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生技產業
共找到
56
筆 文章
-
-
2024-05-02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即日起開始徵件 期待發掘mRNA研發潛力新星 展露臺灣生技實力
由莫德納台灣及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即日起開始徵件至6月15日,號召臺灣新創公司、醫療與研究團隊等參與,最終將選出5組獲獎團隊能夠獲得總額新臺幣250萬元獎金,且今年分別在初審以及複審的入圍階段增加以下新的輔導資源「Pitch Master Camp」和「Pitch Mater Class 1 on 1」,從傳授入圍者專業提案簡報技巧到客製化的一對一專業輔導,協助各個團隊展現珍貴的研究結晶,讓臺灣亮眼生技研發實力再次驚豔全球!「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歡迎全國科研團隊踴躍參與提案徵案項目:五大治療領域,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徵案類型:「mRNA技術、傳遞系統與優化」或「生物醫學研究」等類別。徵件時間:即日起至6月15日下午5時整止。詳細競賽相關資訊公布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官方網站,歡迎有意願報名者上網查詢(活動網頁https://mrna.care/mn01frqjA)。莫德納台灣總經理李宜真透露:「雖然mRNA仍算較為新的研究領域,但臺灣人才濟濟,從2023年的獲獎案件中,我們已經看到臺灣團隊許多前瞻的研究成果,讓莫德納總部感到非常驚喜,高度肯定臺灣的新創研發與研究水平。」上屆獲獎團隊之一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分享:「耗時十年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能獲評審青睞對我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讓我們更堅定研究的方向,研究支持經費更成為了我們創業的基石,盼透過這套系統取代傳統動物實驗,更聚焦在藥物測試平台的創新設計。」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去年收到多元的研究案,深刻感受到臺灣生技產業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與充沛的研發量能,期待今年也期待能看見更多新血參與挑戰,藉由莫德納的mRNA技術經驗,互相切磋交流,加速推進臺灣生醫產業發展!李宜真說,莫德納秉持著創業家的精神,期盼幫助加速臺灣優秀研究團隊的成果落地,除了提供獲獎團隊獎金與業師輔導的資源外,今年更會在入圍階段規劃Pitch Camp簡報溝通大師班,促進團隊邁向國際舞台的技能培養機會。
-
2024-03-22 名人.張金堅
「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張金堅受父影響決定執醫,奉為終身志業!
外科醫學會今年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及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表彰兩位醫界典範四十年來在乳癌治療、肝臟移植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也紀錄台灣醫療發展進步的軌跡。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 奉為終身志業 曾獲「癌聯會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張金堅教授在近30年前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將照護乳癌病友視為終身志業,並成立全台第一跨科別整合醫學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緊密結合關懷病友、臨床醫學,成為全方位的乳癌姊妹照護者,堪稱外科醫界典範,獲頒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張金堅在求學期間靠著清寒獎學金、家教收入完成學業,畢業進入職場後,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熱心教學,以「教書不要繁複,而要精簡」等原則,規畫「外科核心一百」臨床敎學方案。另編輯外科住院醫師手冊、外科急救手冊、外科臨床案例及手術圖譜,成為實習和住院外科醫師的學習教科書範本。在醫學研究方面,著重於跨領域的團隊研究,整合台大醫院、醫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研究人員,完成學界科專大型計畫的研究,6年產學合作,研發專利10項以上,技轉生醫業者,其中包括,台灣首創電腦輔助診斷軟體,促使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加速升級。此外,張金堅帶領台灣頂尖的醫學人才及物理、力學、材料學、數位資訊等專家,探討血管新生的奧秘,完成「血管新生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研發」,證實腫瘤及缺血性、發炎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均與血管新生缺陷有關,研究成果相當具有前瞻性。家貧苦讀 力爭上游的模範生張金堅為早年台灣社會家貧苦讀、力爭上游的模範個案,他在家裡排行老五,出生於1946年,張父因只有小學畢業,謀職不易,格外重視孩子教育,鼓勵六個孩子唸書,堅信只要考上大學,才有機會翻身,脫離貧困。張父在台灣鐵路局擔任「司爐」,主要工作是將煤塊鏟進鍋爐,透過高溫燒煤,讓蒸氣火車往前行駛,因工作環境惡劣,身處封閉空間,空氣裡盡是煤灰,埋下罹患肺結核的因子。張金堅醫師就讀台中一中時,張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經常大量咳血,被強制隔離在八卦山療養所,家人只能在假日至彰化探望,交談時必須隔著玻璃。當時父親一句「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讓張金堅萌生了執醫意念,第一年考取台大電機系,隔年重考,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父親因病離世,所以考慮畢業後專攻胸腔內科,拯救更多肺結核患者,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矢志刀到病除 專攻乳房外科但在選科前夕,他體悟到「刀到病除」是外科醫師職人精神,對於患者的幫助更為直接,例如,切除惡性腫瘤,就能救人無數,因而換至一般外科,師承當時全台外科權威、被尊稱「雷公」的台大外科主任陳楷模,在恩師引領下,鑽研當時仍屬冷門的乳房外科。1965年考取台大醫科,至1996年晉升台大外科部主任,張金堅醫師是當時台大醫院最年輕的主任。1997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金堅與現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師徒兩人,攜手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期許癌友在基金會的陪伴和扶持下,面對衝擊(Impact)、接受全人照顧(Care),迎向飛躍重生(Revival)。同年12月,張金堅教授創立跨科別整合的「台灣乳房醫學會」。他表示,乳癌治療層面甚廣,舉凡外科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相關科別眾多,包括,乳房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唯有加強相關科別之間互動、學術交流,才能提升台灣乳房疾病治療水準,減輕癌友治療過程的奔波辛勞。台灣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 洞燭機先張金堅表示,乳房醫學會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單項疾病而成立的跨科別學會,隨著治療藥物及技術的精進,所招募的會員對象也愈來愈廣,一般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整形外科等等,而照護團隊也擴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等。從1997年迄今,歷時27年,難以想像,當時張金堅教授在癌症治療領域上,就有著如此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抗癌藥物研發精進,勢必朝向個人化精準醫療,因此,在規畫乳房醫學會時,籌組多專科團隊,高瞻遠矚、真知灼見的精闢預判及見解,著實令人敬佩。行醫逾半個世紀,始終重視乳癌病友身、心、靈,致力於全人醫療,舉辦上千場乳癌預防及篩檢活動,以及病友會、專題講座,被喻為台灣國寶級乳癌權威。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張金堅教授認為,醫師也需與時俱進,持續進修,即使行醫已50年,目前繼續看診,從事公益活動,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斷吸收基因檢測、免疫療法、AI大數據應用等醫學新知。善用科技的進步 更重視人性的溫度在醫學年會上,張金堅教授以「刀起刀落的外科醫學人生──刀上救病人、刀下救地球」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數位、虛擬、AI大數據等科技確實能讓醫學跨出驚人的成長步伐,例如,精準判讀影像圖片、元宇宙醫學大幅縮短了臨床試驗時間,手術傷口從大變小,甚至術後不見疤痕,但只能將醫療科技視為輔助角色,如果全盤依賴,則有可能走火入魔,而漠視了患者的真正需求。另譬如,再過一、二十年,真正的醫療機器人應已問世,屆時醫療水準突飛猛進,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且可節省許多人力及醫療成本,但可想而知的是,醫病關係恐趨於冰冷,因為缺乏人性互動與關懷。此外,手術後的導管、耗材等醫療廢棄物愈來愈多,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等於「救了病人,卻汙染了地球」,張金堅教授強調,「醫療必須回歸人文人性」,醫界應該思考「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能否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既可救人,又能不增加地球負擔,必須對未來後代子孫負責。數位科技跨足至醫療,這讓張金堅教授經常反思,擔心一味地求快比好,講究快速知識,恐讓傳統的緩效知識逐漸萎縮,許多醫事人員如果學習腳步慢一點,跟不上時代腳步,很快就被淹沒。更值得討論的是,科技是離不開人性,在醫療上,仍須重視人與人(醫病)之間互動溝通。張金堅教授強調,醫師在運用數位醫療、AI大數據時,仍須保持執醫初衷,具有同理心,保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關心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不能捨棄醫學倫理、傳統文化及生活美感。即將80歲的張金堅教授對於科技新知又愛又畏,如果拒絕接觸,堅決抵抗,勢必成為「數位科技文盲」,但面對及學習時,卻又深感惶恐,因為充滿挫折與挑戰,但他深知處於不可逆的數位時代,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掌握抗癌新趨勢 更要顧及病患權益對於免疫治療、細胞療法,張金堅教授表示,這是抗癌的新趨勢,從最開始的化學治療,乃至於標靶治療,最近十年則進展至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等技術日趨純熟後,已被視為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突破,寄以厚望。不過,部分生技業者打著「再生醫學」旗幟,誇大幹細胞治療效果,容易招貼負面形象,不利於細胞療法的發展,張金堅教授呼籲,政府及立法院務必嚴格審議「再生醫療雙法」條文,在醫療創新與病患權益之間找出平衡點,不要讓昂貴的細胞療法成為「富人醫療」。隨著時代演進,外科早已不是醫學系學生首選科別,因為專業訓練過程艱辛,工時長且不規律,常擠壓私人領域,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再者,醫病關係緊繃,可能面對漫長的醫療糾紛或訴訟,身心備受煎熬折騰。因此,張金堅教授讚許新一代年輕外科醫師,願意勞心勞力地投入外科領域,但提醒,應時時謹記著醫師誓詞,保有救人的使命感、責任感。電影中的受人景仰、天下第一的武俠英雄,必須學習各種武藝,勤加練習,歷經時間的淬練,終底於成。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難度更高,除了擁有高超的手術技巧,雙手靈敏,還需具有高人一等的抗壓力,能在關鍵時刻做出精準正確的判斷,最重要的是,要保有熱情與善良,懂得如何與病人、家屬懇切溝通。外科醫師的訓練 學無止境一次手術成功,執刀的外科醫師當然功不可沒,但這不是單打獨鬥,背後仰賴著堅強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過程中需與麻醉科及其他專科醫師、護理師等人齊心協力。因此,如何培養出團隊合作的默契,也是外科醫師不可或缺的訓練項目。張金堅教授表示,數位科技無所不在,對於醫療及病患來說,可以是福氣,但對外科醫師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因為必須學習的事物與技巧愈來愈多且複雜,新世代外科醫師除了持續吸收新知、累積手術經驗,還應具有前瞻性思維,保持機動性、靈活度,與時間賽跑,才能在數位洪流中屹立不搖。在乳癌治療領域,張金堅教授獨具慧眼,在近30年前即預測個人化精準治療世代的到來,成立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協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以及跨科別整合「台灣乳房醫學會」,陪伴數萬名乳癌姊妹走過人生低潮。早期撰寫外科臨床敎學教科書,為台灣外科醫學奠定深厚根基。近年來,致力於產學合作,從臨床醫學走入實際產業運用,畢生奉獻杏林,張金堅教授獲得本屆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頒發獎金廿萬元給張金堅,他把獎金全數捐出,其中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另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動保及友善動物的「貓咪也瘋狂公益協會」。保有熱情與善良、有同理心,還與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張金堅始終不忘的執醫初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9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
