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名人.劉秀枝
搜尋
栓塞手術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3-06-10 醫療.腦部.神經
趙建銘弟趙建勳突病逝!腦動脈瘤破裂事前多無異狀,劇烈頭痛要當心
前總統陳水扁女婿趙建銘弟弟趙建勳,上月才接因涉台開內線交易案服刑的父親趙玉柱出獄,沒想到卻驚傳在昨天(8日)因病過世,享年50歲,令家人相當錯愕,目前趙家正低調辦理治喪事宜。趙建勳前晚才喊頭痛 隔天就昏迷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趙建勳太太指出,7日晚間丈夫說頭痛,還吃一顆普拿疼緩解,沒想到隔天(8日)起床後,趙建勳仍覺得不舒服。趙太太直到中午時才發現丈夫昏迷,立即將他送往奇美醫院急救,診斷發現腦部動脈瘤破裂緊急搶救,但因病情仍未起色而裝上葉克膜,沒想到還是在當天下午拔管離世。腦動脈瘤發生率不低 破裂前常無徵兆腦動脈瘤是腦部血管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成人,發生率不低,長安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李漢忠曾受訪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約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影像科主治醫師李喬華曾受訪表示,一旦破裂造成急性顱內出血,死亡率高達3成。一旦動脈瘤破裂,短期內再度破裂的機率高,若是再度發生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5成。目前無法預測腦動脈瘤何時破裂,不過形狀及位置與出血機率有關,不規則形或多囊形動脈瘤比規則圓形者更易出血。腦動脈瘤破裂後主要症狀:爆炸性頭痛腦動脈瘤破裂後症狀為爆炸性頭痛,有時伴隨頸部僵硬疼痛,約四成患者破裂前就經歷這種典型頭痛,應及早就醫預防大出血。而未破裂的腦動脈瘤若能及早發現診斷,可做預防性治療,包括接受手術鉗夾或血管內栓塞手術,以避免破裂危機。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應每年定期健檢。而因一般的檢查無法早期發現腦內動脈瘤,建議透過高階影像健檢,如腦部磁共振影像,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治療過的病患,也建議定期追縱,預防再度復發。腦動脈瘤小檔案好發:40歲以上成人可能產生之症狀:劇烈頭痛、伴隨頸部僵硬疼痛、嗜睡、意識昏迷危險因子: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控制不佳有關【參考資料】.婦人突頭痛、頸部僵硬 就醫發現顱內動脈瘤破裂.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對抗腦動脈瘤 讓我更珍惜每一天
-
2022-12-30 癌症.頭頸癌
53歲男臉麻憂中風卻發現2顆腦動脈瘤 即時手術解致命危機
53歲的呂先生平常身體狀況良好,突然發現右嘴角至臉頰發麻,擔心是中風前兆,經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意外發現,有2顆3公釐大小的動脈瘤位在左側內頸動脈遠端,且只間隔約1公分,為避免動脈瘤破裂出血,呂先生接受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手術十分順利,術後2日已恢復正常生活。神經放射科醫師胡成全表示,動脈瘤在未破裂時完全無症狀,除非特別針對腦血管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否則不易提早發現,一旦破裂,將可能發生劇烈頭痛、昏迷甚至死亡。由於呂先生的2顆動脈瘤長在顱內內頸動脈垂體遠端,血流衝擊腦動脈瘤,此處動脈瘤若破裂,較難以外科手術夾除,幸好早期發現,並透過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精準放置後,血流流向已恢復正常,原先腦動脈瘤的不正常血流顯著減少,已解除致命危機。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又稱動脈瘤栓塞手術,屬於較新式的腦部微創手術,胡成全指出,是利用質地軟、緻密的軟金屬線編織的密網支架,放入血管腔內導流血液,避免血液流入動脈瘤囊內造成出血,在放置支架時,也必須小心避開如前脈絡叢動脈等,否則可能造成肢體偏癱、肢體感覺受損、視力受損等狀況。術後隨著時間進展,可促進血管內膜化,達到保護血管壁,甚至有讓腦動脈瘤萎縮及降低動脈瘤復發機率的效果,同時減少腦動脈瘤壓迫到其他神經的可能,目前被廣泛運用於腦動脈瘤栓塞手術,希望達到完整的動脈瘤閉塞率、減少動脈瘤復發的機會,並減少支架內新生血栓及再狹窄的風險。胡成全強調,每個人的病況不同,且各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合適之處,只有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溝通,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真正合適的治療方式。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壯男打羽球突倒地OHCA 球友這1招讓他康復出院
