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居家隔離
共找到
1621
筆 文章
-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員缺口罩常接觸居家隔離者 陳時中:正在擬定辦
餐食外送員可能接觸到居家隔離者或居家檢疫者,但中央政府與公司均未配給足夠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且對於送餐對象是否是高風險身分毫不知情,身陷感染風險。指揮中心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正在擬定辦法。台北市美食外送產業工會乘載多名勞工的恐懼與投訴,今天赴疾病管制署向指揮中心陳情,籲請中央出面協助,期盼指揮中心運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賦予的權力,要求外送公司提供外送員充分的防疫物資,並讓外送員獲得更多防疫資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從指揮中心的角度而言,雖考量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有保密需要,但也不能排除外送員風險。「我們正在擬定辦法,將找外送產業協商,如果可行就會發布。」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 北市25診所提供中醫視訊看診
中醫界加入抗疫行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推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中醫關懷服務,已有25家中醫診所可提供視訊診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祕書長蔡三郎表示,中醫典籍寫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中醫能協助民眾調整體質、預防病毒侵襲,對於輕症患者治療有幫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啟動居家檢疫中醫關懷服務,目前向公會登記參與新冠肺炎通訊診療服務的診所,共計25家,歡迎多加利用。蔡三郎說,疫情期間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相當重要,必要時可尋求中醫幫助調整體質,以預防感染疾病。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星諭表示,疑似患者與可能的接觸傳染者出現輕微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時,中醫師可能處方蔥豉湯、玉屏風散等藥方,可協助解表發散、扶正去邪。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環境不符就住防疫旅館 我國將逐步擴大對象
我國要求新冠肺炎的高風險群進行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然而這群人在家同樣可能與家人近距離接觸,造成家庭內的群聚感染,過去確診名單中就有多起類似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昨日優先要求歐美入境者檢視居家環境是否符合檢疫條件、不符者須入住防疫旅館,未來將視疫情與我國資源整備情形,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其中又以歐洲168例與美國87例為大宗,顯示歐美入境者帶病風險較高。攤開我國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清單,截至目前共衍生出17起本土群聚事件,而我國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後,類似的本土群聚事件只有四起,兩起的感染源來自歐洲入境者、兩起來自美國入境者。這顯示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能有效有防堵社區傳染。為進一步降低居家檢疫引發家庭內的群聚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自18日零時起,過去兩周有歐洲、美洲地區旅遊史的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家裡面有65歲以上長者、六歲以下幼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無獨立套房,那麼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如果申報不實者,衛生單位最高可罰15萬元。莊人祥表示,上述政策優先實施於帶病風險較高的歐美入境者,未來將視疫情變化以及我國防疫旅館布建數量,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莊人祥表示,除了居家檢疫者之外,居家隔離者若有上述情形,也可向各縣市地方關懷服務中心申請入住防疫旅館。國內各縣市防疫旅館截至昨日尚有4703空房可供入住,相關資訊可至台灣旅宿網防疫旅宿專區查詢,並洽各縣市防疫旅宿連絡窗口。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餐飲業得認清:即便疫情消散,消費者也可能回不來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無法外食的狀況也逐漸增加,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自2020年1月21日台灣發現首起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疫情蔓延了數月,人們開始懼怕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因而降低了外出的次數,全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產業之一即是非常需要顧客上門消費的「餐飲業」。當你作為餐廳老闆,在「等嘸人」上門的此時,心裡只想著疫情過了,景氣就會復甦、客人就會回流?但你沒注意到的是,消費者此時飲食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可能會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往後的飲食方式。你必須認清的是:消費者可能已經回不去了!覺得外食不安全,「增加自煮頻率」、「在家用餐」成新趨勢根據《食力》「外食族防疫大調查:餐飲業怎麼做才能讓你安心?」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了避免外食產生無謂的接觸,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其次則為「改成外帶(19.1%)」。同樣地,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020年3月27日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同樣發現多數民眾「在家中用餐」頻率比在疫情發生前還高。在中國,有86%的民眾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其次則為香港(77%)、韓國(62%),馬來西亞(62%)和越南(62%)。此外,調查也發現,外帶食物以及外送到府的需求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香港、韓國、泰國等,這些行為對餐廳的服務內容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此時,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待在家裡的時間也逐漸增加,很明顯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也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已經沒有「想當然而」的事情,所有短暫的行為都可能變成永久,「創造新常態」已經成為產業和個人要面對的現實。