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5
筆 文章
-
-
2020-07-11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飽受肺阻塞所苦 醫界推估40歲以上1成罹病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疾病走到末期,目前正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醫界推估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超過一成的人罹病,但在病程早期卻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延遲治療。在台灣,肺阻塞每年帶走約6000人的生命。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部的肺泡間隔被破壞將造成肺氣腫,而小呼吸道也會因為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小呼吸道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余忠仁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12%。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的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會有氣喘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咳、痰、喘的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二三十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提到,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亦須就醫接受評估。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出版的《肺阻塞知多少手冊》中提供一分鐘簡易問卷(如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發展「1分鐘358」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這些工具自我檢視罹病風險。所謂登階測試包含三指標,指標一是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者,就屬高風險族群,這群人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指標二是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者,屬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指標三是1分鐘內能登階50階以上者,這群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低風險族群。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1 橘世代.好學橘
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風潮音樂楊錦聰:「我渴望80歲時站上伸展台。」
「如果我沒有在40歲有這些探索的話,我今天不可能有這麼寬廣的生命。」60歲這年回首過去20年的運動路,楊錦聰在白板上畫出了人生40出現的「分岔點」,讓他從「工作」的唯一道路,發展出向內探索的蘇菲旋轉和舞蹈、向外探險的身體活動,成為人生三足鼎立的支撐點,「如果有一天公司真的發生了什麼事、受了什麼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有很多隻腳,不會少一隻就被擊垮。當初會害怕失敗,是因為只要公司垮了,我的人生就完蛋了。那時候楊錦聰的價值建立在『我是風潮音樂老闆,我建立了它,大家都很肯定。』所以當公司倒了,我什麼人都不是。」曾經紛亂、曲折的歧路小徑,而今回頭望,成了道路清晰的人生花園。楊錦聰說,他40歲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他發現,「身體律動」是他經驗人生最好的方式;他建議,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找到兩種運動,一種是讓你全然投入、忘我、忘卻煩惱的;另一個是可以達到肌力訓練效果的。聽完楊錦聰的故事,問他未來20年的人生想像,他秀出一張同事們幫他合成的照片,是個體態精實的老先生,換上楊錦聰的臉:「我渴望80歲時站在伸展台上。」他想像自己走起路來是優雅、有風,身旁的朋友都為他鼓掌。他一邊描述一邊在辦公室微笑走起來。其實,60歲的楊錦聰,舉手投足的從容自信,已經像是站上伸展台了。風潮音樂 走不一樣的路風潮音樂創立於1988年,以出版傳統器樂、宗教、原住民、親子兒童、心靈、大自然等多元類型音樂為主。雖然沒有追求「大眾流行音樂」市場,風潮音樂卻創下百萬張銷售量,得過53座金曲獎,更6次入圍葛萊美獎等。在台灣音樂產業大受數位衝擊的年代,風潮音樂以多年來致力自產內容,獲得許多國外授權,近年更發展親子音樂劇、世界音樂節等實體活動,反而走出獨特的道路。目前最大活動是每年10月承辦的「世界音樂節@臺灣」(今年因疫情,許多國家音樂團體無法前來,因而取消),這是愛作夢的楊錦聰多年的夢想。鄉下長大的他,兒時最幸福的記憶是村莊建醮拜拜時,台上演著歌仔戲、布袋戲,台下小孩跑來跑去,玩玩紙牌打打彈珠,「那是我覺得鄉下最美的場景。」因此,他辦了世界音樂節,將音樂的、國際的元素帶入這個大型遊樂場中,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有的是三代同遊,坐在草地上聽著音樂,逛逛攤位吃吃美食,體驗音樂的美,把他童年的美好場景復刻給下一世代的孩子。【延伸閱讀↘↘↘】。出生就和奧運很有緣!體育人的浪漫,要為奧運寫本書。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1 橘世代.健康橘
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這次拜訪風潮音樂的創辦人楊錦聰,卻不談音樂,是要說運動的故事。採訪開始,楊錦聰說他上周上了第一堂芭蕾舞的課,下周要去學自由潛水。一邊說一邊展開雙手,示範了芭蕾讓他感受身體無限延伸的姿勢。35歲高峰伴隨焦慮 禪七靜心難楊錦聰今年60歲,2、3年前才開始「刻意」運動,卻是衝浪、馬拉松、拳擊樣樣來,看似什麼極限運動都做,楊錦聰卻說自己並非「運動咖」。生活與運動緊緊相連,真正的原因是「我需要透過身體去體驗,這是我的道路。」許多人對楊錦聰58歲才開始衝浪、60歲才學習自由潛水感到敬佩,但楊錦聰說,「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蘇菲旋轉,那是20年前。」楊錦聰28歲創立風潮音樂,35歲時,幾乎是風潮最成功的時期:員工多、營收好,卻也是楊錦聰壓力最大的幾年——他害怕失敗、無法在生活與工作中尋求平衡,焦慮到得靠藥物入眠。因此他去進修企業管理課程、去卡內基上課,但效果有限。也曾去佛教聖地打禪七、去尼泊爾參拜仁波切,試圖找尋心靈平靜,才發現,「我從小就很好動的人,安靜形式對我來說沒有用。」這些幫助了許多人的方法,楊錦聰都沒有「相應」。與蘇菲旋轉相遇 40歲鬆開恐懼大約40歲那年,楊錦聰在印度遇見「蘇菲旋轉」,那是源自伊斯蘭蘇菲教派的儀式,一種透過旋轉達到靜心與冥想的古老技巧。楊錦聰第一次看見一群人跳旋轉舞,深受當下寧靜、放鬆、柔靜的氛圍感動,跟著轉了起來,轉一圈就跌坐在地上、頭暈、想吐,他挫折湧上:「為什麼才一圈就跌倒?」隔年楊錦聰再去印度,再度跟著轉,這次兩圈跌倒。但是心底比挫折感更大的是渴望:「我要經歷這個(旋轉的感覺)!」於是開始學旋轉舞,接著連續好幾年,楊錦聰都去土耳其和一群托缽僧一起跳旋轉舞、一起生活。後來楊錦聰才明白,蘇菲旋轉看似一直動,卻能帶給人莫大平靜,而且那種平靜不是個人的,「你感覺有一群人支撐著你,如果你是一棵樹,你在森林裡,整個森林都是支持你的場域。」楊錦聰接著說,旋轉的另一個心法是「let it go」,「你要學著鬆開,鬆開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摔倒的恐懼。」因為旋轉,他回到猶如赤子、無所畏懼的狀態,意外地舒緩了在事業經營上的焦慮。今年因為疫情,各行各業都受波及,許多朋友看見楊錦聰仍自在輕鬆,問他:「風潮都沒有受影響嗎?」楊錦聰說,有啊,但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害怕失敗的風潮音樂創辦人,而是能夠隨心所欲轉換頻道,不執著於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可以馬上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楊錦聰了。從「渴望」出發的運動 60歲更寬廣兩年前,楊錦聰從旋轉、瑜伽這類柔性、向內探索的靜心活動,轉向衝浪、三鐵等需要極大體力的探索運動。那時正逢風潮音樂30周年,楊錦聰開始思考風潮的「下個30年」,心裡浮現了強大的想望:「我要見證風潮的60周年!」(那時已經88歲了),而同時,他看見父親退休後因為沒有運動,肌肉大量流失,於是刻意開始做能夠訓練肌力的運動。同樣是投入需要極大體能的運動,很多人除了健康因素,更享受挑戰不可能的征服感,但楊錦聰不同,他的每個運動都是從內心的某個「渴望」出發——渴望在水上滑行,所以學衝浪;渴望像魚在大海裡優游,於是學自由潛水;渴望像老鷹無邊無際自由飛翔,因而去旋轉,「我想要去活出比人的意象更寬廣的世界,像魚一樣、像鳥一樣,延展的、寬廣的。」這些看似從身體直覺感受出發的運動,除了使楊錦聰的體能更好、看起來更年輕外,也給了楊錦聰的事業某些回饋。例如他在跑步和馬拉松過程中,培養了意志力以及自我鼓舞的能力,例如衝浪教他如何面對挫折。還有,因為喜歡跑馬拉松,楊錦聰聯繫上每年秒殺的「田中馬拉松」負責人,為2019年的活動邀請了幾個音樂團體演出,辦了「選手之夜」,隔天清晨,選手起跑前還有樂團現場演奏。「今年第二年,我們要做主題曲,要把選手之夜擴大,希望第三、第四年可以做馬拉松音樂節,售票的。這是願景啦。」楊錦聰不僅談運動充滿了熱情,連論及工作也像在說夢想。楊錦聰3建議 投入屬於自己的運動第一步:敞開的態度、廣泛的探索。每個人都不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利用退休之後,或是晚上時間去參加登山、跑步、瑜伽等多種運動。第二步:聚焦,選擇其中一項。找到那個會讓你全然投入、渾然忘我的運動。第三步:透過身體記憶美好的感覺,去「活出來」,這樣會比較有熱忱,過程的困難比較不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渴望80歲 站在伸展台。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針對疾病照護,營養知識是照護者的一大挑戰!」中山附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從臨床經驗分享,許多患者及照護者沒意識到營養問題,使得治療打折扣,無形中照護者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照護上,導致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在照護的旅途中,照護者應掌握三大關鍵:患者疾病的控制目標、患者的營養照護知識、掌握自身的身心狀態。讓營養為照護帶來轉變陳欣湄說,疾病的營養知識複雜且困難,吃錯或不吃夠都會影響疾病狀態,照護者需要花許多心力來理解。