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養生.更年期變化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642
筆 文章
-
-
2020-07-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台灣2025消除C肝目標 仍差14萬人未治療
衛福部2017年起編列C肝口服新藥治療預算,幫助民眾遠離肝病與肝外病變,據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統計,實施三年半來,至今近10萬人治癒;不過距離台灣2025年前要消除C肝的目標,目前仍差14萬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今舉行記者會,公布C肝治療成果。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出席,他表示考量C肝對國人的衝擊,衛福部在2017年開始每年編列C肝口服新藥預算,幫助民眾遠離肝病與肝外病變。從最早的廿億元、六十億元增加到今年的八十億元,至今治療了98923人,即將邁向10萬,也代表救了10萬個家庭免於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C型肝炎是台灣病毒性肝炎的第二號敵人,感染人數僅次於B型肝炎。C肝會誘發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引起肝內及肝外的慢性發炎,除導致肝硬化與肝癌,還會使肝臟以外的器官發生病變。據台灣大型臨床研究,罹患C肝者,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倍數將提升至5倍及21倍。她說,綜合各項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約有40萬名慢性C肝病人,據WHO消除C肝定義為治覆率8成目標,鎖定需治療者有32萬人;其中近8萬人在2003至2016年接受干擾素治療並成功清除C肝病毒;再扣除衛福部2017年起編列C肝口服新藥預算,這三年半就有近10萬人治癒,估計仍有14萬人尚待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中,包括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糖尿、腎臟、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六疾病與C肝有關;而國人十大癌症中有肝、攝護腺、食道癌與C肝有關,若未及時治癒,恐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簡榮南說明,感染C肝後,體內脂肪代謝改變及血管硬度會增加,與未感染C肝民眾相比,患者腦血管病變死亡風險攀升至2倍以上、心血管病變死亡風險倍數提升至1.5倍;而C肝病毒也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上升,糖尿病罹病率提升至3倍、腎變病死亡風險也接近3倍。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執行委員暨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C肝口服新藥治療僅8周或12周,治癒率達98%,新藥更可使用在腎功能衰竭的病患身上,其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蒲若芳說,自全面開放C肝全口服新藥後,每月平均約近4000人接受治療,如去年治療4萬5000人,今年受疫情影響,截至本月15日,約2萬2000人完成治療,比預期數稍落後,剩約3萬個治療名額,呼籲民眾主動進行肝炎篩檢、及早進行治療。
-
2020-07-24 科別.消化系統
你是「隱性胃弱」嗎? 經常想吐、反胃、沒食慾都是腸胃給的警訊
有些人經常「胃隱隱作痛、想吐」、「刺痛」、「稍微吃一點就覺得很脹」、「吃烤肉、油炸食物就會反胃」、「沒有食慾」,相對地也有人是「沒辦法盡情地吃」、「吃不下早餐」、「吃完飯總覺得不舒服」、「有火燒心的感覺」。這些就是胃弱的患者經常出現的部分症狀。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 常消化不良就算胃弱 真正胃好不會因吃太多、壓力感到不適 經常因為胃部不適而苦惱的人,一定多少有點自覺:「我應該是胃弱一族吧!」然而,有些人也會認為:「吃油炸食物本來就會消化不良。這不算胃弱吧!」不過,這其實也是胃弱的症狀。因為,有這種症狀的人,本來就擁有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的條件。再加上飲食、壓力等損傷,容易使得胃部的不適變得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胃弱。如果胃完全沒問題,比平常多吃一點或是心裡有壓力,胃也應該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才對。 隱性胃弱人不少 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 像這樣,包含沒有發現自己胃弱的「隱性胃弱」族群在內,胃部不適的人意外地還不少。身為綜合內科醫師及心血管專科醫師,接觸過眾多病患後,我才開始有這樣的感覺。詢問因高血壓、糖尿病來我的診所就診的患者:「最近覺得怎麼樣?」的時候,患者經常反饋:「這陣子胃經常不舒服……」、「沒什麼食慾」(這並不是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影響到胃部。高血壓、糖尿病沒有這種自覺症狀,患者只是說出平時注意到的問題而已。)針對這樣的患者,我會同時治療原本的疾病和胃的問題,在我指導患者包含顧胃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時,應對胃弱的方法累積得越來越多。 脫離胃弱一族有好處 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健康的身體 不能盡情享受美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好不容易品嚐了美食,餐後如果出現疼痛或不舒適的感覺也會令人不快,光是想到「餐後胃一定會很痛」就無法好好享用美食了。然而,治好胃弱,就能享受每天的飲食。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一千零九十五餐可以從吃飯有壓力變成享受美食,這就是最大的優點。享受每天的飲食也是提升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的基本條件之一。 改善胃弱 一定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胃部功能變好,能夠確實消化食物,腸道當然能輕鬆吸收營養。腸道吸收的營養進入血管,就會隨著血流提供養分給全身的細胞。另外,當你從「吃飯好痛苦」的壓力中解脫,副交感神經就會處於優勢,血管會因此擴張,血液就會流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為營養充滿全身,所以體內的各種臟器的功能都會變好,皮膚、頭髮的狀況也會改善。如果你覺得最近精力不足、無法消除疲勞,不妨試著以胃為目標改善生活習慣。(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7-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溫下服藥會影響體溫 急診醫師提醒4類藥物恐增加中暑機率
童綜合醫院急診部魏智偉主任表示,暴露在高溫環境,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度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他說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外,若服用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魏智偉指出,中暑高危險群中,若服用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caffeine)、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提醒,有服用這些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發生。
-
2020-07-23 科別.呼吸胸腔
戒菸8年少追蹤? 84歲肺阻塞病患送急診插管救命
84歲曾姓老翁菸齡超過50年,罹俗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阻塞多年,他8年前戒菸,以為可遠離病魔,沒有規律用藥,防疫期間抗拒回醫院追蹤,直到肺阻塞急性發作喘不過氣,送急診插管搶救、住院治療,救回一命;老翁也因此配合規律用藥、回診,不敢拿生命開玩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郭家維提醒,肺阻塞急性發作時,患者都會歷經一次次呼吸困難的加遽、呼吸衰竭、嚴重需要插管、呼吸器支持,瀕臨死亡風險。患者若能配合長期治療、控制和追蹤,有助穩定控制病情,可降低日後急性發作的頻率。郭家維說,曾姓病患因長期菸癮導致慢性咳嗽、肺阻塞症狀,也出現肺心症、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過去曾反覆因肺阻塞急性發作住院,但仍沒有規律用藥、回診追蹤,家屬苦勸不聽,常醫院、住家兩邊跑,十分苦惱。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曾姓病患以此為由,不願赴醫追蹤治療,直到今年五月因發燒、喘不過氣被送往急診,到院時已呼吸衰竭,經插管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和控制後,病情才逐漸改善,一周後拔管脫離呼吸器轉至一般病房,並順利出院。郭家維說,肺阻塞為不可逆的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老菸槍、長期室內外空氣汙染、職業上接觸粉塵等,症狀常為慢性咳嗽,漸進性呼吸困難,也可能衍生心臟衰竭等病症。
-
2020-07-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回鍋油「比機油還黑」!外食族如何分辨黑心油?