消費者此時的改變,將可能成為常態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表示,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面臨消費行為的變化,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恢復正常」,而答案則是「可能永遠不會」,為什麼?Ryan指出,「消費者的思維以及行為已經重新定位,這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後果。」以中國為例,有89%的消費者表示,即便疫情結束,仍會願意在線上購買日用品、鮮食等,新的習慣(在家用餐、外帶、外送)可能會永遠取代舊的習慣(外出用餐)。餐飲業的下一步能夠怎麼做?無論是大型餐廳、小型餐館,在疫情衝擊下來客數快速下降,很少有企業能夠倖免新冠肺炎所附帶的損害,作為餐廳老闆,能夠怎麼做減少損失?1、拓展外送服務,不能用原菜單上架儘管減少外出、居家隔離等原因使得人們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線上購物,消費者也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狀況以滿足日常的需求。為了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的增加,餐飲業者也將「外送服務」作為支撐業績的手法之一。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3月份的餐飲業績就因為疫情衰退了近1成的業績,因此轉而積極強化外帶及外送服務,目前館內已有16家餐飲品牌與foodpanda外送平台合作。而針對曾有其他業者希望百貨可以讓利、降低抽成,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總經理王寶銘表示,因百貨大多屬「抽成」機制,如果業績低相對的抽成也少,因此會再整體考量,視各別的狀況特別處理。此外,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成本的改變,業者勢必得針對外送平台做出菜單上的改變,此外她也建議「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在現今這個非常時期,為了減少損耗,減去銷售量低的菜色項目,備料不需要太多。2、跨品牌合作策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台灣連鎖暨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也認為,外送的餐廳那麼多,如果業者只是推出平時的餐點,很難脫穎而出,因此可透過品牌跨界合作、或者是商圈合作的方式,用「搭餐」的形式加強餐點優勢。例如寧夏夜市在2019年尾開始與Uber Eats合作,夜市內不同攤商共同「組隊」,可以跨店組成套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也可以刺激彼此的業績成長。據了解,士林商圈、圓山商圈、公館商圈等店家都可能會納入外送平台的合作範圍。3、開發冷凍商品,開拓「宅商機」除此之外,也有餐廳業者為了因應民眾「自煮頻率」的增加,順勢推出「冷凍料理包」。以和億生活集團旗下的「添好運」為例,就率先全球推出冷凍冷藏食品,包括流沙包、鳳爪、燒賣等,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嘗到米其林餐點,搶攻防疫商機!而涓豆腐、莫凡彼、鬍鬚張、哈肯舖手感烘焙、黑面蔡滷春秋、樂檸漢堡,以及魔法咖哩與Pino Pizzeria Ristorante等8家餐飲業者,也攜手共組「餐飲大聯盟」,結合各家具代表性的人氣冷凍商品,推出「聯名居家套餐7日組」料理組合,更是跨界合作搶奪宅商機的代表。4、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而理論上,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就以比佛利山莊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其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高琹雯認為,「由於台灣疫情截至3月中仍算平穩,因此截至3月為止部分餐廳相對不受影響,尤其以內需為強的fine dining餐廳更是如此。而國外觀光客占比較大者,或聚餐型餐廳則會影響較大,估計業績會受到3~4成左右的影響。」她也建議,隨著疫情越來越嚴峻,餐廳業者應儘快做出相關的因應措施,因為國外已經有非常多應變的例子,包括外帶、募資、發放優惠券等等,即便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我們還是必須超前部署,儘快盤算下一步措施!疫情的延燒,沒有人能夠確定是否僅會持續數個月或甚至一年以上,但可以肯定地說,新冠肺炎已經確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在未來的時代,都將讓餐飲業發生巨大的變化!餐飲業又要如何在疫情過後復甦?你已經不能等待,勢必得順應趨勢、調整策略,才能夠真正度過危機!延伸閱讀▶回不了頭的餐飲戰「疫」!你是起身備戰,或坐等淘汰?▶從餐飲集團到街邊小吃,沒戴口罩不做防疫,那生意就別做了!▶害怕共食與自取,自助餐與合菜餐廳受創最深!▶大裁員,不如共覓生機!抗疫「持久戰」餐飲業如何帶著員工活下去?▶餐飲「外送」搶客潮!會是短期紓困的解藥,還是長期毒藥?▶想靠打折撐過去?餐飲業想活命得有更多創意!參考資料▶Nielsen ,COVID-19 Where consumers are heading?(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德「意志」抗疫雖晚 卻很堅定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德國政府於16日倉促決定全國停課,15日宣布除超市、藥局、郵局與加油站,一律關閉,3月16日德國正式進入鎖國,霎時德國人集體經驗二戰以來的「不自由」,德國社會氛圍從原本的「謹慎,但毋須驚慌」,斷崖似地跳到「絕境」,許多人還是不解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除了因為歐盟共同體因為成員國眾多,毫無邊防、防疫不同調與未有處理SARS的經驗之外,近期焦頭爛額處理希臘邊界難民問題,以及研擬收留方案,正是導致錯失疫情控制的關鍵時刻。為此總理梅克爾還於3月17日晚間特別發表演說,希望國民理解這是民主運作下的理性決定,政府在錯誤中學習,並且持續即時修正,做出足以承擔選民託付的決定。用服從為自己的選票負責德國人公民素養落實在理智選舉、以法治監督政府,並且以高度服從政府規定,為自己投下的選票負責,即使此次政府誤判情勢,圍堵疫情不力,媒體與國民依然高度自制。反觀台灣,名嘴充斥、「范范」之輩的明星過剩、媒體染紅、網紅碎嘴,再加上國族認同模糊的政客,以及情緒主導的公民,讓叫罵、撕裂佔據最大版面,直至「我OK,你先領」的禮讓口罩運動出來,才稍稍化解社會暴戾之氣。台灣政府此次防疫政策得到各國高度肯定,但是公民素養可以再加強,才能真正作為下一波更險峻防疫的實行者。親情大洗牌個人主義與社會福利機制充分的德國,核心家庭即能自給自足,而老年人亦能獨立自主,但是當病毒癱瘓一切,親情就面臨了大洗牌。雙薪家庭的年幼小孩,第一時間立即被送到祖父母家全天照顧,而有些長輩們竊喜表示,珍惜難得機會跟孫輩相處,然而才過一個週末而已,政府立即下達命令,為避免長者感染,托嬰幼稚園與學校仍有一、兩位老師留守,可以接手照顧。至於獨居長者、慢性病患不便出門採買,則由社區年輕人在網路號召,組織義務採買、遛狗等人力資源的值班表。社區防疫不應只是被動圍堵、監控疫情,還需更積極動員,迅速替補政府無法及時應變的細部,這是值得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學習的所在,思考如何從傳統社區的人情連結,進化到混齡、共生,以及發展社區常態照護能力,讓社會資本持續累積,成為社區終老、在宅善終的力量。口罩之亂事已至此,德國人還是不戴口罩,除了堅信政府宣傳只要徹底洗手即可之外,市場早在一個月前就面臨口罩缺貨,也是因素之一。