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早安健康
共找到
16
筆 文章
-
-
2024-08-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用於食品加工讓肉質軟嫩多汁的「柑橘纖維」誘發肝癌?教授解答
讀者凃小姐在2024-7-2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 您好,我在2019.11.12的”早安健康”網站讀到一篇標題為「顛覆!膳食纖維誘發肝癌?教授:危險的不是蔬果而是它!」,原文出自您的著作「科學的養生保健」。 我想請教教授的是,我最近購買幾次市面上一款超嫩雞胸肉,的確是我吃過市面上最嫩的肌肉了,它的內容物有一項叫做”柑橘纖維”,我查了資料,他和您說的菊粉纖維一樣具有保水肉類的作用,因我本身有B肝帶原,我很擔心所謂的”柑橘纖維”是否同您所說的菊粉纖維也是經過化學純化的產品,所以特此提請勇氣請教您。如獲回覆,不勝感激! 祝您 健康、平安、愉快~讀者凃小姐所說的文章是我在2019-10-29發表的膳食纖維誘發肝癌?,而它是在討論一篇《元氣網》的文章「膳食纖維別亂吃!最新研究:可能誘發肝癌」。這個標題裡的「最新研究」指的是2018年發表的Dysregulated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Soluble Fiber Induces Cholestatic Liver Cancer(可溶性纖維的微生物發酵失調誘導引發膽汁淤積性肝癌)。這項研究原本是要檢測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s)是否能預防代謝症候群,而實驗結果也的確顯示「菊粉」(Inulin,一種可溶性纖維)能預防代謝症候群。但是,研究人員卻意外發現,有4成接受測試的老鼠出現膽汁淤積性肝癌。然後,接下來的一系列實驗發現,可溶性纖維在大腸裡促使梭狀芽胞桿菌和變形桿菌的增生,而這些細菌會將初級膽汁酸轉化成次級膽汁酸。這種次級膽汁酸會在肝臟淤積,引發一系列肝細胞病變,最終導致肝癌。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Vijay-Kumar教授對媒體說:「我們知道水果和蔬菜中存在的纖維是有益健康。所以,在加工食品中添加純化的纖維聽起來是很合邏輯。但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實際上可能是很危險」。Vijay-Kumar教授的團隊在2020年又發表了兩篇後續的論文,再次指出純化纖維誘發肝癌的風險:Fermentable fiber-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mice recapitulates gene signatures found in human liver cancer(可發酵纖維誘導的小鼠肝細胞癌重現了人類肝癌中發現的基因特徵)Enterohepatic Shunt-Driven Cholemia Predisposes to Liver Cancer(腸肝分流驅動的膽血症易罹患肝癌)讀者凃小姐所說的「柑橘纖維」(citrus fiber)是從柑橘類水果提取的纖維,主要是用於食品加工來讓肉質軟嫩多汁。請看今年發表的論文Evaluation of citrus fiber as a natural alternative to sodium tripolyphosphate in marinated boneless broiler chicken breast and inside beef skirt (transversus abdominis)【柑橘纖維作為醃製無骨肉雞胸肉和牛裙內(腹橫肌)中三聚磷酸鈉天然替代品的評價】。儘管「柑橘纖維」是類似「菊粉纖維」,但目前並沒有針對「柑橘纖維」是否會誘發肝癌的研究。我個人的意見是:1.Vijay-Kumar教授的「菊粉纖維」研究是用老鼠做的,所以不見得能套用於人。2.Vijay-Kumar教授的研究是讓老鼠直接吃大劑量的「菊粉纖維」,而這是否相當於我們人類吃食品加工所添加的纖維劑量,實在很難說。3.飲食指南幾乎都是建議要盡量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物」。所以,在這個原則下,當然也就要盡量少吃添加「柑橘纖維」的食物了。4.我在這個網站一再強調「風險」是統計數字,例如增加10%,而通常不會是100%。所以,只要您願意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也許根本就不會發生),那享受軟嫩多汁的雞胸肉,又何罪之有。原文:柑橘纖維→軟嫩雞胸肉,但有害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3 養生.聰明飲食
網路上說蘋果醋的功效是真的嗎?教授用論文告訴你殘酷真相
讀者Gordon在2024-5-2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您對蘋果醋的看法,此物多年來已被神化為包治百病的神奇食物,究竟有沒有確切作用的證據?我已經持續每天飲用一年以上,還真的沒有察覺有甚麼變化。我本來對蘋果醋這個議題不太感興趣,畢竟是老掉牙了嘛。但後來不經意地谷歌一下,赫然發現它竟然還是有一大堆當紅的網紅和網站在大力吹捧,所以我才決定也來插一腳。先來看吹捧的部分:2023-4-1 YouTube影片:蘋果醋功效神奇2023-4-30 YouTube影片:喝蘋果醋,提升能量!有9種好處,自然療法,柏格醫生(註:所謂的柏格醫生是冒牌醫生,請看: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2024-1-2 World Gym 文章:「蘋果醋」控血糖、降膽固醇2024-5-1 Elle 文章:蘋果醋可以瘦身、解宿醉?營養師公開7大必喝原因,不但能減脂、消水腫2024-5-31 Women’s Health 文章:「蘋果醋」每天一口就能瘦!2023-10-14《早安健康》文章:蘋果醋是老年病的救世主!排毒甩油、遠離痠痛再來看論文的部分:用“apple cider vinega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會出現131篇論文。把搜索限制在臨床研究,則會出現兩篇:2019年:Apple cider vinegar soaks [0.5%] as a treatment for atopic dermatitis do not improve skin barrier integrity【蘋果醋浸泡 [0.5%] 作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並不能改善皮膚屏障的完整性】。結論:稀釋的蘋果醋浸泡對皮膚屏障的完整性沒有顯著影響,但會引起大多數受試者的皮膚刺激。2021年:Apple cider vinegar soaks do not alter the skin bacterial microbiome in atopic dermatitis(蘋果醋浸泡不會改變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細菌微生物組)。結論:每天浸泡在 0.5% 蘋果醋中並不是改變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細菌微生物組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說,網路上聲稱的提升能量、瘦身、解宿醉、控血糖、降膽固醇、老年病的救世主、排毒甩油、遠離痠痛,都沒有臨床研究可以支持。再來看有信譽的大學和醫療機構是怎麼說:2023-6-15 哈佛大學:Apple cider vinegar for weight loss: Does it really work?(蘋果醋減肥:真的有效嗎?)。副標題:許多人聲稱蘋果醋有助於減肥,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2023-7-17 克里夫蘭診所:What Apple Cider Vinegar Can (and Can’t) Do for You(蘋果醋能(和不能)為您做什麼)。副標題:它也許能幫助降低血糖並抑制食慾,但不要相信所有的炒作。它不會幫助您減肥。2023-8-24 馬基爾大學:Sour Hype About Apple Cider Vinegar(蘋果醋的酸炒作)。副標題:蘋果醋可以製作美味的沙拉,但有關其健康益處的聲稱卻令人難以下嚥。2024-4-15 德州大學:What ar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apple cider vinegar?(蘋果醋對健康有什麼好處?)。蘋果醋是許多健康聲稱的主題,這些聲稱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他們是嗎?不幸的是,其中大多數都是錯誤的,或者我們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肯定它們是有益的。西維吉尼亞大學:Why is Apple Cider Vinegar so Popular?