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名人.相性幸福
搜尋
性行為
共找到
471
筆 文章
-
-
2020-09-13 新聞.健康知識+
丁允恭不戴套反怪女方不吃藥,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傳授這招
近來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劈4女、逼前女友墮胎新聞上遍各大新聞版面,引起許多人的撻伐,被網友罵爆渣男;甚至因性行為時不愛戴保險套,要求前女友做子宮避孕器手術配合其喜好,並要她吃避孕藥增加避孕率;但前女友還是懷孕,而首度發現她懷孕時丁表示「妳和妳的孩子會成為我人生阻礙,要是有妳們,我的人生就毀了,妳要看著我毀掉嗎?」以這樣的理由逼前女友墮胎3次。對此網路紅人「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在臉書發文撻伐:一個懼套丁,釣出一堆事前藥的盲目信徒,試圖把墮胎責任推給女記者。呃,嗯,啊,手法之拙劣,看不下去。美國的 Planned Parenthood 機構在全美各州有設立醫療中心,也有在校園推廣性教育,我受過他們的人員培訓。培訓過程中,不斷被提醒保險套的重要性。單論避孕有效率、CP 值、方便性,最高的還是結紮(99%+ 且永久)。能與結紮媲美的,是保險套 + 事前藥組合套餐。Planned Parenthood 列出各項避孕方法的有效率,保險套是 85%,事前藥是 91%。6% 的差異固然重要,懂數字的人都知道要選擇前者。但是,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以懼套丁的案例來說,最大問題不是避孕,是他除了女記者,也與前妻及其他女子存在親密關係。美國國中生都知道,當有 multiple partner 時要做什麼?要戴套啊啊啊啊啊啊啊。渣渣如 Ross、資深玩家如 Joey,還知道要戴套。堂堂一總統發言人,怕套怕得要死。女記者該做的是隨身攜帶保險套,盯著懼套丁戴好戴滿。與渣渣打砲,防病防毒防懷孕缺一不可。只談避孕不談前者,是模糊焦點。戴套是三者皆可顧,事前藥辦不到,事後藥更是不智的選擇。可惜這些都是後話。在她第一次被迫墮胎後身心俱疲,連工作都受影響。她的精神狀況欠佳,最後遭到整個媒體業的封殺,慘澹離開她喜愛的產業。當一個女子受到如此折磨判斷力下降,還將避孕責任歸咎於她,好意思?女性已一肩扛起生育風險和痛楚,若被渣渣感染性病治癒率又低於男性,憑什麼連避孕都是女方責任比較大?只負責射精的生物卻能瀟灑脫責?「妳要保護好自己啊」,保護好自己就是盯緊渣渣做到他該做的,而不是什麼責任都包山包海。事前藥發展到第四代,相對安全許多,還伴隨著各種調理好處。But,藥就是藥,它不是保健品,不然為啥它需要處方簽?何況保健品吃多了,還會有問題呢。服用前還請洽詢醫師,切記切記!避孕方法小整理:1.避孕率最高的是結紮(99%+且永久)。2.事前避孕藥有91%的避孕率,若再搭配85%避孕率的保險套,避孕率能媲美結紮。3.雖然保險套的避孕並非百分百(85%避孕率),但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4.而目前事前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對女性的身體危害相對安全許多,但畢竟是「藥」,食藥署提醒,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
-
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學辭典/女性尿道炎這樣預防
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會到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分,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
-
2020-09-11 科別.婦科
不可忽視的生活醫學!女醫說免治馬桶用對 尿道炎byebye
免治馬桶被認為是有人類以來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要享受免治馬桶帶來的潔淨與舒爽,請檢視你的使用習慣,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從自身經驗協助許多女性,以下是她的分享:大概20多年前,新婚之際,我發現小便尿柱變細、有點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蜜月膀胱炎,但停止夫妻生活,多喝水、少憋尿後,還是常覺得小便時不太舒服。仔細回想婚後生活,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使用免治馬桶」,這也意外開啟我重視免治馬桶正確用法的生活醫學之路。娘家只有傳統馬桶,丈夫家有新裝潢的免治馬桶,過去如廁單純用衛生紙擦拭,便便後都會擦拭三趟,但自從開始使用免治馬桶,便便完還是會先擦拭再沖洗,但擦拭的次數直接減少成一次,「剩下的兩次就偷偷交給免治馬桶清洗。」從事預防醫學多年,強調人生病或不舒服,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需回頭檢視生活中可能蘊藏的風險因子。婚後開始出現小便不適等症狀,我逐一排除掉新生活壓力、少喝水及蜜月膀胱炎等因素。家裡新裝的免治馬桶浮現在腦海中,女性陰道、尿道、肛門距離不到五、六公分,若便便沒有擦乾淨,即使沖洗方向再準,也容易噴濺到陰道或尿道,而造成細菌感染。「不是免治馬桶不乾淨,只是使用方法不對。」當初我停用免治馬桶,過幾周後尿道炎果然不再發生。因為有這樣的生病經驗後,我開始注意到門診中反覆性尿道炎或陰道炎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慢慢去了解她們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發現大家都會忽略沖洗前擦拭的重要性。這20年間,「我在從事協助一些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進行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時,也會衛教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意外中還幫助很多家庭修復。」有些女性朋友,常常小便有微量潛血反應及微量白血球,反覆受尿道炎、膀胱炎或陰道炎所苦,症狀得以改善;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妻子們,也不再懷疑出外經商的丈夫有小三或不當性生活。我在診間認識一位非常喜歡用免治馬桶的太太,最近看到她的小便報告正常,我好奇她是否停用免治馬桶,結果她說,沒辦法不用,因為太喜歡沖洗乾淨的感覺了,但她發明一個方法,她用衛生紙遮住陰道、尿道,再將會陰部上拉,四濺水花就會被衛生紙邊邊接住,為「會陰部」增加保護罩。曾有個外派日本的OL,不解為何在日本工作期間反覆陰道感染,直到我提醒她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她才恍然大悟,為何每次回台灣派駐的三個月期間,陰道發炎就會康復,原來是與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有關。「很多人以為沖洗很乾淨,但女性受限很多,要擦乾淨再沖,才是比較安全的。」過去對於預防尿道或陰道發炎,會提醒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會陰部細菌跑到陰道、尿道,且不要過度沖洗陰部。而正確使用免治馬桶也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尤其現代女性工作整天坐著易長痔瘡,生完孩子常更嚴重,痔瘡長得像花,造成藏污納垢,沒有擦拭就沖洗,細菌容易飛濺。建議女生大號後若要使用免治馬桶,沖洗前一定要擦拭乾淨,有明顯痔瘡者,應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再用免治馬桶烘乾;雖然小便無菌相對無風險,未擦拭就沖洗也可能將會陰部皮膚上的細菌沖入尿道或陰道,因此女性千萬不可不擦拭污穢物就直接使用免治馬桶沖洗。●林美秀.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院長.專長:抗老化功能醫學.興趣:逛街、健走、親近大自然.經歷:安法診所預防醫學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健診中心主任●疾病檔案:女性尿道炎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私下至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份,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09-08 性愛.性愛後遺症
七夕深夜陰莖折慘叫 醫師:要特別避免這些姿勢
七夕濃情密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卻接到一名因為性交過於激烈,造成陰莖折斷的病例,讓竊喜的夜晚以慘叫及疼痛收場,醫師提醒,要特別避免某些性交的姿勢,像是女上男下的騎乘姿勢,最容易發生類似的意外。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表示,陰莖勃起靠的是海綿體組織充血,海綿體外包覆一層相當緻密的纖維組織稱之為白膜,陰莖勃起時血管充血就好比輪胎充氣一般,白膜則充當類似胎壁的功能,將血液侷限在白膜內側,從而達到膨脹變硬的效果。董聖雍説,人類陰莖內並沒有骨頭,所謂的陰莖骨折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實是白膜因為外力撞擊破裂,造成血液從破口流出,就如同輪胎漏氣一般,海綿體的壓力便瞬間下降。臨床上白膜破裂幾乎都是性交所引起,特別是一些特殊體位如騎乘式等女上男下的姿勢,若不小心撞擊力道過大壓力集中在陰莖上,便可能發生慘劇,通常病人會聽到清脆的破裂聲,緊接著伴隨劇烈疼痛、勃起消軟,並伴隨皮下瘀血及陰莖彎曲向受傷的對側,形狀就如同茄子一般。董聖雍表示,若是發生白膜破裂,最重要的便是及早前往醫院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緊急進行手術修補,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錯過治療時機。受傷後需至少6周嚴格禁止任何性行為,使受傷的陰莖組織得以修復,經過治療後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重享魚水之歡。常見的併發症則包括勃起硬度不足,白膜組織纖維鈣化形成斑塊造成疼痛,以及陰莖彎曲以致行房困難等,需要保持追蹤以便日後進一步治療。董聖雍提醒,性愛雖然美好而刺激,仍應保持適度的節制,減少嘗試粗暴的行為以及特殊的體位,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
