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照護員
共找到
27
筆 文章
-
-
2024-05-11 性愛.性福教戰
人能性福到幾歲?熟齡性愛忽視並非沒有慾望,半數中高齡者有性需求
性是人之大欲,但人到了一定年紀,似乎就變成了「無性」之人。熟齡性愛常因傳統觀念與社會刻板印象,被視而不見,甚至不被贊同。但熟齡對親密和性活動仍有需要,不該是羞恥或禁忌,透過國內少見的熟齡性調查,大家從正視需求開始。人能性福到幾歲?十八歲女孩問:「做愛的最老年齡是幾歲?」面對青春少女提問,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滿面春風:「這我不知道,妳應該去問年紀更大的人。」這是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說明熟齡性愛的開場白,人們平均壽命增加,使享有性福的年齡也延長,人類到底可以性福到幾歲?來看專家的說法。電影「高潮速成班(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中,英國女星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飾演一位循規蹈矩的退休教師,此生唯一性經驗對象是已逝的先生,在體會了卅一年「例行公事」後,想嘗試高潮滋味的她,決定去找小鮮肉性工作者,展開一場正視情欲與自己的對話。榮家長者摸胸 輿論討論熱烈電影是虛構,但年齡與性需求被壓抑的困境,真實存在且兩性皆然。時間回到兩年前,桃園榮家舉辦的秋節晚會引發社會矚目,勁歌熱舞團的表演舞者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主辦單位解釋是為了緩解長輩過節的「孤獨感」,傳遞溫暖。輿論討論熱烈,有人說老人家「開心最重要」,但也有人擔心太刺激,「興奮過度就不太好」。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但熟齡談性色變,不僅「老不修」、「不正經」等用語有著濃濃的年齡歧視,更常見的是避而不談。衛福部剛公布最新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對於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各種狀況有詳細描述,包括居住、健康,甚至玩線上遊戲的比率,但獨缺有關性生活的調查,「性」之於老人,似乎並不存在。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於二○二二年發布「中老年人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是國內少數探討熟齡性需求的研究。作者之一、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清治表示,調查僅以中部地區中老年人為對象,推論性可能會有不足,但還是有助社會對熟齡性事的了解。長輩性需求 照護員不會關心調查以中部地區樂齡中心、五十五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有效回收問卷回收三九二份,女性占六成一,雖然五成表示對性事沒有興趣,但顯示半數仍有性需求。調查顯示,最想要的性接觸是性交,其次是擁抱、撫摸、自慰等,其中有七成八因此得到滿足,未滿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伴侶;八成七的人也表示,照護人員不會特別關心性需求。長照住民 欲望來襲只能壓抑何清治表示,研究初期為了製作問卷,先採訪一位住在長照機構的女性住民,她明確表達自己年紀雖長也有著性需求,雖然感到害羞,但後續她仍坦承自己的困境,住長照機構的她,雖然有時想要,但機構人來人往,連自慰都不敢,欲望來襲時,得靠意志力壓抑或轉移注意力。調查發現女性的性需求低於男性,但何清治表示,這項結論應該有點「失準」,因為有些長者接受調查時,認為這是「不三不四」的調查。但以人的角度來看,無論男女、無論年紀,都有性需求,只是男性天性較女性衝動,如果有欲望會較直接表達,女性從小被壓抑,性需求對女性屬於「隱性」需要。長者態度變大方 求診患者多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表示,與廿、卅年前相比,中高齡人士對於性愛的態度已經開放很多,熟齡女性對性事常見的困擾是陰道乾澀,以前久久才有一位患者來求診,而且在診間難以啟齒,如今女性因此求醫的患者至少是過去十倍,且態度大方許多。長期壓抑性欲 有損身心健康何清治認為,研究中發現高齡者對於性需求解決的困境,無論是喪偶或是單身長者,大多與人共同居住在同一空間,如與子女同住、機構、安養中心等,即使是看色情片也沒辦法有私人空間,雖然研究並沒有直接調查,性需求若沒有被滿足是否會增加抑鬱的可能性,但他認為,性是人類基礎的欲望,長期壓抑一定會造成身心的損害。性治療師童嵩珍指出,國內對一般老人的性欲調查也非常少,因民眾普遍對性感到害羞、甚至羞恥。何清治說,高齡者對於性議題,往往認為是羞恥、不健康的,當情欲出現時,反而透過壓抑逃避,他認為既然有需求,就應該正視,研究是希望拋磚引玉,期待國內有更多的單位可以針對高齡者的性需求做研究。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06 焦點.元氣新聞
面對百歲人生 超高齡社會新解方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活到百歲不再是夢想!但如何活得好、活得有品質,一定要提早為老後的自己安排退休規畫。除了累積財務老本,還要有健康的身體。現代人愈來愈長壽,每個人都會面對老後與病痛,照顧支持顯得非常重要,高齡化、少子化改變家庭結構,許多子女已難以獨自承擔照顧壓力,可能需要外籍移工分擔照顧工作,或申請長照喘息服務補助,但不一定都能在需要幫忙時,及時順利找到協助資源。一名高齡90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南山人壽男性保戶,平常由同住妻子照顧,為典型的老老照顧。女兒另請看護協助照顧,但難找到能配合每周固定時間、每次短時數的看護服務,後來透過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合作夥伴「家天使」,媒合細心、有熱忱的台籍照護員,分擔照顧壓力。南山人壽2020年成立「健康守護圈」,迄今攜手超過50家大健康產業的合作夥伴,提供保戶在四大健康歷程所需的服務。今年進一步推出全新「健康樂活地圖」網站,從疾病照顧、生活支持、健康樂活三面向,建立包含飲食營養、對抗失智、輔具支持、交通接送等12個服務專區,幫助民眾從容面對老年,提升健康意識、保持社會參與,也協助分擔照顧者壓力。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表示,保險業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隨著人口結構走向高齡化、少子化,南山人壽持續扮演社會的風險防護網,接住不同族群的需求。另不斷轉型關注高齡及失智議題,特別借鏡日本長壽大國的經驗,了解失智症健康早期預防、照護科技提升長照效率、銀髮族社會參與、外溢保單結合健康服務等專業知識。【延伸閱讀】.南山「以人為本」價值 啟動社會公益「善循環」.南山人壽黃金60幸福指南 培訓逾2.3萬失智友善天使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Action for Good!南山失智友善天使親手包裝關懷禮 傳遞真實溫度
-
2023-04-08 焦點.長期照護
「跟家人圍餐桌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獨身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臨終贈與全部遺產
【本文重點】這是篇來自日本「女兒屋」的故事,述說著一位長照看護員的經歷,她求職四處碰壁,最後在懇求下才得到照護老人的試用機會,她如女兒般的用心照護獨居或病痛的老人成為金牌照護員,自己也從照護過程中得到快樂與自信。--by ChatGPT到家政服務介紹所找「陪護」的工作走出家政服務介紹所的玄關時,幸枝被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搭話:「能認識一下嗎…不會耽誤你太久的。」他五十來歲,比幸枝稍矮一些。儘管他其貌不揚,但幸枝作為女人來說體型又高又胖,容貌在常人之下,且長年忙於家務和打工,看上去比三十八歲的實際年齡更老,應該不會被陌生男人搭訕。「我想跟你談一下工作的事…」那個男人彬彬有禮,幸枝被他邀請去了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她剛從家政服務介紹所失意而出,聽到「工作」二字不可能無動於衷。她想在家政或陪護服務介紹所登記,可是走到哪裡都被問道:「已婚了吧?丈夫是做什麼的?孩子呢?家裡還有誰?」更氣人的是被理所當然地問道:「身分擔保人是你丈夫吧?」每到這時,幸枝便垂頭喪氣。既然抱著自立的決心離家,就不可再有絲毫依靠丈夫之意,況且她還必須盡量不留痕跡,不讓丈夫知道自己的消息。「你果真是這種情況呀…」那個男人喝了一口咖啡,滿含同情地點點頭。面對男人的提問,幸枝不得不把自己的窘境如實告訴他。她低頭看著手裡的名片,上面寫著「石山家政陪護服務介紹所有限公司所長石山六郎」。「我瞭解你的情況了。你就在我這裡登記吧…當然,本來是要有身分擔保人的,畢竟是到人家家裡去工作,所以馬虎不得。」石山所長一本正經地盯著幸枝看,「不過,像你這樣的情況就不必了,為了謹慎起見,你提供一個戶口本複印件就行了。另外,本介紹所有完備的住宿條件…我們這就去所裡吧。」幸枝起身深深鞠躬,寒酸的所長在她眼中突然變得高大起來。『女兒屋』為老人提供陪護服務 把對方當作親生父母盡孝介紹所在兩站路外站前商店街背面的一座五層公寓裡,兩張辦公桌和待客用的沙發局促地擠在一個單室套間裡。「你有陪護病人的經驗嗎?」剛在沙發上落座,石山所長便問。「有的。母親去世前,我在青森的醫院裡陪護了兩個來月…那是結婚前的事了。」「那就好。照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那就沒話說了。」他在沙發上坐直,前傾著矮小的身體緩緩說道:「我們介紹所在業界有一個別稱叫『女兒屋』…主要為老人提供陪護服務,我們的員工堪稱他們的親生女兒。你明白嗎?」所長飽含熱情地強調了「親生女兒」這幾個字。「請你在陪護時把自己當成對方的親生女兒,把工作當成盡孝心,時時溫情脈脈地叫他們爸爸媽媽。老人無論說什麼,你都要認真地傾聽,時不時用手輕輕撫摸他們。可以嗎?」所長的眼睛不知不覺間紅了,幸枝抬眼看著石山所長頻頻點頭,眼睛也濕潤了。幸枝開始陪護工作-當老人的「親生女兒」「宿舍」就在辦公室隔壁,單室套間裡放著兩張雙層床,靠裡處只有帶鎖的衣櫃和一個小電視機。只隔了一天,她就立刻投入工作當中。「一位臥床在家的老人需要照顧三天,這段時間由你去當他的『女兒』吧。」所長把一張寫有地址的便條遞給幸枝,「另外,希望你千萬注意不要違反合同裡的條款。」前一天,在介紹所辦完登記手續後,她在一份印好的合同上簽名蓋章了。所有條款都是常規內容,只是在報酬那一條的末尾多了一句:「規定報酬之外的報酬─小費及其他從客戶處獲取的收入,無論金額大小,均須如實申報,並與本所對半分成。」◎83歲渴望被聆聽的「爸爸」第一份工作的對象是一位八十三歲的「爸爸」,他一個人躺在郊外新建住宅區的一座房子的最裡間。在約定的上午九點到他家時,老人的家人已經全都出去了,他用微弱的聲音回應道:「…哦,我在等著你呢,來這裡吧。」老人皮包骨頭,蒼白的身體躺在床上,敞著睡衣,露出了尿布。他眼珠向上看著幸枝說:「哎呀,不是以前那位了嗎…啊,無所謂啦,我腰疼得受不了了。」他的聲音好似哀求。幸枝奔上前說:「好的好的,我來看看,爸爸。是長褥瘡了…真遭罪呀。」她說得很自然,沒有絲毫膽怯或害羞,跪在床邊立刻開始工作。老人安心地吐了口氣。老人的話題源源不斷,包括少年時代的回憶、與亡妻新婚時的生活、在銀行工作時的事情等等。這些話他不知說過多少遍,身邊的人大概早已聽煩了,但幸枝卻覺得新鮮,聽得津津有味。這十多年來,幸枝在家都沒有認真聽過人說話。對幸枝來說,跟老人在一起的三天過得很安穩,有一種久違的平靜。她覺得自己能打心眼裡善待老人。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到了第三天,老人含著眼淚依依惜別:「你下次還要來呀。我跟你在一起就像跟女兒在一起一樣。謝謝你。」