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生醫工程
共找到
13
筆 文章
-
-
2024-05-02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即日起開始徵件 期待發掘mRNA研發潛力新星 展露臺灣生技實力
由莫德納台灣及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即日起開始徵件至6月15日,號召臺灣新創公司、醫療與研究團隊等參與,最終將選出5組獲獎團隊能夠獲得總額新臺幣250萬元獎金,且今年分別在初審以及複審的入圍階段增加以下新的輔導資源「Pitch Master Camp」和「Pitch Mater Class 1 on 1」,從傳授入圍者專業提案簡報技巧到客製化的一對一專業輔導,協助各個團隊展現珍貴的研究結晶,讓臺灣亮眼生技研發實力再次驚豔全球!「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歡迎全國科研團隊踴躍參與提案徵案項目:五大治療領域,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徵案類型:「mRNA技術、傳遞系統與優化」或「生物醫學研究」等類別。徵件時間:即日起至6月15日下午5時整止。詳細競賽相關資訊公布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官方網站,歡迎有意願報名者上網查詢(活動網頁https://mrna.care/mn01frqjA)。莫德納台灣總經理李宜真透露:「雖然mRNA仍算較為新的研究領域,但臺灣人才濟濟,從2023年的獲獎案件中,我們已經看到臺灣團隊許多前瞻的研究成果,讓莫德納總部感到非常驚喜,高度肯定臺灣的新創研發與研究水平。」上屆獲獎團隊之一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分享:「耗時十年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能獲評審青睞對我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讓我們更堅定研究的方向,研究支持經費更成為了我們創業的基石,盼透過這套系統取代傳統動物實驗,更聚焦在藥物測試平台的創新設計。」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去年收到多元的研究案,深刻感受到臺灣生技產業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與充沛的研發量能,期待今年也期待能看見更多新血參與挑戰,藉由莫德納的mRNA技術經驗,互相切磋交流,加速推進臺灣生醫產業發展!李宜真說,莫德納秉持著創業家的精神,期盼幫助加速臺灣優秀研究團隊的成果落地,除了提供獲獎團隊獎金與業師輔導的資源外,今年更會在入圍階段規劃Pitch Camp簡報溝通大師班,促進團隊邁向國際舞台的技能培養機會。
-
2023-12-12 焦點.元氣新聞
陽交大團隊打造仿生肺晶片結合動態系統,創藥品研發新境界
「老鼠的呼吸比人快5到7倍,呼吸道黏液分泌只有不到人類的30%,即使藥物用在老鼠身上有效,也不一定適用人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花費大約十年時間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希望透過這套系統取代動物實驗,他說,除了想減少動物犧牲,基於上述理由,他也期盼藉由這套系統增加藥物實驗的精準性,讓藥物研發效率大幅提升、拯救更多人命,進而達到「救人、動保」兩目的。由於這樣的起心動念,促使陳冠宇踏上了仿生器官研發之路,十年期間,在他與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原本被視為冷門的研究領域,也終於開花結果,且在中研院、莫德納所攜手主辦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中獲得關注。陳冠宇說,在所有得獎研究計畫中,「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最獨特之處在於,這項計畫主要聚焦於藥物測試平台的創新、設計,這樣的理念可獲得評審青睞,對研發團隊來說,是很大的鼓勵,也非常不容易。打造仿生肺器官系統,更能創造新藍海陳冠宇分享道,國外發展仿生器官技術已逾十年,當初之所以選擇人體肺部進行仿生器官晶片研發,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肺部疾病的盛行率相當高。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將近五千人因COPD失去生命,若成功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搭配動態系統設計,相信許多病患可受益,藥物研發流程也會更順利、更有效率。陳冠宇團隊所研發的「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包含「人體仿生肺晶片」與「動態、吸入性循環系統」,他解釋,肺部與其他器官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肺部充滿氣體,也會分泌液體、黏液,若想貼近人體真實呼吸狀態,除了晶片,也必須透過動態、吸入性循環系統模擬「呼吸時的肺部環境」變化,這環境充滿氣體、液體流動,能大幅提升對藥物吸收和代謝研究的準確性,而這是很高的門檻,這也是這項研發成果的獨特所在。創新仿生器官崛起,引燃醫藥界重大變革「我們所做的事情,是進行真正的『改變』!」陳冠宇表示,傳統藥物研發流程,一定要經動物實驗階段,若透過這套系統,就不一定要用動物做實驗,對整體製藥產業,將帶來極大變革。據統計,研發新藥在臨床前階段時,若在非人類模型做實驗,也就是進行動物實驗就算成功,當進入臨床試驗,失敗率還是高達92%以上 ,除了花費大量時間,研發費用的耗損也非常驚人,若用仿生器官晶片取代動物實驗,甚至進行動物實驗很難做到的罕見疾病和大規模藥物探索,除了可以提升臨床試驗成功率,也可省下大量經費、時間。對於國際藥廠莫德納所持續專研的mRNA技術,陳冠宇觀察到,若有一個理想平台可協助進行藥物研發,讓mRNA治療更有機會運用在囊性纖維化等罕見疾病,並測試吸入性給藥途徑等可行性,對mRNA藥物研發,一定可提供更大助益。研究團隊十年磨一劍,終在國際嶄露鋒芒提到這次獲得「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肯定,陳冠宇表示,這次台灣本土所研發的科技成果可以這麼成功,受到國際藥廠關注,實在是非常榮幸,也十分感謝,這也意味未來這類跨領域研究將逐漸受重視,希望該團隊研究成果可以被更多國際藥廠採納,未來,對於人類生命、動物生命,也可帶來更正面、長遠的影響。
