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癌症.胃癌
搜尋
癌細胞
共找到
1077
筆 文章
-
-
2024-11-03 癌症.乳癌
確診乳癌要更冷靜 記住4重點並問醫師2個關鍵問題
29歲的娃娃:以為是纖維囊腫 結果是三陰性乳癌二期每位乳癌患者都讓我心疼,尤其年紀輕輕就罹癌的病友。在聽到確診那一剎那、哭得無法控制的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成為她遭逢生命海嘯時,能夠抓到暫且棲身的浮木。娃娃就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在29歲那年,娃娃先是摸到自己胸部有個腫塊,但她認為自己高中時也曾長過良性纖維腺瘤,這次應該也是。她沒多想,只是趁著公司健檢,順便做了胸部超音波檢查。那天在健檢的時候,醫師觸診一摸就覺得是不規則形狀,囑咐娃娃要盡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結果一到大醫院,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立刻幫娃娃做了切片,並要她一周後回診看報告。娃娃說,那個時候她還是很有信心,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因為之前有良性纖維腺瘤的經驗,自己又這麼年輕,絕對不會這麼倒楣的。然而,天不從她願。回醫院看報告那天,她的號碼到了,卻被一再跳過、延後。她看到後面號碼出來的好幾位患者,都確診乳癌,她已緊張到快哭了。當她終於進入診間,醫師抬頭先問了一句:「妳是一個人來嗎?」這時候,她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那天,醫師到底都說了些什麼,娃娃說:「我幾乎沒有印象了,因為哭到腦中一片空白。」只記得有位志工媽媽帶她下樓去辦了重大傷病卡,恍恍惚惚回到家,就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各種跟乳癌有關的資料。後來她來到北榮乳醫中心求診,先是想要聽取第二意見,接著決定在這裡接受治療,我因此成為她的個管師。娃娃的故事很長,但我要說的是,歷經化療、乳房全切除、乳房重建,接著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物後,在追蹤期的第三年,娃娃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順利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孩,現在還在備孕,準備生第二胎,一路陪著她走過治療歷程的我,真的非常為她開心。像娃娃這樣,因為摸到腫塊發現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不過許多女性也跟娃娃想法一樣,「我這麼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我想告訴大家,乳癌不會敲鑼打鼓找上門,看到、摸到胸部異常,務必就醫檢查,即使沒有症狀,45歲到69歲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讓癌細胞早期現蹤的最佳方式(國健署自2025年擴大乳癌篩檢年齡從40至74歲)。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在2021年所有確診的17,432位乳癌(包含原位癌)病友年齡,從20歲到超過85歲都有。震驚之下,我該問醫師什麼呢?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經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經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是比以往更複雜許多的醫療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就常說,要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記住4個重點: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2.問2個關鍵問題● 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以醫師的臨床實務,會怎麼建議?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3.可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必要時,可把乳房攝影光碟、病理報告等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4.要理智,不要陷入「最新就是最好的治療」迷思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
2024-11-03 焦點.元氣新聞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邀諾貝爾獎得主 探討外泌體創新技術及最新突破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天在水湳校區隆重舉行「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不僅促進台灣外泌體相關產學研究成果與國際接軌,並為外泌體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開拓新視野。大會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教授(Prof. Randy Wayne Schekman)擔任主講嘉賓,與來自國內外的外泌體領域頂尖學者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外泌體(Exosomes),亦即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技術在基礎研究、創新技術及產品開發上的最新突破與應用。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表示,此次論壇標誌著中醫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卓越地位,也代表著外泌體技術在精準醫療及再生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迎來重大突破,中醫大暨醫療體系將持續推動生技產業與國際接軌,期望透過本次論壇,為全球病人帶來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方案。主講嘉賓蘭迪·謝克曼教授深入闡述外泌體作為細胞間因子傳遞的關鍵橋樑,以及透過量化科學方法提升外泌體傳遞物質效率的最新研究進展。謝克曼展示外泌體技術實現治療效果方面的潛力。中醫大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執行長鄭隆賓表示,中醫大暨醫療體系在外泌體研究及產品開發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並於本次國際論壇分享其最新進展;聖安生醫副總經理何慧君介紹HLA-G靶向外泌體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並展示該公司的創新技術及現階段產品開發成果,透過標靶外泌體裝載化療藥物,有效抑制乳癌細胞並降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聖安生醫更針對腦癌藥物,開發降低其抗藥性的核酸藥物,利用HLA-G靶向外泌體攜帶核酸藥物穿透血腦屏障,針對腦癌(GBM)這樣的困難癌症達到卓越的療效,為癌症患者福音。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徐偉成展示雙基因改造外泌體在提升中風後神經功能恢復中的應用,不僅如此,外泌體轉譯開發中心副主任陳怡文分享該單位與聖展生醫合作開發神經退化性疾病創新治療,透過標靶外泌體技術平台,裝載再生修復藥物,同時應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並顯著提升細胞修復與再生功能。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強調,外泌體平台將引領癌症及神經退化疾病治療的新方向,聚焦藥物能降低藥量並減少副作用,但其大規模製造技術仍待突破,期望有志之士加入,共同開創生技新紀元。大會也邀請了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 ISEV)、亞太細胞外囊泡學會(Asia Pacific Societies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PSEV)、台灣胞外體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SEV)等國際學會的重量級成員,如Andreas Möller教授、Houjian Cai教授、Le Thi Nguyet Minh教授、Johannes Grillari教授等,與國內專家學者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黃奇英、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中央研究院教授賴品光等,齊聚一堂,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及技術進展,並探討外泌體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力。
-
2024-10-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覺得苦瓜很苦,是因為你吃錯顏色了!白玉苦瓜、山苦瓜...品種怎麼分?營養師公開最營養的是「這品種」
