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科別.皮膚
搜尋
汗皰疹
共找到
45
筆 文章
-
-
2020-10-05 養生.抗老養生
醫病天地/擴胸、飲菊麥茶 入秋趕氣鬱
50多歲婦人在親人過世後,開始出現憂鬱和恐慌症狀,就診後獲得改善,但近日入秋後又復發回診,服用養氣補肺的藥物情緒才安穩許多。聯新國際醫院中醫師陳藝文表示,秋季環境水分減少,容易使肺上火、肝氣鬱結,產生悶悶不樂的情緒,更可能因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衍生出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陳藝文說,中醫的五臟對應5種情緒,肺臟對應憂鬱悲傷的情緒,是5種情緒當中最常見、棘手的。黃帝內經提到「悲則氣消」,意思是悲哀過度,氣自然消失,甚至可導致臟氣衰竭而喪命。氣消則情緒悶悶不樂,不想出門活動,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臨床上也發現許多皮膚病和情緒息息相關,悲傷的情緒也會造成肝氣鬱結,氣鬱則化火,產生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的現象,因此秋季容易有情緒上的波動,皮膚病的患者也會增加,如蕁麻疹、汗皰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自體免疫疾病的乾癬等。陳藝文指出,可以透過泡澡方式,在水中放入快樂鼠尾草以及迷迭香葉片,水溫40度以下為宜,泡15分鐘;也可飲用菊麥茶,將白菊花5朵,浮小麥5錢,紅棗2顆切開去子,放入800ml熱開水,加蓋悶15分鐘即可飲用;或進行擴胸運動,伸展心肺經絡,活動肩背肌群,趕走心中的氣鬱,「通則不鬱」。
-
2020-09-15 科別.指甲.足部
為什麼我的香港腳、灰指甲都看不好?皮膚科醫師先導正你2個NG觀念
A小姐走進診間脫下鞋襪,說道:「醫生,我腳常常會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B先生走進診間,把腳放到腳蹬上:「醫生,我這個指甲變色好幾年了,擦灰指甲藥擦好久,為什麼都沒有好?」以上的情境每天在皮膚科門診都會上演數次,病人都認為簡單的香港腳、灰指甲應該擦擦藥就會好,但事實卻往往不是病人想的那麼簡單。NG1: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香港腳」(或稱:足癬),是一種黴菌感染足部皮膚的疾病,多數病人都抱持以下的觀念: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病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來自於電視廣告、街坊鄰居的道聽塗說或是網路流言等等,當皮膚科醫師試圖導正病人此一觀念時,病人常常無法接受,因為「癢就等於香港腳」這樣的信念在許多人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在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僅從「香港腳」單一診斷出發,也可以有許多表現,香港腳可以癢,也可以不癢,外觀的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脫皮、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感染較長時間的病人常會有角質增厚的表現(此時期常常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異味產生。若是從「癢」的症狀出發,常見的鑑別診斷除了香港腳,還有像足部濕疹、汗皰疹、足蹠蠹蝕症,以及較不常見的乾癬、掌蹠膿皰症等疾病,而前面提到香港腳的其他症狀(脫皮、水泡、膿皰等)在這些鑑別診斷也可能會出現,病人多半無法正確分辨其中的差異。因此在病人探究「為什麼香港腳治療無效」之前,應該要先確認「真的是香港腳」抑或是「病人自己覺得是香港腳」,建立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香港腳雖是常見的疾病,要建立正確的診斷,還是需要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來執行,除了根據臨床症狀及詳細的病史詢問,也可以透過輔助的檢查來幫助確認,「皮屑顯微鏡檢查」是皮膚科診斷皮膚黴菌感染的常用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檢查。但是檢查有時候會受到病患先前使用的藥物(市售成藥常含部分抗黴菌成分),導致黴菌量減少以致檢查敏感度降低,因此當病患有疑似香港腳的症狀無法確認時,除了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就診前如已有使用藥物治療,建議要先停用1至2週,減少顯微鏡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機會(指有黴菌感染但因菌量低以至採檢無法檢出)。確認診斷後,一般選用外用抗黴菌藥治療數週至數月不等,視情況可短期搭配口服抗黴菌藥。NG2: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灰指甲」(或稱:甲癬),指的是黴菌感染指甲造成的疾病,常見的表現除了指甲變色(可能變黃、白、褐、灰等顏色),還有甲片增厚、彎曲、變形,甲面粗糙,甲片脆化且易碎,甲床分離(指甲及下方甲床原先應貼合處分開),嚴重者可合併甲床出血,甚至指甲彎曲成如羊角狀。但是以上表現都「不是」灰指甲專一的表現,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相同或相似的症狀,例如反覆的甲溝炎、乾癬性指甲病變、外傷性(或原因不明)甲床分離、反覆摩擦或外傷造成的指甲增厚、外緣性指甲染色、扁平苔癬指甲病變等等。