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泡澡
共找到
162
筆 文章
-
-
2024-11-21 養生.抗老養生
94歲阿嬤血管健康度只有20歲、醫院也嚇壞!她曝「每晚在浴缸做一運動」
一名住在日本東北的佐籐秀女士(佐藤ヒデ)今年高齡95歲,去年接受健檢發現身體基礎代謝年齡只有36歲、血管軟硬健康度更只有20歲,護理師一度以為機器故障,但這台機器測量別人都沒問題,這數字連佐籐自己都感到很訝異。佐籐的同齡丈夫60歲就因病過世,兩個孩子也已獨立,因此接下來35年佐籐獨自住在出生長大的陸前高田市。佐籐分享自己每日的生活,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啟動洗衣機和電鍋後,用吸塵器打掃房間。早上6點25分打開電視跟著做收音機體操,雖然腰椎有點彎曲,還是能跟著做完第一節的部份。由於住在附近的姪子有時會來拜訪,佐籐會做2~3人份的早餐,如果有剩菜會留到午晚餐吃。每天泡熱水澡是佐籐必做的事,她會在浴缸裡像跺腳般活動腳踝500次,這就是佐籐為了健康唯一做的運動。年紀大胃口一如往昔 每天照吃三餐佐籐並沒有因為年紀大少吃一餐,每天都會吃滿三餐,早餐吃魚和納豆、中午吃蔬菜、晚上主要吃肉,也會喝點小酒,和姪子到居酒屋會被招待生啤,她表示也喜歡紅酒。很多人對她年紀大還能有如此好胃口感到訝異,佐籐認為如果上了年紀而感到精力不足,那可能是因為東西吃得愈來愈少所致。她表示母親80多歲過世,總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點可能是遺傳自媽媽,現在回想起來,直到晚年母親臉上都沒有什麼斑紋。佐籐表示自己有七個兄弟姊妹,自己排行老六,雖然所有手足都已經過世,但他們很多人直到臨終前都很健康,大姐在往生以前還在快走、二姐儘管併發過三次蜘蛛膜下腔出血,仍活到了100歲。經歷311震災 用手作娃娃找到目標與活力佐籐的丈夫去世後,她回到了出生和長大的陸前高田市開始打理家族企業。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的她80歲,房子被海嘯沖走了,隨後在組合屋住了大約三年。即使在這種困境下,她仍想著除了獲得援助,自己還能夠做點什麼。她按照在最初避難的社區中心學會的技術製作了一個絹織娃娃,送給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讓她非常感動。佐籐發現即使是這麼小的東西也能撫慰人心,讓她決定做更多,她那時從早到晚努力產製,在神社寺廟等放了約500隻玩偶,免費發放給參拜的人們。佐籐還向在311震災對日本伸出援手的台灣人表達感激之情,她表示很高興看到許多新朋友透過她製作的娃娃結識,自己在工作時建立起聯繫讓自身充滿活力,也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保持健康的最佳秘訣。資料來源/婦人公論.jp
-
2024-10-14 醫療.心臟血管
飯後泡澡好放鬆?醫警告恐誘發一可怕急症,泡澡最佳時間建議
經過了一天的忙碌,為了慰勞辛苦的自己,許多人會利用泡澡來放鬆身心、暖和身體。然而,飯後馬上泡熱水澡,卻可能給心臟和腸胃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原因與身體在消化和泡澡時的血液分配機制有關。 餐後血液聚集在腸胃道 泡熱水澡會增加心臟負擔 醫師葉宗儒曾在其個人社群「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中分享進食後消化過程的血流變化。當我們吃飽後,腸胃道需要更多的血液來幫助吸收營養和促進腸道蠕動,導致腸胃道的血流量明顯增加,而身體其他部分的血液供應則相對減少。此時,心臟就需要加快跳動,以確保身體各部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造成心臟需氧量的上升。而這整個過程通常需要2至4小時才能恢復正常。 醫師葉宗儒進一步說明吃飽後不要泡澡的原因,與血液的分布也有密切的關係。他指出,泡熱水澡會使身體體溫上升,身體為了散熱,周邊的血管會擴張,導致表皮血液增加。此時,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重要的內臟器官,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同樣地,心臟也需要加快跳動,將血液打至全身各處,以維持整體的血液流動,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心臟的需氧量,等同心臟必須加倍負擔雙倍的血氧需求。 泡澡時機與水溫需控制 降低心肌梗塞突發風險 綜上所述可得知,當飯後馬上泡熱水澡時,身體就會面臨雙重負擔。醫師葉宗儒分析,此時心臟不僅需要為腸胃道提供大量血液來處理食物,還要應對因泡熱水澡引起的表皮血管擴張,導致心臟自身的供血卻不足,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故建議最好在飯後30至60分鐘後再進行泡澡活動,以避免心臟和腸胃同時承受過大的壓力。 除了時間上的考量,泡澡的水溫也應適中,過熱的水溫同樣會使血管擴張過度,增加心臟的工作量。通常建議水溫控制在40度以下為宜,這樣既能達到放鬆的效果,又不會對心臟造成過大的負擔。 總之,飯後泡澡看似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實際上卻可能對心臟和腸胃造成嚴重的負擔。透過了解這些人體的生理運作機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讓我們享受泡澡的舒適,也能確保心臟和腸胃的正常運作。 【延伸閱讀】亞洲第二例!七旬婦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 「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死亡率你家老爸會打呼嗎?醫警:不只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小心導致心肌梗塞!【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46】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打噴嚏腰背痛?小心椎間盤突出!醫建議多做一動作可預防疼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常發生腰痠背痛,現代上班族因久坐久站,有時也會出現下背痛、臀部疼痛,甚至一路往下延伸痛到大腿、小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這些惱人的疼痛問題,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惹的禍,若壓迫到神經,還會引發坐骨神經痛。坐姿不正確 痛感延伸大腿「長期姿勢不良」是椎間盤突出的最大主因,武俊傑強調,民眾上班沒有正確靠著椅背、下班回家躺臥在沙發上,這些錯誤的動作累積會造成腰椎傷害。他以診間一名57歲中年男子為例,該患者身體兩邊的大腿外側、接近臀部上方位置疼痛了數個月,狀況時好時壞,嚴重時連睡覺都會被痛醒。患者陸續求診神經外科、骨科、神經內科,也做過徒手治療,有時候站久一點或打噴嚏,又引起腰部及背部的疼痛,無法徹底改善。經X光檢查,顯示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間隙狹窄,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經過復健治療三個月後,疼痛症狀明顯改善,武俊傑鼓勵患者持續復健。誤以為拉傷 拖到下背麻木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武俊傑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受外力撞擊,均有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當這些壓力持續累積對腰椎造成負擔時,會慢慢出現局部不適感,民眾常忽略腰背疼痛,以為是疲勞或拉傷所致,直到下背部麻木、無力、肢體僵硬以及經常性的疼痛,才發現事情大條了。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常因疼痛而坐立難安、夜不成眠、不良於行;有些人症狀反反覆覆數年,也有人瞬間發作就非常嚴重。武俊傑表示,當神經被壓迫嚴重,會從腰部、臀部、一直到腿部出現痠、痛、麻、無力,即造成坐骨神經痛,可能會感覺到尖銳的刺痛,令人非常難受。椎間盤突出 多做伸展動作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武俊傑強調,要多注意工作型態及日常生活習慣,避開對腰椎負荷過大的NG行為。尤其要多「運動」,包括伸展動作、強化背部和核心肌肉的運動,讓肢體更有力。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經問診、理學及影像檢查,都可以診斷出來。武俊傑指出,經確診後,一定要針對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徹底改善,可利用腰椎牽引治療加強復健,再配合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以及強化核心肌群運動,可以改善腰部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熱敷或泡澡 放鬆緊繃肌肉痠痛藥布或藥膏含有消炎止痛藥的成分,對輕微的腰痠背痛或肩頸痠痛有減緩症狀效果,但治療效果有限。平常自我保健,武俊傑建議,可使用熱敷或泡澡等方式,放鬆緊繃的肌肉;另外,中醫針灸治療對疼痛的改善亦有幫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找尋理想老後生活?「這概念」最重要!改裝老後居住空間,還能讓照顧者也減壓!
