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大腸癌
共找到
903
筆 文章
-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吳子鈞: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訓練肌力吃七分飽養生
77歲的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是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在1972年創立台中宏恩醫院,如今已邁入第52個年頭。之後因應社會需求,陸續創設龍安分院(精神專科醫院)、2家護理之家、2家康復之家,員工數300多人。醫院順著政策走,落實醫療分級,重視「生活化醫學」。吳子鈞是彰化鹿港人,兒時搬到台中,因父親飽受胃穿孔接受3次切胃手術的病痛折磨,因此立志要當醫師,也順利考取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進入台中澄清醫院服務,主攻神經外科專科。當年吳子鈞看診接觸的多為中低階層病患,感受到窮人貧病難以負擔醫藥費的痛苦,立志要蓋窮人醫院協助弱勢,於是在1972年創設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一半患者為中低收入戶或申請補助個案。為精神病患設分院2002年因為高中同學、時任台中市衛生局長林瑞欣的一句話,「中部缺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患者只能遠送東部,仍一床難求。」吳子鈞思考當時社會氛圍,民眾不願與精神專科醫院為鄰、少有醫院願意投入,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創設龍安分院為精神專科醫院,並於2004年營運,總床數184床。吳子鈞指出,某年除夕夜,他和妻子林豐麗探視龍安分院留守的醫護人員,發現一名40歲男病友沒回家圍爐,患者說「家裡的床早就被家人丟掉了!」夫婦倆聽了很心酸,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精神病患者有個「家」,於是在彰化芳苑購買一甲地捐給宏恩基金會,並募集善款興建150床的慢性療養機構「喜願家園」,於2018年4月營運。養生秘訣/訓練肌力吃七分飽吳子鈞一輩子省吃儉用,西裝褲、外套縫縫補補十年同一件,開的是平價的汽車。為了防跌,他每周固定抽出1小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因每日工作時間長,在醫院時會盡量爬樓梯或快走運動;飲食清淡,平時二菜一湯,吃七分飽,偏好吃魚、水果,喝白開水或靈芝茶,讓他活力滿滿。閒暇時,吳子鈞喜歡閱讀醫學、管理、勵志、財經等文章或報導,欣賞畫展,聽老歌及古典音樂,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奇異恩典等;也喜歡旅遊,看沿途風景、建築、招牌,還想學攝影及唱歌,但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每天除了睡眠外,都在看診,時間都給病人了,難有休閒時間。家庭醫師著重衛教醫院經營首要落實醫療分級,吳子鈞說,宏恩醫院屬於地區醫院,應扮演好「家庭醫師」角色,協助重症患者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治療輕症患者,並著重「生活化醫學」,很多疾病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透過衛教,讓民眾從生活中進行保健。吳子鈞指出,宏恩醫院肩負預防醫學責任,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舉辦健康講座,也添購高階健康檢查設備,例如肺癌篩檢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癌最新式篩檢的NBI290型內視鏡等。提供員工醫療資源醫院管理方面,吳子鈞充分授權,他認為,重點是把員工當成家人,多鼓勵員工,「員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員工要進修、小孩升學、眷屬遇到的困難等,他都會盡力協助,並享有宏恩醫療體系看病免掛號費、住院費用優惠,讓同仁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行善設置喜願家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是吳子鈞的座右銘,「行醫助人是興趣也是工作」,他樂此不疲。執業至今,他以醫院為家,24小時待命,就為了方便看診,時間都留給病人。多年前夫妻倆投身公益,也因兒女都是醫師,經家庭會議取得共識,將全部資產投入慈善事業,不留給兒女,設置宏恩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吳子鈞小檔案●年齡:77歲●現職: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大農學院「植物工廠應用技術研習班」第一屆畢業●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中央健保署中區分局醫審專家(審核委員)●專長:神經外科、高階健檢、醫美、減重、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醫療.血液.淋巴
O型的人容易過敏發胖,這些食物別多吃!「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
不同血型的人有不同的體質,「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一起來看看你的血型要少吃哪些食物!O型宜少吃麵類、奶類、玉米、酸菜、鹹菜、花椰菜、高麗菜、馬鈴薯、花生、椰子等食物,容易造成O型人出現過敏與肥胖、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必須少吃。橘子、柳橙則易造成胃酸噁氣,不要吃太多。芭蕉吃過量容易腰酸關節痛,也要少吃。 A型宜少吃A型人要少吃紅肉(如牛、羊、豬肉等),以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容易誘發過敏、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奶類、蛋類、芒果、木瓜、香蕉、椰子等也不要吃太多;會妨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的柳橙也要少吃。 B型宜少吃花生、玉米、芝麻、雞肉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且使肝臟難過,亂發脾氣,B型人要少吃。堅果類、豆類、豆腐、酪梨、白蘿蔔、椰子、鴨肉也易引起脹氣與肥胖,不要吃太多;有殼海鮮容易過敏與肥胖,楊桃、柿子、筍絲會不消化,都要少吃。 AB型宜少吃AB型人對於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紅肉(如牛、羊、豬等)要少吃;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玉米、柳橙、芒果、楊桃、柿子、香蕉、椰子等不要吃太多;容易白髮的白蘿蔔、會胃不適的芭樂也要少吃為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3 養生.聰明飲食
增32種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 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不僅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機率也會提高50%。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說,國際將加工食物分為四等級。以雞蛋為例,未加工的雞蛋屬於第一級;加了鹽巴調味的荷包蛋屬於第二級;將第一、二級食品組合後再加工的蛋黃醬,被歸類為第三級加工食品;至於添加了防腐劑、甜味劑、修飾澱粉等製造出來的蜂蜜蛋糕,就是第四級的超加工食品。【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且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研發時,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大量的精緻澱粉與脂肪將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欲,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魏士航說,研究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舉例,曾有一位65歲男性病患,退休後為了方便,每周到大賣場採購冷凍食品,早餐吃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已吃出糖尿病。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1.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好購物清單,減少衝動購物。選擇肉鋪、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店家。2.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例如只在出遊時吃洋芋片,每周最多不超過3次。3.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品項,避開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如燕麥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3 醫療.消化系統
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大腸瘜肉 遠離瘜肉癌化三餐可以這樣吃
