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 醫聲.數位健康
搜尋
巴金森氏症
共找到
243
筆 文章
-
-
2021-07-13 養生.人生智慧
50後還不隨遇而安,就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詹慶齡卸下主播身份:只想讓自己「舒心」每一天
「我在廚房裡做喜歡的料理,雙手一邊準備著食材,一邊情不自禁地哼著歌、跳起舞來;我老公回到家看到我愣了一下,我想他一定覺得.....老婆退休後怎麼變得『怪怪的』?」 詹慶齡開玩笑地聊到現在的閒逸生活,其實她並非真正退休,手上仍有節目、要教課;但她退下主播台後,享受著慢活的從容,就像她不經意地踏著舞步,隨順著人生的河流慢慢舞動,在熟齡之前,吟唱出自己的安定與幸福。 內向害羞,卻被推上主播台 「我小時候是比較害羞、內在的人,不太擅長與陌生人說話,是那種別人多看我一眼,我就會不自在的人。能成為主播,又一做便是十多年過去,我想是我願意順著各種因緣際會,也珍惜貴人們給的每次機會,踏上從未想過的主播人生。」 詹慶齡細數著往昔種種,眼裡盡是溫柔。「想當初,我大學畢業後也跟所有年輕人一樣會感到迷惘,為了躲避現實生活,一度還『逃到』美國去。」可是「逃兵」的日子沒有太久。 欣賞她的學姊介紹她到《兄弟象雜誌》,賞識她的職棒雜誌主編陳芸英,又將她介紹給媒體老闆邱復生,展開她更加意外的旅程。 「現在我主持著閱讀節目,本來想一切都會很安穩優雅吧!可是這份工作,我要更有系統性地讀書,花很長的時間去了解作者的思想與精神,還是會有『工作壓力』,但我非常享受。一方面感受到世界的廣闊無盡,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學習,這是非常愉快的體驗。」 不是決斷的她,選擇接受安排 詹慶齡談到她每一個人生階段,總是不疾不徐;可是她並非人生毫無損傷,只是似乎她輕輕放下了。 她說,人生其實不難,而是取決於我們是否接受自己的選擇。 「有些人會覺得我的生命很『順遂』,那是因為我的人生,很多時候不是主動做選擇,而是被動地接受。其實『選擇』是最難的事,我不是個很決斷的人,無法義無反顧,但也因為接受被動安排,給予生命很多的恩賜,讓我有更多時間細微地觀察與體會。」 「我也曾為了自己所選擇的事,撞得頭破血流過。當下覺得很困難、很苦,但過了若干數十年來看,又會感謝自己當初的自己,因為如果沒有跌倒,就沒有蛻變。」 徬徨難免,要先肯定自己 詹慶齡說,人過中年,對未來也會有許多徬徨,回首往事,那些許多懊悔遺憾,說放下又談何容易?因此,首先要接受自己的選擇,再來,就是肯定自己。 「我認為不要用『對錯』去定義任何人,包括不要去定義自己。即使你選擇不同的路,會不會也能走到同樣的結局?人生風景不同,過程或許有點悲傷,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成就現在的你,現在的你是重要的,痛苦是有意義的,感謝一路的發生,終究成為這樣的我。」 這幾年,她從「閱讀」中得到更多啟發與滋養。 「我有太多書想分享給大家了,其中一本是楊定一博士的《不合理的快樂》。他透過腦科學分析告訴我們,當快樂來自於外界,例如買了件昂貴的衣服,或符合他人期待等等,快樂很快就會消逝掉,這跟腦部構造有關。只要我們能突破這層迷障,就能找到『永遠的快樂』。」 從閱讀中,得到滿滿滋養 「還有一本是曾寶儀推薦的《大地歡喜的感恩奇蹟》,你知道嗎?開始閱讀這些名人推薦的好書後,我得到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談起所愛之書的詹慶齡,看起來容光煥發,其實「書」,也是女人美麗的最佳保養品。 「人從中年走到熟齡,我想任何人還是會感受到壓力,有許多現實的考驗和變化要面對,環境很辛苦,不用為難自己,要怎麼隨遇而安?其實到了中年還不隨遇而安,你就是在跟自己過不去!」 「你過往名片有多顯赫,拿過多少第一名都不重要,那只是你生命的一瞬,告別主播後的我特別有感,你的過去不會照耀你的未來,只有你的心可以,你可以決定要過怎樣的熟齡生活。」 不管別人眼光,只在乎重要的人 「我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們根本不認識我,對我重要的人,才需要我的在乎;我過好自己的日子,生活舒不舒服,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覺。 」 詹慶齡給在退休後,即將展開第二人生的朋友們一段話: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在一路上有很多的「助緣」,那就是對的,但如果有很多的「逆緣」和「警示」,就表示要停下來了,好好想想、整理自己,再繼續向前。●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他黃斑部病變釀失明!醫師:常吃2食物,可有效延緩眼睛老化.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練健美奪牌、繞著地球跑全馬!57歲「阿嬤」心中無齡:不開美肌,愛上每階段的自己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千萬劑BNT疫苗快來了,兩表掌握何時輪你打!40歲以上最快這個月就能接種
大規模施打疫苗進度持續加快,40歲以上中年族群,可別趕著去國外打疫苗了!台灣目前到手有518萬劑AZ和莫德納疫苗,自購的62萬劑AZ和日本第二批贈送的113萬劑AZ,也在7/7與7/8抵台,合計超過700萬劑。再加計還在談判中的鴻海永齡以及台積電專案購買的1千萬劑BNT疫苗,若順利在開學前,也就是8月底或9月到貨,共1704萬劑疫苗,預估不只讓第10順位50歲以上族群都能打到,甚至第12順位的40歲-44歲部分民眾,最快10月就有機會接種。 鴻海台積電BNT疫苗談判進行中 政府在開放第1類到第8類人員施打後,進入第9類以及第10類50到64歲成人可在疫苗預約平台,登記接種意願;總統蔡英文也在7日表示,台灣目前疫苗取得超過700萬劑,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約10%,7月底目標在20-25%,都在在宣示疫苗施打已經加快。 攸關40歲以上中年人能否儘速接種的關鍵,就在鴻海永齡以及台積電購買的1000萬BNT疫苗何時能到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大家稍微再等等,讓他們去好好談判,有好消息就會跟大家報告,等於是再次認可BNT疫苗進程。 1704萬劑可覆蓋部分40-44歲族群 以指揮中心公佈第1類至第10類優先對象人數來算,合計約1492萬人,加上內政部統計45-49歲為176萬人,累計共1668萬人,以目前確定到貨疫苗數,再加上永齡、台積電的1000萬BNT疫苗,合計高達1704萬劑,雖然仍無法全面覆蓋40-44歲約201萬人,但確實已有部份該年齡層能接種疫苗。 潘建志:疫苗不嫌多建議備6000萬劑 而醫師潘建志在臉書上提到,以色列2劑BNT疫苗打完後,城市解封後,雖然疫苗預防感染有效性下降至64%,但在預防住院有效率還有93%,少數住院的幾乎沒有人死亡。 他認為對台灣的啟示是,要打到第三劑,才能把保護力拉到90%,以避免大流行封城的經濟損失(Delta R0=6情況下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疫苗打到人口的84%覆蓋率),潘建志算起來,台灣需要2300萬人x84%x3劑=6000萬劑疫苗才夠。 因此潘建志建議,郭董、台積電、慈濟的量除了原來各500萬劑,如果可以再各加買500萬劑,這樣就有3000萬劑,再加上政府採購目標的3000萬劑,這樣就有6000萬劑,就算打不完,疫苗也可以送友邦、用疫苗來做外交。●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05 養生.人生智慧
22歲嫁豪門被家暴逃走獨養兒女,蕭瑤:黑夜走黎明來、我的人生倒著過
蕭瑤19歲進入演藝圈,22歲嫁入豪門。她原以為自此過著幸福生活,沒想到,先生控制欲強,還會家暴,她和一對兒女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20多年前,她和小孩先後逃到國外,女兒王宇婕成為演員,長子William多年前也返台定居。她以樂觀教導孩子,一家3口逐漸淡忘那段悲慘生活,在台灣享天倫之樂! 蕭瑤出生時就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長得極為古典、美麗,「那時林黛很有名,大家就叫我『徐黛』(蕭瑤本姓「徐」)。」家境清寒的她,年幼願望是以後要當明星,「我想拍戲、賺錢,讓父母過好的日子。」 休學赴港拍戲,一炮而紅 從小她學民族舞蹈,專科進入文化學院戲劇系,在校演花旦,她的美貌和演技受矚目,名聲遠播。專4那年,邵氏電影台北分公司主動登門拜訪,邀她赴香港拍電影,「我想反正早晚都要當演員,就休學了。」 拍攝一組古裝定妝照,導演李翰祥連她的面都沒見,就拍板讓她演出電影《傾國傾城》,「我演珍妃,狄龍演光緒皇帝。」上映後,果真一炮而紅。3年拍了5部戲,包括《瀛台泣血》等,這時遇見她的先生—大她14歲的印尼富商。 「母親給我的觀念是,女人要結婚、要嫁個會疼妳的好老公。」戀愛時,先生將她捧在手心,「那時約會,只要我看某樣東西一眼,隔天就送到我的面前。」在他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她自認遇到全世界最棒的男人。 回憶一次耶誕節接到先生的電話,「他只說聲:『耶誕節快樂!』,我的耳畔真的響起音樂。」電影浪漫情節在人生真實上演,她沉浸、陶醉在愛情的世界裡。22歲,毅然捨棄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遠嫁印尼。 先生控制欲強,全家痛苦萬分 婚後很快就懷孕,生下長子William,3年後女兒王宇婕出生。只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太長久。先生控制欲太強、心態扭曲,她和一對兒女都被家暴,經常處於被打的恐怖氛圍中。 「只要他在家,就鴉雀無聲。」蕭瑤很想離婚,卻也知道不可能,期間幾度帶著小孩逃跑,又被抓回去。直到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眼見機不可失,拜託一位華人牧師,先後將兒女送到美國,她則假裝只是要返台一周,帶著輕便行李,逃了回來。 回到台灣,她的身上沒太多錢,就在小妹經營的旅行社當票務,「我當家庭主婦的生活太安逸了,上班時,連接電話都不知如何應對。」在印尼,她有6個傭人,包括保母、司機、園丁等,卻需要從頭學習如何面對社會。 旅行社10點上班,兒女不在身邊她很空虛,「我想填滿早上時間,就去麥當勞當櫃台,做清晨5點到10點的班。」此時的她,不是富太太、不是大明星,而是二度就業婦女。 女兒王宇婕接棒,盼媽媽過好日子 王宇婕不忍媽媽如此辛苦,要她辭職。長相漂亮的她,後來被發掘為明星,儘管仍在美國大學求學,她捨棄學業,返台當演員,賺錢養媽媽和哥哥。 蕭瑤檢討:「我在婚姻中做錯了幾件事,尤其是金錢,以前我覺得那些都是他給我的,我都不要,這是不對的,我沒有為小孩著想,沒有錢、土地…,無法讓他們好好念書。」 逃回台灣,她不敢和先生聯絡,連電話也不敢接,更遑論提出離婚。8~9年後,在朋友的建議下,赴法院申請被另一半棄養,「花3000多元寫訴狀,再花了1年,法院就判決我們離婚。」她強調:「我一定要離婚,這是精神上的解脫,被束縛的感覺不好。」 幸好她的一對兒女,沒有因父親的家暴而走偏,兩人都很善良、正直。蕭瑤說,在印尼水深火熱的那些年,她盡量不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苦,「我會告訴他們一天24小時,有白天、有黑夜,黑夜過去,黎明就會到來。」 不憂煩未來,只盼現在過得好 先生不在家時,她會帶著兒女偷偷出去逛街,「在苦難時,我要給孩子們希望、快樂。」但是,那段不幸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逃出印尼的那幾年,3人依然無法走出夢魘,「兒子每天晚上做夢都是逃亡…。」不過也正因為這段苦難,蕭瑤說孩子們長大後,抗壓性更強。 王宇婕在演藝圈打滾10多年,闖出一條路,她陪著女兒晉升為星媽,偶爾接些母親的角色,像2019年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扮演丁美媚的母親。她笑道:「年紀大,記性不好,只能接台詞少的戲,不然會有壓力。」 「曾有算命的說,我在60歲會有事業,我說不可能。」多年前朋友找她合夥,她當起「蕭董」。會跳舞、學導演的William,3年前回台定居。1年半前,一家3口合資成立「瘋狂家族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接廣告和舞蹈片。她笑道:「我的人生是倒著過,朋友都已經退休,遊山玩水,我在創業。」 「對我來說,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因為現在會很知足,正因為曲折愈多,抗壓力就更高;與其去擔憂未來,不如放輕鬆,把現在的自己過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曾參戰SARS、不當台大醫師變百萬網紅!「林氏璧」每晚開房分析疫情、撫慰人心
