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洗手
共找到
1645
筆 文章
-
-
2021-06-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冠病毒會否經由性行為傳染?感染了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生殖醫學醫師解析
今年美國CIA的報告,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事實上,以專業生殖醫學醫師的立場,多年前就已知少子化是國安的一大危機,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看到生育率降低的問題快速惡化,而且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雖知道這是現代社會變遷的必然趨勢,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台灣竟然是全世界最嚴重的。今年四月底受邀參加立法院對於少子化造成國安危機處理的公聽會,我也向政府官員及立法委員說明,『晚婚』、『晚育』與『女性生殖能力的時間限制』是生育的核心問題,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就學、就業時間的延長,讓年輕女性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之中無法及早規畫結婚與生育,因此將結婚與生育的計畫一再延遲,這個現象在近三十年來變化最明顯,我們的上一代是二十歲前女性就當上媽媽了,我們這一代是三十歲前女生就會完成生育任務,而目前我看到很多台北女性是規劃四十歲前後才打算養兒育女,這個是整個少子化的核心問題― 能生育時不願意生育,想生育時不容易懷孕;期間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而這項限制目前無法透過醫療的方法或其他方式解除。很慶幸的是,行政院在五月初快速通過補助孕婦產檢次數及擴大補助試管嬰兒等方案,希望透過上述方法來提高女性生育意願及提高生育率。依據歐美國家的經驗,提高試管嬰兒的補助,必然增加試管嬰兒的治療周期數,而台灣擁有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試管嬰兒成功率,試管嬰兒的費用也最合理,因此我們可以期待這項政策可以快速讓台灣脫離全世界倒數第一的窘境,然而要徹底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依然有一條漫長的路。如果晚婚晚育是無法解決的必然趨勢,面對女性生育能力的時間限制,我們能做什麼事呢?須知生育的生理上男女大不同;卵巢與睪丸是女性與男性的生殖器官,但是卵巢是倉庫,而睪丸是工廠。男生的精子是每天製造,而女生的卵子是不會再生,因此卵子就有『老化及數量降低的問題』,以生殖醫學的觀點來看,時間造成『卵子數量的減少』與『品質降低』是目前生殖醫學上最難克服的瓶頸,雖然試管嬰兒在台灣已經發展三十多年,卵子老化問題在目前醫學仍舊無法解決。然而生殖醫學並非在近30年也非沒有新的突破,近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在於『卵巢功能的檢測』及『卵子的冷凍保存』。這兩項技術提供女性對於自我卵巢功能的了解及未來生育保存的規劃。女性對於了解自我卵巢功能是彌補男女生理差異的第一步,卵巢是女性生殖的核心器官,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對自我的卵巢功能一無所知,等到需要卵巢來執行生育功能時才驚覺自己卵巢已經默默的退化。然而卵巢功能的個別差異很大,少數女生可能在四十歲以前就停經,這在女性生殖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女性需要了解自己的卵巢功能才能為自己的生育時機及早做規劃。卵子冷凍也是生殖醫學這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卵子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細胞,過去要冷凍保存卵子受低存活率的限制,近幾年快速玻璃化的冷凍技術提供卵子高存活率而且品質保鮮的功能,這讓卵子的冷凍保存變得可行,這也就克服卵子老化的問題,因此卵子冷凍的生育保存提供晚婚晚育女性一項選擇。很不幸的,今年五月中旬以後新冠肺炎的問題在台灣急遽惡化,突然之間所有人際關係與醫療行為發生強烈的變化,台灣成功抵抗新冠肺炎的侵入超過一年了,今日台灣面對的挑戰在許多國家已經經歷過了,我相信這衝擊會很快過去,但是相關問題造成短期及長期的影響依然不可忽略。首先得變化是生活形態與就醫問題的改變,以生育的觀點而言,對於一般夫妻可能因為居家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相處的時間,而增加受孕的機會;但對於需要醫療協助的夫妻可能因為減少就醫的機會而降低成功懷孕的可能,這對於不同條件的夫妻可能是不一樣的影響。然而如果新冠肺炎的衝擊已經是台灣社會普遍化的問現象,這個疾病在婦女生育衍生的問題就會有更多需要探討的空間;由於其他國家已經有許多經驗,雖然資料有限,但是還是可以參考:Q:新冠肺炎會不會經由性行為傳染?A:目前看來在男生的精液或女生的陰道分泌物都不容易發現病毒,因此呼吸道傳染還是主要途徑。Q: 新冠肺炎的感染會不會造成生殖能力的受傷?A: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對男生的精子數量與品質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對卵子或胚胎的影響較不明顯。Q: 懷孕婦女感染新冠肺炎有無影響?A: 對於輕症者影響可能比較小,但是重症者可能有較不利。Q: 感染新冠肺炎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A: 目前資料看來媽媽感染對胎兒的影響不明顯,媽媽傳染給胎兒雖然可能但不常見。Q: 懷孕或哺乳時是否可以接種AZ疫苗?A: 懷孕時是否接種要個別評估,哺乳期接種應該不會造成相關風險。總而言之,面對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是預防感染,對於追求懷孕或者生育保存有急迫性的患者,適切的就醫安排及預防感染更是重要,就診可以注意下列條件:1.相關醫療問題最好能事先線上諮詢,了解就醫的必要性及就醫需要的注意事項,一方面減少就診的次數,也減少在醫療院所的時間。2.就診的環境盡量分流,降低同一時間就診的人數,並保持社交距離。3.就診時務必保護好自己,口罩戴好,勤洗手。4.安全用藥,降低副作用及需重複就診的機會。
-
2021-06-01 新聞.生命智慧
他罹癌平靜面對,愛女走了10年卻仍難平撫!鐵漢關中:人只活一次,請不要輕言放棄
考試院前院長關中,曾是國民黨最重要的選情操盤手,是能左右選情的關鍵人物,在國民黨黨內人人稱他「關老爺」。曾經叱吒一時的他,在70歲時卻遭逢人生最痛的喪女,80歲時又罹患淋巴癌。但對於這些挫折他都淡然面對:「我沒有抱怨,我很安靜、平靜。」 關中在人生30多歲的精華時期開始,做了約11年的輔選工作,每天上山下海跑基層,與各行各業人士交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交流方法就是「喝酒」。 黨務工作十逾年 關中酒名在外 曾一口氣乾掉兩杯威士忌 關中回憶說:「地方人士是不談理論的,你跟他喝酒、唱歌就是朋友。」 也因此,儘管自己不愛喝也不算會喝酒,十多年黨務工作做下來,就搏得酒名在外,甚至還謠傳他曾一口氣乾掉5杯威士忌,「其實我那次只有乾掉兩杯,其它是朋友幫忙喝掉的」。 一直以來身體都算硬朗的他,卻在前年11月換了兩個人工膝關節後元氣大傷,隨後更在過完80歲生日後不久,發現罹患淋巴癌,體重從70多公斤直線降到60多公斤,體力虛弱、氣若游絲,讓結縭逾50年的太太嚇壞了。 但對他自己來說,剛過80歲就遭遇那麼大的考驗,他只用了「五味雜陳」來形容。 80歲罹淋巴癌 關中沒有埋怨只有平靜 「(知道罹癌後)我都很淡定,生病不是什麼大事,我是知識分子,對科技有基本的了解,只要找到好醫生治療就好。有些人碰到這種情況會問『為什麼會是我?』,但我想反問他為什麼不是你?」 面對像生病等這類的人生挫折,有些人會覺得倒楣,但關中把這些都看得很淡,他認為人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理想,其它的人生起伏都不需要太掛心,他也笑問:「難道一定要是別人倒楣你才高興嗎?」 在住院抗癌的5個月中,關中一直保持著平靜的態度,甚至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能住在最好的醫院接受名醫治療,且還有太太等親友在身邊照顧著自己。 抗癌中不忘讀書、寫書 展現鋼鐵意志 在對抗癌症時做化療與放療的過程中,許多病友都覺得非常不舒服,但關中除了頭兩次治療有頭昏、噁心的不舒服感,以及出現拉肚子等副作用外,都沒有太不適的感覺,甚至還能在他醒著有精神時,把想讀的書全看完,並每天寫作2000字以上。 出院後的關中除了定期回診,也特別遵照醫生指示,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人多飯局、注重足夠蛋白質的攝取,多吃牛肉跟魚肉等,每天還有太太準備的愛心蔬果汁或精力湯。 人生最大傷痛 女兒過世十年悲傷仍難平復 相較起抗癌,70歲喪女的痛才是讓關中始終無法忘懷的。 儘管關中女兒關雲娣已過世10年,有時關中抱著關雲娣的女兒,也就是他的孫女Amber,眼角還是會泛淚,反而是只有小學四年級的Amber幫他擦眼淚、安慰他說:「爺爺,過去的事不必太傷心。」 十年過去了,Amber與父親林哲樂每周固定通電話。在疫情爆發前,有時是關中的太太陪Amber到上海去找爸爸,有時是爸爸來台灣與Amber吃飯,這些過程關中絕不參與。 「我自己是確定跟他(林哲樂)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深仇大恨,沒有辦法的事。」 10年後的今天,關中談起林哲樂,連他名字都不願意說出口。 「或許我跟女兒感情太深,或許她走了是個太大的悲劇。你想想看,她從27層樓跳下來,那不是粉身碎骨嗎?為什麼我女兒…會…奮鬥一生,這麼有志氣、理想的人,最後是這樣下場,我這做爸爸的是難以接受…,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就是…」說到這裡,鐵漢關中又成了最溫柔的父親,哽咽起來。 「人只活一次,一定有可貢獻的地方,不要輕言放棄」 對於摯愛的女兒關雲娣用這種方式結束人生,關中除了對林哲樂的不理解與難以原諒,更多是對女兒的不捨。 當被問到,如果現在面對一位與女兒一樣,眼前有坎過不去的年輕人,會怎樣勸他?關中先嘆了一口氣,說道「唉,很難」。 「首先,我一定去了解他真正困難是什麼,勸他反省一下自己哪個地方疏忽或是做得不夠好,才讓自己陷入這處境。」 「但最怕的就是,他認為沒有路或是被看不起。」 關中進一步解釋說:「我會鼓勵他,人生未必會這樣發展,還是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你在社會、工作崗位上或是家裡,一定有你可以貢獻的地方,你還是被需要的。」 「人生只活一次,在世界上你有你的角色,有你可以貢獻的地方,或許你還沒有發現可以在哪裡盡到力量,或還沒有碰到機會,但不能輕言放棄。」 說完這句話的關中,有片刻沉默不語,也許他又想起了自己最愛的女兒。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6-01 名人.黃軒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的窩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年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發的地區,使他們非常地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疫情的大流行?A.為何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是COVID-19的窩?1.傳統菜市場,長期潛在病原體傳統菜市場傳播的病原體例如病毒、細菌,通常會在生鮮蔬果,或海鮮肉類存活。這些潛在的病原體,偶爾會傳播給人類,導致零星病例或小規模爆發,也有些人會有症狀生病,也會有無症狀的生病,甚至不會被發現的。這些病原體的基因,也會持續在菜市場存在,透過人類、家畜、海鮮,一些活體生物體內,共同相互傳播,但大部分病原體都會被切斷傳播鏈。少數病原體像是病毒,會通過基因重組機制,在有利的新環境下,做出適應環境壓力的突變。 由於基因重組分段,冠狀病毒(CoVs)中的重組,有其獨特的複製和突變的機制。COVID-19病毒可以在每10000個核苷酸下,就複製了一個新的基因序列。這樣的速度使這些RNA病毒特別快速適應宿主的變化,導致演化出帶有較高的傳染性或致病性的病毒,我們有時候也就會稱這些新的病原體為變種病毒或變異病毒。再加上傳統菜市場通常過度擁擠,人類與人類、人類和動物之間相互反覆接觸下,在這些有利條件下,病原體易撲向人類傳播。當「群聚感染」的人數大幅增加,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鏈「R0值大於1」時,就會大爆發傳染病的流行。When a large number of humans are infected, especially i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becomes effective with 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above unity ,a major outbreak will occur.2.