腸道長瘜肉,千萬不可輕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超過9成的大腸癌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國人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瘜肉,考量大腸癌發生率及年輕化現象,建議40歲就可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瘜肉或大腸內腫瘤。鄭乃源說,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蟬聯15年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好發部位以直腸及乙狀結腸最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103年至112年89022筆接受大腸內視鏡受檢者,發現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瘜肉。10年前瘜肉檢出率為59.07%、10年後來到75.78%,增加近3成,且有瘜肉者當中,近2成為易癌化的腺瘤型瘜肉。瘜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鄭乃源說,腺瘤型瘜肉易有癌變機會,研究顯示,超過8成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相關。有些瘜肉的外型平坦扁平,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比較難發現,被喻為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鄭乃源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30歲後可進行第一次篩檢,定期篩檢大腸鏡並及時切除腺瘤型瘜肉,可使5年內腺瘤型瘜肉再發生率降低6成,甚至腸癌期別發現期數也往前。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鄭乃源強調,攝取過多加工肉類、蔬果吃不夠、久坐不動、肥胖、抽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從患有腺瘤型瘜肉者的生活型態分析,發現30.3%有抽菸習慣、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體重過重、64.59%經常飲酒、64.08%有脂肪肝。遠離大腸瘜肉三餐這樣吃早餐│蛋白質+全穀雜糧・雞腿排蔬菜全麥三明治1份・無糖豆漿1杯午餐│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煎鮭魚排1掌心・花椰菜+玉米筍+彩椒1碗・五穀飯1碗・蘋果1顆晚餐│適量全穀雜糧搭配多樣蔬菜與蛋白質・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涼拌木耳+青江菜+高麗菜共1.5碗・番茄炒蛋半碗+豆干2塊+燙花枝半碗在生活習慣及腸保健康方面,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從飲食習慣、規律運動、補充益生菌、定期健檢著手,有利於腸癌防患於未然。・飲食習慣:每日攝取至少2000至3000cc的水、多吃原型食物、以白肉如雞肉、魚肉取代紅肉;主食優先挑選全穀雜糧,避免超級加工食品。・規律運動:實踐531原則,即每周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補充益生菌:益生菌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並且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為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定期健檢:建議30歲起,安排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依檢查結果安排每2至3年進行定期檢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0 養生.聰明飲食
南瓜v.s南瓜子其實功效大不同!南瓜子能舒緩經痛、保護血管、抗發炎...男生每天吃oo顆還能保養攝護腺
南瓜籽具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Omega-6、亞麻油酸、不飽和脂肪酸等,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功效、增加血管彈性、紓解高血壓。 小小的南瓜子常被人低估了其健康益處,南瓜子實際上是一種充滿營養的超級食物,值得被列入飲食清單中。以下為您介紹南瓜子營養功效,以食用禁忌。南瓜子舒緩生理痛、保養攝護腺 有6大好處南瓜子功效好處超多,對男女性都有極大好處,堪稱超級食物。仲夏醫美診所總院長黃仲立就曾分享以下5大南瓜子好處: 促進血管健康南瓜籽具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Omega-6、亞麻油酸、不飽和脂肪酸等,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功效、增加血管彈性、紓解高血壓。 舒壓、助眠南瓜子還有維持身體機能必須的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及調節生理放鬆機能的血清素。且豐富的色胺酸,其在血清素的合成扮演重要角色,血清素可以讓大腦感到放鬆,透過轉化成褪黑激素還能幫助紓壓與提升睡眠品質。 增強免疫力、抗發炎另外,南瓜籽還含有豐富礦物質,包含磷、鈣、鉀、鐵、硒、鎂、鋅等。礦物質為人體必需營養素,能維持並增強生理機能、增強免疫力、促發身體機能,幫助身體抗氧化與抗發炎。 舒緩女性生理痛豐富的礦物質當中的「鎂」有諸多功能,可以抑制收縮神經傳導物質生成,讓身體水分平衡,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水腫外,在女性生理期間的不適,可以幫助安定情緒、子宮內膜放鬆與舒緩疼痛。 降低體內自由基黃仲立指出,南瓜籽中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E、硒等抗氧化營養素,可降低體內自由基,達到延緩老化、降低老化引發的疾病。鈣質則可預防骨質疏鬆。最後,膳食纖維則可改善便秘、降低食慾。 攝護腺保養南瓜子對於男性的攝護腺保養相當有益處。中國附醫衛教資訊指出,南瓜籽為營養素鋅的天然來源,有抗氧化的功效,並含有維生素E及許多有益人體的物質,可以抗發炎與促進膽固醇的代謝,能改善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研究發現,每天吃50公克左右的南瓜子(相當於20-25個),可消除攝護腺的初期腫脹,以及強化泌尿系統與預防攝護腺增生。 此外,衛生福利部建議男性對鋅的攝取量為每天15mg,上限攝取量為35mg,如果沒有食用海鮮或堅果等鋅含量豐富的食物,一天大約只能攝取到10mg的鋅,因此男性平時不妨多吃些南瓜子、牡蠣、鮮蚵、生蠔或蛤蠣等。南瓜子、南瓜功效大不同國健署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發文提到,天冷的時候,南瓜濃湯是一道美味的料理;而窩在家裡看電視,手上的南瓜籽也是很容易一口接著一口的零食。單獨品嚐兩者有時候很難想像都是出自於南瓜,因為他們的味道、口感完全不一樣。南瓜與南瓜籽有什麼區別呢? 南瓜 南瓜子 營養成分 屬全穀雜糧類,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南瓜的果肉跟米飯一樣,都是以醣類為主要的營養。 南瓜籽就跟葵瓜子、瓜子一樣,都是屬於堅果種子類,富含鎂、鋅、維生素E。它主要的營養素是油脂。 功效好處 具抗氧化力,且可抑制癌細胞生長。 南瓜含有的黃體素具有抗氧化力,還能預防肺癌、子宮癌、乳癌、皮膚癌、大腸癌、食道癌等癌症。 南瓜含有的甘露醇可降低腸病變。 促進血管健康 舒壓、助眠 增強免疫力、抗發炎 舒緩女性生理痛 降低體內自由基 攝護腺保養 攝取注意 如果煮了南瓜濃湯,別忘了當天的飯量要少一點點。每餐建議份量:飯比拳頭多一點。 吃多了熱量很容易爆表。建議先用湯匙挖一匙出來,差不多就是1天的建議份量。 吃南瓜子要注意仲夏醫美診所總院長黃仲立提醒,南瓜籽的營養成分雖可控制血液中膽固醇,但其為高熱量食品,攝取過多也有可能會讓膽固醇上升、體重增加,因此食用量也需要控制,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有慢性疾病的病患,可向醫師告知慢性病史,透過完整了解身體狀況,補充適量營養素,才能達到強健體魄的功效。 延伸閱讀 南瓜抗癌又營養...他照三餐吃,血糖卻飆高!營養師:南瓜不是蔬菜,吃多反傷身 容易脹氣、胃痛?中醫師教你吃南瓜和●●●讓腸胃變強壯! 你一定不知道...原來南瓜有這麼多種!到底那些適合煮湯或涼拌?一次告訴你 資料來源:國健署食在好健康、仲夏醫美診所、中國附醫、台灣癌症基金會、食藥署 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緩解胃食道逆流、調節自律神經...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黃金果怎麼吃?不能和什麼一起吃?黃金果營養5功效與3禁忌、價格一次整理
-
2024-08-30 醫療.消化系統
我便祕了嗎?幾天大一次便才正常?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傳授「這樣做」腸保健康
腸道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部位,我們從外部攝取的營養,便是由腸道這個臟器負責吸收,再來,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且與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腸神經循環與系統,都和腸道相互連結,因此說「腸道是第二大腦」其實也不為過。腸道與外界食物接觸甚密,也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二個皮膚。就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蔣鋒帆科主任來告訴您關於腸道的秘密!腸道健康與失智症有關?腸道不只消化吃進去的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問題都與「腸道發炎」有正向的關係,因此不可忽視腸道的健康,建議遵守「均衡飲食」「食用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原則很重要。 說到養腸,一般人或許會想到補充益生菌,但其實不是一吃就能見效,建議每天吃、至少吃兩個月以上,攝取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改善生活作息及補充「益菌生或益生元」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什麼是腸漏症?但有時候我們生活作息或飲食,難免會使腸道黏膜受損、發炎,造成「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黏膜出現多孔性、發炎的滲漏現象,會讓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穿過腸細胞間的縫隙,滲進血液流竄全身,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反應,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引發各種病症。 