-
2023-11-10 焦點.元氣新聞
莫德納、中研院強強聯手神助攻 台mRNA獨角獸實力大躍進
「我們在剛開始成立10年期間,完全沒有商業化產品,直到最近3年,才有驚人轉變!」在莫德納(Moderna)與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攜手舉辦的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當天,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該公司團隊研發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而一炮而紅的經歷勉勵台灣新創團隊,期待台灣研究mRNA相關領域的學者、團隊可以與全世界的mRNA專家激盪、交流,並針對許多醫療、公衛上的困難與挑戰提出創新解方。強強攜手,成就更好未來「我們希望幫助台灣新創mRNA團隊多一個平台,多得到幫助,讓他們的研究主題落地,或達到預設研究目標,有一天幫助人類克服更多困難疾病!」談到首次舉辦「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初衷,莫德納台灣公司總經理李宜真指出,莫德納的新創之路,在公司剛成立的十年期間,也是走得非常辛苦,期待透過莫德納的經驗與過去的成果分享,讓台灣mRNA新創團隊獲得更多學習、啟發。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也是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重要推手之一,他表示,該中心重要願景為「以創新科技來增進人類健康福祉」,多年來,莫德納深耕mRNA疫苗、藥物開發領域,希望更全面醫治、預防各項疾病,讓人類整體生活更美好,關於這點,雙方的願景、理念十分契合,透過這次強強聯手,期待更多台灣新創團隊、生技公司躍上國際舞台,並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資源整合、挹注,讓新創團隊更添前進動力事實上,中研院與莫德納的合作契機始於2023年6月,當時,中央研究院與莫德納(ModernaTx)、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除了連結雙方研發、輔導資源,也希望加速國內mRNA科技發展,同時培育mRNA研究人才。同時,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也與莫德納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研究團隊共襄盛舉。在這次的活動中,共有35組研究團隊參與,得獎名單包括: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等5組團隊獲獎。從得獎者背景資料可了解,獲獎研究領域遍及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免疫腫瘤學(Immuno-oncology)、罕見疾病(Rare diseases)、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與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每組獲選團體、個人可獲得新臺幣50萬元研究獎金,且可獲得莫德納台灣所提供一對一業師輔導機會。揮淚播種、耕耘,終於歡呼收割對於這次活動的評比過程,李宜真有很深刻的觀察,她說,這次的評比標準包括「整體規劃創新度」、「商業化的可能性」,以及「產業鏈結關聯性」等。原本擔心mRNA相關研究很冷門,參賽情況可能不會很熱烈,沒想到竟有35組研究團隊報名,涉及領域很廣泛,超乎預期。李宜真解釋,這代表台灣的mRNA研究量能帶有深厚底蘊,未來極具發展潛力,若加上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資源,「相信這樣的研發動能與成果,有朝一日可以和世界鏈結,並更早達到研究目標或商業化目的」。吳漢忠也觀察到,這次參加評選的35組研究團隊「都有相當好的水準」,常讓評審很難做下決定,最後篩選出5組團隊,其中4組團隊來自中研院、大學院校等學術機構,另一組則來自生技公司,其主要技術也是來自中研院團隊的研發、技轉授權,若獲選團隊和莫德納攜手合作、互補,未來研究應該可以進一步開花結果,並對世界產生長遠貢獻。mRNA的運用,未來潛力驚人「mRNA原本就生於我們體內,它可以製造蛋白質來幫助身體、抵抗病毒,或保護我們。」談到mRNA的運用原理,Patrick Bergstedt指出,如果這樣的機制、作用可用於預防某種病毒,自然也可適用於多種其他病毒防治,目前研究已證實,mRNA疫苗除了可以預防Covid-19攻擊,對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也可產生防治效果。其他像登革熱、瘧疾等傳染性疾病,或許也都適用。「Moderna的成立,是為了推進mRNA科學進展!」Patrick Bergstedt進一步解釋,mRNA科技不只應用於傳染病防治,其研發領域也包括腫瘤免疫療法、個人化癌症疫苗與罕見疾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面向,目前莫德納共有47個研究發展計畫。