(為什麼蘋果醋如此受歡迎?)。一些對小鼠進行的研究表明,醋中的乙酸可以促進脂肪燃燒和減肥、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並改善膽固醇水平。不幸的是,這類研究非常少,而且使用人類受試者發現的事實並不多,這限制了它們的有效性。梅約診所:Drinking apple cider vinegar for weight loss seems far-fetched. Does it work?(喝蘋果醋來減肥似乎有點牽強。有效嗎?)。蘋果醋的支持者聲稱它對健康有許多好處,有助於抑制食慾和燃燒脂肪。然而,這些說法幾乎沒有科學根據。關於蘋果醋減肥的研究並未一致顯示不同族群的減重效果顯著且可持續。請記住,減肥沒有靈丹妙藥。對任何聲稱可以在不減少卡路里或增加體力活動的情況下減肥的方法持懷疑態度。您也可以參考:紐約時報2024-4-9發表的Is Apple Cider Vinegar Really a Cure-All?(蘋果醋真的能治百病嗎?)。副標題:據說它有助於減肥、控制血糖、消除痤瘡等。但專家表示,科學比較微妙。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的實驗:我們發現任何組別都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任何組別的發炎標記物都沒有顯著減少,任何組別的葡萄糖耐受性都沒有改善,糖化血紅素也沒有改變。蘋果醋組的總膽固醇僅降低了 13%,而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酯本身的變化則沒有統計學意義。所以,讀者Gordon所說的「我已經持續每天飲用一年以上,還真的沒有察覺有甚麼變化」,的確是蘋果醋功效的最佳見證。原文:蘋果醋治百病,真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1 焦點.健康知識+
常被靜電電到是身體缺氧?教授告訴你靜電產生原因及避免方式
讀者Shirley在2023-11-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近日收到朋友間轉發的一則發布在『早安健康』文章,標題是「『常被靜電電到可能是身體缺氧!樓中亮醫師教你3招補水除靜電」。內文提到『如果你是不分四季都容易靜電的人,需要留意可能是身體「缺氧」而引起的;過度疲勞最容易讓身體處於「缺氧狀態」,長時間缺氧可能會讓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變得亢進,而副交感神經變差,就容易有心跳變快、血壓變高等狀況,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血管、慢性病或失智症等疾病發生。搜尋了一下,網路上的文章多是中醫師提到,或大多引用同一來源。在國外網站沒有看到類似見解,因此想請教一下教授,『容易靜電的人,是身體缺氧所引起』,是真的嗎?」沒錯,的確是有一大堆中文網站(包括一大堆掛羊頭賣狗肉的健康醫療網站)發表類似的文章,而它們的來源幾乎都是樓中亮醫師(中醫師)。而毫無意外的是,這些資訊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科學證據。我用static electricity shock susceptible hypoxia等字在谷歌和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也搜不到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常被靜電電到可能是身體缺氧」這樣的說法。所以,我的結論是,此一說法是樓中亮中醫師自己想像出來的,而至於他所說的「可能會導致心血管、慢性病或失智症等疾病發生」,當然也是他的天馬行空。在搜索的過程中,我看到一篇最可信,又最具知識性的文章,所以決定把它的重點翻譯給大家看。這篇文章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發表的Static Electricity – shocks and how to avoid them(靜電 – 電擊以及如何避免)。重點翻譯如下:大多數現代鞋子都有高度絕緣的塑膠鞋底。當您行走時,鞋底會積聚靜電。如果地板也是絕緣的,那鞋底就更會積聚靜電。鞋底上的電荷會在您的身體上引發靜電,而這種電荷表現為高電壓。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曾記錄到高達 15,000 伏特的電壓。儘管5,000V 電壓是很常見的,但許多人不會因為低於4,000V 的靜電放電而感到電擊。為什麼我會被電到,而同事卻沒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人比其他人對電擊更敏感。對大多數人來說,感受到電擊的閾值範圍是 2,000-4,000V。其次,您可能比其他人儲存了更多的靜電。這取決於你的身體和腳的大小,以及鞋底的厚度!更大的身體、更大的腳和更薄的鞋底意味著必須儲存更多的電荷才能產生相同的電壓。這給出了更高能量的靜電放電。第三,你可能比其他人產生更多的電荷。這可能是由於鞋底的材料或您走路的方式造成的。如果坐著時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衣服的材質和/或椅子的材質造成的。靜電電擊對健康有危害嗎?幸運的是,這種靜電放電幾乎沒有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只是一種令人不舒服的感覺。最大的風險是電擊可能導致您意外受傷。例如,您可能會突然收回手臂並撞到某物。如何防止靜電電擊?如果沒有任何明顯的東西,那麼它將歸結為反覆試驗,而您可能必須進行試驗。嘗試赤腳工作一段時間(小心!),看看這是否有助於消除/減少電擊。 嘗試穿不同鞋底的鞋子,最好是天然材料鞋底(例如皮革)的鞋子和/或不同材料的衣服。您可以嘗試使用加濕器將空氣濕度提高到 40-50% rh。(健康和安全部門可以檢查您工作場所的濕度,或者您可以使用園藝店的廉價濕度計檢查濕度。)當我下車時受到電擊又如何?坐在車內,由於衣服和座椅之間的接觸和移動,汽車座椅和人的身體會產生靜電荷。當該人離開座位時,會帶走一半的靜電荷。當他下車時,他的身體電壓會因這種電荷而升高 – 10,000 伏特的電壓並不罕見。當他的手接近金屬門時,會發生靜電放電和電擊。在您離開座椅和接觸地面之前,請握住門框的金屬部分,通常可以避免電壓積聚。這為您身體上的電荷提供了返回耗散路徑。如果您在離開座位時忘記握住金屬門部分,則在觸摸金屬門之前先觸摸玻璃窗通常仍然可以避免電擊。玻璃的導電性足以消散電荷,同時防止快速放電。註: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Hot and bothered by static electric shocks,也值得參考。原文:常被靜電電到是身體缺氧?會導致心血管、慢性病或失智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3 養生.健康瘦身
在睡前吃一匙蜂蜜有助瘦身?教授告訴你「夜蜜減肥法」的真相
讀者L-S Chang在2023-10-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2023/10/11早安健康網站發佈的文章大力推崇所謂『夜蜜減肥法』。想請教您此『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在此先感謝您。」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醫師每天這時間吃蜂蜜竟狂瘦25kg!親曝減重成功7大關鍵》,而內容重點是:『日本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田井祐爾成功靠「夜蜜減肥法」減重25kg,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田井祐爾醫師解釋,夜蜜減肥法是在睡前攝取一大匙蜂蜜的瘦身法,…之所以睡前吃蜂蜜能幫助減肥,是因為蜂蜜能改善睡眠品質,並避免讓人暴飲暴食的關係。……當民眾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進而促進脂肪燃燒,』首先,不管是「田井醫科診所院長減重25kg」,還是「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都只是嘴巴說說,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再來,所有的健康聲稱,包括「改善睡眠品質」、「避免讓人暴飲暴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促進脂肪燃燒」,也一樣都是令人生疑。我發表過14篇跟蜂蜜有關的文章,其中兩篇是:2017年:蜂蜜的神奇保健力?:我引用多篇論文駁斥江守山醫師對蜂蜜種種健康功效的誇大聲稱。2020年:蜂蜜比糖健康嗎:我引用哈佛大學的Harvey Simon醫生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vans Whitaker醫生,指出「就成分而言,蜂蜜是具有一些小優勢,但這是否就代表比較健康,實在是很難說」。