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459
筆 文章
-
-
2020-11-18 科別.精神.身心
憾事頻傳恐掀模仿效應!心理系助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
近期不幸事件頻傳,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媒體報導輕生事件太過鉅細靡遺,詳細描述方式、原因,這一波模仿效應預期將愈演愈烈;上周衛福部與內政部等單位討論「國民心理健康計畫三點○」,擬推出防跳機制,包括公寓大廈防跳措施、校園女兒牆加高等等,目前正與各部會溝通中。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指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去年政府心理健康預算每人是廿二元,但是,國家針對成癮患者卻投入幾百億,明顯不符比例。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指出,全民缺乏情緒教育,談自殺防治,絕對不會是專業人力、導師的責任,而是全民責任。過去國內心理衛生資源卻相對不足,且分配不均,台灣也缺乏國家級心理健康政策。台灣更是獨步全球,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把心理與口腔健康放在一起,建議應將「心理司」另立門戶。諶立中強調,社會愈現代化,愈需要重視心理健康,各界期待設立心理司,但實務上仍有很大的挑戰。心理健康是「全民運動」,職場、家庭、校園應該正視心理健康,這也不單是心口司責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答覆議員質詢時指出,有關自殺防治,現有幾項措施已實施,找教育局把學校班導師、輔導老師、結合聯醫介紹轉診,但這部分漏掉大學。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市政總質詢後,市府將找北市所有大學校長開會,建立聯繫管道,看能提供什麼服務。柯文哲說,大學是個破洞,至於社區部分,也會請自殺防治中心,看破洞在哪。【推薦閱讀】回首台大醫學系漫漫歲月:大學不過人生一瞬:寫給二十歲的自己「我快要撐不住了」焦慮年代的急救包!給身陷地獄的你什麼時候才適合顯露我們的脆弱?從林書豪崩潰痛哭談起「生命沒緊急逃生出口」身為人類無法避免寂寞痛苦與不確定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8 新聞.健康知識+
身體缺鎂,血壓、情緒都會受影響!專家:這4種顏色蔬果可補充
你平常會留意補充「鎂」嗎?鎂離子對人體來說相當重要,當鎂缺乏時生理、心理都將受到影響,而生理和心理又是息息相關,長期下來恐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鎂離子其實是相當常見的!那麼到底該怎麼吃、怎麼補才可以補到鎂離子?來看營養師怎麼說!缺乏鎂不僅影響情緒,血壓等也會受到影響王海玲營養師表示,當鎂離子缺乏時血壓也容易受到影響。鎂離子也是一種有利血管放鬆的營養成分,所以鎂離子缺乏者也會常見血壓較高的情況;而不只是血管,其他像是心臟、肌肉、神經、情緒等也會受到影響,如心臟無力、肌肉無力、神經疼痛、心情不佳等,而情緒又會影響血壓,就有可能產生惡性循環。生活壓力大,更要注意營養補充而營養師表示,當生活壓力過大時,身體營養素的流失將會是平常的2~3倍,當然鎂離子也包含在其中。所以當自知身體缺乏鎂離子時,也要注意生活壓力;又或者說當生活壓力大時,更要注意營養補充。鎂離子相當好取得,綠、黃、黑、白的食物都常見到!由此可見鎂離子對人體相當重要,所以當身體缺鎂的時候就應適時的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蔬菜量的攝取太少了?因為鎂其實是一種在食物中相當好取得的營養。營養師表示,如果把食物以綠、紅、黃、白、黑五種顏色做分類,除了紅色以外的食材幾乎都有鎂的存在,綠色如地瓜葉、青江菜、青花椰菜等;黃色像是小米也含有很多鎂離子;而白色像是薏仁所含有的鎂離子也相當豐富;黑色像是木耳、海帶、紫菜、黑豆等也都含有相當多的鎂離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8 性愛.愛情診療室
總被喜歡的人當成好朋友?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脫離「朋友圈」
