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名人.李偉文
搜尋
心靈安老
共找到
20
筆 文章
-
-
2020-12-1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在人生的轉捩點 每一個瞬間都是回到自己的窗口
2020年到現在,從疫情、經濟到社會的變化,全球似乎正在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轉捩點,就好像地球這顆宇宙中美麗的藍寶石產生了非比尋常的振盪。不光是氣候在動盪,就連行星的互動和人心也受到影響。有些比較敏感的朋友,無論是心情或生命的歷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動盪與不安:也許是正陷入人生的谷底,心情沉重,振作不起來;也許周遭每個角落紛爭不斷,讓人連躲開的機會都沒有;也許是正在失去生命裡重要的一切,過去認定理所當然的價值,好像突然間被拋棄了。這種時候,一個人再怎麼堅強、再怎麼裝作好像沒事,內心的反彈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浮出來,甚至夢裡也不得安寧。最無奈的是,用盡理性來分析、解釋、補救,還是撫不平問題在心中留下的痛。讓人不禁要問:這麼痛,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面對生命痛苦的瞬間,我們過去在情感和理性面的抵抗和反彈從來沒有停過。我們或許還認為反彈可以讓自己少受一點傷,卻沒注意到在內心不斷蔓延的抵抗和反彈,其實只是將一個瞬間很單純的經過延長,變成一連串的痛苦。我們都忘了:人生本來就是無常,堅持要排斥某一個狀態或留住某一個境界,不光是白費力氣,也看錯了自己。我們忘記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而寧願用外界所謂「好」或「壞」的狀態來定義自己是成功或失敗,而這些狀態本身是無常,結果當然也只會帶來幻滅和痛苦。我會鼓勵這些朋友,既然走到這裡,何不勇敢地做一個實驗:從「對抗」轉成「接受」。透過接受,來面對一切。我在《必要的創傷》也示範過怎麼進行:選擇用「好、是、行」一個字,來表達我們對這瞬間的接受。從早到晚,只要念頭一浮出來、委屈等等負面情緒冒出來,無論合不合理,都用這個字來面對。「真糟糕。」「是。」「都是他的錯。」「是。」「其實我很害怕。」「是。」「我但願自己能有智慧度過這一關。」「是。」只要做,我們會發現,這麼簡單的一個字,只要從真心發出來,就代表我們踏踏實實去接受一個念頭,再接受一個念頭。原本難以接受的情緒得到被容納的空間,也就緩和下來了。原本粗重的煩惱不再那麼讓人喘不過氣來。熟練了,就好像從腦海的波濤洶湧中騰出一點空檔,念頭與念頭失去了連貫性。不知不覺,心裡自然產生一個寧靜的空間。我們開始懂得什麼叫跳出侷限和制約、站在更大的整體來看著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我們自然發現,在這人生的轉捩點,接受眼前的瞬間,反而打開了一扇窗。反倒是過去不斷地抵抗,才讓自己錯過了開啟的可能。是這樣,我們才明白,種種的創傷與困境都可以是帶領我們回轉到心的恩典,讓我們看清人間的無明,不再輕易迷失在念頭與頭腦造出來的虛的境界裡。接受,只是接受,不再和自己、和周邊、和瞬間對抗,我們自然而然從內心生出一種安定。在每個瞬間,也只是單單純純地在這個瞬間,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開始找回真正的自己,有機會活出全部生命的潛能。
-
2020-12-06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給自己出點狀況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頂尖大學或明星科系演講,和一路過關斬將的優秀學生聊到有關生涯規畫主題時,都會特別提醒這些天之驕子,人生最大的困境不是面對困難抉擇時的徬徨,反而是因為一路順遂──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然後找到好工作,娶到好老婆或嫁個好先生,然後生個乖巧優秀的孩子……一生就這麼過完了,因為太順利,一切又太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忘掉了原來人生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也是侯孝賢導演在某次媒體採訪時,令我心有戚戚焉的一段話:「當拍片過程太順利時,反而會害怕,然後會想辦法出點狀況。」其實他這樣主動給自己找麻煩,也是了解到,通常一般人只有在面臨挫折困頓失敗不如意時,才會停下來思考:再來要怎麼做?還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人生不是單一次的選擇,沒有萬劫不復的決定,甚至當我們面對痛苦的兩難抉擇時,生命經驗告訴我們,當下的決定只是一時,人生繼續往前走,在不同階段,都能重新選擇。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每次的選擇只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必須提醒自己究竟什麼是最重要,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任何決定一定有人認同,有人反對,但是我們的人生,要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結果。有人比喻,十個跟我們有關係的人當中,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事,一定有一、二人絕對支持,有一、二人怎樣就是看不順眼,另外六、七人則是不太在乎,也沒有特別意見,我們幹嘛為那些總是有意見的人搞得心神不寧呢?叔本華這位哲學家說:「當你回顧一生時,它看似規畫好的劇情,當你身歷其境卻是一團糟,只是一個接一個而來的意外,事後再回顧時,卻是完美的。」當下的混亂是人生的真貌,面對每個選擇只要秉持初衷,始終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事情便會如你所願,因為那是從未有人走過,正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所以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令人驚訝而適時的。真正的祝福,往往以痛苦、失落,和失望的外表出現,只要我們耐心等待,不久就會看到它真正的面貌。精神分析大師容格曾這麼說:「人到中年會罹患精神官能症,因為他們一直在逃避自己,偏離自己內心的呼喚。」其實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不容易,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書中這麼寫著:「我只不過想要努力生活地和自我心中的啟示一致而已,為什麼會這麼艱難呢?」要能傾聽自己心靈內在之聲,依循自己的鼓聲前進,不盲從也不逃避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有幾個重要的方法。首先是要能夠獨處,不管打坐、靜坐或沉思或寫日記,總之每天一定要留下一些獨處的時間;另外是要盡量過簡單的生活,去除不必要的物質追求或聲色娛樂,當我們的身心安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在的聲音;最後是多與大自然接觸,在自然中,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萬物一體,生命同源的永恆感,這種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量,在生命困頓時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在平時可以有安定與快樂的心境。