苦瓜(Bitter melor)為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攀藤草本植物。苦瓜的果實,外觀長滿突起瘤狀物,色呈白色,深綠色,翠綠色,後兩種比較苦,全年均產。盛產期4-10月,是長夏蔬菜不缺供應之一。 苦瓜盛產期4-10月,是長夏蔬菜不缺供應之一。暑天常吃苦瓜,使人涼爽舒適,能刺激唾液和胃酸分泌,令人胃口大開,食慾增加而得改善。苦瓜不只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及植化素,同時能烹調出許多美味佳餚,對身體保健有極大益處。王證瑋營養師曾於粉專「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 」分享苦瓜的6大營養功效: 控制血糖:研究發現,苦瓜中的苦瓜素類似胰島素的作用,可以幫助人體穩定血糖及預防糖尿病發生。 體重管理:苦瓜中含有苦瓜胜肽,可降低腸道中澱粉酵素活性,減少飲食中過多澱粉的吸收,藉此來幫助體重管理的執行。 降低膽固醇:於相關研究發現,苦瓜可調節人體膽固醇,幫助膽固醇正常代謝。 預防癌症:苦瓜中還有高量的活性蛋白及維生素C,具有抗癌功效,並可減少體內自由基,降低癌細胞生成;同時可以強化肝臟機能,促進肝細胞健康,降低肝病的發生率。 維持腸道健康:苦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及排便正常,維持腸道機能及健康。 調節免疫力:苦瓜含有營養素「奎寧」,且維生素C豐富,可以幫助調節免疫功能,對抗外來病菌,亦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及幫助傷口癒合。苦瓜5大禁忌雖然苦瓜有很多好處及功效,學怡君營養師提醒以下族群不宜食用苦瓜: 孕婦:苦瓜含有奎寧,奎寧會刺激子宮收縮,因此孕婦不適食用。 低血糖人士:苦瓜能降低血糖,因此血糖低的人士都是不適宜食用。 脾胃虛弱者:苦瓜含有刺激胃黏膜的成分,有機會刺激胃部,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因為患有胃病或胃潰瘍者均不宜食用。 蠶豆症患者:苦瓜籽中含有醣甙,有機會誘發蠶豆症症狀,忌食用。 缺乏鈣和鋅的患者:苦瓜中的草酸含量較高,食用太多或會干擾人體吸收鈣和鋅,缺乏鈣和鋅的患者不適宜多食。苦瓜如何挑選?選購時注意果體是否端正,果面潔白(或深綠、翠綠),色光澤明亮,瘤狀突出明顯,不受蜂咬,果瘤不裂為佳,若果心外露是紅色、黃化,軟化是屬過熟(煮湯可以)。若有水分壓傷和腐爛生蟲則最好不要購買。苦瓜品種,吃法大不同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分享,國產苦瓜主要來自屏東、高雄、彰化、台中等地區,「白玉苦瓜」苦度最低適合燉煮,「大青苦瓜」苦度適中適合打汁,「翠綠苦瓜」苦味濃適合熱炒。 白玉苦瓜:紡錘果形,果色雪白,口感厚實,苦味低,適合做成各種料理。可加入豬肉、蔭瓜、水及調味,小火燉煮成苦瓜封。 大青苦瓜:長條果形,果色青綠,口感較脆,苦中帶甘,適合涼拌、打果汁。可製成苦瓜汁,比例為苦瓜:水果:水=1:1:200,再加入糖或蜂蜜打成汁。 翠綠苦瓜:細長條果形,果色深綠,口感清脆,苦味濃,適合汆燙、熱炒。可做成金沙苦瓜,先將苦瓜白色內膜刮乾淨,用鹽漬或汆燙去除苦味,放入鹹蛋、苦瓜,快鍋熱炒。苦瓜品種、吃法。(圖片/ 翻攝自農糧署。)此外,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苦瓜品種眾多,以苦味程度輕至最苦排序,包括:最常吃到的白玉苦瓜、圓又胖的蘋果苦瓜、淺綠色的粉青苦瓜、深綠色的翠綠苦瓜,還有體型最小、可切片曬乾泡茶飲用的山苦瓜等。其中,其獨特苦味來自當中的苦瓜素,品種越綠的味道越苦,營養價值也會越高。苦瓜品種、吃法。(圖片/ 翻攝自農糧署。) 延伸閱讀為什麼「苦瓜胜肽」可以改善血糖?吃苦瓜能補充嗎?苦瓜胜肽功效與機制,營養師一文解析天氣好熱沒胃口?國宴主廚:涼拌小黃瓜、梅汁苦瓜...3個私房撇步更好吃!苦瓜維生素C含量,瓜類第一,還能控血糖!營養師教你自製「蜂蜜梅漬苦瓜」 資料來源: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台灣癌症基金會、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大學生化科技所黃青真教授、李婉萍營養師 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重陽節拜拜可以提早嗎?要拜什麼?重陽節拜拜菜色及流程一次看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9 癌症.胃癌
29歲正妹「從來沒胃痛過」罹胃癌三期!她嘆3惡習害慘: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癌症有時會毫無徵兆地找上門。一名29歲的正妹平常完全沒有胃痛或胃脹氣等症狀,等去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胃癌三期,她推估應該與飲食和習慣有關,所幸抗癌成功並生下寶寶。廣西博主「漏漏子NONO」2015年當時29歲,被診斷為胃癌中晚期,她自稱確診前的20多年人生幾乎沒怎麼胃痛過,她人生第一次胃痛是出現在確診一年前,當時是空腹狀態胃有一絲疼痛,她還懷疑是不是心臟痛,直到進食後馬上就不痛了,自此沒再發生過胃痛,甚至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NONO表示之後的一年頂多會有飽足感,對食物沒什麼興趣,一年後再次出現空腹胃痛,連續一周都沒緩解,但與先前不同,即使吃了飯還是沒有改善。她上網搜尋查出可能是胃潰瘍,於是到醫院預約照胃鏡,醫生表示有一個1公分的潰瘍,還要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三天後醫生通知她和伴侶一起去聽報告,發現是高級別的病變,後來又換了一家醫院再做一次胃鏡和切片,證實確診胃癌三期,經過手術更發現已轉移。幸好經過治療,NONO今年38歲已抗癌成功治癒,九年來未復發,還生了一個孩子。她表示自己從來都沒腸胃症狀,醫生說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誘發癌症的因素:一、吃飯不規律生病前三年吃飯時間很不規律,起晚了早餐經常不吃,晚餐又經常推到宵夜時間,而且經常這餐吃一點點,下一餐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使得胃分泌失調。二、喜歡吃醃製食品喜歡吃廣西特有的一種用米醋醃製的水果和蔬菜,基本每月會吃個10次,醃製食品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三、喜歡吃油炸食品油炸過的雞翅、排骨等都是最愛,而高溫油炸過的食物有致癌的風險。NONO補充並不是有以上飲食習慣就會一定罹癌,但這可能是她年紀輕輕就胃癌的原因之一。她提醒並不是胃要長期有問題,例如胃痛、胃脹氣或胃酸過多才可能罹胃癌,癌症很可能靜悄悄就占據了身體,因此不能單靠自己平常對身體的的感覺判斷,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胃癌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表示,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胡炳任說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衛福部去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排名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八位,共3,717名新發生個案(含原位癌),608名女性死亡,是女性不可輕忽的疾病。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彥鋒說,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罹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須靠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疫苗,早期發現及預防。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可自費做HPV病毒檢測。人類乳突病毒與六癌一病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口腔癌、陰道癌、肛門癌、陰莖癌、外陰癌及菜花,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型別,其中高致癌型常見有9種,包含HPV6、11、16、18等型。呂彥鋒說,人類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感染HPV後,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此細胞持續變異導致癌化,並從原位癌成為侵襲癌,最後轉移。呂彥鋒說,初期子宮頸癌不會癢、不會痛,也不像菜花可以肉眼看見或由外觀辨別,只能靠篩檢。而篩檢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衛福部目前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每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免費檢查,許多女性都是透過抹片檢查發現癌症;如果經濟許可,也應進行HPV的病毒檢測,自費費用每家醫療院所不同,每次檢驗約在2000元左右。年輕女性多因抹片發現,可及時撲滅癌症火苗。呂彥鋒說,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如此精準性更高,有利於防範子宮頸癌。若HPV病毒檢測為陽性,一般會再進行陰道鏡檢查,研判子宮頸有無出現病變,且直接切片化驗,一旦發現初期感染,就能立刻給予治療,避免病情走向癌前病變或癌症。