因此病人常有的「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病人覺得擦藥很久治不好的常常根本就不是灰指甲。指甲的疾病在皮膚科屬於相對不容易診斷,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因此強烈建議病人在開始任何的治療前,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再開始治療。皮膚科醫師診斷灰指甲,除了臨床表現跟病史詢問,可輔以皮屑顯微鏡檢查,另外視病患情況,可搭配指甲片病理檢查或黴菌培養,但指甲的黴菌學檢查敏感度相對較低,有時一次檢查未果,若仍高度懷疑可能需重複送檢。確立了灰指甲的診斷後,除了外用藥之外(灰指甲外用藥物一般對輕至中度感染較有效,中重度感染的患者通常幫助有限,且須使用相對長的時間,數個月到數年不等),口服藥也是一個理想的選項,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且治療期長(手指甲建議使用6週,腳趾甲建議使用12至16週),完成口服藥物療程後仍需觀察數月,並非吃完藥就一定會立即痊癒,因此病患皆需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小結,台灣氣候潮濕黴菌容易生長,香港腳及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疾病,反覆感染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就像感冒好了以後還是有可能又被傳染),但診斷及治療都需要專業皮膚科醫師執行,切勿聽信坊間流言逕自斷定或使用偏方,平時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雙腳清潔乾爽,有任何症狀應盡速就醫。
-
2020-09-0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年紀漸長皮膚保水能力下降 醫師教這樣保養
許多民眾都有腳後跟龜裂的經驗,裂得太深到真皮層,可能會出血、疼痛。皮膚龜裂就像「農田缺水」,因缺水、缺油導致裂開,腳底沒有皮脂腺,水分易流失,便容易龜裂。加上走路時腳底不停摩擦,刺激皮膚角質層為自我保護而不斷增厚,當厚厚的角質層承受不住活動的拉扯力時,就容易在腳底形成裂傷。年紀漸長,走路量大、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確實比年輕時容易發生腳底龜裂。然而年紀並非唯一因素,有些人可能因為鞋子選擇不當,或「拖著腳」走路造成腳底頻繁摩擦,進而龜裂。另外,若是有免疫失調疾病,如汗皰疹、乾癬等,也容易皮膚乾燥、脫屑,造成龜裂。腳底龜裂時,通常可先擦凡士林或滋潤的乳液,「而且最好一輩子都要保養」。建議睡前擦抹並穿上襪子,讓水分鎖在皮膚上;若龜裂出現傷口,最好先請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塗抹後再擦保濕產品。選擇合腳、有厚墊的鞋子也非常重要,尤其應改掉不良的走路習慣,避免腳底摩擦,角質不斷增生;也可使用磨腳棒或磨石,將增厚的腳皮磨掉,但必須小心地且頻率不可過高,避免受傷。如果時常保養還是一直發生腳底龜裂的狀況,建議先到皮膚科求診,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病理性原因,如黴菌感染、乾癬、汗皰疹等,治好疾病才能真正改善龜裂的腳跟。(諮詢╱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
-
2020-09-01 橘世代.健康橘
幫長輩剪指甲 出現變色、變形當心疾病警訊
李安騏,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將十多來的臨床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她致力申請「手足保健師」及「足科照護師」等相關職業認證,培養一技之長,提昇手足照護專業的產業升級,並在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時代,為被照護者提供與歐美同步的足科中心照護品質。 指甲也會生病、受傷、感染!當身體臟器或皮膚生病時,指甲也會變得病懨懨,彷彿戴在指尖的健康警報器,隨時提醒您注意身體可能出現的問題。尤其年長者腳趾甲較厚實本就不好修剪,視力較弱看不清楚,彎腰修剪腳趾甲更不容易,如果沒有定期或正確修剪指甲則會影響腳趾甲生長與變形,甚至影響行走。本草綱目李時珍云:「爪為筋之餘」,「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是體內的筋延伸到體外的部分。肝主筋,又能藏血,故肝臟與筋和指甲的關係都十分密切。從指甲的堅脆、厚薄、顏色枯萎或潤澤等信號,可以讀出體內肝血的盛衰秘密。 健康指甲模樣甲面:光滑無橫直波紋或凹陷、斑點,指甲根部半月痕明顯。色澤:呈現光澤的粉紅色,指甲邊緣呈白色。質地:雖然硬卻柔韌有彈性哪些疾病對指甲產生影響?皮膚疾病:乾癬、濕疹 ( 富貴手 )、汗皰疹、黴菌感染等。有些屬於職業病,例如常碰水的美髮助理、洗碗工、清潔工、洗衣店員工等容易罹患濕疹,只要不碰水就能緩解症狀。癤子:會在甲床形成疤痕組織影響指甲外觀,長出來的新指甲也受影響。代謝症候群(肥胖):容易造成腳趾捲甲。糖尿病:灰指甲因真菌感染導致,由於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在指甲有外傷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真菌感染,加上高血糖環境有利於真菌繁殖,從而引起灰指甲。糖尿病患者傷口必須得到有效治療,避免皮膚出現糜爛,在往後嚴重到造成腿部潰瘍並導致截肢 。年長者如合併有灰趾甲,會使趾甲變得厚脆脫屑,顏色變黃、白。