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生酮飲食
共找到
100
筆 文章
-
-
2020-06-0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發炎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失智原因是「炎症」、「營養不足」、「毒性物質」根據戴爾教授:阿茲海默症大概分為四型「1型(炎症性)」「2型(萎縮性)」「1.5型(糖毒性1型與2型的混合)」「3型(毒物性)」。在此重述造成阿茲海默症的3個原因:「炎症」「營養不足」「毒物性質」。總之,如果腦部發生炎症的同時,並陷入營養不足,再加上有毒物質蓄積時,腦部受到傷害,認知機能會持續不斷地變差。失智症由40歲開始!當失智症被診斷出時已是末期現在日本,失智症診斷以「是否需要照顧」為基準。即使有顯著認知機能退化,只要沒造成生活障礙,就不認定是失智症,而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雖然MCI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前一階段,事實上,因所有的症狀都已呈現,最好把它歸屬為「末期」失智症。當周圍的人都已感覺有出現症狀時,表示腦部的漏洞數目很多,且變大了。健忘是失智的開始單純的健忘不是疾病,和失智症不同。但我認為是認知機能退化的表徵!健忘最早大約從40歲開始。事實上,從40歲腦部逐漸開始出現漏洞,經過20~30年數目增加,漏洞漸漸擴大。過了60歲,症狀明顯出現時就有點太晚了。如果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話,建議從40歲起就要檢視生活習慣。如此這般你也會得失智症!每天的行動都是在腦部開漏洞得阿茲海默症是很容易的,其實,可以說很多日本人都正過著會得阿茲海默症的生活。早餐吃甜的丹麥麵包、沒刷牙就急著出門、通勤塞車充滿壓力、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午餐吃漢堡、為轉換心情抽根菸、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過這樣的生活是猛然將自己推向阿茲海默症一途。但完全不過這樣生活的人又太少了。日本失智症病人數目的增加不足為奇。「造成失智症的一日生活」【早上】早餐吃丹麥甜麵包等(血糖急速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性。)沒刷牙就趕出門上班(口腔內增加的壞細菌會攻擊腦部)通勤塞車滿腹心理壓力(增加的皮質醇會傷害腦部的海馬)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運動不足,加上照不到陽光、維生素D不足。)【中午】午餐吃漢堡(攝取含豐富Omega-6的飲食,加速炎症的發生。)因胃悶悶的就服胃藥(降低胃酸會阻礙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血糖值突然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晚上】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及糖化終產物,血糖值也會上升)晚上喝酒後一根菸(數百種化學物質侵入腦部)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無法熟睡,持續腦部的炎症)避開原因以預防飲食為目標盡可能避免會引起腦部炎症、萎縮及有毒物質的有害食品,盡可能積極攝取對神經有解毒及再生功能食品。因為無法完全避開有害食品,就積極攝取對腦部有幫助的食品吧。在此將介紹有助預防失智症的代表食品。我們暴露在重金屬、擾亂內分泌的物質、黴菌等種種有害物質中。這些每天都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有害物質不可能完全隔絕在外,太在意這些物質的話,壓力會累積!與其如此,不如積極攝取能支援身體將有害物質排泄的食品。有害物質可隨著汗、尿、便等一起排出體外。運動充分地流汗,整頓腸內環境是一個比什麼都好的排毒方式。躲在冷氣房內不流汗地生活著,因壓力傾向便祕的人,身體一直繼續有害物質的囤積。我建議馬上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活用有解毒作用的食品在每天的飲食中,放入可促進有害物質排泄的解毒作用食品。