然而,周遭德國友人並未抱怨(醫護人員除外),即便疫情態勢危急,無症狀傳染成為防疫危機,但大眾依然認為有症狀者與醫護人員才需要使用,反倒是亞洲人罵聲不斷。反觀台灣糾結著意識上的國族認同,與鄰國霸凌、國際孤立的問題,以及遭逢多次殖民者遞變與屠殺,集體無意識形塑「孤兒情結」,因而衍生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以及人我界線的缺乏彈性,甚至是個體生存本能喪失的課題,才會造成口罩之亂,讓政府在抗疫工作,必須分心處理背骨者與脫序公民,這是相當沉重的。即使如此,「國家隊」、口罩地圖與地方藥師的全力付出,絕對是國際標竿學習的對象,但卻不一定能在他國複製的成功經驗。台灣人除了珍惜之外,更積極的作為是自身反省,以及支持轉型正義,從根本處解決屠殺創傷,所導致的不信任政府情結。地方藥局從情義相挺到多元進化3/3北萊茵-威斯伐倫州(Nordrhein-Westfalen)衛生部長面對該州明明已經一千多人居家隔離,聽聞專家建議即刻停課,滿臉不耐煩並誇口「街上的藥房比麵包店多」,言下之意,對防疫相當有信心,但是主持人立刻現場切換畫面到藥局,藥師直接打臉表示,從十二月中開始連基本呼吸道用藥都調不到貨,更遑論口罩防疫用品。德國在基本防疫用品都缺乏的狀況下,藥局只能消極地在門口貼上「已售完」,沒有任何義務積極調貨,或是配合政府任何措施,更不可能回答民眾的詢問。相較之下,台灣各地藥局配合政府發放口罩,這是以營利為主的德國藥房無法做到的,也絕對值得國人珍惜與感激,並且重新省思藥局的定位與功用,不僅是當前對社區防疫有重大貢獻,在即將面臨的人口老化問題,的確可以透過健保局編列預算,協助多元功能進化成為長照計畫的協力者-社區整體照護體系(C級巷弄長照站),並與在宅醫療團隊結合,實踐社區終老的目標。感恩醫護前線人員付出3/17夜間新聞特別播放科隆民眾在陽台上,集體對底下走過的醫護人員拍手致謝,總理梅克爾更在演說中一再強調在診療線上,他們是賭自己的性命去救人,而國民能夠相應回饋的是遵守規定減少外出、暫時不旅行,避免感染的可能。台灣這幾日的防疫破口正是出國旅行所致,這的確值得國人深思,對醫護人員的賭命,我們能夠給出的「實質」感恩不過是近期不出國,若是做不到,那麼也不配得到醫護人員相應的照顧。誠如總理梅克爾所言,暫時的不自由,是為了在嚴峻疫情下,還能保固民主制度持續運作。同樣的,當台灣政府宣布出國禁令時,各界急切痛斥反駁其於法無據之時,請審慎深思,在當前緊急時刻,全球民主資優生的德國既然都可以暫捨的自由,為什麼台灣不能?「這是艱困的時刻,請謹慎以待。」總理梅克爾的呼籲不僅是給德國人的,亦可以提供台灣人參考。德「意志」抗疫雖晚,卻很堅定。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零確診…可脫口罩或出遊了? 薛瑞元:仍維持社交距離
睽違36日,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昨出現「零確診」的好消息。有立委詢問是否已是國人可脫下口罩、或是可出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雖可開心一下,但仍不可鬆懈,民眾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立院衛環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與如何因應,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療體系之影響及因應作為」及「國人心理影響與如何促進心理健康之因應策略」做專題報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報告時,提到全體醫療院所今年一、二月所申報件數都有下降,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暫緩門診減量、暫付款從優給付、若收治相關新冠病患,醫療費用從寬認定、院所或醫事人員若因防疫而停診,可申請補償;而在病患部分,滯留海外國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就醫不受影響。而在國人心理健康部分,薛瑞元說,已針對全國民眾、兒童與長者等易感人口群、居家隔離與檢疫、集中檢疫、確診個案、死亡個案的家屬等,提供包含1925專線、建立「疫情健康專區」、心理衛教資訊、並成立疫情關懷中心(Call center)、協助會診身心科等措施來協助。蘇巧慧質詢時問到,睽違36天後昨台灣終於又出現零確診,如陳部長所說是小確幸,但現在是脫下口罩的時候了嗎?是春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而政府也說現在檢驗量能最大可到每日3800件,她這幾天都有接到民眾電話反應是否可普篩,指揮中心是否考慮近期可這樣做?薛瑞元表示,普篩是針對無法控制社區感染等情況時的作為,不過台灣目前並未有大規模社區感染,故別「用大炮去轟小鳥」,尚不需普篩;但目前已有討論,考慮會擴大高風險地區、如美國回台者全面篩檢。另外,蘇巧慧也問到,目前疾管署分配給醫事人員每天兩片口罩的量,她跟莊競程委員都還是有接到有醫事人員一天僅配發一片的問題,且北部的私立醫院就有,中南部更多,是否可調查,以確保醫事人員保護?薛瑞元表示,目前口罩發放方式為中央撥給地方衛生局,衛生局再撥下去醫護單位機構,他承諾這幾天會再去調查了解。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NHK報導「台灣0確診」關鍵原因 日網友大讚:太神奇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台灣昨天也出現了睽違36天以來的「0確診」小確幸,日本NHK晚間也以「台灣新冠肺炎零確診」報導台灣防疫的成功關鍵,底下湧入大批日本網友大讚,截至目前為止該則分享已經超過3600按讚、1000多人轉發。NHK在14日晚間以「台灣新冠肺炎零確診」刊出報導,同時也在推特轉發,內容提到台灣指揮中心宣布14日新冠肺炎沒有人確診,這是3月9日以來,時隔一個多月再度出現0確診。NHK指出,台灣從3月19日禁止外國人入境,並且採取回國人士居家隔離、檢疫14天,如果違規者將重罰350萬日圓(100萬台幣),用嚴格的措施來因應,另一方面,檢疫結束時還會發放50000日圓(14000台幣)的防疫補償金。最後他引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所說「新冠肺炎傳染病還沒結束,雖不可輕忽,但是值得高興,希望這個狀況能持續維持下去。」該則推特目前已經吸引超過3000人按讚、1600多人轉發,日本網友也熱烈回應「台灣已經完全控制,日本應該要效仿」、「台灣很棒」、「台灣太神奇了」、「台灣很好,首次採取行動的時機和政策都很棒。」、「畢竟是台灣,恭喜」、「以後定居就去台灣」。台湾「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 新たな感染確認ゼロ」先月9日以来 #nhk_news https://t.co/PmIs1TZ6hk— NHKニュース (@nhk_news) April 14, 2020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隔離通報有時間差 應建即時系統
「隔離通報,怎麼會有時間差?」針對日前清大有1例確診,及台師大2例確診導致全系停課,校方與疫情中心通報竟有時間差,以致帶病毒的學生趴趴走,引來外界質疑防疫有漏洞。事實上,從得知有案例確診,到接觸者被列為需隔離對象並開始隔離,這段時間內不受衛生局管制的時間與接觸史,恐成為防疫的高風險空窗期。當天確診隔天才公布3月24日,清華大學緊急宣布有確診者,相關接觸26名師生居家隔離,另外有20堂課改為遠距上課,但校方直到31日才採取行動,以致影響人數達900多人。然而,當時已知確診,校方24日一早也接獲衛生局通知,但疫情中心下午記者會卻沒有公布,而是晚間另外以新聞稿方式公布,不禁令人質疑,已掌握的資訊怎麼會出現時間差?對此,指揮中心曾表示「前一天晚上7到8點結算確診個案,隔天才公布,是讓疫調人員有時間去處理。」教務長焦傳金則表示,24日早上學校接獲新竹市衛生局通報,學校有26位師生跟確診者有密切接觸就立刻應變。只是學校一早就知道,下午也發了新聞稿,但下午的指揮中心記者會,怎麼沒有提及這一例?應建立SOP系統繼3月底台灣師範大學1名大四學生確診後,4月9日再增第2例確診,是首例確診者3名同寢室室友之一。台師大校方對外稱,3月30日深夜接獲首例確診通知後,即安排3名室友移出宿舍居家隔離;但該校行政人員透露,3人當晚只是搬到校內另一棟大樓住宿,且同樓層還住了其他學生,隔天才搬去校外防疫旅館。行政人員還說,30日晚上到31日之間,學校並沒有限制這3名學生的進出自由。而退房後是否有人陪同離校前往防疫旅館,校方也沒說清楚,造成危險的空窗期。對此,台師大人員和公衛學者建議,未來如果有學生深夜確診,指揮中心應建立一套SOP讓學校遵循,並明確提供相對應的防疫旅館,才能讓防疫更完備。隔離通知要即時事實上,不只通報確診者出現了時間差,就連包括與確診者接觸的需居家隔離者,在通報與進入隔離也有時間差。以澳洲音樂家為例,疫情中心宣布他確診是在3月5日晚間,同場採訪者曾主動詢問是否需要隔離?但直到3月6日傍晚當事人才接到隔離通知,並於3月7日早上開始居家隔離,時間差長達24小時以上。截至13日止,台灣居家隔離共逾8,500人,居家檢疫共逾11萬人。不但居家隔離有時間差,就連檢疫也曾發生「喝咖啡」風波,看來台灣防疫並非「幸運沒事」,而是早已因為時間差而現破口,以致民眾仍暴露在不特定危險之中。【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警告!新冠肺炎患者常在發病第7天急速惡化 痛不欲生