「面對改變很困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天天在變。」天主教失智症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服務過許多長輩,他說,每個人面對老的方式都不同,無論老後居住或照顧方式,最擔心不願意接受改變,或受限於自身習慣的長輩,建議及早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找理想老後的居住模式?陳俊佑說,找尋理想老後生活或居住模式,其實所有年齡層都一樣,必須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應自身需求做出改變。偏偏「改變」這件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更別說行為模式已經固化的長輩,光是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已經不容易,要再適應新的行為模式,更是難上加難。曾有位八十多歲榮民伯伯,雙眼失明,他習慣獨居,即使看不到,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料理三餐。但社工發現,他家長期漏水漏電,萬一他不小心碰觸到積水處,馬上就有生命危險。某次他生病住院,社工在他出院後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他極不適應,不到一年就離世。每位長輩需求不同,唯有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未來,唯一可做足準備的是適應改變。例如,先了解其他人老後生活模式,如多數人因行動不便感到困擾,需要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就應思考如何因應,例如,先嘗試找一樓民宿或親友家,住上幾個月,讓自己有住一樓的體驗,增加適應力。陳俊佑指出,百歲世代,大家壽命愈來愈長,任何年齡層都應從現在開始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未來即使是獨老或是與子女同住、與老伴走完最後一段路,都能安心安適。為長者改裝室內空間 照顧者也減壓徐宛菱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由於先生是室內設計工程專業,夫妻倆目前專為高齡及身障夥伴設計友善空間,客戶以退休族和長照使用者為主。她表示,空間改裝不只對長輩有好處,還可幫助照顧者。目前長照2.0也提供居家無障礙補助,以及施工期間的喘息服務,可多加利用。最常施作的改裝區域是浴室,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曾遇過一名長輩,原本如廁需要家人協助,改裝後可以自己上廁所,心情截然不同。「廁所凌亂還會影響照顧者,不但有安全疑慮,還遇過居服員因此感到有壓力,造成服務困難。」徐宛菱表示,浴室改裝首先注意的是出入口高低差,馬桶旁加裝支撐幫助起坐,淋浴空間應可容納照顧者進入,倘若長輩有泡澡習慣,還可以改為開門式浴缸。廚房、臥室以及玄關也是重點。改變廚房流理台高度及省力緩衝式拉籃,提高長輩做菜意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最常跌倒的室內地點是臥室,所以建議增加臥室光線,及床鋪旁加設可攙扶設施;此外,很多人會把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放在玄關,不但凌亂也影響進出動線,因此櫃子不只放鞋,還要規畫收納輔具。許多人剛退休時因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室內改裝以美觀、設計感為主,徐宛菱提醒,應提前考量老年生活,打造一個自立空間,若獨居,也可安裝警報器等智能科技,遇到緊急情況直接按鈴可以一次打給多位家人,若有一天需要照顧者同住,浴室、臥室應可容納兩人,照顧者才可好好照顧及休息。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溫水澡、穿毛襪?5建議教你酷暑如何減少體味保持個人衛生
動輒大爆汗的酷暑天,體味不但關乎個人衛生,也會產生困擾;淋浴與使用體香劑是簡單的解決方法,雅虎(Yahoo)生活網站報導,還有其他需注意及保持清爽的小竅門。1.淋浴或泡澡洗澡的頻率視個人偏好,哈佛大學健康中心的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二美國人每天洗澡,但洗澡頻率更多是取決於習慣而非健康,多數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人比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更不需增加淋浴次數。效果較好的沐淋是:水溫適中,不冷也不熱的溫水浴最消暑;重點清洗臉部、腹股溝和腋窩等部位,女性則別忘記乳房下方,手臂與腿部不一定要用肥皂;時間以5至10分鐘最理想,既能避免皮膚乾燥,又能去除細菌。2.使用體香劑在選擇合適的產品時,注意止汗劑與體香劑的區別,體香劑能抑制細菌並掩蓋體味,而止汗劑則是暫時堵塞汗腺。有些產品將兩者結合,透過鋁鹽化合物來堵注汗腺,但若對此化學成分有疑慮,也有許多不含鋁的產品可選。3.注意足部護理腳部有近25萬個汗腺,適當的護理十分重要。香港腳屬真菌性皮膚感染,常在夏季發作,因為人們待在水上樂園、公共浴室及泳池邊的時間更長,讓真菌與細菌有機會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大量繁殖。足科醫生建議,穿透氣的鞋子,最好穿表面有網眼的輕便運動鞋。此外,合適的襪子也大有幫助,例如美麗諾羊毛襪;雖然夏天穿羊毛襪,聽起來有點反常,但這種材質在吸收、蒸發濕氣上表現出色。4.清潔與保養肌膚在汗水淋漓時,皮膚科醫生建議,洗臉時要洗到髮際線,這個部位常被忽視,導致髮際線或臉部周圍冒出粉刺;如果是油性皮膚或容易長粉刺,夏季應改變保養步驟與護膚品,使用質地輕盈的產品。此外,夏季戶外活動時間增多,記得塗抹至少SPF 30的防曬霜。5.穿著輕薄透氣衣物無論是想展現時尚風格,或只是在家裹件浴袍,輕薄、透氣是首要考量。穿著淺色、寬鬆、透氣的服裝,選擇棉麻布料可以更透氣;因為汗水從皮膚表面蒸發、使身體降溫,寬鬆的衣服能讓過程更順暢,與化纖相比,棉麻更不易積聚熱量與氣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3 醫療.皮膚
你是「飯前洗澡」還是「飯後洗澡」?日本醫學專家建議:這麼做較健康
你何時洗澡?這是你的偏好或習慣嗎?但你可知道「飯前洗澡」和「飯後洗澡」與身體健康有關?來聽聽醫學專家的說法,看看何者比較適合你!對於「飯前洗澡」、「飯後洗澡」這件事,有的人有固定的順序,那已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而有的人可能會根據當天的工作或活動隨機調整。但你可能想知道哪種對健康來說,是較好的選擇。日本醫生兼糖尿病專家市原由美江(Yumie Ichihara)從醫學角度來分析「飯後洗澡」好,還是「飯前洗澡」好。兩者都會影響消化和吸收.關於吃飯和消化:食物進入胃後,被胃酸和消化酵素分解,變成糊狀。然後,胃在三~五小時內將糊狀食物轉移到十二指腸。接著,小腸(包括十二指腸)利用消化酵素將食物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這些葡萄糖和氨基酸透過小腸表面吸收並輸送到血液中。.關於洗澡:洗澡會讓你的體溫升高時,毛細血管會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改善新陳代謝,促進血液中廢物和乳酸的排出,有助於緩解疲勞。特別是當你有泡澡的習慣,效果比淋浴更明顯,整個身體都會變暖。了解了以上,飯後洗澡、飯前洗澡,身體又會發生改變呢?飯後洗澡進食後一段時間內,血流集中在胃和腸內,刺激腸胃運動。如果吃完晚餐後立即洗澡,你的整個身體,包括身體表面都會變暖,這會減少集中在胃和腸道的血流量,減慢消化吸收的速度。如果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緩慢,有些人可能容易出現胃部不適。飯前洗澡如果洗澡後馬上吃飯,全身的血流量增加,血流不能集中在胃腸道,消化吸收被認為會延遲。因此,洗完澡後最好等一個小時左右再進食,而不是剛洗完就立即進食。但如果洗完後一個小時在吃晚餐,吃飯到睡覺之間的時間會更短。如果吃完飯就上床睡覺,腸胃在睡覺時消化吸收食物,又會降低睡眠質量,讓身體更容易儲存脂肪,導致肥胖。基於上述原因,從醫學角度來看,建議在飯後洗澡:至少等待一個小時再洗澡。另外建議,進食後血壓往往會下降,但洗澡後血壓也往往會下降。尤其是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的人,不要在飯後立即洗澡,至少要等一個小時再洗澡。一些正在節食的人可能會擔心晚餐和洗澡的順序對「卡路里吸收」的影響。前面我們提到,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可能會比較慢,但這並不代表它與熱量的吸收成正比。無論何時洗澡、是否洗澡,攝取的熱量都是一樣的。你可能覺得對你來說,何時洗澡何時吃飯都沒差,但你應該更善待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常覺得腸胃不適的人,可以透過調整晚餐和洗澡的時間,讓自己更健康! 延伸閱讀:.別讓皮膚問題影響你的美!皺紋、白髮、斑點...常見7大皮膚問題預寶典一次看.沒流汗不用洗澡?重症醫曝真相:通常每x天沐浴1次,但「1情況」要每天洗.夏天容易有體味怎麼辦?一圖看懂體味NG飲食及6招抗汗臭對策※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端午開運有十招! 吃粽之餘別忘接「午時水」強運旺整年
端午連假將至,依照傳統習俗,端午節是一年陽氣最旺、至陽至剛的日子,命理師楊登嵙說,當日午時是召好運、去霉運的最佳時刻,可在當日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在湧泉、瀑布、井裡或家裡水龍頭接存水,稱為「午時水、純陽水」,若能在這時間將此水,置於陽光下曝曬至少30分鐘,吸收陽光的正陽能量更好,至陽至剛,有召好運的妙用。以下是五月初五端午節開運十法:一、讓陽光照進屋:可趁端午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將門窗全部打開,讓陽光能夠照射進屋內,使陽光的陽氣,去除家裡的霉氣、穢氣,可以讓房子轉運,尤其是運勢或健康正處於非常不好的家裡。二、「午時水」淨屋:端午當天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用碗盛「午時水」,取一綠色(榕樹、艾草)樹葉沾「午時水」,由房子最內部向外灑淨,透天厝由頂樓灑淨至樓梯,然後由樓梯再灑淨至下一層樓,最後灑淨至門口,如同將髒物由內而外掃出門外,去除家裡的穢氣,提升宅運。三、「午時水」淨身:端午當天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沾「午時水」,由頭頂、臉、脖子、胸部慢慢往下輕拍,如同拍掉身上的霉氣,趨吉避凶;若到陰氣較重的地方,像是醫院、殯儀館、火葬場等,感覺身體不適,平日亦可用此方法。四、「午時水」泡澡:端午當天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用一碗「午時水」加菖蒲、艾草若干,再加上一碗「陰陽水」(陰水:沒煮過的自來水或礦泉水,陽水:煮沸的熱開水),用攝氏40度左右的熱水來泡澡,可趨吉避凶,達到轉運。五、吸收陽氣:端午節為陽氣最旺的一天,經常感覺運勢差或時運低迷的人,可以在端午節當天早晨7時到12時之間,去曬曬太陽,順便適度運動,增加自己身上的陽氣、生氣,給自己的運勢增加一些陽剛能量。六、吃粽子旺文昌: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粽子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旺文昌、金榜題名。七、立雞蛋求好運:在端午節午時(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嘗試立雞蛋,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立起來,表示會有好運一整年。在住家或辦公室的「財位」(大門斜對角角落,藏風聚氣的地方)立蛋,若不知道財位,就在住家客廳中央或辦公桌的正中間位置立蛋即可;開店舖的老闆,可選在櫃檯中間立蛋,可讓下半年業績愈來愈好。八、召桃花:端午節正午之時噴適量花香的香水在臥室及床上,可以增加異性緣。九、召貴人:端午節正午之時在客廳、神明廳及書房點上檀香,可以增名氣、召貴人。十、發財水:端午節正午之時取硬幣總金額168元或268元,加入「午時水」及鹽巴少許,煮沸後冷卻,將此「發財水」及硬幣用寶特瓶等容器裝盛,置於住家或辦公室的「財位」(大門斜對角角落,藏風聚氣的地方)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
2024-05-30 醫療.中醫
洗完熱水澡後「按摩5大穴位」,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
為了加強人體自行解毒的能力,流傳千年的中醫養生之道,研究出經絡按摩的獨特妙方。 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都是指貫穿人體全身臟器與肢體的通道,《黃帝內經》的「經脈篇」指出經絡掌握有人生死、健康與治病的大權,如同西醫的血管、淋巴系統循環週身的道理雷同。人體共有12條正經與8條奇經,各有屬於各自的管轄區域與運行時間,如手陽明大腸經運行時間是早上5點到7點,這個時段排便對於腸胃道是最好的解毒,而足厥陰肝經是凌晨1點到3點運行,此時熟睡可幫助肝臟進行排毒工作。穴位就是經絡運行的氣息出入的孔道,根據統計,人體穴位至少有超過1000個,而常用的大約有350個,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透過穴位按摩或是針灸等方式,能達到調理經絡、疏通氣血的效果,而且還有一些特別穴位,能夠加強排毒、促進體內環保。少府穴(排除心臟毒素)位置:第4、5掌骨之間的手掌心,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功效:寧神志、調心氣,主要可以治療各式各樣的心臟疾患。按摩方法:用一隻手的四指輕握另一隻手的手背,大拇指彎曲,用指尖按壓穴位直到有痠脹的感覺(用小指甲尖輕輕掐按有刺痛感),每天早晚左右兩手的穴位各揉按1次,每次約3~5分鐘。太衝穴(排除肝臟毒素)位置:腳背第一趾骨與第二趾骨接合處前的凹陷處。功效:滅肝火,改善因肝火旺盛而濕熱的症狀,如發炎、腰痛、胸悶、腹脹、踝痛、頭痛、急躁和焦慮等。按摩方法:對著穴位往下按約0.5~1寸,按壓時會有痠痛的感覺。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再按1次,總共20次循環。三陰交穴(排除脾臟毒素)位置: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經絡交會之處,在脛骨後緣,內踝骨往上約3寸的地方。功效:是氣血兩補的要穴,能滋補脾胃、幫助血氣運行、活絡經脈。三陰交穴還有「婦科三陰交」的別稱,主治婦科各症,內科、勞雜症等,皆能透過三陰交穴而獲得改善,鎮靜、退熱功效顯著。按摩方法:同太衝穴,按壓時有痠痛感,向下按壓0.5~1寸。每次按5秒後休息5秒,每天20次循環。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曲池穴(排除肺臟毒素)位置:手肘輕輕彎曲時,手肘關節側面肌肉凸起最高的地方。功效:與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具清肺腸之熱及消炎作用,經常按壓可幫助清除肺腸的積熱,達到排毒減壓的作用。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肘曲池穴50下後,再換左手拇指捏拿右肘曲池穴50下。注意事項:孕婦禁止按壓涌泉穴(排除腎臟毒素)位置:5個足趾屈曲,在足掌心前正中出現的凹窩處。功效:腎經起源處,主治腎虛體虧、促進血液循環、強壯身體、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另外,末梢循環障礙性疾病或是手腳冰冷,也可藉由按壓湧泉穴而獲得改善。按摩方法:向下按約0.5~0.8寸,按壓5秒有痠感之後,休息5秒再按壓,一共20次。長期按摩,才可見效 其實按摩穴道並不難,但是要長期按摩才會有效。最好按摩的時機點是泡澡之後,因為此時血液循環暢通,穴位按摩更能見效,而平時按摩建議先將雙手浸泡熱水,或是兩手摩擦生熱後再按壓、揉搓,更能加速穴位刺激。一般晚上休息之前,都可以利用穴位輕柔的按壓,達到排毒效果。另外,刮痧、針灸等中醫療法,也是輔助體內排毒的很好辦法。針灸是穴位按摩的深入版,能夠更深層地刺激穴道,排毒效果自然更順利。局部刮痧則是藉由皮下出血,號召體內白血球來搬運淤積在刮痧部位的毒素,但因為刮痧會造成表皮微血管破損,形成血紅色的斑塊,約一星期左右才會完全消散,所以,不建議經常使用。陳潮宗提醒,不論是按摩、刮痧或是針灸等,都是輔助體內排毒的一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檢視生活與飲食習慣,盡量減少毒素進入體內,並讓身體自然的解毒能力發揮最大的功能,才能確保身體不受毒物傷害,永保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9 醫療.泌尿腎臟
想知道腎臟老化速度?掌握抽血檢測中的「關鍵數字」,降低就靠這7招!
