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抗癌
共找到
1015
筆 文章
-
-
2021-03-30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防4癌發生 營養師提醒1族群慎食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高麗菜 適合做為減醣飲食高麗菜是小吃攤「燙青菜」常見主角,1份燙高麗菜約100克,熱量23大卡,蛋白質1.3克、碳水化合物4.8克,且幾乎不含脂肪,而膳食纖維1.1克,屬於低碳水化合物的蔬菜,適合做為減醣飲食。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含有維生素A、B群、葉酸、維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抗老化。再者,高麗菜為少數含有維生素U的蔬菜,具有修補黏膜的功效。有助抑制癌症細胞 降低這4種癌風險此外,高麗菜含有吲哚素、異硫氰酸酯,更有助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降低罹患胃癌、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等4種癌症。除了具有抗癌效果,高麗菜還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劉怡里說,高麗菜屬於低膳食纖維蔬菜,加上含有維生素U,因此,不會增加腸胃負擔,還可修補腸胃道黏膜,經常胃痛、牙口不好的老人均可多多食用。不少網友認為,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應該避免食用高麗菜,為此,劉怡里說,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確實不宜飲用以高麗菜為主的蔬果汁,但可以少量食用高麗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腸胃不好可以吃高纖食物? 1重點須知,順便告訴你哪些食物能潤腸
-
2021-03-27 養生.聰明飲食
「廚房藥物」芹菜好處多多 降血壓兼助排便,也能抗癌提升免疫力!
芹菜的營養價值高,有「廚房藥物」之稱,在古代亦稱為「藥芹」。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芹菜具有利尿、降血壓、促進腸胃蠕動之效,且芹菜葉的營養價值更高,建議可適量食用,以增添營養。芹菜營養價值高 但腎臟病患不宜多吃 芹菜含有眾多營養價值,包括維生素A、C、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以及鉀、鐵、鈣等多種礦物質。屬於高鉀、高纖維食材,具有降血壓、助排便的功效;但需要限鉀的腎臟病患不適合多吃。根據研究發現,芹菜中含有「芹菜素」成分,有助於消除體內自由基,可提升免疫力,具抗癌之效。此外,芹菜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也有助提升免疫力,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問題。芹菜葉別再丟掉 營養更勝芹菜莖!然而,在家庭料理中,一般人都只吃芹菜莖而不吃葉,又是為什麼呢?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因芹菜葉有苦味,故常被棄而不食,但其實芹菜葉的營養更勝芹菜莖!芹菜葉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1、鈣質都是芹菜莖的數倍之多,建議可適當食用,以補充營養;例如,烹調前先將芹菜葉以滾水川燙,有助消減苦味,或將少量芹菜葉切碎煎蛋、或放入湯中增添香氣,都可讓料理更添營養。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透過CAR-T細胞治療「救自己」,生出抗癌解藥 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
對付癌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標靶藥物,近幾年興起的「細胞治療」也正在醫界吹起一股旋風,又以透過基因工程改造自己的細胞殺死癌症,堪稱免疫細胞療法中最受期待的發展。台港大學合作 建資料庫台灣大學台成細胞治療中心最近與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針對CAR-T細胞治療臨床資源進行整合與分享,希望累積專屬華人地區的人體資料庫,讓CAR-T的應用造福亞洲患者。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中文名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製造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加設可認出癌細胞表面抗原的受器(CAR),一旦CAR與目標抗原結合,就會啟動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江宜蓁指出,這種治療比較像「自己治療自己」(you are your own medicine),透過抽血,讓分離出的T細胞「出國進修」後重新植入人體,經過訓練的細胞可辨識癌細胞加以對抗,等於自己生出抗癌解藥。T細胞像裝導航 瞄準敵人台灣大學台成細胞治療中心副教授張裕享進一步說明,化療吃掉癌細胞的同時,還可能吃掉健康細胞,CAR-T就像在T細胞裝設自動導航(GPS),不但精準瞄準癌細胞,還可呼朋引伴,叫更多免疫細胞一起對付它們,在醫學研究上,CAR-T是細胞治療的一種,細胞治療又是轉譯醫學的一環,將多年研究用於臨床癌症治療。如何把T細胞抽取出來後還能長出自動導航系統?江宜蓁說,病人一開始需在醫療院所收集白血球,再經血清分離後移植到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細胞工廠進行加工。張裕享補充,通常病人的免疫細胞分離後,會經過培養、活化、轉導及擴增,再輸回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細胞,在此之前,建議搭配化療讓免疫空間清空。一般來說,長出GPS的T細胞需要兩周培養。T細胞植入 可能有副作用當被加強功能T細胞重新植入人體,這段期間病人可能出現細胞因子風暴以及神經毒性等副作用,但隨著全世界對CAR-T臨床治療經驗愈多,目前醫界針對CAR-T副作用已有明確指引,張裕享說:「度過這14天並不難」,重要的是治療後的疾病緩解率與存活率。並非所有的癌症都適合使用CAR-T治療,張裕享表示,目前CAR-T仍以血液腫瘤為最佳適應症,特別是B細胞淋巴腫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為主,更有臨床實驗證實,這兩種疾病的末期患者使用CAR-T的治療效果已比傳統還要好。製程不易 保守年治18人張裕享指出,以台灣為例,每年B細胞淋巴瘤新發個案約2500人,約十分之一,也就是250人需要CAR-T。然而,製造CAR-T細胞並不容易,若利用目前市面上半自動、一站式細胞製成儀器,一個CAR-T製程至少耗時2周,再加上儀器校正和清理,一台儀器兩個月最多製成三個CAR-T,一年保守只能治療18名病患。台大台成細胞中心目前有一台這樣的儀器,香港中文大學有三台。
-
2021-03-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血癌醫師靠「心腫」度治療難關 精神科專家籲病友善用
年齡快40歲的李周憲,是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2003年、大三時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被迫休學,治療過程一度因骨髓移植排斥影響求生意志,最後靠著家人陪伴以及心理諮詢、用藥熬過,如今從病患轉換為醫師,他用自身經驗呼籲病友,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更懷抱希望。李醫師說,當過兩年的癌友,深知癌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對病人、家屬都極具考驗、煎熬,然而,比起18年前的台灣,現在醫療環境在心理腫瘤資源相對完善,臨床上遇過不少病友,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有很多復發上的焦慮,呼籲民眾多利用心腫服務,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癌症治療端的進步,根據統計,蟬聯國內30多年第一大死因的癌症,2013-2019年所有癌別五年存活率已超過五成,然而,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呼籲,「癌患能活得長,也要活得夠好」,心理輔導在癌患治癒過程,角色越來越重要。本身也在馬偕紀念醫院擔任精神醫學部主任的方俊凱表示,20幾年前,癌症病友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已走到癌末安寧照護,隨著大眾對心理衛生的認知提升,目前臨床上求診精神科的癌友約占十分之一。從8、9年前起,各大醫院院多開始設立心理師、心理腫瘤醫學服務,希望癌友治療過程不斷抱持正念,即使不幸末期了,臨床也能做好心理準備,方俊凱強調,「比起外界的心理諮商師,醫院受訓過的癌症心理師,他們更了解癌友。」為了關心癌友身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首度推出「阿咘師」服務,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歡迎找阿咘師幫忙共同對抗癌細胞(Cancer)。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靈性關懷師,民眾也可以透過線上YouTube「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林芝存表示,下一階段將在基金會網站上製作心腫地圖,讓癌友方便查詢,主動利用住家附近提供癌症心理服務的醫療院所。
