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名人.洪惠風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642
筆 文章
-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29 科別.呼吸胸腔
常咳嗽、咳痰、氣喘 當心有可能是慢阻肺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喜歡你身上煙草的味道,沒錯,你就是我要找的人。在我的潛伏下,你咳得越來越頻繁,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喘,之後會喪失勞動力。終於,在時機成熟的某一天,我徹底幹掉了你,我就是「慢阻肺」”相比其他惡性疾病,慢阻肺聽起來沒那麼惡,但絕不容小視。何謂慢阻肺?慢阻肺,全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所謂的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大類型;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但被診斷為COPD患者中卻仍有4成還在吸菸,要遠離COPD,請務必要戒菸及拒絕二手菸、三手菸。一旦罹患COPD,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而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慢阻肺有哪些症狀?●慢性咳嗽:疾病初期,偶有咳嗽,早晨比較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整日都會有咳嗽,但睡著了一般就不咳了。●咳痰:早期會咳少量的黏液痰,如果有呼吸道的感染,痰量會增多,顏色會變黃變膿。●氣短或呼吸困難:這是慢阻肺的標誌性症狀,早期會在體力勞動時出現,休息後可以緩解。後期逐漸加重,直至動則氣促。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氣短是因為年紀大了,而是你的氣道出現了阻塞。●喘或伴胸悶:慢阻肺後期,喘和悶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以至於有「大石壓胸」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肺功能的下降,可以引發各種全身症狀,身體虛弱,食慾減退,體重降低,乃至抑鬱或焦慮。慢阻肺早期沒有特別明顯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症狀,因而被絕大多數人忽視。而因為氣喘來醫院就診的患者,此時肺功能已損壞近一半,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如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就需要藉助於肺功能檢測技術,讓慢阻肺無處藏身。無症狀的慢阻肺患者,主要依靠肺功能檢查以發現診斷慢阻肺。即便確診得了慢阻肺,也請不要慌張1.要講科學:雖然目前醫學還不能治愈慢阻肺,但要建立慢阻肺可防可治的信心,要相信和配合醫院醫生的治療,千萬不要輕信江湖上的秘方和偏方。2.學會觀察:利用咳嗽評分、呼吸困難評分等簡單的量表工具,觀察自身症狀的變化,適當做些記錄,以便準確反饋給你的主診醫生。3.堅持用藥:長期規範用藥很重要,不要輕易給自己減藥,停藥。4.做好防護:季節更替時,避免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特殊時期,勤洗手,勤通風,避免人群聚集的地方。5.增強體質:適當的鍛煉,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舒暢的心情,這將為你的健康保駕護航。6.此外,還要戒菸,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體溫偏高一定是發燒嗎 注意藥品副作用!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喔!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 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 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3)藥理作用的延伸 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 食藥署提醒,民眾就醫時,一定要記得告知醫師最近正在使用的藥品。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沒吃海鮮痛風卻發作?藥師警告:小心「10種常見藥物」讓你痛風好不了
聽到尿酸數值偏高,不少民眾會回想最近飲食中是否攝取過量含普林的食物,但大家知道嗎?藥品也有可能導致血中尿酸數值偏高喔。本周微笑藥師整理常見可能引起尿酸偏高的藥品,方便大家判斷潛在可能因為藥物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個案。高尿酸血症主要因素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為普林(purine)再經由肝臟代謝為尿酸(uric acid)而由腎臟將其經泌尿系統排出體外。當普林的代謝失常,或長期大量攝取高普林食物等因素,即容易造成高尿酸血症,此時應在飲食上做適宜的調整減少高普林食物攝入。另外腎臟疾病,因為尿酸排除能力受影響,更容易造成尿酸偏高,甚至痛風的發作。另外也要注意以下高普林食物攝取過多:內臟:豬肝、牛肝、雞肝、鴨肝、豬腸、雞腸。魚肉類:尤其是虱目魚、白饅、鰱魚、吳郭魚、白帶魚、四破魚、魩仔魚、鯊海鰻、皮刀魚、沙丁魚、馬加魚、烏魚、魚卵。種子類食品:發芽豆類,如豌豆仁、毛豆、瓜子、芝麻、花生。菜類:蘆筍、紫菜、香菇。肉汁:肉湯、雞精、酵母粉。常見引起尿酸偏高的藥品臨床工作中,我們都知道痛風與飲食密切相關,比如啤酒、海鮮、動物內臟、豆製品、濃茶等,大量攝取往往會誘發痛風發作。但事實上有些藥物會引起血中尿酸急速上升而導致急性痛風發作,最常見的藥物有下幾種:(1)利尿劑(loop diuretics, thiazide diuretics and thiazide-like diuretics)最常見引起尿酸偏高的藥物就是利尿劑,其能誘導的血容量減少效應能增加近曲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導致血中尿酸的升高(服用後幾天即可觀測血中濃度上升),從而引起或誘發痛風的發作,其中以Loop和Thiazide類利尿劑更明顯(Loop>Thiazide)。利尿劑引起血中尿酸濃度上升的效應呈劑量依賴性,多見於大劑量或長期應用時,通常停月數個月後,就會回復至原來的尿酸值。對於高血壓患者,由於thiazide造成血中尿酸偏高的作用與劑量有關,所以如果服用thazide而導致尿酸偏高,臨床上建議降低thiazide的服用劑量。(2)抗結核病藥物如果每日服用300毫克的Pyrazinamide(PZA),則約降低>80%腎臟清除尿酸的能力(增加腎臟再吸收+降低分泌),研究顯示,單用PZA併發高尿酸血症約43.4%,若併用(isoniazide、rifampicin)則併發率高達86.3%。Ethambutol可能藉由降低部分尿酸排除,而導致血中尿酸值上升,通常服用第2-4周血中濃度才會明顯的上升。停藥後血尿酸可恢復正常,再次給藥可見血尿酸再次升高。(3)免疫抑製劑最常引起接受器官移植患者併發痛風的藥物就是cyclosporin,其可能增加近曲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作用,並降低腎絲球過濾率,導致尿酸值偏高,尤其是腎功能不全或併用利尿劑的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服藥前高尿酸血症盛行率不超過25%,但服用cyclosporin後,盛行率>80%,痛風發生率4-10%。Tacrolimus可能降低尿酸排除,而導致血中尿酸偏高,但影響程度沒cyclopsorin明顯。因外亞洲常用的免疫抑制劑mizoribine,可能抑制鳥嘌呤核苷酸(guanine nucloetide)生合成,而引起高尿酸血症。(4)菸鹼酸(nicotinic acid)菸鹼酸不僅會增加腎臟再吸收尿酸及降低尿酸分泌外,更會增加身體尿酸的生合成,使血中尿酸上升14%左右,研究顯示菸鹼酸服用劑量約3-6公克,大約41-78%服藥者會有高尿酸血症,不過菸鹼酸只在治療劑量下才會影響到尿酸的再吸收。(5)阿斯匹靈(Aspirin)Aspirin對尿酸代謝具有雙重作用。高劑量阿斯匹靈aspirin(每天大於3克)可明顯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使尿酸排泄增多,可降低血中的尿酸;低劑量的aspirin(60-300 mg/d)則以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為主,因而引起血中尿酸上升,導致痛風更常發作。雖然高劑量的aspirin會降低血中的尿酸,但臨床上,我們不可能使用高劑量治療痛風,因為容易引起胃腸出血。研究顯示,當aspirin服用劑量 ≤325毫克,痛風發作的機率與aspirin服用劑量呈反比。如果血中白蛋白偏低或併用利尿劑,則會增加Aspirin的尿酸滯留狀況。低劑量apsirin臨床上常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考量利弊情況下,通常建議定期追縱尿酸值即可,需要時可以搭配allopurinol或排尿酸劑。(6)抗腫瘤藥物(Cytotoxic chemotherapy)細胞毒性化療藥物可誘發腫瘤溶解症狀(tumour lysis syndrome,TLS),主因為腫瘤細胞大量被破壞,細胞內物質大量流向血液中,導致高尿酸血症、電解質失衡及代謝性酸中毒。症狀發生快速,約在施打藥物後48-72小時出現,若疏於發現,致死率高達20-50%。環磷醯胺用於白血病或淋巴瘤治療時,易發生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腎病。機制為環磷醯胺可使血清中假膽鹼酯酶減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因此,與抗痛風藥如別嘌呤醇、秋水仙鹼、丙磺舒等同用時,應調整抗痛風藥物的劑量。(7)非葡萄糖碳水化合物靜脈注射或口服過量果糖數天,可能藉由增加核苷酸轉換和核苷酸合成及增加尿酸的再吸收作用,而提高血中的尿酸。臨床上發現,針對比較嚴重的病患,就算果糖靜脈注射速度為160mg/kg/h,也有可能導致高尿酸血症唷。另外甘油、木糖醇及山梨糖醇也有相同可能造成尿酸值偏高的風險。(8)乳酸注射乳酸鈉注射溶液臨床上具有許多優點,對於危急重病患者的復甦有幫助。然而,高劑量的乳酸輸注可能減少尿酸的排除,導致高尿酸血症。在健康志願受試者中,乳酸輸注降低尿酸的腎清除率達70- 80%,導致血清尿酸增加8-18%。(9)睾固酮(Testosterone)睪固醇可能會增加尿酸再吸收作用,而使血液尿酸偏高。研究顯示肌肉注射隔周施打125毫克或250毫克睪固酮,持續3個月後,血中尿酸分別上升29%及43.4%。(10)其它藥物除了上述提及的藥物可能造成血中尿酸值偏高外,另外還有一些藥物也可能有此狀況,例如Acriterin、Didanosine+ritonavir、Filgrastin、L-dopa、Omeprazole、Peg-interferon+ribavirin、Sildenafil、Teriparatide、Ticagretor、Topiramate。其它可能引起尿酸偏高的藥物整體機轉圖參考文獻:1. Drug-induced hyperuricaemia and gout. Rheumatology 2017;56:679688.(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藥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一個動作讓子宮變年輕!印度瑜珈冠軍:3分鐘「骨盆腔瑜珈術」強化肌群、保護內臟器官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營養師條列4重要關鍵