一名50歲壯男今年9月在台中市南屯區打羽球時,突然倒地無呼吸、心跳(OHCA),還好球友見狀立即以心肺復甦術(CPR)按壓胸口,並打119求救,揀回一命,並康復出院。其子今天出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急救護案例感恩會,感謝球友、消防救護員及醫院聯手救命。台中市消防局說,今年至11月有108名非創傷性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消防救護員搶救後送醫治療康復出院,其中高比例由旁人協助CPR並打119求助。呼籲民眾如遭遇身邊的人倒地,請立即撥打119,並同步尋找附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依119電話指示急救,並等待消防救護員到場接手急救送醫。台中市消防局說,消防局在9月18日獲報,有一名男子打羽球時突然倒地,與他打球的球友第一時間評估後,立即實施CPR,並撥打119求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為OHCA案件,立即派遣救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南屯分隊救護車,並線上告知救護員現場狀況。台中市消防局說明,救護員到場時,球友正持續為仰躺在地上的患者CPR,經再次評估後確定為OHCA,救護員陸群、駱品儒、魏君宇立即接手,繼續為患者CPR、AED心律監測、給氧處置及架設自動心肺復甦機,並送醫急救。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患者到院後,診斷為腦出血,經血管攝影術後發現為血管瘤破裂所致,以血管栓塞術搶救後,轉加護病房後續治療,最後成功讓患者步行康復出院。他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而OHCA的患者成功救回的難度極高,因腦出血會不停壓迫腦組織而缺氧,患者需持續CPR,到達醫院後,醫院需立即判斷患者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開顱或血管栓塞手術,手術過程中還要維持住患者心肺功能,急救成功實屬不易。
-
2022-09-30 焦點.杏林.診間
「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神經外科崔源生站著看診,做一運動強化核心肌群
因為是外科醫師,常常開刀一站七、八個小時,又身著鉛衣,我五、六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後來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這兩年來,我只能站著看診,很多病人好奇詢問原因,但自從站著看診以來,感覺我的腰背疼痛的病況改善許多。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當時,我的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X光和核磁共振都照了,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有輕中度的椎間盤突出。通常下背疼痛必須做復健、注意調整姿勢,所以我開始不彎腰搬重物,工作時還穿上護腰,利用護腰後面的四根鋼條來增加支撐力,減少外力負荷。有幾次因為症狀比較嚴重,就到復健科門診做腰椎牽引的拉腰治療。我的門診得從早上八點半看到晚上八點半,如果這段時間都坐著看診,回家後就會感覺腰背不舒服。身為神經外科醫師,我知道坐著的時候,腰椎受力最大的,站著反而受力較小,後來有看到一個置物平台,拿出來在診間試了一下,覺得可以運用,從此我就站著看診,感覺還不錯。坊間也有可以升降的書桌,就是利用這個概念。腳踏台階隨時換姿勢通常我站著的時候並不是立正站好,而是腳會踏在前面一個小台階,隨時變換姿勢,可以減少腰部受力,實在腳痠時,就靠著後面的高腳椅坐著。所以,我的站姿大部分時間是左右腳一前一後交替,算起來站著看診的時間應該有七、八個小時,感覺比一直坐著看診要來得輕鬆,腰部疼痛也減少了。游泳可強化核心肌群雖然站著看診感覺情況好了一些,但腰部退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就像中古車就是中古車了,不會變成新的車子。只是站著看診可減少長期坐著第四、五節的受力,腰部的痠痛也較少了。另外,我還常做拉筋運動,緩解不少腰痛的症狀。因為疼痛就是身體產生了警訊,告訴我們也許身體過度使用了,建議民眾此時要注意姿勢是否正確,並應該做一些調整。包括坐姿要正確、減少彎腰搬重物,以及做一些像是棒式運動或游泳強化核心肌群,都可以預防脊椎進一步老化。身體老化前就要保養如果腰背出現疼痛,建議第一步應採保守治療做復健,讓肌肉放鬆、減少發炎。至於腰椎手術,一般滿意度並不是很好,因為疼痛並非單一個地方,就像車子的輪胎,四個裡面壞了一個,只修了一個,另三個也會退化,沒有辦法解決整個問題。重要的是,應在身體老化之前就要著重保養,減少單一點的受力,不要等到壞了再來手術。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的退化性疾病,過程間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到神經,就會產生腳和小腿肚不適,這就產生了坐骨神經痛,但源頭仍是椎間盤突出。崔源生小檔案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年齡:52歲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專長:●腦外傷手術●腦血管手術●頸動脈支架●腦血管瘤栓塞手術●腦中風取栓手術●頸椎骨刺手術●坐骨神經痛手術●水腦症分流管手術興趣:運動、旅遊經歷: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
2022-09-03 焦點.科普好健康
記憶力變差以為長新冠後遺症?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必盡早檢查!