透過莫德納平台,全世界許多科學家聚集於此,更能發揮所長,擴大研發效益,台灣研究mRAN相關研究的科學家若能一同加入、共享平台資源,研發量能應該可以更強大,且更有機會克服瓶頸、達成目標。對於mRNA科技的研發、應用,中研院團隊也是默默持續耕耘。吳漢忠表示,由於該院廖俊智院長的支持,中研院團隊不斷精進mRAN技術,期待能夠「化學為用」,幫助技術順利走出實驗室,讓病患「用得到」。為了縮短研究到應用、商品化歷程,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已建立先導核心設施,並逐步建構完整生醫產業生態系,期盼加速mRAN疫苗、藥物的研發與運用。持續厚積實力,才能創造更大效益Patrick Bergstedt認為,台灣擁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也有很深厚的經濟、科技研發實力,因此成為半導體領導者,未來,台灣也很有機會成為世界生技產業的領頭羊。同時,莫德納也希望與台灣合作進行更多醫學研究,讓台灣醫學發展擁有更多進步的量能。李宜真則期盼「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可以年年舉行,並成為mRNA研究學者間的交流饗宴,mRNA科技的進展,也可以在彼此資源連結、分享中壯大、開枝散葉。吳漢忠也希望mRNA技術可在台灣進一步扎根,透過各方整合、合作,未來可以創造更大利基,藥物、疫苗研發成功的機率也可大幅提升,與世界接軌的腳步,也可更加穩健、踏實。莫德納+中研院+台灣新創團隊,打造獨特、原創新價值在「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上,在場許多獲獎、入選研究團隊都深受感動,許多人也深深感受到,在莫德納與中研院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團隊的攜手努力下,台灣mRNA新創團隊的亮眼成果將很有機會嶄露頭角,除了為mRNA領域注入更多鮮活量能,也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貢獻,並打造更多元化的獨特、原創新價值。
-
2023-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專家讚我生技研發水準
為加速我國mRNA研究,莫德納台灣公司發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成績揭曉,共35隊報名,最終選出5組獲獎團隊與個人,各自獲得50萬元獎金,以及莫德納總部資深專家「一對一」輔導。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唐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等人出席頒獎典禮。陳建仁在致詞時感謝莫德納支持台灣對抗流行病傳染,希望透過該產研合作計畫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研發成果遍地開花。唐堂則說,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的投資與產學界與科研界的密切合作,中研院將持續培育台灣創新與卓越人才,協助台灣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李宜真表示,原本擔心報名團隊過少,但反應卻超乎預期,共有35隊報名,各隊研究水準、創新理念,令人驚艷,「我給台灣生技研發及創新能力打95分」。吳明賢強調,本次35件研究案,來自全國產、學、研、醫界,跨及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專業領域,經專家評審團多次審慎討論後,決定5名獲獎團隊與個人,分別為: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Noninflammatory immune cell-targeted mRNA delivery for immunotherapy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Development of Moderna‘s Inhalable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Using Biomimetic Lung Chip Technology3.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 novel dendritic cell targeting Low-Sugar Universal mRNA Vaccine against Influenza4.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mRNA/β-Glucans@LNP Oral Cancer Vaccine5.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Development of Novel LNPs for Immune Cell Engineering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自家公司致力於研究「信使核醣核酸」(mRNA),直到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讓世人瞭解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成就,例如,Moderna製造新冠疫苗,從人體試驗至接種疫苗,只需42天,並能在100天內更新疫苗,相較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成人呼吸道疾病是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負擔,全球皆然,目前莫德納積極研發「多合一」疫苗,保護成年人呼吸道的有效疫苗,可以抵禦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毒。