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妊娠糖尿病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1-12-20 失智.大腦健康
活躍老化,長者更要動!10步驟教你如何有效運動、預防疾病
「距離失能只差一個跌倒,一旦跌倒疾病就會出現」, 特殊族群發生此現象的機會,相對其他族群而言風險更高,也因此需要更多方法來教導,幫助他們在風險管控下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並且去實踐「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常見的特殊族群(包含視障、智能障礙、糖尿病、癌症、關節炎、高齡銀髮族群、青少年族群、高血壓、骨質疏鬆、肥胖族群、懷孕產後等),在運動計畫上,相較於一般族群,更應設計有效、安全之運動處方訓練計畫,並且掌握因特殊疾病而有的病理、生理限制與訓練禁忌,並以現有的證據來降低疾病及罹癌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抑或是本篇文章所提及特殊族群都應該要動,但到底要動多少?怎麼動?如何動?為何動?卻了解不多。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有以下四點:1、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增加身體活動。3、提高強度(心跳)。4、增加肌肉量。💡小結: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活動量多通常比更少活動來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失智、憂鬱症風險。然而,特殊族群運動處方考量的重點「安全的動」比「動得多」更為重要。也因此,運動前的評估絕對是當務之急,透過運動前健康篩檢問卷可以了解症狀及運動狀況,特別要注意的事項有:1、獲得醫療許可與否取決於醫療專業評估,目前並無任何單一工具可以準確判斷。2、跟您的教練或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家族史、醫療病史、運動強度上限、其它症狀、是否正在服藥…)等風險評估,以利運動測試與運動計畫設計。💡若有伴隨特殊疾病或其它健康疑慮,則應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從「腰臀比」、「體脂肪」簡單自我檢測身體是否異常●身體組成中,腹部脂肪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如: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腰臀比(WHR),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比值越高則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顯人群。銀髮族男性腰臀比>1.03為高風險,而女性腰臀比>0.9則為高風險,所以在客觀條件下,腰越細相對越健康。●一般來說,體脂肪在下列狀況下,對於長期健康是有益的:男性:12~23%、女性:17~26%。了解運動強度指標 以強化訓練、提升運動品質代謝當量METs是衡量特殊族群運動強度最方便、且標準化的指標。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能量消耗速率,也就是一個人在休息時的耗氧量。所以,2METs能量消耗速率就是1METs的2倍●輕強度(1.6-2.9METs),如:室內空間步行、洗碗、坐著釣魚、彈鋼琴。●中強度(3.0-5.9METs),如:擦地板、高爾夫、籃球投籃。●高強度(≧6.0METs),如:非常快步走、慢跑、籃球、足球、連續跳繩、競賽排球。※不同年齡在執行相同身體活動任務時,相對強度不同,反應在不同最大攝氧量,這些都是特殊族群安排運動強度需要考量進去的。阻力訓練原則 有效達成訓練成效●特異性:透過特定訓練方法,以達到特定的生理適應。●超負荷:以大於自己平常習慣的強度進行訓練,以達成成果進步。●漸進性:能夠更有效的帶來長遠成長。本文中所指的漸進,除了負荷漸進之外,每週訓練頻率、每次訓練項目種類、訓練對技巧的要求(如:反應、協調、平衡、敏捷)都算是漸進的變項。透過運動一般性原則 改善身體各部位疼痛●改善膝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核心訓練、心肺有氧訓練、水中訓練。●改善髖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水中訓練。●提升整體日常體能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特殊族群而言、水中訓練不僅能改善疼痛,也能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良好設計的運動處方,不會對關節退化造成負面影響。※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運動處方原則(FITT);但需要額外留意疼痛、關節穩定性、疼痛。遵守特殊族群訓練完整流程 以避免運動傷害產生●進行運動前篩檢(自我篩檢可)。●取得醫療許可。●了解運動對健康益處,並設定合理目標。●辨識運動訓練風險(但不運動風險更高)。※對於做事生活者(如:家庭主婦、司機、需久坐上班族等)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強烈建議應從低至中等強度訓練開始。2、逐步增加強度與持續運動時間 2 - 3 個月。●準備醫療緊急處置(如:支氣管擴張劑)。●知情同意書。●運動評估與測試並決定身體基準狀態。●尋求適當的運動處方。●計畫執行監控與後續追蹤。●不斷反覆確認是否符合現有指引建議。特殊族群運動其實與一般族群無異,只是需要「方法」,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肌力訓練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心肺訓練也可有效降低LDL*並增加HDL**。●適當運動可增加睡眠品質。●幫助降低因病而產生的憂鬱、增加食慾,提升生活品質,進而逆轉健康及運動表現。*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有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
2021-11-30 該看哪科.婦科
年逾萬人患妊娠糖尿病 家族史、高齡孕婦風險高
國內每年估計有1萬多名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有家族病史、肥胖或高齡孕婦風險高,並增加巨嬰、早產甚至胎死腹中等風險,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天呼籲孕媽咪加強血糖控制。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糖媽媽大作戰」記者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女性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荷爾蒙,使血糖升高讓胎兒獲得足夠養分,但有些孕婦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產生胰島素阻抗性,身體便處於高血糖狀態,造成妊娠糖尿病。黃閔照說,台灣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約13%,每年估計有1萬多名孕婦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會增加孕婦子癲前症、酮酸中毒等風險;也會增加巨嬰、早產、新生兒低血糖,甚至胎死腹中風險。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李建南說,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值較高以及高齡孕婦等,都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風險;且患有妊娠糖尿病者,8至10年後有約1/3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產後需定期追蹤。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第28週到生產前,要密切監控血糖狀況,起初建議每天測量7次,之後血糖若穩定,可減為每天量3至5次。黃建霈表示,孕婦的血糖值會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飯前血糖控制在95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黃建霈說,妊娠糖尿病有8成以上可透過飲食與運動來控制血糖,其餘2成左右血糖仍控制不佳,才需要用藥物治療。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明,妊娠糖尿病的飲食與一般孕婦差不多,但須斟酌主食與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也要留意隱形澱粉,如甜不辣、米漿、燕麥奶等;另多吃蔬菜有助血糖平穩,而水果則約1個拳頭大,避免超量。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7月起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篩檢,12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也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病患血糖試紙,也有醫材業者免費提供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機,產官醫共同協助孕媽咪控糖大作戰。
-
2021-11-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身懷巨嬰恐難產、大出血 醫建議注意控糖控體重
31歲的高小姐日前挺著38週大的孕肚,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產檢,被醫師告知因身懷巨嬰,可能導致難產、產後大出血等併發症,經剖腹產下重達4400克的大寶寶,在保溫箱進行兩週加強觀察與照護之後,已回到媽媽懷抱健康返家。醫師提醒,孕期期間要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婦產科醫師林峻宏說明,問診時了解,高小姐以往進行產檢與妊娠糖尿病篩檢的結果都在正常範圍,此次的檢查卻意外發現胎兒太大,依據胎兒超音波檢測,以測量到的胎兒肚圍、頭圍、大腿長等數值預測,38週又3天的胎兒體重已大於4000克,比一般同週數的胎兒重約1000克。由於媽媽本身只有體重過重,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判斷可能因遲發性妊娠糖尿病導致,為避免胎兒過大可能會導致難產、巨嬰,或寶寶出生後低血糖而影響腦部發育等問題,因此建議盡速進行篩檢後安排剖腹生產。林峻宏解釋,孕媽咪即使妊娠糖尿病篩檢的數值都正常,也是有可能會產生巨嬰寶寶。巨嬰寶寶的形成原因還有很多,可能來自於父母本身的體重、種族,以及懷孕期間母體平均血糖濃度,如果媽媽生育過過重的嬰兒也有可能,另外是懷孕前體重過重、多胎妊娠、男嬰或是媽媽年齡小於20歲,甚至是飲食控制不佳也是可能原因,必須找出原因才能改善或預防。林峻宏提醒,糖尿病孕媽咪們要留意體重控制,加上良好的控制血糖,才能減少母體與胎兒生產的風險。每次產檢都要測量體重,也可以選擇進行自費高階胎兒超音波,在產檢過程中,若醫師有提醒胎兒的預估體重過重,一定要定期規律接受產檢、持續追蹤胎兒生長,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例如減少澱粉攝取、減少脂質攝取、增加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嘴饞時吃必要且營養的食物,也能降低胎兒過大的機率。