隨著年紀增長,腎臟功能會逐漸老化,大概在40歲左右,平均每年以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染上重大疾病、吃太鹹增加排鈉負擔、抽菸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到70歲時,過濾血液、排除毒素的腎絲球大約剩下2/3或1/2。腎功能最相關的數據是「低密度膽固醇」,發生血脂異常後易讓腎臟逐漸老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腎絲球是一顆顆微血管構成的過濾小球,每顆腎臟約有一百萬顆的腎絲球,數量是固定的,一旦腎功能下降速度過快,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分就嚴重拉警報,一定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走上洗腎這條路。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大概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症,估計約500萬人;高血脂又有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酐油脂症與兩者混合型。不論哪一型的高血脂症都會影響腎臟健康,洪永祥提到,與腎功能最直接相關的數據就是「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當低密度膽固醇沉積在血管造成發炎堵塞、破壞血管,易導致一連串器官病變,尤其是充滿血管的腎臟。許多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併有糖尿病或是代謝症候群,容易出現血脂異常,隨著腎功能不全的病程愈往後,血脂異常的比例愈高,導致腎衰竭又LDL高,讓腎臟老化衰退速度雪上加霜。低密度膽固醇(LDL)是什麼?過去都認為膽固醇太高不好,但膽固醇還是有分好壞,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會聚集在血管壁,使血管彈性變差,造成粥狀硬化、加速血管老化,大幅升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的風險,又名「超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會對人體造成長期破壞,過去抽血檢驗報告LDL的標準值為130mg/dL,屬於非常寬鬆的標準。洪永祥表示,三軍總醫院醫學中心的標準值已經降到100mg/dL;國內六大心臟血管協會對LDL的標準,建議曾經中風、糖尿病患者應在100mg/dL以下。慢性腎衰竭、心肌梗塞、慢性冠狀動脈等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在70mg/dL;曾發生心肌梗塞且同時有糖尿病者,應降至55mg/dL以下。洪永祥分享降低壞膽固醇七大招1.飲食: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要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並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與植物油,同時建議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全穀雜糧類與深色蔬果。2.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並增加好膽固醇,建議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維持健康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高膽固醇患者,可藉由控制體重改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過重的成年人在減掉3-5%的體重後,壞膽固醇下降、同時好膽固醇上升。4.管理壓力:慢性壓力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可進行瑜伽、靜坐、冥想、唱歌、泡澡、按摩、接近大自然等各種抒壓方式。5.戒菸:抽煙不僅讓脂肪代謝惡化,更會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與粥狀動脈硬化。6.降血脂藥物:很多人都會抗拒服用降血脂藥物,研究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LDL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這類藥物還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減少腎臟炎症和氧化壓力,進一步保護腎功能。7.雙重過濾血漿離析術(血液淨化):屬於侵入性的降膽固醇治療,用於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類似血液透析,以大掃除般濾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18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醬、涼麵都NG…7種常吃的高鈉地雷食物 恐害你傷腎還得糖尿病
吃太鹹,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和腦中風的風險,還會傷腎、得糖尿病。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約6公克鹽,但是資料統計,國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會吃進4580毫克的鈉,超出建議攝取量的1.9倍、成年女性則超過1.5倍之多。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民眾常吃進的7種高鈉食物,雖然入口感覺不是很鹹,但是吃完後嚴重口渴,而且昏昏沉沉想睡覺,這是因為吃太鹹,容易「食物性昏迷」。體內的鈉過多,會導致身體進入高滲透壓高血鈉狀態,引起水腫、頻尿。洪永祥提到,高鹽食物會讓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降低,增加失智機率,而且高血鈉也跟痛風、腎結石、骨質疏鬆、胃癌息息相關,民眾應檢視吃進的食物是不是鈉含量超標。7種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超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超高的食物:1.吐司:吐司在製作過程中,加鹽能加強麵團的筋度、吸水力更好、麵筋組織緊密,讓口感更有層次。每100公克的吐司含有443毫克的鈉,大約8-10片加起來就超過一天的建議攝取量,若再加上果醬或火腿、肉鬆等,鈉含量繼續往上堆疊,完全爆表。2.起司:是鈣質與蛋白質來源,但是每100公克的切片乾酪含有1594毫克的鈉,攝取高鈉會造成口渴、躁動、頻尿、夜尿等。起司本身有鈉,易讓小朋友愈吃愈上癮,不知不覺攝取過量。3.檸檬夾心餅乾:加工零食幾乎都高鈉,而且加了香甜的內餡,吃起來不覺得鹹,失去戒心。檸檬夾心餅乾名列高鈉零嘴,每100克有700多毫克的鈉;巧克力口味的夾心餅乾,也有500多毫克。4.凱薩沙拉醬:吃起來酸酸甜甜、沒有明顯鹹味的凱薩沙拉醬,每100公克竟含有1275毫克的鈉,是名符其實的隱藏版高鈉食物。原本以為吃沙拉很清爽健康,沒想到是引起水腫又傷腎的兇手。5.運動飲料、酸梅湯與楊桃汁:這三種飲料本身鈉含量就偏高,運動大量流汗後要補充電解質,運動飲料一瓶600毫升約有252毫克的鈉,容易被忽視。酸梅湯與楊桃汁因製作原料為醃漬物,楊桃汁每100毫升就有149毫克的鈉,鹹甜生津但不止渴。6.關東煮湯汁:許多人買關東煮會另外舀湯,看起來清淡的湯其實很鹹,烹煮過程加入醬油、味醂、鹽、糖調味,半碗300克的湯汁含有高達615毫克的鈉,一不小心就喝過量。7.涼麵:涼麵所用的油麵,大多會添加小蘇打增加Q度,小蘇打的鈉含量很高,另外再加上重鹹的麻醬,一盒涼麵的鈉含量高達1200毫克,跟一碗泡麵差不多。吃碗涼麵就吃進了一天鈉量的半數。多喝水有助身體排出鈉離子洪永祥提醒,除了少踩高鈉地雷,想要加速身體排出鈉離子,可以採取以下方法:1.多喝水:水分有助於排出多餘的鈉,每日要喝體重3%-4%的白開水,約2500-3000毫升。2.增加鉀的攝取量:鉀有助於調節體內鈉鉀離子的濃度,食物中豐富的鉀包括香蕉、奇異果、香瓜、菠菜等。3.適度運動與泡澡:運動、泡澡能增加體內的代謝率,促進排汗加速鈉離子的排出。但要注意,大爆汗可能導致鈉離子的過度流失,低血鈉一樣危險,記得要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是開水加一點鹽。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困擾持續一個月要就醫!預防失眠7招,在房間裡只能做2件事
睡眠占據人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時間,據健保署統計,全台高達約145萬人因失眠困擾就醫,很多人「不吃安眠藥」就睡不著,不僅影響生活品質,身心健康也堪慮。醫師表示,如果失眠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得注意,應該就醫治療改善。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臨床上「單純失眠」的病患不到2成,常會合併焦慮、憂鬱等其他共病,且許多患者「不自覺」。若因情緒導致失眠,要自我覺察會有點難,可從辨識憂鬱的情緒開始,只要類似憂鬱的症狀持續2周,就可能符合憂鬱症診斷,即為失眠原凶之一。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如果每周3天以上在床上30分鐘睡不著,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但其生活、工作型態無法改變時,建議到醫院尋求醫療協助。別在床上看電視、讀書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失眠患者重拾良好的睡眠。單家祁強調,床的功能除了睡覺、性行為外,不要在臥室、床上看電視、讀書、打報告等,避免讓大腦的制約錯亂,床與睡眠的連結性變差;也不要為了「追求好眠」,準備很多食補、補藥來助眠,更不可拉高對睡眠的期待,否則易使焦慮情緒上升,躺上床就開始想一定要好好睡覺、注意「自己放鬆了沒」,如此反而沒辦法好好入眠。台灣安眠藥的使用量相當大,健保署統計,台灣一年安眠藥用量突破10億顆,不少人「沒吃藥就睡不著」。單家祁指出,安眠藥、鎮靜劑會使人成癮,但上癮與否還是得看個人體質,有些人用藥習慣不佳,吃一顆睡不著,短時間內又再吞了第二顆、第三顆藥,就會成為潛在的藥物濫用者。有時患者對於藥物的依賴是來自於「如果不吃藥就睡不著」的焦慮,一旦醫師提出減藥就開始「預期性焦慮」。褪黑激素 需有醫師處方也有不少人會使用像褪黑激素等營養品來幫助睡眠,單家祁說,褪黑激素是人體大腦中會產生的正常物質,主要是告訴大腦「夜晚來了」進行作息調節,常用在出差、出遊調節時差上,但台灣目前僅有醫藥級的褪黑激素,需要醫師處方才可使用。如果想要睡得好,良好的運動、飲食等生活習慣建立相當重要,但是要注意「時間點」,否則會適得其反。單家祁表示,劇烈運動不建議傍晚過後進行,一來神經系統開始亢奮,核心體溫也會上升,多數人會因此更睡不著;也不建議睡前泡澡,睡前不宜讓體溫過度升高,會影響睡眠品質。夜貓族 也要睡飽6小時林嘉謨建議,晚上10點至12點應準備就寢,即使是夜貓族,也要睡飽6小時以上,讓身體休息比較完全。若為了紓壓,運動確實是一種方式,但睡前3小時勿進行劇烈運動;不要在睡前一小時洗熱水澡,以免洗完澡精神又好起來;飲食調整方面,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茶飲,下午後盡量不要飲用。預防失眠7招1.作息規律、上床起床時間都固定,盡可能不睡午覺2.睡覺時環境保持舒適、溫度與亮度適宜,房間通風且寧靜3.少喝含酒精類及咖啡因飲料;睡前可喝熱牛奶,幫助入眠4.每日適度運動有助於睡眠,避免在傍晚過後做運動5.保持臥房只從事睡覺或性愛活動6.睡前一個半小時遠離聲光刺激,不要吃得過飽7.不帶壓力和焦慮上床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4-04-27 退休力.健康準備
熟齡重訓!愛上健康的自己 大汗淋漓超解壓,練出線條比少女時期好看
早上九點,健身房剛開門,六十一歲的陳初青就來報到,在教練黃理騏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動作熟稔,舉槓鈴的手臂有著明顯肌肉線條,採訪當天現場測量體脂率百分之十五,很難想像一年半前她的體脂率還超過百分之卅三,而且嘗試過各種運動項目卻屢戰屢敗,六十歲之前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直到她開始重訓。「我一直對健康很有危機意識。」身為獨生女,面對父母衰老生病,她先是照顧失智母親,後來年邁的父親也失智,照顧雙親長達十三年,「父親曾經有一次泡澡後無法從浴缸站起來,努力一小時好不容易才爬出來,很明顯的肌少症。」她希望自己的老後自由自在,不因身體狀況影響生活,而運動就是最好的解方。疫期到健身房 甩照顧壓力但她自嘲各種球類都打不好,排球無法發過網,籃球投不進,瑜伽課永遠被老師說不用勉強,筋骨很硬,很容易扭到、拉傷,跳舞跟不上韻律。疫情期間,原本的運動場地關閉,因緣際會來到以重訓為主的「夢想健身」健身房。剛開始她想減脂減重,也想從照顧者的身分中喘口氣。父親病情進入重度失智後,經常認不得女兒,疫情嚴峻期間無法外出,半夜經常在家裡大吼大叫,吵著要報警抓不讓他出門的陳初青,各種狀況層出不窮。扛著照顧壓力,她格外重視心理健康,嘗試各式各樣方法讓自己抽離照顧者的情緒,後來發現最有效的是重訓,無論多忙都要擠出時間,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專注訓練,「重訓就像一帖良藥,沮喪疲倦的時候,如果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反而更累,流汗後心情反而輕鬆,不會一直想著長照的責任」。練出線條 比少女時期好看重訓不到兩個月,體脂肪就減少百分之七,教練黃理騏稱讚她是進步速度最快的學生,甚至超越許多年輕人。陳初青課後認真執行教練給的功課,每天只要天氣允許就會慢跑,三餐按照營養師建議自己準備,「從開始重訓到現在,非常享受不斷進化的過程,運動後大汗淋漓,身心舒暢極了,愛上自己愈來愈健康的樣子」。練出一身漂亮的肌肉線條,現在的她比少女時期更好看,旁人稱讚並請教她作法。影響所及,十多位熟齡親友也加入重訓行列,先生是最早跟進的,訓練出肌肉之後也愛上重訓,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運動,但不一定要複製她的模式,應多方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作法。被貼胖子標籤 重訓解心結擔任家庭照顧者多年,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家人都排在前面,自己的需求是零。即使是長照失智父母期間,也未曾減少對公婆及先生孩子的照顧,沒有自己的生活。「以前的我很沒有自信,我能馬上講出每一位家人的優點,卻想不出來自己的優點,覺得做什麼都不行」。從小被同學貼上胖子標籤,在六十歲時終於透過重訓解開心結,每天照鏡子愈看愈開心,以前走在路上被人多看一眼,會以為是衣服穿反了,現在被多看一眼,會知道是因為自己很漂亮,「現在的我充滿自信,覺得只要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去年出版《給自己60歲的禮物:用健康餐盤和重訓改變人生》,她說,以前絕對不敢把餐盤照、健身照公開,但她想鼓勵熟齡族,「不要覺得人生都走過大半,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下輩子再說」,更提醒像她一樣的家庭照顧者:「一定要放愛在自己身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療.皮膚
