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日記
共找到
304
筆 文章
-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民備戰新冠肺炎 流行病學家金傳春:寫日記有助社區防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向全民報告新增病例和調查發現,幫助許多人對於疫情調查更有概念,也是指揮中心疫情現況的重要依據。不過流行病學家提醒,疫情調查不可能完美,除了追查感染源,也要了解重症和死亡的危險因子,才能保障眾人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無論調查結果如何,都要邁出下一步,那就是全民動起來,備戰社區感染。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我們現在有點太在乎疫調,其實疫調只能盡量追線索,不可能百分之百,與窮盡力氣去追查感染源,不如放更多心力在可以拯救更多人、保護大部分人健康的事情上。金傳春強調,就防疫策略來說,「不論疫調結果如何,現在就是要準備下一步。」比如針對首例死亡的案19,以及首例重症治療中的案24,目前疫情調查側重在尋找感染源,但其實對於臨床醫療、流行病學來說,去找到重症的危險因子、比對病毒特性,都是對於未來預防和治療很重要的資訊。此外,現在已經有幾起三人以上的家戶群聚,金傳春表示,對於聚集病例的病毒調查,也非常重要,因為在每個人身上的病毒株、發病症狀、發病時間,都會略有不同,根據過去其他病毒裏流行病學研究來看,也會擔心病毒越是變異,可能越容易導致重症。進入社區防疫的階段,除了要力保急診和醫護人員,金傳春建議,全民寫日記會有幫助。金傳春表示,因為疫調很大部分是透過回憶,會有誤差,不可能完美,叫一個人想自己十天前去過哪裡,很難完全想得起來。金傳春說,如果大家每天紀錄自己去了哪裡、見了哪些人,有天若自己的社區發生了群聚現象,需要接受疫情調查時,有這本日記,對於找到社區感染源會很有幫助。因為疫情調查的一大重點,就是要找到共同暴露的地方,找得到,就有機會消除感染源、控制傳播。另外,金傳春也建議,每個家庭也要進行內部討論,如果家人中有人被感染,家庭要盡量維持正常運作,該如何因應才好,這部分也很需要主管機關提出對應的社區防疫政策,家家戶戶才有辦法思考。金傳春強調,現階段就是全民都要動起來了,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說「打了漂亮的一仗」,而現在「硬仗才要開始。」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葉金川罹癌玩性不減「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
人生經歷精彩的葉金川,雖二度罹癌,但依舊活得瀟灑,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活得不亦樂乎,他的抗癌體悟,將收錄於聯合報將出版的「我是醫生 我得癌症」第一本12位醫界名人的抗癌聖經中,看他如何「玩」性不減,戲謔人生。抗癌體悟1/蠻牛花20年學會慢活總是衝鋒陷陣、挑戰困境、烈士般的投入,葉金川回想,從健保局總經理到衛生署長的任職期間,過著「6、10、7」的生活,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10點,1周工作7天。「經過那一段,我就不想再過那樣的生活了。」葉金川不贊成「斷崖式的退休」,淡出後他還是持續工作,只是把工作減量,沒有正式工作的期間就持續寫書、寫文章、四處演講、擔任客座教授,自嘲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調整到現在,「從蠻牛變成慢活」。他到了花蓮,買獨木舟、腳踏車,學習把生活的步調放緩,他任性的咧開嘴笑,得了癌症之後,就更理所當然了,他要做什麼現在誰敢擋?他慢慢的喜歡上這樣的生活,太太張媚也很支持,雖不會游泳,穿救生衣陪葉金川划船;不會騎腳踏車,就負責當司機。一直都以工作為重的葉金川,開始拒絕「6、10、7」的生活,現在每天早睡早起,清晨5點鐘起床,晚上9點上床睡覺。即知即行,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規畫很久,不要等很久,想旅遊就立即規畫與施行,想看孫子就去。他坦言,罹癌之後,確實在心理層面產生變化,他再度審閱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年屆70,體力逐漸衰退,雖然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狂熱的跑,不過當背包客的夢沒有變,他的下本書就是他的慢活日記,記載著他如何學著慢慢老去與活著。抗癌體悟2/存錢不是等著住病房葉金川登山的足跡遍及日本、非洲、馬丘比丘、澳洲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土耳其的亞拉臘山,還到阿拉斯加冰川划獨木舟,完成了因為治療淋巴癌而延宕的紐西蘭高空跳傘,在台灣百岳擁抱群星入夢,自在瀟灑的上流老人生活,讓很多人心生豔羨,更難想像這是癌後病人的生活。人生要存多少錢才能這樣精彩的活著?生活的品質在心態,葉金川解釋,沒有錢出國旅行,可以在台灣環島;沒錢環島,旅途可以騎腳踏車、搭帳篷,不論在哪裡旅遊,基本的東西是一樣的。對於被金錢捆綁著腳步的人,葉金川說,生病之後,他更明白存錢只是一種防衛,錢是讓現在更精彩,不是存錢等著住長照2.0頭等病房,「那不是神經病嗎?」葉金川說,我雖然很窮,但是用不完的,而且我要把我的錢用掉,才不把錢留給「笨兒子」。他笑稱,他總是勸戒雙胞胎兒子,「你們最好趕快拋棄繼承,不要寄望財產,因為我留給你們的可能是負債,你們要自求多福喔」。身為健保局創辦總經理,規畫全國民眾數百億健保費的支用,自身理財概念一定很健全吧?他說,錢夠用就好,錢的重要性不會在很前面,不要把金錢當作人生目標。有了年金,生病了有健保照顧,這樣的準備已經足夠,不要變成下流老人就好。人生到了這個年齡,金錢不是唯一,生命中有比錢更重要的順位,健康、家庭、生活的安排、興趣才是他的追尋。或許是年齡,或許是癌後,他領悟到,生命的價值絕對不是賺了多少錢。抗癌體悟3/不把飲食當痛苦義務「防癌跟預防所有的疾病方式都是一樣的,就是回歸到一般疾病的預防。」而運動就是被證實為最有效的方式,其他還有多蔬果、不菸、不酒、不吃檳榔。葉金川說,聽來老生常談,卻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健康就回到最基本的原則。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葉金川,現在更是規律運動。飲食部分,年輕時,葉金川最愛與朋友們在花蓮小農舍烤羊排、烤牛排、豪邁飲酒,一開喝就是半瓶高粱、一瓶紅酒,現在收斂許多,不喝烈酒,偶爾小酌一下啤酒、紅白酒與香檳。拿手絕活的烤羊排,也不太常吃了。以前不喝茶,現在也改喝茶。雖不再大啖牛排,但是仍舊愛朋友、愛家人,為親愛的人準備豐盛的美食,乾煎鯧魚、醃篤鮮、烤羊排一道道的上桌,他把烹飪當成生活樂趣,但日常生活以原形食物為主,中午的自製便當就是簡單的五穀飯、地瓜與青菜。「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好玩,不要把它當作責任,把它當作樂趣。」興致一來時,葉金川去上烹調課,或是翻著食譜,不斷精進廚藝,他說,不要把飲食當作痛苦的義務。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延伸閱讀: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