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孤獨感
共找到
100
筆 文章
-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社交處方箋 台博館將出參考書幫忙治失智
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是「參觀博物館」?你沒看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前年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辦「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醫院對失智患者開出的處方箋之一便是「上台博館」。台博館最近公告「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免費提供下載,預計半年後蒐集完各方建議修正後,將出版台灣首份「博物館處方箋」參考書。台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該手冊歸納「博物館處方箋」的實踐原則、國外案例討論;以及台博館推動的經驗,包括文物展示標準、活動範例與準則等,盼讓更多博物館成為治療失智、憂鬱等疾病的重要場所。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英、美、紐、加等國開始推動非醫療性的治療方式。英國衛生部二○一八年率先提出「社會處方箋」,醫生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開出藝術治療或音樂治療等處方。以台博館與北市聯醫合作的處方箋為例,醫師須先前往台博館完成參觀體驗,之後依個案需求開立處方箋,一人一張,處方內容包括參觀台博館或參加館內相關活動。患者與照顧者持處方箋至台博館服務窗口換門票、書面參觀指引,完成治療後必須回診,帶著博物館參觀紀錄與醫生討論。黃星達表示,台博館目前約有超過七十位志工與導覽人員受過失智症培訓課程,輪流在不同時段提供服務。黃星達說,「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也可譯為「社交處方箋」,因為社交、社會互動被認為是減少孤獨感、避免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原因。研究顯示,高齡者多參與藝文活動,能刺激認知功能、強化身心健康,減輕照顧者壓力。博物館非正式診療空間,可讓患者感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也能讓患者不會因疾病被隔離,是藝術治療的絕佳場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曾與華山基金會合作,邀長者運用博物館典藏的懷舊藏品重溫童年記憶,藉此活化腦力。王長華說,參觀博物館對獨居長者是珍貴的社交經驗;博物館成為社會處方箋,證明「博物館是為了社會而存在,不是為了典藏而存在」。
-
2021-01-01 科別.精神.身心
不滑IG、FB就感到焦慮? 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
2020年即將結束,是否曾算過這1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每天拿起手機第1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自己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的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美國研究指出 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所進行,研究者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10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其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那些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2者兼具的人身上,反之「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以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孤獨感網路成癮是徵兆 一昧禁止易有反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1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但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是網路成癮的現象。從好處來看這是1個警訊、1個徵兆,他提醒,當發現小朋友已經有點依賴網路時,父母跟老師應該要提高警覺,觀察及了解他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或壓力,越早發現並協助其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越容易恢復正常,若僅是一昧的禁止,容易造成反效果。