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傳播力強日本研究人員,針對傳統菜市場內COVID-19傳播的研究發現,其COVID-19經傳統菜市場傳播給人的機率會比一般高出2-34倍,這顯示COVID-19一旦出現在傳統菜市場,傳播力是很強的。(We estimated that the reporting rate for the market-to-human route was 2–34 fold higher)3.無症狀感染為主日本研究人員認為,無症狀感染是COVID-19主要被忽略的感染原因。這些人都會再回到傳統菜市場繼續買菜,然後再傳給㰙販,如織網般一直不停擴散下去,直到大爆發或有確診病例被發現。4.不易去看醫生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於大部分(80%)都是輕症和無症狀的季節性病毒,也只有4%的病人會去尋找醫療服務,這更加難以提早發現這些流行病毒的存在。Another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s were asymptomatic by most symptom definitions, with only 4% of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a season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episode seeking medical care for their symptoms (Shaman and Galanti, 2020)B. 如何減少傳統菜市場的傳播?a.法律單位社區傳播已經是第三階段,法律得採取傳統市場管制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傳統菜市場應强制採取防疫分流機制,如果攤商做不到防疫的法律規範,那就會勒令停業。b.㰙販單位1.人流和時間管制民眾到傳統菜市場採購,可依身分證號碼尾數分流進出。尾數奇數者:周三、五、日允上市場採買尾數偶數者:周二、四、六允上市場採買2.全民實聯制由於傳統菜市場常常會人滿為患,雖然有戴口罩但有時候也未保持社交距離,故進入菜市場得全民實聯制,以策日後有追蹤足跡可尋。C.個人防疫1.戴上囗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這些已經是個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必然要做的日常習慣,在病毒肆虐的時期,一個也不能少。2.寫下要買的菜防疫新生活,記得把逛大街的習慣暫時改掉。在未去菜市場之前,先寫下今天要買的菜,找到㰙位一次買足,買完東西即刻離開,莫再那邊閒聊了。3.宅配服務網路,也是有傳統菜市場,大家可以好好利用宅配服務。別忘了,缐上刷卡給付能減少和鈔票的直接接觸,然後不要叫外人送貨上門到你大樓門口啦。(網羅七家買菜網,方便在家買菜)4.離開菜市場時,酒精消毒雙手上完廁所我們得洗手,別忘了逛完傳統菜市場,也是要記得酒精消毒手後才可以回家喔,這樣才會有效減少COVID-19感染率,你的家人和社區才會安全。D.全民防疫行動由於疫情嚴重擴散,尤其是確診感染者幾乎都是有去過「傳統菜市場」、「大賣場」的足跡。任何民生銷售物資的地方,都已是COVID-19病毒的紅色警戒區域,故宜全民防疫行動(法律規範、㰙販單位、個人防疫) 才能脫離嚴重的疫情擴散。※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法居家上班?5大族群通勤防疫攻略,機車族也要注意消毒!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各地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不少民眾改在家上班,不過也還是有必須出門上班的族群,心理壓力非常龐大,深怕一個不小心染疫上身,通勤族在上班期間該如何做好防疫?醫師整理出可能風險提供參考! 防疫觀念提升至最高:身旁人、物可能已染疫!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升溫,情況已不像從前在捷運戴著口罩就好,除了室內外都應戴上口罩外,建議民眾將防疫觀念提升到最高,視旁人都可能帶有病毒、身旁的物品、環境都有病毒存在,如此雖然壓力較大,但是更有助於避免各種風險。 洪暐傑醫師指出,若在通勤中遇到有人口罩沒戴或是沒戴好,若該為染疫者,自己又沒戴好口罩,就可能身陷飛沫傳染的風險中。而若此人衛生觀念不佳、到處亂摸,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有接觸傳染的風險存在。因此提醒民眾,現在防疫務必要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貼合臉部、遮住口鼻,也避免任何的物品接觸,接觸後務必確實洗手、消毒,尤其是在碰到臉部之前。 上班、通勤防疫要注意什麼? 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走路、租用單車、騎車、開車、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5種。洪暐傑醫師提醒,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 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 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 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 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 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進公司一樣不能鬆懈,3大防疫死角要注意! 洪暐傑醫師提醒,通勤族上下班的過程僅是防疫的其中一部份,進入公司後一樣不可鬆懈。包括電梯按鈕或任何把手等公共設備,或是門禁管制機器、打卡鐘、咖啡機、飲水機等公司設備,以及電梯、交誼廳、餐廳、廁所、抽菸區等公共區域,都可能藏有病毒的風險,雖現在三級警戒之下室內外都必須戴上口罩,但怕的是未確實遵守規定者及可能的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即便進入公司,口罩還是得戴好,並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 《延伸閱讀》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為何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高?有3種情形應主動篩檢
早在去年12月30日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在12月23日華航自倫敦返台班機其中一位少年入境發燒確認為台灣首例英國變種病毒感染者;其實在英國於去年九月,研究人員已發現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 短短三個月在英國迅速傳播,去年底也登陸美國,如今B.1.1.7足跡遍佈全球高達114國,台灣雙北失守,日本疫情再起,也都是此型變種病毒,到底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情形如何?眾所周知,新冠病毒是屬於RNA病毒,而且是全世界最長單鏈RNA病毒,有3萬個鹼基極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突變,大部分突變都不起任何影響或在病毒群中被淘汰,但有些突變則比原型更容易適應外在環境或在人體複製蔓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5月3日公佈,「變種病毒觀察名單」主要依照病毒的傳染率、致死率及病毒抗疫苗能力做基礎,並依病毒流行程度或變種程度作為區分,主要將病毒分為高度警戒引發全球擔憂及中度警戒受全球關注,到目前為止有四種變種病毒被列入高度警戒名單,英國變種病毒也是其中之一。(如圖一)英國變種病毒為何列入高度警戒英國變種病毒B.1.1.7,它的遺傳序列中有23個位置出現變化,而其中8個突變位在重要的S蛋白(棘蛋白, 亦即病毒進入人體有ACE2之受體細胞-密切結合之處亦即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這8個變異點有兩處當中最關鍵,(i)所謂N501Y, 就是S蛋白總共有1273個氨基酸,其中第501個氨基酸,本來原型病毒是天門冬氨酸(簡稱N), 但突發變成酪氨酸(簡稱Y),(ii)加上此變種病毒株S蛋白在第69、70個胺基酸消失,由於這二個位置之變異使得病毒與人體細胞ACE2受體更緊密結合。此一改變,使得傳播能力可增強70%,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在今年5月19日防疫線上直播也表示,此次社區感染大多沒有戴口罩,又近距離接觸,造成相當嚴重的感染,目前病毒基礎再生數(Ro值)達5.5,平均一人可傳給5.5人,顯示英國變種病毒株傳染力驚人(平常之Ro值才2.0左右)。(如圖二)英國變種病毒造成的症狀與原型相同嗎?有沒有比較嚴重?致死率高嗎?原型的新冠肺炎常見症狀為發燒、長久乾咳及失去味嗅覺等,而新的英國變種病毒症狀較多,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包括肌肉酸痛、結膜炎、咽喉痛、腹瀉、手指腳趾變色、頭痛、皮疹等,但一般建議不能以症狀來區分原型及變種型。另外感染各年齡層均涵蓋,有些年輕人或小孩亦會受到感染,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但容易傳染給他人,在台灣大於65歲而且合併慢性病人(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患有癌症及抽煙者)容易變成重症而且死亡率較高。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有效嗎?文獻證實,到目前為止,多數疫苗對B.1.1.7變種病毒仍具保護力,包括台灣現階段僅有的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雖然中和病毒的抗體較少,但對此種變種病毒亦有70%的保護力,根據專家學者解釋,這可能是英國變種病毒比起其他病毒更容易被抗體中和,雖然抗體數量下滑,但現有數量已足以對抗感染,所以放心,仍然對英國變種病毒有效。結語台灣近二週來,疫情嚴重,而且是詭譎莫測、狡猾奸詐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多確診者完全沒有症狀,卻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造成雙北變成重災區,及全國社區感染。在疫苗尚未普遍施打前,特別提醒有下列三種情形雖然沒有症狀,還是要趕快主動去篩檢:1.曾經到過確診者去過的地方停留超過15分鐘2.曾經和確診者有1.5公尺以內的接觸3.曾和確診者在同一空間沒有戴口罩當然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少搭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守則已是不能回頭,而且要內化成新生活的一部分。
-
2021-05-31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肢體健康動一動 防疫運動身心紓壓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至今已一年多,國內疫情也提升至第三級,大家仍須遵守防疫相關規範,包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策略來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為了降低傳染風險,也呼籲大家盡量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我們對疫情要注意、要謹慎、但是不要過度緊張。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在防疫期間不論是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或是第一線的臨床醫療人員,每天還是要抽出時間運動以維持健康,以可以在自己家裡或工作場域就能完成的較佳。例如:從頭到腳的各個關節的伸展運動,每個關節活動時要慢且角度盡量做大,以達到充分運動放鬆的目的。以下提供兩段OT健康動的影片,每段只要5分鐘,跟著影片動一動,一起來做防疫運動身心紓壓。1.OT健康動_簡易拜日式: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王玉山表示,這套是結合舒緩瑜珈和自我身體察覺的方式,透過肢體動作和呼吸調整,在忙碌之餘抽個5分鐘空檔,集合影片觀看和姿勢的說明,利用簡單空閒和時間做些伸展運動,達到運動紓壓調理身心的效果。參考網址:https://youtu.be/eFwOwy0RdlQ2.OT健康動_五行健康操:結合長庚大學AI中心的技術,運用過去八寶(Babo)AI助理在失智症應用的經驗,製作了一段長輩們熟悉的五行健康操,隨著音樂和口語指導,搭配AI人物的示範,在忙碌之餘抽個5分鐘空檔,達到運動紓壓調理身心的效果。參考網址:https://youtu.be/fB8dXocmS54
