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療癒
共找到
499
筆 文章
-
-
2020-11-28 養生.樂活人生
「你再畫就把你的手綁起來!」經歷爸爸欠債、多次搬家...郭彥甫堅持畫畫,原來和逝去的姑姑有關
畫途的啟蒙年代小時候常去外公家裡玩,那是小到將板凳當成桌子的年紀,外公總是騎著老偉士牌機車,載著我和哥哥去北投泡溫泉、到馬場玩沙,也是在馬場的時候,發現自己迷上這結合力與美的龐然大物,骨骼、肌肉、馬蹄鐵敲在地上的清脆聲響……讓心中產生奇妙的感覺,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確定是興奮的。有一天開始想拿筆記錄當下的感覺,不用文字表達,而是自然地以線條方式反射出內心想傳遞的符號,從此,我發現這一生離不開繪畫了,居然可以將喜好厭惡放進白色的天地中,或許某天會有所不凡,因為我找到了能夠和自己對話、對視的媒介。求學階段裡我的強項是體育,但自己的另一面依然癡迷於繪畫,畫課本、畫考卷、畫餐巾紙、畫桌布……只要是白紙,總想為它裝填上另一個世界。國中時的某天,美術老師給了一張圖畫紙與一張宣紙,要我代表學校參加美術比賽,我沒多想,用兩種畫法畫了同一主題,結果得了獎。學業成績不好的我,突然覺得自己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了,畢業時也有保送美術班的機會,因為家庭因素而無法如願,只好拎著一雙跑鞋踏入田徑的世界,但是那顆嚮往繪畫且充滿欲望的心,在高中時完全爆發開來,也迷戀起畫中的邏輯與理論……至今。體育訓練在求學過程中占滿了生活,跑到吐、跑到地上爬……這些過程都深深感受過,但是當時也因而畫了大量運動員作品,迷戀其肌肉與線條,也研究運動員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以及施力、鬆放等體態的呈現。因此,運動員階段對於後來的我,無論是在繪畫與技法上的奠基,或是面對所有困難與抉擇的心理素質強化,皆有相當大的助益。持續在環境中學習一路上持續摸索,不曾間斷,看到長輩的茶具上有龍與鳳凰的圖騰,就拿計算紙臨摹細節,接著又畫起電視裡的端午龍舟;也會因為一個新題材,延伸至其他相同原理的對象,例如四隻腳的動物是從馬開始的,再聯想到牛、狗、貓等等,國小我是班上負責壁畫比賽的美術小老師,從小便開始著迷於畫筆與紙之間的合作。記得童年時的電影看板都是手繪的,搭公車時我會默默觀察每一家電影院的畫風,以及誰畫得最像,當時很好奇那麼大的木板如何能捕捉海報比例?某次偶然發現在汀洲路有幾位畫電影看板的師傅,特別搭公車前往,從旁靜靜看著師傅拿一張海報對折再對折,攤開後成了九宮格,然後在大塊木板也畫上九宮格,一個一個畫進去,用這種方式打稿子,對當時的學習有很大的躍進。課堂上我總是直盯黑板前方,老師一定覺得我是認真的學生,其實我是盯著黑板上方的國父遺像,當作繪畫題材。我也臨摹歷史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像是邱瑾、宋教仁、陸皓東、劉銘傳等人,另外,包括世界各國國旗、各式汽車標誌都相繼成為畫作題材,這時也學到當時常見的POP廣告式繪畫,無形中一點一滴都在為往後的繪畫生涯奠定基礎。艱困的環境是重要養分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很大,父親長年做生意,常常不是很成功,累積不少債務,我們很常搬家,有過一年搬了七次的紀錄,曾南遷嘉義住過兩年,也曾住過客廳有一個大洞的違建……以致內心是自卑的,在學校裡常覺得什麼都比不上其他人,正因此我們兄弟從小挺乖的,也會幫忙家務,長大後就一股腦地想賺錢解決家中經濟問題、減輕負擔。我自認是一個老靈魂,只是被綁在小孩的身體裡,自幼的想法、思維便很老成,而有迫不及待要趕快長大的念頭,也清楚要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有好的未來。我的第一份打工是在超市,後來也當過餐廳服務生、牛肉麵店店員、便利商店店員、藥物實驗對象、臨時演員……那幾年裡,賺錢的機會都不放過,但也沒有停止對繪畫的摸索,雖然仍未想過成為藝術家,這些生活經驗卻都是日後珍貴的寶藏。打了很多工,主要也想盡快融入社會與體會職場生態,大學暑假的時候,體育系同學有很多打工機會,而我另一項武器是繪畫,用手繪POP海報在大街小巷發放給家長,這是一段有趣的經驗,也迎來很多工作機會,從那時起,我就極有敏銳度地去增加自身價值,以及不被取代的企圖心。峰迴路轉的自學派「想法不會一開始就成形,它是片段式的,要去做了之後才會漸漸成形。」畢卡索曾說:「我花了四年學習像拉斐爾那樣作畫,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才畫得像個孩子。」藝術家追求的是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的過程,他會這麼說是因為人長大之後的包袱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能單純地作畫。換個角度說,這也是藝術家可貴之處,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自己,完成一些未能圓滿的遺憾。我在家中是很特別的存在。除了姑姑之外,家人都覺得我怪怪的(坦白說我也這麼覺得,尤其是跟同學相處之間),爸爸甚至說過:「如果你再畫畫,就把你的手綁起來!」我拿起報紙就會自然地尋找文藝版面或是廣告,我也不知在找什麼,有時候會覺得,一個人對什麼有興趣,好像有點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的我便展現繪畫天分,除了是班上的美術小老師、學藝股長,也常常代表學校比賽、得獎,然而,藝術培養的過程需要金錢支援,家境不允許我就讀美術班,才慢慢往另一方向前進。大學時,我保送體育系並順利念完,由於無法將跑步當作職業,加上負擔家計,各種打工奔波,一切只能靠自己,可想而知在現實殘酷的情況下,不可能去想繪畫這件事,只能先把自己和家庭顧好,用正向、樂觀的心情,等待任何機會。像孩子般繪畫的時光小時候,姑姑是家族中最鼓勵我畫畫的人,最看重我的繪畫天分。印象很深刻的是,姑姑拿了一本內含世界各大水彩名家的畫冊給我臨摹,還送了一盒櫻花牌水彩,對當時的我來說,就像現在的女孩獲得名牌包一樣珍貴!由於很常繪畫,工具消耗得很快,沒有多餘零用錢隨時更換新的水彩筆及美術用具,後來甚至克難地用鐵絲、膠帶固定筆桿與刷毛來保護水彩筆,洗筆時也不能完全浸下,只能把筆毛洗一洗、捏乾,防止筆頭掉落。我就用這一支筆畫遍了當時的偶像巨星張學友、劉德華……最高紀錄一天畫十三個小時沒有吃飯!直到稍微長大一點,存了一些錢,才開始買好一點的水彩紙,但還是非常節儉,每一頁都畫得滿滿的才換下一頁,畫完也捨不得撕掉,一直珍惜著所有的資源。回想起這段記憶備覺珍貴。我不覺得辛苦,對我來說,繪畫是極為療癒和享受的,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很值得。這也影響到現在的我,時常回想起小時候在家畫畫的感覺,所以創作的時候我也會播放小時候聽的音樂,希望狀態可以一直停在那個時光中,那一段單純而快樂時光。遺憾的是,姑姑因病很早就離開我們了,離開前她更慎重交代我不能放棄繪畫。我時常想著她,我想自己應該沒有虧負她的叮嚀,希望她在天上看著我,可以感到欣慰。書籍介紹書名: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作者:郭彥甫出版社:凱特文化出版日期:2019/12/19作者簡介/郭彥甫 KUO YEN FU1979年生。現為藝術創作者、創意表演家與演員。2005年以音樂偶像團體出道,作品跨足音樂、主持、戲劇表演、時尚模特兒等各領域。年輕時對藝術創作充滿了天分、偏好與見解,對自己而言,藝術是繁忙世界裡最寧靜平和之處。而後、為了實踐個人長年的夢想,毅然決然放棄過往累積的演藝資歷與舒適圈,全心緒投入藝術,埋首創作,在美學之路上,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標誌與品牌,以作品與世界溝通、互動,期望自己恆持藝術的觀點,並落實於生活。延伸閱讀: 「你的家人其實不是我的家人」從沒叫過公婆「爸媽」!丁寧:劃好界線,就不會有婆媳問題
-
2020-11-27 養生.樂活人生
沒有王永在陪伴的老後,周由美挑戰開個展「想做一件事就會堅持下去」
台塑集團共同創辦人王永在夫人周由美學畫30多年,透過繪畫,她學會安靜、耐性和專心。最近在大直碩舉辦《游墨唯美》個展,個性嚴謹的她說:「只要想做一件事,我會很有熱情的堅持下去,而且一直苦練!」「在我人生中,沒有畫畫這個計劃。」周由美因孩子們都到國外求學,剛好有段空檔,在鄰居的邀約下,學起水墨。每周上一次課,她掌握了基本技巧,包括磨墨、握筆、下筆、收斂等。 學了1~2年,老師移民到澳洲,只好中斷學習。卻沒想到,開啟了她對水墨的興趣。一回,她去看李沛的展覽,很是喜歡,主動拜師,此後每個月到李沛北投家中學畫,「其實那段時間我很忙,但也沒有想放棄,因為再怎麼忙,總有小小一段自己的時間。」 學畫過程不輕鬆卻很療癒 上課時,老師會先畫給她看,她解釋:「不是這樣就會了,回家還要多練習。」她每天練習兩小時,有時畫畫,有時寫畫法。專心投入,她發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畫畫會讓我忘掉生活上的不愉快,蠻療癒的。」 「去學畫,我沒有什麼想法、目的,只是希望不忙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然而,做什麼、像什麼的她,學起畫來,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她說光是畫荷花葉子,「我買了一刀(50張)紙,還是畫不好,再買一刀來畫。」 畫水墨,最難的是不能出錯,在學習過程中,她坦言:「一定有感到挫折的時候,像是水墨的濃淡表現不出來,這個時候,我就去院子走走,休息一下。」 從周由美的畫裡,可以看出她是個很認真的學生。她指著作品中的竹子說:「竹葉要堆疊、安排它的樣子,有時狂放、有時收斂,要一直練,沒有捷徑。」因為勤奮、不願意放棄,從梅蘭竹菊、花鳥、到人物、山水,都畫得相當出色。 畫不出來練到畫成功為止 尤其是她筆下的魚,生動、自然,好似仍悠游水中。她說:「畫魚最困難是牠們身上的線條很多,而且要畫出靈活感。」如何畫得出來?方法無二,就是「一直畫,畫到成功為止。」她的認真,連李沛都誇獎,「她說,在她的學生中,我是很用功的一位。」 後來,王永在忙於六輕事業,加上經常在家宴客,周由美只能暫時放棄繪畫興趣,「這中間有10幾年沒有再拿起畫筆。」取而代之的是菜刀,「家裡要宴客時,都是我去買菜、料理。」 她說自己無法一心兩用,既然要宴客,就專心做好這件事,「那個年代要學廚藝很難,有時候是去餐廳吃飯,請教廚師怎麼做。」 王永在過世後曾無法調適 直到60多歲,她又得了空閒,於是重拾畫筆。這一回,在家自修繪畫,她笑道:「幸虧我的底子不錯。」有時,也會請教前輩怎麼畫,聰穎的她,立刻掌握訣竅。 2014年,王永在因病過世,周由美陪伴他逾50年,兩人感情深厚。她說自己每天都會夢到先生,「到現在我還是不習慣沒有他陪伴的生活。」靠著繪畫、寫書法,慢慢調適自己。 周由美的生活極為規律,每天清晨5~6點起床,吃過早飯後,走5000~6000步路,然後是畫畫時間。 「晚上小孩和孫子都會陪我吃飯,今年因為疫情,3個孫子都留在台灣。」她微笑道:「每天我會做一桌菜,還會幫他們準備便當,孫子說:『有阿嬤的小孩真幸福!』」 劉陳傳讚畫作具寧靜力量 這一回,受邀舉辦個展,她本想拒絕,「我沒有想要出名。」認識20多年的後輩——住邦佳士得國際資產(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總經理劉陳傳亟力邀請,考量再三後才答應。她表示,展場很大,至少要有100幅作品,還要有大件作品壓場,「是很大的挑戰。」 幸好,多年來她很認真,畫了幾件大型作品,包括113公分的《竹林七賢》。而這回除了展出多年來畫的梅蘭竹菊、山水、魚、雞等,還有燈飾、盤子、扇子等。 劉陳傳表示,很多人想收藏王夫人的畫,像是《竹林七賢》展出的第一天,就有一位世界級收藏家想要收藏,但是,「王夫人只展不賣。」 劉陳傳說,他深深被王夫人的畫感動,「從她的畫中,可以看見人文關懷與唯美的意境,非常療癒、正向,還有一股寧靜的力量。」 若不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意外,周由美也不會踏入水墨世界。透過作品,她想對世人傳達恬靜、淡雅的力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出現「三多一少」症狀,當心是糖尿病前兆!醫師教2個方法控血糖更穩定.50歲以後,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階段!張曼娟:就讓我們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手腳末梢電麻刺痛,不是脊椎問題而是慢性病病變!7個自我預防方式必看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21 科別.精神.身心
病患找乩童進加護病房以為會被罵 阿金醫師曝結局超展開!