-
2021-11-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每天5片 月省3千!妊娠糖尿病血糖試紙 下月起健保給付
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雖可靠飲食控制病情,但若沒有輔以血糖測試,通常無法成功控糖,會增加生產風險及母嬰罹患糖尿病的長期風險。自12月1日起,健保署將給付這些孕婦每天5片血糖試紙,直到生產,按目前市價估算,孕婦每月可省3千多元,整個孕期約可省上萬元。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很多孕婦雖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卻因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導致胎死腹中,或導致血壓過高而重殘或死亡。糖尿病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李弘元說,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易衍生高風險妊娠併發症,也會導致巨嬰,增加剖腹產率;產後有高達三到五成婦女會在10年內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大增。李弘元說,妊娠糖尿病可用飲食控制,但若沒有血糖測試輔助,失敗機率很高,孕婦血糖不是過高就是過低。若有血糖測試輔助,九成以上孕婦可成功控糖。看到飯後血糖數值高,可回頭檢視餐點,發現某種升糖食物吃多了,下次就知道避開或少吃,一次次進步,血糖容易達標過關。李弘元建議,孕婦一天測量5次,包括早餐飯前、三餐飯後、一餐點心後。孕婦血糖數值比一般人嚴格,要飯前血糖9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120mg/dL才算達標。李弘元表示,市售血糖試紙一盒50片賣1000多元,一天測5次,10天就用完了,整個孕期所費不貲。還要注意試紙效期,因為過期品不準確,切莫為省錢而使用親友用剩的過期試紙,或囤貨囤到過期還繼續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共擬會10月通過新增這項給付,將於12月1日生效。未來孕婦可持處方箋領取血糖試紙,一天5片,一次可領一個月份,直到生產為止。估計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受惠,健保每年則多支出4400萬元。
-
2021-11-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罕見案例 換腎後成功生下雙胞胎
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因為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被醫師宣告僅有2.4%機會可以懷上孩子。11年前,終於等到換腎的機會,只是術後肚皮還是沒消息,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去年終於成功懷孕,且一舉懷上雙胞胎,懷孕對高小姐的腎臟負擔仍舊龐大,在林口長庚生殖中心醫療團隊的照顧下,雖然提早生產,仍生下健康的寶寶。而洗腎患者順利產下雙胞胎的案例,全球僅有18例。高小姐從小常因血尿就醫,18歲時,因為長期腎臟發炎引發雙側腎臟衰竭,必須終身洗腎。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表示,高小姐是長庚的「老患者」,當她結婚後,就提出想要懷孕生子的願望,醫療團隊非常鼓勵她完成夢想。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憲銘表示,無論是洗腎或是腎移植的患者懷孕的風險都非常高,以高小姐為例,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加上本身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排卵功能降低,懷孕機率大幅降低。團隊協助她做試管嬰兒,多次嘗試後成功懷孕,而且是雙胞胎。但懷孕後,考驗才要開始。高小姐必須要先停用抗排斥藥物,以及小孩非常可能早產,腎臟負擔增加,一旦腎臟功能又再次亮紅燈,就必須馬上終止懷孕。吳憲銘表示,每一位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器官的負擔都會大幅提升,腎臟負荷將增加75%以上,洗腎患者或是腎移植的孕婦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及貧血。這些都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高小姐懷孕23周時,發生早期破水和宮縮,住進高危險妊娠病房安胎長達6周,29周時她宮縮愈來愈頻繁,即使給予高濃度的安胎藥也沒有效果,最後決定安排剖腹生產,順利產下兩名女嬰,但因早產體重都偏輕,只有855克和945克,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三個月照顧,女嬰體重增加到2870克和3690克,終於順利出院。高小姐說,「真的很謝謝林口長庚團隊給我這個機會當媽媽」,希望其他想懷孕的換腎鬥士不要氣餒。根據文獻調查,洗腎或腎移植患者成功懷上單胞胎,台灣一年大約有10到20例,但雙胞胎極為罕見,全球能夠查到的案例也僅有18例。
-
2021-11-0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洗腎患者懷孕率僅2.4% 她順利產雙胞胎 全球罕見案例
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因為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渴求懷孕的她,被醫師宣告僅有2.4%機會可以懷上孩子。11年前,終於等到換腎的機會,只是術後肚皮還是沒消息,透過林口長庚生殖中心團隊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去年終於成功懷孕,且一舉懷上雙胞胎,懷孕對高小姐的腎臟負擔仍舊龐大,在醫療團隊的照顧下,雖然提早生產,但仍生下健康的寶寶。而洗腎患者順利產下雙胞胎的案例,全球也僅有18例。高小姐從小時常因為血尿就醫,她18歲時,因為長期腎臟發炎引發雙側腎臟衰竭必須終身洗腎。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表示,高小姐是長庚的「老患者」,當她結婚後,就提出想要懷孕生子的願望,醫療團隊當然非常鼓勵她完成夢想。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憲銘表示,無論是洗腎或是腎移植的患者懷孕的風險都非常高,以高小姐為例,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加上本身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排卵功能降低,懷孕機率會大幅降低。團隊協助她做試管嬰兒,多次嘗試後成功懷孕,而且是雙胞胎。但懷孕後,考驗才要開始。高小姐必須要先停用抗排斥藥物,以及小孩非常可能早產,腎臟負擔增加,一旦腎臟功能又再次亮紅燈就必須要馬上終止懷孕。吳憲銘表示,每一位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器官的負擔都會大幅提升,腎臟負荷也將增加75%以上,洗腎患者或是腎移植的孕婦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以及貧血。這些都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高小姐懷孕23周時,發生早期破水和宮縮,住進高危險妊娠病房安胎,安胎長達6個禮拜,到了29周時,高小姐宮縮愈來愈頻繁,即使給予高濃度的安胎藥也沒有效果,最後決定安排剖腹生產,術後,順利產下兩名女嬰,但因早產加上體重都偏輕,只有855克和945克,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三個月的努力下,女嬰終於順利出院,出院時體重增加到2870克和3690克。高小姐跟先生今出席林口長庚記者會,她說「真的很謝謝林口長庚團隊給我這個機會當媽媽」,希望其他想懷孕的換腎鬥士不要氣餒。根據文獻調查,洗腎或腎移植患者成功懷上單胞胎,台灣一年大約有10到20例,但雙胞胎極為罕見,全球能夠查到的案例也僅有18例。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馬桶旁有螞蟻不是高血糖指標 醫揭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原因