他從枕下拿出一個餐巾紙包著的東西悄悄塞到幸枝手中。幸枝打開一看,裡面是一張皺巴巴的一萬日元紙幣。她總算明白合同裡為什麼會有那項條款了。◎73歲獨身癌末的「爸爸」三天後又有了新工作。「這位老人已在醫院住了很久,現在醫院允許他回家一趟,可是家裡一個人也沒有,他想讓我們照顧兩天…你去當他的『女兒』吧。」所長囑咐後把地址交給幸枝。這是一位七十三歲的獨身老人,住在一室一廳的公建房裡。住院半年間,他沒回過家,加上平時疏於打掃,家裡積滿了灰塵。在老人回家前,幸枝提前過去把家裡打掃乾淨。「您回來啦…爸爸。」老人一到家,穿著圍裙的幸枝就到玄關迎接。老人睜圓了眼呆立在被水沖得乾乾淨淨的水泥地上。「爸爸,洗澡水燒好了。」身材瘦削的老人端坐在房間一隅,如同在別人家一樣拘謹。幸枝催他脫了外衣,就像催自己的父親一樣。「來,讓我幫您沖沖背吧。」老人像孩子似的縮著脖子,他泡在浴缸裡呆呆地看著幸枝,低聲嘀咕道:「啊,世上還有這種生活呀。」晚飯時餐桌上擺著一小罐啤酒,老人看著菜餚開心地說:「就像做夢一樣。我一直想這樣跟家人一起圍著餐桌吃飯…哪怕一輩子只有一次也好…」一點點啤酒就讓老人有了醉意,不等幸枝問,他就沒完沒了地回憶起自己長年的獨身生活。他三十歲復員回來就一直獨居,家裡人全死於空襲。兩個人隔著拉門而寢,半夜裡幸枝聽到輕輕的嗚咽聲。第二天早上,老人帶著開心的笑容,對送他到玄關的幸枝說:「謝謝你。你掃清了壓在我心頭四十三年的陰霾…我不會再回這個家了。」他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幸枝自己已是胰腺癌晚期,說完坐上了來接他的計程車。幸枝半天喘不過氣來,呆立在那裡,連一聲「再見」都沒能說出口。◎72歲想當好婆婆的「媽媽」離家出走已經超過三個月了,其間幸枝當過十二位老人的「女兒」,他們也並非全是病人,其中有幾位另類的「媽媽」。「兒媳回娘家了,就今天一天…你啥也不用做,坐在這裡就行。」幸枝剛到客戶家,這位七十二歲的老婦人就開講了。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七點,老婦人滔滔不絕地講了十個小時,一直在說兒媳的壞話。「啊,這下心裡痛快了…下半年我可以裝出個好婆婆的樣子來了。半年後你還得來喲。」幸枝一直坐著聽她說,最後起身時腿麻打了個趔趄。◎70歲渴望女兒關心的「媽媽」還有一位「媽媽」指定幸枝前去的地方很特別,既不是家裡也不是醫院。「是氡溫泉…電車站前有免費巴士接送,你馬上就能找到。」根據石山所長的指示,幸枝前往郊外「媽媽」所在的溫泉。溫泉療養中心裡,老人們在溫泉裡泡澡,在大通間裡吃著水果點心暢聊。這裡還設置了舞臺,老人們一個個登臺表演又唱又跳。「謝謝你來這兒…來,咱們一起泡澡。」一位七十歲的老婦人在前臺等著,興奮地牽著幸枝的手走進了大通間,對著裡面一群老人說:「各位,這是我的小女兒。」她介紹時的聲音非常歡快。大家鼓掌歡迎幸枝,幸枝也像女兒一樣把老婦人事先囑咐要帶來的香蕉和點心遞給了她。「傻閨女,不用帶東西來嘛。你呀,不管長多大都不開竅,這些東西店裡都能買到的嘛。」老婦人說這話時一副很意外的樣子,然後把東西分給各位老人。大家對幸枝交口稱讚,紛紛表示感謝。「我有三個女兒,可是個個都像陌生人一樣不理我。」泡在泛著泡沫的溫泉中,老婦人悄聲對幸枝說,在別人眼裡儼然母女倆親密地在說悄悄話。「我一直想要在這裡的夥伴們面前顯擺一次,讓他們看看我也有個好閨女…今天做到啦。」出了溫泉回大通間時,老婦人突然不耐煩似的趕幸枝走:「行了,你回去吧。閨女在這裡,我跟大家玩不開。」幸枝朝著老人們鞠躬說:「請各位多多關照我媽媽。」再三拜託後她才離去。73歲癌末「爸爸」臨終前立遺囑 把遺產留給幸枝回到離開十天的宿舍,石山所長便迫不及待地把幸枝叫到介紹所。「你還記得來這裡後照顧的第二位老人嗎?」被這麼一問,幸枝立刻想起那位長年獨居在公建房裡的「爸爸」。「他三天前去世了。」幸枝腦海裡浮現出老人說自己胰腺癌晚期時的表情。「離開後我還幾次寫信問候過他…去世了啊。」「他沒有親人,所以後事是政府按規定辦的…不過,遺物裡有一份遺囑。」那是一份正式的臨終遺言,由主治醫師和兩位護士作為證人,其中說到要把全部財產贈予幸枝。「說是全部財產,聽說也就是四十多萬日元的存款…還有留在公建房裡的家具。」所長的一對小眼睛微微發光,窺視著幸枝的表情,那目光似乎是在提醒幸枝別忘了合同的規定。「明白了。容我好好想一想…作為『親生女兒』,就必須考慮今後祭祀供奉的事情了。」幸枝想:作為唯一的「家屬」,必須想好如何把他留下的錢用於對他的供奉。本想照顧老人 反被老人的幫助和安慰「這個工作你好像已經得心應手了,今後還打算繼續幹下去嗎?」片刻後,所長像是要收復失地似的,表情嚴肅地問道,「怎麼樣,不想回家嗎?已經出來四個月了。」那種拐彎抹角的語氣無疑是要確認幸枝的真實想法。「所長,這四個月裡我本是想來照顧老人的,結果卻覺得恰恰相反…倒像自己受到了老人的幫助和安慰。」幸枝這話說得誠心誠意,石山所長聽得直點頭。「沒想到自己對素不相識的人能比對自己的家人還要好。這種事雖然奇怪,卻是真的。儘管有時確實感到空虛,可我還是繼續留在女兒屋吧。」「是嗎?也好…這個時代很快就不僅僅需要女兒屋了,一定還會需要母親屋、祖母屋的。」所長在沙發上探起身來,語氣變得像往常那樣富有激情,「所以,你可以作為本所的金牌員工一直幹下去…等你哪天老得幹不動了,本所會給你安排一個最出色的『親生女兒』。」(本文摘自《譯林》2023年第1期,《讀者》雜誌節選)延伸閱讀:.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失智母卻不悲傷!有時候,忘了也很好!.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 智慧醫療邁大步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許多醫療院所發展智慧醫療並展示成果,花蓮慈濟醫院基於照顧鄰里精神,整合數位資源打造無圍牆醫院,照顧花東居民;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發表AI智慧眼鏡與床墊等臨床應用,說明智慧醫院不只是願景,已經上線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起至12月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展示醫療串聯資通訊、生醫等力量,跨界推動健康產業,希望打造全球數位醫療轉型生態圈。總統蔡英文昨天出席致詞表示,為擴展台灣醫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前台美簽署科技協議,其中一項便是生醫領域加強合作,並且結合資通訊技術推動精準醫療。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專案」,院長林欣榮表示,花東地區幅員廣大,希望藉由資訊科技力量,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花蓮慈濟副院長陳星助舉例,花蓮縣秀林鄉是全台面積最大鄉鎮,透過AI與醫療資料串接,整合當地居民C肝、糖尿病與中風等數據,可精準掌握呈現在地狀況,進一步提供當地居民所需要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過去醫療巡迴車到偏鄉服務時,往往因為不清楚各區居民健康概況,醫療資源可能準備不足。現在安排巡迴醫療時,先透過AI整合資料,能更清楚各區居民需要,尤其是篩檢時,避免護理師在村落中來來回回好多趟,卻只是為了找同一戶的不同居民,省下非常多時間。北市關渡實踐智慧願景關渡醫院長期致力銀髮照護醫療領域,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AI與醫療科技結合,透過雲端資料連結生活資料紀錄,甚至能精準預測民眾在五年內心肌梗塞的機會,或透過活動狀態變化評估失智、失能的風險程度,據此提供更精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關渡醫院也展示智慧床墊的臨床運用,床墊內設計有30個壓力感測點,只要病患一起身,提示燈就會亮起,向護理人員或陪伴家屬、照護員提醒,即時前去協助長者,避免長者容易在下床時跌倒的風險。AI也能蒐集使用者睡眠狀況數據,例如翻身次數等,經演算法預測未來健康狀況。台大VR滑板訓練平衡台大醫院則於現場展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可選擇各種生活情境,透過虛擬實境護目鏡和跑步機或滑板來給予使用者感覺回饋,可加強平衡訓練,不只能幫助病人,也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和失能。長庚發展眼振篩檢眩暈長庚醫院今年規畫特色醫療、智慧醫院、創新研發及公益榮耀四大主題區,展出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成果,並利用AI技術開發出感測眼振的專利模型,未來有望作為急性眩暈的一線篩檢。馬偕推腦出血預測工具馬偕醫院展示自發性腦出血的預測工具,利用AI分析病人急診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預測預後,找出最有利的治療及照護模式;馬偕副院長陳治平則透過微米孔矽晶片技術與人造抗體結合,以數位訊號辨識細菌,提升診斷。
-
2022-09-18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失能家人,該送機構或找看護? 專家:長輩失能可選3種照護方式
半年前我80歲的老爸中風,因為延誤就醫,留下一些後遺症,像是手腳無力、無法行走,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起居都需要協助,老媽力氣也不大,無法協助移動老爸。我和妹妹都是三明治族,必須上班賺錢,不知道到底是否該送老爸到照顧機構,還是請看護到家中24小時照顧呢?(台北陳先生)長輩失能 可選3種照護方式為了減輕照顧負擔,現在有各種不同形態的照護方式出現,尋求專業照顧者、照服員與看護常常是國人選擇之一;依照護形態,民眾有三種方式可做參考:社區式照顧、機構式照顧、居家式照顧,一起來比較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的需求。●社區式照顧:運用社區資源,在日間提供照護服務,晚上家人再接回。包含日間照顧、社區照顧據點服務、交通接送等,適合有日間照顧需求,又不想距離家裡太遠的人。晚上家人可以把被照護者接回家裡。●機構式照顧:依照不同需求,選擇全天候式的長期照顧機構或安養機構。提供全天候式的照顧,包括機構收容、亞急性照護、養護之家等,可依失能程度選擇老人公寓、長照機構、護理之家等,大大減少家人照顧的負擔。●居家式照顧:聘請專業照護員,也就是本國或外國的看護直接到家中。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居家服務、營養餐飲、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生活輔具的購買或租借等,最常見的居家式照顧服務就是雇用看護。談到看護,大家總是在外籍與本國看護間有所游移,不知道該選擇哪個才好,以下對此做簡單的整理。外籍看護便宜 本國籍上手快選擇外籍看護最大的優點是,費用相較本國籍看護便宜。外籍看護一個月需要約25,000到30,000元左右,而且較能長期、全天候照護。只是外籍看護申請較繁複,需要經「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暨巴氏量表」評估後,符合資格或持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另外,最常見的狀況是,外籍看護有文化差異適應期。本國籍看護相對來說,文化與生活習慣接近,跟雇主配合起來的適應度較快,照護服務可較快上手,同時家人也能申請長照2.0的服務與相關補助。但是本國籍看護的費用比外籍看護高出許多。
-