「腸漏症」是近年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腸漏與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除了一般人外,新手媽媽或更年期婦女都會面對荷爾蒙轉變,造成身體、腸道的發炎反應。怎樣才算便祕?腸胃問題的最大宗、最常見的問題可能就屬「便祕」莫屬了。但不是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便祕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 若真有便秘問題,而且醫師同時也會幫您檢查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大腸無力症」、「出口阻塞症候群」、「內套疊(常見於小朋友)」等問題。 大腸無力症患者可能整條大腸都不會動,出口阻塞症候群則可能出現糞便都集中在直腸出口處,導致大塞車。 腸道狀況其實可能是身體其他器官在抗議,因此若有此類困擾,建議諮詢大腸直腸科。 2大腸道迷思解密Q1.吃素能預防大腸癌? 雖然素食相較肉品較好保存,且也能幫助腸道健康,但並非就能完全預防大腸癌。 Q2.有家族病史才會有大腸癌? 錯。家族內都有大腸癌,可能也與家族內的飲食、生活習慣一致有關。但其實大腸癌有許多致癌可能性,如遺傳、基因、飲食模式,甚至是個性。 延伸閱讀:.發生腹瀉怎麼辦?怎麼吃?中醫:分3階段,按3穴位助改善.有便祕宿便怎麼辦?營養師激推「10大順暢食物」助排便順暢.「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出現!醫盤點7症狀提早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6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發炎,過敏、癌症恐上門!濃湯、包子也不能吃?營養師的「抗發炎菜單」一次看
身體癢、打噴嚏...天氣的變化讓很過敏兒都難過了起來;又或是無關季節,每次吃到某些食物,身體都會起疹子癢到受不了!其實過敏,就是一種「發炎反應」,每個人的發炎部分可能會不同,如有人是鼻子過敏、呼吸道過敏,也有可能是皮膚過敏。究竟我們要如何抗發炎?或是什麼食物容易導致過敏?還有平時該怎麼飲食最好?就由李婉萍營養師來一一替大家解惑。玉米濃湯、包子...竟可能是罪魁禍首如同前所述,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發炎部分會有所不同,像我自己就是鼻子過敏。但當遇到這類情況,我們在營養學上就會建議可以先避開以下過敏原食物:奶製品,包含低脂、全脂牛乳、優酪乳、優格、起士等等。我曾有位患者有皮膚方面的困擾,幫他進行過敏原檢測後,發現他的過敏原是牛奶,因此建議他最近三個月先戒奶,第一個月回診成效並不是這麼明顯,再經營養師抽絲剝繭下發現,患者常吃的玉米濃湯和包子其實也都含有奶製品。再戒掉這些食物後,三個月後的回診發現皮膚癢的狀況真的有改善許多。雖然這案例是先完全戒掉奶製品,但其實並非不能吃,還是先建議先減量,身體狀況有改善後再慢慢加量。有人會認為,自己喝完牛奶後沒有不適反應,應該就是沒有過敏?其實過敏還有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過敏會立即出現症狀,如皮膚腫起、呼吸道有問題等;而慢性過敏就常常藏在我們的飲食當中,如會表現在皮膚上、或是器官慢慢退化等問題。改善嚴重鼻子過敏的方法那當我們出現了過敏的狀況,要如何解決?第一當然是減敏,再來如果聽眾您有鼻過敏問題,我建議可以早上吃「生菜沙拉」和「生洋蔥」,因為我們攝取更多的蔬菜,裡頭的纖維也會幫助腸道的好菌,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力。再來,洋蔥的「槲皮素(也存在於蘋果、葡萄、莓果類裡)」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成分。有人會問說,蘋果要不要連皮一起吃?雖然現在的蘋果皮上多含有可食用的水溶性蠟(也是一種纖維),但我認為可以一起吃。若想要吃到最純、最健康的話,就可以選擇削皮吃。想避免癌症,這樣吃很重要大家都認為發炎不好,但我覺得發炎其實是必要之惡,適當的發炎才能保護身體(但過度發炎就會破壞身體),像是很多癌症其實都是從一開始的發炎反應(如飲食習慣導致發炎造成的息肉,息肉再進而引發大腸癌等),最終造成癌症。因此不好的東西不要吃,像是會造成息肉,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蔬菜攝取量太少,因此建議外食族,平時午晚餐除了主食外,可以多加一份青菜(地瓜葉等深綠色蔬菜)。關於肉類,因為引發大腸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紅肉(牛豬等)」,所以也建議若要吃肉可以吃魚肉,魚肉的脂肪量較低,也較不容易引起發炎反應。談到吃魚,民眾或許都知道鮭魚、秋刀魚很健康,其實這兩種魚的油脂量很高(和五花肉、控肉不相上下),但是它們卻含有豐富的EPA和DHA(可降低發炎反應),因此也很建議吃。若想吃較瘦一些的魚類,則建議可以選擇石斑、驢魚等。再來也是一般上班族可能會遇到的,排骨、雞腿、控肉等主餐的挑選問題。若以紅黃綠燈來判斷,我最建議吃綠燈的雞腿(炸雞腿的話就建議去皮),而排骨落在比較不建議吃的紅燈區(熱量很高);最後控肉雖然也算是紅燈區,但和排骨這類非原型食物相比,會比較好一些,因此若想吃控肉便當就可以飯量減少、多吃一點菜也是可以的。至於香料上的建議,我認為可以多使用不同辛香料、盡量少鹽,或是像是我自己就喜歡用大蒜來做變化,如加入雞湯、或食物再摻一些馬告或薑黃,就會帶來多層次的香氣。最後,還是建議大家吃東西吃七分飽、食物多樣化、多吃膳食纖維(一天吃到至少兩拳頭的蔬菜或水果,若多吃可以吃到七個拳頭的量),這樣吃不僅可以吃得飽,也可以活得更健康。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8-1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會演變成胰臟癌嗎?醫:血糖穩定是關鍵!4招維持胰臟健康
糖尿病、高血糖也是胰臟癌致癌因素?糖尿病、高血壓之於胰臟癌,相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下,會造成胰臟的長期慢性發炎。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癌變,造成胰臟癌,這是目前臨床研究已經能夠證實的。血糖過高不僅會造成胰臟發炎致癌,也會造成大腸癌、乳癌、肝癌,以及其他的癌變。胰臟周圍的組織,包括肝臟、膽道、腸道,或者是胰臟因爲長期的發炎,經過長時間血糖又沒有得到控制就造成組織的病變,細胞病變從而產生癌變。胰臟癌會造成血糖不穩定,也就是俗稱的「糖尿病」。糖尿病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和控制,會造成胰臟的持續發炎,就容易罹患胰臟癌。胰臟癌的内分泌系統導致血糖分泌有問題,所以相互之間是有緊密的聯係的。彭正明醫師對糖尿病患者溫馨小叮嚀:請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特別是居家的時間(缺少醫師的監督),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或者打針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這可是可以預防胰臟癌的方式!4招維持胰臟健康堅持以下這些良好的生活作息,遠離發炎就可以很好的預防細胞病變最後癌症的發生。1.控制好血糖會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2.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胰臟的病變:少油、少鹽、少糖3.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癌症是息息相關的,控制好發炎,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率4.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胰臟的健康:多喝水、少吃甜品、少喝手搖飲、烹飪方式盡量蒸煮代替煎炸(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癌症.癌友故事
連游月霞、賀一航都受騙!詐騙癌症末期可延命,專業律師解析詐騙慣用話術
誆癌末婦有延命術,一共詐騙得手440萬吳姓男子擔任某宗教社團理事長,被控與何姓女副理事長涉嫌於2023年2月間,向社團一名癌末戴姓婦人佯稱可施行「延命術」,助延續壽命5年,詐得戴婦440萬,戴婦2個月後仍因病過世,丈夫認為妻子受騙提告。新北地檢署依詐欺取財等罪起訴吳、何二人。該宗教社團法人登記地址在新北市,宣稱成立目的不分教別相互交流和諧團結,弘道益世倡行固有道德為宗旨。會務運作收入包括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等。檢方起訴指出,吳姓男子在新北市開設中藥行,2023年2月上旬社團辦活動時,吳向經診斷已癌症末期的戴婦表示,可為其舉行延壽法會續命。戴婦同年2月18日由林姓丈夫陪同,與何女一起前往銀行提領440萬元現鈔,交何女再轉給吳男。吳男拿到錢後,其中176000元分給何女做報酬,二人再陪著戴女夫婦前往台南開基玉皇宮、嘉義九華山地藏庵,及設址於吳男中藥行樓上的宗教社團靈舍參拜,實際支付的食宿、交通花費,成本僅約40000元。2個月後,吳、何二人又以通訊軟體傳送含有海龍、海馬、冬蟲夏草的中藥散劑向戴婦推銷,稱藥劑為糖尿病特效方,可補腎、治手腳痠痛,在戴婦過世前一天晚上,成功說服她以1瓶95000元天價購買。隔天何女送藥給戴婦丈夫,但戴婦當天病故未食用,戴婦丈夫將藥退回未付錢,事後查看妻子手機,才知有「延命術」這件事,報警提告。醫療詐騙乘人之危 專家提醒勿亂投醫病急亂投醫心態者並不少見,前立委和知名藝人都曾上當;重症病患要避免「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遭有心人士利用,正信宗教也絕對不會趁人生病時獅子大開口。2014年間,自稱中國「長壽集團」總裁林姓男子,頂著北京台商協會副理事長光環,實則是個醫療詐騙集團首腦,四處向政商名流宣傳自家一劑高達20萬元針劑,佯稱可治療癌症、腎衰竭,甚至愛滋病。當時包括前立委游月霞、前立委廖本煙妻子,知名藝人賀一航、徐乃麟媽媽都曾上當,事後得知林男也曾接觸當時罹患大腸癌的秀場天王豬哥亮。林男詐騙行徑東窗事發後,賀、徐都曾被檢察官傳喚釐清案情,最後林男被依違反藥事法判刑5年,併科罰金300萬元,沒收不法所得1.4億元定讞。台北市政府前消費爭議調解委員廖芳萱律師說,常見醫療詐騙手法可分幾個階段:首先是質疑正規西醫醫療效果,接著提出自家祕方抗癌成功案例,碰到病患有所猶豫,就改用中西合併、兩種方案並進抗癌說詞;被害人如果已罹重病,則用「不如死馬當活馬醫」話術助攻,說服對方買下天價藥方。廖也說,有些神棍深知癌症患者內心徬徨無助,罹病後心中無數的為什麼?需要心靈上慰藉和支持,刻意透露病患可能造下罪孽或是惡靈纏身,需要神明力量來消災解厄,其實都只是為私利而鋪路,最終目的也就是騙人花錢消災。檢方認定二人涉嫌詐欺,吳男招牌曾宣稱是大陸陝西中醫藥學院畢業中醫師,事實上不具中醫師執照,且中藥宣稱具療效,卻未獲主管機關核發藥品許可證,涉犯藥事法製造、販賣偽藥,一併起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9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好朋友不是早餐店奶茶 專家揭幫助排便第一名的飲料是它
