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癌症.癌友加油站
搜尋
白血球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0-10-0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蟹易中毒、引發過敏?注意5要點安心吃
● 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螃蟹,可搭配薑、蒜等一起烹煮食用● 螃蟹易誘發過敏反應,對蟹過敏的人要忌口● 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天氣變涼,時序進入深秋,又到了大啖秋蟹的季節,許多餐廳紛紛趁鮮推出肥美的螃蟹料理。但是醫師提醒,螃蟹性味屬寒,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最好搭配薑、蒜等「溫性食材」一起烹煮;螃蟹也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建議忌口。高血脂、痛風者不宜食用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帶殼海鮮如牡蠣、螃蟹等可促進雄性荷爾蒙分泌,有壯陽的效果,但最好挑選新鮮的活蟹,否則容易變質發生食物中毒。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從中醫觀點,不論河蟹或是海蟹,性味都屬寒,陳潮宗建議,蒸煮螃蟹時,可搭配薑片一起烹調,蒜、醋作為調料,並用紫蘇擺盤一起食用;若用炒的方式,可與洋蔥一起拌炒,中和螃蟹的寒性。蟹肉是優質的蛋白質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認為,只要避免食用蟹黃、蟹膏,事實上螃蟹屬於低脂肪的奶蛋豆魚肉類。通常一隻三點蟹的大小約是兩份肉類的量(一份肉類約三根手指的份量),是優質的蛋白質,尤其蟹肉質地柔軟,容易消化,老人家牙口不好,以蟹肉煮粥、蒸蛋,都是補充蛋白質不錯的選擇。由於蟹胃、蟹腸、蟹心、蟹腮等內臟含有較多泥沙等汙穢部分,容易寄生細菌,黃淑惠建議,螃蟹外殼洗淨後,最好摘除內臟後再烹煮食用,而有些饕客喜歡吃未煮熟的醉蟹、嗆蟹,考量衛生疑慮,應盡量避免食用。為何不可與柿子同吃傳統農民曆常會在「食物相剋」的欄位提到,螃蟹不可與柿子同食,否則會導致中毒。黃淑惠則澄清,因柿子富含「鞣酸」,也就是「單寧」,如果與蛋白質結合就容易凝結成塊,不容易消化,造成腹脹。柿子並非和螃蟹才會作用,柿子和豬肉、牛肉等肉類一起食用,也會造成腸胃不適。許多民眾吃螃蟹會引發過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由於蝦蟹的蛋白質和人體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容易被視為「外來物」而引起免疫反應,但對蝦過敏的人不一定對蟹過敏,必須透過過敏原檢測才能確認。蔡長祐說,過敏反應主要是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當IgE碰到外來抗原後會誘發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加,進而出現打噴嚏、流鼻水、腹瀉等症狀,若嚴重者則可能造成氣喘、呼吸道水腫、呼吸困難,有致命危險。首次沒過敏 不表示不會過敏有些民眾不解過去吃螃蟹從沒發生過敏,為何現在吃了卻過敏?蔡長祐指出,通常第一次碰到過敏原並不會誘發過敏反應,第二次再接觸同樣的過敏原時,才會喚醒免疫反應,將之放大引發過敏症狀,且愈接觸愈嚴重。因此若是知道自己對螃蟹過敏,最好避免再繼續食用。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兒童癌症每年新增案例約五百至六百件,兒癌的癌種類別與成人癌症相當不同,多是少見癌,發生原因大多與基因缺陷或遺傳學上的錯誤有關,導致每一位患者的狀況不盡相同,運用基因檢測協助治療兒童癌症,雖然價格昂貴,且檢測診斷的方法仍需要進一步開發,卻是孩子的重要生機,盼健保署優先協助小兒基因篩檢,並納入標靶藥物給付。兒癌可粗分為二種類,液體性惡性疾病,以白血病最多,另一種為固態腫瘤,以惡性腦瘤、神經母細胞瘤位居一、二名。兒童癌症的發生,大多是與基因遺傳或是發生學錯誤所致,與成人癌症常常是暴露在污染環境所致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兒癌還有個特色就是常常是特異結構的變異,如基因融合或是染色體重新排列有關,且與組織亞型的高特異性有關。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血庫及血液檢驗科主任林東燦表示,兒童癌症的基因定序是最早開始發展的,從輸血醫學的ABO血型開始起步,血液基金會找出紅血球異體抗體(Anti-Mia),進行全台篩檢,避免造成溶血性輸血反應或是新生兒溶血症等。林東燦表示,以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為例,以前都是透過簡單的年齡、白血球數量判定惡性程度,但從二O一八年起,次世代基因定序協助檢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檢測體內的微量殘存疾病(MRD),可以檢測一萬到十萬顆細胞內殘存的癌細胞量。依照不同的MRD數值,可以瞭解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反應,也能依照此數值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幫助醫師評估患者復發的機率,以及制定後續治療計畫,也因為基因檢測的進步,得知亞洲人體內有一種「NUDT15基因」會影響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藥物的耐受性,因此,可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體內是否有其基因而調整藥物劑量,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樣是兒癌中棘手的難題「神經母細胞瘤」,屬於相當惡性腫瘤,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得知神經母細胞瘤嚴重程度與MYCN腫瘤基因的多寡,以及染色體的套數有關,治療診斷上早以運用基因檢測,將患者分為不同的風險,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林東燦表示,每一位兒癌的患者癌變基因呈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位患者的治療方針都得客製化,得依照不同的基因去調配藥物種類、藥物劑量,達到所謂的精準治療。目前對於兒癌的基因檢測方式,得仰賴實驗室研發各種方式找出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全部掃一遍,就可能可以得知基因缺陷或是遺傳性疾病,未來也許孩子不必再為癌症苦惱。.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為慢性疼痛,導致長期失眠,依賴多重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一天竟然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拿刀砍傷太太,太太痛苦到申請家暴想要離婚,男子經由疼痛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後,才發現疼痛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疼痛大幅改善,夫妻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回門診感謝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克仁指出,「疼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而疼痛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病患甚至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對病患來說,卻是有苦說出不出,往往痛到睡不著,肌肉無法放鬆而更疼痛。在惡性循環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無法維持。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常見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感、下背痛,經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延誤就醫的情況很多,女性因為缺乏警覺,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李克仁心疼地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只要正確就醫「這個病一點都不難」。可是病患往往給自己找理由,「搬重物扭到」、「腰子有問題」,看遍復健科、家醫科、骨科、疼痛科,最後才想到風濕免疫科。要正確診斷僵直硬脊椎炎,醫師會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李克仁說,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眼睛有沒有虹彩炎,再輔以X光檢查,看看薦腸關節是不是有發炎過後的痕跡。如果是不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x 光表現不明顯, 單憑著病史詢問比較難診斷,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能夠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是診斷的一種方法或是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收集周邊關節發炎的證據,以求正確診斷。此外,李克仁強調,沒有單一項目可以直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雖然大部分病患都有此基因,但是有基因不一定發病,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發病,而沒有基因也不代表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絕對不可以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病人是否有病。傳統的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例如通常在第一線使用的消炎止痛藥,不過,有些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使用消炎止痛藥仍然無法止痛,或是緩解發炎症狀,可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一種常用的生物製劑稱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用注射的方式使用。李克仁說,詢問該病患病史,發現他已經痛了五、六年以上,X光檢查也發現脊椎部分出現沾黏,如果已經發生骨頭沾黏,就難以再改善。若是該病患早一點正確就醫,不僅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進一步沾黏,呼籲病患一定要及早就醫,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避免惡化至骨頭沾黏。李克仁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乾燥症、血管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蕁痲疹、過敏、氣喘等等有關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09-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疲憊吃不下別輕忽 身體發炎恐延誤救命