2022-09-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如親、侍病如親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我的父親是長期照護了40年的脊髓損傷病患,藉這這個平台我要很誠懇地向每位醫療人員以及外籍照護員致上最高敬意與感謝,謝謝你們的「ㄕˋ病如親」,台灣有您真好!我的父親在40年前發生車禍,在當時受到醫院各科團隊相當細心且專業的搶救,當時年幼的我只記得我常常在醫院舊院區的手術室等爸爸,所幸搶救後爸爸得以清醒,卻也半身不遂,頸脊髓第五節以下沒有反應,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變成一個24小時需要依賴他人的被照顧者。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個晴天霹靂的心路歷程及心理負擔,當時的醫療狀況,台灣這樣的脊髓損傷患者不多,因為治療的過程很長,所以醫療費極其龐大,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經濟的負擔可能更甚於心理負擔。但所幸的是,爸爸當時的復健科主治醫師陳醫師對於病患的照護及家屬的關心,讓我們家得以彼此扶持地維持下去,甚至我們兩家也變成了好朋友,在陳醫師至日本之後,還是持續地保持密切聯絡,並且介紹離我們家很近的醫院的于醫師,讓爸爸延續良好的治療及追蹤。1996年台灣開辦了全民健康保險,在同樣的治療之下可以減輕經濟的負擔,對於我們這種重大傷患長照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大福音;1998年台灣推動老人福利到演變成2007年的長照1.0政策,現在的長照2.0,讓我們受到更完善的醫療品質,對於年紀漸長的爸爸不用一直坐輪椅進出醫院,讓家醫科的沈醫生及楊護理師進入我們的家庭場域,以最小的移動取代以往的勞師動眾,這真的是非常的貼心及必須的醫療,沈醫師跟楊護理師對於爸爸的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在爸爸住院時還不時地來探望,並且在出院後也給予相當實用的治療及建議,不用一直跑大型教學醫院,離家近的社區型醫院對於我們家庭反而是更好的幫助。這40年來我們真的體會到台灣的醫護人員其實有不少人很努力地在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之前在醫療教育體系上班的我,常聽臨床醫師的經驗談,醫生真摯的「視病如親」真的很不容易,也是在與病患家屬之間不斷的碰撞、跌倒與重建,慢慢走向信任與互助。想當然,我們家也認真參與台灣照護員的歷史,在爸爸受傷後,我們都是聘請台籍看護,1992年台灣開放外籍看護工之引進,這對於長期聘僱台籍看護員的我們,相對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開啟了我們長達30年菲律賓腔及印尼腔的中英文對話模式,他們代勞非常多的照護勞務,他們背著自己家庭的期待及經濟負擔,到這裡人生地不熟地埋頭工作,這中間有苦、有笑、有淚,但不管如何,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在我們求學及就職的過程中,就像另一個家人照顧著我們的爸媽,直到近年的疫情爆發,直到我們接手由自己照顧,才慢慢體會到他們工作的困難及辛苦,他們做了很多我們為人子女該做的事情,這是另一種「侍病如親」。之前香港電影「淪落人」的預告,就深深打動我的情緒,這種病人跟外籍照護員的互動,真的就是我父親的寫照,這些可愛的外籍照護員其實豐富了我們家庭,也填補了部分空缺,而且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地來到台灣,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當然,也有很多的心理層面工作是他們完全無法取代的,這個部份很希望病患家屬們真的要同理病患,畢竟我們才是病患的家屬,也不要讓外籍照護員承受太多。每個人都有辛苦的一面,互相包容與幫忙,才是台灣最美的風景。同樣的發音,出自醫療人員的「視病如親」在台灣普遍得到社會大眾的激賞,但是出自照護人員,尤其是來自千里迢迢的外籍看護的「侍病如親」卻因為文化語言的不同,而在有些家庭得不到他們應得的感激與禮遇。這是我們社會應該要有的改善。參考資訊: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央健保局衛福部長照專區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19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當父親倒下,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找新工作離家。為兒童擇定監護人時,大家都知道要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但為失能長輩決定主要照顧者時,為何很少考量誰才適合擔任照顧者、怎樣的照顧方式才符合長輩最佳利益?這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提出的大哉問。面對親人失能,家庭照顧者必須立即就位,再討論如何輪流照顧、是否聘用移工或入住機構。但是,「我們缺乏『勤前教育』,照顧者還沒來得及想清對策,就被迫上戰場了。少數人回不來,倖存者也可能遍體鱗傷。」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最有空、最弱勢 不應該被拱出來同樣是照顧、「愛的勞務」,家庭對「顧老」與「育嬰」的態度大不相同:孕前考量、懷胎九月的產檢、育嬰百科,一切就緒。但照顧長輩通常是在意外發生,一夕風雲變色,家庭也只能倉促決定「誰來照顧」。依學者及家總觀察,被「拱出來」站上照顧者位子的,往往是家庭中「最有空」或「最弱勢」的人。例如:失業者、病人、退休者,或單身者。他們不上班、收入少或住家裡,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照顧者若能自我評估,確認自己不具照顧者的特質(見自我評估表),就可在照顧歷程中踏出健康的第一步。「被拱出來的照顧者,如果自覺無法承擔,拒絕時要能抵擋親友壓力。」陳景寧說。有位女孩曾致電家總,訴說她是與父母同住的單身上班族,自然擔起護送父母就醫任務。但是當父親倒下臥床,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在外縣市找了新工作,以工作為由離家。「我不是自私」 只是想保有生活陳景寧說,女孩早已安排好,卻還致電社工,原因是她需要心理支持,需要他人肯定「我這樣做,是對的。我不是自私」。她只是想「像其他手足保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責任由大家商量、分攤」。「照顧不離職」也是家總一向的主張。常常家庭成員的共識是「反正有人照顧就好」。但便宜行事,可能選出最不符合失能長輩利益的照顧者。有位照顧者申請長照2.0,一年內換了八位居服員,對居服員的態度惡劣,有時毆打失能長輩。原來他失業、離婚,原本就滿腔怒氣,又要整天看顧病人,更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失敗。陳正芬指出,照顧者的生活、精神狀態不穩定,施暴風險較高。她發現「長照系統和家暴系統間,竟然沒對接」,資料不互通,無法得知主要照顧者和失能者間的家暴史,失去預防照顧悲劇的契機。家暴加上照顧壓力 演成復仇記家暴舊恨加上照顧壓力,有時演變成復仇記。影星威爾史密斯在自傳中敘述,幼時看父親痛揍母親,他想有天一定要報仇;多年後他照顧罹癌父親時,一度動念要將輪椅連老人推下樓。台北市白姓婦人長期遭丈夫家暴,丈夫失智後,她在桃園市的安養機構裡,用枕頭悶死丈夫。這對夫妻早被台北市社會局註記為「家暴相對人」,需要提高警覺;但機構的照服員並不知道這段歷史,悲劇就難以預防。我們一起想辦法 總是有出路的這是「因恨而殺」,也有「因愛而殺」的例子。七十一歲老先生天天到機構探望臥床的妻子,常常念著:「她愈來愈瘦,太可憐了。」老先生太愛妻子,不忍心她受苦,買了硫酸到機構,強灌妻子,幸被照護員發現制止。但老先生潑酸,再大口喝下,送醫不治。他的妻子、照服員及鄰床老婦被酸液波及,幸無大礙。「照顧悲劇不會真的為家庭帶來解脫」,陳正芬說。「照顧者為家人付出時,也不能忘記愛自己。」家總提醒,養小孩要靠全村力量,長照更要靠國家力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總是有出路的」。※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檢視癌症險 適時納入新療法並提高保額
過去大家對保險的觀念就是理賠、身故金、醫療補償或長照給付等,以為這就是保險的真諦,隨著時代演進,保險可以做更多事。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今出席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以「新時代新保險」為題,顛覆大家對保險的既定印象。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去年訪問癌友,32歲女性癌友米娜,在新婚時發現罹癌,歷經局部乳房切除、全乳切除和乳房重建,治療8個月就花費81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南山人壽六到七成保戶都有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0萬到60萬元,但癌友經驗分享,癌症保額至少需要100萬元,隨著新式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自費需求增加,定期保單健檢,才能讓保險與時俱進。陳維新建議,要讓癌症險更全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保額補充包,一個是新型療程補充包;在過去高利率時代,保額100萬元的癌症險保險費一年只要1萬元,但以現在的利率,相同保額一年保費就要4萬元,在有限預算下無法拉高足夠的保額,因此可透過10年或20年定期險提高保障,以35歲男性10年期定期險,保額100萬元為例,一年保費大約5500元,相對容易接受。至於新型療程補充包部分,則可依照自身需求,在癌症險主附約之外,再挑選附加條款如基因檢測、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等,以35歲男性來說,全選的保費大約一萬元,可解決健保不足需自費的問題。陳維新強調,會採用附加條款的設計,主要是讓既有客戶可以彈性加保,全新客戶可以自由選配,保留選擇的彈性。而南山人壽也發現癌友普遍痛點,包括剛得知罹癌時的抗拒,需要第二諮詢、感覺恐慌需要心理支持、乳房切除後需要機能性內衣、生活起居需要照護員等等,癌友可說是身心百廢待舉、無所適從。南山人壽也開始思考將服務擴展到癌前管理與癌後服務,讓保險有更積極的意義。協助保戶在理賠前做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理賠後的疾病治療、生活照護,「新時代新保險的定義,就是健康促進+財務補償+完善的健康加值服務,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陳維新舉例,南山保戶只要健檢達標、接受疫苗接種、參與癌症篩檢,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現金回饋,最高可達保費的12%,這種外溢保單設計,就是提供誘因鼓勵保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南山也針對健康期、治療期與休養期,所需要不同的服務,透過異業結盟方式把關品質,並談好配套方案,事先將所有服務準備好,讓保戶免於恐懼。「讓客戶在防癌抗癌旅程上,都有商品加服務的雙線照顧」,陳維新列舉在健康期部分,提供的服務包括運動紀錄APP、線上營養師平台和NGO防癌資訊提供;治療期部分則包括第二意見諮詢、基因檢測、NGO病友支持以及提供衛教的理賠關懷包;而即使已經完成理賠,也對保戶不離不棄,在休養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生活照護、乳癌術後內衣等服務。陳維新最後強調,能夠結合理賠的硬實力與服務的軟實力,為人生風險做好把關,才是最好的新保險。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險保障夠嗎?專家籲應定期「保單健檢」