-
2021-03-26 癌症.抗癌新知
台師大研發新抗癌有機化合物 登上國際期刊封面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姚清發團隊提出新抗癌有機化合物,透過水溶性錸元素催化劑在水中進行反應,打破過往多數有機物僅能於有機溶劑反應的限制,研究成果被刊登於美國化學會發行最新一期的《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 Letters)國際期刊封面,為打造環境友善的有機化學,取得重要進展。台師大化學系印度籍博士後研究生Sundaramoorthi Sarathkumar與Veerababurao Kavala,在姚清發指導下,共同在最新一期「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 Letters)發表研究成果。他們的靈感源自橄欖類植物中的吲哚化合物(indole),因吲哚具抗癌特性,姚清發教授團隊以此為本,使用可溶於水的錸元素催化劑,進行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在水中合成修飾過新的化合物,期待能作為抗癌方式投入使用。研究過程共費時逾一年6個月,Veerababurao Kavala說,水作為溶劑,不僅能減少化學廢料產生,催化劑也可重複使用,對環境汙染小。期刊封面照片以自然海洋與綠色山林為背景,配上化合物的化學式,目的也是傳達環境友善、使用自然資源進行綠色化學的理念。姚清發教授表示,研究化學時,廢棄物汙染一直是個尷尬的問題,這次研究特意不用有機溶劑作為化學仲介(medium),改用水作為媒介,改善化學實驗難題。姚清發也說,有機化學合成其實就是不斷追尋更高的產能,使用水當作溶劑能壓低實驗成本,未來他也希望能與生物相關系所合作,為這項研究進行活性測試,才能確認論文中抗癌化合物的實際作用,評估是否能夠投入藥物實驗。姚清發的研究團隊2019年曾登上《亞洲有機化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封面,其中Veerababurao Kavala在姚清發教授指導下,其論文團隊同年登上《有機化學期刊》(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20年二度登上《亞洲有機化學期刊》封面,研究成果逐漸受到國際肯定。
-
2021-03-25 養生.聰明飲食
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熟知的便當菜「海茸」,因捲捲的外型被網友戲稱為「電話線」,不少人對其口感和味道有所意見,但目前有科學家發現,海茸其實富含一種新型態的岩藻醣,可望有效解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台灣人記憶中的校園午餐或者是外送便當裡總有這麼一道菜,長得黑綠色、捲捲的,呈現出特別的螺旋狀,甚至曾有人謠傳它是蝸牛肉,近日因為漫畫家葉明軒繪出12種「難吃便當配菜」,而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其實,這道菜色的原材料稱之為「海茸」,是一種海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電話線」。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它的價值就僅止於一道午餐菜色而已,也有不少人對於它的口感和味道不甚喜愛,但海茸其實有比這更高的價值所在。2021年3月,致力於食品多醣科技研究的專業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茸有望解決癌症療程中,進行放射線、化學治療時所伴隨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這個成分,讓海茸有醫療價值、不再只是尋常菜海茸,它正式的名稱為「南極公牛藻」,學名是Durvillaea antarctica,是一種褐色的藻類,主要的產地在智利、與紐西蘭南部較寒冷的海域裡。而科學家發現,它能夠解決白血球減少症的主因,是由於海茸內部富含一種物質:「岩藻醣(L-fucose)」。新型岩藻醣,成白血球新力軍岩藻醣一般的來源,來自於無脊椎動物或是藻類的純化萃取,岩藻醣會因為不同來源、製備方式,而有不同的特性,而讓應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各類來源都值得開發研究。海茸可以說是岩藻醣比較新開發的來源,在結構上也是比較新型態的組成。由科學家從海茸中純化分離出來的新型岩藻醣,在環磷酰胺腫瘤治療法(一種化學治療法)中,經由動物實驗發現,可以成功激發造血功能與調解骨髓內的造血環境,並促進動物的白血球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由此可確定此類新型岩藻醣,可以促使人體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有效地提升白血球的生產數量。減緩化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症白血球減少症,是在癌症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併發症。這項併發症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或是讓身體多處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嚴重的話,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也因為如此,能夠讓白血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也就成為抗癌指標最重要的數值之一。而岩藻醣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其低毒性與高純度兩者特性,而備受生醫學界關注,尋求適當的來源、正確的提取方式,成為白血球減少症的一道曙光。供貨量與價格優勢,讓海茸成為抗癌新勢力也因為如此,開發穩定的天然來源,將可能會改寫正在為病痛所苦的人們,科學家目前也還在持續鑽研來自海茸中的岩藻醣該如何發揮更好的功效。不過由於海茸的供貨量穩定、價格便宜,勢必會成為新的一股抗癌勢力。延伸閱讀▶藻渣也能變黃金?水試所在麒麟菜中找到保健新商機▶替代蛋白持續創新!植物蛋白發展最強勢、昆蟲與海鮮蛋白興起▶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n leukopenia of fucoidan from Durvillaea antarctica(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影/韓國瑜談軍校生抗癌:他因大病對生命有不同層次的認知
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本周六將推出「韓先生來敲門」第六集,這次他訪談了一位20歲的國防大學軍校生Henry,Henry去年3月診鼻咽癌4期被除役,讓原本立志成為均人的他痛苦萬分,因為這場大病讓她對生命有了不同層次的認知,幸好有女友一路不離不棄的陪伴,現在他逐漸恢復健康,也與女友開了Podcast頻道「好享簡單」,分享心路歷程。韓國瑜表示,病魔不但讓Henry痛苦萬分、徹夜難眠,治療的過程更是充滿艱辛,不僅皮膚嚴重燒傷、脫皮,吞嚥時也常伴隨著劇痛,導致變得非常厭食,如此年輕的靈魂,因為這場大病,對生命有了不同層次的認知,「當生命只剩下苦澀,他依然能夠克服,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讓我們感受到三個字:了不起」。韓國瑜說,幸好,Henry的女友小綠一路始終不離不棄的陪在他身邊,如今Henry的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他與小綠一起開了一個Podcast頻道「好享簡單」,裡面記錄了Henry一路走來面對疾病的心路歷程,小綠也分享了許多陪伴者的心聲。
-
2021-03-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不中斷 關鍵在營養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療程中能維持體重者,存活率大大提升。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追蹤,可減少副作用。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給癌友的一句話:遇到它就面對它,保持好體力完成治療。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免疫療法 鞏固三期肺癌治療成效