皮膚搔癢怎麼辦?狂抓恐致傷口惡化、感染 醫曝7大臨床表現,預防與日常照護指南一次看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稱為濕疹(Eczema)和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慢性炎症疾病,通常與過敏反應有關。特別常見於兩歲以前的兒童身上,尤其是在3-6個月的嬰幼兒。在兒科門診衛教室裡,我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皮膚搔癢難忍,不斷抓破皮,這可能會引起感染和更嚴重的問題。從嬰兒期開始,一些嬰幼童可能會因為AD皮膚紅腫,體無完膚而持續流出組織液;進入小學階段,8歲的女童,在夏天不敢穿短袖或短褲也不敢游泳;而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比如12歲青少女因為AD而感到焦慮,以至於採取極端措施,如將自己的頭髮拔光等。皮膚外觀問題造成自信不足,夜間搔癢而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容易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是非常重要的。 7大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初期發病時,常見的特色是嚴重的搔癢(尤其在晚上)和反覆發作。搔抓會增加皮膚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更嚴重的皮膚傷害,可能會出現破皮、脫屑、疼痛、發紅、疹子、皮膚乾燥、皮膚增厚(苔癬化)等症狀。大約有50%的嬰幼兒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是在他們出生後的第一年內發生的,而約80%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在幼兒5歲以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和嚴重程度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而且可能在不同年齡層表現在不同的部位(如圖一)。 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日常照護指南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陷入一個循環,我們可以稱之為「癢與搔抓循環三部曲」。首先,皮膚受到刺激後產生癢感,接著孩童不由自主地出現搔抓行為,最後導致皮膚出現濕疹。濕疹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搔癢的感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有效的「止癢」可說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中最關鍵的一點。當不再搔抓皮膚時,皮膚就不會進一步受傷發炎,從而有助於緩解症狀。除了醫療治療外,以下是預防措施和日常照護方式,可以幫助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清潔與保濕 第一步皮膚基礎保濕非常的重要,這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對於三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單純使用清水洗澡可能無法完全清潔皮膚表面。 .可選用標示無香精、無防腐劑、無刺激性的化學成分,「敏感肌膚專用」的清潔洗劑。 .建議每天泡澡或淋浴,水溫不超過40度,每次洗澡時間10-15分鐘使皮膚吸收水分。洗完後,用溫柔輕拍的方式擦乾身體(切勿完全擦乾及來回摩擦皮膚),保留皮膚有點濕潤感。 .規則塗上醫師開的藥膏或者保濕劑(如果已塗上局部藥膏,請勿馬上塗擦保濕劑,建議至少間隔30分鐘)。保濕劑一天最少2次,只要感覺皮膚乾燥或搔癢,即可隨時補擦保濕劑,以保持皮膚的濕度。 避免誘發刺激的因素 .環境室內溫度調節盡量控制維持在22-24℃,相對濕度保持50-60%。 .在天氣冷熱溫度變化大時,容易因為出汗或皮膚乾燥,進而引起皮膚發癢,需特別留意皮膚的狀況。 .夏天潮濕炎熱,過度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建議流汗時,隨時準備柔軟濕毛巾擦拭。冬天氣候乾燥,孩童皮膚容易乾燥龜裂,因此需要控制室內濕度,隨時補擦保濕劑以維持皮膚水分。 .避免穿著會刺激皮膚的衣物,如毛衣、緊身衣物、發熱衣、刷毛高領、動物纖維製品等,建議可以選擇棉質吸汗透氣性好的天然纖維布料,以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刺激。 .暫時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花生、小麥、大豆、堅果和帶殼海鮮(如蝦、蟹、貝類等),容易引起皮膚症狀明顯惡化。 .減少孩子接觸可能引起吸入性過敏的因素,如塵蟎、黴菌、寵物皮屑毛髮、花粉和香菸煙霧等。 規則用藥及定期返診追蹤 .在醫師指示下,規則使用醫師開立處方局部藥膏或其他抗過敏藥物,以緩解症狀.定期返診追蹤及持續注意皮膚狀況的變化,如皮膚症狀持續或加劇隨時返診就醫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皮膚症狀的管理需要家長們細心多方面的照護和持久的努力,才得以打破「癢與搔抓循環」,而減緩症狀並有效改善孩童的生活品質。家長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是很重要,透過遵循適當的清潔與保濕措施、避免刺激因素、定期用藥及追蹤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異位性皮膚炎,讓孩子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8 焦點.健康知識+
「山豬」38歲英年早逝令人唏噓!醫列5大短命因素,久坐、熬夜追劇都是危險生活習慣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111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民國111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79.84歲。因此《瘋神無雙》節目班底、藝人「山豬」,在40歲不到的年紀就猝逝,令許多觀眾唏噓,更讓家人朋友們感到格外遺憾。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壽命的長短與基因、運氣、習慣等都有關係,但前二者我們無法掌控,唯有習慣得以改變。他列舉壽命減短的五大排行榜,讓大家可以避開這5大短命因素。壽命減短的5大因素排行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壽命長短跟基因、習慣、運氣都有關係,其中基因與運氣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他根據歷年各國不同的研究文獻歸納與排出壽命減短的五大因素排行榜,若你能盡量避開這五大短命因素,也較可能獲得更健康長壽的生命。短命因素第五名:失眠台灣失眠人口眾多,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失眠和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都有關係,也讓死亡率增加。但也不是睡越久越長壽。洪永祥說,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時間會減短,睡眠時間6-8小時是最長壽的睡眠時間。【洪永祥建議】盡量不要追劇與熬夜,不要把手機與3C產品帶進臥室,平時泡澡運動與靜坐冥想讓大腦學會真正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因為色胺酸在體內能合成褪黑激素,能有效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其他有助於幫助睡眠的食物還有蛋黃、牛奶、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香蕉、豆類、堅果類、全麥麵包、綠色蔬菜、芝麻、燕麥等。短命因素第四名:孤單國外研究發現,孤單、寂寞將使人身心健康衰退加速,減短壽命。孤獨的人罹患中風、心臟病及憂鬱的風險都較一般人來的高。【洪永祥建議】走出網路社交世界或加入一些興趣團體或志願服務,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並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維持與家人、朋友或鄰居的親密關係,定期與他們聯絡或見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另外銀髮族若小孩離家老伴過世還是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若還是深深覺得孤單難耐,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了解自己的孤獨感的根源,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除此之外,日常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如閱讀、寫作、繪畫、運動等,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並享受獨處的時光;或是養一些寵物,像是狗、貓、鳥等,以獲得陪伴和情感的滿足,並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短命因素第三名:久坐大家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現今許多工作者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洪永祥建議】想要長壽不論是辦公打電腦或是在家看電視,能站就盡量站,直到腳痠再稍微坐下來,若現實因素不能站,每隔30分鐘左右起身,並且至少稍微走動,或者甚至進行簡短的伸展運動,這也迫使你停止盯著電腦,可以避免眼睛疲勞和乾眼症風險。短命因素第二名:抽菸抽菸較容易早死是毋庸置疑的。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包括乳癌、結腸和直腸癌、肺癌、口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臟和輸尿管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吸菸而增加。吸菸還會造成皮膚老化、牙齒變黃外,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洪永祥建議】沒有什麼其他的建議,為了自己跟家人的健康請馬上戒菸,電子煙一樣毒,一樣要戒掉。短命因素第一名:肥胖為何「山豬」一感冒就休克英年早逝?洪永祥指出,除了患有致命的紅斑性狼瘡外,他判斷應該也跟肥胖息息相關。有研究指出,肥胖5年會讓死亡風險加倍;肥胖長達15年的人,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洪永祥說,很多民眾沒有認知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高達8項都和肥胖有關,包括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洪永祥建議】減重的方式不外乎生活習慣、藥物和外科手術,通常以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等生活習慣為主。努力過半年之後還是減不下來,病態性肥胖就務必尋求醫師的用藥物和手術方式。8種好習慣,平均壽命較長洪永祥最後指出,根據美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擁有8種良好習慣的人,平均壽命較長。1.積極鍛鍊身體2.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3.不吸菸4.控制壓力5.良好飲食6.不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8.擁有積極社交關係【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2 焦點.食安拉警報
黴菌毒、化學毒…生活5大隱藏毒物!洪永祥教5招自保,多吃這些高抗氧化食物排毒
