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心房顫動
共找到
187
筆 文章
-
-
2020-06-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大數據分析 媽媽懷孕月份環境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一項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所處環境及懷孕月份,可能與孩子罹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有關。參與研究的北醫大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今天表示,研究統計分析台灣、美國與韓國數據,共超過千萬名病人資料;其中台灣樣本數有90萬筆,年齡介於20歲到50歲,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研究從病人出生月份推算母親懷孕月份及孕程所處環境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未來孩子罹患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烏斯馬表示,分析資料庫中台灣數據發現,孕程的前3個月適逢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10月、11月,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風險相對高。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暴露於PM2.5較高環境,如台灣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風險;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烏斯馬說,這些結果單純是從資料整理分析,但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間的是否有確切因果,不在這篇研究探討範圍。烏斯馬表示,醫療保健數據分析為科學領域發展帶來新潛能,也為世界帶來改變,「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就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名博士生將發想放上「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群組上,吸引很多人興趣,進而組跨國研究團隊完成。這項由3國專家、學者與OHDSI合作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論文,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烏斯馬表示,OHDSI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共同的語言結構,將醫院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轉換為通用數據模型,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可的標準。如果能使用同一標準語言分析使用數據資料,將大幅改善醫療和病人安全。
-
2020-06-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北醫大研究:懷孕月分影響胎兒健康 年底出生兒易憂鬱
台北醫學大學與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與「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合作進行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分析數據資料發現,在台灣,懷孕前三個月若在年底,孩子出生後罹患憂鬱症比例高,產婦本身罹患妊娠高血壓風險的風險也相對高,目前該研究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上。台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表示,針對研究統計分析台、美、韓三國的數據,共逾千萬人的資料,平均年齡介於35至53歲間,統計的時間從1979年至2016年不等,平均分析為24年,最長達36年。其中台灣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分析資料庫發現,如果懷孕前3個月適逢台灣的10月、11月,也就是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懷孕初期曝露於PM2.5較高的環境,如台灣的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之風險;而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則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烏斯馬表示,上述結果完全是從資料整理分析而得,至於出生月分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之間的因果為何,不在這篇研究的探討之列。不過也有其它研究發現,生產前曝露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比如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寶寶出生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另一則是周產期曝露的環境,比如寶寶出生不久後接觸到過敏原或病毒,將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的發育。
-
2020-06-14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控制 達標者不到四成
三金影帝吳朋奉日前因為腦中風猝逝,留給影迷無限的遺憾。而高血壓是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若血壓控制不良,恐帶來更多心腦血管疾病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有三成的死亡肇因於心血管疾病,每年約1790萬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遠高於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逾40萬人死亡,民眾切勿輕忽高血壓控制不良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十大死因 五項與高血壓有關據統計,全台灣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高血壓,治療上除了改善生活習慣,還需規律用藥以控制血壓。如果血壓無法穩定,就容易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此外,血壓過高,還可能引發許多疾病,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五項與高血壓有關,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至少五萬人因此死亡。儘管高血壓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但調查發現,國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並不理想,能達標者還不到四成。即便有六成多患者明知應該遵從醫囑穩定服藥,但仍會忘了服藥,擅自減藥、停藥。根據研究,高血壓患者於治療過程中換藥或停藥的原因,近七成是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所導致。血壓降低了 性生活卻出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高血壓常用藥物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利尿劑,以及乙型阻斷劑,每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表現症狀不太一樣。