「請乩童來病房探病、隨身攜帶護身符、讓病喝符水」,對於各式各樣的民俗療法,一般醫師通常都會拒絕病患家屬沒有醫學根據的請求,認為這些行為「很迷信、很無知」,且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不被信任。但面對這樣的請求,奇美醫院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志金卻抱持的不同的態度,在臉書上分享他的觀點,認為在替病人診治時,除了醫學的專業,宗教信仰也是有它的療效。陳志金認為,若這些行為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與醫師的醫學治療同時進行,同樣都能對病人與家屬進一份心力,那這樣的事情有何不可?神明的事情,陳志金認為信仰有「關懷」與「心靈的療癒」的力量;很多時候,因為彼此不瞭解、不信任,我們總是很快的選擇站在對立的立場。卻常常忘了,我們其實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病人好、都想安撫家屬的心靈,只是我們努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為什麼不能與他們成為伙伴,互相包容呢?一同安撫病人與家屬的心靈、陪伴他們共同對抗人類的疾病與生命無常。家屬要求請乩童來病房「陳醫師,我有個不情之請,我媽媽說,明天想要請乩童來看看,不知道可不可以?」他非常小心翼翼的問,深怕會觸怒我似的,畢竟,誰會跟醫師說,他要找乩童來幫忙啊!搞不好會被轟出去!「當然可以!」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他顯然被我的回答嚇了一跳!「謝謝醫師!不好意思啊!我有勸媽媽,但是,她就是想要再試試看。」「我知道,這是媽媽的心意,我們就順著她的意思!沒問題的。」病人的病況非常的不好,恐怕不能再維持幾天了,對我來說,現在更重要的是:「救家屬」。能夠讓家屬安心的,能夠讓他們盡一份心力的,為什麼不行呢?符水,其實就是「家屬的祝福」從一開始,我們就有主動讓媽媽帶廟裡求來的符和符水來使用。有些醫師會說不行,那有「毒」(是有多毒啊?) !那很髒!(是有多髒啊?)對我們來說,符水只是「碳灰」,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中秋節烤肉,大家不是吃很多嗎?)一般醫師會拒絕,其實,打從心理是覺得這些東西「很迷信、很無知」、而且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不被信任。而我呢?就平常心看待:這只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要盡一份力量而已,並非對我們的不信任。我認為,符水最好的說法,其實就是:「家屬的祝福」。我們和家屬一起努力對抗疾病,有什麼不好呢?乩童也是伙伴,與醫師一同安撫家屬的心靈隔天,來了好幾位家屬,可是,我沒有看到「期待中」的乩童出現。我:「今天不是要找乩童來嗎?」他用手指了一下床邊的一位年輕女性。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乩童的刻板印象!但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我用眼角餘光看了一下她正在施法的手勢,然後趨前去向她自我介紹。「你好!我是陳醫師,我向您說明病人的現況…」我向她說明了病人目前危急的病情、以及非常不樂觀的預後。她的眼神和我接觸之後,微微的點頭表示瞭解。 我想她心裡一定很納悶,以往去加護病房作法,也都是偷偷摸摸的進行,還要喬裝成家屬,而且,經常還會遭受到醫療人員異樣甚至不屑的眼神。怎麼現在這位醫師,竟然還會主動的來和她說明病情,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那就拜託妳了,謝謝」什麼?我竟然還拜託她?還跟她說謝謝?有沒有搞錯啊?我當然要謝謝她,對我來說,她也是我們的「伙伴」,就像是前來協助「會診」的醫師一樣。我要向她清楚的交待「病情」,她才「知道」要如何「幫忙」,不是嗎?我以前就很常寫「會診單」,讓家屬帶去找神明。我從她的眼神確定,她有聽懂我的話。然後,我就不打擾她了,我站在遠處觀看。接下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她手腳比劃、口中唸唸有詞之後,轉頭向媽媽和太太講了幾句話,就突然給媽媽一個深深的擁抱、也給太太一個擁抱!護理師後來轉述說,她向太太說:「我上有老下有小,是放心不下,但是,也不想回來了,回來也是這樣躺著,很辛苦!也會讓你和媽媽辛苦!你要想清楚,我們夫妻同心!」(就是先生對太太的口吻在說話)原來,這兩個大大的擁抱,是乩童代替病人執行的!接著,她就很虛弱的倒下(應該是退駕了?),需要旁人攙扶她出去。那當然,她剛剛應該是消耗了很大的元氣,還滿頭汗水,真的辛苦她了!我由衷的佩服她的專業和敬業,更感謝她的幫忙!謝謝她展現了對家屬的「關懷、同理」,也療癒了家屬的心靈,她真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乩童!乩童當然也可以是我們的伙伴,你說不是嗎?我應該要跟她要一張名片的。
-
2020-11-20 養生.樂活人生
3至親接連離世 吳念真:學會和遺憾共處,除了失去還有更深層的獲得
原來,吳念真的生活跟平常人沒甚麼不一樣,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改劇本、拍廣告、公益演講,桌上一疊疊的書像堆小山,「每天我都在『爭取』獨處的時間!」眼前這位已經66歲的歐吉桑笑著說,他最近才學會了拒絕,慢慢把時間還給自己。吳念真平常喜歡散散步、打高爾夫球,這幾年頂多覺得體力比以前差一點,但沒意識到「老」的存在。 他曾在浴室摔倒,最近下樓梯又踩空,醫生嚴肅提醒:「你有年紀了,動作能不能小一點?」他才發現,對欸,自己已經快70了! 有趣的是,日前舞台劇《人間條件2》重演,吳念真上去扮演西裝鼻挺的禮儀師,有一幕是家屬「搏杯」後,他蹲下幫家屬「撿杯」,因為那蹲下去站起來的速度實在很快,演完後觀眾忍不住問他:「你到底幾歲啊?怎麼膝蓋還這麼好?」 雖然膝蓋還很「勇健」,但吳念真失去了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療癒:美食。「什麼都聞不到真的是很大的遺憾!」 受到家族遺傳影響,吳念真現在已經聞不出美食香,也體會不到什麼是色、香、味俱全,不管怎麼吃,嘴裡永遠都少一味,即使嚐的是昂貴的松露,「再貴都沒用啦!像在吃軟木塞的碎屑。」他再度笑了起來。 中年除了失去,還有更深層的獲得 後來,他發現以前愛吃的什錦麵、米粉湯,雖然嚐起來依舊扁平,但有了回憶的支撐,滋味變得立體。 例如一碗什錦麵,就能帶他重回故鄉,後來吳念真將這些遺憾所牽引出來的回憶,寫成新書《念念時光真味》,裡面提到自己的故鄉「大粗坑」,那是個長年霧氣繚繞的礦村。 那時,只要礦坑內傳來事故鐘聲,就意味著好幾個家庭的破碎,在家屬淒絕的哭聲中,吳念真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無常。 「到了一個年紀,你會很清楚生命有來去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害怕死亡,如果我現在走了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不然90幾歲還要麻煩別人把你搬來搬去,那很累!」 吳念真家中有3位親人,因過不了疾病、生活難關、憂鬱症,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生命。 說到已逝的家人,吳念真的音量變小了:「人生一定有遺憾,那已經不是難過,而是落寞。你會想說,這個年紀,應該有兄弟姊妹來聊聊天,但已經有兩個不在了。」 人生很神奇,失去了某些東西,卻總能收獲智慧。於是他常鼓勵遭遇挫折的人:「就算你明天被解雇了,也不用怕!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部電影,當燈一亮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原來結局是怎樣。」 不論眼下的劇情很精彩,或很悲慘,但在還沒演完、燈還沒開之前,誰能妄下評論? 「我很害怕某些人不管經過幾個10年,通通過得一樣。不管是痛苦還是開心,至少是生命裡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生命印記。」 劇情有起伏、每個選擇都照著自己的心意,他不害怕死亡,關於不相干的人對「吳念真」這部電影的評價,他不想管。其實,這樣真的很灑脫! 中年後會留下的,都是重要的 辦公桌上那一疊疊書,像座小山,那是吳念真準備要替年輕作家寫推薦序,「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風景,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講完了,就靜靜離開舞台,在旁邊看著吧!」。 而吳念真不只是看著,其實他還義無反顧跳下去幫忙。 為了照顧偏鄉孩童,吳念真成立了課後輔導班,提供放學後的小點心,還能問功課,吳念真認真地舉例:「為了怕班級名稱太正式,例如這個班級是我管的,就會叫『念真伯伯的秘密基地』。我沒有覺得自己老不老,因為我常跟年輕人在一起工作啊!」 環顧吳念真的辦公室,室內擺放最多的就是書,書櫃上放著一張黑白老照片,上面有侯孝賢、小野等人,以及已故的楊德昌,照片中的吳念真看起來帥氣,有點酷,凝視著鏡頭。 隨口聊起中年人的友誼,吳念真的表情、動作都緩了下來:「許多好朋友因為時間一久,沒了連絡,見面也變得越來越有禮貌,有點可惜,但友情就是這樣,當你覺得不適合了,就離開吧!」 他以滿櫃的書舉例,「這本你不喜歡看、不對味,你就換一本吧!」時間是有限的。 生命是條流動的河,對人生的遺憾,對失去的情誼,吳念真不勉強,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而真正的成熟,就是接受遺憾,與它和平共處,這才是中年人該有的智慧。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18個值得收藏的金句,照護生活,讓彼此都能自在.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慢性發炎,是癌症、失智因素!6方法抗發炎,每一天照顧好身體,才能燦爛老去
-
2020-11-11 養生.樂活人生
88歲退休教授醫院彈琴!老教授:「給人們帶來愛,自己就得的到愛」
一位身穿西裝的88歲老先生優雅的坐在鋼琴前,在醫院大廳裡,為來來往往的病患彈奏美妙的音符,溫暖患者及家屬的心扉,他是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名退休教授。88歲的沈學善,是南京鼓樓醫院的當紅人物,2014年,沈學善好友在南京鼓樓醫院住院,當時不僅看見醫護人員非常辛苦,病人也相當痛苦,剛好又看見醫院正公開招募鋼琴志工,他就報名了,就這樣彈了六年,許多長期住院的患者都對他非常熟悉。並非最好、但最用心的鋼琴演奏志工沈學善說「自己彈的鋼琴並非最好的,但是絕對是最用心的。」他常常站在患者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因此他在選曲方面又更講究。他憶起有一次,一名罹患絕症的女士請沈學善彈奏《世上只有媽媽好》,想表達對已故母親的思念,沈學善又主動送上一曲《媽媽的吻》,當音樂到了尾聲,女士含著淚對身邊的人說「人總要經歷生老病死,但我要堅強面對人生,爭取早日康復。」當他被女士感動後,又送上一曲《讓世界充滿愛》,樂曲感染了在場其他觀眾,齊聲唱「我們歡樂、我們同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那畫面讓人記憶猶新。還有一次,一名小女孩告訴沈學善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為了安撫這位女孩,他為她彈奏《祝你平安》,當他遇到即將出院的病人,則會送上歡樂的曲子祝賀,而每次彈奏完一首曲子,沈學善都會站起來走進人群,笑著問大家「接下來想聽什麼曲子?」「付出愛、得到愛」退休後自學琴回饋給醫護 沈學善退休20幾年了,退休後自學鋼琴,每天花兩小時練習。他將《給愛麗絲》、《茉莉花》等經典曲目,送給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彈琴可以活絡手指,還能愉悅心情,環境這麼好,我當然會繼續來。」其實,南京大學有好幾位師生都是在南鼓樓醫院搶救下脫離險境的,他特別感謝這裡的醫護人員。沈學善認為,愛心及公益無關年齡,即使自己可能體力不足無法繼續做研究,但他也要保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上念,老有所為。「付出愛也得到了愛,這個世界就更充滿愛。」愛是無形的、精神層面的、難以估價的,沈學善如此理解,「給人們快樂,自己也快樂;給人們溫暖,自己也溫暖;給人們帶來愛,自己就得的到愛。」這位熱心的退休教授用六年的時間以音樂傳遞愛,給人們送去溫暖和陽光。如今,沈學善在醫院演奏的影片在網路上被大家看見,網友紛紛評論「多麼有溫度有愛的的人」、「悅人悅己,心懷善意,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為老教授按讚」、「太棒了!醫護很辛苦,病患很痛苦,音樂像清泉不經意流入心間,撫慰每顆疲憊的心」,有病患看到沈學善表演後表示「第一次看到有醫院這樣演奏,在身體非常不適的狀況下,聽到如此溫暖的音樂,非常療癒。」像他這樣奉獻自我、服務群眾的精神,潛移默化感動了許多人,也希望這份溫暖繼續傳遞下去,被越來越多人看見、感念。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不只玩玩拍拍 深入文化的發現之旅
來自德國百年藥廠在台分公司百靈佳殷格翰的三百多名員工,在四天的行程中深入織羅部落體驗九條路線,從走步道、泛舟、學畫、練森林瑜伽,到品嘗原住民饗宴……一路探索部落文化動人的故事。旅程結束之後,聽聽他們怎麼說。沈文君-野生畫家從小就不會畫畫,沒想到有一天,我這樣快手幾分鐘就畫完的塗鴨,會受到老師的讚賞。程于菱-野生畫家老師一句:「誰說頭髮一定要是黑的?」完全打中了我,我得到自由,越畫也就越順手。徐瑞璟-野生畫家受到老師自畫像的啟發,我開始放開來畫,大筆顏料塗下去,竟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邱裕文-森林瑜伽我是毛毛蟲走路的路隊帶頭人,一邊注意自己的步伐,感覺到帶領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蔡維汎-森林瑜伽閉起眼睛,聽聽樹的聲音,感覺到風輕輕吹過樹葉的聲音,這種經驗太美妙!黃楚珺-瓦拉米步道我的體力很差,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又感動又難忘。雨中走過瓦拉米,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信心。廖雅郁-部落廚房從菜的名字就可以一窺阿美族對食物的態度,男人菜、女人菜、老人菜,完全跟生活、功能結合。歐淑琦-部落廚房阿美族的菜有一種自然原始的味道,幾天吃下來,身體開始回歸自然,五感都打開了。陳進益-部落廚房瞭解食物在阿美族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後,當食材變成料理,味道真的不一樣。部落探索之旅行程● 玉里環鎮單車行:沿著台193至197線探訪原鄉,單車騎乘約70公里。●奇美水上絲路-Tatadok:達達鹿旅程晃蕩在群山環抱的秀姑巒溪中。●古道文學-瓦拉米步道:藉由沙力浪的詩集作品,認識歷史過往。● 我也是一個野生畫家:跟著活躍於國際藝壇的藝術家阿美族優席夫學畫。● 森林瑜伽:森林療癒的五感體驗,在森林裡做瑜伽,深呼吸、伸展。● 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認識食物、人與土地間的倫理關係。● 富源森林遊樂區:在全台最大樟樹林區,透過療育陪伴師指導紓壓。● 玉里小鎮行旅:玉里舊稱「璞石閣」,適合想聽聽在地故事者。● 織羅米86食農小旅行:參與特色作物「葛鬱金」部落農事體驗主題。
-
2020-11-05 醫療.整形美容
宅花媽媽產後乳房消風 搶救下垂奶大作戰
「其實,我沒有要很大的胸。」這是部落客宅媽花花在臉書粉絲頁的自白。從17歲懷孕生子,經歷漲奶與親餵的疼痛,在哺乳9個月時,決定使用退奶祕方,然而三天後胸前立刻像風乾的酸菜般一片乾癟。宅媽花花因為懷孕而造成肥胖,藉由運動與控制飲食瘦身與擺脫憂鬱症,參加過2013年度全國總統盃健美錦標賽,獲得女子組第五名。蛻變後的她,現在是知名的粉絲團主,現代女力在她身上發著光。「在漫畫中老奶奶的胸部可以垂到往後甩,不是誇張!」宅媽花花感嘆道。由於退奶後,胸前鬆弛的皮膚面積太大,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後,需要切除部分皮膚進行提乳手術,再加上使用大尺寸的記憶果凍隆乳,才足以撐起已經鬆垮的下垂奶。 宅媽花花說,就算離了婚也從不後悔生了兩個孩子,但生完老大後因為胸部下垂嚴重,看到自己不堪的胸部,連親密時都不想開燈,雖然想解決乳房的困擾,但當時伴侶對隆乳觀感負面,甚至放話不喜歡摸假奶,讓宅媽花花打消隆乳的念頭。 隨著丈夫外遇以及離婚的諸多打擊,躁鬱症也同時找上了她,所幸在28歲那年接觸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逐漸領悟到人應該為自己而活,而非只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及期望,從此展開了書寫分享及自我療癒的過程。 她也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下垂奶,積極的尋求解法,她立即決定找熟悉的醫美診所,「請推薦給我這裡經驗最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她暱稱重生後的乳房為「奶奶2.0」,也不吝和讀者們分享她滿意的術後效果,現任的伴侶也非常支持她這樣勇敢的為自己做決定。2019年,發生乳房植入物被下架事件,她才發現醫師為她選用的是來自美國醫療大廠,已有10年研究報告的成熟產品,全球使用者超過6百萬人,即使是在法國將眾多品牌下架時,她使用的品牌仍是安全的,「真的很感謝醫師為我把關」花花鬆一口氣說道。 宅媽花花目前是健身教練,對於有人質疑女性隆乳就是「物化自己」,她也站出來反駁,「女人從外貌到內在,都應該要活得漂亮,而且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認為展現美感就是物化女性的人,才應該檢討自己的有色眼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李得維指出,會造成乳房產後下垂的原因,是因為在懷孕及哺乳的過程,乳腺及皮膚都被撐得過大,當不需要餵奶、沒有產乳需求時,就會造成乳腺萎縮,鬆弛的皮膚則因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無法及時回到原來的長度,就造成乳房下垂,這就像是打飽氣的皮球突然洩氣,剩下一張鬆垮垮的氣球皮。 李得維直言,只要經歷乳腺脹奶的過程,媽媽們幾乎無法避免乳房下垂的狀況,而臨床上,若施打退奶針,有些媽媽的乳房確實下垂得更為嚴重。 哺乳是媽媽的偉大付出,但又得面對乳房下垂的問題,時常得委曲自己。李得維就有一位年輕媽媽的個案,本來胸部就不大,生產完後乳房下垂到連自己都感到崩潰,認為更沒有吸引力了,甚至不敢在老公面前脫衣服,最後她選擇隆乳,成全自己的自信心。 李得維也觀察現到,現代女性對於隆乳接受度愈來愈高,這幾年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的患者大約增加二到三成,不過,李得維也提醒,即使隆乳後堅挺的胸部,隨著年紀增加,皮膚的老化愈來愈鬆弛,仍有可能要面對下垂狀況。 另外,隆乳後到底可不可以哺乳,李得維認為,基本上因產後乳房下垂來隆乳者,都有打算不再生小孩,但懷孕這件事有時很難預料,他也有好幾位患者隆乳後性生活更加美滿,因此又意外懷了下一胎。現今隆乳醫材安全性高,像是光滑面與霧面的記憶果凍植體都已經相當成熟,有10年的美國FDA臨床報告,只要手術切口避開乳暈,不傷害乳腺的狀況下,不太會影響哺乳。 至於隆乳後的脹奶又退奶會不會影響隆乳效果,李得維表示,若將植入物放在乳腺下方,乳腺等於是在皮膚較淺的位置,一旦懷孕後,乳腺會因荷爾蒙關係開始變大漲奶,隆乳後的乳房可能會稍微變形,如果擔心這樣的狀況,可以選擇新一代水滴形植入物,原廠甚至提供了含懷孕前後的八年使用追蹤照片,讓媽媽們對隆乳未來多年的狀況更有信心。