單身的原因有很多種,也許工作太忙沒時間認識新朋友,也許還沒從上一段感情挫敗中走出來,也許不擅長跟異性相處。然而,有一類人異性朋友不算少,也有相處得很不錯的對象,但卻總是被當作「朋友」,就像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李大仁就算再好也只被心儀的女生當作好姐妹一樣。火燒不旺,就會隨著時間熄滅,要再重燃出一些火星就更困難了,於是你們之後就一直以好朋友的身份相處下去。如果認識異性、與異性交流對你來說不是難事,但總是跨不出「朋友圈」,那你可以參考美國人際與感情心理專家 Jeremy Nicholson M.S.W., Ph.D. 的建議,讓「只是朋友」變成「不只是朋友」,只要多一點氧氣,就有機會燃出火花。1. 再無情一點點被困在朋友圈的人,往往是「人太好」了。對於心儀對象的要求幾乎使命必達,也不吝於在對方難過時給予安慰。當然,我們都喜歡對自己好的人,但一但關係出現不平等,只有你在付出,對方就容易把你的好視為理所當然。保留一點空間,把你對他的好收回來一點,關係平等後,他就能正眼看你了。2. 稀缺性「飢餓行銷」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人天生就對於失去的感覺非常敏感,那種失去的痛苦叫人久久無法釋懷,也讓人對於無法擁有的東西更加渴望。與其成天在他身邊晃來晃去,不如保持點距離,去做自己的事,或和其他朋友聚一下。如果他對你有點好感,見不到你的感覺會讓他對你更加想念。3. 營造一點競爭性如上述一樣,人比較無法承受失去的感覺,因此在行銷上,越熱銷的商品會越讓人渴望,因為一個不留神有可能就售完缺貨了。想運用這點,就去多交一些朋友吧!不用死守著一個人,一點點嫉妒會是有效的愛情催化劑。4. 請求他們幫一點小忙你有聽過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嗎?人先產生行為之後,會再用合理的方式來解釋他的行為。你請求他幫你一個小忙,如果他真的幫了,後續他在解釋自己為何願意幫你時,可能會以「可能對他有點好感吧」來解釋。另外,人對於花了時間、心力在上面的人事物,會產生比較多的好感,因此如果雙方對於這段關係都有付出些什麼,就更容易發展成愛情。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Sternberg 提出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完美的愛情由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組成,卡在朋友圈的關係往往是缺乏了「激情」元素,而以上四招能協助搧出一點激情火花,如果你已有心儀對象,且兩人已是不錯的朋友,不如嘗試看看吧!參考資料:1.《Psychology Today》:Escape the Friend Zone: Going From “Just Friends” to More2.《Psych2go》:Stuck In The Friend-Zone? This Is How You Get Out Of It.※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總被喜歡的人當成好朋友?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脫離「朋友圈」
-
2020-11-18 新聞.生命智慧
「如果知道自己可以安樂死該有多好」 安樂死可以是種預防手段嗎?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作者宮下洋一】反對派的意見和艾咪見面的隔週,我就去拜訪她的主治醫師莉芙.蒂恩蓬。蒂恩蓬的診所開業於二○一五年六月,主要治療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直到二○一六年十二月為止,她已經為一七一位希望安樂死的患者進行診斷,並做出最後的判斷。「艾咪非常聰明,她說的話沒有半點虛假。我很想為她找到活在世上的意義。」蒂恩蓬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一個方法竟然就是安樂死。「如果無法接受安樂死,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將會不斷自殺,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艾咪也是在獲得安樂死的許可之後,才向蒂恩蓬說出深藏在心底的祕密。