他是醫者,也是全職部落客,疫情間,每晚「開房」為聽眾解惑,理性溫和守護台灣。「大家好,我是『林氏璧』孔醫師,今天是6月12日,端午連假的第1天⋯⋯。」 打從台灣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雙北進入3級警戒之前的4月底,每晚在語音社群軟體Clubhouse「開房」(意指開播)的孔醫師,就一直在空中為大家分析最新疫情進展,光是聽到這慢條斯理又中規中矩的開場白,就像在爆炸的訊息之間找到一劑定心丸。 林氏璧是何許人也?他總自嘲這個「化名」聽來像是外籍配偶,其實,他是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本名孔祥琪。常收看政論節目的觀眾,最近大概都注意到他頻繁受邀,在各有立場的名嘴之間,就醫療專業表述自身看法。 曾上網搜尋日本自助旅遊資訊的網友,肯定對「林氏璧」這3個字不陌生,他自2007年開始經營日本旅遊部落格,詳載交通、住宿、景點、美食等行程規畫資訊,提供新手參考的「懶人包」也會定期更新,累計流量至今已超過一億次,粉絲團有近百萬名追蹤者,社團也有五十萬名成員,聲量可觀。 是偶然,也是必然〉建中台大,人生選項任隨波逐流 端午節前,孔醫師接受《今周刊》專訪,原來,他會從感染科醫師到成為旅遊達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想從事什麼職業,或對什麼科系有興趣,可以說非常迷惘!」孔醫師在螢幕的另一端靦腆笑著。話雖如此,他求學過程一路順遂,建中畢業考大學那年一時「失常」,進了台大機械系,因為覺得自己畫不出好的工程圖,加上出身醫生世家的死黨選擇重考,於是他也「隨波逐流」重考1年,考進了台大醫學系。 「醫學系學有專精,不容易餓死,應該還不錯,但我很內向,通常是喜歡跟病人接觸的人適合當醫生,我其實沒有這麼喜歡這部分。」別人看他是無往不利的學霸,他卻是小心藏著個性且戰且走。直到五年級,他接觸了感染科,又遇到了教小兒科的李秉穎醫師,備受感召。 「小兒科有本重要的教科書,李P每個版本都讀過,上課時信手拈來,我就好想成為這樣的醫師!」確立自己對感染科的興趣後,他只需要在內科或小兒科之間抉擇,「沒進小兒科,是因為我沒有信心幫小孩打針。」於是,他進了內科,拜師張上淳門下。 03年SARS肆虐時,他正在台大擔任內科住院醫師,除了照顧SARS病患,「台大醫院頭一次因為醫護群聚感染而關閉急診,到現在,我還忘不了下班後在醫院洗一次澡,回家再洗一次,深怕傳染給家人的心情。」 但他沒有被這樣的場面嚇退,反而被感染科忙到一夕白頭的師長打動,於是隔年毅然選擇感染科做為次專科,「我希望加入這樣令人驕傲的團隊。」06年,他正式成為感染科主治醫師,被分發至台大雲林分院,直到09年恩師張上淳將他請調回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他也為此到食藥署的前身、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學習新藥審查。 是使命,也是驕傲〉疫下亂世,傳遞正確的醫學知識 那年H1N1流感自墨西哥大流行,台灣開始研發疫苗,由國光生技承接,計畫主持人是張上淳。孔醫師最初在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審查此案,到後來因為要執行此案的臨床試驗而退出審查委員,疫苗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他各種角色都扮演了一輪,後來還到美國杜克(Duke)大學進修了兩年的臨床研究。 正因如此,在疫情造成台灣社會求援疫苗的這段時間,他不厭其煩地用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正確知識。「『疫苗』是很深的學問,不要說一般人,就連醫師也不見得都懂,除非你是常打疫苗的小兒科醫師,才比較有概念。」他表示。 「『疫苗臨床試驗』又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背後還有它自己特殊的學問,假如只是一個有醫學背景的人,因為看了一些文章就對引發的爭議發表意見,常常一看就知道講錯了,但民眾卻會被帶著走。」孔醫師一連解釋幾個專有名詞,然而他立論雖強,還是苦笑道:「很悲傷的是,疫苗已經變得不是科學議題了。」 在台大做一名醫師,必須教學、服務、研究三頭並重,內向的孔醫師雖然在後天培養出與病人互動的能力,「但這不是我的本性,做久了還是會累,再加上台灣普遍的醫病關係也讓人無奈。」他自認不擅產出論文,無法朝研究發展。到了此時,外人看他是身分顯赫的「台大醫師」,他卻是過得心灰意冷。 但是,如果沒有重考進入台大醫學系,沒有成為感染科醫師,人生會比較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擔任住院醫師的第1年,認識了後來的妻子,也就是他常提及的「林氏」,因為遇到她,孔醫師才在典型的醫師人生外,另闢蹊徑。 說到妻子,他揭曉「林氏璧」典故,是出自戰國時代「和氏璧」。一名楚國人發現一顆嵌有玉塊的石頭,三度進獻朝廷,被砍去雙腳後,終於讓石中璞玉被打磨出來成為國寶,被命名為「和氏璧」。 「我從小到大感情不順,大家都認為我是路邊的石頭,只有林氏看出我是一塊美玉,所以我是林氏璧。」說完,孔醫師自己也笑了。 「林氏」是小兒感染科醫師,不僅會哄小孩,活潑感性的人格特質,也感染內向理性的孔醫師。「她熱愛旅遊,一有假就往日本跑。」於是,人生有了同行的伴侶,兩人也在部落格分享到日本旅遊的資訊,漸漸打開知名度。 然而,當這個「第2身分」愈來愈有規模時,他開始承受蠟燭兩頭燒的壓力。「我其實很早就有覺悟,不可能這樣分心下去,假如要好好在台大待到很有成就,那其實會花掉你全部的心力,可能會沒有家庭生活。」他說。 愛台灣,也愛日本〉感動援助疫苗,分享抗疫實況 17年,有人檢舉他違反《公務員服務法》中,不得經營商業或投機事業的規定,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此案的過程中,他沒有答辯就自請離職。 成為全職部落客後,「案子一直來,文章寫不完,永遠有事情要做。」直到去年初,疫情突襲全球,也重創旅遊產業,他意外成了疫情下的受災戶。「去年一年,我是完全沒有收入的。」他直言。 然而,這場無國界的瘟疫也讓他在第一時間整合自己的兩項專長。「最開始,許多讀者問我,還能不能去日本?要不要取消機票?」當時,台灣還未邊境管制,他每天瀏覽新聞,整理疫情資訊,直到後來旅遊活動全面停擺,他還是持續分析日本疫情,鑽石公主號、緊急事態宣言等。 6月4日,日本贈送124萬劑AZ疫苗,在Clubhouse提及時,對日本懷有深厚情感的孔醫師,忍不住哽咽了良久。「我和許多感染科師長都覺得,病毒遲早會進入台灣社區,但沒想到我們成功守了1年,部桃危機過後,我一度認為可以守到疫苗進來。能守成現在這樣,我覺得是奇蹟了,反而不該怪任何政策或任何人。」孔醫師不慍不火地說著。 疫情指揮中心團隊中,張上淳是他的老師,羅一鈞是小他1屆的學弟,這段時間裡,孔醫師每讀到國外文獻,總同步傳達給指揮中心,諸如疫苗混打數據或治療寄生蟲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沒有實證療效,在他為聽眾解惑後的隔日,也能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得到證實。 他每晚「開房」錄節目,翌日再上傳到Podcast供人下載收聽,一度衝上Podcast綜合收聽排行榜第2名,其中,不乏一線醫護分享抗疫實況,也常開放聽眾發問,即使遇到端午連假,節目也不公休,與指揮中心記者會一樣。 節目裡,許多常見問題他一答再答,為工作執著的精神,與指揮官陳時中拚命程度有幾分相似。或許在難以預測的病毒之前,沒有人是絕對專家,但疫情讓我們見到更多不同樣態的醫者守護眾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6-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要注意
日常生活難免忘東忘西,不過有些人情況比一般人還要嚴重,許多字句總是找不到詞、東西老是想不起來放在哪,甚至漸漸開始記不起來某些朋友的名子、樣貌。小心可能是腦部開始出現退化,和失智症關係密切,應當留意。 腦退化不只影響記憶力,判斷、專注、行為也受影響 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退化是一種人體老化的現象,易有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行為能力等腦部功能退化的情況。舉例來說,記憶力明顯下降,常難以記住看過、聽過的事情、對於人事時地物時常錯亂混淆,甚至想不起來對方的長相、名子。難以規劃、解決問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下降、難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便以往是自己拿手擅長的事物。行為錯亂,常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或容易遺失物品、語言溝通表達困難。也因為這些原因,開始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對於社交或以往熱衷的事物失去熱忱,常常感到困惑、焦慮、懷疑,容易心煩意亂等。 楊聰財醫師提醒,腦退化雖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進行式,和失智症並非直接關聯,但若退化嚴重確實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上述情況若有出現4項,就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年輕人也會腦退化,高壓、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楊聰財醫師指出,腦退化的常見風險因子主要和遺傳、慢性病、生活、疾病有關。若家中有腦部退化、失智症家族史者,就有可能受到遺傳。而日常較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慢性病,影響全身血管,包括腦血管,也容易早成小中風,腦部血管受阻就可能出現退化情形,因此建議良好生活避免慢性病,若有慢性病更應積極控制。另外,許多民眾長期睡眠不足,容易使得腦部無法充分休息,又或是處於高壓生活、高壓工作、時常需要極度用腦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知名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將可能破壞、干擾海馬迴,海馬迴與記憶力有關,受到阻擾也就可能出現腦部退化甚至失智的情況,若有發現自己正處高壓生活,也要多加留心。而部分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唐氏症等也是腦退化的風險族群。 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防範腦退化,適度用腦也讓腦休息! 防範腦部退化,楊聰財醫師建議平時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利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腦部,建議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 日常飲食均衡,並可適量攝取有助腦部的食物,例如深海魚可補充DHA、EPA幫助腦部運行;綠色蔬菜也含有相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防止腦部氧化、退化;堅果類除了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也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有助腦部運作;鮮奶也含有色胺酸,有助轉換成血清素,協助腦部運行。 身體任何部位有動可活化,沒動會退化,腦部也是一樣,建議平時可多培養動腦的習慣,任何益智遊戲都有助於腦,例如麻將、數讀、賓果、拼圖等。 最後建議日常生活作息保持正常,讓腦部適當的休息,建議黃金睡眠時間於23:00至06:00,每日至少睡足7~8小時,以利腦部正常休息。腦部休息也不單只有睡眠,也包括了平時避免腦部過度使用、避免過度壓力。 《延伸閱讀》 .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老年癡呆風險少4倍 .吃魚真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只打疫苗不夠!何美鄉:這種維生素能降新冠重症風險
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嚴峻,所有民眾都在等待何時能輪到自己接種疫苗;然而,只要有了疫苗就一切萬事OK嗎?有專家指出,為身體補充維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染疫後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 「你身體欠維生素D,趕快補上吧! 」這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給民眾的「抗疫」建議,何美鄉指出,Covid-19疫情蔓延,或許不少人早已收到許多有關維生素D與Covid-19的訊息——缺乏維生素D與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成正相關。 「或許你把他當網路謠言,丟進垃圾桶。或許你相信它,但認為與自己無關, 因為『台灣陽光如此充沛』,所以你不會缺乏維生素D。」但何美鄉表示,不清楚民眾是否缺乏維生素D,但她知道的是,「多於一半的機率,你維生素D的血液值是低於30ng/mL, 也就是不足的意思。」 何美鄉舉例,台灣喝母乳的嬰兒有86%缺乏維生素D,主因在於,台灣的育齡婦女有高比例缺乏維生素D。 身體欠缺維生素D有何重要? 何美鄉這麼說... 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因此我們需要藉由施打疫苗來對抗病毒;然而,「無論是對抗病毒的免疫功能,或是藉由疫苗的刺激,來產生抗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反應,都需要正常運作的免疫功能。」 重點來了,多種維生素(包含維生素D在內)正是維持這些免疫機制正常運作的重要分子。何美鄉指出, 若是缺乏的話,就得將它補滿補齊,這樣比較容易使每一個免疫反應的步驟最佳化,用以減低感染後罹患重症的風險。 何美鄉說,「施打疫苗, 不也就是要減低感染後罹患重症的風險嗎?」補充維生素D的功能亦是如此。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為何在藥局買藥品較便宜?所有商店開了就是要賺錢?那些藥師不跟你說的真心話.中年人最易罹患「足底筋膜炎」!如何舒緩刺痛、治療?醫師一次解惑.甲狀腺亢進怎麼吃?