據統計,超過半數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憊等症狀,很多癌友卻不以為意。醫師提醒,這些症狀恐是身體發炎警訊,置之不理可能拖累治療成效。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一項癌友臨床調查,200名接受調查的癌友中,有7成癌友體力下降,另有5成癌友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倦等症狀,其實都和身體的發炎反應有關。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失控的發炎反應會導致癌症發生,確診後若持續處於發炎狀態,會導致癌友出現全身性負面影響,如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肝功能下降等,甚至可能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影響治療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麒洹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多數癌友即便出現上述發炎症狀也不以為意,有人甚至誤信迷思,認為以低醣飲食就能餓死癌細胞,都會導致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機率,拖累治療成效及存活率。不過,即便知道身體發炎會影響治療,多數癌友仍很難透過症狀掌握自身狀況,這時不妨透過「炎值」計算,搭配6大臨床症狀自我檢測來管理發炎問題。王照元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時,都會檢驗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者相除若大於3,就代表身體有發炎現象,數值愈高代表發炎症狀愈嚴重,恐影響平均存活期,炎值低的患者有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者僅剩1成。6大檢測標準包括食慾不振、體力下降、體重下降、感到沮喪、有疲倦感以及炎值大於3,癌友若符合3種以上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應盡快和醫師、營養師討論營養介入。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林奕岑表示,很多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卻忽略對熱量、營養組成需求與一般民眾不同,建議謹記「5好」口訣,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及魚油,打造最佳抗癌體質。林奕岑強調,熱量和蛋白質可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治療所需的體力和抵抗力,魚油則是因含有EPA脂肪酸,有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
-
2020-09-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飲食五迷思 醫:吃錯炎值高40個月存活率恐僅一成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林奕岑建議,癌友的飲食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治療需消耗大量體力與熱量,癌友每公斤需攝取30大卡以上;高蛋白質部分,癌友需攝取常人1.2至1.5倍蛋白質,維持體重肌肉質量。另外,癌友也會誤認為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但林奕岑強調,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據國內研究發現,當醣類低於40%總熱量(低醣)、高於70%總熱量(高醣)飲食皆會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強調均行飲食才是王道。因此也完全不贊成療程中的癌友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銅飲食,防彈飲食正夯,不少癌友會被身旁的親友說服開始嘗試,但林奕岑說,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還有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林奕岑說,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但研究發現,魚油EPA對於癌友抗炎效果,一天兩克能幫助感善發炎,降低治療副作用。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癌症連續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長達38年,以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為例,每2名癌友就有1人正處於發炎狀態,恐影響存活率,癌症治療期間若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沮喪、體重下降或炎值公式大於3都是體內發炎警訊,六指標只要中三項以上的癌友應改善飲食方法。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說,診間癌症患者常忽略發炎狀況,以為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理所當然。研究發現,癌症腫瘤本身會造成營養不良,若不控制發炎情況,更會加乘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的機率,進而延遲治療,會影響平均存活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也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皆會測量的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項指數,相除若大於等於3則代表身體發炎。炎值越高發炎狀況越嚴重,導致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機率提高,炎值低的患者,近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發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同,僅提高飲食中的熱量與蛋白質,或選擇無添加魚油EPA的一般濃縮營養品是不夠的,不希望高「炎值」纏身,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建議,癌友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林奕岑也說,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如雞精、魚湯、蛋白粉等,「高熱量、高蛋白」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體力與抵抗力;因低醣增死亡風險、高脂飲食易影響食慾,「適醣、適脂」對癌友最有利;「每日2克魚油EPA」可幫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若欲攝取一日2克EPA,以鮭魚計算每日需食用400公克,若是吳郭魚甚至每日需食用50公斤,不論從經濟與食用量來看,僅從天然飲食中攝取足量EPA十分困難,林奕岑建議,選擇以EPA為主具三重抗炎機轉且作用於免疫系統的魚油EPA。
-
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用免治馬桶卻反而感染尿道炎?原來是少做這件重要的事
大概20多年前,新婚之際,我發現小便尿柱變細、有點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蜜月膀胱炎,但停止夫妻生活,多喝水、少憋尿後,還是常覺得小便時不太舒服。仔細回想婚後生活,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使用免治馬桶」,這也意外開啟我重視免治馬桶正確用法的生活醫學之路。生活蘊藏的危險因子娘家只有傳統馬桶,丈夫家有新裝潢的免治馬桶,過去如廁單純用衛生紙擦拭,便便後都會擦拭三趟,但自從開始使用免治馬桶,便便完還是會先擦拭再沖洗,但擦拭的次數直接減少成一次,「剩下的兩次就偷偷交給免治馬桶清洗。」從事預防醫學多年,強調人生病或不舒服,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需回頭檢視生活中可能蘊藏的風險因子。婚後開始出現小便不適等症狀,我逐一排除掉新生活壓力、少喝水及蜜月膀胱炎等因素。家裡新裝的免治馬桶浮現在腦海中,女性陰道、尿道、肛門距離不到五、六公分,若便便沒有擦乾淨,即使沖洗方向再準,也容易噴濺到陰道或尿道,而造成細菌感染。免治馬桶使用方法不對「不是免治馬桶不乾淨,只是使用方法不對。」當初我停用免治馬桶,過幾周後尿道炎果然不再發生。因為有這樣的生病經驗後,我開始注意到門診中反覆性尿道炎或陰道炎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慢慢去了解她們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發現大家都會忽略沖洗前擦拭的重要性。這20年間,「我在從事協助一些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進行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時,也會衛教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意外中還幫助很多家庭修復。」有些女性朋友,常常小便有微量潛血反應及微量白血球,反覆受尿道炎、膀胱炎或陰道炎所苦,症狀得以改善;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妻子們,也不再懷疑出外經商的丈夫有小三或不當性生活。我在診間認識一位非常喜歡用免治馬桶的太太,最近看到她的小便報告正常,我好奇她是否停用免治馬桶,結果她說,沒辦法不用,因為太喜歡沖洗乾淨的感覺了,但她發明一個方法,她用衛生紙遮住陰道、尿道,再將會陰部上拉,四濺水花就會被衛生紙邊邊接住,為「會陰部」增加保護罩。曾有個外派日本的OL,不解為何在日本工作期間反覆陰道感染,直到我提醒她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她才恍然大悟,為何每次回台灣派駐的三個月期間,陰道發炎就會康復,原來是與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有關。「很多人以為沖洗很乾淨,但女性受限很多,要擦乾淨再沖,才是比較安全的。」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過去對於預防尿道或陰道發炎,會提醒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會陰部細菌跑到陰道、尿道,且不要過度沖洗陰部。而正確使用免治馬桶也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尤其現代女性工作整天坐著易長痔瘡,生完孩子常更嚴重,痔瘡長得像花,造成藏汙納垢,沒有擦拭就沖洗,細菌容易飛濺。建議女生大號後若要使用免治馬桶,沖洗前一定要擦拭乾淨,有明顯痔瘡者,應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再用免治馬桶烘乾;雖然小便無菌相對無風險,未擦拭就沖洗也可能將會陰部皮膚上的細菌沖入尿道或陰道,因此女性千萬不可不擦拭汙穢物就直接使用免治馬桶沖洗。林美秀小檔案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專長:抗老化功能醫學興趣:逛街、健走、親近大自然經歷:安法診所預防醫學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健診中心主任
-
2020-09-11 科別.婦科
不可忽視的生活醫學!女醫說免治馬桶用對 尿道炎byebye