醫師分享到,門診曾收治一名規律用藥的腎病患者,聽信網路謠言以為多吃蔬果對腎病有益,某天因為急性心跳驟升和胸悶,急診就醫,才發現高血鉀症,反而導致疾病惡化;在醫院中也常遇到許多癌友承受不了治療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的副作用,照護者也會因為心疼患者而不願勉強他進食,甚至要求醫師替病患以注射點滴取代正常營養,但長久下來,用藥物取代營養對病患非常不利。陳欣湄從臨床問診經驗中發現,照護者在面對患者的營養問題時,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即便面臨營養不均,導致病況惡化,也不知道如何因應。事實上,只要在醫護認同的營養原則下,進行食物或營養品的轉換或補充,就能夠解決營養問題。陳欣湄舉例,有些高齡患者牙口不好、長期食慾不振,導致體重快速下降,若勉強他進食,可能幫助不大。此時,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就能快速幫助患者補充營養,增加體重,更能提升患者病況、情緒,服藥順從度,進而降低疾病照護難度。因此,面對患者的飲食、營養問題,照護者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並轉換營養攝取的方式,取得治療、營養間的平衡,才是幫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的不二法門。照護者別忘了,自己也是會生病的!照護,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照護者除了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了解疾病控制目標、營養知識外,更得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扛起照護的責任。就算再有三頭六臂,長久下來,照護者自己的身體也會亮紅燈!陳欣湄說道,曾遇到一名照護者,獨自一人需照護家中3位生病的長輩,平時還要上班,長期積累的情緒與壓力,讓他短時間內爆瘦20公斤,還出現失眠、憂鬱症的症狀。因此,提醒照護者們,在照護旅途上,更要懂得照顧自己,以下也提供3個建議給照護者們1、適時尋求專業幫助照護是一門專業,照護者更需要具備治療、營養等專業知識,若遇到照護問題,建議應適時諮詢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解疾病擁有哪些資源。提醒大家千萬別將照護重擔都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社會上許多照護專業單位、政府、甚至是營養相關的企業都所提供的支持照護者的計畫與資源,協助大家減輕照護壓力,讓照護旅程中不再孤單。2、營養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更能幫助照顧自身健康營養介入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更能幫助照護者能健康地因應困難與挑戰。提醒大家,若時常出現小病症卻找不到病因時,不妨思考自身營養攝取的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若在繁忙、沒有空進時的狀況,透過營養品來補充體力與抵抗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3、調整身心狀態,適當紓解壓力藉由運動,或者每天花5分鐘放空、冥想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每天空出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也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的興趣或是生活目標,也能讓照護生活能稍微喘口氣,進而能陪伴患者走的更遠。●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長照最後一刻 為了與父母笑著道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被封為「最理想退休生活典範」的前嘉裕西服總經理江育誠說:「人生像是一道數學題,必須把退休當作是重大志業經營,不只該提早十年規畫,還要以一萬小時法則來刻意練習。」《退休練習曲》精彩書摘試閱:分享「退休要提早準備」的觀念後,我陸續接到許多演講邀約。對於這些邀訪,我從不拒絕,盡量排出時間。對我而言,推廣退休要更精彩是一種福音,一場演講即使只有一個人能夠聽進去,並做出一點點改變,我都深感欣慰。因為我心中有個最大的遺憾,那就是我妹妹。妹妹只小我三歲,因為年齡相仿,小時候常常玩在一起,家裡兄弟姊妹中,就屬我和她最親。我為了規畫退休,在八里買了房子,打算當作畫室,妹妹也跟著在同棟的樓下買了一間房子,計畫著退休之後,彼此可以有更多時間相處,共同規畫退休後的生活。妹婿和妹妹是一對很出色的企業家,妹妹更是典型的工作狂、女強人,白手起家的她,自創家電品牌「愛美神」,業績亮眼。她正好是我的反面教材,生命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任何事情都要等到退休後,對於夢想的實現、興趣的培養,都一延再延。對我而言,這個想法既可憐又可怕。我雖然屢屢向她洗腦,退休要趁早規畫的觀念,但是繁忙的工作與事必躬親的個性,讓她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斷捨離。原來不是什麼都能等以後有一天,她突然打電話給我:「哥,我去臺大看醫生,那個醫生好可惡,他明明沒檢查,也沒有證據,怎麼可以亂說我得了癌症!」好強的她完全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用抗拒代替害怕。當下我立刻聯絡熟識的醫生,安排更詳細的檢查,報告出來後,醫生把我拉到一旁說:「只剩半年時間。」妹妹罹患的是「無聲的殺手」胰臟癌第三期,那年,她才五十八歲,正是快可以功成身退、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妹妹罹癌,對全家打擊都很大,對我而言,更是青天霹靂。事後回想,許多事情都是早有徵兆的,只因為忙碌、大意而疏忽,母親與我同住,孝順的妹妹不時會來探望,帶著媽媽出去逛逛,晚上再回來。那段期間,她有時候會跟我說:「哥,我常常肚子痛,都找不出原因。」當下,我竟然完全沒有任何警覺,以為只是一時的勞累、腸胃不適,沒有多想,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如今,再多懊悔都無法表達我對她的愧疚與不捨。匆匆完成的夢想,像是快餐妹妹是個樂觀積極的人,即使得了最可怕的癌症,她並沒有怨天尤人,依舊選擇積極面對,要戰勝病魔。我鼓勵她卸下一切重擔,為自己而活,這次她聽進去了,暫停公司所有事務,並開始寫下自己的願望清單。願望清單裡第一項就是妹妹生平最愛的旅遊,諷刺的是,她真正出國旅遊的次數寥寥可數。平常因為工作繁忙,責任心重的她事必躬親,放不下也走不開,但是面對突然被畫下的休止符,妹妹終於感受到生命的無常,生怕再不踏出第一步就永遠沒機會了,因而慌亂地安排旅行計畫,匆忙地動身出發。為了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妹妹決定帶著全家老小一起出遊,習慣照顧人的她又得張羅一切細節,根本無法真正徹底的放鬆,更無法細細去體會各地的景致與歷史文化,旅遊的品質大打折扣。每到一個景點,妹妹就會寫信給我,看著她趕進度般地完成自己的願望清單,好像在吃速食一樣,囫圇吞棗而食不知味,她這一生的願望清單就這樣草草地結束,身為哥哥的我,心疼與不捨,難以言喻。愛就要及時說出口遺憾的不只是草草結束的願望清單,還有來不及表達的愛。妹妹過世後,每次我去她的塔位上香悼念時,就會看到一束鮮花。管理員問我說:「她老公每天來,夫妻感情這麼好,到底是怎樣培養的?」我回答:「正好相反,是因為生前沒有好好培養。」妹妹過世後,妹婿幾乎天天到她的靈前悼念,我猜想他是帶著愛與遺憾的心情,因為生前各自都忙於工作,對身邊的親人,難免偶有輕忽,未能好好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一切都為時已晚。我跟太太說:「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失去至親的悲痛,讓人難以承受,連平常冷靜理性的妹婿都如此哀傷,更何況親生母親。我母親最疼愛的孩子就是妹妹,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我實在不敢想像。因此,對母親,我選擇隱瞞妹妹過世這件事,我也叫所有兄弟姐妹、孫子輩們,都不能告訴她這個噩耗。為此,我編了一個謊言:「妹妹去日本教唱歌了。」母親說:「那給我買機票,我要去日本看她。」我只好繼續安撫:「你身體不好,怎麼去日本。」為了取信母親,讓她放心,所以三不五時,我還會準備一些日本的禮物,謊稱是妹妹從日本買來孝敬她的,讓她開心。向母親隱瞞妹妹過世,這是一個很殘忍的謊言,我也不知道這樣做對或不對,面對至親骨肉的天人兩隔,我只知道連我自己都承受不住,更何況是母親。花掉的是財產,沒花掉成了遺產妹妹的驟逝,留下許多遺憾,她心中百般不捨的年邁老母親,還有她過世沒幾天,就呱呱墜地的小孫女。妹妹是優秀又能幹的女中豪傑,處處替人著想,不但照顧全家老小,還一肩扛起經濟重擔,辛苦大半輩子,賺得不少財富,卻捨不得花,最後想花也花不到了,正好驗證了一句俗語:「花掉的才是財富,不然就是一堆冰冷的數字。」妹妹留下許多來不及實現的願望與遺憾,深深震撼了我往後的人生態度,為了妹妹,我告訴自己要活得更樂觀與充實。人生無常或許是老生常談,但是,卻是血淋淋的事實。前裕隆集團的董事長嚴凱泰,也是我的前老闆,曾開玩笑地跟我說:「如果你離開的時候,我一定會來上香,因為你年紀比我大很多,所以就不是詛咒。」我怎麼都無法預料到,如此優秀傑出的企業家竟然會因為癌症而英年早逝。人生的無常與生命起落都是一門功課,越早修讀這門功課,遺憾或許就會少一點。我不禁想起《徒然草》裡的一段話:「人皆有死,然尚未及待,已襲掩而至,宛如淺灘相隔千里,潮水瞬間已掩至腳邊砂石,是故,人當恨死愛生。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況味之。」我遇到不少人像妹妹一樣,專心投入工作、家庭,忙碌的生活,許多人雖然嚮往退休美好生活,但是永遠只停留在嚮往,而沒有進一步行動。為了讓妹妹和嚴先生的遺憾不再重複發生,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四處去傳播福音,分享退休要提早規畫,生命要及時,愛更要及時。本文摘自《退休練習曲: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今周刊 2020/05/07出版【關於更多退休大小事↘↘↘】。退休金夠用嗎? 只有三成的人有信心靠退休金撐到80歲。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畫出美麗天空 向臨終癌患告別
生命雖有終點,但罹癌患者有尊嚴的臨終與生命奮戰精神,也會影響周遭的人。亞東醫院家醫科心理師林欣怡,長期陪伴安寧病患走向生命盡頭,她回想起李大哥,臨終前在花園賞景的眼底世界是多麽美麗,以畫筆繪成「生命中最後美麗的天空」向他告別,獲得第8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醫療團隊組第三名。得到「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的肯定,讓林欣怡驚喜,她決定將獎金全數捐出給院內的「馨寧花園」添購花草,讓更多患者在花園看看世界時,能夠減壓,得到療癒。林欣怡原本就有繪畫基礎,學生時期曾因車禍損傷脊椎及腰椎,她每天復健、臥床就看著天花板,加上當時有同學因血癌離世,讓她決定成為心理治療師,在亞東醫院家醫科與安寧(馨寧)病房任職,陪伴安寧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欣怡畫中的李大哥,大腸癌末期,陷入經常昏睡、偶爾短暫甦醒的階段,但他說,臨終前想再到花園看看世界。或許冥冥之中有定數,臨終前一天,李大哥清醒了且精神很好,家人推著他到馨寧花園,看著藍天白雲、陽光和煦,一旁花草繁盛,李大哥心情很好。當下她看見李大哥眼睛反射著藍天白雲,於是她拍下照片。隔天一早,李大哥離世。畫作得獎後,欣怡非常驚喜,立即與李大哥的女兒聯繫,大家都相當高興。欣怡說,誰說患者臨終前只能一直躺在病床看著天花板?住在安寧病房也可以做其他事,只要患者想要或有意義的,醫護人員都願意努力嘗試。她感謝畫作獲得肯定,對她也是一種療癒。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第8屆彩繪希望共選出癌症病友、親友、醫療團隊及兒童特別組共31幅得獎作品,即日起線上展出。今天(10日)中午12點30分,更在臉書粉絲團進行直播,邀得獎者線上座談並透過其日常生活的記錄,讓大眾能一窺藏在畫作背後的故事,觀看內容請上臉書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