她向蒂恩蓬感嘆,身邊的人都不願意試圖了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實。「有些癌症患者在知道自己可以安樂死之後,感覺都鬆了口氣,痛苦也得到了緩解。但病了十幾年的精神疾病患者,卻不能得到相同的理解,這一點實在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瑞士的普萊希克也曾經說過,「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的問題就和癌症一樣,都是生理學上的問題」。換句話說,重度憂鬱症患者都有血清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無法分泌等生理學上的障礙。只不過,就現實層面來說,一般很難判斷精神疾病患者是否符合「承受難耐的痛苦」、「沒有復原的可能」等安樂死的條件,因此反對派的態度十分堅決。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歐洲生物倫理研究所」的事務經理克勞努.布魯謝爾(六十歲),不僅反對安樂死,甚至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安樂死批評如下:「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關心,更有許多精神科醫師可以為他們提供治療。然而在這個國家,『死亡是個人的自由』的觀念卻大行其道,而變得過度猖獗。大家千萬不能忘記,安樂死為活下來的親人所帶來的是多麼大的傷痛。」為什麼比利時的安樂死法案,沒有考慮將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在外呢?二○○二年該法案實施當時,在「安樂死管理評估聯邦委員會」中參與安樂死合法化過程的成員——費南多.庫爾尼爾(六十九歲)律師,提出了以下的見解:「當初法案在制定階段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關於精神疾病患者的適用與否。我們不曉得一般人對於他人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究竟可以理解到什麼程度。因為要判斷一個人承受多大的痛苦相當困難、也非常主觀。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將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在外。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指的是『身體和心理等一切皆處於完滿狀態』,因此我們在討論安樂死時,必須從廣義的角度來思考,而不能只是針對身體上的痛苦。」上述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我都一一做了採訪,他們也都向我提到了蒂恩蓬的名字,表示蒂恩蓬在為精神疾病患者爭取安樂死的議題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我當然也見了蒂恩蓬,更針對她的患者和家屬進行過好幾次訪談。在這當中,我從自己的角度發現,對於那些和精神疾病患者沒有直接關聯的專家學者所提出來的論點,我雖然不得不贊成,但那大多只是一些訴諸情感的說法。換言之,那些論點都缺乏針對精神疾病患者安樂死的見解和數據資料,而蒂恩蓬至少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提出論點。說到這裡,個性冷靜的蒂恩蓬不禁變得激動:「我當然也想讓患者活久一點,這是我的責任。我並沒有想過要殺了他們。」我想起皮耶.溫克對我說過的話:「如果我的女兒知道自己可以安樂死,不知道該有多好。」曾幾何時,我也漸漸開始認為,安樂死是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某種「預防手段」。在那之後,我不時會想起決定好自己的死期、隨時都能付諸行動的艾咪,經常透過WhatsApp詢問她的近況。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距離那次採訪已經過了十個月,我收到一封她的訊息:「嗨!(對於你的書)我很感興趣喔!」艾咪還活著!那個曾經坦白「每天都想死」、活得十分掙扎的她,如今還在那煙霧瀰漫的昏暗房間中,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