-
2020-11-0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學會反問自己,帶來個人的轉捩點
這個年代,人群和理念的對立再強烈不過。即使親人,一談到意見相左的話題,也可能立即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和對事的客觀。這一點,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類似感慨,也往往認為是大環境對立太強烈的影響。然而,我在這裡要說實話:是的,社會是愈來愈對立。但是,加速對立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份。你可能會想「可能嗎?我怎麼可能主張對立呢?」不過,我們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事實是如此。舉例來說,我們每天總有短暫空檔拿起手機,進入另一個充滿訊息的世界。或許是看看家人、朋友說了什麼,也可能是留意一下新聞。有意思的是,抓住我們注意力的,多半是激烈、充滿對立的新聞或表達。我們一看到這些激烈的資訊,即使裡頭提到的人事物根本不在身邊、甚至是我們一輩子遇不到的,但我們的身心反應卻好像自己在現場、彷彿已經發生在身上:心跳和呼吸加快、胃有點緊、肩頸或手腳變硬,同時也浮起了許多情緒(特別是負向情緒)和想法(主要圍繞在如何防衛、主動出擊)。身體的反應、加上情緒和想法,就這麼一層一層地將一個文字或影片訊息在我們的身心放大出來。一個本來距離我們很遙遠、甚至根本無關的訊息,經過這一串連鎖反應,也就建立起一套神經迴路。迴路的本質,也就是會自然重複同類的刺激。我們自然會去搜尋相近的言論或觀點,對類似的訊息特別有反應。長期下來,能被我們注意到的範圍也會愈來愈狹窄。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單純地來什麼就看什麼,並沒有篩選。但透過身心反應機制,再加上同溫層的訊息傳播效應,我們的視野反而變得狹隘,甚至隨時都要有一個立場,而這立場是很難改變的。許多人已經觀察到,從家庭到社會、國家,不斷產生衝突與磨擦。不同理念的群體幾乎無法溝通,甚至要造出族群的撕裂。這個趨勢,在全球幾乎都一樣。每個人都認定自己所堅持的原則和立場是最合理的,甚至還會想推廣給別人。然而,幾乎不會有人去想到,自己所認為的合理,是站在誰的角度在看?自己的合理,真的適合每個人嗎?真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我透過《轉捩點》從全球生存的失衡談起,談到人類所累積的偏差,到現在極端的對立。如果人類懂得為自己踩一個剎車,那麼,眼前這種強烈的對立反而為個人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轉捩點,讓人類有重新起步的機會。這樣的重新起步,比我們想的更簡單,也只是在認知層面先建立一個新的神經迴路。面對眼前任何現象和訊息,不需要馬上接受,也不需要立即排斥,最多是輕鬆地問自己:「事情真是如此嗎?是我以為的那樣嗎?」這一問,也就好像在意識層面作一個回轉,讓我們面對生活、面對生命,不再隨時陷入人間的漩渦。透過這個反問的新迴路,我們不再過度簡化地將任何事區分成好或壞。面對週遭的人,也不再有一個強硬的立場需要堅持。最有意思的是,不把自己鎖在一個特定的觀念或立場,生命的智慧反而能夠自由地浮出來,在環境劇烈的變化中為自己、為他人帶來光明和希望。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09-27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動盪時刻,真正理性的選擇
我過去時常提到地球轉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對很多朋友而言,這句話原本是相當抽象的。然而,光是今年,只要我們比較全面地關注新聞,也就可以體會到轉變的速度不光是加快,而且全球從經濟、制度到人心都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衝突一觸即發。面對一切的動盪,何去何從?不到幾年,現代社會遭遇的轉變「進度」遠遠超過以前要一代乃至兩、三代、甚至是幾百年才有的變革。在這麼快速的轉換下,我們過去的所知、所學不再靠得住,以往認定可以進行的人生軌道也不見得有效。在關鍵時刻,我們能仰賴什麼?正因人類發展已抵達一個關鍵轉捩點,且是一個必須跳脫過去框架、全面轉化才可能適應生存的關鍵時刻,我才試著從科學、醫學、心理、社會、哲學……各種角度切入而帶出「全部生命系列」二十幾本作品。但願能從各層面陪伴大家在表相變化中,守住生命最核心的部份,不會讓這寶貴的一生被動盪帶走。這最根本的部份,古人早就說過,就是心。我也總是提醒,面對種種的變化,我們更是要守住心。當然,你可能會想問:在動盪的時代,要應付這些變化都來不及了,又要怎麼守住心?確實,人間認定的「正軌」好像只能在「好還要更好」的方向上一路往前、要往「好」的方向來面對變化。在這個軌道上,你自然會認為,光是試著把變化往「好」的方向調整就夠忙了,哪裡有空間留給心?然而,在這個時刻,既然一切都在改變。什麼是好?而什麼是更好?既然一切都在改變,誰又能指出什麼是「好」?總有一天會明白:緊抓住這個「好還要更好」的軌道,反而讓我們不可能因應環境的變化。無論我們再怎麼放不過外頭、放不過自己,其實不可能真正留住什麼,更不可能有所謂的「好」。能面對這個事實,我們也就自然而然踏上臣服的道路。我們會從心裡明白,面對一切的變化,不可能不接受,不可能不放過。一開始,我們會試著放過外頭的目標,但隨著愈來愈能接受、愈來愈能放過,我們對內外的分別不知不覺變得很淡。漸漸地,我們會發現:無論放過的是外頭的要求、是旁人的期待,還是心裡對外境的埋怨、對別人的不滿,甚至對自己的懊惱、對自己的責備……其實,都是一樣的。心裡和外頭,是一樣的。外頭和外頭,是一樣的。好和壞、更好和更壞,還是一樣的。一個人什麼都接受、什麼都放過,還有什麼困難度不過?到這裡,生命最核心的真實對我們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彙,而是愈來愈清晰的事實。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把臣服、接受、放過當作一個人生的實驗。把它當作實驗,一邊進行,一邊體會自己的感受、以及為一天帶來的方向和穩定感。一再地接受、一再地放過,我們自然而然變得穩重,不再為一點小事大驚小怪。面對這個人間的責任,也只是該付出的時候就付出,該接受的時候就接受,沒有一點為難。這種從容的態度不光是讓自己更篤定,也自然會為周遭帶來一種穩定的力量。面對時代劇烈的改變,還有什麼會是你我更理性的選擇?
-
2020-08-17 名人.莉的自由
莉的自由/在疫情蔓延時還能有愛嗎?