-
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上廁所小心病毒 8大感染途徑防疫措施一次看
台灣本土疫情嚴峻,確診從原先的個位數攀升至破百位,疫情何時終結無人知曉,我們現階段只能靠自我防疫措施自保了。在這疫情圍繞的公共場合中僅戴好口罩、勤洗手就能防護病毒的入侵嗎?而病毒又是怎麼樣透過公共空間傳染的呢?!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以下整理出了目前「新冠病毒COVID-19」容易傳染的途徑及風險:1、食品容器、包裝目前雖尚未證實接觸食品包裝或容器會導致感染 COVID-19,但食品容器及包裝仍是增加傳染風險的途徑,目前許多餐廳及小吃都已提供非接觸式販賣及外送,不開放內用僅開放外帶,以減少傳播風險。建議防疫措施:先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再將外帶的食物放到乾淨的食物餐具後,將外帶的食物容器丟棄前記得先清潔並消毒所有容器後,再進行洗手再進食。2、雜貨店、大賣場、菜市場COVID-19 病毒可能會殘留在由病毒感染者處理過的水果或蔬菜上,我們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而接觸誤食。建議防疫措施:先將手洗淨再使用食物刷具或是蔬果清潔液稍微將蔬果清洗一下再食用;經常重複帶去賣場的購物袋也要記得使用消毒濕巾或酒精噴霧清潔,如果是布袋的話可以使用洗衣機或是烘乾機清洗。3、居家環境定期清潔家內經常接觸的表面區塊,例如:門把、桌面、電燈開關、馬桶、水龍頭手把等,這些地方會讓病毒停留在上面數小時甚至數天都有可能。建議防疫措施:每天回家只要接觸過這些地方,就要立即使用酒精噴霧消毒,避免病毒寄存在家裡好幾天。4、飲用水雖目前也尚未證實出水是疫情傳染媒介,但水是人類必需品,應當過濾再飲用。建議防疫措施:需將飲水機定期清潔消毒,水質也應進行過濾再飲用。5、人與人的交流距離最近很常看到人與人的連結話題,是的!在這疫情敏感期間,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COVID-19 病毒是會藉由談話中的口水飛沫傳染的,對談時應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相互感染。建議防疫措施: 與人溝通或接觸盡量保持在 1.5 公尺的範圍,以降低因溝通飛沫傳染的風險。6、寵物先前有報導說有些寵物包括貓、狗在與有確診的病患密切接觸後感染了 COVID-19 病毒,但動物並不會有生病的症狀,但卻是傳染的途徑之一。建議防疫措施:在這疫情敏感期間,應該與家中寵物保持安全 1.5 公尺的距離,盡可能將寵物放在家裡避免外出於公共場合中。7、游泳池、溫泉、水上活動在有水面的公共場合,很多人會忘記也應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1.5 公尺,這很容易會造成防疫漏洞,我們應該也要保持安全距離起來水面上時也應當戴口罩。建議防疫措施:疫情期間建議還是不要到水面公共設施,因在水中的活動是很難做到防疫措施的,即使到了水上活動也應做好安全距離以及戴好口罩。8、糞便、尿液、其他液體目前除了呼吸道飛沫是引起 COVID-19 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過去也在一些感染了新冠肺炎 COVID-19 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病毒,專家推測這些病毒可能會透過未經處理的水溝、汙水通道等傳播出去,甚至不僅糞便其他如:尿液、嘔吐物、母乳、精液等都恐怕也有可能傳播。建議防疫措施:目前可望每個地區除了防疫以外,也應當做好社區的水溝、汙水通道消毒清潔,才能確保防疫沒有漏洞。(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鄭捷方)延伸閱讀:公廁的病菌會飛! 上廁所3個錯誤動作千萬母湯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5-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他們挺過來了!紐約抗疫經驗「你就把每一個人都當做確診者吧」
當全美國確診病例突破2400萬例的那一天,我知道不能這樣比,不能一直想 成這數量就等於是台灣每個人都確診的 數字,但我只能用這樣的連結,來記住這個「黑色里程碑」。紐約市人口840萬,台北市人口260萬。當紐約市新冠一天死亡800人的那一天,我也知道不能這樣比,但我還是 會除以4,去想像如果台北市一天死掉這麼多人,會是什麼情景。紐約追蹤了第一位確診猶太律師的足跡史之後,就無力追蹤了,市民被告知「你就把每一個人都當做確診者吧」。以下是一群紐約客在2020年春天第一波疫情來臨時,各自迎接和閃躲的方式。她有房子,我有房東!Michelle是最幸運的人,她在紐約十多年來,一直是租房子,共用廚房衛浴。半夜與台北線上會議,她如能不發言,就絕不出聲,以免打擾其他房客。她有「神預感」,疫情來臨之前,出手買房。紐約市傳出第一個確診案例時,房子剛好裝修完畢,新房頓成避風港。因能自主進出,她變成公司與在家避疫同事之間的橋梁,一周進公司一次,每次都會在群組裡一一問「要我為你做什麼事」。KK就沒那麼幸運了。她和房東住同一層,同個門進出,共用廚房。每天回家一定把房東放在鞋櫃上的酒精從頭噴到鞋底,每次開門也都一定拿著濕巾去旋轉鎖頭,每回進出也都刻意避開房東在客廳的時間,就怕一不小心,帶了病毒回來,害了房東家兩個可愛的小朋友。但是該來的終究來了,「姊,妳可不可以請假,不要去上班,我只收一半房租,也可幫妳上網買菜。」此後就是房東房客都關在家上班,在家聽著救護車鳴笛的60天。連同學同事送食物來,都只能在家隔窗揮手,簡訊「我把食物放在門口,彼此保重。」她戴手套,我要戴嗎?看著Michelle戴著吃手扒雞用的手套和鍵盤共舞,Bianca很清楚新冠病毒是透過空氣傳染而非物體表面,因此沒有太擔心,沒有戴手套,即使搭地鐵和公車上班,碰了扶把也不怕,就是常洗手,噴酒精,手也不會去碰觸五官。直至有一天,Bianca看到Michelle戴著手套的五指在臉前隔空抓癢,才知她是揉眼睛、摸口鼻的好動份子,她戴著手套不是怕物體沾病毒,是阻擋自己的手去找臉玩。Gracie天天搭公車上班,即使是紐約疫情最慘的四月天。「我沒戴手套,我是用紙巾。」她摸哪兒,全都有紙做先鋒,用完就扔,絕不留戀。至於Catherine,上超市時有特別的大手套,一進超市就拔下超市提供的裝蔬果塑膠袋,一手伸進一袋,直到離開收銀檯才取下。你搭地鐵,我踩兩輪!Mark去年春節偕妻回台灣,他入境隨俗後再返美,已是超前任何紐約客的防疫模範生。他在Jewish Board of Family and Children's Services工作,疫情愈烈,猶太朋友就更需要照護,他不能和妻子一樣在家上班。Mark家在皇后區的疫情熱區Jackson Heights,上班地點在布魯克林的疫情熱區Borough Park,都是紐約市疫情地圖上的深紅地。他往日搭地鐵,單趟至少一小時,不想搭地鐵,唯有靠自己。他30年未騎過單車,但毅然決然做了決定,在社區裡買到市面已缺貨的二手單車,尋找新路線,每天來回三小時。從去年三月騎到今年此刻,從櫻花樹下騎到落葉枯枝,從炎夏騎過寒冬,下雪天也照騎,宛如打敗病毒風車的唐吉軻德,一年騎掉了六公斤。Mark來往於疫情熱區,妻子又是新冠高風險群,怎麼預防把病毒帶進門呢?Mark的妻子在他回家前,用袋子裝好一套乾淨的衣服、酒精和乾洗手液,掛在門口的門把上;他一回到家門前,在門口前消毒單車和自己,躲在樓梯間,換掉一身衣服,一進門就直衝浴室,洗好自己也洗完衣服,疫情之後再也沒去過大樓的洗衣房。日復一日,是都市遊俠,也是修車高手了。您在那頭,我在這頭!Nigel是幸福的孩子。黃金單身漢,一人飽就全家飽,天天去健身房。疫情來之前,爸媽跑綠卡,剛好從上海來紐約,未料來了回不去。爸媽看著Nigel在家上班太神奇,他主持的微信公眾號,爸媽變成頭號粉絲,他在家做的健身影片,爸媽第一時間就發到朋友圈。Nigel的家庭責任,就是盯著爸媽防疫,N爸N媽除了上超市,就在院子裡種菜,天天「從產地到餐桌」,親子天天見面,如果不是健身房仍關門,如果不是一家三口一起去打疫苗,差點忘了疫情還在。相較之下,Bianca選擇扮演「說謊的孩子」。爸媽在廣東,隔海擔心她,她天天和爸媽視訊,也知爸媽看了一些誇大紐約疫情的自媒體訊息(比如美國要垮了、自由女神墜倒了……)。加上媽媽天生就是「家事國事女兒事,風聲雨聲女兒聲」,Bianca選擇「媽媽請你放心」的心理教育,不提自己租處就位於紐約市皇后區的疫情紅區,不洩露自己已重返公司上班,還規定爸媽只能看世界日報的微信號(唯一可信)。25歲的Bianca已四年沒回家,她從硬著頭皮上超市、從「你怕我、我怕你」的疫情高峰,到快速打了嬌生疫苗、到多次採訪亞裔年經人如何守護家園和社區。她嚴格防疫,就為了時候一到,可回家了,可在爸媽面前嚷嚷「您們看,就告訴您們別擔心,沒事。」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買菜如何避免病毒?9點報你知 醫再傳授「烹飪關鍵」
本土疫情嚴峻,雖然非必要別出門,但基本的民生消費還是得維持。醫師顏俊宇過去曾在臉書分享,到市場買菜時應該要注意9點,包括保持社交距離,還有買東西時應該要快狠準等等,防止沾染病毒。顏醫師1月曾在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列出「市場買菜須知」1.若有發燒、呼吸道等不舒服症狀就請看醫生、避免外出2.購買東西快狠準,避免逗留3.盡量選擇開放空間的市場4.隨時保持手部清潔,用肥皂濕洗手、或自備酒精乾洗手5.跟人潮保持社交距離,並且全程戴口罩6.賣場飲食採梅花座、或去有隔板的店家7.摸菜後記得用酒精消毒8.減少東西試穿試用9.最後採買回家後記得先做好手部消毒,再觸碰家中物品。另外,顏俊宇也提醒,在處理食材之前洗手至少20秒,接著按照一般的程序清洗食材即可,不需要拿酒精或消毒劑清洗食材。他也說,將食物煮熟能夠有效殺死新冠病毒,如果是生食的話,一定要拿乾淨的水源好好沖洗。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買外食回家會帶病毒給家人嗎?食衣住行如何防疫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民眾在家上班上課,減少外出,食、衣、住、行,乃至返家,都要嚴加防範。疾管局長、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感染科醫師的張峰義表示,除了戴好口罩,「手部消毒」是圍堵疫情的關鍵,應從生活中落實。張峰義說,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接觸,務必要有防護措施,戴好口罩。但吃飯時必須拿下口罩,增加染疫可能性,故不論居家或是在外,都不要與他人一起用餐,減少飛沫傳染的風險。進出各式場所、觸摸任何物品,都要「消毒手部」,並避免觸摸眼、口、鼻。消毒需要注意什麼?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指出,如今社區感染人數多,公共區域如果有病毒,很難避免觸摸到,因此需要勤洗手,但出外時為方便隨時消毒,可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返家時再採濕洗手。環境清消部分,她提醒,酒精在小面積區域消毒效果佳,但要避開火源,小心居家安全。如果酒精不夠用,大面積區域可使用漂白水,但切記使用時要保護呼吸道,並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施信如呼籲,目前疫情嚴峻,但民眾切莫緊張,平常避開疫情熱區、不要去人潮擁擠處,盡量少出門,做好自身防疫措施,就能降低染疫風險。食/買外食回家,會不會帶病毒給家人?目前仍有許多企業採分流上班,外出上班時,可以自備餐盒,兼顧健康與安全。用餐時間避開人潮尖峰時間,吃飯時不要分心說話、分享食物,牢記飯前飯後都要洗手。若是買外食回家,會不會不小心帶病毒給家人?施信如指出,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1至2分鐘,可藉高溫破壞病毒結構,瓦解病毒的蛋白質、殺死病毒,也就不再具有感染力,降低用餐染疫的風險,吃得更安心。● 外出自備餐盒● 用餐不分食不說話● 飯前飯後都要洗手● 食物加熱消滅病毒衣/回家後衣服沒馬上洗,病毒會傳播嗎?在外奔波一整天,衣物是防止身體受病毒侵襲的功臣之一,返家後,務必馬上換掉外出衣物,避免病毒殘留。施信如指出,洗衣服經過洗、烘、曬等過程,完成後,衣物病毒量低。理想上,建議每日清潔外出衣物,但她也補充,如果沒有時間洗衣服,衣物靜置一至二日,「病毒其實也差不多死光了。」● 返家立刻換衣服● 每日清洗最佳● 沒空洗可靜置一至二日住/住宅密集處開窗通風,會有病毒飄入的風險嗎?返家後摘掉口罩、更衣,先洗手消毒,完成後才可接觸家庭成員。家中要做好定時清潔消毒,可以使用酒精消毒外出常用的物品,如手機、鑰匙,定時消毒家中桌椅、扶手、開關等,吃飯記得要「公筷母匙」,環境保持通風。至於病毒是否可能因開窗而飄入?施信如表示,病毒藉由空氣飄入的機率太小,但容易殘存物體表面,建議注意電梯、按鈕等處。新冠病毒可透過懸浮微粒氣溶膠在密閉室內傳播,但只有小比例會逸散在戶外空氣中,暴露量必須視風向、風量、戶外溫濕度,以及陽光等狀況而定。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對於住家開窗通風是否會有病毒飄入的風險,醫學界並沒有相關研究,目前只有針對密閉空間病毒傳播的研究。周百謙指出,在密閉空間裡近距離咳嗽,就容易讓病毒在空氣中飄散傳播開來,但如果每戶住宅距離遠就沒有問題。而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的空調有否病毒傳播的風險,目前很難有定論。雖然病毒飄入附近住宅的機率不大,但仍建議相關單位應加強檢疫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的病毒排氣過濾設備。● 回家先洗手、定時清潔消毒● 環境保持通風行/自行開車就可以放心不被感染嗎?若需要外出,盡量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騎車走路或私家車代替。若必須搭乘,要全程配戴醫療口罩、盡量與人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避免接觸車上任何設備,接觸後務必洗手。「社區感染人數多,病毒其實就在周圍,很容易接觸到。」施信如表示,自行開車可降低與人接觸的機會,平時養成習慣,可將酒精噴在毛巾上,擦拭車門開關、方向盤、把手、排檔頭、手煞車拉柄、音響與冷氣出風口柵欄、按鈕等處。她並補充,車子停在外面時,車內溫度可達60度,將口罩靜置在車內擋風玻璃下方3小時,也有消毒作用,若不是長期配戴,可以每2日替換1次口罩。●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務必時時消毒● 開車者準備毛巾隨時消毒● 車停外面曬太陽有消毒作用