植物會製造出各式各樣保護身體免於有害物質傷害的物質。其中具預防失智症的有效成分,本書特別嚴選介紹的是戴爾博士所推薦有強效的食品。將這些食品盡可能放入每日的飲食內,對失智症預防有助益。香菜──最強的排毒蔬菜將囤積在腦部的重金屬排出在亞洲料理中幾乎都會出現。有種特別強烈的香味,喜歡或討厭的人壁壘分明。是一種非常好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水銀和鉛等重金屬的排泄作用。所以被稱為最強的排毒蔬菜。除了對沙門氏菌和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之外,也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也能消除胰島素抵抗性,具有種種健康效果。在動物實驗已確認對生殖器及腦部囤積的重金屬(鉛)有促進排出效果。也可以成為阿茲海默症預防的強力盟友。要積極攝取的食材代表。在日本也有溫室栽培,超市等整年都有販售。露天種植當季為3~6月。白花椰菜──生食可以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提到對健康有益的蔬菜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是青花椰菜。雖然白花椰菜讓人印象較模糊,其實,白花椰菜有不輸人的魅力。原本青花椰菜是由白花椰菜改良而來的。含有同樣的營養素,含有的量足與青花椰菜勢均力敵。但青花椰菜有苦味、發澀辣喉嚨,不加熱無法食用。維生素及酵素、植化素等都不耐熱,加熱調理時,營養素就減少了。相較之下,白花椰菜沒有這些缺點,直接就可以生食。可作成沙拉和泡菜食用,調理過程營養素損失少,可有效攝取營養素。加熱調理食用也可以,不過我們還是建議生食。酪梨──保護肝臟的麩胺基硫促進有害物質分解的麩胺基硫酪梨的魅力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麩胺基硫(Glutathione)。麩胺基硫是有3種胺基酸連結的物質,具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在體內也可以合成,抵抗活性氧來保護細胞。用於抗老化及注射來治療失智症,其擔負重要功能。食用酪梨即可攝取到麩胺基硫,酪梨含多量食物纖維及油脂,對改善便祕有很大效果。大便可以排泄體內的有害物質,逹到排毒作用。消除便祕,即是解毒效果的增加。此外,酪梨含防止老化及返老還童的維生素E,預防動脈硬化有幫助的油酸及豐富細胞原料的蛋白質,是營養的寶庫。書籍簡介書名:阿茲海默症革命:搶救失智的大腦作者:白澤卓二出版社:大樹林出版日期:2019/01/25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白澤卓二(Shirasawa Takuji)醫學博士。白澤抗老醫學研究所所長。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1958年,生於神奈川縣。1982年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老化基因體生物標記研究團隊領導,2007年到2015年擔任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加齡制御醫學講座教授。壽命遺傳基因及阿茲海默症等研究專家。活躍於電視、雜誌、書籍等媒體,以容易瞭解的健康解說受到大眾歡迎的專家學者。著作‧監修:《使身體重生的「酮體」飲食法》、《Dr.白澤的用生酮飲食讓孩子頭腦一天變好》、《阿茲海默症的真實與終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9 橘世代.好學橘
「藥性像人性」 在城市裡配帖中藥草,更知身體感知