外食族要小心,高雄楠梓某自助餐,長期使用比機油還黑的回鍋油,炒菜給客人吃!一名離職廚師在爆料公社po文,他表示自己去年11月1號到這間自助餐店工作,今年6月底終於受不了店家行徑而離職。(>>新聞連結)以為是營養均衡的自助餐;事實上是滿鍋黑油炒菜離職廚師表示,在職的8個月中,除了過年時段和偶爾幾次有正常換新油外,其它都是舊油加新油,基本上沒在清洗。後期又碰上疫情,生意有落差,老闆娘竟為了節省成本,要求廚師拿回鍋炸油炒黑色肉類,或者炒黑色醬汁時把回鍋油炒掉!員工表示,「那幾天我們都會趁老闆娘不注意時偷偷倒掉,因為實在違背良心炒不下去!」、「老闆娘妳自己都不敢吃了,也不敢用給老闆吃,連我們自己都不敢吃,結果妳為了省成本,卻要我們炒給客人吃?」當老闆娘發現員工會偷偷把黑油倒掉,還不悅的說「叫我們看東西炒」,員工心底不滿的表示「難道你不知道那種東西會致癌嗎?」離職廚師還附上店內的回鍋油照片,只見整缸的油水居然比機油還黑,看了令人咋舌,更遑論拿來炒菜給客人吃。離職員工更指控闆娘積欠薪水、凹人休假當義工,對此,老闆娘出面喊冤,表示絕對沒有這回事,目前衛生局已經介入調查,要還給消費者一個真相…你三餐老是在外嗎?外食族不得不認識的回鍋油國人外食族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又外送平台的興起,滿足大家在家裡也能點美食吃的方便性,但是,滿足小確幸的同時,也要顧及自己和家人的食安健康!回鍋油又稱萬年油,是指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隨著高溫加熱改變本質,產生過氧化物、反式脂肪、戴奧辛、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200多種的有害物質,經食物進入人體,最終引起包括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回鍋油對健康有害的相關研究:1.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子誠指,食油隨高溫加熱,會改變其本質,而且加熱時間愈長,改變愈大。2. 油品含三酸甘油酯,加熱過程會分解並產生如過氧化物等逾200多種物質,過氧化物對身體有害,例如血液中乳糜粒(Chylomicrons)的共軛二烯烴濃度會隨翻用食油中的過氧化物成分上升而增加,過氧化物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這與慢性疾病有關,亦會增加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3. 油煙含多環芳烴,這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有動物研究亦顯示,長期進食經高溫加熱的食油,氧化及聚合化的食油會令肝藏受損,還會生下肝臟較細小、體重較輕的後代。4. 臺灣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講師陳俊成指出,廢食用油易出現「丙烯醯胺」、「3-單氯丙二醇酯類」(3-MPC ester)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致癌物質。如何辨識「這是回鍋油」?1. 外觀上,油質泛黃甚至變黑,油炸後產生細小白色狀的泡沫2. 攪拌時有黏稠感3. 油耗味很重提醒家中自己煮食的媽媽,就算外觀上沒有變色或異味,也不適宜重複使用回鍋油喔。另外,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速食店,基於成本與時間考量,大多不會每天更換新的食用油並清洗油炸箱。據悉,各家速食業者均有自訂換油標準,平均每周換油兩次。如何從食物推測攤商使用回鍋油?(來源:譚敦慈)1. 油炸物顏色很深2. 油煙周圍牆壁卡油3. 炸東西時常常起油爆4. 泡沫表面積超過油鍋的1/25. 表皮一咬,油大量溢出6. 外皮硬但是不脆7. 放涼後有油耗味認識常見的油脂種類(衛福部:油炸油手冊)1. 豬油、牛油-動物油耐炸程度★★★★★飽和脂肪酸多,低密度脂蛋白(LDL-C)相較於植物油多,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相對提高。2. 大豆油(沙拉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黃豆製成的油,呈液態,適用低溫烹調,不適用油炸。3. 橄欖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橄欖樹的果實製成,呈液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4. 棕櫚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棕櫚樹的果實製成,呈固態;另外,移除棕櫚油固態油部分剩下的液態油也廣泛使用,稱軟性棕櫚油。5. 耐炸油(業者自行調配油品之統稱)-植物油耐炸程度★★★★以棕櫚油為主,或與其他植物油混合(稱調和油) ,可透過調整脂肪酸比例,增加油品的安定性,促使可油炸時間增加,多呈液態,方便操作。6. 酥油(烤酥油、起酥油)耐炸程度★★★★動物油或植物油為來源。有添加乳化劑,便於製作烘培點心,有專業用途,勿作為油炸油。衛福部提醒,長時間使用的油炸油需要更換,除了影響食品的口感與美觀,當食品吸了已變質的油炸油,被消費者吃下肚,太多的反應產物會使油炸油更容易變壞。吃下過量的油炸品會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若吃下過多「變質」的油品食物,容易導致人腸胃不適、嘔吐、肝毒性、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註:於動物實驗中,高劑量的油炸油飲食(20-25%總極性化合物)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參考資料:爆料公社、衛福部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
-
2020-07-23 科別.泌尿腎臟
台灣淪洗腎王國,去年狂燒健保533億元!原來不是因為吃太鹹,而是你可能也有這基因
全民健保支出逐年成長,健保署公佈去年10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榮登」首位,治療費用全年度高達533億元、洗腎人數衝破9.2萬人。其次依序是第二型糖尿病308億元、齒齦炎及牙周疾病180億元、齲齒164億元、原發性高血壓140億元、到院抗腫瘤治療(如放、化療)134億元、呼吸衰竭125億元、慢性缺血性心臟病122億元、思覺失調症115億元、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110億元。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惡名」,慢性腎臟病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分析,台灣洗腎人口多,不外乎6大主因: 隨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這些問題所引發的腎臟病也增加。 國人不當用藥習慣,對洗腎之影響有2個面向,一是有些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直接造成腎臟傷害;二是慢性病人可能因服用了宣稱可治療其疾病之藥品、藥草或製劑,而未依正規管道妥善醫治,導致病情控制不佳,加速了糖尿病、高血壓所引發之腎病變。 全民健保實施:我國保險制度完善,全額給付透析醫療,病患不需部分負擔,降低民眾接受透析醫療的門檻,故健保實施後,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顯著增加。 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率提高及老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近年來逐年下降,因此,前述慢性疾病長期存活病患增加,隨存活時間及罹病時間延長,併發腎病變的人數增加,而相對增加透析人口。 透析醫療品質佳: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透析存活率不比國際差,甚至於比其他國家好,此相當於透析病患可以活得更久,故使得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腎臟移植率低:因國情與法令不同,由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腎臟移植率低,且相較於美國,美國腎臟移植率為台灣之6倍,如此,我國洗腎病患脫離率低,造成洗腎盛行率高不過,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糖尿病」惹的禍!根據研究指出,台灣人因為基因關係,胰島素分泌功能差,相較全球罹患糖尿病比例,台灣人罹病機率高。若細看全台9.2萬名洗腎患者的罹病原因,有46%新洗腎患者就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要發現早期腎病,只要掌握「泡、水、高、貧、倦」5字訣,當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就需要儘早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找出傷腎源頭,千萬不要輕忽。如果只是早期腎臟發炎,是還有機會可以痊癒,但若是因為糖尿病所造成的腎臟病變,就得即時控制糖尿病,才能避免後續演變成不可逆情況,如果未加以控制演變成尿毒症,恐怕會面臨洗腎、換腎的危機。一般來說,腎功能指標是以測量每分鐘有多少血漿經由血絲球過濾,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來表達為佳,正常值約在100ml/min左右。可以利用「腎病指標」來了解慢性腎病的5個階段加以判斷。第1期:腎功能正常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腎絲球濾過率在GFR90~100 ml/min/1.73m2第2期:輕度慢性腎衰竭,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絲球濾過率GFR60~89 ml/min/1.73m2以上2期患者的腎臟功能約正常人60%以上,需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得控制血糖、血壓與飲食,每半年做腎功能檢查,一般皆能穩住腎功能。但若有腎絲球腎炎之病患必須接受治療。第3期:中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30~59 ml/min/1.73m2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15~29 ml/min/1.73m2上述患者的腎臟功能僅約正常人15~59%,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減緩進入第5期腎臟病變。至於第5期,則已是末期腎臟病變,腎絲球濾過率GFR<15 ml/min/1.73m2,腎臟功能剩正常人15%以下,若逐漸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水分,則必須準備與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慢性腎臟病的5個階段是以「GFR」(腎絲球濾過率值)來判斷您的腎臟功能,而GFR又必須綜合考量您的年齡、性別以及「CR」(血清肌酸酐)。可按此算算自己的CR。平常若想要保健腎臟,不外乎就是在生活上要遵守「3多、3少、4不、1沒有」: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以及「沒有鮪魚肚」。資料來源:台灣腎臟醫學會「腎利人生」、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0-07-22 新聞.健康知識+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9個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國人飲食西化與外食人口逐年增加,營養攝取常有攝取不均衡問題,補充方向也不盡相同,多數人認為是營養過剩,其實不然!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8年8月至109年1月統計1,000多筆的民眾資料顯示,有5.3%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相反的,B群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卻偏高,意即有過量補充的可能。微營養素為人體必備營養素 需藉由飲食補充「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亦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類疾病潛伏期息息相關。缺乏維生素D影響鈣吸收 亦與心血管、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有關此外,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民國101年08月至108年12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強調,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營養藏在果皮裡! 5種水果連皮一起吃更勝果肉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怎麼養生?中醫:寒涼瓜果消暑生津,多加這個平衡寒性