營養師5招正確飲食,減緩手抖心悸症狀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腦中風病人可以打新冠疫苗嗎?該打哪一種?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對此台灣腦中風學會就建議,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身體不適、或發生疫苗相關的可能副作用,但整體而言施打疫苗的好處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以下是台灣腦中風學會整理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等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判斷:Q1: 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不同種類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是否對於降低腦中風病人的感染風險,或者增加特定疫苗的相關併發症,有關其間的差異目前仍未有定論。隨著施打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疫苗的可能併發症之報導及研究也隨之增加。例如與腺病毒疫苗施打(如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Zeneca,簡稱 AZ)和強生/楊森(J&J)疫苗等)相關,由特殊免疫反應引起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簡稱 TTS),發生率約為數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發生對象多為年紀輕,且女性偏多。至於其他種類的疫苗,如施打 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後,則亦有罕見的急性心肌炎的個案報告。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除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並未限制或者建議腦中風病人使用特定的疫苗種類。因此,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皆能施打目前政府核准的疫苗。另外,若您過去的腦中風型態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者特殊原因引起的腦中風,如特定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疾病,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之後決定。Q2: 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若您過去的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例如 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Q3: 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Q4: 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因藥物影響凝血功能而造成較高機會之肌肉內血腫,但由於施打疫苗之好處仍高於肌肉內出血或血腫之壞處,因此,使用此類藥物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絕對禁忌症。以下將依照病人可能服用的藥物進行相關施打說明及注意事項:若您服用為單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疫苗後,建議加壓施打處至少兩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接種完疫苗後也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需要在施打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正在服用雙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口服維他命K拮抗劑(如:war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最近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施打當天,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並在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施打前不需特別做凝血功能檢查。施打疫苗前您並不需要調整藥物劑量。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行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您於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若您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您的注意事項參照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Q5: 打完疫苗後,要注意什麼嗎?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2天內出現,如您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一旦發燒,也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但不建議預防性使用退燒藥。然而,如果發燒持續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仍可就醫。此外,若於接種2天後仍持續發燒,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您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請於休息區觀察30分鐘以上,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時間較常見於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5~20 天內。如您於接種 AZ 或嬌生疫苗後有以下症狀之一: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3. 下肢腫脹或疼痛;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如若確診,也能依治療指引進一步處理。.心肌炎與心包膜炎:在接受 mRNA 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發生的罕見併發症,較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第二劑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其他不良反應:如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顏面神經麻痺、肢體無力、嗜睡、蕁麻疹等症狀,可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評估。 接種疫苗後,若沒有注意到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請持續服用您常規之預防中風之抗血栓藥物。若您有任何其他不良反應,或有自發性出血點等上述懷疑疫苗相關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建議您立即就醫。最後提醒您,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除卻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請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聚集,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Dq7GIwfpZj0TlfqvYBDRAQ(本文轉載自台灣腦中風協會: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2%20&news02=113261976660d02093a6e09)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關於COVID-19疫苗 巴金森患者應該知道的7件事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以下資訊供大家參考判斷:Q1:我患有巴金森氏症,那我應該接受COVID-19疫苗嗎?答:有關COVID-19疫苗的資訊-它們如何發生作用、安全性等等,請參考疫情指揮中心更新的COVID-19資訊部分。通常,巴金森病友的年齡就增加了COVID-19感染引起併發症的風險。根據您的巴金森症狀,也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基於這些原因,明智的做法是盡可能保護自己免受COVID-19病毒的侵害,包括接種疫苗。與往常一樣,與您的醫生談談您的個別臨床情況,並找出何時何地可以接種疫苗。Q2:我從一些巴金森病友那裡聽說,在施打COVID-19疫苗時不應服用金剛烷胺(Amantadine,常見商品名為:英智錠/阿曼他定/安滿達膜衣錠)。這是真的?答: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您同時服用金剛烷胺(Amantadine)時可能不應該接種類流感疫苗(因為這可能會使疫苗的有效性降低),但據目前醫學文獻所知,COVID-19疫苗並非如此。施打COVID-19疫苗時服用金剛烷胺(Amantadine)應該沒有問題。Q3:COVID-19疫苗是否會對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患者產生負面影響?答:COVID-19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往往是手臂酸痛、疲勞、頭痛等,可能持續1-2天。如果患有失智症的個案,他們可能會因為感覺不適而採取不同的行動或做出不同的反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失智症正在惡化。疫苗施打的副作用應會變好,患者應在1-2天內恢復到基線水平。Q4:我應該在哪支手臂上接種疫苗,巴金森症狀漸顯著的那一邊,還是另一邊呢?答:由於接種後的手臂可能會在1-2天內感到酸痛,因此將疫苗接種於較不方便使用的那一側手臂是有道理的。Q5:在接種COVID-19疫苗的那一天,我應該維持巴金森氏症正常的用藥時間表嗎?答:接種當天沒有理由更改您的巴金森藥物。Q6:我可以從COVID-19疫苗施打預料到什麼副作用?答:雖然有一些不同的反應,但COVID-19疫苗已獲得FDA的批准,被認為是安全的。有些人可能只是感覺到胳膊有輕微疼痛,類似於接受其他任何注射。有些人的反應可能更明顯,並在1-2天內感到發冷、身體疼痛、頭痛或疲勞等,但這些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消失。權衡巴金森病友感染COVID-19的風險,與COVID-19大流行所造成相關的社交和體育活動方面限制等重大不利因素,以及該疫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建議病友接種該疫苗。Q7:兩天前我接種了COVID-19疫苗,我的顫抖更嚴重,跟疫苗有關嗎?答:該疫苗可能會引起疲勞、疼痛甚至發燒的短期副作用。目前還沒有關於它如何影響巴金森症狀的大量數據,只是軼事數據。對於部分病友來說,巴金森症狀在短期內會變得更糟。這並不意味著您的巴金森症在接種疫苗後有顯著惡化,接下來的幾天內預期能夠恢復到以前的基準。以上資料參考以下資訊:Rebecca Gilbert博士ANSWERING YOUR QUESTIONS ABOUT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2021.04.05. Dr. Rebecca Gilbert(本文轉載自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http://www.pdcare.org.tw/medical/article_list?cat_id=19)
-
2021-06-21 養生.人生智慧
遠離阿茲海默症,多動腦就對了!投身腦科學教育洪蘭建議:養成每天做這件事的習慣