我用honey(蜂蜜)、sleep(睡眠)、weight loss(減重)做谷歌搜索,搜到很多資訊教人家用蜂蜜減肥,而繼續追查的結果,我發現這個減肥法的源頭是一個叫做Mike McInnes的人。網上的資訊顯示他是在蘇格蘭的Heriot-Watt學院念藥學(pharmacy),但後來漸漸轉化成自許的營養專家。他從未發表過任何科學論文,但卻發表了三本書:2007年:The Hibernation Diet(冬眠飲食)。內容簡介:吃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有助於燃燒脂肪並增加耐力。 他還發現燃燒脂肪的最佳時間是睡覺時。 睡前吃蜂蜜可以激活身體的自然恢復生物學,這是透過燃燒脂肪來促進的。2014年The Honey Diet(蜂蜜飲食)。內容簡介:只需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湯匙蜂蜜即可為您的身體提供所需的正確類型和數量的食物,以在夜間燃燒掉多餘的體重; 減少白天對其他「壞」糖的渴望; 提供黃金般的睡眠,深度持久、充滿夢想的睡眠,幫助您快樂地醒來,神清氣爽; 並幫助恢復您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自然平衡。2023年:Honey Sapiens: Human Cognition and Sugars – The Ugly, the Bad and the Good(蜂蜜智人:人類認知和糖-醜的、壞的和好的)。這個標題裡的Honey Sapiens是Homo sapiens的變異詞(雙關語)。Homo sapiens是分類學給予「人類」的命名,而sapiens的英文意思是「智人」。所以,「Honey Sapiens」是在暗示吃蜂蜜可以讓人聰明、有智慧。而果不其然,內容簡介的結尾就是:「蜂蜜及其所含的生物類黃酮可以長期支持大腦功能並保護其免受精製糖降解」。從這三本書可以看出,所謂的「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的夜蜜減肥法」也只不過是一位醫生模仿一位僅有藥學學歷的人。今年7月有一篇相關的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Honey on Human Health(蜂蜜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全面綜述)。它的文摘裡完全沒有提起減肥或減重,而內容裡有提起三項減肥或減重的臨床研究,而它們的結果都是「蜂蜜沒有減肥或減重的功效」。從這篇論文可以看出,「夜蜜減肥法」是百分之百的偽科學。原文:「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焦點.健康知識+
心情低落、常覺得累是腎上腺疲勞?腎上腺疲勞是不是一種病?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腎上腺素疲勞」應該是「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才對,而完整的說法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drenal Fatigue Syndrome)。我用「腎上腺疲勞」做搜索,搜到下面這兩篇文章:早安健康 2022-2-12:40歲體力卻像80歲的腎上腺疲勞,7超級食物助修復。它的第二段是:「日本抗老化學會專門醫本間良子指出,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能幫助人應付壓力,並消除會造成傷害的自由基。但是,長期承受壓力、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過多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加重腎上腺的負擔,導致腎上腺疲勞,並出現失眠、暴躁、荷爾蒙失調等症狀。累積過多無法消除的自由基,也會提高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風險。」Heho 2022-1-19:心情低落、常覺得累?造成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三部曲。它的第二段是:「腎上腺疲勞症後群是21世紀的文明病之一,最早是由美國自然療法權威威爾森(James L. Wilson)博士提出,腎上腺的功能是幫助身體對抗壓力、調節免疫系統和維持體內礦物質濃度的內分泌腺體,所以當一個人處於極大的身心壓力下,會導致腎上腺的運作機制失調,產生疲倦、嗜睡、焦慮、失眠等症狀的腎上腺疲勞症後群。」啊!自然療法!問題就出在這裡。請看我發表的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十大癌症“自然療法”有關「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我們來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6年:Adrenal fatigue does not exist: a systematic review(腎上腺疲勞不存在:系統評價)。這項研究針對 58 項「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研究做了系統性的回顧,得到的結論是:本系統評價證明,沒有證據表明「腎上腺疲勞」是一種實際的醫學狀況。 因此,腎上腺疲勞仍然是一個神話(myth)。2018年:We are tired of ‘adrenal fatigue’(我們厭倦了“腎上腺疲勞”)(註:tired也有疲勞的意思,所以跟fatigue相映成趣)。它的文摘是:非專業媒體上有許多文章討論腎上腺疲勞的存在和診斷不足(under-diagnosis)。 腎上腺疲勞的支持者指出,由於反覆的壓力源,數百萬人的腎上腺活力不足(under-active),導致許多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勞、失眠、關節痛和體重增加等。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提出的評估腎上腺疲勞的方法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並且評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方法常常不合適。此外,只有少數研究實際檢查了 HPA 軸。目前的證據不支持腎上腺疲勞的存在或補充劑對支持腎上腺功能的作用。美國的內分泌協會(Endocrine Society)在2022-1-25 發表Adrenal Fatigue,其中一段是:「腎上腺疲勞」一詞已被用來解釋一組據說發生在長期精神、情緒或身體壓力下的人身上的症狀。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疾病。醫生擔心,如果您被告知患有這種疾病,可能無法找到並正確治療您症狀的真正原因。此外,所報告的腎上腺疲勞治療並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並且可能很昂貴,因為保險公司不太可能承擔這些費用。哈佛大學在2020-1-19發表Is adrenal fatigue “real"?(腎上腺疲勞是“真的”嗎?),其中一段是:許多網站都提到如何診斷和治療腎上腺疲勞。然而,內分泌學會和所有其他醫學專業不承認這種情況。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醫學狀況。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之間的這種脫節增加了挫敗感。Cedars-Sinai 醫院在2018-1-16發表Debunking Adrenal Fatigue(揭穿腎上腺疲勞)。它的副標題是:腎上腺疲勞是指我們的腎上腺因壓力而過度勞累並停止產生我們需要的激素,包括皮質醇。這是一個醫學神話(myth)。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原文: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0-16 養生.運動健身