肥胖,是導致脂肪肝、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乳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等疾病的危險因素。為了維持健康身體、保持窈窕身形,飲食配合運動,是最有效的體重管理方案。偏激減肥易致健康亮紅燈 適當攝取油脂助維持體內運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說到「控制飲食」,大家都會直接想到:減少澱粉、油脂攝取量。因此,有人只吃水煮餐,食物都過水去油,但也因為偏激的減肥手法,導致健康亮紅燈,還差點得了憂鬱症。適當的攝取油脂,才能維持體內正常運作。潘富子說,脂肪是人體必要營養素之一,可幫助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吸收,及生成人體中的脂肪組織來承擔保護內臟器官的責任,還可維持神經及皮膚的正常運作。挑選好油脂是減重關鍵 4大營養成分一次看懂因此,挑選好的油脂來源,是減重時期關鍵一環。她建議,健康飲食方法中的「地中海料理」,就是以「特級初榨橄欖油」作為健康油脂的來源,不但讓食物更美味,對於健康也是好處多多。而橄欖油有哪些重要的營養成分呢?健康關鍵1 橄欖多酚橄欖油中含有 30 餘種豐富的橄欖多酚,多酚是優異的抗氧化物,可幫助人體有良好抗發炎功效。健康關鍵2 維生素E橄欖油有較高含量的α型態維生素E,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保護身體脂溶性的組織,如:血管、細胞膜等。還可預防脂溶性物質,如低密度脂蛋白 LDL、結構脂肪酸被氧化造成對身體有害。健康關鍵3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內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增加好的膽固醇(HDL),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可降低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健康關鍵4 植物固醇橄欖油中的植物固醇以β-sitosterol為主。植物固醇在結構上與膽固醇相似,可與腸道中的膽固醇競爭被人體吸收的機率,沒被人體吸收的膽固醇就會透過糞便排出人體外。(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猛灌啤酒 易胖也傷肝
夏天高溫炎熱,許多人愛喝冰涼啤酒消暑,一杯接著一杯咕嚕咕嚕喝下肚,一不小心啤酒容易喝過量,恐引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癌症等健康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啤酒暗藏驚人的熱量,一瓶罐裝330ml啤酒約12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的熱量,長期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肥胖問題,還會有高血脂問題,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不少人喝啤酒同時,都習慣搭配吃燒烤、鹽酥雞或重口味的下酒菜,潘富子指出,這些食物吃下肚,熱量超高,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此外,人體體內未被消耗掉的熱量部分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攝取的熱量過多,三酸甘油脂會增加,三酸甘油脂是構成皮下脂肪的主要成分,也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導致肥胖、脂肪肝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市面上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僅約4至5%,很容易讓人喝過量,潘富子說,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靠肝臟代謝,若經常大量喝啤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且若未加以控制,後續可能走向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衛福部國健署曾指出,喝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容易引發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會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過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率甚至高達5.13倍。潘富子表示,台灣近半人口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最明顯特徵是,喝酒後臉會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基因缺陷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避免飲酒,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疲倦頭痛可能是身體發炎警訊 營養師籲改變飲食習慣
現代人生活忙碌,生活緊張易造成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洪凱婷提醒,這些都是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警訊,降低身體慢性發炎反應,可從飲食方面著手。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反應時,許多人會吃止痛藥來舒緩症狀,但治標不治本,洪凱婷說,在飲食方面可以嚴守6大要點,包括少碰手搖飲、勿食用反式脂肪食品、勿過量飲酒、少食用精緻榖物、 勿以市售果汁,取代新鮮水果、攝取含Omega-3脂肪酸食物。洪凱婷指出,市售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糖,攝取過量的糖會使身體發炎指數升高,進而造成身體發胖,據衛福部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天總熱量的10%,以60公斤的男性為例,一天總熱量需求1800大卡,換算糖量不可超過45g,一杯700CC全糖的珍珠奶茶就超過了攝取上限。反式脂肪已被研究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洪凱婷點名,早餐店的麵包、吐司會添加烤酥油、瑪琪琳,油條、燒餅、乳酪餅、炸薯條、爆米花、餅乾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在選購時應注意食品上的營養標示。洪凱婷說,成年女性每天以1個酒精當量為限,相當於啤酒375CC或白蘭地40cc;成年男性每天以2個酒精當量為限,適量飲酒有益身體健康,過量飲酒易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少食用精緻榖物,如白麵條、白米飯、白吐司、白麵包、玉米穀片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洪凱婷建議,可選擇未精緻全穀雜糧類,如糙米、紫米、燕麥紅豆、綠豆、地瓜等高纖全穀雜糧類,不僅吃進更多的營養且有效保護健康。另外,洪凱婷表示,市售果汁含糖量高,不可以此取代新鮮水果,更要攝取含Omega-3 脂肪酸食物,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生蠔、淡菜;植物性食物有亞麻籽、核桃等都是最佳來源。
-
2020-08-27 科別.耳鼻喉
睡覺為什麼會打呼?打呼代表睡得好嗎?耳鼻喉科醫師告訴你
有你被枕邊人的打呼聲吵得無法入睡的經驗嗎?還是被自己的打呼聲嚇醒的經驗嗎?為什麼睡覺會打呼呢?有人說睡覺打呼表示睡得很熟睡得很好這是真的嗎?就由耳鼻喉科陳亮宇醫師為大家解答吧!打呼代表睡得很熟、睡得比較好!?其實睡覺不會打呼的人才是睡的比較好哦!為什麼會打呼?睡覺打呼代表的是我們身體呼吸道有部份的狹窄、鬆弛,所以我們睡覺的時候,會氣流通過狹窄鬆弛的呼吸道,肌肉與黏膜的震動而產生呼聲。因此打呼表示你的呼吸道有著鬆弛與狹窄的問題,有些人晚上打呼太大聲,甚至大聲到會突然中斷,說明你可能有睡眠中止的問題。什麼是睡眠中止?睡眠中止就是因為我們狹窄的呼吸道,已經承受不了能讓你呼吸的一個張力,導致你整個呼吸道塌陷,而沒有辦法呼吸,會讓身體處於一個緊張的狀態,猶如在跑百米一般,會使你的心跳會上升、血壓會上升,而且在這個時候因為急度的缺氧,腦部會趕快把身體叫醒,使得睡眠中斷。整個晚上如此的中斷又清醒,使身體與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如果睡覺打呼越來越大聲的人要注意,這表示你的睡眠品質非常的差。而睡眠品質很差會有很多後續的問題,包括可能會有一些心血管的問題等等,且經有研究證實如果打呼越來越大聲,表示血管的內皮容易受傷的危險風險會越大,甚至以後容易會造成中風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枕邊人打呼聲音太大聲請記的來看醫生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洗腎患者更要動!盤點3種運動項目