2020-09-07 性愛.性病防治
疾管署:無法排除感染0風險 故使用「幾乎」表微乎其微
對於感染者21條回覆,發起人與醫師仍有相關疑義部分。衛生福利部疾管署表示,感染者穩定用藥且病毒量測不到6個月以上狀態,雖無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予其伴侶之案例發生,但在統計上,無法排除其風險為0,故使用「幾乎」的字眼,表達微乎其微,但非絕對不可能發生;而在文宣單張出處方面,則建議當個案有相關疑義時,可向主治醫師或其愛滋個案管理師就健康狀況進行專業諮詢。疾管署表示,有關公共網路政策參與平台之提案,於附議階段通過後,依規定須於「2個月內」完成回應(即9月6日前回應),衛福部於收到提案成案後即依程序評估、研議,並於時限內回應目前辦理與參採情形,所以並無任何考量,其他提案亦有「提早」回應之情形。而在「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上,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據目前國際數個研究報告顯示,感染者穩定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且維持病毒量測不到狀態至少6個月以上,並無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予其伴侶之案例發生,但傳播風險之95%信賴區間估計上界(upper bounds)雖然極小但仍大於0,在統計上無法排除其風險為0,故使用「幾乎」的字眼,表達微乎其微,但非絕對不可能發生。而這部分也在日前召開的愛滋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會(權障會)上,經專家討論後取得最大共識。而在U=U單張文宣未有文獻或出處部分,疾管署回應,該文宣目的主要係向愛滋感染者強調穩定服藥的重要性,使病毒量維持在測不到狀態之好處,以利防治;另使一般民眾瞭解「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的概念,並推廣愛滋去歧視。疾管署表示,參考文獻屬醫學專業,標明文獻出處或引用來源,實務上對感染者及民眾幫助有限,甚可能因不諳醫學專業而導致誤解,而各方研究及病毒量測不到的定義亦會與時俱進。建議當個案有相關疑義時,可向主治醫師或其愛滋個案管理師就健康狀況進行專業諮詢。
-
2020-09-06 科別.泌尿腎臟
健康醫點靈/預防憋尿發炎 多喝水多上廁所
上班族常因工作忙而憋尿,容易導致尿道發炎,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表示,女性因生理構造關係,求診病患比例遠大於男性,除了透過藥物治療,他建議改善飲食跟生活習慣,多喝水多上廁所,讓尿液排掉細菌,減少感染的機率。吳佳璋說,就診病患10名病患中僅1名男性,女性因身體構造差異,尿道只有4公分;男性尿道有18公分,細菌進入時間較慢,透過排尿就排出細菌,憋尿發炎的機率也因此降低。另外,出門在外女性較不容易找到廁所,也會因公廁環境髒或排隊等太久憋尿,容易被細菌感染,導致膀胱發炎,症狀包含下腹部疼痛、小便灼熱、血尿等,有類似症狀要以抗生素殺菌,7到10天的療程可痊癒。吳佳璋建議,除以藥物治療,更要搭配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多吃維他命C含量多的蔬菜水果,可以減少細菌產生;蔓越莓果乾、蔓越莓錠等可讓膀胱內壁平滑,減少細菌附著,適合服用。衣著部分,不要穿太緊、太悶熱的褲子,最好穿較寬鬆的衣服;想增強免疫力要睡眠充足、多運動,讓代謝變好,就可減少感染機會。吳佳璋也提醒,性行為也可能造成女性泌尿道感染,肛門的細菌會透過性行為感染尿道,不論性行為前後都要先沐浴,多喝水增加排尿,可減少一半以上的發炎機會。
-
2020-09-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
享受性愛歡愉之後,該如何避免懷孕而當上「意外」爸媽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黃品臻藥師,為大家說明事前、事後避孕藥的正確服用方式。(1)事前避孕藥 事前避孕藥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與「黃體素」,藉長期穩定服用,使女性體內維持一定濃度的荷爾蒙:當雌激素濃度偏高,卵巢便不會排卵;當黃體素濃度偏高,子宮頸黏液會增加,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而與卵子結合。事前避孕藥需長期、穩定服藥才能達到效果。每天定時服用1顆,睡前或與食物併服可減少嘔吐、噁心感。在藥品包裝方面,可分為21顆裝與28顆裝:21顆裝全數含藥,連續服用21天並停藥7天,再開始下一週期的避孕藥。28顆裝適合記性較差者,部分含藥、部分不含藥,先每日連續服用含荷爾蒙的藥錠,再服用無作用的錠劑,不必停藥。首次開始使用時,可於月經出血第一天開始吃,連續服藥7天後,才具避孕效果,頭7天內仍需同時以其他方式避孕(如保險套)。無藥日期間(停藥7天或服用無作用錠劑的日子),因少了荷爾蒙的維持,子宮內膜會剝落、月經來潮。無藥日結束後,不論經血停止與否,都要從第29天起開始新的服藥週期。萬一忘記服藥怎麼辦?若延遲時間未超過12小時,想起後立刻補服,下次再回復正常的服藥時間;若延遲超過12小時,此時避孕效果可能降低,在想起時補服前一次漏掉的劑量,當天的藥量仍按時服(想起當日需服用2顆),之後依正常時間、劑量服藥。若曾漏服超過2小時,補服藥品後,未來7天內需採額外避孕措施。(2)事後避孕藥如果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事後避孕藥可分為兩代:第一代高劑量黃體素(Levonorgestrel)、第二代黃體素受體調節劑(Ulipristal acetate)。第一代Levonorgestrel建議在性行為後72小時(3天)內服用,第二代Ulipristal acetate建議在性行為後120小時(5天)內服用,愈早服用避孕成功率愈高。事後避孕藥僅對當次性行為有保護作用,不建議在同一經期內重複服用事後避孕藥,以免擾亂月經週期。不論事前或事後避孕藥,皆屬醫師處方藥,若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障礙、乳癌等情形,不宜以避孕藥作避孕方式。食藥署提醒您,女性的受孕能力原本就會隨著年紀而下降,若服用避孕藥多年之後又突然計畫懷孕,很有可能會因為年紀或其他因素影響受孕機會,且避孕藥的種類繁多,劑量也不同,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04 性愛.性福教戰
性愛要不老,照九九乘法做就對了
活得久、活得健康,這是每個中老年人追求的養生目標,在性生活方面,中醫及西醫看法相同,中醫師建議,不房勞過度,不耗腎傷精,才能延年益壽。泌尿科醫師則認為,中年之後,性愛不要勉強硬撐,建議定期檢測男性荷爾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邱淑娟指出,變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關鍵有三,分別為「脾胃虛衰」、「腎氣虛衰」及「陰陽失調」。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都倚賴脾胃供給,如果脾胃虛衰、功能異常、供給減少,人當然容易變老。至於陰陽失調,也就是體內陰陽不平衡,這也容易變老。在腎氣虛衰方面,生長發育衰老與腎氣關係密切,腎氣如能保持強盛,就不易變老,連變老的速度也較緩慢,壽命較長;如果腎氣衰弱,就會提前老化,連帶影響壽命。如何保有充沛的腎氣?邱淑娟認為,過了65歲以後,應該「戒房勞」,以免房勞傷腎、耗腎傷精,建議每個月性行為頂多三至五次,千萬不要超過上限。高雄義大醫院大昌分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則提出男性「九九」乘法口訣,50多歲時,9乘5等於45,也就是每4個星期做愛5次。到了60歲,則是9乘於6等於54,每5周做4次。70歲以後,9乘7為63,也就是6周做愛3次。王起杰說,男性荷爾蒙的高低,與性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年紀大了,應該減少性行為,但如果少做,甚至不做,除了影響兩人感情,還可能造成攝護腺結石,造成排尿障礙。王起杰列舉造成男性荷爾蒙下降的五大因素,包括三高疾病、缺乏運動、經常熬夜、壓力沉重、飲食過於清淡等。建議老年男性不要因為擔心膽固醇而不吃魚貝、蝦蟹、牡蠣等帶殼海鮮。養生延壽六大祕訣1.勤運動:養生需適度運動,安逸少動,將降低身體機能,容易罹病。2.暢情志:保持神智安寧、性情舒暢,則能少生疾病、身體健康。3.慎起居:起居有常,不要過度勞倦,應盡可能做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4.重視睡眠:睡得少乃老年人大患,建議睡飽七小時。5.戒房勞:避免房勞過度,才能延年益壽。6.節飲食:吃飯時間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飽或過餓、不過冷或過熱。邱淑娟強調,生命雖有規律定數,但要想活得好、活得久,就應該勵行上述六點,做到養能合道,就能成功養生。
-
2020-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拿大防疫新宣導:性行為要戴口罩
