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科別.皮膚
搜尋
止痛藥
共找到
846
筆 文章
-
-
2020-01-19 科別.皮膚
50歲以上免疫力降恐皮蛇上身 積極預防主動諮詢
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將近95%都曾罹患過水痘,一生中有1/3的機會病毒會被活化,而且研究已證實帶狀疱疹會增加1.2倍的骨鬆及骨折機率 ,也會增加中風機率,對長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專家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依醫囑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對健康有多重保護力。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指出,目前醫界認為罹患帶狀疱疹代表免疫系統開始虛弱,是身體的警訊。台灣學者曾研究健保大數據,在2000年至2012年間分析帶狀疱疹與未罹患者發生骨鬆及骨折的風險比例,平均追蹤了6年,發現帶狀疱疹患者發生的風險是沒有罹病者的1.2倍。實際上,帶狀疱疹的發生,通常都是年幼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人體感染水痘痊癒後,該病毒並未消失而藏在背根神經節,等到免疫力下降時,仍有10%到20%會被活化,像是老化、壓力、感染、罹患癌症時就很容易被誘發。尤其老化,會使得T淋巴細胞的數量、活化及增生能力都下降,而這也是帶狀疱疹發病的重要機轉,因此長輩就成了高風險者 。由於水痘與帶狀疱疹都是同一種病毒,而為了避免幼兒因水痘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國內早在民國93年開始推動滿一歲嬰幼兒接種一劑公費水痘疫苗,也建議滿四到六歲自費接種第二劑;13歲(含)以上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也可自費接種兩劑,兩劑間隔四至八週。若小朋友打過水痘疫苗,未來是否會降低罹患帶狀疱疹的機會,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說,打完水痘疫苗身上就具保護力,未來感染的機會就降低許多。但應該還有不少二、三十歲年輕人沒打過水痘疫苗,加上50歲以上長輩高達95%都曾罹患過水痘,因此,這些族群終生仍承擔著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大於45歲的族群,帶狀疱疹患者也比沒有罹病者增加31%中風機會。其中病灶部位在眼睛周圍的人,發生機會達4.28倍最驚人。無獨有偶,也有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在帶狀疱疹感染後一到三個月發生的風險,高於發病一年以上的患者,吳至行醫師說,這顯示急性期感染,病毒兇猛又危險。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帶狀疱疹患者失智風險會增加11%,不過,若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則會減少45%的發生機率。罹患帶狀疱疹的長輩不只要擔心中風、失智的風險,擺在眼前最痛苦的則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帶來的折磨,且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60歲以上有50%的機會,75歲以上發生率則高達75%。曾德朋醫師就接獲一名70歲的男患者,自訴得過皮蛇,10年來腰際間不定時抽痛,吃止痛藥、喝降火氣草藥、連民間的斬蛇都試了,都沒有效果,進出醫院多次,治療上非常棘手,曾德朋醫師說,最後只能多管齊下協助病人改善疼痛狀況。● 帶狀疱疹疫苗小檔案長過皮蛇 也建議積極預防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可提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特異性免疫力,預防成人之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建議施打的對象,為50歲(含)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建議接種一劑。因為有研究認為帶狀疱疹即使感染過,再次感染的機會仍大。不過,提醒女性朋友,在接種後四週內應避免懷孕。和任何疫苗一樣,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並不一定能對所有的接種者產生保護作用。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皮疹、發燒、過敏反應等,如有問題可以詢問專業醫護人員。
-
2020-01-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自行服用止痛藥過敏 住院一個月
很多遊客喜歡到日本藥粧店掃貨藥品、保健食品,台中市28歲王姓粉領族長年經痛,曾就診、自行服用止痛藥起紅疹,連吃三天從日本藥妝店買的大廠牌止痛藥,全身50%皮膚出現紅腫、起水泡、過敏、發燒,險些引發敗血症,趕到醫院急診,才發現她對止痛藥成分過敏,住院一個後才出院。台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提醒,民眾喜歡到日本藥粧店買藥品、保健食品,但含蒺藜、淫羊藿、纈草根等成分的膠囊錠狀產品,在國內被認定為中藥,攜帶入境有限量,民眾若不具藥商資格,上網販售違反藥事法,可裁罰3萬元到200萬元,情節嚴重者移送法辦,最重10年徒刑、併科1億元罰金。台中榮總藥師洪娟瑜說,這名28歲女患者曾就診,到藥局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後來又吃日本藥妝店買的止痛藥,起紅疹更明顯,連吃3天後,皮膚出現大水泡、紅腫、脫屑而且發燒,到台中榮總掛急診,經過皮膚切片、會診,確定是對止痛藥成分過敏。洪娟瑜說,消炎止痛藥不能亂吃,保健食品也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出現不良反應,例如大蒜精與抗凝血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患者如果有服用保健食品,可帶到藥物諮詢室諮詢相關注意事項。洪娟瑜指出,民眾服用成藥後出現「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嘴唇腫;「燒」發燒等六大徵兆一種以上,應盡速就醫。
-
2020-01-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痛風仍發作? 這2點沒改只是治標不治本
痛風發作不只痛得椎心刺骨,甚至還有可能降低男性雄風、影響夫妻間的「性」福!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指出,若痛風患者長期不接受治療,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體內,不僅會導致急性關節炎,晚期更會因過多尿酸結晶堆積形成痛風石造成關節變形、侵蝕骨頭,或併發其他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大幅提升死亡率風險,甚至影響到夫妻間的性生活。 根據近期數篇研究台灣本土及國外健康資料庫之結果顯示,痛風男性族群合併有勃起性功能障礙的比例約上升兩成(20%),高尿酸血症有可能引起勃起功能惡化因子,因此痛風患者確實相較一般人,有較高的風險會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性生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醫師也建議,這些人更應即早接受降尿酸治療。 痛風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疾病意識薄弱,以為只要靠平時調整飲食即可改善,或用強烈有效但傷身的止痛法自行舒緩疼痛,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余光輝說,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只能作為輔助治療;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還是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應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有痛風石患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 然而,痛風石不再像過去傳統需開刀才能根除。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醫師分享,目前健保已有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建議痛風患者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才能有效減少痛風與痛風石所引起的不適症、改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
2020-01-15 科別.消化系統
高中生為500元 挑戰無敵麻辣麵奪冠腹痛整夜送醫