指甲脆弱也很難修剪,如罹糖尿病,末梢神經循環差,一不小心剪到傷口不易癒合而感染,皆提高修剪趾甲的困難。灰指甲(手、足)「灰指甲」,台語也稱為「臭甲」,是經由黴菌感染導致的指甲疾病,感染後不僅指甲結構與顏色會因之改變,甚至會引發指甲變形、增厚、脫落、分離等狀況,最糟的是黴菌就像壁癌一樣不容易根治,而且還很容易在多個指甲間交叉感染,讓情況更加糟糕。捲甲捲甲,顧名思義就是指甲自左右兩側或單側往內捲,大多發生在大腳趾,若置之不理就會愈捲愈厲害,指腹因此受到壓力,在走路時產生疼痛。 灰捲甲 灰捲甲,顧名思義就是灰指甲與捲甲兩相結合,讓指甲變得又灰又捲!那到底是先灰後捲?還是先捲後灰?就好像蛋生雞、雞生蛋,難以釐清誰為因?誰為果?捲甲容易變成灰指甲的原因,在於指甲變形內捲後形成空隙容易積水,成為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灰指甲患者若體重過重、鞋子挑選不當、指甲修剪不當,或工作型態需要久站、走動、腳部經常受到高衝擊,就很容易讓灰指甲變形成為捲甲。 本文摘自《指甲健康研究室》,墨刻出版 2019/11/02 出版【延伸閱讀】顧好熟齡健康!洗完手烘乾還是擦乾好?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6 科別.皮膚
手掌腳掌長滿水泡確診罕見掌蹠膿皰症 9大危險因子易釀病
40多歲陳小姐多年來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多次就醫,找不出病因,只能服用類固醇以及A酸等藥物,由於腳底腳趾長滿水泡,潰瘍化膿,又癢又痛,嚴重時無法穿上鞋襪,至皮膚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掌蹠膿皰症」。與乾癬類似 基因表現不同「掌蹠膿皰症」(Palmoplanatar Pustulosis,PPP)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成因不明,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長久以來,被視為乾癬的一種類型,3%至4%乾癬患者會併發「掌蹠膿皰症」。近年研究發現,掌蹠膿皰症與乾癬在基因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掌蹠膿皰症獨立出來為另一種疾病,患者手掌腳掌表皮出現水泡、膿皰,反覆發作,以致皮膚發紅、增厚、搔癢、脫屑,據病人自訴,「痛起來宛如火燒般」。研究逾六成有抽菸習慣台大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份掌蹠膿皰症臨床研究報告,分析1994至2019年間66名掌蹠膿皰症病患,發病年齡中位數為44歲,女性占59%、男性42%,整體來說,62%有抽菸習慣。除抽菸之外,掌蹠膿皰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過度日曬、扁桃腺發炎、牙科感染、鼻竇炎、壓力、鞋襪摩擦,以及皮膚與含鎳飾品接觸等。進一步觀察病灶,起初症狀僅為針頭般的細小水泡,局部發癢,病程發展迅速,沒多久水泡就大如圖釘,且為連續性病灶,變成一大片水泡、膿包,又癢又痛。症狀類似濕疹 易被誤診從外表看來,掌蹠膿皰症症狀類似於濕疹、汗皰疹、黴菌感染(香港腳),因此很容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反覆發作,病灶愈來愈嚴重,傷口化膿,湯湯水水,手指、手掌布滿水泡,除了影響外觀,不方便工作,有時連手指敲打電腦鍵盤,都有困難。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系統性,局部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和照光治療為主,全身系統性治療則使用口服A酸與施打生物製劑。臨床顯示,照光治療效果有限,使用A酸皮膚則會愈來愈薄。至於塗抹類固醇藥膏,可抑制發炎,容易結痂,且有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容易併發水牛肩、月亮臉。傳統藥物治療 效果有限掌蹠膿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以致容易反覆發作,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產生記憶細胞。如果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病情平穩,但需持續用藥,每月兩、三萬元藥費,經濟負擔不小。提醒民眾,如果手掌、腳底反覆出現水泡,且發紅化膿,異常疼痛,務必提高警覺。一旦合併不明原因關節炎,則需積極就醫找出病因,若確診為掌蹠膿皰症,需耐心接受治療,且一定要戒菸,遠離菸害。
-
2020-08-18 科別.皮膚
汗皰疹其實與流汗無關!皮膚科醫師告訴你致病原因
手或腳長出一顆顆小水泡,伴隨搔癢感,不停想抓,抓破皮不只疼痛、皮膚還可能變厚、粗糙,不但影響美觀也非常困擾,很可能是汗皰疹惹禍!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汗皰疹作崇。汗皰疹季節交替易出現 7成出現在手部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建和表示,汗皰疹是在季節交替、特別是春季轉夏季時好發的濕疹疾病。根據統計,有70%症狀出現在手,10%是出現在腳,20%是手腳同時出現,盛行率約為0.05~10%,由於台灣天氣濕熱,患者相當多。雖然汗皰疹有個「汗」字,但病因與汗腺異常或流汗都沒有直接相關。朱建和指出,有些人會合併手腳掌多汗症,但與流汗本身無關,而手腳掌小汗腺較多,可能是吃到過敏物質,過敏物質從手腳掌小汗腺排出,接觸到手腳掌皮膚導致汗皰疹,並不是汗水或汗腺異常導致,只是間接造成此病症。