城市越進步,人們離土地似乎越遙遠;但是知識越精深,人們對歷史記憶傳承的認同就更深厚。來到醫食場域,常作為民眾日常調理用的青草及中藥都是草藥的一部分,然而中醫藥與青草學都各自專業且脈絡深遠。當社會變得更加進步,我們如何藉由中醫及青草學視點了解醫藥食補的古老智慧,感知身體所發出的訊號,開始日常健康保養。回望台北藥草場域說到青草店,一般人腦海中可能浮現的是紅藍楷字的傳統招牌和倒掛的青草束。現今位在西昌街上的老濟安,倒掛的青草仍在,持續散發著引領人們走入的清香。在台北,傳統的中藥與青草行業早已脫胎成當代面貌,等著一代代的人們來親近發掘。老濟安舊址位於龍山寺旁的青草巷,第三代店主王柏諺是土生土長的萬華人,從小看著父執輩經營青草店,除了耳濡目染習得如何了解客人需求並搭配青草配方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跟著父親上山採藥的情境。「新店、三峽等潮溼的山區經常會有很多青草。此外,早期在田埂旁也能採到火炭母草、紅田烏等,青草藥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數人認不得,也不清楚使用方式。」他回想起家庭出遊時的情境,父親每每看到野外的青草,就會唸一次它的名稱與作用,王柏諺說:「類似地區出現的青草就那幾種,聽到根本都會背了!」不同於王柏諺對於青草的兒時記憶,意一堂中醫診所院長江錦輝與中藥材的淵源則是另一個故事。雖然常因新穎的店內裝修獲得新世代的關注,但擁有40多年歷史的意一堂卻是1984年醫藥分業後台北市僅存的中醫診所兼中藥行,而江錦輝恰巧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中藥買賣盛況。江錦輝國中畢業後就到台北求學,由於許多中藥材與台灣的地緣關係較薄弱,他回憶當時中藥原料多屬中國大陸進口,而迪化街是台北中藥材最大集散地,因此聚集了許多中醫藥產業。此外,早年中藥技藝尚未體制化,技術多不外傳,生意上如果需要人手,往往會找熟識的親友幫忙。江錦輝說道:「中草藥材種類、產地廣大,藥材的一個剖面不同就很難辨認出來,不同地域出產的中藥藥性各有所異,還是要對症下藥,診療與配藥又是不同的專業領域了。」江錦輝強調,越靠近自己生活場域的中、草藥,雖藥性不一定最強,卻的確越容易貼近使用者的頻率。迭代更替的醫食樣貌問起當初是如何學習與投入中醫、草藥產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你就會了!」江錦輝與王柏諺雖屬不同世代,卻異口同聲地為中、草藥技藝傳承方式下了相同的結論。「藥性就像人的個性,你要長期跟它在一起,才會熟悉。」江錦輝分享中醫學習的細微體驗,王柏諺則提到煮膏藥的技藝現在已經漸漸失傳,在西昌街煮一鍋膏藥會臭到龍山寺的場景已不復見。其實草藥一直都存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許多人不了解何時以及如何選用,因此他才會決定投入青草造冊與文化分享的行動,試著將青草知識標準化,以便傳承。從過去到現在,青草行業歷經不少轉變。過去青草會當作跌打損傷、化瘀清血的外用膏藥,或者調製成日常氣血養身,或是清涼退火的飲料,甚至還有民眾拿著宮廟的帖子來抓藥,當年的萬華青草巷熱鬧非凡,王柏諺認為,青草店是早年庶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五、六○年代的時候,青草還是用來治病比較多,六、七○年代的勞工階級才把青草當作退火的飲料。」他認為,過去大多數人都會用青草來調理身體,直到七○年代「藥事法」頒布後,青草的印象才逐漸被認知為飲料,現在選用青草的人更少了,隨著傳統青草鋪越來越低調,近代台北的空間體驗以及資訊交流方式也逐漸變化,主動邀請人們親近青草文化,藉此摸索現代人的身體所需與合適的配方,是當前的一大功課。江錦輝則從中醫在台北的歷史脈絡分享了截然不同的中藥發展軌跡,「上一代剛好遇上科學概念輸入台灣,造成許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非科學、不入流,時下反而有更多年輕人選擇中醫。」他表示,現今越來越多台北的年輕人關注歷史脈絡與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現代人更願意多方嘗試生酮飲食等不同的保健理論,造成了中醫藥的回春現象。他也補充道,人體自有循環,不妨回溯病徵,進而從身體調理著手。台北的藥草與醫食經驗談到何時應用藥、何時可用食補調理,江錦輝說,如果症狀屬於立即性的、會對人體造成危險時,就一定要盡快去看醫生;但如果屬於慢性症狀或是有輕微、緩和的不適感,就可以嘗試從食補下手,例如豬肝湯、當歸枸杞等,就是許多人選擇的食補方案。而針對現代人常見的精神不振、睡眠品質不佳、女性問題等文明病,在中醫藥方面,可以看診後依照中醫師的處方,服用珍珠粉、金銀花、夜交藤、酸藤等調養氣血,此外,淡竹葉、地骨皮、知母、仙楂及藿香等也是常使用於安神的藥材。而在青草藥方面,王柏諺表示,魚腥草就是常用於日常呼吸道保養的青草;而常見的腸胃不適、肩頸痠痛等症狀,則可用艾草、刺蔥、紫茉莉花頭、含殼草等青草沖泡調養。