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癌症篩檢
共找到
162
筆 文章
-
-
2022-09-13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攪局 四癌篩檢「近2年最大挑戰」 仍揪6.8萬人異常
新冠疫情延燒2年多,影響民眾就醫、篩檢意願,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也受影響,但參與癌篩計畫的200家醫療院所,仍盡力提供民眾服務,據統計,近2年醫療院所執行四癌篩檢470萬人次,占全國四癌篩檢總量56%,更找出5.4萬名癌前病變及1.3萬多名癌症個案數,搶救6.8萬多名個人與家庭。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擴大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並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全方位癌症防治策進計畫/癌症防治品質精進計畫」。不過109、110年是推動癌症篩檢以來「面臨最大挑戰的2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包括民眾主動篩檢的意願降低、社區活動暫緩及醫療院所服務降載等。但國健署與醫療院所仍通力合作,在防疫的同時,也努力推動癌症篩檢服務。國健署分析109、110年各院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高、發現癌症及癌前病變人數最多等各項指標表現,有58家院所脫穎而出,其中高雄長庚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更連續2年榮獲典範獎。依國健署委託臺灣大學研究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另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四癌早期治療存活率至少8成以上,晚期治療存活率不到4成。林莉茹提醒,要遠離癌症對於健康的危害,個人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並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服務,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倘若檢查結果為異常,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國民健康署補助篩檢服務(自111年7月1日起增辦肺癌篩檢):1.乳癌: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2.大腸癌: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國健署表示,上述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向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
-
2022-08-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歐宴泉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為病患做過的達文西手術破千例、泌尿癌症診治破萬例,有為20個國家的國際病患治療經驗,他診治病患,也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他的團隊最近和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黃士維團隊合作,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手術,屬於達文西手術再創新,有助掌控範圍,提高手術品質。病患的問題 啟發他思考歐宴泉常遇到患者問相同的問題:「歐醫師,我攝護腺癌不是就在一邊,是不是可以把一邊攝護腺切除就好。」他常會跟病患解說,攝護腺癌多是多發腫瘤,只長在一個地方單一病灶的比率小於10%。但病患的問題也啟發他思考,如何做到病患的期望,只做局部切除就能治療攝護腺癌,並且保留排尿,性功能及射精功能。他曾治療一名61歲病患,兩年半前,因早期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刮除,從2019年10月到2022年4月攝護腺指數(PSA)維持在3到5之間。但2020年6月及2021年1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掃描,懷疑有0.6×0.3公分病灶,雖兩次都做同步進行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Fusion biopsy),兩次都切18針共36針,卻未發現病灶。直到2022年4月再做攝護腺核磁共振,發現病兆增大為0.9×0.6公分,第三次切28針,在左側前葉中間及尖部切到一針有癌細胞,幸好用來評估攝護腺癌的惡性度的格里森分數顯示惡性度並不高。放置羊膜片 助神經修復歐宴泉表示,達文西手臂近年不斷進展,攝護腺腫瘤位於骨盆腔深部,需要精準影像資訊及醫師技巧,才能在傷害最少的狀態下成功切除病灶,與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團隊合作後,與法國同步,提供術前3D重組服務,等於建構術前3D地圖,幫助外科醫師掌握腫瘤跟鄰近器官的相互關係,掌控手術範圍,提高手術品質。3D導引局部切除手術可將腫瘤變成3D影像畫面,透過在手術中直接播放,影像可左右旋轉,讓醫師仔細觀看腫瘤的關係位置,確定位置後再精準切除,切除後還可放置「羊膜片」,提供細胞組織神經修復功能。有家族病史 應定期檢查童綜合醫院今年連續第4年舉辦PSA篩檢公益活動,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約15%檢出攝護腺指數異常,其中60%回診進行詳細檢查,發現約70%是早期攝護腺癌,另外30%是中期攝護腺癌。歐宴泉提醒,攝護腺癌透過檢查可提早預防與發現,PSA癌症篩檢準確度高,50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男性,都應定期接受檢查。歐宴泉養生祕訣/樂在工作 單車旅遊 公園慢跑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工作態度認真,笑容充滿感染力,安撫了患者緊張的心情,也減緩家屬的焦慮。虔誠基督徒的他,清楚自己每一次的表現及行為,都是為了遵循上帝的旨意,要他照護病患的身心靈。歐宴泉認為,工作是上帝祝福的一種方式,工作是人類基本需要,就像食物、空氣、友誼,失去工作會讓人失去動力,感覺空虛,人們不僅是為生活而工作,而是能從工作看到積極的意義,從工作中和不同的人相處,可以互相學習、坦誠相待、培養耐心、團隊精神,工作中有盼望有喜樂,工作本身讓我們活出完全的人生。因為對工作與生命的熱情,歐宴泉不斷學習與傳授新知及技術,參加各種國內外研究案與研討會,他看診與開刀工作滿檔,尤其是安排開刀手術當天,第一台刀都在早上6點,一整天下來就只能在手術房度過。繁忙的醫學工作之餘,歐宴泉為了健康與維持體力,一周會抽空2到3天到公園慢跑,每個月騎腳踏車慢活旅遊一至二次,提升心肺功能,也增進家人情感交流。他曾學習近4年的空手道,拿到黑帶初段,藉由武術認識自我潛能,強身健體。歐宴泉興趣廣泛,偶爾會爬山、看電影和展覽,目前開始學打高爾夫,希望在閒暇時涉略不同領域,學習並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歐宴泉小檔案專長: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泌尿腫瘤診治、腫瘤基因治療現職: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醫學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部定教授,世界百大達文西手術醫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員、三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章、三次榮獲傑出達文西手術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科技進步,泌尿系統腫瘤可早期發現治療並根治,也能保留性功能。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14 醫聲.肝病清除
跨域整合 彰化超前3年消除C肝
因早年醫療資源稀缺,彰化縣沿海鄉鎮如大城、芳苑、二林、竹塘等鄉鎮,是C肝的高盛行區,在C肝潛勢風險地圖上,呈現高危險的紅色。而這一切,在一系列公共衛生策略推動之下,已經得到改變。在縣長王惠美的支持下,彰化縣C肝根除計畫於2019年啟動。「各界開始呼籲C肝消除的時候,我們在2005年起便已提早15年進行全面C肝篩檢。」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彰化縣C肝篩檢人數截至今日超過43萬,在今年已完成治療逾1萬3千位C肝陽性病患,以鄉鎮別來看,逾5成鄉鎮治療達成率已達80%以上,其餘高齡化之鄉鎮治療達成率也有60-75%,顯示彰化縣C肝根除的普及性及全面性。利用既有的溝通管道及架構進行C肝篩檢,簡化行政流程、破除科室藩籬,是彰化縣成功的關鍵,「重點就是不要疊床架屋。」衛生局長葉彥伯補充說,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是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每年逾30場 萬人健檢打下C肝消除基礎彰化縣「萬人健檢」自2005年起持續至今,實施超過16年,每年舉辦逾30場,是彰化縣最為人熟知的公衛政策,曾吸引多國公衛專家來台取經。萬人健檢是彰化引以為傲的施政策略,也是讓彰化縣C肝防治效率超人的獨門祕技。「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萬人健檢已經具前瞻性,是以個案為中心進行服務整合。」保健科長姚玉津說,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項目琳瑯滿目,從癌症、結核病、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憂鬱篩檢,每一種篩檢項目還各有不同的篩檢條件。讓彰化縣衛生局引以為傲的是,「民眾只要來一趟就可篩檢所有項目。」萬人健檢涉及多複雜的科室協作:檢驗科長施麗貞說,健檢的品質管控、檢驗資料的處理,歸屬檢驗科;中央推行的癌症篩檢,在地方政府是保健科權責範圍;結核病篩檢屬疾病管制科;慢性病篩檢是企劃資訊科;長者憂鬱症篩檢,則是醫政科。釐清、整合了科室權責,再來就需要處理民眾的健康資料。