高血糖、糖尿病可說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對於這兩種血糖疾病民眾普遍知道「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3多1少症狀,不過大多就了解到這。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可多留意其他相關症狀,特別是風險族群更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以利及時治療。 高血糖不只「3多1少」,不尋常症狀也要留意! 王威傑醫師指出,血糖較高時,除了可能出現吃多、喝多、尿多、以及不明的體重減少外,也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想睡、皮膚乾燥的情況。而當胰島素不敏感或缺乏、完全沒起作用時,身體將燃燒脂肪作為熱量來源,就有可能引起酮酸堆積,患者便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會喘、腹痛等,而當血糖過高,也可能進入危症,也就是高滲透壓症後群,患者可能出現脫水、癲癇、甚至死亡。這些都是平常可多留意的其他症狀。 馬桶旁邊有螞蟻是高血糖嗎? 對於血糖觀察坊間也有個迷思,許多人平時會對於「馬桶旁邊有螞蟻」特別留意,甚至作為指標,又或者只有在看到時才會提高警覺。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這個觀察點其實沒有什麼根據。原因在於螞蟻出現未必是在尋找糖,也可能正尋找水份其他糧食,又或是剛好經過,即便真的是因為糖而出現,也不見得代表血糖高,一種名為「腎性尿糖症」的家族性疾病,即便血糖正常,尿液也會出現糖分,因此並不建議以此做為觀察。 防範高血糖9風險,中2個盡早定期檢查。 血糖疾病的觀察,雖可從症狀來看,但若出現症狀恐已代表有問題,因此建議再往前推算,從更早的時間點做預防,那就是風險因子。 王威傑醫師指出,從體型上來看,若BMI超過24kg/m2、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就有較高的機率有高血糖問題。而遺傳也會影響,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有一者是糖尿病族群就需留意,第二型糖尿病就與遺傳有關。另外,有高血壓的族群也要注意,往往環環相扣,有其中一種,得另外一種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且危害的器官都一樣,例如洗腎前兩名族群即為糖尿病、高血壓。而中風、心肌梗塞等,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因此若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也需特別注意早已有三高的可能。在生活型態上,缺乏運動者罹患高血醣也不在少數,這點也是要留意的。若是有出現重度肥胖,或是出現頸部、腋下皮膚會黑黑硬硬的,則要留意是否有胰島素阻抗的可能。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也要留意多囊性卵巢、妊娠糖尿病及生產出4公斤以上嬰兒。多囊性卵巢主要是因為胰島素阻抗也是其中一項因素。妊娠糖尿病則是因為,懷孕時若出現妊娠糖尿病雖然可以康復,但身體當時如同模擬將來的健康情況,換句話說,往後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提升,可視為參考性指標。至於4公斤以上嬰兒,即便沒有妊娠糖尿病也需留意,因為暗示孕期胰島素濃度偏高影響到嬰兒體重,只是血糖未升高達到妊娠糖尿病的標準。 防高血糖定期檢查為上策,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 預防高血糖問題,許多人會試圖用血糖機自行測量血糖做為參考,但其實血糖機主要功能為確診者監測用,醫師診斷血糖疾病也需綜合各項評估,用血糖機來自行診斷有無高血糖或糖尿病恐有測量不準而延誤就醫的疑慮。 王威傑醫師提醒,高血糖是有機會維持住甚至改善的慢性疾病,雖也能與病共存,但此時心血管、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已提升。因此最佳預防對策,除了良好飲食及生活外,建議若發現上述9項風險因子中有出現2項,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為佳,以利早期確診及時治療。若是出現相關症狀更要特別留意,避免進入到糖尿病或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延伸閱讀》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網紅館長壯碩竟糖尿病前期!?醫:胖瘦壯都會得,6風險族群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還在胰島素不安全、不方便? 糖尿病患者應破除的胰島素迷思!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五名,而全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與糖尿病的盛行率已超過10%,意味著20歲以上國人每10人中就有一位有高血糖甚至糖尿病的狀況,這還不包含,不清楚自身狀況、未就醫確診者。而在如此龐大數量的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下,其中許多患者有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形,除了自身飲食習慣、與作息難有意志力去改善外,抗拒胰島素的使用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台中豐原的仁德診所腎臟科李智威醫師指出,胰島素已經是國外經常使用,並且被認為是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好選擇,而國人過往對於胰島素的迷思太多也太深刻,導致整體胰島素在國內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率不到15%,著實令人感到可惜。迷思一:胰島素不安全,可能造成嚴重副作用這是胰島素最常見兩大迷思之一,李智威醫師解釋,許多糖尿病患者誤認為,胰島素可能會導致失明、截肢、或洗腎,其實胰島素屬於胰臟本身就會製造的荷爾蒙,是人體內原本既有的物質,因此,施打胰島素並不會有排斥的副作用,亦不會造成成癮的問題。而失明、截肢、洗腎的狀況,是血糖太高所產生的併發症,及早使用胰島素幫助血糖穩定,反而能減少此類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只要患者搭配飲食與運動的改善,胰島素的劑量是可以調整的。很多洗腎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是因為腎臟已經衰竭,而口服降血糖藥物都因為副作用不能使用,此時反而只能靠胰島素來治療。另外,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有時也只能靠胰島素來控制,就是因為胰島素的使用並不會影響胎兒。洗腎的糖尿病友或妊娠糖尿病婦女都能使用胰島素,由此可見胰島素的高安全性,一般糖尿病友當然更能夠使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 迷思二:胰島素很可怕,打針很痛胰島素最常見的兩大迷思之二,許多患者聽到要打針就會很害怕,李智威醫師表示,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胰島素這類的針劑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且針頭越來越細短,目前針頭長度已不到半公分且非常細,使用時幾乎無痛感,同時胰島素並非從靜脈注射,而是皮下注射,因此是可以使用在肉多且神經較少、較不會碰觸到骨頭與血管的位置,譬如大腿、下腹部等,即使自行施打也非常方便,同時視覺上的恐懼也大大降低,無須過於害怕。迷思三:需要打胰島素代表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加重?通常在口服用藥之後改用成針劑時,許多人會聯想到是不是因為病情加重,而需要使用針劑這樣更強效的藥物,其實這是對胰島素非常錯誤的觀念,李智威醫師說明,胰島素是一個對於血糖控制非常好的藥物,通常會讓患者改用胰島素並不是因為病情加重,而是因為胰島素能幫助糖尿病患者直接降糖,甚至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就積極使用胰島素,合併作息與飲食的逐漸改善,先讓胰臟有時間休息並恢復功能,之後胰島素是有可能停用的。許多迷思都是建立在恐懼與不了解的基礎上,加上以訛傳訛的資訊,讓這些迷思更加妖魔化,李智威醫師提醒糖友,應該透過更多的資訊去了解胰島素,及早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讓身體得到休息的空間,以免錯過一個可以幫助血糖達標、避免往後生活品質下降的好選擇。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常見症狀、8個危險因子、如何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全球糖尿病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糖病人口約有200多萬人,且每年以 25,000 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糖尿病及高血糖不但增加死亡風險,相關的併發症如:血管及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眼病變引起的失明,周邊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等,對個人及國家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息息相關,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讓血糖進入我們身體的細胞,用作能量。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功能不佳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使得體內血糖升高,隨著時間推移,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糖尿病的分類:第一型、第二型、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第一型糖尿病:又稱幼年型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因自體免疫疾病,自發性破壞了分泌胰島素之胰島細胞所致,發病後,終身需要胰島素治療。此型糖尿患者較少見,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10%。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會在 30 歲之前發病,但也可能在晚年發病。◎第二型糖尿病:俗稱成年型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部份是40歲以後發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這也稱為胰島素阻抗)所致,是一個緩慢進展的病程,一開始發病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及肥胖息息相關。◎妊娠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懷孕期間發現糖尿病,發生率約1-3%。◎其他:因胰臟發炎、內分泌疾病、藥物、感染、長期服用類固醇、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異常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糖尿病的八個危險因子根據目前研究所知,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連,環境因素如肥胖、攝取過多營養、缺乏運動、藥物、情緒壓力、懷孕等,也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那些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其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八項:1、40歲以上2、缺乏運動3、高血壓4、妊娠糖尿病5、葡萄糖失耐6、血脂異常7、BMI超過248、家族史備註:葡萄糖失耐症(IGT) 的診斷,在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性檢查,兩小時後的血糖值介於140-200 mg/dL之間即稱之。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一般症狀包括:尿頻、過度口渴、體重減輕、飢餓感增加、極度疲勞、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腳或腳趾刺痛或麻木◎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不足◎女性可能有:尿路感染、黴菌感染、皮膚乾燥、發癢糖尿病如何診斷?糖尿病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糖尿病該怎麼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三大要素:◎飲食控制 (控制體重)◎規律運動 ◎藥物治療當血糖值略為偏高時,可以先以積極飲食控制與運動;若無法有效控制時,則應給予藥物治療。醫師叮嚀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雖然無根治,但病情可藉由積極飲食控制、運動和配合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定期回診追蹤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唯有積極把血糖控制好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
