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孤獨感
共找到
101
筆 文章
-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養毛小孩忘憂 長輩付出愛也得到愛
「媽,我今天提早下班,要不要出門去逛逛?我去接妳。」關爸爸年初過世後,唯一的女兒善思也已出嫁。善思發覺母親獨居在老家,整日足不出戶,心情也悶悶不樂。善思抓住空檔時間,想去探望母親。「啊,那個,我不在家。」電話那頭的關媽媽,小小聲地回應。「什麼?妳在哪裡啊?」善思沒想到母親竟然自行出門了。自從父親過世後,這種情況幾乎沒發生過,讓善思有點小小的激動。「我帶皮皮出來散步啊,我們在便利商店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善思在心中大叫,皮皮真的太棒了!那是一隻擁有純白毛色的小小犬。善思的朋友建議她,替媽媽找隻寵物,增添生活的趣味。她想起年幼時家中也曾養過寵物犬,媽媽對於養狗經驗不錯,在她的鼓吹下,老媽領養了皮皮。「哦哦,好ㄟ,我知道那裡,那我也過去,馬上到。」善思掛掉電話,想著要給皮皮買台推車,這樣老媽就能推著小狗,四處逛逛了。動物陪伴 健腦也化解焦慮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友善的動物陪伴下,可以降低人內心的緊張與焦慮。純粹的情感,讓人比較不寂寞。根據研究,養寵物有以下優點:1.增進身體健康養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比不養狗的人還低,尤其是養大型犬類,推論養大型寵物由於要出門遛狗,活動量較多。2.促進大腦功能照顧寵物的過程,就是腦部認知功能的訓練,需要記住步驟、時間,並且親自動手做。寵物帶來的互動,可以給予長輩即時回饋。3.抗憂鬱憂鬱症的治療中,讓寵物介入可增加治療成效。撫摸寵物帶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學者發現人們在與寵物講話時,心跳較為和緩。4.抗孤獨原本互不相識的路人,聊起狗狗經,立刻拉近彼此距離。獨居長者,平日生活有寵物陪伴,甚至晚上有寵物陪伴入眠,也可以減少孤獨感。事先評估 體力認知都需要雖然養寵物好處多,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認養寵物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安全性的評估長輩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過去有許多前例,都是為了追趕精力旺盛的寵物,長輩因此跌倒。體力較差或是身形瘦小的長輩,不建議飼養大型犬,可考慮小型犬或貓咪。2.長輩的認知功能是否適合飼養寵物長輩若是飼養方式的判斷失當,或是反應能力不佳,可能會被寵物咬傷。例如即使是已被豢養許久的寵物,還是保有某種程度的野性,倘若餵食又突然伸手靠近,可能會激起寵物攻擊性。3.長輩是否有其他不適宜飼養寵物的疾病例如對寵物的毛髮過敏,或是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在飼養寵物前,先檢查過敏原再做決定。4.要考慮後援部隊別把寵物的照顧責任全丟給長輩。要想想,倘若老人家生病,寵物有沒有人能接手幫忙。漸進飼養 讓長輩慢慢習慣許多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漸進式」飼養法。讓原本沒有養寵物習慣的長輩,漸漸地認為家中有寵物。可由子女或孫子女,透過領養狗狗或是貓咪,帶回家中給長輩,等寵物被當作家中的一分子後,再鼓勵長輩接手飼養。接手前,也要了解長輩的個性及好惡。有些人非常懼怕寵物,或是不願意面對寵物帶來的生離死別。自認為對他們好,說不定反而造成他們的負擔。養寵物比較適合常常「窩」在家的長輩,因為有個能驅使他們走出去,強身健體的理由,並增強心理的慰藉,但若沒辦法配合,也不要勉強。找尋最合適長輩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王奶奶一個人住,且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為方便就近照顧,便將她接到新竹一起住。由於兒子與媳婦白天都要工作,孫子也去學校上課,王奶奶總是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也沒什麼事可做,不像在老家時可以去左鄰右舍串門子聊天。一個月前王奶奶突然感覺身體微恙,除失眠外,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甚至開始出現「自己沒有用」、「等死就好」等負面想法,兒子趕緊帶她到身心科求助,才發現王奶奶罹患了老年憂鬱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主要是主觀感覺,長輩隨著年齡增長,在社會上角色改變,從生產者變成被照顧者,因沒有工作與社會沒有連結,此時又缺乏關愛,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孤獨感,開始懷疑生存價值。周伯翰說,尤其是在都市居住的長輩特別容易發生「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以新竹地區來說,就有3到4成的長輩,告知子女身體不舒服,請子女協助就醫,但卻找不出身體病痛原因,最後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詢問過生活模式後,發現與上述的案例非常相似,包括離開原本熟悉的居住環境、沒有生活重心等。