據呂彥鋒臨床觀察,患者是如何發現子宮頸癌,依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因,如3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多是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異常,再經切片確診,這類患者病情多為初期,在病情的火苗尚未燒起來,還沒轉變為侵襲癌前,就把火苗給撲滅了,因此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很高。年長者諱疾忌醫,常見病情嚴重難以手術治療。但若是50、60歲以上女性患者,常是出現陰道不明原因出血等異常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罹癌,這時通常已是晚期。他曾遇過一名50多歲女性,因陰道不明原因出血而就醫,患者自述在性行為後出血特別嚴重,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腫瘤更已經潰爛,無法手術治療。經詢問發現,該名患者因覺得不好意思,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腫瘤發展至晚期,才來就醫。甚至有晚期患者腫瘤潰爛後,流血程度幾乎是血崩,並伴隨異味,更有晚期患者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肝、骨骼等。推動國中男女生接種疫苗,保護效力約八至十年。為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衛福部近年來推動未有性經驗的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政策也推廣至國中男生。呂彥鋒說,國中女生、男生接種HPV疫苗,即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女生接種可以直接預防感染HPV,而男生接種疫苗,除降低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成年後,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伴侶。關於HPV疫苗,目前有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分別預防不同型別的HPV病毒。呂彥鋒說,以九價疫苗來說,可預防九種不同的HPV型別,並可以預防菜花,依實驗證實抗體保護效力可維持八至十年。即使是成年男女施打HPV疫苗也有其必要性,目前疫苗建議施打年齡為45歲以下女性,疫苗一劑費用為6000元,成人需打3劑,建議施打疫苗前可先諮詢醫師。Q:HPV傳染途徑有哪些?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Q:接種HPV疫苗期間可以懷孕嗎?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
國內女性子宮頸癌患者,逾九成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文欣說,子宮頸癌的診斷方法,通常是在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採集到的檢體也會請病理科醫師分析、確認;一旦確診罹癌,再依不同癌症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預後。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在癌前病變前即時處理。陳文欣說,顧名思義,子宮頸癌好發位置在子宮頸,位置在陰道最深處,女性平常自己摸不到、看不到,即使罹癌往往也不自知。當自覺不對勁,常是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目前國內女性多是透過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發現子宮頸癌,在做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是否有異樣,因此「抹片檢查一定要定期做」。臨床上,當子宮頸癌尚未進入癌症期別前,此時屬於「癌前病變」,正常細胞像是有著同心圓的荷包蛋,但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細胞開始變異,最後在周邊長出許多刺,成為具有武裝的癌細胞。此轉變過程,並非一夜之間,而在細胞變化的過程就稱為「癌前病變」,因此癌細胞進展是從正常細胞到異常細胞,最後變成癌細胞。癌前病變分三期,以電燒或圓錐切除清除異常組織。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分為三期,陳文欣說,人體有自然代謝異常細胞的能力,面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早期患者,須先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如果發現患者未有人類乳突病毒,輕度感染應可靠身體自然的免疫力消除。但如果驗出人類乳突病毒,就須進一步切片檢查;如果發現細胞已有變異屬於中度,就會以電燒清除,但若是癌前病變重度患者,則需要以圓錐切除的手術方式,清除異常組織。癌細胞一旦遠端轉移,晚期治療非常困難。而當變異細胞成為癌細胞後,子宮頸癌依癌細胞侵犯組織的深度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情形分為四期。陳文欣說,癌細胞十分具有攻擊性,因此「不會只停留在某一器官上」,必會侵犯其他組織、器官。如第一期癌症,癌細胞侷限在子宮頸,但第二、三、四期時,癌細胞會侵犯子宮頸鄰近的組織、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膀胱、直腸或腹壁等。陳文欣說,癌細胞特性是距離愈近的器官,愈容易先被攻擊,距離愈遠的器官,愈不容易被攻擊,一旦轉移到遠端器官,代表癌細胞攻擊力強,病情嚴重,如子宮頸癌末期病人的癌細胞還可能轉移到肺、肝、腦、骨骼等。早期子宮頸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治療方面,依病人罹癌期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如第一期患者依病情不同,可以採用手術切除病灶;但無法手術的患者就須採電療合併化療,第二至第四期患者多採用電療合併化療;晚期病人則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但任何治療都必須是醫師充分診斷後,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三、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2%、59%及23%。女性篩檢後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若延遲就醫或不去治療,將會影響存活率。30歲以上女性務必定期受檢,避免進入癌症階段。陳文欣指出,晚期子宮頸癌是治療非常困難的疾病,政府才會積極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為的就是能早期發現,不要讓病程進入癌症階段,如果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可以即時終止癌細胞病變,讓病人的生活品質獲得很好的改善。陳文欣提醒,子宮頸癌患者於治療期間,病人一定要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治療。至於未罹患子宮頸癌的30歲以上女性,政府給付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務必定期受檢;而多重性伴侶、吸菸為罹癌危險因子,都應該避免。Q:接受HPV疫苗接種後,是否還需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需要。因疫苗的涵蓋價數不同,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目前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6 養生.聰明飲食
不愛喝咖啡卻想獲得它的防癌抗氧化好處?2種替代食物也能完美替代
綠茶、可可含有兒茶素、咖啡因等多種抗氧化物質;不喝咖啡的人,可用綠茶、可可來取代,一樣可以喝出健康。咖啡香很誘人好聞,多數的人都喜愛,也有防癌的功效,但有些人不愛喝咖啡,若想要獲得跟咖啡同樣的好處,也可以攝取含有兒茶素、多酚類、黃酮類化學物質、黃烷醇等抗氧化物的食物,或是跟咖啡一樣都含有綠原酸、咖啡因的食物。◎綠茶 → 兒茶素「茶」可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以茶待客更是許多華人長久下來的禮節,除了茶香誘人外,也有益健康。綠茶具有大家所熟知能提振精神的咖啡因外,最有價值的營養素就屬兒茶素。研究指出,兒茶素具有抗氧化(可防癌)、抗發炎、降低血中膽固醇、游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含量等作用。也有研究指出,兒茶素可以抑制變形鏈球菌(是蛀牙主要的致病菌)的生長,能降低齲齒的風險,並有效減少口臭的產生。◎可可(巧克力)→咖啡因、兒茶素、多酚類等抗氧化物可可因為含有咖啡因,是許多人用來提振精神的食物,但除了咖啡因外,可可還含有許多豐富的營養素。研究發現,巧克力含有許多強力的抗氧化物質,包括咖啡因、兒茶素、多酚類、黃酮類化學物質、黃烷醇等抗氧化物,這些抗氧化作用可以使人體不受自由基傷害,所以被認為具防癌、抗老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美國血管生成基金會發現,黑巧克力具有截斷腫瘤的血液供應,可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延伸閱讀: ·提神喝「咖啡or茶」哪個比較好?答案揭曉 這1種效果來得快、去得也快 ·奶精粉奶茶就算點無糖也不OK!營養師揭「奶茶陷阱」 喝下肚的全是油