加拿大衛生當局今天呼籲,性行為時應戴口罩以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傳染,並表示最安全的性行為選項就是「自己來」。法新與路透社報導,加拿大首席公共衛生官譚詠詩(Theresa Tam)在聲明裡說:「疫情期間,性行為要考量的面向比較多,尤其是在家沒有親密伴侶或伴侶是感染高風險群的人。」聲明表示,雖然體液接觸而染疫的機率很低,但和新伴侶發生性行為,確實會因有接吻等親密接觸而增加染疫風險。身為醫師的譚詠詩表示,和外人發生性行為或伴侶是染疫高風險群時,應「避免接吻、臉部近距離接觸、性愛時配戴口罩覆蓋口鼻」,並在發生性行為前觀察自身與伴侶是否有可疑症狀。她並表示,民眾應「限制飲酒或服用其他藥物」,確保與伴侶彼此都有清醒頭腦做出「安全決定」,而風險最低的性行為選項就是「自己來」。截至9月1日,加拿大累計12萬9425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9132人染疫病故,近9成患者已痊癒,目前每日的新增病例已遠低於高峰期。
-
2020-09-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心理學家:大腦會感到厭煩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作者布魯斯•胡德】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在一項受測人數超過四千五百人的研究中,認同時間勝過金錢的人要比反之者多很多。這樣的結果實在奇怪,因為在各種調查中,受訪者若有選擇,通常寧願有更多錢而不是更多時間。當然,金錢勝過時間的現象也符合過去一百年間消費主義成長的趨勢。我們以為自己想要更多錢,但如果真的訪問通勤的上班族,他們會說自己寧願有更多的時間。或許他們厭惡的是日復一日乏味的通勤,但以金錢報酬來安慰自己,相信它能帶來更多的快樂。我們以為更多的金錢會讓我們更快樂,因為我們可以買更多奢侈品,但我們真正應該珍惜的其實是時間的可貴。很多人以盡可能多賺錢為人生目標,因為他們相信金錢就是快樂的祕訣。一九七○年代約有一萬三千名大學新生參與研究,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為什麼上大學。最普遍的答案是為了以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賺更多錢,不過那些自評為更重視物質的學生,二十年後平均來說對自己的生活更不滿意,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較高。這項關連性研究顯示,那些最終擁有財富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人們常以為經濟成功是快樂的根源,但事實並非如此。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為什麼我們不懂得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一只想要得到更多?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把焦點從快樂轉到我們的大腦如何做決定。先來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判斷的基本原則。其中一個原則就是相對論。相對論不僅是愛因斯坦描述宇宙時空的基本物理定律,也是地球生活最重要的組織原則。所有生物都根據相對比較的原則運作。即使是我們腦子裡最基本的單位,也是相對論的機器。大腦是一套複雜的處理系統,它會把資訊分成不同的電脈衝活動,再經由腦細胞的網絡傳播,由此詮釋所接受到的刺激並產生我們所體驗到的思想與行動。透過這套複雜的大腦網絡,我們的身體可以和世界互動。腦細胞神經元透過不同的放電速度來進行資訊編碼。如果我們可以透過擴音器聽到單一神經元傳送的電力,聽起來會有點像測量放射線的蓋氏計數器,一開始是斷斷續續的爆裂聲,然後在接收到值得注意的訊息時,就會發出像機關槍一樣噠噠噠的聲響。資訊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被處理,然後依據活動分類儲存在大腦裡。不過神經細胞的閥值(threshold)會隨著時間與活動不斷重複而改變。如果相同的訊號不斷送進來,最終放電的閥值會改變。換言之,大腦會學習。神經元網絡因此需要更大的刺激才會再產生反應。當我們重複體驗後,會逐漸感到習慣或厭煩,所以我們天生就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喜歡能夠引起我們興趣的新奇事物。由於大腦會感到厭煩,所以我們才會想要去尋找各種不同的新鮮體驗,從可以刺激神經元的簡單感官體驗,到豐富多樣的人類活動,譬如複雜的購物行為。不論體驗如何,我們永遠都在尋找新的東西。新奇是消費者不斷尋找新產品的誘因之一。我們想要最新最酷的東西,因為我們對手上的東西已經感到厭煩,我們想要不一樣的。廣告商想破頭凸顯商品「全新」或「進階」絕非偶然,因為唯有這樣消費者才會買單。我們腦子裡的注意力系統也會被新的獎勵吸引,讓我們產生想要和渴望。不過就像大部分體驗一樣,我們的快樂也會疲乏。一旦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會開始搜尋下一個最棒的東西,陷入這種所謂「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的循環。即使是最刺激的經驗,我們也有厭倦的一天。許多物種的性慾都會因為重複的性行為而降低,雄性特別明顯。而新奇可以引發「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所謂柯立芝效應就是當新的性伴侶出現時,性慾與性行為能力可以重新提振。這種效應是色情產業如此發達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可以提供似乎取之不盡的新人來滿足性衝動。柯立芝效應的由來是,有一次柯立芝總統伉儷到農莊旅行,夫人觀察到一隻公雞頻繁地交配,隨從告訴她小公雞每天會交配數十次。據傳,柯立芝夫人說:「等總統過來時,把這件事情告訴他。」聽完這番話後,總統問說:「每次都是同一隻母雞嗎?」對方回答:「噢,不是的,總統先生,每次都是不同的母雞。」於是他吩咐說:「把這件事講給夫人聽。」
-
2020-08-29 科別.婦科
精液沾到陰部就會懷孕? 沒在開玩笑!婦產科醫師拆解NG避孕法
中國情人節剛過不久,很多人早就在此刻,與有情人一起遙望千世銀河,良辰美景的氣氛讓人心情愉悅與放鬆。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歡愉情緒下,如果剛好是排卵期,相對平時受孕機率就會增加,往年臨床經驗來看,情人節後前來檢查懷孕女性的確會上升。 心情好氣氛佳受孕率增加 情人節懷孕潮臨床有案例郭安妮解釋,相對男性,女性相當注重過程,晚上跟男朋友或先生一起先吃個飯,再來看個電影或影片,也可能在某個地方逛一逛,當心情放鬆身體也會開始準備,私密處可能會有種熱起來的感覺,敏感部位會逐漸充血,等著接下來「做功課」時間,在臨床或研究都有發現,類似狀態下如果正處排卵期,受孕率會增加。燈光美氣氛加環境下,如果情緒超越了理智,有可能「做功課」的準備就不是太完全。郭安妮提醒,男性並非在高潮時才會分泌精液,而是在剛開始行為時,就可能有微量釋出,高潮時達到最大量,所以全程戴保險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全程戴,加上女性身心都準備好,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受孕機會。當感覺戰勝理智 要找醫生越快越好郭安妮說,如果是適婚或已婚女性,已經準備好迎接未來寶寶到來,發現自己有些不一樣,就可以先用市售驗孕棒確認一下,假使呈現好消息,就可以到婦產科檢查,是否真的懷孕。而胚胎著床位置,醫生必須確認在子宮內或子宮外,待一切狀態良好,就可以開始補充額外營養,例如葉酸,能夠協助胎兒神經發展。但反觀沒有懷孕計畫,或未成年女性,在一時情緒下沒讓男伴全程戴保險套,郭安妮提醒,千萬不要購買非法來源藥品或偏方,越早就醫婦產科醫師能夠挽救的機會就多一些,就醫時婦產科醫師會給予避免受孕藥物,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能有95%,24至48小時下降至85 %,48至72小時則大幅降低至58%。 體驗愛滋味全程要戴套 精液僅沾到陰部就可能會懷孕 另外,有些男伴就不愛戴保險套,女性會算排卵期或要求體外射精,郭安妮也說,臨床曾有以為自己是月經,在沒有保險套下與男友性行為,結果是排卵期出血,就診時已經懷孕;也有案例只是陰部沾到男友精液,實際性行為都不太算有,就診時也是懷孕了,雙方幸福結婚,但因前置胎盤剖腹產,孩子出生時處女膜仍完好。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在體驗「愛」滋味時,也別讓自己與伴侶暴露在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中,請與伴侶落實全程戴套之安全性行為及進行愛滋篩檢,讓浪漫有愛無礙。疾管署表示,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仍有約12%感染者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愛滋病,截至7月底,我國愛滋新增通報感染人數為843人,是自2012年以來同期最低,其中新通報感染者以15歲至34歲年齡層為主(占67%),感染危險因子以不安全性行為主(占85%)。有性行為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 有感染風險行為每3至6個月篩檢1次疾管署強調,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持續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其他性傳染疾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事前避孕藥傷身體? 10情況要問醫師再使用 長期吃避孕藥,小心得青光眼
-
2020-08-27 科別.婦科
私密處容易飄出異味?醫師教你從分泌物顏色辨別是哪種感染
