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堅果
共找到
1311
筆 文章
-
-
2021-06-2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不只巧克力是地雷!不能餵狗狗吃的10種禁忌食物
巧克力雖然對人類來說是帶來幸福的甜食,對貓貓狗狗而言卻是致命的毒藥。事實上除了巧克力,還有很多相當有營養、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一律禁止餵食給貓狗吃。以下盤點10種寵物「禁忌」食物,可千萬別讓毛小孩誤食了。1.巧克力 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7.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酪梨 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
-
2021-06-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要注意
日常生活難免忘東忘西,不過有些人情況比一般人還要嚴重,許多字句總是找不到詞、東西老是想不起來放在哪,甚至漸漸開始記不起來某些朋友的名子、樣貌。小心可能是腦部開始出現退化,和失智症關係密切,應當留意。 腦退化不只影響記憶力,判斷、專注、行為也受影響 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退化是一種人體老化的現象,易有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行為能力等腦部功能退化的情況。舉例來說,記憶力明顯下降,常難以記住看過、聽過的事情、對於人事時地物時常錯亂混淆,甚至想不起來對方的長相、名子。難以規劃、解決問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下降、難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便以往是自己拿手擅長的事物。行為錯亂,常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或容易遺失物品、語言溝通表達困難。也因為這些原因,開始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對於社交或以往熱衷的事物失去熱忱,常常感到困惑、焦慮、懷疑,容易心煩意亂等。 楊聰財醫師提醒,腦退化雖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進行式,和失智症並非直接關聯,但若退化嚴重確實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上述情況若有出現4項,就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年輕人也會腦退化,高壓、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楊聰財醫師指出,腦退化的常見風險因子主要和遺傳、慢性病、生活、疾病有關。若家中有腦部退化、失智症家族史者,就有可能受到遺傳。而日常較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慢性病,影響全身血管,包括腦血管,也容易早成小中風,腦部血管受阻就可能出現退化情形,因此建議良好生活避免慢性病,若有慢性病更應積極控制。另外,許多民眾長期睡眠不足,容易使得腦部無法充分休息,又或是處於高壓生活、高壓工作、時常需要極度用腦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知名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將可能破壞、干擾海馬迴,海馬迴與記憶力有關,受到阻擾也就可能出現腦部退化甚至失智的情況,若有發現自己正處高壓生活,也要多加留心。而部分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唐氏症等也是腦退化的風險族群。 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防範腦退化,適度用腦也讓腦休息! 防範腦部退化,楊聰財醫師建議平時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利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腦部,建議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 日常飲食均衡,並可適量攝取有助腦部的食物,例如深海魚可補充DHA、EPA幫助腦部運行;綠色蔬菜也含有相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防止腦部氧化、退化;堅果類除了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也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有助腦部運作;鮮奶也含有色胺酸,有助轉換成血清素,協助腦部運行。 