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6
筆 文章
-
-
2021-03-2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每3秒就有1人患失智症!10個健腦食物吃了沒?
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10大食物 健腦、活腦讓身心都快樂然而,每一種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要多元攝取食用,都會對身體有所幫助,在此特別推薦10大健腦、活腦食物,讓腦部運作更有活力,並提供正面情緒能量,讓身心都感到健康快樂:1、麥片:麥片既方便又營養,其中含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讓人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 素」,以及讓充滿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2、黃豆:黃豆是一種神奇的食物,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也可以直接入菜料理。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其中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是可以讓頭腦思考保持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3、鮪魚:鮪魚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DHA是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除此之外,鮪魚含有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所以,常吃不但會讓頭腦更聰明,也會擁有好情緒。4、小魚乾:富含鈣質的小魚乾,是神經系統運作或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並含有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增加學習力及記憶力。5、菠菜:蔬菜中菠菜的葉酸含量算是高等級食物,研究發現,若體內的葉酸不足,就容易有憂鬱現象,大腦就主管情緒,當情緒憂鬱低落時,大腦就無法好好思考運作,因此,想要讓大腦靈活,情緒管理與調整也很重要。6、芭樂: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 對於腦袋主宰情緒與行動活力有正向幫助。7、黑芝麻:黑芝麻的鈣質含量很高,鈣質除了一般所知提供骨骼發展、骨質提供等重要營養素之外,更是可以讓心情放鬆不可缺少的物質,是一種讓人保持正面情緒的好食物。8、葵瓜子:葵瓜子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也富含有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讓人不焦慮,也讓情緒更正面愉快。9、小麥胚芽: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很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並且也含能幫助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的營養素,幫助頭腦充滿運作能量。10、低脂奶:研究發現,體內鈣質濃度較低者,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對於腦部靈活應用也會受到影響。根據最新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可以喝2杯低脂奶來補充鈣質,除了預防骨質疏鬆,也能維持好情緒。延伸閱讀: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不用就會喪失!專家教你一事訓練味覺防大腦老化
老年人的味覺 年歲增長最殘酷的,莫過於我們的嗅覺能力不可避免地衰退。六十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中,有一半都喪失了部分的嗅覺;八十歲以上的人則有八成以上嗅覺都衰退了。我和薩拉索塔老年友誼中心的一群老人共進午餐,這是屬於一個非營利網路的機構,為年逾五十歲的人提供各種服務。我希望能和年紀較長的人談談,了解他們喪失嗅覺的體驗。一位老太太的回答教我很難過,她正逐漸喪失對進食的熱情,而這讓她感覺十分可怕。「我們究竟還剩下什麼?」她的話道出了像她這樣喪失飲食之樂老年人的心聲。「我們都在服用各種藥物, 所以不能喝酒;我們的老骨頭變得疏鬆脆弱,因此不能跳舞;我們愛飲食,連這也消失之時,實在教人喪氣。如今我吃東西,唯一的原因是我非得吃不可。這教我害怕。」 接著她伸手由皮包中拿出一粒橘子。「我可以嘗出這個味道。」她說。她握著這粒水果,彷彿這是她命之所繫。我教她好好利用它。我問她能不能享受她正在吃的黑豆雞肉飯味道,她說不能,「我只是機械式的嚼而已。」她說。於是我告訴她,下回她來吃午餐時,就可以請廚師幫她把橘子切成小塊,好讓她擠在飯菜上。如果你嘗得到某種味道,何不把它徹底發揮?這是我們所學到的教訓。想想哪些東西對你有用,對其探索,然後將之發揮,不要光坐在那裡承受你的損失。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味覺和嗅覺 在佛羅里達大學巴托申克旗下工作的研究生史坦普斯專攻嗅覺和大腦的關係。幾年前,她的隔壁住了一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老人,一天她帶了一份賓州大學味覺辨識測驗﹝UPSIT﹞回家,請隔壁這位鄰居做測驗,他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這是開始喪失嗅覺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典型分數。大約六個月後,這位鄰居告訴史坦普斯說他覺得不對勁,食物在烹煮時,他可以聞到它的味道,但一旦把它吃進口中,味道卻不對。不論是什麼,吃起來都像鹹的紙板。史坦普斯又用UPSIT為他再做一次測驗,依舊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表面上一切都沒變,但UPSIT是刮開嗅聞的測驗,也就是你不用把食物放進口中品嘗,它測的只有鼻子的嗅聞能力而已。這位鄰居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嗅聞能力衰退,可能因為這是漸進式的,可是這六個月來卻有了不同的情況,他喪失了口腔嗅覺的能力。「他喪失鼻後嗅覺﹝口腔嗅覺﹞時,反應非常強烈,教他十分沮喪。他在三個月內馬上就減輕了三十磅﹝約十四公斤﹞,」史坦普斯說,「這對他有較嚴重的影響,影響他的健康、幸福感、生活的樂趣,一切。他非常頹喪,掉了不少體重,而他的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厲害,而且速度很快,他的健康一落千丈。」 史坦普斯十分困惑,她請教巴托申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測驗未能測到這種嗅覺的喪失?有沒有可能測到?「你沒有測到它,是因為它是味覺」,史坦普斯記得巴托申克這對她說,意即她未能測得結果是因為她測的是錯誤知覺的功能。於是史坦普斯測驗她這位鄰居的味覺而非嗅覺,發現他的舌後已經沒有味覺,這意味著他的舌咽神經已經完全喪失功能。同樣喪失的是和鼓索顏面神經左側相連的舌頭部位,在他喪失部分味覺之時,他的口腔嗅覺能力也消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巴托申克那位舔罐頭內側而割破舌頭的病人。史坦普斯開始測驗和她鄰居一樣喪失部分味覺的人,她請他們以鼻子和口腔嗅覺為不同食物的濃度評分,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也就是觸覺中的痛覺,諸如:咖哩、芥末、醋和大蒜,似乎最不容易喪失味道;沒有觸覺成分的食物,諸如:葡萄、奶油,和蘋果,則最容易喪失味道。如今史坦普斯正在運用這樣的知識,測驗如果把刺激味道添加到食物中,是否能協助喪失味覺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氣味。她的祕密武器是番椒。她的假設是,添加量低到無法察覺的辣椒素,其痛覺可以提高口腔嗅覺,因此提升整體風味的知覺,讓人得以享受食物。番椒刺激觸覺神經,讓嗅覺系統能得到無法由味覺神經所得到的資訊。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婦女到佛羅里達大學記憶失調診所掛號,主訴她喪失了味覺。史坦普斯讓這名婦女做了全套的味覺和嗅覺測驗,結果顯示她有嚴重喪失嗅覺的情況。接著史坦普斯以她尚未經過測試證明的「療法」來治療病人,在葡萄果凍裡逐漸增加番椒,但其含量都在病人所能覺察的範圍以下。為了設定比較的基礎,史坦普斯也給病人嘗了原味的葡萄果凍,這位婦女說她只聞到一種發霉的味道,而當她品嘗第一種最低量的番椒和葡萄果凍的混合物時,病人的感覺還是一樣,霉味,僅此而已。當番椒含量更高時,她凝視著史坦普斯喊道:「葡萄!我聞到了葡萄!」她體驗的正是史坦普斯原先的期望。適量的觸覺刺激﹝來自番椒﹞促使這名婦女的味覺發揮了作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運作,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是不是它使三叉神經帶動了嗅覺資訊,亦或其他,」史坦普斯說,「雖然我們不明白原因,但它發揮了效果。」 這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再一次嘗到葡萄果凍的味道,不由得熱淚盈眶,感動莫名。她在喪失味覺的漩渦裡感受到了一線希望。史坦普斯列了一些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讓她回去在廚房裡試試看。這名婦女離開時,歡欣雀躍一如由玩具店回家的孩子一樣。 健康的口腔才能品嘗味道 口腔的健康也會影響老年人品嘗味道的能力。年老之時,唾液的分泌較年輕時少,因此較難潤濕食物。吃酥脆或乾澀的食物—椒鹽鹹餅、米餅和乾麵包塊就比較沒味道。當然,要吃這類食物,你必須要有健康的牙齒和牙床,不然咀嚼就會有困難。咀嚼得越多,感受到的滋味就越多—基本的味道、氣味、質地。康乃狄克﹝Connecticut﹞大學的薇樂麗.杜菲﹝Valerie Duffy﹞發現,戴假牙的老太太比牙齒和牙床健康的老太太更常抱怨無法完全嘗到食物的滋味。賓州大學醫學中心嗅覺和味覺中心主任理查.杜提﹝Richard Doty﹞說,先天遺傳就有阿茲海默症傾向的人如果也抱怨嗅覺有問題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提高到九倍。另外,環境中的物質也可能進入鼻子,抵達大腦,誘發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避免鼻子接觸這些物質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造成傷害的毒素,杜提建議應該避免除草劑、殺蟲劑、重金屬。如果有感染,立即治療。這大體上是好的建議,只是我們對這些危害甚大的疾病所知實在不多。 不用就會喪失 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 本文摘自《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作者:芭柏.史塔基譯者:莊靖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05/11【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新北失智友善 讓孩子成為力量種子延續愛!