企劃資訊科長張純如說,不同的疾病,在中央各有不同的資料庫,「我們做服務的時候,就是合作把資料庫整合,然後變成『歸人』。」所謂「歸人」,指的是以戶政資料為基礎,讓民眾在健檢現場,只需插入健保卡,就可以得知自己符合哪些健檢項目的篩檢資格。而為了持續更新民眾健康資料,篩檢後資料還需回傳,留作紀錄。為了應付複雜的資料整合流程,衛生局新進人員報到第一天都要考Excel的「樞紐分析」。此外,也鼓勵衛生局員工及衛生所主任醫師持續進修,養成資料搜集處理及應用的能力,總計有17位同仁,到國立臺灣大學進修並陸續取得公衛碩士學位。打破科室藩籬 橫向整合投入C肝消除早在開辦萬人健檢之初,C肝篩檢就是項目之一。二十年前,肝病還是台灣的國病,患者很多,肝癌也是台灣的重要死因,衛生局於是把肝病納入防治計畫重點之中,除了萬人健檢,也深入社區,進行C肝篩檢。不過,當年C肝的主要治療選項干擾素,因治療副作用難受,患者接受度不高。故即便篩出陽性患者,完成治療人數僅2成多。2019年衛生局正式宣佈投入C肝消除計畫的時候,衛生局各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當年的篩檢資料,告訴患者,C肝口服新藥已上路,鼓勵患者盡快接受治療。衛生局也針對不同C肝高風險族群,如愛滋病患者、受刑人、洗腎室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醫療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等,計算出抗體陽性率,並訂定消除策略。疾病管制科長王曉琪說,以彰化監獄為例,商請原先就與該單位有業務往來的資深同仁出馬,與獄方協調,針對新入監受刑人抽血時衛教,經同意後原管血清檢體直接加驗C肝,大幅簡化繁複的溝通流程。此外,彰化縣也針對全縣的照顧服務員進行了C肝篩檢,而這項業務,當然是由長期照顧科負責。除了橫向整合,衛生局也沒有忽略衛生單位的垂直合作。每年年初,衛生局會將境內26個鄉鎮民眾的健康資料進行彙整,並交付衛生所,再由衛生所執行每年約4、500場的小型健檢,「衛生所也很需要這樣的名冊,如果晚一點給,還會問說,資料怎麼還沒來。」和美鎮衛生所護理長鄭桂芬說,建立溝通流暢的組織文化有助於公衛政策的推動。C肝消除奠定科室合作基礎 有利未來公衛計畫彰化縣C型肝炎根除計畫召集人胡琮輝教授說,WHO的C肝防治方針強調「Task Shifting(業務移轉)」以及「Task Sharing(業務共享)」,其實就是「任務共同承擔的共同照護」。在王惠美縣長的帶領下,彰化縣衛生局「全局啟動」,所有科室都是彰化縣C肝消除的「主辦科」。C肝消除不是技術問題,重要的是「要下功夫、要有積極的心態」。(廣告)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7-26 癌症.抗癌新知
怕染疫 成人癌篩年減120萬人次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連公費癌症篩檢也受到影響,110年公費四癌症篩檢人次比疫情前一年(108年)減少119萬人次,國健署推估,至少5400名癌前病變、1100名癌症病患未被發現,署長吳昭軍提醒,符合公費癌症篩檢者務必受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威脅。「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該做的癌篩都要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說,這一兩年許多人並未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人「腫瘤被養得更大」。研究顯示,即便沒腸癌家族史,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報告如為陽性,就有5%機率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體積較大的大腸息肉如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風險高出兩倍。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可發現早期乳癌鈣化點,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但許多女性都看到「名人女歌手罹癌」,才想到要篩檢。建議中年女性一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做乳房超音波,接替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腫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如為早期,只需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要是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常需裝上尿袋,使用軟便劑或灌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每年推廣成人癌症公費篩檢,至少可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花1元賺5元,非常划算的投資。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一旦到了晚期,只剩不到2、3成。建議民眾上網查詢「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就近至相關醫療院所接受檢查。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6-29 醫聲.癌症防治
投票/LDCT肺癌篩檢今起納入「5癌篩」2族群及早預防
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第一位,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宣布,7月1日將啟動「LDCT肺癌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及具肺癌家族史2類族群,提供每2年1次LDCT檢查,台灣成為全球首個針對2族群提供篩檢的國家;另若為重度吸菸者,亦可加入自費戒菸計畫,預防肺癌發生。篩檢補助2年一次 對象為老菸槍、肺癌家族史者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計畫,對象包括: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二、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符合任一肺癌高風險族群者,可洽詢此計畫辦理醫院預約檢查。高居全球癌症死因首位 肺癌發現期別影響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108年肺癌確診個案有4.2%被診斷為0期、29.1%為1期、4.3%為2期、12.3%為3期、50.1%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各國也提供相關篩檢,美國聯邦醫療照顧保險(Medicare)及貧困者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年1次LDCT肺癌篩檢;南韓國家癌症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2年1次LDCT肺癌篩檢。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具家族史者風險高除吸菸者外,我國發現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因此衛福部103年起補助台灣肺癌學會,針對吸菸以外的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由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導17家醫院共同參與研究計畫。第1輪LDCT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50到74歲具肺癌家族史者(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罹患肺癌)之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楊泮池表示,國際研究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目前僅部分國家針對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我國TALENT研究顯示,對於不吸菸卻罹患肺癌,肺癌家族史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看到去年肺癌死亡9千多人「是我們心中的痛」,重度吸菸者是肺癌高危險群之一,且男性居多,他這幾十年被催促下「我也號稱戒菸成功」;而非抽菸女性罹患肺癌,可能是環境因素,因此經專家討論,特別將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提前到45歲,讓更多具肺癌風險因子的女性能接受篩檢,不過他仍提醒癮君子,遠離肺癌「最有效的還是戒菸」。國健署提醒,肺癌出現以下警訊速就醫:一、持續咳嗽甚至惡化二、痰帶有血絲或咳血三、呼吸急促、出現喘鳴聲四、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五、聲音沙啞六、四肢關節疼痛七、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LDCT可協助早期診斷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不過LDCT篩檢發現結節的比例很高,但多數為良性結節,建議檢查結果異常的民眾,應配合醫師建議持續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情形。若確定為肺癌,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現有四癌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篩檢則是第五癌篩檢,請符合資格之民眾,洽詢參與此計畫全台22縣市共98家辦理醫院,踴躍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4-22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市30歲以上市民免費癌症篩檢 送尿酸檢測、早餐1份