-
2020-11-01 養生.聰明飲食
朱慧芳/農夫阿鴻的野薑花
農夫阿鴻最近在採收田裡的野薑花塊莖,他不辭麻煩剷起糾結成塊的地下莖,切片之後,再慢慢的低溫烘焙,把薑塊乾燥成像是山奈的乾燥香料。問他「這東西怎麼料理?」他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燉雞湯時一起放入,熬出來的雞湯特別香。」燉雞湯,這道料理不難,而且正符合季節,一定要試試。野薑花塊莖熬雞湯,挖掘可得費功夫。之前有人教過我,把野薑花葉子浸泡在水裡飲用,清水也會有優雅的花香味。也曾聽說,把塊莖切碎包在肉粽裡,可去腥增香。今天,則又從阿鴻這裡,學到野薑花雞湯料理,看來野薑花不只好看好聞,也是好滋好味的百搭調味食材。野薑花塊莖並不容易剷挖,別看它的花朵清新柔靜,不與世爭、做楚楚可人狀,地底下的野薑花莖可是堅守領域、攻城掠地的兇悍狠角色,一旁的大小植物,全被它的地下走莖糾纏困縛、置諸死地,想要挖出完整薑塊,好像是要把幾隻打成一團的野狗分開一樣困難。挖掘野薑花的地下走莖,時要用力時要費心,一刀一鏟之間也同時撩起阿鴻隱藏深處的塵封往事。鬆開深埋地表的嚴密走莖後,過往的回憶像空氣中浮動的花香一樣,悠悠隱隱地從30年前,還是青春少年郎的學生阿鴻娓娓道來。公司倒閉欠債,人生歸零,低頭向土地學習。原本個性活潑的阿鴻,從學生時代就喜歡帶領團康玩社團,專科五年的豐富經驗,對他日後從事的旅遊業大有幫助,三十出頭歲,就開起自己的旅行社,且規模越做越大,頭寸也越軋越密。終於因為一個周轉不順,造成山崩似的連鎖結果,公司最後以倒閉收場,他自己也欠了一屁股至今都還不了的債。為了躲債,阿鴻進到野地從農,將自己定位為「純農」,低頭向土地學習,不再想東想西,就讓土地和勞動慢慢療癒全身內外的累累傷痕。台北出生長大的阿鴻,沒有任何農事經驗,一切從勞動中學習。負債的身分,讓阿鴻無法申請農夫身分,請領補助或是上課,租地買地的錢也無法透過農會組織借貸,種種挫折磨難,對如今的他來說,只能當作人生必然要面對的養分。農地是珍寶,致力友善環境耕種。一路走來,務農已經超過12個年頭,阿鴻已有能力承租便宜的畸零地,每個月攢幾千元的生活費度日。他說,因為農地對他而言非常珍貴,他必須善用地上生長的所有東西,所以只要有產出,他就盡量保存加工。他不能奢侈的種短期葉菜,因為不用農藥也不施肥的友善環境耕種法,一但面臨菜蟲來襲會一無所獲,這樣,他會連下次買苗的錢都湊不出來。儘管過著幾乎一無所有的日子,阿鴻還是樂觀的面對日常。他得意的說,因為沒錢繳健保費,他已有十年沒有進過診所醫院,也無法申請任何的補償補助。還好因為長期吃自己種的薑黃和薑黃粉,讓他身強體健之外,還能有敏銳的記憶力,對於往事細節,描述得好像剛發生似的。如果不是他自己說出,誰會知道幸福的台灣,仍有在邊緣辛苦求生的「黑」農。如果你願意支持他的卑微努力,請在臉書搜尋賴順鴻,購買他彎腰種出的農產,和親手做出的加工品。●野薑花又稱穗花山奈,與食用生薑和中藥山奈同屬薑科。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31 科別.精神.身心
童年創傷要花一輩子 呂秋遠: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屁話
台北市一名10歲男童9月晚間被民眾目擊全身赤裸、哭著在路邊收書包,在旁的繼母斥責「閉嘴」,鄰居打113通報。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是一句屁話」。天下不是的父母多到你無法想像。如果你沒遇到,是你運氣好,但是,這些悲劇就是存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在議會質詢指出,男童兩年前就遭家暴,且立案11次,成為社會局列管對象,身上新舊傷痕並陳,甚至疑遭棍棒毆打,但紀錄上卻說是男童自己的情緒行為,去年解除列管。目前該名孩童並未安置,目前仍與生父繼母住。(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4975437 )呂秋遠說,童年的創傷,大部分的人要用一輩子來療癒。影片中小男孩光著身體、哭著找書包的樣子,又不斷哀嚎「不要再打我了」。繼母則是對孩子大吼「你閉嘴啦!」據議員公布的資料,這孩子是列管的高風險群,曾經有11次通報傷痕,但是現在還是沒有安置。呂秋遠說,他曾經接觸過一個個案,是爸爸在女兒面前性侵媽媽,而且不只一次。後來媽媽錄音,才讓檢察官與社工得以介入。錄音裡,可以清楚聽到孩子無力控訴的口吻:「你不要這樣對媽媽好不好?你很過分、很過分,我不會原諒你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是一句屁話。天下不是的父母多到你無法想像」。他說,如果你沒遇到,是你運氣好,但是,這些悲劇就是存在。而我們小時候遇到那種情形,應該都會這麼想:「當時如果有人來救我就好了。」呂秋遠說,雖然我們都很難過與氣憤,但請保持冷靜的心,他給大家一些建議:1.疫情嚴峻,大部分人都不好過,失業、收入銳減都會使人抓狂,但孩子是無辜的,請不要把氣出在孩子身上。2.要懲戒孩子之前,請先想想,是因為生氣,想發洩怒氣,還是因為真心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如果是生氣,你憑什麼打別人來解決你的怒氣?如果是改變,你讓我痛毆一頓,來改變你的行為好不好?3.孩子如果是因為生理或心理生病,才會哭鬧不休,甚至很皮好動,請不要以為打罵可以讓他變乖,而是要帶去兒童身心科門診讓醫生診斷。有些疾病需要在黃金幼年時期早期治療,可以讓孩子大幅改善。4.社會安全網,是很複雜的問題。包括社工、警察、檢察官、法官、醫生,缺一不可。不是想要安置、停止親權,立刻就可以做到。法律程序都是冗長的,法律已經盡力簡化通報程序,但是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或延遲,都會讓孩子得不到快速的保護。5.請不要苛責社工,他們真的不會故意忽視孩子遭受暴力對待。每個行業當然都會有不適任的工作者,但是社工,尤其是保護性社工,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真的是領著低薪、拚著命,在保護這些孩子,盡量希望一個都不能少。6.如果配偶有暴力傾向,一旦決定離婚,無論如何都請不要把監護權給他。法院不會因為配偶沒有經濟能力,就把監護權判給有錢的那一方。請勇敢的保護孩子,不要讓孩子在無助的環境下長大。7.保護令,如果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法定代理人、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姻親,都可以向法院聲請。只要到警察局,就可以辦理,家事法院會盡快開庭審理。請記得備妥驗傷單、簡訊、錄音、錄影,法官才能儘速裁定。8.看到有孩子受虐,如果在現場,請勇敢的靠北施暴者,然後撥打113專線或110,請警方到現場。如果對方不爽,就大聲呼救,施暴者通常是膽小鬼,擅長欺善怕惡,你比他惡,他就會退縮。他跟你說是家務事,你就跟他說,你家就是我家。9.如果經常聽到家附近有孩子哭鬧聲、看到孩子身上有傷痕、孩子會無故哭鬧、生氣、情緒不穩定,請協助通報。再說一次,社會安全網,仰賴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多一分注意,就會少一分遺憾。10.如果男孩的家屬找我,我會義務免費幫忙,但是這只能解決個案,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幫忙通案。是的,家暴不是家內事,關於孩子,與受虐的家庭成員,我們雞婆一點,好不好?抑止家庭暴力,沒有人是局外人。
-
2020-10-12 養生.運動天地
新北推10條家山步道 劉克襄邀請從家出發看山
新北市推出「從家出發,走一座家山旅行」家山步道導覽手冊,特別在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規劃10條綠廊散策路線,找來生態旅遊作家劉克襄邀大家來趟家山小旅行。新北市政府今天舉行「微笑山線10條散策路線」記者會,邀請劉克襄代言,邀請大家來趟家山小旅行。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家山就是離家最近的淺山,大家可以穿著輕便輕鬆自在運動一下,輕易達到身心舒暢效果。劉克襄表示,新北市約有80%的地方都是淺山,只要搭捷運、公車、火車就可以接近它,甚至騎單車、走路就能到達,隨時開始一趟新的遊程,上班族可能一個月、甚至一整年都沒有踩上泥土路,剛好藉著爬山親近大地,親近原始自然,進而消除平日的疲憊,紓壓療癒自我。劉克襄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一般人以為家山就是一座山、幾條步道,然後山下的農村很友善,社區改造很精彩,但是他的「大家山」的論述是台北盆地周遭有很多家山,山不一定是登山口,可能是傳統市場,傳統市場會跟家山做一個很緊密的連結。他表示,樹林、三峽等地的傳統市場,都是爬山前可以去逛逛和互動的地方,譬如雙溪運用在地的食材的小吃攤特色就跟樹林不一樣。鼓勵大家利用家山跟傳統市場做連結,讓這樣的旅行更加精彩。新北市政府觀旅局表示,今年推廣「新北微笑山線」,特別在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規劃10條綠廊散策路線,邀請大家看山,也遇見在地人親、土親的美好。「微笑山線10條散策路線」旅遊小冊子13日起可於樹林、鶯歌、土城、三峽區公所,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轄管旅遊服務中心及新北市政府1樓服務台發送,限量4000冊,送完為止。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命的共在,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參加2020年ICN於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為期數天之「國際護理會議(International nursing conference)」會場,返回醫院的捷運上,一路閱讀此二篇醫師撰寫之短文,思緒不自覺地跌落至短文敘及醫師與病人、家屬(家庭)相遇且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以及所激盪的照護情境,也讓讀者有機會反思生命現場的諸多健康議題與倫理困境。甫步出捷運站,天空不作美地下起雨彈,未帶雨具的我,疾步前行回家,晝日尚未散去的暑氣迎面拂來,卻也能感受到一絲絲夜裡秋日的涼意已悄然降臨,頓感生老病死的無常,不也依樣地在每天每個人的生活中不斷上演著。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 (John Dewey)說:「我們並非由經驗中學習,我們是由反思經驗中學習(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透過敘事力書寫日常照護歷程的生命故事,再提出更多的探問,主動反思此珍貴的醫療照護經驗,將淬鍊出推動我們進步與成長的心智。在「面臨生死關卡」一文,我們看見了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信念背後所呈現的脈絡(context of care),意即每個罹患生理疾病的個體,其生命或生命情境是無法脫離複雜的生活背景,而此生活背景係由「心理社會、文化信仰、家庭歷程、經濟與生活習慣等因素」所交織而成。因此,當我們面對臨床「醫療照護問題」,尤其是倫理兩難困境時,更需要回到主題脈絡來釐清「問題」。醫療決定可能是「短暫」的事,但照顧是家人「一輩子」的事,家屬的感情、擔憂、苦累…等等,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自知。如同乃菁醫師回顧起當年江爺爺已退化到臥床又無法言語的狀態,插管接上呼吸器多日,仍無法自主呼吸,當緊急狀況入住加護病房氣切的關鍵時刻,醫師擔心插管太久對爺爺不好,勸江奶奶同意讓爺爺氣切;如今看見八十四高齡的老奶奶的心底深處,還是滿滿地怒氣與遺憾,奶奶會喃喃抱怨:「當我老了就聽不懂嗎?」 「只是在那當下有苦難言、很多話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很捨不得他走,可是我又不想要他痛苦。」 「我那時候都沒有想清楚,大家就要我決定了,氣切之後呢?誰來告訴我這之後的十幾、二十年中每一天的照顧要怎麼辦……」奶奶對穿白袍醫師多一分尊敬與不敢忤逆,卻換得老伴氣切且臥床這麼久而感到後悔,甚至懷疑醫療單位勸說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回扣可以拿﹖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不知道未來自己還要撐多少年?也擔心自己比爺爺早離世……」但一想到自己累了,奶奶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醫療人員在熟悉的醫療歷程,似乎容易直覺地認為自己都是為病人做出最有利的決定,並努力地告訴病人、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或做了什麼,有意或無意間,透露出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醫療照護決定,尤其面臨死亡關卡,醫療人員要讓病人、家屬都準備好並決定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這是不容易的事。年紀輕不代表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年紀大也不表示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情緒與不為外人道也的窘境,在醫療現場需有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當疾病產生於人類的個體時,無論是疾病初期或末期,戰戰兢兢地謹慎面對當下每個生命,盡力讓病人恢復健康,是作為一個健康照護者尊重生命的表現;然而,當身體衰敗與生理的極限進入疾病末期,且無臨床試驗的機會與可能性時,依Jonsen, Siegler & Winslade(2010) 提出臨床倫理四象限,以「行善、不傷害、尊重自主及公義」為基礎,延伸出醫療決策四主題,包括「醫療因素、病人意向、生命品質以及其他經濟社會文化」考量,進行倫理反思,反思病人接受該項延命治療或措施的成效與未來生活品質為何?基於尊重病人的自主性,或許醫療照護目標將調整為強調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生命的安適甚於延長存活期。如果醫療人員願意調整或跳脫制式的醫療處理模式,多給家屬時間同理病人或家屬說出心中的掛慮及苦處,以及能把醫療現場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理解病人與家屬心中重視的價值,這也是提供適切醫療照護,達到自主共享決策的關鍵要素。就如同江奶奶一知道老伴確診帕金森氏症,就立刻自職場退休,帶著爺爺到世界各地去玩個夠,實踐著他們心中所認定的生活品質,而沒有遺憾。當乃菁醫師面臨案子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且拂袖而去時,她仍能因案子曾經表示「任何違反父親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進而同理案子可能係憂心「老父親從未交代過面對無效醫療時的意願,若父親想活下去,做兒子的決定不急救,父親因去世,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時,老父親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的行為反應;認真地詢問家屬:「那麼醫師要你同意氣切時,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 「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讓家屬感受到「醫師願意花時間聽我說」,抱持著同理關懷的態度,向案子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進行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以取得共識。從這二則故事中發現,相異的情境卻指出一個簡單且重要的事實,就是當人能置身於所處的情境中被探究與理解時,「要不要氣切」、「要不要急救」的棘手問題,就能轉變為陪伴病人與家屬的旅程。病人和家屬在伴行的路上,被同理溫柔地對待,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但伴行的旅程雖極其不易與珍貴,要原本不相識的人,從靜默不語的尷尬,因著苦痛及陪伴,發展出信賴的情誼。從醫療制度給付、人力分配、工作流程,乃至學業養成教育與臨床訓練、民眾的教育等,每個環節無不影響著終端照護現場,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的醫療工作環境,如何支撐起這等溫柔的人性化照護,將是我們無可迴避的問題。