另外,腫瘤學領域也是 Moderna關注焦點,莫德納陸續開發針對個別腫瘤的針對性 mRNA 治療方法。例如,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癌症。Patrick Bergstedt強調,「mRNA科學的重要性,未來數十億人將得到治療,疾病將得到預防。」,該公司與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攜手合作,希望透過這次創新獎,可以幫助台灣生技產業進步。Patrick Bergstedt以自家經驗鼓勵所有新創業者,莫德納於2010年創立,前10年只能倚賴投資者的金援,莫德納CEO斯蒂芬·巴恩塞爾就曾說過,「自己無數個夜晚失眠,想著公司會不會成功?」,因為他知道莫德納如果不是非常成功,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敗,不會有任何的中間值,為此,必須持續精進研發,永不懈怠。
-
2023-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疫苗防癌時代將至!國衛院客製化癌症疫苗取得重大進展
癌症不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絕症,癌症「慢性病化」時代已經來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在新藥探索上有完整生態系,在新藥開發、老藥新用、處方改良三大方向著力,並透過健康大數據資料庫建置,蒐集真實世界數據,加速藥物開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納保評估。目前國衛院一項跨癌別的「癌症疫苗」計畫今年初獲衛福部食藥署核可,現正展開臨床試驗。基因分析工具 助力研究新冠疫情期間,疫苗話題掀起熱潮,免疫學家出身的司徒惠康表示,過去30年不少單位投入癌症疫苗研發,但因專一性癌症抗原不易尋找,發展「癌症疫苗」並不容易。過去十年因為基因分析工具進展,科學家較容易找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的抗原表現,進而設計出癌症疫苗。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團隊歷經二年的努力,在今年二月取得食藥署核可,開始進行一項癌症疫苗的臨床試驗。該研究以胰臟癌、膽管癌為主,藉由精密基因定序及AI技術找尋出癌細胞中特定的突變抗原片段,以及分離出患者自身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兩者結合後經過培養,再打回患者身上,預期可在患者體內誘發免疫反應,進而有效清除癌細胞。兩種腫瘤 動物驗證有效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自行開發並取得專利的「脂質化重組蛋白」及「靶向抗原」兩種技術,也將用於開發癌症疫苗。司徒惠康說,靶向抗原技術是利用大多數腫瘤都會有高表現的生存素為抗原,預期可應用到不同種類的癌症治療。目前已在兩種腫瘤的動物模式驗證其療效,並完成初步毒理試驗驗證其安全性,持續朝臨床研究邁進。此外,國衛院同步進行mRNA與DNA的癌症疫苗開發,在肺癌研究上顯示具有抗癌能力,將持續提升其抗癌效果、測試其他癌別治療,並合併傳統治療方法,希望盡速進入臨床試驗。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設有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癌症研究所,以及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是國內少數在新藥探索上具有完整生態系的機構,也正積極進行新藥開發研究。處方改良 可減少副作用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在過去20餘年,研發出至少十個以上針對不同疾病的候選藥物,目前已有七個進入臨床測試階段,其中不乏癌症新藥,「再經過一段時間,就有機會找出針對不同癌別的有效治療藥物。」「國人罹患癌症的基因突變型態,跟國外未必相同,國際的標準治療方式不見得適用於國內患者。」司徒惠康表示,藥物的「處方改良」係針對國際行之有年的標準處方進行優化,透過更改使用的藥物種類,降低藥物副作用,並提升療效。過去膽道癌國人罹病後預後極差,國衛院團隊近期開發一項膽道癌的處方改良,明顯減少副作用,患者的存活率及存活時間皆有上升,「提供國內癌症患者最直接的幫助。」2023癌症高峰論壇 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時間:4月8日(六)上午10:00至16:004月9日(日)上午10:00至15:00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
-
2022-12-07 醫聲.Podcast
🎧|發現罹癌,戰勝存活期平均5個月魔咒!國衛院專家甩掉過去常吃三種食物
一場晚期癌症的衝擊,讓國衛院專家林峯輝驚覺過去飲食、生活習慣是多麼殘害自己的身體,同時他也深刻體會癌症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重要性。「我以前喜歡吃鹹酥雞、泡麵,還喜歡喝酒,以為自己身體健康,是『天公囝仔』,沒想到一健檢,就得『大獎』!」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台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林峯輝去年8月接受健檢發現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若不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剩5個月,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也只有9個月,他咬著牙接受一次次化療,也拋棄過去不健康生活習慣,目前逐漸走出癌症幽谷的他,深深體會癌症檢測、癌症預防的重要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智慧醫材導入,檢測結果更精準林峯輝投身教育、學術研究逾三十年,曾專研運用「免疫聚合脢連鎖反應方法、套組」檢測早期鼻咽癌,對於癌症檢測、診斷科技、智慧醫材發展趨勢有深刻的觀察。