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水腫
共找到
1150
筆 文章
-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婦女作息不正常 痔瘡急性發作釀脫肛
高雄一名30多歲已婚婦女,解便時常受痔瘡困擾,10月連假期間又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便祕,使病情加劇,出力解便產生脫肛,痔瘡脫出無法縮回的症狀。接著還跟朋友去登山,極度勞累的情況下造成痔瘡急性發作,痔瘡組織水腫讓她坐立難安,更嚴重到無法將痔瘡推回至肛門內,才趕緊就醫。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表示,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久站、經常性便祕或腹瀉、習慣性出力排便等,都屬形成痔瘡的高危險群,而女性因辛苦懷胎,造成骨盆腔靜脈壓力增加,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不得輕忽。謝依蒨說,長期受肛門痔瘡所苦,不願就醫者,尤以女性為多。門診中經常見到女性患者,因羞於啟齒或是不敢請男醫師看診,等到症狀嚴重到解便時,發現馬桶一攤鮮血或嚴重疼痛到難以入眠才來求診。其實痔瘡是人體正常的組織,由肛門口附近的結締組織與血管叢組合而成,肩負了控制排便預防失禁的重要功能。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因素影響,使得原本正常的人體組織漸漸鬆弛、膨大、甚至脫出肛門口,形成所謂的「痔瘡」。謝依蒨指出,痔瘡依照發生位置的不同,可區分為內痣、外痣及內外都有的混合痣,不同位置的痔瘡會造成不一樣的症狀表現。像是內痔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解便後發現鮮紅色的出血,此種出血通常僅侷限於排便與衛生紙擦拭時,並不會滴滴答答的落入馬桶中或是沾染到內褲,因此也容易被輕忽。而外痣常伴隨明顯的疼痛,令人坐立難安,若不幸產生了血栓,會在肛門外圍形成顏色偏紫色的痔瘡腫塊,此時所引發的不適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謝依蒨說,目前痔瘡的治療選擇非常多元,大幅降低了痔瘡治療的疼痛程度。傳統痔瘡切除術最令人卻步的術後疼痛及傷口照護問題,已有許多新式的器械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刀、雙極冷凝刀及傷口癒合噴霧等,可大幅減少術後疼痛,出血較少、傷口小、也較快癒合。
-
2020-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勿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統計,台灣女性在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分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與第四位,估計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多名女性因此喪命,總死亡人數是婦女癌症(乳癌、子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的3到4倍。然而在社會大眾的印象之中,往往認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專屬,鮮少了解心血管疾病徵狀與用藥上的性別差異。長期關心婦女心血管疾病的NGO團體「台灣女人連線」曾有調查指出,全國只有約2成5的女性知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高於婦女癌症。即使在心臟病高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的美國,婦女也始終認為婦女癌症是威脅她們健康的最大殺手,個中思維令人費解。不僅如此,知道更年期後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則不到半數。女性荷爾蒙有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作用,能使血管功能較為健康。50歲之前女性的三高發生率普遍低於同年齡男性,但更年期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發生的比率卻大幅增長超越男性。在更年期後,少了荷爾蒙這項保護因子,罹患心血管風險便呈直線上升。平均來說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比男性晚十年。從學理上來看,似乎更年期後的荷爾蒙補充能夠改善女性的健康,然而,補充女性荷爾蒙雖可改善更年期症狀,卻也有可能增加血栓的風險。除了靜脈血栓外,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目前國際的治療指引並不建議常規補充女性荷爾蒙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二十多年前,美國開始對其高居死因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進行性別差異的分析,結果發現除了疾病的風險因子有性別差異之外,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的表現也與男性不盡相同。以心絞痛的表現來說,典型症狀是胸痛、冒冷汗、放射性疼痛,可是約有3至4成的女性患者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容易被忽略造成求診延遲,整體的處置比較會超過治療黃金期。此外,由於症狀不典型,女性接受心導管檢查的比率比男性低15%。也因為較少接受這類檢查,以致接受手術治療的比率更低,女性接受心導管治療或繞道手術的比率比男性低35%。女性在治療後發生局部缺血或因胸痛再次住院的比率高於男性。雖然醫界並非都一致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但是醫學文獻提供許多活生生的數據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心臟學會也正式將此性別差異寫入心臟病的治療指引(practice guideline)中。在疾病預後方面,過去國外統計急性心肌梗塞的在院死亡率,女性為16.7%較男性11.5%為高。此差異主要發生在較為年輕的族群,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男性高,一直要到74歲以上,男女死亡率才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的分析指出,發生心肌梗塞的女性,除了平均年齡較高之外,罹患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的比例也較男性為高。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從三高的防治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做起。女性腰圍應維持在80公分以下,並定期測量血壓,平時應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且不要吸菸,以降低心肌梗塞風險。若發生無法解釋原因的症狀,如無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等,也要想到會不會是心血管疾病的不典型症狀,建議應儘速就醫檢查。停經期的女性,每1~2年應檢查心臟血管相關的危險因子如血糖,血壓,血脂肪,有問題儘早處理,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以外,有一些民眾比較不熟悉的疾病也存有性別的差異,如「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是一種心臟、肺臟及血管系統嚴重的病變,發生率約每百萬人中有15 至50人,好發於36至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4倍。初期症狀也極「不典型」,例如喘不過氣、咳嗽、咳血、手腳水腫、頭暈,患者常常誤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或是工作疲累,因此第一時間難被發現,常經過2至3年才能確診。若未經妥適治療,平均存活期不到3年,存活率甚至比大腸癌還低,故被稱為是「心臟的癌症」。由於女性的死亡率比比男性還高,進入中年的女性更要提高警覺!性別議題除有賴教育演講來宣導之外,長遠來看,政府及醫療單位更應針對心血管疾病之性別差異,擬定「女性健康」的政策,落實醫療體系及醫護同仁對性別差異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對女性心臟病及相關危險因子的重視及預防,才能真正照顧女性的健康。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照護 謹記3要3不要
