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名人.楊志良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6
筆 文章
-
-
2024-07-21 醫療.精神.身心
家中長輩開始會說「別人卡好命」,可能是老年憂鬱!一張「老年憂鬱症量表」馬上測
隨著少子化、超高齡的社會來臨,越來越多「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的長輩,老年憂鬱症將成為社會一大隱憂。到底什麼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和一般人的憂鬱有差嗎?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級主治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景瑞醫師為大家解析:什麼是老年憂鬱?長輩出現行動遲緩、冷漠等情況,家屬可能會擔心是否是失智症的症狀,但竟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長者行動遲緩、不理睬家人、甚至對重大事件無感,這些症狀其實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之一。憂鬱症的冷漠與失智症有著類似之處,因此鑑別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家屬應該留意長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求助醫生,透過治療,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改善。馬上檢測!老年憂鬱量表和年輕型憂鬱有什麼差?憂鬱症在長輩的表現和年輕人有所不同,當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症狀時,通常會表現出「情緒低落、哭泣」等情況,而老年人的憂鬱症則可能呈現出「冷漠、冷淡」的特徵。 另外,一些老年人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焦慮情緒,會有覺得「自己快死了」、到處看病拿藥等慮病想法與行為,這也是老年憂鬱症的一種表現。此外,部分老年人也可能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與失智症相似。為何老年憂鬱較年輕型憂鬱症更難治療?老年憂鬱症較失智症的治療效果要好,只要患者願意接受治療,就有機會改善病情。但,老年憂鬱症的病人往往比失智症更難帶來就診,特別是那些極端焦慮或冷漠型的患者。建議家屬可以找患者比較熟悉的醫生(如家庭醫生、老年科醫生或內科醫生等)尋求幫助。有些地方的醫師可能會直接開立抗憂鬱劑給患者,先改善心情,一旦開始治療並看到改善,他們通常會更願意接受後續的治療,這也能給家屬和患者帶來一絲希望。 老年憂鬱症在治療上較年輕型憂鬱症困難的原因有三: 一、長輩痼疾多:老年人通常有多種身體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可能會與憂鬱症的治療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憂鬱症常見的身體症狀之一是便秘,而很多老年人恰巧也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因為便秘而緊張,不敢吃太多食物,甚至會擔心到處看醫生。然而,很多藥物本身也會引起便秘,導致老年人更加不舒服。治療老年憂鬱時,醫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選擇合適的藥物,這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二、營養不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腦軸線」」腸道健康與大腦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保持腸道健康對於治療憂鬱症至關重要。然而,許多老年人可能由於擔心腸胃不適而不敢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這種情況下,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三、沒體力活動:綜上因素,身體疾病再加上營養不良,讓體力差上加差,便秘狀況為更嚴重。而且,也導致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越來越退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治療老年憂鬱症不能僅僅依靠藥物,還需要包括營養補充和適量的運動。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需要理解並認識到這些困難,並在治療過程中加以應對。 延伸閱讀失智症分4種,有一種叫巴金森失智症,和巴金森式症有何不同?醫師公開4種失智症的差異胃口差、痠痛、健忘 長輩憂鬱風暴來襲!不治療可能導致身體疾病惡化、提高失智症風險「年紀大了」就應該無欲無求?誤解大了!精神科醫師:預防「老年憂鬱」的2關鍵觀念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失智.失智資源
北市「微笑樂智號」 認識失智症 國民阿嬤陳淑芳邀您參加互動體驗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主辦「2024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即將於27日登場,以「友善台北 愛在一起」為主軸,邀請市民參加巡迴推廣活動,一起認識失智症。為了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近年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走入社區、學校、職場進行宣導,並辦理多元特色且趣味的活動,可獲得相關知識外,也增加對失智症者的友善態度。今年特別結合外型活潑且機動性高的「微笑樂智號」胖卡車,將穿梭在12行政區人潮聚集地,分享預防失智症的正確觀念,包含健腦遊戲、失智症者視角沉浸式體驗展及藝術共創響應,一起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一分子。用愉快心情 陪病患聊天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邀請「國民阿嬤」84歲的金馬影后陳淑芳,響應「微笑樂智號」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曾在電視劇「你好,我是誰」飾演失智症者的陳淑芳,透過觀察揣摩失智症者的心境,播出後受到廣大回響。陳淑芳感性地談到,與失智症者相處,應以愉快的心情陪伴他們聊天,不需要有可憐或同情失智症者的心態,也不要因為他們會重複提問或重複談話內容而感到不耐,自己要保持好心情跟他們相處,這樣失智症者才會安心與我們互動。不記仇不羨慕 清空腦袋樂在工作的陳淑芳常被稱讚記憶力好,她大方分享自己的保健祕方。「不記仇、不羨慕」讓她保持心情愉快,更重要的是,她每晚都會「清空腦袋」,讓自己擁有很好的睡眠品質,隔天以愉快心情享用早餐,她最喜歡以蔬果、蒸地瓜,搭配燕麥飲或黑芝麻,有時也會喝一杯咖啡,精神飽滿地展開一天的行程。此外,陳淑芳建議,大家平時要多與人接觸,邀約三五好友從事喜歡的活動,像歡唱卡拉OK或是玩桌遊都很好,她以自己為例,閒暇時經常與好友相聚,近期與12位同學包車出遊,整車年齡加起來差不多是一千歲,她幽默戲稱是千歲團。所以,多與人互動及社會參與,是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手牽手 打造失智友善城「微笑樂智號」將巡迴台北市12個行政區,現場不但可為民眾測試大腦年齡,更舉辦有趣的健腦遊戲、沉浸式體驗展、藝術共創等互動活動,增加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建立對失智症的正確觀念。陳淑芳也對失智症者及其家屬溫馨呼喊:「您的手,讓我來牽。」邀請民眾踴躍參加「微笑樂智號」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微笑樂智號」巡迴胖卡首場將於7月27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口前舉辦,邀請大家手牽手、共同打造失智友善城市。其他活動場次可至活動網站瀏覽。臺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7-18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我與臺北跨時光的回憶明信片活動大募集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我與臺北跨時光的回憶明信片活動大募集】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 咖啡提貨券,共30名1.王O誠2.郭O軒3.陳O婷4.林O珠5.蔡O雪6.吳O莘7.尤O娟8.林O葳9.劉O維10.胡OO英11.龔O惠12.蔡O萍13.范O嘉14.張O文15.黃O萍16.周O儀17.薛O玲18.林O球19.蘇O慧20.許O珊21.陳O娜22.江O君23.林O琦 24.李O芳25.鄭O文26.林O那27.向O寬28.陳O軍29.高O蓉30.張O嵩 【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8月26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9月2日(一)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臺北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失智症者珍貴的生活回憶,這些回憶如同星星點點,閃爍在他們的心底,照亮前行的路💡臺北的失智症者大多長期生活在臺北,在他們的記憶中臺北佔有一席之地,看到具有臺北特色的地標,如:建成圓環、台北動物園、光華商場等,喚起失智症者回憶中的臺北,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臺北對失智友善的溫度❤️有些失智症者對過去的事記得一清二楚,可以讓他們聽充滿回憶的歌曲、看以前的照片、聊過去的事蹟,穩定他們的精神,藉此創造與失智症者溝通的話題,將失智症者的人生故事引導出來,對於安排日常活動是很好的線索唷❤️邀請失智症者/關心失智症者/失智症家人,分享您們在臺北與失智症家人共同度過的回憶故事,活動結束後,您將收到印有您與失智症者在臺北的回憶的明信片,還有機會獲得實用好禮唷🎁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承辦單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備註:1.此活動內容將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內容專題與【幸福臺北 憶起生活】臺北市失智照護成果發表會(2024/9/21) 使用。(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本粉絲團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粉絲團網站公告為準。4.為確保中獎者權益,本活動參加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 並確認聯繫電話皆為真實且處於可隨時正常接收訊息之狀態,本粉絲團將依中獎者所提供之聯繫電話通知領獎相關事宜。若手機於傳輸過程中因非可歸責於本粉絲團之因素(如手機號碼非正常使用中、手機無法接收訊號、手機因系統過濾無法寄達等)致未收到中獎通知,本粉絲團恕不負責。
-
2024-07-18 活動.活動最前線
結合「藝術之旅 X紓壓陪伴X靈性照顧」的失智症照護講座,開放報名囉!!