健康版Ⅹ元氣網推出元氣醫點靈現代科技進步,卻也造成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愈來愈多。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醫點靈」專欄,邀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生活中最實用的保健知識,透過文字與影音,教導大家可以輕鬆簡單的過日子,樂享元氣滿滿的健康生活。炎炎夏日,氣候濕熱,女性容易有私密處的難言困擾,該如何保養、預防,才能讓私密處保持乾爽、避免泌尿道感染?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傳授「夏日女性私密處保養術」。夏天是女性泌尿道感染高峰期,私密處保養非常重要,如果保養不當,容易飄出異味,出現陰道搔癢、灼熱、刺痛等不適感,引起泌尿道感染發炎。如何正確保養私密處?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強調,首要做好私密處的清潔工作。小便刺痛、有灼熱感許多人因為憋尿、水喝太少,導致泌尿道遭細菌或黴菌感染發炎。蔡可欣指出,女性尿道長度只有3~4公分,稍有不慎會陰部細菌很容易從尿道進入膀胱,引起急性尿道、膀胱發炎,患者會感到下腹脹、痛,出現小便刺痛、有灼熱感、頻尿或血尿等症狀,出血量多,甚至有寒顫、發燒等症狀。抵抗力低 易感染「憋尿」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危險因素,蔡可欣表示,夏天流汗多,從泌尿道排出的尿液會比較少,加上喝水量不足,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提醒女性朋友,平常要多喝水外,更不要過度憋尿,大約2至3個小時上一次廁所,把膀胱的水分或尿道附近的細菌排掉,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避免私密處感染的清潔一定要做好。」蔡可欣說,如果內褲沒有常換洗、沒有認真洗澡,身體的局部清潔不徹底,又睡眠不足,抵抗力會降低,就會增加感染的機會。溫水沖洗「由前往後」如何正確清潔保養私密處?蔡可欣認為,宜採用最自然的方式,以清水沖洗會陰部,但沖洗可不是亂噴一通,建議應「由前往後」沖洗,且盡量用溫水或稍涼的水從前往後沖,輕輕的把一些分泌物或黏液沖掉即可,提醒不要沖洗到陰道裡面。若是私密處飄出異味,大部分都是泌尿道遭細菌或黴菌感染所引發,蔡可欣說,通常是在人體抵抗力低、睡眠不足、比較疲累,或長褲穿太久、悶太久等情況下,會造成細菌或黴菌的孳生,進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發炎。但有少數人則可能是伴侶問題,經由性行為導致病毒細菌的傳染。清潔劑不可洗陰道內部市售很多私密處清潔品,如何選購與使用?蔡可欣認為,這些私密處專用清潔劑都是外陰部沖洗液,不可沖洗陰道內部,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使用的。有些女性習慣使用陰道灌洗劑,但陰道屬於弱酸性,若經常使用灌洗劑可能會破壞其酸鹼值,建議不要隨意使用。從分泌物顏色辨別病菌感染• 黴菌感染:出現乳黃色分泌物,私密處會有搔癢感。• 細菌感染:出現黃綠色分泌物,私密處飄出魚腥味。• 滴蟲感染:出現泡沫狀分泌物,泌尿道有灼熱感。私密處保養叮嚀• 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 選擇棉質且寬鬆褲子或穿著裙子。• 運動後先清洗、更換乾爽的衣物。• 適量補充益生菌或蔓越莓錠等保養。• 勿過度沖洗私密處。• 定期更換衛生棉、護墊。• 分泌物不多時,盡量不用護墊。• 多喝水降低感染機率。
-
2020-08-23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不共用牙刷、刮鬍刀 防再染C肝
基隆市李先生曾有C型肝炎病史,10幾年前施打干擾素治療後痊癒,他近日感到疲倦、肌肉痠痛並伴隨發燒,覺得應該只是小感冒,就醫檢驗發現再度罹患C肝。衛福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可斌指出,C肝主要是透過血液接觸感染,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等多項行為時都有可能發生,必須注意衛生習慣。李先生接受抽血後,驗出血液中C肝抗體呈陽性,且含有大量C肝病毒核糖核酸,醫師判斷是再度感染C肝。醫師經過綜合評估,建議他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治療期程約8至12周,與注射干擾素相比,副作用較低且痊癒率提高許多。張可斌說,C肝主要透過血液接觸感染,不會經由飛沫或飲食傳播,例如使用未充分消毒的工具刺青、穿耳洞、針灸等,或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以及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醫療人員在執行醫療處置時,未採取預防措施等,都可能受感染。張可斌說強調,C肝高風險族群務必要定期追蹤,如過去或現在是靜脈注射藥癮者、曾接受未經篩檢C肝抗體的血液製劑或器官移植者、洗腎患者、愛滋病患、醫療工作人員或其他可能接觸到血液的工作者(如刺青師)、C肝感染者所生的子女或性伴侶是C肝痊癒者。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舉弱男很受傷/提不起 放不下 別忽略熟男的玻璃心
案例故事:45歲的阿明(化名)是汽車業自營商,創業十年來狀況穩定,但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收入大減,顧及員工生計,讓阿明失落感與壓力甚大。加上結婚六年的妻子將過育齡、非常想有小孩,在雙邊壓力下,阿明出現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除了精神狀況變差,床笫間的事更沒性致,過程常無法「硬起來」。阿明在妻子的陪同下就醫,經泌尿科醫師轉介至精神科醫師後,確認阿明為「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在開立助眠藥、充分休息、改善伴侶關係後,勃起狀況逐漸改善,「陳伯」早上也來找他了。身心疲累難啟齒 家人多關心泌尿科與精神科醫師呼籲,男性年過40後,因身體逐漸老化、飲食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伴侶溝通等多重因素,容易出現勃起功能、泌尿道障礙,建議家人給予支持並陪伴就醫,確認是生理還是心理因素造成,才能對症下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身為枕邊人與子女,不一定洞悉丈夫/爸爸的心境變化,也可能沒發現其體力下滑、情緒不穩、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甚至已進入更年期,影響「下半身」功能出現狀況,且難以啟齒。失眠情緒不穩 容易失去自信男性接近更年期時,因男性荷爾蒙下降,會出現睡不著、情緒不穩、性功能減退、性欲下降、甚至海綿體老化而無法提槍上陣;另外,心血管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勃起障礙。此時男性會對自我充滿質疑、不安、惶恐甚至有「玻璃心」,但因顧及雄風,大多不敢說出口。他說,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不少,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因素,與健康息息相關。器質性主要影響因子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以及菸、酒、藥癮與不良飲食等,其中年齡是顯著的預測指標,年齡愈高愈容易發生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心因性主要影響因子則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如作息差、晚睡、容易焦慮緊張、錯誤的性認知、不良的性經驗以及伴侶關係品質不佳等。器質性因素 糖尿病最常見張宏江說,器質性因素會依症狀對症下藥,例如更年期睪固酮低下,會補充男性荷爾蒙藥物或針劑;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則會給予降血糖等藥物改善;若與攝護腺肥大相關,則遵循藥物或手術治療。但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其中最常見的是糖尿病,占臨床就醫患者三成。他曾收治一名50多歲肥胖男患者,自述某一天起突然性功能變差,就醫檢查才知有第二型糖尿病。因糖尿病會影響神經,使感應功能變差,血管容易阻塞,而使充血功能下降,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經開立降血糖藥物、要求減重三個月後,該患者勃起功能障礙改善,重拾親密關係。心因性因素 可轉身心科調整如果是心因性因素,則可能交由精神、身心科醫師接手。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性行為表現會影響到男性自我肯定,只要有一點不順,無論是無法勃起、持久或早洩,都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知怎麼跟人求助,出現焦慮、失眠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施佳佐說,常有從泌尿科轉介過來的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男性患者,並以45到65歲中年人為多,與45歲以下年輕人相比約為2比1。而心因性得對症下藥,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三面向釐清,若為生理上作息差、晚睡所致,通常會開給助眠藥物並適當休息改善;若為心理上的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等,會開給抗憂鬱藥物,並加上心理諮商來改善;若為夫妻間、職場上等關係衝突或是家庭環境導致,則會透過關係協調改善。如前述阿明的案例,在釐清原因加上藥物後,即有明顯改善。泌尿科醫師提醒放鬆身心 別老想著「全壘打」俗話說「飽暖思淫欲」,施佳佐說,性是人類必須,男女關係並非每次都要做到「全壘打」,即便失敗一次也不要一直糾結、想快速「克服」。生殖系統偶爾也需要休眠,此時男性可先休養生息、充分放鬆,睡得好後,身體狀態自然轉好,「達陣」機率就會變高。別把一次的挫敗當成全部,有時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年過50歲 定期做泌尿道檢查張宏江說,「性功能=健康櫥窗」,男性年過50後,每年都應找泌尿科醫師檢查攝護腺、泌尿道、內分泌是否異常,甚至找出早期癌症,以便及早治療。女性若發覺枕邊人提不起性致、出現問題時,也應勇敢提起,鼓勵另一半並陪同就醫,以免難以啟齒而延誤治療。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衛生棉、棉條,女性月經來還可使用「月亮杯」 該怎麼正確使用及清潔保存呢?