心臟衰竭復發率和死亡率高,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衰竭個案管理師陳佳琪指出,返家後的居家照護很重要,提醒患者症狀惡化會出現累、喘、腫,需遵守「三要三不要」。陳佳琪解釋,心臟衰竭是指輸出的血液或氧氣無法達到身體組織需求,常見原因有高血壓控制不佳、心臟肌肉病變、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病變、長期貧血、酒精、藥物等。患者返家後需謹記症狀惡化的3字口訣「累、喘、腫」,陳佳琪表示,當有疲累倦怠、呼吸喘、喘不過氣,尤其發生於平躺時、雙腳水腫,若有以上症狀就需要盡速就醫。預防需從生活做起,陳佳琪提醒遵守「三要三不要」,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要控制水分攝取,每天控制在1500cc以內,喝湯、喝茶等水分也算在內;也要加強心肺功能,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另外,心臟衰竭病人應積極戒菸,尼古丁會減少血液循環中含氧量;也要拒高鹽分食物,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增加心臟負擔,一天鹽分勿超過3至5克;勿喝酒,酒精會使心臟收縮力減弱,進而引起心肌病變等危險。陳佳琪說,心臟衰竭需長期配合治療及改善生活型態,桃園醫院心臟衰竭團隊今年設心友會,辦講座,邀心友們彼此分享、互相鼓勵。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熱量高於鹽酥雞!營養師曝「最肥宵夜」 網嚇壞:不敢再吃了
萬惡的宵夜總是充滿罪惡感但也最美味,尤其近年來外送平台興起,吃宵夜成為不少人的日常,但你知道有一樣食物比宵夜首選的「鹹酥雞」熱量還高嗎?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揭曉「最肥宵夜」,其卡路里和含鈉量都高得嚇人。高敏敏在臉書分享宵夜熱量排行,大家常吃的泡麵一碗約576大卡,排名第四,不過含鈉量高達2189mg,而一份炸臭豆腐530大卡,排名第五,但鈉含量直接要飆破整天鈉攝取量,有2300mg,「吃完隔天水腫直接倒長2kg」。此外,豆漿店必點的小籠包一籠8顆熱量約440大卡,高敏敏提到「如果平常飲食很節制是可以吃,但兩個禮拜吃下來也是會胖個一公斤」。值得注意的是,邪惡宵夜鹹酥雞排名第二,熱量約585大卡,含鈉量828mg。至於第一名則是清涼消暑的「涼麵」,熱量約653大卡,含鈉量1109mg,其爆肥關鍵在於芝麻醬和油麵,兩者都屬於高油、高熱量,如果想吃的健康,醬料建議放一半就好,麵體可改為日式蕎麥麵。高敏敏補充說明,吃宵夜不怕胖是有方法的,熱量最好控制在100~130大卡以下,像是一堅果、一杯低脂鮮奶、一杯無糖優格、一杯無糖豆漿、兩口黑巧克力都是不錯的選擇。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13 癌症.其他癌症
船長嚼檳榔上癮罹口腔癌 經治療仍留下不可逆功能傷害
邱姓船長開船往返台灣與離島,如同許多駕駛朋友,習慣嚼檳榔保持清醒,一天4、50顆家常便飯,某天發現嘴裡出現潰瘍硬塊,他買消炎藥及藥膏塗抹,潰瘍硬塊未消失還擴大,求助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陳弘晉醫師。經切片診斷證實口腔惡性腫瘤。幸好經評估仍未遠端轉移,經開刀重建及放射線化學治療,控制腫瘤;但外觀改變,發聲及吞嚥功能缺損,經濟重擔,為自己及家庭帶來長久深遠影響。陳弘晉指出,類似邱姓船長案例各地不停上演,嚼檳榔伴隨社會勞動文化,檳榔及其添加物具興奮中樞神經功能,許多人藉此提振精神調節心理壓力,但檳榔2003年被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台灣口腔癌患者高達9成有嚼檳榔習慣。檳榔菁仔成分(含檳榔素、檳榔鹼,都具有致癌性)及粗糙纖維會摩擦並傷害口腔黏膜,日久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白斑、紅斑,最終可能轉變口腔惡性腫瘤。添加石灰為強鹼,更進一步促使細胞變異及癌化,對牙周及美觀傷害有顯著負面影響。根據大型研究統計,合併嚼食檳榔、吸菸及酗酒的狀態下,罹患口腔癌的機會竟高達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已列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4名,且有繼續向上攀升趨勢。口腔癌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治療方式,即使重建外科技術進步,口腔及顏面結構受損伴隨不可逆功能傷害。治療帶來咀嚼吞嚥、構音困難、頸部僵硬水腫、顏面缺損、骨壞死等後遺症,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人際溝通社交困難,還面臨可能復發風險。陳弘晉呼籲民眾戒食檳榔,強化動機,告訴自己為了健康珍惜家人,省下買檳榔錢用別的方式犒賞自己,尋求替代方法,以適量茶和咖啡提神,添加衣物保暖,試著透過口香糖和蒟蒻條咀嚼替代。
-
2020-10-11 科別.眼部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療程完整 能預防復發
90歲的林老太太,5年多前突然視力減退,眼前一片模糊,求醫發現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異常增生的脈絡膜新生血管已經破裂出血,造成黃斑部水腫,視力僅剩0.05,在接受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眼睛用藥後,黃斑部積水消退,新生血管逐漸萎縮,即便已屆高齡,病患視力仍恢復到0.7,至今追蹤都很穩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吳為吉醫師指出,之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比較複雜,也可能影響到視網膜正常的感光細胞,反而造成傷害;近年來發展的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用藥,可直接作用於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病人視力回復的機會較大,副作用較小,是目前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優先選擇。持續施打 能維持視力穩定眼內注射效果好,但療程較長。吳為吉醫師說明,抗血管新生因子眼睛用藥必須評估病情、長期施打,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一般來說第1年須注射8到9針,第2年4到5針,第3年2到3針,第4年後可能1年注射1針,甚至不需要再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不過抗血管新生因子眼睛用藥一針約需三萬多元,過去在健保給付限制下,終身每人每隻眼睛僅給付7針,「大約有3成患者在打完健保給付的針數後,因無法負擔自費注射而放棄,導致治療不足。」吳為吉醫師指出,這些沒有繼續治療的患者,多數會復發導致視力再度惡化。109年6月1日起,健保署放寬抗血管新生因子眼睛用藥給付範圍,從原本7針增加為14針,為患者省下可觀的治療費用。吳為吉醫師建議,病人應積極接受完整的治療,配合定期追蹤,不僅有助視力回復穩定、預防復發,如果另一眼同樣發生黃斑部病變,也能即時處置,不致延誤。自我檢查 外出配戴太陽眼鏡黃斑部是視網膜的視力中樞,就像國家首都一樣重要,黃斑部病變患者除了看不清楚,還會難以判斷物體的正確顏色、形狀、距離位置等,造成日常生活困難。吳為吉提醒,平時可左右眼輪流注視磁磚、窗框格線或阿姆斯勒方格表來自我檢查,如出現扭曲異常、暗影,須盡快就醫。50歲以上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三高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視網膜,外出時盡量配戴太陽眼鏡,減少強光對黃斑部造成的氧化傷害。
-
2020-10-09 科別.婦科
長期便祕小心引子宮肌瘤上身! 身體常出現這些狀況都潛藏危機
許多女生都有水腫困擾,尤其是經常久坐的粉領族,一到下午小腿發脹的厲害,走路時也感到痠痛,且合併便秘問題。中醫師指出,長期便秘的女性易有子宮肌瘤,建議多運動,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只要日日順暢,就能改善肌瘤體質。 長期便祕+四肢水腫 當心種下子宮肌瘤惡果42歲王小姐長時間久坐辦公,四肢水腫情況嚴重,有時按壓小腿前側,立即凹陷水腫,久久無法恢復。在排卵期或是月經來臨前,下腹部更明顯腸胃脹氣,因此長期便秘。日前健康檢查發現,下腹部有顆10公分的子宮肌瘤,正是造成她下腹脹與便祕、易水腫等原因,由於擔心開刀而轉至中醫就診,希望透過調理體質,改善長久以來的身體不適。便秘使體內累積毒素 恐成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說,便秘也可能是讓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原因在於長期便秘會在體內產生許多毒素,加上排便不暢而導致腹壓變大,容易引起下肢水腫與頻尿。不少子宮肌瘤患者久坐、缺乏運動,屬於氣滯血瘀體質,大多具有明顯的「不通暢」特徵。周宗翰指出,當骨盆腔與腹腔循環出現障礙,就會引起許多疾病,女性容易罹患子宮肌瘤,且有便秘困擾。 中醫改善子宮肌瘤體質 須從通暢著手改善子宮肌瘤體質要從通暢著手。周宗翰說明,子宮肌瘤患者常有月經過多、崩漏、頻尿等情況,如果脾虛出問題,建議使用「歸脾湯」來調理脾胃,改善月經問題及腸胃蠕動不良症狀,治療脾虛型便秘。此外,便秘引起的子宮肌瘤,通常歸類於「瘀證」,中醫治療常用攻衝破結的蟲類中藥,如虻蟲、水蛭、土鱉蟲等,科學中藥方劑則用「桃仁承氣湯」,可以改善便秘,但仍須透過醫師辨證論治,切勿自行服用。多運動也可以改善便秘,平時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另可以扣「背俞穴」,也就是人體背後脊椎兩旁1.5寸位置分布著許多穴道,為體表與內在臟腑的溝通管道,只要經常輕扣「背俞穴」,就能調理臟腑氣機,改善便秘。臨床發現,多多按摩腹部也可以改善便秘,周宗翰建議,便秘患者常以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從肚臍以下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進行ㄇ字型深按推摩,深且慢地推動,藉此刺激腸胃蠕動,有效地降低子宮肌瘤發生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女性注意! 愛吃「這些」食物易養出子宮肌瘤 女生胖肚子沒那麼單純! 加上常經痛、情緒差恐另藏隱情