在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許多疾病都是跟著節氣走,順著節氣改變做出身體上不同的預防及調理,正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養生之道。即將到來的「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大約在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是一年中天氣最酷熱的時刻。老人小孩氣血不足者 慎防中暑面對這樣炎熱的「大暑」節氣,有可能會出現甚麼樣的疾病?究竟又該如何養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表示,由於氣候和濕氣的關係,大暑由於氣溫高,最要小心提防「中暑」,其中又以老人家、小孩,以及氣血不足的人最需要注意。因為流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但氣血不足的人容易流不出汗,年紀大的人則是體表毛細孔控制能力比較差,兩者都較難藉由流汗調節體溫;至於小朋友則是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太成熟,加上新陳代謝較快,因此必須要多補充水分,最好每15分鐘到半小時就喝一次水。其他像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流汗過多、活動太喘會加重心臟負荷、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較不敏感,對外界溫度反應不靈敏、孕婦新陳代謝比較快,本身心跳體溫都比依般人來得高……,這些人都要在大暑的節氣裡特別注意,小心散熱的問題,以防中暑。然而不只太陽高掛時要注意,有時濕度太重,也會導致流汗蒸發速度受影響,散熱也會比較慢,尤其在午後雷陣雨要下不下的時候相當悶熱,這時也要特別小心中暑。多吃清涼消暑氣食物及多補充水分至於「大暑」的養生,楊佩鈺指出,主要是在飲食上多注意,可以多吃一些清涼消暑氣的食物,許多當季的瓜果類像是:絲瓜、黃瓜、冬瓜、西瓜,清涼解毒的綠豆也十分適合,有清暑生津的功效。不過,就如同一般常聽到的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在吃這些寒涼的食物或綠豆湯等涼品的同時,不妨聽從老祖宗的智慧,平時的菜餚多加些熱性的薑或紫蘇來平衡寒性。不過對於已經中暑的人來說,因為會有腸胃道的症狀,就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要注意的是,寒涼的食物雖包括冰品,但在中醫的角度來說,十分不建議在大熱天吃冰,因為正在流汗的時候,冰品會讓毛細孔瞬間關起來,導致汗流不乾淨,久了會造成人體不舒服、容易起皮膚濕疹,且吃太多冰品也會對腸胃道造成傷害,恐造成腹痛、腹瀉的症狀。楊佩鈺提醒大家,大暑節氣嚴防中暑發生,最好不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2點在大太陽下活動,事實上只要是高於體溫的溫度,就不適宜戶外活動,否則即使流汗也散不掉熱;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成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cc以上;室內冷氣溫度也不要開太低,否則冷熱交替也容易感冒或中暑。若是已經中暑,中醫的刮痧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強迫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加強體表散熱機制,不過刮痧不要太常刮,也建議最好找合格的中醫醫療院所較保險。若是一直反覆中暑,可能就屬於本身氣血較虛的體質,最好以中醫調理身體。
-
2020-07-20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不一定是胃食道逆流 可能是這致死疾病
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衷工作的他,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使他一直飽受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困擾。前陣子,開始偶爾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他認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放在心上。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來自主要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因此,安排健康檢查掌握心臟血管健康狀態相當重要,越快發現、及早治療。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他呼籲,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就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就應小心,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可能發生的遺憾。
-
2020-07-19 養生.營養食譜
擺脫魔鬼糖蜜 自製天使甜點
平日忙碌於診所的工作,唯有假日才能細細體會慵懶的午後時光。打造優閒的下午茶非難事,而色彩繽紛又可口的甜點絕對是首選。問題是天使面孔般的甜點,卻隱藏著惡魔的另一面,往往添加大量的精緻糖及奶油,易造成肥胖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天使般的甜點可以療癒寂寥的心情,但唯有自己親手製作,才能避免因高油、高脂肪如惡魔般猖狂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做出完全符合個別所需,且營養、健康又美味的甜點。紅紫黑黃養生湯這道湯點以全穀雜糧領軍登場,全穀類屬於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吃了血糖不易快速波動,且高纖帶來飽足感。搭配紅棗、枸杞等滋補中藥食材,不但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也增添這道湯品的甜度。如果嫌甜度不足,可以適量添加含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黑糖,但黑糖屬於高升糖指數(GI值約為93),糖尿病患者建議使用口感相似、但屬於低升糖指數的椰棕糖(GI值約為35)。食材(4人份):紅豆50克、紅棗25克、枸杞25克、紫米50克、黑糖或椰棕糖適量、地瓜100克、水1200cc作法:1.枸杞、紅棗用熱水洗淨,地瓜切塊蒸熟。2.將紅豆、紫米先浸泡4小時以上。接著放入電鍋內並加入紅棗及水煮至熟爛。3.將作法2所有食材移至果汁機內打成濃湯。(紅棗去籽)4.將作法3加入地瓜及枸杞,視其需要的甜度加入適量黑糖或椰棕糖。紅黃綠丸子抹茶歐蕾佐藍莓醬帶著日系少女風的甜點,草莓、柑橘及奇異果升糖指數及熱量較低,亮麗的植化素與糯米粉混融為三色丸子。抹茶含兒茶素、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及膳食纖維;藍莓含高量的抗氧化植化素,特別是花青素。食材(4~6人份):紅黃綠丸子:糯米粉150克、草莓45克、柳橙15cc、奇異果45克、麥芽糖醇15克抹茶歐蕾:牛奶1000cc、麥芽糖醇30克、抹茶粉15克藍莓醬:藍莓50克、椰糖15克、檸檬汁10cc1.三色丸子作法:●將糯米粉50克及5克的麥芽糖醇混合並加入捏碎的草莓。揉一揉並滾成棒狀,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約8至10個)。接著捏成圓形並將中間壓凹。(柑橘與奇異果丸子作法亦同)●準備滾水,水滾後放入丸子。等丸子浮上來就可以撈出,泡在常溫水裡避免沾黏、變硬。2.藍莓醬汁作法:●藍莓與椰糖混合靜置10分鐘後,加入檸檬汁以小火熬煮,並用湯匙稍微擠出果液。●加入兩大匙水拌勻,煮至喜歡的濃稠度。3.鍋子倒入牛奶、麥芽糖醇30克,開小火待水稍滾時放入抹茶粉,攪拌成抹茶歐蕾。4.將藍莓醬放入紅黃綠丸子的凹槽中搭配享用。也可以把丸子放入抹茶歐蕾湯中,兩種吃法各有風味。莓果南瓜提拉米蘇6吋的提拉米蘇蛋糕只用了50克的麥芽糖醇?答案是以南瓜天然的甜度減少糖的攝取,並將精緻糖改為與蔗糖口感接近的麥芽糖醇,熱量減少一半。由於麥芽糖醇升糖指數低,非常適合糖尿病患者及減重需求。因其無法被口腔內的細菌利用,也可以預防齲齒的發生。要提醒的是,南瓜屬全穀雜糧澱粉類食物,高血糖患者應避免過量。食材(6吋蛋糕,4至6人份):●乳酪餡:吉利丁3片7.5克、南瓜300克、馬斯卡彭起司250克、雞蛋4個、麥芽糖醇50克、藍莓30克、蔓越莓30克、覆盆莓50克●餅乾可可餡:消化餅乾15片、熱水5大匙、可可粉適量作法:1.吉利丁泡水軟化,再隔水加熱融化;南瓜削皮蒸熟打成碎泥;馬斯卡彭放於室溫變軟;雞蛋將蛋白、蛋黃分開。2.將馬斯卡彭、蛋黃、南瓜泥加入融化的吉利丁攪拌均勻。3.將蛋白打發到出現許多泡沫,放入約1/3的麥芽糖醇繼續攪拌至出現很細的泡泡,再放入1/3混合攪拌至變硬,接著放入剩下的糖攪拌至不掉落的程度。4.將作法1與2混合均勻即為乳酪餡。5.餅乾可可餡做法:先將消化餅打碎,並加入可可粉及熱水混合均勻即成。6.將作法4混合好的餅乾一半量放入容器最底部,再倒入乳酪餡。鋪上剩下的混合餅乾,接著倒入剩下的乳酪餡。7.放入冰箱5至6小時凝固後就可以脫模取出,撒上可可粉、以莓果裝飾。●打發蛋白時,不要一次放入全部的砂糖,免得太黏不好打發。
-
2020-07-19 癌症.頭頸癌
健康醫點靈/常吃檳榔危害多 醫籲定期篩檢
經常喜歡嚼食檳榔的「紅唇族」罹患口腔癌比率高,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郭妍伶提醒,常吃檳榔也可能造成神經、心血管及腸胃系統損害,呼籲高危險族群要定期篩檢,以防萬一。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將檳榔列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第六位,發生原因與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致使細胞變性有關,例如吸菸、檳榔、喝酒、梅毒、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假牙摩擦等,都可能是致癌因素。郭妍伶表示,檳榔的配料如荖花、荖藤含致癌性化學物質,而紅灰或白灰屬鹼性,長期食用破壞口腔環境,其危害不只是可能罹癌,也會引發神經、心血管及腸胃系統等損害。郭妍伶說,神經系統危害,包括心悸及對檳榔產生依賴性,心血管系統危害則是心搏過速及收縮壓增加、降低舒張壓、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對腸胃系統危害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三酸甘油酯和代謝症候群。陽大附醫曾收治一名病患,年輕時抽菸及嚼食檳榔10幾年,之後雖戒除逾20年,但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右舌外側潰瘍及組織增厚,經安排腫塊切除手術,確診為一期舌癌。郭妍伶指出,透過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有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到第三、四期,就降至5成5以下。民眾若發現口腔有紅白斑、潰瘍逾3周,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微營養素」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該補充哪些呢? 專家分析給你聽!