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隔代教養已形成現今社會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因此當家中的祖父母出現「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情緒和行為有明顯改變」、「失去時間或地點的概念」等症狀時,孩子就更需要提醒父母關心長輩,並警覺是否有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把握治療時機。為此,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教育局與聯合報共同舉辦「小手拉大手 新北失智友善延續愛」徵文比賽,以具體行動表達失智症識能教育從小扎根的重要性,讓就讀新北市國中、高中的學生成為失智友善力量種子,在家庭及社區中發揮正向的循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呼應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前進校園走訪新北市佳林國中、林口國中、錦和高中、安康高中,實地拍攝、探查學生對於失智症議題的了解與認識,同學從訪談中表示,會長期關注相關知識,是因為家中有爺爺、奶奶,擔心他們有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此外,影片中還特別安排了失智症十大警訊連連看的遊戲,結果發現學生們透過圖片、生活情境的引導,很快地就能吸收失智症新知。失智友善向校園扎根,若你的家中有就讀新北市國高中的孩子,或是你本身為新北市國高中的老師,歡迎共同使力,培育失智友善天使,鼓勵學生參與競賽,徵文主題將搭配校園街訪影片,讓學生們以輕鬆有趣的心情學習失智症知識、強化對於議題的感受力,攜手營造新北失智友善社區,讓失智症家庭得到更多的支持,落實失智友善城市。獲獎作品除可獲得獎狀、獎品,還將於聯合學苑公開,擇優於好讀周報刊登,另舉辦表揚活動。110年新北市「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即日起至110年4月30日截止,作品採個人電子投稿或團體郵寄掛號投稿,郵寄時間以郵戳為憑,逾時恕不受理,5月25日公布得獎名單。活動詳情:https://udncollege.udn.com/7164/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1-03-23 新聞.健康知識+
阿茲海默症新藥試驗成功 為何卻讓公司股票大跌?
上禮拜六(2021-3-13)美國各大媒體都在報導一則阿茲海默症新藥試驗成功的消息,例如CNN發表的Experimental Alzheimer’s drug could slow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early results suggest(早期結果表明,實驗性阿茲海默症藥物可減緩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我本來想立刻發表文章來介紹這個新藥,但進一步了解這個新藥的優缺點之後,打消念頭。三天後,我發表補充膽鹼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指出有人建議用膽鹼補充劑來預防阿茲海默症,但那卻是過度樂觀解讀一項初步研究。然後,我就想到,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誤解讀,是因為過度天真看待阿茲海默症。所以,我就決定用這個“成功”的新藥試驗,來讓大家見識一下,要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是談何容易。這個臨床試驗是2021-3-13發表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標題是Don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Donanemab在早期阿茲海默症)。Donanemab是Eli Lilly(禮來公司)研發的新藥,而這項研究是它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在研究報告發表的當天,知名的醫療網站WebMD就發表Could a New Drug Help Ease Alzheimer’s?(新藥可以幫助緩解阿茲海默症嗎?)。它說:「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用突破性的實驗藥物治療後,約有七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斑塊完全被清除。這種斑塊是該疾病的標誌。目前沒有其他藥物能如此有效地清除這種斑塊。由於效果是如此之好,超過一半的病患在試驗都還沒結束前就已經停止用藥。因為既然已經沒有斑塊,就再也沒有繼續給予治療的意義了。該藥也顯著減緩了患者的大腦衰退。」是不是很了不起。可是,在這項研究發表之後的禮拜一(2021-3-15),股市一開盤,禮來公司的股票就大跌10%。這是什麼道理?這項研究是把療效分成《主要結果》和《次要結果》兩大項。《主要結果》是用《綜合阿茲海默症評分表》(Integrated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簡稱iADRS)來測定,而《次要結果》則是用5種不同的方法來測定(其中4種是功能性的測驗,剩餘一種是大腦斑塊的測定)。《主要結果》測定所用的iADRS是分數越低,病患的認知和功能障礙就越嚴重(分數範圍是0到144)。參與這項研究的病患在治療前的平均分數是106,而在接受Donanemab或安慰劑治療76週之後,分別下降6.86和10.06。所以,儘管都是繼續惡化,但就統計學而言,Donanemab是顯著地減緩了患者大腦的衰退。在《次要結果》的鑑定中,除了大腦斑塊之外,接受Donanemab治療的病患並沒有比接受安慰劑治療的病患有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就次要的大腦功能而言,Donanemab並沒有療效。所以,總結來說,Donanemab能非常有效地清除斑塊,也能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但卻不能減緩次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也只是比安慰劑好一點點(Donanemab是從106下降6.86,而安慰劑是從106下降10.06)。這樣的結果,雖然是比過去的研究來的好,但華爾街卻不買賬。例如,投資網站The Motley Fool就發表Why Eli Lilly’s Successful Alzheimer’s Disease Study Was So Disappointing(為什麼禮來公司成功的阿茲海默症研究如此令人失望)。這就是為什麼禮來公司的新藥在試驗成功之後,股價反而大跌。我已經發表了50多篇跟失智症有關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是非常複雜難解的綜合症,是絕無可能用什麼保健品就能預防或治療的。可是,普羅大眾就偏偏愛聽信保健品的推銷,以為吃了什麼仙丹神藥就能百病不侵,藥到病除。想想看,多少大藥廠是花了大把大把的鈔票(我猜至少幾十億美金),前仆後繼,但直到現在,連號稱最成功的新藥,療效也只不過如此。那你還要繼續相信吃了什麼維他命營養素就能預防阿茲海默,就能減緩失智嗎?原文:阿茲海默症:新藥成功,股票大跌
-
2021-03-22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的告別式家族盛大、好友的告別式精采回顧…我要怎麼說再見?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著病服、打著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著她走完精采人生。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才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的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著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為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母親帶著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占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戚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為療癒。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著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癒人心的療效。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癒,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主題/「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這些話別說!
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之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六十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患了巴金森氏症。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間機構辦事,趁著她先生剛好走開時,櫃檯小姐笑咪咪地說:「你先生很愛你喔!」她問:「怎麼說呢?」櫃檯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你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早知道只要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盡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她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尤其外出時更是如此。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做溫和的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她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而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適時地幫忙,但不需要憐憫。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中腦的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在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還有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到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要有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變得孤立。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一%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在五十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三十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一九六○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此後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巴金森氏症患者,容易被誤解有一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有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然動作稍遲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是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的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然而,一般人不大了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親友患了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請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對方好好接受治療。如果不曉得要跟對方講什麼話才好,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無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會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說話者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像巴金森氏症是在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把病人當作平常人尊重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是在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對方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教授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睡眠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以上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晚上睡覺時會規律地發生不同階段的睡眠深度與活動,在夜間也是組織或細胞修補的高峰期,人類的生長荷爾蒙(HGH)被釋放,(兒童的前期生長主要在睡眠時),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被分解用來修補組織,特別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提出控制晝夜節律(生理時鐘)的控制機制,也再次強調夜間睡眠的重要性。