-
2020-10-0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蟹易中毒、引發過敏?注意5要點安心吃
● 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螃蟹,可搭配薑、蒜等一起烹煮食用● 螃蟹易誘發過敏反應,對蟹過敏的人要忌口● 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天氣變涼,時序進入深秋,又到了大啖秋蟹的季節,許多餐廳紛紛趁鮮推出肥美的螃蟹料理。但是醫師提醒,螃蟹性味屬寒,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最好搭配薑、蒜等「溫性食材」一起烹煮;螃蟹也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建議忌口。高血脂、痛風者不宜食用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帶殼海鮮如牡蠣、螃蟹等可促進雄性荷爾蒙分泌,有壯陽的效果,但最好挑選新鮮的活蟹,否則容易變質發生食物中毒。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從中醫觀點,不論河蟹或是海蟹,性味都屬寒,陳潮宗建議,蒸煮螃蟹時,可搭配薑片一起烹調,蒜、醋作為調料,並用紫蘇擺盤一起食用;若用炒的方式,可與洋蔥一起拌炒,中和螃蟹的寒性。蟹肉是優質的蛋白質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認為,只要避免食用蟹黃、蟹膏,事實上螃蟹屬於低脂肪的奶蛋豆魚肉類。通常一隻三點蟹的大小約是兩份肉類的量(一份肉類約三根手指的份量),是優質的蛋白質,尤其蟹肉質地柔軟,容易消化,老人家牙口不好,以蟹肉煮粥、蒸蛋,都是補充蛋白質不錯的選擇。由於蟹胃、蟹腸、蟹心、蟹腮等內臟含有較多泥沙等汙穢部分,容易寄生細菌,黃淑惠建議,螃蟹外殼洗淨後,最好摘除內臟後再烹煮食用,而有些饕客喜歡吃未煮熟的醉蟹、嗆蟹,考量衛生疑慮,應盡量避免食用。為何不可與柿子同吃傳統農民曆常會在「食物相剋」的欄位提到,螃蟹不可與柿子同食,否則會導致中毒。黃淑惠則澄清,因柿子富含「鞣酸」,也就是「單寧」,如果與蛋白質結合就容易凝結成塊,不容易消化,造成腹脹。柿子並非和螃蟹才會作用,柿子和豬肉、牛肉等肉類一起食用,也會造成腸胃不適。許多民眾吃螃蟹會引發過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由於蝦蟹的蛋白質和人體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容易被視為「外來物」而引起免疫反應,但對蝦過敏的人不一定對蟹過敏,必須透過過敏原檢測才能確認。蔡長祐說,過敏反應主要是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當IgE碰到外來抗原後會誘發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加,進而出現打噴嚏、流鼻水、腹瀉等症狀,若嚴重者則可能造成氣喘、呼吸道水腫、呼吸困難,有致命危險。首次沒過敏 不表示不會過敏有些民眾不解過去吃螃蟹從沒發生過敏,為何現在吃了卻過敏?蔡長祐指出,通常第一次碰到過敏原並不會誘發過敏反應,第二次再接觸同樣的過敏原時,才會喚醒免疫反應,將之放大引發過敏症狀,且愈接觸愈嚴重。因此若是知道自己對螃蟹過敏,最好避免再繼續食用。
-
2020-10-06 科別.腦部.神經
她突然不會說話了 竟是罕見又致命腦炎作祟
62歲湯姓婦人平日精力旺盛,有一天突然病懨懨,講不出話來,她到苗栗縣頭份市為恭醫院急診,確診竟是感染罕見且致命的單純皰疹病毒一型HSV-1腦炎,收治1個月改善恢復講話,為恭神經內科主任朱清華提醒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治癒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湯婦平日精力旺盛,像個陀螺轉個不停,突然病懨懨的吃不下飯,發燒、頭痛、嘔吐不止,也講不出話來,她到為恭急診,會診神內科醫師,當時勉強可以說出單字,經核磁共振檢查左側顳葉發現有發炎病灶,而且有腦水腫,腰椎穿刺檢查腦脊髓液有單純皰疹病毒一型抗體HSV-1 IgG 升高。醫師診斷她感染罕見且致命的單純皰疹病毒一型HSV-1腦炎,病情一度惡化,意識昏迷,右側肢體無力轉加護病房,經抗病毒藥劑合併類固醇治療後逐漸改善,恢復記憶和講話,1個月後出院,目前仍需門診接受語言復健的訓練,並且給予幫助記憶的藥物治療。朱清華指出,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是腦炎重症,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高達7成,治療也有2成的死亡率,治癒後又高達8成成患者會留下腦部損傷的後遺症,最好急診室懷疑是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就可以開始使用第1劑抗病毒藥,才有更高的機會治癒。朱清華說,湯女獨居,發病時有語言障礙,無法清楚求救,還好平日人際關係緊密,家庭系統支持,可以提供清楚的病史,住院中每日也有親朋好友排班輪流照顧,醫療成功以外,也是湯女從昏迷中清醒,宛如重生的關鍵。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敢上公廁?半蹲尿尿有風險
● 半蹲尿尿,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 避免感染,擦拭屁股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要「由前往後」● 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出外上廁所對女性來說是一大困擾,許多人擔心公廁坐式馬桶衛生,不敢使用,因此不是常憋尿,就是以半蹲的姿勢解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許多女性半蹲尿尿,反而容易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久而久之,恐導致尿液蓄積,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北榮桃園分院院長、泌尿部主治醫師盧星華指出,半蹲時確實會影響骨盆肌肉變得比較緊,也比較不好解尿,但因此尿道感染者,診間並不常見。常見女性尿道感染,主要是上完大號後,由後往前擦拭,反而讓殘餘糞便中的細菌帶到陰部,因此,不論是擦拭或使用免治馬桶沖洗,一定要「由前往後」,避免發炎。全坐或全蹲 才不會尿不乾淨張雲筑表示,排尿時交感神經放鬆、副交感神經刺激,會讓膀胱收縮夠力、括約肌放鬆,尿液才能順利排出。若採半蹲姿勢,骨盆底肌需要出力,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尿液還沒排完,排尿動作就先行停頓,因此容易尿不乾淨。殘尿比率越高,膀胱壓力大,可能造成頻尿、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水腫。因此,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最好選擇「全坐」或「全蹲」,讓尿道完全放鬆。由於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張雲筑說,除了半蹲尿尿外,若久坐久站、愛蹺腳、慢性便祕、體重過重等,也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進而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酒精擦座墊 基本上不怕感染許多女性認為,與其坐在公廁馬桶上,寧願憋尿。萬芳醫院泌尿科主任溫玉清表示,憋尿更容易導致泌尿道發炎。因為膀胱中常有大量尿液,容易繁殖細菌,且膀胱過度撐大,也會造成肌肉疲乏、收縮力下降,造成膀胱發炎,容易有血尿。溫玉清指出,若是使用公用的坐式馬桶,確實有可能因為座墊上仍有病毒或是細菌存活,造成皮膚、大腿或會陰部位接觸到而感染皮膚炎或性病,但臨床上較少見,若真的染病主要是因為自身抵抗力低所致。溫玉清說,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會隨身攜帶酒精,如廁前只要用酒精將座墊擦拭乾淨,並鋪上衛生紙,基本上沒有感染疑慮。熱敷加泡澡 修復骨盆底肌群有些女生擔心不論坐式或蹲式的馬桶,「水柱過強」使得細菌隨著尿液噴濺到陰部造成感染,張雲筑建議,可在如廁前將一張衛生紙鋪在水面上,尿液碰到紙面便不容易噴濺。張雲筑表示,如果真的「心生障礙」,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幫助修復骨盆底肌群;或是可選擇站立式小便斗,可幫助女性站著尿尿,不但不須碰觸到座墊,也避免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增加。
-
2020-10-03 科別.泌尿腎臟
擔心吃藥「傷腎」有損性功能? 尿路阻塞恐怕才是禍首