「我想我會做到死的那一天吧!」臉色紅潤的洪蘭,用她溫柔韻致的聲音娓娓道來,退休後的3年多來,她的日子過得忙碌,卻更加充實自在。研究腦科學的她說,想要老年生活有品質,遠離阿茲海默症,多動腦就對了 ! 「在芝加哥大學曾研究追蹤160位以上、平均年齡88歲的老人長達6年的時間,發現腦幹分泌正腎上腺素的藍斑核中,若神經元密度越高,便能減緩認知退化,而『正腎上腺素』便與學習新知有關。」 養成每天閱讀,活腦才能有神 洪蘭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74歲的她雙眼炯炯有神,信手捻來都是一段段珍貴的科學資訊與動人故事。秘訣,就是她仍勤於閱讀;而至今,她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分享給其他人,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 「人是要一直用腦,我們要多與人接觸、學習新知,最重要的是心情要保持著愉悅,無論哪個年齡,都要維持一樣的原則,我每天閱讀、寫書評,精進自己;老本行的書,生命科學、腦科學、醫學...仍是我大半的閱讀選讀。」 本來鑽研法律的她,是因為1980年代一起槍擊案,犯人留下遺書寫:請務必檢查我的腦。解剖後發現的確腦部有異常,她也不僅問,「犯錯的是你,還是大腦?」因此栽進腦科學的研究裡,而後她又投入教育關懷,一點也沒感受到所謂「空巢期」、「更年期」的不適。 「我在1992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在稻田裡的大學-中正大學任教。那時我們師生少,彼此感情很親密,我覺得能做老師是很好的,忙一點、辛苦一點都沒關係,當看到學生成長,心裡會很感動,你知道辛苦是有代價的!」 用身心保養費,取代昂貴醫療費 「在那個年代,社會風氣還是有些迷信,像是覺得人中很長、耳垂很厚就代表某種面向。我還聽說有人指一個女生是『短命相』,那我們就來實證研究,當你願意對這個女生好、善待她,她就不會是短命相,她會變成『長命相』。」 洪蘭說,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只要用對方法、大腦持續學習,你便不會屈從宿命的安排,你會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就像一個稻田裡,「先長出稻子,雜草就長不出來。」 她也以教學經驗分享,退休後我們可以繼續做拿手的事,或是去做志工,幫助他人。「我們要協助他人,要先知道他的需求,進而滿足他的需求。」 「我記得那時在民雄豐收村,許多老人家不識得字,但開班後卻沒人來上課,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給他們的教材,是國民小學的教材;他們只是不認識字,不是沒有人生閱歷與智慧。當上課的教材改成『黃曆』後,他們果然願意上課了,因為他們一學馬上用得到。」 還沒退休前,努力探索可能 「最怕就是退休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趁還沒退休前,就該努力去探索。像是作家鄭清文在華南銀行任職,利用休假之餘寫小說,也是非常有成就。」 「再來,我很希望我們能像北歐強調臥床兩星期,而不是20年!我看過報導,美國有組織協助老人家的交通,讓他們可以到活動中心去玩,享受社交的快樂,並接受更多的刺激與學習,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要用「保養費」取代「醫療費」,當大部分的老人不需要被長照,年輕人才能投入社會貢獻能力。 洪蘭談到,自己在小時候就有看過「優雅地老去」,而典範就是她的外公;年屆熟齡的朋友們,也可以思考,未來想要留給後代什麼。 「我的外公,在他69歲的時候,仍會教導我寫字;我爸爸70歲的時候,也在教我的孩子讀書,我看到了老人家如何優雅地變老,我看見了每位老人都很有用,也要學著覺得自己有用很有價值。」 努力自我實現,成就自己人生 「我們一家都是簡樸的人,所以當我爸爸過世時,我們姐妹們商量,決定要將原本的喪葬費作為其他用途:為四川偏遠的鄉間建蓋學校。我兒子本來很愛喝可樂,但跟著我們在那裡一趟後,他自己戒了可樂,因為他自覺,他的錢要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根據『鏡像神經元』,孩子不會照你想要的樣子長大,而是照著你的樣子長大。」 小時候爸爸對她說過,「不要世界有沒有你,既不覺得多、也不覺得少。」洪蘭數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教學、出書、演講,彷彿回應孩童時父親對自己教誨:我已自我實現,成就自己的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從SARS起無役不戰!讓羅一鈞跪謝的「台姐」張厚台:我只是做事的那雙手
「全國和雙北專責病房和專責ICU收治人數都緩降,特別要跪謝新冠第一戰神-亞東台姐團隊!」疾管署副署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口中的「亞東台姐團隊」,承擔全台11%的ICU重症收治數,開出58床專責ICU,遠超過衛福部對各醫院加開20床專責ICU的要求。誰是台姐?她是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醫師,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研討會上,被其他醫師形容是「台灣抗COVID-19第一戰神」。張厚台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在亞東MICU已經20年了。 面對戰神稱號「更緊張惶恐」 她在臉書上回應羅一鈞的貼文:「這個連假,我多了好幾個稱號-戰神、女武神、台姐團隊...,我只有更緊張、更惶恐...,因為這個稱號的背後,有著很多人的幫忙。」 她回憶起和羅一鈞在亞東的那段日子,「羅副在R2、R3的時候,確實都來過亞東ICU training,我希望當時給他的ICU training,是扎實且有幫助的,那10年亞東跟台大合作,台大training出來的、大家辛苦的ICU training,很多都是在我們亞東度過的。」 張厚台謙虛說,當年訓練出來的,現在有很多都在第一線當「戰神」,其實她只是做事的那一雙手。「戰神是在第一線的各位,我想羅副要感謝的,是所有在第一線的團隊,這一場戰還有得打!」 幫病人翻身,4人齊心才能做到 事實上,張厚台親力親為一起和「台姐團隊」照護病患,她分享和護理師穿足裝備,協助COVID-19重症病人趴睡(Prone),以利痰能引流清除、讓呼吸道不至於被痰塞住。 「你知道趴睡起碼要幾個人嗎?昨天老身進去病房幫了個趴睡,病人120公斤、3位護理師加老身我一位,我們4個人要把他從趴睡翻回正面,這是最少人力….。」 「另一個加護病房,幫一個病人趴睡,病人很重加上有點躁動,花了6個人力...,這類病人要花的人力,是一般病人的很多倍,加上穿脫裝備的複雜過程,流汗、脫水,大概是我們這些第一線人員會面臨的事...。」 護理師輪流照顧,出病房都中暑 張厚台說,亞東成了全國第一名,在驚人數字的後面是不眠不休的努力、衝鋒陷陣:「我的護理長開第1個10床專責加護病房時,第一天就喊得聲音沙啞,大家都怕去年辛苦蓋好的微負壓加護病房會破功,過了一周又開了第2個20床,所有人努力地挪病人、清床清機器、來不及修改ICU就開張了,我和護理長忙到10點多,一開張護理長又沙啞沒聲了...。」 台姐團隊就這樣每天衝鋒陷陣、解決不停報到的問題,也忙著募物資、喬人力、輪流進去照顧病人,不少護理師都是包得緊緊,進去專責病房好幾個小時出來後就中暑。 「這是一個team,並不是一個人好就成、並非一個人醫術高超,就可以處理好病人的...,從10床-> 30-> 42-> 58 床COVID-19加護病房,也大概只有我們了。」 感謝家人「沒他們我撐不下去」 張厚台與病人生死交關搏鬥,從疫情開始再也沒力氣回家,她特別謝謝自己的家人:「我娘說她同學問她,後不後悔讓我去做重症的醫生...,從開始做到現在,經過了SARS 、H1N1,到現在的COVID-19 ,每次我都在第一線,沒有我爹娘跟我姊的全力支援,天天輪流送補品和食物給我,沒有家人,我是做不到的...。」 張厚台說,台姐團隊都在病人身邊努力著,加護病房的運作都是靠他們的努力,各醫院團隊也是如此,「感謝醫護家人們,願意將同仁捐出來為病人努力,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百元快篩在家自己篩!「台灣人在德國」,分享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國內本土群聚感染未見趨緩,而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已經歷了疫情大爆發、封城後解封,又封城又解封的歷程;看看國外應對疫情的方法,或許也可以當成我們的參考與借鏡。YouTube頻道《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的Sophia,自拍影片與外界分享,自己身處在疫情之下的德國生活日常,影片中談到快篩試劑普遍化的使用、疫苗護照、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等相關問題。 德國降低醫療負擔,人人可快篩 德國的一組快篩試劑的價格,大約是新台幣100元;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價格從原先一開始的新台幣300元,降至新台幣100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出現感冒症狀,或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受到感染而有不舒服者,就可以自己買來做簡單的快篩。 針對上班、上學者,德國政府也有規定,學校或是公司,每周一定要至少提供一次免費的快篩;原先德國疫情尚未解封時,有學校將學生分成A、B兩組,A組上週一、三、五,B組上週二、四,隔週再對調組別上課,所以有時候學生一周會上3天課,有時候則是上2天課,凡是輪到要上課的學生,當天要提早15分鐘到校,自己操作快篩,確定大家都是陰性了!才會開始上課。 會這樣大規模的,讓上班上課的人自己做快篩,是因為德國沒有那麼多的醫護人員,也能有效的減輕醫療的負擔;德國5月22日解封的時候當日確診人數還有7000多人,過了一周之後,單日確診數還是有5000多人,也就是說還是有快篩的必要性。 人人都有疫苗護照,7月數位上路 在德國每個人都有一張黃色的疫苗護照,從7月1日開始就有手機數位版的疫苗護照,上面會有QR code 只要一掃,就會知道你有沒有施打過疫苗,如果要在歐盟境內旅遊的話,就要在14天前,完成有國際認證的四種疫苗接種;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共同認可的四種疫苗就是: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AZ(AstraZeneca)、嬌生(Johnson & Johnson)。 為何會有需要至少施打疫苗14天過後的規定呢?因為,不論打一劑、或二劑的劑苗,都要經過兩個禮拜,才會正式產生免疫效果;也就是說,一切按照計畫時程進行的人,7月1號開始,就可以在歐盟27個國家境內自由地旅行了。 疫苗是否可以混打?德鼓勵混打 查詢到能夠接受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而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4月1號,德國的Robert Koch Institut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AZ,然後第二劑量打mRNA疫苗,也就是利用信使核醣核酸技術所做的(輝瑞、莫德納)疫苗,這樣混合施打的效果更好。 相關報導資料 .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混搭疫苗安全嗎? .Horizon- EU Research&Innovation magazine:混搭疫苗需要了解的五件事 .Dortmund大學:先打AZ疫苗,後打輝瑞有好處 Kreuzimpfung: Kombi von Astrazeneca und .RKI 的官網原文(德文) :AZ與其他mRNA疫苗混打更有效 不過,台灣所有官方發布的資料,目前都顯示不建議第二劑施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在衛福部的官網上也是這樣說。 至於最終個人要怎麼選擇,需要有賴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AZ血栓副作用疑慮,比生孩子低 施打AZ害怕有血栓的問題?發生血栓的機率機率畢竟只有10萬分之一甚至不到2;若以生小孩的風險為例子,每600至800個嬰兒就會有一個「唐氏症」;每100個嬰兒也會有2個至3個有先天性的缺陷,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這樣子就不生小孩。 每件事情都多少有它的風險,相較之下,打AZ疫苗的風險,已經是非常非常低了。 在今年的4月16號,德國總理梅克爾率先打了AZ疫苗,同時她也拜託德國人民趕快去打疫苗,「因為這個是唯一可以,克服這場疫情的唯一辦法」;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也打完兩劑的AZ疫苗;既然,英國和德國兩位國家的元首都毫不猶豫施打了,可見AZ疫苗並無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差。 德國的後疫情時代,往日難再現 德國雖然現在已經解封了,但是還是回不到從前的生活,比如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在餐廳「戶外」用餐,不需要有「陰性檢測證明」,可是如果要在餐廳「內用」的話,就必須到檢測站,拿到「陰性檢測證明」。 搭飛機的時候也是需要有陰性的檢測證明,但這個時候則要跑去檢測站做快篩,不可以自己在家做快篩,因為不可能自己給自己開證明。 傳染病爆發的年代,請顧好自己 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曾經爆發過很多次的傳染病,像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當時因為沒有疫苗,導致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7歲。 我們很幸運地生在這個科學進步、醫學發達的時代,這次的疫情爆發還不到一年,人類就發明了疫苗來對抗病毒,真的很感謝科學家,還有醫護人員的貢獻,作為普通人能有的貢獻,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珍惜生命。 (本文,已獲《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授權轉載改寫引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別把錢留到不能花的那天!吳淡如:擁有足夠的錢養老,不如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1 養生.人生智慧