生醫產業被稱為台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為鼓勵本土新創團隊投入研發,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主辦「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總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有6組團隊脫穎而出,盼以多元方式支持全球生醫新創,也讓台灣生醫實力獲得世界肯定。為台灣第六大藥廠的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在台將邁入第50個年頭,總經理邱建誌致詞時提到:「台灣的生技產業蓬勃發展,如果這些優秀團隊沒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會有愧於作為一家在台灣生根的公司。」他也說,希望能作為入選團隊和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與德國總部之間的橋樑。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大中華區總裁暨CEO高皓廷Mr. Mohammed Tawil表示,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每年投入20%年度淨銷售額、約50億歐元作為研發投資基金,2022年全球約有3000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在與日俱增的挑戰下,期待與眾多台灣新創團隊合作,開創更多創新突破性藥物讓患者可以擁有更好的治療、所有人都能邁向更好的未來。獲獎計畫領域多元 全方位資源擴大守護國人健康邱建誌指出,這6組獲獎團隊的計畫內容,都是公司希望重點發展的區塊,希望有機會進一步合作,持續鼓勵台灣新創研究團隊,如這次獲獎的眼科與AI計畫,便是與往年不同的新創領域。醫療雖進步,但治療未被滿足的疾病還很多,許多被疾病所苦的病人還沒有適當藥物治療,目前各大國際藥廠的策略方向都很接近,不只靠自己研發,也會尋求外部團隊合作。百靈佳殷格翰國際商務授權團隊(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Licensing Team)的Dr. Detlev Mennerich,是今年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團隊的負責人,他表示:「過去我們近半數產品皆有與外部夥伴合作的經驗,藉由產業知識分享,加上外部夥伴的專業,對創新藥物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於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獲選的團隊,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皆會提供新興創業公司、學術研究單位、個人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解決企業或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支持6組新創生醫團隊 共同實現「Life Forward」理念在面對尚無治療的疾病領域,為了患者及其家庭,百靈佳殷格翰藥廠透過創新研發的思維發展治療的解方,也期待未來能與產官學界的專家緊密合作,落實「Life Forward」的企業精神,和大家一起將生命推向更好的地方;也期待能讓台灣優秀且專業的新創團隊,能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發熱。台灣生醫實力堅強 跨界支持共創國際聲量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代理執行長陳綉暉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的醫療照護快速投入,讓各國看到台灣生醫產業的實力。期待在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支持下,能加速提升產業產值,持續為台灣挹注創新研發動力。台灣生物產業研發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也表示,榮幸見證生醫新創加乘計畫讓產官學研緊密交流,並推動國際互動的機會,進而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界在國際的能見度。今年由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創投、跨界研究團隊與商業發展團隊遴選出的6件計畫,獲獎單位與主題分別為: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團隊AI 深度學習臨床前藥物開發平台打造AI驅動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能在4個月內完成藥物開發服務,大幅改變既往平均超過5年的過程,透過深度學習的AI智慧模型,能省下9成合成費用,設計出的化學結構8成可被合成、6成在細胞體外表現出有效性。📍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陳令儀團隊開發促進腦部外傷後神經元再生小分子藥物創傷性腦損傷因神經難以再生,臨床上多僅能採取支持療法,清華大學團隊由植物萃取關鍵化合物「NTHU-3」,開發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小分子藥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經動物實驗顯示得以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協調能力,已取得國內專利,往臨床試驗階段邁進,未來預計可進一步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視神經再生等適應症。📍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與臨床用藥指引平台結合能夠模擬腫瘤環境的生物晶片與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打造準確性高的平價藥物療效測試平台,除降低成本之外,減少了實驗動物的使用,同時能夠進行準確且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包含治療有效性、安全性、細胞免疫功能的評估。未來預計能應用於臨床前期藥物測試,或治療中伴隨測試調整藥物使用,讓患者能即時獲得最好的治療建議。📍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友元國際醫材與Skyvor Medical次世代臨床實驗之AI數位醫療平台發展數據遠距醫療平台,可電子截取資料、臨床結果評估、結果通報、虛擬回診,達到患者治療監測。未來的臨床試驗亦能集中於患者及居家,也將可減少第2-3期臨床試驗持續的時間,患者招募更快速、持續參與的機率更高,因而幫助縮短新藥開發時程。📍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陳韻如實驗室團隊新型單株抗體,用於治療 ALS 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發透過標靶抑制的機轉,能夠抑制因蛋白質錯誤摺疊TDP-O新型抗體,而堆積於腦部或脊髓中的毒性,針對95%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漸凍人),拯救其運動行為及運動神經元,減少發炎,有助於神經肌肉接點,恢復神經支配功能,讓漸凍人不再是不治之症。 📍入選團隊看更多: 生醫獨角獸/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物科技眼科疾病次世代治療方法次世代治療為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與乾眼症的新興解方,除了阻斷血管新生,也兼顧發炎控制與纖維化問題,替代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減少治療次數,讓療效維持更持久,避免惡化恐出現角膜表皮糜爛、感染,甚至失明。📍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3-12-05 名人.精華區
數位醫療專法還在等 恐失發展先機
2023醫療科技展剛落幕,總統蔡英文致詞提出「台灣有信心能成為全球數位醫療轉型基地」。數位醫療發展的全球趨勢已非可逆,行政與立法部門應盡速制定數位醫療法規,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透過法令確保產業發展與數位安全,保障國人權益。綜觀各國推動數位醫療,美國2022年修訂法律,授權藥物管理局(FDA)可針對機器學習型醫療軟體變更審查模式,確保數位健康技術和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根據「資料自由法」保護民眾數據隱私;德國早於2019年制定「數位醫療應用法」,促進數位醫療產品保險給付。日本、新加坡 放寬遠距醫療亞洲當屬新加坡發展最快,2018年開啟數位醫療監理沙盒,並於2021年修訂「醫療服務法」,開放遠距與行動醫療;日本則在疫情後大幅開放遠距醫療及藥師遠端諮詢服務。國內於2021年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時,已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數位醫療等領域,但目的是藉由租稅優惠等經營誘因,促進產業發展,不涉及產業監管等其他法制完備。個資需完善規範 應訂定專法也就是說,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重點在「引導資源投入」,其他攸關產業發展,如獎勵補助、政府投入、監管、民眾權益等,有待其他法規補足。這也是即便「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已納入再生醫療,政院今年仍通過衛福部所提「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就是為了完備相關法令。同理,數位醫療也有其特殊性,參考「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於2021年修訂時,法條說明「先進國家及數位療法聯盟等對數位醫療範圍界定,包含行動醫療、健康資訊科技、穿戴裝置、遠距照護與遠距醫療,個人化醫療。不僅與傳統醫療具異質性,且涵蓋面向多元,尤其個人健康資訊極具機敏性,從使用、管理、監督到救濟,皆需要完善規範,有必要比照再生醫療,訂定專法處理。對於數位醫療而言,真正瓶頸在於市場准入。數位醫療,或者說數位健康產品,有許多用於健康促進或疾病預防,其效益有賴數據佐證,但在未能證明其效益前,卻又難以進入醫療健康市場,形成類似「沒有工作經驗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沒有工作經驗」的輪迴。鼓勵新創投入 政府還在規畫過去幾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數次提出,政府應導入「沙盒」概念,讓新興數位醫療產品能夠有驗證場域,並鼓勵新創業者投入。政府雖已著手相關規畫,需三至五年才能付諸實踐,恐喪失數位醫療發展契機。制定數位醫療法條,大家最擔心個資安全保護不夠完善。配合「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後法規修正,或許可藉此全面盤點,改善目前在個人資料保護與利用上未竟之處。數位醫療法令必須建立在個人資料與資通安全的前提,確保數據使用基於周全保障與制度,讓健全的個資保護與資通安全法規成為數位醫療基礎。
-
2023-11-21 醫聲.醫聲
默克藥廠在台擴大投資 成立製藥頂級實驗室培訓高端人才
含金量愈來愈高的台北生技園區,日前迎來默克藥廠在台擴大投資,成立全亞洲第六個M Lab實驗室,這是台灣生技產業中,第一個由國際生技製程供應商所建置,涵蓋完整生物製藥流程的技術服務實驗室,結合台灣生物製劑及資通技術的優勢,並引進全球超過300位專業講師進行人才培訓。出席開幕式的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台灣生技產值非常高,現今全球都搶好的優秀人才,希望M Lab可以培訓出更多人才,讓台灣生技產業可以站上國際。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李俊隆表示,台灣是默克重要的策略市場,近年來除了在台灣加強半導體產業的量能之外,經歷新冠疫情之後,也看到台灣生技製藥領域強勁的成長動能以及全球對新型療法的需求, M Lab成立將與上下游產業攜手合作,注入默克豐富的實戰經驗與國際技術網路,補足台灣在人才培育、協助提台灣生技產業的技術進展。
-
2023-11-21 醫聲.健保改革
老藥不降、新藥不來 專家:得配套保護產業/藥價改革3
隨醫療科技進展,新藥費用愈來愈高,造成健保財務負擔,罕見疾病用藥、癌症用藥納保等待時間愈來愈長,即使納保也必須限縮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研擬一系列藥價改革措施,未來過專利期的藥品將參考國際藥價,採十大醫藥先進國最低價給付。「這是最大的一次健保藥價給付改革,具重大歷史意義。」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委員張鴻仁表示,在醫藥先進國家,專利過期藥品,會因學名藥競爭價格下探,但此現象受核價模式影響,健保開辦至今都未在台發生,本次藥價改革,是讓台灣與國際藥價接軌的關鍵。康照洲:國外推動學名藥取代原廠藥已久 療效未必較差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表示,藥品在專利期後會出現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等,這些藥的開發成本比原廠低,可以用較便宜的方式販售。這種現象不是只發生在台灣,台灣有健保醫療費用已經相對便宜,國外不少藥品都得自費,藥品價格是越低越好。康照洲以日本為例,日本甚至有推動學名藥取代原廠藥,就是希望讓藥價往下降。雖然學名藥仍會被外界認為品質價差,「原廠藥吃一顆就有效,學名藥得要吃好幾顆」,但隨著製藥品質愈來愈高,這種狀況已經改善不少。再者,康照洲說,我國藥費跟醫療費用都受到健保總額牽制,若是藥費持續膨脹、沒有下修,醫療服務卻被壓縮。就像醫療院所抱怨其健保點值1點只值0.6元,反藥價卻是1點1元,讓他們覺得不公平。另一方面,新藥可能是效果較好、副作用較低,或是可以處理以往沒辦法治的疾病。康照洲表示,如果現行藥價降不下來,我國也沒有錢買新藥,新藥進不來,我國的醫療品質就會下降,必須要有措施來壓低藥價。康照洲提醒,我國在調整藥價的同時,必須要保護國內產業發展,避免影響藥廠生存。例如以藥品而言鈣片價格很低,但食品卻偏高;或是在人工成本上揚的時候,價錢卻持續下降,導致抗生素等藥因為利潤不夠而不願意繼續生產。李伯璋:藥價調降需先市場調查 同時推動部分負擔健保署前署長、北醫公衛學院教授李李伯璋表示,老藥其實學名藥、原廠藥都有,而健保也有例行的藥價調整措施,一次一次調整下不少藥的價錢已經很低。現在藥品已經出現糖果價錢的狀況,而藥廠也是在商言商,如果健保署沒有給出合理價錢,擔心藥價品質會出現問題。李伯璋也說,市場調查很重要,健保署會有比較十國中位價,如果我國藥價沒有合理管理機制也是不合理,因此藥價調降的時候一定要考量,每顆藥的成本為何,讓藥廠仍維持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可以透過民眾部分負擔來避免因低廉藥價而過度領藥的狀況。張鴻仁表示,健保署須負擔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的部分責任,但角色不能太重,否則影響健保財務,反而引發各界反彈。健保署透過宣示性的藥價優惠,給予願意投入研發的國產藥廠些許鼓勵,各界應給予肯定。透過老藥降價挪出資源,提撥經費獎勵國內藥廠,預估對健保藥品財務影響不到百分之一。(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0 焦點.元氣新聞