📢 「幸福臺北 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開放報名囉!!所有辛苦的失智症照顧者,你們正走在一條充滿挑戰的路上。期待能陪伴你們的左右,當你們最忠實的夥伴。因此,2024年臺北市衛生局「失智症照護整合網絡推廣行銷計畫」,將在8月陸續推出三場失智症照護講座,接力多元主題的講座活動,期待能為你們帶來照護品質與照顧者生活品質提升的支持力。【第一場】藝術之旅 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活動時間:113年8月17日(星期六) 09:30-12:00📍活動地點:福林國小會議室(臺北市士林區福志路75號)📍報名對象: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結伴報名、出席🔔報名時間:即日起至8月7日 18:00 (額滿將會提前關閉表單)🔔報名網址:https://reurl.cc/lQ13kd【第二場】 憶起生活—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活動時間:113年8月24日(星期六) 09:00-12:15📍活動地點:博嘉運動公園多功能集會廳(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59巷16號4樓)🔔報名時間:即日起至8月14日 18:00 (額滿將會提前關閉表單)🔔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jV0ZZ【第三場】找到平衡 憶起生活—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活動時間:113年8月31日(星期六) 09:30-12:00📍活動地點:客家文化會館4樓會議室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4樓)🔔報名時間:即日起至8月21日 18:00 (額滿將會提前關閉表單)🔔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Oxa6K🔥🔥🔥名額有限,報名請早!!📢若有相關疑問請電洽:(02)8692-5588 #2384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協辦單位:臺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 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承辦單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總議程表
-
2024-07-16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和生酮也有機會降失智風險!醫揭「1因素」是關鍵
文/理查・瑞斯塔克 不少的研究人員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對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有某些助益(稍後會更詳細討論),我們先將焦點擺在斷食過程中大腦所發生的變化。 在斷食十二至三十六個小時後,身體會進入「酮症」的生理狀態,血糖低、肝醣(又稱糖原)耗盡。肝醣是由肝臟生成的葡萄糖儲存體。斷食過程中,肝醣不斷分解出葡萄糖,數小時後,肝醣便會完全耗盡。為了回應此情況,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會釋放出脂肪。脂肪隨著血液逆流向肝臟,在那裡被轉換成酮體,這是身體在沒有葡萄糖可用時的另一種能量來源。這種「代謝轉換」在斷食後十二小時會發生,之後酮體就會取代葡萄糖的功能。 雖然肝臟是生成酮體的主要部位,但腦部的星形膠質細胞也能產生酮體。在開始斷食的幾個小時後,酮體成為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其百分之七十的能量需求。酮體在肌肉中是高效的能量來源,也能提升大腦細胞的生物能量和認知表現。根據生酮飲食法的原則: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就能產生這樣的代謝轉換。 在動物實驗中,接受五天生酮飲食的老鼠,在空間學習和記憶方面的表現都變得較佳。阿茲海默症患者也需要提升神經細胞的生物能量、穩定葡萄糖代謝以及促進神經細胞的訊號傳遞。 生酮飲食法的效用類似斷食,所帶來的效果也大同小異,同時還能產生酮體。不過這種代謝轉換會為大腦帶來哪些影響? 許多人都說,進入「酮體狀態」會令人亢奮、心情愉快、心胸開闊。有些人還會覺得神智突然清醒。最重要的是,斷食可以增強思考力、學習力、記憶力和警覺性,因為這過程刺激了腦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化學物質對海馬迴的影響最大,有助於當中神經細胞的生成,因此能提升記憶力。斷食還會觸發「自噬」:摧毀或移除受損和功能異常的神經細胞。 直覺上來看,生酮飲食法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應該是有幫助的,因為患者的大腦比較不能吸收葡萄糖,但還能正常利用酮體。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實生酮飲食的好處。但有一項研究顯示,在進行為期十二周的生酮飲食後,十五名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 不過,許多人的身體狀況並不適合進行斷食,所以練習前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總體來說,斷食也許可能成為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就看看是否有更多研究能證明生酮飲食的正面效果。 《延伸閱讀》 .減醣、間歇性斷食哪個容易瘦?營養師教6招這樣吃更好瘦!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護腦,腦袋更清晰。 以上內容由理查・瑞斯塔克著,時報出版《預防失智大作戰》提供。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7-1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1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 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
Bill Yeates是一名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同時也是全球失智者聯盟的倡議者,他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上,以自己為例,分享失智者維持積極生活型態的策略,他罹患失智症後不僅維持游泳興趣,本身還是一名救生員,更勇敢參加游泳競賽挑戰自己。「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擔任嘉賓,暢談今年四月份到波蘭參加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的見聞,分享了令人欽佩的失智者故事,Bill Yeates以正向心態面對疾病,即使失智還是要盡己所能,把能力發揮到最好,縱然游泳比賽沒有得到原本期待的名次,對他而言卻絕對是一項意義非凡的成就。主持人陳韻如表示,「很多人覺得罹患失智症就像世界末日,但其實失智症不是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FINGER 2.0精準預防策略國際失智症協會成立至今四十年,長期關注失智者及照顧者和家人,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研討會,更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大事。湯麗玉強調,如果沒有國際失智症協會,就沒有WHO所公告的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也不會有台灣正在做的失智症政策綱領2.0,可見其重要性,而每年國際研討會都提供最新相關研究,今年的亮點在於預防,尤其是芬蘭著名的FINGER研究。Miia Kivipelto教授的FINGER研究至今持續十一年,證明多元介入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失智症,目前全球已有64個國家參與,湯麗玉特別解釋,FINGER研究以五根手指頭表示不同的預防措施,包括運動、動腦、互動 營養以及控制心血管的危險因子,並喊出「Never too late, never too early.」呼籲大家當下開始預防失智症,不要自恃年輕而忽略其重要性,根據Miia Kivipelto教授以及許多研究者的觀點,其實從小就要開始健腦預防。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預防方式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No one size fits all.」意即沒有一種方式適合全部的人, FINGER研究在不同國家的作法也不盡相同。如今,FINGER研究推出2.0精準預防策略,也就是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預防策略,「從自己的興趣開始著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喜歡繪畫與唱歌,對她來說從事這兩件事不但能感到快樂,同時還能延緩失智,以唱歌為例,按照節拍把歌詞唱出來,就是一項很好的認知訓練。」湯麗玉特別提到今年的另一個亮點,由各國代表成立全球失智專家小組,其中大多數都是失智者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就是成員之一,未來關於失智症的政策都可徵詢失智者的意見。關注多元性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今年國際研討會的關注重點還包括多元性別議題,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湯麗玉分享,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曾遇過家庭照顧者向他們尋求幫助,照顧者本身為同志,每次居服員到府服務前,都必須將彩虹旗等物品收起來,以免引起相關提問,這將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未來會更關注的議題。此外,需要幫助的還有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美國的羅倫佐之家(Lorenzo’s House)針對年輕型失智者服務,尤其關注失智者的子女,因為當父親或母親罹患失智症,對全家來說是都很大的衝擊,往往大人都很困難面對,更何況是正處在兒少階段的子女,今年暑假,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青少年舉辦相關戲劇療癒,在專業人士協助下,透過演出的方式,讓子女體會失智的父親或母親生病歷程的辛苦,透過同理父母來達到療癒。最後,主持人陳韻如與來賓湯麗玉提醒大家善用政府資源,有任何困難請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本集節目專訪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分享失智症國際新知,帶來最新失智症預防方式,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本集重點:✎FINGER 2.0失智症的精準預防策略✎現在開始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式✎失智者參加游泳競賽,他如何辦到?✎當失智症照顧者是多元性別✎關注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NQVOpp🎧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Zep8rM🎧KKBOX:https://reurl.cc/NQVOAp🎧Spotify:https://reurl.cc/lQGnoY⭐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7-16 失智.名人專家
靈性是資產 多位專家都說:多鍛鍊可存健康 提升幸福感
一位年輕學生不久前送走罹癌阿嬤,悲慟萬分,這位學生告訴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嚴如玉,對阿嬤生前拒絕侵入性治療始終無法諒解,變成心結,直到認識「靈性」,才終於理解或許阿嬤認知自己此生圓滿,而學生正值年少,還有很長的生命,因此希望盡力延長阿嬤壽命,雙方對靈性價值的需求不同。嚴如玉對有類似情境的廣大照顧者說,照護是一種歷程,會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照顧者無法控制,但求無愧。她相當認同失智症權威、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推廣「靈性照顧」,因為在照護現場中,有不同的價值觀交疊,很多時候被照顧的人相對弱勢,應該多站在被照顧者的視角思考,不要只被醫療的量化數據宰制。瑞智基金會去年提出「靈性照顧」觀念,今年致力將靈性照顧科普化,7月13日於北師美術館以「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首場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嚴如玉、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汪漢澄、策展人兼藝評家徐文瑞從腦科學、文藝跨域談靈性照顧。元氣網為媒體夥伴。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昭蓉致詞時提到父親八年前罹患失智症,家人在照顧歷程中學習失智症,更認識到失智者有靈性的層面,這段失智之旅的教導相當有價值。她說,靈性是一種資產,就像肌肉可以不斷鍛練,增加健康,高齡者都知道要保命防跌,她希望今後走在幸福路上,要保命防跌,讓靈性保持健康。鍛鍊靈性可保健康徐文俊開場時說明什麼是靈性?靈是源自拉丁語「呼吸」。根據2014國際共識:●靈性是人類動態和內在的一個面向●人們藉由尋求生命最終的意義、目的和超越,並體驗與自我、家庭、他人、社區、社會、自然以及重要的或神聖的連結。●靈性通過信仰、價值觀、傳統和實踐來表達。徐文俊說,當人們在面對重大疾病、生命終結時,會想到靈性層面,開始檢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家人甚至信仰的關係連結。研究也證實,靈性對健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生活品質、韌性;除了被照顧的人,生命走到終結階段還要考慮到照顧者的靈性平安,讓逝去的人無憾,生者平安。改變說故事方式 給生命新意義嚴如玉說,靈性的解釋在不同時代也有變化,以當代來看靈性的定義,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活動,連結到某種超越性、偉大性、神秘性或不可知性的性質,人生意義、精神成長、與自然或宇宙連結、與神聖存在的連結」。也就是常常聽到修行、心靈或精神成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一體同觀、梵我一如、生態保護、自然崇拜、哲學、美學、科學、社會運動等都是在談靈性。「我是誰?」「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嚴如玉說,回到自己身上來看靈性,就會自問這幾個問題。