●深度訪問癌友發現,保額至少100萬元才足夠●癌症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兩個面向台灣癌症時鐘快轉到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險」成為國人接受度較高的保險商品。根據南山人壽統計,六到七成保戶有投保癌症險,但保額多半僅有50至60萬元,明顯不足支應罹癌後的醫療與照顧開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新式療法費用昂貴,部分項目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考慮萬一不幸罹癌,如何得到足夠的保障。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南山人壽建議,民眾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保障範圍與保障額度,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建構更全面的癌症保障。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全球邁入精準醫療時代,新式療法推陳出新,高額且須自費的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深度訪問癌友發現,癌症險保額至少要100萬元才足夠,與目前民眾普遍投保的額度存在落差。陳維新強調,保單健檢很重要,建議民眾至少每年都要做一次,南山人壽也提供保戶保單健檢服務,透過保單健檢了解自己的保險有哪些保障,又分為「保額」及「保障範圍」兩個面向,若是保額不足,建議透過投保10年或20年定期險,保費相對終身險會更加經濟;若保障範圍不足,則可以運用保險補充包添購保障。透過保險補充包擴充保障範圍如何補足癌症險保障範圍?近年南山人壽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險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民眾可透過保險補充包的方式進行擴充、將保障補足。可附於主附約彈性組合陳維新指出,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可附加於癌症險主約或附約,方便彈性組合,幫助民眾在可運用的預算下,針對自身缺乏的保障選擇,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降低日後罹癌的自費醫療支出。南山人壽導入健康服務此外,南山人壽前年創立「健康守護圈」,從客戶在健康歷程中可能產生的痛點及需求,主動導入健康服務,例如針對罹癌歷程中可能的需要,提供跨業合作,包括癌症第二意見諮詢、線上心理諮詢、乳癌術後內衣、飲食營養照護、照護員服務等,幫助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孩子就醫臉上得「蒙層紗」 顱顏兒媽曝:憂外界眼光
新生兒出生時,爸媽及阿公、阿嬤總變「曬嬰魔人」,時常分享嬰兒照片,但在顱顏家庭中,孩子出現唇顎裂,受限外界眼光壓力下,難以自在地公開孩子臉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秉持「每個顱顏兒的微笑都值得被看見」的精神,常態性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也邀請藝人簡嫚書擔任公益大使,在兒童節前夕給顱顏兒最溫暖的支持。住在台東、今年4歲的柏伸排行家中老三,是單側唇顎裂患者。柏伸媽媽表示,懷孕31周時經過產檢,才知孩子有唇顎裂,便在出生後第3天,北上到林口長庚求診。原以為只有唇裂,出生後經仔細影像檢查,近一步檢查發現,左側完全唇顎裂,甚至裂到懸雍垂,範圍很大,因此在出生第3個月時接受第1次唇修補手術。柏伸4年來歷經4次手術,包括唇裂修補、2次裝中耳通氣管及顎修補,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未來9歲時若換牙不順,屆時需再接受齒槽骨手術。柏伸媽媽回憶,小兒到6個月大時,可能有中耳積水的狀況,柏伸當時因體質較虛弱,時常感冒下也出現中耳積水,因而手術。柏伸媽媽透露,柏伸出生時,剛好3歲姊姊腎臟生病,嚴重水腫,一天胖了3公斤。當時必須家庭分工,爸爸照顧姊姊,媽媽照顧柏伸,家中有2個孩子生病,蠟燭兩頭燒。顱顏家長需花更多時間照料唇顎寶寶,但台東資訊少,連餵奶資訊都是請教臉書社團及群組家長。「有家長怕人看孩子,就醫時會用紗布蓋孩子的臉。」柏伸媽媽說,台東民風保守純樸,對於唇顎裂認知缺乏,醫療資源也相對不便,顱顏家庭就醫、或面對旁人詢問時,都會很迷惘,甚至過去也聽過閒語「上輩子做缺德事」、「動剪刀剪到胎神」等,但那都是不科學的想法。帶柏伸就醫時,媽媽都以正面態度、大方不遮掩,「了解之後就不會害怕」。受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柏伸媽媽成為第一位及唯一一位基金會在台東的喘息照護員,協助其他顱顏家庭照顧孩子,克服顱顏家庭新手父母遇到的困境。柏伸媽媽對每個新手顱顏家庭說:「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希望每個顱顏孩子和父母能活出自信,展露出最美的微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2017年開始每年基金會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活動中,原以為家庭會送件孩子術後照,沒想到有許多家庭是上傳孩子術前照參賽。她期望基金會不只提供醫療補助,修補外觀,透過全人服務,全面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2022微笑天使「把微笑袋著走」親子走秀暨募款記者會,公益大使簡嫚書現身位顱顏兒發聲,邀請社會大眾捐款880元,即可獲得簡嫚書親自設計的手提兩用袋與明信片,也能選擇轉贈顱顏兒。募款網址: https://neti.cc/Xjqjzp5 。亦可透過momo購物網響應百元捐,不限捐款金額,即可抽限量20名簡嫚書設計的手提兩用袋。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義縣85歲婦人昨注射AZ疫苗 今天上午失去意識死亡
嘉義縣85歲鍾姓老婦人居住在中埔鄉某安養中心,昨天注射AZ疫苗後,今天上午被照護員發現無意識,立即聯絡救護車送醫,到院時已無呼吸心跳,因家屬已簽放棄急救同意書,院方宣布死亡,檢警今天下午將會同法醫相驗確認死因。據了解,鍾姓老婦人老家在嘉義縣番路鄉,目前居住在中埔鄉某安養中心,平常需要洗腎,昨天她到洗腎中心注射AZ疫苗後,回養護中心未發現身體異狀,今天清晨起床後還吃粥。養護中心江姓照護員上午7時許,發現鍾姓老婦人突然失去意識,立即通報養護中心叫救護車送嘉義聖馬爾定醫院急救,鍾姓婦人到醫院時已無呼吸心跳,宣告不治。因為婦人昨天才剛打完AZ疫苗,死因是否與注射疫苗有關仍待調查確認。全國昨天新增16例施打AZ疫苗後死亡案,3天累計27例,初步調查長者們多有慢性病;前天共計11例,台中、新北各3例,台北、彰化、嘉市、新竹縣、新竹市各1例,昨天16例,桃園及台中各加三例,雲林、屏東、新北各加兩例,台南、高雄、竹市、台北各有一例。今天台北、苗栗縣均再傳2起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件,累計已達31例,加上嘉義縣老婦,累計達32例。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NN:台灣怪大陸阻撓取得疫苗 但尚有「3原因」造成疫苗困境
美國CNN在網站首頁報導台灣和中國大陸新冠疫苗口水戰,指出台灣拒絕接受大陸疫苗,並責怪對方居中阻撓台灣取得疫苗。然而,CNN報導,台灣接種疫苗進度緩慢的原因,實際上比兩岸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更複雜,問題涉及疫苗供應有限、民眾接種興趣不高,及國產疫苗開發進度落後。CNN寫道,台灣曾有數月本土零確診紀錄,疫苗需求很低,2300萬人口中僅1%有接種疫苗。但在疫情中,局勢可能迅速轉變,台灣上周爆出超過千例確診,即使有人想打疫苗也打不到。目前台灣政府正等待疫苗到貨,並尋求美國援助,拒絕接受「理論上」可能是解決方法之一的中國疫苗。兩岸敵意和不信任日益增長,台灣根據法律拒絕中國疫苗進口,遭北京當局抨擊「為了政治利益犧牲人民福祉」。台灣向阿斯特捷利康(AZ)、莫德納(Moderna)和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共訂購2000萬劑新冠疫苗,足以為全台43%的人完全接種,但目前僅70萬劑AZ疫苗到貨。台灣今年3月稍晚讓醫護人員優先施打疫苗,之後擴大至軍警、照護員和老年人,並於上月中開放優先名單以外的民眾接種。但居民數月來一直享受大致正常的生活,擔憂AZ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因此接種興趣低落。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說:「在過去一年半,台灣沒有經歷重大疫情,所以很多居民不覺得他們處在立即的危險中。這也是為何沒有很多民眾有意接種疫苗。」此外,CNN也指出,台灣國產疫苗開發進度落後美國、英國、德國、大陸和俄羅斯,三款候選疫苗到去年8月才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比美國和大陸晚了5個月。
-
2021-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 高雄各醫學中心即起門禁再趨嚴
北部爆發群聚疫情,南部醫療院所拉高警戒,高雄長庚醫院今起全面取消探病,高雄榮總陪病訪客需先上網預約,高醫建議以電話及視訊代替探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高雄長庚醫院今起防疫措施再趨嚴,包括全面取消探病(特殊醫療狀況視需求辦理),每床限定1人陪病;進入醫院需攜帶健保卡或身分證件過卡,一律採實名制入院。高醫今起進入醫院也需持健保卡或身分證過卡,採實名制入院,探病限制2名(含陪病者1名),並採實聯制登記,院方建議親友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探訪。高雄榮總即起也採實聯制登記,民眾到院須填寫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出示健保卡、居留證及預約掛號單、抽血等檢查單。陪病訪客需先上網申請預約,如未事先申請,須配合查核身分。家屬或照護員須持陪病證,訪客探視人數限陪病者及照護員兩人。
-
2021-0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跨家戶感染 照護隔離者應穿拋棄式防護衣
案八六三護理師一家七口六人確診,護理師婆婆(案九○七)和公公(案九一○)為年長者,需旁人照顧,原先居家檢疫時,未採一人一室隔離,外界認為,這可能是感染原因之一。新光醫院內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張藏能建議,若有無法自理者需居家隔離,以自家住宅為宜,最好採一人一室隔離,並由政府編列預算,聘用訓練合格的照護人員,避免家戶感染。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中區副秘書長王瑞興表示,現實技術面來說,不論長期照護機構或是居家照服員均人力不足,無法因應突然出現的隔離人數。使用長照二.○的長者若被匡列隔離,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理事長李聰明建議,雇主者應主動告知被照護者正處在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讓照護員有所準備,了解照護時可能產生風險,一般建議,暫停提供服務。如果必須照護,且直接接觸,李聰明提醒,照護員應穿著「拋棄式隔離衣、手套」等,用完即丟,避免跨家戶感染。若服務長者「咳痰」,除需身穿防護衣外,還需配戴護目鏡防範;若需要協助淋浴,則應穿「防水防護衣」較為保險。
-