女性朋友們每個月遇到生理期來報到時,除了使用衛生棉及衛生棉條之外,還可選擇列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的月經量杯(俗稱月亮杯),可放在陰道中用來收集經血喔!食藥署提醒,對於曾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的人,不適合用月亮杯,此症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急性病症,可能有突然性高燒(超過38.9度)、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烈日灼傷般的紅疹、肌肉痠痛、紅眼、喉嚨痛及身體感到虛弱,若在經期當中使用月經量杯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刻取出並請婦產科醫師診治。月經量杯使用方式⑴請評估個人狀況及經血量選擇合適的規格。⑵僅限本人使用,請勿與他人共用。⑶請勿在性行為時使用,月經量杯不具避孕功能,也無法預防性傳染病。⑷徹底清潔可重複使用。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保存及使用期限請詳閱各產品的使用說明書。⑸請務必於使用月經量杯前徹底清潔您的雙手,每日以清水清洗杯體2次以上(依個人經血量,將月經量杯取出清潔,最多12小時須清潔1次),同時請小心指甲不要刮傷陰道,以降低感染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可能性。⑹感染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者,請勿使用。⑺使用前如有任何醫學及婦科的疑慮,請諮詢專業醫師。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及保存►生理期間請以清水及中性清潔劑清潔。►生理期前後以煮沸法各消毒1次,以滾燙熱水煮滾7分鐘。►消毒完畢後,自然風乾,建議以透氣材質的布袋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照射。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食藥署自106年起,已開放藥商於郵購買賣通路販賣月經量杯,在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月經量杯為醫療器材。二看: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品名、藥商名稱、製造廠名稱、製造廠地址、保存期限」等完整標示。三會用:使用前請務必詳閱使用說明書並遵照指示使用。若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或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請立即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 2396-0100。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01 性愛.性福教戰
外遇不是從性器開始,這件事才是關鍵!童嵩珍:兩個人的性愛很好,一個人也行
性方面如果很壓抑,就容易看人很不順眼;荷爾蒙協調,身體才會舒暢、精神才會好。有不少夫妻一旦願意打開心房,慢慢敞開自己、享受姿勢,就像『重新結一次婚』,恢復感情,甚至感情比過去更好。「最後他們都哭了,原來過去給的『愛』,都不是彼此要的......」十多年前就力排眾議、專注於性議題研究的童嵩珍,不知協助了多少性生活不協調的夫妻破鏡重圓,伴侶重新恩愛如昔,只因護理背景的她,看到了個案的辛苦,來自身體,也來自心裡。於是,她前往歐美國家取經,走了一條孤獨的路,成為臺灣少見的「性治療師」。 「我的個性是,覺得對的事就去做,有困難就去處理,我相信我能克服。即使遇到許多難題,我不覺得我辛苦,我覺得是幸運的人,有這個機會讓自己不斷成長。」 性生活要圓滿,女人需要「被愛的溫度」 曾是護理師的童嵩珍,挑戰的是社會氣氛,開拓的是專業領域,卻也要面對來自過去長官、同事、前夫、孩子的各種反對或懷疑的聲音,個案也會不客氣地質疑:你要如何證明是你幫助我變好的? 但韌性十足的她,始終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她看到了大家避而不談的「性障礙」,雙方性生活不順利,其中有長期被忽視的痛苦,也有解救生命的解藥。 「許多人希望一次就好、吃藥就好、能不能快點好?可是女人要的,其實是心裡的感受,女人需要的是溫度與滋養,被愛、被關心、被理解。」 來找她的團隊協助的伴侶們,小至18歲,大至80歲,千絲萬縷的糾結何止性愛而已。 外遇不是從性器開始,「被忽略」才是關鍵 「有一對夫妻來諮詢,一開始老公就不斷批評老婆不願配合。我問他們兩人,是『不會』,還是『不想』;老公搶說是『不會』,老婆則同時說是『不想』。兩人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 「後來我把老公支開,聽老婆單獨傾訴。她才說,兩人結婚一開始是正常的;但懷孕時,自己想保護小孩不想做,卻也得配合老公的需求,等生完小孩後,因為小孩會哭鬧,先生便說要單獨睡,等小孩大了一點,老公就要她開始配合上床。」 「所有都是老公的需要,那老婆需要什麼呢?她回答,『我需要我的老公陪我吃頓飯、看場電影,我想要被關心。」 「性愛不協調,通常生活其他面向也無法協調。來到我這裡的夫妻,我會帶他們看清楚,不改變的結果會是什麼。夫妻關係需要有溫度,如果總是一人在配合另一人,妻子最後會變成『木偶』。兩人的需求如果一直沒有說出來,才容易有第三者、外遇。」 童嵩珍提到,有時是男性很粗魯,但不在乎另一半需求的女性也不少,關係要學會給予與接受,這也是她成為性治療師的最後宗旨:引導每個人走向人生真正的幸福。 「外遇不是從性器官開始的,而是從『比較』開始。有不滿又不說,長期下來,有些人會選擇『換一個人』重新開始。」 熟齡後的婚姻危機: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 50歲後熟齡的性愛煩惱,若是生理上需要協助(例如陰道乾澀、勃起障礙等),相對容易得多。但通常敲門進來的夫妻,狀況可不是表面上講得那麼容易。 「如果要提升性技巧,坊間課程多得是,可是性技巧再高超,『磨刀後』也要有使用的機會。50歲會來諮詢,通常是關係遇到了困難,男人退休有錢有閒,想要新奇刺激;女人這時發現不對了,過去重心都在小孩身上,現在才煩惱,要如何把老公『抓』回來,是要磨練性技巧嗎?」 「有沒有想過,如果夫妻兩人已經很久沒談心,就算穿上性感馬甲,老公就會回來嗎?夫妻雙方要願意把內心真正在意的表達出來,如果我們真的愛對方,就會願意為關係多做一些努力。」 不用委曲求全,一個人的性愛也很放鬆 「我認為女人要先獨立起來,首先經濟獨立,再來是生活獨立,問自己,真正想留在這個家嗎?而不是因為習慣。多培養興趣、認識新朋友,看看外面的世界,當自己成長了,再問自己,還有沒有想要這個老公?如果要,那就一起努力,如果不要,瀟灑離開也不見得是壞事。」 「女人不要以為愛對方,就要給出性;男人也不要以為,你愛我就要給我性。最好的當然能夠性愛合一,但性歸性、愛歸愛,無法交換或取代。」 童嵩珍說,第二人生至少還有20、30年,可以很快樂地走完人生,關係危機其實也是轉機;如果最後選擇一個人走,性愛也不見得一定要有對象,一個人自慰也能很放鬆。 創造美好性愛,熟齡也能享受魚水之歡 童嵩珍清晰地給予諮詢對象專業的意見,協助個案改善對性生活的障礙,很多時候,她梳理的是心裡上的千千結,只要願意說出來,就有解決的機會。 「性方面如果很壓抑,就容易看人很不順眼;荷爾蒙協調,身體才會舒暢、精神才會好。有不少夫妻一旦願意打開心房,慢慢敞開自己、享受姿勢,就像『重新結一次婚』,恢復感情,甚至感情比過去更好。」 「不少50多歲的姐妹有『陰道痙攣(註)』的問題,夫妻結婚超過20年,從來沒有『完全』行房過,我問她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孩子們也都上大學了,為何還想解決?」 「她說過去因為覺得羞恥而不敢求助,但正因為孩子大了,想要給婚姻『一次機會』。過去老公外遇不斷,她都忍下來了,可是現在的她,想到人生還有多長呢?她不想再忍了,如果經過協助,她可以順利行房的話,就試著跟老公重溫愛火,不行的話,就乾脆離婚,她要去追尋自己的人生。」 「結果是她的問題改善了,也跟老公重修舊好,現在過得快活得很。有時候我們在給別人機會,也是在給自己機會。人永遠不要以為可以改變別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 留下夫妻美好回憶,年過80也能找回性福 雖然童嵩珍是「性治療師」,但她見證的反而是破鏡重圓的愛情故事,早已超越一般人對於「做愛」的解讀,也留下不少令人感動的故事。 「來找我協助的對象,最高有年紀超過80歲的爺爺級人物。我也問他,為何你跟你太太年紀這麼大了,還想要來尋求協助。他說,『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還能活多久,需要在進棺材前,還能有一次美好的回憶。』你說,我能不協助嗎?」 生命走向美滿有很多種方式,而童嵩珍協助大家走向圓滿的途徑,是許多人容易壓抑的「性愛」。當人生走到中年之後、熟齡之後,我們還有多少青春可以揮霍、可以逃避呢?成熟之後的「和好」,也別忘了給自己有溫度的性愛,兩個人很好,一個人也可以很愉快。 註:陰道痙攣是恥骨尾骨肌的條件反射,會導致陰道內壁肌肉猛烈收縮,造成性行為疼痛。●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中年夫妻感情逐漸變淡?婚姻長久的秘密:少一點「自己」,多一些「我們」.退休是完全做自己,沒有長官可以指揮你!江育誠:第二人生,我就是自己的老闆.感冒、皮膚癢、鼻過敏,原來是肺太虛 中醫:必按3大穴位顧肺
-
2020-07-31 性愛.性病防治
千里送藥治愛滋 創U愛環境
台灣約有4萬名愛滋感染者,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滯留海外感染個案無法回國治療控制,衛福部桃園醫院醫務秘書、教研部主任鄭舒倖指出,目前只能透過民間團體幫忙代領,千里送藥,才能持續治療。面對愛滋威脅,鄭舒倖強調,除感染者接受治療外,更要落實「U=U」國際治療共識,以及平等對待愛滋感染者的兩個層面。擔任露德協會「U愛大使」的藝人坤達則說,「消除偏見第一步,是理解與信任。」他指出,U=U (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的治療共識,已具科學實證,所以在治療控制之下,HIV感染者們與你我沒有差異。坤達並分享「我知道,U=U」的特效框,希望讓朋友們知道,除了重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減少對感染者偏見,也鼓勵感染者持續治療,各界攜手共創「U愛環境」。鄭舒倖指出,目前愛滋治療每日單錠就可以有效治療,生活品質、平均壽命也與非感染者幾乎無異。統計顯示,95%都成功抑制病毒量,期待U=U的觀念普及,減低社會對感染者的恐懼,才能使得有感染風險者願意出來接受篩檢,讓感染者規律治療,有效抑止病毒蔓延,讓台灣及早免除愛滋病威脅。
-
2020-07-28 科別.泌尿腎臟
上班常憋尿引腰痛 醫師提醒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
天氣炎熱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時節,特別是女性,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更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感染後常出現解尿灼熱、疼痛、頻尿、下腹部痛、後腰部酸痛等,影響生活品質。桃園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丁瑞聰指出,近日一名35歲的張姓女士因腰痛到院就診,經詢問下發現,張女士上班忙碌有長期有憋尿的情形,導致細菌感染,近期引發泌尿道感染。丁瑞聰解釋,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道感染是細菌侵入人體泌尿道系統的感染,由於女性尿道口到膀胱僅距離3至4公分,細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較易從尿道進入膀胱,導致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丁瑞聰表示,泌尿道感染也常見於憋尿、飲水量少、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如廁後擦拭方向錯誤都可能引起泌尿道感,常見症狀包括解尿時會有灼熱感、疼痛、頻尿、小便混濁情形,下腹部痛、後腰部酸痛、噁心和嘔吐等,都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之一,若有發燒情形應盡快就醫。丁瑞聰說,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抗生素為主,正確使用抗生素可減少復發情形,治療時間從3至14天不等,若患者沒有水分的禁忌,可以大量飲水,加快痊癒的速度。桃園醫院護理師王韡儒提醒,尿道炎常見並容易復發,可藉日常保健來降低發生率,可穿棉質內褲、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採淋浴避免盆浴、保持清潔及乾燥。每日水分應攝取2000至3000C.C.,一般寶特瓶容量約5、6瓶且每2至3小時小便一次,維持小便顏色在淡黃色。另外,王韡儒說,性行為前、後都應補充水分,性行為後採淋浴並完整排空膀胱。膀胱炎、尿道炎總是伴隨著忙碌、壓力、熬夜而來,所以維持規律正常的作息才讓身體抵抗力正常運作。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22 科別.婦科