排便是人生中許多大事之一,一旦便秘不僅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還可能導致胃痛、腹脹和脹氣等症狀。當你處於這種不舒服的情況,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緩解,例如找到合適的食物或飲料來幫助排便。【延伸閱讀:為何每天大便對健康很重要?最新研究從腸道微生物組成揭關鍵】事實上,便秘的原因很多,像是纖維攝取不足、脫水或吃太多加工食品等都可能導致。因此,專注於增加纖維攝取量和喝大量的水有助預防便秘,但當便秘發生時該怎麼辦?專家指出,除了喝水保持水分之外,咖啡是緩解便秘的最佳飲品之一。咖啡如何有助排便?許多人在早上喝完咖啡後就覺得需要去洗手間,其實有幾個關鍵原因。其一,喝咖啡會與消化系統交互作用。它會刺激腸胃道,從而增加腸道蠕動。也就是說,喝咖啡會使結腸肌肉收縮,這通常會導致排便。另一原因是,咖啡可能會增加胃酸產生,進一步幫助消化。此外,含咖啡因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會促進胃泌素分泌,這種荷爾蒙也會增加排便相關肌肉收縮。專家指出,對於許多人來說,早上喝溫熱的液體就可以刺激排便。不過,人們對咖啡的反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敏感。整體而言,如果你喜歡喝咖啡,可以繼續享受咖啡的美味以及隨之而來的消化運動。倘若你不喜歡咖啡,當你便秘時不妨可以嘗試喝咖啡。咖啡好處有哪些?咖啡除了含有廣為人知的咖啡因之外,咖啡還含有大約一千種不同的植物化合物。專家指出,雖然你喝多少咖啡以及如何喝咖啡會對健康產生影響,但你的一杯咖啡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對你的身體有益。1.降低糖尿病風險多項研究表明,經常喝咖啡可以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即便是無咖啡因咖啡也是如此。2.預防神經系統疾病每天定期攝取咖啡因,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風險。3.肝臟益處咖啡已被證明對肝臟健康有益,可幫助降低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4.降低癌症風險研究發現,喝咖啡的人罹患肝癌和大腸癌的風險較低,這兩種癌症是世界上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5.遠離憂鬱症多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喝的咖啡越多,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越低。【資料來源】.The #1 Drink To Help You Poop, According to a Dietitian.This Should Perk You Up: The Surprising Health Benefits of Coffee
-
2024-08-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新研究指阿斯匹靈可降大腸癌風險 但一類人預防成效較顯著
大腸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全美光是2023年有超過5萬2500人死於大腸癌,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罹患率,尤其對於高風險群的效果更加顯著。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8月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針對10萬7655人的體重、酒精攝取量、飲食習慣、吸煙與否以及運動量,再配合每周服用兩種或以上阿斯匹靈或每周服用六種以上低劑量阿斯匹靈,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罹患大腸癌風險減少18%,尤其對於抽菸或體重超標者,罹癌風險率明顯減少逾25%。報告主要作者、麻州布萊根總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胃腸科醫師西卡維(Daniel Sikavi)指出:「研究顯示阿斯匹靈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高危險群罹癌風險。」並強調:「相較之下,生活習慣較健康的人原本罹癌風險就低,他們服用阿斯匹靈也會降低罹癌率,只是沒有那麼明顯。」雖然服用阿斯匹靈與降低大腸癌罹癌風險的關聯尚未釐清,但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霍林斯癌症中心(Hollings Cancer Center)主任杜波依斯(Raymond DuBois)對於每周服用兩顆阿斯匹靈防癌的作法直言:「對於減肥或戒菸都有困難的人,這是一種簡單選項,可以幫助高風險族群降低罹癌率。」不過波士頓醫療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直腸外科主任戴維斯(Jennifer Davids)有不同主張,強調阿斯匹靈並非防癌萬靈丹,也非從此將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拋諸腦後:「服用阿斯匹靈不足以取代所有罹癌因子,因為靠著健康生活習慣全面降低罹癌風險仍有其必要。」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深副總安南齊亞塔(Christina Annunziata)也提醒國人保持正常體重、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並減少飲酒,擁有健康生活才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的不二法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6 失智.大腦健康
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取而代之多吃2類食物助維持大腦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愛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風險,但多吃堅果和豆類可以預防失智症。紅肉吃太多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於7月31日在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四分之一份加工過的紅肉——如熱狗、午餐肉和培根,因加工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影響,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加工紅肉吃多恐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Healthline》訪問精神科醫師Sham Singh指出,香腸和培根等食物含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導致膽固醇斑塊在動脈中積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並損害流向大腦的血液,血流量的減少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腦細胞輸送,從而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紅肉不但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更與全身的血管損傷和炎症有關,包括大腦。慢性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失智。紅肉經過高溫燒烤,無論燒烤、油炸,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形成大量的異環胺(HCA)及和多環芳烴(PAH)等致癌物。這兩類物質會破壞DNA而致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些化合物也會在體內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症,包括大腦,氧化應激會導致細胞損傷並加速衰老過程,這與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則有可能逆轉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的影響。堅果和豆類可以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在堅果和豆類中發現的營養物質可以保護大腦健康,《Healthline》訪問營養師Varsha Khatri指出,用堅果和豆類代替加工紅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堅果和豆類中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改善心臟和血管健康,更含有多酚等重要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而健康的脂肪,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維持大腦中健康的細胞膜。為了獲得多吃堅果和豆類的好處,Vashtri建議逐步在你的膳食中加入更多的這些食物,例如:.用豆子代替食譜中的紅肉.想吃零食時就吃吃堅果.加入更多植物性膳食預防失智,最晚40歲就要開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預防失智愈早開始愈好,最晚在40歲過後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以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曾受訪指出,可藉由運動、腦動、互動等「三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劉秀枝建議可透過郊山健行、走路、遠離空污。飲食方面要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參考資料】.《Healthline》Red Meat Raises Dementia Risk, but Nuts and Beans May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台灣失智症協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陳明智深耕3年讓新營醫院大蛻變!養生簡單吃,「一天一餐」減重10公斤