2020-11-1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孤味》點出家庭中各自的失落…諮商心理師:接納生命中的失落,才能看見愛
「孤味」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寫的是導演外婆的故事,由資深演員銀髮美女陳淑芳飾演秀英阿嬤。我們可以從夫妻關係、婚姻家庭、家人的相處溝通以及失落悲傷…等角度來談在「孤味」這部電影當中,在面對生離與死別所帶來的失落與悲傷時,她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內心複雜紛亂的情緒,以及在家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流動。秀英阿嬤在年輕時經歷了三個重大的失落事件:父喪和兄弟不讓她參加葬禮(這件事是她和整家族不想說也不能碰的傷痛)、三女兒送給別人撫養、丈夫離家失聯,這每一個失落都不是她願意的,但她卻真真實實地經歷著。在面對這些失落的時候,她不掉一滴眼淚堅強面對,獨力撫養三個女兒,還把蝦捲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但是,沒有處理、壓抑、深埋心底的失落悲傷,也讓她對女兒的愛變得處處掌控、讓人倍感壓力。大女兒(謝盈萱飾)最清楚這個家發生的所有事情,個性像極了父親的她在父親離家之後承擔了母親心中對父親的怨恨與思念,這股難以承受的情緒壓力很有可能是她罹癌的心理因素。甚至在癌症復發後不敢讓家人知道,認為若治療失敗會被母親責備,如同父親事業失敗被母親怨懟一樣。很多家庭在親職有一方失功能的時候(去世、生病、離婚、離家),當有一方缺席時,家庭系統為了達到平衡,孩子會自動出來補位,去承接這個位子,去擔任這個角色。但這是大人的角色由孩子來承擔,是多麼無法承受的重!在我進行青少年諮商時常常發現,青少年會有問題需要來接受諮商輔導,通常是他身處的環境出現他無法負荷的狀況,使他發生適應不良的反應,而青少年最主要的週遭環境就是家庭。家裡發生的失落悲傷事件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情緒與心理發展,這個失落悲傷事件發生在他們的生命越早期對他們的影響就越大,這個失落悲傷事件涵蓋各式各樣的生離與死別,包括:家裡有人過世、父母關係不睦常常吵架甚至離異、家裡有人意外受傷或生病需要長期照護、父母遭裁員或減薪、住家頻繁搬遷而轉學…。這些都會讓兒童和青少年經驗到安全感、信任感與愛的失落。二女兒(徐若瑄飾)個性最像母親,也彷彿最能了解母親的心境,常常做出與母親相同的反應。但是在她的心中仍然渴求父愛,為了能與父親相見,她努力爭取學業上的成就,卻只換來滿腹的委屈和心酸。因為不滿意自己被「對家的情感」綁住,希望女兒出國留學,去看看外面更廣大的世界,對女兒出於補償心理的愛,讓她變得跟自己的母親一樣,也是另一種掌控。孩子需要的愛,是真誠、自由、能夠滋養並帶來成長的愛,是父母能尊重子女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努力去了解子女想要的是什麼,並在子女追尋的過程中默默伴行。兩位女兒承受了雙親莫大的壓力紛紛離家北上,留下小女兒(孫可芳飾)在家鄉與母親同住,還繼承家業。雖然人在身邊陪伴,心卻離得更遠。最早得知父親的消息,也最能體諒父親與另一個女人蔡小姐(丁寧飾)的關係,也許是年紀最小,知道家裡發生的事情最少, 最能客觀地看待每件事,在心理上也認同了蔡阿姨。另外,在二女兒責備她沒有注意媽媽使用過期的調味料時,我們看到目前最夯的長照議題。留在父母身邊同住的孩子很辛苦,要承受老人家不容易改變的個性、脾氣和生活習慣, 還要被偶爾回家的手足下指導棋,老人家的身心有狀況時還要被指責照顧不週。所以在長照的場域我常對家屬說:不要只出一張嘴去批評原本在做的家人,你要提任何意見必須自己也一起做。這一家人站在不同的關係位置,擁有不同的悲傷情緒和思考脈絡,一起走在哀悼失去親人的路上。而這個「失去親人」不僅僅是指陳伯昌阿公過世,其實早在阿公離家時她們就在經歷失去,只是她們沒有好好面對。也許是上天的安排,讓阿公的過世跟阿嬤慶祝七十大壽在同一天,讓她們無法再逃避,也開始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爭執。家人在經歷失落的過程當中所發生的衝突和爭執,是「透過失落看見愛」的必經之道。一開始,注重禮節、排場、面子的阿嬤,壓抑著內心翻騰的情緒,不讓突然得知的丈夫死訊影響籌備已久的生日宴。