由於台北人長期處於高壓、快食、難眠等狀態,問到都市人應如何感知自己的日常身體狀況時,兩人最後下了結論說,「人要應四時,對應各種節氣的蔬菜水果對人體最好,平常選用原料單純的飲食對健康很重要。」王柏諺和江錦輝都表示,與其執著區分何時尋求醫藥、何時以中草藥食補,倒不如養成正確的保健習慣。原以為會是深奧的專業領域,然而本質原理其實很純粹,或許,返璞歸真才是醫者與大地要共同教導我們的事。本文摘自《台北畫刊》,2018年04月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外面買不到的甜點味 德國爺奶帶出家門做給你吃!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4-16 科別.新陳代謝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瘦身「覺得悲慘就不會成功」 醫師用佛系減肥法1年半減20公斤
「我是到蘇州開新書發表會時,才開始覺得事情大條。」當時帶去的西裝居然穿不下,只能塞在我從琉球買回來的寬鬆襯衫,那一刻真的覺得應該要「減肥」了。一年半來減了至少20公斤,一周只吃兩到三次的澱粉,每天運動15分鐘至今不間斷,改善了高血脂症,精神也變得更好。體重隨工作量增加2001年升上主治醫師開始,我的體重就隨著工作量增加不斷的往上爬,社會剛經歷了921大地震、美國911事件、全球金融風暴,累積下來的負面能量,在2003年SARS過後大爆發,台灣的自殺率來到每十萬人有13人,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自殺高風險國家。精神科醫師負責自殺防治的業務開始激增,同時間安寧共照起步走,自己又成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每天坐在椅子上看診、開會的時間愈來愈長,便當愈吃愈多。2010年接了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又是自殺防治中心主任,2014年又多了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2015年變成精神部主任,所有的工作集於一身,從早上六點起床到凌晨兩點才有辦法躺在床上,忙碌的生活長達了15年。外食加消夜曾達88公斤在這段超級工具人的年代,天天吃外食,下夜診就跑到夜市吃消夜,加上常吃美食慰勞辛苦的自己,也沒有體力可以去運動,體重最高重達88公斤,長年有高血脂症,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都超標,血糖也偏高,就是典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病人,睡覺會打呼、爬樓梯還會喘。改用「類生酮」減肥法直到一趟旅程才驚覺這樣很不健康,起心動念後,開始利用自己專長規劃減肥。兩年前生酮飲食正流行,試了幾周發現不可行,要我不吃澱粉完全不可能,使用的椰子油又是飽和脂肪酸,讓自己健康非常不好。後來,我修正為「類生酮」減肥法,因為我愛吃美食,因此每周還是會吃一到兩次的適量澱粉,以優質的五穀根莖類為主,例如:地瓜、燕麥等,每個月也會吃兩次麵食,像是拉麵或牛肉麵,這樣就不會讓減肥太悲慘。油品的選擇,以omega3及6為主,我買了十多種油輪流使用,包括亞麻仁油、苦茶油、南瓜籽油、橄欖油、沙棘果油、酪梨油,不只可以涼拌也能單喝,好的油不只可以抗發炎,還能保護腦細胞。我很喜歡去麵攤吃麵,飲食原則是「只喝湯不吃麵」,搭配吃燙清菜、豆干、海帶,外加豬頭皮、豬皮等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另外,會補充優質蛋白質不讓肌肉流失,一周吃三到四罐的水煮鮪魚罐頭。運動全在客廳完成為了保持肌力,一定要運動,我的運動方式全在客廳完成,因為不用場地,能持久維持運動才是重點,因此我會在電視購物買簡易運動器材,放在家裡使用。最初就買一個不會掉呼拉圈,能算圈數又能算熱量,一次搖一千下,可消化140大卡,邊看電視邊搖,15分鐘就可以完成,為了讓運動多樣性,也會在家裡跳繩、仰臥起坐,出國就可以做深蹲,一天50下,從2018年9月開始減肥運動至今都沒有停過,每天都維持15分鐘的運動也不太難,「只要減肥覺得悲慘就不會成功」。一年多來,我的體重維持在65到68公斤間,最近疫情嚴峻,很多會議都取消,最大的好處是便當少吃,體重又往下降了。這種看似佛系隨性減肥法,依著人性走,只要「持久」就能戰勝脂肪。