一波波食安風暴來襲,從毒辣椒粉的蘇丹紅、毒性猛烈的米酵菌酸(正名為:邦克列酸)到傷腎的紅麴,讓人恐慌到底該怎麼吃才安全呢?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五大隱藏毒物:吸入毒、霉菌毒、清潔化學毒、加熱容器毒、經皮毒,危害你我的健康。日常中,潛藏著各種「讓身體容易生病」的毒物,每個人因體質而有不同的抗毒體質與解毒能力,再加上暴露毒物的時間與劑量,同樣的中毒對每個人的傷害都不一樣。洪永祥分享抗毒五招,聰明面對無所不在的隱形殺手,降低從口食入、從鼻吸入、經皮膚接觸吸收的毒性物質。抗毒第一招:減少外食、吃垃圾食物,學會自己烹飪食安問題首要是「自己把關」,不應該把問題丟給外面的廚師及食品加工廠,建議學習採買新鮮當令食材,並學會健康的烹調方式,減少外食比例。外食除了中毒風險外,即使沒有中毒,也吃進許多含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的垃圾食物。抗毒第二招:多喝水+膳食纖維如果避不掉毒物,要怎麼樣促進身體排毒?一定要攝取足夠的白開水、膳食纖維。足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道蠕動,把吃進去的生物毒物、化學毒物、油鹽糖包覆成有體積的大便,減少吸收進身體裡的比例。以燒烤為例,可能會吃到焦黑的致癌物,但是邊吃烤肉邊吃大量高纖蔬菜,可減少致癌物的吸收,建議每天攝取25-35公克的膳食纖維。若毒物已經進入身體,可多喝水增加代謝;建議喝足體重3%-4%的水分,讓身體平日就處在一個健康且代謝毒物快的狀態。抗毒第三招:攝取高抗氧化力食物,增加肝腎排毒能力平日好好保養二大排毒器官:肝臟與腎臟,若不幸急性食物中毒時,症狀會比較輕微。以腎絲球過濾率來說明,有些人100分、有些人只有20分,身體排出毒物的能力就不一樣。護腎食物推薦多吃魚油、藍莓、羽衣甘藍、黑木耳、豆芽菜、蘋果、橄欖油、大蒜、洋蔥、小黃瓜。護肝食物則可以選擇十字花科蔬菜、海菜類、健康脂肪、富含硫的食物等。1.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高麗菜、白菜和白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蘿蔔硫素,有益肝臟進行化學物質、殺蟲劑、藥物和致癌物質的中和作用。2.海菜類:海苔、昆布、洋菜、海帶等,可防止重金屬被人體吸收。3.健康脂肪:酪梨、魚油、亞麻籽、奇亞籽、橄欖油、苦茶油等,富含多元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護肝與抗發炎好食材。4.富含硫的食物:大蒜、洋蔥、青蔥、韭菜、舞茸、香菇和靈芝等;肝臟需要硫才能去除汞和某些食品添加物,以進行解毒。抗毒第四招:增強流汗排毒流汗對於排出重金屬與經皮毒非常有幫助,皮膚所排出的汗水和尿液中的物質很相像,例如都有尿素、乳酸等,但是身體大部分的脂溶性毒素、重金屬物質可藉由汗水排出。日本有一項研究發現,比較汗水與尿液中的重金屬含量,結果發現,汗水中的重金屬含量比尿液高出許多。推薦運動、泡澡、蒸氣浴等,不止增加代謝,也增強骨骼肌肉與心肺功能。抗毒第五招:知道生活毒物在哪,並且避開吸入毒:二手菸、廚房油煙、燒金紙、汽車香水、臥室香氛、煮沸的開水蒸氣、洗澡的水蒸氣、電子煙、傳統蚊香電蚊香、裝潢的甲醛。黴菌毒:浴廁黴斑、寵物皮屑霉菌、香港腳的襪子、潮濕劣質咖啡豆、開封久放的堅果花生、長黴斑的寢具。清潔化學毒:洗衣精、洗衣香氛球、洗碗劑、化學海綿、浴廁芳香劑、漂白水、除黴劑。加熱與容器毒:塑膠袋裝熱湯、使用不對的微波容器、燒烤油炸焦黑的食物。經皮毒:洗髮精、乳液、面膜、保養品、化妝品、酸痛貼布藥膏、提神精油、髮膠、染髮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2 醫療.骨科.復健
遶境完腳痛該如何處理?中醫教你有效改善身體勞損、避免足底筋膜炎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將於5日深夜展開,信徒長時間虔誠跟著進香隊伍徒步前行,小心對身體和雙腿造成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每年活動結束後,各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潮」,出現小腿痠痛、膝關節不舒服、腳底及踝部疼痛等症狀,最常見足底筋膜炎發作,建議可按壓6大穴位舒緩改善。遶境容易雙腳疲勞難消 注意久走後遺症遶境的信徒往往走上數公里、甚至更長的路程,對身體是一項極大挑戰,易導致「勞損」。林舜穀說,勞損是指超過負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韌帶損傷,像大甲媽祖遶境為天數,從以前四天三夜逐漸增至九天八夜,許多人一窩蜂參加宗教盛事,在沒有足夠準備和訓練下,重複的行走動作可能導致關節和肌肉的磨損,增加受傷風險。若穿上不適當的鞋子,更會加重腳底和踝部的疼痛、發炎。足底筋膜炎是遶境期間最常見的足部問題,連接腳後跟和腳趾的組織因長時間負重走路,腳底不斷受到壓迫,導致在行走或站立時,特別感到僵硬。林舜穀指出,由於遶境的長時間走動,也容易造成腿腳肌肉損傷,包括小腿一系列筋絡、各部位的症狀有所不同,但都會影響到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常見腳部肌肉慢性受傷:*腓腸肌:小腿後部疼痛、腫脹或緊繃,特別是在行走或奔跑時。*比目魚肌:導致踝關節附近疼痛和不穩定,影響行走或站立時的平衡。*脛神經:影響腿部和腳部的感覺和運動,導致麻木、無力或行走困難。*腓骨長肌腱和腓骨短肌腱:這些肌腱扮演穩定踝關節和支持腳部弓形結構的重要角色。若受傷會導致踝部疼痛、腫脹及行走時的不適。平常沒鍛鍊腿力 操過頭小心壓力性骨折平常沒有鍛鍊腿力的人,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負重行走,容易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林舜穀說,這種損傷通常不是一次性的急性外力造成,而是持續且重複的應力和壓力引起;長時間行走,足部壓力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腳掌、踝部、脛骨和腓骨。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常見局部疼痛、腫脹、灼熱感和壓痛等症狀。如果要緩解遶境腳的疼痛,林舜穀建議,應適時找個地方坐下、躺下休息,讓身體放鬆並恢復,如果條件許可,考慮輕柔的按摩或泡澡,緩解肌肉緊繃疼痛。冷熱治療也是有效的方法,冷敷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熱敷有助於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可以按壓5穴位緩解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調節身體的氣血機能。5穴位按摩減輕疲勞感1.大陵穴:位於腕掌橫紋中點,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間的凹陷處。當腳跟疼痛時,按摩大陵穴,可達到遠端止痛效果。2.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可放鬆比目魚肌,減輕小腿內側下半部疼痛。3.築賓穴: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可幫助改善下半身血液流動。4.申脈穴: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常被運用來改善腰腿痛、足踝關節痛。5.照海穴: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按一按就能消炎。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焦點.健康知識+
又累又不清醒!旅行者分享 早上晚上抵達克服時差的秘訣
雖然旅行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時差(jet lag)卻似乎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煩惱。旅遊與休閒(Travel+Leisure)網站報導稱,所幸有些旅行者分享的小竅門,有助克服時差問題,其中兩個甚至可完全恢復神清氣爽或絕對放鬆。旅行時差 白天易疲累、難以保持警覺妙佑醫療國際診所(Mayo Clinic)表示,時差是種暫時性的睡眠問題,會影響那些快速跨越數個時區的人;因為在長途飛行中穿過不同時區,身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會被打亂,讓人在想睡時清醒,而需要醒著的時候卻累得犯睏。這不僅是造成不便,妙佑醫療國際指出,時差會導致白天疲累、身體不適、難以保持警覺與胃部不適。但不用太擔心,因為這些症狀會在幾天後消失,但即使是幾天不舒服也會嚴重破壞旅遊計畫;因此有個超簡單的小竅門,下次搭機時不妨一試:選個合適的時間,洗冷水澡或泡熱水浴。1.一早抵達:洗冷水澡保持清醒、快速增強活力網路醫生網站(WebMD)稱,洗冷水澡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液循環;如果一大早抵達,並需一整天保持清醒,那麼冷水澡可以快速增強活力。冷水澡也有助於改善情緒,該網站說明,冷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與beta-內啡肽(endorphins)的分泌;洗冷水澡時,電脈衝(electrical impulses)會從神經末梢傳至大腦,這種化學反應對某些人可能有抗憂鬱的功用。不過,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運動生理學家卡特(Zach Carter)表示,不泡澡也能獲得同樣的好處。他建議去散步10分鐘,感覺會更好。2.晚上抵達:洗熱水澡助身心放鬆若在晚上抵達,這正是洗個熱水澡的理想時間,WebMD指出,這有助於身心放鬆;在鑽進被窩前洗乾淨,可減少將細菌、污垢、汗液、油脂或是長途飛行的一身髒汙遺留在寢具上。此外,研究顯示,洗個熱水澡能幫助深呼吸、舒緩肌肉痠痛,甚至能讓人更快樂。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在臨睡前泡個澡,可以提高睡眠品質。3.其他方式:散步、補充水分當然,克服時差的方法不止於此。正如卡特所說,散步也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方法,可有效避免時差反應,而確保在飛行前、飛行中與飛行後適當補充水分也是如此。不過,飛行後洗個熱水澡,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即使只是短暫的旅程。
-
2024-03-2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持之以恆必能改善
春節前,身體多處出現紅疹,雖不會痛,但感覺癢,會忍不住搔癢,愈搔愈癢甚至皮破滲血。到皮膚科就醫,診斷是異位性皮膚炎,擦拭藥膏好了一陣子,不久又復發,轉而求診中醫治療。中醫師勸我不要急、不要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要有耐性,要內外交攻,三管齊下,假以時日,必能戰勝此一頑強又惱人的病症。我只好乖乖地遵醫囑,口服中藥劑去除腑內瘴濕之氣,輔以外擦藥膏,消除外表的發炎紅腫。此外,我也購買抗菌消毒藥水泡澡劑,採泡澡方式消除身上的過敏原。為了根治異位性皮膚炎,每隔三、兩天泡澡時,就在澡盆裡加入些許泡澡劑,泡在微綠的澡水裡,雖然稍有刺鼻味,但為了皮膚不再紅腫癢,只好耐住性子持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容易復發的過敏症狀,治療需要耐心加毅力,為了避免再次復發,造成惡性循環,一定要遠離不潔的環境,不時浸泡具有殺菌效果的泡澡水,清除肉眼看不見的過敏原,對於預防和治療過敏性皮膚炎有不錯的效果。春天是過敏症狀蠢蠢欲動的季節,我以過來人分享,面對過敏病症,不用太過操心與躁進,只要找對醫師,對症下藥,且持之以恆,趕走擾人的過敏疾病乃遲早的事。
-
2024-03-12 癌症.卵巢.子宮
歌手丁噹卵巢長息肉致子宮頸癌指數飆高?醫教先分清楚卵巢與子宮、息肉跟腫瘤
41歲「偶像劇主題曲女王」丁噹日前出席記者會,透露因做全身健康檢查發現子宮頸癌指數飆到最高等級,趕緊動手術切除卵巢瘜肉。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芳維表示,一般瘜肉多長在子宮頸與子宮腔,在門診即可切除,不需動手術,瘜肉也不會造成子宮頸癌,因此推估較有可能是搞混了,臨床上較可能的現象為「卵巢或子宮頸長腫瘤,卵巢癌指數飆到最高」,呼籲民眾若有疑慮可諮詢醫師。舊傷未痊癒 新病又上門丁噹2014年、2019年曾2度從舞台機關摔下,雖無大礙,但至今尾椎骨未痊癒,長時間坐著、站立都會痠痛,需透過中醫針灸治療,以及泡澡舒緩不適。未料她去年做健康檢查時,竟然發現罹患婦科疾病,自己與經紀人都嚇到。她去年做全身健康檢查時,發現卵巢長了息肉,幸好發現時間尚早,狀況沒特別嚴重,經手術切除後已無大礙。經紀人則表示,丁噹健康檢查的數值屬於最高等級,與子宮頸癌僅僅一步之遙,因此趕緊動手術接受治療。卵巢與子宮、息肉跟腫瘤 傻傻分不清楚一聽到「癌症」易讓患者驚慌失措、緊張搞混。張芳維表示,息肉主要是慢性發炎造成,宛如息肉的皮膚上面的贅肉,一般長在子宮頸跟子宮腔,也不會造成子宮頸癌指數上升,大部分在門診切掉即可,不須動手術。子宮頸息肉最容易發現的徵兆是性行為後出血,由於息肉比較脆弱,跟一般的皮膚表層不同,性行為時候容易摩擦導致出血。子宮腔息肉容易導致異常出血,或是月經來潮量比較大。不過內診不易觀察清楚,需進一步照子宮超音波才能確定。張芳維說明,子宮頸息肉不會導致子宮頸癌指數上升,除非有子宮頸癌病變。若是有子宮頸癌病變,可於子宮頸膜片檢查時發現;卵巢癌指數則是檢測CA-125,兩者機制不同。因此,他推測丁噹的情況比較可能是「卵巢或子宮頸長腫瘤、卵巢癌指數指數上升,然後開刀把腫瘤切掉」比較符合常態。卵巢腫瘤如何判定良性或惡性?第一步檢測卵巢腫瘤CA-125指數第二步做超音波判定,若腫瘤指數超過100,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接著做核磁共振(MRI)或電腦斷層(CT)掃描,鑑別是良性或惡性。第三步良性:進一步判斷腫瘤,若是一般良性腫瘤,以手術切除,半年至一年回診,照超音波檢測腫瘤指數;若是子宮內膜異位瘤,手術後續還需搭配藥物治療,以預防復發。惡性:須接受卵巢癌治療,化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卵巢腫瘤是一個沉默的殺手,根據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卵巢癌細胞依分類或分化程度、手術分期,以及基因檢測結果決定療程。且為了降低疾病復發或延長第一次治療後的疾病緩解時間,在手術後以及化學治療後,依照風險及個別狀況,決定是否使用標靶藥物做「維持性治療」,以達到降低復發機率,延長無疾病存活期[i]。珍愛婦女健康 定期接受檢查第一招觀察自己是否有月經週期異常出血、陰道異常出血。第二招每年的婦女健康檢查相當重要。建議女性每年接受「6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除了檢測是否有子宮頸癌前病變,若有異狀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檢測卵巢健康狀況。醫師最後呼籲,民眾若對於媒體報導或是疾病不甚了解的部分,可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正規的衛教說明較不會讓民眾擔心或對健檢報告有疑慮,還有最重要的就是「6分鐘護一生」,珍愛婦女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篩檢,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抹片檢查,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亦即民國80年以前出生(含80年當年出生)且曾有性經驗之女性,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並早期治療,早期子宮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資料來源】 .台灣癌症基金會 .衛福部 【延伸閱讀】天冷喝錯湯 害她多囊性卵巢病情加重又變胖!剖腹產同時切除卵巢 英國4名婦女接受突破性「二合一手術」【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1079】(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5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睡不好可能導致肥胖、憂鬱!助眠6方法 其中1項最關鍵