汗皰疹與流汗無關 致病原因有這些汗皰疹的致病原因說法很多,大致相關因素如:體質、壓力、熬夜或作息不正常、氣候或季節變化、多汗症、抽菸、黴菌感染,或者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接觸性過敏等,特別是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普遍存在於土壤中,以及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等食物中,還有項鍊、眼鏡、耳環等含有金屬的配件;另外,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汗皰疹難斷根 適時紓壓 規律生活防復發汗皰疹是一種難以斷根的皮膚疾病,只能就「可能」的發生原因加以預防。朱建和則建議,要適時抒發壓力,保持運動習慣與情緒平和、作息正常,都有助於減少汗皰疹的復發,並提醒,皮膚上有異常的小水泡,最好就醫檢查,特別是「出血型水泡」,很可能並非只是單純汗皰疹,有可能是「皮膚淋巴癌」或「類天皰瘡」的自體免疫疾病,必須做皮膚切片檢查,清楚鑑別診斷,再對症治療,否則會延誤病情。★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31 科別.指甲.足部
腳癢≠香港腳! 1錯誤觀念恐讓腳惡化潰瘍
「香港腳皮膚癢,請用……」,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洗腦的足癬藥膏廣告曲,但卻也有著「會癢的才是香港腳」等錯誤認知,醫師指出,足部溼疹、汗皰疹同樣可能引起搔癢感,建議至皮膚科門診接受鑑別診斷。香港腳感染難治癒 亂塗藥膏恐更嚴重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門診時都會聽到「我腳底常發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等類似的疑問,患者認為香港腳只是小毛病,為何拖了好久,卻未能痊癒。 曾奕騰說,香港腳(足癬)為受到黴菌感染的足部皮膚疾病,許多男生當兵時因為環境潮溼,洗澡後又未能將足部腳縫擦乾,很容易有香港腳,感染後卻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由於「會癢就是香港腳」等錯誤觀念早已烙印在民眾腦中,這也增加治療的難度,例如患者自覺是香港腳,自行塗抹香港腳藥膏,但實際上卻是足部溼疹、汗皰疹所引發的搔癢。香港腳外觀表現多樣化 須由專科醫師判斷 曾奕騰指出,香港腳也有可能不癢,外觀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如果感染時間較長,還可能出現角質增厚,一摩擦就掉皮,但並不太會癢的情況。 病人通常無法正確分辨皮膚疾病,需由皮膚科醫師判斷,如透過「皮屑顯微鏡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觀察是否為黴菌感染。 不過,患者如果自行使用抗黴菌成分藥膏,可能導致黴菌量減少,降低檢查準確度,曾奕騰建議,如果足部發癢,建議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不要自行用藥。一旦確診,必須持續外用抗黴菌藥,不可擅自停藥,另視情況,搭配短期口服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天熱潮溼耳朵也會生黴! 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
2020-07-26 科別.皮膚
會癢的一定就是香港腳? 錯誤認知亂抹藥恐延誤治療
「香港腳皮膚癢,請用……」,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洗腦的足癬藥膏廣告曲,但卻也有著「會癢的才是香港腳」等錯誤認知,醫師指出,足部溼疹、汗皰疹同樣可能引起搔癢感,建議至皮膚科門診接受鑑別診斷。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門診時都會聽到「我腳底常發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等類似的疑問,患者認為香港腳只是小毛病,為何拖了好久,卻未能痊癒。曾奕騰說,香港腳(足癬)為受到黴菌感染的足部皮膚疾病,許多男生當兵時因為環境潮溼,洗澡後又未能將足部腳縫擦乾,很容易有香港腳,感染後卻可能是一輩子的事。由於「會癢就是香港腳」等錯誤觀念早已烙印在民眾腦中,這也增加治療的難度,例如患者自覺是香港腳,自行塗抹香港腳藥膏,但實際上卻是足部溼疹、汗皰疹所引發的搔癢。曾奕騰指出,香港腳也有可能不癢,外觀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如果感染時間較長,還可能出現角質增厚,一摩擦就掉皮,但並不太會癢的情況。病人通常無法正確分辨皮膚疾病,需由皮膚科醫師判斷,如透過「皮屑顯微鏡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觀察是否為黴菌感染。不過,患者如果自行使用抗黴菌成分藥膏,可能導致黴菌量減少,降低檢查準確度,曾奕騰建議,如果足部發癢,建議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不要自行用藥。一旦確診,必須持續外用抗黴菌藥,不可擅自停藥,另視情況,搭配短期口服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汗皰疹癢到睡不著?中醫有解