2021-01-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照2.0能照顧居家隔離者? 專家:建議14+7暫停服務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事件已19人染疫,昨日新增的4例中,有3位是案863護理師的家人,該名護理師的婆婆案907於1月29日深夜時過世。該家庭一家7口已有6人確診、1人已在隔離中,若家中有長者居家隔離或是自主健康管理,家人在照顧時應如何避免染疫風險?獨居者使用長照2.0服務,照護員能如何防範?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理事長李聰明表示,照護員都會有基礎防疫認知,應先用電話事先詢問被照護者是否處在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若是,應盡量延期照護服務,「最好是延到14+7」,被照護者居家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時應暫停服務。針對實在需要「直接接觸」以進行照護服務者,李聰明提醒,應穿「拋棄式隔離衣、手套」等,使用完即丟,避免跨家戶服務時,恐造成他人染疫。李聰明補充,在上述有風險時期進行照護時,照護員應先「了解服務對象可能產生的風險」,他表示,可能會有兩種情形,一是與被照護護對象直接接觸,二是不會直接接觸。李聰明舉例,若服務對象可能會有「咳痰」狀況,照護員除需身穿防護衣外,可能還需配戴護目鏡防範;若是需要協助淋浴,防護衣有分防水及沒防水,「應穿防水防護衣」較保險。另還有一些可能不一定需要接觸照護者的情形,李聰明指出,像是送餐服務等,仍可以請照護員將餐點送到門口,再以簡訊通知服務對象領餐,避免直接接觸。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屏東牙醫公會熱血醫療團 穿梭山林20多年為原住民、植物人護牙
屏東縣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牙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這是我們的天命,有使命要完成!」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有220名會員,民國87年至今投入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與身障醫療服務團共有69人,平均每個月有近50名牙醫師到巡迴定點看診。除了周日 每天有牙醫巡診20多年來,近一萬個日子,百萬公里串連,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來來回回。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走入屏東縣國中小學68所學校、六個衛生所、成立四個醫療站;身障醫療團到縣內八家機構。江紘宇說,每周牙醫師開車的路程,可以繞行台灣四周半,除了周日,每天都有牙醫師在路上巡迴看診。江紘宇是第一批上山的熱血牙醫師之一。他說,原鄉看診方式克難,戶外、走廊就地看診,沒有診療椅,常將學校課桌椅合併,或現場組裝仰臥起坐運動器材充當診療椅,檯燈就是光源。醫療團隊從三地門鄉開始逐漸拓點,霧台鄉、瑪家鄉、滿州鄉,偏鄉民眾不再舟車勞頓。夫妻檔到校 幫童護牙齒恆春鎮第一家牙醫診所由李瓊英、魏丕勇夫妻檔開業,至今30年,負責牡丹鄉、滿州鄉巡迴據點。李瓊英說,偏鄉大多是隔代教養,長輩沒有交通工具,大眾運輸少,出來一趟不方便,交通費是很大負擔,於是「我們主動走進去」。常須自備行動診療椅,帶著笨重行動式牙科器械前往看診,光是馬達就重達10幾公斤。李瓊英與丈夫分工,一周有三到四天巡迴醫療,從恆春出發到牡丹國小,早已習以為常,風雨無阻。排灣族牙醫 用母語溝通徐志宏牙醫師是排灣族人,回到家鄉來義鄉開業13年,也加入偏鄉醫療巡迴團,負責泰武鄉、來義鄉與春日鄉。回到原鄉,是他身為原住民的使命,遇到部落長者,他也耐心用母語跟長輩說明,增加親近性。公會為了讓愛延續擴大,在90年以義診方式,為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在伯大尼之家、勝利之家、屏安醫院、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南區老人之家、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設置巡迴點,彌補身心障礙者就醫資源的缺乏。牙醫父子檔 幫植物人清牙麟洛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大邱」邱廷上帶著大兒子「小邱」邱筠太,父子倆加入偏鄉巡迴、身心障礙醫療,固定在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每個月兩次幫植物人清潔口腔。邱廷上指出,植物人的牙齒整理乾淨後,照護員比較好照顧。設社區醫療站 「春天」來了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公會投入災區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災後成立佳冬醫療站,解決災民牙痛之苦。後來陸續在崁頂鄉、鹽埔鄉設立社區醫療站,今年二月在春日鄉掛牌成立「春天牙科醫療站」,對春日鄉民來說是「春天來了」。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監事莊世豪說,未來會繼續在無牙醫鄉推動現代化設備醫療站,希望不再有人因為就醫困難而放棄照護牙齒。第30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成立:民國40年1月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立;87年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 服務事項:山地醫療服務團號召熱血牙醫師下鄉,深入無牙醫的偏遠山區看診;推展身障者口腔衛生計畫,在全縣8個身障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身障居家到宅醫療服務;推動兒童口腔衛生;挹注偏鄉醫療資源,全縣設置四個醫療站。得獎紀錄:94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獎;95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銅質獎章;102年12月佳冬醫療站-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醫療站評比優等。
-
2020-08-23 新聞.長期照護
嘉義老翁灌妻又自飲鹽酸不治 旁人嘆「夫妻倆感情好」
嘉義市范姓老翁昨晚近8時帶疑似鹽酸液體,到張姓妻子住的長期照護中心,先拿酸液灌妻子,再以床單悶住妻口鼻,范也自飲鹽酸送醫急救不治,妻子搶救後狀況穩定。據悉,范翁每天都會來照護中心照顧,但妻子長期臥床插鼻胃管,已成「半植物人」狀態,疑似不忍妻子長期痛苦才會下手,范的親友也感嘆「夫妻倆感情很好,怎會發生此事..」范姓夫妻育有4名兒女,中心人員也常可見兒女來照顧,最近都未發現父親有異常,市府社會處指出,范家非低收入、中低收入戶或邊緣戶,但入住照護中心有申請身心障礙者補助,已派遣社工了解。社會處指出,范翁是否因照護壓力過大還待釐清,不過通常病患送往照護中心,由專業人員照顧,家人可得到喘息,作案動機仍待警方調查。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范姓老翁到院後,口部等處受酸液侵蝕嚴重、意識不清、狀況相當危急;范張女士因也口部受侵蝕,經急救後,范男今晨6點45分左右傷重不治,張女加護病房治療觀察中、狀況穩定,照護員裴女也是住院治療中、無大礙,另1名85歲長者腳部被潑酸,昨晚急救處理後已出院。照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年約71歲的范男,昨晚進入中心二樓妻子的病房時表現正常,沒想到當他坐在70歲妻子身旁,忽然拿酸液灌妻子再拿床單罩在妻子口鼻上,一旁照護員看到立即大聲呼喊求救,工作人員也上前協助制止。范姓老翁見眾人想制止他,拿出攜帶二罐疑感冒藥水瓶裝酸液威脅,眾人勸戒時他先持酸液潑灑,造成照護員和范妻、隔床老人的腳部被酸潑及受傷,范又將酸液朝自己嘴裡灌,工作人員制止已來不及。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1 新聞.生命智慧
伴父走過最後一段路 宅女小紅:安寧療護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
總是以幽默風趣的文字,搭配眼鏡假鼻造型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宅女小紅,今年4月在安寧病房與父親告別。她分享了陪伴父親走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心境,為父親能在安適的照護中離開而欣慰。「現在美雲一提到安寧病房還是讚譽有佳,覺得充滿尊嚴。很多時候久病的人會活得沒什麼尊嚴,因為很多事不能如自己意,比如沒人幫你刷牙就只能臭著嘴。但安寧病房每天都有人來幫忙清潔,弄得舒適乾淨,讓家屬看了都很舒心,非常能減輕難受的情緒。」宅女小紅在部落格寫下父親離開後的感受,說起母親對這段照護的日子能住進安寧病房,可說是他們能給予父親最後的禮物了。 父親親自簽署安寧意願書,家人尊重病人意願 「我另一位至親過世前經歷了急救過程,身上插滿管子,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那幅畫面。」宅女小紅憶及這段往事,仍慶幸著父親及早告知家人他的醫療決策。 小紅的父親罹患攝護腺癌多年,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直到前年中風後身體狀況才急轉直下。「爸爸很愛吃,很愛『趴趴走』,癌症轉移導致反胃,加上中風不良於行,他常常說死了就是解脫。」這些年小紅經常和先生、小孩陪著爸爸上館子,「他愛吃烤鴨,只要爸爸精神好,就推著輪椅帶他吃好料。」年輕時忙於生意打拼,直到爸爸老了、病了,反倒是一家人相處最多的時光。 「有一段時間,癌細胞堵住淚管,眼睛腫得厲害,只能躺著的他,連電視也無法看。」當時醫師告知有自費藥可緩解症狀,但一個月得耗費高達10萬元,父親堅決不用,「他不想給小孩負擔,我們也尊重他。」小紅摘下眼鏡,擦了擦淚水,「與其和時日無多的病人爭執,為何不讓他自己決定?」父親久病多年,今年2月初,醫生請親友都到醫院,連同爸爸也在場,「他建議我們,直接掛安寧科,讓爸爸感覺到身心舒緩,而不再做侵入性醫療。」 因新冠肺炎之故,院方建議先做居家安寧照護,「爸爸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就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居家療護期間,來家裡協助的照護員細心叮囑該如何照顧病人,建議家人購置有輪子方便推動的馬桶,也可以申請免費租借輔具,「甚至留line給我們,照護真的非常細微周到。」不過,到了4月初,小紅父親因癌細胞轉移疼痛難當,遂申請入住淡水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 住進安寧病房,體會到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小紅的父親是榮民,長年都習慣到榮總就診。「因為考量就醫地點方便性,首選就是淡水馬偕。」父親最大的疑慮就是:這樣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我們住健保房,爸爸到月底離開,最後結帳金額只需自費4千多元。」結帳時嚇了一跳,沒想到這近一個月的「頂級」照護,健保多數都有給付,「這次照護爸爸的經歷和這樣的VIP醫療品質,讓我決定下半生都要為安寧療護代言(握拳),但有人要找我嗎!(笑)」羞昂本人帶著鼻音說出很宅女小紅的這段話,鏡片後的雙眼仍是紅通通的,幸好假睫毛沒有掉下來! 由於新冠肺炎管制,小紅的母親成了24小時住在醫院的主要照護者,其他家人都只能在特定時間探視,「如果沒有這場全球性傳染病,聽說安寧病房是很熱鬧,家屬隨時都可以圍一圈在病人旁邊。」 除了探視時間限制,僅僅是入住第一天,全家人都感受到能做這個決定真是太好了!整個環境非常舒服,「爸爸沒辦法把話說得很清楚,護理師卻能把他的需求都一一照顧到。」從修眉毛、刮鬍子到清舌苔,甚至幫爸爸清洗貼身部位,讓因病憔悴的他看起來乾淨又體面——光是這樣的日常清潔護理,就是連家人也無法做全、做到位。 