在肺癌分期治療中,第三期肺癌病患的困境,在於擔憂治療後復發,病程可能進入第四期,尤其部分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患。在肺癌治療方式愈趨多元的發展下,以免疫療法「鞏固」抗癌戰績,維持治療戰果,有機會延長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挑戰治癒。挑戰治癒、讓癌症不再復發。新光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徐培菘表示,「治癒」的狀態,是指後續毋須治療,腫瘤也不再復發,是第三期肺癌治療的主力目標,也是與已有遠端轉移、無法治癒的第四期肺癌,在治療上最大的不同。三期肺癌的特殊性,以非小細胞肺癌來說,癌細胞雖未轉移至其他部位,但腫瘤的侵犯位置較大,或癌細胞侵襲超出原有腫瘤部位的淋巴結,某些癌細胞正蠢蠢欲動,企圖往外擴張範圍,因此造成三期肺癌治療的複雜性。但是三期肺癌病患仍有治癒可能,目前根治性療法則以「手術」或「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治療」為主。免疫療法提升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徐培菘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三期肺癌病患,無法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原因包括年紀考量、肺功能差或有其他併發症、腫瘤接近大血管等,手術風險較高,治療雖較棘手,但最新研究顯示,先以根治性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線治療,後續以「免疫療法鞏固治療」,比起傳統治療的病患,疾病無惡化期從約5個月的時間延長近3倍,近5成的病患整體存活時間將近48個月,大幅提升病患存活率。徐培菘說,免疫療法的作用機制,是解除癌細胞的偽裝,活化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來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在提升整體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上有正面影響與突破。●小辭典● 免疫療法癌細胞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正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偽裝,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給癌友的一句話:身心靈全方位積極抗癌,有我們陪你走過陰霾,邁向天晴。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選藥 贏在第一線
為追求更好的抗癌成績,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贏在起跑點,是近年歐美國家的治療觀念。在精準醫療的大傘下,繼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臨床研究證實,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可延緩疾病惡化時間,亦能抑制腦轉移,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趨勢。第一線用藥選擇,關乎病患預後。晚期肺腺癌病患透過基因檢測找出EGFR基因突變,治療上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國外臨床研究證實,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約10至12個月,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8個月。國內健保已於去年局部開放具EGFR基因突變且無腦轉移的病患於第一線用藥給付。不過,第一線治療藥物如何選擇,是初罹癌病患常提出的疑問。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第一線用藥的選擇關乎病患的預後,朝向個人化醫療,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用藥,會針對治療反應率、疾病控制率及藥物副作用等考量,來進行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推進第一線治療新選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率先於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平均約18個月;如採用的是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平均僅10個月,就有五到六成的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亦即抗藥性,此時會再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控制復發。不過,仍有三分之一病患可能因檢測不具T790M基因突變,或切片取樣困難等,在第一、二代標靶治療後無法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因此,第三代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能提供這一群無法銜接第二線標靶治療的病患另一項治療選擇。此外,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約有三至四成會發生腦轉移,病患會出現頭痛、手腳不協調,昏迷等症狀,經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後,因作用於腦部的濃度較高,第一線治療時亦能預防後續腦轉移的發生,並針對已發生腦轉移的病患控制其病灶。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日新月異,抗癌路上,每一步都有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抗癌新紀元 海陸空夾殺癌細胞
抗癌已進入全新時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對抗癌症要用海陸空包圍去轟炸它。」醫界正不斷為癌患尋找新希望,從基因變異找標靶藥物、利用自己免疫力殺癌細胞,甚至使用病毒去感染癌細胞,未來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林欣榮說,醫界正在為癌患找到更多新機會。合併多種療法,已有案例見成效。對付惡性癌症,需要合併多種療法。林欣榮說,以腦瘤中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為例,標準療程的口服化療藥,平均存活期只有六個月,因腦癌複雜性太高,多樣的基因變異,無法以單一標靶藥物治療。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因罹患惡性腦瘤復發兩次,被判定只能再活三個月。2019年底,他到花蓮慈濟接受恩慈治療,除了手術、新藥腦貼片,也使用免疫抗體療法。最近他說,「可以走來走去,還可以教人保護眼睛的衛教。」林欣榮說,現行的治療方法中,可以檢測基因變異,以進行標靶、免疫抗體、免疫細胞治療,或是進行外泌體抗體療法,去除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免疫逃脫。療法多樣化,抗癌永遠有希望。免疫細胞除了CIK激發T細胞外,還有自然殺手細胞的NK細胞,以及樹突免疫細胞的DC細胞。目前花蓮慈濟通過的細胞療法CIK。在未來的抗癌希望,目前眾所矚目的CAR-T免疫細胞,是在T細胞放入基因,協助抓住癌細胞並殲滅,同時喚起更多T細胞或殺手細胞來幫忙。但因製程複雜,治療非常昂貴,約有一成的病人會導致發炎因子風暴。日前傳出感染COVID-19的淋巴癌病患竟癌症痊癒。林欣榮說,花蓮慈濟從2019年起也使用溶瘤病毒幫助病人。這病毒專司攻擊癌細胞,衛福部及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後,第一個病人是五十幾歲的大腸直腸癌末期病人,接連幾次療程,本來只能活三個月左右的病患,至今已存活超過一年七個月。給癌友的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永遠有希望。
-
2021-03-21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骨轉移 有藥物可「治本」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就是骨轉移,許多病患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如同被「宣判死刑」,消極面對。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對付骨轉移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從製造疼痛禍端的源頭下手,調控癌細胞造成的骨骼脆弱,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細胞加速骨質流失,併發病理性骨折。當腫瘤存在體內達到一定時間,癌細胞隨著血液及淋巴系統遊走,就有機會轉移。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癌症當中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以晚期肺癌來說約有四成、乳癌約有六成五至七成五、攝護腺癌則有七成五的病患會發生骨轉移。人體的骨質健康,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的平衡機制。