她舉自己在美國工作時為例,哲學是男性為主的學術圈,她若想融入主流,得改用男性作風,但格格不入,因此她改變說故事的方式,找到自我認同,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了男性。她鼓勵高齡者用「說故事」來幫自己開創生命意義,「在你的人際圈,你可以想出自己的樣子,改變生命結構,自我不是命定,主控權在你的手上。誰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兩種快樂提升幸福感醫師汪漢澄則講述「科學理性的人生意義與幸福觀」。他用科學數據表述人類在宇宙中,個人生命的客觀意義「無限趨近於零」,因此主觀意義必須自己認定。他說人類和動物不同的分別有,人有預測能力,天性會創造人生的意義;對於幸福感,從腦科學的角度,人類追求快樂、幸福也是因有「大腦的獎賞系統」。舉例來說,人吃了甜食,便會快樂,而糖分是生物能量的來源,因此人會一直持續追求快樂的感覺。快樂有兩種,除了基本的快樂,如追求色、聲、香、味之外,還有藝術、音樂、追求進步等高層快樂。因此人可以更透過了解腦科學,來提升幸福感。另外,汪漢澄提到,從很多研究證實,動物做出「利他」常是為了「利己」,不管從靈長類的動物到小白鼠的實驗都可看出,動物消除別人的恐懼是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懼。連小白老鼠都能為了避免別的白鼠被電擊,而情願餓肚子,只為了避免觸動電擊開關。更別說,幫助別人後,能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多大、多持久。最近還有利用人工智慧(AI)做的社群研究更支持,一個人如果想變快樂,或許應該試著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研究以AI分析FB社群上的貼文,發現那些貼文中,充滿第一人稱單數的人,也就是常談論自己的人,憂鬱的傾向比較明顯。反之,如果貼文多用複數人稱如「我們」,比較不會憂鬱。使人快樂 藝術策展人最重要任務策展人徐文瑞說,策展(curate)在拉丁文最初的原意是負責照顧 (cure或是care) 或指牧區牧師,慢慢才變成如今常見的「藝術策展」。而策展人很重要的任務是透過策展活動讓人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策展人如願意把主題和展品,面向公眾,就要考慮明白、易懂,且和生活脈絡有相當相關性。一般來說,和日常生活較有連結較易引起共鳴。但由俄羅斯移民美國的兩個藝術家Vitaly Komar 和 Alex Melamid,1995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聘請民調公司調查,美國人最喜歡的美學和品味要素為何?並據以創作出「美國最想要的」(America’s most wanted)畫作。有趣的是,後來在其他國家做的調查及據以畫出的畫作,竟然看起來都非常類似。例如「美國最想要」一圖中,有平靜湖水宜住居,雖然圖中森林狀似黑暗神祕,但人處在安全處,有樹可眺望遠處,一旁有動物但小鹿是安全的。這幅看起來水準平平、主題平凡無奇的畫作,卻是民調顯示最討喜的畫作。藝術創造者卻群起反對,認為這樣依民調作畫,藝術家還有何創意可言。事實上,藝術的策展不可能只考慮觀眾的口味和品味,否則就失去藝術的價值。而作為觀看藝術的人也得學會理解,作品的意義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去追溯創作過程或創作者本人的想法。他特別強調了藝術在靈性照護中的作用。他認為,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意義的追求,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培養人們不斷提問和思考的能力。藝術治療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都有能力以喜樂之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藝術不僅是審美的對象,更是靈性的實踐。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並在這個過程中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將繼續舉辦,詳情可查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4-07-14 退休力.社會連結
永不放棄的照顧者!71歲古金順顧妻6年也失智,找社工交接:男性可能不夠細心,放下面子找資源協助
七十一歲的古金順,六年多來一路照顧失智的太太,是一位「永不放棄的照顧者」。他觀察,男性照顧者雖然相較女性照顧者是少數,也可能不夠細心,強項卻是善於尋找長照等相關資源協助。六年前,某天古金順和太太去百貨公司,太太去上洗手間,卻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和太太、兒子到台中旅行,晚上住飯店,太太突然開門說要去廁所,但方向根本不對。古金順覺得太太不太對勁,就醫診斷為失智症。古金順帶著太太參與失智課程及活動,但課程兩小時,交通來回也要兩小時,舟車勞頓又費時費力,瀕臨累倒邊緣。就在他不知該怎麼辦時,參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的活動,進一步了解長照資源,決定善加利用,他前後換了兩家居家照顧服務公司、三名個管師,視太太狀況做出最好的調整。兩年前的母親節,太太突然行動不靈活,無法站立,原來罹患了巴金森氏症,便開始使用每天八小時「家庭托顧」,搭配交通接送,以及餵食、擦澡、換尿布等居家服務。古金順說,女性天性會照顧人,男性不會又愛面子,「只好」努力找資源。他上網看影片,吸收別人照顧經驗、選擇合適的方式套用到太太身上。沒想到,這一、兩年來,古金順常忘記曾講過的話,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有時迷路、失去方向感,有時感覺大腦突然沒電了,想不起來要做的事情。就醫檢查發現是長期照顧太太的壓力、引發憂鬱症、躁鬱症,甚至已經輕度失智。他主動聯繫家總的社工,展開「安心交接計畫」,萬一自己倒下,太太還是可以獲得照顧,也減輕兒子壓力。「社會有很多資源,照顧者勇於求助,對自己好,也對家人好。」古金順給同為照顧者的男性一些心得,放下面子,不要害羞,帶家人走出來,參加活動,多接觸外界,同時尋找長照資源,接受協助,自助人助。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2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紀錄片《阿姨,上學囉!》首映 看見失智者的能力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了讓全民看見失智者的能力,昨(11日)於西門町樂影城辦理《阿姨,上學囉!》紀錄片首映記者會,現場逾200多位失智友善天使參與。本片在衛福部社家署公益彩券盈餘補助下,由劉臣恩導演歷時近兩年的時間,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附設的聖若瑟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紀錄2位中度失智的壁英與秀珍阿姨與照顧者女兒、妹妹之間與日照中心同學間的感人故事。紀錄片主角壁英、秀珍阿姨也出席映後座談,用笑容邀請大家來上課囉,現場民眾熱情掌聲鼓勵。片中主角壁英與秀珍阿姨雖然因為腦部認知退化,開始會有妄想、憂鬱等精神行為症狀,但在家人與日照中心照顧團隊的專業服務下,透過以前擅長的能力,如:打掃、串珠、繪畫、烹飪等技能的發揮,仍能在日常生活的萬華的社區照顧據點,擔任老師、到比薩店作比賽,參與高中校慶,與學生PK投球,藉此引導觀眾認識如何與中度失智者相處,並從中了解失智友善社區的建構。片中主角劉若涵,同時也是中心照服務員,她表示「自己在照顧罹患失智症的爸爸後,去考取了照顧服務員證照,到現在照顧失智的母親,把媽媽帶來日照中心上課,所以幾乎是24小時的相處,多少會有摩擦,這一路上真的不容易」。她表示媽媽常在找車票找錢,找不到就說是我偷的,媽媽也曾經搭公車錢不夠,所以從中和走路回萬華,回家後覺得委屈吵著要離家出走。很多事件讓她有負面的情緒,但後來她發現,「媽媽生氣完沒多久就忘了,原來只有我一直放在心上過不去」,所以她開始調適自己,「媽媽是生病了,不要跟她計較」,也透過信仰的方式尋求慰藉,讓自己大事化小,好好度過每一天。衛福部2024年3月公布,我國目前已超過35萬人罹患失智症,預估逐年增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鄧世雄執行長表示,失智友善社區的概念就是,「如果你家人失智了,你希望他如何受到友善對待?如果你失智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聖若瑟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戴玫婷護理組長表示,希望這部紀錄片鼓勵家庭善用長照及政府的資源,減輕照護壓力壓力,促進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以避免照顧悲劇的發生。同時,更希望就由本片鼓勵大家投入人力需求越來越多的護理與照顧服務員,嘉惠更多的失智症家庭。《阿姨,上學囉!》將於7月19日溫暖獻映,上映戲院:台北樂聲影城、新北板橋秀泰、桃園統領威秀、新竹大遠百威秀、台中新時代威秀、台南focus威秀、高雄大遠百威秀、中影屏東影城、宜蘭新月豪華影城,歡迎進戲院觀賞,如有意願包場,請洽電02-3223-0992分機111陳企劃。
-
2024-07-12 失智.失智專題
培育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里程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資料,全球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5500萬。當這個疾病無法治癒,失智者又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而急速增加時,在我們的周遭,自己的家庭、親朋好友與工作同仁或是他們的家人或者鄰居,都有可能已經走在照顧失智者的路上。但是並不見得大家對這個疾病都有覺察,甚至於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尤其是網路平台上充斥太多對失智症是是而非或負面的評斷,讓失智者和其照顧者背負著疾病和社會排斥的壓力而辛苦的生活著。今年4月下旬的國際失智症大會,就有英國和加拿大,分享了他們在大學專業教育的多年培訓歷程。另外,澳洲則推動一項讓失智者和照顧者放鬆和學習的喘息計畫。英國的「關注失智症」關注失智症 (Time for Dementia) 是英國失智症協會針對大學生所推動的一項教育計劃(https://www.alzheimers.org.uk/get-involved/time-dementia-programme),目的在培養新一代醫療保健人員對失智症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從2014 年起,針對上述的專業的大學生先進行知識、態度和同理心培訓,然後啟動「失智時光」計畫。訪問和關注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的家人,關鍵主題強調了關係學習、洞察力和理解、挑戰態度和恥辱。這些訪問是臨床環境之外的非正式互動和個人聯繫的結合,每次持續 90 分鐘,每三到四個月一次。在12個月-24個月之間,拜訪3-6次,它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失智者日常現實生活的機會。另一方面,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可以教導學生關於失智者的生活、醫療保健經驗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在失智中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自從2014 年起,該計畫已融入 10 所大學中,從醫學、護理到物理治療和營養學的一系列醫療保健課程,幫助 8,000 多名學生深入了解失智症。至今,英格蘭南部有2,250個家庭參與該計劃,讓他們增進社交互動,而且感到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和貢獻。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讓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及專業學生之間,彼此互惠互利。加拿大的失智症教育計畫麥基爾大學的失智症教育計畫在2017 創立,提供全面的免費資源、模擬教育及領先的教學和學習技術,給失智症患者、家人和非正式的照護合作夥伴、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醫學生和廣大民眾。其中包括 12 種不同語言版本的失智症配套指南、100 多個教育網路研討會和播客、失智症活動手冊和 14 個雙語視訊膠囊,展示了多元吸引人們參與的活動。而且,對於年輕護理人員在內的護理合作夥伴,也提供虛擬支持小組以及線上教育軟體。自 2020 年起,計畫發起人克萊爾韋伯斯特女士 (Claire Webster),也是一位前失智症照顧者和大學的正式講師。她的講座「失智症的照顧歷程指引」( https://www.mcgill.ca/dementia/channels/event/understanding-and-navigating-journey-dementia-351238),已經成為所有一年級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開放給老人學、神經學、精神科、營養、護理、社工、職能及物理治療,甚至於牙醫等相關專業的共同學習。麥吉爾大學失智症教育計畫啟動僅 5 年,即獲得國際認可。證明當大學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時,可以在他們的機構內,將失智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納入醫學院的課程。並且在學術界和社區之間架起橋樑,以多面向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的經驗,制定社區服務和外展計劃。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畫各國政府近年逐漸關注失智症診斷後的復能,而這些支持可以使失智者及其家人,能夠了解情況、維持或促進體能、減緩疾病的進展速度和提高日常活動的功能。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康復 2030」就倡議加強復健復能服務的重要性。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劃“Rementia Together ”,由研究人員和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設計,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住宿度假活動,由澳洲團屋之家 (www.grouphomes.com.au)執行。經費資助來自澳洲衛生和老年護理部。每天的學習活動自上午9點至下午3點,總共設計的課程包括:了解失智症;好好生活的工具和措施;創造認知區域;人性需求和如何受失智症影響;順暢的溝通;性和親密關係;自我照顧;尋找目的和意義;睡眠、飲食、情緒和運動;你的環境;社區支持;規劃未來;音樂、行動和冥想等內容。團屋的工作人員Krebs太太說:失智者可以選擇參加或不參加其中的主題,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放鬆、社交或散步。3年中他們總共舉辦33次活動,每次支持5對失智者和其照顧者。他們都要經過事前的評選,活動結束後的6周和6個月,會以電話訪談主要照顧者,共2次。它解決了失智症及其支持夥伴的即時需求,賦予他們未來的能量。並為他們提供先進的、基於證據的認知復健方法和失智症患者良好生活的樣態。隨著失智症患者和照護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在生涯的某個階段與失智者及其照顧夥伴相遇。不論是透過失智症協會或大學,讓專業人員及早接受周延的培育,或者是由政府贊助,委託照顧機構辦理,讓民眾在確定診斷後和家人及早面對、學習和找到資源,都是通往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重要里程。