-
2020-07-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別人有1、2種好菌,它卻有10幾種!神奇的「克菲爾」可以在家DIY
2020年6月中旬,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則有關發酵食物的健康類新聞,報導中稱;隨著發酵類食物有益身體的健康知識愈來愈普及後,美國本土也開始上架銷售高加索人的傳統發酵食物---克菲爾發酵乳(Kefir)【註1】,但由於克菲爾發酵乳的尖銳味道(產生乳酸所以微酸、產生碳酸所以有氣泡、產生乙醇所以有些微酒味)可能並不符合一般人的大眾口味,因此廠商擔心銷售不佳,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愛好者竟然迅速增加,例如:美國樂購(Tesco)公司內部報告指出,2018年底上市後到2020年2月的18個月中,銷售額已經快速成長了400%。克菲爾發酵乳是一種益生菌食品,最早起源於北高加索山區,又由於當地的傳統部落居民都相當長壽,因此他們每天都飲用的克菲爾發酵乳,其健康神奇功效早就聲名遠播。而真正最古老的克菲爾菌叢到底包含哪些有益的細菌,現代人已經無法百分之一百掌握,但最常被報導的菌種有克菲爾乳酸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脂鏈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乾酪乳酸菌 (Lactobacillus casei)、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馬克斯克魯維酵母菌(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以及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十幾種。正因為有這麼多種類的益生菌存在,所以使得克菲爾發酵乳有著許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克菲爾菌叢除了可以用來製作乳製品(牛奶或羊奶)外,也可以用來製作非乳製品(麵包)的發酵食物。如果是乳製品,因為有冷藏,所以含有非常豐富的“好”細菌,科學家認為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降低疾病風險並減輕體重。如果用來製作麵包,則是將克菲爾菌運用在烘焙製作上,有助於分解麵筋讓麵包更柔軟,並且能把酵母發酵過程中的酸性平衡,可以避免食用後產生不適的困擾。純天然的克菲爾菌麵包當然不用添加人工香料,自然散發特有的迷人香氣,聽說是麵包持續煥發青春生命力的秘密武器。現在,我們可以在超市買到普通的酸奶或優格,它們也是一種發酵乳食品,但通常只含有1~2種好菌,例如: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乾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乳酸菌的一種)、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比菲德氏菌)等。但是克菲爾菌叢則是含有12種或更多種類的好菌,比起一般酸奶中僅添加典型的一種或兩種細菌來說,相差很大,潘老師讀了新聞報導後,特別想在台灣購買克菲爾發酵乳來嚐嚐,可惜沒有買到,因此只好在家自己動手做,聽說現在西方國家的手作圈中,Kefir很熱門喔!上面提到克菲爾發酵乳有氣泡口感(fizzy),原因是菌叢中含有可以製造碳酸的酵母菌,類似蘇打水。愛爾蘭共和國科克市食品研究中心(Teagasc)的微生物學家柯特教授(Paul Cotter)提到,正是這種微生物的多樣性,才可以使克菲爾優於一般酸奶等更簡單的發酵乳食品。柯特教授去年發表在《營養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指出,食用克菲爾與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膽固醇水平和健康血壓有著密切相關性。同時,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製備克菲爾發酵乳期間形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可以減少促成心臟病發作的凝血反應,並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早期傳統部落是將所謂的克菲爾Grains(翻譯成菌叢或菌粒),首先添加到牛奶中,因為特殊菌叢存在grains裡面,當多種益菌啟動發酵完成後,就會產生克菲爾發酵乳,將其過濾後剩下來的小顆粒,就是被活化後的菌粒(菌叢),看起來像粘糊糊的小花椰菜花(用清水沖一下會看得更清楚),這就是真正古老原始的產品。但科特教授說,許多人已經不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很難批量生產。現今擴大規模的一種流行方法是使用少量的克菲爾菌粉來製造所謂今天的克菲爾發酵乳,潘老師就是只能買到這種菌粉,沒有買到所謂的克菲爾菌粒。科特教授補充說:在這種情況下製造的克菲爾發酵乳,它們與喝益生菌酸奶非常類似,只是口感不同而已。但大家可以到俄羅斯的市面上找到優質的克菲爾產品,因為它的標籤會說它是用實際的克菲爾菌叢製成的。另外,英國德比郡的營養師邦德(Helen Bond)也提醒消費者,有些市售的克菲爾產品中,不能免俗地添加了大量的糖、調味劑、和果泥,這也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和影響口腔健康,當然也會減少益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大家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購買。發酵乳製品的歷史從1300年到今天2020年,歷經七百多年,源遠流長,其製作技術由先人一代傳一代,一直傳承到今天,開枝散葉,連食品種類也成多樣化,各民族作法也不盡相同。又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也了解到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發酵食物中各種不同菌種的功能。在寫這篇文章時,除了學習新知外,也讓潘老師對食物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多樣性感到驚奇,在歷史長河中,許多飲食文化不但未曾淹沒,反倒經由人類的交流,經過數千年後更加發揚光大,發酵乳種類繁多,真的是《學,然後知不足》。【註1】克菲爾(Kefir)相傳是源於土耳其語(Keif),大意是good feeling或feeling good,也就是享用此飲品後會感受到的美妙經驗。目前網路上敘述的克非爾至少有兩種型態,Water Kefir (水克非爾)及Milk Kefir(奶克非爾),兩者都含有乳酸菌和酵母菌。奶克非爾是用鮮奶(牛奶或羊奶)等動物奶中的乳糖來培養菌叢的,似鬆軟的白乾酪 (cottage cheese),黏黏滑滑的發酵乳。水克非爾是以甘蔗(cane sugar)、棕櫚糖(palm sugar)、麥芽糖(maltose)、楓樹糖漿(maple syrup)等植物糖來培養菌叢的,類似蘇打水(soda water)。兩者酒精都只含微量,甚至有的可低至0.05%。克非爾經發酵後含豐富維生素B1、 B6、和B12。水克非爾是全素食(vegan),或者是不想食用奶類食品的選項。
-
2020-07-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旅法得獎藝術家 在病房紀錄自己消失的乳頭
醫療進步,癌症不等於絕症,除了治療,正向態度也被證實可有效延長癌症患者壽命,讓患者拿起畫筆紀錄生命「彩繪希望」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已是第八屆。喜愛藝術並留法進修的陳怡君,以素描將乳房全切手術的身體模樣,以「自畫像」為名投稿參賽,獲得癌症病友組第一名肯定。因喜愛藝術而在台藝大在職專班畢業後留法進修的怡君,坦言直到現在,都在適應「癌友」身分,尤其是自己作品才獲法國布洛涅比揚古市公立優秀藝術人才獎第二名肯定,但第三期乳癌卻搶先「藝術家簽證」一步來敲門,讓她必須返國治療、不敢奢望歸程、做任何事提不起勁,還想寫遺書。本來擔心被貼標籤,不想參加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直到朋友鼓勵與說服,怡君才以素描將自己乳房全切手術的身體模樣,以「自畫像」呈現,怡君說,「透過素描將我的身體展示給別人看,除了是學習放下與接受,也是一個與自己和解的過程。」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指出:「完成治療不容易,尤其結果不確定與不如預期,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都需更多的支持,才能維持強健的心理素質以抵抗癌症威脅」。本屆彩繪希望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美商默沙東藥廠攜手合作,盼透過活動,將彩繪希望激勵人心的故事,持續傳播正面能量給更多人。本屆彩繪希望共選出癌症病友、病患親友、醫療團隊及兒童特別組共31幅得獎作品,並於即日起線上展出,想欣賞更多的畫與話,可上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搜尋「希望藝廊」;明天(10日)中午12點半,繪畫比賽得主將暢談生命故事,觀看內容請上臉書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
-
2020-07-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眼中閃耀的陽光成為力量 心理師用畫筆向安寧患者告別
生命雖有終點,但罹癌患者有尊嚴的臨終與生命奮戰精神,也會影響周遭的人。亞東醫院家醫科心理師林欣怡,長期陪伴安寧病患走向生命盡頭,她回想起李大哥,臨終前在花園賞景的眼底世界是多麽美麗,以畫筆繪成「生命中最後美麗的天空」向他告別,獲得第8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醫療團隊組第三名。得到「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的肯定,讓林欣怡驚喜,她決定將獎金全數捐出給院內的「馨寧花園」添購花草,讓更多患者在花園看看世界時,能夠減壓,得到療癒。林欣怡原本就有繪畫基礎,學生時期曾因車禍損傷脊椎及腰椎,她每天復健、臥床就看著天花板,加上當時有同學因血癌離世,讓她決定成為心理治療師,在亞東醫院家醫科與安寧(馨寧)病房任職,陪伴安寧病人走完最後一哩路。欣怡畫中的李大哥,大腸癌末期,陷入經常昏睡、偶爾短暫甦醒的階段,但他說,臨終前想再到花園看看世界。或許冥冥之中有定數,臨終前一天,李大哥清醒了且精神很好,家人推著他到馨寧花園,看著藍天白雲、陽光和煦,一旁花草繁盛,李大哥心情很好。當下她看見李大哥眼睛反射著藍天白雲,於是她拍下照片。隔天一早,李大哥離世。畫作得獎後,欣怡非常驚喜,立即與李大哥的女兒聯繫,大家都相當高興。欣怡說,誰說患者臨終前只能一直躺在病床看著天花板?住在安寧病房也可以做其他事,只要患者想要或有意義的,醫護人員都願意努力嘗試。她感謝畫作獲得肯定,對她也是一種療癒。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第8屆彩繪希望共選出癌症病友、親友、醫療團隊及兒童特別組共31幅得獎作品,即日起線上展出。明天(10日)中午12點30分,更在臉書粉絲團進行直播,邀得獎者線上座談並透過其日常生活的紀錄,讓大眾能一窺藏在畫作背後的故事,觀看內容請上臉書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