15歲的阿華上個月新冠確診,沒有嚴重的肺炎現象,治療後恢復正常作息,但是一直覺得記憶力變差,事情容易忘記,媽媽懷疑是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因此到診所檢查打針吃藥,但症狀都沒有改善,日前他騎腳踏車出去,不久就摔車被送醫了。不記得摔車 檢查發現原因阿華的外觀只有身體擦傷,但問他什麼情況摔車的?阿華卻想不起來。急診醫師因此安排了腦部掃描,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圖一),一般來說顱內出血的機轉應該要有頭部外傷才對,於是會診了神經外科醫師,針對此不尋常的狀況安排了注射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圖二),經加馬刀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慢慢就恢復正常生活。大腦出血 誘發癲癇反應顱內出血的原因必須有合理解釋,如果是頭部外傷造成的顱內出血,一般都會有頭部撞擊產生的挫傷、撕裂傷,甚至顱骨骨折,但阿華沒有;如果有意識不清或失憶症的情況發生,就必須懷疑腦震盪而需要進一步安排腦部掃描。像阿華如果不是車禍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誘發癲癇反應而摔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嚴重出血會有致命的危險。依病灶位置 有不同症狀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因缺少微血管的調節,大腦相接的靜脈長時間會變得粗大,管壁變脆弱,就容易破裂出血,引發出血性中風。這是年輕族群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出現爆炸性的頭痛,必須進一步檢查顱內血管病變的可能。但若是動靜脈畸形,依其在大腦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常見的症狀,往往是因腫塊效應,造成肢體無力、語言困難、記憶力減退,甚至是情緒異常。若是出血而產生極劇烈的頭痛,或誘發癲癇、視力下降或意識混亂等症狀,就必須緊急就醫。常聽到年輕人在打球中突然倒下,除了心臟病之外,就必須考慮是否是大腦的血管病兆。這時必須緊急送醫才有救回的可能。若大片出血 就必須開顱手術治療是動靜脈畸形治療的唯一辦法。目前針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加馬刀放射手術或介入性血管栓塞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大片出血壓迫腦組織時,就必須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減壓。若有不明原因失語症、癲癇症、年輕型中風、記憶力莫名減退或突發性爆裂頭痛等相關症狀,必須盡早到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
2022-01-05 癌症.肝癌
體重減輕、腹痛、黃疸、長期疲倦 醫提醒當心肝癌警訊
●肝癌警訊:體重減輕、腹痛、黃疸、倦怠●B、C肝及脂肪肝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中期肝癌嚴重患者,應採用免疫、標靶藥物治療肝癌是無聲的殺手。依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肝癌排名第二。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罹患B肝、C肝及脂肪肝等患者,為肝癌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隨時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平時若出現體重減輕、腹痛、黃疸等症狀,或是長達一至兩個月容易累,「這是一個警訊,應速就醫檢查。」大於11不適合栓塞療法台北榮總肝癌研究團隊統整該院過去10年臨床資料,提出「7-11」標準,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新治療策略。以患者單一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就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若加總介於7和11,表示病人預後介於兩者間。此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肝癌治療需依患者病情輕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當肝腫瘤小於5公分,屬於早期肝癌,往往沒症狀,此時可採用射頻電燒、微波及手術等方式治療;若出現症狀,腫瘤大於5公分以上,屬於中期肝癌或晚期肝癌,需採手術、肝動脈栓塞、免疫或標靶等治療方式。早期5年存活率可達8成黃怡翔說,不論是早期、中期、晚期肝癌患者,若能好好接受治療,早期肝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至90%,中期、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存活中位數時間分別為30個月及20個月,呼籲患者務必遵守醫囑進行治療。提醒飲食應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避免罹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進而遠離肝癌。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為中期肝癌,最大肝腫瘤達9公分,初次肝動脈化學栓塞效果不佳,考慮到栓塞恐造成肝功能下降,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維持良好。「若肝癌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腫瘤顆數達3顆以上、最小腫瘤大小為3公分以上的多發性腫瘤,屬於中期肝癌。」黃怡翔說,中期肝癌無法經手術切除,標準治療為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約二成至二成五患者腫瘤較大且顆數較多,不利栓塞療法。中期肝癌者復發率較高中期肝癌患者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較差,腫瘤復發率也較高。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說,近年肝癌免疫、標靶治療都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不用擔心肝衰竭風險,當腫瘤經治療縮小後,若有需要也可以再進行栓塞手術治療。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說,無法經手術治療的嚴重中期肝癌病患,可尋求免疫療法等藥物治療,不僅減少肝臟傷害,腫瘤控制也可達到更好效果。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排尿困難苦不堪言 男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術後擺脫尿管