他分析,癌細胞檢測科技包羅萬象,目前已可透過奈米科技放大癌細胞DNA訊號,代表少許癌細胞也能偵測。另外,林峯輝指出,隨著智慧醫材的創新發明,癌症診斷更趨於精準,像國衛院團隊在MRI(電腦核磁共振攝影)判讀導入智慧醫療軟體、癌症影像學診斷與智慧醫療的結合等,都有創新表現,同時也讓診斷更精確,也更有效率。台灣的智慧醫材研發若能以產業鏈模式進一步串聯、整合,或可發揮更大效益。公私合作,智慧醫材研發更添動力近年來,國衛院參與、執行跨部會「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並於110年1月15日成立「精準醫療合作聯盟」,也就是運用公私合作聯盟模式,邀請產業界共同參與精準醫療合作計畫,期待更聚焦癌症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科技的優化與精進。林峯輝認為,台灣民眾帶有多樣化基因,是基因寶庫,藉由精準醫療合作聯盟的連結與更多優質智慧醫材的導入,可推進癌症檢測、風險評估進展,而智慧醫材的設計,因參考的基因庫資料夠多,且更全方位,精準程度也可更提升。「大家要Stay away from cancer inducer(遠離癌症誘發因子)!」談到癌症預防議題,林峯輝語重心長強調,除了基因因素,想預防癌症,飲食、生活與環境因素環環相扣,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抽菸、喝酒、熬夜、不運動等,都會導致罹癌風險上升,因此根本之道在調整生活習慣,由於治療、精準診斷科技的進步,即使罹癌,也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同時他也期盼更多優質企業加入精準醫療合作聯盟,攜手為提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打拼、努力。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林峯輝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工所終身特聘教授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合聘教授學歷: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博士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碩士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學士經歷: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工組主任國科會醫工學門召集人台灣大學醫工所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
-
2022-06-20 癌症.抗癌新知
海扶刀精準度大躍進!國衛院模擬技術縮短40倍手術時間
癌症長達4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標靶藥、外科手術、放射治療的共同精進目標都是「專殺癌細胞、保護正常細胞」,像是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手術(海扶刀)、射頻灼燒術,都是特別適用於乳癌、肝癌、肺癌這類實體腫瘤的新技術,但還要靠精準的術前模擬,才能在最短時間殺光腫瘤,又不傷無辜正常細胞。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克沁所研發的術前評估數學模型,模擬結果具有優越的一致性,可達成更準確的定位、計算出剛剛好的熱能強度參數,近年陸續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與《Computers & Fluids》。馬克沁表示,與傳統的手術、放射性化療相比,海扶刀是將適當的溫度集中在局部腫瘤區域,使腫瘤壞死,具有非侵入性、非游離性、治療後併發症少等優點,可以用於大範圍的給除性治療,是沒有傷口的無創手術。可用於良性和惡性腫瘤的治療,例如 前列腺腫瘤、肌瘤、乳腺癌、骨癌、腦癌、肝癌、胰腺癌。馬克沁表示,因為人體組織很複雜,海扶刀仍可能造成健康組織的傷害,因為治療的精準度,會受到皮下脂肪厚度、病灶深度位置和大小、皮下脂肪厚度、周邊血管組織分佈的影響。事先模擬治療時組織受熱的範圍和溫度,可精準畫定治療區、計算出最佳治療參數,包括輸出能量、治療時間、治療路徑。馬克沁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他所研發的數學運算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可將手術操作時間縮短10到40倍,即從數小時縮短到數分鐘。國衛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峯輝表示,過去可能要畫比較大範圍,才比較安心有處理到整個腫瘤,但就會犧牲到交界處的一些正常的組織。馬克沁的模擬技術可幫助醫師事先知道手術時病灶及周遭溫度會到什麼程度,畫定誤差更小的治療範圍,有助完整殺死癌細胞、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並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林峯輝表示,這項技術可發展為搭配各種治療儀器的商業軟體。比方說,如果海扶刀儀器廠商擁有這項技術授權,就能透過提升自家儀器的治療效果、提升競爭優勢,現在已有國內廠商正在洽談。針對常用於肝癌的射頻燒灼術,馬克沁另有開發出模擬模型,也即將在台大醫院進入測試階段。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全力支持精準醫療研究,為了提升分析技術,今年買了六台超級電腦,也請華碩電腦技術人員進駐協助,希望促成理論研究逐步進入臨床試驗、完成技術轉移。林峯輝表示,馬克沁是超音波、流體力學、計算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所以特別聘請他到國衛院,已發表多項領先國際的重要研究,也持續申請專利。馬克沁來台12年,今年歸化為台灣公民、在台灣結婚,是國衛院生醫工程領域的重要人才。