忙碌的現代生活已成常態,使得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已久,致使肥胖率居高不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成人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7%,而成人女性過重及肥胖率則是30.8%。因此,多數人會認為現代人早以營養過剩了,哪會有營養不良、不均的問題發生。事實則不然,據奇美醫學中心資料庫統計,有5.3%的人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B群卻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偏高,意即可能過量補充。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建議,「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會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吳麗卿指出,例如,近年倍受關注的維生素D,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但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是為生產力最佳的年齡層。劉如偵進一步建議,可考慮透過「微營養素」檢測,以提供營養補充方向。接受檢驗的人,不僅能了解體內微環境狀態外,再接受醫護人員的專業衛教建議後,有41%民眾的維他命D有顯著提升,改善體質。目前,「微營養素」檢測可檢驗9項維生素及11項微量元素。劉如偵提到,微營養素對身體的功能,以及缺乏恐造成的健康影響如下。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免疫功能。注意!需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效果。若缺乏恐有乾眼症、夜盲症問題。★維生素D:用於調節人體中鈣和磷的正常濃度,幫助骨骼對鈣的吸收,維持骨骼正常功能。缺乏則會產生骨質疏鬆症、軟骨症。★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如不足,會出現溶血性貧血、腸胃不適、陽痿、皮膚病害、肌肉衰弱。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保護周邊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的作用。攝取不足會有腳氣病、視神經病變。★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反應反應,與其他維生素B群一起輔助供給細胞所需的能量,並可幫助血球正常增生。缺乏會出現口角炎、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維生素B6:協助排出含氮廢物、抗體的合成、消化系統中胃酸的製造、脂肪與蛋白質利用、維持體內鈉鉀平衡。缺乏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貧血、關節炎、小孩痙攣、學習障礙。★葉酸:胚胎發育時最重要的營養素,可以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若不足則有惡性貧血、胎兒神經管發育的缺陷。★維生素B12:於體內協助活化葉酸的功能,與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有關。缺乏會出現惡性貧血。★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同時也是一種輔酶。不足則出現壞血病,或者身上常見多處瘀血。微量元素★鐵:是構成人體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與氧氣的運送、儲存及能量的生成以及細胞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不足則出現缺鐵性貧血。★鋅:對於細胞生長及代謝非常重要,也是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反應所需金屬酵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乏則恐生長遲緩、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銅:是細胞電子鏈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關鍵成分。在人體中主要分布於肝臟、肌肉和骨骼中。缺乏則會有貧血、毛髮和骨骼異常、腦障礙。★錳:具有促進骨骼之發育以及生長、維持腦功能的正常運作和維持糖以及脂肪之正常代謝等功能。★硒:參與體內抗氧化及甲狀腺代謝素代謝,可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減少有害自由基的產生。不足會發生生長不良、肌肉疼痛、頭髮和皮膚色素的流失。★鎳:具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以及協助血液製造之功能。★鉻:能協助脂肪的代謝來減少體內脂肪及增加肌肉量而改善體格,亦可藉由增加胰島素的效力來調節葡萄糖量,進而避免低血糖症及糖尿病的發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焦慮、手腳易抽筋。重金屬類的微量元素:非人體必需元素,但若超過恐造成的後果★砷:非人體必需元素。砷中毒在皮膚、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如四肢壞死(烏腳病),造血功能也受影響,罹癌機會也會增加。★鋁:非人體必需元素。恐致使腎衰竭、透析性癡呆、何杰金氏病、囊性纖維化症、腦病變、軟骨症。★鎘:非人體必需元素。長期暴露會引起肺部纖維化、腎衰竭、軟骨病(日本的痛痛病)。★鉛:非人體必需元素。影響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引起小兒發育障礙、小球性貧血及癌症發生。劉如偵提醒,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的生活中,大家應有營養素檢測觀念,透過精準檢驗、聰明補充,正確調整身體微營養素,以全方位營養調理的觀念照護自己。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劉如偵、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 吳麗卿
-
2020-07-1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地雷食物Out 營養師教你美味台灣小吃減重解方!