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陳明智,從醫逾30載,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照護,也常主動出擊深入社區進行衛教。「先生緣,主人福。」是陳明智很喜歡的一句話,他認為醫病關係,不應該太功利,少一點商場化,多一點關懷、多一點信任,可以讓民眾得到真正的健康。醫師哥一句話 走上外科路59歲的陳明智,出身原鄉,老家在屏東三地門,流露著排灣族原住民熱情,他的父親從小相當重視教育,哥哥陳明德也是醫師,現任高雄茂林區衛生所所長。陳明智說,哥哥一直是他學習目標,實習選擇分科時,因哥哥一句話「你當然就選外科」,因此走上外科之路。除一般外科,陳明智還取得消化系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內視鏡外科等專科執照,在衛福部南投醫院服務時,更取得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碩士,後分發到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升任副院長。恆春第一台刀 出自他之手就任前,他先南下了解恆春醫院狀況,發現院內沒有手術時需要的腹腔鏡,就先向廠商借來腹腔鏡,上任前先運抵,這樣「超前部署」果然及時派上用場。當年陳明智到任約一個月後,幫一位患者做大腸鏡發現腫瘤需開刀,患者直接問要轉去哪裡開刀,陳明智回答「我開啊。」後來手術完成,還是恆春醫院第一台刀。陳明智執業逾30年,臨床經驗豐富。103年完成恆春首例大腸癌微創手術;107年恆春牡丹鄉婦人因車禍嚴重外傷,重大腹部器官受損,馬拉松式手術輸血超過6000㏄,將病人從鬼門關救回;108年於旗山醫院完成首例切除3公斤重如「小玉西瓜」的肝腫瘤切除手術。深耕新營3年 患者漸回流3年多前,陳明智升任新營醫院院長,上任後積極「改造」醫院,除增加加護病床床數、高壓氧等,院外停車場改為無人工管理,收入大幅增加,也計畫興建急診大樓,串聯舊院區。他認為,醫院存在價值,不是只等民眾來看病,而是幫助民眾將健康照顧好。陳明智也把握爭取新營醫院可能曝光度行銷,也深入附近敏惠醫專尋求可能產學合作機會,大新營鄉親都明顯感覺到,新營醫院不再暮氣沉沉,患者也逐漸回流,讓外界看到醫院大蛻變。細數3年多來陳明智在新營醫院大幅改善的軟硬體設備,包括門診及候診區裝修、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病房改造、高階健檢休息室、整修6樓新醫講堂、2樓及3樓的會議室、車牌辨識停車場,購進新型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引進內視鏡影像系統及高壓氧設備、軟體大幅升級,讓就診病人與社區民眾很有感。愛旅遊羽球 一天一餐養生醫療人員工作環境高壓,如何紓壓、養生更顯重要,陳明智熱愛運動,飲食簡單,喜好原形未加工食物,2年多前開始推動「一天一餐」迄今,從一開始不習慣飢餓感,如今成功減重逾10公斤以上。他也熱愛旅遊,閒暇時會前往最愛的日本,更喜歡打羽球,曾獲得第10屆全國醫師盃羽球錦標賽團體賽壯年組冠軍。疫情後更重視同仁身體健康,購置健身器材,並將整修的6樓新醫講堂改造成多功能用途,包括打羽球、桌球等運動或KTV歡唱,預計今年舉辦「新醫盃」羽球賽,號召同仁一起來健身。為確保工作和家庭之間平衡,陳明智認為,最重要的是夫妻間互信相扶持,更感謝另一半在背後默默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員工好,醫院才會好,病人才能得到良好照顧。」陳明智說,他注重員工身心健康,改建醫師辦公室、專科護理師辦公室、醫事單位等辦公室,打造舒適幸福職場,改善職場工作氛圍。未來將引進核磁共振(MRI)、建置智慧病房,讓新營醫院也能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陳明智小檔案● 年齡:59歲● 專長:微創手術、腹腔鏡、甲狀腺超音波及手術、疝氣手術、血液透析用雙腔導管手術、肛門出血結紮、瘡廔管手術治療● 現職: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旗山醫院副院長、南投醫院外科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北部病院研究醫師● 給病人的一句話:先生緣,主人福。
-
2024-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預防大腸癌、降三高 竹筍膳食纖維豐富但一類人要少吃
台灣出好筍,現在正值竹筍盛產,口感甜中帶清香的竹筍,可謂21世紀最健康的食物之一,膳食纖維豐富且熱量低,不僅是夏季最佳減肥的食材來源,還有助於預防大腸癌,也適合三高族食用,具有穩定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一年四季皆可品嘗的竹筍,5至8月是盛產季節,包括箭筍、桂竹筍、麻竹筍與綠竹筍等,而冬筍(即孟宗筍)產季則在12月到翌年2月間。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除了冬筍屬於高纖且熱量較高(每100克41大卡),其他竹筍多為中纖,熱量每100克在20到25大卡左右,因此吃竹筍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減重、預防大腸癌。此外,竹筍的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與人體的能量代謝有關,疲憊的人可以適量食用;竹筍也含有鉀、磷、鈣、鎂等微量元素,可幫助有三高問題的人穩定血糖、降低血壓與血脂。竹筍性味甘涼,中醫觀點來看,對於乾咳、痰少的熱咳,有化痰、降火氣的功效,但由於竹筍屬於「發物」,因此若是有皮膚癢問題,尤其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宜避免吃筍。雖然竹筍熱量低且膳食纖維豐富,有助於排便順暢,劉怡里提醒,本身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像老人家或兒童,不宜吃過量;一般而言,一餐最多吃一碗的分量,想減肥的人,也不宜餐餐佐以竹筍,最好是搭配當季當令的蔬果多元食用。筍子偏酸性食物,吃多了易傷胃,如果吃竹筍又補充鈣質,易形成草酸鈣,有腎臟病的人、腸胃不好的人、尿道結石的人要少吃。但竹筍經水煮過後,鉀與磷的濃度會下降,腎臟病人可適量攝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 開腹發現高惡性度腸癌
38歲洪小姐是年輕媽媽,3年前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便祕、腹脹,始終找不出原因,接受傳統開腹手術,發現大腸右側的一顆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檢查證實為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以致兩年半內復發兩次,最後切除子宮、卵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與腫瘤位置有關,例如,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糞便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容易被輕忽,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都已至第三期、第四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個案中,BRAF突變約占5至8%,患者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且抗藥性偏高、容易復發。以往並無專屬標靶藥物可用,患者於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僅13個月。洪小姐為典型BRAF突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BRAF基因突變,復發風險極高,一開始歷經12次化療,以為術後可以多撐幾年,沒想到半年後就復發,接著再做18次化療,癌細胞還是轉移至卵巢,必須切除子宮與卵巢。「無論如何我要堅強,我不只要續命,我要徹底康復,我要好起來,陪女兒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洪小姐說,確診時,女兒才3歲,這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必須保護女兒,不能輕言放棄。所幸,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幾乎看不到癌細胞蹤影。高醫附醫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BRAF基因突變患者治療難度較高,因容易復發,治療急迫性更高,只可惜健保目前尚未給付專屬BRAF雙標靶藥物,患者必須自費,但因價格昂貴,不少病家最後「因病而貧」,期盼政府盡速給付相關癌藥,讓癌友獲得最好的治療,不留遺憾。
-
2024-07-30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夏天痔瘡易發作?醫師分享5招防痔:留意出血顏色防腸癌