又由於使用止痛藥的關係,小紅父親多數時候就是休息睡覺,「他大多時候是昏昏沈沈,但醒來也不喊痛,整個人看起來乾淨又舒服,在護理師的照顧下,爸爸過得很有尊嚴。」小紅說,安寧病房門口貼著「讓活的人不留下遺憾」的標語,她看著就像在自家臥房睡著的爸爸,身上只有氧氣管,而且要隨時取下也可以,「這樣的醫療處置,跟在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真的差異很大。」 主動詢問身後事,爸爸坦然以對 「安寧療護不是在等死!」知道父親罹癌後,家人有討論過如何照護,甚至身後事嗎?小紅提及,爸爸得了癌症已數年,直到病況控制不住才讓子女知道。「我一直覺得女兒很貼心,這幾年總是有空就問爸爸想吃什麼、想去哪裡,只要有時間,我一定陪爸爸。」小紅想到自己是「包生男」的網紅,但遇到家人生病,好像還是女兒管用!不過,兒子的好處是,可以跟爸爸有話直說。 「弟弟直接問爸爸後事要怎麼處理,我爸很平靜的說不要告別式,也不做頭七,火化後就花葬。」能開誠布公攤開來講最好,家人不用去猜病人想做什麼,「我媽媽是很迷信的人,但聽到爸爸說了這些,就毫不掙扎完全照他的心意去做。」 在安寧病房期間,小紅兩個姐姐都在國外,如果特地回國還要隔離,大夥兒就天天用視訊跟在病房的爸媽聊天,天南地北地聊,好像就在彼此身邊。「末期病人有他的生命期限,健康的人的身心狀態也很重要!」爸爸叮囑姐姐們待在國外別回來,家人們在很坦然的狀態下陪爸爸最後一段路,「還好有問清楚爸爸的遺願,我們照著去做也舒服。」她建議大家不要忌諱去跟病人談他想做的事,「會難過都是活著的人,照著爸爸的心願走,就是讓活著的人好過。」 感謝安寧病房醫護人員,讓父親活得有尊嚴 光是行禮如儀維持父親的整潔舒適,這樣的安寧照護,就讓小紅家人感激涕零。「爸爸是4月底離開,因為之前已通知過兩次他可能彌留的消息,我們也往醫院跑了兩回,等到最後這一次,晚上7點多,大家還在視訊說笑,不久媽媽準備去洗澡,就看到爸爸大大喘了口氣,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趕緊過來。」小紅媽媽事後回想,爸爸應該那時就離開了,「可是我們趕到時,護理人員顧念家屬心情,告訴我們:『伯伯還在。』」說到這,小紅忍不住哽咽,「我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很感激他們這麼溫柔體貼。」 護理師為爸爸換上日常衣服,還為他刮了最後一次鬍子,「媽媽到現在都很感謝護理師們,他們奉獻出無比的耐性與專業,比家人做得更好!」小紅回想,爸爸走的前幾周心情都很平靜,「我把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都盡量做到,在我看來,安寧療護這段時間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爸爸住在有5個床位的健保房,鄰床病人來來去去,在小紅眼裡,也像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預習。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經常在臉書分享自己步入40歲心態如何的宅女小紅,經歷父親這段人生最後一哩路,也考量是否要加買保險,「包括我媽媽,我們開始思考的,就是不要帶給別人負擔,因為爸爸一路走來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她抹抹眼淚笑道,「以前爸爸還很健康的時候,就經常說老了就直接把他送到養老院。」父親永遠在為子女著想,僅記著不成為家人的負荷,「這也讓我更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 訪問末了,小紅收斂笑容,語重心長地說,有時外出看到外籍移工推著無法自理、走動的長者出來,她更深刻體認,「沒有人喜歡不自由地活著。」父親走後,媽媽開始用好的保養品,「發現要對自己好一點。」她以為,這都是在安寧病房接收到的正面能量——不但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更照顧到了家屬的心理健康,這是安寧療護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後,羞昂在臉書寫下這段話分享她衷心的呼籲,「記得,安寧不等於你放棄了親人推他去等死,而是希望他安定安穩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啊!」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西醫除濕/通風不良最怕室內中暑 冷氣吹久也會肌肉痠痛
夏季天氣燠熱,中醫認為夏天是身體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而從西醫觀點來看,並沒有「濕氣」的觀念,主要是天氣太熱,引發熱衰竭、中暑,頭痛、頭暈、惡心。流汗過度 電解質易失衡「中西醫的名詞有些容易混淆。」屏東基督教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說,西醫所謂「濕」就是指流汗,環境濕度上升造成不適。梁子安說,中醫有分陰中暑、陽中暑,冷氣造成的是陰中暑,大太陽底下則是陽中暑。就西醫來看,中暑、熱衰竭這些名詞是從英文翻譯,熱衰竭前會頭暈、嘔吐、食欲不佳,腳感覺要抽筋等,這時如果還有濕濕的汗,就是熱衰竭。等到嚴重時發不出汗,暈眩休克,就是中暑了。西醫從這個角度探討,夏天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避免電解質流失。夏天容易感到沉悶、不舒服,梁子安說,因為「熱」影響到肌肉,肌肉間接影響到身體,出現沉悶、暈眩與嘔吐等症狀。他說,流汗過度,電解質不平衡,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建議運動減量或移到室內。失智患者 最怕中暑還無感濕氣如何去除?梁子安說,「最重要的是通風良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家也會中暑,有些老人為了省電費,忍著不開冷氣,尤其若住頂樓或鐵皮屋,室內溫度太高又通風不良,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更危險的是,很多失智老人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身體有些症狀分辨不出來,中暑不自覺也無法提醒家人注意。梁子安說,長照照護員在居家照護時,對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個案,如糖尿病患、失智老人等,都會特別注意室內環境,重點要「通風」。另外,夏日頻繁進出冷氣房,梁子安說,冷熱進出溫差大,一下子太冷,血管收縮,太熱,血管擴張,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患者都要特別注意。尿尿顏色 透露身體缺水「待在冷氣房時間太長,會造成肌肉痠痛。」梁子安說,電解質或冷熱溫度變化,都會引起肌肉痠痛,肌肉一繃緊,肩膀僵硬,就會接連造成暈眩、耳鳴、眼睛模糊、胸悶、昏昏欲睡。梁子安說,夏天吹冷氣時,不要直接對風口吹。建議溫度調高一點,大約在26、27度,每個人體質不同,但標準是溫度不要與室外相差太大。如何知道水喝得夠不夠?梁子安說,「看尿尿的顏色。」尿尿顏色很黃,代表水分不夠,但他提醒,水也不能喝太多,會灌到變成水腫。綠豆薏仁 取代珍珠奶茶至於夏日飲食,屏基營養師吳曉智說,民眾大多忍不住飲料的誘惑,她建議選擇「無糖飲品」。有些人喜歡吃「有料」的點心飲品,她建議以綠豆、薏仁等有排水利尿功能的食材,取代珍珠奶茶。天氣太熱,影響食欲,吳曉智建議搭配酸酸甜甜口感的食材,以梅子、鳳梨、奇異果、番茄等入菜,例如,番茄炒蛋會比一般蔥花炒蛋更開胃。洛神花也可當成飲品或入菜,「酸味會促進食欲」,建議搭配涼拌小菜,例如木耳拌金針等。吳曉智觀察,天氣熱,有些人三餐吃不下,會將芒果、西瓜當正餐,造成飲食不均衡。水果當正餐,三酸甘油脂、血糖都易升高,建議正餐還是要有澱粉類、肉、魚、蔬菜搭配。酵素水果 幫助腸胃消化夏天容易消化不良,吳曉智說,可以搭配奇異果、木瓜或鳳梨這類有天然酵素、易消化的水果。也可將當季水果用在前菜沙拉,做成優格蔬果沙拉,清爽開胃。水果份量建議一餐搭配一個拳頭大小,不要過量。吳曉智說,夏天補充水分,不要一次灌太多,身體在短時間沒辦法吸收,喝水要慢慢喝,喝到足量。她建議,夏天飲食減少油炸品攝取,避免上火、燥熱。至於夏天點心選擇,豆花、鮮奶、豆漿、小條地瓜也是不錯選擇,地瓜是天然根莖類,可幫助排便,「冰地瓜」有抗性澱粉,其中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澱粉,身體不會吸收,因此有「吃冰地瓜可減重」的說法。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難擋親情 安養院隔鐵門「探監」
隔著一道鐵門,養護機構住民阿嬤淚眼汪汪,與門的另一邊的兒子、孫女對望,而小孫子的小手穿過鐵門的縫洞,輕輕拉著老人家的手臂,安慰說「別哭,我們來看妳了」,一旁機構照護員則相當緊張,緊盯親子會客,就怕一個不小心,新冠病毒入侵安養機構。我國連續廿九日未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亮眼防疫成績背後,有著眾多無名英雄,安養機構裡的本國籍與外籍照服員、社工、護理人員均是。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照服組組長趙志宏說,日前疫情嚴峻期間,全面禁止訪客探視,對照服員來說,就是一大挑戰,儘管指揮中心建議透過視訊來維持互動,但對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住民來說,手機視訊難度極高,加上視力差、聽力不好,即使照服員在一旁協助,也很難安撫其躁動情緒。愛愛院社工組長謝蕙如說,少數失智長者見不到家屬,躁動不安,照服員需花許多時間陪伴安撫,如場面難以應付,機構想出兩全其美的會客方法,採「探監」模式,家屬在鐵門外面,住民在裡面,雙方都必須戴口罩,消毒雙手,隔著鐵門聊天、說說話。還須顧及外籍照顧服務員身心壓力,以愛愛院為例,最多可容納二三八名住民,印尼籍照顧服務員高達廿九人,日前機構全面禁止探視,照服員不得外出,整個機構宛如壓力鍋,陷入緊張狀態。護理長高麗閑說,全體照服員每天清潔環境兩次,每次需重新調製漂白水,擦拭長輩接觸過的物品、桌椅、扶手、地板、牆面,一次耗時一個小時,工作繁重,假日又不能外出,許多外籍照服員身心俱疲,抱怨不斷,機構必須給予關心及說明疫情狀況。此外,長輩如有就醫需求,「又是另一挑戰」,樂陶居經理蔡孟維說,照顧員須陪同就醫,為謹慎起見,長輩返回後,須隔離十四天,這段期間工作人員戴口罩與手套輪流為長輩送餐、量體溫等,還必須安撫老人家的情緒,工作量倍增。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勞動部北市府聯手逆時中? 陳時中:我會去了解
新冠肺炎第32例確診個案為非法移工看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指出「不贊成防疫期間加強查緝」,以免避免移工疫情地下貨並造成照護人力缺口。不過勞動部和台北市政府卻顯然要「逆時中」,仍分別發函要求新北市勞工局和醫院通報移民署處理。對此,陳時中重申,已與勞動部部長再三討論過,現在的重點不在此,也會再了解台北市的情況。勞動部2月27日發文給新北市府勞工局,要求針對第32例非法移工,調查是否涉嫌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陳時中2月29日視察醫院時,表明此時不應加強查緝非法外籍看護,是故勞工局3月2日向勞動部確認,仍得到「依公文執行」的答覆。北市衛生局今亦電函轄內各醫院,表明在防疫期間,為強化醫院及照服員防疫措施,醫院對病人自聘外藉照護員需按照五點做法加強管理,其中第五點為:「如發現沒有合法證件,應通報移民署處理。」陳時中表示,目前對於醫院外籍看護,重點在加強訓練管理、不要趴趴走,有些情況只會加重防疫的負擔,他已經與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再三討論過了。至於北市府也傳出類似情形,陳時中表示,自己還不知道此事,會再去了解。
-
2019-12-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貧病交迫的他們,幸好有這群照服員!
