喝酒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著涼。過量酒精會增加肝損傷、痛風、結直腸癌、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烈酒”的酒精含量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有害飲酒行為”是指30天內有1次或以上飲酒超過60克,相當於60度白酒喝2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過於辛辣的食物冬天一到,麻辣火鍋再次受到人們追捧,成為“暖身佳品”。辛辣食物能刺激味蕾,但它也會刺激胃腸道,產生痛感、熱感,因而讓人感覺由內而外的“暖意”。這種刺激對消化道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消化道敏感、容易發炎的人,更容易造成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問題。吃辣後血管擴張、面紅耳赤、毛孔打開、大汗淋漓,體內積蓄的熱量隨著汗液散發到空氣中,如果突然從室內到室外,毛孔來不及閉合,容易受涼感冒。3.燒烤、油炸食品從食材來說,肉類很適合在冬季攝入,不但可以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還能維持免疫力以及肌肉的活力。同時,高蛋白食物的“食物熱效應”比較高,也是“暖身”食材的首選。但燒烤會在肉的表面塗抹大量植物油傳熱,油炸更是在高溫下讓油和肉、澱粉接觸,不僅產生過多脂肪,還會產生苯並芘、雜環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喜歡吃肉的朋友,不妨用煮、燉、蒸的方式來烹調。4.寒涼食物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天適宜吃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涼性食物最好忌口,如西瓜、黃瓜。吃涼拌菜時,最好放點蔥、薑、醋等熱性食物來中和。 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除了飲食上注意“忌口”,睡眠、運動、心態等都是冬季養生的硬指標,每一項都有講究。睡宜早 養精蓄銳冬天草木凋零,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動宜慢 微汗即可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頭宜暖 胸背足忌涼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建議出門時戴好帽子,避免濕髮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心宜平 節制喜怒曬太陽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因此,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4個壞習慣,其實是保暖誤區冬天雖然要時刻注意防寒,但也要避免這些“保暖”誤區。關嚴門窗不透氣關閉門窗後,由於不通風,室內氧氣逐漸下降,而二氧化碳急劇增加,尤其房間小、人多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根據研究,入睡3小時後,臥室內的二氧化碳會急劇增加數倍,同時細菌、塵埃容易積聚,被吸入體內。所以,晚上睡覺最好不要將所有門窗關緊,可以在客廳留一扇換氣窗,打開臥室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來說,開窗半小時,室內空氣就會更新一次。在沒有暖氣的南方,開空調時將溫度調到適宜的範圍,最好再給窗戶留一條縫。蒙頭睡覺易缺氧很多人覺得頭部冷,或尋求“安全感”,習慣將頭埋進被窩。時間長了,很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夜裡易做夢,早上醒來頭暈乏力、精神萎靡。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要注意。整晚不關電熱毯在沒有暖氣的地方,很多人習慣整晚開著電熱毯取暖,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這樣會使人體皮膚血管擴張,水分蒸發快,引起皮膚乾燥瘙癢、喉嚨乾渴等症狀。糖尿病患者以及對溫度感知差的老人,容易低溫燙傷。質量差的電熱毯長時間開啟,還可能引起火災。所以,如果用電熱毯取暖,最好睡前通電加熱,入睡時關掉電源。衣著過厚更疲勞人在睡覺時,身體會處於放鬆狀態,此時穿寬鬆的睡衣有助消除疲勞,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倘若衣著過多過厚,不僅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放鬆,次日醒來還會腰酸背痛,且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更容易出現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3D立體腹腔鏡 視野好、效果佳
嘉義基督教醫院是雲嘉南地區大腸直腸癌重要治療中心,透過社區護理室「四癌篩檢」、胃腸肝膽科「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大腸直腸外科「3D立體腹腔鏡」,平均每年治療超過250例大腸直腸癌病人,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幫助許多人減輕癌症之苦,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嘉基推動癌症篩檢,前年參與篩檢的民眾有12270人,發現462件癌前病變、31件癌症,連續三年獲得衛福部癌症防治金獎,是全國唯一非醫學中心獲得「癌症防治典範獎」的醫院。嘉基在大腸癌早期癌治療中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嘉基胃腸肝膽科醫師周莒光指出,透過內視鏡將食道、胃、大腸的淺層病灶完整切除,可讓早期患者減少大範圍手術造成的器官失能。目前ESD執行案例已超過200例,患者年紀最高為90歲。嘉基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怡成指出,過去治療中後期大腸直腸癌,常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但受限視角跟機械角度,導致病患出血量較多且淋巴結清除不易。嘉基引進3D腹腔鏡微創手術,3D視野具有立體清晰效果,可讓患者出血量相較傳統腹腔鏡減少約一半,淋巴結也清除較乾淨。嘉基治療第二期到第四期大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醫學中心平均。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中國附醫:保肛率95% 提供專業造口護理