-
2021-07-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準爸爸的神隊友攻略!孕期的4種狀況&建議作法
懷孕時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發育環境,母體承受了兩倍的工作量,再加上荷爾蒙的影響,心情也變得多愁善感,準爸爸無法了解的懷孕心情,本期透過醫生與心理師的說明,讓準爸爸們也能因為理解而貼心照顧辛苦的孕媽咪。身體篇案例一:小青與建安雖然對於懷孕感到十分喜悅,但嚴重的孕吐、低血壓與容易疲累,讓小青感到十分辛苦,尤其當小青不舒服時,看到一如往昔只是在旁收看電視的建安,卻也讓小青感到莫名的煩躁與生氣,起伏的情緒讓建安感到疑惑而不解。醫生怎麼說懷孕時身體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生長環境,會藉由分泌荷爾蒙、重新分配血液流量與調整心血管功能來協調身體的運作,其中荷爾蒙的分泌是造成孕媽咪孕吐與情緒不穩的原因,而低血壓則是因為體內血管擴張阻力下降以幫助血液順利流動,子宮的血流也會增加到孕前的3.5倍,禾馨婦產科醫療總監林佳慧醫師表示,懷孕時,因為身體的工作量增加,孕媽咪容易感到疲累,加上荷爾蒙的影響讓心情較容易有所起伏,此時建議準爸爸要特別體諒孕媽咪,千萬不要跟著老婆一起生氣,造成不愉快的爭吵。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因為懷孕讓心情受到影響時,生活中原本的樂趣也可能因此打折扣,如:案例中,懷孕前,小青原本也許能與老公愉快的一同欣賞節目,但懷孕後因為身體的不適而失去了一些興致,卻看到老公絲毫沒受影響地欣賞節目,不免覺得有些不平衡,此時,若準爸爸能稍微放下遙控器,為孕媽咪準備一杯水或關心一下她的需求,相信能讓孕媽咪心情有所放鬆。林佳慧醫師提醒,懷孕的辛苦準爸爸也許不容易體會,但多點耐心與諒解,會讓孕媽咪感覺受到重視也比較願意忍耐不適。Tips分泌的荷爾蒙中,幫助胎盤形成與發展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會因為濃度的不斷上升造成孕媽咪的孕吐,作用會在孕期前三個月最為明顯,之後會因身體的調適與濃度下降而讓症狀逐漸緩解;而懷孕末期的孕吐,常見原因為胃部脹氣,因此建議孕媽咪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緩和症狀。 飲食篇案例二:妞妞好不容易度過了食欲不好的孕期前三個月,從第四個月開始便沒忌口的能吃就吃,沒想到最近的一次產檢,被醫生告誡要控制體重,讓她有時只能看著老公大吃大喝,她覺得因為懷孕的影響,先是初期沒食欲,現在後期又要忌口,讓對吃很講究的她心情不免感覺低落。醫生怎麼說懷孕時的飲食,除了初期為了增進食欲需選擇較清淡忌油膩的食物外,懷孕中後期控制體重其實具有許多好處,林佳慧醫生表示,體重若增加太快,身體的關節與肌肉的負荷增加,若平時孕媽咪沒有運動習慣、肌耐力不夠,會很容易感到腰痠背痛,另一方面健康的飲食與控制得宜的體重,除了可幫助順利生產、減少水腫狀況與減輕孕期不適外,對於降低妊娠毒血症與妊娠糖尿病的併發機率也有正面影響。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為了腹中寶貝認真忌口、挑選食物時,準爸爸若能貼心陪同,且儘量避免在老婆面前大啖她忌口的食物,如此除了較不容易引起孕媽咪的失落感外,也能讓孕媽咪感受準爸爸的共同參與。林佳慧醫生建議,孕期中,除了多攝取營養素多元的健康食物與纖維質高的食物外,應儘量避免油炸、油煎、勾芡類及其他不健康的零食,並且也應該避免吃消夜。而懷孕期間,準爸爸若能經常抽空陪伴孕媽咪散步或踏青,不但能幫助孕媽咪控制體重、減輕不適,老公的陪伴也能讓孕媽咪減少辛苦感、增進夫妻間的感情。Tips懷孕時除了荷爾蒙的變化容易造成孕媽咪心情不佳外,心理層面的影響其實也有交互相關,林佳慧醫生觀察,當孕媽咪心理壓力較大時,同時也會讓原本的身體不適感受更明顯,她以常見的狀況舉例:若在家中孕媽咪與婆婆的相處需要一些磨合時,準爸爸的居中協調會有很大幫助,此時準爸爸的行動不但能讓孕媽咪感受到支持,也能讓孕媽咪的心理負擔沒那麼大。心情篇案例三:小玲到了懷孕後期,肚子下方突然出現大片妊娠紋,她突然不太願意讓老公看到自己的孕肚,並且對於自己皮膚狀況變差感到煩惱,也私自擔心老公看待她的眼光會不會因此改變。醫生怎麼說孕期荷爾蒙的影響會讓身體有些連帶的改變,其中包括黑色素容易沉澱與油脂分泌較多造成青春痘的生成,而妊娠紋的發生則是因為皮膚過度緊繃,造成皮下組織斷裂所引起,林佳慧醫生指出,除了使用乳霜按摩,控制體重是最好避免妊娠紋的方法之一,但若已經生成,產後雖不會完全消失,但會逐漸淡化,無需過於擔心。(延伸閱讀:全職媽媽面對無止盡的疲勞轟炸,老公卻跟單身沒兩樣!當媽媽後才懂,努力停下眼淚很難)準爸爸怎麼做林佳慧醫生建議,懷孕時,孕媽咪常會擔心自己因此不再漂亮,此時準爸爸的支持十分重要,千萬要避免對老婆冷嘲熱諷,畢竟為了孕育彼此的心肝寶貝,孕媽咪身心都承受了許多辛苦,準爸爸言語或行動上的鼓勵與支持,可以讓老婆感覺安心與被受重視,建議準爸爸可以以溫暖的語言來讚美、感謝老婆,讓孕媽咪恢復自信心與好心情。 產檢篇案例四:老公因為工作忙碌,對方萍的產檢不但無法陪同,甚至不聞不問,讓方萍覺得小孩彷彿是自己一個人的,為了這件事,方萍常常與老公爭執,對老公的事不關己感到生氣。醫生怎麼說每個月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在於醫生能夠透過問診與超音波檢查,來掌握孕媽咪與胎兒是否正常發展,十次的產檢中會包含衛教資訊與健保給付的特定檢查,站在醫院立場,會希望準爸爸能夠陪同了解孕媽咪每次的檢查結果,並一同了解衛教資訊,林佳慧醫生表示,準爸爸能透過陪同產檢的實際行動,尤其是超音波影像的掃瞄或是聽到強而有力的胎心音,更能一同感受到胎兒成長的喜悅,也更有實際參與感。另外,有些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並不一定能準確傳達讓家人或老公知道每次產檢的結果與檢查紀錄,但若生產時媽咪於產檯上有緊急狀況,而老公或家人一問三不知時,雖然醫護人員仍有辦法做後續處理,但現場狀況就會顯得比較緊張。準爸爸怎麼做一起關心胎兒每月的變化,是孕期中值得期待的事情,尤其是第一次懷孕的孕媽咪,總是會對陌生的懷胎經驗感到不安,或對胎兒是否平安感到擔憂,此時另一半的陪伴與撫慰會有效地減少孕媽咪的不安全感,雖然,準爸爸不一定每次都能陪同準媽媽去產檢,但若準爸爸能夠在每次產檢後關心老婆的狀況與檢查結果,不但能讓她感受共同分享的喜悅,也能藉由協助孕媽咪留意每月的注意事項,讓她感覺貼心與備受重視。Tips主動協助家事的分擔,也是準爸爸可以採取的貼心行動之一,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表示,懷孕時不宜久站、不宜提重物且忌勞累,準爸爸若能協助分擔家務事,不只讓老婆開心,更是幫助孕媽咪輕鬆度過孕期的方法之一。 透過理解來體貼孕媽咪懷孕帶來的不單是媽媽身體上的變化,更影響了整個家庭未來生活重心的改變,面對身體與生活的未知改變,孕媽咪心中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感會增加,此時準爸爸的支持與陪伴是穩定孕媽咪心情的重要關鍵,呂信慧心理師舉例:有些媽媽因為懷孕而面臨工作上的變動,在新生命即將誕生之時,財務或工作的變化,會讓孕媽咪容易對未來產生擔憂,準爸爸可以藉由傾聽、提供解決方案,與陪同老婆一同規畫未來,增進老婆的安全感。同時,呂信慧心理師也強調,夫妻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孕媽咪可以藉由溫和的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期望,讓準爸爸知道能夠如何幫忙以減輕孕期不適與不安,而孕期中的辛苦,雖然準爸爸無法親身體會,但多點耐心來傾聽與理解老婆的感受,會讓老婆情緒較安定、家庭氣氛更和諧。Tips 呂信慧心理師建議,懷孕期間夫妻之間培養感情的方式仍儘可能地持續,如結婚紀念日或是彼此的生日皆能抽空安排個小約會,一同吃吃飯、逛逛街或出遊,也可以在準媽媽身體狀態可接受的情形下,彼此愛撫或維持適當的性生活,夫妻兩人感情越好,越能一同迎接新生命來臨的挑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預約秒殺 醫師提醒這4類孕婦快去打
美國日前贈送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首批110萬劑將於明天起配送至各縣市施打。在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下,指揮中心將孕婦列在第六類優先接種對象,上週也開放預約接種,各縣市不少孕婦立刻搶名額。婦產科醫師表示,除了建議孕婦優先打莫德納疫苗,還有另外四類族群的孕媽咪也應儘早施打,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林啟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無針對特定疫苗給出建議,但建議高暴露風險、妊娠高風險孕婦可施打。《NEJM》醫學期刊今年4月底發表文章,孕婦施打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後無安全上的問題,第一孕期施打的流產風險、胎兒異常的比率沒有比較高,第二、三孕期施打的早產風險也跟一般族群相同,在《NEJM》發表後文章後,美國、英國、歐洲也修正指引,建議孕婦施打mRNA疫苗。林啟康指出,英國過去多施打AZ疫苗,後來建議孕婦優先考慮莫德納、輝瑞BNT等mRNA疫苗,此外本身有嚴重內科疾病,或是染疫風險高的醫療相關工作人員、妊娠糖尿病或BMI>40以及45歲以上的孕婦,應優先考慮施打。若第一劑已經打AZ疫苗,除非有嚴重過敏反應,不然第二劑仍建議施打AZ。林啟康說,英國先前提出AZ安全性報告,有十萬分之一風險會出現血栓,不建議40歲以下民眾優先施打。台灣染疫人數相較他國低,評估20到29歲的一般女性,若懷孕、或剛生產完、正進行不孕療程,施打AZ疫苗增加血栓風險,此群族不建議施打AZ疫苗。若要準備懷孕的女性,不需因為打疫苗特別避孕,英國建議打完第一劑後發現懷孕,可等到懷孕12周再打第二劑。林啟康表示,三總本周開始協助孕婦接種莫德納疫苗,內湖有26萬人口,產婦約500至1000人,上週開放預約後立即秒殺。近期Delta變異株入侵台灣,目前國際上疫苗都可有效對抗,若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妊娠併發症很多,包含嚴重感染、子癲前症、早產風險都相當高,加上孕期肺活量低,若肺部浸潤就有損傷風險,建議盡快施打疫苗;但有妊娠高血壓、對疫苗過敏、血栓靜脈炎等可能有安全性問題,建議與產檢醫師討論評估。哺乳期間是否可施打疫苗?林啟康指出,疫苗裡沒有新冠病毒,目前各國研究中,不論AZ或是mRNA疫苗,疫苗成分都沒有跑進母乳中,建議打完疫苗還是可以餵母乳。日前《JAMA》跟《AJOG》期刊發表文章,施打mRNA疫苗後,發現乳汁中有對抗新冠肺炎的抗體,哺餵母乳可讓新生兒降低染疫風險。