夏天到了,痔瘡特別容易發作,醫院診間多了求診病人,主訴搔癢、灼熱感難耐。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天氣一熱,稍微動一下就滿身大汗,如果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容易引起腸胃消化不順,便祕、痔瘡也跟著來。減少熬夜 養成定時排便糠榮誠說,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組織,在距離肛門口一公分的位置,長時間久坐久站,就容易造成腹部壓力上升,血液無法正常回流而瘀積,引發疼痛、搔癢和灼熱感。另外,水喝不足、少吃蔬菜水果,常會導致排便困難,肛門擴約肌持續承受過度壓力,易引發痔瘡症狀。糠榮誠提醒,夏天痔瘡患者增加,最大原因是水喝較少,造成大便燥結,於是蹲廁所時間愈來愈長,解便也愈來愈用力,進而會發生痔瘡。如果出現血栓性痔瘡,除了劇烈疼痛,還會滲血或滴血,甚至頻繁出血,更有患者因出血量較多,出現慢性貧血的問題。要避免痔瘡發作,一定要定時定量喝水,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糠榮誠強調,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少辛辣刺激食物,以幫助排便更順暢。另外,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日常作息也要少熬夜,避免長期讓腹壓上升。大腸癌出血 顏色偏暗紅「久坐族」增加,有痔瘡困擾的人也愈來愈多,其出血症狀容易讓人忽略大腸癌警訊。糠榮誠說,痔瘡的血便顏色通常是鮮紅色,血與糞便是分開的;大腸癌出血的顏色偏暗紅色,並且是糞血混在一起。糠榮誠建議,解便後應多看一眼,如果糞便變細、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常帶血絲等情況,一定要就醫檢查。國人的大腸癌好發年齡為60至70歲,九成以上的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來,瘜肉從發生到癌化大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上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致癌因子多,最重要的因素是飲食,糠榮誠提醒,少吃燒烤、油炸物,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可能會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體內累積過多,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預防痔瘡5方法1.夏天要多喝水,避免流汗身體缺水,導致腸胃蠕動能力降低,進而便祕、痔瘡。2.均衡蔬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3.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過度勞累。4.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痔瘡變嚴重。5.避免久站久坐,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15 養生.聰明飲食
年紀越大越要補充蛋白質 專家推薦應多吃這些食物防疾病上身
隨著年齡增長,某些食物能提升活力,也是預防疾病的關鍵。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如果正在尋找能增進健康的特定食物,專家建議選擇擁有優質蛋白質的鮭魚。家庭醫學科醫師凱文·庫克(Kevin Cooke)指出,鮭魚等脂肪較多的魚類,富含EPA與DHA兩種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年長者每周至少應食用兩次,以增加Omega-3的攝取量,維護大腦健康並減少發炎。營養師金伯莉·戈默(Kimberly Gomer)表示,人體需要蛋白質來維持肌肉與力量,需要健康的脂肪來補充荷爾蒙與脂溶性維生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如果不使用它,便會失去它」。她說,年齡增長會帶來許多的改變,變得不那麼活躍、缺乏運動及保持肌肉的動力;而所有細胞、包括腦細胞,都需要健康的脂肪來發揮作用,如果不能獲取健康的脂肪,身體和認知能力便會出現問題。營養師艾德溫娜·克拉克(Edwina Clark)說,如果不喜歡鮭魚,其他優質蛋白質食物還包括去皮家禽、雞蛋與豆腐,這對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尤為重要。她指出,研究顯示,老年人每日的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1-1.2克(每公斤體重),高於成年人0.8克的建議量;上述所提到的食物,任何一種都能有助於達到需求。其他食物選擇隨著年齡增長,補充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是絕對正確的做法,但庫克表示,羽衣甘藍或菠菜等綠葉蔬菜同樣是明智的選擇,尤其如果還吃得不夠多的話。他說,綠葉蔬菜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其他抗氧化劑,也是葉酸、菸鹼酸、核黃素和維生素B6等維生素B群的主要來源,對健康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克拉克還推薦石榴。她說,石榴含豐富抗氧化劑,可修復氧化傷害,以及一種稱為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的化合物;鞣花丹寧在某些人體內會被腸道細菌轉化為尿石素A(urolithin A),它被證明可降低包括肌肉流失等老化的影響。此外,石榴還有豐富的纖維,有助調節血糖、促進飽足感與預防大腸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避諱談論便便、不忽略家族史 專科醫預防大腸癌絕不做5件事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統計,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見癌症。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診斷率也在近年激增,雖然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有影響,但及早維持腸道健康,能遠離罹癌風險。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的腫瘤內科醫師兼胃腸癌科主任Ursina Teitelbaum博士,分享他身為腸癌治療醫師,如何避免罹病的原則。1.不忽略家族史家族史是大腸癌最強烈的危險因子之一。多達三分之一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患者,其他家庭成員也患有大腸癌。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說法,癌症在家族中遺傳有幾個原因:基因、共同的環境因素,以及兩者的結合。因此,了解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家族史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兄弟姊妹,也建議詢問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表兄弟姊妹、叔叔阿姨)曾被診斷出大腸癌。如果有一親等家屬罹癌,建議及早開始篩檢。2.不拒絕或延遲大腸癌相關篩檢「無論你的生活方式多健康,到達一定年齡時,都需要接受相關篩檢。」Teitelbaum博士說,定期大腸鏡檢查對於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的人尤其重要,因為這些疾病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沒有家族史的人也不能輕忽。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3.不忽略任何奇怪的症狀留意排便習慣的任何變化,如果你一向排便規律,卻突然出現便祕、便血、伴隨腹痛,建議及時就醫。腹瀉、疲勞、不明原因的貧血,也建議進行相關身體檢查。很多人覺得自己還年輕,忽略罹癌的可能性。4.不低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超過一半的大腸癌罹病原因,與生活方式有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吸菸、飲酒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被認為與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關係密切。另外,飲食也是一大重點,紅肉、加工食品如汽水、糖果和餅乾等,都是危險因子。5.不避諱談論便便當便便出現異常,例如像鉛筆一樣細或帶血,可能是疾病的線索,不要避諱談論,「便便代表著你的健康狀況,拿出來跟別人討論,可以挽救你的生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4 養生.聰明飲食
麥玉珍自爆偷帶台灣紅龍果回越南種植!一表了解白肉與紅肉火龍果營養價值,4族群食用要留意
「Home Run Go 紅肉紅龍果邁向日本」外銷日本首運記者會,今天在台中豐原舉辦,立委麥玉珍致詞時公開自曝,她很喜歡台灣的紅肉紅龍果,曾在台灣切莖帶回越南試種,但沒有種成功;此話引起在場多位防檢人員尷尬笑聲。鮮艷紫紅的火龍果,是台灣夏天的超級食物,分白肉、紅肉兩品種,營養價值都很高,不僅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鉀、鐵、鋅等營養素含量多,更富含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具有促進腸道蠕動、降血壓、補血、提升免疫力、防癌等功效。紅肉與白肉的火龍果營養價值有差嗎?每年夏天盛產的火龍果,又稱紅龍果、仙蜜果,白肉火龍果清爽可口,紅肉火龍果口感較甜,兩種火龍果在營養成分上有些許差異。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白肉火龍果的膳食纖維、鉀離子、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等營養素含量比紅肉高;紅肉火龍果則是甜菜紅素、花青素等植化素,以及鐵、鋅等礦物質含量比白肉多。火龍果營養價值不論白肉或紅肉火龍果都是高鉀水果,黃淑惠表示,每100公克白肉火龍果含鉀226毫克、紅肉是219毫克(每100公克食物含鉀200毫克以上,即為高鉀水果),也因兩者都不含鈉,對降血壓有幫助,有高血壓的人兩者都可以選擇食用;但火龍果鉀含量高,對腎臟負擔較重,腎功能不好的人必須小心攝取。 火龍果的甜度較高,營養師劉怡里提醒,切勿吃過量,幾乎一大顆火龍果就超過每日兩份水果的熱量攝取,對於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或減肥的人來說,更不宜吃太多。中醫解析火龍果的營養價值,搭配那些夏季水果可以健康安全吃?火龍果水分含量很高,熱量很低,白肉或紅肉火龍果每100公克熱量都只有50大卡,黃淑惠指出,在中醫角度來看,火龍果屬於寒涼性水果,又因紅肉火龍果鐵質含量高可補血,因此白肉比紅肉火龍果更為寒涼,建議夏天身體燥熱、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發高燒的人,可以選擇吃有清熱效果的白肉火龍果。如果身體虛寒、常手腳冰冷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腸胃炎患者都不適合吃火龍果。不過,黃淑惠建議,性屬寒涼的火龍果,可以搭配吃溫熱的荔枝、龍眼等水果,利用食物屬性取得平衡,就不會拉肚子了。4族群吃火龍果要小心1.身體虛寒的人:火龍果屬寒涼性水果,虛寒體質、常手腳冰冷的人不適合吃。2.生理周期的人:火龍果太涼,女性生理周期暫時先不要吃,否則會讓經血排除不順暢。3.腎功能不好的人:火龍果是高鉀水果,有助降血壓,但對腎臟負擔較重,應小心攝取的量。4.腸胃炎、拉肚子的人:火龍果會促進腸道蠕動,若有腸胃炎、處於腹瀉狀態,就暫時不要吃。