越來越多醫護人員以及新冠病毒患者針對「第二周急轉直下」(Second-week crash)症狀提出警告。患者感染病毒的前幾天,症狀輕微,甚至身體漸漸好轉,但卻在以為已經有起色之後,進入第二周時狀況急速惡化,開始發高燒、呼吸困難、全身痠痛,並且重度疲憊。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新冠病毒患者出現「第二周急轉直下」的狀況,原因為何迄今公共衛生專家仍無法解釋。27歲的科技記者艾瑞亞‧班狄克斯(Aria Bendix)便是其中一例。她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說,感染病毒的第一周,狀況非常輕微,但第二周則嚴重惡化,剛開始是身體痠痛,24小時內變成全身發冷。「感覺就像跑了一場馬拉松,然後又被車撞到似的。我一直留在公寓裡居家隔離。」她說,幾天之後,病況漸漸好轉,身體不再痠痛,就在以為已經擺脫病毒之際,肋骨部位突然劇烈疼痛,讓她痛不欲生。她說,此時覺得肺部好像受到強力擠壓,呼吸變得非常沉重。班狄克斯表示,前往急診就醫,醫師雖然認為她符合感染新冠病毒的症況,卻無法為她提供治療,只能讓她返家休養。她說,在感染的第14天,痠痛又發作了,「彷彿一切回到原點。」紐約市蒙特菲奧醫學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重症研究中心主任龔米雪(Michelle Gong,譯音)指出,新冠病毒患者出現呼吸道衰竭,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出現發病徵兆後的第七天。龔米雪答覆「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詢問時說,剛開始患者似乎狀況還好,但到了感染第五天或第七天的時候會突然惡化,並且出現呼吸道衰竭,而且變化是在「瞬間」發生。北卡羅來納州傳染疾病家歐爾(Christopher Ohl)表示,許多新冠病毒患者都有在第二周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他指出,這些患者原本認為,難關已經過去,一切都沒事了,結果卻在短短20小時或24小時之內,開始發燒、重度疲憊、嚴重咳嗽或者呼吸困難,必須緊急住院。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3 養生.健康瘦身
隨著居家隔離 肥胖比率增加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致死率已破6%,許多公衛預測都趕不上疫情延燒。但從一些既有報告來看,還是可找出一些好發因子,從東西方重症及死亡案例來看,都和糖尿病、慢性疾病及肥胖,甚至於高齡有密切的關聯性。隨著疫情升高,全球居家隔離人數也增加,這些居家隔離者,有些從國外回來,有些曾和確診者接觸,但有更多的人因調整工作場域,或更改上課地點而自我隔離。不管是何原因,隨著居家隔離延長,最近臨床發現因生活及工作型態改變而肥胖的比率增加了許多。從病患飲食紀錄也發現,無論是食物總熱量,或食物容積量都同時增加。在詳細問診後,才發現這些在家工作自主隔離的人,其心理壓力增加了許多,包括恐疫症候群,經濟蕭條壓力及假日休假症候群等,諸多以前不常見的主訴都出現了。從其飲食流量表紀錄發現,這些病患進食頻率及量增加,從分類來看,許多營養價值不高但熱量高的食物攝取也相對增加。甚至有人說,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吃東西,雖然一樣是準時要在家做線上的工作,但以前不曾有的邊工作邊吃零食的現象都出現了,因為在家工作不需穿制服,可穿比較寬鬆的衣服,因此吃到超飽也沒有覺得腰帶變緊,而這樣幾天下來,才發現原來的衣服已經變緊,甚至穿不下了。從這些案例發現有一共同點,就是都有壓力變大的現象,這也是創傷後症候群的另類表徵。以前在美國921恐攻後一個月,發現紐約市民平均體重增加許多。從生理學來看,是當人體受到外在壓力,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連帶會使大腦下視丘飽食中樞閾值下降,間接地就會想多攝取熱量來滿足飽足欲。改善之道,還是要有適當的有氧活動,因為在家工作活動量變少,進而熱量消耗也變少,在家時,交感神經刺激力也比外面少,使對飢餓的注意力增加,適當的有氧運動會使腦內啡增加,進而會降低飢餓感。身體最容易沉澱脂肪的部位是腹部,尤其久坐後,失去了抗地心引力作用,更加速腹部脂肪囤積。目前需要在家工作的人,可以練習站立式腹式呼吸法,再加上長吸短呼的步驟,也就是慢慢吸氣、快快吐氣,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總之,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有氧運動步驟,可減少所謂壓力型肥胖的困擾。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都會生病!新冠病毒+冬季空汙 肺正受雙重打擊
過去大家都知道「病從口入」,現在大家得重新認知「呼吸致病」的嚴重。從全球化的空氣汙染,到現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已是口罩族最關切的求生術。目前要保養肺部除了積極抗疫外,留在室內躲疫情的民眾,更要留意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家人間群聚感染。冬季空汙嚴重 心血管疾病飆升今年冬季,我們的肺部被雙重夾擊,秋冬本來就是空氣品質最差的時節,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吸一口新鮮空氣成了奢求。大家都知道,PM2.5對身體的危害最先傷及呼吸道,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副研究員團隊,於2014至2015年間,在彰化及雲林地區調查每日PM2.5濃度對65歲以上長者呼吸道疾病就診的影響,發現冬天較為嚴重,PM2.5濃度每增加10,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2%。但PM2.5不只傷害呼吸道器官,有愈來愈多證據證實,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愈細小的懸浮微粒,愈可能深入肺泡,透過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循環中,影響到身體組織,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大醫院更發現,每當冬天空汙指數升高,急診室病人就明顯增加,除了氣喘、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外,在嚴重空汙後的一到三天後,心肌梗塞、中風的病患也跟著增加。除了病人本身的血管狹窄問題外,發現有可能是汙染物進入血液循環後,引起發炎反應,促使血管收縮發病。細菌小於PM2.5 病毒更細微可怕空汙造成的危害是長期可見的,但今年冬天給肺部致命一擊的,是比PM2.5更微小的病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莊凱任指出,新冠病毒大概在0.1微米以下,細菌約1微米、黴菌則是真菌的一種,直徑最大約3-10微米。