3步驟遠離錯失恐懼症 改善現實的不愉快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建議青少年可透過3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第1步「辨識警訊」: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第2步「自我增強」: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當發現自己無形中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以「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第3步「回歸真實」: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看到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的只是他們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可暫時將程式關閉並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個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0 科別.精神.身心
常使用社群媒體,小心愈滑愈自卑! 專家示警8個該休息的行徑
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可以帶來積極和正面影響,也可能成為抑鬱、孤獨、焦慮和自卑的背後推手。對部份人來說,社群媒體儼然變成了與他人比較的平台,有時不小心受到過量的刺激,反而帶來了更多身心的傷害。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行為健康治療師Jane Pernotto Ehrman教你如何與社群媒體保持健康的關係,有8個跡象表明您可能需要休息一下了。社群媒體時間減少 可增強幸福感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每天將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限制在30分鐘以下可以增強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這似乎是難以達成的目標,但參與這項研究的受試者說,「當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上時,確實減少抑鬱和孤獨感。」不可否認的是,社交媒體可以帶來積極和正面影響,但也可能成為抑鬱、孤獨、焦慮和自卑的背後推手,如何與社交媒體保持健康的關係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陷入虛擬比較世界 建立界限稍作休息Ehrman專家說,「當我們正在對網上資訊內容進行評斷和比較時,人們可能很難看清世界的真貌,因此沒有辦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虛擬世界。」Ehrman對此表示,遠離社交媒體是一種幫助了解現實的好方法,當你練習建立社群媒體界限時,不代表要永遠冷漠,你可以自行定義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長短和內容,比如想離開社群媒體平台一個月,或只想每天減少30分鐘使用手機時間,甚至是更有確切目的擅用社群媒體,都可以充電恢復身心健康。8個需要休息的跡象 保持身心健康 1. 不能停止與他人比較,也許該休息一下了2. 不能意識到自己沉迷於社群媒體,表明已經過於專心3. 不能對看到的內容心平氣和,容易感到憤怒或壓力4. 不用社群媒體感到非常焦慮5. 不能停止滑手機6. 不能在餐與活動過程放下手機,除非發布有關手機的圖片7. 不能不碰手機,起床睡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檢查手機8. 不再認為社群媒體有趣快樂了,不妨可以決定離開參考資料:8 Signs You Need to Take a Break From Social Media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說的就是你! 愛滑手機、高度近視、三高都是白內障高危險群
-
2020-10-29 科別.精神.身心
高齡化社會 臨床心理師建議留意家中長者3大層面
現今邁入高齡化社會,孩子常在外工作、沒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家中長者,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鍾秀華指出,即便時間不夠也要關心家中長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她建議,每年可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臨床心理師鍾秀華表示,從多年高齡服務經驗裡,發現許多長者展現無限的潛能,並沒有倚老賣老的傳統刻板印象,反而因願意多元學習,注重生活保健、持續地社會參與,使得長者逐漸開啟生命的第二春。進入高齡社會後,如何能成功老化、樂活慢活?鍾秀華說,每個人都該注意生理、心理及社會這3個層面,更建議年輕世代,即便雖然不常回家也要關心家中長者。鍾秀華點出,生理層面要注意均衡營養、固定時間運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也要注意環境安全、留意身體訊息,維持健康及身體機能運作,不僅如此,接觸適量陽光也相當重要。心理層面方面,鍾秀華說,要認識負面情緒的身心訊號,例如疲累、身體病痛會帶動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陷入鑽牛角尖,並惡化負向身心感受,建議可透過休閒活動、腹式呼吸、正念觀呼吸來放鬆筋骨、調節情緒。鍾秀華表示,社會層面需多練習表達愛和關心的正向情感,學習接納和不批判的方式互動,多參與社會活動,以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孤獨感,建議年輕世代要多陪伴家中長者,聚餐、聊天,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