莫德納、中研院強強聯手神助攻 台mRNA獨角獸實力大躍進
「我們在剛開始成立10年期間,完全沒有商業化產品,直到最近3年,才有驚人轉變!」在莫德納(Moderna)與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攜手舉辦的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當天,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該公司團隊研發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而一炮而紅的經歷勉勵台灣新創團隊,期待台灣研究mRNA相關領域的學者、團隊可以與全世界的mRNA專家激盪、交流,並針對許多醫療、公衛上的困難與挑戰提出創新解方。強強攜手,成就更好未來「我們希望幫助台灣新創mRNA團隊多一個平台,多得到幫助,讓他們的研究主題落地,或達到預設研究目標,有一天幫助人類克服更多困難疾病!」談到首次舉辦「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初衷,莫德納台灣公司總經理李宜真指出,莫德納的新創之路,在公司剛成立的十年期間,也是走得非常辛苦,期待透過莫德納的經驗與過去的成果分享,讓台灣mRNA新創團隊獲得更多學習、啟發。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也是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重要推手之一,他表示,該中心重要願景為「以創新科技來增進人類健康福祉」,多年來,莫德納深耕mRNA疫苗、藥物開發領域,希望更全面醫治、預防各項疾病,讓人類整體生活更美好,關於這點,雙方的願景、理念十分契合,透過這次強強聯手,期待更多台灣新創團隊、生技公司躍上國際舞台,並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資源整合、挹注,讓新創團隊更添前進動力事實上,中研院與莫德納的合作契機始於2023年6月,當時,中央研究院與莫德納(ModernaTx)、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除了連結雙方研發、輔導資源,也希望加速國內mRNA科技發展,同時培育mRNA研究人才。同時,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也與莫德納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研究團隊共襄盛舉。在這次的活動中,共有35組研究團隊參與,得獎名單包括: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等5組團隊獲獎。從得獎者背景資料可了解,獲獎研究領域遍及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免疫腫瘤學(Immuno-oncology)、罕見疾病(Rare diseases)、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與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每組獲選團體、個人可獲得新臺幣50萬元研究獎金,且可獲得莫德納台灣所提供一對一業師輔導機會。揮淚播種、耕耘,終於歡呼收割對於這次活動的評比過程,李宜真有很深刻的觀察,她說,這次的評比標準包括「整體規劃創新度」、「商業化的可能性」,以及「產業鏈結關聯性」等。原本擔心mRNA相關研究很冷門,參賽情況可能不會很熱烈,沒想到竟有35組研究團隊報名,涉及領域很廣泛,超乎預期。李宜真解釋,這代表台灣的mRNA研究量能帶有深厚底蘊,未來極具發展潛力,若加上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資源,「相信這樣的研發動能與成果,有朝一日可以和世界鏈結,並更早達到研究目標或商業化目的」。吳漢忠也觀察到,這次參加評選的35組研究團隊「都有相當好的水準」,常讓評審很難做下決定,最後篩選出5組團隊,其中4組團隊來自中研院、大學院校等學術機構,另一組則來自生技公司,其主要技術也是來自中研院團隊的研發、技轉授權,若獲選團隊和莫德納攜手合作、互補,未來研究應該可以進一步開花結果,並對世界產生長遠貢獻。mRNA的運用,未來潛力驚人「mRNA原本就生於我們體內,它可以製造蛋白質來幫助身體、抵抗病毒,或保護我們。」談到mRNA的運用原理,Patrick Bergstedt指出,如果這樣的機制、作用可用於預防某種病毒,自然也可適用於多種其他病毒防治,目前研究已證實,mRNA疫苗除了可以預防Covid-19攻擊,對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也可產生防治效果。其他像登革熱、瘧疾等傳染性疾病,或許也都適用。「Moderna的成立,是為了推進mRNA科學進展!」Patrick Bergstedt進一步解釋,mRNA科技不只應用於傳染病防治,其研發領域也包括腫瘤免疫療法、個人化癌症疫苗與罕見疾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面向,目前莫德納共有47個研究發展計畫。透過莫德納平台,全世界許多科學家聚集於此,更能發揮所長,擴大研發效益,台灣研究mRAN相關研究的科學家若能一同加入、共享平台資源,研發量能應該可以更強大,且更有機會克服瓶頸、達成目標。對於mRNA科技的研發、應用,中研院團隊也是默默持續耕耘。吳漢忠表示,由於該院廖俊智院長的支持,中研院團隊不斷精進mRAN技術,期待能夠「化學為用」,幫助技術順利走出實驗室,讓病患「用得到」。為了縮短研究到應用、商品化歷程,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已建立先導核心設施,並逐步建構完整生醫產業生態系,期盼加速mRAN疫苗、藥物的研發與運用。持續厚積實力,才能創造更大效益Patrick Bergstedt認為,台灣擁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也有很深厚的經濟、科技研發實力,因此成為半導體領導者,未來,台灣也很有機會成為世界生技產業的領頭羊。同時,莫德納也希望與台灣合作進行更多醫學研究,讓台灣醫學發展擁有更多進步的量能。李宜真則期盼「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可以年年舉行,並成為mRNA研究學者間的交流饗宴,mRNA科技的進展,也可以在彼此資源連結、分享中壯大、開枝散葉。吳漢忠也希望mRNA技術可在台灣進一步扎根,透過各方整合、合作,未來可以創造更大利基,藥物、疫苗研發成功的機率也可大幅提升,與世界接軌的腳步,也可更加穩健、踏實。莫德納+中研院+台灣新創團隊,打造獨特、原創新價值在「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上,在場許多獲獎、入選研究團隊都深受感動,許多人也深深感受到,在莫德納與中研院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團隊的攜手努力下,台灣mRNA新創團隊的亮眼成果將很有機會嶄露頭角,除了為mRNA領域注入更多鮮活量能,也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貢獻,並打造更多元化的獨特、原創新價值。
-
2023-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專家讚我生技研發水準
為加速我國mRNA研究,莫德納台灣公司發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成績揭曉,共35隊報名,最終選出5組獲獎團隊與個人,各自獲得50萬元獎金,以及莫德納總部資深專家「一對一」輔導。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唐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等人出席頒獎典禮。陳建仁在致詞時感謝莫德納支持台灣對抗流行病傳染,希望透過該產研合作計畫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研發成果遍地開花。唐堂則說,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的投資與產學界與科研界的密切合作,中研院將持續培育台灣創新與卓越人才,協助台灣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李宜真表示,原本擔心報名團隊過少,但反應卻超乎預期,共有35隊報名,各隊研究水準、創新理念,令人驚艷,「我給台灣生技研發及創新能力打95分」。吳明賢強調,本次35件研究案,來自全國產、學、研、醫界,跨及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專業領域,經專家評審團多次審慎討論後,決定5名獲獎團隊與個人,分別為: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Noninflammatory immune cell-targeted mRNA delivery for immunotherapy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Development of Moderna‘s Inhalable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Using Biomimetic Lung Chip Technology3.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 novel dendritic cell targeting Low-Sugar Universal mRNA Vaccine against Influenza4.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mRNA/β-Glucans@LNP Oral Cancer Vaccine5.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Development of Novel LNPs for Immune Cell Engineering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自家公司致力於研究「信使核醣核酸」(mRNA),直到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讓世人瞭解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成就,例如,Moderna製造新冠疫苗,從人體試驗至接種疫苗,只需42天,並能在100天內更新疫苗,相較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成人呼吸道疾病是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負擔,全球皆然,目前莫德納積極研發「多合一」疫苗,保護成年人呼吸道的有效疫苗,可以抵禦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毒。另外,腫瘤學領域也是 Moderna關注焦點,莫德納陸續開發針對個別腫瘤的針對性 mRNA 治療方法。例如,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癌症。Patrick Bergstedt強調,「mRNA科學的重要性,未來數十億人將得到治療,疾病將得到預防。」,該公司與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攜手合作,希望透過這次創新獎,可以幫助台灣生技產業進步。Patrick Bergstedt以自家經驗鼓勵所有新創業者,莫德納於2010年創立,前10年只能倚賴投資者的金援,莫德納CEO斯蒂芬·巴恩塞爾就曾說過,「自己無數個夜晚失眠,想著公司會不會成功?」,因為他知道莫德納如果不是非常成功,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敗,不會有任何的中間值,為此,必須持續精進研發,永不懈怠。
-
2023-09-18 焦點.健康知識+
禮來藥廠何以成為全球胰島素霸主?藥物獵人揭和這一技術有關
一九二三年,胰島素首度在北美洲上市,出售給糖尿病患者。雖然康諾特藥廠在加拿大擁有胰島素銷售權,但在美國,禮來則擁有獨家銷售權。這不光是製藥界的革新,更是醫學實踐上的革命──針劑革命。皮下注射在一八五三年就發明了,過去向來是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執行。但現在胰島素治療則需要病人自行注射,因為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每天注射三、四次,不可能如此頻繁就醫。一般孩童(及孩童的父母)會得到醫師指導,知道如何自行施打這種蛋白質藥物。禮來的藥物固然有效,不過,牛與豬生產的胰島素畢竟和人類胰島素不完全一樣,有時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有些病人會長疹子,而動物胰島素引起的反應中最常見的是脂肪萎縮(lipoatrophy),也就是失去皮下脂肪。解決方式當然是使用真正的人類胰島素,但如何取得呢?當時唯一取得胰島素的方式就是取出胰臟──沒什麼人自願提供器官吧!在胰島素販售超過五十年後,糖尿病患者還是只能使用動物性胰島素,不舒服的過敏反應時有所聞。班廷從狗的胰臟萃取出胰島素,又過了半個世紀,一九七○年代出現了新契機。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學專門研究病毒的教授保羅.伯格(Paul Berg, 1926出生)做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他從細菌細胞中移除一段DNA,把這DNA插入猴子細胞。他是把細菌的DNA接到無害的病毒上,伯格就是用這種病毒當成特洛伊木馬,侵入猴子細胞的防禦系統,將細菌基因直接植入猴子的基因組。這過程稱為「重組DNA」(recombinant DNA),因為它結合了兩個不同生物的DNA──細菌與病毒。為什麼這個實驗很重要?因為一旦猴子細胞接受了外來的DNA,細菌的基因就能在猴子細胞中生產和在細菌細胞中一樣的蛋白質。換言之,細菌的基因可一同操作猴子細胞,製造新的分子產物。藥物獵人對於逆向操作則是躍躍欲試──現在能從哺乳類細胞取出基因,植入細菌中看有什麼結果了。一九七五年,研究人員將兔子製造血紅素的基因插入培養皿中的大腸桿菌,這是第一個將哺乳類基因移轉到另一個生物上。科學家操縱細菌細胞,使之產生兔子血紅素,可說是基因學的分水嶺,也代表基因藥物即將誕生。冷泉港計量生物學會議(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um on Quantitative Biology)在同一年召開,這是最早以重組DNA為主題的重要學術會議。我記得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從會議回來之後,非常興奮分享他所得到的新知。「人類任何基因都可在試管中做出人類蛋白質,」他淘淘不絕地說,「要從哪裡開始著手,根本不用多說。當然應該先複製胰島素基因,製造人類胰島素。」在發展基因藥物的初期,胰島素基因是很好的選擇,原因不僅是胰島素的需求很大。胰島素的基因很短,愈小的基因愈容易操作。一九七六年,赫伯特.博耶(Herb Boyer,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生化學教授)與羅伯特.