不過,當癌細胞侵襲,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另一方面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長久下來「入不敷出」的情況,將使骨頭疼痛,併發病理性骨折風險,還可能出現高血鈣症,病患會感到食欲變差、便祕、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在骨轉移的治療上,以往會先給予止痛藥,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現在已有更「治本」的骨轉移標靶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骨轉移標靶藥,能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林世強解釋,骨轉移標靶藥物為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地阻斷促使蝕骨細胞活化的訊號,如同截斷電話線,接收不到訊號的蝕骨細胞便會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很多癌症骨轉移在初期缺少明顯症狀,林世強提醒,須隨時注意身體細小變化,例如:腰痠背痛、拿東西沒力氣等徵兆,於回診時告知醫師,安排血液及影像學等檢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給癌友的一句話:勿聽信偏方,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充分與醫療團隊配合,才能有良好的抗癌成果。
-
2021-03-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邰肇玫:從癌症畢業 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
仔細打理化療後剛長出的新髮,整理服裝儀容,看起來神清氣爽的邰肇玫,一開口說話中氣十足:「我一罹癌就跟癌症希望基金會說,來拍我的紀錄片,我來當示範,我答應大家一定會好起來。」積極配合治療,再苦都不掉淚,還幫先生打氣。7年前,邰肇玫56歲,快要進入更年期,經血反而滴滴答答流不停,直到流出一塊手掌大的血塊、看似豬肝般的血凍,她才驚覺「不太妙」,就醫後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三期。「我只知道是不好的東西,切掉就好,沒想到是癌症,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起來耶!」罹癌後邰肇玫積極配合治療,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加上一連串化療,副作用再多、再苦她都沒掉過淚,反而是丈夫哭得最慘。「我先生在職場上呼風喚雨,但在家裡就是好好先生,連女兒都覺得爸爸很弱。」邰肇玫笑得甜蜜,「為了我,他哭好幾次,這嚇到我了,我跟他說會好起來啦!不要哭,要這樣講他才會堅強。」化療期間穿梭病房為癌友打氣,分享化解了病痛。化療期間,邰肇玫頂個大光頭,照樣當志工到病房探視癌友,很多病人看到她,忍不住落淚,「他們看到我,終於看到了希望,因為我走過來了,我知道他們的痛在哪裡。」邰肇玫說,其實當志工分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她就是透過不斷地分享,忘記自己抗癌的艱苦過程。「生命本來就有很多痛苦,每講一次,就過濾整理一次,越講就越不會糾結,講到後來,我能分享的越來越少,因為痛都化解掉了。」邰肇玫也發現,癌症病人百百種,有的不承認自己罹癌,有的會變得驕氣,覺得罹癌就是老大,所有人都要讓著他,這兩種其實都不好。「我唯一一次仗著癌症欺負人,就是欺負木吉他(合唱團)。」邰肇玫大笑著說,當時是她發病後第二年,剛結束化療,和一群民歌手搭遊覽車要到新竹演出,「大家想喝飲料,我剛好坐最前面,木吉他叫我下車買,我就大喊『你們竟然要癌症病人幫買飲料!』結果一群大男人爭先恐後下車跑腿。」化療落髮,變換頭巾帽子;指甲變黑,擦黑色指甲油。她哈哈大笑,「我個性不記仇、不跟自己過不去,有脾氣就發出來,不會把垃圾往心裏放。」或許也因為她的豁達爽朗,讓癌症治療的苦都算不上什麼。化療落髮,她就變換各種頭巾、帽子,戴上大耳環;指甲變黑,她就擦黑色指甲油,展露不一樣的風情,「我就是要漂漂亮亮的出門,就算復發像個不定時炸彈,我照樣好吃好睡。」撐過癌症最危險的前五年,邰肇玫已經算是「畢業生」,她鼓勵癌友「出來當志工好得更快!因為當志工要愛別人,你才會更愛自己,要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而在抗癌過程中,邰肇玫也拿到碩士學位,論文主題就是以自己為例談病人角色,就像她所說的:「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邰肇玫年齡:63歲癌別: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癌齡:7年婚姻狀況:已婚,育有一女經歷:八○年代民歌手,創作歌曲達200多首代表作:《如果》、《奔放奔放》、《心痛的感覺》、《最後的戀人》等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
-
2021-03-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被中斷 最大絆腳石是營養失衡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容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到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尤其,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必須避免。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很多患者礙於人情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則被家人過度關懷困擾不已。因此,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得與營養師討論該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的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則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相較一般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小分子抗癌新藥 僅兩成用藥量 能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國衛院昨日宣布,新藥研發團隊所研發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能有效攜帶連結的藥物到腫瘤細胞,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根據臨床前期的試驗,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僅需兩成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此藥已獲准美國FDA新藥申請,將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這套傳輸系統是以小分子擔任導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用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使治療效果更好。鄒倫指出,由於腫瘤細胞會釋放特定訊號,該藥物能直接辨識並作用在不同腫瘤上,因此除了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外,目前試驗也發現對肝臟、腦部和肺部腫瘤都有不錯的抑制效果。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張俊彥表示,過去雖也有其他抗癌藥物傳輸系統,但主要是以抗體來辨識腫瘤細胞的抗原,再結合藥物殺死腫瘤細胞,然而因為腫瘤細胞很聰明,可能會「脫掉」抗原,導致抗體無法找到而失敗。相較於抗體等大分子的傳輸系統,這次研發的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度高,製作成本較低,並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更具優勢。DBPR115已完成技轉且完成臨床前試驗,今年1月15日通過美國FDA新藥(IND)申請,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也正申請國內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國內首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
2021-03-14 癌症.抗癌新知
【名家專欄】洪素卿/余苑綺癌症再復發! 醫師:「免疫評分」有助預測復發風險