有些大腸直腸癌患者擔心術後肛門保不住、必須做人工肛門(腸造口)而諱疾忌醫。全國腸造口手術最多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腸造口多數是暫時性,中國附醫直腸癌治療團隊平均一年為約2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施做,僅個位數做人工肛門,保肛率達95%。今年12月初,該團隊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獨一無二、精準診斷、專業治療」。柯道維說,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要做腸造口,一般來說,直腸癌腫瘤靠近肛門,可透過放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直腸癌患者會考慮施做腸造口,絕大多數是暫時的,目的是為了術後保護腸道與肛門的吻合處,約三個月到半年關閉。中國附醫統計,前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702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只有2人是永久腸造口;去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689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僅2人是永久性腸造口。柯道維說,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癌團隊設置有傷口造口治療室,目前單位成員有兩名傷口造口護理師,兩人都通過世界傷口造口治療師協會認證。目前治療室一年服務約300名病人,包含全程照護、術前造口定位、術後貼袋衛教、出院電訪追蹤,還可使用社群軟體諮詢,提供雙向溝通。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北榮總:每年約700例 九成用腹腔鏡切除
外科手術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治療方式,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表示,大腸癌第一、二期的患者,手術治療的五年存活率約80%至90%,第三期則有60%至70%。北榮每年執行逾七百例大腸直腸癌手術,九成使用腹腔鏡切除腫瘤,部分轉移到肝臟者,也可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若曾開過刀發生沾黏、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其他器官,則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至於達文西手臂手術,治療大腸癌效益仍待評估。大腸直腸癌手術除了切除腫瘤附近的腸子,最重要的是要將該區域的淋巴結清除乾淨,尤其低位直腸癌,有時侯需清除骨盆腔側壁淋巴結,附近血管複雜,一不小心就可能大出血。另外,直腸癌因腫瘤在骨盆腔,範圍較為侷限,若患者較肥胖或為男性,手術更困難。林春吉表示,過去由腹部往骨盆腔進行手術,現也發展出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TaTME),可從肛門處低位往上進行,「就像雪山隧道兩邊打通」,較能掌握切除範圍。至於術後照護,林春吉說,大腸癌手術後大部份只需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但術後需定期追蹤,前兩年每三個月、術後三至五年內每半年,之後每年追蹤,以早期發現異常,可盡早治療,避免復發惡化。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三期也別放棄!開腹、腹腔鏡誰優?醫師這麼說
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許多人問,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以開大腸癌嗎?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9000多人接受大腸直腸癌相關手術,其中腹腔鏡人數連年上升,民國103年有2493人,占所有手術人數26.7%;到了107年,增加為4557人,占率為47.5%。考量部分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者可能再增千餘人。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微創開不乾淨?研究指無此疑慮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游正府表示,相較於鄰近的日韓等國,台灣腹腔鏡手術執行數量仍有進步空間,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暫時性腸造口 防排泄物滲漏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別放棄治療大腸癌預後良好 三期存活率仍高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民國70年代,七成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僅三成早期,近年篩檢普及,現在已反轉成約七成患者是早期,三成多是晚期。大腸癌治癒率高,除了第四期,其他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相當高,零到一期高達九成,第二、三期也有八成與六成五。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最可能發生在這位置!醫師教你怎麼選醫院
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威爾史密斯檢出「癌變息肉」危險息肉也易找上7種人