新竹市30歲以上市民免費健康篩檢來了!新竹市衛生局今天指出,即日起開放30歲(81年次)以上設籍新竹市市民預約報名免費健康篩檢,平、假日均有場次,提供成人預防保健及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等四大癌症篩檢,還加值尿酸檢測及一份早餐,名額有限,請民眾盡早預約。衛生局說,今年3區衛生所與5家醫院合作,假日提供10場次,預計可服務3150人,另有2家醫院及9家診所提供平日場次,詳情可洽合約院所、三區衛生所或新竹市衛生局網站( https://reurl.cc/Go7A9D ),名額有限,請儘早預約。「一次受檢,全面篩檢!」市長林智堅表示,新竹市是全台最年輕的城市,又30歲以上民眾大多為家中重要經濟與照護支柱,市府自2015年起每年編列455萬元,推出整合性篩檢,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7年來服務約2萬259人,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異常占50%以上,顯示代謝異常有年輕化的趨勢。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市府今年持續邀集醫療院所推出整合性健康篩檢,除結合衛福部免費四大癌症篩檢,及40歲以上每3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更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還加值附贈一份早餐及尿酸檢測;同時篩檢結果可於「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罹病風險,預測自身未來健康情形。衛生局長吳欣席表示,今年整合性健康篩檢提供彈性多元選擇,以社區型、院所型、衛生所型等大、小規模方式,4月份起陸續推出平日及假日場次,每場次採預約制,健檢完還提供一份價值60元的早餐(或等值兌換券),各場次與醫療院所不同。此外,今年也結合11家合約成人健檢院所,除提供30歲以上市民平日時段健檢服務,也提供40至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者每年一次的成人免費健檢,為固定時段診所型,同樣附贈加值尿酸篩檢及早餐,有就近便利、更多元的選擇。衛生局說,因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民眾請事先預約並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簽名確認身分。衛生局也提醒市民,把握健康生活5守則: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檳酒、定期篩檢,一起掌握健康、迎向幸福。
-
2022-04-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38歲自律男不菸不酒竟癌末 醫: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
38歲賴姓男子生活作息正常且自律,不菸、不酒,數月前下腹悶痛以為致消化不良,直到近期血便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四期合併多處轉移,醫師提醒民眾,大腸癌初期沒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是中晚期,建議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說,大腸癌已連14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據統計顯示,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但國內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由於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因此建議,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他指出,臨床就發現不少三、四十歲患者求診,以這名年輕患者為例,平時飲食及作息都十分自律,手術後,病情穩定控制中,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建議民眾有症狀務必盡早篩檢。林敬淳說明,腸癌根據腫瘤長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大腸癌及直腸癌等,早期大腸癌經過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通常都非常好,然而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一旦察覺異常求診,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甚至出現遠處轉移的情形,凸顯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林敬淳提醒,大腸癌腫瘤或是瘜肉,有機會受因糞便摩擦而流血,因此可透過檢查,揪出肉眼看不見的血液;目前國健署便補助50歲到57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免費檢查,一旦檢查結果出現陽性,可進一步再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罹癌。他建議,民眾本身若有大腸癌家族遺傳史,或者排便、飲食習慣不正常等情形,可以透過癌症篩檢或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若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可降低七到九成以上轉化成大腸癌的機率,平時則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類,幫助身體排便順暢,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疫調加班到凌晨 地方衛生局人員累翻:中央有想過人力配套嗎?
新北昨天新增八二二人確診,高達一萬六七七一人居隔,居隔行政作業由四九八人扛下,安排採檢車輛、確診病況、衛教、採檢等,事情多又雜,單是每人每天電話聯繫就要花十小時,更別提承受民眾怨氣,壓力極大。板橋衛生所人員聯繫匡列民眾,對方突如其來的溫暖關懷,提醒要注意健康,讓這名公務員瞬間淚崩。台中一名疫調人員說,六都人口多,人際互動較非都會區頻繁,疫調工作多好幾倍,早班上午九時到夜裡十一時,下午班要忙到凌晨二、三時,回家倒頭就睡,連碰到床時間都變少了,但就算想調職也沒時間找職缺。各地衛生局早變「加班局」,彰化衛生局防疫總動員,打破科室全局分工疫調追個案,還分兩班運作,衛局人員忙到凌晨三、四時。確診者原在醫院集中管理,由醫療人員統一照顧,現在一人居家治療,全家人一起隔離,疫調人員要追蹤一家子,逐一開隔離單、送快篩試劑,到解隔離,衍生好幾倍行政作業,中央想節省醫療量能,「有沒有想過衛生局人力在哪裡?」疫調人員說,若中央決定與病毒共存,就應簡化行政程序,如果「病例數破百萬不是不可能」,中央應想好配套,否則對基層衝擊很大。新北市長侯友宜也連兩天替第一線人員抱屈,喊話中央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流程。疫情大爆發,食品稽查輔導抽驗、癌症篩檢目標數等各項地方衛生單位考核照常,面對防疫與業務KPI兩頭燒,多個縣市政府在十五日的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上爭取暫停業務,地方官員表示,衛福部這時還要例行考核是「何不食肉糜」。希望衛福部暫停今年例行性考核業務。【記者胡瑞玲、楊正海、李定宇、吳淑玲/連線報導】北市府利用虛擬醫院、關懷中心推動輕症居家照護,昨起十二個行政區全部上線,並提供垃圾清運及寵物就醫等協助。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向退休醫護喊話,「國家需要你們了」,每班五千元,拜託大家再上線,即日起報名到四月卅日止。新北市居家照護已一八八五人,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居家照護第一批有三人解隔,這是良好的過程。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檢視癌症險 適時納入新療法並提高保額
過去大家對保險的觀念就是理賠、身故金、醫療補償或長照給付等,以為這就是保險的真諦,隨著時代演進,保險可以做更多事。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今出席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以「新時代新保險」為題,顛覆大家對保險的既定印象。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去年訪問癌友,32歲女性癌友米娜,在新婚時發現罹癌,歷經局部乳房切除、全乳切除和乳房重建,治療8個月就花費81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南山人壽六到七成保戶都有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0萬到60萬元,但癌友經驗分享,癌症保額至少需要100萬元,隨著新式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自費需求增加,定期保單健檢,才能讓保險與時俱進。陳維新建議,要讓癌症險更全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保額補充包,一個是新型療程補充包;在過去高利率時代,保額100萬元的癌症險保險費一年只要1萬元,但以現在的利率,相同保額一年保費就要4萬元,在有限預算下無法拉高足夠的保額,因此可透過10年或20年定期險提高保障,以35歲男性10年期定期險,保額100萬元為例,一年保費大約5500元,相對容易接受。至於新型療程補充包部分,則可依照自身需求,在癌症險主附約之外,再挑選附加條款如基因檢測、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等,以35歲男性來說,全選的保費大約一萬元,可解決健保不足需自費的問題。陳維新強調,會採用附加條款的設計,主要是讓既有客戶可以彈性加保,全新客戶可以自由選配,保留選擇的彈性。而南山人壽也發現癌友普遍痛點,包括剛得知罹癌時的抗拒,需要第二諮詢、感覺恐慌需要心理支持、乳房切除後需要機能性內衣、生活起居需要照護員等等,癌友可說是身心百廢待舉、無所適從。南山人壽也開始思考將服務擴展到癌前管理與癌後服務,讓保險有更積極的意義。協助保戶在理賠前做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理賠後的疾病治療、生活照護,「新時代新保險的定義,就是健康促進+財務補償+完善的健康加值服務,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陳維新舉例,南山保戶只要健檢達標、接受疫苗接種、參與癌症篩檢,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現金回饋,最高可達保費的12%,這種外溢保單設計,就是提供誘因鼓勵保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南山也針對健康期、治療期與休養期,所需要不同的服務,透過異業結盟方式把關品質,並談好配套方案,事先將所有服務準備好,讓保戶免於恐懼。「讓客戶在防癌抗癌旅程上,都有商品加服務的雙線照顧」,陳維新列舉在健康期部分,提供的服務包括運動紀錄APP、線上營養師平台和NGO防癌資訊提供;治療期部分則包括第二意見諮詢、基因檢測、NGO病友支持以及提供衛教的理賠關懷包;而即使已經完成理賠,也對保戶不離不棄,在休養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生活照護、乳癌術後內衣等服務。陳維新最後強調,能夠結合理賠的硬實力與服務的軟實力,為人生風險做好把關,才是最好的新保險。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