-
2021-09-14 癌症.乳癌
國衛院治療乳癌新利器 海扶刀再進化免除燒傷風險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過去的治療方式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療或化療。近年「海扶刀」治療方式可讓病患免開刀,但易有心肺臟、皮膚燒傷的問題。因此國衛院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透過精準定位免除燒傷風險,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上。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表示,傳統利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乳癌,但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對高齡病患風險較大,且有些病患無法接受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造成病患退縮。近年出現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系統治療方式,則是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讓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乳癌病患便可不須麻醉、開刀治療。但原先的海扶刀系統為「碗狀」,其超音波聚焦的方式容易傷到胸大肌、心臟、肺臟,也易燒傷皮膚。根據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地的治療數據,皮膚燒傷者約三到四成。另外,原海扶刀系統打出來的投射熱點如同一顆米粒,針對3至5公分的腫瘤,燒完需要兩小時。陳景欣指出,國衛院研究團隊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圓環形的超音波發射方式可讓波束平行於胸骨,就能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並且藉由仿體消融試驗、豬肉包圍脂肪的消融實驗等,發現藉由調控輸入不同的電壓,使投射的超音波可成為環性的焦點而非單一熱點,30分鐘便可燒完一立方公分,大幅降低治療時間。期盼未來經臨床試驗以及食藥署查驗登記通過後,可成為乳癌治療新選擇。
-
2021-09-13 癌症.乳癌
國衛院研發「戒指型」海扶刀治療乳癌 免開刀、降燒傷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但過去常見治療方式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療或化療。雖然近年有「海扶刀」的治療方式可讓病患免開刀,但容易有心肺臟、皮膚燒傷的問題。因此國衛院開發「戒指型」的海扶刀系統,透過精準定位免除燒傷風險,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表示,傳統利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乳癌,但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對年齡大的病患來說風險較大,且有些病患無法接受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造成病患退縮。近年出現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 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系統治療方式,則是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讓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病患便可不須麻醉、開刀治療乳癌。但原先的海扶刀系統為「碗狀」,其超音波聚焦的方式容易傷到胸大肌、心臟、肺臟,也容易燒傷皮膚。根據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地的治療數據,皮膚燒傷者約三到四成。另外,原海扶刀系統打出來的投射熱點如同一顆米粒,針對3至5公分的腫瘤,燒完需要兩小時。陳景欣表示,國衛院研究團隊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圓環形的超音波發射方式可讓波束平行於胸骨,就能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另外,藉由仿體消融試驗、豬肉包圍脂肪的消融實驗等,發現藉由調控輸入不同的電壓,使投射的超音波可成為環性的焦點而非單一熱點,30分鐘便可燒完一立方公分,大幅降低治療時間。陳景欣說,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2018年和2020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申請,同時申請美國與中國專利審查中。