-
2024-07-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拖欠帳單、忘了繳卡費?研究揭理財能力可看出早期失智症
研究人員一直希望建立一種演算法,協助預測某人將來是否可能會患上阿茲海默症。其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與喬治城大學一項全國性研究表明,用於衡量一個人履行財務承擔能力的信用評分,也可能預知認知能力是否下降。研究發現,一個人若確診有失智症,他的理財能力,包括信用評分早在五年前就開始減弱,而支付房貸的拖欠率,則在確診前三年前就開始增加。儘管並非所有處於失智症早期階段的人都會拖欠帳單,但若真的拖欠,其拖欠率增加幅度及速度確實驚人,例如在確診前一年,信用卡拖欠餘額增加最少50%,抵押貸款拖欠率也大增11%。阿茲海默症協會護理及支援部主管莫雷諾(Monica Moreno)表示,失智者財務出現問題,主要是他們容易遭受財務欺詐或詐騙,包括身分盜竊等,若不及早解決,他們面對的財務風險會更加巨大。她指出,這個研究說明了,失智者如何應對管理金錢或個人財務方面的挑戰,是失智症的常見早期預警信號,他們的家庭成員愈早發現這些徵兆及愈早介入就愈重要,包括更快地做好財務規畫。阿茲海默症協會也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與失智者及早討論值得信賴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協助支付帳單或設定自動付款計畫等;建立一個帳戶,只留有一小筆金錢供失智者自行使用;在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設定大額往來自動通知;多留意銀行帳單;在電話上設定應用程式,以防範電話行銷及潛在的電話詐騙。失智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記憶力會持續減弱及失去認知能力。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數據顯示,美國7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裡,15%患有癡呆症;美國患有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的580萬人裡 ,其中560萬人是65歲或以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9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熬夜身體累積毒素!營養師分享6大解毒食物、4大排毒方法
炙熱的夏天,適逢暑假,很多人的生活作息改變,包括熬夜、親友聚會、吃消夜、出國吃美食等,很容易攝取到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也較容易接觸到加工的食物,不知不覺就吃下一些有毒物質。營養師劉怡里在其粉專中建議,應適當的幫助身體解毒,提高抗氧化、抗發炎能力,也推薦6大類可以解毒的食物。4大身體排毒的好方法1.增加水分攝取,也可以攝取無糖茶飲,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營養。2.注意每天是否吃到6大類食物,多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且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3.注意食物中毒問題,不熟的餐廳場所建議不吃生食,用餐前洗淨雙手,使用公筷母匙。4.家中貯存食物要小心,夏季天氣熱,烹飪後的食材,建議1小時內冷藏或是冷凍存放,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的感染。6大類解毒食物1.乳品類:牛奶、無糖優格推薦原因:*富含維生素A、E、B和葉酸、菸鹼酸*可預防血管阻塞*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2.全穀雜糧類:紫地瓜、糙薏仁推薦原因:*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維生素B群*能避免大腦發炎3.豆魚蛋肉類:秋刀魚、蛋黃推薦原因:*含有DHA,有助大腦活化,其中EPA可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提高抗氧化能力*可預防失智4.蔬菜類:地瓜葉、青江菜推薦原因:*富含維生素B1、B2、E、葉酸*可幫助醣類運用*協助大腦正常運作5.水果類:草莓、桑葚推薦原因:*莓果中的植化素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及修復大腦受到自由基的攻擊6.油脂堅果種子類:苦茶油、酪梨推薦原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可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薑黃抗氧化、抗發炎 營養師提醒並非人人適合吃
近幾年民眾風行吃「薑黃」養生。有不少研究發現,薑黃具有抗發炎、止痛、抗衰老、抗癌、預防老年失智症等功效。台大醫院營養師許培羣表示,薑黃素是薑黃粉中主要的活性成分,經提煉萃取後純度可達95%以上,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發炎作用,能清除體內自由基,達到調節生理機能,幫助代謝等效果。許培羣說,薑黃粉成分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還包括維生素B、C、E及礦物質鈣、鎂、磷等,此類營養物質有助對抗發炎,減少細胞傷害。國際文獻則指出,薑黃中的活性成分,經細胞試驗證實,可抑制細胞凋亡,具抗衰老功效。薑黃素 改善記憶及認知也有文獻指出,薑黃素可提高腦原性神經營養因子。許培羣表示,神經營養因子一經提高,可促進神經元修復與再生,能夠改善記憶狀況、認知功能,近期愈來愈多實證研究顯示,薑黃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情況。坊間流傳,吃薑黃有助提升性功能。許培羣指出,較少研究顯示薑黃能直接提升性功能,不過,薑黃素有助提升免疫力、抵抗力,改善人體代謝狀況等調控機制。而身體機能提升後,伴隨著體力、精神狀況會變好,民眾在性行為的表現也會提升。薑黃除了可以入菜,市面上也有販售膠囊、錠劑等保健產品。許培羣表示,國際指引建議,若從食物例如咖哩中的薑黃粉攝取薑黃素,作為營養補充使用,則每公斤體重建議每日食用3毫克,以60公斤成人為例,大約每天攝取180至200毫克;較高劑量則視為保健食品使用,市售膠囊、錠劑多以400至700毫克為主。入菜或錠劑 無優劣之分「薑黃入菜與使用錠劑並無孰優孰劣之分,民眾可以自身方便性為主。」許培羣指出,針對希望烹調薑黃料理,卻沒時間製作複雜料理的民眾來說,建議可在牛奶中加入薑黃粉,或以薑黃片泡茶使用;也可善用電子鍋,將米飯、高湯、魚肉或雞肉及薑黃等香料放入鍋中,一般燉煮30分鐘即可起鍋。市售薑黃錠劑產品,有許多複方選項。許培羣說,較常見的是「薑黃加多醣體」、「薑黃加胡椒鹼」,胡椒鹼可增加生物利用率,加速身體利用薑黃,達到活性效果,多醣體則有助提高免疫力。此外,因為薑黃具舒緩疼痛、抗菌、抗病毒效用,有時也被用於製作飲品、噴劑,使用後可改善喉嚨腫脹的情況,但若立即需要止痛,還是得靠藥物輔助。不過,並非所有民眾都適合使用薑黃素。許培羣表示,薑黃素會促進胃酸、膽汁分泌,有腸胃問題如胃潰瘍、消化不良者,食用薑黃素可能引發不適;高劑量薑黃素對子宮收縮有一定影響,懷孕中或哺乳中婦女,建議減少使用。具抗凝血 血液患者當心服用抗凝血藥物的血液疾病患者,因為薑黃具有抗凝血效果,恐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薑黃是脂溶性物質,肝臟功能不佳患者,使用高劑量薑黃恐造成代謝壓力。許培羣提醒,這些疾病患者在使用高劑量薑黃錠劑前,建議諮詢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士,確認藥物交互作用。
-
2024-07-09 焦點.健康知識+
極端溫度加劇失智、中風惡化,研究說明夜間溫度為何關鍵!夜跑也要當心中暑
極端氣候愈趨明顯,全球各地溫度是一年比一年還熱,不止中暑、熱傷害等問題暴增,因高溫而引起的疾病也愈來愈多。根據近期一項研究指出,極端高溫會加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和中風等腦部疾病的惡化。極端溫度對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影響巨大根據5月發表於《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影響相當巨大,包括偏頭痛、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癲癇等多種大腦疾病,都會因酷熱而惡化。研究來自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調查了過去相關332份報告,發現極端高溫會對多種大腦狀況產生「廣泛而複雜的不利影響」,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學家Sanjay Sisodiya表示,氣候變遷包括極端溫度(低溫和高溫)已被證明對腦部疾病有影響,特別是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而失智相關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會增加,因為認知障礙限制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的能力,他們不知道要多喝水或減少衣物以降低身體溫度。Sisodiya更指出,「夜間溫度也特別重要」,因為夜間較高的溫度會擾亂睡眠,而睡眠不足會加劇許多大腦疾病。此外,對於一些癲癇患者來說,可能也會增加他們癲癇發作的次數。夜跑也會中暑 切記先降溫才能保命端午過後天氣愈來愈熱,台灣各地高溫屢創紀錄,中暑、熱傷害案例頻傳。但有些人較節儉,天熱還捨不得開冷氣,但若是獨居的長者,或是家中有失智患者,建議千萬不要省冷氣費。三總中暑防治中心顧問朱柏齡曾受訪指出,中暑與溫度和濕度都有關,室內悶熱,散熱不足都是危險因子。朱柏齡指出,醫學上定義的中暑,是指因為熱傷害導致核心體溫大於40度C,且神智不清、行為異常、抽搐、昏迷。而面對熱傷害,切記降溫是最重要的動作,送醫前降溫可保住一命。而根據三總急診部及中暑防治中心治療中暑病人多年降溫經驗,使用傳導蒸發法(泡10至15度C冷水,加上灑水電扇吹),大部分病人在半小時內可降至38.5度C以下,只要病人在院外高溫時間勿持續太久,全數都能救活。根據文獻測試,不同降溫法降溫速度如下:1. 傳導法(泡冷水): 每分鐘約降溫0.2度C2. 循環式冰毛巾法:每分鐘約降溫0.1度C3. 蒸發法(灑水加電扇吹): 每分鐘約降溫0.1度C一般民眾外出也最好撐傘或戴帽,避免陽光直射,還要補充水分。戶外運動者,建議不要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運動,連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的中暑。有些人以為晚上不會中暑,但其實夏天夜晚溫度也都還有30度,加上濕度高、散熱不易,醫師提醒以往也有夜跑中暑者,盛夏較建議的運動時間以清晨5至7點前的時間最適當。【參考資料】.《UCL》Climate change likely to aggravate brain conditions .朱柏齡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8 失智.大腦健康
年過40歲後別再粗茶淡飯 當心肌肉流失導致失智症風險大增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想要健康老化,一定要保有行動力,每天利用簡單的訓練,增強肌肉力量與質量,讓走路更穩不容易跌倒。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孟釗表示,過了40歲,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如果忽視缺少肌肉造成的身體無力,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肌肉少 心臟病、骨鬆上門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至10%,粗估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不過,超過一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流失肌肉,誤以為是自然老化的現象。蔡孟釗說,年齡愈大、肌肉流失速度愈快,一旦罹患肌少症,跌倒機會就會增加,進而容易失能、臥床,甚至失智症找上門。蔡孟釗強調,肌少症於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許多國內外研究發現,肌少症與失智症相關。老年人的早期神經退化會從「肌力表現」開始,包括無法正常咀嚼或吞嚥、行動協調能力衰退、語言表達不流暢等,這些都是失智症的警訊症狀。連帶的,肌肉量不足時,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均衡營養、肌力訓練都要有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增加跌倒機率,還有各種慢性病的危害。蔡孟釗提到,長輩如果行動有困難,容易憂鬱、斷絕社交,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以憂鬱情緒為例,當因肌肉活動量低,腦部受到的刺激就會減少,傳導快樂、幸福感的血清素也會降低,充滿負能量的感覺。肌少症可以及早預防,均衡營養、肌力訓練缺一不可。蔡孟釗建議,多攝取「好的營養」,每天均衡攝取五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摒除老人家就該「粗茶淡飯」的飲食控制觀念,如果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流失問題會更嚴重。運動方面,長者從事的運動大多是散步、健走,建議可進行肌力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平衡訓練。尤其,阻力訓練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可依個人體能輔以壺鈴、啞鈴或彈力帶等器材,刺激肌肉生長。肌少症5特徵1.走路緩慢:在平地行走時,也很緩慢無力。2.手部握力下降:提不動水壺倒水、打不開罐頭、擰不乾毛巾。3.無法上下樓梯:爬樓梯出現困難,腳步跨不開也抬不起來。4.反覆跌倒:近1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2次。5.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但6個月內體重下降5%。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2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一塊紫地瓜、午餐加一盤地瓜葉…6大類食物有助身體排毒!