26歲就被公司派往中國,小吳雖然離鄉背井,穩定的收入也讓年輕的他,跟著一些公司的老幹部,如同大多數的台幹、台商風花雪夜,應酬也好、排解鄉愁也好,小酒館、小酒店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在酒店認識了年紀相當、遠從內地農村北飄小女生小楓,同樣背負著鄉愁的年輕人,很快地談起了戀愛。雖然無法讓小楓非常的富裕,但中等的物質生活,讓來自貧困農村的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碰到情投意合的小吳。中國待了5、6年,兩個相愛的人順理成章的結婚了,因為公司公務的調動,把小吳調回台灣,小楓也成了道地的外籍新娘。跟所有時下的年輕夫妻一樣,兩人過著雙薪家庭的生活,小女兒也到了就學年紀。一直很疼愛妻子的小吳,從未讓小楓負擔任何家庭開銷,他總是覺得她遠嫁到台灣,自己一定要扛起所有家庭的責任,老婆所有的收入歸她自己,讓小楓的安全感更充實。然而好景不常,一波疫情讓小吳被資遣了。40幾歲的小吳開始了打工的生活,外送、清潔工、計程車,只要是能賺錢的小吳都做,但房貸、家庭支出壓得小吳喘不過氣來,半年下來累積了不少銀行負債。真的扛不動的小吳開口跟小楓商量,把繳了只剩8年的房貸跟銀行重新調整為20年,雖然時間拉長但每月的金額降低到三分之一,一天打兩份工的小吳也勉強能撐起整個家。對此小楓沒任何意見,只要求房子要過到自己名下。疼老婆的小吳即刻就答應嬌妻,過戶程序也很快完成。房子過戶程序後,小楓對小吳的態度180度轉變,一天比一天差,甚至提離婚。錯愕的小吳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驅,靈魂更是空洞、渺茫。當初相愛、顧家的小楓不在了,就算回到家,她永遠是冰冷的對待。小楓從晚歸到夜不歸營,所有的行為經過半年的時間由誇張至離譜,小吳的好言相勸、溫情攻勢,都無法得到她一絲絲的溫暖。當初倆夫妻商量好延續銀行貸款,小楓也不願意配合,經濟與情感雙重壓力及變化,讓小吳極近崩潰。從種種的跡象小吳明白了,收入不穩定的他已不再是小楓的生活重心,老婆已經外遇了,把生活重心完全轉移了,仍然深愛小楓的他卻無任何能力能讓她回心轉意。現實是殘酷的,心痛卻必須面對。能找回小楓的心是他最想做到的,但現實卻告訴他,以她的想法及做法,辛苦拮据的生活是她不要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小吳每夜的淚水告訴自己,淚水總有流乾的一天,自己一定要堅強起來。為了女兒、為了自己,不懂得珍惜這份愛、這份親情,最大的損失是小楓,因為小吳相信自己一定會東山再起。莉的解析與小吳幾次深層談話,讓我清楚的看到小吳的堅強與韌性。每個人對情感、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縱使是夫妻,也只能溝通再溝通。如果配偶是有心的,辛苦一點的日子,怎會有如此問題?以小吳的案例,負責任的他並無讓小楓吃到任何的苦,經過蒐證是小楓結識了有錢的男朋友,價值觀的差距讓這份接近20年的愛情、親情破裂了。在愛情的世界裡沒有誰是誰非,而只有如何取得平衡及如何取捨。心痛的小吳在關鍵時刻,用理性戰勝感性,我想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去思考的方向。時間能夠換取空間,眼淚會流乾。很痛,但傷口會痊癒。碰到情感的問題,只要戰勝自己,那人生就掌握在自己手裡。短暫的痛苦只要方向對,熬過它、克服它,自在快樂的人生就屬於自己。
-
2020-08-1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禱告,接受生命的禮物
我相信,許多人都禱告過。有信仰的朋友,當然會對神、對佛禱告。即使沒有信仰的朋友,遇到生命的瓶頸,也可能曾經在心裡表達「老天,求求祢。求求祢。」當然,這樣的禱告對我來說,其實是祈求。求什麼?所想求的,都在我們心中。而我們心裡所懷抱的,多半是人生的夢想。不外乎是希望能在人間有怎樣的表現、得到怎樣的回報、獲得怎樣的肯定,或者──至少免受傷害。想想,這一生所煩惱、擔心、放不下的,有哪一件事離開過腦海?甚至,即使所煩惱、擔心、放不下的人事物早就不在眼前,我們仍會把它們一一抓回腦海來煩惱、來擔心、來放不下。這也就是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一再表達的:一切,都離不開頭腦運作。我們的一生,離不開頭腦的運作。而頭腦的運作,透過最基本的因-果原理,也自然讓我們這一生離不開註定。有了前因,要有後果。有了努力,不能不看到成果。有了一個後果,立刻要去追求下一個。我們就這樣把人生活成了一個個追求,而自然會把禱告變成一種追求的工具,就好像是趁這個機會請一個更大的力量來強化我們的追求。不知不覺,反而錯過了一個和生命更深層面接觸的空間。其實,禱告可以是和自己最深的交流,是把心打開來攤在自己的面前。用這種坦白而誠懇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生命、面對神佛。不管眼前一切多麼煎熬,有多少困難、多少不確定,把心打開來攤在自己的面前,也只是很單純地接受眼前的一切。無論所面對的是什麼,是挑戰、考驗,是不公平、是災難,在這種最坦白、最親密的禱告中,我們已經選擇了肯定生命、肯定自己、肯定一切。在這樣的禱告中,我們好像和一個更高的力量接軌,借用祂更高的眼光陪伴我們看著眼前每個狀況。是,我心痛,我知道。我失望,我知道。面對這一切,我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下去,請幫助我。請幫助我接受眼前的一切。請幫助我勇敢地走下去。請幫助我做到最好,對自己沒有遺憾。謝謝!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表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透過這樣的禱告,生命更高的力量就好像成為我們最親密的朋友、隨時都有的導航,陪我們面對人生的點點滴滴。早晚,我們會看清楚,人生再怎麼困難,其實每個瞬間都是單純的。再痛、再悲傷,也只是在那個瞬間發生。瞬間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我常說要從人間跳出來,倒不是要用盡力氣去抵制人間、或是逃避遠離這個世界,最多只是提醒大家──人間的種種,不是我們衡量生命唯一的標準。很有意思的是,透過這樣的禱告、這樣的接受,我們雖然一樣在人間生活,但心裡愈來愈明白生命不是人間可以限制的,也不只是自己在人間活出的這麼一點點。我們沒有離開人間,卻已經把人間的制約鬆開,活得更自由,更自在。我們會愈來愈明白,這種禱告最多反映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接受,並且誠懇表達自己願意付出,毫無計較。這樣的禱告,雖然沒有一定形式和規矩,卻可能是我們這一生最誠懇、最毫無保留的表白。或許,別人還會心疼我們所要面對的難關、犧牲和挑戰。但是,我們反而覺得豐盛,知道生活也只是不斷帶來學習的機會──學會對任何人、任何東西都沒有期待。在沒有期待中,我們自然沉落到生命更深的層面。這才是人生可以帶來的真正的禮物。
-
2020-07-14 名人.莉的自由
莉的自由/愛情無法當飯吃 通姦除罪化後該怎麼辦?