這些病菌能對身體造成立即的傷害。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王振泰指出,黴菌為真核細胞,存在於環境中,常是病人免疫力不佳時被感染;至於細菌屬於原核細胞,變異性不大,但因細菌性疾病具有致命性,因此,醫藥界研究最多,藥物也最多,而因為感染者多、治療也多,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至於目前正困擾著人類的病毒,則必需附著於活的細胞中才能存活,但因病毒非常容易變異,很容易讓藥物產生抗藥性,加上很多病毒感染會自己痊癒,因此抗病毒藥的研究相對比較少。這也就是為何每當一種新的病毒大規模傳染時,醫界會束手無策的原因,最終得靠疫苗來終結病毒的作亂。成日待在家 更要注意空氣品質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已破百萬人感染,逾7萬人死亡,有不少人更是無症狀傳染,國內甚至驗出無症狀陽性患者有肺浸潤的現象,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長驅直入傷害下呼吸道,目前統計的死亡率約在2%。目前防止疫情擴散最好的式就是隔離,生病的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治療,接觸者居家隔離,一般人則戴口罩把病毒阻絕在外。但人們待在家中愈來愈久,防疫神器現在又多了空氣清淨機,但它能還我們乾淨的空氣嗎?莊凱任說,好的空氣清淨機通常會有三層濾網,第一層是前置濾網,可攔阻大微粒灰塵,第二層為HEPA是對0.3微米微粒有99.97%的過濾能力,第三層是活性碳,是吸附氣體的臭味。理論上空氣清淨機可以阻擋最微小的病毒,莊凱任指出,很多病毒的傳染途徑都相同,就是靠飛沫傳染,不是一隻一隻的病毒,因此病毒從口中噴出後,病毒是靠著飛沫飛出傳播,一顆飛沫微粒直徑平均是6微米,裡頭藏有大量的病毒,有效的濾網是可以攔阻漂浮中的飛沫。值得注意的是,噴出的病毒除了在空中漂浮外,很多時候是會落在地上、物體表面,人們摸來摸去就吃下肚而感染。因此,防疫原則還得多洗手及不要共食。當外科口罩不夠用3D布口罩 包覆密封度更好為了讓口罩延壽,疫情指揮中心教大家「乾蒸」口罩,引發熱議。莊凱任認為,要延長口罩壽命應該用更簡單方法,除了利用口罩套,還可以使用3D密封型的布口罩,其密閉性比長型無法完全密封的外科口罩來得好。另外,家中若有居家隔離者,家屬若不想浪費口罩或是剛好沒口罩,莊凱任說,可以將三塊布疊在一起遮住口鼻,可以利用不要的衣物,用完就丟,也能將毛巾折成三層,或是疊三條毛巾都行,而一層布可有六成阻隔率,三層加在一起就能達到阻絕九成飛沫的機會。
-
2020-04-1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逾3個月,次第改變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最早繃緊神經,成功阻擋了第一波從中國各省返鄉過年人潮伴隨的病毒傳播。3月中旬,歐美疫情急遽升溫,再度迎回大量外出工作就學的遊子,除了造成確診病例與居家隔離╱檢疫人數持續增加,也意味這場病毒防衛戰,必須轉為長期作戰模式。無論是倉皇放下工作學業,抑或改變行程返台的國人,14天居家檢疫,將是橫在眼前的第一關。雖然,不少過勞的上班族心裡都有過「休息半個月真好」的念頭,一旦「夢想」成真,卻又慌了手腳。為此,各縣市政府莫不絞盡腦汁準備「防疫包」,做為里長初次訪視隔離民眾的伴手禮。一位正在歐洲攻讀博士的友人返台,透過社群軟體報平安。大夥兒起鬨要她發「防疫包」開箱文,原以為將如媒體報導,除了衛教資訊、漂白水和口罩,還有滿滿的零食和影音平台免費觀賞序號,未料友人只收到電子體溫計一只。外加自殺防治關懷手冊眾人見狀,紛紛表示要寄零食補償,「別把我餵成小豬啊」,友人求饒。並不是每位被隔離的民眾都有堅強的「應援團」,足以應付14天內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桃園就有兩位居家檢疫民眾,隔離第二天失聯,第四天燒炭輕生。對第一線防疫人員來說,如此憾事造成的衝擊,不知是外出趴趴走的多少倍!而今,雖沒人能回答,兩位不幸身亡者在生命最後時光,是不是翻閱過防疫包內的關懷手冊?有沒有發出任何求救訊號?但為了仍在隔離的數萬民眾,以及在這場疫病中將失去健康、工作、財富、甚至所愛之人,或是無端被歧視、排斥的人們,你我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還能做些什麼?首先是關照自己。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的安心防疫PEACE五部曲,我們可以:P ( Be patient ):耐心因應外在事物,篩選重要訊息。控制每天接收訊息時間,避免大腦超載。E ( Enhance your safety ):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感。像是定期打掃消毒環境、準備食物、做運動,自我肯定、鼓勵,增進身心安全感。A ( Accept your emotion ):覺察自己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情緒。C ( Change your behavior ):調適壓力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每日安排一段時間走出戶外,或留幾分鐘進行冥想或書寫,自我觀照。E ( Engage in your life ):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活用PEACE,也能讓同住的長輩及兒童受益。像是耐心聆聽長輩對防疫措施的感想,協助他們準備口罩,可以達到接納情緒、提升自我控制與安全感的效果。又如陪孩子從日常生活挖掘新趣味,像是從舊書找新話題、改變舊遊戲的規則,既能維持正常作息,亦能增進親子感情。最後則是熟記「1問2應3轉介」口訣,隨時關注身邊親友,傾聽他們的困擾與心聲,適時予以回應及陪伴,必要時轉介心理衛生專業,將大大降低防疫期間再次發生自殺憾事的機會。儘管疫情一時看不到盡頭,我依舊相信卡繆所言,「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致於吞噬人心」。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未知與病毒 從三位賢達之思想來調適身心
新冠肺炎日益猖獗,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然而大規模傳染病自古恆有,不妨審視三位賢達如何看待疫情,以古鑑今,藉此調適身心、沉澱情緒。第一位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尤以四大悲劇膾炙人口。他所處的時代黑死病肆虐、瘟疫橫行,甚至表演劇場被迫關閉;但在如此煎熬環境裡,他的作品並無充斥瘟疫情節。生性浪漫的他認為:即使日子這般灰暗,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泰然以待,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如今眾生面臨疫情,權貴庶民不分高低,罹患機率類似,報導中的確診人數統計,好似冰冷數字。但是在莎翁劇中,每個角色離世原因各異,或遭枕頭悶死(奧賽羅),或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卻無人死於無情瘟疫。兩相對照,瘟疫死亡驟然且大量,死者無甚差等,顯得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呈現強烈對比。莎翁為凸顯人性尊嚴,乃選擇以多樣方式,讓劇中人與世界告別,從容交代遺言,過程莊嚴肅穆,顯現莎翁對人的尊重。第二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他閱讀諸多疫情史料典籍,感觸良多。他認為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那樣單薄和脆弱,縱然不是瘟疫而逝,也必然死於其他意外事故。在他眼中,人不過是自然界的玩物罷了,因此人生在世,應抱持隨時會消逝的態度。卡繆主張生命荒誕的這種說法,印證新冠肺炎的悄無聲息,讓人猝不及防,充滿宿命論色彩。但如仔細推敲,卡繆仍不乏積極處世心態。他於二戰後出版《瘟疫》一書,主角Rieux醫生一周問診數百位患者,但從不自詡為英雄,只是盡一己之力,強調抵禦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抱持「正直感」。