「角色的轉換」與「日漸繁忙」的工作,是多數臨床醫療工作者所面臨的情境。不辣醫師提及「住院醫師」一開始憑著一股傻勁和對生命的熱愛,跟著病人一起開心與難過,有時不忍病人與家屬的受苦,還會禁不住地潸然淚下;從不知所措、感同身受地真心付出,不離棄病人地陪伴病人而學習成長,直至能自在地面對,並接受到病人、家屬滿滿的感激,進而對這份工作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承諾。住院醫師參加過多場的案例討論、家庭會議與團隊會議,以及在職教育、研習進修與討論會議,隨著年資的增長,成為主治醫師後,焦點大多專注於如何提供更佳的醫療照護,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夠專業與堅強,醫療人員常採用最簡單的因應方式,就是視而不見,與病人、家屬保持一點距離;常會不自主地壓抑心中的情緒及忍住眼眶中打轉的淚水……盡量不展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知所措,又得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醫療的極限與無止盡的忙碌。然而,對於注意力與焦點持續放在病人及家屬的醫護工作者,在我們的日常工作,是否創造了機會,將焦點暫時由被照顧者轉移至工作者?我們必須反思如何避免悲憫疲憊(compassion fatigue)呢?如同護理學家珍華森(Jean Waston)於照顧關懷理論(Human caring theory)提及照護過程,要透過自身的存在與對方的真實互動,進而促成雙方的共同轉化,讓照護成為真實的存在(being)與成為(becoming)。肯•史瓦茲 (Ken Schwartz)於1995年創造了史瓦茲中心(Schwartz center),此中心的任務是提供醫療健康照護者滋養慈心(compassion)素質的環境,透過定期舉辦的討論會及主題設計,創造慈心的工作環境,健康照護工作者能共同討論自身的感受與衝擊,促進醫療團隊成員間的相互理解、支持與省思,成為支持健康工作者的力量與資源,以緩解成員面對工作的壓力或苦難情境的情緒負荷,累積正向能量,這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行筆至此,我們看到了兩位醫者對於末期醫療與自身的省思,一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可能成了家屬的壓力,以及一種面對醫療照護,反求諸己的求好心切。在醫病關係上,當個超人累積滿溢的負面情緒,抱怨或激動哽咽落淚時,也莫忘了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除了關照病人家屬,自身與夥伴們,也希望在低潮時刻,有人拉自己一把,當您關心起別人的時候,常常自己的煩惱會一掃而空。病人、家屬、同事的回饋,也能讓自己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讓我們一起透過回憶、體諒和放下,修復傷痕,帶著滿滿的愛與包容,雖負重前行,亦樂在道途上。從事護理教育工作三十餘年,要為這些始終堅守在臨床崗位,認真守護病人與家屬的工作人員,給予最大的掌聲。此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 」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
-
2020-10-09 科別.精神.身心
為什麼上班族們瘋迷「跑馬拉松」?正妹小律師揭密原因
辦公室內可能會常看到不少身邊的同事,相當熱愛參加國內外馬拉松活動,下班或休假日都會認真練跑,到底馬拉松活動為什麼讓許多上班族男女瘋迷,樂此不疲地參加呢?在海外日本工作、著有《小律師的逃亡日記》系列書的正妹律師黃昱毓,以個人經驗「揭密」:馬拉松對上班族的魅力何在、以及親身投入運動後的正向改變,大家一起動起來吧!【黃昱毓/我告訴你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用馬拉松照顧長期抗戰的身體、心理健康如果到海外工作是一場挑戰人生的嘗試,那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條件就是戰鬥的本錢。參加馬拉松能鍛鍊意志力,讓自己的身心都有了新的突破。還記得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是因為一條tiffany項鍊。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四十二公里的完賽者,可以得到tiffany項鍊為獎勵,為了爭取我人生的第一條tiffany項鍊,在沒有參加過馬拉松的情形下,我毅然決然地報名了四十二公里的全馬。馬拉松事實上是超過人體極限的運動,因此賽前的體能訓練非常重要,如果無法將體能提升到能負荷馬拉松的強度,幾乎很難完成比賽,甚至容易發生危險。我來到日本後比較少慢跑,因為打工已經非常疲累了,就沒有再另外進行有氧運動。但打工只是勞動,而非運動,因此我的體力並沒有得到提升。為了面對人生第一次的全馬,我透過詢問友人以及上網查詢的方式,制定了一套運動計劃。我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每週的跑量能夠維持至少四十公里。最後我形成的習慣是每週跑五日休兩日,每次跑一小時八公里的速度,這對很多喜歡跑步的人來說很容易達成,強度不大,但對我來說,這樣的頻率與速度是最能堅持下去的程度。每次跑步,我就將平板電腦放在跑步機上,一次撥放一集喜歡的日劇或韓劇,用每小時八公里的速度,看完一集連續劇剛好一小時,我也跑完八公里。直到馬拉松比賽的當天為止,我用這樣的標準跑了將近三個多月。● 馬拉松鍛鍊的 其實是意志力儘管經歷三個多月的準備,最後在馬拉松的戰場上,我仍然經歷一場極限挑戰。我不是體能非常好的人,再加上佛系練跑方式,雖然本來就不追求成績,可是過程的困難可真是刻苦銘心。還記得高中體育課最痛苦的一天,就是要跑五公里。當時五公里對我來說已經是青天霹靂,沒想到有一天我要挑戰四十二公里!在比賽一開始的五公里,我幾乎是用比平常還快的速度在跑,可能是第一次比賽感覺很興奮。但很快我就發現有點喘不過氣來,賽前朋友也一直提醒我,不要一開始跑太快,心肺很容易到後來會負荷不來。所以我慢慢調整回平常看連續劇的跑步速度,告訴自己只要在前三個小時跑完一半的二十一公里,那後半段就算用走的我都一定來得及走完︵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的時間限制是七個小時︶。我成功在前三小時跑完二十一公里,之後就有種已經成功的放鬆。沒想到後半場的比賽給了我一場震撼教育,我才知道馬拉松最關鍵的絕對是下半場。像我這樣平常有在跑步的人,二十一公里的半馬確實是足夠應付,但如果沒有練習過幾次長距離的跑步,身體對於超過二十一公里後的份量就會感到陌生,而漸漸無法負荷,然後身體會愈來愈沉重,重到連抬腿都非常吃力。開始時還自我安慰用走的也能將四十二公里走完,到後面才發現即使用走的都異常艱辛。那時候即使是馬路上的斑馬線,大概不超過幾釐米的塗漆厚度,踩到都會覺得很難忍受。全身變得異常敏感,一點點的異樣都感受強烈,不管是喘不過來的呼吸還是全身的痠痛,真的沒有一處不痛苦。這樣的境界根本跟體能沒有關係,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在跑步,只是在移動而已,而意識裡也只剩下意志力,靠著堅持下去的毅力與決心讓自己繼續往前移動。最開始參加馬拉松的初衷雖然是為了讓自己開始跑步,但像我這樣半瓶水的跑者,意志力其實才是馬拉松最大的考驗。雖然最後的成績並不漂亮,但那根本一點都不重要,我確確實實靠堅持把全馬跑完,而且是第一次深刻地鍛鍊了自己的意志力,發揮了堅持下去的決心跟忍受全身痛苦的忍耐力,讓自己在身心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規律運動提升整日的精神比賽結束之後,我依然持續這樣的跑步習慣。我利用了自己喜歡看連續劇的熱情,規定每天只有跑步的時候可以觀看,所以跑步竟然變成一種期待。每小時八公里的速度也不快,因此跑完並沒有很明顯的疲累或是痠痛,卻仍能充分的流汗,這樣的方法與力度讓我喜愛上跑步,並一直持續下去。結果,參加馬拉松真的讓我養成跑步的習慣,這才是參加馬拉松最大的理由。而開始跑步後,我可以深刻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日本人沒有午睡的習慣,即使在學校裡也只有午餐,不會再有午休的時間。上班之後中午休息也不能夠午睡,公司更不可能統一熄燈方便午休,趴在桌上睡覺也會被認為很奇怪。這讓從小就習慣午睡直到成為律師的我,花了很多時間適應。打工的時候當然沒有休息的權利,但到下午就會很想打瞌睡,唸研究所的時候每天也會為自己爭取半小時的午間睡眠。但自從開始慢跑後,我就發現自己好像不需要午休了,因為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即使趴著也睡不著。我想這就是有運動的變化,這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變的,要透過長久累積的運動習慣,有持續在運動的人會將體力徹底拉上來,不容易感到疲勞。● 心理憂鬱用運動療癒我一直傾向積極的人生規劃,不願原地踏步,所以在當上律師之後還是嘗試出國冒險,去國外留學。即使通過困難的律師考試,我還是會繼續學習,不管是語文方面還是其他專長。我也十分熱衷培養興趣,特別喜歡報名課程學才藝。可以的話希望把每天的生活都填滿,每分每刻都活得充實愉快。這樣的性格造就我不安於現狀,有興趣的事情都想去嘗試,也很害怕浪費時間、蹉跎光陰。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我也有感覺辛苦的時候,但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很少覺得錯過,心裡想的也大部分都能踏實地實現,增加生活經歷也寬闊了很多視野,人生多了更多的選擇。對於這樣的發展我是滿意的,也覺得辛苦值得了。但這樣不間斷挑戰的人生卻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因為要隨時應對突然的生活變化、新增加的挑戰帶來的壓力與不安定,更需要好體力支撐,能吃苦也吃得了苦。這樣心理與生理的雙重條件,都可以透過運動來強化與提升。我在遇到鈴木之前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從菲律賓到澳洲、美國,直到留在日本,過程中我遇到很多新的人事物,卻也一直向不同的人事物揮別;要往前進、持續去經歷,卻也一直在失去。這樣的過程對敏感的我是一種沉默的心理壓力,我沒有注意到卻一直累積在心裡,身邊沒有那位最親近的伴侶陪伴,也讓我的情感無法找到傾洩的出口。而留在日本後為了敲開前進的大門,我也不斷利用考試提升自己,像是進入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入學考與畢業考,或是參加中國司法考試的準備。這些試驗對我來說都不容易,但我習慣強迫自己面對。在直面考試的時候我能夠強迫專注,但無法阻止心理壓力的加重。這段日子我常常在凌晨時分醒來,然後突然陷入慌張的悲傷,那是很深的憂鬱壓在胸口,而且沒有緣由。當面對生氣或難過時,我可以積極的面對、解決問題,但這樣無理由的憂鬱與悲傷卻沒有解藥,因為是長期積壓的情緒與脆弱在反撲。每當這種時刻我會強迫自己正常的作息,通常忍耐一個上午我就能平穩下來,但它沒有被治癒,我常常要擔心這些害怕的時刻到來。但這些無法說清楚的脆弱卻在我習慣運動後,就沒有再出現,突然不見了。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害怕的情緒,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一樣有讀書壓力,一樣常常覺得孤單,但我沒有害怕。這個心裡的陰影就這樣突然消失。在大學時,因為法律系的沉重課業壓力,加上家裡突然失火、失去了如同家人一般的寵物狗,我也有過一次情緒失控。可以見得我本質真的是較為敏感脆弱的人。那時候唯一一次的精神科問診,醫生告訴我要多運動,因為透過運動會增加腦內改善情緒的某種分泌,能幫助我心情愉快。我想起了當時醫生的忠告,領悟到我身心靈的改善應該是因為運動。在參加馬拉松為目的下養成的運動習慣,竟也順帶的改善了我的心理憂鬱。對我而言,運動的意義其實更深沉,不是單純的美容瘦身,除了維持體力與健康,它事實上照亮了存在我心底的陰暗。● 用馬拉松奠定異國工作的本錢在日本,馬拉松是全民運動,除了名聞世界的東京馬拉松,還有各種大小賽事,規格都很高,有電視轉播也很受到民眾歡迎。在第一次到婆家過新年時,我發現初一到初三白天全家都在看馬拉松比賽,那是知名的「箱根驛傳」,一場男子大學生的馬拉松大賽,由關東地區的大學選出二十一支隊伍參賽,從東京讀賣新聞社出發到箱根的蘆之湖,再折返回到東京終點,來回共計兩百一十七點一公里,總共需要花費兩天時間,是日本賽程最長的學生馬拉松大會。這場比賽我看得熱血沸騰,之後的幾年都持續熱衷觀看,看到最後都會想哽咽落淚。其實馬拉松的比賽就是一直跑,對於其他更激烈的比賽來說可看性真的不夠,但很奇怪的是看到這些大學生們努力的接力賽跑,面對不同跑道應對不同特長的選手,這其中有毅力也有團隊精神,真的讓我很亢奮也很感動。我想因為日本一直存在這些傳統的馬拉松賽事,也提高了全民跑馬拉松的興致,更增加了社會運動的風氣,能得到的收穫無限大,真的非常值得學習。如果到海外工作是一場挑戰人生的嘗試,那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條件就是戰鬥的本錢,養成運動習慣增加籌碼,想來日本工作,不妨也嘗試參加馬拉松吧!【以上摘文選自《直到最後的最後,我都會堅持下去!:小律師的逃亡日記2》、作者:黃昱毓、圖文提供:四塊玉文創、記者柯意如整理】
-
2020-10-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屬與病患生前討論好生死議題 達到「寧靜」的目標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午夜時分,坐在空盪盪的護理站剛處理完一床發高燒,意識不清醒的病人。張大著疲憊的雙眼,不太聽使喚的手指輕敲著鍵盤,完成醫囑及記錄的同時,廣播電台傳來久未聽到卻又如此熟悉的旋律:「只剩下鋼琴陪我談了一天,睡著的大提琴,安靜的舊舊的……」那年輕時很喜歡哼唱的曲子,瞬間把我拉回另一個時空。年輕住院醫師值夜班時,夜裡忙碌無法入睡是稀鬆平常的事。跟著護理同事,一同為病人想辦法解決問題及不適,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及活力來源。在安靜的夜裡,也曾聽著杰倫剛出道時的這首歌,真摯的情感,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或修飾。那份對音樂的執著及熱情,映照著我們當時走入臨床照顧病人這條路的心情,儘管羞澀、笨拙、不安,但憑著一股傻勁和對生命的熱愛,我們從一路陪伴病人中學習及成長。此刻,身旁的護理師是我住院醫師時期跟我從菜鳥一起長大的同事,現在仍是好夥伴。我們一起經歷過許多照顧病人的時光,有好有壞,有喜有悲。如今我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她也即將調至作息正常的日間單位。回想起過去照顧病人的點點滴滴,此刻,身體是疲憊的,但心裡是快樂的。我是一位腫瘤內科醫師選這科有點是誤打誤撞。住院醫師時期,因緣際會,我來到一個很特別的環境,大多數接觸到的病人都是腫瘤科而且重病的病人。我的角色及任務就是陪伴病人度過治療或疾病造成的併發症。每次看到病人舒服些,露出笑容、順利出院,我心中也感到快樂,充滿成就感。但卻不是每一次,都有好的結果。我也曾陪伴病人最後一段路,嚥下最後一口氣。年輕的我,透過笨拙的言詞,但感同身受的跟病人及家人談著臨終不急救(DNR)的課題。看到病人受苦,家屬不捨,我也常克制不住的留下激動的眼淚。我永遠記得,照顧幾位臨終的病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裡,每一兩天幫他們抽腹水的場景。放完三到四千毫升的腹水,從超音波檢查、下針到拔針約莫需半小時的時間,我全程在旁陪伴著他們,試著跟他們聊天,聊聊家庭,生活……但總是會有短暫又漫長的幾分鐘,彼此靜默著不說話的尷尬時刻。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後來的自在面對。在病人閉眼享受著腹脹隨著腹水引流量漸多而舒服,眉頭得以放鬆的過程,我看著他們,想像著他們心中經歷的痛苦、難過、恐懼、憤怒……也對他們的勇敢、堅強、釋懷感到敬佩。抽完水,張開眼,我們彼此相視露出微笑。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類,因為一個人的苦痛相識,卻建立起如此深深信賴又放心的情誼,如此特殊、珍貴,令我著迷。真心付出,感同身受,因此跟病人及家人建立了信任及感情,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總會感受到來自他們滿滿的感激。這份住院醫師埋藏在心裡的感動,讓我在選次專科時,選擇了腫瘤內科,因為我相信我能幫上一些忙,也對這份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及承諾(Commitment)。能力愈大,責任愈大升任主治醫師的前幾年,每天忙的團團轉。跟住院醫師時期把病人該次住院問題處理好即可不同,主治醫師要處理的,是從病人生病開始到最後,一路上所有的大小事都與我有關。隨著工作量的增加,下班的時間也愈來愈晚,週末也常進醫院加班,憑著一股熱情及莫名的堅持,我咬著牙撐著,卻也埋下了不快樂的種子。其實,我還是希望能跟住院醫師時期一樣,花時間陪伴病人,幫病人解決問題,跟病人一起開心、難過,也不背棄病人。但我發現身為主治醫師,一切都變得不太一樣了。為了保持專業度,讓病人家屬更信任,我必須某個程度戴上面具,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避免顯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在病醫關係上,也不自主的會保持一些距離,在這個病醫關係緊張的時代,對於我要說出口的一字一句,也要斟酌再三。我是要負全責的人,所以我不能犯錯。我是那個給予希望的人,所以我不能展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知所措。面對疾病的充滿不確定性和醫療的極限,我總是要讓自己看起來夠堅強,總是有辦法,值得信賴及依靠……面對照顧久了的病人受苦離開,即使心中萬般難過不捨,我也必須壓抑心中的情緒及忍住在眼眶中打轉的淚水……痛苦是成長的開始「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是電影蜘蛛人的一句經典台詞。