炙熱的夏天,適逢暑假,很多人的生活作息改變,包括熬夜、親友聚會、吃消夜、出國吃美食等,很容易攝取到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也較容易接觸到加工的食物,不知不覺就吃下一些有毒物質。營養師劉怡里在其粉專中建議,應適當的幫助身體解毒,提高抗氧化、抗發炎能力,也推薦6大類可以解毒的食物。4大身體排毒的好方法1.增加水分攝取,也可以攝取無糖茶飲,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營養。2.注意每天是否吃到6大類食物,多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且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3.注意食物中毒問題,不熟的餐廳場所建議不吃生食,用餐前洗淨雙手,使用公筷母匙。4.家中貯存食物要小心,夏季天氣熱,烹飪後的食材,建議1小時內冷藏或是冷凍存放,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的感染。6大類解毒食物1.乳品類:牛奶、無糖優格推薦原因:*富含維生素A、E、B和葉酸、菸鹼酸*可預防血管阻塞*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2.全穀雜糧類:紫地瓜、糙薏仁推薦原因:*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維生素B群*能避免大腦發炎3.豆魚蛋肉類:秋刀魚、蛋黃推薦原因:*含有DHA,有助大腦活化,其中EPA可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提高抗氧化能力*可預防失智4.蔬菜類:地瓜葉、青江菜推薦原因:*富含維生素B1、B2、E、葉酸*可幫助醣類運用*協助大腦正常運作5.水果類:草莓、桑葚推薦原因:*莓果中的植化素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及修復大腦受到自由基的攻擊6.油脂堅果種子類:苦茶油、酪梨推薦原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可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1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好好生活系列: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
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與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舉辦的「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於6月29日登場,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擔任主講,藉由角色扮演,讓與會者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並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同理失智家庭。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致辭時表示,諮商心理師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專業,是經由國家考試取得證照的醫事人員,心理師分為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兩種。通常當你覺得需要找人談一談的時候,就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在長照領域,政府的長照2.0也提供相關服務,幫助照顧者能夠好好照顧家人。以前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在卻常看到家有一老、無限煩惱,長照家庭有許多照顧方面的事需要考慮,而我們可提前學習及準備。她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活動,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舉辦過許多民眾講座,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先到粉專認識諮商心理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感謝現場民眾踴躍參加,尤其還有不少雙北以外縣市的民眾,共同來關心失智症照顧關係議題。聯合報關注失智症逾十年,大約在八年前成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目前有十五萬粉絲,每天都會有各種照顧問題,由粉絲團同仁陪伴、回答以及銜接各種照顧資源,這幾年也看到很多改變,從最早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到現在愈來愈認識,也看見許多失智照顧上的問題,因此,特別希望今天的講座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把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帶回家。家人失智了,先看到人,再看到疾病「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由諮商心理師林其薇主講,林其薇專長是長照諮商心理,平常主要在失智據點服務,此外也服務許多申請長照2.0的案家,是國內少數在長照領域資歷豐富的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提醒家有失智者的民眾,申請長照2.0有限制次數,一周一次,半年最多十二次,但其實民眾有需要可以自己找專業諮商心理師尋求幫助。講座一開始,林其薇請現場民眾回答失智者常見行為,有些人說失智者很有活力,也有人提到失智者會罵人、不洗澡、不吃東西等情況。林其薇提醒,失智者不洗澡有很多原因,她曾遇過一個案例,長輩覺得自己太老了,老了就該爛掉,所以失去洗澡的動力,「或許這個答案聽來不可思議,但是有一天當我們也邁入九十歲,很有可能也會這樣想。」至於不吃飯,失智者每隔一段時間會遺忘不同的事情,有些人會忘記要吃飯,林其薇表示,其實失智者用餐很需要儀式感,照顧者單純拿碗跟在後面跑完全沒有作用,但是,這時候將失智者帶到飯桌前坐好,他就願意吃了。林其薇更提到兩大重點,第一是人人都有可能失智,第二是跟失智者相處,我們要看見的是人,而不是只看見這個疾病。她表示,每個失智者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同,想要了解失智者行為有一個前提,就是「失智者是有個性的」,爬梳失智者的生命經歷便可理出行為脈絡,當然,照顧者也有個性,從失智到離世平均大約十年,在漫長的照顧歲月裡,照顧關係的和諧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今日講座透過角色扮演來揣摩彼此心態的主要原因。角色扮演1,設計情境是失智的父親或母親不記得配偶已過世,也不記得照顧者已離婚,一直追問另一伴在哪裡,以及照顧者的先生/太太呢?林其薇邀請請現場民眾上台,有照顧或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扮演失智的父親,而沒有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照顧者。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沒看到你媽媽?」照顧者的扮演者:「媽媽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那你太太呢?」照顧者的扮演者:「也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都不在家沒人煮飯,我們要吃什麼?」照顧者的扮演者:「你想吃什麼我來準備。」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知道。」照顧者的扮演者講出一樣食物。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要。」從這裡開始重複同樣對話,失智父拒絕任何提議,問他要吃什麼他都回答不知道。角色扮演結束。林其薇問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扮演的民眾想起高齡九十幾歲的失智母親,情緒潰堤現場痛哭,原來剛才的情境正是他跟母親曾經上演過的對話,一時間觸動情緒。扮演照顧者的民眾則表示,他雖然心裡記得講師提醒的「要看到這個人,而不是看到病」,也希望讓失智者感到舒服自在,但是當對話開始無限迴圈時,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林其薇建議,通常像這種狀況,可以先去理解失智者的需求,失智者可能已經講不出來食物名稱,所以問他要吃什麼也就無法回答,此外,有時候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扮演失智父的民眾則提供自己的寶貴經驗,他曾經為了吃飯問題跟失智的母親爭論半個多小時,後來決定不再問母親要吃什麼,直接提供餐食,母親也就吃了。角色扮演2,失智者在家裡鬧著「要回家」,晚上不睡覺卻吵著要出門這也是一個很有共鳴的情境,現場民眾紛紛提出自己遇到的經驗,林其薇提醒,失智者說的「要回家」不一定是字面意思,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失智者本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曾有失智者說要回家,其實是指他要去接孫子回家,其實孫子已經上大學,但是失智者還停留在過往記憶裡,想要趕去接孫子,只是生病後表達不出完整意思,只能講出要回家三個字。」現場也有身為照顧者的民眾提出,當以上情境發生時要看是幾點,若是傍晚就可能是黃昏症候群,林其薇提醒,即便是眼睛看不見的長者,也會有黃昏症候群,因為人感受到光的地方不只是眼睛,面對黃昏症候群,記得家裡的燈要隨時開著,可以幫助失智者穩定作息。照顧者自我放鬆小技巧即使每位照顧者都經過千錘百鍊,但經常同一時間必須處理很多狀況,當照顧者感到身心壓力很大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冷靜一件一件來,這時候可以找身旁任何一樣物品,講三個特徵,例如手機的特徵是硬硬的、平面的、長方形的。或是最簡單的方式,從一數到二十,再到數回來,直到情緒冷靜穩定下來。自我放鬆小技巧1.穩穩地坐在椅子上或站著,雙腳落地但不用力。不聳肩,雙手自然垂下放著。2.吸氣、吐氣。3.吐氣、吸氣。4.慢慢從腳由下往上感覺至頭。5.回歸中心的自我擁抱。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林其薇表示,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不會是局外人,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我家人失智了,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政府有哪些資源,這時候身邊人就可以提供協助,主要可以做以下四點,1.關心主要照顧者、2.關心同住家屬、3.提供社會支持系統資源像是長照2.0或協尋社福機構、4.社區支持系統像是鄰里長及社區資源。她提醒,當照顧者感到需要幫助時,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協助。「照顧者好,被照顧者才會好。」林其薇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講座,並希望大家一同支持失智家庭。
-
2024-06-30 失智.大腦健康
醫認證「5個好習慣」延緩腦力退化、預防失智,聊天也有用!