方俊凱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專長:●心理腫瘤醫學●酒藥癮戒治●自殺防治●安寧緩和醫療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很多人都會想透過簡單的居家運動去擁有傲人曲線,像是睡前做仰臥起坐來想辦法鍛鍊腹肌,跟伏地挺身鍛鍊手臂二三頭肌,那這之間是否真的有相關?做完確實會有痠痛、跟充血緊實感那應該又是有鍛鍊到了吧?想要腰瘦,運動是必須的!運動是減肥和體重管理計劃中最重要,最常見的組成部分。有氧運動可以維持體重。漸進式阻力訓練已被證明,即使體重沒有變化,但仍然可以有效減少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其他研究顯示,在進行有氧和進行性阻力訓練後,腹部,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總量減少了。如同上述,很多人都想單靠腹部訓練(例如核心訓練)來減少腹部脂肪和修飾腰圍,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有沒有其他方法?其實只做腹部訓練還真的無法消耗太多腹部脂肪!國外研究(The Effect of Abdominal Exercise on Abdominal Fat)就有提到,如果單靠腹部訓練是可以改善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但是對於腹部的皮脂厚度基本上是沒有改變的。操爆腹部就能擁有傲人腹肌?所以想要擁有傲人腹肌,要先做的應該是減脂飲食+減脂運動,減脂飲食的選擇有很多種,只要是用對的方式就能減去不必要的體脂肪。飲食方面:營養師邱柏元會推薦可以透過控制熱量、降低碳水化合物、提升蛋白質及脂肪量作為一個有效減脂飲食計畫,也就是大家在說生酮飲食,已經有許多低碳生酮研究發現比低熱量飲食更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有一篇持續24周執行低碳生酮飲食與低脂肪飲食,確實都會有效減少體重,但前者在實驗內減去12公斤而後者僅6.5公斤,而又有另外一個研究發現只要是運動搭配飲食更能夠有效的減少與維持體重。而另一方面的運動:不管是有氧還是無氧運動(重量訓練),都是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的,而有氧又比無氧運動能夠減少更多的體脂肪,但是無氧訓練又能保有比有氧運動更多的肌肉量,所以我覺得可以依照你的需求去選擇運動種類,減脂期低碳飲食搭配有氧與重量訓練,而再增肌期依照自己的體重去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搭配重量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想要擁有傲人腹肌,最該做的就是放下手邊的珍奶與雞排,去外面跑步、游泳,正確的飲食搭配正確的運動,絕對比每天晚上睡前一百下來的有效許多。※本文摘自《扭轉肥》【運動指南推薦閱讀↘↘↘】。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6個小技巧每天只要10分鐘 讓你擁有「謎齡肌」!。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6 養生.健康瘦身
美食外送太方便 網紅揭成為減肥者一大致命傷
一名韓國網紅分享減重血淚史,提到美食外送太方便,又忙碌沒空做運動,「少吃多動」很困難,真心希望醫療人員和社會大眾對減重者有同理心而非潑冷水。金在銀(JaEun Kim,音譯)是韓國的減重網紅,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糖尿病與肥胖對談活動,她以病人專家身分出席並告訴中央社記者在內的國際媒體,「少吃多動」老生常談,聽在過重肥胖者的耳裡卻十分刺耳,在醫院聽到更令人洩氣。她說,「尤其韓國的美食外送服務十分發達」,好吃的外食重油又重口味,手指在手機滑兩下,「螢幕上令人食指大動的韓式炸雞,30分鐘後就吃進嘴裡」。韓國對女孩子外表要求十分嚴苛,金在銀指出,胖子不會穿比基尼出現在海灘上,她第一次察覺別人嫌她胖是在16歲,那時讀高中每晚補習到8時以後甚至10時才回家,升學壓力大,哪裡有時間運動。她說,搭地鐵時會招來乘客嫌惡眼神,連媽媽都覺得她很丟臉,讓她愈來愈退縮,陷入愈宅愈胖的惡性循環,身高約170公分的她,最重曾達130公斤,健康亮紅燈,害怕自己胖到會死人。當節食愈來愈沒效時,金在銀鼓起勇氣首度求助醫師,卻得到「少吃多動」一句話,後來才遇到有耐心的醫師鼓勵她,10年來首度減重成功。