我視為是對自己及這份工作的挑戰及承諾。卻忘了蜘蛛人和他的家人也因此而受傷。身為別人眼中的好脾氣醫師,對於同事、病人及家屬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但久了才發現,不懂拒絕的我,幾年下來,累積的不是成就感,不是快樂,而是無止盡的要求和期待。沒人要處理的病人,我來處理;治療成果不如預期,也受到責難。當我無法達到別人的期待時,卻變成彷彿是我的問題跟過錯。我開始懷疑起我所相信及堅持的一切……但面對無止盡的忙碌,最簡單應付的方法就是視而不見。隨著壓力日漸累積,昔日的陽光男孩不再,負面情緒也累積滿溢,也甚至影響且傷害到同事及家人,但我仍拒絕去承認、面對這一切,放任情況惡化……我或許想當個超人,但忘了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平凡人而已……這樣的日子,好像跟我當初想像的不同,我常常問自己,這是我要的生活嗎?我漸漸忘了,當時樂在工作的自己,是什麼模樣……生命總會在某些時刻拉你一把黑夜再漫長,終究會過去,天亮那一刻,提醒了我們太陽其實一直都在。或許老天爺仍是眷顧著我,低潮時刻,總會有人拉我一把。回想起第一位因為治療造成的併發症而離開的病人,她的先生儘管難過不捨,在加護病房仍幫我擋著其他家人的責難,在病人離開不久後的中秋節,送了我一盒月餅和感謝的卡片。在我止不住的淚水中,他教會了我什麼是寬恕。在全院的併發症病人討論會報告時,跟同事分享一路照顧一位病情跟心情都很難照顧的病人的點點滴滴,激動時哽咽落淚。會後許多同事的回饋,讓我感到溫暖,發現我其實不孤單。岳父罹患癌病的過程,我跟太太也成為了家屬,一路感受及體會身為病人及家屬端的心情起伏及變化。對於過去一些診間及病榻旁的不舒服對話,我也漸漸能理解及釋懷;對於身懷病痛卻仍願意賦予我信任及關懷的病人,我充滿感激。午間空檔,夜間值班跟熟悉的護理、醫師同事吃飯哈拉,彼此關心,討論著病人也分享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奇怪的是,當我抱怨時,腦海卻揮不去這些不愉快,而當我關心起別人時,自己的煩惱卻一掃而空……我漸漸發現,一路走來,我失去許多也獲得許多,我自覺孤獨受創卻其實被溫暖關懷環繞。我發現,內心中的喜樂平靜與否,都取決於我是否能從不同的視野去觀看。要成就人生的幸福與圓滿,似乎都要通過苦痛的考驗,回首時能幽默看待的自在豁達。一切都跟選擇有關「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聽過幾次,但五月天於2017年金曲獎頒獎典禮後的分享,讓我格外有感。視野一換,心境一轉,想法於是完全不同了,過去不愉快的經歷,都成了滋養我生命的重要養分。外在的人事物如何對待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應,一切都跟選擇有關。對於過去非黑即白的我,也學習到人生許多事不是哪麼兩極。我雖然想成為成熟長大(專業不再犯錯、懂得自我保護)的自己,也懷念著曾經年輕熱血(會犯錯、會懊悔、會落淚)的自己。但我其實不只有這兩個選擇,我也可以有第三個選擇,在這兩極的光譜之間有彈性、能自由移動的自己。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過去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現在我覺得,人性其實脆弱且善變,病人家屬端如此,醫療人員端亦如此。我們可以被別人影響,也可以選擇對世界做出正向且良善的改變。哈佛商學院狄隆教授在「女兒教會我的事」一文中,教我們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別人怎麼看你?第二個問題比較複雜但也影響了我:當別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們怎麼看自己?他教了我,別把焦點老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想想如何在關鍵時刻,把握對別人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試著讓別人變的更好,幫助病人及家屬、同事和我的家人們找到他們的價值,也成為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我會學著放棄妳,是因為我太愛妳」每場考試我們都想考高分,每場比賽我們都想贏。但陪伴太多病人打過那麼多場對抗病魔的硬仗,我知道結果常常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盡最大的努力,抱最好的期待,但也要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常常跟病人分享的。醫學儘管進步快速,但仍有其極限。我常比喻對抗腫瘤像跑馬拉松一樣,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陪伴病人及家人一路的教練或好友。在每一場賽事,我會用盡全力,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跑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評價是好是壞,我都平心接受。寧靜(Aequanimitas),如同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對年輕醫師的演講中,期待行醫能達到的特質及狀態,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標。兩週前的週六下午,我在病榻旁陪著小惠,三年半的抗癌歷程,小惠最終離開了,靜靜的,沒有痛苦。我跟她比妹妹還親的表妹,靜靜地陪在她的身旁,沒有太多的情緒或悲痛,而是寧靜與釋然。一路相伴,無需想像便能體會她曾有過的恐懼及脆弱,也見證她面對可怕的病痛仍全力一搏的勇氣與堅強。臨終時刻病人不願意放棄,家人不願意放手,也花了我們好多時間去理解與溝通,最終還是把重點拉回到病人身上。愛會讓我們不捨,讓我們難過,讓我們失控。但愛也會讓我們學著體諒,讓我們放手,讓我們寬容。失去摯愛,讓一個家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自責、難過、憤怒無法填滿這失落的一角,卻可能傷了彼此和關心的人。但透過回憶、包容和放下,我們不僅可修復傷痕,更可添上不同的色彩,帶著滿滿的愛,邁向人生下一階段的旅程。
-
2020-10-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面臨生死關卡 家屬的萬般艱難仰賴醫療端的用心與智慧來紓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江爺爺是我長年來看顧的的病人,但我其實和江奶奶更熟,因為她才是主要照顧者,雖是兒女輩也頗為用心,但她堅持一肩扛起照顧工作,把七十多歲起就確診巴金森氏症、後來又合併失智症的江爺爺照顧得非常好,至今已經十多年,江爺爺也從還能行動和自主進食,退化到眼下的臥床狀態,不知不覺間兩位老人家都來到的八十多歲的階段。每回我說她年紀也大了,十幾年來這樣細心照顧太辛苦,江奶奶就會露出不以為然的臉色,笑笑的對我說這是應該的、是嫁江爺爺後所當然的責任。她能帶著笑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應該也和她的照顧歷程有關:一知道老伴確診帕金森氏症,江奶奶立刻自職場退休,帶著江爺爺到世界各地去玩。她總是說江爺爺玩也玩夠了,她也好好照顧了,沒有遺憾。我也一直以為如此,直到前幾天在一個偶然的狀況下,意外回顧起江爺爺當年氣切的時刻,江奶奶少見的怒氣爆發,我才知道她心底深處還是有遺憾的啊!而這個讓她背了這麼久的傷痛其實也和醫療人員的處置有關。那年江爺爺已經退化到臥床又無法言語的狀態,生活上大小事、包括所有醫療決定都端賴江奶奶安排,最關鍵的一刻是江爺爺因緊急狀況入住加護病房,已經插管接上呼吸器多日,仍無法自主呼吸,醫師擔心插管太久、也怕頻頻換管對爺爺不好,因此勸江奶奶同意讓爺爺氣切。江奶奶最初不同意,多次拒絕後和醫師的關係開始緊張,後來或許是江奶奶說的:「人家也辛苦照顧爺爺那麼多天、現在拒絕好像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古早人的個性就是對穿白袍的醫師多留一分尊敬、不敢忤逆,但更或許是醫療人員見她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怎麼講都不回答,於是直覺地認為「老人就是聽不懂」。到後來,江奶奶只要一聽到醫療人員露出一點想要談氣切這個話題的意思,她就會猛然走出病房,完全不想聽也不想談。滿心挫折的醫師轉找上江奶奶的女兒和孫女,在她們來探訪時勸說:「阿嬤年紀大了,根本聽不懂,你們來簽同意書吧。」而她們也真的簽了同意書,醫師再拿著同意書聯合家屬一起去找江奶奶勸說,多方聯手下,江奶奶心也亂了,終於同意讓爺爺氣切。氣切後的江爺爺就此躺在床上、床旁一台呼吸器,一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江奶奶的心頭還是滿滿的怒氣:「當我老了就聽不懂嗎?」回想起來,她感覺自己孤單單的為結縭一輩子的老伴奮鬥,只是在那當下有苦難言、很多話不知道該怎麼說。說起來,對這個決定,她是非常後悔的,因為爺爺的生命雖是繼續著,但他臥床這麼久、未來的日子不知道還有多少年要撐,又怎麼會好過?再說吧,爺爺都是奶奶一手照顧,即使後來入住安養機構,奶奶還是每天準時去探望,親手為他刷牙洗臉,對八十四高齡的老人家來說,難道不是體力和心力上的負擔?我想,江奶奶真正想說、但在那當下沒辦法說出口的是:「你們只想要讓爺爺氣切,可是氣切之後呢?誰來告訴我這之後的十幾、二十年中每一天的照顧要怎麼辦?」難怪江奶奶至今還是氣憤難平,她甚至懷疑醫療單位說勸說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回扣可以拿,錯愕的我馬上說當然沒有,再細細跟她說明加護病房一定有他們的考量:「阿嬤,對病人來說,每一次換管都是痛苦也是感染和受傷的風險,有時候管子放久了會和器官相連到拔不出來,要是插不好還會傷到內部器官,如果你不讓爺爺氣切又不換管,醫師也很為難的。」江奶奶說:「你知道嗎?我們是青梅竹馬耶,自小我就認識他了,我們在一起一輩子,他從來沒對我大小聲,所以我很捨不得他走,可是我又不想要他痛苦。我知道這個病是沒辦法治癒的病,他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糕,所以他現在這樣氣切躺在床上,活著也很辛苦啊!」我問:「那麼醫師要你同意氣切時,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江奶奶說:「我是要他順順的走。」我問:「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看見我是認真的問,江奶奶也認真起來,她努力的組織腦海中的想法、嘗試著說明:「我不想要你江爺爺氣切,要是換管到不能換的時候,可以接上呼吸面罩,如果他可以呼吸就靠呼吸面罩,如果不行,就讓他走也沒關係。」江奶奶的話講起來其實零散破碎,她停頓了幾回,還有幾次是由我引導她繼續想。從她臉上,我除了看見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氣切的後悔外,更體會到從來沒有人給她機會好好坐下來把想法整理出來、把心中的掛慮講出來、以及把自己的決定好好說清楚,難怪至今她還是不時喃喃抱怨:「我那時候都沒有想清楚。,大家就要我決定了……」這也讓我想起我的另一名家屬楊先生,他是父親的主要照顧者,在老父親生命末期時,我請他對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要有個準備,即使這些過程看來對於他父親的現況看來都沒有太大幫助,但我身為醫師還是要問家屬這個問題,而楊先生身為家屬還是要有個決定才能讓醫療人員知道是不是要施行。沒想到我話才說完,這個當兒子的人竟然臉色大變,立刻從我面前飛奔離開,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愣在當場的我只好再找機會把楊先生請回會談室,我關上門、耐住性子,決心要不催不趕、好好把這件事談清楚。於是我終於從楊先生口中理解到,自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對孩子們非常嚴格又設定高標準的要求,在父親眼中,任何違反他的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長年下來,孩子們對父親是百般順從。現在父親來到生命末期,問題來了,因為老父親從未交代過如何處理,楊先生當然不想讓父親因電擊等無效醫療處置而受苦,但他更擔心的是若父親是想活下去的,卻因為做兒子決定不急救而去世,等到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了,老父親不是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嗎?在腦海中設想這個畫面的楊先生,怕到臉色都發青。原來如此!我終於理解到家屬那原初看似毫無理性的舉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在其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脈絡,而在看見我表達同理之意,楊先生也終於放下心防,開始願意聽我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最後我們共同達成結論,讓老人家在生命末期不接受不需要的搶救處置,畢竟那所有的痛苦頂多也只能多換來半小時的時間而已。我想楊先生和江奶奶的心態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長年照顧心愛之人的家屬,在照顧工作上親力親為,所以都不願意家人受苦,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多時候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更或許是今天的醫療現場不見得有餘裕和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其實他們都是家屬的典型,楊先生年紀輕一點,不代表他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江奶奶年紀大了,但也不表示我們一句「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在醫療這端,工作的忙碌和壓力當然可以理解,只是很多時候因為早已熟悉的醫療歷程,讓我們太專注在告訴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後在有意無意間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決定。我相信每一個醫療人員都是以患者和家屬的最大利益來思考,但有時候這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也可能變成家屬的壓力,因為我們忘了家屬的感情和擔憂也該是治療過程中的一環,我們也該據此來判斷該如何處理生命末期的問題。我看著江奶奶在爺爺氣切後每天來往養護中心,當初支持氣切決定的晚輩們因著工作壓力等因素頂多只能幾個月來去匆匆的探望一次,只有江奶奶像上班一樣每天到養護中心準時報到,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但重點是即使有中心內的人手,江奶奶還是堅持每天去,對她來說,這是她個人的心意也是責任。但她畢竟八十多歲了,開始擔心自己照顧不了的時候麼辦?要是自己反而比爺爺還早離開人世又該怎麼辦?更有那麼幾回,向來堅強的她會在我面前露出疲倦的神情,坦白承認看老伴這樣活著,她自己一點都不輕鬆,每天這樣來回跑養護中心、為了照顧的細節問題和照護人員爭執,她也會累,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累了,她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這般反反覆覆的過程,讓江奶奶更累了。這些家屬的苦和累,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工作環境而無法見到,但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見到。還好想法是可以改變的、環境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們想想醫療決定可能是幾秒鐘的事,但照顧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家屬後續好幾年要過得心神安穩或者焦慮自責,就端看在醫療現場是不是能把那幾秒鐘處理得當,更大的可能性是需要我們醫療人員有耐心也有智慧將幾秒鐘化為好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好好的把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理解、帶領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達到彼此心安理得的最終決定。未來的世代將有愈來愈多的老老照顧案例,也有更多想讓家人好走卻不明白如何才能好走的家屬,期望所有的患者與家屬都能在生前就盡力接觸生死議題,家人間要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不管怎麼事前安排,臨到死亡關卡,沒有人是準備好的,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和情緒,所以醫療端的處置方式變得更加關鍵,畢竟醫療人員才是有醫療知識和和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員,期望大家都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更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願意多給家屬,特別是老老照顧的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好好帶領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
-
2020-09-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不能洗澡、洗頭,否則頭痛一輩子?中醫師教這樣用「吹風機」,放心洗!