-
2021-05-3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也要顧好自身健康!在家按穴道提升免疫力
「醫師,之前就是常常感冒的體質,尤其現在防疫期間,稍微一清個喉嚨、咳一聲,就引起大家注意,壓力好大,怎麼辦?」「醫師,我聽說某些保健食品效果很不錯,是不是可以服用來增加我的免疫力?」大許醫師最近收到一些慌張的訊息,請大家深呼吸再緩緩吐氣,讓緊張的情緒先冷靜下來!這邊介紹幾個健體養氣的穴道,讓大家平時可以用來保養身體,提升免疫力 ◎迎香穴:可通鼻竅、散風熱。位於鼻翼兩側,眼睛中心點垂直往下,約處於法令紋位置。◎合谷穴:疏風解表,頭部顏面問題的特效穴。位於虎口併攏,肌肉凸起的最高位置。 ◎氣海穴:可溫陽益氣、扶正固本。位於肚臍下約1.5吋,大約兩指寬的位置。◎關元穴:可培元固本,適用於元氣虧損、體弱多病的體質。位於肚臍下約3吋,大約四指寬的位置。 ◎曲池穴:疏邪熱,祛風濕,調氣血。位於手肘彎曲,外側橫紋尾端的最凸起位置。 ◎足三里穴:調節消化及免疫系統,補虛的強壯穴。位於外膝眼下,大約四指寬的位置。 ▶建議每天早上、睡前每個穴位各按摩1分鐘,提升自身免疫力! 最後醫師提醒大家,日常勤洗手、多消毒,出門在外一定要戴好口罩。在家無聊閒暇之餘,不妨花個幾分鐘動動手按摩這些穴道,不僅能強健身體,看到疫情緊繃之時也較能安心!來源出處:許淳彰中醫師-暖爸中醫日記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失智者居家照護指南」協助照顧失智家人! 眾多線上資源,讓失智者防疫在家不無聊
當全國疫情警戒上升到三級,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及日照中心等服務都已暫停,家屬因此必須肩負起照顧失智者的全部工作,壓力倍增。台灣失智症協會了解家屬的辛勞,期盼能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並成為家屬居家防疫中的支持與後盾,因此彙整國內外居家防疫照顧策略,提供家屬們參考。一、落實防疫措施,保護自己及家人各項防疫措施請遵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指引。◎請留意自己及失智家人是否出現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症狀,如: 發燒、流鼻水、咳嗽、喉 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請儘量待在家,必須出門時請配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返家後務必先洗手、丟掉口罩、更換乾淨衣物等完整清潔消毒。◎避免訪客及親友聚會,若有訪客,務必消毒手部及戴口罩,訪客離開後,所接觸過的地方也需清潔消毒。◎定時清潔居家環境,並以75%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消毒常碰觸的地方如門把、桌面、手機、遙控器、電話等。◎有疫苗可打時,儘快施打疫苗,若有疑慮,請與醫師討論。二、 照顧失智家人之前,請先安頓好自己每位照顧者都是失智者的重要依靠,尤其在居家防疫時期,家屬更要注意自身健康,適時尋求協助。◎為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及恐慌,請避免接收過多的疫情新聞資訊;照顧者穩定的情緒可帶給失智者穩定的力量。◎安排自己每日作息,與失智家人一起運動、手作、唱卡拉OK等,攝取均衡營養及水份;白天多活動,夜間定時睡覺不熬夜。◎肯定自己對家人的付出,安排時間放鬆一下,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請參考線上資源如線上博物館或線上電影院)。◎與可信賴的親友談談您的擔憂和感受,並參與線上家屬團體。◎如果可能的話,請安排替手,以利紓壓喘息。◎與親人召開線上會議,討論失智者防疫措施並共同分擔照顧工作。◎若失智家人由外籍看護照顧,請提供其國家語言之宣導訊息,幫助看護落實防疫措施,同時照顧到看護因疫情而產生之不安。◎若照顧者居家上班且與失智者同住,請評估是否申請防疫照顧假。◎心情鬰悶或照顧壓力大時,請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與專業人員討論,或撥安心專線1925緩解壓力,長照專線1966了解照顧資源,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了解家庭照顧者資源,必要時請尋求精神科門診協助。三、 協助失智家人落實防疫措施失智家人也許會察覺到生活中的變化而感到疑惑不安(如不能外出活動),也可能無法理解防疫措施,需要照顧者耐心地引導,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參考。◎以失智者能聽得懂、簡單且不致引發焦慮的方式說明疫情。◎失智者記性差是疾病所造成的,照顧者需要耐心地重複向失智者說明。◎在大門口、洗手台或適當位置張貼告示來提醒失智者:常洗手、戴口罩、少出門等防疫措施。◎邀請失智者最信賴或最聽從的人,來叮嚀失智者遵守防疫措施,如醫師、孫子女、子女、親友、里長或警察等,也可請友善鄰居協助。◎以失智者能聽得懂的話,清楚說明戴口罩或洗手方式,並示範或適度協助。◎進食前、如廁後、咳嗽、擤鼻涕後要確保失智者確實洗手。◎運用失智者的喜好,讓防疫措施變得有趣,如讓他挑選喜歡的口罩花色,或附加特殊意義的口罩如「平安」、「招財」、「福」。◎失智者較難記得「不可到處摸」、「不摸眼口鼻」等防疫行為,建議隨時攜帶酒精噴瓶,以協助失智者消毒手部,並增加物品與環境的消毒頻率。◎避免指責失智者做不好,盡量鼓勵和稱讚做得不錯的地方。可提醒在意金錢的失智者相關罰則,若能配合防疫,照顧者可提供獎勵。◎出門時,請攜帶失智症診斷証明或身心障礙証明,於失智者不小心違反防疫措施時,能及時出示証明以免受罰,但仍要努力協助失智者遵守規定。四、 為失智家人安排活動並維持規律作息原本的生活因疫情受到影響,且為了防疫必須長時間待在家中,您可以引導失智家人從事一些活動,營造居家快樂時光。◎維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固定運動與規律生活作息。◎與失智家人一起從事有趣的活動,如居家運動、音樂律動、打拳、看電視、聽廣播、看老電影、為失智家人錄影、唱卡拉OK、看相簿說故事、寫日記、繪畫、著色圖、拼圖、桌遊、摺紙、烘焙、園藝、整理衣物、打掃清理等,以降低失智者因減少外出活動所帶來的焦慮。◎多利用線上互動影片或參與線上即時活動(請參考線上資源如線上運動或線上手作課程)。◎透過電話或視訊與親友聊天、傳遞關心。五、 為染疫或隔離時期預作準備不論是失智者或是主要照顧者染疫或是被隔離,都是很大的挑戰,因失智者對改變較不容易調適,需要更多耐心與包容。◎請主要照顧者事先預備「防疫照顧包」,列出包含失智者常用藥品、慢性病診療事項、安撫性食物及物品、生活及飲食習性、照顧常規、應對溝通技巧、喜歡的活動及用物、喜愛的音樂歌曲等,以利他人接手照顧。◎平時主要照顧者即練習以視訊與失智家人互動,以利隔離時能藉此方式安撫失智家人。◎若失智者被隔離至不熟悉環境時,請提供失智者熟悉的物品,並透過與家人的視訊減少因隔離造成之不安。◎任何失智照顧問題,請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與專業人員討論。防疫或確診後隔離等措施,請撥防疫專線1922。六、失智居家防疫線上資源台灣失智症協會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ada2002/台灣失智症協會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adatada2002/videos(十多位醫師的叮嚀影片、互動式運動影片、手作影片、律動影片等持續更新)1 .線上電影/綜藝節目居家照顧失智家人不知做什麼嗎?如果您家人喜歡看電影或追劇綜藝節目,以下節目也許可以試試看哦!每位失智者的喜好及專注度不同,請為失智家人選擇最適合的影片,以及觀看的時間。觀看影片時,請與家人分享或討論,並適時起身動一動哦!◎國家圖書館線上電影 (需要申請閱覽証)https://www.ncl.app.visionmedia.com.tw/video◎包青天(電視劇)https://pse.is/3h6wa4◎白鷺鷥的願望(電視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liw-5jp-g◎華視天王豬哥秀:現代嘉慶君(綜藝)http://yt1.piee.pw/3grqdc◎草地狀元 (台灣各行各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4vuXgV5ng5IM9u5lI19-FA◎鑽石鑽石亮晶晶 (台灣之美)https://shows.cts.com.tw/shows_prog/society/140.html◎(我愛)冰冰show /中視(綜藝)下午13:00(周一-周五) 晚間20:00(周六) 下午14:00(周日)http://new.ctv.com.tw/ProgramList◎台灣的歌 /八大 (歌唱)周二~周六 上午06:00https://www.gtv.com.tw/mobile/programSchedule.php◎美鳳有約 /民視 (美食)周一~周日 中午12:30-13:00 下午17:30-18:00(六日無)https://reurl.cc/ZGa7WA◎大陸尋奇 /中視 (風景)上午08:00/下午14:00(六) 上午06:00/下午17:57(日)http://new.ctv.com.tw/ProgramList2. 線上博物館/美術館居家照顧失智家人不知做什麼嗎?如果您家人喜歡逛博物館或美術館,以下影片也許可以試試看哦!每位失智者的喜好及專注度不同,請為失智家人選擇最適合的影片,以及觀看的時間。觀看影片時,請與家人分享或討論,並適時起身動一動哦!◎谷歌線上展覽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search/exhibit?project=exhibits◎台北故宮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台灣博物館線上展覽https://www.ntm.gov.tw/onlineexhibitionlist_189.html◎台灣博物館https://www.youtube.com/user/NTMuseum◎科博館線上博物館https://www.nmns.edu.tw/online-museum/catalog/◎奇美博物館線上古典樂https://pse.is/3fttxs◎奇美博物館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1_h6BWlAbRLP0MnRi4LzQ◎國立台灣美術館線上展覽https://www.ntmofa.gov.tw/links_1208.html◎歷史博物館線上展覽https://www.nmh.gov.tw/informationimgs_69.html◎北京故宮https://www.dpm.org.cn/shows.html◎東京富士美術館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okyo-fuji-art-museum◎東京國立博物館https://www.tnm.jp/modules/r_exhibition/index.php?controller=hall&hid=10◎大阪市立美術館https://www.ss.net.tw/collection-84.html◎日本森美術館https://www.mori.art.museum/en/◎日本足立美術館https://www.adachi-museum.or.jp/en/◎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undefined&page=2&direction=fwd◎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https://www.metmuseum.org/exhibitions/listings/2020/gerhard-richter-painting-after-all/exhibition-guide◎紐約古根漢博物館https://www.guggenheim.org/collection-online◎荷蘭梵谷博物館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van-gogh-museum◎巴黎奧賽美術館https://reurl.cc/rgdRpE◎巴黎羅浮宮https://www.louvre.fr/en/visit◎大英博物館https://britishmuseum.withgoogle.com/3. 