台中市一名高中生為了500元獎金挑戰吃麻辣麵,但順利奪冠後卻因肚子劇痛送急診,中山醫學大學今天表示,患者到院時痛到在床上打滾,經一整夜治療後才緩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這名高中生與朋友參加店家舉辦的無敵麻辣麵比賽,只要當場吃完這碗麵,就可以得到500元的獎金,這名高中生堅持到最後,吃掉整碗麻辣麵得到冠軍,之後還喝2瓶牛奶解辣。謝宗學表示,高中生事後因為上腹劇烈疼痛掛急診,到院時痛到在床上打滾,雖然為患者施打止痛藥及進行抑制胃酸處理,但一開始效果仍不明顯,患者幾乎痛了一整夜。另外,由於患者反映尿不出來,謝宗學說,醫師評估是否進行導尿,解決膀胱腫脹,但後來發現患者用力後還可尿出來,即未進行侵入性動作,患者情況經一夜後已改善,但仍感到胃脹及肚子持續疼痛。謝宗學表示,經電腦斷層掃描,未發現患者有胃穿孔或腸穿孔情形,只發現胃裡有很多內容物,並以甘油等助排泄藥物排空胃,明顯改善患者疼痛,患者事後還在急診病床睡了半天才回家。至於吃辣為何會痛,謝宗學解釋,因為辣本身就有刺激性,會引發胃酸分泌,若胃酸過多又沒適當排空,就會積在胃裡造成胃壁損傷。他強調,能否吃辣要看每人承受程度,適量吃辣會幫助腸胃蠕動,但吃過辣、超過身體負擔程度,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
2020-01-14 科別.皮膚
年終忙到不可開交 除了流感還要嚴防「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年底總是特別忙、壓力大,身體負荷加重,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流感、肺炎以及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易纏身,忙碌奔波之際,務必小心防範。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主任特別提醒,一、二月進入流感高峰,「一燒三痛」是流感主要症狀,即發高燒、頭痛、喉嚨痛、全身酸痛。無論投票或春節返鄉,出入公共場所將提高感染風險,且因病毒會藉由飛沫傳染,選舉造勢嘶喊時也可能會讓疫情擴散。 紀鑫主任表示,曾有住樓上樓下大家族,一個家庭成員得流感,後續三個家庭包括老人、小孩無一倖免,而辦公室一人得,同事陸續中標的情形更是普遍。此外,也要小心流感之後因免疫力低弱,下呼吸道受細菌或病毒入侵引發的肺炎,患者會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狀,嚴重恐引發呼吸窘迫。 感染流感後身體虛弱,或年終忙到不可開交,都會使免疫力下降,這時候更要擔心的是帶狀疱疹。據統計,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曾得過水痘、年紀大以及糖尿病、腎臟病、免疫缺乏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增加帶狀疱疹發作風險。得到帶狀疱疹剛開始臉、胸、背皮膚會起紅疹,之後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再成結痂,因為是從神經節長出來,所以會發生劇烈的神經痛。急性期恐痛約兩星期左右,好了之後引起的後續神經痛,可能長達三個月以上,嚴重甚至要用強力止痛藥鎮定神經。「痛起來就像電擊、火燒、針扎」是很多患者的真實描述,也有患者痛到失眠、高血壓發作、憂鬱症,生理、心理都承受極大煎熬,若發生在臉部,眼睛角膜受影響,甚至有失明危險。 雖然年紀越大風險越高,但只要免疫力低下,年輕人一樣有機會得到帶狀疱疹。一位30幾歲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年輕爸爸,因海外成立分公司要常出國,加上太太剛生產,不但忙到焦頭爛額,且當新手爸爸壓力也大,得帶狀疱疹一時未發現,孩子出生後,只是抱一下,就將病毒傳給未滿月的兒子,而引發新生兒水痘,緊急住院一星期才慢慢恢復。 流感季高峰期,除了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範措施,施打疫苗能降低流感、肺炎的風險,帶狀疱疹也可以藉由疫苗減少發作機會,施打後六週開始發揮功效,研究資料顯示能達到70%的保護力,即使得到,神經痛的比率會大幅降低。建議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施打,就算得過再打,也能降低再發機會。紀鑫主任強調,成人有九成得過水痘,多數人都有得帶狀疱疹機會,大家不知何時會因壓力大使免疫力下降,所以還是建議可以諮詢醫師如何預防。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免疫力差帶狀皰疹伺機而動! 身體出現4症狀要有警覺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1-14 科別.消化系統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上個月才過40歲生日的小王,幾乎天天都得陪客戶吃飯應酬,喝酒當然少不了。上個禮拜續攤時,才幾杯酒下肚,他就覺得不對勁,上腹部痛到不行,緊急到最近的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查赫然發現,他的脂肪酶及澱粉酶指數飆高,三酸甘油酯的檢測值也高得嚇人,醫師當場確診是急性胰臟炎發作,二話不說收住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張君照表示,胰臟炎的高危險族群中,膽結石患者及長期酗酒者占9成以上,其餘則是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或高血鈣患者,至於到了懷孕後期的準媽媽,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就膽結石患者來說,主要是結石從膽囊掉到總膽管,而總膽管的出口又和胰管會合成一個共同通路,再接到十二指腸,一旦結石卡在會合的這個共同通路上,就有可能增加胰管的壓力而導致發炎。 酗酒導致胰臟炎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張君照認為,有可能和血液中酒精的代謝產物引起的氧化壓力及發炎之細胞激素有關;另外,也可能是供應胰臟的微細血流不足,進而引發胰臟炎。 胰臟分泌的脂肪酶、澱粉酶及胰蛋白酶,經胰管的側分支流進胰管,再流入十二指腸,就會在腸道分解並消化蛋白質、澱粉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然而,一旦胰臟發炎,這些胰臟分泌的酵素就會從發炎部位不斷外流,分解及消化附近的脂肪等正常組織。張君照說,這種「自我消化作用」會引發劇痛,若還引發週圍正常組織的感染及發炎,導致胰臟膿瘍,不僅更痛,還可能致命。 張君照表示,根據統計,10胰臟炎患者可能出現這種重度急性胰臟炎,進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相當可怕。出現的時間,通常在胰臟發炎的3天後。然而,胰臟位於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就在胃的後面,若不仔細判別,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胃痛?膽結石痛?或是胰臟炎痛? 張君照說,胃痛屬陣發性的痛,而且是一陣一陣的抽痛胰臟炎的痛則是持續性的痛,是一種隱隱的鈍痛,像刀割一樣,非常非常痛。若要再仔細區分,胃痛出現在上腹部,胰臟炎的痛則出現在上腹靠近左側的地方,有時還會引發腰部及背部的疼痛。除了透過問診並從疼痛的描述來診斷外,以脂肪酶、澱粉酶為指標的抽血檢查,還是可輕易診斷胰臟炎。如果還不放心,建議可再做腹部超音波,甚至是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並把腹部超音波可能受到腹腔內空氣干擾的可能因素排除掉,提高正確診斷率。 張君照說,胰臟就像一個工廠,一旦發炎了,一定要先讓它休息一下,也就是不吃任何東西,只補充輸液。禁食的時間可長可短,就看症狀嚴重程度而定。如果痛得厲害,可適度打止痛藥,讓患者舒服一點。 對於那些合併有胃腸脹的病患,可置放鼻胃管將胃酸或空氣引流出來,不讓胃酸跑進十二指腸,迫使胰臟「加班」去分泌胰液,加重病情。 那麼該怎麼預防呢?張君照提醒,所有胰臟炎高危險群,最好別再喝酒,離酒精遠一點!如果檢查確定有膽結石的毛病,就不要再大吃大喝了,免得結石卡在膽管,或是掉入總膽管,引發胰臟炎。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1-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膽固醇高、過重引起的脂肪肝才可怕
老公肥胖,老婆叫他多走路運動減肥。老公說:「那有什麼用?豬八戒去西方取經,來回走了一趟,還不是那麼胖!」說的也是,要減重,說的容易,做起來困難,成效不彰的也多,事實上有不少減重醫師本人就是胖胖的。在古代,人老了,胖胖的,說好聽一點是福態,古代愛美,胖的楊貴妃比瘦的趙飛燕似乎更受人欣賞。近代以來,豐衣足食,大吃大喝,加上含喝飲料,甜點盛行,肥胖的國人越來越多,造成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的人越來越多。人體攝取了過多的熱量,貯存在肚皮下變成鮪魚肚,在肝臟變成脂肪肝,在胰臟變成脂肪胰。人的脂肪貯藏在肝臟大都只會引起單純的脂肪肝,但有些人的肝細胞會發炎壞死,引起脂肪性肝炎,進而引起肝硬化或肝癌。判斷是否有脂肪肝,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就是超音波檢查,如果有脂肪肝,大概通常是吃太多或者血脂肪太高了,或者酒喝太多了。少數人雖不胖,血脂肪也正常,也沒有喝酒,但就是有脂肪肝,這是體質之故,通常無大礙。脂肪肝對肝臟有沒有傷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驗肝功能指數GOT、GPT(現稱AST、ALT),如果沒有B、C肝,也沒喝酒,也沒吃消炎止痛藥或其他藥,肝指數高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脂肪引起的肝細胞發炎。脂肪肝本身不太可怕,可怕的是膽固醇高引起的脂肪肝,或體重過重引起的脂肪肝,這通常是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有一天可能會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這時再求醫可能就為時太晚。換言之,保肝長壽之道,就是適度飲食,控制體重,保持身輕如燕的身材,才是延年益壽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1-12 科別.消化系統