她將減肥血淚史在YouTube分享,竟有一堆粉絲寧可請教她減重心得,也不願諮詢醫師,原來很多人跟她相同際遇。她覺得,奮戰肥胖要醫病同心,先撫慰過重肥胖者的受傷心靈,多點同理心而非潑冷水。現在她體重80公斤,連糖尿病前期都治好了,以前亂吃東西尋求慰藉,現在把錢花在旅遊、健康飲食和健身運動上,生活型態煥然一新。對於金在銀的就醫經驗,韓國盆唐首爾大學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教授林所(Soo Lim)在活動現場指出,許多肥胖者覺得罪惡感,是源自於「肥胖者好吃懶做不自制」的社會偏見,可是每個病人平均幾分鐘門診時間,醫師三言兩語說不完檢查與治療,更別提開導過重肥胖病患。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在接受記者電訪時指出,台灣的美食外送也愈來愈普遍,食物取得太方便,連採買覓食的活動量都省了,潛在的隱憂恐怕會是懶人吃更多、動更少、胖更快。林所和蕭敦仁都說,人人嚷著減肥,跟著生酮飲食等只吃或不吃某類食物的減重方法一窩蜂流行,真正找醫師治療肥胖者只佔少數;蕭敦仁也指出,減重專科醫師不如想像多,也許有醫療人員連一碗飯的熱量都說不出來,因為在學校未必有選修營養學。但兩人還是提醒民眾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25時,就該採取行動,像是營養諮詢及體能活動,不一到要醫師出馬,當BMI到30的病態肥胖時或是BMI27合併脂肪肝、糖尿病,應該要找專業醫師諮詢減重治療。
-
2020-01-04 橘世代.好學橘
臥病在床「我會宣布他已死亡」林經甫提倡健康老化三力
天氣微涼的初秋,記者約訪有「時尚老人」之稱的高齡網紅林經甫,地點就在他投入半生心血的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大稻埕一隅,外牆砌著紅磚,外觀老舊卻別具樸實雅致的氣息,就如同林經甫的人生縮影,即使外表不再年輕,但內在的底蘊卻愈來愈深。精彩熟年 努力推動兩目標提起林經甫的經歷,真的是長長一串,協和婦女醫院前院長、台原亞洲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創辦人,並且還是一名社會運動者。74歲的他,去年9月才受邀前往紐約時裝周走秀;他認老但不服老,有機會還想挑戰登上巴黎、米蘭和倫敦時裝周的舞台。其實走秀只是林經甫人生下半場一個「精彩的意外」,推動老人「預防醫學、健康餘命」及退休者的「二次教育」,才是他這名社會運動者心心念念的「正事」。兩個話題都很嚴肅,也都和他人生經歷有關。醫師出身的林經甫講究數據,但在娓娓敘事過程中,記者觀察到他全身散發一股對土地與人的強烈執著,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字——「愛」。前端預防 健康餘命擺第一因為從醫,林經甫自稱已看透生死,但卻無法割捨親情;近年四處演講推動「健康餘命」觀念,是因為看到母親臥床多年的「切身之痛」。林經甫的母親十多年前中風,長期臥床至今,他表示,母親倒下後,他回頭查資料才驚覺,國人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年, 更讓他深刻感受醫療系統的不足,「想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一帖藥方」。「我們只看到後端的長照,忽視了更重要的前端預防」,他以丹麥、瑞典為例,「他們老人身旁站的是2名運動教練,而我們是醫師跟護理師」,這是國家對於老人政策的不同思維,「是不健康的思維」。「什麼是長壽?健康餘命才是我們應面對的長壽」,「否則儘管我們平均餘命很長,但生命後期卻都臥病在床,沒辦法享受陽光跟這個世界」,對生命有著強烈熱情的林經甫說,「我會宣布他已經死亡」。安老人生 二次教育不能少也許是醫師這個職業,讓林經甫對退休族有進一步的觀察,許多退休族短暫享受「無職一身輕」的愉悅後,卻陷入「無所事事的退休焦慮」,這幾年他四處分享自身心路歷程,期許自己作為「成功老化」的典範。面對退休後身體、社交、生活模式還有人生思維等轉變,要如何經營第二人生?林經甫表示,「必須接受二次教育」,學習重新看待老化後的新人生,遺憾這塊卻被政府長期忽視。林經甫將小學到大學、研究所的求學過程,定義為第一次教育,「教我們在社會立足的能力」,但面對人生重大轉折,「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安老的人生」。