大自然影片居家照顧失智家人不知做什麼嗎?如果您家人喜歡動物或大自然,以下影片也許可以試試看哦!每位失智者的喜好及專注度不同,請為失智家人選擇最適合的影片,以及觀看的時間。觀看影片時,請與家人分享或討論,並適時起身動一動哦!◎台北市立動物園(15支2-4分鐘)https://www.youtube.com/user/TaipeiZoo◎奇妙的動物(32分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ugAiynzJM◎城市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S_RGXqljA◎山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2gb0MKJlo◎叢林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Wr5TCbumI◎島嶼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PbriKs_sI◎沙漠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RkWO5g2HE◎草原的聲音(10小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jbyeztpd4(需要時,可自行加快影片播放速度)參考資料英國Alzheimer’s Society UK COVID-19 tips for caregivers加拿大Alzheimer Society of Canada COVID-19 tips for caregivers美國Alzheimer Society USA COVID-19 tips for caregivers澳洲Dementia Australia COVID-19 tips for carer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前副總統陳建仁接疫情中心召集人? 總統府也說話了
前立法委員郭正亮今(28)日於政論節目稱,傳出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謂「召集人」相關議題,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謠言,嚴重悖離事實,總統府、行政院也未曾有郭委員所稱討論。張惇涵說,既然自始沒有討論,更沒有後續的相關議題。張惇涵說,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實施辦法》,指揮中心的組織是由「指揮官」統一指揮,並沒有「指揮中心召集人」這個職務。郭委員擔任過三屆立委,應該熟稔相關法規,若聽聞此類無中生有的訊息,應該可以協助澄清。張惇涵重申,在野黨及部分人士近日炒作撤換陳時中指揮官,是沒有必要的政治操作,政治語言對防疫也毫無幫助。陳時中指揮官跟在第一線打拚的防疫人員,依照專業進行疫情研判和防堵疫情;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統籌各部會協助防疫能量,以及推動紓困方案;蔡英文總統與國安團隊,從國安角度跟戰略視野,掌握並加速推進疫苗進度,並部署國內經濟、金融、國安面向的穩定措施。執政團隊各司其職、各有分工、互相協助,執政團隊上下同心協力,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克服這波又快又急的疫情挑戰。張惇涵並呼籲,我們要落實的防疫工作,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尤其是明天起適逢週末,呼籲大家非必要、別出門。大家一起做好這些,才是對防疫有意義的事。此時此刻,需要的是全民團結一致,落實防疫措施,最不需要的,就是這些干擾防疫工作的政治口水。
-
2021-05-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懶人包/萬一「封城」該準備哪些東西? 「4大類防疫物資」家裡不能缺少
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台灣確診人數每日都破百例、本土確診案例也已累績達六千多例,對此政府將防疫警戒提高至「第三級警戒」至6月14日;雖然目前還沒有到必須「封城」的等級,但萬一真的「封城」了民眾該怎麼做?要準備什麼民生必需品、糧食、藥品、急救物品做緊急因應?對此元氣網幫大家整理一些必備的清單,讓大家在防疫期間能有所準備。一、食品類:能久放、好收納,份量以一個月為主(依家中人數調整份量)「封城」就是為了讓民眾減少外出機會、避免搶購潮,建議事先準備一個月的適量糧食。1.可久放的主食:像是米、麵、泡麵、麵粉、麥片、奶粉等。2.可久放的食品或真空包裝:冷凍食品、巧克力、乾糧、沖泡飲品湯品、調理包等。3.儲存飲用水、礦泉水:若遇到停水,多準備一些飲用水可以防萬一。封城期間還是有可出外採購的機會,囤糧食適量就好,別過度採買。須注意食品的效期、外包裝是否完整,於家中保存時存放在乾燥的陰涼處、避免高溫曝曬,建議可準備多種不同口味與種類的食物,讓封城期間能均衡飲食。二、常備藥品:備妥急救箱,藥品須檢查效期、並一次補齊家中通常都會準備一些常備用品與急救箱,若已經有急救箱的請檢查已有的藥品效期與藥品品質、並補齊所需之常備藥品,若沒有急救箱的現在開始準備也不遲。◎外傷急救:優碘、生理食鹽水、燒燙傷藥膏、棉棒、敷料(紗布/OK蹦/人工皮等)、繃帶、消毒過剪刀◎常備藥品:感冒藥、消炎藥、止痛藥、退燒藥、退燒貼片、止瀉藥、腸胃藥、止癢藥、蚊蟲叮咬藥膏◎慢性病處方藥:目前醫療院所門診降載,慢性病病友可憑醫師連續處方箋,前往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或是到部分醫院所增設的慢籤「院外領藥服務窗口」。三、防疫物資:口罩、酒精、體溫計,防疫三寶適量補貨不囤貨新冠疫情持續至今,相信大家都有基本的防疫觀念;即使只待在家裡,防疫物資的準備也是不可或缺,「口罩、酒精、體溫計」三大防疫用品必須備妥。口罩的量也是以一個月的分量為主(依家中人數調整份量),建議提早開始準備,無須過度囤積。若封城期間覺得身體不適,務必用體溫計測看看有無發燒,萬一同時出現倦怠感、沒有嗅覺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防疫專線。若封城期間必須出外採買物資,也建議多備一些乾洗手、濕紙巾、拋棄式雨衣、護目鏡等,讓防疫萬無一失。四、日常用品:買齊居家日常必備品,以不囤貨為原則衛生紙、肥皂、沐浴乳、洗髮精、洗面乳、洗衣精、衛生棉、尿布、漂白水等用品原本就是居家必備,封城前建議多備幾份、以適量不囤貨為原則,若擔心不夠用(例如衛生紙),封城期間若真的需要,仍有出外採購的時機,不需大量囤貨於家中。而最近台灣適逢缺電,常常發生停電的狀況,為避免停電時一片漆黑的不方便,建議封城在家可事先備妥相關應急物資,像是手電筒、電池、蠟燭、行動電源、打火機、等應急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至於會不會嚴重到發展為「封城」? 大家先不必過度緊張與悲觀,提前先做好準備不是壞事,「4大類物資」可多備幾份但別過度囤貨,只要這段期大家遵守政府與防疫專家的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乖乖待在家中防疫,必須要外出的民眾則乖乖的遵守戴口罩的規定、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所用酒精消毒手等,疫情就不會更嚴重的發展,以上4大類防疫清單,希望讓民眾有心理準備度過封城之日。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物資別亂囤!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不斷蔓延,防疫勤洗手、戴口罩早已成為大家的日常,但在環境清潔與消毒中,仍不可忽視其危險性。常見消毒產品    用對時機、正確保存很重要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酒精、漂白水、乾洗手、次氯酸水等,主要分成包括酒精與含氯水溶液兩大類。而使用這些消毒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的時機、位置與保存方式,才能正確殺菌,同時兼顧使用化學藥劑的安全性。(推薦閱讀: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酒精、乾洗手    這樣做效果打折扣酒精與乾洗手類型的消毒用品,使用起來方便、穩定性也較佳,但是,當雙手有髒污或傷口,沾到血液、體液時,其殺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頻繁使用酒精亦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使油脂流失、容易造成皮膚乾裂。因此,許書華建議,平時應優先選擇濕洗手或以濕紙巾擦拭乾淨,無法濕洗手時,再以酒精或乾洗手液輔助消毒。此外,酒精屬易燃物,應盡量遠離火源,避免大範圍、高濃度的噴灑,像是廚房等環境,若有一點火光,就可能造成爆炸,使用上要更為小心。(推薦閱讀:富貴手洗手洗到乾裂、脫皮怎辦? 醫揭「關鍵4習慣」:第三點常忘記)含氯消毒液    不可直接用在皮膚漂白水及次氯酸水等含氯消毒液,則僅限於環境消毒,不可直接使用於皮膚上,由於含氯消毒液具有的刺激性,可能導致膚、黏膜、呼吸道刺激,更甚者,還會有灼傷的危險。許書華特別強調,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戴塑膠手套,並以布類沾濕擦拭為主、不要直接噴灑,以免吸入造成呼吸道傷害。(推薦閱讀:戴手套雙手老是紅又癢? 敏感體質8食物連碰也不能碰)正確保存、避免過度囤積    防疫措施要做好「不當的保存,囤再多都是沒用的,因為效果會打折。」許書華提醒,消毒用品應置於不透光、陰涼的環境,避免日曬高溫空氣接觸,尤其含氯消毒液穩定性較差、不易保存,所以,還是切勿囤積過多,需要時再購買即可。最重要的,勤洗手、正確穿脫戴口罩,是消毒用品無法取代的重要防疫措施。除此之外,平日身上可以多配備分裝的小罐酒精或次氯酸水,以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出密閉的高風險區域時,隨時進行簡單的消毒作業。延伸閱讀: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提醒:防疫落實 才能撐到疫苗抵台
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強調個人責任,即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若不能把群聚降到十人以下、現行措施落實度再提高兩成,恐怕到六月中還是會維持每天一、兩百例新增確診。陳秀熙表示,如果將現行措施落實九成以上,疫情就有機會在六月中旬受到控制。與其他的國家相比,台灣三級警戒措施算是嚴格,可惜社會大眾落實程度不夠嚴謹,國人務必忍耐、共體時艱,才能平安撐過等待大量疫苗抵台的這段時間。公衛學者任小萱分析四十一國家公衛防疫措施,結果發現,要降低傳染他人的機率,前三名最有效措施為限制聚會在十人以下、停課、多數公司停班,如果同時實施上述三項措施,疫情可走向收斂。不過,台灣雖已限制十人以下聚會、全面停課,但未要求多數公司停班,僅要求半數員工異地上班;此外,傳統市場、賣場等地仍是人潮聚集,全島已無縣市倖免於疫情。陳秀熙表示,萬華爆發社區群聚感染之際,台灣整體公衛防疫措施落實度只有四成六,明顯已經鬆懈,導致疫情失控擴散。目前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落實度僅七成五,將導致六月中旬仍然是每日新增上百例確診個案,重症死亡個案不斷出現,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感染者真的無症狀?一表了解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