36歲失去雙腿,50歲生女!美參議員訪台送疫苗:活著的每一天就要對得起救我的人
有媒體這樣評論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達克沃斯(Ladda Tammy Duckworth)曲折的人生:「如果她的人生故事被拍成電影,觀眾一定會認定這是虛構的情節。」 日前來台訪問的三位美國聯邦參議員中,譚美達克沃斯引起了最大的關注。 台灣人過去對她並不熟悉,但當初在美國總統拜登選擇副手人選之時,她與賀錦麗呼聲同樣高,最終因為「出生地」在泰國的這件事,因為拜登陣營擔心被拿來作文章、模糊焦點,讓她敗下陣來。 此次訪台,達克沃斯在致詞時表示,因為她的家庭背景,讓她格外想到台灣來。達克沃斯擁有華人的血統,她母親的家族為了逃避中共統治,他們徒步走出中國,想找尋自由,一路從廣東潮州逃往泰國;而達克沃斯的父親是職業軍人,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越戰,多次為自由與民主奮戰。 因為這樣的特殊背景,她認為能來到台灣支持另一個民主社會,對她意義重大。 美國參議員達克沃斯出身貧困 從小飽受歧視 達克沃斯的父母在曼谷相識相戀,達克沃斯則在曼谷出生。她從小跟著退役的父親東奔西跑,為了找薪資好一點的工作,他們一家待過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寮國等地。達克沃斯因為家裡經濟情況不佳,加上父親是美國人,從小就飽受歧視,而歧視她的甚至包括自己的家人。 還在泰國時,她的表兄弟姊妹會嘲笑她的父親身上有起司味,「如果你有到過東南亞就知道,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他們都覺得外國人身上有股起司的味道。」達克沃斯回憶著親人如何把這當笑話。 在她三到四歲時,更是懂事地讓人心疼,當她一聽到父親要回到美國,且暫時無法帶上她與母親時,她第一個反應是去檢查家裡的米還剩下多少。 青少年時期靠賣花維生 不知下一餐在哪裡 當她長大一些,父親終於帶著一家人來到夏威夷時,她瘋狂找錢,且在路上賣花賺取一家人的餐費。 她回憶說到:「我在15歲的時候,工作比現在還要勤快,在垃圾堆裡面找錢,想辦法兼各種副業,工作量比我人生中其它時候都還要大,我的父母也是這樣。」 她做過的其中一個工作,就是在街頭賣玫瑰花,「很多人覺得夏威夷是天堂,但當時的我則掙扎著希望一天能賺到一美元,這樣我跟我弟隔天才有飯吃。」 在高中時期,她也是靠各項救助計畫與老師的援助才得以完學業。達克沃斯的高中老師常常帶她去吃晚餐,學校也有照顧弱勢生的早餐與午餐計畫。 她回想,如果不是因為有這些援助:「我應該高中都念不完,我可能不會長成一個太壞的人,但我大概永遠無法完成高中學業,也不可能念大學,做著兩份領最低薪資的工作。當然,也就不可能加入軍隊、成為美國的參議員。」 軍隊用人唯才 讓達克沃斯深深著迷 就因為從小嚐到被歧視、辛苦的生活,這些逆境讓她對從軍深深著迷,她比任何人對從軍都更有熱情。 她說:「儘管這聽起來很奇怪,但軍隊是一個用人唯才的地方,就算我是一個嬌小的亞洲女孩又怎樣,重點是我打靶夠不夠準。」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放過她。 她36歲時,在一場與伊拉克游擊隊的戰爭中,她駕駛的黑鷹直升機被火箭推進榴彈擊中墜地,她的同袍當時都認為她沒有生還的機會,他們將她的身體運進另外一台直升機中,以免她的屍首被伊拉克游擊隊當作勝利的獎盃拖上街頭展示。 她因此失去了雙腳。 在她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過,對她來說,最艱難的時期是當她在沃爾特里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剛醒來的時候。 當時,她聽到醫生在談論有關直升機墜毀的事,「我以為我是造成意外的主因,那時真的是我人生最低落的一刻」。 她甚至認為自己活該失去雙腿,因為她讓自己的弟兄受傷了,沒有完成一名飛行員應該做的工作。 不需要別人同情眼光 達克沃斯靠念軍人誓言得到力量 一直到她在治療時與機上其它成員相遇,他們才告訴她:「妳在說什麼傻話?妳已經盡了一切人事,想辦法讓直升機好好降落。」 自此之後,她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後續的復健、治療等過程,對她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她把美軍軍人誓言掛在病房的門上,因為不希望來看她的人覺得她很可憐,而是認知到躺在床上的是一名勇敢的戰士。 她也把軍人誓言貼在病床的上方,有時躺在那裡,會把誓言念過一遍又一遍,因為這樣做能為她帶來力量。 曾經有媒體問她:「受到這麼嚴重的傷,是不是很痛苦?」她卻樂觀回應:「不會呀,這是份禮物。」 同袍將她從鬼門關前救回,就像北極星一樣照亮她眼前的路。「現在我在參議院做的每件事,或是我人生中做的每件事,我都會想到弟兄是怎麼救了我,活著的每一天,我都要對得起救我的人。」 達克沃斯: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禮物 除了戰績彪炳,她也相當投入家庭生活,在50歲時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成功懷孕,生下第二個女兒,成為首位在任期間生產的美國聯邦參議員。 在童年時期的貧困生活,讓達克沃斯更能體會人生的現實,她發現美國人崇尚的自力更生、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價值觀,在現實社會中不見得是如此。 有許多人已用盡全力在努力生活,但他們還是時刻覺得就快要滅頂,只能愈沉愈深。這樣的特殊經歷,也讓她更能理解一般民眾可能有的難處。 儘管小時候並沒有太深刻的體會,只能忙著想辦法生存下去,但達克沃斯現在回頭看後發現:「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遭遇的這些困難就好像疫苗一樣,讓我能有準備面對後續遭遇的更多挑戰。」 當被問到,如果人生能重來一次,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可以回到進飛行學校的那一天,而且被告知在受訓12年後,自己駕駛的直升機會被擊中墜落且會失去雙腿,會怎麼選擇呢? 達克沃斯毫不遲疑地回答:「算我一份!算我一份!」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別把錢留到不能花的那天!吳淡如:擁有足夠的錢養老,不如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6-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母確診4天病故 子查不到案號
「媽媽,不能握著你的手謝謝妳的養育之恩,只能隔著包了二層屍袋的妳,磕下了最後三個頭…」孔先生七十七歲母親居住於北市信義區某安養機構,因院內感染而確診、住院,沒想到短短四天病情急轉直下,血氧濃度急速下降,最後宣告不治。想起無法見到媽媽最後一面,孔先生淚流滿面,令他難以接受的是,處理母親後事時,遭行政單位刁難,還被認成詐騙集團。孔先生說,母親五月廿三日快篩陽性,廿四日住進忠孝院區,廿六日收到確診通知簡訊,廿八日辭世,他向醫院詢問母親確診案號,承辦人員要他向疾管署索取資料。「要案號的理由是什麼?電話裡無法證明你與死者的關係,最近接到很多不明人士電話,怎知會不會是詐騙集團。」疾管署承辦員的態度,讓孔先生一肚子氣,他表示,一開始就表明願意提供資料審核身分,但一九二二防疫專線人員拒絕,強調必須上網登記,檢附文件,審核無誤才能給案號。他無法理解,「想知道死亡家屬的案號,還要大費周章消耗行政流程,信用卡都能電話核對,為什麼你(疾管署)不行?」孔先生說,母親患巴金森氏症,為了更好照顧品質,一年多前住進安養中心。近期因疫情升溫,安養中心住民屬於高風險族群,已兩個月無法入內探視。母親病故後,申請保險理賠,必須填寫案號,卻被政府刁難,「真的很無助,完全沒人能幫你,老百姓是無能為力的,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昨回應,家屬如要幫往生者辦理保險理賠需要案號,屬於正當理由,法定繼承人可提出書面申請,即可取得案號及其他資料。
-
2021-05-3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70多歲的塗先生,吸菸歷史長達40餘年,而且菸、酒、檳榔樣樣都來,血壓居高不下,有一天突然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急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緊急插管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病,但不料沒隔幾天突發胸痛,原來是心肌梗塞,又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及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長年吸菸的塗先生正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鬼門關前連走兩遭之後,主治醫師力勸他戒菸並展開戒菸治療,最後塗先生終於戒菸成功,不但一逐步找回健康,家人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正是塗先生的主治醫師,他說,多年來在三總神經內科收治過許多像塗先生一樣的腦中風患者,發現他們對各種危險因子缺乏正確認識,甚至不知道吸菸是最嚴重的殺手,因此每次看到別人吸菸,總讓他百感交集,更認為神經內科醫師對戒菸醫療責無旁貸。他解釋,人體的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但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李俊泰以失智為例說,失智以高齡者居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提出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吸菸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遠高於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因此,腦中風醫學會近年來全力推動戒菸,發動醫師在診間協助腦中風病人戒菸,醫學會並為會員辦理戒菸醫師認證,更鼓勵會員參與「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李俊泰強調,為病人控制致病的危險因子,是每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使命,而且提早戒菸,就是提早預防中風和失智等疾病,對日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非常重要。李俊泰也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長期下來,腦神經會被尼古丁控制,進而成癮,因此許多患者戒菸時常出現暴躁、憂鬱等戒斷症狀,這時格外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是一場漫長的拔河比賽,戒菸者一定要為了自身的健康,堅持到底。」
-
2021-05-31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世界無菸日|慢性病患就地戒菸 成功率6成
台灣吸菸盛行率十三%,但心血管、神經、胸腔等專科醫師一致表示,吸菸是各種慢性病的高度危險因子,若不盡早戒菸,慢性病隨時來襲,更影響治療成效,近年各大醫院專科推動慢性病患者在專科診間就地戒菸,不但疾病發作風險下降,戒菸成功率最高可達六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達四十%到五十%,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高雄榮總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也說,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發作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睛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台灣腦中風學會、三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解釋,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一定要遠離香菸。以往各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等待癮君子上門,或由各專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患者轉介後的戒菸成功率很低。台中榮總的調查顯示,參與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五十%斷斷續續在抽菸。台中榮總去年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主動出擊,醫師門診時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常規流程,讓患者「就地戒菸」,戒菸成功率達六十%。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八大醫學會合作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辦理戒菸服務競賽,三年來共協助近七千人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10 新聞.元氣新聞