-
2020-07-0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中風母親20年 吳若權: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照護者
「罹病」對患者與照護者而言,都是踏上人生一場意外的旅程!而在這場旅程中,大家多半關注患者的狀態,卻忽略「照護者」也共同經歷了患者罹病後的喜怒哀樂,更得承擔照護上排山倒海問題。「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照護者」作家吳若權照顧中風母親長達20年,前幾年母親更突然確診癌症,然而從他身上卻感受不到負能量,因為他認為照顧母親這段歷程,不僅為他打開知識大門,也訓練他養成主動為人生做決定的習慣,甚至成為督促他考取心理諮商師、咖啡師執照的動力。從職場菁英到疾病照護者 「接受」是面對意外的關鍵34歲是吳若權人生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他在外商科技公司服務多年,之後自創廣告公司也經營得有聲有色,沒想到突然母親因腦幹出血中風,一度無法正常行動。「媽媽躺在加護病房那21天,我深刻體驗『無常就是日常』這句話,也趁機為往後人生做深刻整理」,母親甦醒後吳若權便決定將照顧媽媽這件事,擺在人生第一順位,毅然將一手創立的公司交給員工,開啟照護生涯。原本職場上活躍的主角,突然回到家庭裡擔任照護者是非常大的轉變,吳若權說道,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花心思糾結「怎麼會發生這種事」,而是坦然接受事實,並學習主動解決狀況。他說「若讓自己處在被動狀態,心裡容易有許多抱怨,主動做決定,相對也可以減少不可控的狀況發生」。專業營養知識哪裡找? 成他照護路上最大困境吳若權也坦言再怎麼超前部署,照護過程中的慌亂仍難以避免,患者負面情緖是其中之一。吳若權說「媽媽有時就會突然情緖不好拒絕服藥,一開始會無法接受,覺得自己盡心盡力安排一切,為什麼媽媽就是不願意配合?」,但現在則會將選擇權留給媽媽,也會跟她說『妳現在不想吃哦,那就放一下』,通常第二次再問的時候,她就會吃了」。吳若權從佛經與心理學獲得處理照護者及患者負面情緒的解方,但還是有些困難並非一己之力能解決,其中,最困擾的就是專業照護知識提供。吳若權舉例,「為了控制媽媽的血糖,多年來讓她吃糙米,結果有次帶她去門診,衛教師為我們做諮詢,才知道媽媽腎功能不好,其實並不適合吃糙米等五穀雜糧」。吳若權指出,患者身體狀況每個時期都略有不同,因應患者生理醫療檢測數據與營養知識進行照護方式的調整,是吳若權認為照護家庭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能有效紓解照顧者壓力的方法。照護 vs. 夢想 不是矛盾的兩方儘管照護母親多年來難關不斷,但吳若權也會騰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我時間的百分之六、七十都在照顧者角色裡,但當有一天卸下這個角色後,應該怎麼用這百分之七十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必須要給自己一些支柱」。除了持續寫書、演講,本來就喜歡學習的吳若權,在照顧媽媽過程中還拿到大陸、英國的心理諮詢師執照,以及七張咖啡師執照。但是,照顧庶務繁忙,時間怎麼「擠」出來?吳若權提供兩大建議給照護者們:一、善用時間,妥善安排以掛號為例,若早上有門診,他們就盡量七、八點出門往前排,「因為掛70號、84號,看診時間會充滿較多的不確定性,但若你往前掛到3號、4號,就能大概知道十點半能看完診」。同時,吳若權也會利用瑣碎的時間為自己爭取空檔,雖然時間很零碎,但他說反而激發他的潛能「像我趁媽媽抗癌療程間隔的五天空檔去考烘焙咖啡師執照,出門前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一次考過,沒想到真的過了」。二、為自己設定目標過程中吳若權也與母親分享他的夢想,讓自己的夢想也成為她對生活的期待,「現在媽媽也懂得品嘗黑咖啡的酸甜共振、苦中回甘」,可見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不必然只能處於對立的二方。照顧要用對方法 緩解疾病照護者照顧壓力吳若權在媽媽罹病後會特別重視媽媽營養是否吃的均衡,因此也開始學習如何備餐。過程中媽媽教他怎麼做料理,不只是生活中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間的分享,對於媽媽來說更是很好的復健。正向的互動方式,不僅讓媽媽可以得到更好的營養補充,照顧的過程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摩擦。看到許多照護者們因照顧家人鬱鬱寡歡,吳若權建議照護者從「心」出發,認清自己適合扮演出錢或出力的角色,接受所面臨的現況,並專注解決問題,日子就能過得俐落。●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者故事↘↘↘】。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一道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9 橘世代.好學橘
82歲還在學!工程退休轉農業,人人稱他「可可爺爺」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在82歲的陳哲雄身上最貼切不過!陳哲雄年輕時曾是經濟部認證的安全工程師,長年在海外營建部門工作,後來回到花蓮開礦業公司,研究玉雕、石雕,幾年前他回到南投名間鄉老家,早可含飴弄孫,他卻研究栽可可亞樹馴化栽培,希望這項高經濟作物能在台灣生根,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為農村注入新活力。「可可是很好的作物,除了可作為巧克力原料,可可豆含有40至50%的脂肪、14至18%的蛋白質、超過500種不同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性、抗發炎、免疫調節等作用...」一提到可可,許哲雄話匣子就關不起來,關於可可各種知識,他如數家珍,還到學校為小朋友上課,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可可爺爺」。陳哲雄喜歡冒險研究,十幾年前他退休回到名間鄉東湖村老家,閒暇雕刻玉石、硯台,台灣農耕隊朋友引進非洲可可樹,陳哲雄也嘗試栽種,他發現可可經濟價值高又有益健康,若能在南投栽培可可樹,有助提升農業收入,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他自己研究栽培管理,並評估氣候、地質,可可豆是熱帶植物但經過馴化後,在亞熱帶也可種植,而可可樹抗病蟲害性強,他從移苗、開花、成熟、結果到加工,一手包辦依天氣溫度與濕度讓可可自然發酵,利用果實本身的甜度,做出可可脂高達98%的巧克力。他將栽培好的種苗提供農民種植,還提供技術輔導,可可樹逐漸在水里、信義和名間鄉生根。除了烘焙可可豆做為巧克力原料和可可飲,陳哲雄和學生也淬取果膠、甚至希望可可脂可作護膚產品。他說,可可栽培一到兩年就可採收,一棵樹可生產400顆果莢,果莢內含30至40顆豆子,四季可採收用途用多元,這麼好的作物去哪找?陳哲雄受邀到永興國小等教學,以校外教學為目標,讓小朋友親眼看看平時吃的巧克力,長什麼模樣。近年天氣暖化,可可亞樹畢竟是外來樹種,照顧仍需技巧,陳哲雄也提供其他農友技術指導,希望可可的栽培和運用能日益增加,為南投農業走出新道路。可可爺爺聯絡方式:0937-758-110。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理工碩士辭百萬年薪!把科技帶回鄉,當起田園詞人。樂齡創生 日進斗金 日本上勝町「樹上長出錢」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9 養生.抗老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不能喝冰水?凍齡女中醫彭溫雅 公開抗老回春靠這3招
身為中醫師,「我覺得我必須用自己做過的養生法,且覺得不錯才會分享給大家。」彭溫雅笑說,「兒子2歲時發燒,我拿薑片貼在他的額頭,試著退燒,最後的結局,燒沒退成,還過敏!當然也免不了被西醫老公唸了一頓。」記者聽了忍不住大笑,可是她又說,「試了才會知道。」彷彿是說,他的方法都來自自身的經驗,也多了一份安心。擁有中西醫背景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回憶起懷孕當年,「靠著中醫的養胎法,坐月子調養,根治自幼的異位性皮膚炎,自此擺脫西藥。」他就此頭也不回地走上中醫師這條路近20年。 很多人總是把中醫養生想得太認真、太複雜,例如,不能喝冰水似乎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彭溫雅說,能不能喝冰水是得要看情況,在使用熱性藥材階段,不能喝冰水、避免寒性食物是對的,因為會降低藥效,但就此禁止,似乎有點不合邏輯,「平時,我也會喝冰水。」他大笑。 就像老祖宗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讓五臟六腑的陰陽五行處於平衡的狀態,一旦中心軸抓穩了,身心就可以自然地生氣勃勃。 40歲後超愛穿布鞋,勤走路當運動 忙著看診、寫書、節目錄影、家事等,平日似乎沒有時間去運動,「走路是很好的運動,過了40歲我脫掉高跟鞋,改穿起布鞋,如果是2個捷運站能到達的距離我一定用走的。」 說起布鞋的選擇,彭溫雅竟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底部不要選太薄會傷腳根,也不要穿有增高的鞋墊或底太厚的,走太快會不小心扭傷腳踝,也不要選擇尖頭鞋,「好穿外,還要能避震,當然也不能太重。」 曾經有病人跟他說:「要穿重一點的鞋,這樣可以鍛鍊肌肉,就好像舉啞鈴一樣。」 這根本沒有道理啊,彭溫雅說得用力:如果要運動,應該要先暖身,再去穿所謂很重的鞋,鍛鍊完肌肉當然要把鞋脫掉,讓腳放鬆,否則長期下來這可是會受傷的! 42歲拉警報!善用食療調理更年期 「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慢慢降低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身體的自然的現象,別怕更年期。」 彭溫雅說,如今他也44歲了,他認為,女性生理逢7的倍數是個關鍵,六七四十二,42歲時就要做好面對更年期的保養。 「中醫的婦科與肝經、脾經、腎經相關,肝脾腎調理好,身體就會很舒服,而中醫有五色入五臟的食養法(註: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分別代表「青、赤、黃、白、黑」),我喜歡用顏色教大家養生,因為我自己就這麼做。」 他不諱言,難免也會腎虛精神差,這時候會吃些黑色的香菇、黑木耳,「昨天煮了黑木耳瘦肉湯,效果還不錯。」如果晚上睡不好,隔天早上會吃些綠色食物養肝,讓自己的精神好一點。 抗老養生3重點:早餐、喝水、秒睡 駐顏有術的彭溫雅,談起自己的養生,「我每天一定會在7~9點吃早餐,吃粥品,補中氣,讓白天充滿了精氣神,脾胃好,皮膚也有光澤,人也顯得漂亮。」 