白肉火龍果與紅肉火龍果如何聰明吃達到最佳效果?火龍果還是少見含有蛋白質的水果,劉怡里說,白肉火龍果的精胺酸含量比紅肉多了近一倍,具有提升免疫力、修復皮膚、幫助營養素吸收等功效。白肉火龍果的膳食纖維含量比紅肉火龍果高很多,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代謝、幫助排便、預防大腸癌,若有便祕困擾的人,不妨選擇吃白肉火龍果。白肉火龍果的維生素B群含量相當豐富,黃淑惠、劉怡里指出,其中的菸鹼酸、維生素B6、葉酸都比紅肉還多,菸鹼酸可促進血液循環,葉酸、維生素B6則與神經傳導有關係,可以幫助蛋白質代謝吸收,因此想要預防失智、護心、防中風、減肥的話,建議在餐後或是運動後,吃白肉火龍果最佳。紅肉火龍果相較於白肉火龍果,含有更多的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鐵質及鋅、銅等礦物質含量也高很多。黃淑惠、劉怡里說,植化素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預防癌症,因此多吃紅肉火龍果;鋅、銅能幫助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皮膚修復保養,紅肉的鐵含量比白肉多一倍,可以補血,建議飲食攝取比較缺鐵的素食者,可以吃紅肉火龍果來補充植物性的鐵。火龍果皮另有妙用,也可入菜食用!火龍果果皮可以入菜,黃淑惠表示,果皮的花青素、甜菜紅素等植化素含量高,可以把果皮尖刺剪掉,保留果皮軟嫩部分炒肉片,做糖醋咕咾肉也可放果皮進去,吃起來口感不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8 醫聲.Podcast
🎧|咖啡這樣喝不僅養身還能促進好菌,這「5種人」要小心不能亂喝
現代人咖啡成癮已不是新鮮事,截至2023年為止,台灣一年賣約28.5億杯咖啡,驚人的黑金經濟,顯見大眾的熱愛。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至多喝三杯;尤其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適量飲用咖啡益處多,「黑金」還能降低罹癌風險張金堅指出,近十年來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尤其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罹癌後是否不能飲用咖啡?他表示,乳癌患者治療後可以適量喝咖啡,特別是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人,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咖啡對大腸癌、肝癌等癌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化療期間也可適度飲用咖啡。「過去我從不喝咖啡,學生時代喝過一次,不僅胸悶還肚痛,後來只喝茶和白開水。沒想到退休後,因經常搭高鐵,在高鐵上聞到那股咖啡的濃醇香,喝下竟感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試成主顧。」張金堅豪爽地說道,強調自己退而不休,生活依舊十分忙碌。自從愛上咖啡後,他不僅品嚐咖啡,還深入研究咖啡的成分和其對健康的影響,發現咖啡中有超過一千種成分,其中咖啡因僅佔1.5%,更含有綠原酸、咖啡酸和奎寧酸等酚酸類成分,是人類攝取抗氧化物的最大來源;抗氧化物還能中和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損害,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咖啡中的多酚和益生原,能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對乳酸桿菌的生長效果更好。這「五類人」要小心飲用咖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張金堅也提醒,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應慎重飲用咖啡:1.心血管疾病患者: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悸或血壓升高。2.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患者: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加重症狀。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咖啡會增加腸道蠕動,可能加重症狀。4.失眠症患者:咖啡因會干擾睡眠,應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飲用咖啡。5.孕婦和12歲以下兒童:孕婦應控制咖啡攝取量;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咖啡。而大家最擔心的「咖啡因」是否會攝取過量?張金堅建議,每天喝兩至三杯咖啡最適宜,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尤其可以儘量在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時飲用咖啡;適量的咖啡能夠提振精神,但要避免在晚上或臨睡前喝咖啡,容易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他也提醒,咖啡雖然有很多健康益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量且適時飲用才是關鍵。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6-2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太太產後發現卵巢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感到無限愧疚
看著病人的數據報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詳細解說病理診斷,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擴散程度等。但是當病歷上的名字是摯愛家人時,身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還能冷靜如常嗎?他說,「當然一樣慌亂啊,而且會馬上列出最壞結果。」回想起24年前,剛結婚一年多,太太懷孕了,全家滿心期待女兒的到來。那時,羅鴻源是住院醫師,正值訓練階段,忙於準備專科醫師考試,還要輪值夜班、負責教學及行政工作,沒有多餘時間沉浸在生命誕生的喜悅。不料,就在產後幾個月,太太因腹痛檢查,被診斷出卵巢胚細胞癌,屬於卵巢癌的一種。「檢查結果出來前,我對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隆起等症狀先找出可能的答案,想著該如何治療…。」羅鴻源說,自己是醫師,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但其實知道的愈多就愈害怕。原本以為只是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的正常現象,腦海卻一直跳出抗拒的答案,感到非常不安。太太罹癌 感到無限愧疚心裡不斷祈禱是良性腫瘤,而在確定是卵巢癌後,羅鴻源用「無限愧疚」來形容,那一刻才發覺,自己有多忽視家庭。一方面,身為醫師怎麼會疏於發現異狀,另一方面是自責工作繁忙,產檢幾乎都是太太一個人自立自強,連自然產住院也只有第一天陪同,其餘都是靠岳母及媽媽分攤照顧責任。羅鴻源說,太太在手術過程中發現有腹水,含有少量的癌細胞,術後勢必要進行化療,又是另一種折磨。他很清楚化療的副作用,但是當惡心嘔吐、皮膚紅癢、毛髮脫落等症狀發生在另一半身上,感覺竟有一種無力感。抗癌成功 又生下兩女兒化療期間,太太一度因白血球太低而中斷治療,羅鴻源擔心是否細菌感染,甚至已經設想最糟糕的狀況。所幸,手術切除一邊卵巢,加上化療花了近一年時間,病情獲得控制,平安度過癌症5年存活期。之後還順利懷上二女兒與三女兒。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羅鴻源說,在陪病過程中,不斷省思該如何告知病人及家屬病情,以及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宣告罹病的場景可說是日常的工作,但憾事發生在家人身上,才體悟到說出口的一字一句都要非常謹慎。」他有感而發。感恩家庭 雙方父母伸援太太罹病時,全世界都在歡喜迎接2000年,千禧年反倒成了羅鴻源職涯的轉捩點,夫妻兩人反覆確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才28歲罹患卵巢癌該怎麼辦?他很感恩家庭的凝聚力,彼此保持良好溝通,雙方父母親伸出援手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在罹癌的籠罩下,生活節奏被打亂了,羅鴻源慶幸有家庭系統的支持以及信仰的力量,陪伴走過最痛苦的人生;另一個幸運,是及早發現癌症,「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時機。」造成癌症的原因很多,重點是要及早篩檢、及早診治。他以「車子維修」為例,每行駛一定的距離或使用年限,就要進行小保養、大保養,預防行駛間發生事故。身體也一樣要定期健康檢查,若等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以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來說,可以提早篩檢發現癌前病變,經簡單治療預防轉變成癌症。預防醫學 遠離疾病威脅太太罹癌後9年,2009年羅鴻源的父親因血尿症狀發現膀胱癌,隨即安排手術治療,過程順利但因年紀大又有糖尿病,傷口癒合時間長,住院長達一個月,時時擔心病情有變化。這一次父親罹癌雖然沒有第一次的恐慌,心裡卻又浮現了「醫病溝通」的技巧和同理心,協助病人與家屬做出治療的選擇。2014年底,羅鴻源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投身醫療更前端的健檢。經過二次切身之痛,問診案例已超過上萬個,治療過許多消化系統癌症病人,他認為,預防醫學可以遠離疾病威脅,民眾也應該被教育「不要被動等症狀」。羅鴻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消化內科醫師●照顧對象:太太●罹患疾病:卵巢癌●發病時間:2000年28歲時●症狀: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逐漸隆起●治療:手術割除一側卵巢,化療將近一年●陪病心得:醫師除了治病,還要負責病患及家屬的心理層面,尤其是對「復發」的恐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祥銓被檢查出3顆可能成大腸癌的腺瘤!有家族病史者,應幾歲開始做大腸鏡?