-
2024-10-26 癌症.肝癌
無家族史和遺傳病…25歲運動型男罹肝癌晚期!他揭血淚教訓:千萬別輕忽
湖南一名男子「小朱」兩年前才25歲就確診肝癌晚期,小朱外表看起來陽光健康,怎樣都沒想到年紀輕輕就罹癌。他回想過去一些身體徵兆和不良生活習慣,在網路上分享自身血淚經驗警惕大眾要注意健康。小朱表示2022年10月大學畢業三個月確診肝癌晚期,當時在學就出現過很多症狀,例如腹脹、腹痛、肝區疼痛,但他原以為只是普通胃病,仗著自己年輕能忍痛的心態忽視掉了。直到出現肝癌典型症狀,腹部長出巨大腫塊才就醫。小朱坦承大學期間最愛吃的食物就是燒烤和油炸食品,學校門口有一家賣油炸黃魚的店他超愛吃,幾乎每天都去光顧一次。大四時有一次打球扭到腳,室友怕他外出覓食不方便,就買了一堆零食讓他在宿舍吃,腳痊癒後就和同學大吃燒烤喝酒慶祝。期末考壓力大則靠吃甜食抒壓,他總覺得每個人都這樣也不以為意。大學畢業後所有室友都胖了一圈,唯有小朱吃很多卻愈來愈瘦,當時只覺得自己新陳代謝好、愛運動的關係,沒想到都是被癌細胞吸走了營養。他表示自己沒有家族病史和遺傳疾病,推測應是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導致罹癌,加上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即使有不舒服的情況就隨便吃點胃藥應付,直到拖到很嚴重才去看醫生,但腫瘤已長大到快10公分也已經轉移。如今27歲的小朱兩年來努力抗癌,堅持運動和密集複診,增胖了15公斤,一年前也和女友結婚,他沒有放棄希望,並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網友,盼望大家都能更注重自己的健康。資料來源/闲云(抗癌中)小紅書
-
2024-10-24 癌症.肺癌
全球首發現!肺癌轉移與抗藥性和細胞激素IL6醣化缺失有關
全球研究多年,確定人體內「介白素─6(IL6)」在癌症變異中具重要地位,也會造成癌症不同的發展結果。成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科名譽教授蘇五洲領軍的肺癌團隊獨步全球發現,IL6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等細胞激素,尤其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與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是全球首次解開IL6分子如何調控下游訊息傳遞路徑選擇的謎題,未來透過不同醣化型研究,也許能找出抑制癌症生長及轉移、產生抗藥性等方法,為癌症治療開闢另一條嶄新道路。癌症研究團隊歷經10年研究發現,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主要與細胞激素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博士後研究員洪君樺表示,IL6是一種能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的細胞激素,過去許多研究發現,IL6會活化多重下游的細胞內訊息路徑,關鍵在於IL6不同的醣化型;N醣化有缺失的IL6會活化SRC-YAP訊息路徑,促進癌細胞轉移。洪君樺說,目前肺癌患者經檢測,只要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突變,使用標靶藥物EGFR-TKI治療,效果都不錯,但一陣子後會出現抗藥性,經蒐集許多患者檢體研究發現,癌細胞經該藥物治療後,會分泌高濃度N醣化有缺失的IL6,顯現癌症轉移及抗藥性的強烈關聯。洪君樺提到,研究過程最艱難的是蒐集IL6,肺癌患者中雖一半以上IL6指數會增高,但在人體的含量卻是微乎其微,以「皮克(公克的1兆分之1)」計算,能蒐集到儀器可偵測的數量是一條漫長的路,好在成大的國家級生醫光學影像核心平台,協助許多困難的影像分析。
-
2024-10-23 養生.聰明飲食
「蔓越莓」男生也要吃!保護攝護腺、降膽固醇...7個你從沒想過的好處!
被譽為「北美紅寶石」的超級水果「蔓越莓」,不僅是因為獨特的酸甜風味,更包含了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帶來多方面的益處,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指出,蔓越莓的營養成分有以下幾種: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指壞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維生素E:同樣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預防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劑:可幫助抵禦自由基的傷害,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纖維質:有利於消化系統的健康,促進腸道運動,幫助降低膽固醇,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原花青素(PACs):是一種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幫助改善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蔓越莓功效大家熟知蔓越莓可預防泌尿道感染,並能縮短病程盡速康復,而蔓越莓的功效不僅僅如此,以下整理阿罐營養師與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對於蔓越莓功效的分享,如下: 1.預防泌尿道感染:美國相關研究顯示,原花青素降低害菌生長及黏附,防止細菌感染等問題,攝取蔓越莓的原花青素可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2.預防乳癌形成:蔓越莓含有許多植化素,能對抗乳癌細胞形成及避免癌細胞成長。 3.攝護腺保護:蔓越莓中的有效成分沒食子酸、檞皮素,能保護攝護腺,維持攝護腺機能正常。 4.加強抗氧化力:蔓越莓含豐富植物多酚、類黃酮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增強人體抗氧化力,對抗自由基及發炎反應。 5.改善胃部不適:蔓越莓的原花青素、鞣花酸可降低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並改善腸道菌叢,舒緩胃潰瘍不適。 6.保護心血管:原花青素可以維持血管彈性,而類黃酮素跟酚酸類能保持血液流通性,另可避免膽固醇氧化,造成血管病受損及硬化。 7.預防失智、降低膽固醇: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國際期刊《營養前線》(Frontiers in Nutrition)一篇研究,結果指出,每天吃100公克的蔓越莓,3個月後可以發現記憶力變好,而且低密度膽固醇還能降9%,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蔓越莓禁忌蔓越莓雖然好處多多,但千萬別狂吃猛吃,陳心驊營養師提醒,仍要小心食用過多,或是特殊疾病族群,可能造成以下副作用發生: 刺激腸胃:蔓越莓是偏酸性的水果,短時間內大量食用可能對腸胃道產生刺激,過量食用不管是原汁或錠劑可能刺激消化道產生胃部不適或腹瀉的情形。若腸胃比較敏感的民眾可以改在飯後食用,除了可以降低不適的感覺同時蔓越莓中豐富的維生素C也可以幫助食物中的營養素吸收。 形成結石:蔓越莓因為富含草酸,雖然對於一般族群其實沒有什麼影響,但若是有泌尿道結石的問題,需要注意食用的量,及搭配足夠的飲水量。 引起急性過敏:蔓越莓中含有的水楊酸結構與功效都類似阿斯匹靈(阿斯匹靈是一種化學藥物,常用於消炎止痛、預防血栓的用藥),一般族群食用具有抗凝血的功效,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對於阿斯匹靈過敏的民眾須特別留意蔓越莓的攝取,避免使結構類似阿斯匹靈的水楊酸引起急性過敏反應。資料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衛福部、陳心驊營養師、阿罐營養師、腎臟科醫師江守山 延伸閱讀: 6款「超商瘦身食物」大公開:飯糰、三明治都可吃!日營養師告訴你:想瘦,10種NG食物別碰
-
2024-10-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教授揭這樣吃就不用擔心
我在2022-8-9發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讀者Chris Shen在2024-10-13留言: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年輕的乳癌患者(43歲),我平常生活習慣健康、規律運動,卻得到乳癌,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拜讀了您大部分的關於癌症的文章,但是對於「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到底有害或是有益」仍然一直很困惑。我知道您在文章中強調過,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是好的,應該佔每日攝取的40~50%,但似乎又有很多研究表示低碳水飲食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生長。以下BC Cancer Foundation in Canada的文章亦是一例。但是像他建議的每日只攝取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真的好餓!(我50公斤,身高169cm, 週間每天慢跑7-8公里)我很怕癌症復發,但也不確定這樣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是否真的是有幫助減低復發率呢?所以想請教您的意見。謝謝教授!