現代社會的運動風氣逐漸攀升,運動也已經成為許多醫學疾病的搭配處方之一。換句話說,吃藥並不是唯一解決病痛的方式,持續的運動,來增強身體的基礎基能,也是一種改善身體狀況的處方之一。然而,對於已經重症到必須天天到醫療中心報到的病人 — 洗腎病患來說,運動真的有用嗎?很多洗腎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夠脆弱了,為何還要再去運動,心理上也會覺得,運動是否加重了自己身體的負擔。但事實上,在許多現今的醫學臨床研究指出,洗腎者其實更加需要運動,那麼為何這些患者,明知益處多多,卻都還是不願意去運動呢?因為除了患者之外,他們的照護人,甚至是護理人員,都會認為腎臟病患不該運動,患者自己也缺乏動機,長期下來,將造成肌肉的退化,進一步影響到關節,產生疼痛感。不過一些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對於慢性腎臟病患來說,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包括提升病患的免疫力、減少體內發炎的機率和減緩細胞的死亡等。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久坐而造成肌肉萎縮的症狀產生。但請注意,此處指的運動,並不是那種非常劇烈的運動,而是透過規劃,安排一些適合的運動項目,來喚醒沉睡已久的肌肉和關節,讓洗腎者的肌肉,重新擁有啟動身體的力量。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大部分都還有能夠自理的能力,於此同時,若能夠先徵求醫師的意見,再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作協助,將會較能夠幫助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加強身體的機能,也可及早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質,提升其發洩管道。另一方面,對於中、末期的腎臟病患者來說,運動不只可以減緩心血管疾病、貧血問題,還能夠增強腎臟病患的心理素質。在中、末期時的腎臟病患,其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對於生命未知的恐懼,和日復一日必須洗腎的厭煩感,都可能使病患產生憂鬱,或對生命感到絕望,在這個時刻,無論對病患和家屬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一些臨床研究中,發現中、末期腎臟病患對於身體的鍛鍊,和運動的選擇,並不是非常清楚,也因為沒有全盤了解,減少了許多持之以恆的動力。在一些醫學研究中指出,可能適合中、末期腎臟病患進行的運動項目有:◎低強度的肌耐力訓練◎床上腳踏車測功器運動(在床上裝上器具,讓病患的雙腳模擬踩腳踏車的方式,躺在床上在空中踩腳踏車。)◎肢體伸展訓練以上運動都可以在有相關專業知識,並受過專門訓練的物理治療師的監督下執行。從1995年以來,德國約有200個洗腎中心,執行了所謂的運動計畫,結果發現,有些腎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能夠自理,且不再需要他人協助。這對於不論是患者,或是他的家屬、照護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3414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88110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25450/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7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都是攝護腺肥大惹的禍 「藥」怎麼治療專家告訴你
●夜尿:晚上睡覺時要起來小便●頻尿:小便次數增加(每天大於8次以上)●急尿:突然發生的尿急感,很難忍住,還沒到廁所就快要解出來了●餘尿感:明明才剛小便完,又有排尿感●排尿不順暢:等一段時間才解的出來,斷斷續續、涓涓細流、滴滴答答您或是您的家人有以上「男解」的排尿症狀嗎?造成生活種種設限不順暢嗎?男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攝護腺相關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排尿困難,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治療是必要的。以下帶大家認識什麼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什麼呢?攝護腺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泌尿器官,其位置在膀胱下方,包覆了一段尿道,其形狀和大小類似於胡桃,重量正常約20公克,功能是製造部分的精液,及控制尿流與射精的方向。攝護腺為什麼會肥大?在男性荷爾蒙的刺激下,細胞組織增生,攝護腺體積與日俱增,良性的增生實屬正常的老化現象。肥大的攝護腺會帶來什麼問題呢?最常見的就是排尿困難。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使尿道變窄,往上亦壓迫到膀胱,使膀胱儲尿功能降低。常見的症狀如:夜尿、頻尿、急尿、排尿後仍有餘尿感等不順暢,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出現以上排尿症狀該怎麼辦呢?攝護腺肥大帶來的排尿症狀雖然不會致命,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千萬不要隱忍不要拖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求助泌尿科門診,醫師會做詳細的問診,透過排尿症狀描述、肛門指診、安排抽血檢查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尿流速檢查、排尿後膀胱餘尿測量、超音波檢查等。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呢?良性攝護腺肥大,如果症狀輕微,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若病況較嚴重會以藥品或手術積極治療。以下針對藥品的部分做詳細的介紹。五種藥品治療:一、α交感神經阻斷劑◎此類藥品能放鬆攝護腺、尿道、膀胱頸等部位的平滑肌,降低對尿道的壓迫,使尿液順利排出,改善排尿困難。作用快且效果顯而易見,是攝護腺肥大男性第一首選用藥。但無法防止攝護腺繼續腫大,亦不能縮小攝護腺的體積。◎院內品項有Tamsulosin(替你舒坦持續釋放膠囊0.2毫克)、Silodosin(優列扶膜衣錠4毫克)、Doxazosin(可迅錠2毫克、可迅持續性藥效錠4毫克)。◎少數人用藥期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其中以Doxazosin發生率較高,建議睡前服藥,坐著或躺著要起身時,緩慢移動以降低頭暈跌倒的風險。服用Tamsulosin或Silodosin時,可能伴隨射精量減少,少數人會出現逆行性射精。二、5α還原酶抑制劑-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此類藥品能阻斷男性荷爾蒙的作用途徑,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進而改善排尿症狀及降低相關手術的可能性。需要使用一段時間(6~12個月),待攝護腺體積小到一定程度時,排尿症狀才能顯著有感改善,因此必須按時吃藥,耐心治療。◎院內品項有Dutasteride(適尿通軟膠囊0.5毫克)、Finasteride(快得膜衣錠5毫克)。◎服藥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少數人可能會產生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攝護腺也可能會因停藥而再度發生肥大。◎因有致畸胎風險,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應避免觸碰此類藥品。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此類藥品為赫赫有名的壯陽藥。研究發現,除了能改善勃起功能外,對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亦有療效,適合同時有攝護腺肥大及勃起障礙的男性使用。◎院內品項有Tadalafil(犀利士5毫克),此藥為自費藥品,健保無給付。◎若與前面介紹的α交感神經阻斷劑同時併用,可能會增加低血壓的風險,建議至少間隔四小時以上。如非必要,禁止與心血管藥品硝酸鹽類併用。四、抗乙醯膽鹼藥品◎此類藥品能抑制迫尿肌過度收縮、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Oxybutynin(歐舒緩釋錠5毫克)、Solifenacin(衛喜康膜衣錠5毫克)、Tolterodine(得舒妥持續性藥效膠囊4毫克)。◎常見副作用:口乾、視力模糊、便祕、腸胃不適、頭痛、認知功能損害等。五、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此類藥品能鬆弛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Mirabegron(貝坦利持續性藥效錠25毫克)。◎此藥可能會升高血壓,服藥期間建議定期量血壓,特別是高血壓病人。其他注意事項1.可能會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使用時要小心,如感冒藥(含去鼻充血劑pseudoephedrine)、過敏暈車藥(含抗組織胺劑)等,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請醫師權衡利弊,避免開立可能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2.不憋尿,也不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份,避免過度脹大膀胱造成其收縮力變差,而解不出尿來。3.睡前儘量不再攝取水分,以免經常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4.適度運動,調適壓力,放鬆心情,不熬夜或過度疲勞。5.減少菸酒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高纖食物、具抗氧化效果的茄紅素、南瓜子等。攝護腺肥大是男性晚年遲早要面對的課題,若出現相關排尿症狀,正視它、面對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遵照醫師及藥師指示按時服藥,「攝腺」問題,都能用藥「有解」的!