而長輩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時,可能會想引起子女注意、獲得關心,頻繁稱身體不舒服,久了子女也會疲乏照顧,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甚至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會消極治療,抱持「反正活著也沒價值」的負面想法,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復原速度。周伯翰表示,治療方面除了先用藥物改善失眠等症狀,最主要的還是要從生活環境,提升長輩個人價值感,子女可安排簡單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也鼓勵長輩回想年輕時有什麼興趣,追求第二人生。長輩也可多參加社區、長照機構的活動,多交朋友,或是當志工、義工,回饋感與自我成就感高,若是有些長輩個性較內向,不善社交活動,周伯翰建議可以種種花草,最重要的是要讓長輩找到生活重心,而周末子女也可帶全家人出遊,但要注意出遊地點千萬不要只選擇年輕人、小孩子想去的地方,要考量長輩的體力及喜好,才能讓長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更多關於「共老」精選專輯↘↘↘】。「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紓壓五字訣 正能量防疫
新冠病毒傳染遍及全球。社交活動、休閒娛樂、交通運輸、上班上課等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幾乎所有人一輩子生活都未曾經歷如此廣泛的壓力。面對疫情蔓延,人們出現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在所難免的,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心理調適是相當重要的。防疫應該從「心」做起,尤其面對疫情壓力,建議可以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Steven Hobfoll等人提出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來紓解壓力:一、安:促進安全面對新型態的傳染疾病,建議可適度蒐集新型冠狀病毒的知識及疫情資訊,增進了解。但須留意訊息的正確性,亦不要過度關切,以免引發更多恐懼及不安感。二、靜:促進平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有不安及失控感,除了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可能出現失眠、頭痛、胃痛等身心症狀,為了平衡身心狀態,應盡可能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有助平定心情。三、能:促進效能對於未知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有失控感,此時應該要增加自我效能感。例如,近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分享自製餐點的文章,就是一種重拾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四、繫:促進聯繫隨確診人數增加,人們逐漸減少外出及參與聚會,然而仍可以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互相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彼此支持、鼓勵,藉此減少孤獨感。五、望:灌輸希望當防護工作均適當執行,且配合政府防疫相關政策外,也要多強化正向心理,時時灌注希望感。可常常告訴自己疫情將會逐漸減緩,抱持「全民合作,戰勝疫情」的正向能量,可有助提升面對疫情的韌性。
-
2020-04-26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長者居家隔離怎麼辦?
一場新冠肺炎大流行,攪得全世界的生活節奏全亂了。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因維持社交距離的規範,公共空間戴口罩的規定以及勸導減少出遊的宣傳,大家因而減少外出機會,也造成百業蕭條,很多老店因此結束營業。雖然我們並未如其他疫情嚴重國家頒布「封城」禁令,但這樣的氛圍,還是壓抑了大家出門的衝動。年輕人宅在家只要有網路,無論是要追劇、購物或網路訂餐都不成問題,上FB或用LINE聊天,總可以找到情緒出口。但是,對於獨居高齡者或居住在長照機構的長者而言,若疫情持續蔓延,因為親人探視的機會變少了,在與人減少互動的狀況下,可能會對其身心產生不良影響。高齡者因免疫力較弱,本就是染疫高危險群,加上許多高齡者有慢性病,一旦染疫則致死率高出許多。高齡長者若鎮日宅在家,運動量減少,也有身體機能退化、肌肉流失的隱憂。另外,很多長者被要求待在家中,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離群索居的結果,不僅發生問題時無人知曉,也有可能造成認知功能的進一步退化。這些可能都是在我們防疫的過程中,很容易輕忽的狀況。不過隨著銀髮產業的發展,針對高齡者居家自我隔離,其實已有一些產品及服務可以預防或避免上述問題進一步惡化。以隔離期間的備餐而言,若擔心外送餐食不合口味、不營養或不方便牙口不好的長者進食,樂齡網最近引進一系列日本進口的介護餐食即食包。針對吞嚥及咀嚼能力退化的長者,該食品以光滑的慕斯形狀呈現,同時保留了食物原始的外觀顏色和味道,長者用舌頭即可壓碎食物、方便進食。不僅口感極佳、營養也兼顧,而且採便攜式容器包裝,常溫即可食用,最近因為疫情關係,才剛上市就熱銷。另外,為防止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缺乏運動而退化,目前有很多居家運動用品推出,只是這些用品大部分是為年輕人而設計,沒有考量到長輩的體能狀況,不一定適合長者居家使用。