45歲黃小姐,左手手掌搔癢起水泡已3年,經皮膚科診斷為汗皰疹。常在天氣變熱時發作,雖然使用了類固醇但狀況仍反覆,甚至癢到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因此,求治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醫師予以科學中藥「白虎湯」,並搭配中藥即飲包「換膚方3.0」一天一包。服藥一周後即安然入眠不用安眠藥,一個月後搔癢感已無。謝旭東表示,汗皰疹是春轉夏時容易發生的疾病,屬於「急性濕疹」。症狀是以劇烈搔癢為主,還會發出小水泡,多出現在手掌側面、手指側面、腳掌側面、腳趾側面,不具有傳染性。汗皰疹的成因不明,可能與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接觸過敏原、壓力、多汗症、遺傳有關。治療上,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固然有效,但如果症狀反覆,可透過中醫介入治療加強療效。謝旭東指出,汗皰疹在中醫典籍記載中屬於「螞蟻窩」、「田螺皰」,常與「濕熱」有關,所以,治療上會用「清熱利濕」為主,再依據個人體質搭配用藥治療。而謝旭東開予黃小姐的「換膚方3.0」方劑中,內含知母、石膏、黃芩能夠清熱抗炎;並有蒼朮、茯苓有利水除濕的效果,能夠減少汗多的狀況,快速緩解汗皰疹的搔癢腫脹感。此外,方劑中的茯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因搔癢不易入眠的患者,能夠解除心中的煩悶,幫助入眠。「神農本草經」記載,茯苓能夠久服延年,是列為上品的珍貴藥材。謝旭東建議,汗皰疹除了用藥改善,也應注意生活習慣的改變。一是保持睡眠、壓力、飲食三者的平衡,汗皰疹是因為壓力大而嚴重,若無法減少壓力,至少顧好睡眠和飲食,以免汗皰疹搔癢加重。此外,手腳避免接觸肥皂、洗碗精、刺激性化學物品等,並保持乾爽;飲食上,應避免菸酒,若是過敏體質,要小心烤炸辣類、甜食,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也要少碰到;研究指出,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也必須減少食用。謝醫師小妙招!自製養生茶飲三妙祛濕茶材料:蒼朮2錢、黃柏2錢、川牛膝2錢。做法:以1000c.c的水煮至500c.c,放涼後飲用。作用:蒼朮和黃柏清熱燥濕、川牛膝能利水除濕。適用體質:搔癢在天氣潮濕加重,伴隨全身沉重感、午後疲倦易睡、腦袋昏沉等。禁忌:懷孕婦女、感冒、或是使用慢性病藥物,需在醫師指示下服用。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怎麼養生?中醫:寒涼瓜果消暑生津,多加這個平衡寒性
在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許多疾病都是跟著節氣走,順著節氣改變做出身體上不同的預防及調理,正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養生之道。即將到來的「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大約在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是一年中天氣最酷熱的時刻。老人小孩氣血不足者 慎防中暑面對這樣炎熱的「大暑」節氣,有可能會出現甚麼樣的疾病?究竟又該如何養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表示,由於氣候和濕氣的關係,大暑由於氣溫高,最要小心提防「中暑」,其中又以老人家、小孩,以及氣血不足的人最需要注意。因為流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但氣血不足的人容易流不出汗,年紀大的人則是體表毛細孔控制能力比較差,兩者都較難藉由流汗調節體溫;至於小朋友則是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太成熟,加上新陳代謝較快,因此必須要多補充水分,最好每15分鐘到半小時就喝一次水。其他像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流汗過多、活動太喘會加重心臟負荷、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較不敏感,對外界溫度反應不靈敏、孕婦新陳代謝比較快,本身心跳體溫都比依般人來得高……,這些人都要在大暑的節氣裡特別注意,小心散熱的問題,以防中暑。然而不只太陽高掛時要注意,有時濕度太重,也會導致流汗蒸發速度受影響,散熱也會比較慢,尤其在午後雷陣雨要下不下的時候相當悶熱,這時也要特別小心中暑。多吃清涼消暑氣食物及多補充水分至於「大暑」的養生,楊佩鈺指出,主要是在飲食上多注意,可以多吃一些清涼消暑氣的食物,許多當季的瓜果類像是:絲瓜、黃瓜、冬瓜、西瓜,清涼解毒的綠豆也十分適合,有清暑生津的功效。不過,就如同一般常聽到的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在吃這些寒涼的食物或綠豆湯等涼品的同時,不妨聽從老祖宗的智慧,平時的菜餚多加些熱性的薑或紫蘇來平衡寒性。不過對於已經中暑的人來說,因為會有腸胃道的症狀,就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要注意的是,寒涼的食物雖包括冰品,但在中醫的角度來說,十分不建議在大熱天吃冰,因為正在流汗的時候,冰品會讓毛細孔瞬間關起來,導致汗流不乾淨,久了會造成人體不舒服、容易起皮膚濕疹,且吃太多冰品也會對腸胃道造成傷害,恐造成腹痛、腹瀉的症狀。楊佩鈺提醒大家,大暑節氣嚴防中暑發生,最好不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在大太陽下活動,事實上只要是高於體溫的溫度,就不適宜戶外活動,否則即使流汗也散不掉熱;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成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cc以上;室內冷氣溫度也不要開太低,否則冷熱交替也容易感冒或中暑。若是已經中暑,中醫的刮痧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強迫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加強體表散熱機制,不過刮痧不要太常刮,也建議最好找合格的中醫醫療院所較保險。若是一直反覆中暑,可能就屬於本身氣血較虛的體質,最好以中醫調理身體。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認識體內濕氣/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小心濕氣纏上你