由於想的正確,醫生在絕望中奮力尋覓新生,展現出人性溫暖的光輝。書末提及歡樂總是短暫,因潛藏病毒隨時會再度爆發,準確言中今日的悲慘疫情。儘管如此,我們仍可效仿卡繆態度,每人盡自己本分,以正直對抗疫情,足矣。第三位是現代科學家的理性之聲:美國太空人Kelly自二○一五年起,四次從事升空任務,並於第四次在國際太空站停留近一年,探索宇宙奧秘。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漫長時光中,他學會靜心自處,如何與自己對話,不會因為孤獨而恐慌焦躁,反而精神飽滿,自得其樂。並且享受太空攝影,出版infinite wonder攝影集,禮讚地球之美。他有機會從太空反思人類與地球,自有其獨特的視角。目前大家居家隔離,Kelly乃分享經驗與建議。首先是依照行程表,按部就班完成每項工作,在該做事的時刻,好好完成進度;而休息空檔,走出艙門散步放鬆。雖然疫情擴散,如保持安全就近走動,絕對有益身心。嗜好也很重要,他帶了些實體書進入太空船,沉醉紙本中無所干擾,也嘗試樂器或美術。此外他寫日記、透過社交平台和親朋摯友聯繫,終能順利返航。綜觀歷史軌跡,生命自有定數,疾病災禍亦屬平常。我們直面未知與病毒時,毋須驚慌,保持平穩心境,但求盡力而為。疫情之後,我們會對生與活,有更深徹悟。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應元:買賣口罩引進市場力量
口罩實名制「十四天買九片」上路,不少民眾希望增加第十片口罩應付工作、上學所需。環保署前署長李應元具公共衛生及醫療經濟學背景,他指出,並非人人需要十四天十片口罩,而口罩配給量已達民生最低需求,可考量釋出少許口罩到自由市場,再透過購買限制、以價制量等,讓真正需要第十片口罩的人購買。繼蔡英文總統宣布捐贈一千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國家,外交部日前啟動六百萬片口罩外交。李應元說,「整棟樓住戶都生病,只有你自己健康也不會舒服」,流行病的公共性特別強,即使台灣控制疫情,但其他國家發病,全球人流、物流、金流都卡住。適量捐贈 對台灣與全球都好他認為,雖然捐贈口罩引發少數批評,但台灣疫情狀況穩定,只要口罩供應以國內民眾為主,適量捐贈對台灣跟全球都是好事。李應元表示,除了官方捐贈口罩以外,義大利籍神父呂若瑟募款到一點五億元台幣,還有八十三歲何姓賣菜婦人捐出八百元跟八個口罩,顯示台灣社會充滿慈善力量,這些力量一定要預為安排引導,政府可透過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醫界聯盟、醫師團體等協助匯聚,才不會白費。以價制量 適度開放自由買賣李應元表示,從民眾主動捐贈口罩可看出,有些人需求並不大,如鄉村環境通風、民眾不常搭捷運或公車,現在還允許寄口罩出國,代表十四天九片已符合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但民眾跟「第十片口罩」還有多少距離?李應元說,總有人需要第十片口罩,或臨時出門沒帶有急用,既然政府已照顧到口罩基本供應,現在可考慮適時引進市場力量,例如開放十分之一的口罩到超商、藥局自由買賣,訂較高價格「以價制量」,並限定單次購買數量。透過社區 關懷檢疫、隔離者李應元指出,早期徵收糧食制度下,農民須將米繳交到農會,確保公糧不缺,剩下的才可運到民間買賣,農民為了賺錢,會努力種更多米。以口罩而言,業者若只要繳交規定徵收的數量,多出來的口罩可自行買賣,將能鼓勵業者製造更多口罩。立委陳超明曾提議社區自製口罩但被罵翻,李應元為他抱屈,自製布口罩也有防噴口沫功效,更重要是社區製作口罩將發揮關懷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史無前例,在此當頭不只關心病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民眾及其家人都承受很大壓力,全球經濟崩潰更可能產生更多弱勢族群,若能透過社區關懷給予支持,社會才能團結走過危機。李應元也說,疫情導致人類活動減少,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降低,甚至可達到二○二○年減碳百分之二的目標,連帶空氣汙染也有所改善,紅害天數變少,很多方面往好的方向走,人類可透過此次大事件,反思「減法生活」的必要性。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確診者成破口? 陳時中:若具高傳染力早爆發
對抗新冠肺炎如馬拉松式抗戰,我經歷二波攻擊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將著重在居家檢疫、隔離者,其中無症狀感染者備受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般確診者在最初感染、發病前後病毒量較高,而無症狀感染者若具高度傳染力,現在就會爆發大規模社區群聚。我國無症狀感染者目前多在確診案例匡列接觸者時被發現,如台師大確診案例的室友,以及昨天新增案例三八二,也因為他是案三七八的丈夫,因而採檢才被發現,兩人至今皆未出現症狀。目前我國所有的確診案例中,有廿一例為無症狀確診者,占百分之五點四。陳時中表示,各國面對無症狀感染者,最擔憂是否具高度傳染力,全球也正在積極探討,若能更瞭解無症狀感染者,防治策略就能更周全。但陳時中也說,我目前防疫表現算是成功,疫情延燒至今快三個月,若無症狀確診者具高度傳染性,社區群聚早就爆發,但目前尚未看到此跡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目前研究,無症狀確診者與出現症狀者相比,傳染力遠低於發病者,至少「打五折」。我國目前無症狀確診者,多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時被發現,這些患者與外界隔離十四天,降低傳播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國人不用太擔心無症狀的確診者,我國目前採檢四萬三千多件,其中至少半數以上是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但確診比率僅有百分之一點多,無症狀確診者的比率更低。黃玉成表示,現在最怕的是同時出現多起追不到感染源的社區感染,我國目前有四起未結案的社區感染,但仍屬「散發」型案例。他也說,防疫到了此時,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衛生清潔,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傳播的可能性。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傳染力會打五折 將關注21例無症狀患者傳染力
台師大出現二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成為我國第一所全面停課的大專院校,被傳染的室友案380,為無症狀患者,今天新增案例案382也為無症狀患者;截至目前為止總計有21例無症狀感染者,中央流行疫情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最擔憂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高度傳染力,目前台灣防疫仍算成功,才未爆發社區群聚。陳時中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中,最擔憂是否具有高度傳染力,目前已知患者出現症狀前後的病毒量比較高,不過,現在全世界都在探討這個問題,若是能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狀況知道得愈清楚,對防治策略就能愈能完全。陳時中表示,目前我們也會針對通報定義隨時調整,不過目前台灣的防疫應該是成功的,不然疫情延燒至今快三個月,無症狀若具有高度傳染性,社區群聚早就爆發,指揮中心會持續關注此議題,訂定更好的防疫措施。不過,近期有許多居家檢疫或是居家隔離者,後續出現無症狀陽性患者,是否會在解除隔離之前雙重確認,降低無症狀感染者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力低,通常會打個五折以下。經過這麼多天居家隔離或檢疫,根據研究會降低傳染風險。
-