-
2020-08-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韓式辣炒春雞、墨西哥捲餅...竟可降血壓又防癌!你該知道的「維根飲食」5大優點
編按: 專業健身教練/超人氣部落客Michelle,親身實證分享全植物蔬食如何改變了她的生活,透過選擇「原型穀物」、「當季蔬果」、「簡易烹調」,就能感受截然不同的身心愉悅,小毛病不藥而癒,睡眠深沉,精神滿足,體態纖盈,增強免疫力。 近年全球興起「維根(Vegan)風潮」,此飲食法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零動物產品」。藉由「全植物飲食」,不只能讓身體機能恢復「平衡」、「乾淨」與「營養」,並且在了解全植物飲食背後的動機──對地球的友好、對動物的善意、對環境的潛移默化。植物性飲食對身體的5大優點現在已經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植物性飲食對身體有諸多好處: 一、降低血壓我們都知道,高血壓會引發很多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中風還有糖尿病,而其實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些疾病是可以透過飲食的改變來降低風險的。一篇2014年4月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結論指出,遵循植物性飲食的人,比執行雜食的人(包括植物和肉類)平均血壓更低。另有一篇2016年11月在《高血壓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非素食者低34%。 二、讓心臟更健康因為肉類中含有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有引發心臟病風險,所以透過減少肉食、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飲食法,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2019年8 月的一項研究發現,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可以降低16%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可將此疾病的死亡率降低約31%。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只要吃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就一定健康, 還必須確保食用的植物性食品也是健康的。根據一項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2017年7月發表的研究中發現,植物性飲食要增加全穀類、豆類、水果、蔬菜、健康脂肪的攝取,而不是食用一些加工的精緻澱粉、過度加工調味的植物肉、素料等,若長期食用不健康的植物性食品,也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與飲食的關係密不可分,攝取過量的精緻澱粉、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多元不飽和脂肪與單元不飽和脂肪則有助於降低風險。2016年6月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採用植物性飲食可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4%,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很可能是因為植物中含有的飽和脂肪較動物性食品低,飽和脂肪會增加壞膽固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發表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糖尿病護理」的研究文章指出,非素食者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為7.6%,而素食者罹患的機率僅為2.9%。 四、幫助減輕體重基於前述的研究理論,當我們從肉類飲食轉為植物性飲食時,肥胖的風險會降低,所以執行植物性飲食時,更能幫助體重的控制。不過我認為,執行植物性飲食的出發點不應該是為了減重,而是為了更健康的身體,體重減輕只是附加的益處之一。根據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非肉食者和肉食者之間存在顯著的體重指數(BMI)差異,素食者的平均BMI 為23.6,非素食者的平均BMI為28.8。 另一篇2017年3月在《營養與糖尿病》期刊發表的小型研究,針對65位超重成年人做了為期一年的全食物植物性飲食法,研究結果顯示這65位成年人平均減輕了4.2公斤。研究說明其原因應該是全榖類及蔬菜的GI值(升醣值)相對較低,也代表著身體吸收消化的速度比較慢,且蔬果中含有抗氧化成分與纖維素,可以延長飽足感。 不過要再次強調,並不是「吃素」就代表健康,如果過度攝取加工食品、營養不均衡的飲食,就算不吃肉也不會變得比較健康、不易發胖。 五、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2011年發表在癌症管理與研究的研究指出,攝取抗癌營養素——包含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水果、穀物、豆類、堅果及種子,該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將某些癌症的風險降低了約10%。 食譜-韓式春川辣炒雞Korean Chunchuan Spicy Fried Chicken 碳水76.6g、蛋白質20.1g、脂肪45g、熱量650大卡 食材:天貝(發源於印尼爪哇的發酵食品)200g、馬鈴薯1個、洋蔥半顆、高麗菜50g、蔥適量、韓式辣味噌2大匙、醬油2茶匙、麻油1茶匙、胡椒粉適量、韓式辣椒粉適量、橄欖油少許 作法:1 將所有蔬菜與天貝切成塊(大約跟年糕差不多形狀即可),蔥切成段。2 將韓式辣味增、醬油、麻油、胡椒粉、辣椒粉以及適量水拌勻,將天貝加入,醃5分鐘。3 鍋中倒入少許橄欖油熱鍋。4 加入醃好的天貝翻炒約3分鐘。5 加入高麗菜、馬鈴薯與洋蔥繼續翻炒至馬鈴薯變軟。6 最後加入蔥段拌炒一下即完成。 食譜-墨西哥捲餅Burrito 碳水37.5g、蛋白質6.9g、脂肪7.6g、熱量236.9大卡 食材:墨西哥餅皮1張、洋蔥35g、紅椒35g、番茄20g、蒜末5g、酪梨1/4 顆、墨西哥豆泥50g(罐頭或自製)、橄欖油1茶匙 作法:1 將洋蔥、番茄、紅椒切小丁備用。2 將1茶匙橄欖油入鍋,加入蒜末與上述食材拌炒,可撒胡椒、鹽調味,起鍋備用。3 酪梨切片備用。4 罐頭或自製墨西哥豆泥。自製可以簡單的將黑豆或斑豆蒸熟到軟爛,加入一點高湯,拌入洋蔥粉、蒜粉、鹽及適量橄欖油,可以用攪拌棒打成泥狀,或是用湯匙壓成顆粒較大的豆泥。5 墨西哥餅皮放入平底鍋,不需加油,大略烤熱一下。6 依序把步驟2、酪梨片、豆泥放在餅皮上,將餅皮包起來即完成。書籍介紹書名:維根食尚,愛上蔬食新纖活 Let’s Start Vegan Life──Stay Fit with Mi全植物飲食計畫+New Me勻體運動指導作者:Michelle出版社:春光出版日期:2020/08/01作者簡介/Michelle(暱稱Mi)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行銷研究所。△通過ISSA國際運動科學協會Personal Trainer Certification體適能教練認證。△通過NESTA國際運訓練運動協會Fitness Nutrition Coach Certification體適能營養教練認證。△通過ACE認證機構Oh Baby! Fitness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Training孕婦及產婦訓練教練認證。△通過KAT Know & Apply Training之孕婦及產後婦女訓練認證。一名樂於分享正面健康生活的部落客,深信健身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非減肥的過程。積極鑽研各類健身、健康的研究與新知,並考取相關體適能教練與運動營養教練認證;目前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上,已有12萬人以上追蹤。舉辦過幾次粉絲團健康飲食運動體驗活動,希望能讓為減肥失敗所苦的女孩們,一起變得健康、正面!粉絲專頁,請搜尋:StayfitwithmiInstagram,請搜尋:mimichellelin 延伸閱讀: 「不買、不用、不吃」味全頂新產品懶人包,一次看清楚!