為了維持好健康、嶄露好身材,減重成了許多人一生課題。而大家都知道減肥就是要「少吃多動」,但忌口實在太難,太多美食怎能不吃,尤其,台灣可是「美食王國」,雞排、鹹酥雞、珍奶、肉圓等通通不能錯過。但,你知道嗎?台灣最夯的小吃,卻是減重時的地雷食物!雖如此,叫人別吃這些美味小吃,也太強人所難。本次,邀請營養師高敏敏與我們談談,該如何正確吃,才能如願品嚐美味小吃又不怕胖?馬上來解答!減重地雷食物1:蚵仔麵線、大腸麵線鹹香順口的蚵仔麵線、大腸麵線,是難以抵擋的平民美食,但1碗小的麵線熱量居然高達600大卡以上,著實驚人!而蚵仔麵線、大腸麵線之所以成為營養師心中的地雷食物,原因是麵線中的「勾芡」!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勾芡是太白粉溶解於水澆淋於麵線中,使其有滑順口感。而太白粉是用地瓜或樹薯,經過水洗瀝乾後製成的純澱粉,在人體內吸收速度是米飯的3倍,其熱量也比米飯高出2倍,會讓血糖飆高,容易導致肥胖。除了一定要有的勾芡動作外,為了讓配料-蚵仔有滑口水潤感,店家通常會將蚵仔先用太白粉裹粉、下鍋川燙,之後,再與其他調味料一同添入麵線中,這個兩次勾芡的特殊做法,也讓蚵仔麵線的熱量飆升。高敏敏表示,如果蚵仔麵線又加入了台灣人最愛的「大腸」,熱量直接多增加50大卡左右。而大腸屬於內臟類,膽固醇較高,多吃可能會影響血脂。相較之下,只加蚵仔的麵線相對健康。她建議,若真的很想吃蚵仔麵線或大腸麵線,可以選擇勾薄芡或完全不勾芡的店家,或只吃料不喝湯;另外,在吃完麵線後,當日應減少飯類或其他澱粉類食物攝取,以平衡當日醣份攝取量,就能放心吃了。減重地雷食物2:珍珠奶茶香濃滑順的奶茶,搭配Q彈珍珠,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紅遍海內外的珍珠奶茶,可說是台灣之光,但也是高熱量的代表!但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熱量就超過650大卡,等於喝下12顆方糖,超過人體一天的攝取量。高敏敏表示,珍珠奶茶主要熱量來自於珍珠。珍珠使用地瓜粉製成,屬於澱粉類,加上烹煮時還會添加大量糖漿蜜製,這些「精緻醣類」,會促進體內的脂肪合成,導致發胖。此外,店家調製奶茶時,多半會使用便宜的奶精粉或奶油球,其主要成分為植物油(或氫化植物油)、玉米糖漿、酪蛋白、香料等,不但沒有任何牛奶,卻還有人造反式脂肪的問題,常食用易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雖然有些人會藉由點微糖或無糖來因應,但微糖珍奶仍有570大卡、無糖珍奶則是510大卡。高敏敏建議,除了減糖,還得將奶精粉換成低脂鮮奶,珍珠鮮奶茶還是比較健康;將珍珠更換成熱量較低的仙草、愛玉、寒天、蒟蒻等配料,是更全面的做法哦!減重地雷食物3:鹹酥雞、雞排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到了夜晚嘴饞時,出外覓食時,總是買鹹酥雞、雞排當晚餐、宵夜。雖然知道鹹酥雞、雞排油膩膩又高熱量,不但造成肥胖也會影響健康,但還是忍不住夾了滿滿一整盤。高敏敏表示,身為減重地雷食物首惡的鹽酥雞和雞排,之所以成為熱量界霸主,主因是油炸後讓食材外層沾上大量油脂,就算是健康食材-蔬菜類、菇類,只要經過油炸,兩者熱量差可能翻不止1倍。加上鹽酥雞、雞排均需要醃漬,起鍋後,會需要撒上大量胡椒粉、辣椒粉提味,更有店家提供獨特醬汁,讓人不自覺就攝取了大量的油脂、糖分、鹽分。而且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後,更容易產生致癌物—聚丙烯醯胺,少吃為妙。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鹹酥雞或雞排,高敏敏說,不如就選雞排吧,因為雞排熱量較鹹酥雞低,同樣份量的一份食材,若被切割得愈小塊,總表面積就會變大,吸收的油脂量也會增加,所以鹹酥雞的熱量才會高過雞排。此外,鹹酥雞攤的點菜秘訣應把握以下幾點:不另外加調味料(鈉含量太高)、不加九層塔(非常吸油)、不點蔬菜(超級吸油)、不點澱粉(精緻澱粉是減重惡魔)。要認真減重時,其實就要避開油炸物。會建議在家烹調,用水煮、烘烤、煎炸的方式,料理雞胸肉或雞腿肉,都可以大大減少熱量的攝取。如果烹調生手,不妨試試非常火紅的氣炸料理,也不失為減重方案。減重地雷食物4:滷肉飯每當到了月底拮据時,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俗又大碗的「滷肉飯」來解決一餐。但身為台灣最知名的小吃--滷肉飯,一碗居然熱量就有近500大卡!難怪天天只靠滷肉飯過活,體重還是直線上升。高敏敏提到,滷肉飯之所以熱量超標,其原因在於:一碗飯的熱量就280大卡,再淋上鹹香滑口的肥肉燥,高油、高鹽、高熱量一次吃下肚,不胖也難;而肥肉的飽和脂肪酸更是造成三高的元凶之一,不可不慎!滷肉飯要不地雷,挑選上要注意:選擇店家時,注意肉燥比例應瘦肉多、整體調味不過於重鹹。通常顏色深的魯肉肉燥,會加入大量的醬油和炒糖平衡風味,不但高糖,含鈉量也驚人。她建議,也可考慮在家自己烹調,購買雞絞肉、紅蔥頭、乾香菇等食材,自己在家烹調雞肉燥飯;並將白飯更換成纖維含量高的十穀飯,或蒟蒻低卡飯、花椰菜飯,更可大幅減少熱量攝取。減重地雷食物5:牛肉麵台灣人最愛、觀光客必吃的就是「牛肉麵」,牛肉麵擁有香醇湯頭、軟嫩牛肉、Q彈麵條,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看似清淡的牛肉麵,居然也是減重地雷食物?!高敏敏說,其實一碗牛肉麵熱量並不低,一碗牛肉湯麵630大卡、清燉則是810大卡、番茄口味約850大卡、紅燒則每碗870卡左右。清燉湯麵僅有牛肉湯,而牛肉湯頭則是加入牛肉、牛骨、滷包、蔬菜等熬煮,再加入鹽巴、薑、蒜等調味,相對熱量較低。清燉牛肉麵則加入牛肉,牛肉又依添加部位不同而有熱量差異。其中,常見的有牛楠、牛腱、牛筋、牛雜。牛楠油脂含量較高,1/4手掌心大小就有83大卡;同樣大小的牛筋則為43大卡;牛腱則是低脂低卡,約36大卡;牛雜是富含油脂、膽固醇的內臟類,約半飯碗的份量,熱量就超過300大卡。番茄牛肉麵,除了基礎湯頭,還會先將番茄油炒糊化,再加入番茄醬調味,熱量相對高些。而口感豐富的紅燒牛肉麵,則會將蔥、薑等調味料先油炒爆香,再加入豆瓣醬、醬油、糖等調味,熱量相對最高。減重時期,想要大吃牛肉麵卻不罪惡。可選擇以清燉為主的湯頭,盡量避免紅燒,可減少一些熱量。盡量少喝湯,只要喝幾口淺嚐味道即可,約喝1/4碗的量,可降低200大卡的熱量攝取。麵條選擇需要咀嚼的寬麵條,可增加飽足感,而細麵條、冬粉、粉絲較容易吸取湯汁,不自覺攝取太多熱量。此外,如果自己在家煮牛肉麵,也可以將麵條更換為熱量較低的蒟蒻麵、大豆麵等。牛肉選擇,以低脂低油的牛腱為首選;若愛牛筋口感,則可點半筋半肉麵;牛楠的熱量是牛腱的2倍以上,建議將食用量減半;牛雜則偶一為之就好。如果一碗份量太多,不妨2人一同分享,也能降低熱量攝取。
-
2020-07-16 科別.消化系統
哪些生活壞習慣,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其實脂肪肝有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都可能造成脂肪肝,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忽視它則可能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較於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喝酒」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改善脂肪肝可從日常生活做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可幫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的研究也指出,體重減輕5-10%就可以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並減少肝纖維化。此外,培養正確飲食觀念,也是消除脂肪肝的重要關鍵,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日常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1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開心吃!!營養師推薦6大減重HAPPY FOOD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仍有多位專家認為,疫情將有很大機會於秋冬再起。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下一波現在就開始了。他提醒,預防新冠肺炎的關鍵在於,防護要夠完整,不能有所鬆懈,必須力行防疫新生活。除此之外,提升自己身體防禦力也是非常重要。上一波疫情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就以從確診個案觀察發現,「肥胖」恐是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雖然目前仍未有確切的研究論文佐證兩者的相關性,但肥胖的確診者,其病程發展快速、重症機率高。根據英國媒體《Food Navigator》報導,英國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統計顯示,截至3/19的196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有56例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5~39.9、58例BMI指數為30~39.9、13例BMI指數為40以上,佔所有重症患者的64%。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解釋,世界衛生組織用BMI數值定義肥胖程度,超過24就已是過重。再對照英國確診統計數據,共有127例重症確診個案BMI指數皆超過24,顯示「肥胖」是染疫且導致重症的危險因素。而在經過大半年的防疫生活,迫使民眾無法外出活動,使許多人面臨肥胖危機。潘富子建議,再這個疫情趨緩的時間點,就應該好好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不妨多攝取以下6大類食物,幫助舒緩焦慮心情,還可減少熱量攝取,避免肥胖問題發生,別成為疫情候選人。毛豆最常被來當下酒菜的冷凍毛豆仁,100g熱量僅135大卡。具有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並含有可輔助生成安定神經的GABA神經傳導物-色胺酸,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有安定作用,進而促進心情放鬆及消除緊張感。建議攝取量:若把毛豆仁當零食的話,建議50公克為1日的份量,取代部分蛋白質來源。