震驚!28歲妙齡女下體出血就醫 崩潰發現自己是男兒身
一名28歲的女子最近因為性行為之後下體出血就醫,但檢查之後,竟然發現沒有子宮,再經染色體檢查,「她」居然是「他」,是一名男性,讓她驚訝不已難以接受。這名女子是在成大醫院接受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是男兒身,由於已經有交往穩定的男朋友,這個結果讓她無法接受,醫生原本建議要進一步的治療,切除體內殘存的睾丸,以免引發睾丸癌,但是她卻沒有再進一步就醫。這個病例相當特殊,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余沛修表示,這是少見的「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患者」,染色體呈現46XY是男性的染色體,但是在胚胎發育期,因為對雄性激素不敏感,男性器官沒有辦法發展完全。余沛修表示,這類患者在出生之後,因為下體沒有陰莖,而有類似像陰唇的外觀,會被當成是女生,而長大之後,因為雌激素的影響,也會發展出胸部等第二性徵,但是因為沒有卵巢與子宮,並不會有月經。而從胚胎時期就發育的睾丸,因為沒有陰囊,沒有辦法下降到體外,可能藏在腹股溝或者是腹腔內。這名28歲的女子一直認為自己是女兒身,有月經但是並不規律,最近因為在性行為之後出血就醫,余沛修表示,這類的患者並不會有月經,而女子自認為有月經但是並不規律,可能都是在性行為之後的出血,被認為是月經。余沛修指出,無月經症可以分成原發性無月經或次發性無月經。前者指的是有第二性徵的情況下,月經到13歲還沒有來過,或到15歲了都沒有月經也沒有第二性徵;後者指的是原本月經規則的人,連續3個月以上沒有來月經,或是月經不規則者超過6個月沒有來月經。文獻上指出,約僅 0.1%的人有原發性無經症,而有0.7-3%的人有次發性無經症的困擾在次發性無經症中,大部分集中在從中樞神經到卵巢中間的賀爾蒙調控問題,可能有高達60%的人是因為下視丘與調控異常,16%是腦垂體的異常、12%是卵巢有關,只有 7%是子宮本身的問題。運動、壓力大、厭食,這些都是常見造成下視丘調控出現至於原發性無月經症,有 50%的可能是性腺的問題,如染色體異常造成卵巢發展異常,或如前述個案因基因異常造成雄性賀爾蒙受體異常,而對雄雄性賀爾蒙不敏感,所以身體生長成女性,但不會有月經。其他原因有:子宮陰道發育異常,約占15%,如陰道橫隔、處女膜無開口,無子宮等。
-
2020-07-22 醫療.婦產科
女生做愛會痛要當心!恐是這5種婦科病導致性交痛
作為女人,有一些難以言說的疼痛,比如“啪啪啪”時的疼痛,也就是性交痛。由於性生活是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情,所以即便有性交痛方面的困擾,也很少有女性選擇主動就醫。但事實上,性交痛不僅影響著伴侶之間性生活的和諧,也可能是很多婦科疾病出現的信號。性生活是繁衍後代的必需,更是增進伴侶間感情的利器。女性在性生活中,如果出現障礙或者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診治,千萬不要因為覺得難以啟齒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出現性交痛 切莫諱疾忌醫為了能讓大家正確認識性交痛,以及看清隱藏在其背後的危害,我們就來深入聊一聊這種難言之痛——性交痛。所謂性交痛,就是指女性在性生活時或性生活後,感到會陰部或陰道深部以及下腹部有輕重不同的疼痛。引起性交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理性的,比如初夜、絕經後的老年女性、長時間無性生活者、性技巧缺乏、粗暴性生活、女性對精液或保險套過敏等。也可能是心理性的,比如若女性有過不好的性經歷,或者在性生活中過分緊張、懼怕,都可能會導致陰道的濕潤功能障礙,更增加痛感。警惕5種婦科病除了以上這些因素,還有一些婦科疾病也可能會導致性交痛的出現。這些隱藏在性交痛背後的疾病,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1.骨盆腔炎女性的骨盆腔通過輸卵管、子宮、宮頸、陰道和體外是相通的,因此容易被微生物侵入感染。尤其在陰道有炎症或性伴侶有炎症的情況下,性行為更容易誘發骨盆腔炎,通常會表現為性生活後腹痛、白帶增多、嚴重時會發熱。如果女同胞們的“啪啪啪”痛和骨盆腔炎有關,那麼只要按照醫囑積極消炎並好好休息,一般都會治癒的。但是在痊癒之前,建議性生活最好暫停一下。2.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發生在雌激素分泌旺盛的育齡期,以20歲~40歲的女性多見。內膜異位症會引起女性痛經、不孕、以及性交痛。內膜異位症病灶最容易長在盆腔底部,在進行性生活時一旦觸碰到病灶,就會引發劇烈的疼痛。並且性生活的次數越多、性交幅度越大,性交時的痛感就越劇烈。這常常會造成女性因恐懼性生活疼痛,而躲避夫妻之間的親密行為。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因此導致家庭關係發生破裂。因此,一旦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應及時治療,尤其是合併有不孕的育齡女性,更要積極清除病灶。3.黃體破裂卵巢每個月都會培養生命的種子——卵子。卵子一般在兩次月經中間排出,排出後卵巢上會有一個囊腔,即黃體囊腫,裡面充滿了血管。囊腔裡的細胞會繼續工作,開始生產懷孕所需的孕激素。但如果這個囊腫太大或合併有盆腔炎症,在性生活時遇到外力的壓迫,就會破裂並發生腹腔內出血。黃體破裂一般發生在月經的後半週期,痛感比較劇烈,出血多的時候甚至會出現休克的症狀。雖然大部分情況下,黃體破裂時破口較小,會自行止血,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但如果腹痛持續沒有緩解,說明出血一直沒有停止,那麼就必須及時前往醫院確診,必要時採取手術方法治療。4.子宮外孕子宮外孕最常見的情況是輸卵管妊娠。只有幾毫米寬的輸卵管,肯定容納不了不斷長大的胚胎,所以大多會發生破裂,除非能在破裂前發現胚胎的存在。雖然子宮外孕患者一般都有停經和不規則出血史症狀,但有些宮外孕患者沒有明顯的停經,可能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等外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出血。此時,患者會出現劇烈腹痛,腹腔出血多時會有大便樣感覺,出血過多時還會出現休克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就診,會有生命危險。子宮外孕的出血大多不會自止,需要急診手術。5.陰道炎女性是需要激素滋潤的,假如卵巢早衰或早絕經,不再分泌女性激素,陰道上皮細胞就會變薄,引起腺體萎縮、陰道乾澀、陰道菌群失調。這種情況下,除了容易發生陰道炎,也常會引發性生活困難、性交痛的情況。不過,只要補充激素,激素缺乏性陰道炎的症狀就可以得到改善。
-
2020-07-21 性愛.性病防治
公共場所這些東西別亂碰 無性經驗也可能會染上菜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處男也可能染上菜花?日前1名高中生洗澡時發現陰莖上長出2、3顆肉芽,用力拔掉後不料卻越長越多,隨即被母親帶去就醫,發現竟是得了菜花。但高中生自訴從未有過性行為,後來詳細詢問後推斷,可能是日前隨家人去公共溫泉時,誤用陌生人毛巾而染病。尖銳溼疣(HPV)俗稱菜花 9成來自性行為傳染 中醫師黃慶雲說明,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因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常難以察覺,沒有及時就醫治療,以致菜花的傳染率遠遠超越梅毒、淋病等其他性病。菜花是接觸傳染病,一般9成以上來自性行為傳染,但仍有不到1成可能透過其他途徑散播開來,包括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浴缸,甚至與患者貼身衣物混在洗衣機裡清洗,都有機會經由生殖器上的小傷口間接感染。若家中有1人不慎感染菜花,一定要帶著伴侶或同居者一起檢查,並且避免與家人共用衛浴廁所及毛巾,衣物也要分開清洗,防止日後交叉感染。(
-
2020-07-17 性愛.性福教戰
男性注意!大型研究指出 A片看越多越容易「不舉」
每日郵報與太陽報報導,一項新發表的大型研究認為,看大量A片的男人有增加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在和伴侶發生性行為時會難以勃起;原因歸咎於成人影片唾手可得,男性收看後敏感度降低,導致「提槍上陣」時容易不舉。這項研究調查3267名16歲以上的丹麥和比利時人,比對他們看A片的習慣與自慰及性生活。結果發現35%受訪者坦承,觀看其他人發生性行為的影片,比自己發生性行為更刺激。另外,9成受訪者有時單獨看A片,會直接快轉到最色情的段落,自慰頻率也同時上升。研究還發現,每天花10分鐘看A片,就會增加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受訪者每周平均約花70分鐘看A片,並進行5至15分鐘自慰。有些人看A片時間比其他人「多非常多」,2.2%受訪者就承認每周花超過7小時看A片。論文第一作者、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教授德溫(Gunter de Win)表示,「難以跟伴侶發生性行為和花時間看A片的關係非常高」,「看A片習慣無疑定義我們對性的看法」,「只有65%受訪男性覺得,跟伴侶發生性行為要比看A片更刺激。」德溫教授還指出,20%受訪者覺得他們需要看更激烈的A片,才能獲得與上次相同的刺激感。「我們相信性功能障礙與A片引發的勃起不能有關。」此外,相對於2016年另一份研究指出,平均約14%的40歲以下受訪者苦於性功能障礙,這一份研究則發現23%的35歲以下受訪者有某種程度性功能障礙,比研究團隊原先預期要高。約自2007年起,上網看A片越來越容易,使用度也急速上升,但研究這對性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多。德溫教授的研究聚焦於前一個月發生過性行為的受訪者,以建立他們和A片影響的連結,「這項研究設計目的是深入剖析A片和性功能障礙的任何關係,考慮到樣本夠大,我們對結果有信心。」德溫教授表示,接下來準備研究哪一個因素導致性功能障礙,並針對A片對女性影響進行類似研究,「我們同時相信,治療性功能障礙的醫師應詢問患者看A片的習慣。」
-
2020-07-16 性愛.性福教戰
「馬上風」其實沒那麼容易 研究:這2件事才是高風險