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容易迷路,甚至出現詞不達意、無法自理生活,這些都是失智症常見的症狀。相信大家都不希望這樣的病症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雖然目前失智症無法治癒,但仍可以透過強化腦力、避免危險因子,來及早預防並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 強化記憶五大招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謝炳賢主治醫師分享五大招預防失智的好方法:1、持續學習新事物:第一個方法就是要「不停學習新事物」!持續學習及接觸新東西,能讓腦細胞不斷更新活化,刺激大腦的功能與創造力。像是閱讀書籍、參加課程、繪畫、寫作及烹飪等,這些都可以幫助訓練腦細胞,所以說「活到老,學到老」也是有它的道理在的。 2、維持運動好習慣:運動可不只對骨骼關節健康有幫助,運動時大腦、脊髓、肢體等身體神經系統會協同合作,能夠幫助強化及活絡大腦,同時提升記憶、語言與學習的效率。除此之外,運動也有助於強化心血管功能、鍛鍊平衡及協調性,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 3、飲食均衡攝取:人體新陳代謝的機制,可以幫助清除廢物、更新修復細胞,而均衡攝取營養是維持健康機能的基本守則。除了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外,建議也要增加深綠色蔬果、全榖雜糧類、優質油脂的比例等抗氧化食物,減少發炎反應,幫助保護大腦細胞。 4、參與社交活動:參與社交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增加社會互動、人際交流的機會,也是學習新知的好方法。尤其是在互動聊天時,常會需要專注傾聽,同時回想記憶並組織對話,對提升大腦感知能力有相當幫助。所以不妨多多走出家門,多多和朋友出去交流活動! 5、避免傷害腦部因子:容易造成腦部傷害的因子包含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抽菸喝酒、憂鬱負面情緒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大腦區域的海馬迴受到影響,進而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因此,一定要讓自己盡量遠離這些危險因子,才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延伸閱讀: ·醫條列「10跡象」都是失智徵兆,不是老化! 突然忘記某事但想不起來中了 ·老婦忘東忘西家人以為失智,檢查竟是憂鬱症! 醫揭「9症狀中這2項」機率大增 
-
2024-06-29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王麗月醫師揪心陪伴失智父,領悟「這件事」後更能體諒病人!
母親早逝、由父親扶養長大的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麗月,雖然父親有心臟病、攝護腺肥大等疾病,生活仍可以自理,又因住在同一社區,她在照顧上並沒有太大問題,直到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才讓身為醫師的她意識到,「看病不只是開藥而已,包含病人看診的交通、居家照護等都需注意,以同理心為病人全方位思考」。老父裝著假牙卻在找假牙「過去父親雖有些慢性病,但只要幫他叫好計程車,還是能自行到醫院看診。」王麗月說,沒想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後,他開始忘東忘西,找不到假牙最後發現是在自己嘴裡,脾氣變暴躁,有時走著走著會有差點往後倒的狀況,就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從此,在照顧父親上,兄弟姊妹們特別空出更多的時間參與陪伴。王麗月眼泛淚光述說著,父親發病前,每年孩子寒暑假期間,她都會帶著父親一起全家出國旅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不同的風景,那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光;父親發病後,也讓她格外珍惜與父親的相處機會,現在每周六無門診期間,會帶著父親去看診,也陪著父親一起散步。心臟退化卻無病識感「近年父親的心臟慢慢退化,走路容易喘,曾經兩次119送急診,發現有心律不整,又因為失智較無病識感,讓家人很擔心。」王麗月發現因為疾病關係,父親飲食要格外注意,不可吃高鉀食物,包括蔬菜水果等,因此她常煮餐食給父親吃。王麗月有一個姊姊、兩個弟弟,在父親病情惡化後,大家開始輪流照顧。但她的公婆也有心血管疾病,加上患有失智症、憂鬱症的阿姨及姨丈都需要照顧,她一起照顧五名長輩。不過,她樂觀且正向看待,笑稱「以前買菜還要分批煮,如今一次煮一大鍋分給被照顧的長輩,更加方便也是好事」。長照2.0助分擔照護王麗月不忍將父親送去日照中心照護,後來發現政府推出的長照2.0有多項服務,可協助面臨的照顧困境,因此她申請使用,也算是幫忙分擔照護上的辛苦。現在她看診時,更能以同理心為病患設身處地著想,都會跟有需要的病患提起政府的資源。「從父親身上學到很多。」王麗月心有所感地說,以前看診就是指出症狀、開藥就好,現在看診都會跟病患主動說明,面對有些病患擔心申請過程繁瑣,她也可以家屬的身分耐心地跟病患解釋。盼政府強化銀髮機構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後長者會愈來愈多,王麗月認為,政府在一些銀髮機構及相關活動還可以做更多,讓長者更受照顧,例如社區的電子產品教學班、才藝班等,尤其很多獨居老人若沒有事情做,失智會更嚴重,而下一代要承受這些照顧責任也很辛苦。王麗月有好多角色,不僅是醫師,也為人女兒、人妻、人母(兩個兒子),感嘆現在除了照顧好父親,真的就是要把握當下,「也跟家人說要找時間多陪陪父親、爺爺」,與家人更珍惜相處的時光。王麗月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罹患疾病:心臟病、失智症、攝護腺肥大●發病時間:2019年85歲時失智、慢性病惡化●症狀:心律不整、記憶力衰退●治療:門診追蹤用藥、心導管手術、進出加護病房三次等●陪病心得:更懂得以同理心深入看診,不只是要把病患病治好,更要全方位照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陪失智母唱歌聊天 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過程
神經內科權威曹汶龍從台北三總退休後,先後移居花蓮、嘉義,母親范玉蘭一路跟著他生活。然而,母親85歲時被診斷失智,他深諳陪伴失智患者要懂得互動,陪媽媽唱歌、聊天是他的日常,3年前母親平靜地在他懷裡斷氣。母子互動過程留下許多珍貴檔案,也成為他分享失智照顧的素材,感染力、說服力十足,印證「親情陪伴是最佳良藥」。「紅紅的太陽下山啦,伊呀嘿呀嘿…」曹汶龍常陪媽媽唱童謠或老歌,媽媽住院時,他在床邊說著大野狼故事,母子間也常有一些輕鬆的對話,他問母親「我是誰?」母親回「那你是誰啊?」母子常說說笑笑,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的過程。陪伴要訣 順其心避爭執曹汶龍回顧,母親在失智症初期記憶力減退,會把錢包在衛生紙裡,也懷疑別人取走她的錢,他於是為母親準備一個專屬五斗櫃,給一把鑰匙,讓母親心愛的物品、現金不再亂放,想查看就隨時拉開抽屜。「陪伴失智者就是適度順著病人的心,避免爭執,也給對方安定感,照顧者可用豁達的心與失智和平共處,把心態降到和失智者同樣程度,就能發現雙方笑容都變多了。」曹汶龍是主要照顧者,曾看過有失智症長輩在3個兒子家輪流住,每個孩子家各住1個月,老人家有被丟來丟去的感覺,讓人見了有些不忍。他說,長輩要的其實不多,「看到我們笑他就笑,看到我們憂愁他也跟著憂愁」,正能量會影響家中氣氛。用同理心 對待診間病患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曹汶龍說,在歐美國家,失智不是家庭問題,很多長輩很自然地被送到機構,但台灣長輩習慣在家中安老,兒孫照顧責任加重,失智照顧消磨最大的是心力,他用同理心對待走進診間的長輩和家屬,看診時常起身關懷、親和力十足,也常在診間用手機播出長輩熟悉的歌曲,鼓舞家屬的心,解開照顧者內心深處的結。曹汶龍在嘉義民雄打造2層樓日式建築,1樓是母親和看護的大空間,從1樓上2樓沒有樓梯,只有斜坡道,可在室內牽著母親走坡道運動,若天氣好就請看護推母親到戶外曬太陽。他固定陪母親吃早餐、晚餐,午餐時段會給看護工餐費,建議她推母親到附近超商吃便當,增加人際互動機會。77歲的曹汶龍,病友暱稱「曹爸」,2011年接近屆齡退休時,從花蓮慈濟醫院到大林慈濟醫院接任神經科主任,發現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率高,失智患者及家屬資源不足。他便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成立病友會、家屬支持團體,攜手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志工提供多元服務,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醫師下鄉 成立關懷據點2012年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曹汶龍出任主任,將失智照護理念帶入社區,為讓失智照護模式與理念在各地遍地開花,近年陸續在嘉義、台南、雲林、彰化、台北等地成立14個記憶保養班(失智關懷據點),醫師下鄉的外送服務,民眾更願意把長輩帶出家門,認識、友善失智症風氣愈來愈盛。母親罹患失智症,讓曹汶龍在行醫路上更能發揮同理心,即使已屆遲暮之年,他仍充滿再前進動力,並將他與母親生前互動影片放上社群,分享照顧心得,故事被拍成大愛電視台戲劇「你好,我是誰」,療癒許多失智家庭的心。在曹汶龍悉心照料下,父母都很長壽,父親曹劍輝在85歲時得肺炎,一度病危,經搶救後回穩,在他細心照顧下又活了10年,之後經歷急性腎衰竭昏迷考驗,又搶救回來,再活6年才往生。曹汶龍說,父親的不健康餘命長達16年,在85歲前,仍可獨立自主生活。能做利他的事 活出價值曹汶龍分析,台灣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近8年,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照料8年,代表陷入長期失能狀態。陪伴父母從健康到衰老,曹汶龍有許多感觸,「活多久不重要,能做利他的事,活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曹汶龍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年齡:77歲●照顧對象:母親●罹患疾病:失智症●發病時間:2014年、85歲罹患失智症,3年前92歲辭世●症狀:初期出現記憶力減退、把錢用衛生紙包起來,懷疑錢被別人偷走等●治療:家屬悉心陪伴、看護工照料、失智症藥物●陪病心得:長期照顧是難以承受之重,透過服務外送到社區,在全台各地催生「記憶保養班」,給家屬更多能量去轉移壓力,也讓失智長輩能活得喜悅、有尊嚴。
-
2024-06-28 醫療.精神.身心
不只是一種內心感受 哈佛研究稱長期孤獨可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對於許多人來說,孤獨可能只是一種心態,不過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在該報告中,哈佛研究團隊檢查了2006年至2018年間超過12000名50歲以上人群的孤獨評定量表結果,顯示自稱長期孤獨的年長者比那些在孤獨感量表上一直得分較低的年長者中風的風險高出56%。換言之,長期孤獨可能會顯著增加年長者中風的風險。為何孤獨感有害健康?孤獨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過往的研究已將孤獨和孤立與年輕人的睡眠問題、發炎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並與年長者的壽命縮短、失眠、憂鬱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對於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孤獨和社會孤立可能與心臟病、失智症、糖尿病、成癮、自殘和自殺的較高風險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孤獨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凸顯了其中的原因。特別是當長期經歷時,我們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在中風發病率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中風已經是全世界長期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是獨處還是覺得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會感到孤單。獨處是指身邊沒有很多人,而孤單則是一種無論周圍有多少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孤獨感。研究發現的中風風險增加與後者有關。未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鑑於孤獨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歷,尋求幫助來解決並干預個人特定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意承認感到孤獨,自行填寫評估孤獨感的問卷可能有助於在照護環境中識別並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這意味著它不能說孤獨感是中風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的解釋是,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有共同的人口統計因素或健康特徵,這也使他們更容易中風。另外,研究結果僅限於中老年人,可能無法推廣到年輕人。【資料來源】.Chronic loneliness may increase stroke risk among older adults.Loneliness After 50 Tied to Higher Stroke Risk.This non-medical intervention may reduce your stroke risk