【編者按】這一星期我們將以三篇動人的文章介紹「非醫護專業人員照顧病人」的主題,一位失智症病人的先生如何努力幫忙她心愛的老伴「退化得慢一點」,一位由師生戀而結為夫妻的太太分享她如何全程照顧重病纏身的先生住院將近一年而後康復,以及一位參加「社區醫學訓練」的年輕醫師報導他所看到的居家照護員如何幫忙家屬照顧病人的記實。我是一名剛從醫學院畢業,正接受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簡稱PGY訓練)的醫師。在花蓮接受社區醫學訓練期間,我們常有機會隨門諾基金會的社工督導前往受服務個案的住家訪視。這次的個案患有糖尿病多年,雙眼視力有限,僅能看見人模糊的形影。前幾個月發現右腳腳趾有潰瘍傷口,因而住院四十多日,接受治療。在住院期間又逢喪偶。訪視時個案剛出院返家,右腳傷口包紮,並由居家護理師與家屬每日三次換藥,不便於行。個案居住在花蓮市郊,目前與長子、孫子、公婆同住。長子於十多年前因車禍成為植物人,並與妻子離異,在家臥床由居家服務員照護。公婆屆齡九十,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孫子尚在就讀高中。家庭為中低收入戶,主要收入來源為政府補助。古人說的「貧病交迫」,著實顯現在這家人身上。這家人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又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貧困可能導致人們不易維持自身的健康,例如:飲食的選擇較少,外食居多,缺乏時間運動等;或是必須從事較危險、易產生職業傷害、勞動條件較差的工作。而嚴重的疾病可能使人失能,降低家戶的生產力與經濟來源,並使得家戶必須撥出人力照顧失能者,又再減少了可能的收入。花蓮縣低收入戶(8,465人)與中低收入戶(4,256人)人數占縣市人口比例約是台北市的1.7倍。花蓮縣醫師(820人)對人口比例居全國第三高,但根據最新公布的資料,花蓮縣平均壽命為76.59歲,足足少台北市七年。除了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貧窮是否也影響了人們的健康乃至壽命?過幾日,我們又跟著門諾基金會的督導,來到位於吉安鄉臥床的羅老先生家進行到宅沐浴服務。只見二位服務員阿姨一下車立刻快手快腳地從車上搬下行動浴槽、水桶、水管、灑水噴頭、抽水馬達、推車等器具,進入屋裡與老先生的兒子和看護打個招呼,便迅速架設起設備,加入溫水,還親手摸摸水溫。她們從浴室牽起水線與汙水管拉到老先生的臥房,將浴槽放在床上,然後跟外籍看護一起把老先生脫去衣物、擺進浴槽裡。一位服務員在老先生身上灑水,另一位則開始抹上肥皂、洗髮精。看護也沒閒著,幫忙老先生洗腳。過程中服務員們與看護有說有笑,就像老朋友一樣,也很細心地為老先生搓洗,還特別注意不要拉扯到鼻胃管。不一會兒工夫,老先生已經被洗得乾乾淨淨,連腋下、鼠蹊也沒漏掉。她們三人合力將老先生擦乾並換上乾淨的衣物。洗完的水則順著浴槽的汙水管直接排到浴室的排水孔,完全沒有打溼床鋪。老先生的兒子在旁邊看了整個服務的過程,稱讚她們服務周到,把老先生洗得清潔溜溜,滿意得讚不絕口,笑稱下次要換自己躺上去給她們洗澡。服務員也說道她們每星期來幫老先生洗澡,跟這名外籍看護也很熟識,偶爾看護中午也會燒菜請她們一起享用午餐。看到她們跨越國籍、雇傭關係、服務與被服務者的藩籬而和樂融融,我想到賴醫師著作《當醫生遇見Siki》提到的Siki。這是美國印地安人的特殊用語,意思是「我關心你,你也關心我」,賴醫師特別在文中提出「醫病關係可以是──醫生可以關心他的病人,而病人也可以關心他們的醫生」地互相關懷。衷心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在行醫路上如此。
-
2019-12-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盼回熟悉的他
【編者按】這一星期我們將以三篇動人的文章介紹「非醫護專業人員照顧病人」的主題,一位失智症病人的先生如何努力幫忙她心愛的老伴「退化得慢一點」,一位由師生戀而結為夫妻的太太分享她如何全程照顧重病纏身的先生住院將近一年而後康復,以及一位參加「社區醫學訓練」的年輕醫師報導他所看到的居家照護員如何幫忙家屬照顧病人的記實。自從在醫病平台發表了文章(醫病配合之我思)之後,陸續接獲因閱讀該文而得到啟示及鼓勵的回應。當初將我與先生住院一年的經歷公諸於世,不是要討讚,也不是要得到同情,只是想給個借鏡,或許能提供大家參考。我熟悉的還是屬於我歷經的一切,以下所談或許只是個案,但仍希望能有助於人。外子一生從事森林生態的研究,跑遍全省各地,除了沒下海外,台灣全走過,五岳三尖、中央山脈、大小山丘,他不僅用雙腿走過、用雙手採集過,還用鏡頭留下珍貴的見證。最可貴的是,他曾一張張親筆繪下地圖供後人方便依循;由於工夫下得深,早練就一看山形就知是那座山了,能直呼其名,識山如辨人。如此生活讓他身體鍛鍊得比常人強,平日鮮少生病,所以這次生病是敗在抽煙,他的煙齡長達三十年。2001年11月26日因口腔癌手術。2013年分別在11、12月做了心導管裝支架及切除右肺上葉肺腺癌的手術。2014年因後續化療不適,引發敗血性休克險些喪命,四進四出加護病房,住院三百五十五天才脫離困境。集眾人的努力及他本人鋼鐵般的意志,讓他存活了下來。2015年2月5日出院,再幾天將滿三年。三年來,我曾作文多篇分享友人,報告近況兼傳經驗心得。但重點都放在身體的復原進展,不敢涉及心智層面。醫師及我們共同的努力下,經一年的休養,陸續脫離輪椅、拔除氣切管、走出戶外、與常人一樣進食。體力的恢復雖慢,但一直是向上的趨勢。我非常小心,訪客的約束、外出時條件的要求(氣候、空污、地點選擇)、他身心的現況等,都要注意。每次有異於常態的生活後,隔天會特別觀察他的精神狀態及體力,如是否啫睡等,可供自己參考。果然保守的休養,讓他逐漸提高生活品質,也沒出大意外、沒生小病。較費心的是心智問題。常人看不出異狀,但共同生活超過四十年的我知道,我等著他回來。他是很標準的學者,平日就寡言,躺床一年,從幾乎什麼都失去到慢慢有體力。光學起床坐床沿就用了一週的時間,第一次站立只維持六秒,用兩個月的時間學會用助行器走路。他的努力,看了心疼又動容!而我能做的就是忠心的陪伴與鼓舞!專心在養生鍛鍊,他更寡言。家中只有我倆,我盡可能與他對話,日常生活的報告、看經的心得、都是我的話題,他只有聽,很少回應。如果問他,他的回答大多是:「不記得,不知道。」可想像他的沮喪之深。原本叱剎風雲的人物,現在連今夕何夕都想不起來,更別談早上吃過什麼、剛剛電視的劇情內容等;他真的活在當下、只知當下而已。生病前常看的電影台、連續劇成為拒絕往來戶,因為記憶有限,看到後面早已忘了前面的劇情。沒辦法讓他自行服藥,他記不清藥名,無法辨識配對藥與藥名。我很擔心他是否就此失智,又怕我的不安會影響他。只能力求自然、平常心、樂觀,要求自己:做,就對了!他在生病前曾做過很多休閒的簡報檔。大多是報導台灣的美,兼或介紹植物及其生態。我用這些當媒介,希望能喚回他的記憶,沒想到他全然忘記。連這些他花心血從拍照、收集資料、編輯、寫作為文,還從網路找尋適當的音樂加以配製、使整個檔案顯得圖文樂都俱備的精心之作,他看了問我是誰做的、背景是那裡?當我據實以告時,他哭了,被過去的自己所感動,說:「我真的這麼厲害過嗎?」每個檔案都有故事,八九成都是我們攜手同行的。我一一的回憶陳述。這種檔案約有四十多個,他一有空就回顧,幾乎都是邊看邊掉淚。忘了就問,我從不覺得煩,能多詳細就多詳細的解說。到他身體可以承擔時,我開車讓他舊地重遊。沿途他睜大眼,問我:「這是那裡,我好像來過,可是想不起來。」我邊開車邊解說,他似懂非懂。重建他的記憶,同一地點至少要去過三、四次,而且時間不可相距太久。美好的回憶果真有很大的療癒作用。回到過去,建立了他邁向未來的勇氣。一年後,記憶增進了,他可以自己服藥,我只做提醒及驗證的事。初期難免因誤記與我爭辯,還好我都有一套可以說服他的證詞說明,他也能接受。拜智慧手機之賜,增加了互動的機會。我自己在2016年底才有機會有了智慧手機,半年後,兩人換了相同的手機,我積極學習操作,並與幾位學生建立群組,我摸熟再教他,讓生活更多元、社交也多元。漸漸地也幫他建立專屬於他的通訊。有了生活樂趣,增加了自信,我看到他的昔日影像漸漸鮮明。2017夏,帶他外宿旅遊,我倆都增添了信心,他進步更快。幽默感回來了,也開始寫信。我閱之淚下。文中看到他恢復的記憶、結構性的組織、分析的能力,及他的感情陳述。他不再呆滯,不再怯懦。多令人震奮!出院三年來,我們相處分了幾個階段:1.剛出院,他體力極差,只有在飲食時才坐,平時都是躺。我每天睡在他床邊的地板上。要每兩小時為他換尿套及便袋。2.兩個月後,增加他的復健體能訓練及簡單的記憶訓練。不再陪睡,我僅在半夜起身為他護理。3.半年多後,他能自己起床夜尿,我終於有比較優質的睡眠。4.一年後,他在家中可完全不用拐杖,也可去餐廳自己端盤取食,享用自助餐的樂趣。我出外購物不再提心罣礙他獨自在家,因為他會接電話、打電話了。5.一年半後,只要天氣好,我們又復出江湖。雖然地點受到限制,但能接觸自然,是最能讓他享受生趣的,身心的進步極為明顯。只是我又要開車,又要提外出的必備物,又擔心偶發狀況,是有壓力的。6.第三年,我們作了很多嘗試:搭公車與捷運到俱樂部休閒、到俱樂部住宿、搭高鐵到台中重遊惠蓀林場。等,耐心的等,有信心的陪伴,不被負面情緒打敗,共同努力互相扶持,用愛及被愛的心慢中穩健的走。原來很多東西都是可逆的。給身心一些時間,他們有療癒的本能。療癒期間,無謂的負面情緒與處理可能都只是傷害及延後復健的時機。走過似艱困似平常的三年,發現原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學習。什麼都有可能,遇到了盡力就是。有人說夫妻關係可分三重:搭伙過日子,滿足生理及安全的需求;相互作伴,添增了滿足社交的需求;相互成就,滿足尊嚴及實現理想的需求。選擇他,就是抱著成就他的理想。他真的做到了,他很多已經當了教授的學生告訴我,老師是泰斗,他的成就,我們好幾個人加起來都自嘆弗如。如果他榮退後,什麼也沒發生。或許我反而會為自己一生的成就就只是當人的墊腳石而有些惋惜。沒想到他大病一場,我也得以成就自己的修行。現在因禍得福,他受了苦,我得了道。我用四十年致力於家計,讓他無後顧之憂,助他成就。他用這四年的受苦,助我見道,讓我體悟道的內涵。得以盼回熟悉的他,是多麼不容易啊!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只希望仍在途中奮鬥的朋友,能有我們的幸運與堅持,希望我們的見證及經歷能有助於他。共同努力吧!(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3/23)
-
2019-12-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親愛的老伴確診阿茲海默症,我這樣幫助她「退化得慢一點」