堅決不讓丈夫進家門,將怒氣發洩在因為思念父親而沒有同仇敵愾的三個女兒身上,在喪葬禮儀上更出現佛道並存的衝突的場面。在全家人關係衝突的高峰,出現了三女兒(張鈞甯飾)回來悼唁。這位「原是家人卻似外人」的前來關心探望,讓阿嬤孤寂的心被觸動、剛硬的心被軟化。阿嬤兩次北上都沒見到蔡小姐,卻意外得知丈夫每年都有回台南,「被拋棄」的感覺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我都沒遇到的疑惑。蔡小姐來弔唁時兩人意外第一次相見,最後兩人在廟中不期而遇。蔡小姐說了阿公在生前不敢對阿嬤說出的話,代替阿公向阿嬤「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阿公為阿嬤背黑鍋背到過世那天都沒有說出真相:偷地契蓋章的是秀英阿嬤,為了讓阿嬤有娘家可以依靠,爸爸跟丈夫都沒有說出真相。阿嬤才恍然大悟:原來丈夫的離家不是不愛自己,是為了逃離鄰里親族評價的眼光和論斷的耳語。是為了不讓自己夾在丈夫和娘家之間左右為難。原本阿嬤對於大女兒罹癌認為是「你就是跟你爸一樣黑白來才會得癌症」,是一種活該、報應的說法,這種說法對罹癌的人是非常殘忍的。但在得知大女兒的癌症復發之後,又經過和蔡小姐的談話,阿嬤發現對於丈夫的生病和過世,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大女兒的癌症復發像是上天所賜的機會和救贖,讓這家人可以再次學習如何去愛。有時,某個家人的受苦就像代罪羔羊一般,為了讓其他家人在過程中得到救贖和醫治。阿嬤解開心結之後,透過分贈丈夫遺留的和自己準備的金飾的儀式性表達,讓女兒們可以完整感受到同時擁有父愛與母愛。透過也為三女兒預備一份金飾,讓這個原本因為丈夫與三女兒的不在而有缺憾的家,重新圓滿。最後,阿嬤也瀟灑地放飛自己,不再活在禮俗的框架之下。她讓與丈夫擁有共同宗教信仰的蔡小姐以家屬的身分出席告別式,自己則用自己喜歡也適合的方式進行哀悼,坐在奔馳的計程車後座唱著曾經與丈夫一同歡唱的歌曲,彷彿與丈夫重新連結。我們一生當中會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這些「外在客觀性的失落」是我們無法掌控,是人生必然會發生的失落。能改變、可掌控的是「內在感受性的失落」也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失落的態度和心境。華人的傳統文化講求圓滿,大家都期待順利、圓滿、成功,但人生中不順利、不圓滿、不成功的情況十之八九,「生離死別」「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更是每個人都躲不過的必然。對失落的不接納非但不能阻止失落的發生,還會讓我們逐漸感受不到身邊的愛。當我們不接納失落,也會無法接納失落帶來的失落悲傷,在隔絕失落悲傷的情緒的同時,我們也會忽略原本在身邊的愛。唯有如實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將失落當成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必然。如實接納生命中的「生離死別」「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不再掙扎,不再抗拒,我們才能夠透過失落看見原本存在我們身邊,存在我們心中的愛。才能夠如「孤味」這首主題曲的歌詞所說的「春夏秋冬隨風去……花開花謝攏屋味」。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1-17 養生.家庭婚姻
自己都經濟困難了,孝親費要不要給?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該如何應對
【媽媽經編按:近日一名黃姓女子,在爆料公社上發文:自己從小不得媽媽疼,現在自己經濟也有困難了,要心甘樂意給予孝親費嗎?黃女表示,自己因為肥胖症的緣故,一直一來都一個人居住,水電、房租、生活費通通自理,微薄的薪水也只能維持生活開銷,只要失業便難以生存,如今母親51歲,自己也已經35歲了,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孝親費,黃女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從小,媽媽便有明顯的重男輕女傾向,一向不得疼,長大後因母親鹽酥雞創業失敗,便邀請媽媽一起居住,共同為生活打拼,但遭到拒絕,媽媽寧願和不成材的弟弟一同住在祖屋,但弟弟的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的個性,總是向母親拿錢,後來,弟弟甚至將祖屋的房屋契約抵押給地下錢莊,母親為了拿回房子,又欠債了15萬。