小沈在進出口公司擔任業務已接近25年了,平穩又溫和的個性讓他一直是一位很好的業務主管,穩定的收入也讓太太小如可以安心做個全職媽媽。然而小沈父親好賭,五年前欠下賭債三百多萬,把他逼得想要尋死,孝順的小沈不捨父親,與太太商量過後,決定用房子貸款幫父親還債,讓父親能好好的過退休的晚年。有著一手好廚藝的小如,看著老公因貸款及家用,除了正職也兼差,心裡也不捨。夫妻倆商量著兩個小孩也都大學了,小如也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不如就開一家小麵館,退休的父親在店裡幫忙,小孩也能在店裡打工,一舉數得。小如的廚藝果然讓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好,家裡的經濟狀況也改善很多,小沈也是只要下了班就到店裡幫忙,一家和樂融融。五年過去了,小如把麵館經營的有聲有色的,因為生意好,員工也多了,做了20年家庭主婦的小如成了老闆。因經營麵館,小如的生活圈越來越寬,社交活動也越來越多,常常跟朋友外出,也從一個不打扮的家庭主婦,變成亮麗的職業婦女。反之小沈因為疫情,工作幾乎停擺。不幸的事發生了,小如外遇了。五年的職業婦女,讓她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就像放出鳥籠的小鳥只想自由的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自己。從早出晚歸到夜不歸營,連小沈追問也大言不慚說我有男朋友了,想過自己的生活想離婚。甚至抱怨都是你爸爸害得我們要背債,也怪小沈如今都沒生產能力是沒用的男人。深愛老婆的小沈痛苦萬分,只要老婆有回家探望小孩,就苦苦哀求小如,希望她能回頭好好一起經營家庭,換來的卻都是小如的辱罵,字字句句就如一把利刃,捅得小沈遍體鱗傷。小沈花了半年的時間努力的挽回,終究小如還是選擇離開。小如把家裡所有的現金帶走,疼老婆的小沈房子也買在小如的名下,小如什麼話也沒留下,只剩下一間麵館由失業的小沈接手經營。小沈面臨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一切都得重新開始。是否能再度把人生道路調回正軌?小沈加油啊。莉的自由解析老婆的背叛,讓小沈的人生重新洗牌,意志消沉的小沈應該,也一定要堅強起來,人生的路是要自己走出來的。堅持不離婚的小沈,老婆用離開讓這個婚姻變成有名無實,而房子也是在小如的名下,小沈第一動作應該是走法律途徑提告。雖然通姦已無刑事責任,但仍然可以提告侵犯配偶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及夫妻財產分配權,爭取應有的權利。通姦雖無刑事責任,但只要是違背婚姻忠誠,還是有民法可以約束的。但很多的當事人在事情發生時,因為情感的束縛,耽誤了時機點,沒有從理性的角度去做一些保護自己與小孩權利的事務,往往吃虧的都是自己。完整幸福的家庭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一方,不願經營甚至放棄,事發的開始就要尋求專業做完整的蒐證,才能讓受害者站穩立場,保護自身也保護子女。愛情是所有情感中最脆弱,變化也最大一種情感。當它存在時好好的把握,可當愛情要離開時,那自身一定要認清。這些話說起來簡單,但對當事人來說做起來真的很難,如果真的不幸遇到,告訴自己多用點理性思考,自己要活下去,子女需要保護。愛情無法當飯吃,如果連小孩都不要的配偶,已經不再是能白頭偕老的另一半了,認清事實勇敢面對,才能再為自己打造出安穩、幸福的下半輩子。
-
2020-07-1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和分享 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人類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點,比現在更需要體認到感恩的重要。我們只要偶爾還看看新聞,都會親眼看到社會的衝突和摩擦愈來愈激烈。甚至,我們自己就隨時活在衝突中。這時候,我們更需要感恩的力量和智慧,幫助自己融化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走上正向的道路。14年來,我每年都請長庚生技的同仁以「感恩」、「關懷」、「服務」、「回饋」的心情來舉辦感恩創作活動。帶著感恩的心情,這些可愛的同事表面看起來是在付出,但這種不計較的心情其實打開了一扇門,讓能量開始流動而自然找到平衡,創造更多善意的流動。這種善意和平衡,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現在最需要的基礎。感恩創作活動,是對社會每個角落開放的。每年也得到近萬名朋友的分享和共鳴。像今年,有許多作品感謝防疫人員幫助大家面對疫情的考驗,感謝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在每個場所為大家量體溫把關的朋友、研發和各層面的人員;也有大朋友欣賞大自然生態攝影專注的瞬間;更有小朋友用他純真的視角來看牙醫和患者的互動,畫出消防員在災難現場帶來的援助和希望。這些作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輕鬆的關懷、真實的服務、由衷的感謝、溫暖的回饋。所感恩的,也只是在人生最平凡的畫面裡,隨時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善意。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想通一件事,會想和別人分享;看到美好的人事物,心裡的感動,自然會想讓其他人知道。這種分享,也許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心情、一個及時的幫忙、一個肯定、一點安慰,可能剛好就是眼前人最需要的。這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願我們能隨時欣賞、隨時感恩,在善意和分享中,幫助彼此平安度過人間的無常和變化。
-
2020-07-05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一小時來得漫長,雖然在時鐘計量上是一樣的。而且隨著年齡漸長,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困惑:為什麼年齡愈大,時間過得愈快?許多心理學家研究這個主題,有很多不同的假說,有人認為,這或許與人本身的壽命比例有關,比如說,對一個十歲的孩子而言,過一年就是他人生的十分之一;而對五十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生命中的五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比五十分之一大得多,所以一年一年過去,對年長的人來說是愈來愈短。第二種假說認為,年輕時我們遭遇的,往往都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約會、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出國……每個第一次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與留下深刻印象,回憶起來,就因那些年非常豐富而顯得時間過得很慢。隨著年齡愈大經歷愈多,之後遇到的都是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事,我們的大腦混在一起,區分不出這件跟另外一件有什麼不同,因此回憶起來,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日子似乎一下就過了。人對時間的感受的確有這種矛盾的雙面性,如同卡繆在《異鄉人》這本書的描述,主角因殺人被關進監獄,他說:「我無法理解那些日子為何那麼漫長同時又那麼短暫。日子漫長難耐,但是時間又過得飛快,以致最後渾然不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個樣子。」因為被限制做任何事,所以日子感覺漫長,但事後回想,因為回憶一片空白,所以又覺得時光飛快。換句話說,我們很有可能在居家避疫時,因為無法出門參加活動而覺得日子難熬,但是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這幾個月,因為追的劇早已沒印象,而又沒有出門參加什麼特別活動,所以回憶一片空白,也就會訝異這幾個月怎麼就過了。所以,第二種假說認為,年紀愈大,日子過得愈快,是因為「如今世事已慣」,也就是覺得天底下沒啥新鮮事,沒啥能激動自己情緒的深刻印象,當回憶一片空白,日子就這麼消失了。還有第三種假說,認為人的代謝及機能會隨著年紀而變慢,所以以相對速度而言,時間就愈來愈快了。學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時間如流水,客觀的鐘錶時間就像等速流經平原的一條河,我們年少時在河岸輕快地奔跑,速度比水流還快(時間流得比年輕人慢);到了中年奔跑速度慢了,與河流保持同步;到了老年,奔跑速度更慢,河水流得比他快,也就是時間過得比他實際享有的快。或許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老人家過馬路時,往往六、七十秒還走不到對街,而一個年輕人,卻能用五、六秒鐘就衝過馬路一般。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物理條件來丈量這個世界,尺寸不同,感受結果就不同。這三種假說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是對我們來說,或許在每個生命階段都須提醒自己,主動做些值得記憶或述說的事,才不會讓時間莫名其妙的不見了。
-
2020-05-17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告別的姿勢
走過青壯年,知道世事無常,跟朋友告別時已不像年輕時那麼灑脫,不時提醒自己,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次次要珍惜,次次要感恩。因為我知道,許多我們以為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事,往往卻成為難以彌補的遺憾。我們總以為,今天與朋友告別,彼此一定可以再見面,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我們轉身的一剎那,有的事情就是完全不一樣了。不過,這個感慨雖然常常浮現心頭,但是很慚愧的,自己不見得做得到。比如說,曾經輾轉聽到某位大學同班同學過世的消息,他始終隱瞞生病的情況,若非由最後幫他急救的學弟私下告知當年同社團的同學,恐怕沒有任何一位同學或朋友知道。後來才得知,兩年前他也曾被急救過,在鬼門關前撿回一命。也在那之後,我曾接到他的電話,邀約聚一聚,但是因為我的行程都已排定,臨時找不出空檔,也就在電話中聊了一下,沒想到之後就再也沒機會碰面了。告別式時去看他最後一眼,發現除了幾位家屬,同學也只有少數幾個人得到訊息,或許因為沒有發訃聞,家人恐怕也沒有他朋友同學的聯絡方式。這位大學同學二十多年前就放棄牙科臨床工作,遊走世界,或者讀書,或者做生意,或者在大學教書。總之,都是他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找你聊天,很少有人知道他現在人在哪個國家,正在從事什麼行業。倒是幾位出席告別式的,都是這一、二年他曾經找過、碰面的同學,顯然他在兩年前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時,也以自己的方式在跟世界告別。後來經常會想,若有兩年的時間,我會用什麼方式跟世界告別?若是只剩半年、只剩三個月,我又會如何安排我的行程?想起古代偉大的帝王亞歷山大帝,在二十九歲就征服了歐亞非三大洲,擁有無數的財富、土地以及人民,可是他在三十多歲就因病而亡,在他臨死前,想起他一些朋友,他們的平和、他們的喜悅,他知道他們有某些超越死亡的東西,這偉大的帝王不禁哭泣:「我一無所有!」他命令部屬在他的棺木挖兩個洞,他說:「我要讓人們看到,我空手而來,也空手而走,我整個一生都被自己給浪費掉了。我的手伸出棺木,好讓每個人都能看見──甚至亞歷山大大帝也是空手而走的!」是的,如果我們最後都是空手離開,什麼都帶不走,那麼唯一重要的,或許就是我們留下了什麼?我們辛苦地工作賺錢,無非是希望自己及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是當我們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是否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為了錢殘害環境,禍延子孫,最後錢只能讓孩子上醫院治病?我們離開世界,留下的是汙染、垃圾,還是留下溫暖與美好的事物?「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不管是八十年,九十年,人究竟只是地球短暫的過客而已。人一生最後能留下來的,不是費盡心機積聚在身邊的財貨,其實我們唯一能擁有的就是我們付出的東西,以及我們分享給世界、在人間流轉的善意啊!你會用什麼方式來跟世界道別?會花多少時間來跟世界道別?