他認為,很多人都只能自己摸索,浪費很多時間,應該要有「二次教育」,包含「預防醫學、健康餘命」的概念,教導民眾如何坦然面對人生下半場。「我們不必騙人,人終有一死,但在之前你要怎麼度過,二次教育就是要讓每個人健康、自信的面對未來」,林經甫把它稱為「成功老化」的課程。運用三力 成功老化鐵三角林經甫近年積極鼓吹「體力」、「社會力」、「腦力」的健康老化概念,「適當運用這三力,對老人生活會有很明顯幫助」。他強調,「當你嘗不出媽媽煮飯的味道,可能已進入失智前期」,吃飯其實也是五感的延伸。每周,林經甫都會到健身房報到,並定期參加各種家庭、社交聚會,維持自身的「體力」與「社會力」,為訓練「腦力」,他還曾和兒子合拍紀錄片。林經甫的兒子林冠廷是「台客劇場」導演,在YouTuber有相當知名度。2年前,他與兒子拍攝「生酮飲食」紀錄片,意外在網路暴紅,開始經營「時尚老人」臉書專頁,嘗試拍影片分享生活。這個經驗對他很受用,「影片是一種回憶,拍得好不好是另回事」,拍片是種觀察,包含許多與人的互動,他鼓勵老年人嘗試拿起手機記錄生活,也是訓練三力的一種過程。未來林經甫規畫在80歲時,挑戰單車環島,給自己一個考驗。他鼓勵每個老年人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賦予「落葉歸根」更深層的意義,正如他所言「對土地有愛,對人有情」。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2 養生.聰明飲食
怎在日常飲食落實「低醣」?從主食到點心掌握5原則
所謂的三大營養來源,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我們每天進食也都是在吃這些東西,一項食物裡,通常不會僅僅只含一種營養素,而是包含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酉字邊的「醣」,就是碳水化合物,糖與澱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進到腸胃道後,在人體消化之後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進入血流,在胰島素的幫忙下,葡萄糖才得以進入細胞。不管我們要走路、跑步,還是單純只是坐在沙發滑手機,都需要葡萄糖作為身體能量來源。沒被使用的葡萄糖,轉成為肝醣貯存於肝臟、肌肉;若還有太多的話,再被轉成脂肪。現在大家有時說要生酮飲食,有時說要低醣,有時又是高蛋白,都是想藉由選擇食物的內容物,改變體重。今天我們來看看想「低醣」飲食時,可以怎麼做?先從減「糖」做起:米字邊的「糖」,是「醣」的一種,是我們NG飲食中最常吃得太過頭、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加了糖的飲料、食物總是變得更吸引人,但它們對健康並不好,喝利用高果糖漿調製的飲料,或吃甜甜的糖果,葡萄糖會很快地僅入血流,影響血糖高低,很容易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當你想要減「醣」時,務必要先從減「糖」做起,先從減少吃糖果、吃甜點蛋糕、喝果汁、喝大杯糖飲的習慣開始努力。假如這項食物是有產品標示的,只要上面提及「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就是指添加糖份,請小心一點。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糖份小於5克的食物,若100公克裡糖佔了20克以上,就屬太多了。接下來,我們平常在飲料店買飲料,或在上餐廳用餐,就看不到食品標示,因此我們也要學會辨識各種含糖食物。最常見的地雷,你可能以為:「不能吃甜,那吃酸可以吧!口味酸酸的飲料、醬料,糖份就不高。」錯!當口味原本是酸的時候,味道上就會加上不少的糖來調整,所以當你喝一杯檸檬紅茶時,口味雖然有酸酸的感覺,但裡面糖份會比紅茶來得更高。酸梅汁、酸辣醬等等,其實也都是帶有大量的糖份,務必要注意。另外一個減糖重點是,不要喝果汁。過去大家以為果汁很健康,但果汁比水果少了纖維,卻增加了更多更多的糖,即使是百分之百還原果汁裡的糖份都還是很高,喝了人也不會有飽足感,還會吃更多食物。因此,請不要喝果汁!更多減糖方式請看「七招減糖大作戰」,讓自己身體愈來愈習慣無糖口味,從心減少對糖的依賴和成癮,才能讓自己往健康路上邁進。重新思考主食選擇:「醣」裡面包含了「糖」和眾多澱粉類,而大部分的文明裡,我們都是吃澱粉多醣類為主食。有的吃米飯,有的吃麵包,有的則吃麵條、麵食。