其實有關睡眠的報導與研究非常廣泛,有關睡眠的生理機轉,與疾病的關係及解決失眠問題都有很多報導與討論,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其中65歲以上、有失眠經驗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健保署統計,全台已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約可環島十二圈。本人在乳癌門診亦常接觸乳癌患者在乳癌治療及追蹤期間,除了疾病本身以外,經常會有嚴重睡眠障礙問題,進而要求藥物治療。這裡特別統整近幾年來有關睡眠的重要發展與讀者分享:(1)最近發表研究顯示,當我們尊重我們的晝夜節律,在我們應要休息時休息,應當活動時活動,我們才能得到最佳的健康。如果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紊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血壓及血糖上升,同時有十種以上與發炎有關的介白素發生變化,免疫系統下降,易罹患心臟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2)適宜睡眠時間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成人7至9小時為宜,在此段時間,根據波士頓大學近年在極具權威的科學期刊發表,在睡眠過程中,腦細胞間隙會變大,腦脊髓液間流動比較順暢,睡眠時大腦內β波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如果熬夜不睡,或深夜才睡,清洗廢棄物功能銳減,可能導致失智的風險,科學期刊中利用功能磁振造影技術證實了夜間睡眠時腦脊髓液的流動頻繁。(3)但睡眠太充足也不宜,根據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功能下降,這也包括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下降,睡太久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約35%至40%,另外與肥胖、糖尿病以及癌症均有相關,根據最近研究,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和癌症、中風增加有關。所以建議在晚間十一點以前最好就寢。(4)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午睡超過60分鐘以上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也會使壽命減短,所以改為每周一至二次的短暫午睡,反而有助心臟健康。(5)過去有關睡眠研究都偏重與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但最近有許多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及罹癌後預後不良。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發現,停經的婦女若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形成侵襲性較高的乳癌,治療後復發率較高,另在大腸癌亦有此情形。所以目前諸多學者都強調,罹癌病人要特別注意睡眠品質,特別在化療期間更要留意晝夜規律。(6)賴床或周末補眠對於週間缺眠的人而言,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的,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所以不建議賴床或補眠。綜上所述,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睡眠就像飲食與運動一樣,適度最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好,對成年人而言,最佳睡眠時間儘量7至9小時為宜,老年人6至7小時即可。
-
2021-03-17 養生.抗老養生
想要「老康健」,愈早開始準備愈好!健康長壽的3個實用處方
好好照顧健康最重要內政部公布的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一歲,男性是七十八歲,女性則是八十四歲,創下歷年來的新高。而截至二○二○年六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高達十五‧七%,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要「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二○二○年二月四號的《美國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二十一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個要素,很值得參考。「老康健」要素一:生活有目標,帶來意義和價值美國有一項「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六千九百八十五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分數最低的人,死亡率是分數最高者的二‧四三倍,可見「擁有生活目標」是有益健康的。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降低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老康健」要素二:維繫社交人脈,可互助和取暖有一份針對一百四十八項、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報告,所做的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共有三十萬八千八百四十九位參加者,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追蹤了七年半。結果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的人,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的人多了五十%。社交有益健康可能是因有助於紓解精神壓力,或容易得到各種人脈資源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自己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的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能夠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比如生病要看哪一位醫師等。這陣子為防範COVID-19,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裡說她到處去排隊,都買不到口罩,於是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老康健」要素三:良好的生活型態,是健康基礎美國芝加哥有一項「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九百二十一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八十一歲;六年後,有兩百二十人被診斷為患了阿茲海默症。研究並發現,飲食攝取「黃酮醇」(flavonols)的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攝取最低者少了四十八%。「黃酮醇」存在於茶葉中,與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許多蔬果中。良好的生活習慣像是: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這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老康健」的準備,愈早開始愈好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時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15 新聞.健康知識+
每天洗澡反而不利健康? 專家說法顛覆你的觀念
關於洗澡,大家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的觀念是:應該天天洗。但老人家是否適合天天洗澡呢?會帶來哪些問題跟風險呢?專家告訴你! 每天都要洗澡的常識 在我任職的醫院裡,有不少患者不喜歡洗澡,尤其以男性患者居多。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如果可以自己一個人慢慢洗,那倒是無妨,但對那些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洗澡勢必得有旁人協助。其次,對這些患者來說,洗澡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只有自己一個人光著身體的羞恥和尷尬,或是必須配合他人的動作而變換姿勢,在心理不適的情況下,即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被人清洗乾淨,也無法感到舒爽。加上對於老年人來說,洗澡這件事情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費力許多,似乎有許多人會因此感到疲勞。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不會在意身上的老人味嗎?其實不會,畢竟自己身上的老人味,本人是聞不出來的。 說到底,也有些患者會說,把外表弄得乾淨整潔是要做什麼? 一聽見這樣的想法,就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洗澡真的要每天都洗才行嗎? 而且,洗澡對老年人來說還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皮膚乾燥。 實際上,若是洗澡洗得太頻繁,或是過度使用肥皂和毛巾擦拭,可能會導致各種皮膚症狀。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是為了去除氣味,只要洗10分鐘就夠了。 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並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太喜歡洗澡。 不過,就像我當初成立醫院時一樣,如果要把自己的父母送進醫院接受治療,我會想讓父母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三餐正常,每天洗澡,讓身體保持乾淨整潔。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曾經被世間的一般常識束縛過。然而,在我過了75歲之後,我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覺得「洗澡很麻煩,非常不想洗澡」。 同時,我也開始覺得「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一天不想吃到三頓飯,只想吃自己喜歡的東西」。 每天洗澡所帶來的風險 實際上,洗澡1個禮拜洗1到2次就夠了。說到底,不會有人因為不洗澡而引發生命危險,反倒是每年有將近兩萬人因洗澡而導致死亡。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只要不像年輕時那樣出汗,皮膚就不會分泌油脂。 當你成為生活起居需要旁人照顧的老年人之後,對幫忙洗澡和被洗澡的人來說,洗澡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所以,每3天左右洗1次澡就好。照這樣的頻率來看,對本人和照顧者而言,是不是都會感到輕鬆多了?(本文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出版《這樣過日子剛剛好:醫師建議的長壽時代隨心所欲生活指南》)
-
2021-03-1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失智不是一個人的事!台28萬失智者 影響百萬人
高齡化在全球帶來的最大挑戰就是「失智症」,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平均一個失智長輩會造成三到四個家屬的壓力,以台灣目前廿八萬名失智者推估,影響規模超過一百萬人,支持失智家庭是社會共同責任。長庚醫院失智症門診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和其他疾病治療很不一樣,非藥物治療、家屬的支持都非常重要,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國家醫療經費也應給更多支持。甄瑞興說,目前全球公認有六大延緩失智策略,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平均七小時)、減少壓力。共通原則在符合興趣、需求、能力。甄瑞興說,「要讓他每天都有起床的理由。」患者跟每個人一樣希望生活有意義、有事可做、血壓血糖等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如此他能活得快樂、延緩退化,家屬壓力也會減輕。甄瑞興說,失智症早、中期,病人能跑能走,卻可能因大腦顳葉、前額葉萎縮有多疑、妄想、幻覺、暴躁等情緒行為。因此失智者家屬非常需要支持團體、過來人經驗分享,也很需要社會大眾及政策支持失智者走出家門,參與各種活動,「每個活動都可能幫助一個人和他的家庭。」甄瑞興說,失智症僅百分之二到三可「治癒」,如肇因於腦瘤、水腦症、缺乏維生素B12、憂鬱症等;血管性失智症占三成,可透過照顧心血管預防,但退化型失智症占六至七成,也就是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有效藥物。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延緩退化 音樂會也是藥方