衛福部長期推動乳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以及B、C型肝炎等四癌癌症篩檢。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疫情爆發後,人數明顯減少,109年、110年接受成人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憂心表示,「等到疫情結束後,可能成為癌症高峰期。」吳昭軍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從預防篩檢到早期發現癌症」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癌症連續39年位居國人死因排行之首,近幾年來,每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每年約12萬2000多人罹癌,108年平均每4分20秒1人罹癌。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吳昭軍表示,應從預防端做起,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吳昭軍表示,雖然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但癌症死亡率卻是連續九年下降,這與公費成人四癌篩檢有關,「透過癌症篩檢,可提早確診、治療,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吳昭軍表示,以乳癌為例,調查顯示,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大腸癌方面,50-75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則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至於口腔癌,高風險男性族群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則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率。吳昭軍說,成人四癌篩檢實施多年,預防癌症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這兩年來,許多人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院檢查。此外,部分醫院降低醫療能量,也減少民眾篩檢的可近性。吳昭軍表示,與108年相較,109年、110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大約減少近100萬人,令人擔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爆發癌症高峰期,新增癌症人數恐明顯增加。國健署統計,在110年,透過四癌成人篩檢,仍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個案,8100多名癌症患者。但因癌篩總人數減少,應有許多癌前病變及癌症病友並未被發現。吳昭軍提醒,原本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速度最快,每10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達81,遠高於第2名大腸直腸癌的42.9 ,平均每年新增近1萬5000名乳癌個案。他提醒女性,務必提高警覺,接受篩檢,如有異狀,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有鑑於癌症對於人類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擬定「25 by 25」,希望到了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可以降低 25%,以台灣來說,2010國人癌症過早死亡機率7.97%,期盼 2025時,降至5.98%。吳昭軍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為此,國健署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提供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多元篩檢服務」、「多元戒菸服務及可近性戒檳衛教服務」、「推動國人身體活動策略」、「推廣四癌症篩檢」等。在運動方面,鼓勵民眾落實生活化運動,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民眾養成運動習慣,教育部2021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由2009年 24.4%上升至2021年33.9%。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九成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 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出現3大症狀立即檢查!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四期已非末期別放棄! 一旦確診,早期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即使為晚期腸癌亦不要灰心。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任何希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防疫也要防癌,腸癌篩檢、治療不能拖! 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上也發現約2成患者的治療時程亦有延誤。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 因疫情不敢前往醫院,婦腸癌拖延治療結果…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57歲女性患者,原先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然而不幸的是,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最嚴峻時期,患者心生恐懼而無定期回診,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才意識到情況不對!緊急就醫診斷後,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如此一來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防疫也要防癌,疫情期間醫院都有良好的防疫措施,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以保護自己的健康。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如有異常,為避免錯過黃金治療,請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防腸癌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頻道《iCare愛幫忙》助防癌! 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 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也呼籲,不幸罹患也不要氣餒沮喪,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武器,配合醫囑、治療不中斷是首要之道!除了醫師專業治療,患者間抗病經驗交流與心路歷程分享,也是抗癌重要動力之一,鼓勵癌友可多參加病友團體活動,一起攜手勇敢面對! 《延伸閱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6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別讓疫情影響病情,健檢場域應分流 洪子仁建議6大重點規劃個人健檢