-
2020-04-19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讓習氣歸零,找回生命最溫柔的力量
近兩、三百年的人類歷史,從某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一波又一波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把生產的效率一再地提高,也把享樂的方便不斷提升。只要幾個小時的飛行,就可以讓人突然置身在不同語言、不同天氣、不同的風景。也就在別的或同一個角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一起克服眼前的艱難,完成難以想像的工程。即使不遠行,全球可以在同一週欣賞到最新的電影,在不同的地點享用各國的風味,在幾個小時內紛紛為同一個消息而震驚,哼唱同一首歌曲,而又為同一個鬧劇笑開懷。多數人都以為,未來只會更好,更方便,更有效率。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切竟然會因為一個看不見、摸不清的病毒,近乎全面停擺。全球化之下,每個人雖活在各地特有的時空,但隨時可以跨過周邊的影響,好像和整個地球同聲共息。劇烈的變化,就算還沒輪到你我,光是看著各地傳來的壞消息,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慌已早一步到來。焦慮和擔心,已經是許多朋友不再遮掩的日常。確實,人類對於變化、特別是負面的變化,本來就有更激烈的反應。這種機制,幫助人類活過幾萬年來環境的變遷,躲過飢餓、疾病或被掠食的威脅。然而,過激反應會減損身心的應變能力。面對已知和未知的變化,你我其實更需要保持樂觀與彈性,減少恐懼、悲觀、焦慮過度的衝擊。對於現代人,這會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悲觀和樂觀,雖是一念之差,卻能帶來相當大的不同。我在《不合理的快樂》提過一項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找來334位,年紀在18到54歲間的健康人士,在得到他們同意之後給予含有感冒病毒的鼻腔滴劑。(這種實驗,稱為攻毒試驗,要經過重重的把關才能進行。)結果發現,快樂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即使感染上病毒,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症狀更少,也不會那麼不舒服。古人本來就知道,不論從身、心到靈性,快樂是生命最自然、最和諧、最完整的狀態。生命要運作,其實更需要正向的激勵。可以說,或許正是快樂的心情,讓免疫系統比較健全,保護你我不容易受病毒侵害;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快樂是反映身心健康的指標。無論如何,面對眼前的變化,你也自然會想問:怎麼做?怎麼讓身心回到快樂均衡的狀態?我一再提醒大家,大腦和神經系統是有可塑性的,身心改變是可能的。我在《真原醫》提過許多方法,可以幫助大腦點滴建立快樂的機制。其中之一,是透過飲食為身心提供完整的營養和微量元素,包括提高血清素的作用,讓人比較容易抵抗不快樂。另一個方法是運動。運動帶來腦內啡,讓大腦啟動快樂的迴路。我也特別透過《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感恩身體的功課》,教大家透過輕鬆活潑的運動,再加上感恩的念頭,把身心淤塞的能量打開,在每一個角落建立新的快樂迴路。生活裡一些很小的事,都可以幫助我們投入當下,回到快樂和平衡。過去,因為生活的步調太快,好多計畫要趕著完成,我們其實沒有多少時間好好欣賞自己、感謝自己、讚美自己、享受自己。現在這個時機,正是將過往習氣重新歸零的好機會。不方便外食時,你可以親手準備食物,一口一口地欣賞飯菜,感謝天地,感謝自己。居家工作讓活動量減少,可以透過輕鬆的運動讓身體動起來,感謝身體為自己承擔的一切,感謝自己還有這樣的空間,可以享受身體的舒暢和心裡的快樂。大環境正面臨轉捩點,在可能比龍捲風還劇烈的改變中,讓我們從自己開始,一點一滴放下過去不快樂和緊繃的制約,輕輕鬆鬆找回生命最溫柔、最穩重的力量。這一點,或許就是我們能為自己、為周邊、為世界帶來的最好禮物。
-
2020-04-12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按下人生暫停鍵
二月中,疫情剛爆發沒多久,因為成為病毒培養皿,在海上漂流許久才得以靠岸的鑽石公主號,一個美國少女登上政府派的包機前,得知她在回美國後還得重新被集中隔離十四天,當場對著電視鏡頭飆淚:「我人生裡的一整個月就不見了!」當時看到新聞的人,大概沒料到幾個星期後,全世界許多地區的人都會像她一樣,同一個時間玩小時候的遊戲:「一、二、三,木頭人!」記得十多年前,我還在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時,除了看門診、抽空閱讀與寫稿,平均每星期至少還有十五個以上的行程,每天忙得團團轉。好不容易到了春節連假,難得一整個星期沒有任何演講邀約或會議,每天就待在家裡看書,傍晚跟著AB寶在社區散步,開心得不得了。感慨想著,假如不時能像這樣,全世界同時停下腳步該多好,免得有人雖然想休息,卻被不想休息的人干擾或逼迫。當時我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狂想,因為即便華人過年放假,但伊斯蘭教的人可不跟你放假,所以跟伊斯蘭教徒做生意的人,當然也就沒辦法暫停了。諸如此類,要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行業,或者不同個性、不同生命追求的人,同步按下暫停鍵,這是痴人狂想。的確在這次疫情之前,沒有人料到居然會發生這種幾乎全世界同時或先後停班停課的狀況,而且不是一、兩天,或一、兩個星期,而是長達一個月又一個月。大家是不是會像那位金髮少女哭著說:「我人生的多少天不見了!」我不知道,但是這種限制全家人不准外出,一天又一天,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關在家裡大眼瞪小眼的經驗,大概從來沒有過,以後也未必會有。武漢首先封城後,起初認為會增進夫妻感情,因為大家平常各忙各的,沒空好好談心。但是在各國陸續封城封國後,統計數字出來,許多國家在這段時間報警處理「家暴」事件比平時暴增至少30%以上(不同城市比率不一,但大多是顯著增加)。當然,夫妻被迫整天在一起而感情更好的,一定有;但是平常忙、互動少的夫妻,一旦長期被限制在家,情緒不好導致講話時擦槍走火,多了許多不必要的摩擦,這種狀況勢必也不少。有趣的是,同樣留在屋裡,「自己想」跟「被強迫」,心情感受可是天差地別。就像我們主動想暫停,跟被迫不准上班聚會、參加活動,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主動暫停,從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暫時抽身,讓自己沉澱,或出門旅行流浪,往往可以找回生命的主控權,這對每天為五斗米折腰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是很重要的暫停。這也是大人有年休假,學生正流行gap year(空檔年)的原因。不過,我倒是蠻羨慕虔誠的猶太教信徒,因為他們至今仍遵循著安息日的教規。在聖經創世紀中,神花了六天時間創造天地河海、日月星辰、走獸飛鳥……第七天,停下一切動作,是為安息日。猶太教的安息日從周五傍晚太陽下山起到隔天太陽下山為止,在這整整一天中,不能工作、不能開車,連開電燈、按電梯都不行,走路最多也只能走上一公里(走更長就算工作),一整天的休息沉思,跟家人鄰居談心聊天。我喜歡這樣,在忙碌六天後,有一個完整的空白時光,沒有一定必須完成的事,手機也不會傳來催魂般的鈴聲,整整一天就是跟自己、跟家人相處。其實這並不難,只要願意,不是猶太教徒,也能擁有自己的安息日。