推薦大家去找一些手足運動的健身車,體積不大、可放在客廳,長輩在家看電視時即可採踏運動,像在踩腳踏車一樣,可設定不同的速度。若長者剛開始腳沒什麼力,也可開啟被動模式,讓踏板自動帶動腳的活動,達到運動效果。若擔心長輩一個人在家危險,市面上也有智慧居家照護的套組,可透過科技偵測長者在家的狀況,並且可以看到影像,與長者雙向溝通。當長輩感到身體不適或需要援助時,可主動按下求救按鈕,相關人員會馬上在手機裡收到推播通知,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進階版還可整合用藥提醒、跌倒偵測等功能,雖然家人不在身邊,也能適時給長者關懷。最後,考慮到長者心理的孤獨感如何排解,除了家人要經常電話或視訊探視外,亦希望社區可以扮演一定的關懷角色,定期問安,甚或代買物品,讓長輩仍能與社區產生連結。不過,總有長輩必需獨處的時光,有些長輩有寵物陪伴,若沒有養寵物,現在日本也有療癒系玩具,如電子寵物或電子孫子等,輕撫玩具的不同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此類電子寵物不用洗澡、處理大小便或餵食,卻能達到與真實寵物一樣的心理撫慰效果。台灣在此次防疫作戰中已成功防堵病毒在社區擴散,不過接下來可能更要超前部署疫後的復原工作。而這工作不應只是側重經濟上或失業人口的復職,更要考慮到長者身心的修復工作,支持他們盡速回復到原來的生活品質,而不會成為疫後的負擔,如此防疫工作才算真的圓滿。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長照禁探令加深老人孤獨感?視訊電話多管齊下防範
三月底,桃園市一家長照機構護理師確診新冠肺炎,各縣市提高警戒,紛紛下令護理之家、養護中心等住宿型長照機構,四月底前禁止家屬探視,改以視訊或電話聯繫。疫情嚴峻的當下,防疫為先,且老人屬於高風險群族,這些都是風險控管的一環,但是如何讓老人不因跟親友見面被受限,孤獨感引發心理健康危機,也值得重視。台北市私立愛愛院護理長高麗閑表示,現在鼓勵用視訊的方式,解決雙方思念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浮現,像是院內的陳太太,雖然能靠視訊與兒女互動,但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例如想要新的衣服,只能靠社工來跟外界聯繫,內部生活雖然如常,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護理師跟社工,以及家屬多方重視。預防長者因為減少與親人面對面的親密相處,而產生的孤寂感,愛愛院規畫每天固定的活動時間,不管是戶外簡易運動,還是老人家的自由聚會,皆是透過一些陪伴降低阿公阿嬤的孤獨。但是讓長者走出房間活動,也得「分艙分流」,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照協會理事長施定宏表示,如果能把原本200多人的群體,依老人家居住的樓層分為約20人一單位的活動,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
2020-04-1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亞太高齡線上論壇開講 新北防疫經驗受國際肯定
新北市衛生局昨〈8〉日受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邀請,參與亞太地區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會議主題為Covid-19對亞太地區高齡長照部門之影響。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擔任第一場論壇主講人,以台灣社區照顧防疫策略進行線上專題報告,與來自亞太地區50位政府代表、銀髮產業、學者專家一同分享新北的防疫經驗,成功完成防疫外交,獲得與會專家肯定。陳潤秋以新北防疫6P新策略為主軸,從超前佈署(Proact)、策略規劃(Plan)、防疫整備(Prepare)、保護市民(Protect)、整合創新(Package)到防疫演練(Pratice),有策略、有系統、有節奏的防疫新思維,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特別對於侯友宜市長以長者健康安全優先、超前部署的行動力、第一時間提供高齡長照設施防疫物資、臨場感十足的大規模社區防疫演習與各項創新作為印象深刻。陳潤秋分享新北市對高齡長輩在防疫上的核心價值「保護,而非隔離」,盡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社區自主生活,透過多元形式的社會參與,如戶外動健康、透過有線電視提供教育方案等,針對弱視獨居的長輩,更是主動出擊,從送餐、電話問安、代購物品等,讓長者也能保有生活品質、不被孤立。這些措施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支持社區生活的長輩。會議中,許多國家皆提及失智者在社區隔離情境下所面臨的照顧困境,同時也正在思考該如何提供更妥適的協助,疫情嚴峻帶給高齡長者的衝擊,多數專家指向遠距服務與科技應用的挑戰、高齡者社會孤立的問題。當高齡長照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或在社區舉行時,年長者要轉換使用遠距服務,但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能力。新北市嘗試以有線電視提供長者運動等課程,因為長者十分熟悉使用電視遙控器而非智慧型手機。