-
2020-08-26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大發福、胖了回不去…竟是面臨「代謝懸崖」惹禍!專家提醒3關鍵,輕鬆擺脫「中年危機」!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五成的40~64歲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且腰圍過粗(男≧90公分,女≧80公分);三成以上患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三高皆偏高且腰圍過粗,加上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則近二成。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表示,中年之後,男女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雌激素、睪固酮)變化而逐漸降低,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最終導致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相較於男性因應酬聚餐而較早開始有鮪魚肚、啤酒肚的發生,女性則是中年後逐漸明顯,不但臀部、腿部的皮下脂肪仍在,腰腹部的內臟脂肪也開始快速堆積,有明顯的「脂肪大遷徙」之感。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許惠恒指出,無論男性、女性,中年後都面臨「代謝懸崖」的威脅,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危機,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健保支出統計,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病加總後逾千億,不僅造成國家財政負擔,若不幸惡化,演變至失能需要長照,更會增加個人及家庭支出,可說傷身又耗財。此外,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引用的ICNARC統計,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加總輕度到重度肥胖者可達38.5%,而美國紐約市區醫院也分析出37%的確診者為肥胖者。面對「代謝懸崖」,如何懸崖勒馬?許惠恒提醒,牢記生活習慣3關鍵,讓你不再飽受「中年危機」所苦。關鍵一 固定量腰減肥的人常常一天量兩次體重,但腰圍呢?腰圍就是醫學上內臟脂肪堆積的指標,建議中年後每個月都量一次,且謹記國健署的標準: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關鍵二 健康飲食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高達99.8%,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堅果種子不足1份為91% ,建議應增加攝取。主食類中全穀雜糧也建議至少達三分之一,代謝症候群患者更建議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才能營養均衡。關鍵三 轉肌運動維持動態生活習慣,除了有氧運動外,更不能忽略以阻抗型運動搭配優質蛋白質來進行「轉肌」,因提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 ,是瘦腰與管理身材的不二良方。諮詢專家/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 許惠恒
-
2020-08-26 科別.呼吸胸腔
七夕「戒掉」壞情人 避免二、三手菸壞親密關係
今天是農曆七夕情人節,夫妻、情侶出遊慶祝、吃大餐免不了,不過如果另一半若吸菸就煞風景,更可能讓另一半暴露在二、三手菸的環境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菸品是導致癌症、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因子之一;另有研究指出,孕婦暴露二手菸恐影響胎兒發育及增加流產風險,而對孩童來說認知發展也有影響。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有害健康,也會危害到所愛的人,從現在開始戒菸一點都不晚。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吸菸有害身體健康,據國健署2018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家庭二手菸暴露為21.1%,即每10個人就有2個人在家裡有暴露二手菸。但即便不吸菸的女性、幼童,若長期暴露在二、三手菸的環境中,也可能加重氣喘、中耳炎、癌症等呼吸道疾病。呂孟穎說,戒菸可讓口腔變清新,也避免牙齒因吸菸而變黃,若以1包菸100元,每天抽1包計算,戒菸一年就可省下約3萬6000元,不無小補;且有研究指出,若不靠藥物或諮商,戒菸成功率僅5%。他建議戒菸民眾,可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多元戒菸服務,全台近4000家合約醫事機構的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可提供協助,也可撥打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鼓勵吸菸民眾利用七夕情人節,向所愛的人展現戒菸決心。另外,七夕佳節青少年也會出遊,安全約會也很重要,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呼籲,青少年朋友約會出遊可採三段式規劃約會,來避開危險場景及做好自我防護措施,並可參考以下守則:一、三段式規劃約會:可先安排大團體認識及互相觀察,再透過小團體約會加深認識後,最後才進入雙人約會。二、避開危險場景:選擇公開場所進行活動,最好不要單獨赴約,避免約在私人的住處。三、做好自我防護措施:約會時注意飲食不要離開視線,勿飲酒吸毒;提高警覺,一旦感覺不對馬上離開,勇敢說出自己感受或提出拒絕。四、設下門禁時間:約會時告知親友並保持聯繫,不要太晚回家,時間最好控制在晚餐後1至2小時內。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
聽說喝秋葵水可以降血糖?聽說吃苦瓜、喝苦瓜茶可以減肥兼降血糖?這麼多偏方,到底哪個好呢? 臺灣是糖尿病高發生率的地區,而血糖對人體的傷害是全面性的,過高的血糖透過血液被血管帶到全身各處,當人體的的各個組織浸泡在「高糖水」中,想像用糖醃漬水果時,水果整個性質改變的樣貌,如果血糖持續過高,我們身體的組織就會像被糖漬的水果一樣,全身都受影響。 也因此,糖尿病有「全身性癌病」的稱號,幾乎每隔一段時日就會有降血糖偏方傳出來。 山苦瓜降血糖真有效,但要生吃降血糖偏方真的有效嗎?真的有蔬菜水果等食物有助降低血糖嗎?之前大家瘋傳「喝山苦瓜茶可治糖尿病」,市面上還有山苦瓜茶飲,強調可以分解脂肪。幾年前筆者曾親自訪問到引起國人「吃山苦瓜」風潮的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青真,當年在「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中,進行一項「抗代謝症候群苦瓜保健食品研發」的研究,發現苦瓜的萃取物可活化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器「PPAR」。 PPRA這個受體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佔很重要的關鍵角色,當它被壓抑容易使脂肪組織、肝臟組織的代謝發生障礙,若引發血糖過高就會形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在她的研究中發現,苦瓜真的有助降血糖和抑制熱量,苦瓜的品種以山苦瓜及綠苦瓜成效最好,她以她的動物實驗推估,成人一天要吃80克到100克的山苦瓜或青苦瓜,她建議生吃最好,可以吃苦瓜切片沙拉或打成果汁來喝都有效。 穩糖蔬菜在這裡除了山苦瓜、青苦瓜,還有什麼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糖呢?劉純君營養諮詢中心負責人劉純君說,傳說的「秋葵水」恐怕沒什麼效果,還不如直接吃秋葵,但其實大多數蔬菜都有助使血糖穩定。因為蔬菜富含水份、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熱量低所以非常適合想要控制血糖的人食用,以下建議幾種作用較強的蔬菜: 1.瓜類有研究認為人體生病和「發炎」有關,通常發炎會讓血糖上升,大黃瓜、小黃瓜、絲瓜這類寒涼的瓜菜類可以降低體溫,減少慢性發炎的現象,從而穩定血糖。 2.洋蔥洋蔥含有懈皮黃素跟有機硫化物;又稱烯丙基二硫醚,能使體內胰島素增加。洋蔥含鉻,可幫助胰島素發揮作用。 3.含硫的蔬菜含有硫的蔬菜的共同特徵是氣味很明顯,像蘿蔔含蘿蔔硫素,十字花科含硫代葡萄糖苷,大蒜含有蒜氨酸也是含硫化合物。 4.深綠色蔬菜盡量多選擇深綠色蔬菜,因為血糖高會加速血管氧化發炎,深綠色蔬菜富含的植化素可以抗氧化,保護血管。 5.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蕓薹屬的捲心菜、菜花、綠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芥藍、甘藍菜等。紫高麗菜花青素的含量很高,花青素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損傷。蘿蔔屬的白蘿蔔、大青蘿蔔;以及屬於調味料的芥末、辣根等。 這些成份能降血糖另外從成份來看,因為已知「鉻」成份,有助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的作用,使血糖穩定不快速升高。劉純君建議可以攝取包括蛋黃、全麥製品、高麩麥片、堅果、綠花椰菜和新鮮肉類富含鉻成份。另外也可以適度用醋,醋有使肝臟減少糖質新生作用,研究顯示醋可影響人體對糖的反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醋屬短鏈脂肪酸,是腸道好菌的食物,適度食用有利腸道好菌生長。 而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糖分吸收,有助穩定飯後血糖值,並且能提升飽足感。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而多吃深色綠葉蔬菜、全穀、魚、黑巧克力、香蕉和豆類可以補充鎂,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或者適度補充肉桂,肉桂可以改善細胞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穩定。也可減緩消化道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進入細胞的量,建議一天吃1到6克,可以發揮和胰島素類似的效果。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更多血糖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4 養生.聰明飲食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在各式垃圾食物之中,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不少人熱愛最具代表性但熱量也超高的洋芋片。不過,雖然如此,卻很容易像上癮一樣,讓人無法抗拒,一口接一口吃個不停,然而,市售部分洋芋片包裝標示反式脂肪為0,是真的沒有反式脂肪嗎?反式脂肪來源有2種 加工製成恐引發心血管疾病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指出,食品中的反式脂肪來源可分為天然存在及加工產生兩類,天然反式脂肪指一般存在於乳製品、牛肉、羔羊肉等,這類共軛式反式脂肪並不會造成健康危害。另因加工製成的人工反式脂肪(非共軛式反式脂肪)是運用氫化方式改變脂肪酸結構,以利提高其穩定性及耐高溫;目前相關科學證據顯示,人工反式脂肪可能具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避免吃進過多人工反式脂肪 適量食用才是關鍵然而,我國從97年起即強制市售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中需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 104年7月1日更進一步修正為不論天然或經部分氫化的非共軛反式脂肪(酸)皆須標示含量;食藥署表示,可標示為零的條件,經參考各國標準後訂立為「每100公克之固體(半固體)食品或每100毫升之液體食品所含總脂肪不超過1.0公克;或該食品每100公克之固體(半固體)食品或每100毫升之液體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因此,就目前部分市售洋芋片反式脂肪標示為0,可能是因製程中已不含有部分氫化的「非共軛反式脂肪酸」或其含量為每0.3公克/100公克以下。但是,為避免攝取過多人工反式脂肪,除參考包裝食品之營養標示外,亦建議消費者適量食用。延伸閱讀: 常見易含反式脂肪食物 「零」反式脂肪就是無反式脂肪? 揭開麵包隱藏3大危機