阿扁躺病床變電線人 陳致中透露父親症狀
前總統陳水扁今天上午在臉書PO出一張近況照片,他著醫院服裝躺在病床上,上半身纏繞著線路、醫療儀器,他寫到「這樣的檢查已經N次,只要還能呼吸,活著就有希望」。陳水扁也發文自嘲「阿扁不是天線寶寶,卻是一夜的電線人」,他也解釋,自己不是電擊急救,不是小針美容或遭綁票凌虐,而是睡眠呼吸的檢查,「對扁而言,這樣的檢查已經第N次」。陳水扁兒子、高雄市議員陳致中表示,父親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宿疾,過去曾在北榮、中榮各動過一次手術,曾經是重度程度,手術後有進步成中重度,睡眠狀況略有改善,但每年要再檢查一次,這次檢查是上周在高雄長庚醫院進行,在醫院住了一晚,檢查報告還沒出爐。陳致中提到,父親除了呼吸中止症困擾,還有腦神經病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類巴金森氏症症候群、漏尿及手抖等症狀,隨時掛著尿袋。父親及母親吳淑珍身旁各有一位看護照料。陳水扁近期的重心是主持每周一次的廣播節目,談勵志人生故事等,陳致中說,父親很用心準備,這也是一種情境式治療,有益身心健康。
-
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 營養專家曝綠茶10好處
近年來,綠茶頂著健康食物的光環,備受關注。以下是紐約洋基隊的營養顧問、辛辛婭·薩斯(Cynthia Sass)總結綠茶對健康的益處。● 滿滿的抗氧化劑綠茶中含有大量多酚抗氧化劑,最為人所知的是「兒茶素」,可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延緩衰老,還能保護細胞免受多種慢性病的損害。● 有利大腦健康除了咖啡因,綠茶還含有一種被稱為L-茶胺酸(L-theanine)的胺基酸,可產生鎮定作用。咖啡因和L-茶胺酸的組合也被證實可優化大腦功能,增強工作記憶、認知能力和提升情緒。而綠茶對抗氧化壓力的能力,也使其成為對抗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金鐘罩。● 有助控制體重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顯示,綠茶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並刺激脂肪燃燒。它也與抑制食欲、阻止脂肪組織賴以維生的新生血管生成有關。● 可以防癌綠茶透過幾種關鍵方式預防癌症。一是避免細胞不正常增殖,進而發生癌變;二是綠茶有抗血管新生特性,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增強免疫系統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增強免疫力。它的抗菌特性還能預防口臭。此外,綠茶還可作為益生元,是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 增強骨質密度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已被證實可預防骨質流失並減少骨折風險。動物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綠茶,可改善骨骼強度和質量。2020年一項研究,調查富含茶多酚的食物與骨質疏鬆症之間的關聯,結論指出酚可防止骨細胞氧化、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維持骨密度,有利骨骼生成。●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一項整合研究,分析了過去17個關於綠茶的研究報告,找出綠茶與血糖、胰島素敏感性間的關聯,結論是綠茶有助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另一項日本研究,追蹤1萬4000多名日本健康成年人長達五年,科學家發現,綠茶食用量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成反比,顯示綠茶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有益心臟健康研究顯示,綠茶可透過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來保護心臟。綠茶還能避免低密度膽固醇氧化,降低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讓肌膚年輕綠茶中的多酚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侵襲,除了抗癌、抗發炎,還能預防衰老。綠茶化合物還能防止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分解,減少皺紋產生、維持肌膚彈性。● 與長壽相關有喝綠茶習慣的人,其細胞年齡比不飲用者年輕約5歲。日本研究還發現,經常喝綠茶的人更長壽。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研究進行的六年間,喝最多綠茶的人,死亡機率降低76%。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症狀表現多樣,失眠、憂鬱竟是巴金森氏症!簡易巴金森手指操自測
巴金森病無法治癒,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找不出罹病原因,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病友除透過藥物、非藥物、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如失眠、嗅覺喪失、便秘以及憂鬱、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心治療照顧。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動作因而出現障礙,在執行上難以精準。而除了多巴胺以外,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因而會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能改善動作緩慢、手抖、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蔣漢琳表示,巴金森病的治療,目前有四類型藥物,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肢體不會僵硬、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或已伴隨失智,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但如憂鬱較為嚴重,一種藥未必足夠,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年齡,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份病患出現精神、失智等狀況,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藥物遵從度降低,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其他治療方式,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復健等,或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藥效愈來愈不穩定,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或當藥物濃度太低,身體想動卻動不了,突然斷電卡住,稱為「開關現象」。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蔣漢琳說,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蔣漢琳說,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能有好的生活品質,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但若未及早診斷、延遲治療,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症狀將持續惡化,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 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透過藥物、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例子,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開關現象時,積極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4-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做鬼臉發怪聲 腦部電刺激改善妥瑞症
眨眼、聳肩、甩頭、踢腿、罵髒話、吐口水、做鬼臉,許多妥瑞症病童無法控制肢體抽動,突然發出怪聲,引起側目;如果是頑固性妥瑞,情況更糟,現年21歲簡姓患者曾在捷運發作,亂摸一旁女性乘客,而吃上官司,所幸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DBS)後,病情明顯好轉,看到兒子改變,簡媽媽直呼「奇蹟」。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牧宏說,妥瑞症學齡時期盛行率約0.66%,男大於女,大部分從5至7歲開始發病,通常青春期過後,一半孩子抽動會減少到最輕微,仍有不到2成5持續性抽動,若合併其他精神相關疾病,治療更加複雜及困難。治療上,以藥物及行療法為主,如果療效不佳,症狀持續惡化,則可能是基底核迴路失調,深層腦部電刺激是目前唯一治療方式。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表示,該項手術以治療巴金森氏症為主,不過,自1999年至今,全球陸續發表200個妥瑞症手術案例,平均療效約五成。北榮昨天發表兩例成功手術個案,簡姓男子3歲被診斷自閉、焦慮、過動,10歲起出現抽搐動作、丟東西、罵髒話、比中指;年紀愈大,行為更不受控,常亂觸碰其他人身體而被告;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另一個個案為20歲的黃先生,他於10歲時發病,常做鬼臉、聳肩、扭脖子、跺腳,16歲時症狀加劇,常突然大聲吼叫,每次吼叫持續1分鐘,1天達20多次;術後,鬼臉症狀幾乎消失,不再突然發出怪聲,順利找到工作。
-
2021-04-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鬼臉鬼叫一天20次!妥瑞症纏身10多年 腦電刺激術現奇蹟
在您的周遭,若看到有人眨眼、甩頭、踢腿、罵髒話、吐口水,別緊張,這可能是妥瑞症患者,他們常因不自主鬼臉鬼叫而遭到誤解、嘲笑。北榮最新利用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DBS),成功治療2名被妥瑞困擾10多年的病患,一位進步達90%以上,還找到正職;另一位堪稱頑固性妥瑞,比率僅十萬分之一,進步也有50%,為全台首例,照顧多年的父母猶如看到奇蹟,相當感恩。北榮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表示,妥瑞症學齡時期盛行率約0.66%,男生大於女生,大部分從5-7歲開始發病,通常青春期過後,幾乎一半的小孩抽動會減少到最輕微,但仍有不到1/4的小孩仍有持續性抽動,更有約十萬分之一的機率,因為有其他精神相關共病,造成治療上的複雜及困難。20歲的黃先生,10歲時發病,症狀就是嚴重鬼臉、聳肩、扭脖子、跺腳,16歲時症狀加劇大聲吼叫,每次吼叫持續1分鐘,一天高達20次,尤其吃飯拿餐具、坐車、與人講話或緊張更是發作高峰,去年接受北榮腦電刺激手術後,目前鬼臉症狀幾乎消失,也找到了正職回歸生活正常。另一位21歲的簡姓男子,3歲先診斷自閉、焦慮、過動,有拔毛癖,10歲開始動作抽蓄,亂丟東西、罵髒話、比中指、亂摸等不雅動作,越大越嚴重,一次在捷運衝動對女士不禮貌走上官司,目前還在精神鑑定,接受腦電刺激手術已獲得50%的改善,目前還在穩定進步中。陳牧宏表示,妥瑞症真正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有關,若沒那麼嚴重,藥物可以協助緩解,但若藥物功能不佳或年紀增長卻沒減輕,深層腦部電刺激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已長達2、30年,對於治療情緒精神疾患雖然還在實驗階段,但1999年以來至今,也有200位妥瑞案例的文獻發表,未來更希望走入憂症、失智,藥物成癮、厭食等更普及的精神疾病。北榮神經內科醫師蔣漢琳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是將0.1公分細的電極導線植入大腦,以磁振造影(MRI)定位控制運動及情緒的蒼白球前內側核區,以調控大腦不正常迴路,手術成效佳且持久,除了妥瑞症,一位42歲許小姐因20年前服用多巴胺拮抗劑導致全身肌張力不全,走路形同僵屍無法站平危及生命,經腦部電刺激手術治療後,現在整個人「腳踏實地」判若兩人。