我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裡引用兩篇論文:2019: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2022: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我也引用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的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註: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盤炒飯)讀者留言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6-22發表在BC Cancer Foundation的文章 (註:BC是British Columbia的縮寫,是加拿大西岸的一個省),標題是Could Following this Diet Prevent up to 90% of Cancers?(遵循這種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Gerry Krystal。他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實驗室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不同飲食對癌症發生率和成長率的影響。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上 omega 3 補充劑和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這篇文章有一個小標題是Cancer cells feed off carbs(癌細胞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而它的最後一段是: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並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我們最初詢問是否可以僅透過飲食改變來充分降低血糖水平,以減緩腫瘤的生長。結果非常了不起·。可是,這位教授卻在2022年發表Editori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on Cancer and Metabolic Syndrome(編輯評論:碳水化合物限制對癌症和代謝症候群的影響)。他說:目前,支持低碳水化合物能預防/治療癌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僅限於臨床前動物研究和一些病例報告。…這些飲食可能會影響癌症治療期間的健康,…可能會導致維他命/礦物質缺乏和不必要的體重減輕,這可能對癌症患者有害。由於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醫療/保健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建議與癌症患者所需的專業建議之間存在差距。所以,這位教授在網路文章裡明顯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還說「結果非常了不起」,但在正規的論文裡卻說「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請注意,這位教授的網路文章是發表於2018年,而我的文章是發表於2022年,裡面所引用的論文則是發表於2019 和2022。那,這就讓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讀者寧願相信老的網路文章,而不相信新的研究論文呢?不管如何,有一個·叫做Food for Breast Cancer的網站,顧名思義是專門在提供飲食建議給乳癌患者。它在2024-10-9發表(或更新)Brown rice is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糙米推薦給乳癌)。它說:糙米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發炎、抗突變和保護心臟的特性,可以抑制小鼠乳腺腫瘤的生長和增生。植酸(存在於米糠中)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只要您願意採納糙米或其他全穀類作為主食,適量攝取,您就不需要擔心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癌症復發的風險,也不用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原文: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2 養生.聰明飲食
洋蔥皮別急著丟!營養師揭營養和料理方法:降血糖、抗發炎還能防癌
洋蔥是許多家庭、餐廳的必備食材之一,它豐富的風味在料理上應用廣泛,營養價值也相當高,但您有想過,洋蔥最外層的褐色皮竟然也可以拿來入菜嗎?日本營養師櫻井幸子就在生活網站《Otonanswer》分享有關洋蔥皮的相關知識,為大家解答它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功效。Q:洋蔥皮可以吃嗎?很多人不知道洋蔥皮其實可以食用,便將它們剝得一乾二凈丟掉,但其實那層不起眼的褐色皮含有珍貴的營養價值,甚至高於裡層白色的部分。Q:洋蔥皮該如何料理?既然洋蔥皮可以吃下肚,但不適合直接食用,那該怎麼處理它呢?櫻井幸子推薦大家將洗淨的洋蔥皮拿來泡茶或是煮高湯:「我推薦肉湯,可以將洋蔥皮和其他蔬菜切碎一起燉煮」。另外,烘烤或乾燥後的洋蔥皮也可以當作調味料來使用,將它打碎或是磨碎灑在湯、醬料或沙拉上,為菜餚增添風味。營養師也提到,如果想要延長洋蔥皮的保存期限,建議使用冷凍的方式,可以存放約一個月左右。Q:洋蔥皮有什麼營養價值?櫻井幸子指出,洋蔥皮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它富含「槲皮素」,是一種類黃酮多酚,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功效,也能調節血液中膽固醇和血糖的水平。不僅如此,有研究有發現槲皮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而洋蔥皮槲皮素的含量是內層白色部分的30倍。其實許多蔬菜和水果的皮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也許大家下次就捨不得把洋蔥皮丟掉了。
-
2024-10-21 癌症.其他癌症
「草蜢」蔡一傑患腦部動刀露超長疤痕 醫曝腦瘤患者多是無意間發現
香港男子跳舞及歌唱團體草蜢上個月在美國舉辦「RE:GRASSHOPPER」巡演,團員蔡一傑因病缺席,驚傳免疫系統出問題,20日他透過社群宣布原因是罹患腦瘤,向歌迷報平安:「剛剛做完一個切除腦部腫瘤手術,手術非常順利。」57歲的蔡一傑Po出剃光頭傷疤照,可見從左後腦下方往上到腦中間再到右後腦下方,傷口怵目驚心令人不捨。據了解他已出院返家休息,目前一切安好,歌迷紛紛留言鼓勵,希望他早日康復。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腦瘤即腦部之腫瘤,可分為良性以及惡性。良性腦瘤不含癌細胞,有清楚的界線,不會侵犯鄰近組織,但可能壓迫到腦部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因此即便是良性也應及時處理,腫瘤移除後不易復發。惡性腦瘤則可能包含癌細胞,生長快速,常侵犯周圍組織,致命性高。腦瘤患者大多是無意發現,因頭痛、肢體無力、視力模糊就醫,經腦部影像學檢查看出端倪。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曾受訪指出,惡性腦瘤因不正常細胞生長較快,當長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神經出血症狀、腦壓升高,腫瘤最大約可長至5、6公分;良性腦瘤若無出現症狀,初期可3個月至半年追蹤一次,後續1到2年追蹤,成長速度較慢,卻在大到某種程度後有致命風險。林口長庚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鵬偉曾受訪表示,良性腦瘤有可能半途變為惡性,良性腦瘤若長在敏感區,近腦幹、顱底位置等,即使小於3公分也可能出現如同惡性腦瘤的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與腫瘤良、惡性無關。鐘子超表示,腦瘤雖屬癌症,多數病患是因外傷、車禍或頭痛就醫,經電腦斷層、切片檢查確診,因腦部腫瘤不同其他癌症有特別的腫瘤指數,無法進行篩檢,若有突發性頭痛、頭暈難緩解,長達一個月,建議就醫治療。【資料來源】.疾病百科:腦瘤.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
-
2024-10-17 癌症.乳癌
「若乳癌復發,怎麼辦?」中年乳癌媽的焦慮藏有「洋蔥」