「你的體質,濕氣很重喔!」尋求中醫調整體質,常會聽到這句話。天氣悶熱、潮濕,就中醫來看,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頭重腳輕、倦怠乏力等狀況。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會造成哪些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中醫師問診,針對濕熱體質提出解方。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的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重油又重鹹 濕氣排不掉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的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是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成了慢性發炎的狀態。身體多乏力 便便多黏膩為何常說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因為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外,因為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的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症狀。另外,濕氣與每天攝取水量的概念不同,喝水是為了調節體溫幫助新陳代謝,但濕氣是來自氣候等外在環境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身體在濕熱的環境下吸收過多的水分後,導致體內濕氣重,也會讓毛細孔難以散熱,此時體感溫度就會提高,身體也會開始感到黏膩不舒服,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其他症狀。除了透過身體不適症狀察覺體內濕氣重之外,也可透過觀察糞便是否較黏膩,若糞便無法成形,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也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所致。皮膚易起疹 消化功能差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談到濕氣重出現的症狀,從中醫角度,濕氣重的人通常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排便稀軟黏滯,且容易感到頭腦昏沉,「像毛巾裹在頭上」。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柯富揚則表示,脾胃、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或是濕疹、汗皰疹,甚至小朋友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都和濕氣重有關。另外,有些人常關節痠痛,也和濕氣有關,便是中醫說的「風濕」。寒濕舌苔偏白 濕熱舌苔偏黃柯富揚表示,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因此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除了環境除濕,體內也要「除濕」。楊宗翰建議,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而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另外,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眠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的冷氣,讓自己好入睡,但千萬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以免影響濕氣排出。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6-14 科別.皮膚
健康醫點靈/腳部搔癢易誤判 需對症下藥
台灣夏季天氣潮濕炎熱,有民眾發現腳趾又腫又癢,擦藥卻不見效,其實可能是未對症下藥。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金益安指出,腳部常見症狀有香港腳、汗皰疹、脫落性角質溶解症及青少年足底皮膚炎,症狀類似,容易誤判,只有香港腳由黴菌引發、會傳染。金益安提醒,如想避免腳部皮膚病,除了平時盡量保持足部乾爽、穿著適當鞋子、不過度摩擦、不與他人共用拖鞋,也可適度做腳部保濕。金益安表示,雨天若腳濕沒有弄乾,又悶在鞋子裡就容易出現香港腳症狀。香港腳患者不一定會有搔癢問題,但可能有脫皮、惡臭現象,若黴菌感染到指甲會成為灰指甲,感染手腳、身體其他部位會造成體癬、股癬或手癬。長期與他人共用拖鞋可能遭感染;天生腳汗較多,即使是乾燥氣候也可能罹患香港腳。汗泡疹的症狀跟香港腳很像,也因環境潮濕出現手腳水泡,伴隨脫皮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紅腫、搔癢,甚至龜裂、疼痛。金益安說,一般情況會先從腳縫看起,香港腳症狀幾乎都從腳縫開始,汗皰疹症狀則是從腳的邊緣開始。2種症狀可能同時出現,所以有症狀建議就醫以皮屑顯微鏡檢查判斷。香港腳及灰指甲以抗黴菌藥為主,分為口服及外用,香港腳患者僅需擦藥,灰指甲則要配合口服藥,若肝功能不好,則可使用替代藥物及磨甲方式治療,但需自費;治療汗皰疹只要塗抹或服用類固醇,輕症做好手腳部保濕、隔離即可。另外,脫落性角質溶解症及青少年足底皮膚炎症狀皆為脫皮,不會出現搔癢。青少年足底皮膚炎擦含弱效類固醇、低濃度水楊酸等成分的藥膏即可治癒。