國健署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及四癌篩檢,民眾自費健檢愈趨興盛,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公費癌篩對象應持續擴大,而自費健檢的規劃上,民眾應依據年齡、性別及家族史選擇,並與健康管理師討論訂定三年健檢計畫,並非愈貴的健檢就是最好。受疫情衝擊而未受檢的民眾,他也呼籲,勿因疫情影響病情,而後疫情時代的健檢場域也應分流。國健署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含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洪子仁建議,國人的生活型態與癌症好發年齡已改變,四癌篩檢政策需因應調整,四癌篩檢年齡目前多以四十五歲以上的民眾為受檢對象,顯已不合時宜,建議應調降受檢年齡,並調整可受檢的標準。以新光醫院為例,已擴大為40歲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在癌症篩檢項目上,洪子仁建議,肺癌是新國病,但是在國家癌症篩檢策略上,並沒有肺癌相應的公費篩檢,建議適度增加癌症篩檢的項目,例如將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與降低後續醫療費用。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去年五到七月之間的健檢人潮幾乎停擺,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疫情而耽誤病情,國內的癌症篩檢人數更減少數萬人,估算其中至少有上千名的癌症患者因此沒有被及早發現,今年疫情緩和後,健檢人數雖已回籠,但他仍非常憂心,還是有許多民眾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洪子仁建議,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需要重儀器的CT、PET的健康檢查,則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在規劃個人健檢上,他建議,六大重點為:沒有症狀就能找出疾病、專業醫護團隊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死亡及殘障、健檢深層意義在瞭解「如何生活」、定期複檢追蹤健康管理掌握健康趨勢。他強調,健康檢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健檢只是讓人理解自身的潛在風險,真正重要的是,健檢完後,必須通過飲食、運動或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北市十大死因惡性腫瘤蟬聯榜首 每30分就有1人罹大腸癌
台北市2020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蟬聯榜首,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擾亂民眾規律篩檢習慣及受檢意願,為此,中山區健康中心推出「『疫』起癌篩站出來」活動,即日起至6月30日止,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完成子宮頸抹片者,除台北通百元加值禮、百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因應白色情人節還有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北市202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146人,每天約有14人因罹癌而逝,但2020年癌症篩檢人數50萬396人卻比2019年篩檢數54萬5421人少4萬5025人。根據衛福部健康署分析,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全國有2655名女性因乳癌死亡,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三名,而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衛福部2015至2019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逾94%,但晚期存活率僅約35%。吳岱穎指出,在中央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全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2019年大腸癌新診斷人數達1萬7302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但男性篩檢人數卻低於女性,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留意身體狀況。中山區健康中心主任林柳吟補充,北市2020年主要死因提要說明指出,45至64歲中年死亡人數有2837人,以惡性腫瘤居死因首位,約占46%,呼籲民眾要重視癌症篩檢重要性。林柳吟說,衛福部針對年滿30歲女性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69歲婦女提供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二等親有罹患乳癌病史的40至44者也可免費篩檢、50至74歲提供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林柳吟表示,為提高民眾篩檢意願,即日起至6月30日止,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中山區42里辦公處、全聯福利中心及台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同業公會,提供首次參加大腸癌、乳癌篩檢及3年、6年以上未做過子宮頸抹片者,完成篩檢後,除台北市民享有集點「台北通-百元加值禮」,還送買元加菜金兌換券、全聯消費送金針菇,以及限量5組免費婚紗寫真攝影及店內消費買一送一優惠。
-
2022-03-10 癌症.乳癌
朱芯儀乳癌轉移淋巴!「9大危險因子」曝光 幾乎所有患者都中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106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108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 乳房X光攝影檢查 早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 (推薦閱讀: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 乳癌有9大危險因子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 除了可以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亦可利用衛生局所提供的社區癌症篩檢服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 (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有哪些選擇?我適合用哪一種? 醫師詳細解析各優、缺點) 所以國民健康署除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也具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延伸閱讀: ·胸前長痘痘小心是乳癌警訊! 醫列「致癌習慣」:快戒吧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 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塑膠餐具、香水少用
-
2022-03-07 名人.黃達夫
胰臟癌、卵巢癌為何是無聲殺手?名醫曝仍令醫界挫折的原因
很久以來,胰臟癌及卵巢癌之類癌症一直被認為是無聲的殺手(silent killer)。因為,這類癌症不像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等有「篩檢」的方法,只要依照篩檢的指引,定期檢查,就不會失去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機會。胰臟癌卵巢癌 初期難篩檢面對無聲的殺手,最令人感到挫折的是,不是醫療界的努力不夠,而是,直到今天,醫界一直都沒有找到「篩檢」初期胰臟癌或卵巢癌的好方法。所以,這兩個所謂的無聲的殺手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往往都已經不是初期的癌症,因此,治癒的機會相對低很多。既然,沒有篩檢的方法,退而求其次,有心的醫師就開始尋求能夠早些診斷出這些無聲殺手的線索。卵巢癌有症狀 只是易被誤診先談卵巢癌,最近有篇研究,研究者重新翻閲419名被診斷為早期卵巢癌婦女的病歷,從病歷紀錄,發現這些病人當中,有72%有一種或多於一種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脹氣、腹部或骨盆疼痛、腹圍增加,還有人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及其他泌尿系統及腸胃問題,28%的病人沒有症狀。這表示,初期卵巢癌並非完全沒有症狀,稱呼它為「無聲的殺手」並不是很正確。只是,它的症狀不是很明顯,很難讓看診醫師一下就想到卵巢,很容易被誤診,而延誤了正確治療的時機。其實,在2000年就有篇類似的研究報告,研究者訪問1725位卵巢癌的病人,其中30%的病人説,她們被給了錯誤的處方,譬如被認為是胃炎、便祕,或壓力造成的症狀,還有12%被告知她們沒有健康問題。治療無效 就要想到其他可能因此,在缺乏卵巢癌的「篩檢」工具,加上其症狀又很不明確的情形下,這時候,看診的醫師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提高警覺,當初步治療不見效,症狀持續,而讓醫師感到困惑時,就要把其他的可能性放在心上。這回歸醫師的基本功,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WiIliam 0sler)曾説:「用心聆聽病人,他就會告訴您病的診斷。」從上述卵巢癌的症狀,我們知道看診醫師確實很容易被誤導。尤其,在台灣,一直沒有建立由一般內科醫師為病人的健康把關的制度,所以病人都是自己選擇去看腸胃科、泌尿科或婦科等專科醫師,而大部分專科醫師又容易把診斷侷限在自己專科的領域,直到症狀很明顯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選擇有耐心、願了解病情醫師因此,我會建議病人,不論看什麽病,最好選擇一位不會匆促打發病人、願意用心了解病情、耐心解決問題的醫師。然而,當不幸碰到像卵巢癌之類的疾病,再好的醫師也不容易很快做出診斷,因此,當最初的治療不見效時,不要輕易換醫師,而是要不斷地去敲門,告訴醫師你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負責任的醫師就會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