-
2020-03-0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正向的心,帶我們走向全面的豐盛
在無常與變化前,人人平等。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人生早晚會遇上難題。也許是健康不再,也許是感情生變,或工作不順。哪怕遇上的是個人難以抗衡的時勢和大環境的變化,我們還是會想做點什麼,期盼能早點度過難關,讓人生重回正軌。想扭轉命運,一生過得豐盛無憂,這是身為人共同的期望,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華人的這種心情更是強烈:即使自己這輩子沒辦法飛黃騰達,至少也要保住下一代,希望讓他們少吃點苦。並且,把這樣的期望當作愛的表達。我們都見過這樣的人,或者自己已經這麼做:為了自己、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將吃苦和奮鬥視為理所當然,要不斷往上爬。就這樣,將一生寶貴的心力完全投入物質層面的追求,好像這樣的投入就可以讓人免於無常和苦難的折磨。只是,面對充滿不確定的人生,所有的期許與籌備,其實最多也只是反映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幾乎不會去想,這些期待與努力其實是站在這樣一個局限的前提才成立──我們相信,先有物質,才有心靈,而外在的一切決定了內心的富足。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所表達的其實正好相反:哪怕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只是活在物質世界的形體,但心或說意識的力量,其實是走在物質之前的。舉一個例子,許多人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當作是透過操作來愚弄人的證明,卻沒有想過這種看法也就等於選擇性地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使沒有藥物和物質的支持,當事人身體的不舒服確實得到了緩解,就連具體的數據也有改善。信念有它的力量,是這樣,我才會強調「正向」的重要。我在《不合理的快樂》也分享過一個例子,連每天面對生死病苦、需要隨時保持理性運作的醫師,透過正向的鼓勵,就能讓他們在醫治病患的過程中,更準確掌握種種零碎的資訊,做出最妥善的診斷,而且也更加積極熱心治療病患。有趣的是,研究也提到,光是一句「你今天看起來不錯」或一根棒棒糖帶來的善意和放鬆,都能為醫師帶來好心情,而帶來好結果。正向的力量其實遠遠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大。我在《豐盛》分享過正向表達的練習,希望能幫助我們轉變心態──從好像什麼都缺的不足感,轉向什麼都擁有的力量、滿足和幸福。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怎麼做都不對」改成「再難也是一種學習」,把「我不可以哭泣」轉成「我可以微笑面對」,把「一切應該會好轉」轉成「情況肯定好轉」。面對無常和痛苦,面對龐大的未知,任何人都會有一種自覺渺小的無力感。前面這些簡單的正向表達,從認知的層面扭轉我們負面的慣性,也讓我們的頭腦一再淨化,將原本又多又雜的顧慮和煩惱簡化成正向、自信與樂觀,讓大腦更容易專注,而投入眼前的任務和目標。面對人間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們跟隨正向的帶領,從無力感走出來,活出內心本有的力量,親自體會到──我們並不是無常痛苦和未知的俘虜。我們不是小小的、無能為力的個體。我們,是生命,是愛,是心。正向帶來正向,這一股因為正向而豐沛起來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生命進入正向的循環。我們從渴望與追求的緊繃鬆綁開來,自然懂得放手、給予和服務,也自然活出最高的豐盛。真正豐盛的人是滿足的,別人追求名聲或利益,但他會用各種方法給出去,讓其他人得到肯定與尊重。快樂是一種均衡,豐盛是生命的流動。在活水一般的流動和動態平衡裡,樣樣,自然變得都好,自然豐盛起來。而且,是全面的豐盛。
-
2020-02-23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劃出結界 創造獨處的神聖空間
作家董橋曾寫過一段引人深思的話:「世間人人都是收藏家,收藏家是孤獨的,而人的孤獨就是人的尊嚴。」孤獨有來自物理上的,也就是身邊沒有人、獨自一人的處境;也有來自心理上,不管身邊是否簇擁著多少人,但是只要沒有人了解你,那也是種孤獨。不管是哪一種,我們知道,現今世界上孤獨的人很多。2018年英國首相任命了一個專門處理孤獨問題的大臣,因為單單英國,就有九百萬人深陷孤獨中。有學者認為,孤獨分兩種,痛苦的孤獨叫做孤單,快樂的孤獨叫做獨處,對任何人而言,這兩者的確天差地別。如何習慣孤獨,甚至能享受獨處,是當代每個人的課題,不只是從職場退下來的樂齡族。法國作家蒙田說:「我們務必要為自己保留一個完全獨立的空間,全然自在而且不受任何干擾,在那裡建立起真正的自由,與最重要的僻靜與孤獨。」或許如同日本動漫中常出現的「結界」,也像人類學所說的「神聖的空間」。在這特定時空裡,我們可以停下腳步,仔細回憶生命中每個特殊時刻,但是在這個隔離開來的空間裡,不能有手機,也不能有快速閃動的影音訊息。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時時刻刻與全世界連在一起後,我們就失去了面對自我的時間。我們不再讓思緒漫無目的在腦海中游逛,因為只要有一絲絲空檔,我們會立刻拿出手機滑一下;我們不再習慣跟自己對話,換句話說,我們不再敢面對自己,也失去獨處的能力。甚至,我們也不再能夠跟人進行深度對談,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理解,必須花上相當長的時間去傾聽,因為人們最先說出口的事情永遠不是實情。可是時時刻刻跳出來干擾我們的手機,已經讓我們失去專注的能力,更讓我們時時處在焦慮狀態。有好幾個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在談話時,只要有手機在場,就會破壞談話品質。即使手機不是擺在面前,而是把它放在遙遠的桌邊,但只要在視線範圍內,還是會有很大的影響,即便關靜音,也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很難有親密且深度的交心。研究者認為,只要我們覺得被干擾或有被干擾的可能,就不會分享很私密的事情。即便親如家人如伴侶,當你想跟對方分享某些內心感受,但他一聲「對不起」,然後起身接電話,等他再回來時,我們通常會意興闌珊也沒心再分享自己的感覺了。因此,與朋友或家人相聚時,記得互相提醒彼此,把手機關靜音並且收到包包裡面,應該會享受到跟以往不一樣的心靈互動。而且,少了手機的干擾之後,整個情緒會逐漸舒緩下來,時間也似乎慢了下來,不管聊天,散步、看書、胡思亂想,我們會突然有找到自己的感覺,那個被不斷湧現的訊息淹沒掉的自己。想辦法給自己一個把手機故意遺忘在抽屜的心靈假期,這個時候不再有該處理的公事,當我們感覺到了這個「手機安息日」帶來的效果後,或許,就會有決心讓自己在每個星期有一天關掉手機的日子。