男性在40歲上下,漸漸就會開始覺得「尿不從心」,50歲可能就有夜尿頻尿等症狀,這是因老化而有了攝護腺肥大問題。但部分患者擔心長時間服藥,恐怕會傷腎,聯想到會影響性功能,因此就不願意遵照指示。醫師警告,如果攝護腺肥大不治療,可能尿液堵塞到腎臟,最嚴重恐怕導致腎衰竭洗腎。錯誤刻板印象「吃藥傷腎」 不服藥恐導致腎臟衰竭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表示,部分病患對於長期吃藥有民間迷思,認為長期吃藥會傷肝、傷腎、傷胃等,但經由醫師指示服藥,其實是改善病兆,阻止或減緩慢性病惡化,反而能保護身體器官。例如攝護腺肥大,如果不服藥控制,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狀況,像是排尿困難導致腎水腫,引發衰竭最後必須終生洗腎。擔心吃藥性功能障礙? 醫師提醒尿路不順反阻礙「性福」部分男性病患常會有相同疑慮,長期吃藥會不會影響性功能?王世鋒解釋,其實在臨床與部分報告能發現,排尿困難與性功能障礙,可能有相對性關係,部分排尿難患者會容易感受到力不從心,但是藉由藥物或相關治療,協助排尿正常後,性功能反而逐漸恢復,攝護腺肥大患者,及早就醫才能有助維持生理機能。王世鋒強調,然而不僅攝護腺肥大,包含脊椎損傷、神經性膀胱、結石等,都可能阻塞尿路,導致排尿有問題。當尿液回堵到雙側腎臟,就很容易發生腎水腫,如果長期不處置,很可能會導致腎臟衰竭,而因腎臟一旦壞損就沒有方法可以復原,最後落得必須終生洗腎才能維持生命。當心「傷腎」而不吃藥,才是真正「傷腎」。腎臟把尿液輸送到膀胱 排除不順就累積在腎盂王世鋒補充,腎水腫正確來說應該是「腎盂擴大」,腎臟的功能是製造尿液,經過腎臟內如同樹枝般分佈的集尿系統,將尿液收集到腎盂,再經過輸尿管輸送至膀胱,最後排出體外,因排除不順暢,導致尿液堆積在腎盂,如同灌水球般將此腎盂擴大代表的是尿液腎盂撐開,才會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腎水腫。王世鋒也說,除了阻塞,另一類導致腎水腫的原因是尿液逆流,通常問題發生在膀胱與輸尿管交接處,一般人的膀胱輸尿管交接處有抗逆流機制,即使倒立也不會讓尿液回流到腎臟,如果交接處結構異常,當膀胱壓力增加(例如排尿時),尿液無法完全排出體外,還逆流到腎臟,導致腎水腫、細菌感染、腎功能受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02 新聞.健康知識+
做好爬山高度及體能適應 玉管處統計近年急性高山病多
玉山塔塔加鹿林山區再發生山友高山不適,體力不繼求救的事故,雖凌晨獲救安全下山,但玉山國家公園統計,民眾前往玉山附近山區發生突發病例,以2018年的569例最高,其中急性高山症占比最多;而去年2019年則有461例,今年玉山醫療隊看診時發現,在病人急性高山症狀中,以頭痛61%最多,其次是頭暈噁心嘔吐各為27%,虛弱無力有15%。玉山醫療隊建議,一般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要注意,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上升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至少氣溫要比平地下降15度,因此山友登山前除做好高度及體能適應外,同時要看天氣再出門,畢竟「爬再簡單的山都是有它的危險性!」但全國不是每座高山都醫療站,若登山客到來排雲山莊接受診治,大多結予口服藥物來緩解山友的高山不適。玉管處指出,山上的氣候變化太大,山友不要輕忽個人的裝備,不但要有充足的禦寒衣物外,更要做足登山的體能及高山適應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及上呼吸道感染,和包括頭痛、咳嗽、腹脹其他各種突發病症。玉管處並說,日前更聽說有人穿個拖鞋、涼鞋、或一般運動鞋就要去登山,都是讓人難以想像的,而一般高山症會發生,主要是高度的適應不良,才造成失足跌倒、滑倒、墜崖等意外,千萬不能輕忽。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更替脾胃易出狀況 3道初秋食療藥膳,幫你養生護脾胃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濕邪困脾,運化失常,久之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換季入秋時,養生以健脾為主,輔以祛濕,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中醫認為的“四時脾旺不受邪”。由夏入秋,發現身邊肚子不舒服的人開始多了?夏秋換季時,脾胃病確實容易多發。這是因為,這個時節往往濕熱多雨,餘暑未消,正值中醫裡的「長夏」時節。長夏之季暑濕盛行,極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加之天氣依舊較熱,人體陽氣外洩較多,故而中寒導致脾胃虛弱。同時,中醫認為脾臟喜燥惡濕,濕熱之邪更易傷脾,外濕好犯脾,內濕易困脾,終始循環,脾運化功能失常,臨床多表現為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季節更替,脾胃容易出狀況這段時期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1.飲食不潔當下天氣仍炎熱,雖然冰箱、空調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如果用之無度,也會成為隱形的健康殺手。比如,夏季食物保質期短,易變質,很多人因為節儉,將隔夜飯菜放在冰箱中或不注意食物的保質期。殊不知,冰箱內更易滋生細菌,各種食物間細菌也容易交叉傳播,最後傷及脾胃得不償失。2.過食生冷中醫認為脾胃喜暖惡涼,寒涼食物耗傷脾胃陽氣,造成水濕不能運化造成寒濕內生,造成腹痛腹瀉等症。要知道,寒涼食物不僅指冰激凌、冰鎮飲料,也包含一些性寒的食物,如西瓜、獼猴桃、生梨,過量進食會損傷脾胃的陽氣,若本身脾胃就虛寒,就更容易出現腹瀉、腹痛。中醫認為養生應順應四時,夏季應熱反寒,寒傷脾胃,極易致脾胃病的複發或加重。此外,這個時節雖早晚逐漸轉涼,但白天仍高溫難耐,很多人喜歡久居空調房,“空調病”也隨之而來。尤其對老人、兒童及體質較弱人群,長期處於冷熱頻繁切換的環境裡,也易引起胃腸道不適。3.飲食不知節制夏季很多人喜歡吃大排檔、燒烤,圖一個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但若大量進食,會使胃黏膜呈充血、水腫狀態,易引發胃炎。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進食大量辛辣食物,會傷害食管和胃,結果就會讓人產生胃灼熱的感覺,使胃局部血管擴張、充血,也會對潰瘍面產生刺激作用,造成胃腸炎的加重。而油炸食物熱量高,多吃會使人發胖。油脂多很難消化,會加重消化道的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血脂增高。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大量進食油炸食物,就會導致脾虛,進而出現反胃、腹瀉等症。要避免此類病症的發生,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日常烹調也要少放油。要進食油炸食物時,可用吸油紙吸一下,以減少油脂攝入。4.情志內傷中醫認為“憂思傷脾”,心理問題被認為是許多疾病的誘因,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引起健康問題。這個時節,天氣炎熱依舊,節奏本來就快的都市生活加上炎熱帶來煩躁,使得負面情緒滋生。典型的表現是腸易激綜合徵(簡稱“IBS”),該病會在焦慮緊張的狀態下誘發,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良好心境有利於緩解這類疾病。抓住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這個時節雖易引發較多脾胃病,卻也是健脾養脾的好時節,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則生機可得,人體後天的生存均賴脾胃得以實現,而長夏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實現,就需要在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生活中可注意幾方面:1.保持平和的情緒憂思傷脾,過多無效的思考、憂慮的情緒都會使脾胃運化困頓。現代人因為對身體運轉狀態知識的欠缺,加上受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很容易不小心傷到脾胃。換季入秋之始,年老體弱或平素壓力大者應作好心理準備,保持心態平和,以良好的心境,去抗禦自然界的負性影響。2.規律飲食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把握“溫軟淡鮮少”原則,即溫暖柔軟的食物易被脾胃吸收;飲食清淡,切忌辛辣、過甜、過鹹,易增加胃酸;忌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五花肉等;新鮮蔬菜、瘦肉、魚、雞蛋等則比較可取。飲食要新鮮,少量多餐,控制好進食量,不宜過飽,不要讓胃腸超負荷工作。3.健脾、祛濕、化濕入秋之際,調理脾胃應側重健脾、祛暑、化濕,可適當吃些綠豆、赤小豆、蓮子、絲瓜、薏仁、茯苓等健脾祛濕之品。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蔔、藕、蜂蜜、銀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疾病能力。秋為收藏季節,體內肺氣相對旺盛,常乘虛侵肝。故在飲食中應減辛增酸,酸性食物入肝,有助肝氣強盛,不致於受外邪侵傷,從而預防胸悶胸脹、噯氣等不適的發生。4.飯後散步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要注意的是,並非吃完飯後立即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十分鐘再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不得做劇烈運動。5.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五分鐘,每日1-2次,健脾和胃,消食導滯。6.按摩足三里足三里位於膝眼直下三寸處,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初秋食療藥膳推薦●薏米赤豆湯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1匙。做法:薏苡仁、赤小豆洗淨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後,加紅棗、白糖,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當點心吃。