斯萬森(Robert A. Swanson,一名風險資本家)在舊金山創立新公司,運用重組DNA的新技術,開發新藥。這間公司叫做基因泰克(Genentech),第一項計畫就是生產人類胰島素。這是全新的藥物搜尋法,有別於植物時代,藥物獵人四處搜尋新的植物新分子;或合成化學時代,是從既有分子中尋找新的合成法;更不像在泥土時代,是從泥土中尋找新的抗菌化合物。基因泰克遍尋人類基因組,尋找DNA片段,製造出有用的蛋白質藥物。即使充滿潛力的基因藥物圖書館是新的,但藥物搜尋的故事仍與過去一樣。尋找有用的新藥非常辛苦,找得愈久,路途愈是艱辛。基因泰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分離出人類胰島素基因。他們錢燒得很快,得找新的金援才能持續開發藥物。這夥伴要能提供足夠現金,讓胰島素計畫在商業上開花結果。基因泰克最顯而易見的合作目標是:禮來與施貴寶。到一九七○年代晚期,禮來仍穩坐胰島素生產的龍頭地位,在美國胰島素市場的占有率為百分之九十五。相對地,施貴寶公司是比較小的利基業者,占有剩下百分之五的市場。基因泰克的高層主管推測,施貴寶應是較好的選擇,畢竟施貴寶應該會想提升小小的市占率,而重組人類胰島素恰好是前所未見的契機。基因泰克找施貴寶談合作。雖然施貴寶是大藥廠,研究人員為數眾多,但毫無重組DNA技術的經驗。因此施貴寶和所有大藥廠一樣,在面臨不了解的新科學領域時,就去找顧問。他們找來亨利.哈里斯爵士(Sir Henry Harris),他是牛津大學醫學欽定教授(regius professor),擁有非常顯赫的藥學顧問資歷。哈里斯原本是醫師,後來改研究腫瘤細胞,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哈里斯在生物實驗室的經歷,尚不足以評估基因泰克的提議,畢竟那和他未曾接觸過、最先進的基因科技有關。哈里斯雖沒有適當的專業,卻不乏自信。哈里斯看過了基因泰克的報告,對於如何在細菌細胞中製造胰島素的方法細節,做出以下分析:蛋白質是三維分子。任何一種蛋白質的三維形狀,會深深影響利用這種蛋白質的生理過程運作。構成任何蛋白質分子的特定胺基酸,可透過許多不同的幾何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形狀,但某個蛋白質要能在人體內良好運作,其形狀必須讓人體生理機制辨識得出來,才能加以利用。到目前為止,哈里斯的說法都正確無誤,但接下來就出現不合理之處了。他堅持,人類胰島素基因若放進細菌裡,細菌製造的蛋白質三維形狀就會和原先人體製造的不同。由於不適當的胰島素分子形狀,無法重組成正確的型態,因此基因泰克絕不可能生產人類胰島素。哈里斯建議施貴寶不予合作。施貴寶公司非常認真看待哈里斯的意見,因而回絕基因泰克的合作提案。施貴寶的反應令基因泰克十分訝異,即使基因泰克積極說明為什麼哈里斯的想法錯誤,但施貴寶的高層就是聽不進去。畢竟基因泰克只能承諾他們可解決幾何難題,卻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證據。因此基因泰克改找上禮來。禮來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評估這情況。他們體認到,基因泰克做出人類胰島素的機會雖然小,卻意義重大。要是基因泰克成功了,禮來又未能參與其中,將對禮來造成嚴重的財務衝擊。胰島素算是禮來在市場上最具有控制權的產品,幾乎可說禮來擁有唯一已知的胰島素療法。他們無法承擔失去這整個市場的風險,無論潛在損失的機率多小。因此在一九七八年,禮來同意和基因泰克合作。結果顯示,哈里斯爵士誤判了重組DNA、再製造適當蛋白質形狀的難度。他推測,把人類基因產生的胰島素置入大腸桿菌,只會製造出形狀錯誤的蛋白質。這一點是沒錯。但基因泰克旋即解決了這看似棘手的難題。它開發出一種生化科技,能收集到形狀不適當的胰島素,再成功折成適當的形狀。在禮來的金援下,基因泰克在試管中製造出這種珍貴的蛋白質,交出第一批人類胰島素。一九八二年,人類胰島素首次上市。如今市面上的胰島素幾乎全靠重組DNA的技術,而禮來至今仍是全球胰島素的霸主。哈里斯爵士的錯誤意見,也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九七○年代末期,我對重組DNA的新發展非常有興趣,渴望能及時運用這項新技術。但我在一九八一年受雇於施貴寶時,哈里斯剛發表完對於基因藥物的悲觀看法,於是我的主管告訴我,公司完全沒興趣使用重組科技,進而製造蛋白質藥物。施貴寶錯過了藥物搜尋史上最重大的革命──我也是。相對地,我奉命運用分子生物法,開發傳統藥物,而我後來都在做這件事。當我在泥土圖書館與合成化學圖書館尋找傳統藥物時,其他人正如火如荼,在新開幕的基因圖書館中翻找書架。藥廠競相在細菌內培養新的蛋白質,希望能有效治療疾病。由於許多激素都是蛋白質,因此眾人最初都把重點放在製造激素上。在重組胰島素大獲成功之後,接下來上市的重組蛋白質包括人類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這是在一九八五年推出的侏儒症用藥。基因泰克生產人類生長激素,是因為用重組技術來生產這種激素相對簡單,即使人類生長激素的市場遠遠小於胰島素。之後在一九八六年,百健公司(Biogen)又推出治療癌症的干擾素(interferon);一九八九年,安進(Amgen)推出治療腎衰竭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一九九二年,基因研究院推出的第八凝血因子(factor VIII)可治療A型血友病。大藥廠原本非常興奮,以為掌握重組科技,就等於是掌握了無限的能力,可治療任何缺乏某蛋白質而導致的疾病。可惜最初的熱潮很快消退。事實上,缺乏某種蛋白質而導致的疾病沒有那麼多。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期,製藥業推出了十幾種新的重組藥物之後,就不知道該治療什麼病了。藥物搜尋向來依循相同的軌跡:發現有潛力的新分子圖書館,找到幾項重大發現,整個產業的人瘋狂湧入這間圖書館,不久之後這圖書館的資源就耗竭了。當然,似乎永遠有新的圖書館可供搜尋。新興生技產業就很快發現了另一座新的圖書館:重組單株抗體(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單株抗體是這樣運作的。病原體出現後,人體內的白血球就會產生抗體,這種化學物質會攻擊入侵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與其他外來物。不過,每種病原體都不一樣,有時差異非常極端(比方說引起香港腳的黴菌與絛蟲),怕的抗體也不同。因此,如果想殺死某種入侵者,身體就必須製造正確的抗體,最好能製造各式各樣專門對付不同病原體的抗體,而且每一種都能命中目標,摧毀病原體。人體的白血球會透過相當複雜的過程,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白血球(尤其是B細胞)偵測到病菌後就會開始快速複製,但每個白血球子細胞都和母細胞有些差異。人體可在極短的時間,產生數以百萬計的白血球細胞變體,每一種變體都會產生不同抗體。因此,我們或許可說身體是即時「隨選武器」系統:如果偵測到敵方的噴射戰鬥機,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對空飛彈;如果偵測到敵方的坦克車,就會產生不同的反坦克火箭;若偵測到敵方軍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槍。藥物獵人認為,若某種抗體能做成有用的藥物,則可把人類的白血球細胞放進培養皿並操縱它,使之產生特化的白血球細胞,產生理想的抗體(通常是讓白血球接觸某種物質,使不可或缺的特化細胞形成)。接下來,藥物獵人可以分離出產生理想抗體的特化細胞,之後再用重組DNA的方式,從細胞中取出能製造抗體的特定基因,再利用這些基因,要多少抗體就做出多少抗體。最後,藥物獵人即可把這抗體轉變成有用的藥物。以這種方式生產的抗體稱為單株抗體,因為這種化合物是取自單一一種高度特化的白血球細胞種類(單株意思就是「單一的種類」)。單株抗體圖書館現在是重組DNA藥物開發的中流砥柱,已研發出許多種藥物,例如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風濕性關節炎等諸多疾病。※ 本文摘自《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作者:唐諾.克希, 奧吉.歐格斯譯者:呂奕欣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8/1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9 醫聲.癌症防治
未來醫檢診所協助衛福部陽追計畫 落實癌症篩檢與發現
國內第一個由臨床病理專科醫師成立的「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正式開幕。由臨床病理大老孫建峰擔任院長,他指出,分子檢驗方法的進步與發展,讓長期隱身於實驗室、居於第二線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可以找到新角色,將大力協助衛福部的陽追計畫,真正落實癌症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十大死因,癌症時鐘再度快轉,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離開人世,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盼能與衛福部「陽追計畫」合作,協助篩檢陽性個案的轉診及確診。未來醫檢診所醫師陳冀寬指出,國內推動五大癌篩,國人若是透過LDCT檢查看到毛玻璃狀的徵兆,醫師其實無法給予太積極的建議,只能呼籲定期回診檢查,民眾或是惶惶不安等待,或是過度積極處置。他以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現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為例,陳建仁當時也是追蹤多年,當病兆惡化後,眾人迎來「期待已久」的變化,才進行手術切除。他期待,由臨床病理醫師組成的未來醫檢診所,與國內發達的生技產業結合,當民眾檢驗出初期的變化,或許考慮可以搭配檢測痰液中的基因檢測,近一步確認癌化的可能性,再決定緩和的健康促進、持續追蹤,或是更積極的處置手段。除了將科學化的健康風險分級評估,導入精準健康的領域,也將持續協助醫院代檢業務、藥廠人體實驗需求、民眾血緣親緣鑑定、預防醫學等。被稱為台灣輸血醫學之母的林媽利醫師昨天也出席並指出,大約在1980年代,她與孫建峰醫師都剛從美國回台,臨床病理科的醫師們不知道自己在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兩人經常討論,並在心裡有許多掙扎,很高興看到臨床病理醫師如今找到新的定位與角色。孫建峰說,目前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在醫院,雖然是服務病人,但是「顧客」其實是其他專科醫師,如今,絕大多數的分子醫學檢測服務,都仰賴臨床實驗室開發的檢測技術LDTs,除了精準檢測,還需要醫師身份才有資格判讀,因此臨床病理科醫師找到了新定位,希望未來可以直接協助病患,結合政府與產業資源,成為新型態生技產業的領航者。
-
2023-04-24 名人.黃達夫
為何特管法及再生醫療爭議大?醫:讓病人付費做療效不明治療
再生醫療法的催生者說,台灣再生醫療,亂象叢生,實在無法推薦。特管法有違醫學倫理四年前,特管法上路時,我雖然明白,立法用意是要提供末期病人一線希望,但是,「特管法」讓病人自己付費,去接受療效不明的治療,基本上違反了實證醫學精神,也有違醫學倫理。所以我不樂觀其成。理由是,任何尚未完成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療法,沒有效的機會遠遠大於有效的機會。美國藥物管理局(FDA)開了一扇門,容許少數追求最後一線希望的病人,嘗試尚未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治療,卽所謂的「恩慈療法」,是由藥廠免費提供藥物供病人試用。立法後,看到愈來愈多醫療院所,大肆宣傳細胞療法,招攬病人。我就以「我不會讓我的家人接受目前的細胞療法」一文,勸告病人,目前的細胞療法大多不值得一試。再生醫療爭議性更大萬萬沒想到,衛福部竟然提出了一個爭議性更大的「再生醫療法」,令人不解。記得當初,我讀到「特管法」的推手,王宥釣與紀君霖兩位年輕夫婦,推己及人的故事時,心裡是感動的,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純潔又善良的動機。原來,王先生是在正規治療無效後,到日本接受細胞治療,結果,腫瘤縮小,而多了3年家庭時光。所以,他們想要讓其他台灣的病人,也能在無藥可醫時,能夠有另一個選擇。然而,我知道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我更清楚台灣醫界及生技產業的生態,因此,從一開始,我就對此法的推行,憂心忡忡,因為,當有利益衝突時,受害的就是病人。衛福部通過「特管法」一年後,在一篇媒體報導,紀君霖理事長說,通過特管法是一個好的開始,如何確保安全性及合理價格,將是下一步。她說,每次參與政府會議,對不合理的規定總是砲火連開,就是這樣又直又強的個性,讓她堅守著初衷。很可惜,她的把關,最後似乎沒有成功。衛福部從未公開療效衛福部力拚「再生醫療雙法」在本會期完成立法,紀君霖接受媒體採訪卻直搖頭,表示衛福部從未公開過療效評估,細胞療法到底能幫助到什麽樣的病人,至今都是一團迷霧。如有病友詢問,她一概回答「不要做細胞療法」。紀君霖還說,癌症標靶藥物一個療程自費約20到30萬元,即使療程需百萬,仍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可供參考,但台灣細胞療法的成功率至今仍是謎,「百萬花下去像丟進許願池,誰也不知道療效」。她更強調,台灣再生醫療已經商業化。」我相信紀理事長說這些話時,心情是沉重的。有趣的是,當初,對於「特管法」的推行,我和紀君霖理事長站在對立面。今天,我百分之百同意紀理事長對於台灣再生醫療的看法。我們為了保護病人,要一齊阻斷「再生醫療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2-2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財源不穩定 盼多方挹注
面對新興傳染病流行、新創疫苗上市、疫苗市場價格上升,國家的疫苗基金首當其衝。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疫苗基金五到六成都是依靠菸品健康福利捐,財源並不穩定。衛福部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副組長劉慧蓉則說,期望未來可增加公務預算編列、菸捐挹注比例,也爭取企業捐款及民眾部分負擔的可能性。台南運用AI 提高接種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請李秉穎、劉慧蓉、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以及成大教授劉清泉舉辦研討會,共同討論目前台灣疫苗基金所處的困境及解方,也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接種率。地方政府不斷想方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許以霖分享台南市與成大醫院合作,運用AI分析不同族群偏好的溝通習慣,再以電話、網路、社區等不同方式提醒接種疫苗,大幅節省人力物力;並以登革熱防治經驗,建議透過學生們吃營養午餐前5分鐘進行衛教,學生便會將訊息傳遞給家中長輩,也會協調教育局宣導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秉穎說,嬰幼兒疫苗接種率高,但成人對於疫苗產生副作用等不良反應有疑慮,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訊息,也會影響接種率,都市的接種率相較鄉村低。目前施打疫苗的宣傳被層層法條限制,建議政府應鬆綁疫苗衛教宣傳法規,部分補助成人的自費疫苗,藉以鼓勵施打疫苗。各方多溝通 取得公約數對於疫苗接種部分負擔,許以霖認為,要考量地方財政,像台南市財政收入少,必須謹慎支出,市府也會針對某些有效益的疫苗,提出民眾共同負擔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會有為什麼不全額補助的聲音出現,必須各方意見溝通,取得最大公約數。劉清泉指出,八成民眾會在基層診所施打疫苗,診所醫護對於疫苗衛教內容要持續精進,期待未來導入社區家醫制度,以兒童為出發點,照護到家庭的預防接種、全家照護、慢性病及身心等健康議題。公費打疫苗 須解決財源如何提升疫苗接種率?疫苗基金始終捉襟見肘是一大問題。劉慧蓉表示,新創疫苗陸續問世,近年卻碰到國際疫苗缺貨,價格攀升,台灣過去每位幼兒公費疫苗為2千元,現在已增加到1萬5千元,足足成長八倍,但這兩年的疫苗基金仍維持在34到36億元,財源不穩定,未來會爭取多元財源,確保公費疫苗能持續供應。劉清泉說,預防傳染疾病最有效益的是施打疫苗,也能避免在大規模流行時,造成抗生素濫用。至於疫苗財政,則要從中央修法編列預算,將疫苗接種納入健保專項,最好能夠效法國際,在地設置疫苗生產鏈,降低採購的成本。設生技園區 國內外合作對於疫苗在地化的生產鏈願景,背後蘊含著整體生技產業布局,許以霖說,台南市計畫於沙崙設立生技產業園區,已和中研院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攜手合作,利用20多萬筆成年人血清基本資料作為數據,以此為利基吸引國內外藥廠進駐合作,相信生技產業是台灣未來主力,也能夠打進海外市場。