以乙型阻斷劑為例,患者服用後,可以降低心跳,達到保護心臟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常抱怨,用藥後出現疲勞、手腳冰冷等副作用,最讓男人掛不住顏面的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黃瑞仁表示,服用高血壓藥物,應該就像是吃維他命一樣,沒有感覺,毫無副作用,患者才能遵從醫囑,持續用藥,這正是用藥最高指導原則。黃瑞仁指出,高血壓患者如有心跳過快、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幾乎都需服用乙型阻斷劑。近期門診中的50多歲金融業男性主管就是典型個案,因為工作壓力沉重,除了高血壓之外,心跳常每分鐘超過90下。經過診斷評估後,病人合併服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阻斷劑,一段時間後,血壓正常,心跳則降至每分鐘68下,治療效果看似不錯,但床上表現竟一敗塗地,心有餘而力不足。降低副作用 提高服藥順從性隨著製藥技術的進步,新一代心臟專一性血管舒張型乙型阻斷劑問世,大幅降低副作用問題。黃瑞仁指出,南韓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當地3000多名高血壓患者在服用新型乙型阻斷劑之後,不僅能有效降低血壓,也幾乎沒有疲累、手腳冰冷等問題外,更沒有任何患者因為藥物而引起陽痿。另外,此次參與的患者都是亞洲人,這避免試驗可能因為人種不同而造成在藥物劑量與副作用上的差異,對於台灣患者與醫護人員更具參考價值。研究顯示,高達98%患者順利接受治療,並未因副作用而停藥,該項研究成果今年3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引起眾多討論。黃瑞仁認為,如果療效好、副作用低,當然就會讓患者樂於按照醫師囑咐,接受標準治療劑量,穩定控制血壓。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此新一代乙型阻斷劑與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或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合併使用時,能有效更進一步降低血壓,讓醫師不會顧此失彼。在顧心臟、控血壓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不再需要開那麼多藥物,使得患者能穩定服藥。在換藥之後,上述病人回診時,不再面有難色,而是開心地說,現在血壓控制平穩,且「另一半相當滿意。」黃瑞仁提醒,高血壓患者應每天早晚量測血壓、生活作息正常、按時服藥,如果血壓忽高忽低,或覺得服用藥物後,出現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都應主動向醫師反映,經醫師評估後,調整劑量或是換藥,切莫擅自減藥與停藥。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預防腦中風 兩大殺手要注意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黃英和說,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和說話不清楚等,嚴重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衛生福利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錯失了治療黃金時間。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若不控制好,腦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穀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做有氧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引發腦中風,及早治療,便可降低至少一半風險。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橘世代,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酒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還有說話不清楚等,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根據民國107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因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後遺症。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相對於正常120/80毫米汞柱的血壓,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包含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可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 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榖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引發腦中風的還有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造成心臟內血栓,當血栓打出去到腦血管時便形成腦中風。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人就有4人罹患心房顫動,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提高10%,民眾平時量血壓時,如有脈搏不規則的狀況,請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醫師安排立即做心電圖,10分鐘內就可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情形。除了日常的控制血壓血糖之外,依照個別的中風風險,醫師可能會開立抗凝血藥物來加強中風的預防。在適當的治療之下,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可以減少一半。【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科別.心臟血管
夜晚喘不過氣醒來…心臟衰竭是慢性病 但症狀卻常突發
我們常說心臟像是個幫浦,能推進血液到全身各處。然而當心臟無法足夠推進血液時,可能就是「心臟衰竭」了。對年紀大於65歲的人而言,心臟衰竭是最常見的住院原因之一。心臟衰竭可分成兩型態,收縮型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從心室擠出足夠的血液供應全身需求。舒張型心臟衰竭起因於心臟肌肉無法在心跳之間放鬆,導致血液停滯於心臟腔室及血管中。無論是收縮型或舒張型的心臟衰竭都會導致水腫,讓液體堆積在肺部及身體其他各處。這時,心臟會試著彌補功能的不足,而讓心臟腔室逐漸擴大,或讓心臟壁越來越厚。心臟衰竭是個慢性病,但症狀及徵兆可能是突然出現的。● 運動時喘不過氣● 躺平的話很難呼吸● 在夜晚突然因為喘不過氣而醒來● 疲倦勞累或虛弱● 下肢或足部腫脹● 肚子有腹水堆積而腫脹● 半夜常需起床上廁所(夜尿)● 因為水腫而體重上升● 心律不整(感覺自己的心跳很快或是不太規則)任何會破壞心臟的狀況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因此危險因子如下:● 高血壓絕對脫不了關係,血壓持續升高,心臟就要更努力做工,這個幫浦也就更容易壞掉。●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時,就像是機器管線阻塞及鏽蝕,當冠狀動脈血管變細,能獲得的動脈血變少,心臟肌肉就不夠強壯有力。● 心臟梗塞會損害部分心臟肌肉,部分心肌壞死後就像機器的一部分壞了,運轉就無法順利。● 呼吸中止症代表睡覺時沒法好好呼吸,就像會突然當機一樣。血液中的氧氣含量變少,心跳節律也不正常,都會影響心臟的功能。● 心臟瓣膜疾病:大家可以想像成機器的控制閥出了問題,幫浦功能就受到影響。● 心律不整:像是機器失去了自己的節律,不按照正常節拍運轉,那機器壞掉的機會就高了。例如造成心跳變快速且不規則的心房顫動,就可能會引發心臟衰竭。除了以上原因外,使用菸草、過量使用酒精、病毒感染,也都是會讓我們心臟幫浦壞掉的原因。下一次,我們會繼續介紹心臟衰竭的治療,敬請期待!原文: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