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新冠疫情降低民眾接受癌篩意願,連帶影響大腸癌篩檢、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相較2019年,大腸癌篩檢人數減少22%,篩檢出大腸癌人數減少1100人,醫師警告,若已是糞便潛血陽性患者,沒有做大腸鏡追蹤,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呼籲民眾若拿到陽性報告,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遠離大腸癌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大腸癌篩檢相較2020年減少19.4萬人,等於約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疫情影響陽性個案轉介率下降,去年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相較2020年下降6.4%。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表示,各國癌症篩檢率無法提升,民眾擔心到醫院增加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支出PCR費用,但根據美國統計,死於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病比新冠肺炎更多,台灣也沒有例外。邱瀚模表示,若在去年3、4月已拿到糞便潛血陽性報告,但遲遲未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至今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3成,若超過1年以上罹大腸癌機率增加2倍,意指去年本來只是0期、1期,拖到現在才診斷,有3倍的機會變成1期、2期。不過大腸癌存活率0期至4期差異大,無論診斷出哪一期,都比晚期好。邱瀚模指出,以五年存活率來看,確診0期為99%、1期93%、2期83%、3期69%、4期14%。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有一半甚至六成機率都是0期、1期,就算篩檢出2期、3期,存活率仍比4期高許多。邱瀚模提醒,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邱瀚模說,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且容易長在近端大腸的「鋸齒狀腺瘤」,如果惡化到3期,生長速度會加快,預後也比一般腺瘤造成的大腸癌更差。邱瀚模指出,近年觀察到大腸癌病人,也有新陳代謝異常、高血脂、肥胖、高齡化等因素,此外近端大腸癌病患也越來越多,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端大腸癌與遠端大腸癌比率,30、40年是二比八,如今已變成四比六,不可不慎。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專門偵測肉眼看不到血的檢體,呼籲民眾沒看到出血不代表沒有癌症,有8成機率可以提前篩檢出。經分析,2021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篩檢人數男性為46.6萬人、低於女性61.5萬人,但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又高於女性1.5倍。邱瀚模表示,近年也發現年輕大腸癌、45至49歲比例有上升趨勢,將評估癌篩年齡是否需調整。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
-
2022-02-11 癌症.乳癌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本文摘自466期 文/夏金剛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於2013年5月14日向世界拋出了震撼彈。健康的她,宣稱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已在當年4月27日完成「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治療,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當學界的攻防尚未止息,兩年後,她又摘除了卵巢。失去雙乳和卵巢,對女性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遑論她還是全球性感偶像,當然,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經過專業醫療評估與深思熟慮,因為,裘莉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乳癌的最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分三類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基本上真的有高危險群,它分成低高危險群、中高危險群及最高危險群。 ❶低高危險群包括了肥胖、缺乏運動、熱愛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經常暴露於環境荷爾蒙者,若將健康女性設定為「1」,低高危險群的罹癌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1.5倍(1.1~1.9倍)。❷中高危險群具有更為清晰的輪廓,詳述如下:‧家族史:二等親內有人得乳癌(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家族中至少有兩人得乳癌;家族中罹癌者低於35歲,則與遺傳基因明顯相關,個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個人病史: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曾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荷爾蒙:初經早(12歲以前)停經晚(55歲以後);停經後長時間補充女性荷爾蒙;停經後肥胖者。‧分娩相關:35歲才生第一胎;沒有生育過;沒有哺乳過。上述類型,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2~4倍。❸最高危險群至於超過4倍的「最高危險群」,且以裘莉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裘莉的母親得了卵巢癌,阿姨得了乳癌,兩位長輩去做了基因篩檢,雙雙測出BRCA1基因變異,裘莉檢查也出現變異,BRCA1和BRCA2屬於抑癌基因,這兩個基因若其中之一有缺陷,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另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及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亦屬最高危險群。「雖然上述三種危險群的罹癌機率較一般人高,但癌症發生的成因很複雜,臨床上,90%罹患乳癌的女性也沒有家族史,所以每個人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張金堅說。BRCA1帶因者罹癌機率高達8成張金堅表示,基於家族二等親罹癌和基因變異的雙重憂慮,結果裘莉也去檢測基因,並證實自己也是BRCA1帶因者,BRCA1帶因者罹癌的機率不能以高出健康女性多少倍來描述,而是她們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會也達50~60%。裘莉為了延長陪伴兒女的光陰,決定去做「雙側預防性全乳房切除手術」。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乳房可以重建,胸型美觀倒不受影響,但就算切除雙乳,裘莉仍面臨卵巢癌的風險,因此兩年後她也切掉了卵巢,一旦乳房和卵巢都切除, BRCA1帶因者可增加24%絕對存活率。隨子宮頸癌退位,乳癌個案年年增多張金堅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癌症之冠,國民健康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6分鐘護一生」推動25年來,癌症發生率從第1位降到2016年的第8位;死亡率則從第4位降到第7位。另外,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固然也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國家補助癌症篩檢,可說功不可沒,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能達九成以上,多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賜。隨著子宮頸癌退位,乳癌排名在這短短15年不斷向前,每年都以7~8%的速度在衝刺,自2003年起,登上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蟬聯至今,平均每46.6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乳癌,2018新增個案超過一萬四千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 少了乳房和卵巢,還有女人味嗎?「沒有卵巢就不會得卵巢癌,沒有乳房就不會得乳癌,這時候她就可以補充荷爾蒙,所以不會失去女人味。」張金堅回答:「針對BRCA1或BRCA2帶因者,預防性切除是醫界認定可行的方法。」它能降低很高的死亡率,但手術邊緣務必切除乾淨,以免在角落處留下少許乳腺組織,不然還是有機會轉變成乳癌。由於裘莉還沒有罹癌,因此不會有癌細胞跑到血液中,所以才稱之為「預防性切除」,這個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差不多在5~10%中間,比較低一點。X光攝影檢查,揪出早期乳癌張金堅表示,這個成長趨勢不全然負面,除了社會高齡化、肥胖人口增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導致新病人數增加之外,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之「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亦協助找出了更多的早期乳癌患者。針對45~69歲的婦女,若有家族史之婦女,則從40~44歲開始,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任務。由於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廣,乳癌人口雖然逐年增加,死亡率卻沒有跟著上升,反而趨近平穩,近年來更有下降的趨勢。「篩檢」的目的是在癌症造成腫塊或其他症狀之前,先把它找出來。乳房攝影是目前全世界公認乳癌篩檢的工具。