期盼未來經臨床試驗以及食藥署查驗登記通過後,可成為乳癌治療新選擇。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吃減肥藥不再腹瀉油便 國衛院新奈米技術最快下周技轉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市面上的減肥藥物有75%皆含有奧利司他Orlistat的脂肪酶抑制劑成分的藥物;然該成分會抑制油脂吸收,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恐會有腹瀉、油便等問題;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最近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能成功搭配該款藥物解決其副作用;該技術預計下周能完成技轉,將來可直接應用,作為添加在食物的健康食品、或搭配Orlistat的處方新藥。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根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長時間肥胖恐引發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些肥胖者不易控制外食的油脂攝取,會經由醫師建議開立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來抑制油脂吸收。對此,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履維指出,因為此類藥物以脂肪酶抑制劑Orlistat為主要有效成分,降低進入腸胃道脂肪的降解作用以及體內吸收,促使被抑制無法降解的油脂只得從大腸排出體外,因此導致腹瀉與油便等擾人之副作用。為解決上述副作用,羅履維與研究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他說,中孔洞奈米矽球是一個150奈米大小的6角形結構,裡面的結構就像隧道入口,可以形成很大的表面積,讓原本在腸胃中不被吸收的液態油脂,進入中孔奈米的「座位」,受到固定後,以固態的形式排出體外。羅履維還說,口服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後,能高比率從體內與糞便一起排出,顯示此材料具有相當的安全應用性,若搭配抗肥胖藥物,將可減緩目前藥物的副作用。羅履維表示,透過8隻使用過Orlistat減肥藥物的小鼠的動物實驗發現,透過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可百分百解決腹瀉等副作用問題;另透過同位素電子儀器追蹤奈米矽球於食入後在體內的分布,進而證實這項材料在食入後也不會有殘留在人體其他區域的疑慮。羅履維表示,由於矽已經是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因此將來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僅是改變結構,因此仍可直接添加於食物,將來若單獨使用,將有潛力申請成為健康食品;另外,也可搭配市售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物,成為新的減肥藥物處方用藥,他認為,這類藥物具有許多相對的市場優勢,預期可擴大原市場占有率、規模及領先優勢。羅履維表示,有興趣的廠商可於3月2日前提交計畫書至國衛院,經審核後洽談技轉,預計最快於明年第3、4季能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然Orlistat減肥藥物不是人人能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提醒,Orlistat是處方用藥,目前醫師僅會針對有符合醫學上過重或肥胖定義者開立此處方藥,建議一般民眾不要使用。
-
2020-09-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工程師」 從工程到醫學的結合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工程師」,這是目前教育界、醫學界、企業界非常夯的議題,也是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生涯。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加深社會對這「跨領域」有更深入的認識。郭博昭教授以深厚的基礎醫學背景,涉足工程開發多年,指出時下的大部分論點都只在科技面與經濟面,很少討論到人文面,而他以「醫師誓詞」的幾個關鍵的「人文層面」,道出他對醫療企業化的「隱憂」。而後「醫病平台」很榮幸邀到身兼醫學士、資工博士的家庭醫學科郭冠良醫師分享他的宏觀:「一個生態系,必定是在循環中得到動能與平衡才能永續,台灣醫療生技生態系要投注的永續動能,理想的平衡方向,需要各領域更多的無私與智慧。」最後是電機系畢業就讀醫學系五年級的何寬耘先生,寫出他在主修電機工程的大學生活中,逐漸由閱讀中感悟到醫師職業裡的那份「人文」是他所嚮往的,而毅然決定追逐另一個夢:「讓我想自工程領域反過來成為一位主動給予的醫師,在未來以照顧病人為主,同時結合築砌四年的工程知識為輔。」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全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到達更高的層次,以往追求的「產品速度更快」、「更輕薄短小」、「系統穩定性提升」等硬體上的突破變得愈來愈困難,競爭者也日益增加。如此的產業光景,使「創意」成為現在研發產品的關鍵,更令跨領域結合的重要性大幅提升。生醫工程能有效促進人們的健康眾所皆知,但由於過去並非研發的重點項目,因此現在仍存在許多發展的空間,使其成為近年來熱門的議題。在台大電機系讀書的日子,有許多老師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生醫工程領域,他們與醫師合作:醫師代表著需求端,而電機系教授則為供給端。