吃藥不喝水直接吞? 當心2疾病隨即找上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林先生有每天服用維他命的習慣,但嫌麻煩就沒有喝水直接吞藥丸,直到最近吞東西時總覺得卡卡、痛痛的,才至腸胃科就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發炎,有數個約0.5至1公分的潰瘍,確診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朱淯銘表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的成因,是服用藥物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時,水喝的太少,或是服藥後直接平躺,造成藥物卡在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所引起。在食道中段的地方因為周圍有主動脈弓經過,由外向內擠壓形成1個生理性的狹窄空間,造成藥錠容易卡在這個地方,藥物溶化後,因藥物成份具有刺激性,就會造成食道的發炎和潰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體型較為嬌小、食道較窄,且較常因為泌尿道感染、經痛等原因而服用抗生素、止痛藥等藥物,因此,更容易罹患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建議服用藥物後,不可馬上平躺休息。朱淯銘舉例,20歲王小姐因為青春痘問題至診所就醫,皮膚科醫師生開立四環黴素,囑咐1天服用4次。但她習慣在睡前服用藥物後就立刻躺下睡覺,不料,隔天胸口中段疼痛,伴隨吞嚥不適。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特點在於胸口中段的疼痛,能夠用手指明確指出疼痛點,且伴隨吞嚥疼痛,嚴重時就連喝水也會痛,最重要的是,發病前1到2天曾服用藥物。治療感染症的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都容易造成食道發炎及潰瘍,不過,較大顆的藥物都可能卡在食道中段,引發不適。朱淯銘提醒,服用某種藥物後產生胸口中段疼痛、吞嚥困難,應到腸胃科就醫,由醫師問診確認病因。低風險的年輕病患,不一定非得要做胃鏡,可以先用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再安排檢查;至於年齡較大的患者,如有其它警示症狀,像是嘔吐、腹痛、大便變黑、體重減輕,以及有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不良習慣,建議做胃鏡來確認病因。在治療方面,以類似胃乳的口服懸浮液為主,覆蓋在黏膜和潰瘍傷口的表面,形成物理性保護。另外,開立抑制胃酸的藥物,避免胃酸逆流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為了避免復發,建議少吃太硬和太燙的食物,用藥時,可以考慮將藥物磨成粉,或配大量開水服用,服藥後30分鐘內不可以平躺,睡前的藥物請至少提前30分鐘服用。(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
2020-01-09 科別.牙科
牙痛要人命!就醫前遵循4「要」2「不」緩解
看牙醫前遵循4「要」2「不」牙痛不致命,但痛起來要人命,許多人都有牙痛的經驗,然而因為工作等因素,卻必須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看牙醫。在就診前這段空窗期,建議你可以遵循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建議,執行4「要」2「不」原則,緊急舒緩疼痛並避免惡化。牙痛要人命 可能原因有這些根據《病人》網站,造成牙痛常見原因:(1)蛀牙:當人體吃含糖食物時,口腔中的細菌會分解糖份並釋放出酸。隨著時間累積,酸會在牙齒的琺瑯質侵蝕出一個洞,細菌及其毒素因而有機會侵入牙髓,造成蛀牙。(2)牙周感染:牙齒和牙齦間發生感染,如果你的牙齦發炎,牙齦和牙齒之間可能會有很深的空間,細菌會在這些空間內繁殖,可能引發劇痛並造成骨質流失。(3)冠周炎:通常發生在萌發的牙齒,尤以智齒最常見,牙醫師會清除牙齒周遭的食物殘渣和細菌,若有感染擴散的跡象,可能需要止痛藥和抗生素。(4)創傷:咬到太硬的食物或物體,可能使牙齒周圍的骨頭和韌帶受傷,吃較軟的食物,休息幾天有機會復原。(5)鼻竇炎:鼻竇發炎時,有可能造成上排牙齒疼痛。牙痛看醫師前 4「要」2「不」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建議:四要(1)服用止痛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paracetamol)類藥物,但16歲以下的兒童不應服用阿司匹林,請諮詢藥師。(2)用鹽水漱口(兒童請勿嘗試)(3)使用止痛凝膠(4)吃些較軟的食物,例如優格或炒蛋,並儘量避免患牙咀嚼。二不(1)不要吃甜、過熱或冷的食物。(2)不要吸煙,可能惡化病情。參考資料:1. 病人網站:https://patient.info/oral-dental-care/toothache2. 英國國民保健署:https://www.nhs.uk/conditions/toothache/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就能控制?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破除痛風2大迷思!
現代人對吃毫不忌口,餐餐大魚大肉,致使痛風患者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發現,季節轉換期間,氣溫驟變會造成尿酸飽和點往下降,可能會加速誘發痛風發生,而且常發生於夜深人靜的好眠時間。所謂「痛風」,是一種身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當體內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而導致疾病發生,若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如果沉積在腎臟就有腎臟疾病等。發生痛風的原因是血中尿酸過高,但尿酸過高不一定會得到痛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只要超過7.0mg/dL都叫做「高尿酸血症」,而尿酸過高者,只有10~20%最後會成為痛風患者,其餘80~90%則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一般而言,痛風高危險族群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遺傳基因、飲食不忌口、部分藥物及其他疾病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痛風已是常見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病識感薄弱,對於疾病控制存有眾多迷思,而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治療,反而加速病程進展,得不償失。迷思1:飲食忌口就能控制?A:余光輝提醒,多數痛風患者以為單靠飲食就能有效控制痛風,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尿酸生成受飲食影響,遠不及體內細胞自行合成來的重要。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其餘80%則是身體自行合成。因此,痛風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飲食控制為輔。他建議,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已產生痛風石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才能有效減少痛風不適,改善生活品質。此外,也應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調整。飲食上,並非不能吃魚吃肉,而是要避免暴飲暴食,並小心高普林的食材,如肉類、海鮮等;冬天吃鍋、進補,則小心火鍋湯、魚湯、海鮮濃湯等,都要適量攝取。而舉凡啤酒、紅酒、高粱酒、威士忌等,不管哪一種酒都該避免。Q2: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A:蔡文展表示,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而且,一味的吃消炎止痛藥雖然舒緩疼痛,但卻治標不至本,疾病本身對於身體的危害仍存在。沒有從根本解決尿酸過高的問題,長久下來,尿酸結晶體可能沉積在耳朵、手部、腿部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還會侵蝕骨頭 ,若未治療,會侵害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導致行動不便;若痛風石結晶堆積於腎臟,則會造成腎臟病變或腎結石,恐發生腎臟萎縮、功能喪失等問題。蔡文展呼籲,痛風患者別再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止痛,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而今年12月1日起健保已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余光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
-
2019-12-31 科別.泌尿腎臟
女性頻尿漏尿骨盆痛 改善新選擇試低能量震波