高齡化社會引發的失智、孤獨憂鬱等疾病,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除了台博館加入「社會處方箋」,國家交響樂團NSO也在前年與醫院合作「音樂會處方箋」,透過醫師開立藥方,邀失智症、憂鬱症等患者及照顧家屬進入音樂廳聆賞音樂會。專家提醒,台灣需更多日照中心,幫助長輩白天有事做、晚上不失眠,家屬也能安心上班。NSO執行長郭玟岑說,醫院開立處方箋後,患者和照顧者、醫護人員憑處方箋購買音樂會票券,和一般聽眾一起欣賞音樂會,席位不會特別區隔。兩年來已收到上百張「音樂會處方箋」,患者聽完音樂會後填評量、回診,NSO也會做問卷。郭玟岑發現音樂治療效果絕佳,希望未來能夠跟更多醫療照護機構合作。紐約表演藝術殿堂林肯中心曾為失智者舉辦免費爵士音樂會,國父紀念館也舉辦過「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與台大醫院、憂鬱症防治協會合作。規畫該音樂會的梁永斐現為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說:「藝術治療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國美館正規畫與中國醫藥大學洽談藝術治療活動,審慎評估加入「博物館處方箋」行列。振興醫院銀光學院主任袁瑋說,「社會處方箋」目的是幫助長輩社會參與,有助延緩退化、改善情緒困擾、增加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帶他去參觀。」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失智長者當實習店長 成就感滿滿
台北市六十五歲以上失智者約四萬人,北市府繼去年與大賣場合作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日前也與家樂福永續概念店等合作,讓失智長者擔任樂齡實習店長及服務員,藉由與民眾互動過程,增加社會參與並得到成就感。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林夢蕙說,「重複採買一樣的商品」、「買了東西忘記付錢」、「迷失方向」等行為,都是失智者的日常,因此去年邀專家首創推出「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給予賣場超市實地輔導與建議。其中全聯中正延平店與鄰近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合作,在超市辦理「擬真病人」訓練,模擬超市員工與失智症者的相處。家樂福除打造長者無礙購物環境,賣場中也設立「樂齡專區」,將長者經常購買的物品集中擺設。愛買則有「樂齡族專屬服務」,推出協助長者機車送貨到府、優先結帳櫃檯等貼心服務。今年則由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家樂福永續概念店、新光銀行中正分行及城內分行,舉辦「憶起樂齡過生活」活動。安排失智長者到家樂福擔任樂齡實習店長及服務員後,家樂福會給一顆茶葉蛋,有長者收到後感動表示,這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回報。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社交處方箋 台博館將出參考書幫忙治失智
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是「參觀博物館」?你沒看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前年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辦「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醫院對失智患者開出的處方箋之一便是「上台博館」。台博館最近公告「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免費提供下載,預計半年後蒐集完各方建議修正後,將出版台灣首份「博物館處方箋」參考書。台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該手冊歸納「博物館處方箋」的實踐原則、國外案例討論;以及台博館推動的經驗,包括文物展示標準、活動範例與準則等,盼讓更多博物館成為治療失智、憂鬱等疾病的重要場所。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英、美、紐、加等國開始推動非醫療性的治療方式。英國衛生部二○一八年率先提出「社會處方箋」,醫生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開出藝術治療或音樂治療等處方。以台博館與北市聯醫合作的處方箋為例,醫師須先前往台博館完成參觀體驗,之後依個案需求開立處方箋,一人一張,處方內容包括參觀台博館或參加館內相關活動。患者與照顧者持處方箋至台博館服務窗口換門票、書面參觀指引,完成治療後必須回診,帶著博物館參觀紀錄與醫生討論。黃星達表示,台博館目前約有超過七十位志工與導覽人員受過失智症培訓課程,輪流在不同時段提供服務。黃星達說,「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也可譯為「社交處方箋」,因為社交、社會互動被認為是減少孤獨感、避免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原因。研究顯示,高齡者多參與藝文活動,能刺激認知功能、強化身心健康,減輕照顧者壓力。博物館非正式診療空間,可讓患者感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也能讓患者不會因疾病被隔離,是藝術治療的絕佳場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曾與華山基金會合作,邀長者運用博物館典藏的懷舊藏品重溫童年記憶,藉此活化腦力。王長華說,參觀博物館對獨居長者是珍貴的社交經驗;博物館成為社會處方箋,證明「博物館是為了社會而存在,不是為了典藏而存在」。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高齡患者發生髖關節骨折後,整體治療結果皆不盡理想,文獻指出一年死亡率高達18%至39%,再住院率達64.5%,對側髖關節再骨折機率也比一般沒發生過髖關節骨折患者高出2至5倍,其他包括併發症,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的衰退都比年輕患者差,對家庭、整體醫療照護系統及社會照護造成嚴重負擔。對於照護困難,台中榮總骨科醫師陳志輝歸納影響因素如下:一、多重用藥病人:此類病人的合併症及用藥病史複雜,病人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骨折被送至急診,很難在急診短暫時間內完全掌控病人的身體狀況。此時,高齡醫學科醫師配合健保雲端藥歷,在急診當下及早介入評估,並加入麻醉團隊,在術前將病人身體狀況迅速最佳化,術後由高齡醫學醫師與骨科醫師共同組成照護團隊,分別照護合併症及骨科手術後狀況,將可以避免併發症,並減低醫療負擔。二、未落實骨質疏鬆治療:這類脆弱性骨折的病人在手術治療後,據統計僅有8.4%的病人曾接受骨質疏鬆的評估,而接受骨質疏鬆治療女性患者只有4.6%,男性更低至2.8%,若在接受髖關節骨折手術後,積極評估骨質疏鬆的狀況,並開始介入治療,將可降低再骨折機率。三、失智及術後瞻妄皆會影響手術後照護:高齡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很高,且多數早期失智症病人並未被確診,造成術後發生瞻妄的機率提高。而文獻報導指出,65歲以上髖關節骨折病人,有14%至24%的病人在抵達急診之後就會發生瞻妄,15%至53%的比率在術後會發生瞻妄,一旦發生瞻妄,將造成術後指導困難、臥床時間延長及相關併發症比率提高,並延長住院天數。徜若高齡整合團隊可早期進行失智的診斷及治療,將可以降低30%至50%的發生率,也可早期有效控制瞻妄情形,連帶降低住院天數與醫療費用、提升病人復健意願及避免心智功能衰退。四、未進行有效疼痛控制:未良好控制病人的術後疼痛,將影響病人復健意願,並提升臥床相關併發症,也會延長臥床時間及住院天數,但不當的疼痛藥物,亦會造成術後瞻妄。因此,從急診開始,完整且有系統的疼痛控制計畫,包括手術時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的選擇,將可有效的避免手術後因為疼痛引起的瞻妄,增加病人積極復健的意願。五、手術時機延遲過久:手術時機延遲過久將會造成疼痛、瞻妄及臥床等不良影響,高齡髖關節骨折病人的手術若延遲超過48小時,據文獻報導其30日死亡率將提高41%,一年死亡率將提升32%,若骨折病人在抵達急診後,及早有專業團隊介入評估,術前檢查及手術排程皆優先安排,將等待時間縮短,有助於手術後的預後。而要解決上述的問題,需要多部門及多科別的合作,分別從手術技術、內科合併症的照護,疼痛控制,麻醉選擇,骨質疏鬆治療,復健指導等面相共同介入。對於想進一步了解的人,台中榮總明天有3場精彩的醫師演講,尤其歡迎50歲以上停經女性,65歲以上男性參加,現場同時提供免費骨質篩檢。地點在台中榮總門診大樓前棟2樓大廳。
-
2021-03-13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卡喉、誤吞棗核…別再喝醋、吞飯!專家建議正確處置方法
許多人在燉煮雞湯食補時,都會加入幾顆紅棗、枸杞提味,但隨之而來,被棗核卡喉的狀況也時有發生。近日,就有67歲的婦人吃紅棗時誤吞棗核,最終經手術,才取出棗核。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倪渟淵表示,患者主訴在吃紅棗時不小心將棗核吞入,從此就一直覺得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雖曾前往診所求治,可是沒有改善,而改至醫院求診。 安排X光檢查,發現咽後間隙有空氣,懷疑食道破裂;隨即安排電腦斷層,看到食道卡有2.6公分棗核,造成周圍有膿瘍的情形。經會診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取出棗核,病人順利康復出院。誤食異物時,該如何處置呢?倪渟淵指出,若發生誤食棗核等,且異物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偏方,想強行咽下,恐造成食道損傷,不可不慎。 他進一步說明,常見的呼吸道異物梗塞原因,包括:咀嚼、吞嚥食物時講話或大笑,使食物誤入呼吸道;小孩誤食小物品,異物進入氣道;昏迷或酒醉的人,將嘔吐物誤入氣道;臉部受傷後,假牙或血塊阻塞上氣道。此外,老人家因年紀大,有失智症或退化問題,也常有誤食異物的情形發生;3歲以下幼兒,因食道較為狹窄,吃花生、果凍、麻糬、年糕等零食,也可能造成異物梗塞;吃飯時一不注意,也會造成魚刺之類等異物,被吞到消化道裡。被魚刺梗到,第一件事該這樣做!而一般人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偏方,例如,喝醋可以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多吞幾口白飯,用白飯黏附魚刺,就能將魚刺吞下。倪渟淵說,事實上,這些都是危險動作,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倪渟淵表示,最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力量將哽得不深的魚刺咳出來,如果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就醫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他強調,不然魚刺可能會卡得更深,或卡在食道中,增加後續醫師處理的困難。至於喝醋的偏方,更不可能將魚刺溶解掉,如果醋能輕易溶解魚刺,那其他食道、消化道是否也會被溶掉?預防呼吸道梗塞 該怎麼做呢?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蔡玲貞表示,紅棗、黑棗的棗核非常的尖銳,不小心吞下的時候,它會通過食道,進入消化道;若卡住時,卡到哪傷到哪,所以食用時要特別小心。倪渟淵提醒,家有老人時,進食一定要小心,務必將食物切成小塊,讓長者慢慢進食;有孩子時,除了注意食用易哽住的食物,也要小心容易吞食的異物,擺放至高處,避免讓小朋友不小心拿取、放進嘴裡,造成異物梗塞。他說明,異物梗塞的表情,通常是張開口,然後兩手抓住喉嚨。當呼吸道部份梗塞時,患者仍有呼吸,但有的會激烈咳嗽;完全梗塞時,會漸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臉色發紫。別再拍背,而是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則是鼓勵患者彎腰低頭,用力咳嗽,將異物咳出,若實在咳不出,表示異物可能已經掉入支氣管,應立即送醫。切記,勿用拍背法,避免讓異物掉入氣管更深處。萬一無法咳出異物,須立即撥打119求救,且即刻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試著將異物推擠出來。若梗塞者因缺氧不支倒地、神智不清,除了打119求救外,並應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施救,每個循環後,檢查是否恢復呼吸及意識,有異物立即清出。若兒童發生異物梗塞,可採跪姿與膝同高,環抱腹部實施。若自己梗到,現場無人相助,可一手握拳抵住劍突下方,一手置於其上環抱拳,兩手用力向內向上推,重複數次;或找一個固定物,如椅背、桌面、廚房檯面等,高度約與腰際相當,保持拳頭在劍突下方位置,放置於椅背及身體之間,身體前傾用力抵靠椅背,重複數次直到異物吐出為止。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 倪渟淵、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 蔡玲貞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很高興賴先生以意願人的角度,分享親身的經驗與心得。賴先生文章中提到的「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我想是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生老病死過程,理想的目標吧!近代醫療的進步,使得我們的疾病控制得好,生命也得以延長。但是這些急救的技術與延長生命的措施有時也造成不幸。我們都看過有些植物人,藉著人工營養可以維持生命徵象超過十年以上,可是早已無法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必須臥床而完全依賴別人的照顧,有時因吸入性肺炎或是褥瘡感染而必須進出醫院。常會聽到家屬,特別是主要照顧者說,實在是不忍心看到病人這樣長期受苦,如果病人早點走了,不僅病人不用再活受罪,而且對家人都是比較好的結果。我想賴先生看到好友生病到去世的歷程,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希望在生命的末期,是經過漫長的痛苦才結束生命。