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韭菜等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降低飯後血糖及控制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其熱量極低,適合用來控制體重,對想減重的人來說,是最佳的食材選擇。此外,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B群,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減緩壓力、撫平情緒。建議攝取量:每天應攝取3~5份,每一份約1/2~2/3碗飯的量。香蕉香蕉富含膳食纖維、果寡糖、色胺酸、維生素B6、鉀、磷、鐵等多種營養素,可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也可幫助放鬆情緒、舒緩神經;穩定血壓,降低高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但必須提醒,香蕉屬於「中升糖指數」的水果,隨著熟度越高(表皮出現大片黑色斑點),升糖指數也會跟著上升。而高升糖指數食物含有會大量快速釋放型的碳水化合物,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接著血糖又突然下降,容易感覺到飢餓。建議攝取量:若想減重,建議不要選擇熟透的香蕉,且須注意水果分量的控制,即一天的份量建議吃2根小香蕉即可,當點心分餐次食用。奇異果100g的奇異果熱量約56大卡,還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奇異果蛋白酶(酵素)、多酚類、維生素A、B、C、E、鈣、鎂、鐵、鋅等營養素,除了可幫助腸胃蠕動、安定神經,其絕佳的抗氧化效果,還可幫助肌膚修復,解決減重時因缺乏部分營養所導致的肌膚問題。建議攝取量:適量且適當的食用。但兩種人須要少吃:脾胃虛寒者應慎食,消化不良者少時,且奇異果不宜空腹食用,建議飯後再吃。黑巧克力建議可挑選70~90%的「無糖」黑巧克力,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活化腦部細胞。另含豐富的鎂、鉀、維生素及C及可可鹼,都有不錯安定神經的效果,其中可可鹼可使人情緒興奮、抗抑鬱的作用。建議攝取量:適量攝取。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是白米的膳食纖維12~15倍,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燕麥的麩醯胺酸可合成GABA使腦部放鬆。燕麥吃下去後燕麥纖維會吸收水分在腸胃裡膨漲,增加飽足感及延長排空的時間。但需提醒燕麥熱量並不低,100g的即食燕麥片熱量為406大卡。建議攝取量:若想吃燕麥減肥記得要挑選無糖及注意攝取的份量,可用燕麥粥兩碗來取代一碗白米飯。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研究:不影響健康
家庭照顧者的健康並不會因為壓力而受到影響!家庭照顧者常會面臨龐大且慢性的壓力,而一般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影響照顧者的健康。但近期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透過觀察照顧者的發炎性生物指標後發現,家庭照顧者在9年內的健康變化,與常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找到了239位年齡大於或等於45歲的家庭照顧者進行實驗,同時也找了一組對照組進行比對。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自陳報告均類似。研究團隊在實驗組的受試者還未成為家庭照顧者之前,先抽取兩組受試者的血液,9年後,再次對受試者進行訪問並取得其血液與尿液樣本。接著,研究團隊針對受試者6種發炎性生物指標(與孤單、憂鬱症、免疫力受抑制、癌症與死亡率增高相關)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發現,9年的期間內,實驗組與對照組受試者,其發炎性生物指標的變化並沒有太大的差別。6種指標中只有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的變化在兩組之間有稍稍的差距,而這是家庭照顧的慢性壓力所導致的些微全身性發炎反應,並不需要太擔心。根據《每日科學》報導,過去社會總認為成為失能家庭成員的照顧者會有健康上的影響,這不只會讓照顧者卻步,也會讓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產生罪惡感。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的目的,便是讓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芒果容易皮膚搔癢?皮膚科醫師:選小顆的相對安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夏日是芒果盛產季節,果肉肥厚、甜美好吃,直接切塊食用、打成冰沙果汁,或是做成蛋糕點心,都可說是人氣美食。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吃太多芒果,除了會讓皮膚變黃,還可能引發搔癢或是蕁麻疹,令人癢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從入夏以來,每天都會收治到因為吃了芒果引發蕁麻疹的個案,進一步分析,個頭較大的芒果引發過敏的比率較高,而小小顆的台灣土芒果則相對安全些。醫師表示,愛文等大顆芒果含有較多的漆酚成分,這屬於特殊營養成分,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過敏原,只要一吃就可能引發劇烈搔癢,甚至長出一大片蕁麻疹。經臨床觀察發現,除了芒果之外,鳳梨、龍眼、葡萄等水果也容易引發過皮膚搔癢,原因是「太甜了」。攝取過多的甜味醣類,可能造成太多的自由基,其產生氧化作用會影響代謝,就會引發皮膚搔癢。趙昭明提醒,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少吃太甜的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等,以減少過敏、皮膚搔癢等頻率。不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吃芒果好處多多,例如,芒果果肉的纖維較粗,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加速腸道內的糞便排除。再者,芒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與蕃茄素,100克芒果就含有966(IU)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能改善乾眼症、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系統、增進皮膚和上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助於牙齒與骨骼發育,並保護心臟及心血管。芒果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能幫助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產生,具有減緩老化的功效,有助於人體吸收體質。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鳳梨的2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植物油比較健康?醫提醒留意3大地雷,烹調溫度尤其重要
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如何用油吃得安心很重要林曉凌醫師表示,油脂是人體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之一,對於細胞健康而言相當重要,像是細胞膜的結構就是由脂肪酸所組成,而神經系統、荷爾蒙的製造合成等各種身體機能運作也都非常需要優質的脂肪酸,由此可見從飲食中攝取好的油脂對於健康而言非常重要。植物油比較健康?醫:小心看不見的地雷藏在植物油加工食品的隱形陷阱:反式脂肪酸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都認識到多以植物油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健康,而以動物油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有礙心血管,因此不少人認為飲食應盡量避免動物油,以植物油為主。對此林曉凌醫師表示,以動物油為主的飽和脂肪酸雖然確實應盡量避免,但從植物性食物等來源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的同時,也要留意可能還是容易攝取到對身體更糟的「反式脂肪酸」。其原因在於為了讓植物性的飽和脂肪酸能夠順利製成加工食品,在加工過程當中有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如人工奶油,其比飽和脂肪酸還要來得更加對身體不利,因此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也應要留意。多從植物油攝取,容易出現營養失衡另外,養成並維持良好的免疫力,Omega-3、Omega-6兩者佔了很重要的腳色,主要從食物中攝取,這兩種營養素對人體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若要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兩種營養都應保持平衡。然而注重植物油攝取的民眾常會忽略平衡這點,像是大豆油等植物油多以Omega-6為主,減少動物油相對Omega-3攝取量也會減少很多,就容易有失衡的情況,對健康也不利。因此林曉凌醫師也建議,在攝取植物油的同時,也應注意油脂的來源以及攝取得到的營養,若想避免從動物性脂肪攝取Omega-3,建議可從亞麻仁籽油、紫蘇籽油等植物油中攝取,以利取得平衡。至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Omega-9則可從葵花子油中攝取,在亞麻仁籽油也可以攝取得到,且對於抗發炎也有不錯的效果,不過它也可從其他的脂肪酸轉換,也因此相對較少被提到。留意3大重點,植物油吃得更健康林曉凌醫師表示想要吃得健康,除了應注意Omega-3、Omega-6、Omega-9的平衡,以及留意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與植物性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取捨外,烹調的方式、溫度也相當重要。習慣高溫烹調的民眾,選用油品時建議可使用較為穩定的油品,例如椰子油。要特別注意的是,椰子油在市場上也會有不同的種類,如初榨的椰子油常見可直接料理,或以塗抹在麵包等食物上的方式食用,不過現代技術從椰子油當中萃取出MCT中鍊脂肪酸,其分子較小容易吸收但不耐高溫,因此就不能以高溫的方式進行烹調,最高溫就到40度,應多加留意。而前述所提到的亞麻仁籽油、紫蘇籽油等Omega-3植物性用油的來源,就不宜用高溫的方式進行烹調,建議以涼拌、烹調後加入的方式融入食物當中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3 癌症.肺癌