為了孩子努力抗癌多年,余苑綺不久前卻傳出腸癌二度復發,因肝轉移就醫治療。究竟什麼樣的癌症特別容易復發轉移?有沒有哪些指標可以參考?醫師表示,除了傳統病理分期之外,近年「免疫評分」等診斷輔助指標,不僅可以更準確評估復發風險高低,還可藉此規劃精準化療策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風險,可大略以傳統病理分期來區分。以余苑綺發現時的第三期為例,復發風險大約有三到四成。如果是第二期、復發風險約莫兩成到三成,一期大概是一到兩成。 不過,期別相同、復發風險也會因為是否存在相對不好的因子,而有高低差別!以第二期為例;若患者腫瘤細胞分化比較差、腫瘤侵犯到周邊組織,或有神經、淋巴血管的侵犯,或治療前有腸道阻塞、腸道穿孔,手術時取得的淋巴結數量低於十二個,其復發風險也就相對高。 同樣的道理,即便都是第三期患者,也會因為淋巴結轉移與侵犯深度的程度不同,影響其復發風險。 王照元教授指出,目前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第二期患者、或是第三期患者,在手術之後會施以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期降低復發機率。 一般來說,第二期患者以口服化學治療為主。至於第三期患者則以注射式化學治療為標準療法,但療程究竟是三個月還是六個月?過去未有共識。 但近年新的診斷輔助工作「免疫評分」問世後,屬於高免疫評分的第三期腸癌患者,建議應該要化療滿六個月。 「免疫評分」是什麼?王照元教授指出,免疫評分就是取腫瘤核心跟侵犯端組織,看看腫瘤內部跟其邊緣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透過公式計算、得出免疫評分高低。此一評分不僅可預測復發風險、也可以用來作為病人是否接受化學治療,或是化療療程長短的依據 他表示,基本上,如果二期患者免疫評分高、尤其是低風險除群,可以不用化學治療;三期病人如果免疫評分高、則建議應該要接受完整六個月化學治療。因為臨床研究顯示,免疫評分高的第三期大腸癌患者接受完整六個月化療確實可以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這對還在工作的中壯年患者真的很重要!畢竟這群患者除了治療疾病的時間外,還需要工作維持家計。若是需要常常接受化療,可能對其平常工作會有很大影響。而透過免疫評分,醫師可以告訴病人,你的免疫評分這麼高、真的要做滿六個月化療!」 為什麼免疫評分與治療有效性相關?王照元教授指出,患者接受化療時,不僅要靠化療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患者自我的免疫細胞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興起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就是透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一起協同殺死癌細胞。而免疫評分也相當於為此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 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建議將免疫評分列為第二期與三期腸癌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後,高醫也成為國內首先將免疫評分作為癌症患者標準醫療檢測選項的醫院。 王照元教授表示,免疫評分有助於大腸癌第二、三期患者決定是否化療、以及化療療程長短。「雖然大腸癌的化療副作用已不像其他癌症那麼強,但是難免還是遇到民眾會害怕。甚至寧可一個月花幾十萬接受另類治療、也不敢到醫院正規醫療。」若能以傳統病理分期輔以免疫評分這類指標,醫病充分溝通,不僅民眾可以減少不需要的化療、不傷身體,對健保來說也可以節省支出。 他強調,「the right drug for the right patient at the right time」「適當的藥、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病人!」近年,癌症治療已經走向精準醫療,不只是免疫評分, 醫院也陸續引進各類工具, 希望可以為患者更精準、更精緻地擬定不同期別不同癌別的抗癌策略。 【延伸閱讀】 .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腸癌免化療?! 不靠偏方,靠免疫評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 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
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今年的新專輯發表會上,拋下罹患乳癌的震撼彈,嚇壞眾多愛她的粉絲們。「這個病根本就是像一個老師一樣,一直在教我很多的事情。」朱俐靜溫柔的說著自己罹癌過程,沒有否認、沒有憤怒、沒有憂鬱,有的只是自我省思:「如果我的生命裡面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就會一直用我原來的模式,少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朱俐靜說,自己是在前年底連續1、2個月感到體力變差、身體痠痛,休息也無法改善,就醫才發現罹患乳癌,當下她只是淡淡的問醫師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聽醫師的話乖乖配合。治療期間,她的心情才開始有起伏,會隨著藥物副作用忽上忽下,「腿的皮膚出現蜘蛛網狀的紅疹,時有時無,當時對任何小事都很介意」。罹癌後,她曾情緒低落,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因為帶病工作、無法預期身體狀態,錄製歌曲的表現不如預期,「以前會很懊惱因此延宕團隊的進度,會逼自己一直重來,從天亮錄到天黑,錄到完美為止;生病後,大家都很體諒她,狀態不好就Let it go、乾脆去吃飯或休息,不給她壓力,就是這樣舒服的狀態與心情,讓隔天的錄音反而很順利。」她也因此感受到需要幫助與接受幫助,原來都是一種愛的表現,不再凡事逼緊自己。學會不拿過去為難自己、不凡事都跟之前做比較,想通之後她的心情轉好很多。「以前都以手邊的事優先,想一氣呵成做完,吃飯休息都可以忽略,連搭車都不敢睡,怕醒來要重新開嗓。」就是這樣的硬撐,讓身體終於吃不消。朱俐靜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發現自己其實內在壓力大卻總是習慣忽略,「壓力揹久了,就忘記它其實滿重的。」癌症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她聽到了,也給予回應:開始放慢腳步,不再工作滿檔,飲食只吃原型、新鮮食物,也透過靜坐冥想跟身體對話。正如她新專輯內的歌曲「不完美的完美」、「不夠好也可以」,朱俐靜在收歌時聽得淚流滿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不夠好沒有不可以,而且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好還要更好,生病就像老師一樣,教會她重新看待人生。「當本質不是那麼完美時,感受完不完美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你決定賦予100分的意義跟感受,它就是一種完美。我期許自己繼續保持覺察,今天狀態好,也不保證明天會好,所以在每個當下把握機會,抓住重要與想要的,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計劃。」朱俐靜笑的甜美,發自內心的覺醒,讓癌症這件舉足輕重的事,對她已然雲淡風輕。朱俐靜也坦言,從沒想過癌症這件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沒有家族史、飲食也一向克制,而且還年輕,唯一忽略的是沒有定期健檢,也因此她特別呼籲年輕人,別忘記健檢的重要性,也別忘記適時的放鬆身心,別等到身體抗議了,才千金難買早知道。朱俐靜給癌友的一句話:「壓力揹久了,會忘記它其實滿重的,不要凡事逼死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若欲瞭解更多朱俐靜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朱俐靜小檔案年齡:39歲癌別:乳癌癌齡:1年婚姻狀況:未婚學歷:德明大學資管系畢業經歷:超偶第三季總冠軍代表作:存在的力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7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大病患餐點鳳梨入菜 助消化抗癌預防心血管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吃鳳梨挺農民,院長陳自諒表示,中醫大新竹附醫住院病患餐點,預計將當季的鳳梨加入循環菜單裡,如鳳梨苦瓜雞、鳳梨拌木耳等,讓入住的患者同樣能品嘗到鳳梨的酸甜好滋味;住院病患可以直接到護理站或跟營養師訂餐,就有機會品嘗到好吃的鳳梨料理。營養師黃琳惠表示,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 100 公克的鳳梨熱量 53 大卡,纖維 1.1 公克,富含維生素 A、B 群、C 等,其中維生素 C 含量是蘋果的 4 倍。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可分解蛋白質,幫助嫩化肉質,縮短肉類烹調時間,但鳳梨酵素在口中會少量分解舌頭表面細胞的蛋白質,因此許多人吃鳳梨會有「割舌頭」的刺痛感。黃琳惠指出,吃鳳梨對人體有許多益處,鳳梨富含纖維,其中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在腸道中能幫助水分吸收、促進腸胃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而鳳梨酵素有助於蛋白質分解,飯後適量食用能促進消化及吸收,可減少腹脹及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鳳梨中的生物類黃酮可以減緩發炎反應,而動物實驗證實鳳梨酵素可減少腫瘤的形成及腫瘤大小等,能夠減少癌細胞產生,降低罹癌風險;鳳梨酵素還能分解纖維蛋白及血管內膽固醇斑塊,並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具抗凝血及降低動脈血管栓塞的益處,適量食用可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黃琳惠也提醒,吃鳳梨雖益處多,但有4大族群要注意,胃潰瘍患者應避免空腹食用太酸的鳳梨,避免刺激胃部不適;糖尿病患者食用應注意份量,因鳳梨屬於中高升糖指數的水果;腎臟病患者淺嚐 1到2 片即可,避免讓鉀離子攝取過量;而極少部分的人對鳳梨酵素過敏,食用後會有頭暈、嘔吐、腹瀉、紅癢等症狀。