-
2021-06-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守護高風險孕產婦 遠端照護降低感染
迎接新生命是喜悅,在疫情壓力下,孕婦產檢、生產準備戰戰兢兢,陪伴高風險孕產婦更是重中之重。高醫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表示,可透過遠端照護協助有妊娠糖尿病孕婦監控血糖,降低患者進出醫院感染的風險與壓力。一名懷第二胎少婦,前一胎即出現妊娠糖尿病並接受胰島素治療,此次原計畫入院調校施打劑量與衛教,因疫情緊繃,對進出醫院感到不安,深怕帶病毒回家讓家人及自身陷入險境,詹德富指出,經過討論她改將藥劑帶回家自行注射,每天會上傳血糖資料到雲端監控血糖。「非常時期透過遠端照護,能減輕病患身心壓力是多贏方式。」過往生產是有產兆才到醫院,詹德富說,防疫當前,入院前要先做篩檢,會安排產婦提早一周催生,採計畫性生產,對產婦、醫護人員作足防護措施。33歲曾姓少婦七月底將臨盆成為二寶媽,她說,疫情讓人心惶惶,五月中旬便暫停工作整天宅在家,活動量大減,到醫院產檢也是包緊緊,回家馬上更衣洗澡,小心翼翼深怕染疫。為守護母嬰健康,降低嬰兒死亡率,高雄市衛生局持續向中央爭取經費開辦「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計畫」,邀助產師(士)公會當協力夥伴,今年已開案107件,收案條件包括有多胞胎、生過早產兒、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藥物濫用或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等健康風險因子,或未滿20歲、中低收入戶等具社會經濟危險因子產婦。家暴、性侵等高風險家庭懷孕個案也列入收案條件。衛生局健康管理科表示,不受疫情影響,對孕產婦健康關懷不中斷,避免面對面接觸,改以視訊或電話訪視。最近一名產婦透露有經濟壓力,無力購買尿布、奶粉,衛生局立即轉介社會局實物銀行伸援手,解決燃眉之急。新高雄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林麗英說,許多助產師、助產士是公衛護士退休,實務經驗及人生閱歷豐富,在婦女懷孕、育兒過程能發揮陪伴角色,安定孕產婦的心,讓嬰兒得到更好照顧。
-
2021-05-3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施昀廷:喝茶可控制血糖?中醫師建議3種適合糖尿病患的茶飲
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00萬人,堪稱新一代國病,其分成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其他疾病引起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且超過九成的患者多屬於第二型。(延伸閱讀/營養師帶你逛市場:https://reurl.cc/Q7qKbo)簡單來說,糖尿病就是因為胰島素分泌量不足引起,其常見的症狀有:多吃、多喝、多尿(簡稱三多)、不明原因疲倦、明顯的飢餓感、體重莫名減輕、皮膚癢、視力越來越模糊、傷口不易癒合、足底有針刺感等。當身體出現上述這些症狀就要小心了,很可能糖尿病上身,須多加注意!罹患糖尿病會有哪些併發症呢?由於糖尿病會影響末稍血液循環,使得血管品質變差,造成所謂的大血管病變(中風、心臟病、手腳無力麻痺等)及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甚至腎衰竭、組織壞死等),若照護不周,嚴重者易導致洗腎或截肢。那麼,從中醫角度如何看待糖尿病呢? 糖尿病臨床症狀與中醫「消渴病」相似,一般常將消渴病與糖尿病互相連結。發病原因有:• 1. 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刺激,導致氣機鬱結,進而化火,消爍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 2. 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機熱內蘊,化燥耗津,發為消渴。• 3. 勞慾過度:素體陰虛,復因房事不節,勞慾過度,耗損陰精,導致陰虛火旺,上蒸肺、胃,而發為消渴。主要分成三種證型:1.上消:肺熱傷津2.中消:胃熱熾盛3.下消:腎陰虧虛 陰陽兩虛 然而,糖尿病患者在茶飲的選擇上,則可根據身體及病程需求,選擇合適的茶飲,調解血糖。說明如下: 1.蘋果綠茶:蘋果味甘性涼,能生津潤肺,富含楊梅素、綠原酸、阿魏酸等,都是調整血糖的植化素,蘋果的果膠能延後飯後血糖的上升,因此,輕度高血糖的人或糖尿病患,可以在飯後吃一點蘋果,延緩飯後血糖波動。綠茶性寒味苦,綠色屬肝能清肝火,內含的兒茶素能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幫助降血糖,而茶中的茶多酚則有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2.苦瓜人參露:苦瓜性寒味苦,含有苦瓜苷能刺激分泌胰島素,苦瓜有一種特殊多胜肽類,構造類似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苦瓜中的粗纖維、果膠不僅可以解決便祕,刺激腸道蠕動,還能幫助控制血糖。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歸心、肺、脾經,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對肺熱傷津的消渴有良效。3. 決明子玉米鬚茶:決明子性微寒味甘、苦、鹹,歸肝、腎、大腸經,能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補腎,改善胃熱或腎陰虛引起的消渴。玉米鬚性平味甘,能利尿消腫,清肝利膽,調節血壓血糖。適當的茶飲可以幫助身體及血糖的調節,也為枯燥乏味的飲食控制中帶來一些樂趣。但記得還是要定期回診,觀察血糖數據的控制狀況喔!【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期服用維生素C 幫助幼兒腦部健全
孕期時適量服用維生素C,可以讓嬰兒的大腦發育更健全。研究顯示,子宮缺氧常常是導致許多嬰兒和孕婦疾病的元兇,如胎盤感染、妊娠糖尿病等,子宮缺氧也會導致嬰兒腦部發育不健全,但孕婦若適量服用維他命C,即使氧氣供應不足,也可以確保嬰兒大腦正常發育,減少出生後腦部衰弱的機會。增進嬰兒記憶力Study Finds報導,子宮缺氧被稱為「慢性胎兒缺氧」,是女性懷孕期間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該疾病和許多孕婦疾病有所關聯,如胎盤感染、妊娠糖尿病或孕婦肥胖,另外子宮缺氧也會導致嬰兒腦部發育不全,會導致無法形成長久記憶,並加速衰老。劍橋大學的研究指出,孕期間服用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生理學系教授狄諾表示,維生素C本身就是一種抗氧化劑,即使子宮供養不足,也能保護胎兒的腦部正常發育。該研究利用懷孕的老鼠測試維生素C對於胎兒腦部保護的作用,團隊將一組懷孕的老鼠暴露在缺氧環境中,導致胎兒出現缺氧狀況,其他對照組則暴露在正常的供氧環境下,而每個實驗組,都有一半的老鼠飲用水中添加維生素C。子宮缺氧難預防實驗結果發現,在子宮中缺氧且沒有維生素C的老鼠,記憶力差,學習力也十分緩慢,但在缺氧環境下有補充維生素C的老鼠,學習力、記憶力和其他在充足氧氣下生長的老鼠,表現出一樣的學習力和敏銳度。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指出,有胎兒缺氧的嬰兒,海馬體發育不佳,而海馬體和記憶力有關,但子宮缺氧的原因複雜,因此孕婦及早服用維生素C預防,可以減少嬰兒罹患注意力缺陷、失智症等疾病,【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4-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容易怕冷又怕熱恐是糖尿病徵兆! 身體「3個非典型症狀」也要注意
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個星期,只要天氣熱時就很不舒服,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自己快要中暑了,有補充許多水分仍覺得口渴,尿量也多,但卻不太流汗;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調得稍低,便容易覺得寒冷,想加件衣服,就醫檢查發現,已罹患糖尿病。疾病影響對環境溫度感受 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何一成進一步補充,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 糖尿病置之不理 恐誘發多重慢性併發症血糖與環境溫度感受有何關聯?何一成解釋,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然而,糖尿病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留意血壓變化、日常飲食要顧好何一成指出,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的情況;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患者;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都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的變化。糖尿病者日常要注意飲食控制,何一成提醒,澱粉類與糖攝取不過量,足量的纖維質,適量的肉類與脂肪;戒菸、少喝酒;過重者適當減重;並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增加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改善血糖代謝,建議進行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伸展體操、游泳等,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量,避免運動傷害,倘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在運動前應先與相關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 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增免費產檢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 最快111年上路