一名65歲男性,過去10年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急性尿滯留,一直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甚至出現血尿等困擾。因為無法排尿且抗拒開刀因而放置導尿管,曾反覆插拔尿管多次,漸漸無法完全脫離尿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詩璁評估後,為他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手術,術後一周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患者說,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且當天就可返家休息,一周後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後續追踨症狀也大大獲得改善,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真的非常開心,生活「就像從地獄到天堂!」鄭詩璁說,手術類似心導管手術,是從左手經由打針方式把細細的管子放進血管,並經過主動脈一路到達攝護腺,再進行栓塞手術;除了打針,管子通過血管時不會疼痛,並順利移除尿管,兩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離開醫院。該院的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放尿管成果,還曾受邀在2021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大會中發表。鄭詩璁說,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膀胱內脹滿了尿但突然解不出來,一般好發在男性,尤其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且平常就有排尿障礙症狀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感染,甚至腎臟功能受損。他提醒,通常年紀越大,攝護腺肥大會越明顯,若出現排尿不順、尿不出來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抗拒開刀,可以考慮動脈栓塞術,安全、微創、不用開刀,也適合置放尿管的病患。
-
2021-09-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婦人突頭痛、頸部僵硬 就醫發現顱內動脈瘤破裂
一名57歲劉姓女子突然出現爆炸性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疼痛,就醫時意識清楚,但是畏光、反應遲鈍,昏迷指數14分,經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後,安排腦部數位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動脈瘤破裂引發急性顱內出血,劉女接受微創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目前已經出院,恢復良好,手腳活動自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影像科醫師李喬華表示,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高,平常不一定會有症狀,像是隱形殺手,一旦破裂造成急性顱內血性,死亡率高達3成,往往還沒來得及送醫就已經死亡,另外會有3成的人可能發生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而最後3成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治療。這名劉姓病患在內頸動脈遠端出現一個小於0.4公分的動脈瘤,動脈瘤栓塞屬於微創手術,從腹股溝附近切開約0.5公分的傷口,使用不同大小的導管,經過主動脈,頸動脈,到達內頸動脈的微小動脈瘤內,釋放數個不同大小的白金線圈進行栓塞,使動脈瘤內的血液凝集,達到止血與預防再破裂的治療效果。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如果引發急性水腦症,在栓塞之前必須先施行腦室外引流管置放手術,引流血水及監測腦壓。一般顱內動脈瘤的治療,需要評估病人年紀、平時健康情況、有無急性出血、動脈瘤位置、大小及形狀來決定是否手術開顱夾閉或者栓塞手術,需要神經外科及神經影像科醫師通力合作。李喬華也說,顱內動脈瘤的發生,到現在仍沒有確定真正的原因,但是三高或是喜歡抽菸喝酒的人是高危險群,若是有家族史動脈瘤的民眾,直系血親也建議檢查評估。一旦動脈瘤破裂,短期內再度破裂的機率高,若是再度發生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5成。因一般的檢查無法早期發現腦內動脈瘤,往往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就已經破裂,建議可以透過高階影像健檢,比如說腦部磁共振影像,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過的病患,也建議定期追縱,預防再度復發。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一名婦人才做了全身健檢不久,日前卻突然倒地不起,檢查才知她因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引起,至今仍陷昏迷。