把壞體質「砍掉重練」的關鍵時機女人體質要好,有三個重要時期必須把握,分別是「青春期」、「孕期」、「更年期」,其中又以孕期至關重要。懷孕生產時,身體經過氣血的大變動,反而比較容易「砍掉重練」,所以此時正是調養孕前諸多身體毛病的好時機。許多媽媽產後沒有好好休息調理,過了幾個月,才發現一些孕前的毛病,如過敏、頭痛等現象,在產後反而更嚴重了,甚至會出現一些以前沒發生過的病痛,也容易有代謝慢、體重回不來、體力差、容易累等問題。而這時候想要再補救,因為臟腑虧虛較嚴重,需要花上比較長的時間調理。月子坐得好,不但可以恢復體力、調整心情,來面對照顧小寶寶這樣的全新挑戰,也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恢復孕前生殖功能。所以,好好把握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事。坐好月子,謹記簡單3 原則!♥ 原則1:月子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坐月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媽媽的身體和心理,恢復至懷孕前的狀態。因為每個人在孕期所經歷的變化並不相同,所以坐月子的時間也無法一致。不過整體來說,生殖系統要恢復到產前的狀況,大概需要6周到8周,尤以前4周為關鍵期,所以才會建議產後的媽媽,休息調養至少要4周的時間。身體復原較慢者,則必須看情況調整月子期到6至8周;剖腹產的媽媽,也要視傷口癒合情形決定月子長短。♥ 原則2:月子不節食,才能瘦下來有個患者在懷孕時就告訴我,她計畫在坐月子的時候開始節食、減量,這樣才能早一點把體重降下來,以便回到孕前的好身材。這個方法可以瘦嗎?可以的。但,很快就會胖回去。一旦復胖,就很難再瘦回來。♥ 原則3:月子節食,虛胖上身剛生產完的媽媽,肝、脾、腎、子宮的氣血都處在極度虧虛的狀態,又必須消耗能量分泌乳汁,此時如果節食,身體攝取的營養不足,就會處於「過勞」、「過虛」的情形,臟腑功能容易遲滯、停擺。一開始,因為熱量攝取減少,體重的確會下降,但由於臟腑功能遲緩怠慢,對水分、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差,加上代謝不足,身體會逐漸累積脂肪,導致虛胖。此外,節食也會造成乳汁分泌過少,使寶寶獲得的營養不夠,這也不是媽媽樂見的。正確的飲食法,是在月子期補得精、補得好,讓身體機能、代謝恢復正常,之後要瘦身,才能夠事半功倍!預防月內風!洗澡洗髮有訣竅用「吹風機」吹穴位,可避免頭痛。民間流傳著產後不能洗澡洗頭的習俗,我第一胎時,曾秉持著試驗的精神,嘗試不洗頭3天,結果第4天就因為頭髮油膩到睡不著,影響作息及哺乳。♥ 產後洗頭,頭痛一輩子?古時候由於生活環境不佳,水中細菌病毒多,產後如果傷口尚未癒合就沐浴洗澡,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此外,產後身體處於經脈空虛、骨節毛孔鬆散的狀態,如果洗完頭濕濕的沒有馬上吹乾,很容易使風邪入侵,產生「月內風」病症,出現頭痛、關節痠痛、免疫力降低、怕冷怕風⋯⋯等症狀。♥ 吹風機吹穴位,預防月內風其實,在現代,環境、水質、保暖設備都較齊全,洗完澡只要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不必過於擔心會有「月內風」的情形。這邊也提供一個小撇步,較怕風的媽媽,在吹完頭髮後,可以順便用吹風機吹頭頸部的雙側「太陽」、「風池」、「風府」穴各30秒,再沿著頸部膀胱經左右各吹10次,可以預防風邪入侵,產生月內風症狀。♥ 洗個好澡,坐個好月子建議媽媽,在顧好傷口、保暖的前提下,「產後24小時」就可以淋浴,因為生產時出力會使身體流許多汗,此時沐浴可以讓媽媽的身體保持乾淨、心情放鬆,對於睡眠跟之後的哺乳都有正面的效果。♥ 不可泡澡,避免感染不管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身上都有傷口,在傷口癒合前,洗澡都必須採「淋浴」,不可以盆浴或泡澡,避免傷口感染。洗澡時,也要避免用水直接沖傷口,以免刺激傷口發炎或感染。剖腹產的媽媽則需在傷口貼上防水貼布再沐浴。♥ 冬天洗澡不用怕,驅寒中藥入浴效果好在冬天生產或是體質較寒、較怕冷的媽媽,可以搭配祛風寒、溫通經絡的中藥,如大風草、生薑、桂枝、防風、艾草、雞血藤等煮水入浴(仍是使用淋浴,並非泡澡哦),有溫通血路、驅風散寒的效果。書籍介紹書名:養胎瘦孕小Case!:讓中醫美女媽媽做妳的神隊友,從養胎開始,調養身體、孕期舒適、產後速瘦、寶寶好帶!作者:蔡仁妤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蔡仁妤中醫師現任杞子中醫診所副院長、兩個孩子的母親。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爾後同時考取了學士後中醫及西醫,內心一番掙扎之後,聽從了心的方向,選擇了中醫為人生志業。拿了數個書卷獎,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半年,成為當屆中醫師國考榜首。以獨特的診察及治療方式,幫助了許多父母成功得子,並期望能用一己之力,藉由中醫之法,療癒患者的身體及心靈。專精助孕、婦科、代謝減重、兒少體質調理、各式內科雜病。著有:《從零開始學溫敷》《排身體的寒:改善循環病、 冷氣病、痠痛病》粉絲專頁:蔡仁妤中醫師|解病雜貨店instagram: ren_yyuu延伸閱讀: 「媽媽今天不在家...」每天遲到被處罰也總是笑笑的孩子,沒遲到的那天為何哭了?
-
2020-09-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台灣的醫療環境能容許我們將來行醫時,用對的方法診察病人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在想什麼?」三位非常優秀好學的五年級醫學生在結束臨床實習的第一年各自說出他們關心的議題。一位同學很高興這一年學到了許多非常有用的「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基本功,但他也擔心將來的工作環境是否能讓他執行在學期間學到的「對的醫術」,這也回應了上週「醫病平台」兩位病人提到時下醫師很少能花時間聆聽、詢問、檢查病人,以及關心醫學教育的老師對當前的健保政策與醫院管理的隱憂;一位同學深入地討論醫學生照護病人對醫學教育的重要,以及臨床老師、醫學生都應該要有的戒慎態度;一位同學從一位特殊病例,學習到如何解釋醫療資訊的不確定性,才能使病人與家屬更心安。我們誠懇地希望這幾位醫學生的心得能感動大家,而在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願意接受醫學生參與照護,將來才有更多有經驗的年輕醫師可以照顧我們的子女。很幸運的在剛進入臨床領域就碰到幾位強調「病史詢問」(History taking)與「身體診察」(Physical examination)的老師,他們認為這兩項技能是不管任何時代、不管儀器如何進步,作為醫生都需要具備的核心技能。經過了數個月的訓練與老師們的示範與教導,我們漸漸的能了解身體診察跟病史詢問的重要與強大之處,正如一位老教授曾經說過身體診察跟病史詢問做完應該要可以診斷八成的疾病,在用心的花時間跟病人相處、交談跟檢查之後同學們也慢慢的可以形成自己初步的診斷,並擬訂往後的診斷與治療計畫。除了實務上不需耗費多餘資源,而且可以頻繁的運用之外,我對於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一直有著很浪漫的想像——這是一名醫師用心跟身體去理解一個正在受苦的人的過程,機器再精密再準確,唯一無法取代的就是那樣的直接性。我直接地看著你的眼睛,聽著你的故事,然後用我的手,用我的所有感官去直接地探查、去體驗你的苦痛,然後好好記在心上。每次我到床邊看病人時這幾句話都會在腦海迴響,這是一種交付、一種對於病人的承諾。這樣的直接性多少會將醫生暴露在一個比較脆弱的狀態之下,我們大可以不要去聽病人傾訴他多麼痛苦然後承擔那些情緒,只要看看護理紀錄或急診紀錄就能做出鑑別診斷或寫出病歷,我們大可以開立一堆檢查然後對著螢幕治療數字,但是當我決定跨過那些保護傘,直接坦然地到床邊面對這個正在受難的靈魂,對我來說醫生的信任與權威並不是靠我們的專業或多少年的訓練贏得的,而是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承諾:我們宣誓將自己的一部分交出,以換得病人最深層的秘密與最隱私的資訊,而親自面對病人做身體診察與病史詢問就是這個承諾最基本的宣示。如果我沒有某種意義上跟著病人一起受苦,或是直接面對他的痛苦,那我憑什麼切割他的身體?憑什麼開立一堆影響他的身體的藥物呢?雖說如此,很遺憾的現今的醫療體制並沒有太多空間讓醫師們好好詢問病史與診察身體,看著很多學長姐或老師因為臨床事務太過繁重,每天只有時間對著螢幕上的不正常數字或檢查做直覺性的反應,而也只有這些數字、儀器的檢查才會得到健保的計算,彷彿只有那些事情是醫療,那我們在病床旁邊聽著病人的生命故事,聽他們的心音肺音就不是嗎?在這龐雜的體制之下即將式微的不只是病史詢問與身體診察,更是以人、以心為本,那種蘊藏著溫暖與療癒能力的醫療,會不會有天我們再也不被鼓勵、再也沒有時間與精力到床邊仔細的跟病人交談詢問,然後很全面的做身體診察呢?即將踏入大醫院變成另外一個小螺絲的我不免感到徬徨。
-
2020-09-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的「傾聽」、「身體診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討論醫師「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重要。這幾年來台灣全民健保普及、醫療企業化、民眾迷信於高科技檢查,而導致醫師「病史詢問」以及「身體診察」逐漸不被重視,結果是醫療品質沒有改善,卻嚴重濫用醫療資源。我們藉由一位病人分享她的親身體驗,說出「醫師的傾聽、身體檢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一位資深醫師分享自己生病以後,感慨當年醫學生時代老師如何注重「問病史與做身體診察」,而今他所看的醫師竟然都不注重這些「基本功」,只是安排他做各種高科技檢查,最後還是透過一位醫師的身體診察才得到診斷與治療。我們利用這機會,由醫學教育立場除了探討physical examination 的重要性,並建議過去沿用多年的中文翻譯「理學檢查」全面改為更達義的「身體診察」,並呼籲社會大眾能更瞭解看醫師並不是一定要做高科技昂貴的「檢查」,更重要的是能夠對醫師陳述自己的病史以及耐心接受身體診察。希望政府與醫院思考,到底健保給付制度與醫院經營者扭曲了多少醫者的行為,而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約莫三年前,我患了不知名的頭痛,當時曾經找遍中西醫,從各式儀器的檢查到事後的作息調養,雖沒有完全痊癒,但有得到稍緩的紓解。直至今年初,我又因情緒關係,頭痛再啟,痛到痛不欲生,失眠,焦躁不安……所有負面情緒全湧上來,一向排斥服用藥物的我,雖然痛楚仍堅持這個原則。2020年是打我出生以來,遇到最為棘手的疫病,不僅在台灣,全球已大肆漫延的新冠肺炎,不是急的症,儘量不往醫院,我是乳癌的後續追蹤患者,因為疫情之故,原定的就診也全取消了。只是,這頭痛已讓我懐疑自己腦部是否長了不好的東西,才乖乖地掛號就醫。我找了一位從來沒看過他診的醫生,三月初看診這一天,我抱著希望,可以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幫我檢查出我頭痛的真正原因。進入診間,醫生笑瞇瞇又親切地問我為何就診?告知狀況後,醫生要我依他的指示做動作,包括蹲下、站起、金雞獨立、左右腳單腳彈跳……等等,我全一一無礙地做到。結果,醫生給我的評論是:「妳很健康,沒有病。」我問須要安排檢查嗎?答案是:「沒必要。」他像是無厘頭地問我:「妳有宗教信仰嗎?有運動習慣嗎?」我回有。最終的醫囑建議:「回去依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功課,每天定期運動,依例每週至少爬山走步道一次,三個月後,再回診。」很奇怪的是,我沒有質疑醫生的看診醫囑,反倒是我的朋友,第一時間生氣的說,哪有這樣的醫生?沒經科學檢測就妄下斷言,沒作相關檢查也罷,竟然連藥都沒開。回來後,我每天進行我的宗教功課,每天健走或瑜珈儘量不中斷,不到一個月,頭痛從劇痛,漸漸緩解到微痛,心情和情緒也漸漸平和和自我脫困。後兩個月,奇蹟似地,頭不痛了,失眠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六月初,我原想取消回診的預約,想想,認為自己應該有責任去向這位醫生回報我的況。回到診間,報告我的情況,醫生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我們就像朋友一般對談醫病經驗。我是乳房原位癌的追蹤患者,算是常跑醫院的常客,由於我對動不動就吃藥的排斥,除了家族性高血壓,定期服微量血壓藥之外,如果醫生要開藥常會被我要求不要開,我不吃,開了就是浪費醫療資源。他聽到我這席話,像是遇到知音一般,希望我這樣的觀念可以由我以病人的角色來述說,能推廣給普羅大眾。我東拉西扯了這篇心得,不外乎希望藉由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就醫的民眾,外顯生理的病痛,不是一定非經由藥物才能得到改善,或許先從自己心理層面的自我療癒就可以獲得改善,也讓自己不必服用過多藥物增加肝臟的負擔,更能節省醫療資源,為我們台灣完善的健保制度永續經營盡一點心力。
-
2020-09-18 科別.精神.身心
消除慢性疲勞的壓力照護 日本名醫教你輕鬆煥然一新
【文、圖/摘自高寶《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作者工藤孝文】唱歌或大聲朗讀都有絕佳的效果! 從以前人們就說女性是靠聊天紓壓,其實這是真的。女性的大腦在聆聽人說話時會產生共嗚,並做為生存的智慧輸進腦海中。而當對方能同理自己的話時,也會感到愉快。因此聊天,彼此互相同理對方對女性而言是必要的交際,心情也會愉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對男性反而會造成壓力。沒有女性聊天對象的人,可以唱唱歌或大聲朗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也是不錯的方法。男人盯著電視發呆的秘密男性是不是常在家盯著電視發呆,跟他說話也不理? 其實他們正處在非常放鬆的狀態下。真相是他們連電視都沒在看,放空的狀態。那時候,男性是將腦內操控左腦的語言領域關起來,讓右腦空轉,活化空間認知的領域,企圖重新建構知識。換言之,就是在整理腦中的思諸,也是接近正念的狀態。因此就算沒回應也別生氣,請在身邊守護著對方就好。催產素按摩的效果驚人!各位曉得被稱為催產素(Oxytocin)這個療癒荷爾蒙嗎?那是透過與家人、親人與寵物的接觸所分泌的荷爾蒙,具有帶來幸福感或穩定情緒、減輕壓力等作用。也被認同能有效改善疼痛或失智症的症狀,醫療機關稱之為催產素按摩療法,被大大運用在治療上。擁抱或輕輕接觸也會分泌,但「催產素按摩」效果更佳。作法是雙手貼在對方的背上,慢慢畫圓般一層一層劃大的方式進行按摩。「對他人有貢獻」是幸福之鑰具龐大人氣的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倡「對他人有貢獻才是開啟幸福的鑰匙」。人生再怎麼不順遂,只要覺得對他人有幫助就能感覺到幸福。催產素按摩也以「想讓對方感覺到安心」的心情來進行,貢獻他人時自己也會分泌催產素產催素,而感受到幸福感與安心感。這麼說來,有家庭的女性每天都不停歇地在貢獻他人。抱持著感謝的心,替家人溫柔地按摩吧!穩定自律神經,有效對付壓力香草有消除壓力與放鬆的效果。一聞到香草的芳香,就會從鼻腔刺激嗅覺,再刺激大腦邊緣系統與下視丘。進而對人體的感情、穩定自律神經以及荷爾蒙分泌帶來很大的影響。藉由呼吸,芳香的成分吸進肺部,藥效就能從肺泡進到微血管,再隨著血流運送到全身。香草中具紓壓效果的精油有洋甘菊、檸檬香蜂草、丁香、茴香、茉莉等。用輕鬆的方法養成每天的習慣香草是光嗅聞味道就能消除壓力,且能有效對付憂鬱或女性特有的惱人問題。由於不同的香草有不同功效,尋找適合紓解個人煩惱的香草,妥善運用在生活中吧。市面上販售許多香草相關的物品,其中,也有能輕鬆使用在每日生活中的香草茶以及身體乳或護手乳等。除此之外,也很建議將精油型的香草做為按摩精油使用。將適合自己的香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來運用吧。
-
2020-09-17 新聞.生命智慧