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病毒量相同,無症狀感染者復原較快無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並非沒有受到新冠病毒侵害。美國醫療新聞網《網路醫師(WebMD)》的報導指出,研究者掃描了無症狀確診者的胸腔後發現,其中有許多毛玻璃狀的陰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這是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普遍看到的現象,這些陰影是肺臟受到感染的表徵。《自然》期刊說明,部分研究顯示無症狀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與有症狀的患者相當,然而無症狀者清除病毒的能力較佳,因此感染的時程相對較短。英國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傳染病研究員穆格・塞維克(Muge Cevik)解釋,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能較快的中和入侵的病毒,但並不代表他們身上的免疫反應比較強或耐受度較高,可持續較久的時間,證據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反而有更穩固、持久的中和抗體反應。根據國內研究顯示,事實上,在接觸的病毒後到發病前的這段時間,也就是症狀尚未出現時,是新冠肺炎最具傳染力的時期。加上身邊可能存在無症狀患者,防不勝防,因此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持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是有效自保的最佳解方。參考資料:.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what-we-need-to-understand-about-asymptomatic-carriers-if-were-going-to-beat-coronaviru.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811/asymptomatic-covid-silent-but-maybe-not-harmles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4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30/covid-19-asymptomatic-coronavirus-how-common-is-it-and-can-its-spread-be-contained.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31-4/01.PDF
-
2021-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措施再不嚴格落實 台大公衛估六月中仍日增百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心昨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但台灣手上沒有疫苗作為防疫武器,醫療量能也已緊繃到臨界點,指揮中心只能每天叫大家「盡個人責任」,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遵守聚會辦公人數限制等。然而,這些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NPI)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令人在六月中看到疫情趨緩的曙光?公衛學者根據實證及模型推估的結果是,台灣現在的NPI恐怕做得不夠,若不能把群聚降到十人以下、限行措施落實度再提高兩成,恐怕到6月中還是每天一、兩百例新增確診。感染症專家也說,這段延長期如果觀察疫情未見降溫,就算是不整個升四級,或許也應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透過直播表示,以色列雖然疫苗施打率冠全球,現在每天僅新增20幾人確診,但不能誤以為這都是疫苗的功勞,因為在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以前,是靠著兩次嚴格的封城,將以色列民眾原本鬆懈的防疫行為重新上緊發條,才能達到現在的防疫成就。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有研究分析41個國家不同情境下的NPI措施效益,並且依照實施和解封時程排序,結果發現,要降低一個人傳染給其他人機會(即有效再生數R0值下降),前三名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聚會在十人以下(可降低42%R0值),其次為停課(可降低38%R0值)、多數公司停班(可降低27%R0值)。任小萱表示,如果疊加多項NPI措施,例如同時實施上述三項NPI,可望將有效再生數降到一以下,疫情會走向收斂。陳秀熙重建台灣這波疫情的流行病曲線,發現,疫情最初於萬華現蹤時,台灣整體NPI落實度其實已經鬆懈,只有46%,導致疫情不受控地擴散出去。各項升級措施實施後,目前落實度仍然只有75%。陳秀熙推估,落實度僅75%,將導致疫情持續到六月中或更久,到時每天還是新增一、兩百例,重症死亡個案不斷出現,造成醫療量能極大壓力。若現在就將現行措施落實到90%以上,可望在六月中旬看到疫情受到控制。目前台灣已經限制聚會要十人以下、停課,但並未實施大多數公司停班,僅要求半數員工異地上班,另外也看到傳統市場、賣場等地方還是有不少人聚集,也陸續傳出了確診,全台灣已無一縣市倖免於疫情。對此,陳秀熙在直播後接受電話採訪時,表達高度的擔憂。他觀察,台灣三級警戒措施內容已算嚴格,但目前社會落實程度應只有75%而已,仍不夠嚴謹。要平安撐過等待疫苗的時間,他沈重呼籲社會大眾「不能放鬆、共體時艱、忍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公衛模型加上國外經驗的推估結果,已經有點「升級的味道」,如果延長三級警戒期間看到疫情控制不下來,或許可以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好戴面罩!專家指導疫情期間上醫院 注意10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高,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疫情期間醫院真的危險嗎?得延後就醫嗎?度過44天部桃疫情危機的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昨天線上開講提出「安全就醫指南」,強調不得已必須到醫院看病時,務必做到「口罩戴好戴滿」、「手部隨時消毒、勤洗手」,甚至最好戴面罩,做好萬全的防護。別在醫院進食 離院換口罩醫院真的危險嗎?徐永年指出,在疫情期間,醫院可以是安全的,因為醫院做了很多安全措施,如清消、實名制、乾洗手或洗手液、TOCC疫調、戶外篩檢、遠距看診等;但是醫院也是不安全的地方,因為新冠病毒一直在進化中,這波疫情為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高,無症狀患者多,一般人難以辨識是否染疫,若無症狀者在醫院進出的話,有被傳染的風險,如果必須要去醫院,一定要做好防護。在疫情期間,如果真的一定要去醫院時,徐永年強調,一定要「口罩戴好戴滿、洗手要洗好洗滿」,最好還要戴面罩,因為許多人習慣摸臉和鼻子,就易沾染病毒病菌,建議每做完一個動作就去洗手,更不要在醫院裡面進食,也盡量少上醫院的廁所,離開醫院後要換新口罩,然後再洗手,避免染疫上身。陪病者 最好固定一個人在疫情期間,需要化療、洗腎等患者,並無法中斷治療,徐永年指出,他們必須持續就醫完成療程,建議應先做快篩再做治療處置,但提醒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動作一定要做。針對洗腎病患詢問疫情期間是否有居家替代方案,徐永年指出,居家腹膜透析必須學習消毒等程序,宜與醫師討論。對這些比較虛弱的病人,會建議戴著面罩,至少在醫院有人迎面走過來的時候,可以預防空氣中病毒的傳播。就醫或住院陪病的家屬最好固定,徐永年表示,化療、洗腎、骨折住院病患等更須注意,建議陪病最好固定一個人,大家可多利用3C的設備聯繫,減少接觸,避免染疫。民眾如果一定非得要到醫院,戴面罩也可以保護自己,目前觀察在門診診間及候診室約有百分之十的病人及家屬,也開始戴面罩進行防護。慢性病處方箋 可就近藥房拿徐永年指出,如果生病是非緊急的話,大家就不要去醫院看病,慢性病患者可利用遠距醫療看病,取得慢性病處方箋到住家附近藥局或藥房拿藥,有三個月時間不用到醫院,避免染病。徐永年強調,如果有懷疑症狀發生時,盡量趕快去做篩檢,避免後續造成問題。新冠肺炎流感化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目前陸續有疫苗進來台灣,若要避免染疫,要盡可能的快點去打疫苗。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多數民眾也提升了日常的個人防疫,可謂台灣最強的防疫措施。平時除了平常戴好口罩、勤洗手外,不少人現在也都會時時配帶酒精噴霧在身上,以利隨時做消毒。但怎麼噴能有效消毒?來看專家怎麼說! 為何酒精能防武漢肺炎?關鍵在破壞防護罩! 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指出,酒精之所以可以防範武漢肺炎病毒,關鍵在於可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病毒的防護罩:生物膜,並更進一步將其消滅,達到消毒的效果。而消滅一般沒有生物膜的細菌、病毒自然更不在話下。 95%高濃度酒精消毒能力更強?專家:並不會。 不過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高粱、威士忌能做體內消毒?專家:頂多「精神消毒」 不少人認為威士忌、高粱等有助於體內消毒,以前述同樣的道理來看便可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些酒精性飲料對病毒並起不了任何作用。另一方面,染疫後武漢肺炎病毒會往肺部移動,是酒精飲料無法到達之處,以此觀點來看體內消毒也不成立。提醒民眾日常飲酒適量為佳,別誤信喝酒能對體內進行消毒,此言論聽聽就好,頂多做到「精神上的消毒」,解解防疫期間大家一同守護台灣無法出遊之愁。 酒精:水=3:1稀釋,95%變75%可消毒! 民眾手邊的若為95%的酒精也不用灰心,招名威教授表示,濃度的較高的酒精雖不具有消毒作用,但可透過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使其也具有消毒的功效。方法很簡單,將酒精和純水以3:1的方式倒在一起即可。不過也提醒,此方法僅能用在濃度較高的酒精上,濃度較低的酒精倒在一起僅是份量增加而已。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專家:別省,直接對著噴! 酒精消毒的方式百百種,最常見的就是直接噴手、噴物品,或是噴了酒精之後再以紙巾進行擦拭,或等上數十秒,也有人為了節省物資會先噴個幾滴再抹開,噴在手上時也有不少民眾會向洗手一般搓揉。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酒精噴下的當下就會發揮作用,不需要特別等待,且酒精是會揮發的,揮發後便失去效果。等數十秒,該次恐怕僅消毒被噴灑到的地方。若是噴灑後再用紙巾等物抹開,雖然可能可以將酒精帶到其他位置,但範圍過大也更容易揮發失去效用。而只噴了幾滴,自然更容易揮發,效果也相當有限。至於民眾對手部噴灑酒精後會先搓揉,通常時間並不會太久,幾秒內就完成,範圍也不大,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在揮發時間及擴散範圍間取得平衡,達到完整的手部消毒,但還是提醒量要足夠,一兩滴效果還是有限。 招名威提醒,民眾在購買酒精時,應挑選75%的酒精或自行稀釋。噴酒精時,應直接對著欲消毒的地方進行噴灑,包括手或物品,此消毒方式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防疫不能單靠酒精,平時還是應確實佩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遮好口鼻,並時時勤洗手做好手部清潔。做好防疫,一同度過這次的難關。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來?你該知道的10項防疫指南
全台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對所有人的日常造成深遠影響,當防疫成為生活新常態,該如何因應?元氣網整理了和新冠肺炎相關常見問題,希望能有助大家面對新冠挑戰。1、症狀/新冠、流感和感冒有何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約10%至30%是無症狀患者,但不少發病患者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的症狀很類似,沒有特異性,容易混淆而影響診斷。周百謙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方式,如果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就會在空氣散播時進入周遭人的鼻腔或口腔作暫時性的存留,初期會以上呼吸道的症狀為主,如鼻塞、流鼻水、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屬於輕症症狀,和感冒症狀相似。>>相關新聞2、確診/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相關新聞3、足跡/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相關新聞4、快篩/該做快篩嗎?全台社區篩檢、快篩站報你知!全國防疫警戒升為第3級後,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篩檢站目的是讓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的民眾及早採檢,確診後可盡速隔離,並非給無症狀或沒相關接觸史者「沒事驗看看」。各縣市政府對可接受篩檢民眾規定不同,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確認。若有相關需求之民眾,記得攜帶「身分證」和「健保卡」。