-
2020-03-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唇皰疹的病程很有特色,起初可能只是嘴唇一小部分(好發在嘴唇邊緣)發紅,同時輕微腫脹,之後就會看到好幾顆聚在一起的小水皰,水皰破掉形成潰瘍,乾掉的水皰皮則會變成硬硬的、暗紅色的痂皮,最後痂皮脫落,皮膚癒合,留下淡紅色的疤痕。 皰疹是什麼? 大部分人,聽到皰疹這個名詞,不由自主的就會把它跟性病連在一起,其實它可以是性病的一種,也可以不是。讓我解釋給你聽。 唇皰疹是一種 HSV 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感染,HSV 又分為兩種,一種叫做 HSV1,一種叫做 HSV2,很好記吧! HSV1 通常感染在顏面嘴唇黏膜,HSV2 則通常感染在生殖器黏膜,不過隨著社會多樣化,HSV1 也可以感染在生殖器周圍,HSV2 感染在顏面也不無可能。 皰疹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接觸到有病灶的皮膚之後,就可能造成皰疹感染;好發在顏面的 HSV1,大多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了,而好發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大部分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得到。所以首次發生、又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感染,有可能是經由性行為、直接接觸而感染;而首次發生,長在顏面部位的 HSV1,則不會認為是性病。 為什麼會得唇皰疹? 唇皰疹這個病毒很特殊,首次感染的時候,可以沒有症狀,也可以發展成口齦炎(嬰兒、學齡前的幼兒常見)。大部分的成人,體內都可以驗到 HSV1 的病毒,絕大多數,是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 HSV1 了。 之後病毒並不是被清除了,而是進入潛伏期(latent phase),這個潛伏期,不是1天2天,也不是1年2年,而是一輩子!潛伏在神經結裡的皰疹病毒,會把自己縮成小小一圈DNA,躲在人體細胞核裡,不複製,因此也不容易被我們的免疫細胞發現;一直到某一天,它接受到訊號,才會突然醒過來,啟動複製DNA 的機轉,讓人體細胞開始複製病毒,因而造成臨床上的皮疹、發炎。 所以臨床上看到唇皰疹的患者,通常都是在病毒活化的時期,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皰疹,距離首次感染的時間,可能都過了十幾年了,自然會回想不出第一次被感染的時機。 得過唇皰疹,還會再發作嗎? 會!而且不光是唇皰疹 HSV1,生殖器周圍的皰疹 HSV2,再發的頻率、症狀,都會比唇皰疹 HSV1 來的厲害且嚴重。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是會在一段期間比較密集的發作,之後發作的頻率就會減少。為什麼皰疹會一再發作呢?這個要從皰疹病毒的行為說起: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可以分成3個階段:首次感染、潛伏期、活化期。 首次感染,皰疹病毒會在口咽部的上皮細胞繁殖,表現在外,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症狀。有症狀的大多是口齦炎,在少數免疫力低下的孩童身上,也可能併發成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 感染後,皰疹病毒會沿著感覺神經纖維反向逆行,抵達神經結裡的細胞核,然後開始潛伏。顏面部分躲在三岔神經結、生殖器部位則躲在薦部神經結。這時候的病毒不明顯,就怕被免疫細胞發現。 等到有一天,病毒發現周遭的環境適合了,它就會下行到周邊的感覺神經,來到起初感染的入口附近,啟動病毒複製機制,造成臨床上的黏膜紅腫、水皰、潰瘍,這就是皰疹病毒的活化期。 為什麼皰疹會再次發作? 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就是壓力,除此之外,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甚至季節轉換,都被發現與皰疹病毒的活化有關。簡單說,就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容易讓躲在體內的皰疹病毒活化起來。 另外,愛美人士常在臉上進行的化學性換膚或雷射,特別是燒灼性雷射,都有可能引發唇皰疹活化。所以,有唇皰疹感染過的患者,要進行臉部的治療之前,請特別提醒醫師,提早預防,避免唇皰疹在美容治療過後發作,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免疫力差才會讓皰疹活化 嗯!免疫力就像愛情一樣,可以努力,但是無法強求。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確實會讓免疫力提升,然而,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在皰疹病毒發作的當下,特意的加強運動,或為了放鬆心情,而安排長途旅行。 