《本草綱目‧粥記》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彭溫雅偷偷說,口渴跟飢餓的感覺很像,不太容易分清楚,下次想吃零食,先喝水,你會發現,怎麼會愈喝愈渴,這就是表示身體在缺水。 人體有70%以上是由水組成,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比起中藥飲,我更重視喝白開水,每天2000 cc,一口一口慢慢的喝。」說著說著,他忍不住地又提醒記者,要不要喝水。 要看起來年輕,當然還要有睡覺養生法,每天一定讓自己在晚上11點到半夜1點間就寢,彭溫雅笑道:「我滿喜歡睡覺,還可以秒睡,兒子也是唷!」 要如何「秒睡」?這是體質吧,他說,首先要放寬心,而這是需要特別學習。 「你覺得什麼環境舒服就往那裡去,像我們全家很喜歡爬山,上週的天氣超好,我們去了一趟七星山,有一種被加滿油的感覺,面對下週的工作,屆時,做就是了!」 在這社會,難免會遇到很瞎的人事物,心難免會有壓力,蔡康永在書裡面曾提到,「世界充滿了與我們無關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有關。世界永遠不會屬於我們,但『心』永遠屬於我們。」 「我們要有正能量外,更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彭溫雅溫柔的提醒著。 彭溫雅小檔案 出生:1975年現職: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嗜好:散步、瑜伽、做家事每日必做: 1.每天喝2000cc水 2.合谷穴敲擊: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凹陷處,雙手放鬆把虎口手背相對並敲擊3分鐘,透過敲打來幫助排毒,可以達到養顏美容、預防感冒的作用用。 3.穴位按摩:小指對應的是腎經,有空時不妨按摩小指第一指節中部的腎穴、第二指節中部的命門穴,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可以改善經痛及更年期症狀。 4.每天按摩小指50次。 包包裡必備:電腦、筆 ●原文刊載網址,原刊載日期2019年12月22日 ●延伸閱讀:.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 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
2020-07-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急診室打電話來請我去幫忙插管,這時候會請我去插管,一定是懷疑病人是武漢肺炎的患者我開始著裝,戴上護目鏡、N95口罩,穿上防護衣,等我全部穿好之後,大概已經過了五分鐘……我到達急診室之後,看到的那一幕景象,簡直淒涼到令人不忍卒睹。我到急診室時已經太晚,病人已經開始急救,但是他所接受的心肺復甦術,跟我平常所認知的急救方式不太一樣,只見到病人的胸口架著一台心肺復甦機,自動壓胸的機器不斷起伏地壓在病人的胸口,所有的醫療人員距離病人大概都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他們也只給他一般的氧氣面罩,沒有人給予正壓呼吸,這其實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復甦方式,就好像是一般的民眾看到路倒失去意識的病人,給予基礎的心肺復甦,就只要壓胸即可,因為壓胸所產生的胸內壓力差,會把外界少量的空氣帶入病人的肺部,而失去心跳呼吸的病人,因為耗氧量減少,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比正常活動的人少,所以一般民眾只要做基礎的壓胸,就有可能幫病人保持最基礎的血液循環及氧氣供應,為病人保留一絲生機。但是這對我們醫療人員來說,平常所做的高級心肺復甦,積極的給予病人換氣、插管、給藥、電擊差異實在太大,一時之間突然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就是目前建議對懷疑冠狀肺炎患者心肺復甦的方式。我之前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這樣的急救方式,只在網路上讀過一些目前建議對肺炎病人急救的標準作業流程,不給予正壓呼吸是怕氣流的壓力把肺部的病毒帶出來,壓胸所產生的胸廓壓力差,也有可能把肺部的病毒壓出來,導致周遭的醫療人員曝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所以在建立氣管內管之前,只能用機器壓胸,所有的醫療人員都站得遠遠的。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醫療人員感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病毒的致死率,跟有沒有辦法保存醫療資源有關,一旦醫療人員感染被隔離,能夠上班照顧病人的人員就會越少,醫療負荷就會越來越重,當醫療負荷超過醫院所能承受的範圍,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到處散播病毒,導致更多的病人感染,最後這些感染的病人病情加重,導致病人死亡,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而為了要保存正常的醫療儲備能力,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保守,對自己比較保護的做法,但是這個保守自己的方式卻可能對病人有害,我穿隔離衣所花的時間就超過五分鐘了,表示病人也已經缺氧五分鐘了,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可能缺氧的更久,加上採用比較沒效率的急救方式,他可能早就已經腦傷了,就算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或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缺氧,根本就救不回來……而在我們用這種方式救不回來的病人之中,十個裡面或許會有一個或兩個,假如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奮力地壓胸、插管,總該有一些病人是不會死的……但是這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戰場上當醫療資源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病人的時候,重傷跟輕傷的病人都不用救,輕傷的病人不會死,所以不用救,重傷的病人救不活也不用救,只有那些積極救治可以改變病程的病人,值得在第一時間全心投入,就好像在媒體上所看到的,歐洲某些國家,呼吸器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拔除了老人的呼吸器,給存活率較高的年輕病人使用,生命要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某些生命,這就是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
2020-07-08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用吃藥也不用打胰島素,每日喝「三降茶」就能痊癒? 國健署出面闢謠!
治療糖尿病勿信偏方「三降茶」近期網路上有網站盜用及竄改醫院糖尿病支持團體活動、世界糖尿病記者會等照片,及假藉專業醫師及學會之名行銷,一再大肆廣告販售「三降茶」,號稱有效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和其相關合併症,不用吃藥就能治好糖尿病誇大宣稱此茶治療糖尿病之功效,無視廣大糖尿病友的生命安全。國民健康署已查證絕無此事,並刻正請食藥署及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依法處置,請無良廠商勿心存僥倖;呼籲糖尿病病友切勿輕信不明來源的糖尿病療法。糖尿病治療最重要就是良好及穩定的血糖管理,糖友只要定期就醫,按照醫師處方使用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並依專業建議選擇適當的健康飲食,攝取適量的醣類,對於血糖控制、體重管理及降低合併症風險,都是有效的。胰島素可以有效幫助控糖已有臨床研究證實,愈早開始施打胰島素,對血糖控制愈有幫助;病人在使用口服藥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時,改用胰島素也可以有效幫助控糖。糖尿病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口服藥或胰島素等針劑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後,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用量,或經醫師評估改用其他藥物,以維持血糖平穩。國健署再次提醒,糖友應拒絕來路不明的糖尿病治療商品,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您的醫療團隊諮詢才是上策,以免花錢又危害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08 科別.婦科
女子陰部又臭又癢求診 婦科醫師內診取出這個東西
許多女生在連續假期之前,至婦科門診拿一些延經藥物,希望延後經期,不致影響出去玩的興致,也有人選擇較為簡易的衛生棉條。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提醒,如果至海邊或泳池洗水,結束後務必立即更換,以免引起感染。1名20多歲年輕女子下陰部又癢又臭,且分泌物呈現綠色濃稠狀,而前往婦科檢查。內診發現,陰道內有1個衛生棉條,她自己才恍然大悟,原來在1個星期前使用棉條,不料,放著放著就忘記它的存在。郭安妮表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有些是因為放太久以致病菌感染,造成陰道和外陰部發炎;有人則是至海邊戲水,衛生棉條沾到海水,引發細菌感染。衛生棉條主要材質為棉、人造纖維,作用原理為置入陰道中吸收經血,使用前應洗手並選擇適合經血流量之棉條尺寸。使用方法為1次只使用1個棉條,置入後記得取出,1個棉條建議使用時間4至8小時,勿超過8小時。放置完成後,體外留有1條棉線,以便取出棉條。如果使用棉條期間游泳或泡湯後,就須立即取出並更換,否則增加感染風險。每次夏天假期過後,門診就多了不少類似病人。食藥署則提醒,未正確使用衛生棉條,可能產生產染風險,例如未清潔雙手、棉條放置過久,都容易造成感染,嚴重者恐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TSS是一種因細菌毒素引起的症候群,初期症狀有發燒、紅疹、倦怠感等,極少數可能有危及生命的重症發生,如有上述症狀應停止使用,並立即至婦產科接受診查。郭安妮說,不管是衛生棉或是衛生棉條,都應該勤加更換:「這錢可是省不得!」。因為衛生棉條、護墊吸收經血、分泌物、汗水後,如同細菌培養皿,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陰道及外陰部發炎,散發異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孩子活下去 染疫媽雙肺移植手術成功創韓先例