2020-04-0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線上料理懶人包/在家上班、居家隔離自己煮!米其林廚師不藏私食譜公開
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目前在家上班及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數已逾數百萬人。但抗疫期間外食不安全,也不能老是叫外送,自己煮才是最好的方法。而在家煮如何煮出跟外食一樣美味的好吃料理?最近就有米其林評審員以及大廚們在官方IG「Michelin Guide Instagram」以 #michelinguideathome 分享他們最愛的家常食譜,包括法國二星餐廳、英國三星餐廳的幾位大廚、以及一些匿名米其林評審員等,都大方奉上他們的美味食譜,直白易懂、步驟清楚易學,不妨在家動手試試。此外網路上還有其他許多免費的料理影音及食譜網站、APP,都可以讓你在家煮出美味餐點。免費線上料理及食譜教學米其林餐廳大廚們的免費線上料理教室【網址】官方IG:Michelin Guide InstagramKitchen Stories來自德國的料理影片App,有提供(簡體)中文介面,但食材用語稍有不同需注意。【網址】下載連結:.Android/.iOS詹姆士姆士流官方專屬頻道台灣知名廚師。>>【網址】阿基師「型男大主廚」台灣知名廚師。>>【網址】MASAの料理ABC日本宅男廚師,之前在日本的法國料理餐廳當廚師。>>【網址】Wecook123 料理123有幾位是《型男大主廚》的客座廚師,用輕鬆有趣的方式教你做菜。>>【網址】iCook愛料理【網址】https://icook.tw/楊桃美食網【網址】https://www.ytower.com.tw/recipe/Cookpad 食譜筆記【網址】https://cookpad.com/tw台灣好食材【網址】https://www.fooding.com.tw/video-list.php?select_class=22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與科技公司推「疫止神通」 雙向簡訊通報
為掌握「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和科技公司合作居家檢疫LINE Bot「疫止神通」,並在4月3日正式上線。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為同時掌握「居家檢疫者」與「居家隔離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也施行「雙向簡訊」通報機制。龐一鳴說,居家檢疫的民眾,可以在接獲簡訊通知時,點選連結將「疫止神通」帳號加入好友,並於輸入相關認證資訊後完成驗證,每日進行自主健康通報,並取得防疫相關協助資訊。截至4月7日,已有9843位民眾透過此系統主動回報個人健康狀況龐一鳴表示,之前有些民眾居家檢疫結束前提早「出關」,透過這個工具可以解決此類問題;並表示,透過「疫止神通」的運作,可以輔助第一線民政人員的關懷作業,但不會完全取代民政人員的親自關懷,即使無症狀的民眾,還是會不定時的收到關懷慰問。目前系統除了提供自主健康通報及防疫相關協助資訊外,也會在第13天、第14天及解除居家檢疫當天發送相關注意事項,提醒民眾仍需自主健康管理7天。該帳號也規劃加入LINE Music、LINE TV等免費服務,讓民眾在居家檢疫期間也可以獲得多元的紓壓消遣管道。除了LINE Bot,指揮中心也自4月5日起,每日定時針對發送雙向簡訊給「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的民眾,可以透過簡訊回報自己的健康狀況。不論是簡訊與LINE Bot的自主健康通報內容,都會整合到「防疫追蹤系統」中,供第一線關懷人員掌握及瞭解。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延遲接種常規疫苗 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至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節,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在接種一劑後,即可獲得高達九成保護力。接種率下降第二名則為A肝疫苗的接種,下降了7%,完成率從83%降至76%;下降第三名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了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接種率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取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0-04-0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恐慌症候群? 疫情延燒民眾擔心感染緊張求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內確診案例不斷增加,疫情延燒,媒體天天報導疫情新聞,最近有民眾向衛福部朴子醫院身心科醫師張凱棠求助,指稱工作忙壓力大,每天接收大量疫情訊息,擔心感染,公共場合擔心迎面而來民眾可能帶病毒,產生失眠、易生氣、缺乏耐心,甚至出現吸不到氣、心悸、冒汗、手腳麻木等恐慌症狀。張凱棠說,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大多來自境外,不需過度恐慌,過多疫情資訊,造成不必要採購與緊張情緒,結果產生囤積民生物資,搶購口罩、酒精情形。為減少不必要恐慌,對疫情動態,不要反覆大量查看,尤其對未查證資訊更應小心看待,有需要時可查詢疾病管制署或衛福部官方網站相關資訊,獲得正確資訊,建議民眾保持情緒穩定,按照政府提供防疫方法。 張凱棠建議民眾,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法減緩焦慮症狀,腹式呼吸法主要是以緩慢且深長的呼吸方式,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達到放鬆效果,將注意力從壓力環境轉移開,專注自己呼吸,這種呼吸法可幫助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另正念減壓方式也受歡迎。對居家隔離或檢疫民眾,張凱棠建議替自己計畫時間表,保持規律生活,做平時沒機會做的事,如看書、看電影、整理家居環境,不要因為隔離中斷社交生活,可利用電話、通訊軟體與親友聯絡,規律生活、親友支持,保持愉快心情,度過隔離期間。朴子醫院心理師推薦參考「法鼓八式動禪系列的APP」,在家下載觀看,以動禪方式享受身心放鬆感覺,在家練習正念減壓方法。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手機定位漏洞多 隔離監控難落實
電子圍籬監控隔離者,能保萬無一失?針對居家檢疫隔離人員,電子圍籬系統雖能智慧監控手機位置,但少了身分辨識這個關鍵步驟,不能防止隔離者擅自外出,甚至找人代接衛生所查勤電話。另外,衛生所配發的防疫手機具備智慧功能,卻沒利用到指紋、瞳孔辨識,在隔離者身分核實上容易有疏漏。電子圍籬誤報頻傳居家檢疫、隔離民眾日漸增多,政府透過手機確保檢疫對象不會違規趴趴走,但近期卻頻傳手機定位錯誤回報,致使警力疲於奔命。從事科技業的賴小姐剛從土耳其出差返台,居家檢疫期間誤報狀況層出不窮,還曾發生1天誤報5次,她建議改用家中電話、輸入手機密碼,拍照回傳確認等方式,避免消耗無謂人力。電信業者表示,目前系統是用手機和基地台的距離定位,在家中不同位置,就會去抓不同基地台,本身就有誤差,數百公尺內都是正常。其實這種定位技術只是輔助,系統每 10分鐘定位1次,連續2次偵測到不在範圍內就會通報。電子圍籬系統是藉由手機訊號與鄰近基地台的位置進行三角測量,掌握居家隔離個人的位置。行政院資安處處長簡宏偉表示,「只有大約1%的警報是假警報。」不精確的位置參數是因為手機位於農村或高層建築物中,信號接收點參差不齊。辨識科技未利用如果隔離者帶防疫手機出門,電子圍籬應該能抓到,這與1%的誤報率是兩回事。但據親身經歷隔離者的觀察,衛生局人員上門辦理隔離手續後,大約進行1天1~2次的致電確認,如果有心人想鑽居家隔離的漏洞,找人代接衛生所查勤電話,或者在通過電話後的空檔外出,現行制度其實難以確實防範。開始隔離時有核實身分的手續,如果防疫手機都具備智慧功能,其實可以當場輸入隔離者指紋、瞳孔資料,隔離者必須本人用身分辨識開機,這樣就能確保不假冒身分。