-
2020-08-24 新聞.健康知識+
老屋水管每天送鉛來,年輕人心血管風險增!專家教吃這些食物有利排鉛
台灣有不少屋齡超過60年的老建築,其中的老水管恐怕每天將有毒重金屬「鉛」送到你面前。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新北市31個家戶有9戶早晨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逾6微克,台灣大學約60年之舊校舍第一公升水鉛含量更逼近250微克。蘇大成指出,鉛會降低兒童智商,新研究亦證實使年輕人頸動脈變厚風險增一成、代謝症候群風險提高四成,呼籲政府盡快優先針對老舊屋舍和校園進行採樣分析,以了解暴露風險。台大醫院今由新任副院長高淑芬主持記者會,蘇大成與恩主公醫院副院長林建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柏菁出席,共同說明長期合作研究最新成果。蘇大成表示,針對738位平均21歲之12到30歲成年人,研究發現尿中鉛濃度越高頸動脈中內皮層厚度越厚,在校正其他危險因子之後,鉛暴露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41%,也與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研究也發現鉛暴露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有密切正相關,鉛濃度較高者,頸動脈厚度增加14%,可能機轉是鉛促使核酸甲基化。上述兩篇研究都在今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蘇大成於2017年做31個新北市居家測試評估,在夜間不用水的前提下,測量早上起來第一公升的水鉛含量,結果31個居家裡有5家超過6微克,兩家超過10微克,兩家超過9微克,顯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家戶水管會「送鉛給你」。蘇大成與台大環工所教授林逸彬合作,測試台大屋齡大約60年的校舍一樓,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逼近250微克,第五公升以後才慢慢下降,但連續採十公升,所有樣品總鉛濃度都超過10微克。林建宇表示,長期低劑量暴露導致的慢性鉛中毒,大多是無症狀,過去已知會導致腎衰竭、過敏氣喘等免疫失調、兒童智力下降。最新研究更確立鉛與年輕人心血管疾病有關,分析美國資料也發現,體內鉛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會增加骨折風險。蘇大成表示,鉛對於身體所有生理系統都是負面影響,國際間公認沒有安全值,也就是最好完全不要暴露到任何鉛。然而,台灣民眾鉛暴露是美國的2到2.5倍,90%時間人都待在室內,如果室內飲水、灰塵、油漆含鉛,就會造成問題。他強調,公布研究不是要讓人恐慌,而是要提醒並提供解方。蘇大成指出,我國經濟標準檢驗局公告實施的CNS國家標準,其室內塗料是比照中國,僅針對可溶性鉛含量限量90ppm,在室外塗料部分,雖順應多數國家作法定定總含鉛量限量標準600ppm,但對於超標產品僅要求加註警語,而未定定強制下架標準。另外,過去廣泛使用的黃銅水管含鉛量高達百分之五到八,就算自來水公司大管路換管,水進到老屋,還是盛裝在鉛管中。蘇大成建議,環保署、營建署、自來水事業單位、標檢局及地方環保局和教育局應通力合作,大規模調查幼兒園及小學自來水含鉛量,另須檢討含鉛管的使用及相關規範,尤其應研擬無鉛管材(含鉛量小於0.25%)在自來水系統及新建築中全面使用的可能。同時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計畫,針對老舊建築等熱區,以不放流的採樣方法進行分析,以評估民眾健康風險。・如何防止鉛暴露:回家後先讓水龍頭流水一到兩分鐘。流出之水可以沖馬桶或澆花。選擇有標檢局「飲水用」標章的水龍頭。若仍有疑慮可選用認證可除鉛之淨水器。葉菜類烹煮前要洗淨。避免使用色彩鮮豔的裝飾器品盛裝食物。注意中藥來源安全可靠,並觀察服用後的反應。選用有安全標章的玩具,避免給嬰幼兒玩廉價鮮豔的玩具或贈品。注意打掃吸塵,避免落漆或剛油刷或焊接的場所。選用有綠建材標章之水性油漆。從是含鉛作業應穿著工作服,工作服不可穿回家,應更衣沐浴再回家。・有利於排鉛的食物:吃含鈣、鐵、鋅之食物,例如一天兩杯牛奶,可以與鉛競爭蛋白質載體。重視蛋白質食物之均衡攝取,例如豆製品和肉類。蛋白質可以與鉛結合為可溶性化合物,阻止人體吸收鉛。攝取含維他命C的食物,可以協助體內鉛從糞便中排除。諮詢/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製表/邱宜君
-
2020-08-24 新聞.健康知識+
鉛暴露危害 研究:頸動脈硬化及骨折風險提高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青年人鉛暴露與胰島素阻抗、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有正相關,也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有密切相關。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骨密度負相關,可能增婦女骨折風險。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與恩主公醫院副院長林建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柏菁,過去2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不僅與胰島素阻抗、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更進一步地發現鉛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也有密切的正相關。蘇大成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團隊進一步探討鉛造成動脈硬化的可能機轉,發現早期鉛暴露與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鉛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此外,研究團隊也藉由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負相關,此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的風險。國衛院的研究顯示,含鉛汽油禁用後數年後,仍可發現血中鉛可能負面影響兒童智力發展,雖然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尿中鉛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仍高於歐美日等國。研究團隊認為,國內缺少長期且持續性的人體生物監測系統,可即時評估政策介入的成效。蘇大成說,鉛幾乎負面影響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但提出警訊並非恐嚇,讓民眾恐慌,而是希望提出對策應對。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於地殼中存在少許的含量。鉛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除了職場,居家生活環境的鉛暴露也不可忽視。蘇大成說,應注意油漆含鉛,中小學校油漆應注意;自來水含鉛,解決老舊鉛管,研擬全面使用無鉛管材可能,且應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才能真實反映台灣民眾體內暴露程度。此外,顏色鮮豔的物品,如盤子、報紙等,也應注意。鉛暴露無所不在,如何應對;蘇大成建議,可排鉛食物幫助身體排毒,如多出含鈣、鐵、鋅食物,如豆製品、肉類(牛肉)、蛋類、動物肝臟、牛奶、蝦皮等;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蛋等,及含維生素C食物,有助抑制人體對鉛的吸收。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到底可以吃幾顆雞蛋?超過一顆蛋膽固醇會過高嗎
韋恩最近有兩個機會討論到蛋的膽固醇,感覺很多人還是有些誤解,或是沒跟上最新的資訊。一則是之前討論鵝蛋的時候【鵝蛋有神奇助孕能力?】,因為鵝蛋大約是一顆雞蛋的三倍大,所以有朋友問到那照韓前市長講的一天一顆鵝蛋,會不會膽固醇超標啊? 二則是我爸爸去門診時,醫生叮囑他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蛋,以免膽固醇過高。韋恩提醒大家,知識要與時俱進,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雞蛋是比較舊的說法,現在的飲食建議不會刻意要求,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雞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因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研究發現,食物攝取的膽固醇與血中的膽固醇沒有太直接的關係,韋恩認為如果我們還陷於吃什麼、什麼就高的觀念裡,那跟古代的以形補形的迷思不是很像嗎?事實上,身體裡的膽固醇有約80%是人體自行合成的,只有20%是來自於飲食。與其擔心吃進過多膽固醇,更應該注意不要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與糖分,那才是造成體內膽固醇過高(尤其是壞的膽固醇LDL)的根源。2020最新營養研究怎麼說2020 年四月號之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有一篇論文,Dehghan 等人發表了雞蛋攝取與血脂、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之相關性研究。 研究中比較了雞蛋攝取量最高 (每週 7 顆或以上) 及最低 (每週小於 1 顆) 兩個族群後發現,兩族群的受試者在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中風,及血脂濃度這些方面,與雞蛋攝取量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而且作者發現,沒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試者,其雞蛋攝取量還與血壓呈現負相關。因此,作者在結論中提到:「適當的雞蛋攝取 (每天一顆) 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及死亡率並無相關」。美國膳食諮詢委員會怎麼說美國在2016年公布的「2015-2020美國膳食指南第8版」中,刪除食物了中膽固醇的每日最多攝取300毫克的限制性建議,不再針對食用雞蛋提及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等的說法。美國心臟學會怎麼說美國心臟學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在最新的飲食建議裡,也移除了飲食膽固醇攝取上限。國健署怎麼說國健署的每日營養指南在107年新版調整了「蛋」在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由「豆>魚>肉>蛋類」修正為「豆>魚>蛋>肉類」:等於說肯定了蛋的營養,作為蛋白質食物類的選擇時,為避免同時吃入不利健康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應有其優先順序,原該類別為「豆魚肉蛋類」,表示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蛋所含的營養豐富,故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而且表示,近年研究顯示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所以沒有具體限制每日的蛋攝取量。所以韋恩結論,每天一個蛋以科學證據來看是安全的,只要不過量攝取,比如說1-2顆,並不會對正常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以台灣的飲食建議來說,豆魚蛋肉類每日攝取的建議為6份,而一顆蛋就是一份。其實從以上建議,我們還是看得出來,該注意的是每日攝取的總膽固醇,紅肉裡的膽固醇也不少,不可因為少吃了蛋而對肉就大吃特吃。或是整體總膽固醇攝取爆量,因為過高的膽固醇對心血管還是有不利的影響。而且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與精緻糖,更會引起體內的膽固醇合成提高,順帶影響三酸甘油脂、血脂、血糖的平衡,比起每天吃一顆兩顆蛋來說,更是不可不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自製沙拉/避免維生素氧化流失 葉菜類用手撕別用刀切