-
2020-10-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期間 我逾5成維持健身運動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人類生活巨變,連健身都變得奢侈。封鎖期間,全球只有26%的民眾可保持相同的健身運動時間與強度,但令人驚喜的是,台灣有高達51%的人可維持健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的研究團隊,以今年3月參與德國波茨坦大學橫跨101國的大型研究為基礎,針對台灣疫情與民眾健身運動及心理健康進行分析,台灣首次提供全球疫情、健身運動、心理健康在當前與未來因應。張育愷說,研究團隊發現在未來類似疫情中,不僅超過56%台灣民眾可保持原來健身運動頻率,15%至27%民眾可能增加頻率。民眾可利用新媒體平台結合社群力量,獲得即時且多元面向的訊息;也可藉由網路、電視提供的健身教學影音及各項科技設施,持續保持健身運動習慣。該研究發現,疫情前運動頻率每周2天以上者,能有好心情;反之,疫情中減少運動頻率的民眾,更容易產生心情低落現象。研究進一步指出,維持健身運動習慣,可減少居家檢疫及隔離時的孤獨感與孤立感;在疫情中維持健身運動行為,更可協助民眾在疫情中保持心情穩定。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樂活防疫,正確勤洗手、維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戴口罩。到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建議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七成四健身族告別鍛鍊 研究:台逾五成繼續練肌肌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人類生活巨變,連健身都變得奢侈心願,封鎖期間,全球只有26%的民眾可保持相同的健身運動時間與強度,但台灣卻高達51%可維持健身,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張育愷分享其研究團隊,以今年3月參與德國波茨坦大學橫跨101國的大型研究為基礎,針對台灣疫情與民眾健身運動及心理健康進行分析,台灣首次提供全球疫情、健身運動、心理健康在當前與未來因應。張育愷說,研究團隊發現在未來類似疫情中,不僅超過56%臺灣民眾可保持原來健身運動頻率,15至27%民眾可能增加頻率。民眾可利用新媒體平台結合社群力量,獲得即時且多元面向的訊息;同時,可藉由網路、電視提供的健身教學影音及各項科技設施,持續保持健身運動習慣。該研究發現,疫情前運動頻率每周2天以上者能有好心情;反之,疫情中減少運動頻率民眾更容易產生心情低落現象。研究進一步指出,維持健身運動習慣可減少居家檢疫/隔離時的孤獨感與孤立感;在疫情中維持健身運動行為,更可協助國民在疫情中保持心情穩定。指揮中心呼籲,請民眾持續落實樂活防疫,正確勤洗手、維持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至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
-
2020-08-1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音樂治療/唱出爸爸回憶的歌,用陪伴開啟長者復健之路
85 歲的王伯伯坐著輪椅,女兒推他進到診間。 他的個子非常高挑但是瘦削,看起來之前應該就是個山東大漢。 女兒證實了我的想法: 「爸爸是軍人退休, 身體一直非常的好,也持續養生運動 。可是半年前開始有失智的症狀, 對人事物也越來越不清楚, 更糟的是,他都不愛動了! 整天坐著,肌肉萎縮,現在也沒辦法帶他起身走路了!」王伯伯雙眼微閉,看起來對於外界的回應也不佳。我告訴女兒,放任這樣下去, 只會越來越差,是沒有機會的! 要改變這一切,需要開始帶領父親做一些復健運動了。「但是如何讓他有動機呢?」 我問女兒,「你的印象中有沒有爸爸喜歡的歌?」女兒說: 「爸爸是軍人很嚴肅。他不會唱歌的! 」我看著王伯伯,突然靈光一閃,對他哼起「小小羊兒要回家」「 火紅的太陽下山啦…」 他有了回應,眼睛睜大了, 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用這首歌讓他手上拿著小球,開始做起上肢的運動及坐姿的平衡訓練。 女兒在一旁眼眶濕潤了,她說: 「我怎麼忘了! 小時候我睡覺前,爸爸都會唱這首歌給我聽。」我知道,當家人這樣溫馨的陪伴開始啟動之後,失智的長者透過運動,是有機會越來越好的。復健運動對於失智患者非常重要:1.維持活動度,防止肢體退化:許多失智患者主動活動大量減少,有時甚至坐著一整天都不動, 慢慢的不僅是腦部功能的退化 ,肢體也開始關節僵硬, 肌肉無力萎縮,骨質疏鬆,整體身體機能退化就更快了。 這些都會影響之後生活自理 能力,甚至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增加骨折的機會。2.改善情緒:初期的失智症患者,對於無法清楚表達以及自感認知功能退化,常深感懊惱, 易伴隨憂鬱情緒。 透過復健運動建立自我形象與自信,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3.改善睡眠:許多家人常抱怨失智的長者白天坐著就打瞌睡,卻整晚不睡吵家人。如同之前常用的「鋰電池」,白天適度的活動把電池耗盡後,晚上長者們才有機會好好入眠,「重新充電」。 