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嗎?教授曝正確答案及其原因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是每週重訓3天,游泳2天,跑步2天。雖然隨著年紀的增長舉重越來越輕,而游泳和跑步也越來越慢,但我還是堅持每次游泳40到50分鐘,跑步30分鐘。在跑步方面,我是每三分鐘將時速調高0.1英里(好讓心臟逐漸適應),而六年前我的起跑時速還可以是6英里,現在則已經降到4.4英里。4.4英里的時速是可以跑步(慢跑),也可以走路(快走),所以,上禮拜二我就試著用4.4英里的時速慢跑三分鐘,然後快走一分鐘,輪流交替。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儘管是同樣時速,快走竟然比慢跑輕鬆非常多。所以,回家後我就上網搜尋是否有人探討過快走比慢跑來得輕鬆的議題。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台灣的網站都說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例如元氣網2014-9-23發表的快走或慢跑 哪個對我比較好?,以及早安健康2020-6-2發表的走路燃脂比慢跑多、還降31%腸癌!13個好處非走不可。元氣網那篇文章說:「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林貴福說,快走、慢跑最高時速同樣是8公里,不過一般人平時快走約時速6公里,即走路速度加快到上氣不接下氣。當時速相同時,其實慢跑的負荷比較低,也就是同樣的體力,慢跑的時間可以比較長,但快走消耗熱量比較高。」這段話裡的「當時速相同時,其實慢跑的負荷比較低」顯然是跟我個人的親身經歷完全相反。那,這個說法,儘管出自一位體育學系教授,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很遺憾的是,我所看過的所有聲稱「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的文章都沒有提供科學證據。所以,我現在就請大家來看科學證據。2004年:Energy expenditure of walking and running: comparison with prediction equations(步行和跑步的能量消耗:與預測方程的比較)。這項研究發現,完成1.6公里所需的熱量是:慢跑(時速10公里)115大卡,而快走(時速5公里)則是80大卡。2012年:Energy expenditure comparison between walking and running in average fitness individuals(一般健康個人步行和跑步的能量消耗比較)。這項研究發現,完成1.6公里所需的熱量是:慢跑(時速9.6公里)113大卡,而快走(時速5.2公里)則是89大卡。2013年:Greater weight loss from running than walking during a 6.2-yr prospective follow-up(在 6.2 年的前瞻性隨訪中,跑步比步行更能減輕體重)。這項研究發現,要消耗掉同樣的熱量,走路需要比跑步多走50%的距離以及多花100%的時間。(註:這篇論文有被紐約時報引用,請看中文版的步行好,還是跑步好?)上面這三篇論文在比較走路和跑步所花費的能量時,都是用不同的速度(走路較慢,跑步較快)。下面這篇論文則是用同樣的速度。2018年:The Energy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Walking and Running at the Same Speed(步行與同速跑步的能耗差異)。這項研究發現,以同樣時速6.4公里進行比較,快走的心率是106,而慢跑則是125,同時,慢跑所消耗的能量是快走的1.3倍。台灣在2018年有發行一本最強超慢跑法,而其原作者是日本福岡大學體育學院的教授田中宏曉(Hiroaki Tanaka)。他聲稱「慢跑能消耗走路的兩倍熱量」。根據日本經濟新聞,這位教授在2018-4-23過世,享年70。但是,直到2021年,他的名字Hiroaki Tanaka仍然出現在學術論文的作者名單裡。我有找到一篇他是第一作者,發表於2019年的Slow jogging –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health convention(慢跑——健康公約中身體活動的多維方法)。他說:「走路的能量消耗約為0.5 kcal/kg/km,而無論在什麼速度,跑步都會使這個值增加近兩倍」。他引用的論文是1963年發表的Energy cost of running(跑步的能量成本),而這篇論文的文摘是這麼說:【每公里的跑步能量成本(1 kcal/kg)大約是以最經濟的速度(4 km/hr)步行的兩倍】。所以,田中宏曉教授所說的「無論在什麼速度,跑步所花的能量都將近是走路的兩倍」可能是有點過度解讀。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以及上面那四篇論文(2002,2012,2013,2018),用同樣的速度(時速5到7公里)完成同樣的距離(1到5公里),慢跑所花的能量大約是快走的1.3倍。至於為什麽,最可能是因為跑步有兩腳同時離地的瞬間,而走路則永遠都有一腳踏地,所以,不管是在哪一個同樣的速度,跑步都必須比走路多花一個對抗地心引力的能量。如果是一個70公斤的人跑30分鐘,那他就必須比走路多花一個把70公斤的直立人體彈離地面五千多次的能量(大約70大卡吧)。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網路文章所說的「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或「走路燃脂比慢跑多」都是錯誤的。原文: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體育教授說的
-
2022-03-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真的有好發時間 教授解答:不是在午餐後
臉書朋友Andy Wolf今天(2022-3-2)用簡訊寄來一張截圖。他問我截圖裡所說的是有根據嗎。我把截圖裡所顯示的連結輸入網路後,找到它是源自一篇2021-10-30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兩位不是心臟專科的醫師,而標題是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一個有效方法避免心臟缺氧。這篇文章很長,共有22段,但其中有提及午餐的卻僅僅是這一段:「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我用心肌梗塞相關的英文在谷歌做搜索,搜不到有任何資訊顯示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同樣的搜索,也是一樣搜不到有任何科學報告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在做這些搜索時,看到的資訊是千篇一律地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早上剛起床時。我把比較可靠的5篇網路文章和兩篇醫學論文列舉如下:時代雜誌在2008-7-22發表的When Are You Most Likely to Have a Heart Attack?(什麼時候你最有可能心臟病發作?)。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內科教授Roberto Manfredini說:「哈佛的一個團隊估計了這種風險,並評估平均而言,早上 6 點到中午之間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的額外風險約為 40%。 但如果你只計算醒來後的前三個小時,這個相對風險是三倍。」WebMD在2011-4-27發表的Heart Attacks in the Morning Are More Severe(早上心臟病發作是更嚴重)。一天中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時間是早晨,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早晨的心臟病發作也是最嚴重的。這項最新研究週三在《心臟》醫學期刊上報導,早上 6 點至中午之間發生的心臟病發作會造成最大的損害。波士頓雜誌在2013-11-18發表的Why Heart Attacks Happen In The Morning(為什麼心臟病發作發生在早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布萊根婦女醫院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早晨較容易心臟病發作可能是由你體內的生物鐘引起的。MyHeart.Net在2015-1-23發表的Predicting a Heart Attack – What are the Chances?(預測心臟病發作——機會是什麼?)。Mustafa Ahmed醫生說:「眾所周知,心臟病發作最有可能發生在早晨和醒來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一項研究表明,與晚上 11 點相比,早上 9 點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晚上 11 點的三倍。提出的原因包括醒來時壓力荷爾蒙的激增以及早晨的血液不那麼稀薄,這兩者都已得到證實。此外,有據可查的心率、血壓和血管張力的晨峰也可能有所貢獻。」