【出處:2008-05-19/聯合報/B22版/元氣周報西斯SEX】(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心臟High到掛 沒那麼容易啦雖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但應該沒有人想當風流鬼。而且性愛中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而暴斃,俗稱「馬上風」,聽起來也實在不怎麼風光。不過,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馬上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生,尤其是性愛中的心肌梗塞。致死案例 85%是男性有關馬上風,法醫鼻祖宋慈在1247年發表「洗冤錄」中就有提到,他用的詞是「做過死」:凡男子做過太多精氣耗盡脫死於人身上者,真偽不可不察,真則陽不衰,偽者則痿。日本醫師上野正彥在所著的「男與女的悲傷屍體」中,紀錄他至少接觸170個馬上風致死案例,85%是男性,大部分死於心肌梗塞,女性則大多死於腦溢血。上野分析,馬上風的出事地點,以家裡和賓館居多,但也有不少案例發生在妓院、辦公室、公園、車子或大樓樓頂。上野說:「可能是他們怕被人看到,所以加緊辦事所致。」很多人以為馬上風年齡層偏高,但真正的危險群是30到40歲的中年人,上野說:「他們忘了自己早已力不從心。」生氣、做粗工 才是高危險不過,如果就整體數據來看,馬上風並不常見。性行為雖然有風險,但沒有想像中的高,根據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性行為促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以一千多名患者為對象,調查未致命心肌梗塞的發作時機,發現性行為確實會促發心肌梗塞,在所有原因中占0.9%。研究顯示,一位沒有心臟病的健康男士,一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1%,若每周都行房,風險將升高至1.01%。另一項針對1千多名心肌梗塞患者所做的研究顯示,僅1.5%在心肌梗塞前2小時曾有過性行為,而粗重工作(4.9%)及生氣(2.4%)都比性愛更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你能做嗎? 爬樓梯評估不過,國內大部分的病患心臟病發作後,不敢行房,甚至擔心行房引發下一次心臟病發作。林口長庚泌尿科主醫師黃世聰說,不只病患擔心,有時連配偶也不贊成,畢竟做愛再美好,還是性命比較重要。但黃世聰說明,心臟病程度可以從輕微至嚴重,只要體力可以負荷、用藥又不衝突,性愛對心臟病患不是絕對禁忌。黃世聰說,很多人以為性行為是「劇烈運動」,其實,一般性行為的體力消耗大約是爬二到三層樓梯,若再激烈一些,可能就像打網球。所以,爬樓梯或許是個不錯的測試方法,如果一口氣可以爬完三至四樓,不需要視性愛為禁忌,但若連走路或上下樓梯都會喘,就更別說是性行為了。
-
2020-07-13 科別.消化系統
你可能也有這習慣!用餐完這個小動作,竟可能害人染C肝
你有想過,小小一根牙籤竟會害人染病嗎?醫師洪惠風分享一案例,一位做餐飲業的病患告知得了C肝,推估是被店裡客人用完的牙籤刺到而感染,提醒大家用過的牙籤應注意丟棄。許多人在外面小吃店或餐館吃完東西都有用牙籤剔牙的習慣,並且用完也就隨手丟在餐桌上讓店家收拾。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洪惠風昨(12日)在其臉書分享一位經營餐飲業的病人得C肝,不過病人卻表示「我也沒輸血,也沒開刀,也沒出去玩什麼,超乖的。」洪惠風本來疑惑C肝是體液傳染,跟開刀輸血、或是性行為,接觸到別人的體液才會得到,餐飲業跟C肝應沒什麼關係!病患接著表示「有些客人會把用過的牙籤藏在衛生紙裡面,我收的時候,常常會被牙籤刺到.....」洪惠風「如果客人有牙周病又有C肝,剔牙時牙籤會染血,你再被它刺到,是真的有可能染上C肝的。」因此洪惠風特別提醒自己跟大家,用完的牙籤要謹慎處理,不要隨意丟在餐桌上,包在衛生紙裡丟桌上也同樣危險。應該自己處理好丟到垃圾桶。小小一個動作,可以避免傷害到別人,千萬別把疾病傳播出去。
-
2020-07-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性戀都可以結婚了,我還是對同志一無所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同志是什麼?這幾年,台灣民眾很常聽到「同志」、「同性戀」、「同性婚姻」這些名詞,但大部分的人仍對同志一知半解,甚至受到網路謠言的誤導,而將同志視為毒蛇猛獸、破壞家庭倫常的異類。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專門諮詢同志因為社會壓力、污名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我常到各個醫療院所、醫學年會演講,主題經常是多元性別以及性別友善醫療,因此也發現仍有許多醫療人員對於同志存在著誤解。現代醫學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疾病、不是異常,而是人類多樣性的正常展現。但究竟同志包含了哪些族群呢?在傳統觀念當中,對於人往往僅限於男女兩種性別的刻板想像,但性與性別的豐富與多樣絕不僅於此。很多人以為同志就只有同性戀,但事實上,同志的定義隨著社會演進也逐漸變化當中,在華語地區,當代「同志」的範圍已逐漸擴充至泛指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ntersex),意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或翻譯為間性人),進一步包括非異性戀、非二元性別的所有性/別少數者。原來不同性傾向的人有這麼多同志族群中,大眾最常聽到依然是男、女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男女同性戀者喜歡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異性戀者喜歡相異性別的人、雙性戀者則可能喜歡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除此之外,性傾向還有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他各種可能性。那麼,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性戀、雙性戀呢?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是我國第一個有系統地蒐集國人性傾向資料的大型學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自陳為異性戀,1.7%自陳為雙性戀,而僅有0.2%自陳為同性戀,不確定、不知道與拒答者共占4%(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由於性少數的受訪者可能對於調查過程中「出櫃」的風險感到顧慮,不見得願意回答真實的性傾向,且此數據中同性戀比例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大型研究結果,因此普遍認為該調查可能低估了性少數者的比例。楊文山與李怡芳(2016)則利用了2011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北部24至29歲年輕人口中,有2.85%的男性自我認定是同性戀、女性則有5.21%自我認定是同性戀,且有8.86%的男性和27.65%的女性自我認定「不是異性戀」。不論在性慾望、性行為或性傾向認同等層面,女性同性戀傾向的人口百分比皆較男性多,此與西方研究結果相似。當代醫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任意選擇、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2016年發布之〈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與性行為之立場聲明〉強調:「性傾向是與生俱來,並由生物、心理、發展與社會因素等所決定。」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之第64屆世界醫師會大會也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強調「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性傾向的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傾向都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在2016年12月26日公開發表〈支持多元性別/性傾向族群權益平等和同性婚姻平權之立場聲明〉,文中強調:「台灣精神醫學會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包括醫療照護、反霸凌、反歧視、合法而完整的婚姻等權益,並給予多元性別家庭在生養、領養、撫育小孩上有完整的法律義務及權利,這將對同志家庭中的孩子提供重要的保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在2014年和2015年兩度刊出文章支持同性婚姻,文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降低社會汙名的直接做法,能有效改善同志族群的身心健康。」台灣也在2019年5月24日實施《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醫療人員對於同志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觀念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與衛教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因此,醫療人員應該理解多元性別,當為性少數個案(例如同雙性戀、跨性別者)進行醫療及心理照護時,應以肯定式態度做為基本立場,避免對於性少數個體存有誤解、歧視,或落於性別刻板印象。在行政、立法或司法單位,決策過程中也應考量人民健康促進之面向,納入醫療實證,重視弱勢族群(包括婦女、性少數、兒少、經濟弱勢、以及被體制排拒於外之族群)的基本醫療權益,以符合憲法中平等權之核心價值。至於在醫療院所當中,也必然會有多元性別的員工,也應該照顧到同志員工的權益,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員工,都能在醫療體系中自在地貢獻所學,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醫療領域應該與時俱進之處。
-
2020-07-12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除罪連署達標 提案者:推倒歧視高牆避免獵巫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20年前成立至今爭議多,民團日前認為U=U「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條例恐淪為恐嚇病患籌碼;日前有提案者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愛滋除罪化,在近兩個月連署、及聯合報記者一個月前專題報導下,此提案於五天前達標。對此,提案者對連署達標表示感動,除靜待疾管署正式回應外,並希望推倒歧視高牆、感染者人權獲得保障,避免獵巫。該提案於昨日截止時,通過5000份門檻,共獲得5220份民眾附議,相關機關得於9月7日前回應。疾管署日前初步表示,在7月已行文向法務及司法單位人員宣達說明「感染者維持病毒量測不到可預防透過性行為傳染HIV」內涵。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希望法官了解病毒測不到即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非蓄意傳染行為,應納為其審查或裁量愛滋相關案件參考。記者專訪該連署的提案者,愛滋工作網絡社群經營者、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研究員葉柏岑,他表示,不論何種疾病,汙名、獵巫是造就疾病治療與防疫不易的重要因素,而愛滋傳染條例第21條部分條文:「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其中未遂而罰之就是一個汙名疾病、獵巫病人的典型,沒有造成任何傷害,證據不足的狀況,就可將人定罪,更是侵害人權。葉柏岑說,只要有人出面說自己曾跟感染者交往或發生過性行為,訴訟就會成案、罪刑就會推定,法律成為脅迫病患的工具,其所造成的冰山效應,加深隱匿病情與不願就診,因爲未確診者不在「第21條」的規範範圍內,只要不去確診就能避免法律規範,如此恐導致延誤治療、錯失治療與照護機會、更造成疾病防治的困難。他說,透過這次公共連署,也向社會大眾傳答愛滋醫療現況,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雞尾酒療法的誕生、單顆藥物的普及,現今研究已指出: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病患穩定服藥將有效防堵疾病擴散。而從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看,也讓民眾知道疾病回歸一般、去除污名的重要性。唯有眾人齊心,推倒歧視高牆,讓病患願意積極接受治療,對於疾病治療與防治才有真正幫助、對整體社會才是最大的福祉。