免治馬桶被認為是有人類以來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要享受免治馬桶帶來的潔淨與舒爽,請檢視你的使用習慣,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從自身經驗協助許多女性,以下是她的分享:大概20多年前,新婚之際,我發現小便尿柱變細、有點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蜜月膀胱炎,但停止夫妻生活,多喝水、少憋尿後,還是常覺得小便時不太舒服。仔細回想婚後生活,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使用免治馬桶」,這也意外開啟我重視免治馬桶正確用法的生活醫學之路。娘家只有傳統馬桶,丈夫家有新裝潢的免治馬桶,過去如廁單純用衛生紙擦拭,便便後都會擦拭三趟,但自從開始使用免治馬桶,便便完還是會先擦拭再沖洗,但擦拭的次數直接減少成一次,「剩下的兩次就偷偷交給免治馬桶清洗。」從事預防醫學多年,強調人生病或不舒服,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需回頭檢視生活中可能蘊藏的風險因子。婚後開始出現小便不適等症狀,我逐一排除掉新生活壓力、少喝水及蜜月膀胱炎等因素。家裡新裝的免治馬桶浮現在腦海中,女性陰道、尿道、肛門距離不到五、六公分,若便便沒有擦乾淨,即使沖洗方向再準,也容易噴濺到陰道或尿道,而造成細菌感染。「不是免治馬桶不乾淨,只是使用方法不對。」當初我停用免治馬桶,過幾周後尿道炎果然不再發生。因為有這樣的生病經驗後,我開始注意到門診中反覆性尿道炎或陰道炎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慢慢去了解她們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發現大家都會忽略沖洗前擦拭的重要性。這20年間,「我在從事協助一些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進行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時,也會衛教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意外中還幫助很多家庭修復。」有些女性朋友,常常小便有微量潛血反應及微量白血球,反覆受尿道炎、膀胱炎或陰道炎所苦,症狀得以改善;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妻子們,也不再懷疑出外經商的丈夫有小三或不當性生活。我在診間認識一位非常喜歡用免治馬桶的太太,最近看到她的小便報告正常,我好奇她是否停用免治馬桶,結果她說,沒辦法不用,因為太喜歡沖洗乾淨的感覺了,但她發明一個方法,她用衛生紙遮住陰道、尿道,再將會陰部上拉,四濺水花就會被衛生紙邊邊接住,為「會陰部」增加保護罩。曾有個外派日本的OL,不解為何在日本工作期間反覆陰道感染,直到我提醒她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她才恍然大悟,為何每次回台灣派駐的三個月期間,陰道發炎就會康復,原來是與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有關。「很多人以為沖洗很乾淨,但女性受限很多,要擦乾淨再沖,才是比較安全的。」過去對於預防尿道或陰道發炎,會提醒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會陰部細菌跑到陰道、尿道,且不要過度沖洗陰部。而正確使用免治馬桶也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尤其現代女性工作整天坐著易長痔瘡,生完孩子常更嚴重,痔瘡長得像花,造成藏污納垢,沒有擦拭就沖洗,細菌容易飛濺。建議女生大號後若要使用免治馬桶,沖洗前一定要擦拭乾淨,有明顯痔瘡者,應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再用免治馬桶烘乾;雖然小便無菌相對無風險,未擦拭就沖洗也可能將會陰部皮膚上的細菌沖入尿道或陰道,因此女性千萬不可不擦拭污穢物就直接使用免治馬桶沖洗。●林美秀.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院長.專長:抗老化功能醫學.興趣:逛街、健走、親近大自然.經歷:安法診所預防醫學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健診中心主任●疾病檔案:女性尿道炎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私下至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份,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每個人都要肌膚完美無瑕,但人生難免有些跌跌撞撞,甚至可能留下疤痕。此時不少民眾會選購矽膠凝膠來減少疤痕的產生,但市售矽膠凝膠分「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到底如何選擇?矽膠產品迷思大解析 一、市售矽膠凝膠,有什麼差別研究顯示矽膠能避免角質層水分經皮膚蒸發,進而恢復肌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另外更提供疤痕一個封閉的環境,以達「軟化、撫平、淡化」疤痕的效果,這概念與傷口生長的「濕潤療法」理論雷同。臨床上矽膠凝膠幫助提供肌膚一層保護屏障、減少大量水分散失、預防及減緩疤痕增生及淡化疤痕的功效【1】。市售矽膠凝膠成分區分為「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直鏈型矽膠凝聚力強且堅固,故質地較為黏稠;環狀型矽膠延展性較高,清爽不黏膩,揮發性佳,故易乾。所以針對比較可能產生蟹足腫的疤痕,可以選用凝聚力較佳的直鏈型矽膠凝膠;若處理疤痕較淺或皮膚較薄的位置,可以考慮延展性較高的環狀矽膠。 另一方面,並非含有Silicone成分的凝膠就具有除疤作用喔!最主要必須看silicone gel乾掉後,是否能形成一個有效厚度的防水薄膜,達到密閉透氣防水保濕的效果。微笑建議民眾挑選具有「醫材許可證字號」的矽膠產品,在除疤的效力上較為明確。二、新一代直鏈矽膠揮發快,易乾以往由於直鏈矽膠凝聚力強,且揮發性較慢,所以民眾接受度偏低,但從實證角度來看,目前矽膠凝膠預防疤痕增生的文獻大多為直鏈矽膠的臨床實證,也廣為醫學中心採用。另一方面,目前新一代的直鏈矽膠所添加的揮發物質比例較高,改善以往不易乾的問題,正確使用情況下,塗抹後3分鐘即形成薄薄的保護膜,化妝時也不會卡妝。如果塗抹後,發現怎麼過了3分鐘,卻還沒有乾,那代表使用量過多,塗太厚重了,建議塗抹薄薄一層即可。三、矽膠凝膠及貼片的迷思大家可能覺得矽膠貼片黏的比較牢,比較能夠產生壓附力,但事實上預防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壓力療法」,其壓力需達24-30毫米汞柱的壓力,矽膠貼片根本無法產生這種程度的壓附力,所以這個觀念是不切實際的【2】。甚至有研究評估矽膠凝膠及矽膠貼片用於治療肥後性疤痕,蟹足腫及雷射後淡疤效果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矽膠凝膠後不論在疤痕大小、發紅、發癢、不適感皆相較於使用矽膠貼片較有明顯改善,且矽膠凝膠使用耐受性也較矽膠貼片高【3】。不過微笑要補充一下,並不是說矽膠凝膠效果矽膠貼片好,選擇上最大的差別,還是看患者使用的耐受性(是否過敏等等)以及疤痕的位置(例如臉上或位於關節彎曲處,就比較不建議使用貼片)。四、疤痕處理黃金原則從組織學的觀點來看,是否會形成疤痕與傷口癒合的過程有關。傷口的癒合3個時期:(1)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當傷口出現後的幾秒鐘內,發炎反應就開始啟動。許多白血球,血小板聚集至傷口處,主要的作用是止血並抵禦因表皮破損後傷口部位所帶來的病菌。(2)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傷口形成後的第2天開始,纖維母細胞開始合成許多膠原蛋白(collagen)並開始堆積在傷口的底部成為以後的真皮層。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堆積修復後,表皮細胞才開從傷口周圍向中央增生,傷口才會癒合。(3)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增生期所增生的膠原蛋白排列是非常凌亂的,所以此時期的疤痕外觀較為肥厚,摸起來硬硬的,看起來紅紅的。傷口形成第3周後,原本排列凌亂的膠原蛋白開始慢慢會重新代謝並重新排列整齊,整個過程約需3-6個月。由上述的傷口癒合機轉來看,真皮層膠原蛋白修復的程度,排列整齊與否,決定了一個傷口癒合後的疤痕明顯與否。所以矽膠除疤凝膠使用的黃金時期約是「傷口產生後7-10天,表面癒合且無組織滲出液」!並且建議連續使用至少3-6個月,使重塑期真皮層膠原蛋白排列整,減少疤痕的形成。1.Evolution of Silicone Therap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car Management. Aesth Plast Surg (2008) 32:82–92 2.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Aug;110(2):560-71.3.The Efficacy of Topical Silicone Gel Elastomer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Keloid Scars, and Post-Laser Exfoliation Erythema. Aesth.Plast.Surg.31:495-500,2007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矽膠產品的迷思?大解析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9-02 醫療.自體免疫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對愛運動的高中男孩而言,腳踝、腳底腫痛可能只是運動傷害,但對17歲小宇(化名)而言,是長達兩年吃抗發炎藥舒緩又復發的惡夢,從診所看到醫院,四處求醫始終病因不明,直到因緣際會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因為確診也揭開小宇家族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宇算幸運,花三至五年,甚至十年確診的患者比比皆是。」因為復健科警覺小宇腳踝積水,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能接住小宇,但問到家族史,父母卻都搖頭,直到回溯家譜才發現父系親屬有乾癬、脊椎炎問題,抽血證實奶奶及爸爸是帶有遺傳基因的未發病者。郭孝齡說,9成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家族遺傳,且HLA-B27基因可從另一個家族成員繼承,攜帶HLA-B27基因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一半的機會將該基因傳遞子嗣。但郭孝齡強調,血液中驗出有HLA-B27基因者並不一定意味著會發展成僵直性脊椎炎。該病可能是由單個或多個環境因素觸發,據研究統計,具有該基因的孩子約5至20%會出現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即使每100人中就有8人具該基因,但大多數人都並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郭孝齡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骨盆腔出現外傷、器官發炎,免疫系統起初可正確攻擊外來物,但因HLA-B27基因造成腸薦骨產生的蛋白質與細菌雷同,變成「黑道砍錯人」,免疫系統開始侵犯脊椎關節,如避免外來物、免疫系統出征,即可降低發病風險。僵直性脊椎炎病史家族成員不一定發病,但常伴隨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郭孝齡說,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症狀是早起下背痛及僵硬,彷彿背著鉛板,無法藉休息緩解,卻可因運動改善,但也有三成患者,尤其年輕人,會像小宇一樣出現出現周邊關節疼痛。郭孝齡建議,如有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性,可對進行基因測試,但此測試非診斷病情最可靠方法,需搭配X光片檢查是否有薦腸關節炎跡象;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除物理治療,醫師也可能開立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另生物製劑也能有效幫助患者增進生活品質。郭孝齡小檔案●現職: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專長: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紅斑性狼瘡●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經歷:新竹馬偕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北馬偕主治醫師、永齡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
-
2020-09-01 科別.骨科.復健
高壓氧治療慢性骨髓炎 七旬婦告別輪椅騎機車代步
彰化縣二林鎮76歲張姓婦人兩年前發生車禍,右小腿腿骨斷好幾節而且有開放性傷口,手術沒接好腿骨還併發慢性骨髓炎,走路需靠輪椅和助行器,她因此意志消沈,家人帶她到衛福部立彰化醫院,申請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10多次,已能行走自如,恢復往日神采。部立彰化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兼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主要原因是細菌深入骨髓,未能及時清除,導致細菌在骨髓的巢狀結構內建立根據地,破壞骨骼血流循環,引發局部缺氧和長出疤痕組織,所以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只能暫時壓抑,無法根除,是很棘手的併發症。張姓婦人兩年多前騎機車撞上電線桿,右小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好不容易熬過清創、皮瓣移植、髓內骨釘等手術,卻併發慢性骨髓炎和骨折不癒合,為了治療骨髓炎,她吃了一年抗生素,吃到胃腸不適、精神倦怠及全身消瘦,還需要靠輪椅與助行器才能行走。陳柏辰說,一旦罹患慢性骨髓炎,傷口不癒合、流膿、紅腫熱痛,甚至造成肢體失能,高壓氧能加強側肢循環生成,加速傷口癒合、帶入更多抗生素到達感染周邊,高濃度氧氣也能直接殺菌、加強白血球的殺菌功能,加強抗生素的殺菌力;他為張婦申請健保的高壓氧治療,每周3次、每次1小時,10多次之後,張婦不需步行輔助器,已經可以騎機車到院高壓氧治療,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張婦「歡頭喜面」到院治療,她說,原本沒胃口,吃不下,自從病情好轉,她的食量增加,每餐半碗飯變1碗飯,體重從55公斤增到60公斤,不再整天疲軟無力,精神和體力都變好,雖然還沒健步如飛但已經可以騎機車,最重要的是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她不用擔心醫療費。