身體任何部位有動可活化,沒動會退化,腦部也是一樣,建議平時可多培養動腦的習慣,任何益智遊戲都有助於腦,例如麻將、數讀、賓果、拼圖等。 最後建議日常生活作息保持正常,讓腦部適當的休息,建議黃金睡眠時間於23:00至06:00,每日至少睡足7~8小時,以利腦部正常休息。腦部休息也不單只有睡眠,也包括了平時避免腦部過度使用、避免過度壓力。 《延伸閱讀》 .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老年癡呆風險少4倍 .吃魚真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4 養生.聰明飲食
黑巧克力、全榖雜糧…10大快樂食物 幫助防疫紓壓
本土疫情三級警戒,許多人防疫居家上班上課,一個多月下來,不少人悶壞了,產生緊張及焦慮感,導致情緒失調。聯安診所營養師林宜槿建議,在疫情期間,可多攝取「10大紓壓快樂食物」,能夠幫助減緩這些焦慮及壓力。1.黃豆製品製造血清素重要的原料是「色胺酸」,黃豆富含色胺酸,可多攝取無糖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有助於血清素製造。2.乳製品牛奶、起司、乳酪、優格等富含色胺酸及鈣質,鈣能強健骨骼,也具有放鬆神經及肌肉效果。3.雞蛋雞蛋富含色胺酸,還含有大量的膽鹼,有保護大腦、幫助訊息傳遞的作用。4.全榖雜糧胰島素是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的重要關鍵,可選擇「低升醣指數」的全榖雜糧類,如地瓜、馬鈴薯、糙米、藜麥等,能幫助胰島素分泌。5.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道健康,正常分泌血清素。6.堅果堅果含有鋅、鎂、鉀、錳等礦物質,合成血清素需要「鋅與鎂」,成人建議每餐攝取1茶匙的堅果。7.牡蠣牡蠣的鋅含量高,男性每日鋅攝取量建議15毫克,女性為12毫克,幫助血清素生成外,也能提升免疫系統運作。8.芭樂人體在處於高壓的狀態下會耗損大量的維生素C,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及情緒低落。芭樂維生素C含量高,紅心芭樂含量最多。9.深海魚類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天然的抗憂鬱物質,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像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建議每日可以攝取1至2餐。10.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原料主要由可可豆製成,可可富含許多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苯乙胺。建議每日可攝取20至30克的黑巧克力。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台灣疫情尚未趨緩,國內開始施打疫苗,嫚嫚營養師建議,施打完疫苗之後可以像做完開刀手術一樣適度進補並注意飲食,將有助於身體狀況的恢復、完善的啟動身體的保護力。 打完疫苗飲食3重點,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 嫚嫚營養師表示,施打完疫苗後的飲食,主要可著重在維持免疫力和降發炎反應,良好的免疫力有助於盡早啟動完善的保護力,而發燒、頭痛等副作用和發炎息息相關,降低發炎反應有助緩和副作用、避免不適。因此建議施打疫苗後飲食可著重三大重點,包括了優質蛋白質、多色蔬果、充足水分。 優質蛋白質 嫚嫚營養師指出,蛋白質為建造白血球、抗體的主要成分,份量一定要充足,而質地較軟的攝取來源可以避免增加腸道負擔,因此正如做完手術、開刀,打完疫苗後也可喝點清淡的魚湯、雞湯、雞精進補,當中可先以魚肉優先,其次可選擇雞肉,因為魚肉除了優質蛋白質以外,也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發炎反應。而這類熬煮過的補品也有個好處,術後、打完疫苗後不僅往往身體虛弱,也變得會沒食慾不振,這些補品內含的蛋白質分子比較小、容易吸收,液態也容易下嚥,因此建議在打完疫苗後可以適度補充,有助加速營養吸收,調節身體機能。其他也可選擇豆腐、蒸蛋等。 多色蔬果 蔬果方面建議以「蔬果579」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小孩5份,成年女性7份,成年男性9份。