皰疹病毒發作,身體要提醒你的是:多休息、睡好、睡飽!讓皰疹發作快快過去就好,其餘的,等這次皰疹好了再說。另外,皰疹幾乎無法預防,只能叮嚀不要親吻嬰兒,避免嬰兒被傳染造成嚴重併發症。 飲食該注意什麼? 唇皰疹是嘴唇的黏膜發炎,所以我都會建議患者,太鹹太辣的、刺激的、辣的不要吃,免得刺激黏膜,讓症狀惡化。除此之外,奶、蛋、魚、肉、豆、蔬菜、水果、五穀類,只要不會過敏的,通通可以吃。 均衡的營養、充分的休息,是讓皰疹快點好的不二法門。 皰疹會傳染給別人嗎? 會!皰疹是直接接觸皮膚傳染的,所以正在活化期、看得見的皮膚病灶,是會因為接觸到病灶,就直接傳染。 可怕的是,就算是沒有臨床病灶的皮膚,也就是外觀看起來沒有症狀,卻曾經感染過皰疹的人,病毒也會少量的傳播,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回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被誰傳染到的。 皰疹很難治療嗎? 還好,皰疹雖然頑強,但卻很好治療。唇皰疹的自然病程約5到15天,如果可以在症狀剛出現,皮膚只有局部脹脹、紅紅的感覺時,趕快塗抹抗病毒藥膏(Acyclovir cream),通常可以把病程縮短到1至2天。 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皰疹感染,則通常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病毒藥物(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才能讓病灶得到有效的控制。 聽說有一種皰疹會致命是真的嗎? 聽說有一種皰疹,也會長水皰,而且水皰繞身體一圈,人就會死,是真的嗎?有一種皰疹,叫做帶狀皰疹,就是閩南話說的「皮蛇」,民間傳說,皮蛇繞身體一周就會死,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 帶狀皰疹跟唇皰疹的病程很像,只是帶狀皰疹的病源:Varicella Zoster Virus 比HSV 要兇惡的多,所以不論是初次感染、後續活化,都會造成更明顯的臨床症狀。帶狀皰疹的活化,通常只會繞身體半圈,不會繞整圈。 只有在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像是化療中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後,吃抗排斥藥的患者、後天免疫不全症的患者,才有可能引起瀰漫性的帶狀皰疹感染,造成生命危險。 【專科醫師的貼心叮嚀】 唇皰疹 圖片來源:《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 是因為皰疹病毒感染造成的,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就得過了,但是初次感染不一定會有外顯症狀。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時才活化起來,變成唇皰疹。 ● 引發唇皰疹的原因有:壓力、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季節的轉換等。 ● 唇皰疹很好治療,卻不容易根治,發病期間具傳染性。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黃雅苓 延伸閱讀: 身體「糖化」就是你衰老的主因...大S、舒淇都在瘋「戒糖」!3招抗糖化秘訣●書籍簡介 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作者:游懿聖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 游懿聖 〔現任〕懿聖皮膚科院長 擔任皮膚科醫師超過十年,長期在第一線基層院所服務,知道一般民眾最常見的皮膚問題,門診時都一再衛教患者,不能只靠吃藥、擦藥,而是讓患者了解皮膚病的起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活作息帶來的影響,才能讓皮膚病得到比較妥善的控制。有鑒門診時間有限,2016年成立個人部落格,旨在提供正確的皮膚照護觀念,在短短一年半,就超過一百萬次點閱;許多文章也散見在照護線上、良醫健康網、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 ET TODAY、媽媽寶寶、康健雜誌、元氣網等等網路及平面媒體上,部落格目前仍持續更中。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柯適中皮膚科診所副院長、台灣皮膚科專科醫師、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臨床專業〕 青春痘、蕁麻疹、溼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汗皰疹、皮蛇專業疾病衛教及治療 慢性掉髮、圓禿、雄性禿疾病診斷及治療 灰指甲、甲床分離、指甲失養症疾病診斷及治療 黑斑、曬斑、肝斑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除痣、汗管瘤、皮脂腺增生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青春痘痘疤、蟹足腫疾病診斷及相關治療 微整型全臉評估及合併治療……等。 游醫師的皮膚病衛教部落格: 游懿聖醫師-懿聖皮膚科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shengu2015/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