談到自製沙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奕旭都推薦以受歡迎的「地中海飲食」元素為概念,自製一盤具異國風情、美味又健康的夏日沙拉。把地中海飲食 放進沙拉陳奕旭說,地中海飲食是健康飲食類型之一,研究指出可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預防失智症。地中海飲食以新鮮天然食物為食材及提味,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纖維,還有能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病的植化素。油脂攝取主要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為主,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1.蔬菜水果:顏色愈多愈好劉彥均說,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更蘊藏植化素,製作沙拉時也鼓勵多元攝取。●紅色蔬果:如番茄、紅椒、蔓越莓,主要植化素為茄紅素、辣椒紅素,有助抗氧化、抗發炎、預防老年黃斑部病變、改善心血管疾病因子。●橘色蔬果:如胡蘿蔔、木瓜、黃甜椒主要植化素為β-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玉米黃素,可讓皮膚保有彈性、保護視力、幫助骨骼及牙齒發育、抗癌、提升免疫力。●綠色蔬果:如菠菜、綠花椰菜、奇異果,主要植化素為葉綠素、葉黃素,有助於預防癌症、保護眼睛、強壯骨骼。●白色蔬菜:如大蒜、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蒜素、有機硫化物,有助維持正常血壓、降低膽固醇、抗癌、抗發炎。●紫色蔬果:如藍莓、紫高麗菜、紫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花青素、白藜蘆醇,可增強記憶力、增強血管彈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2.水果選擇:低GI避免血糖波動劉彥均說明,水果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根據衛福部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類每日建議攝取2到4份,糖尿病患者則建議每日不得超過2份,1份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瓷碗8分滿。他指出,若進一步搭配選擇GI值(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有助減緩血糖波動、增加飽足感、減少脂肪囤積。水果主要熱量來源為醣類,建議選擇GI值較低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葡萄柚、蘋果、橘子等,除了獲取營養素,更能有效控制體重。3.蛋白質:黃豆、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製備沙拉除了蔬菜、水果外,也別忽略蛋白質。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修補建造組織、合成血漿蛋白、調節生理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優質蛋白質來源有黃豆製品、魚類與海鮮、蛋類、瘦肉,建議可在沙拉中添上水煮蛋、雞胸肉、蝦仁、板豆腐等。此外,應避免油炸及過度加工的食品,才不會攝取過多油脂和鈉。4.醬料:用橄欖油、亞麻仁籽油劉彥均說,沙拉醬料暗藏許多陷阱,建議選擇油醋醬、和風醬、無糖優格醬,可擠上少許檸檬提味。如果喜歡清爽的油醋醬,建議以橄欖油做為油脂來源,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含有豐富α-次亞麻油酸的亞麻仁籽油,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抗發炎、穩定血壓、降低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添加堅果種子劉彥均說,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3到7茶匙油脂及1份堅果種子類,可在沙拉添加適量堅果,1份堅果種子相當於杏仁果、核桃仁7公克或南瓜子、腰果10公克,或各式花生仁13公克。營養師私房沙拉陳奕旭推薦自製的蔬食沙拉,食材有美生菜、黃椒、紅椒,富含纖維、礦物質,食材也易取得;小番茄富含維生素C及茄紅素,都是很棒的抗氧化物質;油脂選用橄欖油以及堅果類花生粒,但要注意用量,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若想增加飽足感,可再搭配一個小的烤地瓜及一個茶葉蛋,營養更均衡。食材:美生菜100克、黃椒切片25克、紅椒切片25克、小番茄100克、花生粒13克(約10粒)醬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3茶匙、蜂蜜1茶匙作法:1. 將美生菜用清水洗淨後,撕成片靜置容器中。2. 紅、黃椒去籽後,切片,入滾水中汆燙15秒後再取出。3. 小番茄清洗後,對半切。4. 將橄欖油、檸檬汁及蜂蜜混合調勻。5. 將食材擺盤後,再加入花生粒以及醬料。處理生菜小提醒劉彥均建議,製備沙拉時,宜將生菜以流水洗淨,再泡一下食用冰水,應當天食用完畢。葉菜類盡量以手撕,順著細胞組織結合邊緣分開,保留完整細胞壁也保留更多營養。避免刀切的原因是切菜過程易切斷細胞膜,加速維生素C氧化、流失營養素。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心臟病在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依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全台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又為花蓮縣以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居第一名。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指出,主要因許多病患出現症狀時,並無馬上就醫,即使就醫了卻發現未有心導管室可做手術又得轉院,導致錯過心肌梗塞急救黃金時間。 心肌梗塞不會疼痛 促使患者警覺性低根據花蓮慈院統計,每年平均有60至70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來治療,許多病患認為心肌梗塞是心臟痛,但其實不會疼痛,卻會持續出現胸悶、吸不到氣,且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陳郁志主任表示,包括手臂、脖子、上腹部、下巴等部位都可能是悶痛位置,一旦症狀持續超過15分鐘,就可能是心肌梗塞,應盡快就醫治療。 發作時應避免自行開車就醫 高危險族群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陳郁志主任進一步指出,這時病友應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最好的方式就是撥打119請求救護車送醫。花蓮慈院除了成立心導管室,也有24小時任務編組的救心團隊,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6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把握急救黃金時間。陳郁志主任提醒,尤其正值天氣炎熱,若為三高、有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避免應水分不足造成血液黏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 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心肌梗塞不只最愛這5種人! 腎不好也要注意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快壽命較短?醫師:心跳加快是疾病警訊,3種人高危險群
心跳快慢,也會影響壽命長短嗎?國內研究發現,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醫師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可能與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癌症有關,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心跳快慢與健康息息相關,早年就曾有醫學期刊指出,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哺乳類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 而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每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研究:心跳十年內持續上升,死亡率高出2倍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承駿日前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越快,死亡率是呈線性增加。 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群眾,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相同。 心跳加快是健康警訊,注意心臟病、糖尿病風險 魏丞駿表示,根據最近台灣本土的心衰竭調查,絕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快,即使有規律在門診追蹤的病患也是如此,反映出心跳是多數人忽視的生命徵象,而理想的心跳速率,是控制在每分鐘55-60下。 魏丞駿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應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不可輕忽。 心跳太快不利健康,3大高危險群應嚴格控制 若是慢性病患,心跳的變化與軌跡更重要。根據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快慢對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的病人影響最大,尤其是心臟衰竭病人,典型的症狀表現就是血壓低、心跳快。 醫師解釋,心臟的功能好比一個馬達,心臟衰竭就像馬達故障無力,每收縮一次只能送出少量血液,因此必須加快心跳次數以勉強補足心臟功能,造成心跳快的現象。 魏丞駿提醒,民眾應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改善心肺功能,除了每天監測自己的血壓外,更要注意心跳,尤其是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心跳大於每分鐘70下,死亡風險即開始增加,對心跳的控制必須更嚴格。
-
2020-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類當零食養生風潮正流行 但你吃的量對嗎?
