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醫聲.高齡社會
搜尋
楊寧茵
共找到
3
筆 文章
-
-
2024-09-05 醫聲.高齡社會
共生社區/老街長輩與文青爆衝突,在地青年推共生社區引出神結局
「我家這邊,出現這麼多觀光客,有夠吵,而且還亂停車…」大約九年前,許多年輕人到台南老街將老屋改造成文青店,吸引觀光客。這種因為觀光需要而改造的社區,在台灣很多地方都正經歷,在地長輩對於觀光人潮帶來的吵雜、停車亂象等深感不滿,與文青店家水火不容,但難道沒有解方嗎?台南銀同社區有一群專家進駐後,得到了解方。台南 YMCA 老人照顧服務中心研發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盧紀邦與台南YMCA照顧咖啡館經理林奕仁是成功大學築研究所的學長弟關係,九年前他們因參與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來到台南銀同社區,從此意外跨入了共生社區推廣領域。從跨世代衝突到共融、交流,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當時,盧紀邦、林奕仁面對在地長輩與文青、年輕商家所產生的衝突,原本束手無策,後來,他們嘗試舉辦活動,創造在地長輩與年輕商家互動機會,並說服一位年輕咖啡店老闆敞開大門,讓長輩學咖啡拉花,不過多數在地長輩並不領情,只有兩位來參加咖啡拉花課程,其中一位長輩以為自己要上的是「插花課」,還好奇詢問:「怎麼沒看到花?」起初,青銀世代確實互不搭理,也讓林奕仁有點灰心,更擔心國科會計畫無法順利執行,所幸後來漸入佳境,訓練出一群「熟齡吧檯手」,讓店家年輕人與在地長輩有機會彼此熟識、交流,這故事傳開後,也吸引不少觀光客特別來喝長輩拉花咖啡。長輩、年輕人發揮影響力,帶來正向循環2017年,盧紀邦、林奕仁等人在台南銀同社區成立「Oh Old!柑な店」,幫忙在地長輩「圓夢」,同時也成為在地青銀共創平台。當地許多長輩,不僅獲得圓夢的機會,生活也重新燃起活力。舉例來說,玉理阿嬤就是其一,她雖然已經80多歲,但喜歡鉤針的她鼓起勇氣到店裡開鉤針課程,且販售鉤針商品,在「Oh Old!柑な店」團隊的協助下,她的產品也放到網路上販售。玉理阿嬤也影響其他社區長輩,像當地喜歡烹飪的蘇媽媽也到店裡做菜、販售限量餐盒,也當直播主教網友做菜,盧紀邦、林奕仁都認為,這樣的行動讓「長輩影響長輩,年輕人影響年輕人」,讓跨世代族群都可以好好相處,「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此外,這些共生社區故事也讓年輕人了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該如何與長輩相處、共生共榮、互信互助。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高齡趨勢觀察家楊寧茵攜手推出的《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一書當中,也收錄「Oh Old!柑な店」的故事,主角們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也讓讀者更了解共生社區的真正意涵。
-
2020-02-17 橘世代.好學橘
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
不要讓年齡定義我們!活力充沛、擁有豐富歷練的橘世代,對於社會來說是源源不絕的人才寶庫,如何協助橘世代退休者投入社會,讓珍貴人力資源能在退休後,用不同方式再次回到職場,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而鼓勵更多年齡層的人繼續貢獻專長與勞動力,也可能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解方之一。社企創辦人楊寧茵著作的《全球銀力時代》書中提到,80多歲的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臺Aging2.0 顧問,並在大學開設計課,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合作,用自己多年生活經驗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合適、無齡化的通用設計。費雪笑說:「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的費雪女士,以Aging的開頭字母A為題,選了10個單字,暢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她用溫柔堅定的語調和勇氣,努力改變社會對高齡銀髮族的刻板印象。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態度一:自主權(Autonomy)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這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態度二:原創性(Authenticity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態度三:活動力(Activism)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態度四:美感(Aesthetics)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態度五: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態度六:接受自己(Acceptance)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態度七:尋求協助(Assistance)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態度八:負擔性(Affordability)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態度九:自在的孤獨(Aloneness)雖然中文翻譯同是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態度十:適應(Adaptation)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種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本文摘自《全球銀力時代》,野人文化 2019/11/06 出版【延伸/熟齡態度指南↘↘↘】。熟齡履歷指南:再就業、重定位,找出高年級優勢。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