-
2022-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級真心話大冒險:交棒之際專訪國衛院兩任院長
新冠疫情近三年,國衛院推動快篩、疫苗、藥物研發等,是防疫最佳後盾,「安民心」是國衛院長梁賡義的核心理念。接任院長以來,梁賡義一直以任務導向推動國衛院為國家最高衛生智庫,如今將屆齡退休,行政院已核定現任副院長、中研院士司徒惠康接任。本報專訪兩任國衛院長,談國家最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如何發揮整合的力量。國衛院是科學與政策、教育的橋梁,連結國內醫學研究單位和生技產業。過去癌症研究各自為政,梁賡義透過研究計畫,由國衛院主責開展深度整合,選定八個癌別,邀請所有醫學中心參與,擬定標準化流程。以血癌研究為例,台大和林口長庚是國內實力堅強的兩個隊伍,現在彼此合作,願意把珍貴的基因檢測樣本提供給對方驗證。「發揮槓桿的最大力量,就是國衛院最大的價值。」負責審查上述計畫的司徒惠康表示,台灣研究資源有限,互相合作才能更有影響力。國衛院大約只有150到160個研究計畫領導人,但台灣所有大學、醫院、研究人員都可申請國衛院研究計畫,國衛院於是整合各領域佼佼者,推動頂尖團隊合作。站在國家角度 找出迫切議題不只是整合,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站在國家角度,找出最重要、迫切,有前瞻性的議題,邀集國內專家一起找出最能發揮關鍵效益的研究方向。例如健保在慢性腎病和糖尿病的支出最高,國衛院邀請相關醫學會歷任理事長、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強化,一起訂出研究計畫申請條件。疫情以來,全國各醫院都有不少確診者的血液檢體。司徒惠康表示,2020年時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請國衛院召集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胸腔科主任,訂出標準作業流程,各醫院也願意分享檢體,不但因為這是國家需要,更因為國衛院開放、中立,所以能夠整合。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已在癌症、心血管、肥胖、神經學領域深耕,但對於增能、預防醫學、早期診斷,也擘畫藍圖;對於老年和兒少,去年也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補足缺口;至於兒少,經費相對較少,但未來也希望成立研究中心。推Podcast 深耕在地科普教育國衛院也在科學和公眾間搭起橋梁,「聽說我們國衛院的Podcast是公部門收聽率最高的喔!」梁賡義表示,有鑒於現在訊息繁多,卻不盡正確,國衛院應善盡社會責任,所以推出Podcast頻道。國衛院近年也鼓勵研究人員開記者會,學習用大眾理解的語言說明研究成果,梁賡義鼓勵大家,科學家也要嘗試與社會對話。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看重教育的價值,談起國衛院深耕在地科普教育,他說,國衛院座落苗栗,希望回饋當地,於是研究人員帶著儀器走訪偏鄉學校,也舉辦科學嘉年華、小論文等。苗栗的孩子們因此得到激勵與指導,還曾經拿下全國大獎,大家都很開心,「如果一千個學生裡有十幾位願意投入生命科學研究,我們就很滿足了。」梁賡義是「廣義估計公式」的設計者,早已享譽全球,在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邀請下,捨棄美國優渥的薪水、學術環境,在SARS肆虐的2003年6月回台出任國衛院副院長。「當時想,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能在台灣做點事情,感受很不一樣,這不是能用金錢量化的。」梁賡義回憶。兩任院長的真心話大冒險梁賡義曾「三顧茅廬」邀請時任國防醫學院少將校長的司徒惠康擔任國衛院副院長,終於在2018年等到他。兩任國衛院長淵源甚深,感情甚篤,究竟梁賡義與司徒惠康眼中的彼此是什麼模樣,以下的「真心話大冒險」可見分曉。Q1最欣賞對方的一件事?梁賡義:司徒副院長負責院內「聘審委員會」,國衛院是學術單位,研究人員的聘用、升等審查非常重要,他扮演把關的角色,做事腳踏實地,花很多精神,也非常盡責,深深感受到他用心良苦。司徒惠康:梁院長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設定好目標就全力以赴。看似困難的事情,帶著我們衝,例如建置疫苗二廠的經費高達卅億元,經院長不斷奔走,試著說服行政院高層、業界人士,終於取得資金來源。Q2共事期間歧見最大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共識?梁賡義:我們出身學界、教育界,很多理念、價值觀相似。一定有一些小隔閡,但討論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司徒惠康:近期唯一稍有意見不同,就是院內同仁調薪。我擔心調薪導致財務負擔過大,院長則認為應鼓勵同仁。後來拍板比照公職人員調薪4%,近年物價飛漲,年輕同仁確實需要經濟支持。至於經費來源,我們再去籌措、設法撙節。Q3請用歷史人物形容對方。梁賡義:我用「趙子龍」、「岳飛」來形容司徒副院長。趙子龍不惜單槍匹馬、血戰沙場,也要護送阿斗。司徒從小在花蓮長大,從基層做到國防醫學院校長,中間有太多人找他出任其他職務,他都為了國醫推辭;岳飛精忠報國,非常孝順,司徒與母親同住,盡力照顧母親。兩位歷史人物都有軍事背景,司徒正是一位儒將。司徒惠康:人有很多面向,我用兩個人來形容院長:「墨子」和「張良」。墨子主張科學實證以及兼愛、非攻,強調平等,院長對待基層與資深主管,一視同仁;還有張良的執行力和謀略,張良為推翻秦國、為父報仇,賣光家產找大力士暗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沒有放棄,後來跟著劉邦,成就漢朝霸業。
-
2022-09-16 醫聲.Podcast
🎧|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
「我在推動的,是一場革命!」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日前於臉書上連載一系列針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言,在看似平靜的健保討論聲量中,激起波瀾。他呼籲政治人物、醫界和國人,重新正視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導致重症患者一旦生病,就有可能陷入「明知有藥、卻用不了」的窘境。讓早已離開公職、投入生技產業的張鴻仁再度發聲的,是一篇報導:聯合報於七月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合作針對癌症病患付費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五癌症病友有自費情形;若是晚期癌症患者,自費超過百萬者也時有所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 重症患者首當其衝或許很難想像,在擁有九成以上的滿意度,新聞報導中總以「享譽國際」形容的全民健保制度之下,竟有國人必須自己出錢,才能獲得治療,甚至因為經濟貧困而無藥可用。張鴻仁老友、健保局首任總經理葉金川日前確診罹患淋巴癌。他曾對外透露,不少治療費用是由商業保險支應。張鴻仁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個案、特例,「直到今年看到報導,才知道這已是通例。」當自費成為癌症患者常態,那經濟弱勢者,該怎麼辦?一位不具名的血液腫瘤科醫師曾透露,面對晚期癌症患者時,即使知道有最新的癌症治療藥物可以一試,也會考量其經濟狀況,決定是否告知。若是低收入者,就選擇不予揭露,以免患者產生一絲希望,卻又發現自己無力負擔每月可能高達數十萬的治療費用。張鴻仁直言,健保的「保護力」正逐漸下降,「快變得比全民健保開辦前還要不足,只剩下最基本的保護,當國人生了嚴重的病,健保可以給予的支持很有限。」他指出,若針對癌症等重症用藥及治療的給付不到八成,便可說是保護力不足。原因是重症的治療費用往往相當高昂,單靠民眾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支撐,亟須健保保護傘協助。張鴻仁指出,廿年前健保開辦初期,多數治療都能納入保障。近年國際新藥、新治療進展飛快,然而,因為藥價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針對新藥多採限縮給付,或不納入給付範圍,須要患者自費使用。張鴻仁說,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癌症患者,一般民眾因無切身經歷,看不見發生在檯面下,卻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癌症病友與其家庭的故事,因此難以理解健保財源不足造成的醫療困境,這也是他堅持發聲的原因。新藥取得藥證卻不予給付 張鴻仁:應給病人最好療法「全世界只有在台灣,健保不給付食藥署核准的適應症。」張鴻仁說,既然是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經過審核,並核發藥證的藥物,代表已有科學證據、真實世界數據或實證等支持其治療效果,應予給付。張鴻仁指出,若在美國,只要是食藥署(FDA)通過的癌症治療藥物,老人保險(Medicare)必然會給予給付;若以德國為例,該國的醫療保險給付制度採取「暫行給付」,針對有成本效益疑慮的藥物,先行給付一年,再進行後續評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給付。張鴻仁說,這些作法,為的都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療法。」健保創辦為分擔風險 節約浪費非重點有關健保財務困境的討論中,「如何節約浪費」一直是其中重點。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日前亦投書媒體,指出「若國人平均減少一次就診,一年即可為健保省下逾三百六十億元。」張鴻仁認同這次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新制部分負擔」計畫,讓支持使用者付費的民意,可以有一次試驗的機會,但是他強調,節約並不能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節約浪費」更不該是健保政策重點。他解釋,若真要節約浪費,從經濟學的角度,讓患者各自付費、自食其力,才可以完全避免浪費的問題。然而,若是患者罹患了癌症、罕見疾病等治療費用動輒百萬的疾病,就必須散盡家產,這就是全民健保開辦前的場景。「節約浪費到了極端的時候,就代表保護力的喪失。」張鴻仁說,全民健保屬社會保險制度,創辦原意就是希望「分擔風險」,在發生個人難以承擔的疾病風險的時候,透過「團結力量大」,讓個別患者不至於被疾病擊垮。星國醫療儲蓄帳戶:並不保障大額醫療費用20世紀初,新加坡創立「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此制度類似國內勞工保險的強迫儲蓄,要求國民定期定額存入款項,且僅能用於醫療。國內部分學者認為,此制度可以減少醫療浪費、提高效率。張鴻仁指出,星國模式與台灣全民健保並無孰優孰劣,而是理念的不同:星國是「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全民健保強調風險共同分擔,其本質屬「社會主義」,兩者可說是背道而馳。醫療儲蓄帳戶的重要精神是「自己的健康自己顧」,把醫療視為個人責任,也因此並無法涵蓋、保障人民的大額醫療費用。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今年底調升部分負擔,有政府官員期待藉此減少醫療浪費。張鴻仁說,部分負擔的概念是使用者付費,理念上與醫療儲蓄帳戶相近。意即在社會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光譜上,更往功利主義靠近一些。至於是否真能節約浪費?他笑稱,等到新制推行之後,便可見分曉。事實上,在醫療儲蓄帳戶推出後,星國民眾在面對高額醫療費用時仍無法負擔,故該國政府又推出了由政府辦理的醫療保險(Medishield)以及當患者面臨巨額藥費,又因經濟弱勢,連醫療保險保障也無法提供支持時,可以申請使用的醫療基金(Medifund)。張鴻仁指出,星國醫療政策完善,人民獲得保障,是因為其政府「夠靈活」。在發現醫療儲蓄帳戶不足後,立刻推出兩項政策,結合成「3M」,構成三道防線,避免國民面臨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狀況。除了「3M」,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還設有「差別定價制」。醫院的病床分為不同等級,費用最低的八人房「保險床」,與單人房的「頭等床」的定價差別可達數倍。除了住院舒適度不同,用藥也會不同,很類似航空公司的頭等艙與經濟艙差別。張鴻仁說,星國藉由差別定價的設計,達到劫富濟貧的效果,同時還能讓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保有基本的保障,可為台灣借鏡。商保補位有限制 無法保障經濟弱勢、先天疾病在台灣,一項新藥除通過食藥署審核,取得藥證,還須經由健保署專家會議、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PBRS)等討論,才決定是否納入健保,平均等待時間將近一年;費用較高的癌症新藥、罕病藥物等,耗時更長。然而,患者的生命卻未必熬得過漫長等待,故有病友團體主張,在新藥納保前,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張鴻仁也說,商保補位健保是必然趨勢,在世界各國皆是如此,多數國家無法靠單一保險制度給予國民足夠的保障。他建議,衛福部與金管會協調,訂定醫療保險規範,且保險內容應該透明化,在維持商業競爭的前提下,保障國民權利,也能讓急需用藥的患者及早取得藥物。張鴻仁也強調,商保保單必須由政府介入把關。他建議,衛福部可列出「政府認證」的保單,供民眾投保時安心選擇。不過,張鴻仁直言,商保仍有其限制。首先,能夠負擔商保的民眾,表示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如果連房子都買不起,哪裏有錢買保單?」此外,商保不接受帶病投保的原則,也讓天生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被排除於保障之外。張鴻仁說,應有其他配套措施「保護這群生下來就不一樣的孩子。」付一元得三元 調漲保費最公平究竟如何才能讓健保回歸避免人民因病而貧的創辦初衷?張鴻仁說,除了透過商保補位健保,以及部分負擔等策略,最重要的,還是「餅要做大」:調整保費、提高醫療費用GDP佔比。台灣醫療費用的GDP佔比約百分之6.7,在OECD國家中偏低。而醫療費用來源主要可分為政府直接編列預算支出、健保總額,以及商保給付和民眾就醫時支付的金額等。張鴻仁說,在所有財源中,調漲健保費是「最公平」的方式。張鴻仁解釋,若調漲健保費率,雖然民眾需要多支出,可是當民眾每多花一元,政府、雇主也會多支付一元,可以挹注三倍的金額到「健保大餅」。此外,台灣健保每人支付的費用,在與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中,已相對便宜。然而,在台灣,要調整保費相當困難,除了政治問題牽涉其中,還須考量社會氛圍等。張鴻仁說,這是因為政治人物「預設」調整保費會遇到民意反彈,故他建議,「我們要告訴我們的民意代表、雇主、政治人物,說人民希望調高保費,多付一點!」「沒人希望健保倒」應正視財源不足病根「大家都希望保有健保、希望健保好,但是大家都去講它的缺點,不去重視它的根本。」張鴻仁說,沒有人希望健保倒,可是當社會不斷檢討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浪費,政治人物揣測民意對於調漲保費的不滿,就越無法解決健保財源不足的根本,導致健保「越走越沒路」。全民健保的基本理念是透過集體風險承擔,在國人面對疾病威脅的時候,成為及時雨,保障國人生命與健康。張鴻仁指出,透過調高費率,每個月多付幾百元,卻可以幫助重症患者、經濟不富裕的家庭。在健保「大缺血」的現況下,須要「全民覺醒」,共同為健保永續經營「多付一點」,才是有效解方。張鴻仁小檔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剪輯協力: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8-05 醫聲.Podcast