>>相關新聞5、就醫/疫情期間不敢就醫?4步驟完成線上看診本土疫情升溫致許多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大醫院也紛紛宣佈降載、暫停非必要醫療導。而家裡有該去醫院複診的慢性病患,又擔心去醫院風險太高。對此,許多醫院推出了新冠因應措施,讓民眾在家就可以選擇「通訊診療」。健保署表示,適用通訊診療的對象,原為衛生局轉介後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但隨著防疫警戒升級,健保署宣佈將門診病人納入視訊診療對象之內,暫定至110年5月28日為止。>>相關新聞6、口罩/是否要戴2層口罩才有防護力?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相關新聞7、住家/開窗通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相關新聞8、外出/出門採買返家後該馬上洗澡?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相關新聞9、交通/搭乘大眾運輸、電梯該如何避免感染?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病毒的傳播會受空調的影響」,也就是說車廂中的病毒會透過中央空調來散播。「站在車門附近」的位置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當乘客擁擠地站在車門附近時,空調會難以自由流動,病毒會集中在人群上方。常見的密閉空間還有電梯,山川教授表示因為電梯裡的空間很平均,在理論上每位搭乘者的感染風險並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要去較高樓層,或是逗留時間較長的人,站在最裡面的位置會比較安全。>>相關新聞10、飲食/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相關新聞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安全?效果最差?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預防接種疫苗被視為可能力挽狂瀾的解方。台灣在3月22 日起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但打氣疲弱,與疫苗相關的負面訊息、擔憂罕見血栓副作用等,一直未曾停歇。截至5月9日,台灣手上逾30萬劑AZ疫苗,用掉9.2萬劑,還有20萬劑得跟即將到期的有效期限賽跑。「AZ太便宜、效果不好?」「很多國家都不打AZ,一定是不安全?」「打AZ會血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看到民眾一連串的疑惑,日前舉行記者會,詳解新冠疫苗10大迷思。迷思1: 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施打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仍受經濟衝擊;未來各國都完成疫苗接種、優先開放國門,台灣不可能繼續鎖國防疫。另外,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打了疫苗就有「群體免疫力」,自己就能不打了,實際上,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有7成以上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機會讓病毒漸漸消失;且群體免疫只能維持短時間,以麻疹疫苗為例,在台灣接種率達95%,但只要世界有麻疹疫情,台灣也一定會有個案。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長期流行病毒,一旦感染就有1至2成重症、2至4%死亡率,不打疫苗是冒風險。迷思2:打了新冠疫苗就代表不會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了?李秉穎:目前歐美核准的疫苗都能將近100%預防重症住院,但研究發現,疫苗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給他人。也因此,即使接種疫苗,仍應勤洗手、佩帶口罩、不碰眼鼻口,以降低感染風險。迷思3: 新冠疫苗為什麼要打兩劑?李秉穎:歐美目前核准的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因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接種第一劑疫苗事先幫免疫系統「上課」,讓免疫系統學會辨識病毒、學習對付的技能;打第二劑就像是「複習」,讓免疫反應蓋起高樓,依照時程打完2劑才有完整保護力。迷思4:病毒會變異,打了疫苗也會失效?李秉穎: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容易變異。歐美核准的疫苗對於某些變異病毒株仍具有一定保護力,但對某些變異病毒株,如南非株的保護效果確實變稍差。至於以後需不需要使用新的新冠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仍須更多研究結果。根據台灣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的經驗,腸病毒也常變異,但一支疫苗也可對抗。迷思5:AZ疫苗價格最親民,所以效果最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是因為AZ承諾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方式提供腺病毒載體疫苗。依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歐美目前核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同樣接近100%,歐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也顯示,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接種者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及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若以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4到6成來看,目前新冠疫苗,不管是腺病毒載體或mRNA疫苗,保護力早已超過標準。迷思6:多國限打AZ新冠肺炎疫苗?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黃玉成:限打的情形發生於歐盟部分國家,歐盟藥管局評估,雖疫苗可能導致罕見的血栓副作用,但仍評估AZ疫苗接種益處大於風險,仍建議接種。歐盟各國依據國情與疫情不同,調整AZ疫苗的施打政策。迷思7:新冠疫苗有可能造成血栓的不良事件,要不要打?黃玉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英國藥品暨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以及其他國家的最新數據,疫苗與血栓相關性似乎合理但尚未確認,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仍建議民眾繼續施打。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造成罕見腦靜脈血栓CVST的機率比施打新冠疫苗高,意即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嚴重危害更值得擔心。歐盟藥管局近日雖將血栓列為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效益,遠大於可能帶來的風險,建議繼續接種。台灣基於歐盟資訊建議:民眾接種前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同時現階段正在使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族群接種前後應停藥至少28天。迷思8:新冠疫苗研發與測試太倉促,所以並不安全?呂俊毅:疫苗或新藥研發過去費時10多年為常態,主要是依研發流程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床,每一期都要花費兩三年時間。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也花了4年多。新冠疫苗研發僅有一年不到,並不是把上述的研究流程跳掉,而是法規上的彈性解釋,把每個流程的時間壓縮並重疊,如動物實驗做到一半之後,若無問題就進行第一期臨床;第一期臨床做得差不多了就做第二階段等,沒有省掉任何一個步驟,也沒有放棄該有的科學要求。所有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都有經過嚴謹的審查及檢驗程序,目前採購的疫苗都經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品管理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才能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專案輸入許可。開放施打後,也持續追蹤接種者的身體狀況,以監測疫苗的安全性。有些人也會在意,為什麼AZ疫苗是韓國廠產的,甚至質疑韓國廠品質不佳?這是因為AZ先前並沒有做疫苗,而是委託全球各地的疫苗公司協助生產,在亞太生產國為韓國、印度、澳洲、泰國等,所委託的疫苗工廠都經過認證許可,韓國廠也屬世衛COVAX供應鏈一環,很多國家都有使用,都符合國際法規認證。迷思9: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呂俊毅: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是正常的,這也是疫苗發揮功用的訊號。常見副作用包含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發燒、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因此,打完疫苗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不必緊張,需要時找醫生諮詢或用藥即可緩解不舒服。常見於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只要在接種後發生都會需要通報,但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新冠疫苗統計資料,自3月22日疫苗開打至5月10日,疫苗接種約9.2萬劑,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438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410件、疑似嚴重過敏3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5件。迷思10:新冠疫苗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呂俊毅:目前歐美核准使用的疫苗成分,並未包含具活性的新冠病毒,這代表新冠肺炎疫苗並不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不過,疫苗接種需要2週才會產生免疫力,目前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才算完整接種,因此過程中也有可能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建議接種疫苗後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免感染。用疫苗預先建構台灣的免疫防火牆李秉穎說,國際及早完成疫苗覆蓋,有可能讓新冠病毒「傳不下去」,進而讓病毒消聲匿跡。儘管現在有變種病毒威脅,但以目前資料分析,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是「來自星星的你」(意即外星人),否則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呂俊毅說,台灣目前確實染疫風險很低,有些人會認為是不是台灣就先不要打疫苗?但此說法要成立有一個前提,就是感染率必須一直維持這麼低。假設有人可以保證,台灣感染率可以一直維持,那就可以不用打AZ,可以繼續等,等有沒有更安全的疫苗,「可是,誰能保證?」呂俊毅說,打新冠疫苗需要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若等到疫情爆發、因為風險增加才要打, 可能來不及。應該在疫情還沒來之前做好準備,透過施打疫苗建構免疫力。(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AZ疫苗又期待又怕?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5-24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快篩,驗了,真的會「安心」?