此外,會議也討論,當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時,長者容易有孤獨感,因此相關單位也開始提供電話關懷,在特定情況下,讓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提供緊急協助。本次線上會議主辦單位、多次造訪台灣的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創辦人Janice Chia表示,連續兩年邀請新北市於亞太高齡長照創新高峰會分享新北高齡長照政策,新北經驗已經和高齡創新劃上等號,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希望能向新北市取經。昨日專題演講後參與線上討論的專家,包括香港老年醫學專家許鷗思醫師、新加坡衛理公會福利服務社區長者關懷部門總監Jamie Phang博士、澳大利Rayman Health Care區域經理Eileen Kielty等人,還有來自澳洲、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超過50位進行線上國際交流。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 醫師:小心集體歇斯底里
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出現「集體歇斯底里」。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周伯翰建議對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蔓延 醫生提醒當心集體歇斯底里
自今年1月21日台灣首例新冠病毒確診案起,至今已超過一個月,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也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除了一般民眾,防疫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甚至病人本身也會承受重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防疫作戰中,心理健康常常被忽略,像是不眠不休連續加班製作口罩的工作人員、隨時處在緊繃待命狀態的防疫與醫護人員、承擔被歧視排擠與指責的病人等,導致全體社會因這波疫情產生很高的情緒張力。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biological disaster)」,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這次疫情為何會發生「口罩事件」,很可能就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導致群眾PTSD,而新冠肺炎讓社會大眾會回想起當時的恐怖情景,因而誘發的排隊搶口罩的群眾焦慮。周伯翰建議防疫工作人員應適時輪班及規律休息,定期監測人員的身心狀況;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適當給予防疫災人員的肯定;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2-19 橘世代.健康橘
另一半走了,被留下來的人怎麼辦?
當常伴身旁的另一半突然過世,相守一生的夫妻,終將面臨「誰先走?」「被留下來的人怎麼辦?」的課題。留下的一方會陷入震驚、不知所措甚至自責,身心靈都會出狀況。配偶過世,往往讓活著的一方哀痛欲絕,會想著不如跟對方一起走,尤其是中老年伴侶的風險更大。身心科醫師說,年紀較輕的人喪偶,心情調適能力較老年人好;年紀大者若不喜社交,又跟孩子不夠親近,喪偶的孤獨感更強烈,若外界沒有積極幫忙,常走不出悲傷,死亡比率更高。長輩喪偶後怕孩子或其他家人擔心,常常報喜不報憂,把自己的悲傷隱藏起來,長久下來會變成「慢性悲傷」。夢多睡不好,常常活在回憶中或心情低落,身體機能與免疫力也會漸漸下降,可能出現高血壓、心臟病或罹患憂鬱症,甚至有自殺意念。一般人以為配偶意外過世帶來的打擊比因慢性疾病過世還大,許多悲傷輔導學家提醒,長期臥病過世,照顧者承受的哀痛也不亞於配偶突然死亡,更要小心「慢性悲傷」。臨床醫師曾收治一名70多歲婦人,照顧中風的先生10多年,自我要求高,是個完美主義者。堅持不請外傭幫忙或送安養院,每天獨自將先生打理得乾淨體面,小孩學業工作也很傑出,頻獲外人稱讚。直到婦人的先生因肺炎感染過世,大家都認為該婦人解脫終於,可以好好享受人生,誇她「要好命了。」殊不知照顧先生是她10多年來的唯一生活目標,先生過世後卻頓失生活重心,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時時哭泣晚上也睡不好,來身心科求診拿安眠藥助眠,但後續追蹤婦人並未回診。一段時間後,婦人女兒也前來求診,娓娓道出「媽媽自殺了」。原來婦人完美主義的個性,悲傷情緒不輕易透露,待人客氣周到,又擔心打擾兒女生活,在兒女家住一住就離開,有時叨念著無聊、生活沒有意義,最後甚至覺得自己活著會造成兒女負擔,乾脆自我了斷。母親過世後,女兒深感自責,也患上憂鬱症。喪偶之痛必須靠時間療癒,但悲傷總有時,悲傷輔導學家說,心理狀況會影響生理狀態,過度悲傷憂鬱會造成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常常眼睛乾澀、心悸、口舌乾苦、頭暈頭痛、肩膀痠痛等狀況。若是發現喪偶的長輩常喊身體不適,怎麼看醫師都不會好,要特別留意可能是「慢性悲傷」導致的病痛。慢性悲傷症狀以下症狀超過半年,恐是慢性悲傷。1失眠焦慮、食欲不振。2個性變得退縮,不愛出門社交。3對所有事都不感興趣。4常常想到與過世的另一半生活點滴。5常發呆,莫名其妙流淚。6身體小毛病不斷,常喊這裡痛那裡痠。7強烈自責或罪惡感。【生命教育系列閱讀】。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