🎧|獨家專訪張上淳:公費後醫系真能成為偏鄉醫療人力、跨域人才的雙重解方?|理事長講堂EP3
「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並無不可,只要招收學生是為了培育他們將來到偏鄉服務;如果是為了跨域培育智慧醫療人才,這跟偏鄉服務的精神,不是背道而馳嗎?」今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4年制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後簡稱公費後醫系)開始招生。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張上淳,同時擔任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向來給人溫文儒雅印象的他,面對三所大學藉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成立後醫系,卻打著跨域人才、發展智慧醫療的旗幟招攬學生,在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專訪時,忍不住說了重話。🎧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難得的慍色,反映了張上淳對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環境的深切關心。事實上,擔任臺大教授期間,張上淳曾獲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獎、優良教學獎等,更曾在擔任醫學系主任期間,推動國內醫學院制度改革,將原本7年制的醫學系,藉由調整原先不連貫的教學內容精實課程,成為現行6年制醫學系,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三所學校成立的是『新設公費後醫系』,有三個重點:新設、公費、後醫系。」張上淳認為,三者應明確區分。他說明,問題其實不在後醫系,而是「新設」及「公費」兩件事,背後各有隱憂:新設醫學系需要投入大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公費制度則有學生畢業後須至偏鄉服務的規定,與部分學校強調跨域人才、投入智慧醫療研發的主張,存在矛盾。40年前曾設後醫系 竟成大學生求職備案在美國,要成為醫師的唯一管道,就是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學士後醫學系就讀。張上淳指出,除了因為美國教育風氣強調通識教育,也為避免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還未確立志向就一頭栽進需要付出極大心力及時間的醫學教育。為接軌國際,1982年起臺大、1982年,國立陽明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曾陸續開設5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結果除了碩果僅存的高醫,其餘三所皆已停招。至於停招的原因為何?張上淳說,當年各校未如預期,找到比一般醫學系更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反而有不少人把後醫系當作失業或追求更高薪資的「求職備案」;此外,進入後醫系就讀的學生多已成家,需要兼顧家庭及孩子教育,無法專心上學,故學習成效不佳。無大體老師可用 新設後醫系教學資源面臨挑戰時隔40餘年,學士後醫學系在今年「復活」。然而,日前卻傳出某校公費後醫系因為無大體老師可用,學生須遠赴花蓮慈濟大學,才能上解剖課程。張上淳說,這三所大學皆屬「新設」後醫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資源的挑戰。張上淳解釋,一般醫學系前2年是通識課程,第3年進入「基礎醫學」課程,後醫系則是一入學就開始基礎醫學課程。也就是說,三校沒有緩衝時間,本就稀缺的大體老師及解剖學師資,只好與他校共用,或與醫學機構簽訂合約以補足缺口,遑論需要特別設計打造的解剖學教室,「我們在審查評估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軟、硬體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張上淳感嘆。跨域人才卻下鄉? 張上淳:不應以公費後醫培養智慧醫療人才這次三校設立公費後醫系的重點訴求之一,是培育「跨領域」醫學人才,發展智慧醫療,以清大為例,該校後醫系特別設有「智慧資訊科技組」,在入學考試時須加考資訊科學科目。然而,因採取衛福部公費醫學生一途,有「綁約」規定,學生畢業後需到偏鄉衛生所任職滿6年。然而,把跨域研發人才安排到偏鄉,是否真能讓其發揮所長?張上淳直言,如果設立後醫系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畢業後到偏鄉服務,「就不該利用衛福部的公費醫學生名額。」他擔任召集人的「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日前也發表聲明,表示「發展智慧醫療不應以設立公費後醫系解決」。張上淳指出,公費醫學生的本質應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及熱忱,投入偏鄉醫療服務。為達此目的,衛福部除了設有偏鄉醫師留任獎勵,也特別規劃輔導計畫,讓後醫系學生在學期間,親自下鄉了解偏鄉醫療現況,增加偏鄉服務意願;同時,在學生畢業下鄉任職後,也設有回校進修及出國深造的機制。在協助三校規劃招生事宜時,張上淳也提醒,應讓學生清楚明白,公費後醫系的義務與使命,就是要投入偏鄉服務。然而張上淳認為,這三所大學設系目標並不明確,「一方面用公費醫學生名額,一方面又說要招收跨域人才,還特別設立相關組別。」產業界期望資通訊、生技產業與醫學強強聯手,擴大台灣醫療產業、發展智慧醫療,甚至創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因而產生跨域人才需求。張上淳說,透過醫學系學生在校內修讀雙主修、輔系,是培育跨域醫學人才較好的途徑,同樣可以結合醫療專業,與資通訊等跨域專長。他指出,以臺大醫學系為例,因為是綜合大學,學生利用既有機制申請雙主修、輔系的比例很高。衛福部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 三所後醫系期滿後恐收攤衛福部設有每年培育1300名醫學生的總額限制,分別配給現有的13所醫學系,若要新成立醫學系招收自費學生,就必須透過繁複的流程,修改現行制度、放寬限額。三所大學透過「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取得醫學生員額,被質疑是為了突破醫學生總額天花板「偷吃步」。「利用公費醫學系的名額,設系的目標就應該是為了幫國家培育去偏鄉服務的畢業生,如果要培育其他的,就不該用公費醫學生。」張上淳直言,除了偏鄉、跨域的矛盾,另一大問題,是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存在,該計畫共分兩期,本次三校設系適用第二期,根據衛福部資料,計畫期間為民國110年到114年,共計招收750位醫學生。張上淳說,到114年期滿後,若沒有新一期計畫通過,三校的公費後醫系就只能被迫收場。他認為,在此前提下,大學不太可能大量投注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恐將犧牲學生受教權益。設後醫系或為追求國際排名 張上淳盼公費醫回歸服務人群本質針對三校積極爭取成立後醫系的原因,張上淳說,三校都是國立大學,理應不必擔心招生不利,較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爭取大學排名,「因為台灣的醫學研究人才很優秀,研究質量高、發表的數量也多。」大學可以藉此提升國際排名。「台灣的醫師人力,大家常說,不是患寡,是患不均。」張上淳說,要長久留在偏鄉服務,需要有很大的愛心,除了生活不便,也因為偏鄉人口少、醫療服務量少連帶導致醫師收入偏低。他希望公費醫學生回歸服務人群的本質,「期待日後有更多醫師,抱持服務的心態,可以幫國家多做一點事情的時候,就去做。」張上淳小檔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召集人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室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組合多 與醫師討論策略
肺癌是困難的戰鬥道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今在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帶領民眾穿梭時空,辨識文史、藝術創作中的微細癌變,揪出癌症,而現今新藥治療多元,合併療法的趨勢讓肺癌病患有機會活得更久、更好。夏德椿說,由中國古代典籍不容易看到對肺癌的記載,但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年輕女子肖像」畫作中,可看到畫中女子左側乳房增大,且靠近腋下有不規則突起,因而推論她可能有乳癌。由此可證,愈容易從外觀發現的腫瘤愈可早期治療;近代流行病學也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第一,而肺癌常發現已屬晚期。夏德椿在論壇中發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肺癌發生原因,在國外和高齡、吸菸與職業較有關;但在台灣,常發生在中年不吸菸、有家族史的女性身上,另外,近年空氣汙染也被懷疑是肺癌影響因子。近年有人倡議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去篩檢肺癌,但他不建議非危險族群一窩蜂盲目檢查,因為常暴露在放射線檢查中,反而容易誘發更多癌變。夏德椿指出,癌症治療可說始於戰爭,美國過去進行化學戰就發現芥子氣可破壞人體大部分的白細胞,不過近年第三代化學治療進入瓶頸期,因而醫學界進入精準醫療,去瞭解病患基因後接受標靶治療,對治療肺癌有不錯效果;健保署因為有健保負擔的問題,也許無法開放第三代標靶藥物給所有病患,但病患可先試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受第三代藥物,五年存活率或許來得更好。標靶治療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夏德椿強調:「病患不要氣餒!」他看過有些病患出現抗藥後去求神拜佛,事實上病患不用擔心沒藥物可用,因為肺癌有一個接一個的藥物可以用,治療不見得會變得更差;如果是在醫學中心治療的病患,還有機會接受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後,再好好使用健保接受治療。夏德椿也舉例,肺癌治療為了對付抗藥性,現在還有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認驗「它有點像木馬屠城記,進入體內只會去找癌細胞,找到後再把藥物釋放出來,達到很有效的治療。」癌症治療與時俱進,夏德椿說,二○○三年國外期刊宣布「免疫治療的時代來了!」二○一五年我國健保也開放使用這些藥物,例如PD-L1表現好的病患可使用單一免疫治療;到了二○二二年,因免疫治療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國外報告認為,混合式治療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再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在不同的狀況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夏德椿指出,衛福部也訂定特管辦法,讓台灣病患有機會進行細胞療法;而更進階的細胞治療就是CAR-T治療,將T細胞打進體內,全球都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成果,但價格很高,希望台灣未來能在生技產業上發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更進階的細胞治療,但如果病患有肝轉移、腦轉移或肋膜轉移,免疫治療不夠時,是否要加上其他治療,應與醫師討論。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安基生技新藥大突破 專一性抑制劑抗肺病