「如果癌症復發,我小孩還小,以後怎麼辦?」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觀察到,對於不少乳癌病患來說,「復發」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像有的病患在三十多歲發現得到乳癌,可能有家庭、小孩,而這群病患,往往擔心乳癌復發、惡化,家人、孩子沒人照顧,甚至有病患擔心到得憂鬱症,或每三、四個月就要求做乳房檢查,這種「自己都生病了,還不斷為孩子、家人擔憂」的心情,讓陳守棟深感不捨。乳癌病患焦慮度最高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有統計發現,在所有癌別中,乳癌病患的焦慮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乳癌病患當中,很多病患肩負家庭責任,事實上,身心壓力也會影響癌症復發風險,因此,對病患的身心支持,非常重要。術後還要留意殘存癌細胞勢力陳守棟分析,乳癌復發風險和癌症期別、乳癌類型有關,如果已經有淋巴轉移,或者腫瘤比較大、超過兩公分,復發風險就會比較高,即使透過手術拿掉腫瘤,癌細胞也可能透過淋巴、血管轉移,若無法將這些游離於淋巴、血液的癌細胞消滅殆盡,病患的復發陰影便如影隨形。「早期乳癌復發機率,主要看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pCR)。」黃俊升指出,像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陽性病患、癌細胞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手術後未達pCR標準等,都是早期乳癌復發高風險族群。術後ADC精準攻擊,進一步殲滅癌細胞對於上述高風險族群,目前醫界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並搭配化療,先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以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如果未能達成pCR目標,也就是non-pCR,此時取出檢體,還是驗得出癌細胞,這就代表患者的體內仍有殘存的癌細胞,這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甚至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在這階段,ADC(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便扮演關鍵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表示,這類藥物是強化版的標靶藥物,這種藥物結合單株抗體與小分子化學毒殺藥物,並帶有連接子結構,這就像巡弋飛彈、魔術子彈,可以精準瞄準、攻擊癌細胞。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病患用藥後,復發風險可降低約50%,癌症治癒機率大為提升。早期高風險族群,更有機會降低復發機率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健保署將ADC藥物納入早期HER2乳癌健保給付,主要對象為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且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經醫師評估,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黃俊升叮嚀,乳癌病患若要降低復發風險,除了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正規治療,平常也要多紓壓、多運動,飲食要營養、均衡,生活作息也要規律。
-
2024-10-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不要試圖透過服用補充劑來攝取茄紅素!為何專家會這麼說?
讀者Kathy在2024-9-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林教授,台大的蒲永孝教授是國內攝護腺癌的權威,對茄紅素的藥品開發這家藥廠也在進行,想就教林教授國外是否類此研究的新進度呢?感謝您。我點擊Kathy寄來的連結,看到一篇2007年發表在一家保健品公司網站的文章,標題是「人體的紅色保衛戰—番茄與茄紅素」,作者是臺大醫院泌尿部蒲永孝主任。這篇文章是在介紹「L-O-M®多重茄元素」(簡稱「多重茄元素」),說它是具有這些功能:(1)男性攝護腺健康的維護, (2)攝護腺癌的預防,(3)心血管疾病的預防,(4)女性健康的維護。由於搜索醫學文獻需要用英文,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搜到一篇2006-12-15發表在《台灣產經新聞網》的文章台大臨床試驗指出Multi-Carotenoids多重茄元素能改善排尿弁?。這篇文章的標題已顯示「多重茄元素」的英文是Multi-Carotenoids,而文章的內容也顯示「台大臨床試驗」就是蒲永孝主任在文章裡說的他的團隊的研究。只不過,Multi-Carotenoids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多重類胡蘿蔔素」,所以,「多重茄元素」顯然是為了方便行銷而創造出來的商業名詞。我在2019-6-5發表的褐藻素,蝦紅素,吹捧與現實裡有說,「類胡蘿蔔素」是一群化學結構相似的營養素,包括褐藻素,蝦紅素,葉黃素,玉米黃質,及β-胡蘿蔔素。這些營養素除了化學結構相似外,大多還具有兩個共同特點:(1)橘紅色,(2)有抗氧化作用。事實上,已知的「類胡蘿蔔素」有600多種,還包括了茄紅素(lycopene),請看茄紅素攝取,為什麼番茄需要煮,西瓜則不用煮。「多重茄元素」其實也就是以茄紅素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蒲永孝主任那篇文章的標題所用的名詞是「茄紅素」而不是「多重茄元素」。蒲永孝主任聲稱「此研究是第一次證實,多重茄元素可以改善男性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功能」。但是,我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裡卻搜不到他曾經用Multi-Carotenoids或lycopene做過的研究論文。 其實,讀者不用搜查論文也可以推理出同樣的答案。如果真的是「證實」,那為什麼17年來泌尿科醫師(包括蒲主任?)還繼續在給攝護腺肥大患者開立有不良副作用的處方藥?蒲永孝主任還說「由於日常生活飲食中,能獲取的茄紅素含量一般皆不足,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甚至建議,可以經由軟膠囊的型式補充茄紅素」。首先,醫學界從來就沒建立過茄紅素攝取的正常量,所以當然也就無法判斷「足或不足」。(註:儘管缺乏臨床證據,最常看到的是建議是每天從食物攝取10毫克)再來,我在美國癌症協會的網站搜不到有「可以經由軟膠囊的型式補充茄紅素」這樣的建議。事實上我看過的正規醫療機構都是建議要從食物來攝取茄紅素。例如哈佛大學就說:「茄紅素實際上比你想像的更容易獲得,特別是因為它存在於番茄以外的其他食物中。營養學教授Edward Giovannucci還警告說,不要試圖透過服用補充劑來攝取茄紅素」。(註:哈佛這篇文章有列舉富含茄紅素的食物,例如一小份罐頭番茄或新鮮西瓜就超過一天所需的建議攝取量10毫克)蒲永孝主任在文章的結尾說「若不幸讓癌細胞躲過免疫系統監視,任其坐大,則可能回天乏術。茄紅素可能是人體一個強力有效的保衛因子…多重茄元素可能是保健更好的選擇,這都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是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7年過去了,這句話仍然是真理。延伸閱讀:類胡蘿蔔素指數?健康指標?原文:茄紅素改善攝護腺肥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2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加標靶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一把抓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歷經八年抗癌,仍不敵病魔去世。對很多人來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很陌生的疾病,其實台灣一年有1,400人罹患此病,發生率持續上升中。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是以手術、標靶藥物等方式治療,現在最新的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radio-ligand therapy),不僅可用來治療還可以當成診斷的工具,療效比標靶藥物高了近十倍。神經內分泌瘤變化多端難診斷 甚至五至七年才揪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長在很多地方,最常見的原發部位是直腸、胰臟、小腸等。依有無分泌過量荷爾蒙引發症狀,可分為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有症狀)和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無明顯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變化多端,不容易診斷,有些病人甚至要五到七年才被診斷出來。標靶鎖定、鎦-177破壞 合力殲滅癌細胞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黃玉儀表示,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法包含了手術、標靶藥物及化療,而現在最新的療法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是放射加上標靶的療法,機轉是將放射性同位素與標靶配體分子聯結,標靶鎖定癌細胞後,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放射線,可以診斷及治療癌症。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用在治療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配體聯結後,經由靜脈注射進入人體,標靶尋找癌細胞後會連結上去,接著鎦-177釋放Beta射線,以物理方式精準破壞、殺死癌細胞,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做為診斷工具時,是將鎦-177更換成鎵-68,同樣的進入體內找到癌細胞後,鎵-68會釋放伽瑪光,這時再利用正子掃描,即可以看到癌細胞分布的位置。