人的一生中,約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表示,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原因相當多,如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疾病等。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風險,也可能導致肥胖、憂鬱、認知功能下降與免疫力下降,危害身體健康甚巨。陳采汎指出,腦部各部位與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參與睡眠的不同階段,會影響人體的生理與心理,包括休息與修復、學習與記憶。我們或許無法全面掌控及改變干擾睡眠的因素,但應主動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以提升良好的睡眠品質,遠離失眠的困擾。建議可採取以下6大助眠方法,其中睡前儀式感是關鍵。居家助好眠6方法方法1:充足睡眠時間,成人至少7小時成年人每日至少有7小時睡眠,也就是在起床時間前的7個半至8小時就寢,才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規畫規律的就寢與起床的時間,能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方法2:營造好眠環境,睡前儀式感不可少安裝遮光效果好的窗簾,戴上耳塞、打開風扇、將手機調成靜音等,營造涼爽、安靜、黑暗的外在睡眠環境,有助增加深層睡眠時間,提升睡眠品質;可透過泡澡、伸展、熱敷、寫日記等練習,讓身心可全然地放鬆與平靜。可以設定鬧鐘,保留睡眠前一個小時進行讓身心平衡的睡前儀式。方法3:注意飲食選擇與時間,咖啡酒精Out越靠近睡眠時間,越需要避開消化困難或份量太大的飲食,更要避免攝取會干擾睡眠的抽菸與咖啡因(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與補充品)。酒精雖然容易讓人入睡,卻會干擾後續的睡眠品質,不建議飲用。方法4:限制白天睡眠時間,一小時內剛剛好白天睡眠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理想的午休小憩,建議安排20至30分鐘之間,若太長,會干擾晚上入睡與睡眠品質。方法5:規律運動習慣,強化清醒睡眠循環規律的運動,有助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並改善深層睡眠。但應避免睡前進行激烈的運動,而破壞睡前所需要的平靜與放鬆。方法6:壓力管理,放鬆身心助好眠主動管理壓力,在睡前讓擔心與憂慮安頓下來,有助於維持好眠的發生。可以從練習或試著從最基礎的方式開始,例如:整理思緒與感受,設定優先順序,做任務安排等。冥想活動也有助於舒緩焦慮,是可以主動練習並有助於睡眠的放鬆技巧。
-
2024-02-26 醫療.心臟血管
忽冷忽熱最容易讓心臟受不了!別太早出門、藏好身體4部位…秋冬護心保暖8要訣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的情況愈來愈常見。上周還熱呼呼,但這二天又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寒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寒冷,氣象署針對新北市等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恐10度以下。醫師提醒,出門前一定要做好保暖,特別是頭頸部。其實如果是一直持續冷可能還比較容易防範,但就是這樣忽冷忽熱的溫度,最容易讓心臟受不了,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要小心,心肌梗塞跟中風可能隨時爆發。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學提醒,出門前一定要做好保暖,特別是頭頸部。如果天氣太冷,長輩可以評估是否要出門。田知學表示,重點就在「溫差」,溫度變化較大對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如三高、年長、中風、心肌梗塞等較危險。冬季常見兩大類疾病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謝嘉娟曾撰文指出,冬季天氣變冷常見以下兩大類疾病發生。一、心腦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與「腦中風」若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而中風徵兆,則要牢記「FAST」口訣,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時間。.「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二、呼吸系統疾病:包括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注意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天冷不要太早出門、泡澡溫度不超過40℃這二大類冬季疾病,又以心血管及腦中風較常急性發生,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應先了解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肥胖、三高及代謝症候群、吸菸、遺傳家族史等,同時做好護心養心的工作。冬季「護心」、「保暖」,務必做好以下幾件事。除了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一般人也有許多應注意的事。例如有晨運習慣的人,國健署提醒,變冷時清晨外出運動要特別注意禦寒保暖,不要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許多人天冷喜歡去泡湯或在家泡熱水浴,也要注意勿超過40℃,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此外,冬天也應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身體保暖 「藏」好4部位保暖的部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長陳潮宗曾受訪指出,不讓寒邪之氣侵入身體,養生要訣就在「藏」字,就是從頭到腳4個重點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把這4個部位「藏好」包緊,就會保暖。另外就是注意晚上睡覺時,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氣溫驟降護心、保暖8要訣1.監測血壓及控制病情2.充足睡眠3.夜間與清晨起床及出門要注意保暖4.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5.泡湯泡澡注意溫度6.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7.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預防便秘8.出現疑似心臟病及中風徵兆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13 醫療.新陳代謝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肝臟、腎臟之外還有一個意想不到器官,3大天然排毒器官必保養
我們經常從報章雜誌或網路資訊中看到「排毒」兩個字,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不論是西醫或傳統醫學中,並沒有現代所講的「排毒」這個名詞,在傳統醫學上稱之為「解毒」,而一般中醫師所說的解毒中藥,是指具「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 中醫對於「毒」的定義很廣泛,舉凡對身體有害的都稱為「毒」,例如火氣大、發炎、過敏等症狀,或中醫常說的熱毒、寒毒、濕毒等,甚至化學毒素、魚蟹毒、蟲蛇毒等都是。就現代醫學來說,導致身體老化、致癌的自由基,也是毒物的一種,這些所謂的毒物若長期積聚在體內,將會造成身體負擔而引發疾病。 毒素累積五臟的表現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陳潮宗指出,在中醫診療上,當患者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通紅等症狀時,就代表體內累積了過多的毒素,身體便以這些症狀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了,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而毒素累積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表現。.累積在心臟(1) 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的時候,舌頭容易出現潰瘍,也就是嘴破的現象。(2) 額頭部位狂長青春痘。(3) 睡眠時不安穩,容易發生失眠的狀況。(4) 常有胸悶或是胸部有刺痛的感覺。.累積在肝臟(5)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指甲有向下凹陷的痕跡。(6) 因乳腺增生的關係,導致月經週期之前,有明顯的脹痛感。(7) 情緒常常容易感覺抑鬱。(8) 經常性的偏頭痛。(9) 每個月都會發生經痛。(10) 臉部兩側的部位,會長青春痘。.累積在脾臟(11) 臉部出現色斑,通常女性臉上有斑點的時候,就代表消化系統變差。(12) 女性朋友容易有白帶過多的狀況發生。(13) 脂肪容易堆積在體內,脂肪在中醫稱為「痰濕」,主要是因為脾臟消化功能減弱,導致毒素無法排出而堆積。(14) 容易有口臭情況發生。(15) 嘴唇週圍容易長青春痘或是發生潰瘍。.累積在肺臟(16) 皮膚呈現黯淡、沒有光澤的狀態。(17) 常常有便祕情況發生。(18) 比較常有情緒化的狀況發生,或容易多愁善感且常常感覺悲傷。.累積在腎臟(19) 女性月經量會減少、經期變短,經血的顏色偏暗。(20) 身體容易有水腫狀況發生。(21) 臉部下頜部位容易長青春痘。(22) 常常感覺疲倦、想睡覺,且四肢常會有無力感。必保養!3大天然排毒器官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 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要提醒的是,現在正值炎熱夏天,很多人會以含糖飲料來取代白開水,應該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外另外的負擔。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名中醫師盤點泡澡後必按摩5大排毒穴位 。針灸後有這些狀況,恐蜂窩性組織炎、癱瘓、死亡,找對醫師很重要
-
2024-02-1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報復性熬夜,作息打亂恐成失眠一族!治療師授「做好6件事」助一夜好眠