台灣疫情大爆發之後,快篩、普篩、廣篩這幾個關鍵字又滿天飛。快篩雖快 技術上比較不準「快篩」,顧名思義就是快,但在檢驗技術上,快就會比較不準,因為過去PCR需要大台機器,從採檢體到準備檢體的各階段前置作業,一直到上機,差不多要一整天,通常無法在社區進行。在公共衛生運作上,例如我們要了解社區是否爆發C肝或愛滋病感染。傳統上,就是一群公衞護士到社區開「臨時檢驗站」,找村里幹事吆喝大家來「篩檢」。傳統快篩通常攜帶方便,很像驗孕棒,只要一滴血或一滴尿就可以初步診斷,缺點就是相對的不準,所以每個產品都要用臨床試驗來了解敏感性、特異性、偽陽性率、偽陰性率,這些是重要的檢驗品質指標。高敏感性試劑 偽陽性高簡單來說,高敏感性的試劑就是「寧願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一人」;高特異性則是「寧錯放一百,也不願冤枉一人」。高敏感性使偽陽性高(因為會錯殺許多人),這類快篩都需要PCR檢驗來確診。這種兩階段策略在公衛上很常用。一方面快篩試劑比較便宜、速度又快,所以陰性的個案可先不理,集中資源對初步偽陽性者做進一步檢驗。但公衛界面對的傳染病,很多都是「慢性」的傳染病,使用兩階段的策略可以反應,COVID-19傳染力如此迅速又強,快篩應該怎麼應用?快篩須與RT-PCR合併使用快篩的另一個功能是第一線醫師用藥,最有名的就是流感快篩,克流感必須在發病早期用藥才有效用,而這個藥的安全性不錯,所以一次門診便可決定要不要先投藥。但這個功能在新冠病毒上用不到,因爲夠安全有效的口服藥還沒上市。因此,快篩當前最重要的用途,必須與RT-PCR合併使用,如同台大醫院全院篩檢,所有受檢者兩項檢驗同時做,快篩結果為「暫定」,陰性的人可先鬆口氣,陽性得擔心。同時進行基本防疫隔離,陽性檢體優先檢驗,以便確定是否是偽陽性。低風險下快篩是「庸人自擾」這個作法讓大部分人心安,否則上萬人檢驗,就算廿四小時三班檢驗,一顆心七上八下等結果,其焦慮和不安,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快篩適合在一般工作場所或家中使用嗎?答案是,這取決於您的風險。在極低風險的情況下,快篩是「庸人自擾」。假設某大電子廠決定對一萬名員工普篩,但廠裡完全沒有接觸史,假設陽性個案為零,但老闆覺得驗一下比較心安,所以購買了一萬個快篩試劑。再怎麼好的快篩,偽陽性率都有好幾個百分點,所以這家公司會有數百名員工「偽陽性」。本想「驗一驗,安一下心」,結果愈驗愈不安。因此,指揮中心一再強調,沒有接觸史,且平常自我保護做得很好的人不要「亂篩」。最重要戴罩勤洗手、不亂跑不過,民主國家,任何人說︰「我想檢驗看看難道不行?」答案是,在疫情時,如果隨便做快篩,會擠壓已緊繃的醫療資源,所以原則上不建議,這應可算是一種公德心。這段時間最重要的還是「戴口罩、勤洗手不亂跑」,而不是檢驗。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只能用4小時?專家教你防新冠病毒跟回家
台灣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許多人在家上班上課,但仍有不少人堅守工作崗位,一般人在外面接觸很多東西,很害怕把病毒帶回家,居家防疫該怎麼做?宜家居家護理所執行長、護理師李姉穎將於明天(25日)線上開講,傳授「防止新冠病毒跟回家,居家環境與衣物如何清潔?」方法。外出最好多準備一套便服防疫期間,避免病毒跟著回家,李姉穎建議,一般人外出或工作時應多準備一套便服,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備用口罩等,返家進門前,全身應先噴灑酒精乾洗手殺菌,鞋子也要噴一下,再將鞋子放置於陽台等通風處風乾;回到家中,立刻脫下口罩反摺,用酒精噴灑後以密封袋收納後丟掉,更要洗臉洗手洗脖子,更換衣服後再洗手一次。換洗衣服反脫再丟籃子李姉穎提醒,要洗的衣服必須反脫下來,避免沾染到病菌,分放兩個洗衣籃洗衣,一個籃子放淺色衣服,可以稀釋的漂白水(次氯酸鈉)清洗殺菌;另一個籃子放深色衣服,清洗時水溫改變即可消毒殺菌了。由於冠狀病毒生長會受溫度、濕度影響,李姉穎指出,溫度大於30℃、濕度大於50%超過30分鐘,即可減少病毒活性,所以棉質衣物可用溫度40℃清洗,麻製品其他衣物可用55℃左右清潔,清潔完可立刻用烘乾機烘乾,部分衣服也可用熨斗、掛燙機來達到殺菌效果。李姉穎強調,稀釋後的漂白水,必須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才不會影響效果。有些物品不能使用漂白水消毒,包括金屬(不鏽鋼例外)、漆面材質、天然羊毛、蠶絲、尼龍材質、染色衣物等。還有隨身戴或帶的眼鏡、手機殻、環保杯、耳環、項鍊等物品,每天都要以75%酒精、清潔劑等清洗清潔。門把、手機等應酒精擦拭居家環境清潔方面,李姉穎表示,家中的臥室、客廳沙發最容易沾染病菌病毒,若家中有自主健康管理者更須注意避免染疫,應以漂白水徹底消毒,並且要保持室內通風,30分鐘後再以清水清潔一次,才具有殺菌效果。小朋友的塑膠玩具,則可用肥皂水清潔乾淨後風乾,如有用漂白水浸泡,也是浸泡30分鐘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她指出,居家的各種把手,例如進門的門把、冰箱把手、電燈的開關等,以及鑰匙、悠遊卡、皮包、手表、手機等物品,每天都應該使用75%酒精噴灑擦拭一次,自然晾乾殺菌。醫用口罩只能使用四小時此外,李姉穎特別提醒,外科醫用口罩只能使用四小時,使用完勿亂丟棄。而隨身攜帶的酒精乾洗手,噴在手上後,必須手心、手背、指縫搓10秒,才具消毒殺菌效果。‧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提問互動。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母親在檢疫所連退燒藥都沒有」醫師:不要責怪任何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以來昨天首次以「校正回歸」的方式宣布統計案例,自16日起本土病例增加,7天確診共累計2365人,以17日單日406例最高,此後連6天每天病例數破300人;有網友詢問蘇怡寧醫師,表示母親被送去檢疫所後發燒,但連退燒藥都不給,他在臉書貼出回覆,該發生的已經發生,真實情況就是這樣,拜託不要責怪任何人。有網友傳訊詢問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指出「家人(母親)因為在5月初有進入萬華地區,我們擔心她染疫,於是在萬華區可以普篩的當天,就立即帶她去做快篩(結果陰性),將近一週後,她身體狀況開始有變化,於是我們又帶去中興醫院做PCR檢測(結果陽性)」。網友表示,昨天中午,台北市衛生局派防疫專車,沿路在萬華地區接載多位輕症的確診者,在專車上,這些確診者只有口罩,沒有任何隔離裝備;她們在2個多小時後抵達烏來的檢疫所,昨天家人整晚發燒至38.5度,且多次告知檢疫所人員,但人員回覆「這裏只是檢疫所不是醫院,所以沒有藥」。網友指出「於是,我們只好請求沒有被匡列的親友,緊急送退燒藥上山」;網友想詢問的是,輕症患者是打算集中在檢疫所自行康復,或變重症才能得到治療嗎?網友瞭解「醫療資源不足,要讓給更需要的人,但是,給退燒藥真的這麼難嗎」、「如果連基本的醫療都得不到,我們該如何在抗疫的這條路上更有信心的走下去?」蘇怡寧在臉書貼出對話並指出,「唉,看了實在很難過」,但在醫療過載的情況下真的就是這樣,他回覆對方「檢疫所不是醫療院所無法開藥,這種情況也只能拜託大家共體時艱,大家不做好防疫措施的下場就是這樣,很無奈,我們只能大家一起來承擔」。蘇怡寧表示,這就是之前一直苦口婆心地呼籲拜託大家配合,希望不要發生的事情;但是,該來的還是會來,畢竟,豬隊友真的太多了。蘇怡寧指出,有聽過美國紐約的同業說,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他們接到求助電話時必須快速把病人分級,簡單來說大概就是分ABC的概念,A是最嚴重的那一群應該救不起來只能不救,C比較輕你就自己乖乖待在家裡,再把中間B覺得比較有機會治好的收進來治療,大概就是這個概念。蘇怡寧解釋,雖然聽起來很殘酷很不可思議,但就是這樣,希望大家都能夠看到這些事情,也拜託不要責怪任何人,這時候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上忙了要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同樣是「勤洗手戴口罩,不要給我隨便出門!」蘇怡寧認為,之前大家都鬆懈了才會變成這樣,不要再不聽別人勸、我行我素,然後等變成這樣,又要抱怨別人沒有給最好的照顧;大家都盡力了,真的!再次呼籲,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我們大家一起撐下去,這兩個星期是台灣最重要的時刻。守住!台灣加油」。
-
2021-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病患如何居家照顧? 降低環境汙染風險這個不能少
新冠肺炎在台灣炸裂,每日新確診數都成長百人,負壓隔離病房已逐漸不敷使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可能先入住集中檢疫所外,也可能須在家1人1室隔離,等待衛生單位安排,同住家人居家消毒相當重要,所有可能遭受污染物體表面,都必須用稀釋漂排水或酒精清潔,降低病毒在環境殘留風險。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孝為表示,病毒擴散主要靠飛沫,飛濺距離約1至2公尺,因此人際互動需要用口罩擋住飛沫,但在居家或隔離旅館時,仍然有拿下口罩機會,當口水掉落到物體表面,不同材質病毒存活時間各有差異,塑膠可能會有1至2天,黃銅則可能約數個小時,都會導致環境污染擴散病毒。王孝為持續說明,在醫院要消毒1個床位,先要用稀釋漂白水盡可能噴灑所有牆面、地板、病床等,所有病人可能接觸或飛沫殘留地方,再使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利用物理與化學多種方式,希望能徹底去除環境微生物威脅,要一般環境這麼仔細比較困難,但仍然可以用稀釋漂白水盡量擦拭環境各角落。王孝為補充,大面積環境消毒,可以將漂白水配合清水,100倍稀釋使用,擦拭環境所有物體表面,在浴室廁所環境潮濕,病菌較容易滋生地方,則可用稀釋50倍漂白水清潔清洗;王孝為提醒,如果病人有咳嗽、打噴嚏、腹瀉等症狀,都會增加環境病毒量,危險區域清潔消毒時一定要非常注意。王孝為也說,漂白水消毒殺菌主要靠氯,但氯揮發成氣體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過敏等症狀,皮膚長時間接觸漂白水,也發生敏感機會也很高,清潔消毒環境時,一定要配戴口罩與手套保護自己,最好能保持空氣流通,平時外出則是配戴口罩與勤洗手,減少病毒入侵身體機會,感染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避免接觸 麥當勞宣布歡樂送暫停現金交易
本土疫情升溫,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麥當勞今天宣布,23日凌晨0時起,麥當勞歡樂送將全面實施線上訂餐、信用卡支付,暫停現金交易。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為了減少外送員與顧客接觸的時間跟機會,速食業者麥當勞今天宣布,23日凌晨0時至28日,麥當勞歡樂送將全面實施「線上訂餐、信用卡支付」,也就是消費者透過歡樂送網頁或手機APP訂餐後,僅開放信用卡線上結帳,暫停現金交易服務,敬請並感謝消費者支持配合。麥當勞表示,歡樂送也全面提供無接觸服務,消費者可在訂餐時於地址備註欄,註明「無接觸」與指定送達餐點的位置,麥當勞外送員也都配備專用酒精噴瓶,執勤時戴口罩及手套,致力提供消費者安心消費體驗。麥當勞19日起,暫停餐廳內用服務與洗手間使用,20日起全面實施政府簡訊實聯制,敬請顧客進入餐廳前配合完成登錄,體溫達攝氏37.5度請勿入內,共同維護安心的購餐環境。另外,北軒餐飲集團旗下兩大美式餐飲品牌-TGIFRIDAYS、Texas Roadhouse德州鮮切牛排因應政府防疫政策,即日起至28日期間,雙北地區共8間餐廳暫停內用服務,外帶、外送服務則正常營運與供應,台中3間餐廳也暫停內用,而FRIDAYS西門餐廳暫時關閉營業到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