如今弟弟正在入獄服刑,黃女更加獨自面對來自母親的壓力,彷彿不給孝親費,就是不孝,給了,自己的生活怎麼辦?面對許許多多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底下網友也回應:「我覺得以目前媽媽才50歲,還有工作能力,給少少的家用即可。」、「可以固定每月多少匯1-2000就好,至少就不會告你遺棄罪,一直情緒勒索的家就不要回去了,自己的人生請為自己而活,先改變自己就會有自信的,相信自己,加油!」給黃姓女子許多的建議與鼓勵。但也有網友表示:「有照顧過你的成長,要回饋。賺多,自己存。給的夠用就好。」認為母親對她有養育之恩,還是要回饋的。】在疫情之後,人們會掀起一波報復性消費;在女人節食一陣子後,某一天會突然大吃大喝,吃到吐滿地;報復性行為,源自於某些事情沒有達到基本範圍,認為自己有所匱乏,所以要一次性補足。但這個「補足」是由個人定義的。為什麼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日後會禍延子孫三代?因為她會用孩子與孫子的餘生來補足。媽媽開心全家開心,這句話所言不假,朋友A的人生就是這樣搞砸的。A是女的,她的媽媽小時候在家裡排行老二,是曾祖母最寵溺的那個孫子,這也直接導致A的媽媽自私、驕縱、強勢的性格。童年感到匱乏曾祖母去世的時候,家裡剛好又被倒會,一夕之間小康家庭變成家道中落,A的媽媽心中匱乏感瞬間一發不可收拾,她怕窮,更怕自己無法成為家裡掌控全局的焦點。A的媽媽結婚後,生下A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她常常跟A抱怨爸爸的上進心不夠,說別人家老公賺來的每一分錢都上繳老婆、房子車子也都登記在老婆名下,以後找老公一定要找一個有錢人。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長大後,A跟幾個男人交往,媽媽總是把他們嫌得一無是處,嫌沒家境、嫌沒學歷、嫌對方家裡單親,好不容易A跟一個家裡從事房地產的商人交往,媽媽很滿意,還主動請對方吃飯。房地產商人後來劈腿,分手的時候A哭到死去活來,媽媽居然說「我早就跟妳說他有鬼,妳不聽我的,活該。」當女兒失戀的時候,媽媽首先不是安慰女兒,而是趕緊改口撇清,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說不偏心的往往最偏心2020年,就算是活5G世代下的現代人,想要脫離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還有很長一段路,A的媽媽一直以來最寵弟弟,而且是「寶寶心理寵,但是寶寶不說」那種長輩,她總是大聲疾呼的說,自己很開明,絕對不會跟古早人一樣,家產只留兒子不留女兒。結果呢?A的媽媽現在才60歲,身體狀況都還很健康,但是她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日前偷偷先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兩個姐姐養的小孩比弟弟多,兩個姐姐給的孝親費也比較多,但是在家產分配的大事上,卻完全沒有告知她們,這種完全不被尊重的感覺太受傷了。以孝為名情緒勒索A的媽媽很早就退休了,總是不停提醒兒女:她年輕的時候,因為要一邊養小孩一邊工作壓力很大,胃都被搞壞了,所以A小時候家裡總是烏煙瘴氣,因為媽媽工作不順,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過了為錢而吵架的童年,長大之後終究免不了被情緒勒索的命運。只有在數落媳婦這一點上,A和媽媽會短暫結成同盟。A的媽媽會慣性抱怨弟媳的種種:弟媳不會煮飯、弟媳給孩子穿的衣服不夠保暖、不懂得傳統禮數,「(弟媳)女生念書念到碩士又怎樣?菜不會煮也沒用!」過年弟媳來家裡的時候,婆婆和妯娌心照不宣,從不給她好臉色看,弟媳自討沒趣也不太說話,於是又被冠上「不會做人」的罵名。下一代的反撲A自己當媽媽之後,身上開始浮現母親的影子。每當孩子的決定不如自己的意思,她就會用恐嚇的語氣,「沒關係,你們以後不要後悔回來找我」、「我都是為你們好,要聽不聽隨便你。」A的媽媽以前常常對她說:「我在你這個年紀就開始工作,錢都拿回家給媽媽。」所以,A也不准孩子們離開自己太遠,孩子想去環島,不准;孩子想出國念書,不行;孩子想去外地工作,不好;孩子出社會了想搬出去住,A居然還氣急敗壞,破口大罵!孩子最好牢牢地留在她身邊,撫平她過去的傷痕,這才是她對孝順以及人生圓滿的定義。