韓國醫師團表示,經過創紀錄的112天特殊維生系統搶救,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逐漸康復,創全國首例。路透社報導,這名50歲女性患者不願對外公布姓名或受訪,但自2月以來就照顧她的李姓護理長透露,這名患者似乎求生意志更為堅強,部分原因與她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有關。護理長說:「她告訴我們『我很感恩能看到陽光還有月光。我非常感恩自己能持續呼吸』。」護理長表示,這名女患者早就想好出院後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個澡」。這名婦女2月底因確診染疫住院,然後16週靠葉克膜(ECMO)維持生命。主治醫師表示,她創下全球COVID-19患者裝葉克膜續命天數最長紀錄。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肺病與重症醫學朴姓教授表示,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快利佳(Kaletra)和類固醇等各種藥物都未能阻止她的肺纖維化持續惡化。除了肺移植手術外,醫師幾乎別無選擇。主刀的金姓醫師表示:「裝葉克膜的病人肺移植成功率為50%,幸運的是,我們的病人在我們找到捐贈者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術前充分準備。」醫師團隊進行了8小時手術,他們形容她受損的肺硬得像石頭。朴姓教授表示,她剛進醫院的時候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沒有葉克膜儀器協助下無法維生。葉克膜通常用在靠呼吸器也難以好轉的患者上,但這些患者被認為有9成死亡率。金姓醫師表示,一半的裝葉克膜患者會在2、3週後康復,而那些沒康復的患者則要考慮肺移植。院方表示,這名婦女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9個染疫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案例,她是在6月21日手術。中國先前也有6個類似手術;美國和奧地利各1例。
-
2020-07-07 科別.耳鼻喉
影/女大生耳膜穿孔痛到爆炸 術後終於可擁抱大海
20歲王姓大二女學生兒時因意外受傷右耳膜破一個洞,反覆發炎導致耳膜幾近全破,耳朵一旦進水往往感染就隨之而來,頻繁流膿,發作時耳朵像要「爆炸」,玩水只能在一旁羨慕,接受三次手術,耳膜仍然處於破洞狀態,半年前接受鼓室成型手術,利用自己的血做成纖維蛋白敷於耳膜破損部位,半年來沒有復發,王姓大二女學生說,三天前終於可以投入大海的擁抱。王姓大二女學生指出,她之前接受三次手術,但沒多久又復發,三次都採傳統手術,經歷切開、縫合、換藥與拆線等,加上頭暈、嘔吐以及往返醫院的奔波,父母幾乎放棄,去年底得知有新手術可在免除外部傷口,經由詳細諮詢後決定一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醫師溫惟昇說,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最困擾患者的是反覆流膿,甚至引發顏面神經麻痺或細菌侵犯腦部危及生命,傳統手術須將耳後頭髮剃除,約6公分傷口,術後以繃帶纏繞頭部防止出血,往往需住院三天以上,讓許多患者寧願忍受不適,遲遲未能下定決心接受治療。近年來內視鏡微創手術漸趨成熟,但仍需以1公分切口割取自身組織作為修補。溫惟昇說明,再生療法透過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抽取患者10cc血液,純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與纖維蛋白,用於修補破損耳膜,並利用其富含生長因子促進修復,術後耳膜順利完全癒合,優勢在於能免除所有傷口,因此幾乎無疼痛。此外,不須剃髮、縫合與包紮,治療後可直接返家而不必住院,大幅縮短恢復時間,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且成功率可達九成五,完全不亞於以往手術。
-
2020-07-07 橘世代.好學橘
好歌喉一唱80年-不識字的8旬嬤,把家鄉記憶哼成曲
傳唱百年的恆春民謠,透過自由歌唱,表達對生長土地的真摯感情和生活記憶,88歲傳藝師陳英,沒想到從少女唱到老的民謠,不僅滋潤了她的生命,只有小學學歷又不識字,卻被尊稱「老師」,還榮獲去年度教育藝術教育貢獻獎,還到日本、美國傳唱,人生下半場充實又精彩。和恆春民謠結下不解情緣,住恆春鎮德和鄉下的陳英說,要感謝讓外界看見恆春民謠的陳達,爸爸和陳達是好友,陳達常帶著月琴到家裡彈唱交流,耳濡目染下,對「思想起」等曲調都很熟悉,也埋下了她與民謠的生命奇緣;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親朋好友相約彈唱民謠,盡情歡唱,和現代的KTV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當時最夯的農村娛樂。陳英日據時代出生,念完小學就到瓊麻廠當女工,農忙時節還要下田幫忙農事;她說,常與工作伙伴對唱,開心的時候唱,悲傷的時候也唱,隨口對唱功力就在那個時候練出來的,之後跟許天卻學彈月琴,又受張新傳、張文傑等人指導;從小唱到大的民謠裡,有著父母和手足親情的美麗身影、還有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歷練。恆春民謠分「思想起」、「四季春」、等6種曲調,陳英被譽為少數能完整詮釋6種曲調的「國寶級」大師,表達對出嫁女兒不捨的「牛母伴」,陳英18歲出嫁時和娘家人邊唱邊哭,她說,「永遠忘不了那感動的一幕幕,一定要傳承下去!」;唱歌就是生活的隨興,寫歌跟唱歌是抒發情懷的一種方式,就是把想說的話化為歌聲罷了。「恆春落山有破界,大透親像做風颱,無寒無熱好所在,貴賓度假對茲來」、「恆春民謠實在好,希望大家來給學,這是咱台灣一項寶,恆春才有別位無」,陳英抱著月琴彈唱,滿臉歲月刻畫出的皺紋,不識字的她擅長即興創作,讓人拍案叫絕的七句聯,傳遞著恆春半島最真實的人文與土地氣味, 充滿韻味的歌聲,讓人感受生命的張力。「要活就要動,接下傳承民謠任務,生活變得多采多姿,還可預防老人失智症呢!」投入教唱傳承的陳英,除了是官辦恆春民謠祭的要角,近兩年先後飛到美國、日本,將恆春民謠唱給世界聽,半年前因心律不整手術裝上支架,不久又復出,她笑說,民謠給她太多的人生驚喜,會開心唱到唱不動為止。【更多精選延伸閱讀↘↘↘】。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7 橘世代.時尚橘
姐就是美!《乘風破浪的姐姐》證明歲月是把鑽石磨刀
最近在中、港、台討論度極高,瞬間火爆的芒果TV旗下自製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主打30位出道多年、年齡30+且在各領域有一席之地的女明星參加選秀,當中包括52歲但外表依然少女的伊能靜、48歲的中國大腕演員寧靜、49歲的90年代香港女神鍾麗緹與陳松伶,以及「星女郎」張雨綺、黃聖依等話題人物齊聚,她們不像時下的美女臉蛋漂亮的千篇一律,這群見過大風大浪的姐姐們,各有各個性與標誌美,透過節目跨出舒適圈,要證明可以定義她們的 「只有敢乘風破浪的自己」而不是年紀。這群30+、40+、50+的姐姐讓觀眾看見的,是女人的魅力絕不是當下年輕妹子「模組化」的複製美,當30位姐姐們一一出場,個性與美麗各自鮮明,不像青澀的女孩只懂得賣萌賣笑努力討好,30+的姐姐們,常常開口說「不要、憑什麼」讓人覺得很難搞,因為她們不屑討好,愈是敢嗆聲的女人愈自信,更不會委屈自己,透過節目的幾個名場面,來看看這幾位姐姐們教會我們的事。寧靜:我就是一線主演過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紅河谷》、《新上海灘》、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女演員寧靜,在25歲就獲得百花獎影后,她向來以敢言敢怒、直爽的性格獲得廣大粉絲的喜愛。節目一開始要各女星介紹自己,寧靜一聽到睜了大眼霸氣說:「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幹了,都不知道我是誰。」被主持人問:「妳現在處在幾線?」寧靜回說:「我一直覺得我一線,不是自我安慰,我就是一線,不信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下嘛」再被追問「怎麼遛?」她回說「拍嘛演嘛,不就是」,直接實力對決。接著說「能跟你吹個牛嗎?家裡的櫃子有點放不下,你數出來的獎我都有」原來是金雞獎、百花獎等各種電影獎項幾乎都拿到手了。做自己的寧靜,不太會違背自己的真心話,而給別人官方場面話,是她多年努力的積累的實力與發光的自信,讓她值得囂張。伊能靜:姐的52歲,也可以倒過來是25歲52歲的伊能靜是《乘風破浪的姐姐》最高齡選手,但當她梳著高馬尾,黑色亮片迷你裙配長靴,露出細腰在台上唱跳,超強凍齡好狀態被許多網友大讚「滿滿的少女感」。她自信說:「只要勇敢乘風破浪,任何時候,姐的52歲,也可以倒過來是25歲!」有兩段婚姻的伊能靜,第二段婚姻不只是差10歲的姐弟戀,也是高齡媽媽,小女兒才4歲。她在這節目也真實呈現出多數職業婦女的累與淚。節目下被捕捉到跟女兒視訊電話並唱歌哄著哭泣的女兒。她哭著說「52歲要做夢真的太晚了。」但隨後振奮精神說「但我不想帶著放鬆的心情做這件事,因為我不想浪費生命中的三個月,我對不起我小孩,所以我一定要對得起這段時光。」52歲做夢不晚,但很不容易。肯為家人付出,同時活出自己的女人,都是被生活打磨過的鑽石。張雨綺:X代表我無限可能「星女郎」張雨綺,在電影中擔綱女主角居多,非唱跳專長的她,就算參與女團選秀節目也帶著「C位出道」的目標,被評審評論唱跳實力不足以站C位,張雨綺聽到後直接說「我不要,我還是要站在中間,我努力讓自己站在C位」,很直接地說出内心真實想法與渴望,不害怕表達。也因她唱跳表演實在稱不上出眾,評審給出成團建議「X」,張雨綺直接追問「我還沒懂X是啥?」,評審不敢得罪女明星說著場面話「X代表無限可能、未知」,說穿了就是「哪樣都不太突出」。但張雨綺開心的說「就是我是很優秀的是嗎?」當評審一陣尷尬無言說「妳可以這麼認為。」評審的場面話在傻萌的張雨綺耳裡聽來是大稱讚,她拿下「X牌」後說「我會努力的,我肯定會給它上面加一個皇冠的。」離開前再對評審說,「你們別老說客套話,下次還是多批評。」還帶著雀躍的腳步拿著「X牌」對鏡頭說「知道這是什麼嗎?這就是一種肯定,代表我無限可能。」有時日子發給我們的可能就是一張「X牌」,但像張雨綺把別人給的成績或場面話給予正能量的解讀,不也挺好,只要不放棄努力,為後來的日子加上冠冕不無可能。有時這種簡單直接有話就說、開心過日子的性格,也相對容易把日子過得愉快。【延伸閱讀↘↘↘】。凍齡女神蕭薔奉行三八政策 少女體態驚艷百萬人。逆齡女神林心如肌膚如同16歲 最自豪自己的「嬰兒肥」!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7 新聞.生命智慧
全癱37年樂觀面對生命 他畫出「海闊天空」
口足畫家童福財全癱坐輪椅37年,樂觀面對生命,20多年創作「海闊天空」時,總統參選人車隊從身後浩蕩呼嘯而過,他渾然不覺參選人是誰?後來有沒有當選?也讓他體悟到,原來在大自然面前,無論是權貴,或是身心障礙朋友,所呼吸的空氣都是公平的。童福財「彩繪人生-海闊天空」個展,即日到8月31日在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門診大廳「藝文櫥窗」展出,今天開幕儀式,他分享「海闊天空」主題畫作,並與在場人士相約,明年再來分享生命故事。童福財今天還有苗醫居家護理服務個案身分,他表示,20歲當兵時,他摔斷頸椎全癱,坐輪椅37年,生活全靠別人照顧,他沒有被打敗,「『海闊天空』畫的是我」,20多年前他與另2名口足畫家謝坤山、陳世峰在新北市南雅海邊寫生,面對是山、海,背後有總統參選人造勢車隊通過,事後才發現參選人是誰,有沒有當選,他都不知道。他因此也體悟到生命是平等的,不管權貴、潦倒,或是生病、身障等,但生活的酸甜苦辣,取決自身心態,而不是外在環境和天生條件,人可能無法改變外在環境,樂觀面對生命,換個角度過生活,可以用海闊天空的心境,翱翔在天地之間。苗醫秘書黃堂彥頒發感謝狀給童福財,歡迎民眾觀賞,感受童福財「彩繪人生-海闊天空」畫作中散發熱情與希望,黃堂彥表示,居家醫療整合服務,由專業醫護人員到童福財等個案家中,提供因失能臥床或慢性疾病,不便外出就醫的居家病人,完善醫療照護與護理指導,洽詢專線037-261920轉2203。
-
2020-07-06 橘世代.健康橘
腳底有異物感...是雞眼嗎?!放著不管會怎樣?