TimesNowNews在2021-9-8發表的Why do most heart attacks occur in the morning and are more severe?(為什麼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是發生在早晨並且更嚴重?)。哈佛醫學院副教授Frank Scheer醫生說:「晝夜節律系統可以調節許多生理參數,並因此使人們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或多或少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響。例如,我們已經證明,在早晨,體內生物鐘調節血液凝固,從而可能導致早晨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源性猝死的人數增加。」1991年論文:Circadian Vari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摘要:早晨急性心血管疾病(短暫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已得到充分證明,並被醫學界和公眾廣泛接受。1997年論文:Meta-analysis of the morning exces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早晨過量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薈萃分析)。摘要:為了評估消除心血管事件早高峰的影響,我們對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晝夜變化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影響將是顯著的,因為大約每 11 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 1 例和每 15 例心臟性猝死中的 1 例可歸因於早晨發病率過高。原文: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說的,能信嗎
-
2021-04-10 養生.聰明飲食
黑芝麻抗癌、降膽固醇還能再生黑髮?教授曝真相
讀者WANG在2021-3-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你好,我父親有吃黑芝麻粉的習慣,想請教的是吃黑芝麻粉有養生的效果嗎?像這篇文章寫得,不曉得正不正確. 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沒有註明日期,發表在《華人健康網》的文章,標題是〈黑芝麻抗癌、降膽固醇,有驚人秘密…〉。我現在把它的問題逐條分析如下:問題一:黑芝麻最主要的脂肪酸是亞麻油酸,這是一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缺乏就會讓體內某些荷爾蒙無法正常地製造。產婦喝的麻油雞是補品,也和麻油中的亞麻油酸有關,它能幫助產婦子宮的收縮,幫助惡露的排除。分析一:亞麻油酸根本就不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縱然是一輩子都沒吃過,你也絕不會因此而出現任何健康上的問題。請看我在2016-8-8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至於「亞麻油酸能幫助產婦子宮的收縮」,我在醫學文獻裡找不到有這樣的記載。問題二:根據臨床實驗,黑芝麻的花青素有助增加免疫力,以及防止癌細胞增殖的優點。分析二:醫學文獻裡沒有任何臨床實驗顯示花青素有助增加免疫力,也沒有任何臨床實驗顯示花青素可以防止癌細胞增殖。問題三:花青素的好處還不止於此,吃一段時間的黑芝麻之後,就會發現頭髮變得又黑又亮,原來是花青素在髮根發生作用。分析三:醫學文獻裡沒有任何記載花青素可以使頭髮變得又黑又亮。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頭髮變黑。請看我在2018-9-24發表的吃黑芝麻會再生黑頭髮?。問題四:黑芝麻的準木質素,雖然只佔百分之一,但是它的強大抗氧化能力卻是無與倫比的。分析四:所謂的抗氧化之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例如《早安健康》網站就發表了抗氧化力比維生素C多6000倍,抗氧化之王:蝦紅素。所以,「黑芝麻的準木質素…它的強大抗氧化能力卻是無與倫比的」,也只不過就是眾說紛紜之一。基本上,這些眾說紛紜都只不過是行銷花招。問題五:芝麻明具有不錯的抗癌能力。分析五:芝麻明也叫做芝麻素。有關芝麻素的種種誇大與胡扯,包括抗癌,請看我在2020-9-24發表的芝麻素的吹捧與現實。問題六:常吃黑芝麻,就可以把黑芝麻裡豐富的卵磷脂帶進體內,可以很有效的消除體內過多的膽固醇。分析六:醫學文獻裡是有非常初步的研究顯示黑芝麻可以降低膽固醇。但是,把它說成「很有效」,則是很誇大。總之,這篇《華人健康網》的文章,實在是很不健康。原文:黑芝麻抗癌、降膽固醇,有驚人秘密?
-
2021-01-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只能暖手!暖暖包用完不要丟 家事達人教你4種功用
入冬後連續三波寒流凍得讓人受不了,除了衣物外,許多禦寒物品非常搶手,甚至有錢也買不到,最明顯的熱門物品就是「暖暖包」。不過許多人用過暖暖包後就會隨之丟棄,有日本家事達人就表示,暖暖包不只有暖手這個功能,其實還有除臭、防潮等多種用途,所以用過之後千萬不要丟掉。據《早安健康》報導,日本家事達人Rummy表示每到冬天天氣寒冷時,許多人都會大量囤貨暖暖包,以備不時之需。不過用完之後直接丟棄,一個冬天下來數量是非常可觀的,也會造成浪費。Rummy認為暖暖包還有4點用途,他也教導民眾可以善加使用,但必須先確保已經不會發熱再去利用,以免引發火災。1.除臭。暖暖包裡面含有消除臭味用的活性碳,放到鞋子裡有除臭效果,甚至還可以將暖暖包封口剪開,然後裝入小盤子中,再放到鞋櫃中就可以消除臭味,等到效果沒了再丟掉。2.防潮。暖暖包中的鐵粉、活性碳、蛭石有防潮效果,只要放到容易潮濕的衣櫃裡,就能幫助降低濕度,同時還有除臭效果。3.園藝。Rummy表示暖暖包裡含有具備保水、透氣效果的「蛭石」,這是一種矽酸鹽,混入土中有助於增進土壤營養,再加上用來發熱的鐵粉,有助於土壤補鐵、幫助植物生長,相當適合用在園藝上。不過他也提醒暖暖包為了促進發熱,裡面含有鹽分,直接倒入土壤會造成鹽害,影響植物發育,最好先將內容物倒在2~3片咖啡濾紙上,再倒水過濾,將鹽分溶出。4.淨水。日本大塚商會的網路通路たのめーる推薦,泡澡的時候,可以將用過的暖暖包放到浴缸裡,就可能有提升水質的效果,但千萬不可以拿來過濾飲用水。另外,暖暖包用到一半「暫停使用」可能會使溫度下降,並且無法繼續再用,這時候該怎麼辦?有日本網友表示暖暖包是靠鐵粉和空氣氧化來發熱,因此建議可以將使用一半的暖暖包放到塑膠袋中,再將空氣擠出、密封,就可以防止鐵粉氧化,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就可以了。
-
2021-01-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羽絨衣怎麼穿才保暖? 名醫揭關鍵原因:不要穿錯
台灣這幾天受到寒流影響,各地溫度驟降,民眾紛紛穿起厚重外套來禦寒,當中羽絨衣最常見,因為價格不貴又相當保暖,因此成為許多人抗寒的選擇之一,但是羽絨衣要怎麼穿才能真正保暖?日本自然療法名醫川島朗就教導正確穿法,原來和內搭衣物的厚薄度有關。據《早安健康》報導,羽絨衣和羊毛被都是民眾在冬天最愛的禦寒物品,因為羽毛、羊毛這兩種材質都是靠體溫加熱,放在不透氣的布料中膨脹,形成一層隔絕冷空氣的薄膜,因此這類材質能越貼近皮膚,就更容易接觸到體表溫度,薄膜也就會越厚,保暖效果就更好。川島朗表示,許多人穿羽絨衣有時候會覺得沒那麼保暖,這是因為他們又在裡面穿了很多件薄的或厚的衣服、T恤等衣物,這樣會羽絨衣的羽毛接觸不到體溫,也就無法隔絕冷空氣,因此川島朗建議,內搭衣物越薄,越能發揮保暖效果。日本電視台對此也曾經做過實測,分別測試羽絨衣內搭薄襯衫和內搭厚毛衣兩者的體溫差別,發現內搭薄襯衫的人比內搭厚毛衣體溫高了0.5℃,因此下次再使用羽絨衣或羊毛被時,內著不要穿太厚,這樣才能真正保暖禦寒。
-
2020-11-11 癌症.飲食與癌症
黃豆到底能不能吃?教授告訴你黃豆是致癌還是抗癌