-
2020-01-19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簡化人生 隨時活出內心的豐盛
歲末年終總是帶來一種提醒,讓我們將環境做一種全面的更新。古人遇到重大的事,會沐浴更衣,用慎重的心情來面對。現代人透過「除舊佈新」的習慣,清理自己和周邊,也就是用尊重、愛惜的心情,告別過去的點點滴滴,向全新的可能開放。當然,現代人忙碌的快步調,佔據了我們絕大部分的注意力。許多朋友連照顧自己的時間都擠不出來,自然也將清理視為苦差事,甚至感到無能為力。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看著辦公桌堆積如山的文件,家裡囤著用不著的物品,明明知道該整理了,但怎麼也提不起勁。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誰會想做這種清理?清理舊物不光費力,可能還會帶來心裡的掙扎──該不該處理掉?還是留下來?丟了,下次萬一要用,會不會懊惱?這個很有紀念意義,丟了就沒有了……這種糾結所產生的內耗,不光讓我們從潛意識裡不想去碰觸這些舊物,即使咬牙處理了,事後還會想盡辦法找回來。不只面對身邊的舊物是如此,我們這一生有多少割捨不了的感情?明明知道早該放手,卻又捨不得。只是留下來了,也只敢往心裡深處塞,沒有勇氣去消化,更別說放手。這種自己帶來的左右為難,其實隨時為我們帶來情緒的萎縮,而讓我們隨時有顧慮,處處覺得難。清理,無論是外在具體的物質,或是腦海揮之不去的記憶,是我們每個人恢復生命力最重要的關鍵。生命,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是我們在身心各層面塞滿了早就用不上的過去,才帶來了一種表面上的隔閡,讓我們好像活不出生命的美、希望和力量。要清理和簡化,其實比你我想像的還簡單──只要透過感恩,為自己、為這些「不再需要」的物品、關係、習慣、印象、心情和記憶做一個祝福,讓彼此都能重新出發。清理的時候,可以在心裡這麼表達「謝謝你,我們曾經一起經歷人生的點點滴滴,謝謝你帶給我許多滿足與快樂,儘管我現在不再需要,還是要謝謝你!」更進一步,我們可以讓這種感恩和祝福的心情擴大開來:清理,不是因為不喜歡,只是因為自己不再需要,而願意放手讓需要的人得到它。在送出的那一刻,祝福它「謝謝你陪我走到這裡,但願在別人的手裡,你會創造同樣美好的能量。」帶著感恩和祝福,清理對我們不再是痛苦和失去,而是一再清爽的重新出發。如果能把這種祝福和感恩的心情落實到生活,甚至就連面對心裡累積的顧慮和煩惱,都能隨時放過,隨時祝福。這種快樂的感受,自然讓我們隨時清理,甚至是期待清理。不只是清理舊物,我們投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都能帶著感恩和祝福的心情,也就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正向迴路。這樣的轉變自然滲透到我們的飲食習慣、表達和待人處世。我們不再像以往那麼硬邦邦,好像還要守住一種面子或身分。我們會寬以待人,不再講究表面上的標準。就連面對困難和挑戰,也可以保持正向的心態。很有意思的是,用正向的眼光看待問題,靈感自然容易從腦海浮出來。甚至什麼都沒有做,問題自己解開了。如果我們很誠懇地面對自己,隨時清理,讓生活樣樣都簡化、單純化,自然也會發現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而這些「不多」我們老早就有。這種內心的滿足,自然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快樂。我們內心是滿滿的快樂,自然什麼都可以放下,都可以簡化,明白沒有一樣東西有絕對的重要性。透過清理,無論是內在或外在,我們簡化生命,反而從內心豐盛起來。我們從一種充滿負擔和顧慮的狀態,好像活出了一個全新的人生。是透過清理,我們跟生命完全接軌,讓生命更大的聰明智慧帶著我們走。走向什麼?也只是我們隨時都有的美,沒有離開過的豐盛。
-
2020-01-12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近年寫了些關於退休的文章,有讀者在臉書私訊留言,一方面當然說是感謝我的建議,但是也會暗示,他們的條件沒有我那麼好,所以只能羨慕我。陸續收到這樣的訊息,好奇地花了點時間上網搜尋,果然發現坊間談退休的,大多是興高采烈說自己逍遙的樂活人生,不然就是建議搭郵輪看世界,參加旅行團認識新朋友,或者爬百岳高空彈跳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些現身說法的建議當然很好,但社會上很多人沒那麼好運,也許是財務不允許,也可能被無可奈何的原因綁住,那麼這些人是否就得黯淡度過這一段人生?其實享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很多,不一定要拼出一個亮麗的清單才能快樂,事實上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我們以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人生」,所以必須不斷地嘗試新事物才是珍惜。但其實所謂這個值得珍惜的人生,是建立在無數的日常生活上,所以日常才是真正的重點。比如一天光影的移動,四季更迭變化,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世界奇妙與豐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且免費地接近大自然,而常與自然生命相處,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悅與安心。我們往往忘了人類也是自然萬物的一份子,對於變老、肉體的衰敗惶恐不安。但若常有機會與自然共處,會了解個別的生命雖有生老病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讓我們對生命的終老有種安心。除此之外,在台灣退休後不管搭捷運或到博物館美術館都有打折,這些來自人類精神文明的藝術創作,也具有療癒功能,帶給我們好心情,從日常生活進入到另一個永恆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餘力出門,在家裡閱讀也是很棒的精神享受。紙本閱讀跟網路閱讀很不一樣,一打開書本開始閱讀,很快地就會忘了我們在「閱讀」,說起來很神奇。書本是回到內心世界最方便的管道,幸好已屆退休這個世代,是在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世界中學習成長與工作,所以能理解那種快樂,同時享受到線上與線下,這兩種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不同世界。書本的價格相對於其他的娛樂消遣而言,費用比較低廉,而且現在又有那麼多圖書館與友善的借閱方式。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是最棒的方式,可以到二手書店找回自己年輕時喜歡的書,或者曾經影響過我們的書,買來擺在書架上。這些看過的書,也讓我們重新回味經驗過的每一個世界,而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夠形塑出一個空間,我們身處那個空間就像日本漫畫書常提到的「結界」,一個別人無法干擾影響的心靈神聖空間。此外,還有一件我們生活中常忽略掉的寶物—蠟燭。北歐各小國在歷年評比總是位居排行榜前幾名的幸福國度,但是一般民眾的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豪奢,他們很擅長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出美好的氛圍,其中最大功臣就是蠟燭的使用。把明亮的頂燈關掉,鋪上美美的桌巾,然後點上蠟燭,配上輕柔的音樂,喜歡喝茶的泡茶,習慣喝咖啡的泡咖啡,被溫馨燭光包圍下的浪漫空間,就是個不用花錢就可以享受的美好生活。