【編者按】這一星期我們將以三篇動人的文章介紹「非醫護專業人員照顧病人」的主題,一位失智症病人的先生如何努力幫忙她心愛的老伴「退化得慢一點」,一位由師生戀而結為夫妻的太太分享她如何全程照顧重病纏身的先生住院將近一年而後康復,以及一位參加「社區醫學訓練」的年輕醫師報導他所看到的居家照護員如何幫忙家屬照顧病人的記實。我的太太大約五年多前,在其他家人的建議下就醫,確診患有輕微的阿茲海默症。於是我找了很多的書來看,我先看了「still Alice(我想念我自己)」,希望能盡最大的努力,讓太太的病不要惡化得那麼快。因為我是最了解太太的人,所以想盡辦法,希望能讓她退化得慢一點。沒想到第二次去醫院接受「認知能力」的測驗時,測驗分數顯示太太有進步。雖然最近的測驗結果顯示有稍微退步,但我還是持續我認為對太太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不是要展現自己對太太有多好,而是希望這樣實際的經驗,也能給其他人參考;失智症需要花費很大的社會資源,若是別人看到我們的經驗而有所幫助,那我這樣的分享對社會國家也算有貢獻了。太太每天早上都不想起來,但我也不會直接強迫她起床。我都是六點多就自己先起來,把我的被子折好,太太還是蓋著她的被子,然後我把窗簾拉開讓光透進來,其實這樣發出聲音太太也就醒了。然後我還會放音樂,不能放太輕柔的,我喜歡放節奏輕快的曲子,然後太太就不得不起來了。太太喜歡按摩,最近早上我還會用按摩吸引她起床。我起來後就問太太想不想要按摩,雖然我沒有學過,但有被別人服務過,也就大概知道可以怎麼按肩頸,太太就會為了要被按摩而願意起床了。起床後我會為太太準備好熱水、毛巾、牙刷牙膏,然後在旁邊看著太太自己動手。洗完臉還要準備好化妝水、精華液、乳液,上面都有貼上標示一、二、三。我準備好了就讓她自己做,我不會直接為她服務,但是會在旁邊陪著、提醒她,不然她有時候會漏掉忘了做。洗漱完畢,我們喝了牛奶就手牽著手到附近的台大法商學院散步,從我們家走去走回大概就有三千多步。到了那裡就讓太太坐下休息,我自己去快走幾圈,然後一起做一些體操,再一起走回家。年輕的時候我不會甜言蜜語,我們都是比較含蓄的人。但是現在我每天都會對著太太說:「我好喜歡你,你好可愛。」我要讓她知道我是真的喜愛她。要讓太太有信心,相信我是真的愛她、為她好,她才願意接受我的勉強。如果沒有事情,她最喜歡的事就是坐著發呆。我們都快要九十歲了,我非常怕自己先走,太太不知道要怎麼辦。雖然女兒就住在我們樓上,但是我相信女兒可能連我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因為她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所以我希望太太能退化慢一點。醫師特別說,把藥給病人了不算數,要看病人吃下去了才算。之前太太的藥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跑到褲子口袋裡了,等到洗衣服的時候才發現。有時候也會掉在地上。我們每天還會吃兒茶素與鈣,都要吃好幾顆。因為太太不喜歡喝水,所以我就會趁機要她一口水吞一顆,這樣就可以勉強她多喝幾口水。我知道她一定覺得我很煩,所以我要一直說愛她,她會看在不要讓我難過的份上,不好意思拒絕我。不然她不想走、不想動,我都必須勉強她。晚上盥洗的時候,我會把洗面乳擠在她手上,讓她非得自己洗臉;洗澡則是要她自己洗前面,我幫她洗後面。刷牙以後還要用漱口水。太太一定覺得我很麻煩,但是我就笑她說:「我這麼喜愛你,沒辦法,你要換也來不及了。」我還會盡量帶她參加公開活動,比方參加合唱團,出席扶輪社的活動,例如婚禮或旅遊。雖然我知道太太走路比較慢,我們去旅行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但我還是堅持要她一起去。這幾年唯一一次出國沒有帶太太,是我帶同事去日本參訪,因為搭老舊的地鐵要上上下下很不方便,才沒有讓太太同行。不過六月的時候我們才從萊茵河二十幾天的旅行回來。平常我們還會一起玩跳棋,太太比我還厲害,我們還可以一起用日文作詩與短歌。我不在家,就會請人陪太太在家唱卡拉OK。雖然太太最近一次的測驗結果顯示稍稍退步,但我們身邊與她相處的人都反而覺得她進步了,所以我並沒有感到失望,反倒覺得家人每天二十四小時的用心觀察可能比這不到一小時的測驗分數來得正確,所以我不會因為這分數的高低改變我的努力。希望我的繼續努力,能讓太太不明顯退化就是很棒的效果了!
-
2019-11-29 新聞.長期照護
「奶奶,你先睡,你兒子明天就來...」一個長照照護員心疼的謊言
常常聽到有人問:「假如媽媽和老婆掉到水裡,你會救誰?」我當看護的時候,有個很可愛的奶奶,第一次看到她就被她叫人的方式嚇到:「哥哥,幫我拿水。」奶奶看起來沒有90,也有80,但逢人就「哥哥」、「姊姊」地叫,身為好奇寶寶的我問旁邊的看護學姊,「為什麼她會這樣叫人呢?」於是我們邊工作、學姊邊解釋。原來,這個奶奶剛被送來時不是這樣的。她剛來的時候常常鬧脾氣,動不動就丟東西,總是說自己的兒子很忙,只是沒時間照顧她,所以把她送過來而已,不是不要她了。她說她兒子很會賺錢、很有錢,不缺這點錢。原本她兒子大概2週來1次,後來1個月,後來3個月,後來不來了,每個月都是繳費時錢到人不到,再也沒來看過媽媽。奶奶從此就變成這樣了,「哥哥」、「姊姊」,「請問」、「麻煩你」,開始謙卑、謙卑再謙卑,因為她知道她兒子不會再來了……我一邊換著另外一床的尿布、一邊回頭看那個奶奶,原來那麼客氣的人,有段這樣的過去,真的是意想不到。還好是這時候遇到這位奶奶。當看護的時候,就怕遇到愛耍脾氣和即將要老人失智的,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的,理由跟我後來在看護和殯儀館之間,選擇殯儀館的原因一樣:需要溝通的人總是比較麻煩。誰知道我來了沒幾個月,這個乖乖的奶奶就開始慢慢退化了:半夜常常20分鐘按一次服務鈴;明明尿布是乾的,卻覺得自己小號了;常常忘記吃飯;總覺得有人偷她的衛生紙。她的壞脾氣也慢慢起來了。有一天晚上,我推她去晃晃,她指著窗戶,驕傲地告訴我,「我兒子在那棟裡面。」我看著窗戶,外面滿滿的高樓,但還是敷衍她一下,「哇!好棒喔~奶奶,我們不要晃了,回房間睡覺好嗎?」奶奶繼續指著窗外,說:「你看,以前我住在那邊,破爛的房子。我老公走得早,我一個人把兒子養大,希望他能賺大錢、住大房子。我不斷工作、不斷工作,讓他讀書,讓他補習,讓他上大學,讓他上研究所。「畢業後很快地,他買了大房子,真的好大、好漂亮,有一張很大、很舒服的椅子,我記得他告訴我,『媽,你不要再上班了,我養你。』值了,一切都值了,他長大有出息了。「然後就是娶妻、生子,好了,我也沒對不起老公,我們家有後了。可是那個媳婦呀,唉,那個媳婦呀……為什麼我養我兒子那麼大,他什麼都聽他老婆的?我兒子應該要聽我的呀!沒有我的付出,有現在的他嗎?」老人家伸出手,滿滿的厚繭。我一看就哭了出來,因為那個繭和我外婆手上的一樣,那是一種勳章,一種為家庭付出的勳章。每當我看到外婆的厚繭,看到外婆因為當年在田裡插苗的駝背,我都會偷偷掉眼淚。奶奶比我堅強,繼續說:「說好送我過來後,會天天來看我,然後每次都說自己忙,我請護理師打回家也說賺錢重要、賺錢重要。對,你小時候,我也是跟你說賺錢重要,但是我賺錢,我有冷落過你嗎?我會因為賺錢,不關心你嗎?你說呀!你說呀!」此時窗前只有我和奶奶兩個人,我有一股衝動想抱著奶奶,對她說:「阿嬤,對不起!」但是下一秒卻聽到她說:「還有,我房間的衛生紙是不是你偷的?我就知道你們這種擦屎的手腳不乾淨。你說呀!是不是你偷的?」我把眼淚擦了擦,說:「奶奶,你再不回去睡覺,我其他人都不用顧了。不然叫你的有錢兒子請個人來看護好不好?這樣就有人天天陪你喔。」「好呀,我兒子很有錢,等等我打電話給他。今天星期幾呀?我兒子週六會來看我喔。」我看著奶奶房間裡一直都是週五的日曆,將她的尿袋掛在我腰上,然後把她抱上床,指著那張日曆說:「奶奶,你先睡,你兒子明天就來。」那時候奶奶的笑容,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笑容在我外婆臉上也有看過,就是我出第一本書的時候,既驕傲又期待。當我離職時,找了很多和我很熟的老人家拍照,奶奶是其中一個。拍完之後,我指著奶奶腳上的襪子說:「奶奶,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你看到了要想起我喔。」奶奶卻回我,「胡說,這是我兒子送的。」我不禁又流淚了。幾週前,奶奶的最後一雙襪子破了,護理師打給他兒子,請他送襪子來。他兒子說:「我很忙,不然你們幫我買,錢我再跟你們算。」我聽到就很不爽,隔天帶了一雙襪子給奶奶,跟她說:「奶奶,你兒子給你的喔,漂不漂亮?他沒時間拿,請我幫忙拿給你。」奶奶笑得很開心,等到我把那雙襪子放到她的櫃子裡時,發現她多出很多襪子。一開始我還很高興,以為說不定是兒子真的來看她了,卻聽到後面八卦學姊的笑聲,「你以為只有你一個人關心奶奶嗎?」怪不得常常有人說,做長照的人是做功德的,果然每一個都有一顆這樣的心。我到殯儀館之後,有一個很壞、很壞的習慣,三不五時用電腦查一下以前很熟悉的爺爺、奶奶的名字。這樣做,在一般人眼中很不吉利,但我是希望在他們走之後,還能幫他們上個香、換個水,無償都沒關係,因為我很在乎他們。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我的名單也一天一天少,然後這天還是到來了。奶奶走了。但我不是一送來就知道,而是某天我突然想起她、想起那雙襪子,就查了一下她的名字。查到的時候,我心裡很沉重,希望不是她,她應該長命百歲地活著。但也希望是她,早點走了吧,不要再等那個永遠不會來的兒子。那天,我進了冰庫,朝那個櫃號拜一拜,心想著:不管是不是,之後我會連續3天來燒香的,希望不要介意我的不禮貌。把屍袋打開後,我笑了,開懷大笑,笑到眼淚都出來了。「奶奶,你過得不錯喔,還變胖了呢!」奶奶的喪禮很簡單,一個禮拜解決,而有錢的兒子只有在第一天來過。我看了一下電腦,發現奶奶連死後誦經都沒有,直接就是訂禮廳。出殯的前一天,奶奶化完妝之後,精神許多。要放入棺木一起燒的一般都是新衣服,我看了看,哀,居然還有我送給她的襪子。當她的遺體被推去禮廳的時候,我看著禮廳正中間那個大大的人形看板,那是奶奶年輕的時候,一個勇敢、堅毅的婦女,莊重嚴肅。或許那是她兒子對她最後、最好的印象。我打開手機,看著那個跟我合照、比著ya的老人,很想把照片洗出來,放在她靈前。「這是她最無助、最需要你的時候,你看過嗎?」延伸閱讀: Costco維他命放久了表面有黑點,還能吃嗎?放冰箱好嗎?專業藥師解惑●書籍介紹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9/26作者簡介/大師兄我是大師兄,我是殯儀館的接體員,也是一個肥宅和單身狗。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雖然距離上本書還沒滿對年,但很開心能跟各位再相見。曾經有人問我說:「大師兄,為什麼你有那麼多朋友,有那麼多故事呢?」我笑笑沒說話。其實我的朋友不多,但是不會說話的他們都很有故事,也許遇到我實在不算好事,而這些衰事是一本書寫不完的,於是,我們又再次相見了。自上本書出了之後,我的夢想越來越大,的確,未來的我一定要更肥!更宅!過著一事無成的荒謬人生,好像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願我一生都肥宅,不帶遺憾進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