專注於小分子用藥的安基生技,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研發抑制劑新藥,讓致命的肺部疾病有了新曙光。已近40年新藥探索開發的技術,鎖定皮膚科、神經科及罕見疾病等相關領域,旗下具有抗纖維化和抗發炎功用的新穎化合物表現亮眼,將進入人體臨床開發進展,有助於延緩疾病的惡化。安基生技董事長黃文英曾任職GSK、Sanofi等國際大藥廠,擅長將創新發現轉譯為產品,尤其是選題策略,曾主導多項藥品和醫材的研發。針對市面上僅有兩種抗纖維化藥物的現況,黃文英帶領團隊加快研究腳步,她說,「我們的化合物開發能力保有領先地位,希望新藥開發能為病友帶來更多福祉!」研發的小分子新藥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對特發性肺纖維化有極佳表現,未來也能運用在各器官和組織的纖維化治療。抑制組織纖維化逆轉慢性疾病所謂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整個肺葉布滿纖維及疤痕組織,肺部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最後喪失氧氣交換的能力。目前尚無治癒菜瓜布肺的方法,安基生技的研發新藥在臨床前數據中,針對抗纖維化和抗發炎有良好作用。黃文英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跟肺部上皮組織長期發炎有關,身體釋出不正常的蛋白影響代謝,團隊發現在肺臟纖維化的進程中,透過組蛋白去乙醯酶能抑制和修復發炎反應,達到治療效果。安基生技的「組織蛋白去乙醯酶第六型抑制劑」已有成熟的先導化合物,有明顯的「可成藥性」,正進行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其他器官纖維化疾病之開發,希望未來能擴大應用效益,讓全身器官纖維化都有望可以被逆轉!黃文英強調,該藥物不會改變細胞,其主要機轉是針對疾病但不會觸發其他變異,尤其是對其他器官的影響較小。肺纖維化潛力新藥已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有極佳效果,研發階段正處於臨床前研究,計劃於2022年進行首次人體臨床試驗,朝著啟動二期臨床收案的目標前進。擅長新藥開發「選題」的黃文英,看準了這項新藥具優異的抗纖維化效果,副作用也小於現有市售藥物,若研發成功,必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回憶過程中不斷「try and error」,光是合成就試了200多種,克服藥物毒性、口服吸收率、活性評估等問題。肺部藥物市場前景看好,且原創新藥商業價值高,黃文英希望能政府能持續扶持生技產業發展,鼓勵企業投資與創新,包含人才培訓、IPO的出場機制,讓國際認可台灣的產能和研發能力。Box 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一臨床階段之新藥開發公司,專注於創新小分子(NCE)的研發,由擁有近四十年新藥開發、授權、上市等國際實務經驗的黃文英博士領軍,開發優質、創新且具市場區隔性的新藥,鎖定神經病變、皮膚疾病及免疫發炎性具有高度醫藥未滿足需求的疾病領域。
-
2022-0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宣布來台設子公司 支援台灣疫苗與藥物需求
莫德納要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了!莫德納今日發布聲明宣布台灣子公司設立計畫,將更負責支援台灣mRNA疫苗及治療藥物的需求;莫德納同時也將於香港、新加玻、馬來西亞設立據點。莫德納在全球十二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在亞太地區目前已擁有日本、南韓及澳洲辦公室。這項聲明展現了莫德納對亞太地區持續性的承諾,及將亞太地區納入長期策略與商業展望的重要環節中。莫德納執行長 Stéphane Bancel表示,「台灣於2020年及與莫德納簽訂首批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我們很高興宣佈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期待後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能為台灣民眾提供更多 mRNA 技術的健康照護方案。」莫德納計畫在台灣設立子公司的決定,顯示對台灣生技產業潛力的肯定,更反映出莫德納與主管機關良好的合作關係。除了不斷拓展mRNA 治療藥物以造福台灣及更廣泛地區,莫德納更積極招募團隊以強化的當地據點。莫德納擴展中的產品線包括40個開發中計畫,其中25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也將持續更新新冠肺炎策略,以因應Omicron等各種令人憂慮的變異病毒株,並為多種疾病和病症開發全新疫苗和治療藥物。莫德納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獲得70多個國家的主管機關核准,其中至少19個位於亞太地區。在台灣,莫德納的新冠肺炎疫苗獲准於18歲以上成人接種,第二劑疫苗接種滿五個月即可接種追加劑。莫德納與台灣所簽訂的供應協議,承諾於2022年開始提供20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以及次世代追加劑型(booster vaccine candidate),並於2023年再提供1500萬劑。這份供應協議是在2021年500萬劑供應協議之後所追加。莫德納也正在研發mRNA相關藥物,以針對感染性疾病、免疫腫瘤學、罕見及超罕見疾病與自體免疫疾病提供預防和治療,並滿足目前尚未達到的需求。對於莫德納來台設點,是否代表有利我國爭取代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莫德納有這樣的宣布表示有想在台灣發展,「我們當然是歡迎」。對於對方的發展方向尚不清楚,但起碼有想在台灣成立據點,各種合作可能性都不排除,也很歡迎。
-
2021-12-28 新聞.元氣新聞
科技部扶植生醫產業 建構精準健康體系
台灣106年開始推動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今年為促進國人健康,更著手推動精準健康戰略產業,導入人工智慧、物聯網、5G、穿戴裝置等新科技,「將精準醫療擴大延伸為精準健康」。科技部表示,藉由國內生醫及資通訊產業強強聯手,將共同建構台灣成為精準健康與科技防疫的標竿國家,同時也吸引民間藥廠等企業協助,增加生醫產業競爭力。中央3部合作 4年投資95億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為科技部、衛福部及經濟部共同合作,預計四年投資台幣95億元,並制定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扶植精準健康產業鏈、接軌國際布局全球共三大策略,以及國家級生醫資料庫、精準健康產品及服務、精準防疫產品、前瞻生物製劑研發及製造、拓展國際生醫商機等五項具體措施,帶領台灣生醫產業創新前進。8醫學中心資料 生醫打好底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陳鴻震說,國家級生醫資料庫整合台大、北榮等八家醫學中心,蒐集患者電子病歷、影像檢查等資料,為台灣生醫打好基礎,「相關資料含金量很高,有利發展AI學習」,但制定公版參與者同意書非常困難,須兼顧維護個資、公眾利益及產業發展,最後也會考量成立第三方公正單位發揮監督角色。生醫產業條例 立院通過科技部也鼓勵老師、學生創業,如育苗計畫、科研創業計畫的萌芽及拔尖案,並引進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培訓模式及資源,推動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SPARK)鼓勵創新,目前台灣已連續獲選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並帶領國內新創公司到全球各地醫療展推廣創造商機。陳鴻震表示,台灣製藥、醫療器材、應用生技、健康福祉等生技產業,去年底營業額已高達6400多億元,如今透過資安技術、穿戴裝置、區塊鏈、雲端運算、感測技術等數位科技加速創新,且「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已順利於立法院通過,將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再生醫療也納入租稅優惠範圍,有助推升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的未來發展。
-
2021-11-2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近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訪問一位50歲的肺癌病人,七年前罹癌時僅是第一期,經手術、休養後即無大礙,三年前不幸復發、轉移成第四期。之後歷經標靶治療、化療、放療等治療,仍躲不過抗藥魔咒,為尋求適切治療,不得已提早退休以換取退休金力拚最後機會,卻也僅夠支付一半療程的費用。自費用藥 病患陷經濟困境這樣的案例,在我從醫數十年經驗中屢見不鮮,癌友及家屬聽到新藥躍躍欲試,然而醫療科技的精進讓新藥藥價不斷攀高,健保體制無力全盤納入,使一定比率的病人因自費用藥陷入「經濟休克」困境,有些癌友因為無力負擔打退堂鼓,另一部分的人則像上述病人,用最後積蓄或貸款爭取最後一絲希望。跳脫健保思維 可參考英國健保大餅有限,導致新藥給付速度延遲或設立嚴苛給付條件,政府保障民眾健康美意大打折扣。但可能找到另一條路嗎?癌症希望基金會謹此提出跳脫健保制度的另一種思維:「癌症藥品基金」。此概念源於英國2011年創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CDF),並於2016年經過財務改革後成為二代CDF,每年控管約3.4億英鎊,以暫時性且較可負擔得起的價格給付予具有潛力、但療效仍有待確定、無法納入常規給付的癌症新藥。此段過渡給付時間最長兩年,政府與同意接受CDF方案的藥廠簽署藥品給付協議,如果超支,需要以一定比率還款,期間同步蒐集病人臨床真實用藥結果,作為審查根據。若療效不如預期,則退出CDF給付,但該藥廠仍須持續提供藥品,確保病人權益。CDF最大挑戰 錢從哪來?英國CDF不僅讓需要的病人及早用藥,且以兩年內蒐集病人用藥結果,評估是否納入國家健保,確保資源用在刀口,完全肩負把關新藥療效的責任。二代CDF成功,讓英國預定於年底擴充CDF,成立「創新藥品基金(IMF)」,並納入罕病、遺傳性疾病等新藥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提議,健保署可仿效CDF精神,設立台灣版的「癌症藥品基金」,現階段最大挑戰是「錢從哪裡來」?可能的財源包括菸捐、公益彩券盈餘、癌症藥品的給付協議(MEA)回饋金,甚至社會企業捐款等都被討論過,但目前尚無定論。促請政府編預算 投資健康開源的另一解方,我們思考的是,促請政府編列預算以投資健康作為訴求的可行性。最近多場健保改革會議中,常被檢討的問題是台灣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長年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3%,主要原因是公部門投資不足,造成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增創新藥品 鼓勵台灣生技如果政府可補足我們與OECD國家落差,先以約GDP占比1.5%、3千億元為例,從中提撥部分費用,便能成為CDF基金穩固的專款財源,甚至可以進一步師法英國,將「癌症藥品基金」擴充成「創新藥品基金」,不只增加創新藥品可近性,還蘊含鼓勵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深遠意義。英國現行CDF精神,彰顯提高病人適切治療的機會及提升公費醫療服務的價值,與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的維持公平、提升效率、改善健康,三大核心價值不謀而合。期盼相關單位取其精華,研議台灣版「癌症藥品基金」或「創新藥物基金」,與健保相輔相成,打造利於投資健康的環境。
-
2021-10-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對抗新冠肺炎 神秘國軍預防醫學研究所貢獻曝光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洪乙仁今天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給民間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國防部上午舉行記者會,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表示,為因應COVID-19疫情,科技部自109年6月投入經費1.85億元,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防醫學院為獲選參與五所大學其中之一。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提供高防護實驗室先進場域,提升新冠病毒研究量能。列席的洪乙仁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技轉先進快速偵檢技術,加速國內廠商通過認證,同時建置細胞及動物驗證平台,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洪乙仁進一步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為因應COVID-19快篩試劑、治療藥物及疫苗開發的測試需求,完成各類型的培訓及演練,為國內唯一具備完整第2/3/4等級實驗室的人員培訓場域,遵循生物安全法規且分工明確,提升執行任務的工作效率。洪乙仁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以細胞測試、幹細胞感染及動物測試等工具,整合為新興傳染病研究核心設施平台,提升SARS-CoV2病毒研究量能,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目前產官學界委託計畫件數總共約為50件。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與廠商合作開發的「AIO全流程自動化基因檢測系統」,通過TFDA之EUA專案製造核准。目前已獲國內超過40家醫療院所採用,投入新冠肺炎快速精確診斷工作。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據了解,相關研究均以三峽預防醫學研究所為場域。抗SARS期間,預醫所扮演重要角角色,相關技術應用到現今。而預醫所是研發生物戰劑防護技術的重鎮。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接種「爽約率」降不了 台中連2天16%未報到
根據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布,過去不論廠牌的爽約率約5%,換算成施打率為95%;國產高端疫苗23日開打,傳出多起接種後猝死等不良反應,讓民眾擔心出現「爽約潮」。台中市衛生局統計,台中市高端疫苗意願人數15萬3423人,實際預約率53%,開打後,「未報到率」一路攀升,前天第三天未報到率為16.2%,昨天未報到率達16.7%。台中市衛生局說明,高端8月23日預約1萬3718人,接種1萬2833人,到打率93.5%,第二天預約1萬5232人,接種1萬4130人,到打率92.8%,第三天預約1萬4508人,接種1萬2986人,到打率89.5%,第四天預約1萬4625,接種1萬2261,到打率83.8%,第五天昨天預約2萬2817人,施打1萬8997人,施打率83.3%。尚未接獲施打高端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民眾有的力推高端副作用少,針細到完全不痛,「比蚊子叮還無感,好處是眾多親友關心」,有的是想支持台灣的生技產業,也有的認為,國家說能打的就打,AZ和莫德納剛開打也不是好多人死亡也有民眾認為,國家搞到年輕人擔心沒得打疫苗真可悲,「感覺像白老鼠」,也有的認為「鼓勵大家都打高端,這樣我才有機會打莫德納或BNT」。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周德陽認為,畢竟病毒是非常厲害的,「國家有多少疫苗,能打盡量打」,不管它是哪個廠牌,畢竟都是合法機關通過的疫苗,副作用難免,就如同在打流感疫苗一樣,也沒有說每一個人都沒問題,所以不要太苛求。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疫苗會怎樣?毒理專家親曝接種後24小時內「3個有感反應」!