國健署今天證實,孕婦產檢將有變革,現行10次免費產檢可能增為14次,超音波檢查也從1次增為3次;並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及加做貧血檢查。但還需爭取預算,最快明年才會上路。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晚間受訪時表示,國健署在今年1月底邀集專家及醫學會召開「產檢項目及支付費用檢討專家諮詢會議」,會中達到5點共識,將增加多項產檢項目,在少子女化情況下,減輕孕婦迎接新生的負擔。吳昭軍表示,現行孕婦免費產檢為10次,根據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檢應8次以上,但品質較好的先進國家,如日本產檢有16次、芬蘭也有17次。台灣僅10次確實次數偏少,因此決定提高到14次,讓孕婦不用擔心產檢還要自費。此外,妊娠糖尿病是孕婦應注意的狀況,但現行篩檢必須自費;國健署和專家會議也決定,將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且將現行1次的抽血驗貧血增加為2次,更有利追蹤孕婦的身體狀況。吳昭軍表示,超音波檢查也將從1次增為3次,且將產檢醫師診察費及檢驗費用支付額度,調高到與健保給付一致。吳昭軍說,這5大共識還需提報衛福部、行政院,並爭取預算支持,估計如果順利,最快明年可以上路。
-
2020-12-06 科別.婦科
懷有身孕能否做重量訓練?醫師:多動致流產觀念已過時
新竹一名29歲詹姓孕婦平時有重訓習慣,有身孕後擔心繼續重訓恐流產,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並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詹女無孕期運動禁忌症,若沒有身體不適,懷孕期間仍可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指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早產有關,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近期有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黃冠穎說,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黃冠穎指出,2018年美國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的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黃冠穎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的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胸悶胸痛就是心肌梗塞?當心恐是難以早期發現的肺栓塞
屏東一名40歲懷孕32周的婦女,因高齡加上有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胎位不正等症狀從診所轉院到屏基產檢,34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生下孩子後,正要接受親友祝賀,產後第一天出現心悸、頭暈,第二天出現呼吸喘、胸悶,隨即抽血檢驗發現肺動脈有栓塞,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平安出院。屏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兆程說,肺栓塞是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被血塊塞住,血塊最常見來自於下肢深部靜脈,長時間坐著、長期臥床、肥胖的民眾都是肺栓塞的高危險群,尤其接受大腿骨折手術、剛生產的產婦更需提高警覺。這名孕婦因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新生兒周數不足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馬上由屏基早產兒加護病房接手照顧;產後第一天,產婦卻出現心悸、頭暈症狀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李兆程,第二天產婦再出現呼吸喘、胸悶、心跳過快每分鐘超過120次,且一直監測的血氧值下降至86%(正常值97%以上),隨即抽血檢驗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肺動脈有栓塞現象,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產婦度過驚心動魄10天後,平安出院。李兆程說,肺栓塞的發病症狀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相似,同樣都會喘不過氣、胸痛、胸悶甚至休克、昏厥,因此在臨床上不容易被立即確診。月前另名急性肺栓塞患者甚至啟動體外心肺支持系統(葉克膜)急救,但仍因心臟衰竭無法挽救性命。李兆程提醒,長時間坐著工作或搭乘交通工具民眾、長期臥床的病人要預防肺栓塞還是「多活動」,即便臥床也要進行肢體運動促進血液流動。
-
2020-11-17 科別.新陳代謝
打胰島素沒換部位恐礙吸收 食藥署風險溝通示警
食藥署今天指出,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可能在注射部位出現皮膚澱粉樣變性症而影響血糖控制,目前台灣尚無此症通報,但提醒糖友須定期更換胰島素注射部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官網發布胰島素成分藥品安全資訊風險溝通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下午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會有此訊息是因今年9月英國醫藥品管理局發布安全資訊,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可能於注射部位出現皮膚澱粉樣變性症(cutaneousamyloidosis)而影響血糖控制。洪國登說,台灣現在沒有使用胰島素後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的案例通報,但提出訊息供民眾參考,糖友應定期更換胰島素注射位置,醫療衛教人員也應詳盡衛教宣導責任,降低相關風險。根據食藥署報告,胰島素被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糖尿病(包括第1型、第2型及妊娠糖尿病)。自行注射胰島素的病人須在身體同一區域內輪流注射,每週或每2週應徹底更換注射部位(如從腹部更換到大腿),且需注意不同的注射部位可能會影響血糖數值。近期一份歐洲的評估報告中回顧胰島素注射點發生胰島素衍生的皮膚澱粉樣變性症案例,認為皮膚澱粉樣變性症與所有胰島素及含胰島素藥品之間具有明確的因果關係。胰島素衍生的澱粉樣變性症可能是由於胰島素累積在注射部位所導致,尤其是重複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地方。案例分析顯示皮膚澱粉樣變性症會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造成高血糖及低血糖)。評估報告指出,無法從現有數據估計使用胰島素的病人發生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的頻率,但極少收到此類通報案例。不過,文獻分析指出,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的病例可能被低度通報或被誤診為脂肪組織增生(一種由胰島素的生長因子作用而導致的脂肪細胞普遍增生)。洪國登說,將胰島素注射在類澱粉蛋白病灶上可能會延遲胰島素的吸收而影響血糖控制。目前衛福部核准含胰島素成分藥品許可證共25張,中文仿單有登載劑量及用法,提醒每次注射應在指定的幾個注射部位,要輪流轉換不同的注射部位。仿單也提醒,注射部位有可能出現脂肪代謝障礙(lipodystrophy),因而延緩胰島素的局部吸收結果,經常更換注射區域內的注射部位有助於降低或避免這些反應,但仿單沒有刊載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相關安全性資訊。食藥署正評估是否針對該成分藥品採取進一步風險管控措施。洪國登表示,醫療人員應注意,提醒病人在同一注射區域內輪流更換不同的注射點,以減少或預防皮膚澱粉樣變性症及其他皮膚反應;病人也應遵從衛教,定期更換注射部位,且如果發現注射點有皮下腫塊,要尋求醫療協助。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受訪時表示,胰島素注射部位轉換很重要,過去發現,如果衛教師沒有好好教導病友,病友可能會一直打同樣部位,導致吸收不好,血糖控制就差,必須增加劑量;如果因此又換了位置注射,就會因劑量太高而低血糖。但杜思德說,台灣現在多數都是使用胰島素類似物,而不是人或豬的胰島素,比較不會發生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的問題;且在台灣糖尿病醫療網絡的照護下,醫療機構專業人員都會衛教、定期檢查病友的注射點,加上多年來持續衛教,也都會教導病友要切換施打部位。不過,如果有些醫療機構衛教人力不夠,醫師病人多,可能就會衛教不足。
-
2020-09-23 該看哪科.婦產科
蜂蜜對胎兒有影響,懷孕媽媽不能吃蜂蜜?
蜂蜜的營養與功效蜂蜜富含維生素B及多種人體必須氨基酸與微量元素,具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鎮靜安眠,提高人體抵抗力,也有潤腸通便的特性。孕婦最好別買未經純化、提煉的蜂蜜但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讓孕媽咪擔心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一般而言,成年人的腸胃道功能健全,胃酸足以殺滅肉毒桿菌芽孢,因此孕婦即使吃到含有微量肉毒桿菌的蜂蜜,在消化酵素的破壞下,是不會引起中毒的,加上肉毒桿菌毒素的分子量約為150kDa,因此它不會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為避免孕婦因食用、接觸花粉而過敏導致孕期不適,建議在挑選、購買蜂蜜時,最好不要購買未經純化、提煉,可能含有花粉的蜂蜜產品,較有保障。孕婦可適量飲用蜂蜜 但別過量!孕媽咪若沒有便秘、孕吐、胃口不佳、食慾不振、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其實沒有特別補充蜂蜜的必要性;若真的非喝不可,也不宜過量飲用,才不會因此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增加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外食族孕媽咪水果當蔬菜 狂喝蜂蜜水竟妊娠糖尿病上身