-
2021-04-0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 巴金森氏症是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典型症狀:行動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 及早發現治療,可改善症狀、延緩失能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巴金森氏症,令人驚訝。此疾病除了會有肢體僵硬、手抖等動作障礙外,也會有憂鬱、便祕或腸胃不適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因病徵不易判斷,部分病患經半年到一年才確診。醫師提醒,若民眾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可以先進行巴金森自我檢測,並至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診斷,及早確診治療,可延緩失能。動作障礙 典型三大症狀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此疾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運動功能失調。典型的三大症狀為病人行動變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嚴重,統稱為動作障礙症狀。臨床統計,約八成巴金森氏症病人手部會顫抖,「慢動作」是診斷新病患的臨床依據,不過,亦有非動作障礙症狀經常被忽略。林祖功解釋,當動作障礙出現,代表多巴胺神經細胞已退化約七成,也會造成自律神經退化,早期還會出現憂鬱、焦慮、嗅覺改變、腸胃不適、便祕、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若能及早用藥治療,約有三成機率可同時改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夢中吼叫 出現激烈動作國內外研究證實,這些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也是前兆,病人在發病前十年,可能常焦慮或頻繁作噩夢,甚至出現激烈的睡眠動作,會在睡夢中大吼大叫或拳打腳踢等,更有五到六成的病人常便祕,十年後有可能罹病。林祖功說,這些症狀若頻繁且反覆出現,是一種預警機制,尤其當動作愈來愈變得緩慢時,提醒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表」,從步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察覺異常。50歲以上 可先自我檢測隨著病程愈到後期,日漸嚴重的症狀將使病人的臉部表情僵化、起步或平衡困難,腳部會因顫抖而難以放鬆,看似簡單的事情,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導致病人情緒低落、憂鬱且感到挫折,需要家人細心陪伴,走過這段長期照護的日子。林祖功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醫學辭典/巴金森氏症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發現六位老年人有行動緩慢、肢體顫抖、肌肉僵硬、步伐拖曳等症狀,投入觀察及記錄此疾病。為紀念其卓越貢獻,將此病症命名「巴金森」,並以他的生日4月11日定為「世界巴金森日(Parkinson's disease)」。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40歲前發病屬於早發型巴金森,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積極治療。【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帕金森手術全額給付?健保署:再研議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萎縮。國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6萬多人,當藥物出現限制時,僅能透過手術改善,目前主流的帕金森氏症手術「深腦部刺激術」(DBS),部分醫材雖納健保,患者仍需自付20到30萬元,導致窮患者無力支付,立委林奕華盼衛福部能將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全額給付,並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對此,健保署認為需要再研議。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因此導致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等症狀,初步會投以多巴胺藥物,但藥物效果仍有限,部分藥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採取燒灼術或是深腦部刺激術改善,其中深腦部刺激術已成為目前帕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手術方式。帕金森氏症病友也是帕金森氏病友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吳昌期表示,三年前健保署開始同意DBS費用部分減免,他身受其惠,但仍須支付約20萬到30萬的費用,DBS發展許久,但現在還是只提供給「有錢」、「有能力」的人才能接受手術,盼政府能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範疇,減少費用的支出。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說明,目前健保有給付的範疇是需要放置在患者體內的電池與線材,但執行DBS最重要的是核磁共振、3D定位,也導致需要額外支付20萬到30萬的費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吳科屏表示,DBS的手術給付早在民國98年納入健保給付,後續也在104年、105年、108年陸續將特材、刺激器納入給付,整組約要價57萬元左右。不過,對於特材給付可隨時討論、檢討,另,納重大傷病涉及整體醫療資源的運用與公平性,需審慎評估。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帕金森氏症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幸運的是,在眾多神經變性和運動障礙疾病中,帕金森氏症是治療手段相對豐富、早期規範治療能獲得較滿意療效、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生活狀態且不會顯著影響壽命的疾病。在此,為帕友們詳細羅列飲食指南,吃得好身體好心情好,更努力一些,生活會更加美好。多吃富含營養的主食,減少脂肪和油的攝入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可以參考食物金字塔指南分量攝入不同的食物,以此控制飲食中卡路里、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糖和鈉的量。建議帕友們攝入最多的是富含營養的主食,包括麵包、穀物、米飯、意大利麵;其次是用於補充主食所缺乏的營養,即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再次則是相對少量的紅肉類(牛肉、羊肉、豬肉等)、家禽、魚、雞蛋、大豆和堅果,以及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脂肪和油、但含極少營養素的食物建議減少攝入,包括沙拉醬、 奶油,尤其是人造奶油、糖果、碳酸飲料和甜點。少食多餐,鼓勵多飲水攝入充足膳食纖維: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現便秘,推薦至少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鼓勵攝食全麥麵包,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少食多餐: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攝入少量食物後即有飽腹感,建議增加就餐次數、減少每餐用量。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餐後低血壓相關的頭暈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鼓勵多飲水:帕友們往往會因為活動不便,以及一些泌尿系統的症狀而減少飲水量。但飲水是預防及治療便秘的一個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建議帕金森病患者每日飲水量能夠到達2000毫升。可避免結腸對水、鹽吸收過多而致大便乾少。便秘、低血壓,不妨這樣吃不少帕友擔心,同時進食高蛋白食物對藥物左旋多巴(Levodopa)吸收有干擾,在此建議患者應在空腹狀態,如餐前一小時服用藥物,以便藥物更好吸收。對於初服左旋多巴藥患者,可能服藥後會出現噁心症狀,因此可以在服藥的同時吃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如餅乾、水果或果汁等,喝薑汁也有緩解噁心、嘔吐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披薩、漢堡包、炸薯條、鹹肉、牛油果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因此要少吃。不少帕友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要知道,水分和膳食纖維在控制便秘上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提倡高膳食纖維飲食和飲水療法。每天至少保證攝入1500至2000毫升的水、清湯或果汁。多吃粗糧、薯類和蔬果。同時,加強鍛煉,多做腹部運動。帕金森病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餐後內臟腸系膜的容積可增加200%至300%,導致血液淤滯於內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出現餐後低血壓,故鼓勵患者少食多餐,以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帕金森氏症的飲食策略:1、碳水化合物(醣類):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醣類攝入太少,會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而高蛋白飲食會嚴重干擾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吸收;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多食用米、麵等主食,粗糧、雜糧以及薯類食物如紅薯、白薯、山藥等。2、蛋白質:◎蛋白質的供給需維持正氮平衡,以補充優質蛋白為主,每日供給量應控制在0.8 g/kg體重。◎可選擇蛋、魚、蝦、瘦肉類如豬肉、牛肉、禽肉等。高蛋白質飲食不利於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吸收,因此適當限制肉類。每天可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高蛋白質食物宜在晚餐供給。3、脂肪:◎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膽固醇攝入量應低於每日300mg,但不需過分限食。◎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攝入過多植物油的同時未攝入足夠的抗氧化劑, 可誘發脂質過氧化作用, 造成組織細胞損害, 可能會加快PD的進展◎根據情況選擇茶籽油、花生油、豆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4、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以及輔酶Q等是天然的抗氧化物。◎鈣:帕友們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特別容易伴發骨質疏鬆,帕友們尤其需要注意合理補鈣。鈣攝入量應在1000至1500 毫克/天, 並同時適量攝入維生素D,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曬太陽是增加維生素D合成的天然好方法。當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可考慮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複合製劑。◎蔬菜和水果: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促進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總體而言,帕金森病患者的膳食要保證充分的飲水量,增加堅果、茶、漿果類、深海魚、深色綠葉蔬菜、新鮮水果的攝入,減少油炸食品、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肥肉、葷油等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帕金森病是一場慢性持久戰,患者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日常生活和心理調整,儲備力量。帕友們只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專注於每一個細節與之抗衡,便可延緩帕金森氏症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我們的世界,仍可以色彩斑瀾。(來源/轉載自《文匯報》)【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不用就會喪失!專家教你一事訓練味覺防大腦老化