透過雙向溝通,得以將技術應用在醫療照護上。經過愈來愈多相關工程的接觸,我漸漸地喜歡上醫療領域。還記得當時很喜歡到總圖書館看醫師所寫的醫學人文書籍,舉凡實習的新鮮事、住院醫師的甘苦談到開刀房裡的人生百態等主題都深深吸引著我,常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當時甚至還意猶未盡地每週跑到醫學院修醫學人文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我逐漸感悟到醫師職業裡的那份「人文」是我所嚮往的,醫師能夠第一線照顧病人、與病患溝通,一同經歷生命的病恙患難,給予專業外更深層的心靈支持;這是和工程領域很不一樣的地方。我想,醫學「人文」對生命的溫厚扶持深深吸引著我,再加上對醫學知識的求知若渴,讓我想自工程領域反過來成為一位主動給予的醫師,在未來以照顧病人為主,同時結合築砌四年的工程知識為輔。然而,「選擇」本身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一個人的生涯時間有限,儘管想做的很多,卻往往魚與熊掌未能兼得。何況醫師養成的路途更是漫長,從學生時期藉龐大的考試量打下厚實的醫學知識,到住院醫師訓練大量的工作時數,都需花上許多精力才能夠有良好的成果,因此,如何好好拿捏內心對於「工程」與「醫學」的權衡就至關重要。我常會問自己:「希望在未來的醫療創新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畢竟,在美國由於學士後醫學系的制度,與我一樣先取得工程學位,再進入醫學院的學生可能很常見 ; 但在台灣,這樣的背景卻很少見,我也常因此被問到:「為什麼讀完電機系再來讀醫學系?」或「電機系畢業薪水很好!這樣不會虧很大嗎?」等問題。因此,當聽到陽明大學有醫師工程師組的誕生,我覺得格外興奮,畢竟這與當初自己想要將工程與醫學領域結合的想法不謀而合,況且能建立成一個學系的編制,顯見生醫領域已愈來愈為大家所重視。但不可否認地,同時將工程與醫學課程濃縮在短短幾年裡,對於學生來說絕對是一大挑戰。儘管兩個領域繁忙的型態不同,但電機系和醫學系的課業都十分繁重。電機系忙於分析電路、寫程式、熬夜趕工實驗專題;醫學系則有各種跑考、海量的醫學知識要記以及問題導向學習的報告準備。因此,我想若醫師工程師組的老師能在課堂中適時將工程與醫學知識相結合,而不僅僅是工程類的老師傳授工程的知識,醫學領域的老師教導醫學的知識,避免侷限於形式上的結合,才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台大電機系時,我們得花上許多時間修習「三電二數」課程,包括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為將來想要專精的領域打下扎實的基礎。且工程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也區分得很細,從積體電路設計、半導體、光電到通訊、電波等都是電機系的範疇,這也造成即便都是電機領域的研究所,不同實驗室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技術,研究其實都得專精在某一項技術裡。因此醫師工程師組培育學生的目標至關重要,是希望讓學生在將來實際進行產品研發,或是懂得一些工程領域的概念,方便未來和工程師合作時的溝通,我想兩者的課程設計會大不相同。此外,學生應該像電機系一樣著重在知識的廣度,或是要直接關注在與生醫工程相關的學科與程式就好,這也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對於醫療和科技的結合,我很期待,也十分看好,相信這將是未來台灣產業的發展重點,期許自己在將來亦能夠投入這波創新的潮流,為促進人們的健康而努力。
-
2020-08-04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首台國產腦部MRI 解析度大躍進
精神疾患在各國盛行率都逐年升高,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因此先進國家都在追求更先進的腦部造影儀器,以分析這些疾病的腦部異常特徵。目前國內醫療院所所用的磁振造影掃描(MRI)儀都是進口沒有專照腦部的,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自主研發台灣第一台「多尺度腦連結體3T磁振造影系統平台」,具有大幅縮短檢查時間、超高解析度影像等優點,有助精神疾患的早期的診斷和預測。與國衛院研發團隊密切合作的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國內透過MRI照腦部的病人高達一半,但現有MRI掃描儀都是全身適用,如果要照頭部,得另外加裝線圈。曾文毅指出,腦部是一個「連結體」,包括結構的連結以及功能的連結,人類才能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認知功能。腦連結體如果不完整、不健全,就會產生很多腦部疾病,包括思覺失調、自閉症、過動症、失智症、憂鬱、成癮等。在腦連結體造影技術的支持下,有助於探討不同疾病與腦連結體異常特徵的相關性,進而促成早期的診斷和預測。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立威表示,MRI是利用人體70%是水的特性,偵測人體內的水分子來造影。需要用到以「特斯拉(T)」為單位的超強磁場。1T是就是1萬個高斯,地磁只有0.5高斯,所以MRI儀器有很強的磁場,金屬物都不能靠近。郭立威說,更強的T2線圈系統是國際趨勢,所以團隊克服萬難,成功裝置重達一噸的強大T2線圈,磁場強度高於醫療院所MRI儀器的3倍到10倍,符合安全規範之餘,更能提供高解析度影像,是這次自主研發系統的一大優勢,對於臨床轉譯研究的進行有極大幫助。目前開發出來的原型機,經動物實驗證實,具備多尺度、高解析掃描能力,下階段將進行人體試驗,可望將檢查時間縮短到15分鐘,又有更高品質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