功效:適合夏季各種人群飲用,可清熱健脾、利濕輕身。●三色豆湯原料: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做法:白扁豆、紅小豆、綠豆洗淨入鍋,加水小火慢煮1小時後,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煮粥食用,每日一次。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木瓜排骨湯原料:新鮮木瓜1個,花生仁150克,豬排骨500克,紅棗9枚,適量食鹽、味精。做法:洗淨木瓜,去除瓜皮瓜子,切成厚片。用清水將花生仁浸泡30分鐘,洗淨排骨,紅棗去核,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燉煮3小時,加適量的鹽、味精即可。每天1-3次,每次100毫升,可佐餐食用。功效:清熱潤燥,健脾通便,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消化不良或口渴咽乾,有助於緩解症狀。作者:邢練軍喻曉(作者邢練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喻曉為主治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烤肉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避肥胖地雷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之時,總是免不了要大吃一餐,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非燒烤莫屬了。不過若是在這享受大餐之際沒有多加留意,往往一個不小心就面臨熱量、糖、納超標的窘境。為了中秋過節月圓人不圓,幾個小細節要多加留意,來看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烤肉怎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 大部分的人吃燒烤、烤肉時多會以肉類為主,也有部分民眾為了健康和身材會多加留意燒肉、蔬菜、澱粉的比例,不過對此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享受美食之際與其大費周章的思考比例,倒不如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 像是韓國烤肉最有名的吃法,就是用蔬菜把肉包起來,這樣的吃法不僅可以享受烤肉的美味,同時每一口也都吃得到蔬菜的纖維,美味兼顧健康,可說是個非常好的組合。若是為烤肉串較難以蔬菜包裹的話,則建議可以在肉與肉之間再穿插個蔬菜或水果,例如常見的青椒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簡鈺樺營養師也建議,像是筊白筍、絲瓜蛤蠣這些在烤肉盤上也相當常見的蔬菜類烤物,也可以做為先烤先吃的選擇,也有利增加飽足感,避免其它烤物吃太多。而玉米雖為植物,但其被歸類為澱粉類,因此在吃烤肉的時候也可以以玉米作為澱粉的主要攝取來源,以取代精緻澱粉的吐司。 若要更進一步的避開熱量地雷,簡鈺樺營養師則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挑選肉類的時候避開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到油花、油脂較多的部位。而肉眼較少看到油脂但熱量也是相當高的雞皮,在烤雞肉的時候可以先將其去除,單吃雞皮的話自然也盡量避免。另外像是貢丸、甜不辣、米血等也都是屬於高脂肪的烤物,民眾在吃的時候也要多加留意。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注意當次烤肉的食量,否則即便是每口都吃到蔬菜,量超過一樣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留意隱形的肥胖地雷:烤肉醬 想避開肥胖地雷的民眾,多會在食材上留意,但其實烤肉醬也是一個肥胖地雷,且也有鈉超標的疑慮。而鈉若攝取過多,不僅身體容易出現鈉鉀失衡的狀態對身體造成負擔,同時也會鎖住體內的水份容易出現水腫的問題。簡鈺樺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先將烤肉醬和水以1:0.5-1的比例稀釋,如此一來便有利減輕醬料對身體的負擔。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嘗試自行製作醬料,用薄鹽醬油、蒜末、五香粉、檸檬汁、洋蔥、白芝麻等材料視個人口味調配,對健康的負擔通常也會比一般市售的醬料還要來得低。 烤肉飲料以茶代酒,更有利避免熱量超標! 吃烤肉的時候飲料選擇也很重要,烤肉可說是一種纖維量不足、油脂熱量攝取高的飲食方式,因此除了留意前述所說的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等方式之外,也要注意飲料的挑選,免得烤肉守得好卻敗在飲料。簡鈺樺營養師就建議可以「以茶代酒」,以無糖綠茶取代啤酒、汽水等各種氣泡飲品、含糖飲品,而氣泡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在口感上不僅解膩,也更有助於避免熱量超標! <延伸閱讀> .月餅熱量直逼一份便當?營養師2招化解熱量危機 .中秋吃柚小心熱量陷阱 營養師:有吃藥的人也要注意時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柚子不能吃藥隔餐吃就好?醫師:跟你想的不一樣
中秋節吃柚子,但柚子與很多藥物都會產生交互作用,血中濃度變高,進一步增加不良副作用的產生,有些人以為隔餐吃或間隔吃就沒問題,但醫師表示,其作用可能長達數小時到2、3天,不是隔餐吃就行,有服用相關藥物,柚子最好還是淺嘗即可。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也是腸胃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曾遇到過一位75歲的老先生,中秋假期時,在家裡解黑便昏倒,被家人送到急診。後來發現老翁是胃潰瘍出血,而且血液難以凝固,才造成大出血血便。老翁平日有心房顫動心律不整,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原本「凝血所需時間」控制在正常人的2倍左右;來急診時,「凝血所需時間」竟然達到正常人的5倍,經查原來是吃了太多柚子,引起兩者交互作用。許秉毅表示,柚子裡含有「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肝臟中的代謝酵素CYP450 3A4,可能導致許多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物副作用的產生,而且很多人以為「只要不要在一起吃即可」,或是「隔餐吃即可」,但事實上其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即使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其交互作用。他表示,以下七大類的藥物易與柚子產生交互作用,在服用的人,柚子只能淺嘗,切勿吃多:1. 抗凝血藥物 (如Warfarin (Cofarin ®,可化凝)、Rivaroxaban (Xarelto®,拜瑞妥) 、Dabigatran (Pradaxa®,普栓達) ): 增加出血風險。2. 降血脂藥物 (如Atorvastatin (Lipitor®,立普妥)、 Rosuvastatin (Crestor®,冠脂妥) 、Simvastatin (Vytorin®,維妥力)) : 可能增加肌肉痛、深色尿、肝毒性的風險。3. 降血壓藥(如Nifedipine (Adalat OROS®,冠達悅歐 樂) 、Amlodipine (Norvasc®,脈優) : 導致血壓過低,週邊水腫,心跳加快。4. 心律不整藥物 (如Amiodarone (Cordarone®,臟得樂)、Dronedarone (Multaq®,脈泰克)) : 導致心臟毒性。5. 鎮靜安眠藥物 ( 如Diazepam (Dupin®,樂平;煩靜) 、Trazodone (Mesyrel®,美舒鬱) 、Quetiapine (Seroquel®,思樂康)) : 容易發生暈眩、嗜睡。6. 抗癲癇藥物 (如Carbamazepine (Tegretol®,癲通)) : 增加藥物過敏的風險。7. 免疫抑制劑 (如 Cyclosporin (Sandimmun Neoral ® ,新體睦)、 Tacrolimus (Prograf®,普樂可復)):增加噁心、頭 痛、麻痺、抽筋、腎毒性等不良反應。
-
2020-09-28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腿部有「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害的
羅姓婦人經營早餐店,前陣子經常感覺到小腿痠麻腫脹,容易腳痠疲累,不太能久站,有時還會抽筋,大腿和小腿有明顯血管突起的「藍色蜘蛛網」紋路,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靜脈曲張造成。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蕭鎮源表示,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只影響美觀,也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靜脈血管退化疾病。靜脈曲張可分為遺傳因素以及後天長時間下肢靜脈承受壓力、腹部壓力增加等,例如肥胖、懷孕、經常便秘、常舉重物、久站等。蕭鎮源指出,靜脈曲張女性較男性多約3至4倍,過去常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除了早餐店員工,其他像漁工、搬運工、廚師、教師、空姐、櫃姐、護理人員也都是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初期並不明顯,僅皮膚表層的微血管擴張,外觀出現細微蜘蛛絲網狀紋路;後期有下肢皮膚癢、水腫、腿部痠痛、容易抽筋、腿部沉重感等症狀,嚴重會產生皮膚色素沉積、潰瘍、破裂出血、血塊引發血栓靜脈炎。預防靜脈曲張,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久站久坐與搬重物,適度運動,適時把腳抬高,以物理原理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腹壓。在治療方式方面,輕度的靜脈曲張以保養和觀察為主,嚴重靜脈曲張,需由醫師以超音波評估後,以外科靜脈剝除或血管內雷射手術等治療。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瘦不下來,是因為你沒對症減肥!氣滯、水滯、濕熱...專家教你找出自己是哪種肥胖體質