讀者Wen-chung在2020-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網頁上的分析以及提供知識的分享,受益良多~ 最近注意到黃豆的成分裡的營養素似乎很理想,所以覺得那黃豆似乎很適合拿來當主食啊~ …結果發現炒豆子似乎不好消化,…。那這樣營養素能吸收嗎? 所以又繼續搜尋網路上黃豆的相關資訊,看到這篇反對的文章以及這個報導。這位讀者有附上兩篇文章的網路連結,而為了避免把大家搞糊塗了,我決定把這兩篇文章分開來討論。今天要討論的是一篇2020-8-22發表在《Yahoo!早安健康》的文章,標題是:黃豆吃多恐致胰臟癌!? 日本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這篇文章所說的《日本最新研究》是一篇今年6月發表的論文Soy Food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黃豆食物攝入與胰腺癌風險:基於日本公共衛生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這項研究是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民眾攝入大豆製品的種類和數量的資料。可是,問卷調查本身並不是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研究方法,畢竟問卷調查的對象如果沒有據實以報,或是記錯了,那調查所得到的結論就會是錯的。很諷刺的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Shoichiro Tsugane醫生在今年7月個人單獨發表一篇綜述論文,而他在這篇論文裡非但完全沒提到黃豆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反而還把日本人的長壽歸功於攝取較多的黃豆。請看Why has Japan become the world’s most long-lived country: insights from a food and nutrition perspective(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家:從食物和營養的角度來看)。Shoichiro Tsugane醫生說:「黃豆主要是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被食用,並且是異黃酮的唯一來源,而異黃酮是具有抗癌和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在亞洲人群中異黃酮的攝入量與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有關。在日本,相對較高的黃豆攝入量可以解釋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低死亡率。黃豆和異黃酮的攝入也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的風險呈負相關性。」註:網路上也流傳著大量的《黃豆製品會促進乳癌》的說法,例如2013-4-8發表在TVBS的男大生罹乳癌! 醫疑豆漿當水喝過量。只不過,事實上,醫學證據是一面倒地認為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請看我在2019-1-9發表的木瓜,豆漿,乳癌不能吃?。事實上,《Yahoo!早安健康》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裡有說:「歐美疾病學相關研究中,也有研究發現,食用四季豆、扁豆、豌豆、黃豆等,攝取豆類食物能讓胰臟癌風險降低」。那,既然已經知道有研究發現《攝取黃豆等豆類食物能讓胰臟癌風險降低》,為什麼文章的標題偏偏卻是《黃豆吃多恐致胰臟癌!? 日本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難道說《歐美疾病學相關研究》都是騙人的,都是害人的?難道說《日本最新研究》才是唯一值得相信的,才是唯一憑良心做出來的?《恐致癌》又是什麼意思?《恐》到底是媒體常拿來忽攏民眾的《恐怕》,還是媒體常用來散播《恐怖》的口頭禪?原文:黃豆「恐」致癌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微波爐加熱食物催人老?教授:微波較不會產生致癌物
讀者Joe在2020-9-2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文內提到"AGEs是一種老化物質","將已經煮熟過的便當或小菜再次微波加熱,促進AGEs再度產生"。看到非常震驚。我不知道難道微波爐其實會影響食物?!於是我又找到了這篇。但這篇又說"美國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Medical School)長年鑽研AGEs與慢性疾病關聯,發現無論老少、健康與否,食用炸、烤的禽畜肉,相較於食用蒸、燉肉,體內AGEs濃度大增,65歲以上老年人尤然,且更難分解。"想問教授1. AGEs這是真的假的?基於目前的科學研究是否有實證與確切醫學證據2. 微波爐加熱後的食物真的對食物有影響和差別嗎?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9-29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標題是:外表糙老,死亡率高1.9倍!醫學博士:微波爐加熱食物催人老。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9-10-11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恐怖AGEs是什麼?這樣吃防止大量累積。這篇文章雖然在標題裡用了聳動的字眼《恐怖》,但其內容還算是正確,所以接下來我就只會討論《早安健康》那篇文章。我先解釋什麼是AGEs。這個字表面上看起來是AGE(年紀)的複數,而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早安健康》那篇文章會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催人老》這樣的標題。只不過事實上,AGEs是與年紀毫不相干。它實際上是個縮寫字,而全名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晚期糖基化產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質)末端的氨基與葡萄糖等還原糖分子的醛基發生反應,先是會形成尚可逆的《早期糖基化產物》,而最後會形成不可逆的《晚期糖基化產物》。這類產物是有害健康的,例如會引發糖尿病,心臟病,失智,早死,等等。AGEs可以在我們身體內部產生,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到。正常人的身體會產生少量的AGEs,而患糖尿病的人則會產生大量的AGEs。未經烹煮的食物中含有少量的AGEs,而經過高溫燒烤烹煮的食物則會含有大量的AGEs。尤其是含有大量蛋白質的肉類,在越乾燥,越高溫,越長時間的烹煮之下(例如烤肉),就會形成越多的AGEs。《早安健康》那篇文章是引用日本人山岸昌一在一本書中所發表的論調:「從AGEs的觀點來看,少吃微波食品為妙」。只不過,此一論調正好是與科學證據背道而馳。我們先來看一篇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Comparison of glycation in conventionally and microwave-heated ovalbumin b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用高分辨率質譜來比較傳統和微波加熱的卵清蛋白中的糖基化)。這項研究是用卵清蛋白來做實驗,看看是傳統加熱或微波加熱比較會出現糖基化。結果是《一些肽在被微波加熱時顯示出較低的糖基化水平》,所以研究人員就說:「這一事實表明,微波可能是非熱過程。 另外,微波加熱後沒有褐變,這突出了微波和傳統加熱之間的區別。」(註:食物加熱後,顏色變得越褐色,甚至黑色,就表示產生了越多AGEs。用微波加熱的食物比較不會變黑)我們再來看一篇2010年發表的綜述論文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Foods and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ir Reduction in the Diet(食物中的晚期糖基化產物以及一個減少它們在飲食中的實用指南)。這篇論文列舉了各種烹煮方式對各種食物產生AGEs量的影響,而與傳統烹煮相比,微波爐烹煮所產生的AGEs都是較低的。加拿大的Montreal Gazette(蒙特羅報)在2017-5-5發表The Right Chemistry: Modify cooking methods to avoid ‘AGEs’(正確的化學:調整烹飪方法以避免“ AGEs”),而作者是著名的McGill大學的Joe Schwarcz博士。他就說用微波爐烹煮可以減少AGEs的產生。著名的Food & Nutrition(食物與營養)網站也在2015-10-30發表7 Tips for Reducing AGEs in Your Food(減少食物中AGEs的7個小提示),而它也是建議用微波爐烹煮來減少AGEs的產生。由此可見,《早安健康》那篇文章裡,那位自稱是AGEs專家的日本醫學博士所說的「從AGEs的觀點來看,少吃微波食品為妙」,是一派胡言。附註:我在2018-9-17發表微波爐食物會致癌?,結論是:從以上這八篇論文就可得知:(1)微波烹煮較不會產生致癌物質, (2)微波烹煮較能保留營養素。原文:微波爐加熱食物會催人老?日本醫學博士的胡扯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養殖和野生哪個好?養殖會有較高污染而害健康嗎