毒理學家、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已在日前施打國產高端疫苗,親曝「三個有感」反應。另外,對於目前有人施打過高端傳出猝死的消息表達遺憾,並指責那些「見獵心喜」的人,「一直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煽動大家的情緒」。招名威強調,全世界沒有人可以號稱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以高端目前的比例,施打16萬人有2個人死亡,它的死亡率會是每一百萬人有12.5個人死亡,機率比AZ、莫德納和BNT低非常多!」招名威說明,高端疫苗施打後24小時內,比較有感的反應有三個: 第一個是略有疲倦感:就是有點想睡覺,大概發生在施打後的第4小時開始,很輕微,不至於是會度估的那種,持續了一下下,若有時間,稍稍休息片刻是可以快速恢復精神的。 第二個是體溫略微上升:發生在施打後第8小時,但只有「夯夯」的感覺,沒有超過37.5度,多喝一點水,維持兩個小時就降到36.5度了。 第三個是肚子餓:時間是在第10個小時,剛好是體溫下降之後,不過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沒有太誇張的餓。 招名威說,「當晚凌晨1點鐘睡,早上7點後起床精神還不錯!」至於發高燒、肌肉酸痛、注射處腫脹、腹瀉、嘔吐等症狀,在自己身上則都沒有發生。 最後,招名威呼籲「國產疫苗好不容易開始大規模施打,之前面對的挑戰很多,口水也很多,以後我相信也不會少,但很榮幸可以參與到這場國家大事,貢獻一己之力,感覺很驕傲!」 「很難過看到發生施打高端之後猝死的案例!」招名威說,畢竟施打疫苗是為了保護生命,絕對沒人期望在施打疫苗後,會發生任何生命上的損失,「但奇特的是,一堆人看到這個狀況出人命好像見獵心喜似的,一直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煽動大家的情緒,其實這只反應了你們這些人的無知而已。」 第一,全世界所有廠牌的疫苗,甚至所謂「WHO認證」的疫苗,都沒有人可以號稱百分之百安全,舉列,像是AZ每100萬人約有80個人會死亡,莫德納和BNT則有30個死亡,若以高端目前的比例,施打16萬人有2個人死亡,它的死亡率會是每100萬人有12.5個人死亡,機率比AZ、莫德納和BNT低非常多。 「當要抗議的時候,看清楚數據,不要雙標,請一併連你們最愛的BNT一起禁用;請根據科學數據說話!」 第二,若打疫苗會死亡,表示疫苗確實會在身體裡面產生免疫反應,這不是也間接的打臉你們這些人說「高端是糖水」的謠言嗎?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幸災樂禍的人,和造謠的人竟然是高度重疊,也可以說他們根本就是同一群人,我真的不敢想像,天底下竟然有一幫人、一個政黨,會要求自己的國民仇恨自己國家的疫苗,要自己的國民不要打,編織各種謠言讓這支疫苗從頭到尾就沒一刻好過,最好整個生技產業爛掉,我完全匪夷所思。」 招名威強調,若看不起自家產的疫苗,可以選擇不打,這是個人選擇,但是不用一天到晚用幾乎是「零水準的醫學知識」,去評論EUA、有沒有過三期,講難聽點,搞不好連AZ、莫德納、BNT以及高端的技術有什麼不同都不知道,「好意思講得頭頭是道?」 招名威表示,自己力挺的是國家制度,因為高端是一個有經過政府獨立委員會審議通過,而且有數據可供公評的疫苗,倘若施打出現問題,是由國家出面賠償。 「要是不信任這樣的程序,那麼在台灣,別用健保了,我們也不用相信任何醫師,不用吃任何藥,因為這些都是經過這群人正在批評的國家所發給的執照;你甚至不該相信任何法律程序以及軍警制度,反正現在的執政模式,一切都是假的,你覺得這樣對嗎?」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接種「爽約率」台中最高!第3天竟達10.5%
據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布,過去不論廠牌的爽約率約5%,換算成施打率為95%;國產高端疫苗23日開打,預約情況不如預期,加上傳出多起接種後猝死不良反應,讓民眾擔心出現「爽約潮」。台中市衛生局統計,台中市高端疫苗意願人數15萬3423人,實際預約率53%,統計到昨晚,前三天共4萬3458人預約,有3萬9949人接種,爽約率8.07%,其中又以昨天爽約率10.5%、突破一成最高。民眾則對接種高端疫苗反映不一,有民眾力推副作用少,針細到完全不痛,「比蚊子叮還無感,好處是眾多親友關心」,有的是想支持台灣的生技產業,也有的認為,國家說能打的就打,AZ和莫德納剛開打也不是好多人死亡;反對民眾認為,國家搞到年輕人擔心沒得打疫苗真可悲,「感覺像白老鼠」,也有的認為「鼓勵大家都打高端,這樣我才有機會打莫德納或BNT」。台中診所醫師發現,疫苗接種在唐鳳系統後,無論廠牌到打率都大幅提升超過九成,高端疫苗接種以年輕人居多,大多數會來接種原因是「工作」,也有部份是因為「愛國」,支持國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周德陽認為,畢竟病毒是非常厲害的,「國家有多少疫苗,能打盡量打」,不管它是哪個廠牌,畢竟都是合法機關通過的疫苗,副作用難免,就如同在打流感疫苗一樣,也沒有說每一個人都沒問題,所以不要太苛求。台中市衛生局說明,高端8月23日開打,首日預約接種數1萬3718人,接種1萬2833人,施打率為93.5%,爽約率6.5%,第二天預約1萬5232人,接種人數1萬4130人,到打率92.8%,爽約率7.2%,昨天第三天預約1萬4508人,接種人數1萬2986人,到打率89.5%,爽約率10.5%。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林全:若與上海復星互惠、有緣份 可引進BNT疫苗
台灣東洋(4105)今(25)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林全在股東會後召開媒體見面會,暢談近期對疫苗及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由於輝瑞BNT疫苗已經取得美國藥證,但是台灣的代理權仍在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林全表示,將採取平等互惠合作的原則去看每一個商業機會,一切要看緣份,若雙方談得好,進一步談合作不是不可能的。林全指出,輝瑞BNT疫苗有一定品質與水準,取得美國藥證是意料中事,接下來還會陸續還會取得其他國家藥證,大家都很清楚,現在代理權在上海復星手上,台灣的藥商要取得藥證就要去跟復星,這是必然的商業程序。此外,針對近兩年來因為美中關係引發的全球製藥產業的變化,林全也指出,美國政府為了保障自己的供應鍊不受影響,積極讓製藥產業回到美國本土,避免原料被大陸給掌握;但對台灣而言,台灣的製藥產業規模很小,在美中貿易戰中,受到的影響有限,但是大陸掌握的國際藥品代理權,對台灣衝擊性比原料問題更嚴重,這涉及到台灣民眾醫療人道問題,政府必須審慎去面對。針對台灣的生技產業政策,林全也指出,政府規劃政策應該考慮長遠性,他舉今年來「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要延長及獎勵的項目為例,CDMO若只是拚量產無太多技術含量,沒什麼好扶植。談起新冠疫苗,林全坦承,自己打的是Moderna疫苗,他認為其他各疫苗各有優缺點。至於台灣東洋發展,東洋總經理林全強調,未來發展將以創新藥物研發及海外銷售布點為主軸,公司將以現有的能量去接代工訂單,並不會為了發展CDMO而擴大投資。
-
2021-08-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是不得已 柯文哲:但無法理解台灣買不到疫苗
醫生蘇偉碩、王文心認為高端疫苗在申請緊急授權EUA過程有非常多的程序不正義,發起撤銷高端疫苗緊急授權公民投票,並徵求10萬個共同提案人。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媒體問柯是否認同?會不會響應?柯文哲未正面回應,僅說,公投是憲法允許人民的權利,他沒有特別意見但柯文哲也說,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把尺,只是說在沒有疫苗的狀態下,去打高端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但他還是無法理解,台灣為何買不到疫苗。至於EUA,柯文哲質疑,全世界是有幾個國家的疫苗,和台灣的疫苗用同樣的標準拿到EUA,是那幾個國家?拿出來講啊,台灣若拿EUA的標準和人家不一樣,這要出來說明一下。柯文哲說,他還是支持台灣生技產業、有自己的疫苗,但合理、合法就好。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高端EUA先射箭再畫靶?民眾更疑慮
高端疫苗EUA審查爭議不斷,衛福部食藥署公布審查七月十八日「去識別化」會議紀錄,但高端卻在六月底就送件,進行封緘檢驗,令人有「先射箭再畫靶」疑慮,對此,指揮官陳時中昨在記者會以十多分鐘解釋緣由,強調「若停留在過去方式,查驗登記過再量產,EUA就失去意義」,但外界不免直接聯想「護航」二字。外界多次質疑高端疫苗的保護力、有效性,陳時中總是大打太極拳,並未直接回應,而給了「有打總比沒有好」,沒有科學實證論述,反而像是市井小民之間的敷衍回應。在「去識別化」會議紀錄中,不少專家認為,高端疫苗應該補足「免疫原性和疫苗保護力」等資料,近半專家要求高端必須進一步說明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或執行第二期延伸性試驗,評估施打第三劑的效果。雖然許多專家充滿疑惑,但最後高端仍以壓倒性票數闖關成功。昨天眼尖記者發現,通過封緘檢驗四批疫苗批號並未連續,而指揮中心仍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認為只要補足資料即可過關,但可疑的是,雖批號不同,但送件內容理應一致,怎會有「技術性資料不完整」一說。全球上演疫苗爭奪戰,台灣確實必須發展國產疫苗,但蔡政府、指揮中心、衛福部食藥署似乎全力為高端護航,從未正視民眾的疑慮,近日國際疫苗進貨時程延誤,銜接不足,高端疫苗順理成章成為救火隊,但投機、速成地偷吃步,恐讓我國生技產業揠苗助長,難有健全發展。
-
2021-07-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林飛帆也跟進表態 疫苗預約改登記「只打高端」
蔡英文總統今天在臉書宣布,已完成疫苗意願登記,選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隨後跟進表態,自己也改登記高端。林飛帆表示,過去特定政黨持續汙名化國產疫苗,作為還未接種疫苗的執政團隊的一分子,自己可以身體力行,鼓勵大家將國產疫苗列為接種選項之一,因此才更改登記。林飛帆指出,這是自己只勾選國產的原因,但建議大家三種疫苗都勾選,不要挑選疫苗,無論是AZ、莫德納,還是國產疫苗,都能降低染疫或重症機率;若有特殊身體狀況,應該洽詢專業醫師,遵照指揮中心指引,不用因為流言排斥特定疫苗。林呼籲,還沒預約登記接種意願者,建議盡早預約,無論是AZ、莫德納、還是國產疫苗,輪到你,就去打。據了解,除了林飛帆,包括黨主席特助洪耀南等黨務主管也都完成了預約高端疫苗,以行動響應蔡總統的支持國產疫苗政策。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也表態,已取消預約到的疫苗,將改接種高端。但高也說,雖然支持台灣生技產業,但高端還是必須取得國際認證,開大門走大路,才能讓國人有信心。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昔喊清查高端炒股官員 高嘉瑜今登記打高端
高端疫苗爆發炒股疑雲,民進黨立委高嘉瑜日前喊出清查政府高層是否持有或投資高端股票。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重新開放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並提供「高端疫苗」為新選項後,高嘉瑜立刻在臉書表示,「剛剛得知高端已可預約,立刻決定取消已預約的疫苗,等待下一波意願登記完成再施打高端」。高嘉瑜表示,高端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疫苗不去打,「但我還是認為高端必須取得國際認證,才能讓國人有信心。」她強調,雖然支持台灣生技產業、支持台灣必須有自己的國產疫苗,但還是必須按步就班,開大門走大路,用最嚴格的標準審查,才能禁得起質疑跟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