分析四種肥胖體質,對症減重才有效!●氣滯型壓力過大、用吃發洩,全身肉肉的水腫體質。因為壓力的關係,使得「氣」凝滯,心浮氣躁或是情緒低落時,會靠吃來解決的類型。目前只差一步就會變成胖子,開始減重的話體重會掉得比較快。 特徵□心焦氣躁,情緒起伏大。□臉紅通通的,但是手腳卻很冰冷。□上廁所的頻率每天相差極大。□月經周期容易不正常,胸部及下腹部在生理期前會感覺脹脹的。 胸脅苦滿肋骨下方線條脹脹的,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首要之務,就是消除壓力!情緒浮躁時,不妨深呼吸,或是利用香氛換個心情。一天的行程不要塞得太滿,並提醒自己早點就寢。飲食方面,建議吃些柑橘類等帶酸味的食物,或是辛香料調味的蔬菜。 ●瘀血型血液濃稠,內臟脂肪大量囤積,隱藏著肥胖危機。看起來不像實際那麼重,靠穿著可以修飾的類型。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婦科疾病。體重減輕速度慢,需要花一段時間才瘦得下來。 特徵□出現肌膚黯沈、斑點和黑眼圈。□肩膀嚴重痠痛,有時還會併發頭痛及暈眩。□腹部、下半身、手腳及腰部冰冷。□生理痛很嚴重,經血中會出現血塊。 小腹急結小腹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工作」,建議要常健走或做熱瑜珈,可以的話,在早、晚泡二次全身浴;衣著上要注意,避免身體受寒。少吃些影響血流的油膩食物或甜食,以及使血液循環變差的咖啡,多喝常溫開水及溫開水。 ●水滯型沒吃什麼竟然也會變胖!?下半身肥胖的水腫體質。下半身水腫特別嚴重,常感覺身體沉重,屬於「喝水也會胖」的類型。一開始改善水腫之後,體重就會往下掉,不過接下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善體質。 特徵□體態看起來豐滿。□有手腳容易水腫的問題。□容易疲勞且體力差,時常感冒。□腸胃弱,時不時拉肚子。□口會渴,卻不會想喝水。 胃內停水用手指敲打胃部周圍時,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改善對策為了怕水腫而減少攝取水分,會出現反效果。改善水腫的話,要增加體內的「熱」,強化排水機能,做些會流汗的健走或是肌力訓練,效果最好,也十分推薦這類型的人去三溫暖或岩盤浴。建議攝取能溫熱身體的湯品、可促進代謝的生薑、小黃瓜及豆類。 ●濕熱型吃太多、喝太多,無法控制食慾,一再復胖的結實體質。食欲旺盛,又愛吃大分量食物,使得腸胃過勞、腸道環境一團亂。身體容易積熱,經常因為流汗導致肌膚粗糙。這類型的人,斷食效果會最早顯現。 特徵□愛吃甜食、油膩食物,吃東西很快。□怕熱且容易流汗,還會滿頭大汗。□容易冒痘痘及長粉刺。□大便或放屁時,味道很難聞。□不喜歡待在炎熱或濕氣重的地方。 心下痞硬肚臍與心窩之間會出現腫脹及硬塊。 改善對策重點在於改善體內的排水機能,建議做些能發汗的游泳或健走等有氧運動,避免會使身體積熱的熱瑜珈或是去三溫暖。應攝取白蘿蔔、蕃茄等,可促進排水作用的食材,減少食用高熱量食物和飲酒。書籍介紹書名:週一斷食完全實踐版:10週減15公斤、體脂降7%!中斷肥胖飲食循環,打造易瘦體質的最強減重計畫作者:關口賢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7/01作者簡介/關口賢1985年出生於千葉縣千葉市,現任「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總院長,共計服務超過7萬人次的求診病患,讓他們透過「斷食」重獲健康,並減到健康範圍的體重和體脂數字;同時也協助歌手、模特兒、藝人管理身材與進行減肥計畫,也擔任職業足球員、職業高爾夫球員的訓練師。2007年畢業於Tokyo College of Medical Sports。因推崇中國式針灸治療專業院所HURRI的王尉青醫師,因而拜師門下。2010年於銀座開設「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2017年又在六本木開設分店。關口院長自己的斷食初體驗,就感受到了「早上不賴床、精神奕奕」的神奇效果,也陸續從病患身上看見實際的症狀改善:因體重減輕而無須動膝蓋手術;血壓、血脂和血糖數字下降、恢復健康數值;過敏症狀大幅減輕……等。書中的「1週1日斷食計畫」,便是讓所有人都能安全、有效的在家執行斷食的方法,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斷食」所帶來的驚人健康奇蹟。前作《週一斷食計畫》在日本銷售超過20萬冊,本書加入42道食譜,以及更詳細的肥胖體質類型說明、飲食順序重點解析等內容,讓更多人都能安心、順利地開始這項改變體質的健康計畫。延伸閱讀: 控血糖,主食首選白米飯!新陳代謝科名醫洪建德,自己都在吃的6種配菜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3 科別.呼吸胸腔
婦罹癌怕開刀 胸腺瘤拖8年長8公分險送命
50多歲黃姓婦女半夜如廁劇烈腹痛送急診,醫師透過X光檢查出疼痛主因是泌尿道結石,還意外發現胸腔有顆壘球大的腫瘤,才知道病人腫瘤拖了8年未處理,已大到壓迫心臟及周邊血管,隨時可能引發生命危險。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聯手緊急摘除腫瘤,歷經14小時手術終於解除危機。黃婦半夜劇烈腹痛,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檢查時,醫師透過X光發現泌尿道結石,同時看到影像中胸腔上方大片陰影,不敢輕忽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竟發現前縱隔腔有顆8公分腫瘤,心臟旁的無名靜脈及上腔靜脈也被腫瘤侵犯,上腔靜脈幾乎完全阻塞。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表示,病人在急診時已看出雙手跟臉部明顯水腫,若發生血液回流心臟不足的情形,很可能引發急性心衰竭,有猝死危機,必須立刻摘除腫瘤。柯志霖說,黃婦已是第三期胸腺瘤,腫瘤不只侵犯血管,也局部擴及右上肺葉、左側甲狀腺還有結節與腫瘤緊貼,摘除腫瘤前須先切除左邊甲狀腺,由於被腫瘤侵犯的血管也必須一併移除,還需要心臟外科醫師使用人工血管重建無名靜脈和上腔靜脈再接回心臟,手術極為困難。柯志霖與心臟外科主任謝世榮及醫師吳慧中跨科組成醫療團隊,歷經14小時手術,才順利摘除腫瘤,解除黃婦致命危機。術後黃婦恢復良好,兩周後出院,後續回院繼續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徹底清除腫瘤細胞。柯志霖提到,黃婦8年前已知道胸腔長東西,醫師也提醒要回診處理,但她曾經歷子宮肌瘤手術而害怕選擇逃避,想要與胸腔腫瘤和平共處,但8年來腫瘤無聲無息長大,還可能要了命。柯提醒,發現腫瘤一定不要拖,定期健康檢查能提早揪出病灶,就有機會及早處理。
-
2020-09-22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人權/照護網整合 北市打造失智人權城市
昨天是國際失智症日,推估台灣至2060年,失智症人口將達85萬人,目前台灣失智症患者29萬人,截至今年6月,台北市失智人口約有3萬8千多人,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將建構完整的失智照護網,不僅政府內部需要跨局處整合、更要公私協力,希望做到失智不失能,並尊重失智人權。北市府昨天也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柯文哲指出,高齡社會,推估失智比率愈來愈高,如何建構失智老人系統是政府的大問題。除了醫療機構外,失智症照護要社區在地化,由社區布設照護據點,才能讓照護網絡完整。台北市「傳道會復生教會」是北市南港區失智照護據點,牧師張其嵩說,教會發現疑似失智個案約4至5位,主動關心後,決定成立失智據點,讓長者可以聚在一起。對失智患者來說,走出家裡,與人群互動刺激,才能延緩失智。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表示,要促進失智症患者認知,可透過運動、藝術等照護,維持好的刺激,有助失智症患者腦部恢復以前的能力。去年有一位78歲長者,因腦水腫造成失智,行走坐輪椅,問安也需間隔1到2分鐘才有回應,經過據點照護,現在他已可拄拐杖自己行走,問候也反應正常。還有一名94歲老奶奶,原本話說不清楚、辨識圖卡能力也很弱,透過據點的刺激照護,現在奶奶的認知功能已經提升至60多歲。北市府呼應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2017-2025年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要打造尊重失智者人權的城市,推出「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鼓舞年輕失智者重返社會,轉化失智者刻板印象。衛生局副局長陳正誠表示,目前北市已有8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照顧者可洽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安排轉介服務資源,或以手機或市話直撥1966,申請長照服務。
-
2020-09-20 科別.泌尿腎臟
女性怕公廁髒常半蹲排尿 泌尿科醫:恐頻尿又易發炎