胸腔X光未追蹤 胸悶氣喘發現晚期肺癌
70歲劉先生有糖尿病及心臟病史,曾在50歲時得過肺結核,菸齡40年,8年前戒菸,2年前照過胸腔X光並無異常,之後在心臟科及耳鼻喉科門診規則拿藥服用,未再繼續追蹤胸腔X光。今年5月。劉先生掛急診,因為持續喘及胸悶一周以上,但沒有咳嗽也沒什麼痰,沒有胸背痛,必須墊高枕頭才能睡覺,無法散步運動。急診照胸腔X光顯示,右上肺靠近縱膈腔處有一團腫瘤,接著做胸腔電腦斷層,發現雙側上肺葉都是長期抽菸導致的瀰漫性肺氣腫,難怪劉先生會喘。後來住院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小細胞肺癌,胸椎有癌細胞轉移。由於外科手術已無法將癌細胞完全切除,接受化療、放療等輔助性治療。肺癌死亡率已十年排名第一,致死率高,關鍵在太晚發現、早期症狀不明顯,也可能與常見的肺部疾病,如輕度慢性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症狀類似,所以被忽視或誤判。若民眾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欲不振,以上多屬於晚期肺癌症狀,胸腔X光大多已經可見不正常的病兆。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成,晚期存活率只剩下兩成,晚期肺癌無法治癒,只能延長生命。胸腔X光是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一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診斷率較優,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如經常接觸油煙者、石綿粉塵職業暴露者、空氣汙染者、氣喘肺阻塞患者、肺纖維化患者、肺結核患者、有抽菸者、肺癌家族史者、年齡大於50歲民眾,每年定期照X光,再視情況包括輻射劑量考量及個人對肺癌風險承受度,決定是否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
2020-07-12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比番茄多! 常被丟掉的「這個」一起吃更營養
每年4月到9月是西瓜盛產季,大西瓜、小西瓜、紅肉、黃肉台灣都找得到。夏天來一口,不只清涼消暑,也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長庚醫院營養師吳益銘說,西瓜超過9成是水分且富含電解質,適合運動後作為碳水化合物的補充。紅肉西瓜有比番茄更多茄紅素、而且有豐富的維生素A,其他營養成分還包括鈣、鎂、鉀及硒離子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 茄紅素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提升免疫力,還能保護男性攝護腺健康,是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A對維持視覺及上皮粘膜的完整有幫助;鈣、鎂、鉀離子能幫助穩定血壓、維持神經與肌肉的運作;硒則是人體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必須營養元素,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 有些人吃西瓜會吐籽,吳益銘指出,西瓜籽內主要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蛋白質,若是沒有咀嚼就直接吞下,西瓜籽就會隨糞便排出,建議可以把西瓜連籽一起打成果汁喝下,或是把籽咬碎才不會浪費了優質的營養成分。 營養師也傳授3個簡單原則挑選美味西瓜:選擇蒂頭青綠更新鮮;紋路粗而明顯的會比較甜、輕拍發出響亮清脆的聲音則表示熟度適中。不過一些人吃多了西瓜恐怕會導致腹瀉,因此建議民眾攝取水果適量即可。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疫情壓力大 「心碎」患者爆增
根據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疫情期間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但罹患「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的人數正在上升。所為心碎症候群並不是俗稱的心臟病,而是被稱為「壓力型心肌病變」(Stress Cardiomyopathy)或「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等,會導致心臟部分肥大,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至全身;一般的心臟病是由動脈阻塞造成,但心碎症候群卻是受到強烈的情緒波動或身心理的壓力影響所致。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心臟科醫師考拉(Ankur Kalra)是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表示:「疫情讓人們對社會經濟的期待和心理壓力增加,使壓力型心肌病變的患者人數增加;雖然這不完全是由病毒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但卻是疫情下對人們健康造成最大的威脅之一。」這份9日公布的報告指出,以五到八周作為一段觀察期,透過克利夫蘭醫療診所系統中的兩家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共有1914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其中只有四人是在疫情爆發前得病;疫情之前,以八周為單位,罹患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平均是5至12人,但疫情間卻提高至20人。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婦女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哈默妮‧雷諾斯(Harmony Reynolds)說:「能確定的是,這次的疫情是造成許多人情緒壓力的主因。」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資深主管琳恩‧班福卡(Lynn Bufka)則表示,心碎症候群患者雖然增加不免讓人擔憂,但也不算意外,「透過長期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壓力對身體有絕對的影響力。」專家建議,如果民眾有任何心臟不適的症狀應盡快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到醫院可能染疫而錯失治療,雷諾斯說:「我最擔心的是人們不敢到醫院來,但事實上就醫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相對安全。」
-
2020-07-11 新聞.健康知識+
奶茶的3種成分很傷「心」,喝多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喝茶是一個安靜的活動,喝奶有利於人體健康,奶茶卻是一種典型的快速消耗品。人們一邊說著再也不喝奶茶了,一邊走進了奶茶店。逃不過「真香定律」的奶茶究竟有何魔力讓年輕人趨之若鶩呢?港式、台式、低糖、奶蓋......種類繁多的奶茶裡究竟有什麼?對健康又有何影響呢?第一,有些奶茶中的「奶」是用植脂末(奶精)代替牛奶,也就是「假奶」。植脂末(奶精)的主要成分有氫化植物油、葡萄糖漿、酪朊酸鈉、矽鋁酸鈉。在這些成分裡,部分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科學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正相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用植脂末(奶精)做的奶茶,每300ml(相當於中杯奶茶)中就有0.5g到2.7g的反式脂肪酸,如果長時間喝奶茶就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二,奶茶會讓人興奮是因為「咖啡因」。咖啡因一般在咖啡、濃茶等飲料中存在,健康成人單次咖啡因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200mg;市面上的奶茶中咖啡因含量平均在270mg/L。第三,含糖量高。一杯奶茶的含糖量約等於一瓶可樂的含糖量,即使是“低糖”、“去糖”或“無糖”的奶茶,也全都有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規定:「每天糖的攝入量不要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就達到了每杯35g。第四,奶茶好喝是因為脂肪高。脂肪能帶來良好的風味和口感,但是過量的脂肪攝入會引發肥胖,在帶有奶蓋的奶茶中,脂肪含量尤其高,平均為7g/100mL。成人每日推薦攝入的脂肪小於60g,喝這樣一杯奶茶相當於吃掉了兩頓飯的脂肪。長期喝奶茶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容易導致冠心病,會誘發骨質疏鬆,易患肥胖症,易導致心血管病等。不過這些疾病都是過量長期飲用才會出現的,奶茶當然可以喝,但要注意不能貪杯。(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1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很多是吃出來的!營養專家傳授防癌5秘訣,教你吃這些食物抗發炎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量不足、吸菸與喝酒為非傳染病的重要危險因子,21%-25%乳癌及大腸癌與這些重要危險因子有關。癌症已連續38年蟬連我國十大死因之首,108年癌症死亡人數占28.2%。