台中市38歲蘇姓孕婦懷頭胎,因孕吐胃口不好,外食族的她早餐愛吃漢堡薯條,吃不下飯時,水果吃得下,那就多吃一點,以為水果可以取代蔬菜,她想讓胎兒皮膚變好,每天也會喝蜂蜜水,懷孕24周發現血糖飆高、胎兒體重超前二周,診罹患妊娠糖尿病,所幸控制飲食、每天紀錄飲食日記,自主監測血糖,並且回醫院追蹤後獲改善。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瑋涵分析,水果的含糖量和升糖指數都很高,容易引起高血糖、肥胖等問題;蔬菜富含維生素A、鉀及鐵等營養成分,糖分較低,兩者的營養並不能互相取代。蘇姓孕婦在懷孕24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發現血糖值超過140 mg/dL,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體重超前二周,妊娠糖尿病糖水測試四次中有兩次不合格確診罹患妊娠糖尿病。蘇姓孕婦緊張詢問「我覺得自己都沒吃什麼東西,也沒暴飲暴食怎麼會這樣?」經配合醫師、營養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的建議,開始紀錄飲食日記,每天自主監測血糖最少4次以上,才驚覺自己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常常飆高至170 mg/dL。林瑋涵說,蘇姓孕婦的父親為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包括一級親屬有糖尿病患者、高齡孕婦、前一胎曾患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前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多囊性卵巢症病史;若病控制不佳會增加羊水過多、胎兒發育異常、巨嬰、胎死腹中、新生兒低血糖等風險,不可不慎。蘇姓孕婦經衛教後,早餐吃高膳食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取代薯條、漢堡,也注意三餐糖分攝取,戒掉含糖飲料(如蜂蜜水、果汁等等),終於將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寶寶的生長速度也恢復正常了。林瑋涵呼籲,妊娠糖尿病大多可以用飲食、運動來控制,雖然糖尿病通常會隨著妊娠結束而恢復正常,但產後必須要定期追蹤血糖變化,建議在產後回診檢查血糖,評估後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之後每隔三年也要追蹤一次,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7-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懷孕月份決定你生什麼病! 這4個月罹病風險最高
打算懷孕生子的準媽媽,如果想要生個相對健康的寶寶,不能輕忽懷孕期間曝露的環境也可能影響寶寶健康。一項由臺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期間曝露於較高的一氧化碳環境,可能導致寶寶罹患憂鬱症風險增加。這項由臺灣、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與「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合作進行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 台美韓跨國研究 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罹病關聯大 研究統計分析臺、美、韓三國的數據,共逾千萬人的資料,平均年齡介於35至53歲之間,統計的時間從1979年至2016年不等,平均分析為24年,最長達36年,其中臺灣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結果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 懷孕月份碰上這4個月 寶寶罹憂鬱、高血壓風險增 參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表示,從分析資料庫發現,如果懷孕前3個月適逢臺灣的10月、11月,也就是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而懷孕初期曝露於PM2.5較高的環境,如臺灣的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之風險;而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則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產前曝露環境 是影響到胎兒發育主因 不過,也有其它研究發現,生產前曝露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比如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寶寶出生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另一則是周產期曝露的環境,比如寶寶出生不久後接觸到過敏原或病毒,將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的發育。烏斯馬博士強調,上述結果純粹是從資料整理分析而得,至於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之間的因果為何,不在這篇研究的探討之列。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婆懷孕做什麼都錯? 準爸爸做對4件事秒變神隊友 寶寶喝母乳好處多! 關於母乳的3基本知識你一定要知道
-
2020-06-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大數據分析 媽媽懷孕月份環境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一項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所處環境及懷孕月份,可能與孩子罹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有關。參與研究的北醫大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今天表示,研究統計分析台灣、美國與韓國數據,共超過千萬名病人資料;其中台灣樣本數有90萬筆,年齡介於20歲到50歲,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研究從病人出生月份推算母親懷孕月份及孕程所處環境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未來孩子罹患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烏斯馬表示,分析資料庫中台灣數據發現,孕程的前3個月適逢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10月、11月,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風險相對高。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暴露於PM2.5較高環境,如台灣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風險;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烏斯馬說,這些結果單純是從資料整理分析,但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間的是否有確切因果,不在這篇研究探討範圍。烏斯馬表示,醫療保健數據分析為科學領域發展帶來新潛能,也為世界帶來改變,「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就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名博士生將發想放上「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群組上,吸引很多人興趣,進而組跨國研究團隊完成。這項由3國專家、學者與OHDSI合作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論文,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烏斯馬表示,OHDSI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共同的語言結構,將醫院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轉換為通用數據模型,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可的標準。如果能使用同一標準語言分析使用數據資料,將大幅改善醫療和病人安全。
-
2020-06-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北醫大研究:懷孕月分影響胎兒健康 年底出生兒易憂鬱
台北醫學大學與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與「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合作進行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分析數據資料發現,在台灣,懷孕前三個月若在年底,孩子出生後罹患憂鬱症比例高,產婦本身罹患妊娠高血壓風險的風險也相對高,目前該研究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上。台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表示,針對研究統計分析台、美、韓三國的數據,共逾千萬人的資料,平均年齡介於35至53歲間,統計的時間從1979年至2016年不等,平均分析為24年,最長達36年。其中台灣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分析資料庫發現,如果懷孕前3個月適逢台灣的10月、11月,也就是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懷孕初期曝露於PM2.5較高的環境,如台灣的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之風險;而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則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烏斯馬表示,上述結果完全是從資料整理分析而得,至於出生月分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之間的因果為何,不在這篇研究的探討之列。不過也有其它研究發現,生產前曝露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比如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寶寶出生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另一則是周產期曝露的環境,比如寶寶出生不久後接觸到過敏原或病毒,將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的發育。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重症肌無力 孕婦緊急剖腹產母子均安