堅果種子是近年很夯的養生食物,像是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也有許多人會當作零食來吃,但你知道吃的「量」是對的嗎?攝取過量還是會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身體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需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營養師說明,不少重視健康的民眾,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部分民眾對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毫無節制,導致攝取過多的熱量,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富含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磷、鎂、鉀等礦物質,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堅果類建議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飲食方面,高劭穎建議每日搭配均衡飲食及攝取1份堅果食物,才能吃得健康無負擔,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避免子癲前症讓孕婦送命 長庚找出亞洲孕婦篩檢模組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9年孕產婦死亡個案達28人,為歷年最高。造成孕產婦死亡,子癲前症是最常見的原因。長庚醫院發現,台灣孕婦體重與胎盤重量遠低於歐美,現行風險指標皆以歐美數值為標準,導致篩檢精準度降低,長庚與亞洲6國合作蒐集資料,成立亞洲孕婦特有資料庫,將能大幅提升子癲前症的篩檢機率。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令孕產婦聞風喪膽的疾病。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子癲前症指懷孕20周後,孕婦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肺積水、上腹痛、肝腎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嚴重頭痛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通常與胎盤功能不良有關。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子癲前症對於孕婦的影響,是產後比一般人罹患心血管、中風、慢性高血壓、腎臟等疾病機率高;子癲前症也容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容易造成胎兒發展遲緩,甚至導致死胎。避免子癲前症,可找出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包含高齡、試管嬰兒、懷雙胞胎等。不過,蕭勝文指出,台灣使用的篩檢模組以歐美資料庫為主,偵測率為七成。進一步檢視篩檢模組發現,歐美的孕產婦光是BMI值就與台灣孕產婦相差甚遠,台灣孕產婦BMI值約23、歐美約27,蕭勝文表示,BMI值就足以影響血壓高低判定。長庚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結合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國等11個醫學中心隊進行研究,總共收案懷孕11到13周產婦4023名,皆為懷單胞胎。結果發現,亞洲孕產婦的胎盤生長因子與歐美相差11%,此研究成果也發表在今年8月婦產科權威期刊「婦產科超音波(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中。蕭勝文表示,孕婦若在11周到13周施行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時,也可同時接受子癲前症的篩檢,一旦發現屬於子癲前症高危險群,應於16周前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大幅減少8成以上發生早產子癲前症的發生率。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櫃姊苦難記!洗腎還要養家 手指腫如香腸丟工作
30歲吳姓櫃姊前年洗腎期間工作養家,難以飲食、藥物控制,常吃火腿三明治、肉鬆等高磷食物解決三餐,導致高磷血症,去年底手指、腳趾等處關節、血管鈣化嚴重,腫如香腸,健康出問題,無法工作,更無力負擔自費降磷藥物,一次跌倒造成右股骨頭骨折,換成人工髖股關節,這讓她痛定思痛,今年2月切除副甲狀腺,術後配合飲食節制、自費磷結合劑治療,四肢等處鈣化明顯改善 。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說明,這名吳姓病患16歲罹紅斑狼瘡,前年因狼瘡腎炎開始接受腹膜透析洗腎,但難以飲食控制,例如攝取高磷食物,包括加工食品、動物內臟、肉類、堅果、牛奶等,又沒有正確服藥控制,造成四肢等多處鈣磷沉積,去年底短暫改為血液透析,但未能改善鈣磷沉積,後因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腎骨病變及骨質疏鬆,一次跌倒後造成右股骨頭骨折。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蔡尚峰說,慢性腎衰竭病患隨著腎功能的下降,會發生低血鈣與高血磷。病人的高血磷除了併發低血鈣、心率不整,也會出現骨質缺乏、血管鈣化、副甲腺機能亢進,以及軟組織鈣化的問題,洗腎對於血磷清除有限,患者需服用磷結合劑。蔡尚峰指出,磷結合劑分成含鈣、不含鈣,其中含鈣的磷結合劑長期服用會使鈣磷沈積在血管與軟組織中,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死亡率增22%,以及腸胃道不適副作用。不含鈣的磷結合劑需自費使用,每個月動輒花費上千元,令患者裏足不前。蔡尚峰說明,高血磷、低血鈣與副甲腺機能亢進,從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就開始,隨便腎功能愈來愈差,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即使病人進入了透析,仍然無法完全解決鈣磷控制不佳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掐住腎臟科病人的脖子一樣,嚴重影響腎臟科病人的存活率。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教你吃到酪梨的完整營養
健康飲食觀念興起的時代,不少料理當中都能時常看見酪梨的存在,就連近年不少速食業者開始發展以健康為主的漢堡等餐點中,也能看到酪梨。酪梨不論是在餐飲業或一般民眾的認知當中,顯然幾乎就和健康劃上等號。不過酪梨究竟有哪些營養?對身體又有哪些好處?在挑選和保存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麼?來看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怎麼說!酪梨富含各種營養及「好的油脂」,有利健康!營養師表示,酪梨不僅口感和一般水果不同,營養成分也不大相同,主要營養成分包括了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對香豆酸、綠原酸、阿魏酸、沒食子酸、beta-穀固醇、麩胱甘肽等,其中較為特別的就是油脂量。酪梨的油脂量較高,在中南美洲甚至被視為「奶油」,不過可別因為酪梨的油脂就卻步,酪梨所含有的脂肪多是「好」的脂肪,也就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對身體健康比一般真正的奶油還要來得更加有利。因此營養師也建議民眾在吃麵包等食物時,不妨可以嘗試看看改放酪梨,美味同時兼顧健康。酪梨不僅有利降膽固醇,更有利防癌、降血糖營養師表示,酪梨的營養相當豐富,且對人體健康也有非常多的正面影響,包括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防範部分癌症等。如前述所提到的,酪梨所含有的油脂多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這樣的油脂對於人體而言是相當好的脂肪來源,其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另外像是beta-穀固醇和阿魏酸對於降低膽固醇也非常有利,而對香豆酸、綠原酸、沒食子酸、麩胱甘肽等,則都是有利防止膽固醇氧化卡在血管壁的營養。不僅如此,其中阿魏酸和綠原酸也都是能夠降低血糖的植化素,因此營養師也建議若有血糖問題者,可適量的多吃些酪梨來緩和血糖升高。沒食子酸則有利抑制攝護腺腫瘤生長,而阿魏酸、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等也都是對於防範各種癌症相當有幫助的營養成分。酪梨這樣挑、保存,營養不流失!不過想要吃到酪梨完整的營養,在挑選和保存上也要多加留心。在挑選過程上,營養師建議可以選擇果皮較為光滑的酪梨,挑選的同時以不傷害果實為前提下,可以用手秤一秤重量,感覺飽滿且有重量者通常就是個較為不錯的酪梨。至於在保存方面,營養師則建議可以先輕按果皮,若果皮還是較為堅硬,可以先放在室溫的環境當中催熟幾天;反之,若果皮較為柔軟時則應盡速食用。而若是要放在冰箱儲存,則要注意不可超過一週。資訊來源: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天然植物營養素 啟動健康正循環,打造人體最強防護力》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