-
2021-03-05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邰肇玫: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 才能幫人打氣
仔細的打理化療後剛長出的新髮,整理自己的服裝儀容,看起來神清氣爽的邰肇玫,一開口說話中氣十足:「我一罹癌就跟癌症希望基金會說,來拍我的紀錄片,我來當示範,我答應大家一定會好起來!」7年前,邰肇玫56歲,快要進入更年期,經血反而滴滴答答流不停,直到流出一塊手掌大的血塊、看似豬肝般的血凍,她才驚覺「不太妙」,就醫後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三期。「我只知道是不好的東西,切掉就好,沒想到是癌症,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會好起來耶!」。罹癌後,邰肇玫積極配合治療,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加上一連串的化療,副作用再多、再苦她都沒掉過淚,反而是丈夫哭得最慘。「我先生在職場上是呼風喚雨的,但是在家裡就是好好先生,連女兒都覺得爸爸很弱!」邰肇玫笑的甜蜜,「為了我,他哭好幾次,這嚇到我了,我跟他說會好起來啦!不要哭,要這樣講他才會堅強。」化療期間,邰肇玫頂個大光頭,照樣當志工到病房探視癌友,很多病人看到她,忍不住落淚,「他們看到我,終於看到了希望,因為我走過來了,我知道他們的痛在哪」,邰肇玫說,其實當志工分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她就是透過不斷地分享,忘記自己抗癌的艱苦過程。「生命本來就有很多痛苦,每講一次痛,就過濾整理一次,越講就越不會糾結,講到後來,我能分享的越來越少,因為痛都化解掉了!」邰肇玫也發現,癌症病人百百種,有的不承認自己罹癌,有的會變得驕氣,覺得罹癌就是老大,所有人都要讓著他,這兩種其實都不好。「我唯一一次仗著癌症欺負人,就是欺負木吉他(合唱團)」,邰肇玫大笑著說,當時是她發病後第二年,剛結束化療,和一群民歌手搭遊覽車要到新竹演出,「大家想喝飲料,我剛好坐最前面,木吉他叫我下車買,我就大喊『你們竟然要癌症病人幫買飲料!』結果一群大男人爭先恐後下車跑腿!」她哈哈大笑,「我個性不記仇、不跟自己過不去,有脾氣就發出來,不會把(情緒)垃圾往心裏放」。或許也因為她的豁達爽朗,讓癌症治療的苦,都算不上什麼;化療落髮,她就變換各種頭巾、帽子,戴上大耳環、指甲變黑,她就擦黑色指甲油,展露不一樣的風情,「我就是要漂漂亮亮的出門,就算復發像個不定時炸彈,我照樣好吃好睡!」撐過癌症最危險的前五年,邰肇玫已經算是「畢業生」,她鼓勵癌友「出來當志工好得更快!因為當志工要愛別人,你才會更愛自己,要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而在抗癌過程中,邰肇玫也拿到碩士學位,論文主題就是以自己為例談病人角色,就像她所說的: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癌症就是生病而已,只是治療久一點,跌一大跤,爬起來就好了。」若欲瞭解更多邰肇玫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邰肇玫小檔案年齡:63歲癌別: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癌齡:7年婚姻狀況:已婚,育有一女學歷:文藻語專、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佛光大學傳播管理學碩士經歷:八0年代民歌手,創作歌曲達200多首代表作:《如果》、《奔放奔放》、《心痛的感覺》、《最後的戀人》等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2-27 新聞.活動快訊
【活動預告】想看什麼資訊,元氣網歡迎您「點菜」!抽皇嘉特級初榨橄欖油、日日抗癌便當食譜!
您關心哪些健康保健訊息,元氣網歡迎點菜~元氣網長期以來跟大家分享許多健康資訊,即時時事新聞、新冠肺炎防疫資訊、料理影片、食品與養生、疾病預防與保健、癌症預防與癌友故事分享、生活智慧、專家直播互動....,致力於傳播健康資訊給讀者。也希望讀者能跟元氣網分享您認為哪類資訊對您最有幫助,或是希望未來能多增加哪種主題,只要在「元氣網」臉書粉絲專頁,活動貼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就有機會獲得就有機會獲得「皇嘉特級初榨橄欖油」乙瓶/500ml/價值1360元(共計10名)、「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抗癌成功的人都這樣吃!」食譜書(共計3名)【贈獎活動】◎活動方式:於貼文留言處寫下您關心哪些元氣網的健康保健訊息。◎活動時間:2021/02/26-2021/03/01◎活動贈品:‧「皇嘉特級初榨橄欖油」500ml/價值1360元(共計10名)‧「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抗癌成功的人都這樣吃!」食譜書 (共計3名)◎得獎公布:2021/03/02下午抽出贈品介紹「皇嘉特級初榨橄欖油」:https://www.wko.com.tw/地中海飲食榮登世界最佳飲食寶座,其中關鍵就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所有的油品中,佔有數一數二的地位。皇嘉Oro Bailen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在全球橄欖油比賽連年獲獎,深受眾多米其林主廚喜愛,更榮獲更西班牙王室首肯,成為唯一指定御用橄欖油品牌,是安心烹飪、生酮生飲、油醋涼拌的首選。「日日抗癌常備便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385濟陽高穗醫師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抗癌權威,行醫逾40年,動過4000台以上的癌症手術,他經歷數十年的調查與研究後,終於發現真正能抑制體內癌細胞的「濟陽式抗癌飲食法」!之後,他更將這套飲食法貫徹至便當菜中,只要按這套方法製作便當,就能透過飲食吃進健康,在生活中輕鬆抗癌。
-
2021-0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在死亡面前,你的迷惑就不再是迷惑啦!」養生專家陳月卿,曾把工作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婚後,家務佔據了許多時間,令她不禁想「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念頭一起,先生蘇起就被診斷出肝癌。於是,家庭變成她人生的頭等大事,為了幫助蘇起抗癌,陳月卿天天在廚房忙來忙去,研究食譜,時間一久,丈夫的身體由虛弱無力,被調養得豐潤有精神!而她對婚姻的疑惑也消失殆盡。陳月卿今年66歲,皮膚嫩滑,圓潤有光。她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養生專家,更是位成功幫助老公抗癌的妻子。 回想這28年來,陪伴蘇起抗癌的心路歷程,陳月卿感恩地說:「癌症,是包裝得很醜的禮物。」這個醜陋的禮物,除了替她與蘇起帶來健康,還有幸福的婚姻。 當癌症來敲門,重心從工作轉向家庭 1991年,記者出身、服務於電視台的陳月卿,獲得美國夏威夷文化中心的傑佛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美國與亞洲記者研討交流計畫,這是個提升格局視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卻在此時,她突然得知42歲的蘇起,肝臟長了腫瘤。 「先生要我繼續參加完課程,我悄悄打給醫生,才知道肝長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馬上飛回來陪他開刀…當時很害怕,認為這是天大的噩運。」 當時,夫妻倆結婚2年,才剛經歷了小產的打擊,兩人的生活腳步也還未調整和諧,癌症就來敲門,「當年我38歲,在他得肝癌前,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第二才是家庭,後來順序完全對調。」 蘇起的肝腫瘤有10幾公分之大,且當年的醫療不如今日發達,「醫生說,肝癌年復發率高達50%,5年存活率不到15%,許多肝癌患者就算開了刀,還是沒挺過來...。」 但她鄭重地告訴蘇起:「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腫瘤割掉了,現在起,我們要重新開始!」於是她發揮記者的專長,廣泛蒐集健康養生相關的資料,替先生做術後保養、調理身體,為了那15%的存活率努力衝刺。 研發好喝精力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 她首先找到國外醫師亨利‧畢勒所寫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這本書,書裡提倡:飲食習慣所累積的毒素,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敗壞,首要之務是減少大魚大肉,尤其是過度烹調的食物。 