精準放射標靶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 台灣只適用神經內分泌腫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謝佳訓指出,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可以運用在多種癌症,如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等的診斷及治療,台灣目前只適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全世界最有名的歐洲ENET指引,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分化良好G1、G2病人,做過其他治療、出現淋巴轉移時,標準治療就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黃玉儀有一名64歲的女性病人,她在2019年因為肚子不舒服就醫,赫然發現罹患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到胰臟及淋巴結。但是在開刀及荷爾蒙治療後,短短2年就復發,且已轉移到肺、肝臟等器官。雖然再次動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最終宣告失敗,全身從頭到腳幾乎都有癌細胞。去年5月,這名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結果發現,癌細胞數量不斷減少,做完四次的標準療程後,腫瘤指數完全降回正常。不過,鎵-68正子掃描顯示體內還有殘留癌細胞,未來會再做接續的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標準療程四次 殘留癌細胞用其他方法接續治療謝佳訓補充,像這樣的病人可以繼續做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但是考慮到身體可能無法承受同樣的治療,或是因為此治療的費用昂貴等,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標靶、免疫療法或新型的化療藥物等進行後續治療。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後,體內會有的放射線,劑量非常低,回家後不需要隔離;不過,一到二週內要與人保持一至二公尺的距離;體內的放射線劑量不高,但是因睡覺時間較長,累積的放射量會稍多一點,一周內不要與他人同床共枕;另外,病人的排泄物也會有少量輻射線,上廁所後應沖水二次,避免讓他人接觸到。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項可診斷、可治療的工具,不僅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新的治療趨勢,未來擴及適用於其他癌症亦指日可待。
-
2024-10-09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為何這麼快走?蘇一峰分析可能原因!末期治療每年百萬起跳
藝人汪建民沒有抽菸習慣,卻罹肺腺癌4期,抗癌10個月,日前病逝,享年56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空氣汙染是台灣目前不抽菸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肺癌腦部轉移 表時日不多汪建民去年11月確診肺腺癌,他生前受訪時說,癌細胞擴散,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他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蘇一峰表示,其實前一陣子傳出肺癌腦部轉移,只能要靠化療治療,「這樣的資料,就是代表時日不多了」。一般肺癌如果腦部轉移,只靠化療大概平均只能撐2、3個月;肺癌如果腦轉移,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就可以撐1年。4期肺癌只靠化療 不但痛苦且效果差「肺癌到第4期,治療很花錢」,蘇一峰表示,沒錢的人只能靠健保給付的治療,只靠化療為主,不但痛苦,且治療效果差。有錢的人還可以自費標靶藥物、質子中子治療、免疫療法,上述治療每年都百萬起跳。※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8 癌症.頭頸癌
23歲男子右側鼻經常流鼻血 醫一查已是鼻咽癌第四期…曝早期症狀
1名23歲男性去年12月起,右側鼻子經常反覆流鼻血,且症狀持續。醫師診斷他罹患「鼻咽癌第四期」,於是採取「化學放射治療」與「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所幸逐漸康復且無殘存癌細胞,目前仍定期在門診追蹤中。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一般在診療過程中,大部分的鼻咽癌病患接受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病情都會獲得明顯改善,但這名男性特別。他在接受8周的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又接續輔助化學治療3個月,腫瘤依然存在,且往同側翼顎窩侵犯。因此,他建議病患接受免疫藥物治療,3個月後的影像學檢查及病毒抗體價位才皆轉為正常。他說,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台灣一年約新增1千5百名患者、6百多人因此死亡,成因至今不明。有家族史、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又稱EB病毒)感染者為高危險群,好發於50、60歲,男性罹病及死亡率是女性的3、4倍。賴文森說,鼻咽癌早期症狀以頸部腫塊最常見,且通常不會疼痛,另外也會出現流鼻血或是鼻涕、痰中帶有血絲,以及有耳鳴、聽力減退、耳朵有閉塞感等症狀。由於許多鼻咽癌患者沒有菸、酒、檳榔的習慣,覺得不會罹癌而掉以輕心,等到頸部腫塊變多、變大才就查出已是中晚期,延誤診斷和就醫的黃金期。賴文森說,若有單側耳悶、反覆流鼻血、頸部腫塊,都是鼻咽癌早期症狀,若發現單側間斷性流鼻血或鼻血不止都是警訊,應盡快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
2024-10-05 癌症.肺癌
肺癌中的惡霸!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專家揭9成患者有同一壞習慣
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其中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雖佔很少病例,惟因早期難被發現,加上惡化及擴散速度快,其存活率極低,故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台灣健康資訊網站早前刊出文章,指9成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有1個壞習慣,就是吸菸,是罹患小細胞肺癌的元凶。根據港府資料顯示,肺癌新症近年佔香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5%,為全港致命癌症首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指出,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當中小細胞肺癌雖佔整體個案不足3成,且趨勢越來越少,惟其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很多個案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而且腫瘤已很大。台灣健康資訊網站《Hello 醫師》早前亦有文章提到,「小細胞肺癌」是癌細胞較小的癌症,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10%,但此類肺癌存活率極低,能活過5年的患者不到5%,故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文章續指,約9成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為有長期吸菸習慣的男性,屬高危族群。此外,其他高危患者還包括長期接觸石綿、鎘、砷等致癌物、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根據文章,小細胞肺癌患者會有以下10種症狀,包括:1. 咳嗽、可能還咳出血痰2. 聲音沙啞3. 吞嚥困難4. 食慾不振5. 胸痛6. 容易氣喘7. 呼吸困難8. 較易疲憊9.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10.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文章強調,小細胞肺癌癌細胞比其他癌症更易轉移到其他器官,如骨頭、腦部等,故或會造成骨頭疼痛、頭暈、頭痛等,嚴重者更會可能引發中風。因此,建議如無故出現以上徵兆者,應盡快求醫檢查。此外,文章建議,高危族群應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以盡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如想脫離高危族群,則應當及早戒菸,並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好習慣,以降低罹癌風險。留意肺癌6個常見症狀根據香港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吸菸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約九成的肺癌個案均與吸菸有關,而菸齡長並於年輕時已開始吸菸會增加患上肺癌的機會;另外,年屆50歲以上人士亦較易患上癌肺。另外,本港醫院管理局「智友站」網頁,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如果出現6個症狀,就可能是患上肺癌徵兆。肺癌6個常見症狀:1. 身體時常感到疲倦2.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3. 持續咳嗽4. 氣喘5. 痰中帶血6. 胸口疼痛:咳嗽或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或突然劇痛「智友站」又提到,若病人癌細胞已擴散,可能會出現「頸部淋巴核腫脹,頸、面、手均呈腫脹」、腹脹、骨痛、頭痛、局部腦癇或半身不遂。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專科醫生指1種血型最易罹癌 患胃癌風險高30% B型者最易患癌王每天吃這食物!12歲小童腎衰竭要洗腎 醫生警告少吃:很多致癌物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0-02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大附醫、聖安生醫研發奈米第三代抗體藥物 針對多種癌症