控制慾只會造成更深的匱乏感A凡事緊抓不放手的特質是一種恐懼,源於上一代母女關係的矛盾衝突,矛盾久了就變成一種習慣,如果孩子不聽她的,她就會覺得人生的某部分「少了」,這種匱乏感會像病毒一樣延續給下一代。上一代父母最常犯的錯,就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人格」這一點,現代父母應該充分領悟「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建立原則、有效管束,但在孩子日漸長大之後,請試著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看待,避免帶入父母「掌權者」的身份,因為這種身分是會世襲的!如果一個小孩在童年時期被寵上天、或是被過度控制、只能壓抑,孩子長大後建立新的家庭,就會不自覺顯露出「報復性行為」,然而這種報復性的反彈,恐怕要透過摧毀下一代去求得補償,或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去修復。
-
2020-11-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早產不是誰的錯 醫:再怎麼小心翼翼還是可能難以避免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台灣早產發生比率大約是一成,每年大約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出生,寶寶提早報到,通常媽媽最自責。不過專精於高危險妊娠及早產兒照護的醫師都強調,大部分早產都是不明原因,就學理來講,再怎麼小心都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早產會發生,媽媽不要太過自責。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部長朱世明表示,台灣雖然少子化,但早產兒總量沒有下降,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類似,發生機率都接近10%。就算再積極安胎,在完善的產前教育,還是有一部分的產婦不可避免會早產。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足月的定義是37周,但如果在35到36周有早產的跡象,就算安胎也不會安太久。雖然醫療照護品質很高,這個周數出生的寶寶也可以活得很好,只是還是可能有些呼吸還不順暢的問題,需要住院幾天,這對於媽媽來說是心理負擔,也會耗用醫療資源。畢竟對胎兒來說,在媽媽體內多待一天,勝過在體外待好幾天,所以一般還是會希望安胎到37周再生。朱世明表示,不論醫療再怎麼進步,安胎藥怎麼用,就算周數還不足,有時候如果子宮頸都全開了,還能怎麼辦呢?只能盡量維持氧氣溫度穩定、給予各器官最好的支持、幫助順產、減少後遺症,這些台灣的醫療團隊都可以做得到,早產兒存活率已經很高。未來更努力的重點,是幫助家長照顧得更好、早產兒活得好,盡量與足月寶寶相當,這樣的早產兒醫療就沒有遺憾了。既然早產有時難以避免,使用安胎藥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寶寶爭取關鍵的48小時來用藥或轉診。陳治平表示,台灣現有的安胎藥物療效各有不同,在對於預防早產,都有其局限性。安胎藥的使用目的不是一定要把寶寶安到多大,重要的是延長至少48小時,爭取時間使用一些藥物,例如幫助胎兒肺泡成熟。爭取時間也能用於轉診。陳治平表示,高危險的產婦到有充足醫療資源可以照顧早產兒的醫療院所再生產,就是現在相關政府單位及醫療專業團體都在推廣的「胎內轉診」。因為如果等寶寶出生後才轉診,轉診過程要考量的風險會更多。陳治平表示,多胞胎、內科疾病、營養不良、體重過重、高齡等,都是隨著時代變遷、晚婚晚育之下,較容易出現的早產風險因子,所以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最重要。然而,大多數早產是找不出原因或同時有多重原因,媽媽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陳治平提醒,早產的預警徵兆很多,基本上因人而異。如果懷孕過程感覺到子宮收縮頻率明顯增加、類似於白帶分泌物的明顯增加,或是忽然腰痠、下腹出現類似生理痛,如果稍微休息卻沒有改善,都建議要趕緊就醫檢查。
共
116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