讀者在葉小姐在2020-10-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今天在Yahoo奇摩網站看到「早安健康」專欄有以下報導:標題為「盒裝沙拉真的健康?4種讓你生病的偽健康食物」。《4種有害健康食品》:養殖鮭魚:世界各國已有許多專家指出,挪威的養殖鮭魚含有超標重金屬;根據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各國養殖鮭魚,挪威產的鮭魚有著遠比他國更高的有害物質濃度,養殖鮭魚中所含的類戴奧辛物質會影響黏膜健康、產生倦怠感,造成自閉症、神經系疾病、腦萎縮等危害。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養殖鮭魚含有的多氯聯苯高達天然野生鮭魚的16倍,多氯聯苯是一種對生物具有強烈毒性的問題,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機能。您的大作《餐桌上的偽科學》裡面說,鮭魚含汞量低又富含Omega-3,是安全的食用魚選擇。我們家幾乎每周都吃一次挪威鮭魚,上述報導讓我很憂心。請問挪威養殖鮭魚最好別吃嗎?那智利養殖鮭魚有比較安全嗎?或是養殖鮭魚都盡量少吃呢?可是野生鮭魚產量少,不容易買到,肉質也比較乾柴,不太好吃……葉小姐所說的報導是2016-5-6 發表的,而它的確是把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的食品。可是,這篇文章所說的《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和《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並沒有附上可資查證的資料。所以,對於這樣的文章,我都是把它定位為《傳言》或《謠言》,也就是不值得相信。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之間的比較》,共搜到12篇研究論文。我把它們的標題和結論的重點列舉如下: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farmed salmon(對養殖鮭魚中有機污染物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明顯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的養殖鮭魚比北美和南美的養殖鮭魚污染物含量高得多。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中多溴聯苯醚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這些化合物的含量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養殖鮭魚含量最高,北美養殖鮭魚次之,智利養殖鮭魚最低。2004年:A survey of metals in tissues of farmed Atlantic and wild Pacific salmon(養殖大西洋和野生太平洋鮭魚組織中金屬的調查)。結論:在這九種金屬中,養殖鮭魚的有機砷含量明顯高於野生鮭魚,而野生鮭魚中的鈷,銅和鎘含量則明顯較高。 沒有任何污染物超過聯邦標准。2005年:Lipid composition and contamina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的脂質成分和污染物)。結論:養殖的大西洋鮭魚的脂質調整後的污染物水平顯著高於野生太平洋鮭魚。2005年: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Consuming Farmed and Wild Salmon(食用養殖和野生鮭魚的益處和風險的定量分析)。結論:與脂肪酸相關的健康益處可以部分抵消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污染物的暴露風險。2006年:PCBs, PCDD/F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tlantic salmon from Maine, eastern Canada, and Norway, and wild salmon from Alaska(來自緬因州,加拿大東部和挪威的養殖大西洋鮭魚和來自阿拉斯加的野生鮭魚中的PCBs,PCDD / Fs和有機氯農藥)。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氯聯苯的總濃度顯著高於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中的多氯聯苯濃度。有機養殖的挪威鮭魚的PCBs最高。2007年:Flesh quality of market-size farmed and wild British Columbia salmon(市場大小的養殖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生鮭魚的肉質量)。結論:養殖鮭魚肉中的PCB含量高過於野生鮭魚,但比食用關注水平低53-71倍 。同樣,所有樣品中的總汞和甲基汞水平都遠低於加拿大和美國的標準。平均而言,養殖鮭魚的總汞與野生鮭魚相似或更低。本研究結果支持美國心臟協會和英國食品標準局製定的建議的每週食用油類魚類(包括所有卑詩省鮭魚來源)的食用指南,以保護心臟。2008年: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marketed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在美國東北部銷售的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多溴聯苯醚(PBDEs))。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溴二苯醚的總濃度與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無明顯差異,各地區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2008年:Mercury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汞和其他微量元素)。結論: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的金屬濃度相對較低,低於人類健康消費準則。 所有鮭魚樣品中的甲基汞均低於加拿大衛生部設定的0.5微克/克準則。 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金屬濃度無顯著差異。2011年:Flesh residu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濃度)。結論:養殖鮭魚中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六氯環己烷,氯丹,氯苯和環二烯農藥的肉殘餘濃度比野生鮭魚高2至11倍。2017年:Lower level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metals and the marine omega 3-fatty acid DHA in farmed compared to wild Atlantic salmon(與野生大西洋鮭魚相比,養殖鮭魚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和海洋歐米茄3-脂肪酸DHA的含量較低)。結論:野生鮭魚中二噁英,多氯聯苯,OCP(滴滴涕,狄氏劑,林丹,氯丹,滅蟻靈和毒殺芬)和汞的污染水平高於養殖鮭魚。2019年:Risk characterisation from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nd antibiotic residues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 from different FAO zones(糧農組織不同區域的野生和養殖鮭魚中存在環境污染物和抗生素殘留物的風險特徵)。結論:來自鮭魚攝入的風險很低,只有PBDE 99和全氟辛酸才引起關注。從以上這12篇論文可以看出,總體而言養殖鮭魚似乎有較高的污染,但也有正好相反的結論(2017年那篇論文)。無論如何,污染的程度都是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所設定的標準。還有,請注意,這12篇論文裡有6篇(最早的那6篇,從2004年到2006年)都是出自同一團隊,而它們都是聲稱養殖鮭魚有較高的污染。所以,這就不禁讓人懷疑這個團隊是否與反養殖業的組織有關係。