臨終才發現,最對不起的是自己!送走癌末婆婆,德國媳婦體悟:善終從善待自己開始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丈夫安靜地闔上筆記型電腦,難過得不能自已;下一秒,自詡為「台灣好媳婦」的吳品瑜,立刻翻起螢幕、火速訂了機票,隔周就帶著兩個青春期的孩子和1歲半小女兒直奔德國老家,一肩扛起照顧婆婆的重任! 其實,吳品瑜和她那性格強勢的婆婆,關係並不好,甚至就在婆婆生病前一年、吳品瑜懷著七月身孕時,兩人還大吵一架,「那時候我氣到跟我先生說,我回德國再也不要住在你家!」 總和婆婆不對盤,照顧工作異常艱辛 受訪時,今年51歲的吳品瑜笑著說,「當時是直覺反應,甚至還有一點自我道德神聖感,覺得真是個台灣好媳婦呀!我把她照顧好了,我老公還會覺得我很棒。結果,事情並沒有按照我的『別有所圖』發展,一切都失控了,肉體敗壞得太快了...。」 病榻上的婆婆,拖著孱弱的身軀,唇間發出的德語虛無破碎。一輩子好強、安全感極度匱乏的她,仍然慣性拒絕所有人的幫助,緩慢伸手也要阻止照護人員替她梳髮、堅持不讓家人協助如廁,直到最終向尿布投降。 但她照樣發號施令,每天換穿的衣物,包含內衣內褲,「她全部都有指定要『哪一件』,床單、被套都是。我德文又沒有那麼好,每次找那些東西,我都緊張到快哭出來。」 「有一次她的腳失溫,都要坐救護車去醫院了,她還叫我回家,去把她的床單拉平、床鋪整理好!」霎時,沒有任何親戚願意幫忙、獨自一人面對死神相逼的吳品瑜,幾近崩潰。 「後來我才明白,我公公為她蓋的那棟房子,那個『家』,對她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失溫那次,婆婆驚險過關,但返家後,病情急轉直下。一行人返回德國,僅短短兩周,婆婆就在睡夢中默然離世,留下空蕩蕩的老宅和悵然若失的母女四人。 無助卻從不求助,病榻上仍自我折磨 想起婆婆生前最愛乾淨,吳品瑜強打起精神,起身清潔她在家裡的專用廁所。一開門,赫然發現馬桶周圍、洗手台竟全沾滿了早就乾掉的糞便...原來,婆婆曾在這窄小的空間如此奮力掙扎,用盡全力捍衛她僅存的一絲絲尊嚴。想到婆婆的無助,吳品瑜放聲大哭。 「都是乾掉的大便,我刷得多用力,她的掙扎就有多深。同時我也反問自己,等我失能或臨終時,我想留給子女的是一堆糞便汙漬,還是我在病榻旁願意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可以好好愛我?」 婆婆需要幫忙,卻始終沒有開口。「我打掃完以後充滿罪疚,為什麼我這麼不理解她?婆婆當初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沒有不對,但這些很重要的事情,能不能在生前就讓別人知道?」 其實,婆婆強烈的自我防衛,源自於她困苦的童年及夫家的欺凌;長期的低自尊與缺乏安全感,讓她無法輕易表達愛與接受愛,這些未曾被療癒的情緒,最終在病榻上形成了自我折磨,與家人的不知所措。 回應自我需求!臨終就是日常生活 成長於家暴家庭的吳品瑜,也有著相近的生命軌跡。過去,她習慣以犧牲、奉獻換取旁人肯定,直到十多年前,檢查出體內有顆腫瘤,醫生宣判可能是惡性時,她才痛哭失聲,驚覺生命不該如此。 「我這輩子努力做個好孩子、好太太,卻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活一天,從來沒有好好陪伴過自己。臨終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你最對不起的是自己。」 自身經驗加上病榻旁的經歷,促使她花了五年時間,細細回顧和婆婆相處的生命歷程,最後集結為《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一書,並在一次次的自省中,把自己的身分逐漸從「照顧者」翻轉為「被照顧者」,思考方式從「在世者」換位為「臨終者」,體悟生命將盡時,病榻上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吳品瑜認為,平時大家喜歡掛在嘴邊的「愛自己」、「不留遺憾」,不能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一味犧牲、忍耐。 臨終時,才能擁有生命的滿足。 療癒內在小孩,善終從當下開始 「以前每次點餐,我都跟女兒說『妳們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我隨便都可以』,但現在我不會了,我會表達我喜歡吃什麼、我喜歡的顏色是什麼。」 「我也會主動跟大女兒說,媽媽以後不想在德國走完最後一哩路,也不要在醫院,我要回到台南家裡,因為台南的家陪我走過生命每個階段,這對我很重要。」 學會表達需求,也坦然面對曾經受創的自己。 例如,親子衝突時,吳品瑜試著拋下台灣母親慣有的「受害者」思維,她不再說「為了照顧你們,我20年沒去工作!」或「以後你自己當媽媽就知道了!」,而是思考「為什麼女兒的行為會讓我受傷?是否跟我過去經驗有關?接著我就去陪伴我的『內在小孩』,療癒最初受傷的自我。」 能夠真實面對自己、陪伴自己、療癒自己,臨終時才能以最舒坦的姿態,敞開心房,接受家人的體貼,不剝奪子女愛的權利,讓彼此愛的力量,循環共生。 陪伴無可取代,台灣長照有優勢 走過照顧現場,問起德國與台灣長照的異同,吳品瑜說,「德國有很好的長照系統,但他們缺乏的卻是台灣的強項─親人陪伴。送餐的便當,婆婆都沒有吃,但我煮了她最愛的牛肉湯,我們圍著她一起吃飯,她胃口好得很!」 「德國的親屬連結沒有台灣強,這沒有對錯,但台灣人很願意親自照顧,所以政府推動長照,應該加強把資源投注在照顧者、居家醫療人員身上,讓每個人都能在家善終,讓照顧者也有好的陪伴,這樣才是生命自主。」 善終,必須沒有遺憾,而沒有遺憾,必須從每天聆聽自己的聲音、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做起。這些,都是吳品瑜從癌末婆婆身上最真切的體悟,也是這位總是跟她不對盤的老奶奶,送給台灣媳婦最深的祝福!●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做媳婦最高境界,是擁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不是讓婆婆喜歡上你,而是懂得尊重你.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成為擁有高人格的熟齡族,要向這2種人看齊、學習.4有運動、有吃藥,血糖為什麼還是好高?藥師:控制糖尿病,別忘了這3件事
-
2020-09-17 科別.兒科
早療行動車篩檢 發展遲緩男是女2倍
新北社會局有2部早療行動車提供偏區早療行動服務,去年9月迄今讓1216名孩童及家長受益,其中篩檢337名孩童,發現有發展遲緩現象的男童有10.7%、女童有4.7%,且男是女的2倍,為了加強通報者接受各項療育訓練及親職教養諮詢,早療行動車會定點定時服務。年僅2歲半的「芹芹」女童,今年3月在母親帶領下前往醫院檢查,醫師也告知必須要趁早做療癒,早療行動車昨前往石門衛生所,「芹芹」的母親立刻帶著她前往參加,社工、早療教保員不僅陪伴「芹芹」,也給予「芹芹」母親建議。「芹芹」目前只會叫爸爸、媽媽,其餘不太願意開口,唐氏症基金會早療教保員邱宜君說,可能是父母親平時太容易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不需要開口,已建議必須誘導芹芹說出「媽媽給」、「爸爸幫」才行。另名約1歲的「小潘帥」因太早學走路,其外婆剛好是育兒指導員,擔心會有O型腿的問題,昨也前往諮詢教保員;4歲9個月的「小花」,不管語言、動作都很正常,只是持續度不足、也會粗心,邱宜君也都給其母親要覆述指令等意見。新北社會局長張錦麗說,新北市2部早療行動車是由蘆洲福安宮及李福田在去年8月間捐贈,並委託唐氏症基金會及伊甸基金會服務,藉由社工、教保員或職能治療師組成跨專業的團隊,以提供偏區早療行動服務。張錦麗表示,由於偏鄉地區醫療、早療機構及特教資源均較為缺乏,會持續與各偏區衛生所、圖書館、親子館、宮廟、社區等合作,持續藉由早療行動車提供定點定時服務。
-
2020-09-1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吃糖就憂鬱?不止體重變輕,戒糖後身體6變化
在被客戶刁難的日子,被家人朋友氣瘋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要去找塊甜滋滋的蛋糕,或喝杯青蛙黑蛋奶才能壓壓驚呢?吃甜甜好開心似乎是人之常情,你也是只要心情不好,就想吃個甜食獲取療癒嗎?然而,現在大家都在喊「戒糖」,似乎戒糖才能控制體重。然而,你是否會擔心萬一不能吃到甜食,會不會變成太過憂鬱?究竟戒糖之後,身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自然界的糖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糖。水果吃起來甜甜地,就是裡面存有糖分;番薯飯在嘴裡嚼一嚼,會甜,因為裡面有天然的糖;再看看成分無調整的鮮奶裡,每100克的鮮奶就有4.8公克的糖分。沒錯,水果、蔬菜、穀物、牛奶等天然食物裡都有糖。不過,這大概不是我們戒糖的重點,大家先不要擔心一旦戒糖,是不是連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了,其實只要是原型食物,同時就還有礦物質、維生素、與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烹調方式簡單點,別加太多調味,都可以繼續適量的攝取。所以,我們這裡要說的戒糖,是要請大家從「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做起。先戒掉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哪些食物是有添加的精緻糖呢?其實除了天然的蔬果、牛奶、穀物之外,如果你吃到會甜的東西,常常都是額外添加精緻糖做成的。不管是手上拿著的大杯珍奶、飲料、調味的牛奶、可樂、冰糖滷味、各類醬汁、冰淇淋、糖果、餅乾、各類麵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額外添加的糖份,這就是我們需要戒掉的。無論廣告告訴你這是用黑糖、蜂蜜、楓糖漿、玉米糖漿、還是蔗糖,這些額外添加的糖份都會豐富食物的風味,但同時也是增加熱量,卻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請記得,這些添加糖即使含有一些礦物質或維生素,含量也是少之又少,請不要以為用黑糖、蜂蜜就是很健康。每當我們吃進甜食,糖分會促使腦內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暫時性讓人覺得舒服愉快,然而這時身體又需要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和情緒就在攝取甜食之中一下飆高,一下陡降,分泌不穩定。不僅如此,這些糖分是不帶有其他營養素的「空熱量」,在攪亂內分泌後,還會轉成脂肪存在體內。所以,添加了精緻糖的甜食就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還是種成癮物質,讓你有種來得快、去得快的愉悅感,而這眼前的快樂持續不了多久,下次又想再來一點、多來一點,需求量愈來愈高。 假使我們現在對甜食已經開始成癮,覺得大杯飲料全糖都不夠甜的話,就要非常小心啊。我們曾討論過「戒糖的方式」,這次,就來說說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剛戒糖時戒糖後,你大概會想得到,剛開始會有點痛苦的。原本點綠茶時至少要半糖,現在變成不加糖,可能有點喝不下。畢竟我們對糖的需要是種成癮,那想要戒糖時,就跟想要戒斷任何其他對酒精、毒品成癮一般,變得很焦躁不安。戒糖者會說,剛開始點無糖的飲料後,腦袋瓜像被蒙上一層薄霧,更容易覺得疲憊不堪、頭痛,內心有說不出來的焦躁感呢。然而,請堅持下去,戒糖的好處即將出現腦袋更清晰很多人會想,要吃一點甜的,血糖充足了,腦筋應該會比較好吧!不過,攝取過多的糖分其實會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讓頭腦難以形成新的記憶,進而認知功能。戒糖之後,反而會讓頭腦裡正常分泌化學物質,讓思緒更清晰。皮膚變好過個幾天,戒糖者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皮膚變好了!畢竟當加工糖份愈多,身體就需要加強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的濃度高峰愈多,愈容易引起皮膚發炎反應,導致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受傷分解,皮膚就難保水嫩Q彈。而且當糖分攝取太多,體內糖化終產物愈多,也會破壞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所以很愛吃甜甜時,比較容易長皺紋,或有酒糟性皮膚炎、青春痘等問題,而這些狀況在戒糖後會獲得改善。睡得更好有些戒糖者會明確發現自己睡的比較好,或說能睡的比較深。根據研究,精緻加工糖會影響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慢波睡眠期是我們睡覺時的深度睡眠期,這段時間沒睡好,精神就比較差,意識鈍鈍的,比較沒辦法清醒過來,白天學習到的知識、記憶都更難存好放在腦袋裡。而快速動眼期屬於我們夜間作夢的階段。擺脫糖分的影響後,戒糖者半夜突然醒來的次數會變少,睡眠時比較不會那麼淺眠,整體來說都能增進睡眠品質。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剛開始想要戒糖的人,許多都是為了要減輕體重,畢竟這些多餘的糖分屬於「空熱量」,會轉成脂肪存入體內。因此常常吃太多糖,還會增高血壓與血中壞膽固醇的濃度。而開始戒糖後,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體重會降低,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降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根據研究,每天熱量來源中,糖分占了2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每天糖份佔熱量10%人的兩倍。牙齒更健康口腔內有糖份時,細菌就容易滋長。就算每天有好好刷牙,假使隨時來一杯可樂或珍珠奶茶,就會讓口腔成為細菌生長的好場所,就很難維持口腔衛生。所以,看到這裡,我們的建議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額外添加精製糖」的分量,無論是麵包烘焙品、醬料、糖飲等含糖的食物,最好是適可而止,不吃也沒關係。一般飲食建議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攝取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更明確,希望女性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在25克以內,男性在37克以下。然而,統計上看起來成人攝取的糖量常常超標兩、三倍以上。剛開始大家可能對「添加糖有幾克」是沒什麼概念的,而這時就要多多讀食物的成分標示。當食物標示上面有寫到「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都是指添加糖份。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含糖量小於5克的食物。精緻糖的陷阱如果認真看食物成分你會發現一罐330cc的可樂,總糖份就是35克。一天喝一瓶就接近添加糖超標了。而許多人認為很健康的乳酸菌飲料,糖份比例也極高,每100毫升常含有15克左右的糖,千萬不要以為上面寫著零脂肪或幫助消化就是健康飲品。 另外,一杯大杯700cc的珍珠奶茶,就算你很客氣的點了微糖版本,總糖量也是將近40克,全糖的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是超過60克的糖。為了健康著想,這些都是少碰為妙。更多減糖技巧,請看「七招減糖大作戰」。想要健康飲食,就要注意自己每次做出的選擇,不要養成喜歡重口味的壞習慣,才能常保健康。原文:
-
2020-09-05 橘世代.愛吃橘
照顧老小孩,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 凌煙為失智父母做飯療癒自己
今年5月底,作家凌煙(本名莊淑楨)將寫了10年,最後還閉關兩個月才完成的長篇小說交稿,接下來打算好好休息、陪伴家人。凌煙的盤算是,6月初北上接手弟弟照顧父母的工作一、兩個月,讓弟弟休息,她也趁這段時間好好陪伴父母。她預計開車北上,一路約朋友聚餐,幾天後抵台北。但當天才一上路,弟弟就打電話來催,她只好將所有約會先暫緩,想說來日方長,擇日再約。結果6月初北上,她就一路照顧父母至今,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翻天覆地的經歷了多數照顧者都經歷過的、連哭泣難過都奢侈的生活。到了台北,凌煙發現父母的退化比她想像得更嚴重。母親已經不認得她,她每天和媽媽睡同一張床、幫媽媽準備三餐、照料生活,媽媽卻天天問她:「小姐,我要叫妳什麼?」媽媽原本就心臟衰竭,記憶力也一年比一年差,但是這半年來嚴重退化,她手浮腫、肺積水、失能已達五級,簡單的刷牙、洗澡、吃飯吞嚥都有困難。而父親,去年開始會在半夜起床梳洗、穿戴整齊,有時走去熟識的理髮店敲門說要理髮,有時說要去坐車回鄉下投票;還曾騎機車出門說要回高雄,在新竹迷了路,被帶回家時手臉都已曬傷脫皮。這兩個月,凌煙帶父母就醫,診斷失能等級,辦了身心障礙卡;弄清楚長照2.0資源,安排職能治療、居家照顧;她幫媽媽餵食、洗澡,爸媽便祕時,她戴上手套,協助挖出硬便。這些日常的照顧都不是最辛苦的,最苦的,是失智者的妄想——明明剛給他吃完飯,他卻一口咬定還沒吃;刷牙、洗臉、洗澡已經無法自理,卻堅持要自己來;把腦中妄想當作真實場景,你愈反駁他愈生氣,不但出言攻擊,甚至有暴力行為。「人生真的好艱難,小孩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成家立業了,當了阿嬤終於可以輕鬆幾年了,但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了。如果照顧父母的時間拖得久一點,就換我也需要照顧了。」凌煙輕輕嘆了口氣,她一邊照顧父母一邊思考自己的老後,為自己買了長照險,也打算要去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說起這兩個多月父母的蒼老與失能,凌煙幾度紅了眼眶,但還好她愛做菜也會做菜,為連吃飯咀嚼吞嚥都辛苦的父母煮營養好吃的餐點,常常是身為照顧者的她,每天最放鬆療癒的時刻。【給老小孩的3道食譜】絲瓜吻仔魚粥材料:絲瓜、吻仔魚、蔥、芹菜、蝦皮、蒜頭、鹽、白胡椒粉、高湯、白飯作法:1.絲瓜切丁,蔥、芹菜切珠、蒜頭切碎。2.起油鍋,下蒜碎、蝦皮炒香,放入絲瓜丁略炒,加入高湯、白飯熬至適當軟度,加入吻仔魚煮滾,以白胡椒粉、鹽、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鮭魚粥材料:煎熟鮭魚肉、高麗菜、鮮香菇、洋蔥、蒜頭、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熟鮭魚肉剝碎挑出魚刺,高麗菜切丁,洋蔥切丁,鮮香菇切丁,蒜頭切碎,芹菜切珠。2.起油鍋,下蒜頭碎、洋蔥丁、鮮香菇丁炒香,放入高麗菜丁略炒,加入高湯和鮭魚碎肉,與白飯熬至適當軟度,以鹽、白胡椒粉、芹菜珠調味即成。●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南瓜粥材料:油蔥醬、絞肉、乾香菇、南瓜、蛤蜊、蝦皮、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南瓜削皮切丁、乾香菇泡軟切丁(香菇水加入高湯)、蛤蜊吐沙洗淨先煮開口(水加入高湯中)。2.起油鍋先炒熟絞肉,再加入香菇丁炒至香味出來,放蝦皮、白胡椒粉、油蔥醬略炒,倒入高湯,放入南瓜丁與白飯熬煮至適合的軟度,加入蛤蜊肉,用鹽與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再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延伸閱讀】父親節餐桌,星級美味 抵不過一碗懷念的意麵41歲辣媽靠超市料理,日日減醣狠甩18公斤!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5 新聞.生命智慧
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金鐘影后王琄:死亡來臨前,盡興活!