於是,她開始分配各類飲食的比重,兩人餐盤上的肉變少了,蔬菜多了,口味也更清淡,「雖然我先生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就是逐次、逐量減少。而我身體原本也差,是個藥罐子,我們陪著彼此改善飲食。」 後來她接觸到美國安‧威格摩爾博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主張天然食物能幫助對抗癌症,尤其要將食物磨碎了更有益。於是,陳月卿開始利用各種天然食材做成精力湯給蘇起喝。 一開始,蘇起總是捏著鼻子、勉強喝下精力湯,陳月卿心裡打起了鼓,想著「慘了,這樣捏鼻子喝,一定不會喝超過兩周。食物不是仙丹,一定要長期喝才會有效果!」 後來她又翻閱到派屈克‧奎林的著作《用營養擊退癌症》,才找到讓精力湯不濾渣也好喝的方法。 「精力湯要打得綿密、纖維細緻就會好喝,而且不要過濾,濾渣過後,精力湯的營養素剩下1/8。我本來有胃痛的老毛病,開始養生後,這個毛病逐漸消失,而且精神與皮膚都變好了。」靠著天然精力湯,她與先生越喝越健康。 蘇起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定期追蹤之外,配合生活習慣改變,這28年來,肝癌都沒有復發。 吃得營養還不夠,心態正面才是關鍵 除了吃得營養、健康,抗癌還有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心態要正面。因此,陳月卿從不把先生當病人,兩人也從來不談疾病,而是把重心放在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一起努力,病患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很重要。當時肝癌死亡率高,但他會想『多健康一天,就是多賺到一天』沒有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兩人心態都非常正面,但畢竟蘇起罹患的是癌症,家裡難免還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抑鬱氛圍。 於是,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最後,本就喜歡孩子的她,決定再次嘗試,替這個家帶來生機。 「結婚不久時我流產,他罹癌後我又流產了一次,但後來我不放棄,終於懷了女兒,後來還懷了兒子,全家充滿新生氣息。」 她幸福地說,當年她與蘇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門口擺著的可愛小鞋,就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好幸福喔!」 ▲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圖/陳月卿臉書) 癌症是人生禮物,健康快樂一次找回來 陪伴蘇起抗癌近30年,陳月卿感觸很多。「養生是回報最多的事情,因為健康會帶來快樂,全家就會跟著幸福。」陳月卿甜笑說,現在她每天早上喝的那杯精力湯,是曾經不愛進廚房的先生做的,「現在他會幫忙洗碗、打精力湯,以前他是不做這些事情的!」 蘇起罹癌前,她曾為了家務分工不均的情況,不斷思索婚姻意義。沒想到,因為癌症來敲門,人生繞了一大圈後,現年近70歲的蘇起不只更健康,還會幫忙做家事;而陳月卿多年前為了照顧先生,無法專心衝刺事業,現在卻也因為癌症,讓她另闢一條助人的事業道路。 陳月卿除了寫書、演講,告訴大家精力湯的好,身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她,更透過基金會的課程等資源,幫助許多罹癌的病友和家屬。她說,有許多癌友控制住病情後,還回來基金會服務呢! 「有位90幾歲的伯伯,看起來才70幾歲,說跟著我這樣吃,身體變健康了,握住我的手溫暖且有力,收到這些回饋,我真的很開心!」 回首28年助蘇起抗癌的歷程,陳月卿想要提醒大家,人生選擇有很多,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健康,選擇健康,絕對是最有回報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勇敢克服惰性,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陳月卿、蘇起的抗癌4妙招:1.當個聽話的病人: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若須做重大決策,建議參考2位不同醫師的意見)2.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盡量食用原型食物,遠離加工食品,並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運動。3.保持正向心態:保持正面、輕鬆、積極的態度,不要過度害怕。4.尋求心靈寄託:例如家人情感支持、宗教寄託等,只要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以嘗試。原文刊載於2019年08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它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24 養生.抗老養生
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但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一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 這些維生素D食物多攝取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一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不過,冬季天氣陰冷時,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建議,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同時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其中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進而調節免疫功能。此外,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抗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因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 延伸閱讀: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余苑綺前年生完第二胎兒子後發現直腸癌復發,且癌細胞已經擴散,但為母則強的她撐過化療及開刀,順利度過難關,正打算復工,卻傳出她又被檢查出2度復發,經紀人透露,余苑綺在過年前一天到醫院例行回診,發現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當下心情受到不小打擊,但她為了年幼的2個孩子,仍打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療程,令人心疼。余苑綺抗癌路十分艱辛,經紀人表示,原本幫余苑綺談好10個通告邀約和5支業配等工作,不過因為余苑綺如今癌細胞復發,必須先做3個月的化療,若化療狀況不佳,可能還要開刀,預計要經過5個月的療程時間,因此工作必須先暫時喊停,廠商也都能體諒她的身體狀況,目前還是先以健康為重。
-
2021-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經實驗認證!一張圖看懂該多吃的防癌食物金字塔
七種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營養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維他命、礦物質,是建構人體基礎的必須營養成分,稱為「五大營養素」。此外,食物纖維因能促進消化系統運作,目前已確立其第六營養素的地位。不僅如此,一九八○年代以後,又新增了第七營養素,也就是「植化素」。植化素是植物來源的抗氧化物質,富含於蔬菜、水果和豆類等食材中,可在人體內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避免遭受活性氧攻擊,因此有助於預防癌症和生活習慣病。植化素和前六大營養素成分相同,即使攝取量不足也不會引發缺乏症狀,不過,植化素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具體來說,β- 胡蘿蔔素、番茄紅素、花色素苷也是植化素的一種,在飲食療法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油拌炒番茄的番茄紅素、紅蘿蔔與南瓜內的β- 胡蘿蔔素,及青花菜與青椒內的葉黃素,皆可提高體內吸收率,也是最適合這類植化素的烹煮方法。想抗癌,一定要認識防癌食物金字塔一九九○年,美國的癌症死亡率日益升高,情況愈趨嚴重,美國的國家癌症研究所針對有效預防癌症的植物性食品進行研究,推動「防癌特製食品計畫」(Designer Foods Project)。將食物分成幾個類別,依照抗癌效果高低順序排列,發表了「計畫性食品金字塔」(Designer FoodPyramid)。位於金字塔愈頂端的食物,預防癌症的效果愈好。濟陽式飲食療法結合許多抗氧化物質和維他命,可改善新陳代謝,活化淋巴球與白血球,以達到提升免疫力的目標。不過,若因為營養豐富,就大量攝取位於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效果也不如預期。