請看Fear-mongering ripe in the food industry(食品行業的恐懼散播已經成熟),以及Controversial academic returns to the fray over salmon(具爭議性的學者回到鮭魚引起的爭議)。華盛頓州衛生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Farmed Salmon vs. Wild Salmon,其中的第二段是:關於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爭論是複雜的。媒體,網路和科學刊物中的報導常常看起來是互相抵觸的。 問題可分為三大類:對環境的關注,污染以及可食部分中的omega-3脂肪酸含量。 好消息是野生和養殖鮭魚的汞,PCBs和其他污染物含量都很低。加州大學的兩位水產專家也有發表Farmed Or Wild? Both Types Of Salmon Taste Good And Are Good For You(養殖還是野生? 兩種鮭魚口味都很好,對您也都有好處)。哈佛大學健康網站的執行編輯也有發表Finding omega-3 fats in fish: Farmed versus wild(在魚類中找到omega-3脂肪:養殖或野生)。她說不論野生或養殖,鮭魚都是攝取omega-3的好選擇。總之,早安健康那篇文章,由於是道聽途說片面之詞,而錯把有益健康的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原文:養殖鮭魚有害健康?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茶特有的茶黃素能抑制新冠病毒?專家告訴你真相
最近有一篇新聞講到嘉義長庚中醫團隊,運用電腦運算方式推論台灣茶葉中找出的茶黃素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複製酵素,因此茶葉界的朋友們與一般消費者朋友們一片精神大振,新聞一時之間在line上傳來傳去的。韋恩這邊要提醒大家要冷靜一下,這是典型的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的渲染式新聞報導,這個研究是個很好的起頭,但是學者沒說可以立即可以預防甚至治療新冠肺炎,是記者腦補摻水成分居多。而且茶黃素(theaflavins)雖然也是個好的茶多酚,但是並非台灣茶所獨有,普遍存在各種紅茶中,台灣人常喝的烏龍茶或綠茶裡只有很低或甚至沒有茶黃素的存在。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為什麼我這樣說? 因為學者的研究能登上國際期刊,自然是很嚴謹的。原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說The potential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SARS‐CoV‐2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抗SARS‐CoV‐2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的可能化學結構),文中探討以電腦運算方式計算茶黃素可能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複製所需要的關鍵RNA聚合酶,所以目標是有阻止病毒增生的效果。但是作者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清源教授也說「此項研究發現目前僅為電腦運算結果,需要更進一步實驗來驗證其效果。」這是因為,要證明一個物質對人體有功(藥)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生體活性的證明,也就是經過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收集資料,確定吃進去的劑量可以發揮想要的效果,包含要吃多少量、要吃多久、吃進去是否不受胃的破壞、吃下去能否吸收、吸收後能否傳送到需要的組織部位,都是需要探討的,也是後面很大的挑戰。但是此時記者下標就一個比一個渲染、一個比一個辛辣:「嘉義長庚中醫從「台灣茶葉」發現新冠肺炎潛力藥物」-中時。我覺得這標題也相當忠實,沒有灌水。「台灣本土茶葉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早安健康。這個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的說法還好,但是其實只是可能,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一顆星。「台灣茶葉可抗新冠肺炎!」-工商時報。你看,是不是就講成抗新冠肺炎了,新冠肺炎是一個病,學者只是研究抗新冠病毒,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二顆星。「喝茶能治肺炎?」-TVBS大家看看,馬上就變成治肺炎了,這灌水程度當然要給三顆星。當然,有這樣的機會,相關商業界人士就會有人見機來蹭,這就考驗廠商對自己廣告宣傳負責任的精神了。最令人唏噓的是,農委會還領著一干電商馬上借機推銷一番,本來依照食品安全管理法、以及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當然不能宣稱療效,那茶葉宣稱可以抗武漢肺炎不知道算不算? 我只知道如果是一般的食品廠商即使是用了同樣的期刊發表宣稱某食物的功效,絕對會被重重處罰10萬以上。食藥署闢謠早就有說其實類似的茶黃素抑制冠狀病毒增生的實驗成果,自從SARS之後,就有許多成果出來。但是食藥署早在這波疫情出現的二月時,就於食藥闢謠專區出來說明: 『聽說「紅茶與普洱茶,可抗冠狀病毒!」是真的嗎?』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258861.有關網路媒體流傳紅茶或普洱茶中所含成分「茶黃素」,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食藥署提醒民眾,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之特性仍未完全瞭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基礎下,對於「紅茶或普洱茶,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增加免疫力之偏方」傳聞,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朋好友。2.「茶」類本質仍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若有身體不適情形(例如:發燒、咳嗽及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應依循正規醫療管道醫治,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韋恩認為這是中肯的說明。只是農委會與衛福部同為行政單位,一個出來放消息,一個出來說不要輕易相信,叫我們老百姓聽誰的?食藥署要不要處辦一下農委會?政府可以橫向溝通一下,不要搞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譏呢?台灣特有茶黃素?其實茶黃素是茶葉裡很重要的好成分,屬於茶多酚大家族的一員。學界對它的人體功效相關研究很多,以往做了有關抗氧化、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甚至生髮等等研究。茶黃素其實並不是台灣茶業所獨有,而是所有發酵茶都會有的成分,而且發酵程度越高,茶黃素的比例會越高。所以國外以往的茶黃素研究都是以紅茶為主體,事實上,茶黃素就是紅茶裡橙黃色的來源,也是風味、口感重要的元素,它與紅茶裡另一個茶多酚-茶紅素(thearubigins)像兄弟一樣互相輝映,構成紅茶與眾不同從蜂蜜色到橘色、寶石紅、以致深褐色等精彩的光譜。以往提到茶葉的好處,大家都會聯想到兒茶素,不過兒茶素只在綠茶裡比較豐富,隨著茶葉的發酵程度增加,就會慢慢消失,聚合轉化成不同的成分。而茶黃素是在茶葉發酵過程中,由茶多酚逐漸聚合而成,所以根據研究在紅茶裡面比較豐富,如果以台灣茶來說,當然要挑選100%發酵度的紅茶如日月潭阿薩姆、紅玉、花蓮蜜香紅茶等等的紅茶系列,會有比較多的茶黃素,此外,發酵度相對在70%左右的東方美人茶、貴妃紅烏龍等等也會有茶黃素的存在,那發酵度很低的綠茶或烏龍茶的話,幾乎就不會有茶黃素的存在了。所以可以說,茶是個好東西,不管哪一種茶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成分,綠茶靠的是兒茶素,紅茶靠的是茶黃素、茶紅素,都可以抗氧化。所以各種茶可以常常喝、換著喝,對人體的健康一定有幫助,至於能不能預防或是治療肺炎病毒,那就不要太在意,要留待更多的研究來證明了。說不定就算有效,也可能要喝到一個天量的茶才可能達成。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