但是很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以至於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何況如果是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因此現行的臨床情境,是由家人代為決定。可是除非病人本人在事前就有清楚明確的交代家人他的意願,否則家人會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這些維生醫療以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了病人的呼吸、血壓、心跳,但是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反而是讓病人三不五時出現感染、肺炎、水腫等等併發症,應該是讓病人順其自然地離開比較好;可是情感上,卻是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如果停掉了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一樣。所以在現實上,不少家屬還是選擇繼續維持原有的醫療,可是看著病人受的折磨,內心的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讓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表達萬一有一天我們陷入無法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或是疾病走到末期,我們自己無法明確表達對於維生醫療或是人工營養的決定時,提前說明自己的選擇,不必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雖然說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病人對於醫療選擇自主決定的權力,可是以台灣的民情,家人往往對於醫療決策有重大的影響力。所以在進行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時,原則上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記得有個媽媽帶著女兒與兒子一同前來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女兒對於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可是兒子就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會覺得他不孝。這就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來的重要之處。因為不論當時是否可以達到共識,諮商時是開啟溝通對話的機會,讓意願人與家人都有機會,了解彼此對於萬一陷入長期昏迷或生命晚期照顧的想法,而在平時這個重要議題卻是個禁忌,從來沒有討論過。因此,我們團隊中除了醫師護理師之外,還有社工師與心理師,協助整個家庭彼此對話、傾聽、了解。「生得健康」、「老得快樂」這二項或許可以操之在我;可是「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有時不一定能如我們所願,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就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所以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0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日前和好友參加尖石鄉司馬庫斯的三天旅遊,每個民宿房間只提供一把鑰匙,我和室友因作息時間不同,鑰匙得遞來遞去。第二天早上20位團友集合要去觀賞巨木群,鑰匙應該在我身上,但臨時卻遍尋不著,只好不鎖門。等我們來回走了10公里,回到餐廳吃披薩時,我手往背包裡一探,卻摸到了鑰匙,趕緊向室友道歉。為什麼當初找不到?因為一心都在看日出、吃早餐和賞粉櫻,鑰匙隨手一放,不放在心上,當急著要鎖門時,越急越找不到。第三天我們因有事要先回臺北,在新竹高鐵售票處急忙買了自由座,離發車時間只剩8分鐘,售票員先處理好友的票,好友雙手拉著我們兩人的行李立刻前行,我接著拿了票快速往驗票閘門,過了關回頭一看,她卻站在那裡不停地掏每個口袋說:「我找不到票。」只好無奈地高舉我的行李,越過閘門給我,這時高鐵站的一位年輕工作人員奔向驗票閘門,手上揮著好友的車票高喊:「票在這裡!」原來匆促間,好友顧著幫我拿行李,卻把車票留在櫃臺了。我們兩人這下成了半斤八兩,誰也不要怪誰健忘或心不在焉。除了讚揚和感謝這位工作人員的機靈與熱心服務,不免猜想這種事是不是常發生,以致於他很有經驗?此次旅遊提醒銀髮族如我需注意兩件事:一是不要像年輕時同時做很多事情(multitasking),只要專心,一次做一件事情,效果一樣好,而且資訊才能登錄並貯存於腦中。二是不要趕,凡事預留10分鐘,才能從容以對並享受過程,且可避免失誤,或因匆促導致跌倒、扭傷、骨折等。記憶很重要,學業、事業、人脈和日常生活等都需要它。然而,人的記憶並不完美,有時還不太可靠,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於1999年的論文指出人類的記憶有7項缺失(記憶七罪):短暫(transience)、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空白(blocking)、錯誤歸屬(misattribution)、暗示(suggestibility)、偏頗(bias)和持久糾纏(persistence)。其中以心不在焉如好友與我的例子最為常見,主要是因為當下沒有專注,或受到其他有趣或重要事件的分心之故,例如忘了戴口罩,找不到車鑰匙,上了車才想到是否有鎖門、瓦斯是否有關、電插頭是否有拔掉等。好友不免有些擔心,我們兩人是否出現了失智症的前兆?偶而發生,且有原因的忘記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並非失智症徵兆,大可放心。例如馬友友在匆忙中就曾把名貴的大提琴留在紐約計程車的後車廂,幸好幾小時內就找回來。專心做實驗的牛頓也曾把他的手錶當成蛋來煮。但如果丟三落四事件經常發生,愈來愈嚴重,而且別人都說你記憶差而你卻覺得還好,加上其他認知功能也開始出現問題時,就應該就醫檢查是否有失智症了。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劉秀枝新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新書將於3/8出版。
-
2021-03-05 新聞.長期照護
推廣長者用碗喝水 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
若家中長輩常有食物吞不下、喝水容易咳等症狀,就可能是嗆咳,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引導長者安心吃喝,其中以碗取代杯子喝水可避免仰頭,減少嗆到機率。花蓮慈院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食物或液體沒有進到食道,而跑進氣管引起嗆咳,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照護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透過個別評估與環境記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發明預防嗆咳7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指引長輩放心喝、開心吃。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解釋,「練」飯前吞嚥健康操,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一小口碎冰,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安靜專心吃;「五」使用5C.C的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低,避免因使用杯子而仰頭喝水。陳巧菱說,7字訣在輕安居實施後,大大改善失智長輩嗆咳問題,目前輕安居團隊也走入花蓮市、吉安鄉及新城鄉等社區據點推廣「預防嗆咳7字訣」,透過7字訣概念傳遞,讓長者遠離嗆咳困擾。專師游亞歆說,在社區據點分享時,最引起長輩共鳴的就是「用碗喝水」,因使用杯子喝水要仰頭,容易嗆到,若用碗喝水,就能降低仰頭喝水的風險。長輩都說,原來預防嗆到這麼簡單。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3-03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差距不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此方式提醒所有正常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為何。正常人以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匆忙過著自己無法重來的人生,忘記當下,因為他們幻想生命只有已經歷的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未來;然而遺忘過去和不計畫未來的失智者卻提醒了我們,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當下。部分失智者在經過調適後,過著滿意的生活—當然這還得仰賴家屬和專業人士的幫忙。即使如此,失智症患者仍會不斷面臨麻煩,但一般人偶爾也會遭遇問題。正常人對失智症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死板地相信,良好且符合人性的生活,代表隨時都能掌握一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聰明,就連在未失智期間也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總會處在無可避免的依賴狀態中。有時和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談話會顯得空泛,意指內容空洞無物,不過人生的一切都必須有意義嗎?閒暇對古希臘人來說,代表生命的高峰。過去曾經有段時間,人們毫無目標卻因此極有意義地活著。不為任何短期目標而與人進行有意義的談話,是緊繃且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正常人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基本上,當下所經歷的生命時間相當無價,因為它無法重來。失智症患者能做為正常人珍貴的提點者。如果失智者不會因困惑而惱怒,他們可能比一般人要好相處得多。他們不想騙人,從不說謊,就算沒說實話,也從不是因為打著壞心眼,他們也不記仇。在他們面前我們不用想著該如何表現自己,因為對他們來說,人性的當下便已足夠。這不代表罹患失智症是件幸福的事,沒有任何背負此病重擔的家屬會這麼認為;不過它也不代表一切的終結,有時反而甚至是真實人性的閃耀片刻。初期逐漸失智的過程尤其讓所有相關人士感到痛苦。當記憶力衰退,最典型的是失去短期記憶之後的尷尬情況。患者將東西移位之後,怪罪別人把他們的東西偷走。他們失去看見日常生活全貌的能力,並在一開始認為這是失去自立能力的痛苦過程。初期患者往往因此罹患憂鬱症,而家屬也必須費力適應這個全新狀況。許多病患卻在不久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能力,以高超的技巧掩蓋這個令人不適的狀況。我還清楚記得在就讀醫學院時,一名助理醫師讓我們在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訪談一名約五十歲的患者。我們是六名求知若渴的學生,用盡所有醫學原理來研究這名男子。他看起來和善、好親近,熱切地說他的職業是工程師,畢業自哪所學校和興趣,最後聊到婚姻時,他表示自己的婚姻有些問題。這時我們繼續追問,畢竟精神科醫院主要處理的是問題。結果發現他的妻子顯然支配慾極強,讓他自覺不受重視。在將近一小時的訪問快結束時,這名病患為剛才詳盡的談話,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我們再回去找那名助理醫師,他想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極有把握,這是典型的婚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察,但當我們越是興奮地引述各種可能的專業術語,這名助理醫師的反應就越不尋常。他沒有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反駁,臉上卻露出謎樣的笑容。在我們激烈的報告結束之後,他冷靜地問我們還有沒有注意到其他事情,我們表示沒有。接著他把病患叫進來,親切地問候他,並且在寒暄幾句之後,突然問他現在人在哪裡。「在一間飯店。」病患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幾個人如雷轟頂。每個人都能馬上看出這是一間醫院。這名助理醫師友善地繼續追問,才發現患者不知道現任總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他以為我們是記者。助理醫師客氣地結束談話。在病患和我們道別之後,我們狼狽地坐在被逗得有些樂的培訓師面前。這名病患透過閒話家常和小故事,成功地騙過我們一小時,隱瞞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事實。他的長期記憶沒有問題,當我們問他幾歲時,他說自己是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我們根本沒發現他迴避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所以他使出失智症患者慣用的伎倆,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因為這份資料他仍有辦法從長期記憶中順利取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失智症患者得以欺騙不知情的訪客。這偶爾會發生問題,當住在遠方且錙銖必較的親戚前來拜訪全心照顧失智祖父的家庭時,便會自以為是地聲稱,祖父的心智沒有問題,這一切只是惡意誹謗,目的是為了貪圖錢財;反之祖父還擁有「極為傑出的記憶力」,因為他還記得戰爭時期或者過去的所有細節。