-
2020-09-01 醫療.消化系統
不是胖,也不是脹氣!「腹水」難收該怎麼辦?
你聽過生病後有了「腹水」的狀況嗎?腹水,代表肚子裡的空腔裝進了一堆水,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腹水的問題呢?一起來看看。腹水帶來的症狀一般人的肚子裡,有時可能也存了一些液體,但量不多,通常就小於一罐養樂多的量。然而,若肚子愈來愈鼓,裡面多了一堆水,會發生什麼問題呢?首先大家會想到的大概是「體重變重」。而患者自己會覺得肚子愈來愈脹與緊繃感。腸子泡在一堆水之中,動的會比較差,因此患者吃東西後很快就覺得脹、噁心,容易打嗝。當腹腔壓力變的更大,患者還會因為血液回流不佳而出現痔瘡,以及下肢腫脹的問題,又或跑出肚臍或腹股溝的疝氣。腹壓太大壓迫到胸腔影響呼吸時,則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所以,別以為腹水是小事,腹水讓身體愈來愈沉重,負擔好大,讓一些原本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像是進食、喝水、走來走去,都變得好困難、好辛苦,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不僅如此,肚子裡存了太多水,還會引發腹內感染,而讓人有發燒、肚子痛的狀況。當體內積了太多腹水,會讓體液失去平衡,腎臟功能也因此會失調、變差。那為什麼會跑出腹水呢?最常見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當肝臟狀況不好,許多細胞都因纖維化失去正常功能,肝臟硬化纖維化之後,會引起肝門靜脈的血液難以回流,門脈壓升高,導致一連串問題,最後血管內的液體就滲透到腹腔積存,也就是造成腹水。另外,肝臟失能之際,體內白蛋白會變少,蛋白質濃度太低,同時也會讓血管內滲透壓低,引發腹水。而引發肝硬化的原因就很多啦,脂肪肝、喝太多酒、B型肝炎、C型肝炎等都屬於常見的肝硬化原因。如何評估肝硬化的嚴重程度請看「正確保肝很重要 – 肝硬化」。另外則是有腹內癌症的患者,也很可能有腹水的出現,我們稱為惡性腹水。癌細胞可以是影響到腹腔內一層叫做「腹膜」的組織,又或是癌症轉移到肝臟,都會引發腹水。有幾種癌症比較容易造成腹水,像是卵巢癌、胰臟癌、肝癌、及大腸癌,若癌症狀況愈嚴重,或是治療後再度復發時,就可能出現腹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或本身因腸道問題或營養不良而白蛋白濃度低時,也會出現腹水。如何診斷腹水?很多人會說,我怎麼知道肚子脹起來的時候,是宿便太多、脹氣嚴重、脂肪太多,還是多的是一肚子水呢?其實要分辨並不難,用身體檢查與超音波就差不多能確定診斷是否為腹水了。 然而,我們剛剛說過最常見的腹水原因是肝硬化或是癌症,因此在診斷腹水之後,更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引發腹水的原因。如果患者本身就有B肝、C肝、或酗酒等問題,我們可能會先猜是肝硬化引發的腹水,這時就要抽血檢驗肝功能,做腹部超音波時也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肝硬化、肝腫瘤等問題;若擔心患者腹內藏有癌細胞,還可以依據身體檢查的結果,考慮利用陰道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大腸鏡等影像學檢查,找出是否有癌症問題。要了解腹水從何而來之際,也可以直接檢驗,用針抽取做穿刺檢查,抽出一些腹水做檢驗,由化驗來確定裡面白血球高不高、有沒有細菌、是否有出血、有沒有癌細胞等,就能找出引發腹水的原因,再根據病因來做適當的處理與治療。有腹水該怎麼辦?現在體內有個東西「腹水」變多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方法就是「減少腹水形成」,與「增加腹水排出」。◆ 減少腹水形成飲食少鹽,當減少從食物攝取的鹽量,可以減少身體內水分的堆積。可以請教醫院的營養師,了解如何施行減鹽飲食(每日食鹽攝取量小於1.5克)。記得,不是使用低鈉鹽就沒關係喔,低鈉鹽通常代表的就是「高鉀」,而會讓體內鉀離子升高,這有時也會帶來麻煩事的,請不要想說使用低鈉鹽就可以吃多一點。減少水分的攝取,也能減少體內腹水的堆積。如果平常有在喝酒,就得戒酒了!畢竟酒精還是可能導致肝功能失衡,增加腹水問題的嚴重度。 另外,補充白蛋白也能增加血管內的滲透壓,藉此減少水分滲漏到腹腔的程度。要快速補充時可以選擇點滴的補充製品,若是長期營養不良者,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多從食物中攝取優質蛋白質。◆ 增加腹水排出為了增加水分的排出,可以考慮使用利尿劑,利尿劑有針劑也能口服使用,醫師會看患者病情決定使用哪一種。假使腹水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症狀,肚子很緊很繃,甚至腹壓太大,讓胸腔無法好好擴張,吸進的空氣量變少,患者覺得呼吸不順、喘不過氣,就可能要考慮直接從肚皮抽出多一點的腹水,直接減輕患者的腹壓。醫師會先在超音波的指引下,用針頭戳進腹腔,再接上引流的管路,連接空瓶,一次可能引流個一千到三千毫升,甚至四、五千毫升。然而,在這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血壓,避免突然血壓過低而休克。另外,直接放水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幾個星期後,肚子可能又再度脹起來。那我們該拿一直反覆發生的腹水怎麼辦呢?如果病因是肝硬化引發,可能要考慮的肝臟移植這個最後手段。如果因為癌症而誘發腹水的話,通常代表癌症病情已經比較棘手,這時重點就在於根據不同的癌症狀況趕緊進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考慮手術處理的可能性。原文:是胖,也不是脹氣 – 腹水難收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8-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體溫偏高一定是發燒嗎 注意藥品副作用!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喔!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 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 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3)藥理作用的延伸 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 食藥署提醒,民眾就醫時,一定要記得告知醫師最近正在使用的藥品。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27 癌症.抗癌新知
CAR-T細胞療法 三總將臨床試驗
淋巴瘤及血癌主要治療模式為化療及免疫治療,雖五年存活率達六至七成,但三成面臨復發或難治療窘境。現今透過CAR-T細胞治療,腫瘤完全緩解率達50%,三軍總醫院今年九月起將啟動「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臨床試驗」計畫,收案20名淋巴性白血病成年患者。CAR-T細胞治療中文名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能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就如同在抗癌免疫細胞軍團中的T細胞,安裝了辨識癌細胞的GPS,只要CAR-T遇到病人體內的癌細胞,會立刻辨識鎖定CD19表面抗原、啟動毒殺,消滅癌細胞。三總副院長、該計畫試驗主持人何景良表示,客製化CAR-T細胞的患者,會在醫院端抽取自己的血液,進行白血球分離術,靠生物技術挑選出T細胞,進行基因工程插入會辨識癌細胞的CAR基因、大量培養,再將CAR-T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對抗癌症。只需一次治療,不需重複施打。何景良說,CAR-T療法可能會引起的副作用較少,多為拉肚子等反應,但也可能出現免疫風暴,因此,患者在輸入CAR-T細胞前,需要接受淋巴剔除性化療,將患者體內的T細胞殺光,降低自體免疫互殺。試驗者不能完全沒有體力接受化療,以免未接受治療前就被化療打敗。「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臨床試驗」受試者可免費接受療程,後續將觀察五至十年預後,各生技公司力拚五年內取得上市許可,但據傳該療程未來上市要價恐達上百萬元。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指出,國內血癌及淋巴癌患者多達上萬人,多數勢必「看得到吃不到。」紀君霖指出,目前各國CAR-T細胞治療皆屬臨床試驗階段,沒有合理價格可參考,「即使CAR-T是很有希望治療方法,但多少人可以負擔天價。」再加上並非所有接受治療者都不會復發,若國內無法提供完整預後數據,擔憂病友砸大錢卻成小白鼠。
-
2020-08-27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患者新希望 三總啟動細胞治療臨床試驗
免疫細胞療法近來被視為癌症治療的新曙光,三軍總醫院今天攜手生醫公司宣布啟動「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臨床試驗」計畫,希望能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癌症病人抗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病患須忍受掉髮、嘔吐及腹瀉等情況,為了減輕病患對抗癌症的副作用,三軍總醫院攜手宇越生醫,上午在三總內湖總院區舉辦記者會,共同宣布啟動「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臨床試驗」計畫。三軍總醫院執行官何景良表示,淋巴癌是無聲殺手,在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每年台灣約會新增2500萬名個案,且在十大致死癌症中排名第9。治療淋巴癌主要有3種方式,包含化學治療、免疫療法跟放射性治療,雖然約有60%至70%的病人治療後會有50%存活率,但是每年復發率仍有10%至20%。何景良表示,CAR-T癌細胞治療的概念如同在抗癌免疫細胞軍團中的T細胞,安裝了辨識癌細胞的GPS,只要CAR-T遇到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將會立刻辨識鎖定、啟動毒殺,並持續在體內直到消滅癌細胞。在CAR-T細胞治療下,將不再出現好細胞和壞細胞通殺問題,能提高癌症治療效果,且大幅減輕治癌副作用,可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何景良指出,此計畫預計9月展開,將尋找20名同意者,屆時先在醫院端進行白血球分離,經由細胞恆溫運送至細胞製備端,並導入CAR,讓T細胞找到目標,再輸入到病患體內達到治療目的,計畫試驗期間會密集追蹤病患5至10年。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沙拉當正餐清爽又能減肥?營養師提醒反而易變胖