影像醫學部的專科醫師可以捕捉到小至0.5公分的病灶,若徒手檢查,腫塊要達到1公分之際才可觸得,根據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統計,透過乳癌篩檢,可以降低乳癌致死率達41%,也可以增加30%之早期發現比率。拍攝時,如果乳房擠壓得越緊密,影像就越精確,穿透組織所需的輻射量也越少,但同樣也會帶來些許疼痛,可能讓部分女性朋友抗拒再做第二次。「現在設備比較先進,已大幅降低不適感,一次短痛可換來健康的保障,算相當值得。倘若因為怕痛而延誤成了第2、第3期,甚至第4期,就太不划算了,如果第0期、第1期就可以發現,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張金堅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女性朋友。 定期接受篩檢,遠離乳癌威脅張金堅說明,找到早期的乳癌有幾個好處,首先,治療會比較簡單,藥物副作用較少,不只生活品質會好,活存率更高,醫療資源也不會浪費。而乳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台灣現有的醫療水平,0至1期5年的存活率超過95%,第2期達89%,第3期達72%,甚至第4期仍有33%,因此民眾不需談癌色變,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相信全國民眾皆可以輕鬆防癌,遠離乳癌之健康威脅。正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說:「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搭配乳房超音波,找出隱藏緻密乳房間塊狀物但乳房攝影較不適用於緻密的乳房。這時便要進一步藉由診斷,利用乳房超音波輔助。雖然乳房攝影可以看見觸診無法發現的腫塊或不正常的惡性鈣化點,但超音波也可能相對找到乳房攝影看不見的腫塊。超音波的優勢在於不會有輻射的疑慮,而且可應用於無法使用乳房攝影檢測的緻密乳房,並找出隱藏在緻密乳房間的塊狀物。目前認為超音波對人體無害,尤其適用於不到40歲的女性、懷孕或正哺乳的女性。不過,超音波同樣有其侷限性,與乳房攝影相比,它非常依賴操作者本身的經驗,因此不適合做大型篩檢。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證實:中年婦女只要做這個動作,乳癌發生風險大降3成2 。吃紅肉增乳癌風險,國際期刊研究:改吃這個顏色的肉,可以降低發生率
-
2022-02-07 癌症.肺癌
首研究證實國人空汙健康識能不足 高風險族有放棄心理
又到了空汙最嚴重的冬季,台北醫學大學去年發表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完成上千人電話訪問,首度揭開台灣民眾室外空汙健康識能只有中等,且較差者多為生活區域或職業上接觸空汙風險較高者,登上國際期刊。醫界肺癌專家觀察,現僅知識水準及經濟能力較佳者願意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篩檢,建議國家政策應針對具有危險因子、從事高風險職業的民眾給予補助。北醫高齡醫學科主任侯文萱去年於英國醫學期刊《BMC Public Health》發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用此量表完成全台1297人電話訪問。令人訝異的是,健康識能較差者大部分為生活或職業上接觸室外空汙風險越高的民眾、南部居民、退休者,而健康識能較佳者則主要來自於好山好水的東部、中部及北部,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以及有兒童同住者。研究顯示,室外空汙健康識能較低的族群,有高達92%來自室外空汙較嚴重的南部,平均年齡44歲,多為運輸倉儲或通信業者、金融保險業,已退休、家管,且多數沒有兒童或學生同住。健康識能較高者主要住在東部或離島地區、未婚、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平均年齡21歲,居住於中部和北部者也多。身處空汙高風險的南部居民、運輸業者,為何反而缺乏了解並應用健康資訊的意願和能力?侯文萱表示,可能是就算知道嚴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居住地,所以反而不敢聽也不敢想,以免徒增沮喪。侯文萱表示,政府不能只期待民眾發揮個人力量,因為健康行為有時並不需要以理解為前提,只要透過環境引導,民眾就能直接應用,這是國家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空汙是許多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但他並未觀察到高雄的肺癌集中在特定族群,顯示空汙地理分佈與當地肺癌盛行率之間的相關性,仍待更多研究證實。王金洲表示,「肺癌篩檢」是目前國家癌症篩檢政策仍缺少的一塊,目前只有高知識水準、經濟能力中上的人會理解LDCT的重要,並願意自費檢查,希望未來在國家補助下,LDCT能更普及於具肺癌危險因子的社會大眾。高雄市民林小姐從台北搬回故鄉已經四年,大女兒的鼻子過敏已經惡化為氣喘。林小姐說,因為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空氣品質很差,她每天都要看空品指標才能決定家裡是否要開窗、能否帶小孩去戶外跑跳。不過林小姐身邊的親友都對於空氣品質毫無興趣,公婆看重通風,天天把窗戶大開,同事和朋友也不想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覺得空氣汙染不痛不癢,沒有威脅性。四年下來,孤軍奮戰的林小姐已經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性胃痛;常常想要搬走,卻又因為家人都在此而留下。林小姐說,很多人就是從事會製造空氣污染的工作,例如石化業、鋼鐵業,甚至會擔心如果政府要改善空汙,很多人都要失業,所以普遍認為「為了生活,就應該要忍耐。」「我在台北唸書時認識的高雄人都沒有回來,可能都是受不了這種想法。」林小姐希望高雄可以發展更環保、產值更高的產業,為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想像、遠離忍受空汙的命運。
-
2022-01-25 癌症.抗癌新知
別輕忽身體警訊!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新發癌症人數增加超過五千人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10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107年多1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7年相比較除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1歲,子宮頸癌早1歲,其餘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7年相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 十大癌症排序之男性肝癌與口腔癌互換 女性肝癌和子宮體癌互換 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4,109人,10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較107年增加4.1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較肝癌與口腔癌序位互換。 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7,145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7人,較107年增加8.0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7年相比較,肝癌和子宮體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為女性的11至16倍 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提醒民眾透過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肝癌標準化發生率連續10年下降 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下降趨勢 經政府、醫界、學界與民間團體長期合作努力,推動B肝疫苗接種、B、C型肝炎篩檢及健保給付治療等,肝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由98年每10萬人中39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7.7人,已連續10年下降。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中有23.2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2.1人。 國健署與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動檳榔防制策略,包括:提供戒檳服務、口腔癌篩檢服務、建構無檳支持環境、透過衛教宣導增加民眾知能及跨部會合作,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 別輕忽身體警訊!及早就醫開始治療 近年來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國際間無實證建議對前述癌症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 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防疫更要防癌!積極篩檢顧健康!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四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 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除了配合政府相關防疫措施,符合癌症篩檢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從資料中顯示男性接受篩檢人數較女性少,以致失去早期發現機會,罹癌風險會相對增加。女性乳癌是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鼓勵符合篩檢資格的朋友重視健康,積極接受癌症篩檢顧健康。 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可至全國癌症醫療院所查詢及接受篩檢,或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複診,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3 癌症.乳癌