余天兒子余祥銓日前在臉書發文驚曝,做大腸鏡檢查出7顆息肉,其中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讓他很「Shock」。一般建議,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險,但若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到40歲接受大腸鏡檢查。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余祥銓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余祥銓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因有家族病史,即將40歲的余祥銓也得小心翼翼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日前余祥銓於臉書社群分享影片,坦言雖然很怕侵入式檢查,但還是要面對。而他原自信滿滿認為「不太可能有息肉」,但檢查出來竟被告知有7顆息肉,讓他難以置信,醫生還告訴他,7顆裡有3顆是會變大腸癌的腺瘤,4顆為良性增生,雖然增生一般不會變,但仍順便處理掉了。余苑綺發現直腸癌時僅31歲,努力抗癌8年,仍不幸於2022年39歲時病逝。根據研究顯示,家族若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息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幾歲要開始篩檢?而要預防大腸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國健署目前是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若有家族史的人,需提早到幾歲檢查呢?中國附醫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曾受訪指出,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做一次完整大腸鏡檢查,檢後無異狀也要每五年追蹤一次;有一、二等親家族史的人屬中度風險族群,應提早到40歲大腸鏡檢查;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的人屬高風險族群,20歲時該篩檢。7招預防年輕型大腸癌此外,余苑綺在31歲時就發現罹癌,則是符合年輕型大腸癌。「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在防治上,應注意以下7件事: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菸。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參考資料】.《余祥銓Ken》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8 醫療.消化系統
大腹便便可能是便祕?5自救法則改善宿便
「大腹便便」難道都是脂肪嗎?這可不一定。小腹凸出最普遍的兩個因素是「脂肪累積」和「宿便」。小腹凸出是種常見的身體現象,它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其中最普遍的兩個因素是脂肪累積和宿便。脂肪型的小腹凸出通常是因為腹部脂肪層增厚,這可能與飲食習慣、運動量不足或代謝問題有關。另一方面,宿便引起的小腹凸出則與腸道健康緊密相連。長期便秘的影響便秘不僅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它還會對腸道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對身體整體的代謝功能產生不良影響。1.腸胃道方面:痔瘡腫痛、痔瘡出血;腹部疼痛、脹氣;大腸憩室;大腸癌。2.全身性:皮膚變差、青春痘;疲倦、胃口差、精神不好;憂鬱、脾氣差;阿茲海默症。3.長期用軟便藥會導致耐受性,藥越吃越多還越來越無效,而且軟便藥吃久了還會有大腸黑皮症(大腸的色素沈澱)。中醫治療便秘的方式1.穴位針刺 中醫有豐富的經絡學說,透過針灸刺激經絡氣血循環,加速腸道蠕動,可有效治療便秘。臨床上常取穴位如天樞穴、中脘穴、下脘穴;配穴外關穴、足三里穴、下巨虛穴、上巨虛穴、豐隆穴等。 2.中藥調理中藥對於調理脾胃功能有一定效果,常見的藥材如芒硝、大黃、番瀉葉等,但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體質,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達到疏通腸道又不傷身的效果。中醫改善宿便困擾54歲女性,已退休,乳癌術後化療放療完畢。年輕工作時工作忙碌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加上刻意食少保持身材,排便變得越來越不順,便秘反覆已超過10年,陸續服用軟便藥,越吃越無效。 近兩三年自行服中藥承氣湯等藥,剛開始服用效果還不錯,近兩三個月感覺承氣湯的效果似乎不太理想,每每排完仍有不淨感,且體重逐漸上升。 改服水煎藥一個月後,排便狀況有進步,改善約8成,但便較粘,脹氣感改善8成,目前不用承氣湯也可以每天排便,而且體重減輕三公斤。除了透過專業醫師診療之外,平日也可以透過日常的生活作息、飲食調整,來改善便秘困擾。便秘5自救法則1.檢討生活型態是否規律2.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每天飲水要超過2000毫升蔬菜至少3份(約3個拳頭大)、水果1~2份攝取好的油脂(冷壓初榨橄欖油等富含omega-9的油品)3.可以用坐浴或免治馬桶,以溫水刺激肛門放鬆。4.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氣血運行,促進新陳代謝;同時也有助於腸道的蠕動,減緩便秘的情況。5.實在困難時,可以找信任的中醫師調理。綜合中醫治療便秘的方式,我們可以在飲食、針灸、中藥調理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達到身體整體的平衡和健康。在這個過程中,建議患者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根據個體差異量身定制合適的治療方案。
-
2024-06-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需要做維生素D濃度檢測知道自己缺不缺嗎?官方最新指引解答
昨天(2024-6-13)兩位讀者同時來函告知美國的內分泌協會關於維他命D的最新指南。第一位是腎臟科醫師邱文淵。他和我素昧平生,但我當他是學術上的知交,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邱醫師在信函裡先是簡單介紹內分泌協會的最新指南,包括「不要篩檢維他命 D」,然後說:林教授,我想你己看過這篇文章。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第二位來函的讀者是Alberto。他是把兩篇翻譯文章放在維他命D謊言氣球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第一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3發表在Medscape的‘Don’t Screen’ for Vitamin D: New Endo Society Guideline(「不要篩檢」維他命 D:新內分泌協會指南)。第二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7發表在Medscape的Vitamin D Test Inaccuracies Persist Despite Gains in Field: CDC(儘管在該領域取得了進展,但維他命 D 測試的不準確性仍然存在:CDC)。邱醫師和Alberto提起的內分泌協會最新指南是2024-6-3發表的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維他命 D 用於預防疾病:內分泌學會臨床實務指南)。有關新指南所建議的「不要篩檢維他命 D」,我在2017-10-20發表的大腸癌治療的迷惘以及2018-2-1發表的維他命D,讀者回應就有說: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2018-3-13發表的啥是「維他命D正常值」裡更詳細說明(1)到底什麼是最佳維他命D濃度,還沒有達成共識,而精確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也還只是在研發中,(2)與其他維他命不同,維他命D在血液中的濃度在一年中隨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而起伏。也就是說,某個時候“過低“,某個時候”過高“, 都可能是正常的,(3)目前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仍有很高的變異性,而這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維他命D缺乏之診斷。也就是說,同一個血液樣品,某一家醫院測出“過低”,但另一家卻測出“正常”。我在2019-11-11發表的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裡翻譯了哈佛大學發表的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而其中的一個段落標題是「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我在2019-12-26發表的維他命D悖論引用了兩篇論文說:「非洲裔美國人血清維他命D的濃度大約只有白種美國人的一半,但是骨折發生率卻也只是白種美國人的一半。…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不應該篩檢總維他命D濃度。」我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裡報導了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的5篇關於是否需要做維他命D篩檢的文章。我在2022-11-30發表的血檢測不到維他命D,骨頭卻正常裡指出有人測不到維他命D,但骨頭卻完全正常。我在2024-2-2發表的維他命D這匹死馬裡說(1)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2)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有關Michael Holick,請看: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維他命D之父 vs 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最後,很感謝邱醫師說的「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但是,就傳遞正確醫療訊息而言,被「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被「民間認同」。請看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後記:文章發表之後1小時,讀者Arthur Ting在臉書留言:「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民間認同」!唉!水清濯纓 水濁濯足。原文:不要篩檢維他命D:官方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112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冠、新冠肺炎降至第6名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112年十大死因趨勢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3.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5 、65歲以上自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十大癌症 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而癌症的部份,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我國癌症死亡發生時鐘較111年快轉14秒,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10分7秒快了14秒鐘;112年我國5萬3126人死於癌症,111年是5萬1927人,增加了1199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上升2.2%。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李秋嬿說,整體癌症時鐘雖然快轉,但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112年死亡人數為7724人,平均1小時8分2秒有1人死亡,較111年1小時7分32秒,變慢了30秒,而111年又比110年1小時5分56秒,慢了1分36秒。此影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因排名,從107至110年的第10名,去年再降至第12名。至於十大癌症中,標準化死亡率上升成長較多的有女性乳癌、食道癌,其他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前列腺癌則有下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比為8成7,並於65至74歲增加較為明顯,以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但前列腺癌、胃癌則排名順位往前,威脅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必須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