-
2024-06-27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0. 旅人Talks:名人?素人?那些關於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
從家庭故事看到照顧者的挑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簡稱失智旅人)開站至今已陪伴大家8年的時間。這段期間,旅人團隊採訪了無數名人和失智症家庭,從故事中看見了人性的光輝和社會的溫暖,更深刻理解失智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大家是否好奇8年前為什麼會有失智旅人的出現? 在粉絲專頁裡又看到哪些動人的故事? 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cast節目邀請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分享粉絲專頁成立的初衷,並透過兩個截然不同的真實故事探討觀點與想法,鼓勵大家能夠親自了解失智症及其症狀、進程,進而消除誤解和偏見,提高對失智者的同理心,一同打造對失智者更友善的環境。粉專名稱的靈感源於在想像的世界裡旅行陳韻如分享,失智旅人成立的初衷非常單純。首先,聯合報意識到台灣高齡人口的曲線不斷增長,因此思考哪些疾病與高齡人口直接相關,且失智症是一種涉及面向廣泛的症候群,所以特別將這個疾病劃分出來,並成立粉專持續提供正確資訊與資源。「旅人」這個名稱的靈感來自於一個想法,即失智者或許只是困在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世界裡「旅行」,所以給失智者加上了「旅人」的概念。在維運粉專一段時間後,她收到了許多粉絲熱烈的回應,集結了眾多對失智症有相同問題的照顧者在線上互相支持鼓勵,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正向的循環。對外宣導時,粉專上的粉紅識別色更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疾病面前沒有貧窮貴富陳韻如和主持人Carrie在節目中分享了兩個關於失智症的故事,強調社會中有許多人可能和照顧者有相似的經歷,即使是名人也不例外。她們提到曾經採訪過和鑫光電董事長馬維欣,她分享了父親、元大集團創辦人馬志玲罹患失智症的經歷。馬維欣回憶道,父親發病前提出的問題非常犀利,但「生病後就一直叫我們改改改」,最後只能報告最簡單的數字。她說,父親一開始反覆發問,但後來連「自己問了什麼問題都不記得了」。最初發現父親失智症狀的不是大人,而是馬維欣就讀一年級的兒子。他告訴母親,外公變得很奇怪,一直重複問同樣的問題。馬維欣還提到,父親以前最喜歡開會,但發病後他知道自己是領袖卻無法與幕僚對話,感受到部屬異樣的眼光,使得他每次進公司都想逃離。此外,節目中還分享了一位照顧者的故事,這位照顧者的父親和哥哥都罹患失智症。為了照顧他們,她10多年來每天睡不到5小時,還要兼顧工作。即使家中有兄弟姊妹,但因各自有家庭,無法提供適時的協助,連81歲的母親也要一起照顧病人。陳韻如說,要照顧者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真的很難,因為照顧是一個不斷付出的過程,照顧者是「人」,會累、需要休息、也會脆弱、需要正向支持。節目中也呼應失智症不分貧富,對所有家庭都造成巨大挑戰,無論經濟條件如何,每個家庭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心力來應對疾病。最後,陳韻如強調,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意識失智預防的重要性,付諸行動,共同打造失智友善環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友善和包容。本集重點:✎談失智旅人粉專成立初衷,「旅人」靈感從何而來?✎疾病面前沒有貧窮貴富,名人與素人家庭的真實故事。✎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共同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dn3XyV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6vmDp5KKBOX:https://reurl.cc/QRqjEOSpotify:https://reurl.cc/QRq6a0⭐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6-26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父母相繼病倒臥床 妻累出身心症候群!陳思銘:最怕長照成為輪迴
「當醫師的,一旦有家人生病都會指望你。」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娓娓地道出,在父母親長期臥床的那段期間,漫長的照顧歲月裡,「我的老婆最辛苦」,一度出現身心症狀,必須就醫治療改善。醫師父親糖尿病纏身許多家庭的長輩生病照顧責任,多落在媳婦、女兒身上,就可能成為「夾心餅乾」,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必須照顧,往往心理負擔大,也影響身體健康。陳思銘提醒民眾,年輕時應做好財務規畫、盡可能地控制疾病,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品質。陳思銘的父親陳庵君是婦產科權威,是「台灣婦產科的播種者」,但晚年深受家族遺傳糖尿病所苦,陸續出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併發症,還要洗腎。每次就醫都領很多藥,直到一位具護理專業的阿姨檢視父親的用藥,發現有重複用藥狀況,從此只讓父親在感染科就醫進行疾病整合,吃的藥才從10餘顆減到5顆左右。腎病變一周洗腎三次「父親的血糖控制不好,逐漸產生視網膜增生,看不太清楚。」陳思銘安排就醫事宜,但即便他的父親是醫師,在身體出狀況時,也和一般患者一樣會說控制得很好,以為視力問題是血壓高引起的,但檢查發現是糖尿病併發症─視網膜病變。雖然持續接受治療,卻在2001年時眼疾復發終告失明。另一糖尿病併發症─腎臟病變也接踵而至,陳思銘的父親最後需要一周洗腎三次,「他說不想洗」,但為人子女的,還是得強迫他洗腎。陳思銘的父親臥床9年,直至2009年病逝。他的阿公臥床更長達13年,「身上都沒有一顆褥瘡,卻犧牲了一個姑姑。」為了照顧阿公,姑姑未嫁;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陳庵君得出來開業,才足以支撐父親住院的費用。「家人都認為他有醫療專業,照顧重擔都落在他身上。」母虛弱到坐不住輪椅「父母鶼鰈情深,當父親病逝後,母親瞬間失去主心骨,愈來愈不愛活動、憂鬱,進而失智、臥床。」陳思銘雖鼓勵母親下床活動,但因為曾摔倒過,以致臥床多年,明知勤勞翻身就不會有褥瘡,但不能一直監視外籍看護,所以看到出現褥瘡,還是很心痛。「母親生病13年、臥床7年,去年底辭世。」陳思銘述說這段照顧過程,某日外籍看護打電話說「阿嬤呼吸困難」,他立即讓母親坐輪椅衝到急診,「救我幹嘛?」這是母親被救回來的第一句話,所以後來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在疫情期間,母親又有狀況,當時她虛弱到連輪椅都坐不住,呼吸及意識狀態都不好,還要經過篩檢等手續,急診連躺床都沒有,對家屬而言,是相當難熬的過程。陳思銘說,「最辛苦的是我老婆」,雖然請了外籍看護減輕照顧壓力,但受日式教育的母親對媳婦要求很高,身為獨子的他只有姊妹,太太有時難免心裡不平衡,所以他請姊妹們至少周末可以回家探望母親。而太太身心症候群很嚴重,包含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等,所以陪她就醫接受治療。盡孝要記得照顧自己「當一個人生病,很多人盡心照顧,反而是種拖累。」陳思銘直言,最好不要變成慢性病,怕拖累人就找安養院,常言道「久病無孝子」,他也怕自己和父親這樣的照顧重擔成為輪迴,建議大家務必要做好財務規畫,盡可能地控制疾病,過快樂的生活。他也在母親離世後,把母親的房子增加無障礙設施等,整理為老人住宅。陳思銘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糖尿病、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母親憂鬱、失智症發病時間:父親病程約10年,2009年、78歲時病逝;母親發病時77歲,病程約13年,2023年底、90歲時離世症狀:父親因糖尿病出現併發症,導致失明及腎病變;母親憂鬱後出現失智症,曾因跌倒臥床治療:父親服用糖尿病、降血壓等藥,每周三次洗腎;母親使用神經科藥物治療陪病心得:在病榻前很難有過多安慰的語言,一肩扛起身體力行也常不切實際,只望讓陪伴成為自己的福報。盡心盡力盡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5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青少年失智家屬戲劇治療支持團體
年輕型失智者是指65歲以下確診失智症,而失智症狀不僅是記憶力的減退,亦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或可能伴隨情緒、行為障礙及精神相關症狀。然未成年子女,若足夠的識能與支持,易難面對家庭的驟變與失衡風險。有鑑於此,本會將辦理青少年家屬支持團體,期能提昇其失智症知能,建構青少年支持網絡,陪伴青少年面對適應變動的情境。目標:協助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透過故事、角色扮演、感官、遊戲、儀式、戲劇創作等元素,去探索及覺察對於父母罹患失智後,自身所產生徬徨與複雜情緒的原由,藉由戲劇團體的創作及其他成員互動過程,獲得支持與療癒,並提昇疾病照顧知能。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日 期:7/17、7/24、7/31、8/7(周三),共4堂時 間:上午10:00~12:00對 象:年輕型失智者之青少年子女(10-15歲,4-9年級)團體帶領者:戲劇治療實驗室 黃暐筑 戲劇治療師地 點:Young記憶會館(臺北市大安區泰順街巷4號)費 用:免費報 名:掃描QRCODE或來電報名聯絡電話:(02)3365-1733/(02)2598-8580#22備 註:1.此團體為連續性團體,無法單堂報名,敬請見諒。2.家長可於會館空間休憩等待,但不開放參與及觀察團體之進行。
-
2024-06-25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公告】「失智・好好生活」講座:募集問卷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令人在意難忘的失智照顧經驗】募集問卷的回應,得獎名單如下:▲瑩顧力EX(60粒/盒)/ 6名黃O萍 0971-XXX-716吳O芬 0920-XXX-620吳 O 0937-XXX-892陳O雯 0920-XXX-654陳O甄 0918-XXX-103吳O瑛 0933-XXX-501▲金盞花葉黃素EX+膠囊(30顆/盒) ,共6名阿 O 0976-XXX-966Ma O 0933-XXX-615嚴O書 0968-XXX-601杜O惠 0933-XXX-990林O玉 0930-XXX-007郭O欣 0922-XXX-809▲《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共3名尤O娟 0932-XXX-618陳O瑛 0958-XXX-553安O主 0982-XXX-9O5【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6月24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7月2日(二)下午4點前,回覆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即將在6月29日(六)9:50-12:10,推出第二場實體講座。這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團,聯手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邀請到擁有失智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專長的林其薇長照諮商心理師擔任主講者,屆時將以《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作為主題,於臺北市大同士林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大禮堂,結合演講、角色扮演與自我照顧引導,帶領聽眾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中的苦樂、學習回應照顧者的在意、貼近失智家庭的心。 👉那些在失智照顧關係中的心情起伏跌宕和讓你害怕擔心的眼光! 👉那些好氣好笑又可憐的失智照顧經驗 👉那些說不出口的咬緊牙關和咬牙切齒 👉那些他與她遺忘了我卻還記得的事 👉那些我從沒準備好但不得不面對的事 👉那些我想做卻做不到的事 👉那些沒被聽見或成為「失憶」的「在意」