根據國健署近期發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106年每約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續12年為臺灣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不過,WHO也指出,有30-50%的癌症是可避免的,透過每日攝取足夠6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及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有效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鑑於此,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從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均衡飲食做起。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林芷瑄提醒,每日飲食中,糖攝取量應不超過總熱量的10%、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 善用「我的餐盤」,防癌5秘訣這樣吃 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主任張惠萍根據「我的餐盤」口訣提供防癌飲食方針,包括: 1. 每天早晚各一杯奶類,如牛奶、優格或優酪乳等。 2. 每餐含一個拳頭的水果及蔬菜,蔬菜攝取應比水果多一點,因水果含糖量較高,不可取代蔬菜。 3. 每餐的飯量與蔬菜相當,以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白米,因雜糧飯所含的纖維質較高,可延緩血糖上升並有助於排便順暢。 4. 蛋白質的選擇則以「豆魚蛋肉」為順序,約為一掌心的份量。 5. 每餐搭配一茶匙的堅果量。 什麼是「我的餐盤」?依據營養成分特性,將食物分成6 大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我的餐盤」即是將上述6大類食物按照適當比例分配,以符合營養與健康需求。 吃出防癌力!飲食3秘訣教你抗發炎 1. 善用時令彩色蔬果,豐富的植化素可降低癌症發生 多多利用當令彩色蔬果(如白蘿蔔、龍鬚菜、大蕃茄、洋蔥、菇類等)及水果(如鳳梨、葡萄、奇異果、藍莓、火龍果等)。 以上食材富有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且含有植化素,可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降低癌症的發生。 2. 挑選富含Omega-3魚類,抗發炎、保護心血管 蛋白質的選擇,建議多選擇富含Omega-3的魚類(鮪魚、秋刀魚、鯖魚、鮭魚等),並以白肉替換紅肉,除含豐富蛋白質外,更具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的好處。 3. 善用薑黃等天然辛香料,防癌又能增添風味 烹調時建議使用含抗氧化成份之辛香料(如薑黃、薄荷、迷迭香等),除可增加菜餚風味,亦可抗發炎並降低癌症的發生,且應避免選用加工食品、油炸烹調。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 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8 科別.泌尿腎臟
水喝多不如會喝水!腎臟科醫師教你「喝水5要點」
天氣一熱,身體就會發出「缺水」的訊號,而夏天容易流汗,讓身體水分減少、血液變得濃稠,很容易就有中風的危險。但很多人常常不記得要「固定喝水」,卻在流汗後一下子狂灌1000cc的水,反而讓腎臟接受到「水太多」的訊號而急著把水排出,變得一樣口渴。彰化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任邱炳芳醫師表示,喝進人體的水主要都是靠腎臟來處理,但腎臟處理水的量有限,如果一個健康人一天喝到5000cc,那就有可能水中毒;如果一次很快速的喝1000cc,也會讓腎臟來不及處理而造成負擔,「而且腸胃也沒辦法一下子吸收這麼多的水,肚子會非常不舒服。」而腎臟也有強迫排水的機制,如果很快速又大量的水進入身體,讓腎臟誤以為現在身體水太多,就會啟動強迫排水的機制,避免過多的水量稀釋身體中的電解質;在這種情況下,反而讓身體水分流失更多,導致血液更濃稠、身體更缺水,甚至會脫水。「小口小口喝比較適合。」每次上完廁所就喝水,負擔最小、吸收最好!「排出多少就要喝多少!」書田診所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杜元博說,一次的尿量大約是250~300cc左右,同時代表身體流失了250~300cc的水分,等於尿完一次尿,最好也要補充一杯馬克杯的水分。而腎臟製造尿液的速度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快,如果慢的話,1分鐘製造1cc的尿液還在正常範圍,不過平均來說,喝完水之後大概在40分鐘到1小時之間會開始產生尿意,所以簡單來說,一個小時喝一杯馬克杯是最正常的量,可以用「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水」來提醒自己要喝水,這樣也最符合腎臟運作的時間。不過如果有運動習慣的人,水量的補充就要增加,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說,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可以喝到3000cc以上,而且不是在運動前、運動後才喝水,而是在運動中就要隨時補充水分,「帶著水瓶,流汗、口渴了就喝一大口,可能100、200cc左右。」天氣熱可以喝冰水嗎?茶、咖啡算不算水分?但在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用飲料代替水分,因為喝冰飲真的比喝水感覺更清涼,也有人習慣用咖啡、茶來代替水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則說,茶、咖啡都會刺激腎臟排尿,所以身體的水分會流失,即使有喝茶、喝咖啡,還是要喝足一天所需的水分。至於天氣熱到底能不能喝冰水,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吳至行說,太冰的水可能會刺激心血管收縮,如果有家族病史的人就不太適合。「攝氏10幾度的冰水我覺得都還好,身體的生理反應、收縮程度不大,但應該是以冰箱的攝氏4度做分別,從冰箱拿出來的水,就會引起比較大的生理反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則說,對於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來說,喝太冰的水、飲料,可能會造成腸胃蠕動而不舒服,建議可以改用「咬冰塊」來替代。「新鮮的冰塊放在嘴裡,慢慢融化,也可以達到補充水分跟消暑的作用。」喝水五要訣1.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300cc的水,小口喝。2.運動「中」也要隨時補充水分,一次喝一口。3.喝完茶、咖啡的人,也要補充差不多份量的水。4.冰水不可以低於攝氏4度,最好是從冰箱拿出後放置室溫回溫一下再喝。5.特別容易口乾舌燥、腸胃不好的人,口渴時可以咬冰塊來補充水分。延伸閱讀:腦中風、痛風樣樣來!水喝不夠從頭到腳都出事
-
2020-07-07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不建議洗冷水澡!醫:洗完做這事爽一時卻更傷身
沒本錢千萬別隨意沖冷水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呼籲,每年皆有民眾因沖冷水澡引發心肌梗塞送醫,建議洗比體溫高一些的洗澡水,不但可放鬆血管,還能適當降低血壓。還有些人喜愛在洗完澡後喝杯冰水,此舉雖能「爽一時」,卻會對血管及腸胃道造成傷害,免疫力因腸胃道細菌叢改變而下降,增加罹病風險。無論冬夏 都不建議冷水澡「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不建議洗冷水澡。」蕭成儀表示,每年都有因為沖冷水澡,血管受不了忽冷忽熱,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血管是最怕溫差的組織,冷水沖到皮膚,透過神經傳達到腦部,身體為了要維持體溫,會加速血管的流速增加血壓,血管不斷放鬆又緊繃,易增加血管裂傷或是血管內斑塊剝落的機會。蕭成儀建議,洗澡水水溫最好在攝氏38到39度左右,血管在高於體溫一些溫度時會放鬆,對於新陳代謝較差的長輩,洗熱水澡可以幫助代謝。不過,水溫若是提高到攝氏42度以上,則會增加對心臟的負荷,血壓不降反升。若是想洗冷水澡,最好先確定自己沒有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再嘗試。坊間流傳,洗冷水澡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蕭成儀解釋,「只適用少數人」,洗冷水澡增強免疫力的原理,是沖洗冷水的時候,身體四肢的周邊血管會收縮,血液集中回流到核心內臟,也增加臟器的能量進而提升免疫能力,只是這種方式僅適合40歲以下,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習慣必須長期執行,否則偶爾洗一次冷水澡,仍舊是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並不會達到增加免疫力的效果。洗完澡 千萬別立刻吹冷氣洗澡期間,許多人都先把房間冷氣開著,就等著一洗完澡後進冷氣房享受冰涼的快感,蕭成儀說,洗完澡後,人體會正常排汗,皮膚毛孔正在擴張的情況下,又接觸到冷空氣,會使原本需要排出的汗排不出來,建議洗澡後等15至30分鐘後,再進冷氣房。有些人熱愛在洗完澡後喝一杯冰水,蕭成儀提醒,洗完澡後喝冰水,不僅傷血管,也傷腸道的分泌系統,腸道內的血管受熱氣影響擴張,瞬間的冰水,會讓血流速度改變,同時影響腸胃道菌叢的型態,進而影響免疫力,此舉比沖冷水澡還要恐怖。養陽氣 太陽下山前洗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冷是會傷「陽氣」的因素之一,洗冷水澡或是愛吃生冷食物都會傷害陽氣,陽氣不足則易「陰邪內生」,免疫力不佳,容易感冒、生病。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中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刻,此時洗澡的話,陽氣也會受損,最好的洗澡時段是下午4點到6點,特別是免疫力比較差的老人及小孩,建議在此時段洗澡。隨著日落後,人體陽氣會變弱,若常常在半夜洗澡的民眾,陽氣會更差,蘇柏璇說,最好避免在晚上11點以後洗澡。長輩或小朋友若是下午洗完澡後,晚上又出汗,建議用擦澡的方式去除汗水,避免讓陽氣受損。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