許多標靶藥物在抗癌治療中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共同研發名為「Nb-TriTE(SOA101)」的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針對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監測的機制,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Advanced Science》。預計明年將針對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等晚期癌症患者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這款新藥同時具備兩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功能的抗體,採用了第三代奈米抗體技術,能夠同時鎖定腫瘤細胞上的PD-L1和HLA-G蛋白,解決現有抗體藥物因單一靶點而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他進一步說明,如果人體安全性試驗成功,最快可在一至兩年內進行上市前的關鍵臨床試驗,達成癌症治療目標。與傳統單株抗體相比,SOA101的奈米抗體技術具有更小的分子量,僅為單株抗體的十分之一,這使得它能更有效穿透腫瘤環境,並且在溫度變化中保持穩定。周德陽強調,SOA101的結構設計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將有望成為癌症治療中的一項重大突破。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SOA101兼具奈米結構與鎖定雙免疫檢查點的特性,具備廣泛的臨床應用潛力。研發處長邱紹智則指出,雖然國際上已有大廠在開發雙特異性抗體,但SOA101還額外增加了一個腫瘤抗原靶點,克服了技術和製程上的挑戰,具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力。為加速SOA101的臨床應用,聖安生醫已完成與美國FDA的pre-IND會議並獲得正面回應,同時已經完成GMP等級藥物的量產及相關申請文件的準備,並正式提交了Phase I/IIa的臨床試驗申請。若順利獲批,SOA101將成為全球首款進行「First-in-Human」臨床試驗的三特異性奈米抗體藥物。中醫大附醫與抗體新藥開發公司將繼續攜手共同合作,已向美國FDA申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預期將於2025年開始收案,對象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第四期且現有治療無效的患者。周德陽表示,未來這款藥物有望擴大應用至其他實體腫瘤的治療。
-
2024-10-01 焦點.元氣新聞
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 逆轉重難罕疾病
第一屆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學術大會日前舉行,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與副院長何宗融於中醫內科論壇中,以「精準AI醫療—癌症、罕病、癌症的的最後希望,沒藥找藥醫」為題,分享花蓮慈院經驗,透過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以病人的DNA、RNA去尋求合適的中草藥,中西合併解決病人問題。林欣榮表示,目前全球還沒有人以DNA、RNA去尋找精準的中草藥,這是慈濟醫療團隊目前正在推動的方向。自年初以來,到醫院尋求中西醫精準醫療的罕病病人愈來愈多,分析出疾病的性質,再從傳統中藥中尋找精準藥材,中西醫團隊合作,逆轉改善病人症狀。林欣榮指出,慈濟研發團隊自中藥當歸萃取出小分子z-BP,技轉開發的惡性腦瘤新藥,在臨床實驗上已用於治療20例腦癌患者,當歸貼片植入大腦後,藥物會釋放進入腦組織殺死癌細胞,一個月後就發現腦瘤顯著縮小。來自中國南京的夏姓患者,在當地已無藥可醫,以恩慈療法到花蓮慈院接受這這項治療,存活超過49個月。利用中西醫合療,花慈團隊逆轉巴金森病。林欣榮指出,來自香港的蔣姓病友治療前無法自行走路,必須要有人協助及使用輔具,經找出可針對病人PRKN基因缺損部分治療的中草藥甘草、兩面針(雙面刺)、當歸、銀杏,甜菊,與幹細胞療法、復健結合,這位病友的走路情況獲得大幅改善。因TTN(Titin)基因突變引起罕見肌肉疾病的Jeremy,也是香港病友。39歲的他自8年起,一開始感到肌肉無力,呼吸困難,但症狀日漸嚴重,五年前必須靠呼吸器維生。今年3月Jeremy在花蓮慈院接受中西醫精準合療,結合針灸、中草藥、內生性幹細胞、脂肪幹細胞治療以及個人化復健,三周後脫離呼吸器時間從十秒進步到兩分鐘,且雙臂從無法用力到可高高舉起,握力也明顯增加。何宗融指出,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不只在門診,在急診、在病房、在社區居家,都可會診中醫,幫助病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證嚴上人「萬物皆是藥,有病就一定有藥醫」的原理,秉持科學實證,進行中西醫合療研發,並發展淨斯本草系列。
-
2024-09-20 焦點.健康知識+
如何維持良好免疫力?醫指「3大方向」,助降生病、罹癌機會!
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許多小毛病,不過若是經常如此、常常生病,得留意是否有免疫系統低落的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免疫低下對身體的影響相當大,除了容易生病,重症、罹癌等健康風險也可能提升。提升並維持免疫力大方向而言可以怎麼做?來看醫師怎麼說!免疫力不足不只容易生病,也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王威傑醫師表示,免疫系統的主要作用,在於偵測人體內出現非原本屬於自身的有機體,並進行消滅排除,例如細菌、黴菌、病毒、癌細胞等。 因此,免疫力低落時,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例如較容易感染上流感、新冠、腸病毒等,重症、病程較久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另外,許多潛藏於體內的疾病也會較容易復發,例如帶狀皰疹(皮蛇)、病毒疣等。正常細胞複製時,有時會出錯,或因為突變而成為癌細胞,也需仰賴免疫系統排除,免疫低下時罹癌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 除此之外,免疫系統和自律神經也可能互相影響。免疫系統低落使得身體狀態不佳而影響自律神經,也相對容易出現找不到原因的頭暈、頭痛、胃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會再更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掉髮原因繁多,有些人也可能是出自免疫力低落。 如何看自己是否免疫低下?醫:常感染、生病要多留意。 免疫力是否低下或維持正常,王威傑醫師表示,日常可初步先從身體狀態觀察,例如是否經常疲倦、發燒、腹瀉、經常感染、時常生病等。若有便可合理懷疑是否免疫力不足,或可透過血液檢查了解並排除免疫異常情況。 王威傑醫師指出,免疫系統的維護和日常生活關係密切,除了原有疾病控制不佳外,舉凡菸酒檳榔,或喜歡高糖、高油、高鹽、炸物、烤物、高精緻等飲食方式,或是作息不佳、睡眠不足、久坐沒在運動、生活壓力大,這些都有可能使得免疫系統失衡。這些也都是可多加觀察的。 如何維持良好免疫力?醫指3方向,助降生病機會! 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不能因為知道某種食物對身體好就單吃某種特定食物而過多,王威傑醫師建議,平常多喝水、保持營養均衡、三餐規律,睡眠規律、避免熬夜,平常也多多運動,並可多做腹式呼吸、冥想、靜坐、正念練習等,放鬆心情、緩和自律神經。也建議戒菸、減重、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配方,並且也需藥控制現有的慢性疾病,好好的與醫師配合,例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控制原有的疾病,自然有助身心健康、維持免疫力。 《延伸閱讀》 .用吃的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指蔬果顏色、營養、好處各不同。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排行前10名,第一名超親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