這麼說並沒有錯,因為典型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但隔天祖父可能完全忘記前一天訪客來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短期記憶才是問題所在。和患者相處時,格外尊重那些因自身記憶力及時空定向障礙而感到難堪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事。當一名只有幾秒鐘短期記憶的重度失智症患者在我們學生面前接受詢問時,他會馬上忘記所有先前曾經說過的話。在如此情況下,關於現狀的問題顯然會令他極為難堪。病患離開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讓人陷入如此難受的處境,是否合乎道德?教授安慰我們說,反正病患馬上就會忘記這難堪的感覺了。不過我仍有疑惑。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回想起被迫陷入的難堪處境,跟道德評斷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在他人生無法重來的片刻裡,被迫經歷了顯然令他極為不適的情境。因此我在面對失智者時,盡量格外小心。這從了解病史時就開始了,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在一開始就詢問病患當下身處的時間和地點,讓許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理智從一開始便遭受質疑。然而如何發現病狀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也不該受到過度禮貌的牽絆。因此我的習慣是將這些問題安插在談話中。當一名高貴的年長女士因為疑似罹患失智症前來就醫時,我會在對談中順道詢問:「您能夠跟我說一說,今天是幾月幾號嗎?」結果我立刻得到正確的日期,此外她還笑著補充說:「醫師,您也有搞不清楚的時候,是吧?」看來有禮貌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也發生過必須以尊重來處理的有趣場面。一名牧師老是忘記他早就不是當地的牧師,即便他的接班人已經站在祭壇前,他仍愉悅地想開始望彌撒;還有其他的主治醫師同事,乾脆讓一名失智的主治醫師跟著巡房,因為顯然他想這麼做;比較尷尬的是,有一名男子忘記自己已經離婚,而讓持續拜訪他的前妻感到為難;另一名患者則將一位同樣失智的女病患誤認為自己的妻子,因而產生了些摩擦。在這些情況下,需要的是敏捷的反應、想像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如果所有照顧患者的人,在工作時都帶著極為嚴肅且責無旁貸的表情,這對他們並沒有幫助。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隨時維持對病患的尊重,尤其不應該說謊,這也是在面對患者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對失智者來說,精神科醫師不是能提供他最大協助的人。在診斷時,醫師的角色很關鍵,而受過特別訓練的護理人員、社工、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往往才是更厲害的專家。然而貢獻最多的卻是,因為照顧失智者而感到筋疲力竭的家屬。在病患仍然記得家屬的時候,他們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更不應該讓自己過度疲累,而要留意體力,並像長跑選手一樣衡量自己的步伐。專業人士早就知道,如何減輕家屬的負擔和親人的支持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老年精神醫學中心承接了這項任務,廣泛地協助幾乎所有的問題。如此一來,病患和家屬便能依據診斷結果進行中期的生命規畫,在每個新的階段取得特定的協助。不要懷疑,這個領域絕對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關於社會基礎的重大討論。如果真像某些正常人所說,類似電腦的特質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人腦如果喪失記憶功能,就代表它壞了。一般來說如果電腦壞了,我們會把它丟掉,因為「修理不划算」。我們必須承認,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成本很高,如果從能不能賺錢的角度看來,他們對社會已經不再有用處。因此有人試著指引這些人出口的方向,瑞士有個對應的機構便名為「出口」(Exit),它讓「壞掉」的人能更順利地踏上歸途。在與自身死亡權利有關的所有爭論裡,癥結點在於,攸關生死的法條不可能同意自殺,一旦病患認為自己對社會或筋疲力竭的家屬帶來不合理的負擔,自殺便成了某種道德義務。如此一來,只要病患有意願,便能毫無阻礙地離開跑道。如果這條界線不在,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空間將變得非常狹隘。在以類電腦特質為傲的正常人所主宰的冷酷獨裁體制下,將不會有空間留給情感豐富、脆弱、敏感及負擔沉重的人。「我不想仰賴他人幫忙。」這句常常從正常人口中冒出的話,完全違背了現實,因為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些彷彿被設定好的句子讓社會走向偏途,最後終將迷失人性。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是對於其人性的關鍵考驗。※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2-28 科別.指甲.足部
塗護甲油或貼指甲不只美觀?醫:具有輔助的功能
指甲表面出現溝紋、容易碎裂和身體其他部位比起來,我們瞄到自己指甲的機會十分頻繁,所以很容易會發現指甲上出現溝紋或是有些許裂痕。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上了年紀的緣故,但並非完全如此。通常來說,這跟營養失調和藥物問題的關連比較大。那些二、三十歲愛減肥的年輕人,他們的指甲也常傷痕累累。排除為了治療疾病而使用強效藥物的特殊情況,一般多和因不當減肥而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是一樣的。雖然發現指甲表面出現溝紋、容易碎裂,但這似乎並不影響生活。然而,如果你拿東西容易手滑、抓取東西變得困難,那或許正是因為指甲的緣故。指甲乍看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若是指甲狀態差,或是沒有指甲,手指抓取東西就會成問題。雖然不至於完全使不上力,但是拿筆寫字會很容易疲勞,拿筷子也會經常滑落。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不妨考慮塗護甲油或是貼水晶指甲來保護指甲。其實塗護甲油或是貼水晶指甲不只是為了時尚流行,也有輔助生活功能的意義。手指甲在抓取物品時能派上用場,腳趾甲則在支撐身體時有重要功能。所以指(趾)甲脆弱,拿東西會有困難,站立或行走也都容易出現障礙。有的人手指使力時會感覺疼痛,很難拿東西,甚至有些年長者因此被迫放棄自己原來的興趣嗜好。不過,有些人指甲雖然健康,卻經常手滑,拿在手上的東西一下子就滑掉,這又是為什麼呢?拿東西容易手滑,是因為指紋變淺了 「我的指甲健康,手指卻拿不住東西,經常拿著拿著就滑掉了!」多數人擔心這是上了年紀以後,肌肉退化的結果。然而,「不讓手上的東西滑落」,其實是觸覺的工作。拿取物品的確需要肌力,所以肌肉無力,就無法好好抓緊。但是,「手上的東西滑落」並非肌力問題,往往是「拿著東西的感覺變弱了」。拿不住槓鈴這類沉重的物品並不奇怪,可就連拿起來不費力的單張講義、報紙之類,也會無意識地滑落,十之八九就是觸覺變弱的緣故。當皮膚接觸物體時,觸覺末梢神經會向大腦傳遞神經電位訊號,這時滋潤皮膚的油水成分就扮演很重要的輔助功能,可以快速傳遞「拿住」的感覺,讓知覺變得敏銳。然而,如果皮膚乾燥粗糙,接觸物體的知覺就不容易傳輸到大腦,觸覺因而變得遲鈍。由此可知,手指一旦乾燥,會導致指紋變薄,拿取物品的功能也會變差。你平時有保養雙手的習慣嗎?你或許會塗抹護手霜,可是日常生活中有些「護手」的細節,仍有待加強,例如:洗碗和洗衣時戴家事手套,天冷乾燥時戴手套保暖等。保養雖然費事,但想照顧好手部皮膚,就得從這些小地方做起,成效最好。此外,當皮膚的感覺變弱以後,對疼痛的感知也會跟著變得遲鈍。「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撞到瘀青」、「被蚊子叮咬也不痛不癢」,這全是因為痛或癢的感知變遲鈍的緣故。或許很多人認為對疼痛不敏感是件好事,不過假使肢體末梢的知覺遲鈍,就要特別當心使用熱水袋或暖暖包時,腳趾會低溫燙傷,或指尖有小傷口的情況發生。若是沒察覺到,而導致傷口感染化膿,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糖尿病人尤其要更加留意。若想保養皮膚,飲用可可是個不錯的選擇。可可不僅富含皮膚再生所需的「鋅」,也有能促進認知功能的「可可鹼」。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數據佐證,可可能夠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因此被視為預防失智症的健康飲品而大受矚目。※ 本文摘自《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作者:平松類 譯者:胡慧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15《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2-28 養生.更年期變化
【名家專欄】楊聰財/男性也會有更年期 快速自我檢測10中3要小心
文/精神科楊聰財醫師 男人和女人都有更年期,這是大家要打破的迷思之一。 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重要性 男性荷爾蒙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睪固酮。其作用包括增進肌肉量與強度、改變體脂肪的比率與分布、維持骨密度、促進紅血球製造、刺激體毛生長、調節男性生殖功能等。同時它也會影響情緒,睪固酮過低時容易鬱悶、提不起勁、喪失性慾,過高時則容易衝動、出現攻擊性傾向。近來,也有研究顯示, 睪固酮會影響認知功能,在動物實驗中還出現失智症的報告。 為何會有男性更年期 睪固酮是男性維持生理與心理正常運作的一個重要荷爾蒙,主要是由睪丸所製造,主要在年紀25歲~30歲是高峰,年紀30歲過後便會逐步慢慢下降,與女性不同,並非一瞬間完全消失,至多是男性荷爾蒙量低於水平(睪固酮濃度指數標準為350 ng/dL以上)。因此,男性更年期的說法,更精確來說,應該稱為 「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低下症,Testosterone 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TDS」。 男性更年期「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低下症」診斷標準 美國聖路易大學(St. Louis University)的John E. Morley教授認為在老化的同時,睪固酮的含量會降低,這是造成認知功能、體力、肌力、骨骼密度、及性慾降低的原因。根據因為睪固酮不足所引發的臨床症狀,Morley設計一份簡單的問卷(ADAM,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作為睪固酮不足的篩檢: 你的性慾是否降低? 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 你是否察覺有體力不足,同時也有耐力不足? 你的身高有否減少? 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的感受不如從前? 你是否感到沮喪,同時(或者)脾氣變壞? 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 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變差很多? 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 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每下愈況? 如果問項1或7回答「是」,而且(或是)有任何三個問項回答「是」,建議應該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有睪固酮缺乏的情形,以及澄清是否有男性更年期症狀的發生 最客觀科學檢測的方法,便是抽血檢驗男性荷爾蒙(睪固酮) 。研究數據估計,台灣地區年紀40歲以上男性,約1成有更年期困擾;50歲以上則約2至3成。 男性更年期的特徵 男性更年期是一種身心症候群: 生理、心理、環境相互影響。男性更年期,不止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的問題,更是一種身心症候群。影響層面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人際關係、工作、性愛等方面;前述的每項都一樣重要,而且又環環相扣,都必須被瞭解和治療。 男人常被設定要當「無敵鐵金剛」、默默受苦、永遠當一個保護者,所以日本「男人真命苦」系列,引起許多必須要勉強自己「堅強,做一個強者」的男性廣大共鳴與迴響。而憤怒與憂鬱也與男人老化時面對的生理和性愛問題息息相關。 許多男人到更年期陸續開始有心臟問題、高血壓、攝護腺問題、糖尿病、性功能障礙,這些問題通常又會彼此影響、促使彼此的惡化。25%的男人有熱潮紅,比率雖然沒有女性多,但可能一樣不舒服和難受。男人用行為訴說自己的痛苦,而不是從言語。 男性更年期的治療 治療目標旨在提高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進而改善相關的身心障礙。提高的方法可分為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兩種,食物療法:外含貝殼的海鮮類是補充男性荷爾蒙的最佳食物來源。藥物療法:目前睪固酮的藥物有口服劑型、肌肉注射劑型、經皮膚吸收的貼片劑型和凝膠劑型四種。在治療前及接受治療後的每三個月,一定要定期檢查睪固酮的濃度,一旦補充到正常範圍時便要停止。 男性更年期的預防 所有男性的男性賀爾蒙水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有些研究指出吸煙及高膽固醇水平會增加男性更年期提早發生的風險,所以你應該立即戒煙及有效控制膽固醇的水平。此外,定期做運動能保持肌肉及骨骼質量。 結語 男人常有一些迷思,例如不可以掉淚、不可以示弱、不會有病等。請記得:自己健康自己顧;健康是一,其他是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伴侶讀了這篇文章,也可以留意自己親愛的阿娜答,是否有這方面的困擾。我手上確診的最年輕案例是30歲! 順帶一提:因為男性更年期常常是合併精神與生理症狀,選擇精神科醫療團隊就診,從生理、心理、環境多面向來改善,可是十分重要的選擇!