不少女性怕坐式公廁髒亂,常半蹲解尿。泌尿科醫師說,解尿時半蹲,骨盆底肌肉收緊,影響尿道肌肉放鬆,久而久之可能排尿障礙甚至合併發炎,建議解尿應坐姿或蹲姿,別半蹲。不少人常擔心外面公共廁所髒亂,可能感染傳染病,如廁時無不想方設法避免碰觸座墊,如選用蹲式馬桶,或採半蹲姿態(屁股懸在座墊上方)使用坐式馬桶。不過,用半蹲姿勢尿尿,在泌尿科醫師眼裡,可能是危險行為。排尿是將膀胱所儲存的尿液向外排出,良好的排尿是可以較為快速的尿流速將尿液排出,且膀胱在排尿後只剩下極少的殘尿量。良好的尿液排空必須具備持續的逼尿肌收縮力,此收縮力必須持續到膀胱完全排空為止,另外必須要有放鬆良好的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底肌肉群。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臨床常見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患者,有一部分與健身、重訓、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有關;但另一類高危險群則是喜歡翹腳、半蹲尿尿的女性。張雲筑說,排尿時尿道應該放鬆,但半蹲會導致骨盆底肌肉夾緊,尿道就「束起來」,導致排尿停頓、尿速較慢,也比較容易尿不乾淨,膀胱殘尿多、容易頻尿。當殘尿比例愈高,膀胱壓力大,髒東西沒辦法順利排出,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嚴重者還會腎臟發炎、水腫。泌尿科醫師張美玉也說,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要放鬆,但半蹲姿勢排尿會讓尿道沒辦法完全放鬆,尤其若長期習慣半蹲排尿,骨盆底肌肉緊繃、痙攣,久而久之尿道括約肌和逼尿肌不協調,會造成女性解尿尿速慢、解尿遲疑、殘尿多、解尿困難等。張美玉表示,女性如果不想使用坐式馬桶,可找蹲式馬桶;若沒有選擇,只要用紙巾將馬桶墊擦拭乾淨,再撲上紙巾坐下,其實生殖器官不太容易碰到馬桶墊。臨床上倒是常見男性使用坐式馬桶排便,因生殖器官容易碰到馬桶墊,引發心理焦慮,擔心染病。張雲筑建議,女性解尿應選擇「全坐」或「全蹲」,不要半蹲,若也可選擇幫助女性站立尿尿的工具。如果真的非得半蹲解尿,可使用按摩球按摩髂腰肌前後兩端,幫助修復。年輕女性可能不覺得半蹲解尿會造成困擾,但隨年齡增長,骨盆底肌過度使用的風險會增加。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泌尿科醫師盧星華則說,女性使用坐式馬桶可能要擔心皮膚、大腿、會陰部位因接觸座墊導致的感染問題;另外臨床也常見女性排便後不知道擦拭應該由前往後,就算用水沖洗,也應該由前往後沖,導致常復發感染。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別急著積極治療治足底筋膜炎 釐清原因為首要
近年全民興起慢跑及步行熱潮,這些看似輕鬆的運動,對足部衝擊性非常高。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門診診斷足底筋膜炎時,可藉由觸診尋找腳底痛點。桃園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鐘表示,據其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影像超音波是確定診斷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可釐清足底筋膜是否增厚、鈣化或周邊有無水腫現象。談及足底筋膜炎治療,多數人腦中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但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說,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首要任務並非積極治療,第一時間應評估、分類成因,如足型天生問題或穿鞋、鞋型出狀況,對準原因改善,甚至毋須治療即痊癒。拉扯型患者● 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 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活化細胞。據鄭融觀察,患者多是忍痛好幾個月或年,影響生活才到診間求助,狀況多較嚴重。首先需觀察患者走路過程,小腿阿基里斯腱或腓腸肌腱緊繃,造成踝關節的背屈活動範圍,腳掌恐過度下折,導致足底筋膜拉扯;足弓塌陷也會使得腳掌拉長,同樣會讓足底筋膜長期拉扯。鄭融說,面對拉扯型患者,通常會建議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經評估也可至治療所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但他強調上述治療目的並非止痛,而是增加細胞通透性,讓細胞變活躍、代謝速度加快,促進組織癒合。天生結構瑕疵者● 以貼布將足底脂肪集中到足跟托高,降低壓迫。部分患者是因天生足部結構瑕疵,足部重量分配不均。該類患者隨年齡增加,足底脂肪逐漸擴散,需透過貼布將足底脂肪「掃一掃」,集中到足跟托高,彷彿踩到肉墊,降低壓迫,過程約需貼二至三周,但有些人痊癒後足底脂肪仍會越來越鬆散,就需仰賴足墊分散壓迫。保守療效不佳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針對少數保守療法反應較差者,蔡文鐘表示,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個星期,仍然疼痛嚴重,可考慮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據其多年經驗及研究發現,盲目注射無法精準打到發炎處,局部類固醇注射應盡可能以影像超音波引導的注射,其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日後復發率。除類固醇降低發炎程度,蔡文鐘表示,頑固型足底筋膜炎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加速癒合。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目前醫療指引已不建議注射類固醇,因為雖然消炎止痛立竿見影,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定會復發。害怕打針的患者● 體外震波治療,增加再生能力,修補組織。● 裝有心臟節律器者,不建議使用。針對害怕打針的患者,蔡文鐘建議可考慮自費做體外震波治療,迅速阻斷局部疼痛神經纖維,達到止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局部慢性發炎組織的血管新生,而達成組織修補的作用,對足底筋膜炎有80%以上的療效。但裝心臟節律器者,避免震波干擾儀器,不建議使用。鄭融解釋,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拖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體外震波治療其實是給予患部有限破壞,引發身體第二次發炎反應,增加再生能力,「慢性發炎處彷彿死水,透過有限破壞刺激,可讓讓身體再次察覺發炎處。」因此患者本身癒合能力不能太差。不得不開刀的患者● 頑固型發炎患者,僅占一成。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術後還是可能復發。足底筋膜炎患者多達九成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症狀,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長時間足底筋膜炎,嚴重發炎反應恐會產生鈣化現象,以X光照足部側面,會看到如刺的牽扯性骨贅生,造成民眾誤認為足底筋膜炎是「腳底長骨刺」。釋高上強調,骨刺本身只是病徵,足底筋膜炎問題並非因腳底被骨刺刺到導致,不會因去除該骨刺,足底筋膜炎就痊癒。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釋高上也指出,為避免足型垮掉,或切除過多筋膜使足弓塌陷,足底筋膜切除術並非將痛點切除,而切開筋膜使其放鬆。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對於手術治療存有迷思,他強調手術不能完全解決足底筋膜炎問題,一定要從天生結構或後天生活習慣根本問題改善,不然可能會再復發。撐足弓 非萬能急性發炎期 千萬別用鞋墊鄭融強調,鞋墊雖是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之一,但急性發炎期千萬不可使用鞋墊。他解釋,鞋墊為撐起足弓,多會設計凸起處,但在急性期,鞋墊凸起只會擠壓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受損,在門診中常見很多人越墊越慘,他呼籲不能盲目追求撐足弓,建議急性期患者使用足跟墊片。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死亡率降至2.4%