老年人的味覺 年歲增長最殘酷的,莫過於我們的嗅覺能力不可避免地衰退。六十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中,有一半都喪失了部分的嗅覺;八十歲以上的人則有八成以上嗅覺都衰退了。我和薩拉索塔老年友誼中心的一群老人共進午餐,這是屬於一個非營利網路的機構,為年逾五十歲的人提供各種服務。我希望能和年紀較長的人談談,了解他們喪失嗅覺的體驗。一位老太太的回答教我很難過,她正逐漸喪失對進食的熱情,而這讓她感覺十分可怕。「我們究竟還剩下什麼?」她的話道出了像她這樣喪失飲食之樂老年人的心聲。「我們都在服用各種藥物, 所以不能喝酒;我們的老骨頭變得疏鬆脆弱,因此不能跳舞;我們愛飲食,連這也消失之時,實在教人喪氣。如今我吃東西,唯一的原因是我非得吃不可。這教我害怕。」 接著她伸手由皮包中拿出一粒橘子。「我可以嘗出這個味道。」她說。她握著這粒水果,彷彿這是她命之所繫。我教她好好利用它。我問她能不能享受她正在吃的黑豆雞肉飯味道,她說不能,「我只是機械式的嚼而已。」她說。於是我告訴她,下回她來吃午餐時,就可以請廚師幫她把橘子切成小塊,好讓她擠在飯菜上。如果你嘗得到某種味道,何不把它徹底發揮?這是我們所學到的教訓。想想哪些東西對你有用,對其探索,然後將之發揮,不要光坐在那裡承受你的損失。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味覺和嗅覺 在佛羅里達大學巴托申克旗下工作的研究生史坦普斯專攻嗅覺和大腦的關係。幾年前,她的隔壁住了一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老人,一天她帶了一份賓州大學味覺辨識測驗﹝UPSIT﹞回家,請隔壁這位鄰居做測驗,他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這是開始喪失嗅覺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典型分數。大約六個月後,這位鄰居告訴史坦普斯說他覺得不對勁,食物在烹煮時,他可以聞到它的味道,但一旦把它吃進口中,味道卻不對。不論是什麼,吃起來都像鹹的紙板。史坦普斯又用UPSIT為他再做一次測驗,依舊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表面上一切都沒變,但UPSIT是刮開嗅聞的測驗,也就是你不用把食物放進口中品嘗,它測的只有鼻子的嗅聞能力而已。這位鄰居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嗅聞能力衰退,可能因為這是漸進式的,可是這六個月來卻有了不同的情況,他喪失了口腔嗅覺的能力。「他喪失鼻後嗅覺﹝口腔嗅覺﹞時,反應非常強烈,教他十分沮喪。他在三個月內馬上就減輕了三十磅﹝約十四公斤﹞,」史坦普斯說,「這對他有較嚴重的影響,影響他的健康、幸福感、生活的樂趣,一切。他非常頹喪,掉了不少體重,而他的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厲害,而且速度很快,他的健康一落千丈。」 史坦普斯十分困惑,她請教巴托申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測驗未能測到這種嗅覺的喪失?有沒有可能測到?「你沒有測到它,是因為它是味覺」,史坦普斯記得巴托申克這對她說,意即她未能測得結果是因為她測的是錯誤知覺的功能。於是史坦普斯測驗她這位鄰居的味覺而非嗅覺,發現他的舌後已經沒有味覺,這意味著他的舌咽神經已經完全喪失功能。同樣喪失的是和鼓索顏面神經左側相連的舌頭部位,在他喪失部分味覺之時,他的口腔嗅覺能力也消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巴托申克那位舔罐頭內側而割破舌頭的病人。史坦普斯開始測驗和她鄰居一樣喪失部分味覺的人,她請他們以鼻子和口腔嗅覺為不同食物的濃度評分,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也就是觸覺中的痛覺,諸如:咖哩、芥末、醋和大蒜,似乎最不容易喪失味道;沒有觸覺成分的食物,諸如:葡萄、奶油,和蘋果,則最容易喪失味道。如今史坦普斯正在運用這樣的知識,測驗如果把刺激味道添加到食物中,是否能協助喪失味覺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氣味。她的祕密武器是番椒。她的假設是,添加量低到無法察覺的辣椒素,其痛覺可以提高口腔嗅覺,因此提升整體風味的知覺,讓人得以享受食物。番椒刺激觸覺神經,讓嗅覺系統能得到無法由味覺神經所得到的資訊。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婦女到佛羅里達大學記憶失調診所掛號,主訴她喪失了味覺。史坦普斯讓這名婦女做了全套的味覺和嗅覺測驗,結果顯示她有嚴重喪失嗅覺的情況。接著史坦普斯以她尚未經過測試證明的「療法」來治療病人,在葡萄果凍裡逐漸增加番椒,但其含量都在病人所能覺察的範圍以下。為了設定比較的基礎,史坦普斯也給病人嘗了原味的葡萄果凍,這位婦女說她只聞到一種發霉的味道,而當她品嘗第一種最低量的番椒和葡萄果凍的混合物時,病人的感覺還是一樣,霉味,僅此而已。當番椒含量更高時,她凝視著史坦普斯喊道:「葡萄!我聞到了葡萄!」她體驗的正是史坦普斯原先的期望。適量的觸覺刺激﹝來自番椒﹞促使這名婦女的味覺發揮了作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運作,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是不是它使三叉神經帶動了嗅覺資訊,亦或其他,」史坦普斯說,「雖然我們不明白原因,但它發揮了效果。」 這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再一次嘗到葡萄果凍的味道,不由得熱淚盈眶,感動莫名。她在喪失味覺的漩渦裡感受到了一線希望。史坦普斯列了一些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讓她回去在廚房裡試試看。這名婦女離開時,歡欣雀躍一如由玩具店回家的孩子一樣。 健康的口腔才能品嘗味道 口腔的健康也會影響老年人品嘗味道的能力。年老之時,唾液的分泌較年輕時少,因此較難潤濕食物。吃酥脆或乾澀的食物—椒鹽鹹餅、米餅和乾麵包塊就比較沒味道。當然,要吃這類食物,你必須要有健康的牙齒和牙床,不然咀嚼就會有困難。咀嚼得越多,感受到的滋味就越多—基本的味道、氣味、質地。康乃狄克﹝Connecticut﹞大學的薇樂麗.杜菲﹝Valerie Duffy﹞發現,戴假牙的老太太比牙齒和牙床健康的老太太更常抱怨無法完全嘗到食物的滋味。賓州大學醫學中心嗅覺和味覺中心主任理查.杜提﹝Richard Doty﹞說,先天遺傳就有阿茲海默症傾向的人如果也抱怨嗅覺有問題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提高到九倍。另外,環境中的物質也可能進入鼻子,抵達大腦,誘發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避免鼻子接觸這些物質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造成傷害的毒素,杜提建議應該避免除草劑、殺蟲劑、重金屬。如果有感染,立即治療。這大體上是好的建議,只是我們對這些危害甚大的疾病所知實在不多。 不用就會喪失 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 本文摘自《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作者:芭柏.史塔基譯者:莊靖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05/11【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在臉書貼文及照片,圖片中她手腕的住院標示上面寫著台大醫院,文中則表示,近日檢查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2個月內已瘦8公斤。之前詹雅雯就罹患喉部腫瘤,以及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最近2個月來,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爆瘦8公斤,至台大醫院接受檢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目前她持續服用藥物,仍保有行動能力。詹雅雯貼文表示,醫師宣布的當下感到很震驚,覺得是老天爺在開玩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覺得能輕的像一陣風也不錯。她認為每個病痛都是有原因的,是在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身體,應該把速度慢下來,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聽醫師的話、學習不要恐懼和新的生活方式並珍惜現在擁有的。帕金森氏症 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帕金森氏症病患大多在50至60歲發病,由於運動功能逐漸退化,因為手抖,無法寫字、吃飯,隨著肢體行動困難,患者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相當折磨。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 出現3項別忽略葉篤學提醒,如果下列10項特徵,出現3項,就應該提高警覺,此外,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速度變快、作夢時會大叫,這些均為警訊,也容易被忽略。▸症狀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症狀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症狀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症狀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症狀5:步伐小、常跌倒 ▸症狀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症狀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症狀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症狀9:音調變小或沙啞 ▸症狀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 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值得注意的是,在症狀表現及病程上,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第1期為單側症狀(如單側五十肩)、第1點5期為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點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到了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走路不穩,經常跌倒。第4期就需輪椅輔助,到了第5期,已經缺乏自主能力,必須長期臥床。葉篤學提醒,如能及時診治,透過藥物或是手術,就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9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10大症狀出現3項就要警覺
「金曲歌后」詹雅雯之前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近2個月又因食慾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最後將會出現嚴重的活動困難,生活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台灣帕金森之父、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曾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腦部組織黑質細胞數量下降,多巴胺濃度不足,以致引發肢體障礙,必須服用藥物補充多巴胺。「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藥物,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十大症狀,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