「這個世界就是一間巨大的安寧病房,我們都在這房間裡,不是嗎?」豁達通透的生命觀,來自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知名演員王琄的分享。10年前經歷父親從安寧病房離開的過往,她轉念笑看人生,精彩綻放。某天,生命無預警地被宣告了終點,快樂與疼痛,在時間的縫隙中流轉。看似前進,卻是為了所剩無幾的旅程倒數著。轉身,是為了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我在倒數,那你呢? 不慍不火的話音,飾演得知自己罹癌的女教授,王琄念出這段旁白,在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她一開始就告訴觀眾「我會死掉」。 她預知死亡,也預演死亡,最後,走向迎來死亡的那道光。 活著的概念,就是明白隨時會死 王琄本人比我們印象中的「金鐘演員王琄」看起來更年輕,更有精神!那是在鏡頭上顯老囉? 不,實在是她演繹的角色,軀殼裡都裹藏著老靈魂。我們要談安寧緩和醫療,替老、病後做準備,她全不忌諱,不僅是舞台上早已演練,現實生活裡,她亦真真切切走過與親人死別生離的幽谷。 「要談如何活著,對我來說,就是很清楚隨時會死。」死亡就在隔壁—經歷了劇場朋友離世,如同親近的友人吳朋奉驟別,以及6月6日綠光劇團工廠遭遇大火,「付之一炬也是死亡的象徵,提醒我,死亡與分離就這麼靠近,更要好好活著。」 幾歲才意識到想活得像現在的樣子?「40歲。」那時開始知道要自己找到快樂,一步步打掃梳理當下與過往。她說這是讓生命活得透明一點,「打從心底對很多事情不計較,說沒關係就是真的沒關係。」 這時,化妝師前來梳理她捲髮的弧度,抹上一道胭脂,抿抿嘴唇,王琄眼神一閃,就像舞台上的亮相,露出笑容請攝影師拍好看點,「今天的我永遠比明天漂亮,比80歲的我漂亮,只要這麼想,有機會就要留下美麗的樣子。」 這樣的她,也經歷過放下不快樂的歷程,決心要善待並原諒自己,才能創造更好更豐盛的生活。 「如果在死亡來臨之前,好好照顧過往對生命的怨懟,我相信,身體也能得到修復,或許就因此能減少生病、長年臥床的機會。」心理強健,你的身體會健康,財富也會順心俱足─就在40歲之後,王琄願意直視生命的脆弱,現在的年歲,才能發現自己的堅強。 重拾親密時光,把握機會道歉、道謝、道愛 「知道死亡一直都在,我選擇善待相遇的每個人。」心緒拉回10年前,王琄在安寧病房陪伴父親度過最後半個月。罹癌的父親,經急救恢復了心跳呼吸,但從此沒辦法開口說一句話。 從加護病房轉回普通病房,才是考驗的開始。雖然母親已早父親幾年離開,但當時有當軍醫的父親在,「一切有爸爸幫我們扛著,陪我們走過媽媽離開的傷痛。」現在躺在病床上無法言語的人換成了父親。 王琄憶及,還好醫護團隊讓他們三姊弟了解「安寧病房不會再做侵入式治療,是舒緩病人身體不適的緩和醫療空間」。 於是,她轉而說服當時還無法接受父親得放棄積極治療的家人,「爸爸曾經陪伴我們面對媽媽走掉的恐懼、對死亡的害怕,現在急救回來了,不應該讓他強忍插管的痛苦。」 她堅信,爸爸是回來陪他們準備好面對、接受死亡,「這是父親給我們無條件的愛。」在這段路途,不能再讓父親受苦,要陪他輕鬆走過。 生命的安排很奇妙,父親住安寧病房的日子,王琄的工作恰好都排開了,她理所當然成了能長時間陪伴爸爸的人。每天搭最早一班車到醫院,最晚一班車離開,「到現在我都很感謝有那段日子,讓我又變回可以躺在爸爸身邊撒嬌的小女孩。」 每天一見到爸爸,就跟他講話,「感謝他,告訴他我很愛他。」 王琄的父親曾擔任農耕隊隨隊醫師,有段時日,她也充當隨隊小跟班,「那時我就像爸爸唯一的孩子,獨占父親的愛。」跟父親培養了「革命情誼」,情感親密、濃厚,但隨著長大成人,竟然要到安寧病房,才重拾與父親獨處的時光。 有些時刻,爸爸躺在病床上眼光望向王琄,他說不出話,兩行清淚就這麼流了下來。「我對爸爸告解小時候不懂事,很抱歉做錯了什麼事,他沒法回應我,兩人對看,卻好像什麼都懂了。」 王琄點出,「人還沒斷氣前,我們不是都在安寧病房嗎?如果一直在這裡,又何須害怕?」 直視死亡,好好說再見 每天往返安寧病房的兩個星期,王琄至今仍感念醫護人員對病人及家屬從身體到心理的周到照護。「他們各方面都處理得非常好,讓家屬處在安心狀態。」她曾經問當時照顧爸爸的護理人員,為什麼會設想得這麼周到?「人走時要有尊嚴—這就是他們顧念的初衷。」 護理師希望病人在這段時間能更舒坦,特地去學習精油按摩,「順著父親呼吸節奏,為他放鬆肌肉。」嗅聞著安寧病房的噴霧香氛,王琄身心也變得更柔軟。直到那天晚上,醫師看父親即將彌留,請她家人都過來醫院。 三姊弟一個個輪流跟爸爸說再見。「我很感動的是,能在這個寧靜的地方,跟爸爸好好道別。」看著爸爸緩緩吸氣再吐氣,「最後他嘴角微微上揚,給我們一個微笑,在很溫暖的狀態之中,離開了。」 她很慶幸,沒有急遽面對生死交關的驚嚇,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這緩慢的過程,是給我們最棒的禮物。「面對死亡他也不流露恐懼;死去,也能這麼優雅。」在安寧病房裡,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病人有機會也有時間去眷顧家屬的心理狀態。 「這個經驗讓我有機會直視死亡,很美,不是嗎?」她自問,如果沒有這兩周的時間好好告別,父親給他們的禮物,收得到嗎? 安寧病房,是人生最後一個度假中心 「最後陪伴爸爸的日子,是極美好的時光;如果你的至親家人需要緩和醫療,我建議盡可能去接受這樣的方式。」 站在過來人的立場,王琄覺得這是一段她生命裡最不想錯過的光陰。「很多人面對至親病痛難當,遭逢生離死別與是否終止醫療的抉擇,時間往往急促到來不及思考。」若有一兩周的時間,病人能在安靜舒適的環境受到照顧,作為家屬,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原本未設想的療癒。 王琄以為,理解生命的諸種歷程,是全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會因為理解而產生敬意,更重要的是,要離開的人,很清楚他要走,更能放心接受這最後的旅程。」安寧病房,是人生最後一個度假中心,「活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可以無所事事而沒有罪惡感,能這麼任性,多好!」 她也明白,無論病人或家屬,都有可能無法接受宣判進入安寧病房的事實,那都是源自「對於要說再見的恐懼。」王琄建議,民眾有機會就多去了解緩和醫療在做些什麼,「好好地看看他,摸摸他,反倒是在陪伴自己。」 在這兒能創造很好的陪伴記憶和經驗,「躺在那裡的人,多數時候只能被決定,但家屬卻有機會創造新的可能,你能跟病人說出過去不敢表達的事情,這都是為活著的人而做的。」創造美好的分離經驗,不留下遺憾,正是王琄真切的體會。 活得盡興,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活得盡興, 淋漓盡致!」在《當妳轉身之後》王琄飾演的女主角已在罹癌後預知死亡紀事,「我們現在已逐漸能接受了解自己期限所在,而後好好生活。」 王琄自忖,現下看似隨心自在的她,祕訣無他,就是「盡興活」三字而已。「曾在書上看過,『每次分別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這句話,提醒了我要好好活!」這時她提出了非常有趣的比擬,「人還沒斷氣前,我們不都在安寧病房嗎?如果一直在這裡,又何須害怕?」 她的生死觀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死神一直都在旁邊,最後要離開時,就是與死神共舞,對我來說,也是很私密、很值得珍惜的體驗。」 為了能跳出最優雅美麗的最後之舞,「今時此刻我們都要好好對待每個相遇的朋友。」人生走到最後,就是希望輕盈的離開,對吧?王琄拋下一個問號,笑著轉身離開。(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阿嬤最大願望是不插管,把握機會跟家人講話 生命走向終點,你想怎麼和世界道別?.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50歲以上的營養學!5個方法遠離「低營養」問題,預防肌少症、骨質疏鬆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27 癌症.其他癌症
男大生右膝痛 竟是惡性骨肉瘤上身
18歲吳姓男大生右邊膝蓋突然非常痛,祖父母說去推拿就好了,但雙親不放心堅持受檢,卻發現接近膝蓋的骨頭不只有腫瘤,還被吃空了,確診是惡性骨肉瘤。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翁閎楷今天指出,這名就讀大一的男大生,右邊膝蓋沒受過傷,卻無緣無故疼痛,晚上睡覺也痠痠的,固定痛在同一個位置,還可摸到一個腫塊;X光片一照,發現大腿遠端近膝蓋骨頭已被吃空,更有腫瘤陰影,切片檢出惡性骨肉瘤。男大生接受化學治療後,進行腫瘤廣泛性切除與自體骨重建手術;這個手術就是先將帶有腫瘤的骨頭切下,放入液態氮中殺死腫瘤細胞,再放回體內固定,待傷口穩定,再繼續接受化學治療;男大生術後恢復良好未復發。翁閎楷表示,大多數骨腫瘤易發生在兒童到青少年階段,這段時間骨頭生長速度最快,因而造成變異及產生腫瘤,但在受檢時也得排除生長痛等,才能做出診斷。兒童或青少年的生長痛和腫瘤痛有些異同點,相同的是可能都會出現夜間疼痛,睡到一半痛到醒來,也會有骨頭痛和關節痛等問題;不同的是:腫瘤痛會持續在同一個地方,有時可摸到腫塊,生長痛則是時左時右,有時在上肢,有時在下肢;運動時,腫瘤疼痛會持續,生長痛會獲得緩解。翁閎楷說,台灣傳統醫學發達,有些人受傷或疼痛會選擇以推拿治療;但兒童或青少年肢體疼痛得非常小心,應檢查確定不是骨腫瘤再接受推拿,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統計顯示,兒童到青少年階段最常見的惡性骨肉瘤,患者接受推拿後腫瘤會長得比較大,容易轉移到其他地方,手術後容易復發。其實不只是骨肉瘤,大多骨腫瘤不管是良性或惡性,臨床上也會看到同樣的現象。骨腫瘤治療因良性或惡性而有不同。翁閎楷說,絕大多數良性骨腫瘤不需處理,追蹤觀察即可;另一小部分良性骨腫瘤的攻擊性較強,會吃空骨頭而有結構穩定問題,須將腫瘤刮除,再以化學燒灼或輔助冷凍治療處理腫瘤內壁,以殺死殘存的腫瘤細胞,減少復發,最後將骨頭填入缺損處,依結構穩定狀況決定是否加上鋼釘鋼板固定。惡性骨腫瘤治療較為複雜。以骨肉瘤為例,過去治療癒後非常差,截肢率幾乎百分之百,如今因化學治療和手術定位進步,存活率大為提高,肢體保留重建手術是當今治療惡性骨腫瘤的首選方法。
-
2020-08-26 橘世代.時尚橘
去哪捐?哪裡賣?善用「5方法」讓家中囤積物,找到適合的家
丟物,是為了讓它有適合的地方丟物的快樂,不僅於減量生活的負擔。以「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出發,我們不只是丟物,而是讓物品有適合它的下一個家。丟物的同時,能換來「分享」的加倍快樂。如果你也正在煩惱,堆積如山的無用物能何去何從,以下五個提案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空出家裡那堆滿雜物的角落吧:1.網路二手拍賣網路上的二手拍賣物流發展成熟,只要簡單的步驟,你就可以建立個人賣場,以較低的價格把二手但品質保存優良的物品轉售給需要的人。使用者較多的平台包括蝦皮拍賣、旋轉拍賣,或者是各大專院校的二手交流版,都能讓物品分享給適合的新主人。如果想要賣二手書,也可以使用讀冊平台。2.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整理東西行有餘力,可以直衝前線,把好物分享給人群!北部幾個有名的二手市集 / 跳蚤市場,包括:天母生活市集、四四南村跳蚤市場、公館跳蚤市場、板橋黃石二手市集、福和橋市場⋯⋯,都是熱門的擺攤地點。不同的市集有不同的選物風格,可以根據家中要二手拍賣的物品來尋覓適合自己的擺攤地點哦。3.實體二手書店 / 衣服店許多人在選擇舊物回收時,會考量實體二手店。看過的書要分享給更多人,可以參考 我要賣書-茉莉二手書店、林檎二手書室。讓美美的衣服有適合的地方再被賦予生命,如 la flea 拉福利,都是推薦的二手衣收購 / 捐贈處!4.政府管道 / 非營利機構政府各地設立的舊衣回收箱,或者是公私立圖書館、孤兒院都是能讓衣服、書籍、玩具再次被利用的管道。或者,也能尋找重視環保與回收再利用的非營利機構 / 社會企業,如:心怡舊衣回收、綠天使二手衣。5.選用有回收系統的品牌 / 物品想要減少丟物時的不捨,在購買時就要放心思!市面上愈來愈多企業推出瓶罐、紙袋回收機制,憑使用過後的包裝,再次購買時能獲得折扣。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再留著以為會拿來裝東西的無用瓶罐、紙袋,而是能心甘情願地讓他們進入綠色的循環。二手回收在各地風靡,除了以上盤點的二手管道,極簡不只是改造人類生活,同時也是讓地球回歸簡單的態度!本文摘自《女人迷》|女人迷精選延伸閱讀。心理學給「囤積者」的 3 心法:捨不得丟,不是你的錯!。療癒紓壓的「丟物術」:少一點,大腦更快樂。懶人打掃法:養成五個習慣,不用二次整理房間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