天氣襖熱,許多女性喜歡「吃沙拉當一餐」,覺得清爽好入口,還能順便減肥。偶一為之無妨,但若長時間把沙拉當正餐,可能減肥不成,還影響健康。吃沙拉,從生菜到醬汁選擇都是一門學問,我們請來營養師為你的夏日沙拉餐把關。你是熱愛生菜沙拉一族嗎?生菜沙拉過去是只出現在高級西餐廳的前菜,如今已進入日常生活,無論在便利商店、速食店、路邊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些人對生菜沙拉狂熱,餐餐以生菜沙拉裹腹,營養師提醒,生菜沙拉最多只能取代一餐,若餐餐以生菜沙拉為食,恐無法支撐人體每日所需的基本營養素,基礎代謝率變差反而容易變胖,連帶影響睡眠品質等。營養素雖多 缺乏蛋白質與全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生菜沙拉可以作為減重的「幫手」,但不該當作「健康飲食」。生菜沙拉的營養素雖豐富,但多數缺乏蛋白質及全穀雜糧類。依照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紅豆、綠豆等,每天建議1.5碗到4碗。蘇秀悅表示,當攝取的熱量不足、飲食不均衡,帶來的副作用就很大。對於原本想減重的民眾,基礎代謝率不足,減重很快就會遇上瓶頸,一旦回到原本的飲食狀況,反而胖更多。而原以為是健康飲食,卻沒有吃足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礦物質、鈣、鎂、鋅、蛋白質等營養素,容易影響睡眠、身體器官等。有蛋有肉有澱粉 溫沙拉較均衡隨著營養的觀念愈來愈健全,不少業者也推出有「蛋、肉、菜」的生菜沙拉,同時還會添加藜麥、核果、玉米等,特別像是溫沙拉,通常都是海鮮或是肉類搭配生菜一起食用。蘇秀悅表示,溫沙拉的營養素比一般生菜沙拉的營養素健全,也較為建議用溫沙拉取代正餐。除了生菜沙拉、溫沙拉以外,許多民眾減重時常會選擇「水果沙拉」。蘇秀悅表示,水果沙拉常常藏有陷阱,有些民眾吃完水果沙拉後,並未把沙拉內的水果納入當日的飲食項目,還額外再吃水果,這樣就容易攝取過量的糖分。水果沙拉藏陷阱 害血糖狂飆依照建議,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二份水果,水果沙拉中的水果也應該算入每日攝取的份量中。如一顆芭樂的熱量為180大卡,水果沙拉中若已經加了一顆芭樂,吃完水果沙拉又額外吃一顆芭樂,等於吃下360大卡,減重計畫恐會因此受到影響。減肥時,也有些民眾會把水果當作解饞的食物。蘇秀悅提醒,只有牛番茄可以作為減肥時解饞的食物,沒有糖分又富含纖維質,其餘的水果,包含小番茄,糖分都過高,不適合減肥時當作點心。吃生菜好處 維生素C未破壞現代人大多是外食族,蘇秀悅表示,平時一個便當油、鹽比菜多,恐不足以攝取到足夠的纖維、維生素C或鉀離子,此時多吃一份生菜沙拉就能擔負起「補足纖維質」的角色。特別是生菜沙拉沒有經過烹調,原本存在蔬菜內的營養素幾乎都能被保存,如維生素C就不會因為「加熱」被破壞。不過,生菜沙拉也因為沒有加熱過,容易暴露在農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風險中。沙拉性寒 畏寒民眾少吃點而且生菜沙拉最好「現做現吃」,有些生菜沙拉放在店內販售超過一天,營養素都會隨時間流失。建議上班族早上出門前準備好,中午立刻吃完,才能吃到新鮮的蔬果,吃進足夠的營養素。站在中醫的角度,生菜沙拉屬於「性寒」的食物。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生菜沙拉對於一般健康人沒有大礙,但對於「畏寒」的民眾而言最好少吃。畏寒的症狀包括手腳冰冷等,這類人通常脾肺功能不佳,建議先調整好脾肺功能,多吃些健脾補氣食物,如薑、四神湯、蓮藕等。化療中患者 不要吃生菜蘇秀悅表示,正在化療的患者、嚴重腎臟病患者、發炎性腸炎、產後正在坐月子的民眾,不建議吃生菜沙拉。化療患者白血球低下,生食對於他們而言恐會增加感染機率,當化療結束,白血球數恢復正常就不再有此限制。至於腎臟病患者,並不是所有期別都不建議吃生菜沙拉,第一期、第二期腎臟病是可以吃的;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病患者,因為鉀離子排泄有問題,才建議不要吃。而腸胃道正在發炎的患者,生菜沙拉對於腸胃的負擔相對大一點,也不建議食用。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5 養生.營養食譜
綠拿鐵不只助減肥,一天3杯還可抗乳癌!腫瘤科醫師教抗癌5吃法,加這2樣更好
癌症飲食大方向與日常生活飲食大方向有哪些?A:先區分治療中與治療後的飲食方式。治療中要增加蛋白質150%、熱量提升120%來應付治療中額外的消耗,修補正常細胞所需的營養。治療後以地中海抗發炎飲食為核心。地中海飲食是目前全世界區域飲食調查中相對健康的飲食法之一,以大量的植物性多顏色的蔬菜、水果、豆類蛋白、魚、海鮮、全穀類為主食,輔以優質的好油(如:橄欖油)、堅果等天然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研究上可以減少心臟死亡風險10%,癌症死亡風險減少6%,這類抗發炎的飲食方式,更可以減少乳癌的復發風險。治療中大原則鼓勵多吃天然食材,減糖與精緻澱粉,減飽和脂肪酸,減少紅肉攝取。❶飲食每餐「份量」以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餐盤為主以你平常吃的食物去「微調」內容,每餐蔬菜(2到3份,可多於水果份數)、水果(1到1.5個拳頭量),全穀十穀米(0.8到1.2碗)和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依序為:豆、魚、蛋、白肉、紅肉)4到5份(一手掌大小),若吃不了這麼多,改少量多餐,中間點心再加牛奶、豆漿、配方營養品1到2杯等。❷每餐「內容」以地中海飲食抗發炎內容為主選擇「多顏色」蔬菜水果。全穀堅果好油,豆類、魚、海鮮、兩禽類等地中海飲食法,紅肉建議每週少於14兩(牛肉太多飽和脂肪酸,容易促進發炎),治療中蔬果燙熟去皮,治療後可部分生食洗淨蔬菜(新鮮生蔬果含有抗氧化植化素物質與酵素較多,協助抗癌)。記住,份量比例以健康餐盤為主,同時加點鮭魚、鯖魚、堅果、亞麻籽。❸戒糖減精緻醣(白米麵包或白饅頭)每餐單吃這些高升糖指數食物(Gycemic index, GI)會刺激胰島素增加、間接增加腫瘤生長的激素(IGF-1),澱粉食物建議可同時加個蛋、加個蔬菜或改五穀根莖類抗性澱粉食物,例如:燕麥、薏仁、紅豆綠豆、根莖馬鈴薯等,來漸少精緻澱粉食物快速升血糖的影響。❹「牛肉迷思」不建議大量牛肉、滴牛肉精治療中偶而吃,不要吃太多,牛雖然含鐵量高、蛋白質與鐵生物吸收率較快,但牛的高飽和油脂與烹調後也較容易產生致癌物增加身體發炎,我們可將蛋白質、鐵,攝取來源用豆類蛋白、雞胸肉、魚肉、牡蠣、蛤仔來替換。反而滴雞精、牛肉精蛋白質不足夠,往往一包都不到一顆蛋的蛋白質量,只是有些胺基酸較好吸收,但並不能幫你提供足夠蛋白質。❺不建議突然改宗教素食這會少食用了辛香料抗癌物質,例如:辣椒、大蒜、洋蔥等很多抗癌植化素,且調味也幫助增加食慾,倘若素食蛋白滴酒不沾。酒精代謝後是致癌物,紅酒中對心血管有幫忙的是葡萄裡的植化素,不是酒精。酒精也會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量,乳癌患者要注意!綠拿鐵好不好?A:以腫瘤科醫師的立場是贊成的,但要注意蔬菜水果與蛋白質的內容與比例,不能占一天的比重太多,避免蛋白質的攝取減少。治療中,我們需要很多的營養素,植物蔬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纖維,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抗發炎與增加正常細胞修復的原料、養腸道好菌、促進排便與食慾,同時可加入些高蛋白的豆類如:黑豆粉等,在我們食慾變小的情況下,喝一杯可以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植物營養素。 但治療中因為免疫白血球降低的關係,要注意處理蔬果的生菌處理避免感染問題。除清水洗乾淨外,水果可去皮、蔬菜快速川燙一下減少細菌微生物,若擔心蔬果偏涼,可以加入薑或薑黃粉平衡綠拿鐵的涼溫性。 建議綠拿鐵精力湯可以加入黑豆粉、五穀粉、堅果、青花椰苗等,另外南瓜根莖類可補充很多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微量元素、酵素,是快速補充的好方法。我們常喝很多市售罐裝營養配方奶,比較缺乏綠拿鐵精力湯的活性植化素和活性酵素,若在治療中的飲食,除3餐外能來一杯綠拿鐵,對於缺乏的營養補充有很大的助益。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A:首先分辨你吃的是天然食物還是加工食品?天然植物中的食物如山藥、黃豆、亞麻仁籽等,都含有天然的「植物性」荷爾蒙,但這些植物性荷爾蒙在研究上都是抗癌殺癌細胞的,甚至臨床人類大型研究顯示,黃豆中的類黃酮植化素,有類似臨床上使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的結構,可與乳癌細胞表面荷爾蒙受體結合,減少乳癌或復發風險,正常食用山藥、豆製品每天1到2份是安全的。 坊間很多標榜回春的產品,可能有「動物性」荷爾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如花粉、蜂王乳、更年期症狀調整的動物動情激素、純化的動物荷爾蒙、胎盤素等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作者簡介:廖志穎/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放射腫瘤專科主任醫師,自住院醫師即對癌症整合醫學感興趣,希望醫院除了治療,更是個幫助癌友康復的地方,赴美進修整合腫瘤醫學,斜槓成立穀雨健康社會企業︱癌康網,利用網路資訊提供營養、運動、紓壓、抗發炎醫學、免疫營養、Line智能醫師機器人等相關協助。書籍介紹書名:面對乳癌,你不孤單:抗癌鬥士米娜與十位醫師專家,帶你破解50個乳癌迷思作者:米娜(潘怡伶)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26作者簡介.米娜Mina(潘怡伶)2018年臺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2014年罹患乳癌後,於部落格「米娜哈哈記事本」分享罹癌過程,目前共有55萬人次瀏覽。2017年創立不公開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現為臺灣最大年輕乳癌社團,有超過2000名社員。個人粉絲專頁為「米娜哈哈記事本」,目前有1.5萬粉絲。擔任牽手之聲網路廣播電臺主持人以及活動主持。2018年與淋巴癌的Ani、骨肉癌的Ruru共同創辦「我們都有病」醫病平臺,舉辦講座以及音樂會。2020年5月將正式申請通過為「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由米娜擔任理事長。.醫師與專家作者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廖志穎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陳冠宇中醫師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 李沛融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7-23 癌症.血癌
50歲骨頭痛 多發性骨髓瘤作祟
「五十歲就嚴重骨鬆,又沒有糖尿病、腎臟問題,當心是多發性骨髓瘤。」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常被誤以為是血癌、骨癌,加上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從症狀到確診,至少都得半年以上。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顧名思義是「骨髓長出癌細胞」,向病人解釋病情時,患者常會以為是骨癌或是血癌,但骨癌是骨頭長出癌細胞,骨髓癌則是骨髓腔內的一種白血球「漿細胞」出現癌變。骨髓內漿細胞負責分泌免疫球蛋白(M蛋白),病變時會貧血、免疫功能變差,容易發燒或感染,骨頭中的鈣離子流至血液中,導致血鈣過高,或腎功能不佳等,嚴重者會有骨鬆問題。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症狀以「骨頭痛」為主,初期患者對骨頭痛沒病識感,曾有一位住透天厝的患者,每天拉上一樓鐵門是必備功課,某天他一拉鐵門,手部就突然骨折,一問診才發現他長期骨頭疼痛,以為是年紀到了,結果竟是多發性骨髓瘤。王銘崇表示,隨著人口老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愈來愈多,近年新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每年約有六百人,而如今認識多發性骨髓瘤的人相對增加些,以前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恐需二年以上,近年約半年左右可被確診。民眾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也多關心身體狀況,別以為骨頭痛就是正常老化,初期疼痛赴骨科或是復健科治療未果,應立即思考恐是多發性骨髓瘤在作祟,可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
2020-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個增強免疫力方法防範新冠病毒?教授逐一破解迷思