高醫體系婦產科及泌尿科兩年前引進低能量震波療法,將低能量震波治療應用於膀胱過動症、應力性尿失禁以及慢性骨盆腔症候群的患者,藥物治療無效或是害怕開刀的患者可以到門診諮詢,不失為一個新的治療選擇。47歲張小姐說,平時深受頻尿困擾,平均15至20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害怕的不太敢出遠門。輾轉求診到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門診,膀胱過動自我檢測表前測10分,診斷為膀胱過動症。經醫師建議接受8周的體外低能量震波治療後,降為5分,現在可以拉長到1.5至2小時才去上廁所,生活品質得到大大的改善。46歲盧小姐表示,最近發現自己感冒咳嗽時會漏尿,原本不以為意,但似乎有逐漸變嚴重。經尿路動力學檢查發現棉墊測試1.8克,診斷為輕中度應力性尿失禁。接受8周的體外低能量震波治療,治療後第9周的棉墊測試改善到0.4克,幾乎完全沒漏尿感。70歲的黃太太一年半來總覺得肛門口左右兩側約2公分處有壓痛感,四處求醫,藥物治療後疼痛感並無明顯改善,經評估過後為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她說,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打完3次,壓痛感改善了九成,經過4周治療後壓痛感完全改善,不再服用止痛藥物,她很高興。小港醫院副院長龍震宇表示,骨盆底功能障礙是因骨盆底肌肉及韌帶缺損導致的一群疾病,包括慢性骨盆腔疼痛、尿失禁、膀胱過動症及間質性膀胱炎等各種慢性疾病,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這些疾病目前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化,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或是手術療法。龍震宇說,目前臨床應用低能體外量震波,用來改善組織修復在肌腱骨骼交界處、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皮膚傷口和軟組織修復及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膝關節痛腫2周以上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數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會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表示,若有關節對稱發炎、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且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眾多,可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依患者個別情況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依照醫囑治療,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20%,不可不慎。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關節紅腫熱痛持續兩周以上 小心得了這個棘手疾病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幾個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提醒,若有關節對稱發炎、以及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或疾病來勢凶猛,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生物製劑眾多,例如可以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醫師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選擇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來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且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患者「達標治療」不是夢,只要依照醫囑治療,都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不可不慎。
-
2019-12-25 科別.心臟血管
貧血到高海拔區 易得高山症
貧血可能使人在高海拔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缺氧症狀,一名50歲女性患有貧血而不自知,日前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惡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吃止痛藥也無效。返台後就醫確診有缺鐵性貧血,醫師判斷應是這趟旅程不適的主因。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心臟、血液、血紅素等循環系統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由於高海拔地區的大氣壓力與空氣含氧量較低,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因此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啟動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但如果是貧血患者,體內血紅素較少,使身體組織獲得氧氣比健康者更少,因而易出現缺氧症狀。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惡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持續惡化則可能有生命危險。當高山症發生時,應盡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藥物治療及休息。周明文表示,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倘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來時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切勿在未確診缺鐵性貧血的情形下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 編輯推薦 失落的黃金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修復和強健?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
2019-12-24 科別.心臟血管
貧血不自知 她赴西藏高山症狀超嚴重
貧血可能使人在高海拔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缺氧現象,一名50歲女性患有貧血而不自知,日前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吃止痛藥也無效。返台後就醫確診有缺鐵性貧血,醫師判斷應是這趟旅程不適的主因。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心臟、血液、血紅素等循環系統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由於高海拔地區的大氣壓力與空氣含氧量較低,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因此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但如果是貧血患者,會因為體內血紅素較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比健康者更少,因而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持續惡化則可能有生命危險。當高山症發生時,應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周明文表示,要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倘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切勿在未確診缺鐵性貧血的情形下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
-
2019-12-22 新聞.健康知識+
親人握住病人的手 效果有如止痛藥
住院時光,無論醫護人員多親切、照顧多好,都教病人驚恐,覺得有壓力。但醫學研究指出,若住院病人感受到疼痛時,有伴侶或親人在旁握住手,減痛效果跟服用市售止痛劑一樣強。眾多醫學文獻指出,病人在生病及復元期間有人陪伴,可大大減低疼痛、預防傷害性發炎,甚至可能有助於傷口更快癒合。英國「皇家志願服務」(Royal Voluntary Service)慈善組織對200名護士進行調查,發現完全沒人探視的病人較不可能遵守醫囑,住院較久。但有人在場相陪,就有助病人健康嗎?抑或此中祕密在於肢體接觸?以色列海法醫院進行的研究,取得有人陪護可減痛的最明確證據。數十位女性志願接受實驗,讓學者把燒熱的金屬塊碰到她們手臂。第一次實驗時,女性的丈夫或伴侶就站在一旁,但沒有皮膚碰觸。第二次實驗時,她們的愛人獲准握住或輕拍他們的手。結果發現,即便愛人近在咫尺,沒有接觸,對疼痛並無影響,但若有接觸到受測者的皮膚,痛感減少約一半。科學家們指出,這種「愛人導致的止痛」對很多病人而言,力道強如市售止痛藥。但究竟發生什麼事,而克服痛覺呢?科羅拉多大學布德分校對有壓力的病人進行研究,分析他們握住愛人的手,那時生理跡象有何變化。結果顯示,病人及伴侶沒接觸時,呼吸、心跳及腦波全然相異。但握住手,那三項測量值就協調起來,心跳搭對,呼吸速度相同,甚至腦活動都同步。科學家相信,這種同步激發大腦產生止痛訊號,而減少疼痛不舒服。