年過五旬的秋雲(化名)腳底、踩高跟鞋的位置長出小塊圓形的雞眼,近來雞眼尺寸似乎變大,造成的疼痛感更明顯,經常得盡量拱起腳掌、騰出一點小空間來減少病灶壓迫帶來的痛楚。她不得不換上可減輕足底壓力的平底鞋,不過身高也矮了數公分,讓愛穿裙上班的她感到身材比例不對,很不習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足部長時間接觸鞋面,反覆摩擦與壓迫下,可能導致局部皮膚角質增厚,常見部位為大小腳趾外側、高跟鞋底接觸到的腳底前部,年紀愈長者也會因為皮膚角化情形嚴重,增加發病風險,由於病灶中間常見有個淺色小圓點,因此又被稱作「雞眼」。雞眼不會傳染,只是帶來不適。臨床上有些患者會依據偏方拿針刺、拿剪刀剪去病灶,然而針刺或剪刀剪可能加速角質增升,且傷口可能有遭細菌感染的風險,因此不建議自行嘗試。周宗翰表示,西醫治療方面,民眾可到藥局購買含有水楊酸的藥膏,也可就診給醫師評估。醫師通常會處方外用的水楊酸藥劑來軟化病灶角質層,再叮囑民眾以銼刀將角質去除。針對過厚的病灶,臨床上也可能會使用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中醫也有多種治療武器,像是在患處以三稜針慢慢針對患部角質層進行燒灼,使其成為焦痂。或者使用俗稱「鉛黃」的中藥密駝僧,研磨後加醋炮製,再敷於病灶以助其軟化脫落。另外,有的中醫也會使用艾條,以火燒灼後、藉其熱氣薰熱病灶,也有助軟化角質。周宗翰表示,要避免雞眼找上門,應避免選擇尖頭鞋、高跟鞋,改選底部較柔軟、足底壓力較低的鞋款。另外,平時多泡澡或泡腳來軟化角質,以利磨除增生角質。【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牽一「足」動全身!早上足部健康操,腳好身更好。每晚30分鐘的足部按摩 有助舒緩更年期憂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7-05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一小時來得漫長,雖然在時鐘計量上是一樣的。而且隨著年齡漸長,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困惑:為什麼年齡愈大,時間過得愈快?許多心理學家研究這個主題,有很多不同的假說,有人認為,這或許與人本身的壽命比例有關,比如說,對一個十歲的孩子而言,過一年就是他人生的十分之一;而對五十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生命中的五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比五十分之一大得多,所以一年一年過去,對年長的人來說是愈來愈短。第二種假說認為,年輕時我們遭遇的,往往都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約會、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出國……每個第一次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與留下深刻印象,回憶起來,就因那些年非常豐富而顯得時間過得很慢。隨著年齡愈大經歷愈多,之後遇到的都是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事,我們的大腦混在一起,區分不出這件跟另外一件有什麼不同,因此回憶起來,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日子似乎一下就過了。人對時間的感受的確有這種矛盾的雙面性,如同卡繆在《異鄉人》這本書的描述,主角因殺人被關進監獄,他說:「我無法理解那些日子為何那麼漫長同時又那麼短暫。日子漫長難耐,但是時間又過得飛快,以致最後渾然不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個樣子。」因為被限制做任何事,所以日子感覺漫長,但事後回想,因為回憶一片空白,所以又覺得時光飛快。換句話說,我們很有可能在居家避疫時,因為無法出門參加活動而覺得日子難熬,但是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這幾個月,因為追的劇早已沒印象,而又沒有出門參加什麼特別活動,所以回憶一片空白,也就會訝異這幾個月怎麼就過了。所以,第二種假說認為,年紀愈大,日子過得愈快,是因為「如今世事已慣」,也就是覺得天底下沒啥新鮮事,沒啥能激動自己情緒的深刻印象,當回憶一片空白,日子就這麼消失了。還有第三種假說,認為人的代謝及機能會隨著年紀而變慢,所以以相對速度而言,時間就愈來愈快了。學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時間如流水,客觀的鐘錶時間就像等速流經平原的一條河,我們年少時在河岸輕快地奔跑,速度比水流還快(時間流得比年輕人慢);到了中年奔跑速度慢了,與河流保持同步;到了老年,奔跑速度更慢,河水流得比他快,也就是時間過得比他實際享有的快。或許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老人家過馬路時,往往六、七十秒還走不到對街,而一個年輕人,卻能用五、六秒鐘就衝過馬路一般。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物理條件來丈量這個世界,尺寸不同,感受結果就不同。這三種假說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是對我們來說,或許在每個生命階段都須提醒自己,主動做些值得記憶或述說的事,才不會讓時間莫名其妙的不見了。
-
2020-07-05 橘世代.好心橘
43歲退休!還沒過上悠閒生活,反而睡醒壓力大
今年66歲的吳淑貞43歲就退休了,由於退休前沒有好好規畫,曾經發慌不知所措,所幸在朋友介紹下進入輔導領域,從零輔導背景,經過不斷進修,已經從事輔導志工20年,不僅助人也找到自我價值。她說,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則容易在退休後心理不健康。因為家境需要,吳淑貞18歲高中畢業後就北上工作,只要有收入就去做,到過山上偏遠地區當代課老師、擺過地攤、在餐廳端盤子、開過貨車、送過電話簿、跟朋友合夥開房屋租賃公司、在苗栗客運公司上班、待過稅捐處。直到43歲那年,真的把自己身心逼到極限了,吳淑貞對自己說,「如果我就這樣走了,我是不是沒有為自己活過?」因為小有積蓄,就毅然退休。吳淑貞說,退休前為了錢而拚命工作,原本幻想退休後是悠閒快樂的生活,但反而「生活就空了,早上醒來都會問自己要幹嘛,壓力很大,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她才知道,原來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在朋友介紹下才報名生命線志工,接受2年扎實的訓練,隨後在台北市生命線、衛輔部安心專線線上、樂齡大學服務,帶長者團體等。吳淑貞說,輔導幫助她對自我的了解、接納自己的生命歷程、缺點及做不到的事,對人的了解也多一些體諒。幫助到的人對她講的謝謝,讓她覺得很踏實開心,接觸輔導工作,也好像在輔導自己。為精進自己,吳淑貞在生命線工作第5年報名空中大學唸書,由於後來要照顧失智的養母,之後花10年時間,以平均分數85分拿到了畢業文憑,算是給自己的退休禮物。吳淑貞在退休後才找到自己興趣,但她以過來人身份建議,退休前1、2年或更長時間,要開始做自己的退休計畫,可尋找社會資源,如社區學習樂齡大學等,「要社會參與、不要老化」,做志工繼續服務。其中要包含靜態及動態休閒生活,更重要的是「和家人搭配、討論,找到支持系統」。【熟齡精選延伸閱讀↘↘↘】。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從軍30年!空軍上校退伍轉「海軍」 人生下半場做大海志工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5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別害怕,先學著好好愛自己
我們都是凡人,那就從凡人體會的愛中學習愛自己。第一個功課就是讓自己開心,不為難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只做愉悅自己的事情,簡單說就是想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為難自己。日本大提琴家夏恩調整心態,決定愛身體裡的每一個癌細胞,他視疼痛為「叫醒服務」,對其給予祝福和感謝。接著他決定愛生活的全部,包括每個人,每件事。一段時間後,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了。這便是生命的奇蹟。疾病源自我們身體內在對愛的匱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終將在無條件的愛和愛心中被治癒。露易絲.賀每天對自己說:「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好吧,我決定先學會愛自己。某日當我想到愛自己時,突然哭了。老媽看見我哭便問緣由,我說:「我居然不會愛自己,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我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如果我不會愛自己,又如何去愛別人?如果我沒有蘋果,又如何把蘋果給別人?都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可是卻沒人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那麼又如何愛別人呢?媽媽說,那就從現在開始學著愛自己吧。晚上,我用彩色筆在幾張白紙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愛自己,認同自己,健康,寧靜,放鬆,快樂,我的世界一切都好。」並貼在躺到床上就能看到的地方。露易絲.賀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一書提到:「無論是病弱的身體、拮据的經濟狀況,還是糟糕的人際關係,都只需要關注一件事是否存在,即是你是否愛自己。當我們真正去愛,按照我們原本的樣子接受自己,認同自己時,生活中的一切就恢復正常了。我們已經責怪自己很多年了,試著讚賞自己,就會看見到處都會出現小小的奇蹟。愛自己並認同自己會創建一個安全的空間,信任、價值和承認將在頭腦裡連結起來。愛自己,就是從『不再因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按照書中要領,我開始對著鏡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愛自己。」我們可以對著所愛之人說「我愛你」,可是對自己開口卻真的有點難,實在說不出口。我每天持續對自己做這個練習很多遍,慢慢地,我發現這句話可以很輕鬆地說出來了,我發現我真的開始愛上自己了。當我對著鏡子開始練習的第一天,我告訴鏡子中的自己:「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我的世界一切都好」時,覺得有些難為情。