腦部出血致死率高,傳統手術須以鐵勾來勾開腦部,找出血塊進而清除,可能傷及正常組織,台大團隊以微創手術將死亡率降至2.4%,也能避免術後出血或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初步分為自發性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是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跌倒撞擊頭部所致。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比率高於西方人,原因可能與基因及對高血壓警覺性低有關,即使及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傳統開顱手術傷口大,對腦部傷害也大,必須再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長,特別因為用鐵勾勾開腦部,容易引發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腦部傷害小,再次手術風險也低,台大的微創手術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由內視鏡增加手術視野,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運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接受治療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已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仰賴傳統開顱才能根除病灶。
-
2020-09-18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助死亡率降至2.4%為亞洲第一
腦出血致死率高,約可高達六成以上,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今發表最新的臨床治療成果,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以降至2.4%,其成績傲視亞洲,位居第一位,且微創手術也能避免傳統手術後,容易引起術後出血或是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可粗分為二種類型,自發性腦出血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屬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是跌倒撞擊頭部所致。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分析原因與基因以及對於高血壓的警覺性低,因此即使即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也常會伴隨不同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方式與多數的治療並無差別,都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是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大,同時對於腦部的傷害也大,二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又長,特別是需要用鐵勾把腦勾開,常會引發術後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則是傷口小,對腦傷、再次手術的風險都較低,台大使用的微創手術則是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方式在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不過將其運用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觀察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近一個小時內完成,比傳統的二到三小時更短,也看到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行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其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要仰賴傳統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根除病灶。
-
2020-09-17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有三高者應提高警覺
一名75歲男姓長年抽菸,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三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他因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因此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他說,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張育晟說,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張育晟提醒,因周邊動脈栓塞於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全民健保的支出逐年增加,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光這一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有約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此外,末期腎臟病(需要透析)發生率和盛性率在國際中也是前三名,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但若對腎臟病有誤解,反而會加重疾病進展速度。良好血糖控制 可降低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台灣資料顯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吳岳霖主治醫師說,這幾年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最重要的是,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擔心因為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臨床上反而是忌諱就醫後,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5指標自我評估 罹患腎臟病風險 要怎麼知道自己有無腎臟病?吳岳霖表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但是有個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 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吳岳霖強調,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9-11 科別.婦科
同卵雙胞胎驚見「無心怪胎」 長庚射頻燒灼術助減胎
隨人工生殖的發達,懷上雙胞胎的機率愈來愈高,懷上雙胞胎時,其中一胎出了問題,恐成為棘手的問題,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今年已收治5位懷有「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產婦,其中皆有一例異常,若不及時處理異常胎兒將影響另外一名寶寶,團隊運用「射頻燒灼術」執行胎內治療,終止異常胎兒的血流,保住另一名健康寶寶。27歲的呂姓女子,去年順利懷上第二胎,且是同卵雙胞胎,全家喜迎雙胞胎時,卻在懷孕第13周發現胎兒異常,其中一個為無心怪胎,經轉介至台北長庚治療,在孕期第17周時,採「射頻燒灼術」保住另一胎;另一位黃姓女子同樣懷上同卵雙胞胎,16周產檢時,發現其中一個胎兒生長遲緩合併水腫,在22周時接受「射頻燒灼術」減胎,保住另外一名胎兒。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洪泰和表示,雙胞胎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是由單一卵子先受精,再分裂為2個胚胎;同卵雙胞胎依受精卵分裂的時間點差異,可能出現1個或2個胎盤,當兩個胎兒各自有自己的胎盤時稱作雙絨毛膜雙胞胎,當2個胎兒共用1個胎盤時,就稱為單絨毛膜雙胞胎。根據統計,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較容易產生孕期併發症,包括: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指沒有心臟的構造僅有下半身軀體的畸型。洪泰和指出,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需接受胎兒內視鏡雷射手術治療;但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因和健康的胎兒共用胎盤且有血管相通,若不及早介入進行醫療處置,血液會不斷輸給異常胎兒,導致健康胎兒水腫、貧血,甚至胎死腹中。蕭勝文表示,保住雙胞胎中的健康胎兒,減胎是必要措施,目前國際上使用的減胎方式,以「胎兒內視鏡雙極電燒」和「射頻燒灼術」為主。射頻燒灼術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小型肝腫瘤,是藉由超高頻振動產生的熱能,在不破壞正常肝細胞的情況下消滅癌細胞。蕭勝文說,台北長庚將此技術新應用於單絨毛膜雙胞胎的減胎手術,經超音波指引下,以射頻燒灼阻斷異常胎兒的血流供給,達成減胎目的,也是目前國際上對單絨毛雙胞胎減胎的趨勢。蕭勝文表示,胎兒內視鏡管徑較粗為0.35公分,射頻燒灼針直徑僅0.14公分,因此術後產生破水危險的比例相對低很多;目前收治5例個案皆成功減胎,手術時間在17到23周之間,健康胎兒存活率達到8成,出生周數落在28到38周,治療成果與其他國家相當。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