-
2019-12-21 新聞.健康知識+
感冒分2種 專家教你搞懂病毒型與細菌型有何不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9.2萬人次,相較再前1周上升21.2%,10月統計至今,已有11人死亡。由於近來天氣明顯變化,免疫力若不好,很容易罹患流感或感冒,雖然名詞看起很像,症狀也相似,嚴重性卻不同,如果將流感誤判成一般感冒,很有可能引發重症死亡。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敏恭表示,「感冒」與「流感(流行性感冒)」名詞看起來很像,讓許多民眾誤會,覺得症狀與嚴重性差不多,但就正常體質普通人而言,感冒可能3天左右症狀會開始緩解;但流感則不同,症狀來勢洶洶,不舒服感覺明顯劇烈,而且康復所需時間也會比較長。 就一般感冒而言,症狀大部分是喉嚨痛或流鼻水,嚴重一點有少數仍然可能高燒,但流感則非常不同,疾病症狀非常猛烈,同樣容易咳嗽外,也經常伴隨高燒與全身性肌肉痠痛等,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足、慢性疾病患者、嬰幼童等,罹患流感具有一定死亡風險,即時診斷就醫非常重要。 陳敏恭進一步說明,如果得到流感,目前台灣主要用藥分別是克流感與瑞樂沙,藥物可以針對流感病毒作用,希望減緩症狀同時縮短病程。想要不得到流感最好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每年疾病管制署都會有公費疫苗,給高風險族群施打,如果沒有公費資格,居家附近診所也可自費施打,在流感病毒入侵身體前,先讓免疫系統認識每年的流感病毒特徵,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機率,就算流感病毒入侵身體,由於免疫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引發重症風險也能減少。 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醫師黃立民補充說明,雖然流感與感冒都是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但流感就是非常強的感冒,病毒型態非常強悍,攻擊人體的傷害又快又猛,也因為發炎反應強烈,容易併發其他重症,而且散布力也強,容易在引發群聚感染;而一般感冒病毒攻擊力道相對流感病毒則小很多,身體比較能反應抵抗,所以症狀就較為輕微。 病毒經常轉變特徵,身體要不斷重新認識,才能有效對抗。陳敏恭解釋,流感疫苗必須每年施打,讓免疫系統先認識每年流感病毒特徵,預先做好準備,大概需要10至14天才會產生抗體,所以流感疫苗一定要在流感開啟前先行施打,否則等到流感高峰時,身體不見得有足夠抵抗力對付。 另一方面,感冒雖然症狀沒有那麼嚴重,但也需要良好治療,不同類型感冒,醫生有不同處置方式。一般病毒感冒沒有特效藥,醫生會給予支持性療法,喉嚨痛給消炎止痛藥、流鼻水給予鼻水藥,痊癒要看免疫系統強弱,及個人休息與水份的補充。 黃立民指出,病毒型感冒有沒有特效藥,要看症狀嚴重度與市場需求,流感由於症狀嚴重,病患急需藥物控制疾病,如果流感不馬上壓制,患者本身危險性很高外,也很容易導致別人感染,造成群體散布;反觀一般感冒由於傷害度較低,身體很快就能復原,因此市場需求不大。 陳敏恭補充,口腔中其實有許多細菌寄生,平時抵抗力充足,外層黏膜強度夠時,身體與微生物能夠保持平衡,但是發生了一般病毒型感冒,身體抵抗力會受影響,口腔黏膜也容易受損,讓細菌有機會趁機入侵,也就造成第2波感冒,如果醫生診斷發現細菌型感染,就會開立抗生素治療。 經常有病患覺得,同一間診所看了2次病都沒好,到第2間診所看3次病才好,可能是第1間診所醫術不好。陳敏恭強調,感冒病症強弱會因病源不同有異,並且身體要認識病毒產生抗體,需要一定時間,會引起稍微發燒,時程按個人免疫能力而定,小孩大致需要3至6天,大人則是2至4天,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延伸閱讀: 好像快感冒了! 該喝薑茶還是吃維他命C? 流感疫苗開打! 3情形應評估後再接種
-
2019-12-20 科別.腦部.神經
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症狀比你想的更複雜
有許多頭痛的病人在看醫生時,常常會下意識說有“偏頭痛”,通常患者指的是頭部的某一邊在痛。其實,並不是某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是一種很特殊的症狀,一邊頭痛只是其中特徵之一。偏頭痛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現,不過也有不少人在較年長時才發病。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據流行病學統計,亞洲人的患者要比白種人少。不光痛、想吐,還怕動、怕光、怕吵偏頭通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樣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並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遺傳、壓力大、月經均可引發偏頭痛偏頭痛患者經常在其家族成員中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症狀的成員,所以遺傳的因素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其他誘因還會引發偏頭痛,像壓力大、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煙、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某些食物也較容易引發偏頭痛,像乳酪、味精、巧克力、紅酒等。應對偏頭痛,我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偏頭痛,或是你在家中無法治療控制,醫生會嘗試一系列治療措施。一般來說,及早用藥是治療的關鍵。如果只是輕微頭痛或是早期發作,醫生可能建議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等止痛藥,附加胃復安等抗噁心藥物。如果你對任何藥物過敏,必須馬上告訴醫生和護士。病人若經常反复性頭痛,例如發作次數超過一周兩次,應接受預防性治療,長期服藥改善頭痛體質,預防頭痛的發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醫生可以讓病人服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抗劑或三環抗憂鬱劑等,都可以得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不過為了確定療效避免反彈,可能需要治療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預防偏頭痛,這些方法用起來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有效的方法還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規律定時、睡眠充足而不過量、避免過勞、放鬆心情、適量運動等。某些病人可能會注意到特別的誘發因素,如食物、酒類、氣溫的劇烈變動,或炎夏時進出冷氣房等,可以自我提醒,避免類似狀況。如果你有習慣性偏頭痛,並且沒有特別不同的症狀,通常都不需要做進一步的醫療檢查。如果你的頭痛還帶有其他令人擔憂的問題,則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醫療檢查。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0 科別.新陳代謝
治痛風不能光靠飲食 有患者脊椎結石癱瘓
據統計,台灣成人每百人有3人痛風,40歲以下病人不少。醫師提醒,民眾對痛風治療有迷思,以為發作再止痛或光靠控制飲食治療,但痛風可能致身體器官結石,甚至有人因此癱瘓。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今天舉行衛教記者會,推出由藝人邰智源主演的痛風衛教影片,點出民眾對痛風迷思,包含以為只要控制飲食就不會痛風、發作再吃止痛藥就好等錯誤觀念。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下午在記者會表示,台灣成人的痛風盛行率不低,統計發現,約每百人就有3人有痛風問題,尤其40歲以下病人不在少數,也有17、18歲就痛風發作的個案。痛風並不是單純「關節痛」的問題,若缺乏治療,還會引起其他器官疾病,如心血管、腎臟病變,甚至會引起勃起功能惡化因子,導致「不性福」。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痛風是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導致的疾病,如果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沉積在腎臟,就會導致腎臟疾病。肥胖、高血壓、藥物影響、基因、飲食、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等,都可能導致尿酸過高及痛風。痛風發作時會造成患部紅腫熱痛,蔡文展說,痛風的取名相當傳神,有兩個特色,其一是痛風的痛非常的劇烈,患者可能會痛到坐立難安、不良於行,甚至是微風吹過都會刺痛;另一個意涵,痛風的痛「來去如風」,患者發作後會在24小時內痛到頂點,但就算不治療,3到7天內也會好。只是,蔡文展說,約有15%人在首次痛風發作後,此生不會再發作;但有85%的人會再度發作,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視尿酸高低而定。余光輝表示,身體的尿酸過高是警訊,如果長期忽視,尿酸可能持續累積在關節,形成痛風石。痛風石可能出現在手指關節、耳朵、皮下、軟骨,嚴重會導致關節變形、侵蝕骨頭。台灣甚至有些病人的痛風石出現在脊椎,導致四肢癱瘓而就醫。不過,蔡文展也坦言,有些病人很奇怪,一聽到罹患痛風,就只想用飲食或運動來改善,但這是錯誤觀念,飲食只能改善約2成的尿酸值,有些人整天吃東西像在吃草,結果尿酸只下降1mg/dL,幫助非常有限,還是得靠藥物治療才能真正控制。蔡文展表示,多數痛風病人可能在發病後還會再度發作,需要長期服藥控制,但有些病人很可能自以為尿酸降了就不需再服藥,就可能再復發。也有一些民眾是無症狀的高尿酸者,因健檢被發現,目前台灣的治療指引是建議,尿酸超過10mg/dL就應進行治療。余光輝表示,傳統治療高尿酸藥物可能有藥物過敏問題,造成患者的壓力,但新的藥物降低相關風險,且今年12月1日起,健保也有新的給付標準,患者只要按時服藥,就可降低尿酸值,且大幅減少痛風石面積。蔡文展提醒,過去治療痛風石只能開刀拿掉,但這是不對的,因看到的結石只是冰山一角,不只出現在關節,也可能出現在體內器官。患者可依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也有助改善生活品質。