第二天,我開始有點習慣。第三天,當我對著小鏡子說「我願意改變」時,我看到了一個一臉愁容,貌似還有點生氣的自己,然後我轉化了聲音,開始對自己微笑,我變得柔美,我看到了一個真的願意改變的自己。我愈來愈喜歡現在的短髮,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帥氣,陽光。我是女生,我把兒子的角色還給了父母。我雖然短髮,但我依然是一個內心堅強、充滿女人味的女人。每天我都會跟鏡子裡的自己對話,跟鏡子裡的自己親吻,那一刻,愛便會從心中湧出來。我的確如此值得被愛。透過神奇的魔鏡練習,我看到了一個特別好、特別值得被愛的女孩。她是那麼善良,那麼可愛,我不能允許任何人、任何事情再傷害她。每天我對自己都有新認識。其實我們要不斷在心裡、嘴裡重複想要的東西,逐漸把既有的思想觀念摒棄,才能徹底改變過去被負面想法綑綁住的自己,才能愈來愈好。先學習愛自己,我一直在練習,但發現還不夠,我愛自己還不夠狠,不夠熱烈,缺乏激情。於是我想到了戀愛。我要學習的是愛上自己,並且深愛自己。愛一個人的感覺,比如熱戀的時候感觸最深,你願意跟那個人在一起,只要他高興,你願意做任何事情,買最好吃的東西,一起去最想去的地方,一起看電影,哪怕躺在床上各看各的書,偶爾分享一下感受,也是如此美好,你絕對不會為難對方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你捨不得讓對方傷心或者不高興。再比如,你的孩子會笑,會叫爸爸媽媽,對每一個新鮮事物的探索,甚至犯了錯後的眼淚,你都會覺得可愛。如果孩子生病了,你心裡會很焦急,你願意陪著孩子,幫助他,期盼他早日康復,期望早日看到他的笑臉。這都是凡人的愛。既然我們都是凡人,那就從凡人體會的愛中學習愛上自己。所以我體會,愛一個人首先就是要彼此開心。那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讓自己開心,不為難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只做愉悅自己的事情,簡單說就是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為難自己。不論科學家還是眾多的抗癌成功者,都告訴我們癌症最怕愛,愛和寬恕是治癒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那我們後半生何不就做這一件事呢?「愛上自己,愛上每一寸肌膚,愛上每一個細胞,愛上可以觸摸到身體的任何部分,愛上自己的靈魂,此刻你的生命,便能開始真正地成長。」是啊,我們每個人就是愛的本身,愛的本體,我們就是「愛」。我愈來愈珍惜每一個二十一天。本文出處/摘錄自時報出版《從心清除癌細胞-放下糾結,與自己和解,從心理學體悟癌症的七種療癒解方》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失智症的10大警訊!與失智症拔河該學的一門課
依照衛福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大約28萬人,正在遭受失智症的困擾。這個數字占所有老人人口將近8%,而且隨著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持續升高。或許你會覺得失智症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可能自己的家人親友,或者生活圈裡面,有人正為了失智症所苦;不論是他自己有失智症的問題,或者是他沒有失智,但正在照顧有失智症的家人,他們可能都正在努力地與失智症拔河。所以認識失智症,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更深的去愛,去理解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及共同面對失智症挑戰的台灣社會。不要嚇自己 健忘與失智不同對於失智症,大家還是有過多似是而非的認知,你是否因為自己常常忘東忘西,就懷疑自己得了失智症呢?到底健忘、老化跟失智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千萬不要因為記性不好就自己嚇自己,失智症遺忘事情當時的一片空白,跟一時記不起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萬一真的有失智的跡象,你也可以透過所謂「失智症10大警訊」及早發現,不要覺得失智症就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按照失智症的類型不同,在醫學上仍然有延緩跟改善,甚至痊癒的可能。如果你是失智患者的照顧者或是親友,我想先跟你說一聲辛苦了,陪伴失智者往往是好幾年,甚至是10幾年的漫長過程,從說服失智者就醫開始,直到建立起穩固的社會支持體系,都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與眉角,台灣其實是有很多社區以及醫療資源可以使用的,你可以打1966專線詢問。或者你是失智者周圍的親朋好友,你可以怎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會讓對方覺得壓力過大呢?一個家族如果要照顧失智者,要怎樣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都會是每個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日常必須面對的難題。包容與接納 不要怕家醜外揚在一個家族裡面,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每個家庭成員,對於失智長輩病症的不了解、想法不一致,造成溝通上的誤會。舉個例子來說,家族裡面只有大兒子與失智症的母親同住,所以最了解母親的情況,如果媽媽因為失智症短期記憶喪失的關係,向其他沒有同住的兒女抱怨,大兒子都沒有給她吃東西,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家庭關係的破裂與失衡。想要化解這樣的誤會,需要的不只是醫藥上的投入,更需要家人之間緊密的溝通,清楚的交代並且具有同理心;我們還要突破華人社會傳統的「家醜不外揚」的觀念。失智症會讓我們學會,在愛裡互相包容與接納。失智症並不只是失智者或是主要照顧者的功課而已,而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了解的人生課題。希望在變老之前,我們都能夠學會這一個課題。音頻資訊《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 10集有聲音頻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主任出版:一刻鯨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延伸閱讀↘↘↘】。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4 橘世代.好學橘
不老夢想 燃起熟齡圈棒球魂
65歲適合什麼運動?健走?瑜伽?還是太極拳?應該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回答「棒球」,但是「不老棒球聯盟」這10年來的故事,或許會改變這問題的答案。「不老棒球聯盟」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2012年成立,男性65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才能成為不老球員,目前全台共有17個球隊,約350名不老球員。聯賽從4月開始一路打到10月,球員邊打球邊交朋友,每年都力拚在聯賽打出好成績,還有機會組「台灣代表隊」,出國和日、韓選手一較高下。失智爺爺願望 催生爺奶棒球隊這個熟齡運動圈最熱血的棒球聯盟,萌芽於10年前,失智的羅爺爺的夢想。2010年,弘道基金社工問羅爺爺有什麼夢想?爺爺說:「我想打棒球。」於是社工買了樂樂棒球用具帶爺爺去打球。但是到了公園,爺爺坐在椅子上動也不動:「這不是棒球。我要在球場上比賽。」羅爺爺成長於台灣棒球最輝煌的年代,中學時期也曾任學校棒球隊,即便年老失智,但他心中棒球夢還是清晰的。社工才驚覺「羅爺爺要玩真的!」於是他們找了社區附近的長者和企業志工組成球隊,到正式球場比賽。戴上手套投球的那刻,羅爺爺彷彿回到年輕時,露出滿足笑容。雖然事後爺爺忘了這件事,但這場比賽卻意外激起其他長者的棒球魂,也讓弘道的工作人員意識到,棒球幾乎是這一代爺爺們的熱情和夢想,或許透過棒球,可以促使更多長輩參與社區運動。自創比賽規則 阿嬤也能安心玩聯盟成立之初,弘道內部曾有猶豫:「棒球強度這麼高的運動適合高齡者嗎?」直到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理事長姜義村提醒,「沒有什麼運動專屬於哪個年齡層,只要發展出適合規則,任何年齡都可以打棒球。」他們才安心成立聯盟,並訂定專屬的「不老棒球比賽規則」,讓長者更安全健康的打球。硬體上,聯盟使用軟式安全球及輕短鋁棒,壘包距離縮短,禁止盜壘、滑壘,投手單場最多投3局,每隊至少要有2位女性球員等等。成立初期,球隊多由沒打過棒球的阿公阿嬤組成。即使有不懂規則的阿嬤出賽,大家仍會很有默契的讓她打擊,並耐心等著她跑回本壘,為她拍手歡呼。「不會打也讓她跑回本壘、讓她運動。」弘道基金會負責不老棒球專案的企劃專員曾冠宇笑著說,早期聯盟比賽偏鼓勵性質,目的是讓阿公阿嬤出來曬太陽、運動、聊天。練球賺到健康 還能拓展社交圈球隊運動也如預期地提供長輩更健康的生活、更多的社會連結。屏東的「大社穿山甲隊」由山地門大社部落長輩組成,因為八八風災的傷害,部落一度氣氛低迷,牧師為了帶長輩找回生活重心,便在2014年組了球隊,幾年下來,部落裡最老、最健康的人,都在球隊裡,「因為練球除了變健康之外,也沒時間喝酒。比賽要出部落跟他隊交流,心情也開朗了。」曾冠宇說,目前聯盟最年長球員,90歲的馬春生爺爺,就是大社穿山甲隊的球員。幾年下來,聯盟有愈來愈多曾經打過職業隊的球員加入。宜蘭白鷹隊多位成員來自早期的白英棒球團,日治時代成立的白英棒球團是宜蘭歷史最悠久,有過多項輝煌紀錄的棒球隊,許多人在年少時是「白英隊」隊友,年老之後,又在「白鷹隊」並肩作戰。新竹的海盜隊也是由竹東鎮一群年輕時一起打棒球的球友所組成,重新燃起當年在球場的熱情。銀髮出國比賽 拚搏精神不輸人2015年,不老棒球的聲名遠播海外,應邀參加日本舉辦的「ASIA還暦軟式野球大會」。不同於日本、韓國都是從長青棒球隊中挑選年輕、強壯的球員參賽,弘道基金會將首場國際交流賽事定義為「長者圓夢」,徵選球員時除了球技,更重要的是年紀,把「出國比賽」的機會限定給70歲以上球員。兩場比賽中,台灣球員很努力,卻還是輸了,正當他們感到沮喪,擔心「回去怎麼面對隊友?面對台灣民眾?」時,日、韓選手卻特地趨前對他們說:「謝謝你們讓我們看見,那麼老了還能夠站在球場努力拚搏的精神。」「你們的精神,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這10年,「不老棒球聯盟」把一個失智爺爺的夢想,做成了一個世代長輩的自我實現。正如聯盟成立之初相信的,只要調整規則,運動沒有年齡限制;年紀限制不了夢想的內容,只要不放棄,什麼樣的夢想都可能實現。【延伸閱讀↘↘↘】。從鋤頭到球棒 蘇澳棋麟隊蓋出自己的球場。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