好萊塢電影巨星威爾史密斯,為人親和力十足,近期作品《阿拉丁》、與李安合作的《雙子殺手》在台灣也都拿下好票房。今年51歲的威爾史密斯也會在Youtube上傳自己的影片,例如,高空跳傘等刺激的極限運動,看似陽光、健康、規律運動的他,第一次去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情況卻出乎意料。威爾史密斯本來是想挑戰以前沒做過的事,順便呼籲成年男性要守護自己的健康,所以把這次的檢查拍成vlog上傳社交頻道,怎料到拍攝過程很歡樂,隔天卻被通知檢驗出「可能造成癌病變」的息肉!目前,這隻影片衝破250萬人次觀看。 「95%的結腸癌,來自於你腰間的息肉。」這是主治醫師對威爾史密斯說的話,結腸癌是什麼?它俗稱大腸癌,是台灣人的國民病之一,台灣每年約有14,000多人罹患大腸癌,致死人數高達4500多人!95%的大腸癌就是由「腺瘤狀息肉」病變而來的,所以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當人體ㄇ字型結腸的某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而我們常常搞混的直腸癌,則是指下方串連到肛門的一小段腸道(直腸),如果是直腸癌患者,腫瘤容易復發,所以治療比大腸癌(結腸癌)更棘手。所幸,威爾史密斯誤打誤撞的「提早發現」,主治醫師表示他很幸運,能在發生癌病變前,就切除危險息肉。不過,像威爾史密斯這種有健康飲食、也有運動習慣的人,卻還是長出腺瘤性息肉,醫師也呼籲大家,早期、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小心!你是容易長出危險息肉的七種人嗎?威爾史密斯的主治醫師說,非裔美國人容易有罹患右結腸癌的風險,推測這可能跟種族、族群的生活型態有關。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台灣民眾的息肉發生率竟然也逐漸的年輕化,3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之後,有50%發現息肉;40到49歲之民眾,高達60%以上發現有息肉。參考衛服部與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這七種人容易有息肉:1、50歲以上2、曾有相關病史、家族史3、飲食不均衡、體脂肪高4、抽菸5、酗酒6、體重過重7、不運動 醫學新知:蔬果中的化合物作用,有效預防大腸癌這不是青菜水果的業配文!而是凱瑟琳·帕多克(Catharine Paddock)博士在MedicalNewsToday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文中提到,過去20年來,科學家只知道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預防結直腸癌,但還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基本生物學。 現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類黃酮進入腸道後的分解過程,發現其中的抗癌秘密,原來,腸道細菌進入結腸後,會進一步把類黃酮還原成代謝產物,其中,有一個代謝物是分子2,4,6-THBA。資深研究員賈亞拉瑪·古納耶(Jayarama Gunaje)博士說:「我們假設,黃酮類化合物抗癌,不是來自於本體化合物的作用,是藉由降解或分解產物,減低結直腸癌風險。」另外,要達到抑制癌症的效果,還需要轉運蛋白的幫助。博士也高興的為這次的發現做結論:「很多藥物可以治療癌症,但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預防癌症。因此,證明2,4,6-THBA當作抵抗腸癌的保護劑,對有益於健康的發展,帶來潛在的好處。」
-
2019-1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避紅肉改吃素預防大腸癌?醫師:最好的預防方式不是吃素
近期屢傳名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包括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直腸癌復發、兒科名醫葉勝雄傳因大腸癌逝世等。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更是連續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然而有些人以為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對此醫師表示,多吃蔬果確實有助於腸道健康,但不代表「吃素」就能預防大腸癌,且致癌成因很多,定期篩檢才是最好的預防方式。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根據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因此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是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至於吃素是否可以預防大腸癌?糠榮誠則表示,多吃蔬菜確實有助於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由於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為烹調的方式有致癌的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而經常食用加工食品也容易增加罹癌機率,還是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表示,腸癌雖然多數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但遺傳、體質、環境也會影響罹癌風險。因此最好的預防方式除了多吃蔬果、避免菸酒以及多運動外,最重要的還是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
2019-12-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海帶為什麼要打一個結?營養師揭露2原因
我們在外面餐廳吃黑白切或滷味,常見海帶會打上一個結,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少網友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不是錯覺,打一個結好像就會比較好吃」、「比較好夾?」、「是不是這樣會比較快熟?」營養師于仁文解釋,打結的海帶一來是為了方便,二是為了煮熟不貼鍋。因為當海帶煮水之後表面會出現黏糊糊的一層,一片片放在鍋裡煮起來就容易層層疊起,吃的時候也很不方便。海帶中含有可溶性海藻膠,豐富的碘鉀鈣鎂,其脂肪酸中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常吃海帶除了可以預防甲亢,還對結直腸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海帶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降脂控糖降血壓,對體內的重金屬毒素也有幫助排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