-
2019-12-17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到底會不會好?醫師來解答!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神經科第一大失能疾病-偏頭痛,原因在於,嚴重頭痛問題發作時,讓患者什麼都不想做,不但情緒飽受影響、生活品質低落,也導致工作進度落後,影響經濟產能。據統計,偏頭痛盛行率約10~15%,目前國內約有200萬名患者,男女都有,男性約4.5%,女性則佔15%,女性較男性多3倍,而女性之所以為偏頭痛大宗,可能與女性每個月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所引發。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成為慢性偏頭痛時,只能用「痛不欲生」形容,患者都曉得,發作時,就算喝完整瓶止痛藥水仍止不住痛,因此合併憂鬱症患者不在少數,甚至興起自殺念頭。過去,偏頭痛從只是一種症狀,但因為影響層面廣泛,已轉變為是種疾病,由於容易反覆發作,被歸為慢性疾病,可以領3個月慢箋。目前,偏頭痛已有新治療方式,不再只是依賴止痛藥物止痛。林高章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偏頭痛主要是腦內胜肽蛋白CGRP(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造成三叉神經核活化,刺激大腦皮質興奮所產生,出現包括視覺模糊、頭痛、嘔心和倦怠等症狀。因此,若能使用CGRP拮抗劑將該物質阻斷後,頭痛緩解率高達50~70%,有一成的患者,甚至在治療期間內完全不痛,可說是偏頭痛患者,以及飽受合併症(如憂鬱、慢性疼痛等)所苦者的一大福音。林高章表示,目前,CGRP拮抗劑剛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進口,該針劑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健保暫不給付。但可預測的是,未來它可以改善病人痛不欲生的情況,讓偏頭痛可以得到好的緩解。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目前也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治療偏頭痛,也無健保給付。林高章解釋,劑量為155u注射在頭部四周31處,單次費用約3~4萬不等,且每3個月必需再次注射。他提醒,偏頭痛藥物治療固然可以減少發作頻率、強度、次數,但是如要避免疾病惡化,良好的作息及生活習慣,如適度運動、充足水分和好的睡眠,都是避免誘發偏頭痛發作不可或缺的自我管理處方。(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暨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 林高章)
-
2019-12-13 科別.骨科.復健
平平是腰痛 「慢性」跟「急性」處置方式大不同
門診就診的病人當中,五十肩外觀看不太出來,只有拿東西時才覺得怪怪的,但是下背痛,光看走進來的姿勢就知道了!許多病人在網路上查找資料,以為閃到時痛到不能走,多休息就好!但真奇怪,休息後雖然沒那麼痛,但使用上就是怪怪的,去看診醫生一下說痛要冰敷,再回診又說痛要熱敷,到底該怎麼處理,弄得好亂啊!其實下背痛持續的時間長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期程,並且針對不同的期程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喔!急性期:疼痛小於4周,「止痛」後漸進式活動對於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來說,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疼痛。急性疼痛時,依循的是PEACE & LOVE原則,在非常疼痛時休息,但盡快、盡量依自己的主觀感受維持日常活動,因為若是疼痛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衰弱,甚至是萎縮、失能的狀態,要回到傷前狀態,會更加困難。在臨床的治療上,「止痛」會是第一步,而藥物則是最常見的緩解方式。常見的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對於急性期下背痛患者較有效,常見的酸痛貼布裡,多半含有這種成份(*藥物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等患者,請務必至專科醫師處進行評估後再使用藥物喔),同時,若是患者有肌肉緊繃的狀況,可適量使用「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依個人狀況做調整。除了藥物,也可徒手治療、按摩、針灸、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對於急性疼痛有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建議,急性下背痛的患者在疼痛兩週之後,可考慮加入運動的方式來幫助復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適度快走會比慢走更能達到效果。亞急性期:疼痛介於4周到12周,「運動」才能治本一般來說,肌肉造成的下背痛,在2週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當下背疼痛超過4周,就會被視為是亞急性期,首要排除患者的其他內科問題造成的下背痛,例如:關節炎、感染、腫瘤、神經病變、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畢竟只有找出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排除內科疾病後,此期「運動」是非常關鍵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之外,文獻也指出伸展運動與肌力的強化都對下背痛的症狀改善有所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亞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可進行每週五次、每次約30分鐘左右的中度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是水中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在適度的運動之餘,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也是非常重要。例如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或是過度的身體旋轉以及反覆性的彎腰動作,在搬運物體時的姿勢也應有所調整,應先蹲下後再搬起物品,而不是在站立的狀態下直接彎腰搬物,注意這些日常細節,都有助於防止下背痛繼續惡化。 慢性期:疼痛超過12周,疼痛轉成中樞化大多數下背疼痛應該會在幾周內消失,30~60%的患者會在1周內好轉,60~90%會在6周內復原,而95%的患者在12週內就會康復。然而,下背痛在1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3%,若是多次的復發或是疼痛超過12周,就會發展為慢性下背痛。由於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疼痛中樞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指的是病灶消失或減輕後,患者仍會持續感到疼痛。所以慢性期的患者在治療方式上,除了考量疼痛部位的治癒之外,也要評估是否有疼痛中樞化的現象。在藥物治療的使用上,慢性下背痛患者仍然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按摩等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狀況。並可使用侵入性治療進行注射,再搭配物理治療及肌力訓練,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狀。同時,慢性疼痛會引起心理疾病,若因長期疼痛而導致患者有心理上的壓力與煩躁感,也可適時求助心理治療師,給予適當的認知行為療法。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的警鐘,當警示響起時,盡快、盡早、盡量的一口氣不只完成止痛,還包括後續的生活型態調整、姿勢調整,以及肌力訓練,可以避免疼痛演變成慢性期,引發更多身心問題喔!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能等就是福!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在醫院就診,等待是很常見的事情,包括等待辦理住院,等候排隊叫號,等候照X光或影像檢查,等待傳送人員推床等,其實社會上有組織系統的環境都是一樣的,像是機場、車站、政府機關,民眾都會面臨等待的問題。