因此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白飯一定要吃飽吃足」這樣的概念,沒吃完自己面前的那碗白飯包準被家長念。然而,現在我們了解,這些主食通常都屬於精緻澱粉,是高碳水但低纖維的,在體內會快速被消化轉成葡萄糖,讓血糖上升的很快,因此對健康而言不是那麼理想。當然,這並不是叫大家都不要吃飯吃麵吃麵包了,但在選擇上,真的可以做一些調整。例如你可以選擇糙米,而不是白米。糙米是全穀類,帶有胚芽、胚乳、和麩皮,這些是我們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這就是我們該選的主食!除了糙米之外,紫米、全燕麥、糙薏仁也都是好的全穀類來源。記得,不要吃太多白米、白麵包、白麵條等精緻澱粉類型的主食,而是要改吃全穀類的主食。你可以戒糖,但不要完全戒醣,還是要攝取全穀類的碳水化合物,只是要少一點精緻澱粉。剛開始從吃白米改成吃糙米之際,是非常困難的,畢竟這是大家從小被教導,且維持好幾十年的習慣。你可以有段過渡期,以漸進式的方式來讓自己更習慣糙米。像是剛開始先買市面上包裝好的「糙米20%,白米80%」的米來煮,這算是踏出第一步。接著可以一次各買一包白米、一包糙米,要煮的時候就白米一杯、糙米一杯,這樣就達到50%、50%的目標。接下來再逐步增加糙米比例。目前外食選擇中,提供糙米飯的店家實在是少之又少,建議便當店、自助餐等店家,可以考慮提供糙米飯選擇,讓更多外食族能吃的健康。多吃低澱粉的蔬菜蔬菜裡具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獲取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嚴格來說,蔬菜含有大量纖維,纖維也是多醣類,但為什麼我們該多吃這種「醣」呢?因為纖維是人體難以消化的多醣類,我們吃進去後不會增加體內什麼熱量,也不會影響血糖的波動。如果膳食纖維足夠,可以維持腸道健康,減少便秘,有些纖維還能降低身體膽固醇數值。整體來說,高纖飲食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腸道癌症的機會。還有,纖維比較多的時候,食物就比較具份量感,讓人飽足。在我們選擇低醣飲食時,低澱粉的蔬菜務必要吃得足夠。澱粉類比較高的植物通常是根莖類,像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玉米、甜菜等,澱粉就比較多。如果你想吃地瓜或馬鈴薯,記得把它們算在主食那一類。那哪些是應該多吃的低澱粉蔬菜呢?大家常吃的花椰菜(青色與白色都是)、菠菜、高麗菜、蘆筍、菇類、萵苣等等都是!增加優質蛋白質如果你想要減醣、也想要減重,那每一餐都添加優質蛋白質就非常重要。攝取足夠蛋白質時,我們身體會比較有飽足感,比較不會一直好餓想吃點心,而且還能在減重的同時維持住肌肉的質量。魚類、雞肉、奶類、蛋類、無糖優格、豆類等食物,都是優質蛋白質的選擇,記得每一餐都至少選擇一份來添加。例如在早餐的時候,很多人習慣吃一個麵包解決,但這裡面就完全沒有蛋白質,而是精緻澱粉與糖的組合,升糖快速,但很容易讓人八點才吃完麵包,十點又餓了。因此可以考慮改成以蛋為主體的早餐,炒蛋、蒸蛋、茶葉蛋都可以,或改成吃雞胸肉沙拉,改成吃香蕉加無糖優格,都是比麵包更好的選擇。為點心做準備如果你真的很餓,是不是會取找一包餅乾來吃呢?然而,這些包裝好的餅乾、洋芋片、零食也是低醣飲食的大忌,因為成分不外乎是精緻澱粉、麵粉、和糖,一整個就是高碳水化合物的組合。不過人都有突然會餓的時候,這時候可以選擇什麼解解饞呢?適量的杏仁、腰果、夏威夷豆、花生,可以是不錯的選擇。但請記得,請選擇無調味的,不要選加鹽或加糖的版本來增加身體負擔。一次吃一兩顆,放在嘴巴裡慢慢咀嚼,感受堅果的味道香氣,不要一次一大把咻咻咻的解決掉。蛋除了可以當早餐,你也可以把蛋當成是個零食。現在超商都有賣茶葉蛋,取得方便,一顆蛋裡面碳水化合物少,但有6克蛋白質,讓人更有飽足感。每天吃的三餐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麼選擇食物,選對食物,身體負擔就比較少,對健康就更有益。掌握低醣飲食的五大原則,就算我們無法一日內改變舊有的飲食習慣,但從這些方向出發,對身體是有很大好處的。還有,家人、朋友間的飲食習慣會互相影響,如果你想要達到減醣飲食,那就要多分享這樣的資訊讓朋友、家人知道,讓大家一起了解如何正確選擇食物,才能維持減醣的好習慣。原文:想嘗試低醣飲食?掌握五大原則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