-
2021-02-2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隨著親人接連離世,選擇勇敢活著是最令人敬佩的事情。60歲的黃秀丹罹患帕金森氏症,隨著身邊親人一個個離去,她沒有選擇消沉,反而用畫筆對抗命運,把握每天時光,想趁身體顫抖得不算劇烈時,趕緊將腦中所想畫下… 從小家境就不好的黃秀丹,上面3位姐姐都被父親送人當養女、童養媳。她在被送養前,被二哥偷偷藏起來,只剩單眼視力的父親看了不忍,才答應將她留下,免於被領養的未知命運,在全家人的關愛下,小女嬰幸福長大,成了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 身為家中唯一女兒,全家人動員幫她操辦婚禮,夫家也十分慎重,婚禮事事樣樣按照古禮,她帶著家人與鄰居的祝福風光出嫁。沒想到,喜愛孩子的黃秀丹,卻在婚後生不出孩子,她嘗試人工受孕,4年後,肚子依舊無消無息。婆婆便安慰:「無子天註定,不要難過。」 後來,婆婆看黃秀丹一天天意志消沉,便提議領養大伯的女兒,4歲的小女孩進門後,黃秀丹十分疼惜,將最好的都留給她、視如己出。在大女兒8歲時,黃秀丹意外懷上二女兒與小兒子,一大家子幸福快樂,公婆更時常帶著孩子出遊,讓黃秀丹可以專心上班。 作畫,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48歲那年,一場車禍讓幸福的黃秀丹成了無助的照顧者。疼愛她的婆婆過世、公公雙腳嚴重骨折,除此之外,更要分神照顧3個孩子、一邊工作。有天,她上班出車禍,整個人噴飛出去,出院第一件事不是休養,是帶著公公回診,護士問:「是妳要看診還是老人家要看?」讓她一時間答不出來、心力交瘁。 其實,在經過那場死亡車禍後,公公不僅雙腳骨折、痛失老伴,心理也嚴重出狀況,個性嚴謹、不善表達喜怒的他,常常在房內偷哭…,沒想到禍不單行,在50歲黃秀丹雙手不時顫抖,確診為帕金森氏症;56歲那年兒子出了嚴重車禍,經過搶救,在第二天突然離世。 經過最深沉的痛,黃秀丹在丈夫、女兒的鼓勵下,為了轉移喪子之痛、身體病痛,便專心學畫畫,每天利用手不那麼抖的時候,趕緊將心中所想畫下,若遇到身體嚴重顫抖時,她不抱怨,只提醒自己要勇敢跟病魔共處、把握僅剩的有限時間,認真努力的畫出心中所想,只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她並將義賣的錢全數捐出去,選擇幫助更多人,延續對兒子的愛。 每個人的生命 都是一本豐厚的書 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有許多豐沛的人生故事,若不趕緊保存,將會掩埋在時間洪流中。由一粒麥子基金會發起的「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計畫,要趁長輩還沒遺忘前,有系統性的整理、紀錄、保存他們的人生故事。 黃秀丹在經過故事書計畫採訪後,內心的情緒被引導,獲得抒發、更重新梳理人生,也是種另類的療癒。 另外,有位接受「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服務的長輩提到,因過去親子關係不佳,孩子與他失聯,但若有天他自己先離開了、孩子想起他,也許靠著這個故事書的服務,能讓孩子再度聽到自己想說、但沒說的話。原文刊載於2019年07月09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僅剩的時間,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健腦防衰的6個建議、8種關鍵元素,保持活躍的心智感知.嗜睡不是太累而是腦中風?醫師:把握黃金時間及早送醫.王偉忠:每個人年輕時,就是老後的明星!把握「快樂四招」,為自己打亮生命鎂光燈
-
2021-0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在死亡面前,你的迷惑就不再是迷惑啦!」養生專家陳月卿,曾把工作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婚後,家務佔據了許多時間,令她不禁想「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念頭一起,先生蘇起就被診斷出肝癌。於是,家庭變成她人生的頭等大事,為了幫助蘇起抗癌,陳月卿天天在廚房忙來忙去,研究食譜,時間一久,丈夫的身體由虛弱無力,被調養得豐潤有精神!而她對婚姻的疑惑也消失殆盡。陳月卿今年66歲,皮膚嫩滑,圓潤有光。她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養生專家,更是位成功幫助老公抗癌的妻子。 回想這28年來,陪伴蘇起抗癌的心路歷程,陳月卿感恩地說:「癌症,是包裝得很醜的禮物。」這個醜陋的禮物,除了替她與蘇起帶來健康,還有幸福的婚姻。 當癌症來敲門,重心從工作轉向家庭 1991年,記者出身、服務於電視台的陳月卿,獲得美國夏威夷文化中心的傑佛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美國與亞洲記者研討交流計畫,這是個提升格局視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卻在此時,她突然得知42歲的蘇起,肝臟長了腫瘤。 「先生要我繼續參加完課程,我悄悄打給醫生,才知道肝長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馬上飛回來陪他開刀…當時很害怕,認為這是天大的噩運。」 當時,夫妻倆結婚2年,才剛經歷了小產的打擊,兩人的生活腳步也還未調整和諧,癌症就來敲門,「當年我38歲,在他得肝癌前,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第二才是家庭,後來順序完全對調。」 蘇起的肝腫瘤有10幾公分之大,且當年的醫療不如今日發達,「醫生說,肝癌年復發率高達50%,5年存活率不到15%,許多肝癌患者就算開了刀,還是沒挺過來...。」 但她鄭重地告訴蘇起:「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腫瘤割掉了,現在起,我們要重新開始!」於是她發揮記者的專長,廣泛蒐集健康養生相關的資料,替先生做術後保養、調理身體,為了那15%的存活率努力衝刺。 研發好喝精力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 她首先找到國外醫師亨利‧畢勒所寫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這本書,書裡提倡:飲食習慣所累積的毒素,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敗壞,首要之務是減少大魚大肉,尤其是過度烹調的食物。 於是,她開始分配各類飲食的比重,兩人餐盤上的肉變少了,蔬菜多了,口味也更清淡,「雖然我先生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就是逐次、逐量減少。而我身體原本也差,是個藥罐子,我們陪著彼此改善飲食。」 後來她接觸到美國安‧威格摩爾博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主張天然食物能幫助對抗癌症,尤其要將食物磨碎了更有益。於是,陳月卿開始利用各種天然食材做成精力湯給蘇起喝。 一開始,蘇起總是捏著鼻子、勉強喝下精力湯,陳月卿心裡打起了鼓,想著「慘了,這樣捏鼻子喝,一定不會喝超過兩周。食物不是仙丹,一定要長期喝才會有效果!」 後來她又翻閱到派屈克‧奎林的著作《用營養擊退癌症》,才找到讓精力湯不濾渣也好喝的方法。 「精力湯要打得綿密、纖維細緻就會好喝,而且不要過濾,濾渣過後,精力湯的營養素剩下1/8。我本來有胃痛的老毛病,開始養生後,這個毛病逐漸消失,而且精神與皮膚都變好了。」靠著天然精力湯,她與先生越喝越健康。 蘇起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定期追蹤之外,配合生活習慣改變,這28年來,肝癌都沒有復發。 吃得營養還不夠,心態正面才是關鍵 除了吃得營養、健康,抗癌還有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心態要正面。因此,陳月卿從不把先生當病人,兩人也從來不談疾病,而是把重心放在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一起努力,病患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很重要。當時肝癌死亡率高,但他會想『多健康一天,就是多賺到一天』沒有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兩人心態都非常正面,但畢竟蘇起罹患的是癌症,家裡難免還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抑鬱氛圍。 於是,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最後,本就喜歡孩子的她,決定再次嘗試,替這個家帶來生機。 「結婚不久時我流產,他罹癌後我又流產了一次,但後來我不放棄,終於懷了女兒,後來還懷了兒子,全家充滿新生氣息。」 她幸福地說,當年她與蘇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門口擺著的可愛小鞋,就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好幸福喔!」 ▲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圖/陳月卿臉書) 癌症是人生禮物,健康快樂一次找回來 陪伴蘇起抗癌近30年,陳月卿感觸很多。「養生是回報最多的事情,因為健康會帶來快樂,全家就會跟著幸福。」陳月卿甜笑說,現在她每天早上喝的那杯精力湯,是曾經不愛進廚房的先生做的,「現在他會幫忙洗碗、打精力湯,以前他是不做這些事情的!」 蘇起罹癌前,她曾為了家務分工不均的情況,不斷思索婚姻意義。沒想到,因為癌症來敲門,人生繞了一大圈後,現年近70歲的蘇起不只更健康,還會幫忙做家事;而陳月卿多年前為了照顧先生,無法專心衝刺事業,現在卻也因為癌症,讓她另闢一條助人的事業道路。 陳月卿除了寫書、演講,告訴大家精力湯的好,身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她,更透過基金會的課程等資源,幫助許多罹癌的病友和家屬。她說,有許多癌友控制住病情後,還回來基金會服務呢! 「有位90幾歲的伯伯,看起來才70幾歲,說跟著我這樣吃,身體變健康了,握住我的手溫暖且有力,收到這些回饋,我真的很開心!」 回首28年助蘇起抗癌的歷程,陳月卿想要提醒大家,人生選擇有很多,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健康,選擇健康,絕對是最有回報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勇敢克服惰性,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陳月卿、蘇起的抗癌4妙招:1.當個聽話的病人: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若須做重大決策,建議參考2位不同醫師的意見)2.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盡量食用原型食物,遠離加工食品,並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運動。3.保持正向心態:保持正面、輕鬆、積極的態度,不要過度害怕。4.尋求心靈寄託:例如家人情感支持、宗教寄託等,只要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以嘗試。原文刊載於2019年08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它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22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沒事愛熬夜 肥胖、慢性病易上身