醫病天地/乳頭旁硬塊 75歲翁罹乳癌
不只女性才會罹患乳癌。中市75歲施姓老翁發現右側乳頭附近有硬塊,且皮膚紅腫又脫屑,就醫切片為2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為乳癌。衛福部豐原醫院病理科醫師王政育指出,男性得乳癌比率約為女性的兩百分之一,好發於60至70歲族群,與女性共同特徵都是無痛的硬塊,呼籲男性也要重視癌症篩檢,才能及早治療。男性乳癌患者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跟女性則不完全相同。乳房外科主任袁天民解釋,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豐原醫院指出,男性乳癌存活率相較於女性低,因普遍男性沒像女性乳癌這麼重視癌症篩檢,發現時多屬晚期的惡性腫瘤,一旦確定罹患乳癌,需要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
-
2021-12-29 癌症.乳癌
75歲翁右乳頭附近「突起」 2公分腫瘤乳癌找上門
別懷疑,男性也會罹患乳癌!台中市75歲施姓老翁,發現右側乳頭附近有硬塊,且皮膚紅腫又脫屑,就醫切片為2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為乳癌。豐原醫院指出,乳癌不是女性專利,男性得乳癌比率約為女性的兩百分之一,好發於60至70歲族群,重視癌症篩檢,才能及早治療。衛福部豐原醫院病理科醫師王政育表示,男性得到乳癌的機率,約為女性的兩百分之一,且年齡分布在60到70歲族群,這些男性乳癌患者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主要共的特徵都是無痛的硬塊。乳房外科主任袁天民解釋,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例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我們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豐原醫院指出,男性乳癌存活率相較於女性低,因為普遍男性沒有像女性乳癌這麼重視癌症篩檢,發現時多屬晚期的惡性腫瘤,一旦確定罹患乳癌,需要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最後提醒男性朋友,乳癌還是有可能在男性的身體上被發現,如果觸摸到無痛的硬塊,及早到乳房專科門診做診斷及治療。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3/次世代基因定序納保 正最後精算
「肺癌花健保最多錢,也是精準治療中最成功的癌症。」進入精準治癌時代,健保署已在最後精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給付。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衛福部與國衛院、科技部及藥廠等合作,未來將利用生物資料庫平台及大數據,透過基因分析讓用藥更精準。NGS納保 已進入訪價階段透過NGS檢測,確認是否有突變致癌基因,以媒合治療藥物。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透露,健保署開始訪價,並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調查各國給付制度,精算成本效益為NGS納保做準備。一次篩檢多基因 媒合治療用藥中研院士楊泮池說,肺癌雖花健保最多錢,但為精準治療中最成功的癌症。因病理組織不多,利用NGS一次檢測三十到五十個致癌基因,挑選用藥。他認為,一位病患給付一次NGS已足夠,資料可再運用於建構大數據平台。篩檢模組宜納更多基因 保留擴充空間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仍持續有新的致癌基因被找到,例如他去年接治的RET基因突變患者即是一例。精準醫療就是對驗出特定致癌基因的患者,給予相應的治療藥物。此外,他建議,NGS檢測應保持擴充模組的空間,讓更多患者取得對症下藥機會。醫師呼籲:給付速度應加快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致癌基因不斷被找出,「這是好事,代表醫學持續進步;也是壞事,因為看不到終點。」他疾呼,應盡快開放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同時訂定修訂時限,屆時可再納入新的致癌基因。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2/低劑量電腦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明年將成為第五癌篩檢。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針對具有肺癌危險因子的重度吸菸者及具有家族史的兩大族群,衛福部已編列三千萬預算,預計明年將肺癌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肺癌其他危險因子,例如空汙地區的住民,則先以研究型計畫進行LDCT篩檢,地點遍布雲林、彰化、高雄等空汙嚴重縣市。LDCT篩檢 助肺癌早期發現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透過LDCT篩檢,改變國內肺癌病患被確診期別的分布曲線,也就是肺癌早期患者從現今的二成五增加一倍;晚期患者從現今五成,減少一半以上。早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因此針對高危險族群進行LDCT篩檢,僅須三至五年就能達到肺癌死亡率降低的目標。菸癮、家族史 兩大高危族群楊泮池認為,肺癌高風險族群如重度菸癮者、家族史每兩年做一次LDCT,與肝癌篩檢花費相當,B、C肝帶原者一年抽血兩次及一次腹部超音波,兩年累積花費,與一次LDCT相差不遠,也等於一顆標靶藥物費用,投資相當划算。「肺癌」將納為第五癌篩檢目前政府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有新國病之稱的肺癌也即將納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LDCT可找出小至零點三公分的腫瘤或結節,透過早期篩檢,定能提高肺癌存活率及治療效果。篩檢後追蹤、衛教 將建立配套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LDCT篩檢「非終生一次即可」,每隔一至二年須再次篩檢,對篩檢後的「偽陽性」問題,也需詳細配套,建議加強民眾衛教、成立諮詢單位。陳時中亦指出,實施大規模篩檢,須考慮偽陽性受試者之配套措施,以及確診者的後續追蹤,將道德、心理危害減到最低,衛福部正密切研議。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1/三防線 拚2025肺癌存活率倍增
衛福部長陳時中說:「肺癌是國家之痛。」肺癌死亡人數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則為第二,已然成為新國病,為達衛福部政策白皮書二○二五年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二成五,將施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擴大伴隨式檢測,並提高新藥可近性。聯合報舉辦「二○二一年肺癌防治策略專家紙上論壇」,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中研院士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為達國人肺癌死亡率降低努力。用藥更精準 善用生物資料庫陳時中說,近七年肺癌用藥年均成長率達一成五,新藥非常昂貴,預估經濟衝擊將持續升高,目前財務壓力「未到顛峰」,健保須做好財務準備。他直言,醫療費用占比應達GDP百分之七,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照護。此外,針對伴隨式生物檢測,陳時中指出,衛福部與國衛院、科技部及藥廠等單位合作,未來將利用生物資料庫平台及大數據,透過基因分析「讓用藥用得更精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則透露,健保署已在精算最後階段,為NGS納入健保做準備。陳時中解釋,電子煙造成重大危害是國際共識,加熱菸成分與傳統菸品相同,僅燃燒方式不同,故「電子煙要禁止,加熱菸要管理,它比較新,需更多健康評估報告。」衛福部將持續與各界溝通,盼修正案盡速通過。推LDCT 早期發現是關鍵早期發現是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最佳策略,日前獲邀擔任世界肺癌研究協會(IASLC)肺癌雄心計畫亞太區共識會議主持人的楊泮池透露,雄心計畫的共識為二○二五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而台灣目前存活率為二成七,只要早期個案增加至五成、晚期患者減少一半,就能達成目標,推行LDCT篩檢刻不容緩。增國際用藥 晚期癌友新希望除早期治療,楊志新表示,隨肺癌治療進步,根據台大醫院經驗,四期肺癌患者仍有機會五年存活率倍增,以前患者中位存活期只有九到十月,現五成超過一年,而全球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六,台灣約百分之八至九,若藥物給付跟國際接軌,存活率還將更高。肺癌新藥研發快速,賴俊良說,精準醫療帶來治療突破,肺癌已找出八、九種致癌基因,可藉標靶藥物治療,第二代、三代標靶藥物已上市,正朝第四代標靶藥物研發,晚期肺癌存活大有改善,超過三年者時有所聞。搭免疫療法 五年存活率翻倍免疫治療亦為治療新趨勢,賴俊良說,自免疫治療加入肺癌治療行列,患者之五年存活率已翻倍。他解釋,免疫治療對PD─L1生物標記大於百分之五十患者最有效,存活率可由一成六提升至三成三;即使PD─L1未達五成,免疫治療亦有提升存活率效果。張文震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六成肺癌病患有明顯驅動基因,可找出相對應標靶藥物,對沒有驅動基因的四成肺癌病患,則適用免疫藥物,醫界共同期盼健保署盡快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張文震也說,臨床試驗是病友取得藥物的機會,他建議優化臨床試驗平台,提高臨床試驗可近性。他亦建議爭取特別預算以支應健保財務。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