俗話說:「初三睏甲飽。」春節連假從小年夜開始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可以睡晚一點,但是熬夜打牌、追劇導致生理時鐘紊亂,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或是躺下沒多久就中斷睡意,成了失眠一族。怎麼做才能夠一夜好眠?破壞睡眠節奏 失眠惡性循環許多人以為撐到周末假期可以補眠,消除累積的疲勞,但結果可能不是如此。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熬夜會傷身、打亂作息之外,若有不良的補眠習慣,還可能造成下一波失眠,變成惡性循環。多睡、少睡、晚睡、午睡都會破壞身體的睡眠節奏,損耗的細胞無法進行修補,增加罹患慢性病、失智症的風險。據統計,一般人平均睡眠時間約6至8小時,不建議睡超過9個小時。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慢性病、藥物、呼吸中止症,以及壓力大、吃太飽、睡前仍無法靜下心等,只要出現失眠問題,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問題,才能對症治療改善。調作息調飲食 睡前不要興奮想要揮別惱人的失眠困擾,維持良好睡眠品質,林儒宜說,可透過生活作息調整、飲食調理、泡澡、正確用藥及營造睡眠好環境等方法改善,尤其要平衡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啟動身體、後者可讓身體恢復到放鬆狀態,因此,睡前應慢慢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試著大口深呼吸、冥想,做簡單舒展運動,能降低焦慮幫助入眠。林儒宜強調,睡前應避免誘發神經變得興奮,平常要養成規律的作息,尤其不要睡超過中午,控制晚上的就寢時間,才能調整好自律神經功能。即使是過年,也不要太放縱「報復性熬夜」,一旦打亂睡眠規律,要花更多時間調回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8 名人.好食課
採買年貨久站鬧腿酸?一圖看懂3大營養素改善鐵腿問題
1/26年貨大街就要正式熱鬧開張了!不少人會抓準假日時間去採買年貨,可別小看大家的購買力,一買可能整天的時間都不夠!長時間久站,小心逛完隔天整個躺在床上不想動……到底飲食上有什麼可以消除腿酸問題,就讓好食課Anna李宜樺營養師教教你~舒緩鐵腿飲食鐵腿最主要並非乳酸堆積,而是發炎問題,多吃些抗氧化食物就可幫助我們緩解腿酸問題!維生素E可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減少體內氧化壓力,以減輕肌肉酸痛感,可吃黃豆、青仁黑豆、葵瓜子、杏仁等富含維生素E食材,且堅果通常也含有鎂,可幫助調節神經及肌肉放鬆,幫助緩解肌肉僵硬、抽筋等問題。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為促發炎物質(前列腺素),幫助身體抗發炎,可經由攝取鯖魚、鮭魚、秋刀魚等魚類獲得,素食者也可藉由亞麻籽油及核桃食得。多酚研究發現,花青素、類黃酮等多酚類具抗氧化及抗發炎特性,可經由減少脂質過氧化及保護細胞膜不受自由基攻擊,來改善或預防鐵腿,可吃石榴、藍莓及櫻桃等高多酚類食物。改善妙招逛完街回到家,12小時內可先冰敷一下腳,減緩肌肉發炎情形,12小時後則可直接熱敷或泡澡舒緩痠痛,並於睡前可拉拉筋、或按摩一下小腿肚,來舒展肌肉,於睡覺時再用枕頭墊高小腿,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可大大減少隔日腿酸的機率。【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新春健康大補帖】採買年貨鬧腿酸?3大營養改善鐵腿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6 醫療.皮膚
寒流發威!乾燥性皮膚炎增3成,「洗熱水澡」竟易導致皮膚乾癢
寒流持續發威,皮膚科醫師指出,近期「乾燥性皮膚炎」病人增加2至3成,主要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灶在小腿前端,輕度會出現皮屑,嚴重則會皮膚癢甚至乾裂,建議初期症狀先塗抹乳液改善,若未改善則要就醫治療。天氣乾冷易誘發「乾燥性皮膚炎」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最近天氣乾冷,因乾燥性皮膚炎就診的病人增加2至3成,部分患者的病灶發生在小腿前端,症狀輕度者會開始出現皮屑,重度則會出現皮膚癢、皮膚裂等情形,病人如果持續搔抓,就會出現乾燥型濕疹,有些患者的傷口看起來像發炎。2步驟教你正確擦保濕乳液如果只是皮屑,可以先擦保濕乳液,若已經變成皮膚病就要就醫。黃毓惠說,門診患者以中老年人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為主,前者因為皮膚油脂分泌少,比較容易發作,大多為50歲以上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後者則是因為異位性皮膚炎體質,乾燥的皮膚在這樣的天氣,需要更多乳液。黃毓惠指出,擦乳液要看個人皮膚乾燥狀況,要讓乳液均勻分布,若擦太厚反而可能沾到衣服而達不到效果,且次數重於量,覺得乾燥就可以擦。乳液的選擇上,建議選擇具保水及保濕功能的乳液,例如荷荷芭油、凡士林等,把水鎖在皮膚裡,才能真正達到保濕效果。洗熱水澡易導致皮膚乾癢花蓮慈濟醫院衛教資訊指出,許多人喜歡在冬天泡熱水澡,雖然在泡澡當下,的確會因為血液循環良好,而感到全身舒暢,但當熱水把皮脂及水分帶走、洗完澡後皮膚溫度恢復至原來冷的溫度時,反而會變得更乾、癢,建議應使用清水或去汙力較溫和、不含皂鹼的沐浴乳或肥皂洗澡,水溫也不宜太高,盆浴時則可添加一些沐浴油,並在洗完澡後,立刻塗抹潤膚乳液保持皮膚的濕潤;服裝建議以棉質衣料為主,避免毛質衣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6飲食習慣在殘害皮膚!營養師曝:愛吃白飯白麵讓肌膚鬆弛又蠟黃.天冷皮膚乾癢怎麼辦?一圖看懂護膚飲食這樣吃幫助維持水潤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洗完澡踏出浴室少一動作,男頭痛欲裂竟中風!冬天洗熱水澡遵循5步驟
天氣冷,洗個熱水澡最舒服了。不過有醫師分享,這幾天一名案例在洗完澡走出浴室時,腳踩冰地板瞬間頭暴痛、右半側手腳無力、口齒也不清,緊急送醫發現他已腦中風。醫師提醒,剛洗完澡應先穿上拖鞋再出浴室,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外面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洗完澡熱身體接觸冷底板 頭痛欲裂竟中風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德遠分享一案例。前幾天寒流報到,一名平常沒量血壓習慣的30多歲男子在家泡熱水澡,洗完澡後他穿著單薄的衣服直接走出浴室,光著腳直接踩在冰冰的地板上,他突然感到頭痛到快炸掉,坐下休息一會後,又發現自己右手與右腳都無力,前來幫忙的家人發現他連講話也講不清楚,趕緊將他送急診。經檢查男子血壓已飆破200毫米汞柱,醫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醫師指出,男子直接赤腳踩冰地板,刺激血管收縮,才因此造成腦中風。要避免心腦血管急性爆發,首要避免讓自己處於溫差大的環境。如同早上起床應在床邊先坐一會,別一下子從溫暖的被窩下床;洗完澡從熱烘烘的浴室出來,也應先穿上襪子或拖鞋,以避免腳底猛然接觸冰涼的地板,讓還熱著的身體溫差過大受不了。體溫忽冷忽熱「非常要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體溫忽冷忽熱,真的是「非常要命」,不只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須格外注意,一般人也不能輕忽。冬天洗熱水澡,身體溫度瞬間出現劇烈變化,從冷到熱,血管因此擴張,對健康民眾而言,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但對於血管彈性不佳、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引起低血壓,離開浴室後若又遇上冷空氣,血管急速收縮,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趙君傑建議,無論泡澡或沖澡,都不要一直沖洗心臟以上部位,如頭部、胸口等,常有人感覺到沖熱水澡時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都是血管擴張後症狀,並且沖澡和泡湯時間都不宜過久。反之如果剛從室外回到室內時,也不要馬上衝進浴室洗熱水澡,這也可能讓血管負荷過大。建議可以坐下來先喝一杯溫熱水,同時浴室先放熱水,讓浴室變得暖和,身體也逐漸回暖,此時再進浴室洗澡。冬天洗熱水澡5步驟第1步:開熱水1到2分鐘,暖浴室第2步:入浴前,喝杯溫開水暖身第3步:先用熱水沖洗四肢第4步:怕冷可用熱水連續沖洗背、頸部第5步:再清洗身體(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趙君傑、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政道;製表/記者陳雨鑫)冬天洗熱水澡4注意1.所在環境避免溫差過大,不管是從熱進入冷,或從冷進入熱,都要先適應。2.洗頭前先洗澡暖身,勿直接用水沖頭,以免溫差太大。3.沖澡和泡湯時間不宜過久。4.泡澡、泡湯的溫度不要一下子降太快,以免血管適應不及。【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3 焦點.健康知識+
寒流懶人包/最強寒流來襲,這些地方可能降雪!低溫保暖8重點,務必「藏」好4部位!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中央氣象署今天(22日)上午發布低溫特報,各地天氣都會非常寒冷,各地愈晚愈冷,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元氣網》整理寒流來襲懶人包,高危險族群務必做好保暖。而如果想趁此波最強寒流賞雪,中部高山如太平山、合歡山等降雪機率高;北部地區則以高度1079公尺的大屯山機率高一點,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寒流什麼時候來?影響時間:1月22日(一)至24日(三)。依據中央氣象署預估此波寒流最冷時間點落於1月23日(二)晚間至1月24日(三)清晨。可能降雪區域的最佳賞雪時間在22日晚上10時至23日早上10時之間。低溫區域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金門縣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臺中市、彰化縣、宜蘭縣、花蓮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連江縣有持續6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黃色燈號(寒冷)●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註】黃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橙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6度以下或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且連續24小時平地氣溫攝氏12度以下紅色燈號:平地連續24小時氣溫攝氏6度以下降雪預估根據氣象署表示,由於中層水氣條件較好,今晚起至周二,北部、宜蘭1000至1500公尺以上山區,及周二中南部、花東2500至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並有路面結冰、霧淞發生的機率,山區活動務必留意安全。至於陽明山有無可能降雪?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由於陽明山高度600多公尺,如果水氣充足、溫度更低一點的話,陽明山可能會有冰霰機率,「雪的話可遇不可求」。大屯山的高度1079公尺左右,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可能降雪地區●中部高山:太平山、拉拉山、合歡山、雪霸公園等地,降雪機率高●北部高山:七星山、大屯山(1079米)也有降雪機率;陽明山公園(607米)海拔不夠高,可期待固態降水(雨夾雪、冰霰、霧淞)。●南橫3000公尺高山;台東段埡口海拔逾2700公尺,高雄段檜谷海拔約2400公尺。【注意】下雪區域將依中央氣象署宣布下雪時同時啟動交通管制機制,限制車輛附掛雪鏈通行,台20線南橫公路路段如結冰嚴重的話,不排除實施預警性封閉。上山前應提前確認天氣與路況,備妥保暖衣物,隨車攜帶雪鏈因應。低溫對健康危害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三大關鍵指標氣溫驟降好發猝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分析,天冷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心肌梗塞、腦中風,這些患者具有三大關鍵指標:1.患者本身心血管、腦血管已不好,可能有硬化、斑塊、阻塞而不自知,或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可能沒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2.冬天天冷、氣溫低,此為「導火線」造成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心跳變快。3.若心腦血管已有斑塊,斑塊不慎破裂、剝落,引發血栓堵注血管,將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意外。因此,避免天冷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當血管健康時,幾乎不會出現心肌梗塞,機率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低」。如果第一點做好,就不須害怕第二、第三點。而如果不知道自己血管好不好的人,天冷時還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是頭頸部一定要多注意,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尤其是65歲以上年長者、三高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延伸閱讀】不幸發生腦中風時,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搶黃金治療時間寒流猝死防範●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三方面著手防範1.首先應維持血管的健康2.平時要注意均衡飲食、運動3.有三高問題應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低溫保暖重點保暖「藏」好4部位身體保暖,最重要是把4個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藏好」包緊,身體就會暖和,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保暖NG行為1.