-
2024-06-22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照顧失智父母,更懂得為病患醫心!台大牙醫師李正喆鼓勵病患治療
高齡父親與母親先後罹患重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在漫長陪病過程中,體會到照顧生病長者就像照顧小孩,除了醫病、更要醫心,看診時多了關心病友家人的時間,也會主動查找藥歷,避免老人家吃多了藥物造成交互作用。李正喆的父親失智後,也出現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肺炎,同時罹患膽囊癌及攝護腺癌,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某次跌倒導致脊椎骨折,手術後發現骨質疏鬆,必須定期回診施打保骨針,更因膽囊發炎引發敗血症,驚險送醫急診救治。父母同時失智 當小孩在顧雙親生病後都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李正喆可以就近照顧。近期父親又住院了,必須使用鼻胃管,解尿須由旁人協助,雖聘請看護,但考量長者需要親情慰藉,他與妻子、哥哥、大嫂四人會在下班後輪流陪伴。「父親這次住院,測量血氧數值低於70%。」李正喆說,父親有嚴重心臟病,但受失智症影響,即使呼吸變喘也難表達,抽出肺積水近1公升,但他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僅採支持性療法,「我們不要求什麼,只希望父親在生命的尾聲能夠舒服一些。」至於攝護腺癌、膽囊癌,則使用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標靶藥物治療控制。李正喆從事骨質疏鬆患者的牙科治療多年,有些骨鬆患者因施打治療針劑,導致罕見的顎骨壞死症,不少患者因擔心持續施打針劑會造成類似副作用,而中斷骨鬆治療。以媽媽為例 鼓勵病患治療有次李正喆帶母親回診,巧遇自己一位高齡患者,與母親是同一位主治醫師,便藉機以母親仍在接受骨鬆治療,說服對方不必擔心副作用,應積極接受治療。骨鬆病人日益增多,李正喆建議,患者用藥前,應定期至牙科追蹤,向牙醫師說明用藥情形,醫師在拔牙、植牙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副作用產生,否則一旦造成口腔顎骨感染,患部會化膿、出血、疼痛,生活品質受影響,營養失調等情況也會出現,嚴重甚至敗血性休克,有死亡風險。老年人就醫問題多,李正喆說,父母行動不便,就醫要預約長照車往返,且要預估回程時間,如果候診太久,除了長照車時間對不上,長者也不耐久坐,必須躺下或肚子餓要使用鼻胃管灌食,加上醫院感染風險高,需要配戴口罩,但長者心肺功能不好,戴口罩容易呼吸不順,處處都是難題。更懂患者苦 查藥歷幫把關在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李正喆更了解長者就醫的難處,為了減少長者來回醫院的次數,他會盡量安排患者一次做完所有檢查。患者治療後需要進行口腔傷口沖洗,過去常要求病人每一、二周回診沖洗一次傷口,但發現長者除了移動不易外,還有吞嚥問題,沖洗傷口容易造成嗆咳,因此他會再調整沖洗次數。「父母罹患多種疾病,在不同科別就醫,處方藥物琳瑯滿目,十多顆藥物一次吃下肚,會不會有交互作用顯得重要。」也因為有陪病經驗,李正喆在為年長病患開藥前,會先查看健保雲端藥歷,或院內的藥歷系統,確保長者服用的藥物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陪病過程中的重要體悟。李正喆說,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需要旁人的關注與陪伴,長者看病除了拿藥治療,也希望有人關心他,他在診間會試圖關心患者的家庭狀況,多問一句孫子高中考得如何,患者都會感到開心,下次更願意回診就醫,「心情快樂,疾病好像好了三分之一。」李正喆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膽囊癌及攝護腺癌;母親失智症、骨鬆、膽囊炎、泌尿道發炎●發病時間:父親89歲發病,現年92歲母親89歲發病,現年91歲●症狀:父親失智、行動不便、尿失禁、解尿困難、呼吸困難、胸悶、肺積水;母親失智、行動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尿失禁、解尿疼痛●治療:父親使用失智症藥物、荷爾蒙針劑及標靶藥物治療;母親施打保骨針劑●陪病心得:照顧生病長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老人家的生活照顧,除了需要看護幫忙,兄弟姊妹應分工合作、互相支援,減少個別的負擔。應善用長照資源,包括喘息服務、居家復健指導及陪伴、長照車接送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1 失智.大腦健康
中年大腦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預防晚年失智症上身的5種方法
中年時的大腦健康對晚年至關重要,根據刊登在《細胞》(Cell)子刊《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研究表明,40歲至50歲之間的大腦老化階段,或稱為生命階段的中年時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健康狀況。該研究作者指出,人類的大腦不會以恆定的速度改變。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期,像是童年、青春期和老年,它們的變化就比其他時候要快得多,而中年對未來大腦健康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這跟此時大腦海馬迴的大小和腦細胞之間連結的白質其功能突然發生變化有關。所幸,研究表明,有一些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特別是在中年,會影響失智症的後期發展。專家表示,透過進行必要的生活方式改變,高達40%的病例可能是可預防。以下是對抗失智症發作的五種最佳策略:1.控制體重肥胖意味著你更有可能患有高膽固醇、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三件事都會對動脈造成損害,並導致大腦發炎加劇。另一方面,吃的東西也很重要,因為飲食會影響氧化壓力(體內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之間的不平衡會導致器官損傷)和發炎等,而發炎被發現在發病和死亡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2.充足的運動你鍛煉得越多,得到的好處就越多。研究表明,中年運動可改善晚年大腦健康。如果你難以激發自己運動的動力,也可將每星期的運動次數濃縮,只要能達到每週150分鐘運動量,即使將這些運動集中到一個3小時的時段進行,也等同於分配到六天每天半小時的效果。3.睡足至少七小時有研究表明,七小時的睡眠對中老年人來說是最佳的。那些有持續睡到七小時的人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好。 除此之外,睡眠是最有可能降低中年憂鬱症發病率的生活干預措施,那些睡眠時間七到九個小時的人,通常可以將中年憂鬱症風險降低22%。4.減少飲酒和抽菸如果超過40歲,過度飲酒或吸菸就會增加大腦負擔,還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肝臟疾病等風險。在中年停止這樣做,則意味著你可以透過更早採取行動來減少傷害。 5.保持口腔健康口腔健康與發炎導致的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研究表明,引起牙齦疾病的細菌與多種形式的失智症有關,因為細菌產生的發炎物質可以從口腔通過血液進入大腦。雖然預防失智症可能更具挑戰性,但口腔衛生和使用牙線以及每天刷牙兩次很容易預防可能更嚴重影響中年健康的牙齦問題。【資料來源】.Seven ways to dementia-proof yourself in midlife.The middle-aged brain changes a lot – and it’s key to understanding dementia.Is your blood aging your brain? It might increase your dementia risk
-
2024-06-16 名人.劉秀枝
母親失智,我也會失智嗎?名醫劉秀枝詳解阿茲海默症致病基因類型有哪些
一位朋友問我:「我母親共有9位兄弟姊妹,其中3位包括我母親都在70多歲時被診斷失智症,母親是罹患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我共有4位手足,目前都50多歲,沒有失智現象,但我很擔心自己將來是否也會失智?」她其實是在問阿茲海默症是否會遺傳?只有小於1%的阿茲海默症是自體顯性遺傳,即父母之一帶有遺傳性的突變基因,其子女有50%的機率遺傳到此致病基因,發病年齡介於40至60歲;沒有遺傳到此基因的其他子女,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與一般人相同。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有三種,分別是位於第21對、第14對及第1對染色體上的APP、presenilin1與presenilin2基因,是可以檢測的。絕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是散發性的「晚發型阿茲海默症」,並沒有致病的基因。但學者於1993年發現位於第19對染色體上的載脂蛋白E(ApoE)基因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有相關。載脂基因有三種類型:ε2、ε3和ε4。每個人的載脂蛋白基因來自父母各一的對偶基因(allele),大多數人都具有兩個ε3(ε3/ε3),如果帶一個ε4(ε3/ε4),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ε3/ε3者的2到3倍;如果從父母各得一個ε4(ε4/ε4),即同型結合子,機率則提高到5至8倍,反之,ε2會降低罹患機率。但這只是相關或風險基因,並非致病基因,所以具ApoE4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但不一定會得到;沒有ApoE4者也不見得就不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只是機率較低。之後,相關的基因檢測如全基因體關聯研究(GWAS)突飛猛進,大量醫學文獻陸續發表,學者已發現染色體上約有75個風險基因位點(susceptibility loci)與阿茲海默症相關,雖並非致病基因,且其相關性遠比載脂蛋白基因低,但代表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還是有基因調控的因素存在。加上雙胞胎的研究也顯示明顯的遺傳傾向。因此,散發性的阿茲海默症目前被認為有家族性傾向(familial),即父母或手足中有阿茲海默症者,罹患的機率較高,但並不一定會得到。家族性疾病並沒有致病基因,可能受到多種基因的影響(polygenes),而且和環境因素與生活型態相關。散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齡與低教育程度,其次是中年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社交隔離、不活動、空汙、壓力和睡眠不足等,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健康的生活型態,如高教育程度、多動腦、多休閒活動、多運動、多活動、足夠的社交網絡、地中海型飲食、控制血管相關疾病、避免空汙、壓力管理與充足睡眠等,這些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朋友是位文字工作者,訪談與社交活動多,勤於筆耕,不停動腦等,這些保護因子所增加的認知存款,足以抵銷家族性的影響,即使要得到阿茲海默症那也是很高齡了,而且說不定那時治療會有新突破呢。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