對照顧者而言,也才有真正休息的機會!4.增進認知功能:許多的復健運動,可以適當加入認知功能訓練的元素,讓長者不過度受挫的情況下,透過好玩有趣的運動方式,來維持記憶能力及增進認知功能,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這樣的觀點。5.增進與人互動:失智者逐步喪失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也是最讓照顧者感到難過不捨的地方。透過復健運動來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減少孤獨感,也可以重拾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笑容。「 讓他自己來」(教學影音版) 這本書是示範清楚、容易遵循、預防長者失能的居家復健運動。家人或陪伴者可以評估長者的功能分級,依照適當的能力,做套餐復健運動。同時,其中許多涵蓋認知功能的訓練,透過陪伴者與長者輕鬆有趣的互動, 提昇長者功能、延緩退化、 維持自我照顧能力, 在「失智旅人」的路上依然擁有生命的尊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的室友小我50歲!」-兩代女子的共居故事
「青銀共居」最早起源於荷蘭,顧名思義就是開放青年與年長者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間,相互幫助,也相互陪伴,除期望藉此解決居住空間問題,也加強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凝聚。文化大學二年級的湯采陵,與73歲的謝安娜奶奶因台北市青銀共居計畫結識,也在台北市陽明老人公寓建立起跨越世代的友誼。安娜奶奶的台北閒情安娜奶奶說自己當年任職於文化大學,從以前就居住在陽明山,曾搬至外縣市的她,最終還是忍不住搬回來,她說台北不但隨處有美食可吃,交通也便利,目前已入住陽明老人公寓5年。「我一直覺得我應該要獨立自主,以前在陽明山這麼久,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發現這裡之後,我就搬過來。」「來,多吃點,這對眼睛很好,你們年輕人用眼多……」話剛說完,安娜奶奶就親切地將茶杯放到桌前,熱情地招呼,並拿出一包紅棗塞到采陵手上。安娜奶奶個性活潑且多才多藝,她從20年前開始創作風格獨特的復活節彩蛋,近年並在共居大學生協助編輯和整理下,出版了《安娜的復活蛋》專書。少女采陵的體驗進行式一旁的湯采陵是文化大學國樂系學生,總是滿臉笑容地聽著安娜奶奶說話。湯采陵說,當初參與青銀共居,主要是想了解長者的生活。「我是在學校網站上看到這個消息。青銀共居是學校、公寓跟社會局三方合作的,我覺得還不錯,於是就來報名。」采陵話才剛說完,樓下就傳來一陣陣悠揚歌聲,安娜奶奶解釋,這是每週固定舉行的音樂輔療活動,邀請爺爺奶奶以歌聲活絡心靈。聽著長輩們的歌聲,采陵溫柔地說,「我平常也會參加那個活動,幫忙布置和翻譜,也準備一些可以敲打的小樂器讓爺爺奶奶一起玩,有點像助教的角色。」像是讚美自己的孫女一樣,安娜奶奶笑著說:「采陵在這裡很出名的!只要她有活動,我們都很踴躍參加。」這裡的學生住戶常負責舉辦不同活動,如烹飪、歌唱等,也會和爺爺奶奶玩桌遊,這也是采陵和安娜都喜歡的活動之一,特別常玩的是以色列麻將,采陵總是熱心地教大家規則。安娜奶奶打趣地說:「他們這些年輕人常被我們追著要玩遊戲。」問起誰的桌遊玩得好?采陵笑說:「那就不一定囉!」言下之意,薑還是老的辣。安娜奶奶則謙虛地說:「不過年輕人還是對玩法比較清楚啦。」兩人對視,頗有默契地微笑著。除了和爺爺奶奶一起玩桌遊、協助音樂輔療,在學校參加戲劇社的采陵也會舉辦讀書會、讀劇會,邀請爺爺奶奶一起參加,之前讀過《雲上的阿里》、《直視死亡的勇氣》與《回憶我的七〇年代》等與生命歷程、生命議題相關的作品,選擇的書籍也會與社工討論過。采陵認為,生死議題是所有人都會面臨到的,學習如何面對與經歷是非常重要的事。兩代女子風格大不同聊起台北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女子,采陵笑著說,覺得台北女生有很多不同的風格。「可能台北受較多國外流行文化影響,所以台北的女生都各有特色。我自己比較偏日系,同學有歐美系、韓系的,也有走復古風的。」身為國樂系學生的她也認為,台北步調快速、便利性極高,而且籌備演出時,也總能一下子就找到好場地。而問到安娜奶奶覺得自己屬於什麼風格?她的回答可說是驚豔全場,她說自己喜歡歐美路線,因為一直生活在台北,年輕時可是很懂潮流的!不僅喜歡穿著短褲,騎上偉士牌去看海、看夜景,也時常出國旅行。她很欣賞歐美女性的自然大方,也時常鼓勵年輕人多出去看看。走入有愛的台北共居生活陽明老人公寓由於靠近學區,學生美食眾多,牛肉拌麵、愛瘋牛排、輔大豬排文化店等,安娜奶奶與采陵兩人談起食物顯得興致勃勃。而問到跟長輩共居的生活會不會不習慣,采陵表示雖然跟在外面住有很多不一樣,生活習慣上也需要相互配合,但她認為:「爺爺奶奶人都很好,很像是自己家裡面的阿公阿嬤。久了也會很想念自己的阿公阿嬤,提醒自己要常常和他們聯絡。」安娜奶奶則說,「學生們很有活力,總是感染我。他們搬進來之後,這裡的氣氛的確年輕多了。我很常注意這些孩子的變化,大一到大四都不一樣。一年級的孩子比較生澀,規規矩矩的。二年級就開始懂得享受生活了。」她笑稱孩子們講話「滑里滑氣」的,「所以玩笑就多起來了,這樣要老人家不調皮也很難。」接著兩人一搭一唱,一邊喝茶、一邊聊起化妝和期末考,「這幾天準備考試很累吧?」安娜奶奶慈祥地問著,聽起來十分疼愛,而采陵也認真地解說起國樂系大二的課程安排,在這對青銀共居的女子身上,似乎有一種溫暖的情懷,穿越兩代的年齡隔閡,一直在流動著。本文摘自《台北畫刊》。延伸/別把老年生命窄化了,「好老伴」不一定就是配偶。延伸/孤獨感暴增近4倍!全台銀光孤獨排行榜: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孤獨感暴增近4倍!全台銀光孤獨排行榜: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