-
2019-12-0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失眠 學會接受事實、隨時感恩
生命的轉變,往往出人意料。舉例來說,我們都還記得,自己年輕時睡再久都覺得不夠,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會為睡不著而煩惱。我們會認為,如果睡不好,就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應付快步調的生活。有些朋友甚至還沒睡就開始擔心,萬一睡不好會讓自己跟不上周邊的節奏。就這樣,本來可以消除壓力的睡眠,不知不覺成了另一個壓力的來源。這一點,我時常和朋友分享,這一輩子我們認為重要或不重要的事,其實都離不開頭腦的制約。包括我們認定自己應該睡八小時、期待一覺到天亮……一樣還是制約。在我個人看來,睡眠的變化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生理轉變。首先,年紀愈大,睡眠需求自然會降低。此外,只要活著,早晚都會遇到生命無常的轉變和失落。生活的責任與壓力一點一滴累積,難免帶來心理的負擔、焦慮和煩惱。我們這一生,難免會有一段時間睡不好,甚至失眠。從這個角度來看,失眠最多是反映生理的變化與壓力帶來的身心不均衡。當然,有些朋友會透過酒精或藥物想快速得到睡眠。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察,這些方法最多只有短期作用。長期依賴也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失衡。最終還是要靠體質或身心徹底的轉變,才可以從根源解決問題。面對失眠,或說面對睡不睡背後所含的制約,首先我們可以在觀念上做個轉換──將失眠當作這一生自然會發生的狀態,把它當作象徵人生成熟的「成年禮」,坦然迎接它,接受它,甚至歡迎它。於是,晚上睡不著,也只需要提醒自己「我可以試著接受,完全接受,徹底接受目前睡眠的狀況,包括失眠」「睡著或睡不著,都好」,甚至恭喜自己──活到這個時候,終於得到了一個象徵成熟的里程碑。很奇妙,我們只是在心理層面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自己可以睡不好」,不去對抗失眠,反而可以建立起一種自信,自然發現失眠並不如想像中可怕或嚴重。只要我們夠誠懇,從念頭上先消除對失眠的恐懼,也就得到一種心理的空間,可以如實地觀察睡眠足不足夠對自己的影響,而可以體會到:睡眠,當然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生活中的難題,總是會有各種方法可以應對,跟一個人是不是睡夠了八小時,倒沒有絕對的關係。我們將睡不好的心理負擔放下,接下來,我們也只有感恩,感謝生命隨時帶來人生難題的各種解答,也帶我們走到這裡現在。感恩,其實是人生的基礎。夜裡,可以讓感恩成為入睡前最後一個念頭。謝謝自己今天的努力,謝謝睡眠來撫平今天的壓力。夜裡睡不著,還是可以感恩。感恩有這個機會,解開各種觀念的束縛。感恩有這個機會,讓自己可以肯定生命有一個更高的力量在運作,明白人生的成敗倒不只在於自己的睡眠或失眠。早上醒來了,也只是讓感恩的念頭流遍全身。我們感謝身體每一個角落,謝謝它,欣賞它。這種感恩,就好像在對所有細胞做一種最深的頂禮。起床活絡筋骨,還是一樣感恩──謝謝身體即將為我們承擔今天的活動。出門,見到陽光,一樣感恩──謝謝陽光喚醒心,喚醒身體,讓我們充滿喜悅面對一天。透過失眠,好像生命更深的層面向我們打開,帶來很好的禮物──接受事實,隨時感恩。我們建立起這個全新的習慣,自然會發現自己變得穩重,無論好事、壞事都能接受,心情不再跟著人間表面的好壞而起伏。能以這樣平安的身心度過一天,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準備,讓我們迎接夜裡睡眠帶來的休息與洗滌。原本讓我們害怕的失眠,其實完全可以是生命帶來的恩典,陪伴我們鬆脫人間制約,走過人生困難,活出真正自己。
-
2019-11-24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關於貓狗的隨想
大約二十年前我就發現,街上的婦產科診所或中小型的婦產科醫院一家一家的關門,但是動物醫院愈來愈多。周邊朋友不結婚的也愈來愈多,不生孩子的單身貴族就開始養貓養狗,將父母親職的天性完全投入在家裡的狗兒子身上,並且以身為貓奴為榮。小學時,有隻貓常常自附近倉庫屋頂跳到我們家陽台,家人準備一些剩魚剩飯給牠,不久就正式在家裡住下來了。到了高中家裡從萬華火車站附近往東搬到大安區,抱著貓到新家隔天,就不見了,隔兩天舊家鄰居說看到牠獨自在搬空的舊房子裡徘徊。專程回老家帶回,特別留意安撫牠,讓牠認識新環境,總算也安頓下來,過幾年在我的懷裡壽終正寢。至於養狗是在結婚生孩子後,朋友看我住的地方有院子,適合養狗,就把她收養的流浪狗託付給我,因為這是她收養再轉送出去的第十隻狗,當時馬英九當台北市長,這位朋友建議取名叫馬英十,不過我們嫌太有政治味,似乎也不太禮貌,就改名叫小豆子。後來我們從郊區更往山上搬,小豆子也有更大的散步空間。不過養了幾年,在女兒小學五年級時,被人毒死了,那一陣子社區有很多狗被不明人士下毒,想不到小豆子也被波及,後來我們就沒再養狗了。倒是最近有些朋友家裡同時養貓也養狗,很好奇牠們是否能和平相處。雖然網路中常見貓狗一起玩耍的影片,但是我知道這應該不是很普遍,果然,詢問所得,雖然同處一屋的貓狗不至於常打架,但是大部分還是處在井水不犯河水的緊張狀態,很難玩在一起。為什麼貓狗不容易和平相處?有專家研究表示,因為牠們好惡的表達方式差異很大,往往一方的善意會被對方誤解為惡意。比如說,貓豎起尾巴是表示友好,對狗兒言是敵意的象徵;而狗搖尾巴伸出爪子是示好,展現想跟你一起玩的善意,但是對貓而言,伸爪且搖尾巴是警告你,滾開,否則我要用爪子抓你了喔!貓發出呼呼嚕嚕低沉的聲音是表示舒服且處於放鬆狀態;狗剛好相反,當牠喘氣低鳴粗聲粗氣時,是生氣攻擊的前兆。這種溝通的誤解,很快就會造成彼此的敵視,雙方要變成可以一起玩耍的好朋友,並不容易。雖然都是當代人非常重要的動物同伴,但是貓跟狗真的很不一樣。貓動作優雅,牠似乎也能意識到自己動作的優雅,走路跳躍,像是體操選手或舞蹈演員在舞台上的展。狗常常用忠心耿耿的大眼睛看著主人,無時無刻都費盡心力討好主人,也能敏銳地察言觀色,回應主人的喜怒哀樂;貓不會這樣做,我認為是不屑這樣做,牠們是高貴的公主,等待著人類的服侍。狗的魅力,來自於牠們與主人那種生命相許的深情;而貓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牠始終是神祕而令人遐想的。俚俗說:「什麼人玩什麼鳥。」有人說,看別人養什麼寵物多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而寵物的個性也可以呈現出主人的個性,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