那麼在身體不適又心急的時候,到急診掛號會不會比較快呢?畢竟是急診,速度上應該比較快吧,而且從醫師問診到抽血檢查,照X光還有解釋報告都在急診完成,最後領藥回家,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很多等待的時間呢?其實不然,急診的等待時間是依病情決定的,重症的危急病患可能還沒搞清楚自己身處何處,就已經接受完急救處置,準備轉送加護病房或開刀房。同時坐在候診椅上的輕症病患卻可能等到太陽下山,最終得到檢查結果沒有問題,也不需領藥就回家了。以下容筆者簡述急診的診治流程,以及各個可能需要耐心等候的環節。一般民眾到急診掛號,第一站是檢傷,由資深的護理師測量生命徵像如血壓、心跳及呼吸次數等,紀錄主訴,並對病患進行初步評估及檢傷。一旦被識別為檢傷級數高的急重症病患,檢傷護理師會通知急診醫師儘速診治。相對的,生命徵象穩定的病患,可能就必須在候診區等候叫號看診。而在醫師看診後,依然會有很多隱形的等待時間,包括等候護理師抽血打針,等候止痛藥物從藥局送回,等候X光或CT通知可以送檢查,等候照會醫師來急診會診,等候抽血報告完成,最終才能由看診醫師依據診治結果決定下一步是帶藥回家,還是留院治療,如果是前者,當然又要等結帳跟領藥了⋯⋯在這些過程中,若病家不了解急診的流程就會有所誤解,例如在檢傷區對護理師抱怨不要再測量生命徵象,要趕快給醫師看診。事實上,如果沒有檢傷分級制度,需要急救的病患就會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又例如留觀治療的急診病患,其實醫師已經看診完,護理師也抽血給藥了,正在等影像檢查或是抽血報告,病家往往只感受到醫療人員來來去去,此外就是一直等,因而產生了沒有醫師來看的感受。其實急診室之所以能24小時,365天運作,中間有極多的專業人員跟各科室的合作,病家來到急診室,必定是所有醫護人員全力運轉來救治的。然而,急診是危重症病患復甦急救的場所,相對穩定病患的不適主訴,往往不能在急診得到最終診斷或是完成療程,多數會給予初步緩解後轉介至門診追蹤或安排進階檢查。這樣的過程,對於不熟悉急診診治流程的病家而言,又是一種漫長的等待了。如上所述,筆者簡要舉例了急診環境中病家可能遭遇的等待,目的無非是希望一般民眾可以理解,急診的急是指疾病的危急程度,而非趕時間的急。若單純以急診比較快的觀點來看,就會多所誤解。總的來說,到急診就診的病患應理解急診的看診流程,並配合急診室的救治能量耐心配合,如此才能達到醫病雙贏的局面。
-
2019-12-12 科別.骨科.復健
頭痛6年找不出原因 射頻神經燒灼術15分鐘就搞定
一名69歲男性,6年多來長期受頭痛和頭暈之苦,雖接受過腦波和電腦斷層等多項檢查,但都找不到問題所在,只能長期依賴止痛藥度日。後來經骨科醫師楊家銓以「頸椎關節注射」方式,終於確定他罹患的是頸因性頭痛,也就是說頭痛是頸椎問題所引起。經楊家銓再施以「射頻神經燒灼術」僅短短15分鐘就解決了他多年的頭痛。楊家銓指出,頸因性頭痛占所有慢性頭痛的比例大約是15%至20%,症狀通常是單側或雙側頭痛,部位主要是從後枕部痛到前外側的額顳部,甚至可能痛到眼睛上方。除了可能是頸部肌肉和筋膜的問題外,最常發生的是在第二、第三的高位頸椎問題,常見的原因則和外傷或退化有關。不過,頸因性頭痛的診斷比較特殊,像這名患者就無法單純靠影像學或腦部生理檢查來確診,必需靠介入性注射的方式來幫助診斷。所謂介入性注射,就是以影像導引方式,把針刺入頸部,當疼痛因注入的麻藥獲得改善,就確知這是問題所在,接著再施以射頻神經燒灼術給予治療。楊家銓是世界疼痛醫學會(WIP)雙重專家醫師認證(FIPP/CIPS)醫師,他說,射頻神經燒灼術雖是治標的手術,但在患者患處已退化並經久年疼痛後,要完成有效的治本治療,不是件容易或短時間可達到的目標,但射頻神經燒灼術卻能夠立桿見影,優先解決疼痛。且射頻神經燒灼術經國外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可知,它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達到中長期的止痛效果。不過他也提醒,高位頸椎的注射和治療有一定的風險,最好尋求有專業認證的疼痛醫師的協助。
-
2019-12-11 養生.聰明飲食
5種常見「補腎」法 不但無效還可能毀掉你的腎
冬天到了,許多人又開始進補。傳統認為,“腎是先天之本,是生命力的源泉”,所以進補養生首先要補腎。但是,傳說中的一些“補腎”方法,不但補不了你的腎,可能還會毀掉你的腎!1.吃腰子補腎吃腰子補腎,這大概是流行最廣的說法,吃什麼補什麼、以形補形嘛。動物腰子,除了膽固醇含量高、嘌呤含量高之外,沒有什麼營養。據統計,每100克羊腰子中,膽固醇含量高達354毫克!食物的膽固醇含量如果超過200毫克/100克,就屬於高膽固醇食物。每100克羊腰子中,嘌呤含量大於150毫克,也屬於高嘌呤食物。這樣的食物,偶爾吃點也無妨,吃多了、長期吃肯定導致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高尿酸沉積在腎間質,以及形成尿酸性腎結石,都會損害腎臟,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痛風治療指南》也明確建議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患者避免食用動物內臟。高脂血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也是實錘的事情,如果心血管出了問題,腎動脈粥樣硬化,腎臟能好嗎?此外,重金屬也容易蓄積在肝、腎等動物內臟中,長期吃腰子,當心重金屬!2.羊寶補腎羊寶是羊的睾丸。這玩意兒能壯陽嗎?分泌雄激素的是腎上腺和睾丸,而不是腎臟,腎臟和雄激素沒什麼關係。就算你吃了動物的腎上腺和睾丸,動物的雄激素能壯你的陽嗎?何況動物的雄激素經加熱後早已經變性失活了,就算你生吃不加熱,雄激素(其實是蛋白質)也會被胃液消化成氨基酸而失活。再說了,生吃你能吃下去嗎?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是男性器質性陽痿的主要原因。再大量的吃動物內臟和羊寶,血脂越來越高,只會適得其反,越吃越重。吃羊腰子不補腎,吃羊寶也不補腎,道理是一樣的。3.吃牡蠣補腎牡蠣也叫生蠔,膽固醇的含量並不高,但嘌呤含量比羊腰子還高,每100克牡蠣中,嘌呤含量大於239毫克,屬於高高嘌呤食物。牡蠣補腎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也都是傳聞,如果你不擔心自己痛風和痛風性腎病,你可以經常補。4.煲湯補腎湯的種類很多,別的湯不敢說,肉湯不但對腎臟無益,反而有害。涮鍋湯也差不多。有研究發現,和煮熟的肉相比,肉湯中含有大量的嘌呤和磷,加重高尿酸血症和高磷血症,加速腎病的進展。高溫下,嘌呤和磷易析出,長時間煲湯,食物中的嘌呤和磷都轉移到湯中。有人統計,肉湯中嘌呤的含量是肉中嘌呤含量的40多倍。煲湯不要超過1小時,寧吃肉也不喝湯!腎病患者,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患者,“三高”人群,肥胖人群,都不宜常喝煲湯,最好選擇清淡的蔬菜湯。5.保健品補腎目前,經過大數據證實的、具有腎臟保護(保腎)作用的藥物有普利類降壓藥(貝那普利、賴諾普利、雷米普利等)、沙坦類降壓藥(纈沙坦、坎地沙坦、厄貝沙坦、替米沙坦、奧美沙坦、阿利沙坦等)和列淨類降糖藥(卡格列淨、達格列淨和恩格列淨等);治療勃起障礙的有磷酸二酯酶V選擇性抑製劑(西地那非,也叫萬艾可)。除此之外,其它所有號稱補腎、壯陽的藥物和保健品,都是傳說。保健品不保健;亂用藥物,有可能損害腎臟。到底怎樣才能補腎呢?其實,腎臟根本不用補,保護腎臟免受傷害是最好的“補腎”!兩個腎臟就像一個足球隊,全體隊員有23人,但上場踢球者只有11人。平常情況下,大部分腎小球並不工作,而是作為替補。而且腎臟的潛力巨大,小的損傷不會影響腎功能。對腎臟而言,不繼續傷害就是最好的保護。常見損害腎臟的因素有:自身免疫、三高、藥物和毒物等。1、自身免疫:反复或者慢性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誘發自身免疫損傷腎臟;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導致腎損傷。2、“三高”:這裡的三高指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長期三高肯定損害腎臟。3、藥物和毒物:常見的傷腎藥物有抗菌素,止痛藥,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毒品和汞、鉛等重金屬。本文摘自李青微博
-
2019-12-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喝「感冒熱飲」治療感冒有效嗎?專家提醒小心你的肝
察覺自己快感冒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買感冒熱飲服用,但「熱熱喝,快快好」讓人不像在服藥的感覺,可能讓人不自覺攝取過多劑量,進而影響肝臟功能。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醒,服用感冒熱飲此類飲品有幾件事要注意。首先,因感冒熱飲多含有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的成分,用來緩解感冒的各種症狀,例如鼻塞、咽喉痛、咳嗽、畏寒、發燒、頭痛、關節痠痛或肌肉痠痛。若是同時服用也含有乙醯胺酚成分的頭痛藥、肌肉關節止痛藥、感冒藥或退燒藥,很可能會超過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的最高劑量,嚴重可能導致肝衰竭。很多人常把感冒熱飲當成維他命C,沒症狀喝可以預防感冒。事實上,感冒熱飲本質仍是藥品,每次服用必須相隔4至6小時以上才能再服用,而且24小時以內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平常有喝酒習慣,或服用安眠藥的人,服用感冒熱飲要更加小心,因為酒和安眠藥會活絡藥物酵素,加強乙醯氨酚的肝毒性。兒童可以服用感冒熱飲嗎?食藥署提醒,兒童的身體能承受的藥物與成人不同,需要經由醫師診治後才能確定。
-
2019-12-09 科別.骨科.復健
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