每到周末或連假,就愛熬夜滑手機、追劇?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鄒儲蔭提醒,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肥胖、衰老加速,更與失智症、高血壓、癲癇、心血管疾病相關,最嚴重甚至會猝死。若每天睡不到6小時,心臟病機率更會增加2成,且會傷害腦神經,無法透過補眠修復,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生理效應。新北市38歲患有癲癇的男子,過去都有規律用藥,控制良好,但近一周因工作量大熬夜趕工,使癲癇症狀頻繁發作,某日甚至失去意識倒臥床上,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後,經衛教及調整藥物,病情才逐漸改善。鄒儲蔭指出,睡眠與許多健康問題相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不到7小時的人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6到9小時的人相比,每晚睡少於6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高出20%。鄒儲蔭表示,不管是睡太少或睡眠片段化,都可能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也可能傷害心血管系統,且傷害無法透過補眠修復;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在12點前就寢,否則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分泌,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導致大腦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物清理,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風險。
-
2021-02-21 失智.名人專家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多數人會尋求西醫治療失智症,其實中醫也很有一套。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黃頌儼說,已有實證顯示針灸治療可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因效果相當好,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開始提供中西醫合併治療失智症。不只記憶變差,憂鬱、妄想、性格改變。西醫角度認為失智症的主因是受年齡、老化和後天腦傷影響,中醫的觀點其實也差不多。黃頌儼說,中醫古籍記載,人隨年齡增長,五臟功能開始退化,氣血精也開始虧虛,若加上工作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傷及腦部,更會使生理與認知功能明顯退化,進而出現失智症狀。失智症狀不只是記憶力變差,也可能出現情緒憂鬱、過亢、妄想或性格改變,除非細膩觀察,否則病患出現這些症狀時幾乎已失智一陣子。黃頌儼說,失智症目前尚未有任何藥物可根治,但確診後需介入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家屬可幫忙按壓穴位,有助延緩病情。他舉例,已有中醫治療失智症的實證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此外,中醫臨床常開立可補益氣血、補腎填精和活血化瘀的中藥材,對改善大腦功能與血液循環有一定作用。華人習慣以食療進補,黃頌儼建議利用中藥材調配成藥膳或茶飲,讓病患日常服用。但他叮嚀,尋求中醫治療都應找合格中醫師執行。中醫也強調運動和按摩。黃頌儼說,穴位按摩是針灸的延伸,家屬可用按摩工具或手指頭按壓,刺激失智者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庭穴、本神穴、風池穴等穴位,有助改善記憶力。另有中醫研究太極拳,證實打拳運動對病患有幫助。高科技設備、遊戲App,刺激長輩感官。失智症隨高齡社會的到來逐漸被重視,市面出現許多高科技輔助設備,例如電動、手眼協調遊戲等,號稱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黃頌儼說,這些輔助工具多是設計給年長者及輕度失智者使用。經過專家設計良好的聲光遊戲,加上需用手腳點按拍打等肢體動作,能刺激失智者的感官,訓練專注力、反應力、記憶力及肌肉功能,又可和親友同樂,增加人際互動。中醫重視充足睡眠,就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彰基中醫部正在設計及開發遊戲App,加入中醫藥的記憶及養生運動遊戲,例如辨識和記憶中藥材及穴位的名稱與功效,以及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功法,期待促進病人的記憶力和增加日常活動之餘,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如何保健大腦?黃頌儼分享護腦心法九字訣:「不熬夜、多運動、多按摩。」他強調,中醫累積千年的養生知識,最重視的是充足的睡眠,現代醫學也強調睡眠對保護大腦的重要性。「只要沒急迫的工作需求就別熬夜,讓大腦好好休息吧。」更多資訊請至樂齡智造https://www.ltpasolution.com/home-tw.html
-
2021-02-21 名人.葉北辰
身心紓壓/召開家庭協議 聽見失智照顧者的需求
從抗癌鬥士到諮商心理師,分叉路口的兩端因為罹癌這件事有了交會。一副娃娃臉的葉北辰,從高偉的身材很難看得出他是一位有18年抗癌資歷的淋巴癌癌友。他是在研究所時發現接近心臟部位有不明硬塊,經檢查確診罹患淋巴癌第三期,隨即展開化療與放療。仗著年紀輕,葉北辰一度以為自己痊癒,戰勝惡疾,沒想到才短短兩個月,癌症復發,葉北辰說,當下他才驚覺,「原來癌症是會死人的。」從抗癌到心理諮商,同理心讓他成為心靈捕手。越靠近生死線,葉北辰積極治療,人生轉彎。他說,曾以為人生軌跡就是讀完碩士再攻博士,接著到大學謀職教書。但抗癌路上,葉北辰遇見周遭更多的癌友,因為同理心使然,他成了第一線工作者。先是在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擔任諮商師,並至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進修,直到兩年前,他成為自由工作者,將觸角擴及失智症、慢性病等,參與心理腫瘤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個案諮商以及接受企業邀請演講,成為陪伴許多病友、家屬的心靈捕手。面對兩大疾病癌症與失智症,葉北辰說,照顧者無不面臨同一種處境,那就是「照顧者的需求總被放在後面的序位」。他們或者需要面對家人的不諒解或質疑,或是對自我要求過高。他曾赴朋友家協助輔導一對老夫妻,妻子因罹患失智症導致妄想,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先生不堪壓力,不時抱怨「已經照顧得這麼辛苦,還被懷疑找小三?」聆聽家屬的心情,照顧兼顧紓壓,路才走得遠。葉北辰認為,在高壓的照顧情境下,照顧者的需求應該被大家聽見,因此建議召開家庭協議,透過這個「儀式」,聆聽每一位家屬的心情,尤其是越不肯開口的家屬,越要引導、鼓勵他講話,或是避免某些家屬的意見被打壓。在udn╳WaCare開設的線上照護live課程系列,葉北辰引領的主題「照顧紓壓」已成為人氣王,包括「家人漸漸不是原來的他,該怎麼面對調適?」、「別再說加油-減輕照顧者壓力小技巧」等。舉例來說,針對照顧者的每一個難題,提供多個具體的步驟或方法,讓照顧者一一嘗試,葉北辰表示,失智症者的情緒變化較大,照顧者可以多試幾遍,有效的技巧就多多使用。「都是為你好」,照顧者的好意可能變病患壓力。葉北辰表示,除了家屬對照顧意見不同之外,有時照顧者與病患也會有紛爭,例如病友常會抱怨自己都生病了,還常被照顧者監控飲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照顧者則會認為一切都是為了愛。葉北辰建議,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不同,他開玩笑說,如果大家公認100公斤是過胖,有一天世界改變標準,120公斤才稱為胖的話,原來100公斤的人瞬時都不再是胖子了。也就是說,要過得健康或不健康在於每個人的信念,他建議面對患者不健康的習慣時,照顧者不妨引導他想像一位他所嚮往的健康人物或情境,有了這個信念,患者比較容易落實在生活細節。4技巧 撫平照顧情緒照顧自己的情緒是照顧的第一步,可善用四項技巧幫助照顧者轉換照顧情緒。1.人際資源開家庭會議討論照顧分工,盤點原生家庭、兄弟姊妹、伴侶、子女等家庭樹系統。2.補位生活任務因照顧無法兼顧原本事務,有沒有人幫忙補位,如接送小孩的工作。3.善用網路資源、社區資源4.練習自我肯定寫出3個與自己有關的正向形容詞,例如樂觀、認真、積極、幽默、願意做等。每晚靜心思考今天哪裡做得好?接下來問自己如何辦到的?試著讓做得好的東西被挑出,自我肯定。葉北辰影音課程https://bit.ly/34KSg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