-
2020-07-09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HIV一樣嗎?HPV只與女性有關?專家破解5大迷思
迷思一/別以為HPV只與「女」有關,也跟「男」癌息息相關!美國研究調查,即使終身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民眾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顯示情侶間高度傳染的現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研究更指出,根據2013~2014年資料統計,美國男性進入23歲之後, HPV感染率約暴增6成;而在18~59歲的男性族群中,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1位生殖系統感染HPV!迷思二/HPV只與女性有關,男性不會感染HPV?A: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指出,18~59歲男性生殖系統感染HPV的平均比例為45.2%,等於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一位感染HPV。美國CDC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大眾害怕的愛滋病毒(HIV)、披衣菌、淋病等。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而男性在感染HPV後,能夠自主產生抗體對抗下一次感染的比例相當低(低於10%),因此陷入重複感染風險,呼籲男性諮詢醫師,積極討論,落實HPV的預防。迷思三/男性未能預防HPV,會使愛侶暴露在高感染風險下?A:許書華指出,男性對HPV多有誤解,以為女性才需要預防而未採取行動,使得情侶雙方暴露在高HPV感染風險下。她提醒,除了女性,男性也應預防HPV,建議洽詢家醫顆、泌尿科、內科等,避免伴侶間的相互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補充,由於男性面臨高風險卻沒有做好預防工作,使得全球男性因HPV罹病個案總數遠高於女性;加上男性在社會期待與框架下,較難以說出自己生理上的問題,如同陷入「男癌之隱」。迷思四/HPV、HIV傻傻分不清,如何區別?A: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雖然有近7成的男性聽過且自認熟悉HPV,但卻有約3分之1男性不確定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不同,而也有6成多的男性不知道可以透過疫苗預防HPV。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初步調查,男性接種HPV疫苗僅約6%。顧文瑋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都是性行為,兩者因此容易被混淆,甚至忽略HPV所隱藏的潛在危險:即是不同型別的HPV將引發不同的疾病或癌症。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等。他強調,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研究發現,全球男性受HPV感染而造成菜花及癌病變的總計個案數,遠高於女性。因HPV感染潛伏期可長達數週甚至數年以上,且多數毫無症狀、不易察覺,使病患在不自覺的情形下罹病。迷思五/只要戴套發生性行為,就能隔絕HPV感染?A:只要有發生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目前社會較為開放,親密行為的發生也更為頻繁,使HPV感染風險隨之提升。雖有人認為,發生性行為時只要做好安全措施、使用保險套就能預防HPV?顧文瑋指出,HPV會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因此,除非從愛撫、親吻開始就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有可能隔絕感染。但事實上,大家幾乎都在即將提槍上陣時才會戴套,加上保險套本身並不能完全包覆親密互動的部位,雖可降低感染機會,但風險依舊存在,可說是防不勝防。顧文瑋建議,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感染HPV的方法。無論是何種性別或性向,避免伴侶間相互傳染,性生活前預防HPV感染極為重要;就算是曾經感染HPV,也能施打疫苗,讓自己免於重複感染之危機。(諮詢專家/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顧文瑋)
-
2020-07-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讀後心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身為一位男性的婦產科醫師,與病人溝通的細膩度和複雜性要較其他科別大。溝通技巧的學習更是不能到進入臨床時才開始。曾自認在診間總能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建立互信的病醫關係。而在醫學系畢業的第27年,因由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反省,也悟出「 病醫溝通」真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這是一位40歲個性開朗未婚女性,在美國完成大學至博士學位,未曾有性行為。回台灣後,和家人都是本院門診固定諮詢及健檢的病人。她在2018年8月因為不規則的月經週期及健檢婦癌腫瘤指數CA125偏高而求診,當時經期間隔為2至4個月,且通常超過10天才結束,但經血總量不多。CA125值升高到500多,正常值要低於35。安排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稍微増加至12毫米,而建議病人在麻醉下經陰道行子宮內膜搔刮切片手術。執行此手術的目的是要確立子宮內膜是否病變,必須經過處女膜才能取得內膜組織。她也了解處女膜只存在於少數人舊觀念的象徵意義,而同意接受此一手術。不過隔天由母親陪同再回診間討論,希望先嘗試中藥調經,然後密集超音波及腫瘤指數追蹤。神奇的服用中藥後,一個月後超音波檢查及CA125指數是正常值28。於是她持續服用中藥且規律的間隔3至6個月回診,討論月經週期及症狀,也以超音波和CA125檢查追蹤。一直到2019年11月健檢,另外有二項腫瘤指數(CEA及CA199)也升高,進而安排胃鏡、大腸鏡及全身電腦斷層,懷疑子宮內膜及右側卵巢囊腫。此時再與病人和母親討論內膜切片的必要性,她們仍堅持先將中藥停止服用後再追蹤。當然疾病的徵兆並未再次改善,在2020年5月終於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切片手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著執行完整分期手術摘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腺清除術。目前術後化學治療中。假如在一開始看診能說服病人及母親接受切片診斷,就能及早開始治療得到最佳的結果。回顧這近兩年診治病人過程中,病醫溝通和互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讀起最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由丹妮爾·歐芙莉醫師著作的「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一書,重新思考如何讓診間出現有意義又清楚易懂的病醫對話。歐芙莉醫師為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行醫已二十多年。當她著手寫書時,曾徵求到許多病醫之間的故事,但她很快發覺這樣只是敍事,應從文獻研究尋找。紐西蘭學者莫根的研究是先錄下門診影像,之後立即對醫師及病人做個別訪談,並分別錄下訪談過程。審視三份影片後,最令人吃驚的結果是:醫師和病人不就是面對面坐著講話,怎麼一直以來,兩個人都不在同一空間?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是一片背幕,彼此交談時,都是織進自己那一片背幕,透過這片背幕過濾訊息。在整本書的十六個章節中,作者用活潑動人的筆觸,清楚說明乍看之下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溝通」,才是行醫之道應有的核心。她在第五章「出於滿腔善意」,描述醫師常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有些醫師會説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表串可怕的病症,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不聽話,就去找別的醫師算了。但正如大家所知(當過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在第十二章「醫學術語何其多」,提到醫療場域中有太多行話,醫師必須彈性使用語言,並思索自己話語的效果,太多焦慮可能會令人難以招架。但適度的焦慮,得以協助病人更有效面對嚴重的疾病。英國心理學家奧頓説道:大家用詞習慣並不一致,童年、文化、家庭背景、所處情境各不相同。醫師了解的專業知識與用語,病人可能如鴨子聽雷;至於病人的症狀,醫師未曾經歷且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反應不一。另一方面,目前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傾向使病人感到滿意,部分原因是注重病醫關係中的人性層面,這是好事,但部分原因也是醫療業愈來愈關注商業層面,致力讓病人滿意,在候診區設置高檔咖啡店成了一線要務,這樣是否會帶來負面後果?醫師必須找到最佳撃球點,協助病人釐清事態的嚴重性,但不把他們硬逼到絕路。書中對於醫學生教育的部分,我也很有感觸。在醫學院裡,通常不會學到溝通、同理心、建立關係這類技巧。它通常被視為附加課程,被病理學、生物化學、外科、心臟科、產科及小兒科等主角,擠壓到邊邊角角,精確直接的科學才是醫師必須熟習鞏固的領域,而這些比較軟性的技巧嘛,就很理所當然被忽略。但是在醫學領域裡,傾耳聆聽是個永無止盡的過程。陪伴病人經歷這些艱苦萬分的時期,正是醫學最真實的原貌。作者歐芙莉醫師最後要強調的是儘管現代醫學著迷於尖端科技,唯一有力的診斷利器,仍是病醫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醫師才能知曉疾病大概的面貌。然而病人説的話與醫師聽到的話,通常是迥異的兩回事。病人總是很焦急的描述症狀,亟欲告訴醫師自己到底怎麼了;另一方面,醫師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展現效率,在病人說話時,得同時處理不少事,通常就因此錯失關鍵。有統計提到醫師通常會在12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她在這本「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書中,深入探討這個高風險的領域,並佐以最新的研究,訪問了學者、醫師、病人,藉此闡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話上,將有助於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不論你是醫護的菜鳥或是資深如我,這本書內容都值得細細咀嚼,推薦給所有的醫師、未來的醫師、以及想了解行醫之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