56789年齡實驗室今(17)日公布「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此次調查借鑒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 LAB)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孤獨行為題組和心理量表,透過專家座談會議後核定符合台灣社會實際情境的六項指標題目,用以測量國內銀光族群的孤獨感。透過行為面向分析,三成以上銀光族無人慶生也無人協助傾倒垃圾,平日自己獨自吃晚餐的比率有14.5%,更有9.4%銀光族是無人陪伴去動手術。從銀光族的自我心理評估來看,近八成銀光族渴望陪伴,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孤單。無論從行為或心理層面分析,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都相當令人憂心。56789年齡實驗室以六項指標衡量全國22縣市的銀光孤獨感,調查發現雲林縣的孤獨指數最高,台東縣居次,澎湖縣排序第三;相較之下,花蓮縣、彰化縣及基隆市則是全台最不孤獨的前三名縣市。進一步分析孤獨者的人口特徵發現,年齡落在65-74歲、國中以下學歷、月收入低於6萬元、無伴侶/配偶、男性的孤獨感最為強烈。就此,56789社會企業執行長黃采緹呼籲,各縣市首長除關注地方的弱勢長照外,更應注意到銀光族日常行為及心理內在的孤獨浪潮。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高發會)就此次調查對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與2017年衛福部的老人狀況調查相比,55-64歲族群孤獨感於三年內驟升47.9%(增3.9倍),65歲以上族群亦大幅提升26.2%(增1.3倍)。與2019年英國ageUK及加拿大Angus Reid Institute的孤獨感調查作比較,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皆高出2成以上,落差超過1倍。受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影響,各國政府為防範疫情作出不少侷限個人自由的措施。美國芝加哥大學(NORC)的新冠肺炎追蹤調查便指出,2020年美國人感到孤單的比例較2018年上升27.0%(增1.2倍)。將此次調查與疫情前期發布的遠見2020孤寂大調查數據比對發現,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亦有暴增態勢,其中51-60歲者孤獨感遽升31.8%(增0.9倍),71-80歲者孤獨感亦遽增31.0%(增1.7倍)。高發會執行長陳雪慧認為,台灣防疫受國際肯定且成效有目共睹,現更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建議政府正視銀光孤獨感驟升趨勢,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莊雅萌兼任教授指出,56789年齡實驗室的調查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針對中高齡者應有更多元的研究,而非過去從傳統思維去設計題目。後續年齡實驗室可透過「飲食安排」、「自主生活」、「身心健康」、「親密關係」、「育樂學習」以及「心靈想望」六個面向深入了解銀髮需求,讓調查成為「一趟體驗的旅程」,才能更有效的了解銀髮族的想法與需求,解決銀髮族困境。資深媒體人蘭萱於會中談到,這次調查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請銀光族自行評估孤獨感,與其他調查僅用行為去界定不同。孤獨感來自個人內在,而不是社會或傳統價值觀帶給你的框架。蘭萱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未來銀髮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都不該是等到退休才開始動作的。高發會創會理事長楊志良提醒,新冠疫情影響的時間不是三五個月或一年,未來人們勢必與病毒長期共存。因疫情導致的銀光孤獨感能否隨社會活動漸增後得以紓解,或是未來國際相互解封後疫情再起,銀光族的孤獨感是否更加深;這些都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況且,光是2017年至2020年短短三年中高齡孤獨感暴增3.9倍的現象,猶如一頭房間裡的大象,政府和社會是否有勇氣去看見?楊志良強調,對中高齡的族群來說,心理健康絕對直接影響生理健康。與其投注龐大資源於解決弱勢長照,更該撥出資源促進能自理生活的銀光族提升心理健康。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係於109年06月18日至06月21日與7月9日進行訪問。此次成功訪問1,256位50歲以上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7%。調查以臺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並採電話號碼尾數2碼隨機方式進行。此次調查依據內政部公佈之109年5月底人口統計資料,針對戶籍、年齡及性別進行統計加權處理,且原始樣本不足30份之縣市追加補足,以確保全台22縣市之個別樣本數達30份以上。。延伸/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延伸/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