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容易引起火災。2.電暖器應使用專用插座,也別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3.電毯、暖爐、暖暖包、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能燙傷。4.泡澡機、泡腳機泡太久,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5.喝酒暖身,反而會讓身體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更危險。低溫保健8要點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節制飲酒,並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突然的激烈運動等。4.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5.避免加重身體壓力:上述高危險群,需要規律運動,但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例如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6.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戒菸、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不酗酒。7.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症狀立即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時,須牢記保命兩要訣—(1)搶時間,(2)打119正確就醫。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且,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25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溫差大!暖氣別開超過27度 室外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為失溫2大警訊
冬意濃,近日天氣明顯轉冷,進出室內外或是暖氣房時,要多留意自身保暖措施,避免溫差過大導致健康危害,嚴重甚至有猝死風險。醫師指出,天冷會入睡困難,建議可在睡前半小時開暖氣,並定時1至2小時關閉,以防起床後冷暖溫度變化,血管無法順利收縮。尤其「典型」、「非典型」等10類人更得注意保暖。19日起全台天冷,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說,天冷開暖氣,室內溫度以24℃最佳,若到27℃、28℃則太高,進出暖氣房時,如果溫差超過10℃以上,恐人體無法快速適應外界溫度,容易導致心血管、腦血管事件發生。冬天保暖首重溫度「緩升、緩降」冬天最重要就是保持溫度「緩升、緩降」,避免溫差大讓身體吃不消。柳朋馳建議,保暖措施最好採取「漸進式」,若睡前太冷會影響入睡,可提前開半小時暖氣提升室內溫度,但入睡後人在被窩裡溫度會上升,暖氣即可設置1至2小時定時關機,減少睡眠時人體的水分散失,影響調節溫度的機能;若家中無暖氣,可多加衣服、暖暖包、喝溫開水等,都是增加體內微循環的好選擇。柳朋馳指出,三高病患是罹患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血管舒張過程反應較差,因此更要注意溫差不要過大,「保持恆溫」相當重要,不僅要採洋蔥式穿搭,運動時要小心,建議慢慢暖身、慢慢減少衣物,若寒流來時,則選擇室內運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說,因天冷而猝死的個案,通常看似健康,且在你我日常生活周遭,有5類典型、5類非典型易猝死的高危險族群,大家得多加留意,並照顧好身邊的親友。典型易猝死5大危險族群 1.長者2.三高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愛抽菸4.愛喝酒5.肥胖非典型(隱藏式)易猝死5大危險族群1.暴飲暴食者2.缺乏運動者3.酒或飯後泡澡、酒醉者4.情緒起伏大者5.感冒未癒者預防連日低溫,國健署長吳昭君提醒,保暖工作務必做好,起床要遵守「 慢、熱、起、穿、行」原則,避免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急性發作。使用保暖產品應注意「不能長時間使用」、「不直接接觸皮膚使用」2原則,一旦有異狀應盡速就醫。避免低溫猝死保暖8大要點吳昭軍表示,除了長者、三高患者及嬰幼兒外,早出晚歸或是輪值大夜班的民眾,也要注意「戶外」溫差,造成血壓突然升高,促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室內」溫差也不可輕忽,門窗不完全緊閉,須適度通風。國健署提供「低溫保健」8大要點:1.環境在室內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等環境,長者容易跌到的地方,燈光需要明亮,地上不堆放雜物,避免增加行走的障礙,若加上天冷末梢血液循環慢,注意頭暈或心臟不適等現象,除了保暖之外,適度的通風也很重要。2.保暖只要有起床的動作,謹記「慢、熱、起、穿、行」5字訣,晚上睡前,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得之處,不管是何時起床,都要記得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進行伸展暖身運動,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起身後先坐在床邊,添加衣物保暖,再慢慢地下床,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並補充溫開水,以暖和身體。3.飲食天冷選擇食補或藥補的湯品或鍋類,若含有酒精成分,更要注意身體體溫及外在環境溫度的差異;喝湯時,湯品的溫度不超過攝氏65度,否則易造成食道的傷害。4.泡湯飯前、酒後不可泡湯,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且水溫勿超過攝氏40度,也不宜單獨泡湯。5.運動運動前要充分熱身,有抽菸、酗酒、肥胖或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可選擇在室內的簡單運動,若要出門運動,建議結伴運動,相互有照應。6.按時服藥與情緒穩定控制病情定期量測及記錄血糖、血壓等數據,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及維持情緒的穩定。7.攜帶健保卡及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並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等訊息;如醫師有開立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異狀立即就醫身體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不適症狀,或出現腦中風的任一徵兆,無法準確執行「微笑、舉手、說你好」,不要自行開車,應立刻撥打119,並記下發作時間,3小時內迅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是失溫兩大警訊連日低溫,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患者比平常多1至3成,其中不乏三、四十歲年輕族群,且幾乎都是老菸槍,醫師提醒,抽菸者的血液黏稠度相對較高,如果水分喝得少,又遇上寒冬,將提高心血管急重症風險,建議做好保暖,室外活動時,若突有「皮膚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等身體失溫兩大警訊,立即提高警覺。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最近天氣變化劇烈,早晚溫差極大,急診多了不少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個案,以60歲以上老年人居多,但也收治多名三、四十歲年輕個案,推測與抽菸習慣有關,這幾名年輕男性患者自述,從高中、大學就開始抽菸,出社會工作後,因同儕因素而繼續抽菸。黃建龍指出,正常的血管內皮細胞可以維持血管擴張跟血流暢通,不至於發生凝固反應,但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讓血管內膜失去保護血管作用,血液流動時容易產生血栓;此外,尼古丁含有上百種化學物質,提高血液黏稠度,且冬天水喝得少,血液更為黏稠,提醒民眾適時補充水分,不過,腎功能不好或心臟功能不好者則不能喝太多水,以免水腫。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在室外活動時,若突然出現「皮膚起雞皮疙瘩」、「全身發抖」等兩大症狀,就是身體失溫警訊,必須立刻添加衣物,盡速躲到室內或車內,因為室內溫度比戶外溫度高出攝氏3至5度,車內應打開暖氣,讓身體回溫,藉此降低心肌梗塞、中風或猝死等危機。林謂文強調,寒流或冷氣團來襲時,最好禦寒方式為「洋蔥式穿衣法」,長者可穿發熱衣,一般民眾則可穿著透氣排汗的貼身衣物,在外出服搭配毛衣或背心,最後是羽絨外套;另多重視頸部、手部等部位保暖,高齡、三高、心腦疾病等患者可以使用圍巾、手套;再者,進出人潮擁擠場所應佩戴口罩,除可以避免病毒、細菌感染,也有保暖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4 醫療.骨科.復健
冬日關節痠痛難耐 日常5保養緩解不適!「八段錦」分解動作通血氣養筋骨
冬日天氣逐漸轉涼,甚至偶爾下個小雨,門診中就會有許多來看筋骨痠痛的患者。「唉唷,我最近都可以當氣象台了,只要膝蓋開始痠痛,就知道又要變天了。」「最近早上起床,手腳關節頂扣扣,都要活動伸展一下才會覺得舒服。」筋骨痠痛,凡是肌肉、韌帶、肌腱、筋膜等軟組織或骨骼損傷所引發的疼痛不適感,也就是中醫說的「傷筋」或「傷骨」,例如各類慢性損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表現有「痠、麻、抽、脹、痛、無力感」。常見筋骨痠痛的原因筋骨痠痛的年齡層發生範圍越來越廣,不只是老年人,就連年輕族群,如果平常保養不好,也很容易產生問題。肢體肌肉關節的痠麻腫痛,中醫稱之為「痺」,內在原因有慢性勞損及年老退化、外界因素則是天氣的寒冷或潮濕的侵襲(風寒濕邪)。1.慢性勞損:因姿勢不良或重複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使得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長期下來,就會有筋骨痠痛、肌肉緊繃僵硬、關節轉樞不利的狀況。2.老化退化:年紀漸長,或過度勞累例如長期熬夜者,由於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筋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身體臟腑得不到足夠營養而發生疼痛訊號),或是骨質流失,逐漸有腰膝酸軟的症狀,甚至身體多處關節不適的情況。3.風寒濕邪:溫度或濕度的改變,中醫醫書提及「風寒濕邪留而為痹,筋脈痹阻,則筋骨僵硬、疼痛、活動不利。」寒風刺骨是有道理的,低溫會讓關節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濕度可能會使因退化而腫脹的肌腱韌帶更加惡化,造成筋骨關節更加疼痛。日常保養遠離關節痛筋骨痠痛的民眾,除了門診就醫時的針灸拔罐治療及傷科疏經通絡手法之外,在家還可以進行足浴泡澡,或是動手來煮些藥膳茶飲來進行補養。1.足浴方:利用乾薑、桂枝、赤芍、川芎、艾葉等藥材用紗布袋包好,放入適量溫水(小於45度c水溫),待3-5分鐘足浴包精華溶入,浸泡10-15分鐘。透過中藥本身的作用,加上薰洗時溫熱蒸氣可助藥力穿透,達到疏經活絡的功效。2.杜仲茶: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但性溫味甘,一週喝1-2次即可,切勿貪多,以免過量補過頭。3.刮痧:不只應用於中暑,當經絡氣血不通產生的瘀也可以使用。中醫說「不通則痛」,因此以刮痧板沿肌肉緊繃僵硬處刮痧,使經絡通順,有活血化瘀功效,且可以引臟腑穢濁之氣自腠理(毛細孔)透出,筋骨舒暢。4.中醫養生操八段錦:八段錦屬於中醫的導引法,民眾經常使用拿來當作健身氣功,主要是有八段招式,可以疏通人體經脈、暢通氣血。八段錦動作包含:(1)雙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開弓似射雕 (3)調理脾胃須單舉 (4)五勞七傷往後瞧 (5)搖頭擺尾去心火 (6)兩手攀足固腎腰 (7)攥拳怒目增氣力 (8)背後七顛百病消。5.食療養生食療養生-何首烏參雞湯(葷)及何首烏參菇湯(素)準備食材何首烏3錢、西洋參1錢、川芎3錢、當歸3錢、白芍3錢、熟地黃3錢(若體質燥熱者可以選用生地黃)、玉竹3錢。葷食者選擇雞腿200克,素食者選擇新鮮綜合香菇200克。料理方式1.(葷食)煮一鍋水至滾沸,放入雞腿汆燙去血水後撈出備用。(素食)各類新鮮香菇使用流水稍微沖洗,擠乾水分後備用。2.將中藥材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後再加入雞腿或香菇,大火煮5分鐘,關小火續煮15分鐘。關火,調味,可以酌加鹽巴或枸杞、紅棗。食材介紹•何首烏:補肝腎、益精氣、顧筋骨、烏髭髮。•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川芎、當歸、白芍、地黃:是四物湯的組成,最初來自宋朝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稱「理傷仙授方」,起初就是補血、養血、顧筋骨的傷科良藥,並非只有女性補身體才適合。•玉竹: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食用說明生地黃是清熱涼血、而熟地黃是滋陰補血,當民眾偏燥熱體質時我們就選擇生地黃、如果是偏寒涼體質則選用熟地黃,如果不是很清楚那麼就可以使用生地黃,或生地熟地各半,避免過補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