我在2020-7-17發表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駁斥補充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的論調。不久後MyGoPen(賣擱騙)網站的站長就用臉書寄來一篇文章,內容是江守山醫師提供《抗疫5方法》,而我也立刻回覆說,美國最嚴重的州都是在南方太陽多的地方,其他的我就不想浪費唇舌了。不久後有一位臉書朋友也回覆《已經網路瘋傳,被煩死了!》。我本來是不想浪費唇舌,但沒想到我二姐今天也在我們家的LINE群組傳來這篇文章,而且還特別叮嚀:出門回家一定要嗽口最好用溫盬水以防呼吸道感染。所以,這下子,我不得不浪費唇舌了。其實,這篇江醫師的文章是早在2月22日就已經出現,請看TVBS的別只靠口罩!醫師提「5方法」抗疫 謝震武超驚訝,以及中時電子報的醫斷言:社區感染終將到來 免疫力才是硬道理。我現在就逐條來分析《抗疫5方法》:第一,要睡眠充足,每天必須維持7小時的睡眠,如果每天睡不到7小時的人,免疫力就會低下。分析:睡眠充足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請問,有人會故意睡眠不充足嗎?第二,要吃得好,所謂「好」,不是說吃山珍海味,而是要吃有益健康的優質蛋白,可以拿來做抗體。記住不要吃糖,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因此,我們要調整日常所吃的食物。分析:《優質蛋白可以拿來做抗體》?這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卻是毫無科學根據。《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這百分之百是童話故事,連科幻小說都談不上。第三,冠狀病毒有固定的模式,到寒冷的冬天會多起來,因此也有人說要多曬太陽,有助於提高維生素D。美國還做了一個介入型研究,發現有補充維生素D的人,冬季時的呼吸道感染就降低三分之二,如果真的不曬太陽,也可以選擇吃維生素D。分析1:適度曬太陽對健康有益,也是老生常談。但是,曬太陽能降低新冠感染的說法,則完全純屬臆測。事實上,現在美國最嚴重的州都是在南方太陽多的地方。請看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在7月2日發表的A roaring Sun Belt surge has inverted the demographics and politics of COVID-19(咆哮的太陽帶激增顛覆了COVID-19的人口統計和政治)。世界衛生組織也有發表Exposing yourself to the sun or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25°C DOES NOT protect you from COVID-19(暴露自己在陽光下或高於25°C的溫度下並不能保護您免於被COVID-19感染)。它說:無論天氣多晴朗多熱,您都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 許多天氣炎熱的國家都有新冠病例。分析2:《美國還做了一個介入型研究,發現有補充維生素D的人,冬季時的呼吸道感染就降低三分之二》,是胡謅出來的。美國從未做過這樣的研究,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什麼降低三分之二。請看維他命D能預防感冒及流感?。分析3:吃維他命D能降低新冠感染,只是一種假設。最近才完成的,全面性的審查,無法支持此一假設。請看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第四,日本的研究指出:要拒絕上呼吸道感染,「你回家就要漱口,為什麼?因為所有的病毒不是有你細胞的鑰匙,它侵入你的細胞,它要鑽洞、要敲門,所以它附上去需要一點時間,所以你只回家去給它吐掉。」同時,日本研究也提到,不管你是用水、鹽水、優碘加水,漱口水、茶,這5樣都有效。分析:正規的醫學文獻裡沒有這樣的報導。《漱口能降低新冠感染》,純屬臆測。哈佛大學有發表COVID-19 Myths vs. Realities(COVID-19迷思與現實)。它說:冠狀病毒確實可以引起喉嚨痛,用溫水漱口可能會使它感覺好些,但它對病毒沒有直接影響。第五,日本、以色列、芬蘭的研究都指出,只要每天洗熱水澡,拉高體溫就不利於冠狀病毒的感染。研究中還提到,如果一週洗4次以上的熱浴,病毒感染可以降到6成。江守山表示,每天洗熱水澡也不用花什麼錢,41度5分鐘就算足夠了分析:正規的醫學文獻裡沒有這樣的報導。《洗熱水澡能降低新冠感染》,純屬臆測。世界衛生組織有發表Taking a hot bath does not prevent COVID-19(洗熱水澡並不能預防COVID-19)。它說:洗熱水澡不會阻止COVID-19感染。 不論您的浴缸或淋浴的溫度如何,您的正常體溫都保持在36.5°C至37°C左右。 實際上,用極熱水洗個熱水澡可能有害,因為它會燙傷您。原文: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
-
2020-07-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牛津大學新冠疫苗 初步人體實驗成功
英國BBC報導,英國牛津大學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初步人體實驗成功,一千多名受試者注射疫苗後,免疫系統產生反應,且似乎沒有不良副作用。報導說,試用這種疫苗的一千零七十七名接種者,體內產生能夠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與白血球細胞。這項結果令人振奮,但人體注射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力是否足以發揮保護作用,仍待進行更大規模的實驗驗證。英國已訂購一億劑這種疫苗。疫苗全名ChAdOx1 nCoV-19,研發速度史無前例。研究人員以一種會導致黑猩猩感冒的病毒進行大幅度基因改造,先使其不會造成人類生病,再將其改成「看起來」很像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能與人類細胞受體結合,幫助其複製時的組裝及釋放,也是病毒入侵細胞的重要工具。研究人員將新冠病毒棘狀蛋白的基因結構移植到黑猩猩感冒病毒,就會讓這種疫苗中的病毒看起來很像新冠病毒,注入人體後,免疫系統就能學會如何對抗新冠病毒。BBC說,目前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著重在讓人體產生抗體,但抗體只是人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抗體是一種免疫系統製造的小型蛋白,能夠附著在病毒表面,使病毒無法感染細胞。T細胞白血球是免疫系統另一個重要角色,能夠協助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找出並摧毀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幾乎所有成功的疫苗都能激發人體產生抗體和T細胞。研究發現,注射了牛津大學這種疫苗的受試者,十四天後體內T細胞含量會達到高峰,廿八天後抗體會達到高峰。不過,相關研究時間還不夠長,還無法確認更長期的免疫作用。注射這種疫苗會產生副作用,但應不會危害人體。實驗顯示,注射疫苗的受試者七成產生發燒、頭痛等副作用,但只要服用常見的乙醯胺酚藥物就能緩解。牛津大學教授莎拉.吉伯特說,這種疫苗能否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疫情,還必須進行很多研究才能確認,「但初步結果顯示很有希望」。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超級快,走路敏捷的劉秀枝,白髮童顏,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一點也看不出已屆從心之年。她是早年少見神經內科、神經病理科背景完整的女醫師,更領導台北榮總團隊進行失智研究,是台灣失智領航人。除了醫師身分,劉秀枝還是個女文青,著有大量的失智相關書籍,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曾以第一人稱發表〈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文章,生動描述失智患者的心情,被誤認是她自身的經歷,造成「失智權威醫師也罹患失智症」的新聞,轟動一時。(>>推薦閱讀: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五十六歲那一年,跟平常一樣在早晨淋浴時,劉秀枝摸到右胸有一個硬塊,不痛、硬硬的、之前沒徵兆,「那就是乳癌了。」她心想。開刀前採購用品,笑稱如木蘭代父從軍摸到硬塊的那個早晨,她撥了內線電話給在台北榮總擔任一般外科醫師的蘇正熙主任,也是她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的安排下,當天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一看就立即判斷是癌症,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並著手安排兩天後進行切除手術。劉秀枝拒絕了,但並不是因為「怯戰」,而是因為她跟兩個姊姊,已經安排要帶高齡九十二歲的媽媽,到日本福岡自由行,身為么女的她負責推輪椅,如果開了刀,怎麼推輪椅啊!到日本遊玩前,她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朋友們聞風紛紛打電話關切,分享身邊抗癌勝利的故事,雖然明知很多人因癌症過世,這些鼓舞的電話還是讓劉秀枝很溫暖。朋友交代哪裡有假髮可以買、要穿什麼胸罩、要穿什麼衣服。她笑稱,就像是木蘭代父從軍一樣,要做很多準備。只是木蘭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劉秀枝卻是為了未來抗癌的日子,買假髮、衣服與胸罩,「假髮還打折耶」,她笑了。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的盆花上有祝福字條,她感動地變成淚人兒。恰巧被聽到消息趕來鼓勵的同事瞧見,看到平常堅強的劉醫師,竟然對花垂淚,大概以為劉秀枝很傷心,立刻緊緊抱著她安慰一番,她索性就放聲一哭了。從懷疑罹患乳癌到檢查過程,劉秀枝不曾因為生病掉過一滴眼淚。「我跟你講,癌症是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醫師一樣會得。我常常告訴癌症病人,你就是抽籤抽到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抽到的是好籤啊!不像開腦,很麻煩;開肚子會有排氣問題啊;乳房割掉就沒事了。」她不哭、不惱、沒有不平,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多年的護士、助理一聽到劉秀枝罹癌,眼眶立刻紅了,她也跟著流淚。瀟灑慣了的她說,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常常是別人一關心,她就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時,她倒是挺豁達。從日本回台當天晚上住院,第二天開刀。開刀前一天晚上,護理師問她需要安眠藥嗎?她笑說不用。二姊當晚在病房陪著劉秀枝,兩人一覺到天亮,直到鬧鐘響了才醒來,趕快準備要去開刀。她說,「幸好我帶了鬧鐘。」選化療醫師,相信年輕新秀的專業身為醫師,一定做足了醫療上的準備吧?劉秀枝卻是教科書不翻、網路也不查。「醫療全交給醫師。」蘇正熙問劉秀枝是要全切還是局部切除,劉秀枝傻問,什麼叫做全拿,什麼叫拿一半?原來,局部切除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但是後續可能需要進行放射線治療,全切就不用放射線治療。劉秀枝說,「那多麻煩,不要做放射線治療,全部拿掉!」劉秀枝全然相信專業,蘇正熙也尊重病患決定,開刀時,拿掉右側乳房、淋巴切除,幸好淋巴沒有轉移跡象。蘇正熙補充,現今可以在開刀之前就透過核子醫學檢查或術中染色,確認是否淋巴轉移,不像過去要拿掉很多淋巴結。另外,因為胸肌也要切除一部分,術後可能右胸肌肉會歪斜,以後衣服沒法穿正,有時表面皮膚會感覺麻麻的。朋友提醒劉秀枝術後要做「手指爬牆」的復健運動,劉秀枝是很勤奮的病人,認真確實執行,肌肉狀況恢復得很好。手術之後,接著進入讓病患聞之變色的化學治療階段,劉秀枝「相中」台北榮總一名新秀醫師。罕為人知的是,劉秀枝本身就有腦部腫瘤化學治療的專業。她說,「隔器官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大不同,在這方面她自覺已落伍了。她全然相信這名年輕醫師的決定。不因專業雷同而相輕,是劉秀枝對醫療專業的最高致敬。劉秀枝的切片顯示,她罹患的是HER2陽性的乳癌,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型別,還好有適用的化療藥物,「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過去。」她連藥物副作用都沒問,因為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看了只是讓自己心裡擔憂,發生了再處理就好。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來勢洶洶,她全身毛髮都掉光了,連眉毛都沒有了,同事買了眉筆送給劉秀枝,「有眉毛我們比較習慣」。平常她戴著假髮或是頭巾,大過年返鄉,她在家自在的頂著光頭,已罹患失智的媽媽猛盯著她看,她淘氣地說,台北現在流行剃光頭!媽媽竟也相信了。劉秀枝不想讓年邁的媽媽擔心,知道也是多煩惱吧。小紅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嘔吐」,也發生在劉秀枝身上,噁心嘔吐是家常便飯,獨身的她在家裡吐得昏天暗地時,剛好朋友打電話來問候,問她好不好,「還好啊,我在馬桶上吐下瀉。」朋友趕緊將電話掛了,「以後就用e-mail問就好了。」一般人可能會羨慕醫師擁有眾多醫療資源,必然享受「高規格」待遇,劉秀枝卻不要特殊待遇,正因為她太熟知專業。化療時,她不住單人病房,跟大家一樣自己去領藥,把藥物交給化療門診護理師,跟大家一起到化療門診接受化療,因為她知道那裡的護理師是最熟知化學治療的過程與變化,若真的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看得到,一個人關在病房,反而落單了。因此,她就跟一般病患一樣排排躺在躺椅上。她笑說,接受化療時,跟隔壁躺椅的年輕女病患聊天,對方知道她是醫師,知道醫師也會生病,也在門診接受治療,心理瞬間平衡了不少。享受當下,做好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抗癌成功三年後,劉秀枝感覺另一側健康的乳房時而脹痛、時而抽痛,在一點鐘位置摸到小於一公分的硬塊,她自行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後,「復發」二字悄悄爬上心頭。