在網路上搜尋「深蹲」,許多文章推崇這是個簡單又有許多好處的動作,形成一股健身潮流,然而,蹲這個姿勢不是很傷膝蓋嗎?究竟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36歲的李小姐是上班族,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最近和同事一起加入健身房參加團體有氧課,課程中有些快速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她上了幾堂課後,右邊的膝蓋就不行了,走路也怪怪的,上下樓梯更不舒服,於是來復健科就診。X光檢查發現骨頭沒有異常,超音波下關節則有少量積水,膝蓋穩定度正常,但膝蓋前方髕骨周圍疼痛。醫師建議李小姐先減少運動量,尤其是先避免蹲的動作,接受幾天消炎止痛藥和復健儀器治療,疼痛漸漸改善後,配合運動治療增強肌力,再逐漸恢復運動。像李小姐這樣的案例,其診斷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又稱為「跑者膝」。發生原因可能是本身下肢骨頭排列角度、肌力不足或肌力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膝蓋在彎曲時髕骨移動軌跡異常。另外,蹲的姿勢不正確、加上短期內活動量上升,髕骨軟骨壓力增加,造成磨損而導致發炎疼痛。常見症狀為膝蓋前方、髕骨周遭不適,容易在跑步、蹲、久坐和上下樓梯時引發疼痛。蹲姿時膝關節承受8倍體重壓力蹲這個動作就是膝關節彎曲,而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會影響關節內的壓力,包含股骨脛骨和髕骨股骨接觸面的壓力都會增加。根據過去力學的研究,走路時膝關節會承受1~2倍體重壓力;爬樓梯會承受3~4倍體重壓力;蹲跪則膝關節會承受8倍體重壓力;而髕股關節則是在膝蓋彎曲60~90度時,壓力達到最大。這也是一般所謂蹲會傷膝蓋的原因,長時間的膝蓋彎曲、過高壓力下,是有可能造成關節間的軟骨磨損或退化,所以會建議減少長時間的蹲、跪姿,例如:跪著擦地板的習慣。不過,除非如同上述案例的李小姐,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又刻意短時間內做了很多蹲下去又站起來的動作,一般情況下膝關節並沒有這麼脆弱,不需要太過綁手綁腳過度擔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例如從坐到站、蹲下去綁鞋帶等,都需要彎曲膝蓋,不會因為膝蓋壓力增加個幾秒鐘就會受傷。在膝蓋沒有受傷疼痛的情況下,適度給膝關節壓力,可以訓練膝關節周邊的組織、強化膝關節穩定度,避免將來膝蓋退化或受傷。一旦因為過度頻繁採蹲姿而傷膝蓋,受傷的部位可能包括關節軟骨和肌腱、韌帶等。因為膝蓋在彎曲時,膝關節內的關節軟骨、半月板壓力會增加,長期不當使用、沒有足夠休息和復原的情況下,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和退化;此外,膝關節的構造除了關節軟骨之外,還有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橫跨關節的許多肌腱等,在蹲的過程中,其實這些構造都會受力,因此,如果姿勢錯誤或過度使用,除了關節軟骨,上述韌帶、肌腱都有可能受傷。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近年來健身界很流行深蹲,這個動作有哪些優點?又該注意什麼? 雖然膝蓋彎曲角度增加會讓關節內壓力增加,甚至造成軟骨磨損,但是所謂深蹲並不是只有膝蓋彎曲而已,深蹲會使用到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下背、臀肌到大腿股四頭肌、腿後肌群、以及小腿肌群,跨過整個髖、膝、踝關節,還牽涉到下肢的肌肉神經控制、協調和平衡能力。所以在正確的訓練下,是可以增加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及穩定度。深蹲不需要器材,沒有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深蹲是比較複合式的運動,自己做很容易姿勢錯誤而產生疼痛,因為深蹲姿勢錯誤而來門診求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有不適請先停止深蹲,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如教練、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本身髖關節、膝關節和腳踝的活動度有限制,或原本就有疼痛,可能不適合深蹲,建議可以從單一關節的訓練開始,比較不容易受傷。例如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坐在椅子上,將要訓練的腳伸直離開椅面,腳板背屈往上勾,再用腳畫圓15次(如圖一),可自行增減,但是要讓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覺得酸酸的才有效。平常如果較少運動,筋也會比較緊,可以先做背部、髖、膝還有踝關節的伸展,再來做深蹲比較安全,也降低受傷的機會。如果一開始肌力不足或平衡不佳,也可以先從靠牆蹲開始,站在牆壁前約大腿長度的距離,背靠著牆,向下蹲至大腿平行地板。(如圖二)或是深蹲時放椅子在屁股後面作輔助,一方面做為姿勢的引導:臀部向下、髖關節先啟動;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往後倒,可作為安全措施。至於一般生活上的蹲姿動作,如前面所述,一般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太過拘泥膝蓋彎曲角度,如果有膝關節退化或曾受傷,可以提醒自己先站穩、身體保持平衡再蹲下,動作可以放慢一些,膝蓋對準第二腳趾的方向,不過度偏移並維持穩定,不要在膝蓋彎曲的過程中扭轉,這樣可以避免受傷。 深蹲、半蹲、蹲馬步有何不同? 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此時臀肌的出力較多;而半蹲是在膝蓋大約彎曲90度左右的蹲姿,在這個角度下,出力比較多的是大腿前上方的股四頭肌。而蹲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可以穩固下盤,訓練平衡,不同派別也許蹲的姿勢稍稍不同,有些雙腳間距大、有些較窄,蹲姿有些是半蹲有些是蹲到大腿平行於地板;蹲馬步和健身的深蹲、半蹲最大的差異是蹲馬步注重持久,可能是以5分鐘、10分鐘為目標,因此蹲馬步的訓練以肌耐力、平衡為主,而健身的深蹲、半蹲一般來說一次只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可以逐漸增加負重,是以訓練肌力為主。 深蹲注意事項: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1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或微向外開,腳底踩穩。2 核心收好穩定脊椎,脊椎保持中立。3 臀部往後坐。4 注意膝蓋朝向第二腳趾頭,不內夾,否則容易傷到內側副韌帶。5 下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6 應避免重心過度向前、膝蓋超過腳尖太多,這樣會使得壓力集中在膝蓋。7 一次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8期(2019-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08 癌症.頭頸癌
他嘴巴痛到睡不著 一開口醫嚇傻:口腔、舌頭都潰爛了
60歲的李先生,香菸、檳榔、酒精長期不離身,兩年前口腔內發現3公分腫塊,但他不以為意,直到日前嘴巴痛到張不開就醫時,才發現口腔、舌頭都已潰爛,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目前透過手術取出全部舌頭及部分下頷骨,並安排化療及放射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患者到診時不僅嘴巴痛到張不開,就連整根舌頭也腫大潰爛,且因脖子的淋巴結多處轉移,平時根本難以開口說話,最後也只能足不出戶,尤其疼痛越來越劇烈,靠著每天吃止痛藥過日,最後連吃藥都還是痛到睡不著。黃純惟指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其中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的風險最高,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且口腔癌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僅約20%至30%,因此若發現口腔內有潰瘍,超過兩周無法癒合,或是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恐怕是口腔癌的早期徵兆,此時應即早就醫。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如李先生已確診為第四期,必須大範圍切除病灶,包括舌頭、部份下頷骨以及頸部淋巴結廓清等,再搭配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才有機會提升存活率;另外,因舌頭完整切除,後續也需接受語言及吞嚥治療,恢復說話和進食功能,至於患者術後顏面缺損,可藉由顏面重建手術提升自信。黃純惟提醒,因晚期口腔癌復發率高,治療後仍須配合醫師定期追蹤檢查,並戒除檳榔、抽菸及酒精,避免太熱或太辣的食物;建議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的民眾,每兩年應接受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口腔癌病灶,並接受治療,以提高口腔癌的預後。延伸閱讀: ㄧ想到看牙就皮皮挫? 「這招」讓你乖乖走進診所再也不怕 顛覆認知! 刷牙不一定要用牙膏才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