對此,醫師指出,腦動脈血管瘤常被忽視,甚至在健檢時也被遺忘,但它卻常易造成嚴重的後果,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健檢時應把腦部檢查也列入。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洪恭誠說,血管瘤是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全身都有可能產生動脈血管瘤,並以腦部、胸部及腹部最為常見,其中腦動脈血管瘤的危險性最高,約100人中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曾是伊林模特兒的王亭又就因因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年僅41歲。洪恭誠說,腦動脈血管瘤一旦破裂致命性、致殘性強,人人都應該關心。它包括先天血管結構異常的人、有動脈血管瘤家族病史的人、抽菸族、三高族、喝酒族、作息不正常的人、壓力大的人都容易發生腦動脈血管瘤。而且,50歲以上占約58%,尤其是50到65歲的女性,除了年紀大因素及三高慢性病因素,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有關。他說,腦動脈血管瘤幾乎沒有症狀,但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神經被壓迫,還是有些症狀可循。例如,經常晨起時感到頭痛或頸部僵硬、突發性頭部劇痛、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昏迷、意識喪失,以及視力突然模糊、視野改變、複視、瞳孔擴大等。或有眼瞼一邊下垂,眼睛睜不開、嗅覺喪失、畏光及畏音,和變得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洪恭誠說,有家族病史的人特別應該加強做腦部血管健檢,醫師發現這類的病人,也該主動提醒病患家族應做檢查,以免真的發作造成遺憾。另外,及早做腦部血管健檢,有助於規避風險,像是藝人利菁在健檢中意外發現4顆腦動脈血管瘤,後來做了栓塞手術,胡瓜也發現血管瘤,目前追蹤觀察。要預防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生,他說,平常應控制好血壓,按時服用血壓藥,也應減少生氣、劇烈的運動、吃太辣的飲食等,以避免血壓瞬時間的劇烈波動,另也應戒菸,避免香菸加速血管壁異常產生,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血壓穩定。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7-23 科別.心臟血管
動脈瘤破裂風險性高 血管攝影檢查及早防範
動脈瘤最怕破裂危及生命,卻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動脈瘤。一位50多歲葉姓婦女有高血壓疾病,因多日頭痛、脖子痠痛求診,結果發現腦中有2顆動脈瘤,其中一顆已破裂,葉女相當幸運,大部分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昏迷,但她只有頭痛、脖子痛症狀。經過2次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後,沒有留下後遺症,已康復出院。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表示,動脈瘤的發生率約4%至7%,其中有2至3成以上還會有2顆以上的動脈瘤。什麼人較易形成多顆動脈瘤呢?根據文獻的報告,分別為抽菸、女性及年齡;其中有抽菸者有2.1倍罹患多顆動脈瘤,女性則有1.6 倍。由於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陳啟仁建議45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最好至少一次至醫院以核磁共振檢查頭頸部血管。葉女因持續一周的頭痛及頸部僵硬,經初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無法確定有無出血,但因腦迴不對稱,再以核磁共振檢查確實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後透過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在左、右腦各有1顆大動脈瘤,其中左側9mm大的動脈瘤已破裂,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即進行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右側7mm大的未破動脈瘤經健保事前審查通過後,進行微創栓塞手術,日前已順利康復出院。陳啟仁說,當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有1/3人會當場死亡、1/3可以健康出院、1/3則可能有癱瘓等後遺症,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尤其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可以至少做一次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動脈瘤不是腫瘤,只是血管膨出血,所以無良性、惡性區分,動脈瘤的形成大部分與動脈硬化有關,陳啟仁說,動脈硬化的形成則與5大因子有關,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遺傳,可能使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壁產生裂縫,血壓變高時,會讓血管壁突出,越突出,壁就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導致破裂。目前醫院治療動脈瘤手術有健保給付,微創手術以微導管從腹股溝進入體內血管,透過可調式線圈填滿突出的動脈瘤。把動脈瘤用缐圈填滿,血液無法進入,就沒有破的機會;另一種方式是用密網支架來阻截或改變血液流入動脈瘤內,當血流入愈少及愈慢,動脈瘤就會變小,最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