否則,主管單位若無聲紋或面部辨識系統,僅憑通電話未必能確認隔離者本人是否在家,若有指紋、瞳孔等辨識功能,就能在有疑義時即時要求身分再識別。坦白說,全台的居家檢疫、隔離要落實,最主要還是靠民眾的自律。若要不侵犯人權,又能有效管控隔離者,恐怕要提升辨識科技層次,才能超前部署。中國大陸的「健康碼」雖可有效管理群眾,但有人認為形同移動監獄、電子腳鐐,有侵犯人權的疑慮。(photo by Piqsels)【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害慘寶寶常規疫苗 新冠肺炎造成這疫苗接種率降近一成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而延遲接種,依據疾管署4月初的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MMR疫苗。其中,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至疫情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提醒接種一劑後可獲高達九成保護力。下降第二高為A肝疫苗接種率下降7%,接種完成率從83%降至76%,第三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龍應台:疫情對全球影響 比二戰還嚴重
作家龍應台自2017年搬回屏東潮州照顧母親,就遠離城市,鮮少參加公開活動,她笑說猶如長期「居家隔離」。由於這種生活型態,獨處對她早就是生活常態而非需要學習之事;這回新冠肺炎疫情讓她的獨處「更純粹」,卻也同時關注如何在獨處時,也以個人之力支撐周遭社會。龍應台說,她一直覺得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應思考生活方式和時間使用是否需要整理,「時間就是生命」,早在10年前就想,時間應該用在最重要的人和事,也因此返鄉。但許多人平時並無機會審視自己生活方式,這回疫情大幅增加居家獨處時間,正是「整理生命好時機」。「這是老天給你時機,創造新的生活方式。」龍應台說,不少爸爸下班後,常只有跟孩子簡短招呼,這次疫情正可讓家人創造新的互動,例如若已10年沒跟家人下棋,不妨重啟這生活方式,或教孩子怎麼下棋。「家庭是人們這輩子最雋永的生命泉源,若能因疫情發展出新的互動,是天賜良機。」她和分別居住在倫敦及維也納的兩個兒子,原本是一周視訊聊天一次,現在改成每天都會短短視訊問好,互動更親密。和一位好友,原本每月都會固定見面深談,現在也改成每月視訊聊天,意外發現效果很好,「好像就在一起」。此外,龍應台也與分散在台灣、美國的「姊妹淘」們,約好每兩周一次「video coffee time」,大家都可看到彼此,像現實相聚般笑鬧成一片。「獨處若覺得悶,就要為生活找點幽默感。」在這樣的獨處中,龍應台同時關心國家與世界大事。她表示,2020年會是改變世界的年分,「以後大家會說2020前、2020後」。對她個人來說,這固然是整理自己、調整生活方式的時刻,但這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只能用二戰或甚至超過二戰來形容。她建議,考量疫情對失業率、經濟打擊的嚴重性,大家可以試著在各自的能力範圍來維持街坊店面的運作,比如她就持續向街坊小店買東西,甚至預付金額。像她在維也納的兒子菲利浦,鎮上人們都早早在街坊店面儲值,再透過串連這些小店的App網購,志工再把網購物品送到買家門口。龍應台說,大家也會擔心若小店倒了怎麼辦,但這就像衡量一座天平,一端是個人利益損失,一端是小鎮生機風貌,考量哪邊更重要,就會做下去。龍應台也觀察,這回疫情對許多公司是提升數位化的機會,「這也是天賜良機」。她說,她兩年半前返鄉後,就都用視訊方式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開會,以科技方式處理各式事宜,發現更有效率;現在疫情影響,過去沒數位化的公司等於被迫要進展,也是開展新機會。「這次疫情對個人是整理生命好時機,對公司是提供數位化好時機,對街坊鄰居也是付出的好時機。」近年鮮少受訪的龍應台,為此也點頭受訪,還是首次用視訊受訪,她說:「媒體也辛苦了」。訪問中,還可聽見龍應台的愛貓叫聲、周遭鳥兒啁啾,充分感受她獨處生活的自在愜意。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明後疫情若沒守住 黃偉哲:最極致禁足取消五一連假
針對清明連假台南市多處景點被發布國家警報,台南市長黃偉哲今天表示,防疫有輕重緩急,夜市菜市和賣場比起戶外景點更加嚴峻,以某一處景點一天來客量3500人,範圍是幾百公頃,但夜市晚上6點到10點短短幾小時來客量就逾5000人,但夜市只有幾百坪攤販密集,國家警報卻只針對景點,雖是尊重,但地方會加碼超前部署。黃偉哲也對公務員和老師喊話,若清明連假有到人潮密集的地方 ,呼應陳時中部長,請他們幫忙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在工作或在家裡全程戴口罩,並避免往人潮擁擠的地方去,比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比較柔性,但還是要苦口婆心勸導,由公務人員和老師做起,做好這一波防疫工作,疫情來勢汹汹,防疫工作也要更加落實和確實。黃偉哲說,下一波超前部署要看疫情發展及和中央的互動,最壞情況是如果 4月10日境內案例越來越多,顯示前一波連假真的造成感染,下一步的超前部署就要禁足,五一連假可能就要取消,避免人潮聚集,還有夜市、市場就要管制人流,只能限制多少人未來這一步沒有做好,下一步就更嚴格,最後極致就是封城,大家都待在家裡都不要出門,不要走到那一天就是現階段就要做好。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多輕症? 專家:家人確診或被匡列 兒童都應採檢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373例新冠肺炎個案中,有五名12歲以下兒童確診,其中四名發燒,一人無症狀。昨日傳出染疫祖父母傳給孫,孫又到校上課使幼兒園全面停課,幼兒園感染情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國內外實證資料顯示,幼兒感染後的症狀相對輕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也表示,台灣經驗與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相符合,比起成年人來說,兒童重症少、症狀較輕微,較無症狀情況下,其病毒傳染力相對低。不過有醫師認為,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殺滅病毒;免疫反應提高時,可能回過頭攻擊自身、造成外顯症狀,免疫反應越強,外顯症狀就越嚴重。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因此遇到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相對不激烈,外顯症狀就看似輕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間的傳染力與成人一樣,同樣會透過飛沫、手摸到病毒再吃進嘴巴而受到感染,但卻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被忽視,因此建議,「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就目前國際間臨床上個案來說,新冠肺炎在兒童的症狀的確較為輕微、甚至有無症狀個案。如日前國際期刊對香港、深圳都曾出現家庭群聚的研究個案中,其中一家七口(五大兩小)的深圳家庭,由武漢出遊返回深圳後,五個大人都確診外,10歲的小朋友雖確診,但卻幾乎無症狀,是共同採檢而確診,另外一名八歲小朋友則未受感染。不過黃玉成也說,其實不只新冠肺炎,像是之前的SARS、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兒童比大人症狀要輕微。兒童確診較為輕微、或幾乎無症狀,他認為可能與其免疫力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潛在風險,因此他建議若有家人確診或被匡列者,家內的兒童有無症狀都應採檢,避免疫情傳播。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