想起化療過程的痛苦,劉秀枝一度逃避想著,「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念頭一轉,如果腫瘤到處轉移,癌細胞吃到脊椎可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如果不是偏癱,未來也無法正常寫作與思考,她決定找醫師看一看。癌症復發對病患來說,不僅重新面臨死亡威脅,有些人更回憶起治療的焦慮感。劉秀枝坐在自家面對淡水觀音山的窗前,窗前有一座放置已久的休閒椅,本來準備用來優閒看書的,可以邊看書邊眺望觀音山雲彩,這一次,她真正好好的坐下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餘生都在抗癌中度過嗎?」回診那天,醫師顯得神情凝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冰冷的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判斷,這兩個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又疑又懼的劉秀枝猛然一想,最近確實胖了些。雖然解除了警報,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疾病。此次經歷讓劉秀枝更加體認,除了感恩,更應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許多癌友被疾病綁架,即使已經抗癌成功,對於可能的復發,整日憂心掛念。也有人索性放開生命,揮霍度日。劉秀枝說,我沒有等待癌症帶給我自由,她淡然卻堅定的說,「面對疾病,兵來將擋,而我就是那將軍。」退休後,離開了臨床,卻從來沒有遠離醫學,她目前擔任榮總的特約醫師,陽明大學的教授。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瀏覽醫學期刊,吸收新知。至今仍持續參加台北榮總的病例討論會,貢獻所學。而書櫃裡,有一百本尚未閱讀的新書,等待著她。學會了中文打字,經營部落格。從規劃退休,乳癌來訪,開刀化療,病痛從未絆倒她,劉秀枝一樣活力充沛的說,想想就很覺得感恩。治療日新月異,活著就有希望常有病友來詢問劉秀枝的意見,劉秀枝說,得了癌症不等於絕症,要看哪種癌症,還有癌症的期別。尤其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有些有健保給付,有些有臨床試驗名額,可以盡量爭取資源。癌症就是一種疾病,來了就接受,如果一直沉浸在悲哀或是憤怒中,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何是我?為何不是你!」劉秀枝說,還有更壞的籤,你沒有抽到呢!「一定要活!活著就有機會。」你以為今天沒希望,也許一轉眼就有新治療、新的藥物問世,不治療會後悔莫及。如果問了一個醫師,覺得沒有希望,一定要再問第二個、第三個,一旦選擇了就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相互配合。劉秀枝說,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處理,一次的挫折沒有被打倒,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那是很好的事情,即使很絕望也不要放棄,你不知道一轉頭就會有好東西在等你。「小時候,我挨罵了想不開,回頭一想,街邊轉角的碗糕與豆花很好吃耶,那不要死好了。」你覺得癌症好像治療不成功,也許明天新藥就出來了,或許再撐個一個月就有新的治療,總之不要放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她建議癌友,如果體力可以,可以持續上班,或許調整到壓力小的部門,或許跟同事求援。劉秀枝說,不要羞於求助,身邊有什麼資源就用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力就動用什麼人力。獨立慣了的她也分享,「我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我二姊也是每二、三天就來照顧一次。」想吃什麼就吃,味覺沒了還有嗅覺、視覺劉秀枝坦言,自己並不是養生的模範生,完全不能當別人的楷模,平常也不太按照規矩進行健康檢查,大概是遺傳基因好,所以身體強健,平日也難得感冒、肚疼,第一次生病就是乳癌。她認為「身體的保養方式是去操勞它,如果生病就去治療,別拖。」化療期間出現嘔吐、食欲不振、味覺改變,可能讓很多病患急遽消瘦。劉秀枝因為劇烈的嘔吐,從五十二公斤瘦到四十四公斤,正常人的白蛋白為三‧五到五‧五,她降到一點多,而原本該有五千到一萬的白血球降到只剩六百多,血紅素只及正常人的一半。治療期間正值冬天,她仍堅持到台北醫學大學講授一堂課,回程的計程車上,她忍不住問計程車司機怎麼不開暖氣,計程車司機喊冤,才知道原來是她在發冷,回到家後趕緊就醫,已經發起高燒。因為白血球實在太低,感染引發敗血症,緊急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劉秀枝說。補充足夠營養,才能維持體力、對抗疾病,可是化學治療讓味覺變了,滷蛋吃起來不像滷蛋、綠茶像泥水。她再度發揮阿Q精神,味覺不好,可是嗅覺還在,視覺還在啊!雖然味道吃起來不對,可是聞起來是香的,眼睛看到的依然美味。平時飲食就很簡單的劉秀枝吃得清淡,生病了,為了讓自己多吃,劉秀枝反而放開懷吃。有一日想吃夜市裡油膩膩、重口味的炒麵,託人去買回來。如果想吃蛋糕,也會買來解饞。平時的飲食,劉秀枝很推薦「地中海飲食」,不僅好吃,也很健康。不論對抗癌症、預防失智,都是很好的飲食方式。不用奔跑跳躍,高爾夫年輕打到老劉秀枝走起路來,步履又快又靈巧,常讓人忘了她的年齡。談到運動,她認為:「不要過度愛惜身體。」她指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她說自己不是有運動細胞的人,但是從四十多歲就開始打高爾夫,可以走很多路,運動也很溫和,這樣的習慣持續至今。她笑說,高爾夫的唯一壞處是很貴,以前曾有位台北榮總院長不太喜歡醫師打高爾夫。榮總是個大家庭,大部分的醫師都住宿舍,所以聽說有些醫師只得趁著晚上,先把球具放到後車廂,出門打球時才不會被院長發現。劉秀枝曾發表文章指出,高爾夫的各種動作如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人,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高爾夫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簡直就是為她量身設計的運動。她謙稱,自己一直打得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卻因為打球可以磨練觀察力與策劃力,考驗專注力,還可以看球友的修養現形,有人球打得不好,氣得丟球桿,竟高掛到樹上。打球也讓劉秀枝更謙虛,知道運氣難料。有時明明打了壞球,結果彈跳到果嶺,有時明明是好球卻被風吹歪,令人扼腕。「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此選讀摘自《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作者 聯合報出版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購書網址:https://bit.ly/2YNNdW2(本文經網頁編輯編修)
-
2020-07-11 科別.眼部
眼睛乾癢怎麼辦? 眼科醫師教你正確使用食鹽水、眼藥水和人工淚液
眼淚是幫助眼睛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現代人普遍過度使用3C產品,時常感覺眼睛乾澀。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有些乾眼症的病患,因為眼淚分泌較少容易揮發,造成眼球表面防護破功,病菌就容易沾附在眼睛,成為病菌侵襲的破口,當眼睛乾癢不舒服時,很多人會自行購買生理食鹽水、洗眼液或人工淚液來點,但卻可能弄巧成拙。生理食鹽水:陳瑩山醫師說明,生理食鹽水是把用於身體的注射液,改為使用在眼睛,雖然短時間內會感到眼睛很涼快,但只能維持幾分鐘。一般坊間購買的洗眼液,是比生理食鹽水更能定焦在眼球表面的產品,但也只能短暫舒緩眼睛乾澀,如果用洗眼液清洗眼睛就以為可清潔殺菌,不但徒勞無功也毫無效果。人工淚液:與生理食鹽水和洗眼液比較之下,人工淚液是相對安全,又能夠舒緩眼睛的產品,目前有單支裝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使用方面較可以放心,而價錢方面就由消費者考量了。至於人工淚液和眼睛分泌的淚液成份是否一樣?這是另外一個迷思,有些人認為,人工淚液是一種「人造的淚液」,事實上人工淚液並不能成為眼睛抗菌的保護液,因為它不像淚液含有白血球、抗體及酵素等保護眼睛的成份,大家千萬別以為,有了人工淚液就不怕乾眼症了!眼藥水:有些患者看診後會點用醫院的眼藥水,這些眼藥水主要是治療結膜炎與角膜炎,是一種治療型的消炎殺菌藥水,這種針對性的藥物,在眼睛疾病痊癒後,有些人會放在冰箱,眼睛不適時就拿出來點用,但是用了開封過久的眼藥水,反而會有反效果。最佳的護眼之道,就是讓眼睛多休息,並減少使用3C產品,讓健康的眼睛自行分泌淚液,才是根本之道!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感染EB病毒恐引發淋巴癌、鼻咽癌 這些感染途徑要當心
在全世界對病毒唯恐避之不及之際,我們來認識一隻大概算是最常見的病毒之一的病毒吧!這是Epstein-Barr virus,縮寫為EBV,也稱為EB virus,或叫EB病毒,另外也稱為「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是皰疹家家族中的一員。全世界都有這隻病毒的蹤跡,甚至很多人都感染過。話說從頭…1960年代,伯奇Burkitt為在非洲烏干達行醫的外科醫師,他有次意外發現小孩臉腫腫的,原來是臉龐長了腫瘤。兩星期後,他又再度望向窗外,竟然再度看到窗外另一位小孩同樣也出現了下巴處的腫瘤。伯奇Burkitt醫師心想,怎麼這麼奇怪,非洲這裡的小孩腫瘤常常長在臉上?伯奇醫師認為這不是偶然,經過一番研究,後來原來這疾病是淋巴瘤的一種,因而被命名為「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有次Burkitt醫師演講時,底下坐了個病理學家Epstein。聽完演講後,Epstein認為這個淋巴瘤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與助手Barr一同努力,最後證實這個淋巴瘤是由一種雙鏈DNA病毒引發的。這隻病毒因此就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被稱為「Epstein-Barr Virus」,簡稱為EBV,或叫做EB病毒。這是醫學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次證實「病毒可以引發癌症」。被EBV感染時會有怎樣的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孩童時期就感染了EB病毒,在孩童時期感染的話,可能不會有什麼太明顯的症狀,或家長只覺得小孩有個小感冒這樣而已。到五歲之際,約有一半的兒童已經感染過EB病毒。如果是到了青少年時期或成人期才感染EB病毒,症狀就會比較明顯,例如表現出疲憊、發燒、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紅疹等問題,此時可稱為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大約二到四周才改善,甚至有些患者會好幾個月都覺得很疲憊。九成的成人都曾有感染過EBV。不過感染、痊癒之後,這隻病毒並不是消失無影無蹤,而是潛伏在人體內,哪天免疫力變差的時候,EB病毒又會突然捲土重來,再度帶來一些不適症狀。因此,體內有EB病毒的帶原者人數非常多呢。我們是如何感染到EB病毒的?通常EB病毒都是靠著體液傳播,唾液則是最常見的傳播介質。例如親吻小孩、與孩子分享同一份食物或飲水,就可能經由口水把病毒傳播到孩子身上。所以,與感染者用同樣的杯子喝水、用同一支牙刷都會被感染EBV。小朋友之間傳遞沾上口水的玩具,也是一種傳播可能。當然,EB病毒也能經由血液和生殖器分泌物傳染。EB病毒會帶來哪些問題?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隻病毒,如果感染到EBV,也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就是自己要多休息、多喝水。然而,和這隻病毒相關的疾病很多,甚至與癌症相關。因為感染EB病毒之後,可能會讓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與EBV相關的腫瘤從非惡性腫瘤、低惡性度腫瘤、到惡性腫瘤都可能!你大概不會覺得太意外,畢竟,當初找到這個病毒的原因就是從淋巴瘤的檢體中發現的,EB病毒是第一個被證實與癌症相關的病毒。目前與EB病毒最相關的癌症包括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之中的伯奇氏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鼻咽癌。 不過,EBV的感染率其實非常高,究竟為什麼多數人體內的EB病毒都沒有導致癌症,卻在某些人體內作怪?或是有哪些特色才會導致EBV更容易誘發細胞基因突變呢?目前並不清楚。而EB病毒會改變基因的表現型態,長期以來也被認為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像是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等有關。聽起來EBV還真是作惡多端,然而,也請別過度擔心,畢竟許多人都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莫名其妙地感染了EBV了,在疫苗還沒出現前,根本無從預防起。目前,我們也不會靠抽血檢測「有沒有感染EB病毒」來預測這人是否得了淋巴癌、鼻咽癌、或自體免疫疾病。一切都還是要靠臨床症狀來評估。原文:
-
2020-07-03 癌症.卵巢.子宮
中年發福、小腹變大不以為意? 當心「沉默殺手」找上門
中年婦女若發現自已的腰圍,忽然增大「發福」千萬別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卵巢癌。一名60多歲陳太太(化名)是三期末的卵巢癌患者,剛開始只覺得腹脹、肚子變大,前往門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卵巢癌,手術開刀後又復發,所幸以口服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療法,成功延緩疾病進展,目前控制情況相當穩定。收治這名病患的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表示,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總覺得肚子脹、腹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肴,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會誤以為是發胖缺乏危機感,因此常在診斷後,已有50%的患者是晚期卵巢癌。許醫師說明,晚期卵巢癌以手術切除及化療為主,但困擾的是,第一線化療後仍有70%會在2、3年內復發,且復發時距一次比一次短,最終產生抗藥性,晚期治療成效相對不佳,病人甚至因一再復發,反覆受化療之苦,使疾病進展更快;所幸針對BRCA基因缺損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來消滅腫瘤細胞,效果明顯,更有助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在台灣,帶有BRCA基因缺損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約占15-20%左右。上皮性卵巢癌其中一種高度惡性的漿膜性卵巢癌約44%有BRCA基因缺損。許鈞碩醫師指出,人類DNA是雙股機制,當細胞遇到攻擊時,會透過酶去修復細胞的DNA。帶有BRCA基因缺陷的細胞,在修復的過程容易癌化。針對已經癌化的細胞,透過PARP抑制劑去壓抑修復腫瘤細胞DNA的酶(PARP),使腫瘤細胞無法修復DNA斷裂,癌細胞會自然凋零,即是標靶藥物治療的概念。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晚期患者經手術及含鉑藥物化療後,使用PARP抑制劑做為一線維持治療2年,與安慰劑相比,死亡風險下降七成,無疾病存活期從11個月延長到29個月,追蹤3年後,6成無復發情形,到了第4年,約50%的病人沒有疾病進展。許醫師提及,一名56歲多次復發的李太太(化名),起初也是突然間腹部變胖,有腸胃不舒服等症狀,沒想到一經診斷後,就已是卵巢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肝臟,透過手術切除及化療,過了4年竟又復發,接著再以化療治療延長半年,不幸再度復發。為免除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掉髮等副作用,去年11月使用PARP抑制劑,延緩復發機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美國FDA核准的PARP抑制劑,用於復發的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及對於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病人,做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台灣也於2018年核准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每天早晚一顆,副作用相較輕微,僅有腸胃不適、噁心或肚子痛等狀況,許鈞碩醫師提醒,接受標靶治療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許鈞碩醫師說明,口服PARP抑制劑突破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困境,提高病人存活希望,維持一線生機。同時他也提醒婦女朋友,每年除了子宮頸抺片檢查以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特別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女性;以及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或是不孕症者,皆需謹慎留意。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 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
2020-07-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消炎藥 使用謹記3原則
許多民眾會拿著「抗生素」到社區藥局,說要買「消炎藥」來抗發炎。事實上,「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藥師提醒,抗生素為處方藥品,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行,千萬不可自行購買。社區藥師鄭文柏說,在社區藥局常看到民眾拿著兩三顆沒有吃完的「抗生素」來,說要買「消炎藥」。推測可能是因為抗生素將細菌殺死後,讓紅腫痛熱的症狀減輕,而讓民眾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消炎藥鎮熱消腫 抗生素則是殺死細菌藥師公會全聯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邱議權表示,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正常的破壞與再造過程。當人體組織受到傷害時,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增加大量的白血球、組織胺、血流量,就像大批「轟炸機」飛過來開始作戰,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發炎反應除了受到外來細菌感染引發外,也可能因為過敏、拉傷、挫傷等引起,邱議權說,當發炎太過劇烈,就需要消炎藥來鎮熱、消腫、止痛;不過,抗生素並不是用來消炎,而是用來「殺死細菌」的,因此兩者的作用不同。消炎止痛藥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等藥物,有口服、也有外用藥,常用於頭痛、肌肉痠痛、經痛、牙痛時。但口服類固醇屬於處方用藥,僅有少數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為指示用藥,可在社區藥局買到,不過須經藥師指導使用。另外,肌肉痠痛貼布也是常見的外用消炎止痛藥。避免抗藥性 抗生素記得按時服藥至於抗生素則為醫師處方藥,不能隨便到社區藥局購買,有口服、也有針劑及外用藥。邱議權表示,通常有細菌感染疑慮,例如牙科手術有傷口,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而為了避免後續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會再加開消炎藥。抗生素的療程短則三天、有時也會長達一個月,但為避免產生抗藥性,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把療程全部走完。邱議權強調,使用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外,也會一併將腸道內的正常菌種殺死,破壞了腸道菌種平衡,因此常會引起腹瀉。但即使如此,也不建議因此而擅自停用藥物,最好和醫師討論,看是否可調整用藥或適時補充益生菌,也可多食用一些纖維類物質加以改善。抗生素分為第一線和第二、三線的用藥。鄭文柏說,若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有效時,就盡量使用,而不必使用後線的抗生素,以免產生抗藥性。隨便停藥 恐造成抗藥性細菌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未感染而濫用抗生素、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抗生素的種類繁多,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程度和細菌種類來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和劑量。因此民眾要謹記「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和「不隨便停藥」,否則不但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
2020-06-29 養生.抗老養生
積怨於心、愛吃甜食…10個造成早老的習慣快戒掉
西元前四世紀的寓言故事中,亞歷山大大帝曾發現一條有療癒功能的天堂河(river of paradise);中世紀神話故事中,Prester John國王統治的王國裡,也有青春之泉。時至今日,相信大多的有識之士都不相信長生不老,但卻多少渴盼青春永駐。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行為會影響身心的年齡。因此今日真實的青春之泉,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就是生活型態的選擇。有科學證據的十個造成早老的習慣包括:1.看太多電視我們生長在電視史上的黃金年代,電視節目豐富到目不暇給,在JAMA Psychitry發表的文章顯示,年輕時,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3小時,且幾乎都不動如山,此行為與中年時期執行功能及數據處理速度下降有相關性。認知功能下降即衰老表徵。因此建議要改善這個習慣,當然3C產品的過度運用,亦應有相同結果。2.睡眠不足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睡眠差會導致皮膚老化,也因外在環境壓力或紫外線照射造成皮膚傷害,使人對自身皮膚狀況及容貌缺乏信心。因此應盡量保持良好睡眠。3.不健康的選擇澳洲研究發現,吸菸、不愛運動、酗酒、營養不良、久坐、過短或過長的睡眠,這些因素愈多,加成後死亡率愈高,人也會加速老化。4.太在意年齡對於年齡,根據發表在「Health Psychology」的研究,若在意年齡的數字,感覺自己已老,甚至比實際年齡還要老,則會增加住院的機率。因此要保持年輕心態、少看身分證、少被慶生或吹著標有歲數的生日蛋糕蠟燭。5.積怨於心(Holding grudges)把怨恨積藏心中,很容易衰老,試著忘記不愉快的過去,放空後重新開始。根據發表在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假惺惺的原諒較無條件寬恕有較高死亡率;研究者認為,長期無法釋懷,反而影響健康,因此放掉別人也就是放掉自己,當然該選擇拋開放下。6.煙燻燒烤(Barbecuing)儘管美味,過多煙燻燒烤卻有礙青春。高溫處理下,肉類會產生多環胺類(heterocyclic amines,HCAs ),已被科學家證明有致癌性與致突變性的化合物,可能與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等相關。7.吃含糖甜食過度加工且含糖食品因糖化作用產生的終產物(AGEs)促使皮膚老化。糖基化(Glycation)是發生在生物環境內的非酶促反應,能在蛋白質和脂類等大分子中插入糖鏈,導致大分子變異或失活,糖基化在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以衰老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缺乏打坐冥想研究指出,打坐冥想可幫助保留含大腦神經原的灰質,減緩大腦退化。偶而停下來靜一下,可讓時間走慢點。9.沒有減毒(detoxing)人類的認知功能依賴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暴露於各式氧化壓力下,影響並減少腦組織供氧,造成認知功能老化。食物中含抗氧化物可保護神經系統,並避免認知功能老化。腦袋清楚,自然青春有勁。10.工作過量根據發表在PLOS ONE的芬蘭研究,工作過勞若造成精疲力竭,會影響白血球的端粒(Telomere)變短。端粒是染色體末端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一旦消耗殆盡,細胞將會啟動凋亡機制。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關。若感覺工作過量則應適度減量,減緩老化。(內容摘自「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