新竹29歲李姓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因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又因胎兒窘迫缺氧情形,緊急剖腹產下男嬰,後轉到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婦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母子均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歲的生育年紀。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又以甲狀腺疾病最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患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情形。林明緯指出,若是病患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吞嚥或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國外甚至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應要避孕一至兩年。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但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約40%症狀會惡化,甚至恐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有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的孕婦症狀則會改善。整個孕期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症狀最可能惡化的危險期。重症肌無力的孕婦應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用藥物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懷孕而貿然停藥,重症肌無力病患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孩子恐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新手爸媽在欣喜之餘,要特別留意孩子。
-
2020-05-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妊娠糖尿病媽媽謹記 這3類食物影響血糖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范純美營養師表示,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在孕期中,經常會覺得肚子餓又怕血糖飆高,不知如何控制飲食或選擇食物,更擔心嚴格的飲食控制是否影響肚子中的寶貝營養與健康;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一定要謹記,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含有醣類的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這3類是主要影響血糖的食物。蔡純美說,準媽媽必須適量攝取醣類食物,搭配優質蛋白質食物與膳食纖維,建議1天4到5餐少量多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穩定血糖還有飽足感。不過每位準媽媽的情況不一樣,血糖的控制需要清楚知道一天需要攝取多少醣類,以及點心餐次的分配,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設計符合個人化需求的飲食,而懷孕中血糖的控制除了飲食,運動方面也可以選擇健走、游泳,並做每日血糖監測、飲食紀錄才能穩定控糖。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5守則控制體重 當個好孕媽媽
國健署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國內約有2至3成的孕媽咪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適當控制孕期的體重,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糖與脂肪等5守則,以免發生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問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BMJ》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應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懷孕婦女想「養胎不養肉」有祕訣,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陳麗娟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至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孕婦應把握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利順利生產。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控制孕期體重 5守則與BMI值是關鍵
懷孕對父母親來說是喜悅的事,懷胎十月過程中進補難免,但懷孕期間體重若過重時,恐出現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症狀外,若體重過輕,胎兒成長時恐有發育不良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等5守則,以確保母嬰健康。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她說,孕婦懷孕期間想養胎但不養過多肉有祕訣,就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據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 (BMJ) 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因此,陳麗娟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而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陳麗娟說孕婦應把握下列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食物、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便順利生產。民眾如有任何問題,可上「孕產婦關懷網站」或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將由專人進行解答。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孕婦 子癲前症風險高近2倍
婦產科醫師表示,以35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較可能出現子癲前症。國健署也表示,高齡孕婦罹患子癲前症風險,比一般孕婦高近兩倍。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201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高齡者占30.12%(含二三胎者);而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也占22%。高齡產婦在我國孕婦中,的確有一定比例。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平均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林宜靜說,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的跨國研究顯示,35歲以上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高出1.78倍。林宜靜說,美國2014的醫學研究也顯示,若以4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更高出2.17倍。國內部分,健保署的早期數據也曾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也比非高齡者高出約兩倍左右。林宜靜說,只要是懷孕的孕婦,就應該定期、按時產前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國健署目前已補助準媽媽十次產前檢查、一次超音波檢查、第36周時一次乙型鏈球菌篩檢;而孕婦若以34歲以上接近高齡時,則在懷孕16周以後以羊膜穿刺方式,即多一次產前遺傳診斷,來進行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分析,避免胎兒患有唐氏症等疾病。孕婦應辨識自身是否為高危險妊娠。林宜靜說,若孕婦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本身有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時,應向所檢查的醫師討論目前院所設備是否合乎需求,或轉至設備較完整的大型醫院。林宜靜表示,也可參考衛福部所擬定全台70家「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當懷孕出現緊急狀況時,責任醫院可提供較完善照護服務。新手爸媽有任何問題,也可上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及0800-870870專線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