關鍵在於必須食用各種食材,攝取均衡營養。事實上,根據二○○七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研究,若只著眼於β- 胡蘿蔔素的健康功效而大量攝取單一營養素,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作者簡介濟陽高穗1970年從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的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J. C.湯普森教授門下),研究胃腸激素領域。回國後歷任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副教授、東京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東京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2008年11月起,擔任西台診療中心院長及三愛醫院研究所所長。目前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 本文摘自《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日日抗癌常備便當》作者:濟陽高穗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02/25《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
2021-02-21 名人.葉北辰
身心紓壓/召開家庭協議 聽見失智照顧者的需求
從抗癌鬥士到諮商心理師,分叉路口的兩端因為罹癌這件事有了交會。一副娃娃臉的葉北辰,從高偉的身材很難看得出他是一位有18年抗癌資歷的淋巴癌癌友。他是在研究所時發現接近心臟部位有不明硬塊,經檢查確診罹患淋巴癌第三期,隨即展開化療與放療。仗著年紀輕,葉北辰一度以為自己痊癒,戰勝惡疾,沒想到才短短兩個月,癌症復發,葉北辰說,當下他才驚覺,「原來癌症是會死人的。」從抗癌到心理諮商,同理心讓他成為心靈捕手。越靠近生死線,葉北辰積極治療,人生轉彎。他說,曾以為人生軌跡就是讀完碩士再攻博士,接著到大學謀職教書。但抗癌路上,葉北辰遇見周遭更多的癌友,因為同理心使然,他成了第一線工作者。先是在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擔任諮商師,並至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進修,直到兩年前,他成為自由工作者,將觸角擴及失智症、慢性病等,參與心理腫瘤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個案諮商以及接受企業邀請演講,成為陪伴許多病友、家屬的心靈捕手。面對兩大疾病癌症與失智症,葉北辰說,照顧者無不面臨同一種處境,那就是「照顧者的需求總被放在後面的序位」。他們或者需要面對家人的不諒解或質疑,或是對自我要求過高。他曾赴朋友家協助輔導一對老夫妻,妻子因罹患失智症導致妄想,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先生不堪壓力,不時抱怨「已經照顧得這麼辛苦,還被懷疑找小三?」聆聽家屬的心情,照顧兼顧紓壓,路才走得遠。葉北辰認為,在高壓的照顧情境下,照顧者的需求應該被大家聽見,因此建議召開家庭協議,透過這個「儀式」,聆聽每一位家屬的心情,尤其是越不肯開口的家屬,越要引導、鼓勵他講話,或是避免某些家屬的意見被打壓。在udn╳WaCare開設的線上照護live課程系列,葉北辰引領的主題「照顧紓壓」已成為人氣王,包括「家人漸漸不是原來的他,該怎麼面對調適?」、「別再說加油-減輕照顧者壓力小技巧」等。舉例來說,針對照顧者的每一個難題,提供多個具體的步驟或方法,讓照顧者一一嘗試,葉北辰表示,失智症者的情緒變化較大,照顧者可以多試幾遍,有效的技巧就多多使用。「都是為你好」,照顧者的好意可能變病患壓力。葉北辰表示,除了家屬對照顧意見不同之外,有時照顧者與病患也會有紛爭,例如病友常會抱怨自己都生病了,還常被照顧者監控飲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照顧者則會認為一切都是為了愛。葉北辰建議,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不同,他開玩笑說,如果大家公認100公斤是過胖,有一天世界改變標準,120公斤才稱為胖的話,原來100公斤的人瞬時都不再是胖子了。也就是說,要過得健康或不健康在於每個人的信念,他建議面對患者不健康的習慣時,照顧者不妨引導他想像一位他所嚮往的健康人物或情境,有了這個信念,患者比較容易落實在生活細節。4技巧 撫平照顧情緒照顧自己的情緒是照顧的第一步,可善用四項技巧幫助照顧者轉換照顧情緒。1.人際資源開家庭會議討論照顧分工,盤點原生家庭、兄弟姊妹、伴侶、子女等家庭樹系統。2.補位生活任務因照顧無法兼顧原本事務,有沒有人幫忙補位,如接送小孩的工作。3.善用網路資源、社區資源4.練習自我肯定寫出3個與自己有關的正向形容詞,例如樂觀、認真、積極、幽默、願意做等。每晚靜心思考今天哪裡做得好?接下來問自己如何辦到的?試著讓做得好的東西被挑出,自我肯定。葉北辰影音課程https://bit.ly/34KSgtQ
-
2021-02-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成功的人都吃什麼?日名醫教你抗癌飲食8重點
1.盡可能減鹽攝取過多鹽分會傷害胃黏膜,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且細胞的礦物質比例也會失衡,不只會引發胃癌,也是導致各種癌症與生活習慣病的原因之一。料理時不妨善用高湯、辛香料、醋或檸檬等食材,盡可能不用鹽。不僅如此,鹽漬品、魚漿製品、火腿和香腸等加工食品也絕對要忌口。2.控制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少吃牛羊豬目前已知過量攝取牛、豬、羊等家畜的脂肪,也會提高罹癌風險。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其他的動物性蛋白質也會增加罹癌機率。癌症患者在改善體質之前,除了禁止食用家畜之外,雞肉也要挑選,只能吃雞柳或去皮雞胸肉;魚的部分只能吃新鮮的白肉魚或青背魚,但分量不能太多。3.大量攝取新鮮的無農藥蔬果蔬菜水果富含多酚、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等植化素,可有效去除致癌物質「活性氧」。此外,還含有許多有助於提高代謝的維他命、礦物質與酵素,因此一定要多吃蔬果。為了避免營養流失,生吃無農藥或低農藥蔬果是不錯的方法。若打成蔬果汁,也不要一次打太多,新鮮現打的飲品最營養。4.多吃含胚芽穀物、豆類和芋薯類米與麥的胚芽部分富含維他命B群、維他命E、抗氧化物質木酚素、植酸,與食物纖維等有效改善癌症的營養素。主食最好改吃可充分攝取上述營養素的糙米與胚芽米。此外,豆類和芋薯類也含有大量維他命、食物纖維,大豆更是富含具有抗癌效果的大豆異黃酮,建議每天食用。5.多吃乳酸菌(優格)、海藻類、菇類優格中的乳酸菌可促進腸內好菌的生成,發揮抗癌作用。建議每天攝取三百公克原味優格。此外,海藻類富含褐藻醣膠、菇類富含β- 葡聚糖等免疫促進劑和食物纖維,每天都應積極攝取。6.攝取檸檬、蜂蜜、啤酒酵母人體的代謝機制會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等能量物質,為了促進代謝,每天都要攝取富含檸檬酸的檸檬。優質蜂蜜含有大量維他命與礦物質,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啤酒酵母也是補充胺基酸和優質蛋白質的必要營養素。7.料理時選用橄欖油、芝麻油和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的脂肪酸含有大量亞麻油酸,過量攝取容易致癌或罹患生活習慣病。癌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上述食用油,改用富含油酸的橄欖油、芝麻油和菜籽油。橄欖油與芝麻油經過加熱也不易氧化,最適合用來烹煮菜餚。8.多喝天然水,並戒菸及戒酒水分是身體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治療癌症的飲食療法也要注重飲用水的選擇。應避免飲用添加氯與氟的自來水,盡可能選擇乾淨環境的井水或湧泉水等天然水,或是選擇市售的天然礦泉水。酒精會傷害胃壁,在症狀改善之前絕對不可飲酒。不只是癌症患者,吸菸對身體健康百害無一利,也要戒除。作者簡介濟陽高穗1970年從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的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J. C.湯普森教授門下),研究胃腸激素領域。回國後歷任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副教授、東京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東京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2008年11月起,擔任西台診療中心院長及三愛醫院研究所所長。目前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 本文摘自《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日日抗癌常備便當》作者:濟陽高穗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02/25《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