嫚嫚營養師表示,蔬果除了有各種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有蔬果特有的各種植化素,國內外皆有不少研究指出,充足的攝取蔬果對於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都有非常出色的幫助。且蔬果當中也有膳食纖維,有助調節腸道菌叢生態、增加益菌,使腸道健康,人體有7成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周圍,腸道健康免疫力自然就好。也提醒民眾,蔬菜和水果皆有各自的營養,不可互相取代,攝取時應以多色為佳,以利攝取各種不同的植化素。 充足水分 至於水分攝取也相當重要,嫚嫚營養師表示,身體水分充足有助促進新陳代謝,身體代謝好,便有助於緩解不適。打完疫苗後發燒、流汗等狀況,皆可能使得身體出現體液不平衡、缺水的情況,應留意水分補充。水分攝取量建議以自身體重乘以40為佳,例如體重若為60kg,一日就喝2400 ml毫升/cc,但注意一小時以250~300 ml毫升/cc為佳,避免超過1000 ml毫升/cc,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接種疫苗後宜地中海飲食,菜:澱粉:蛋白質=2:1:1 在飲食整體比例上,嫚嫚營養師建議蔬菜、澱粉、蛋白質以2:1:1的比例攝取為佳,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地中海飲食已連續蟬聯4年最佳飲食方式,其飲食特色就包括了大量的蔬果,以及使用好的油脂,包括了橄欖油、堅果等,蛋白質也以前述提到的雞肉、魚肉等白肉為主,並以其它有助抗發炎的辛香料輔佐,攝取充足的水分,搭配適度的運動,整體而言不論是對術後、施打疫苗後,或是平時日常的健康保養都非常有幫助。不過飲食調節健康需要時間,通常約三週左右就可以漸漸感受到改變,就和減肥一樣,提醒民眾別求快、急著看見效果,慢慢培養出習慣才是關鍵。 打完疫苗4NG飲食、行為不要做! 除了健康良好的飲食、進補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接種完疫苗後應盡量避免不良飲食及習慣。例如抽菸、飲酒,抽菸以有各項研究證實不利身體健康,甚至是各項致病重要因素,而酒類的乙醛容易引起頭痛等不適,打完疫苗後通常身體虛弱,酒精代謝速度也會變慢,且可能干擾判斷頭痛是因為酒精還是因為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除此之外也應避免容易導致身體發炎的食物,例如油炸類、精緻碳水化合物、加工肉品等。嫚嫚營養師解釋,油經過油炸高溫容易裂變,增加自由基、致癌物,易促使發炎情況增加、干擾代謝,除了一般常見炸雞等炸物外,像是洋芋片、泡麵也都屬於油炸類。而精緻碳水化合物,除了容易形成發炎反應,也容易使得血糖不穩,此時也應盡量避免。加工肉類則包括了香腸、培根、火腿等,這類食物製造過程會經過高溫烹調,也可能加入糖類等各項添加物,也是一種容易產生發炎反應的食物,以原型食物為主為佳。 《延伸閱讀》 .是疫苗副作用還是染疫?重症醫:注意「一疲二發四疼痛」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避免老年衰弱症 飲食有撇步
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衰弱症」逐漸受到重視。衛福部基隆醫院營養室主任張皇瑜說,長輩普遍存在的飲食問題是「飯吃太多、乳製品吃不夠、缺乏蔬菜水果、沒有吃堅果」,依藥食同源觀點建議對症下藥,從調整飲食促進健康。張皇瑜說,年長者身體可能逐年老化,除了透過適度運動強健身心,飲食習慣調整也相對重要。我國自1980年起開始執行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長輩普遍存在的飲食問題為飯吃太多、乳製品吃不夠、缺乏蔬菜水果、沒有吃堅果。避免衰弱症發生,張皇瑜建議長者每天吃足夠豆魚蛋肉攝取蛋白質;多喝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可喝無糖優酪乳或優格;吃足夠的蔬菜水果,牙口不好可選擇瓜果類或以烹調因應;補充乳製品、小魚乾、豆腐等鈣質豐富食物;攝取足夠水分,依照體重計算,每10公斤每天要喝300西西的水。有些長者患有慢性病,飲食有更多考量。張皇瑜說,糖尿病患者飲食內容、分量要依營養師建議,多選原態食物,避免含糖、肥肉、油炸類與加工食品,減少添加物、調味料使用,並要定時定量,均衡選食。高血脂患者要注意烹調用油的選用,多選食魚類、豆腐和足夠蔬果,避免皮、肥肉、含糖精緻食物及含反式脂肪食物。高血壓患者以「得舒飲食」為主要原則,主食多選全穀雜糧類、蔬菜水果乳品足量,以家禽、豆腐豆干、魚肉取代紅肉,減少動物脂肪攝取。
-
2021-06-2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研究:孕婦補充DHA早產率顯著減少,建議多吃這類食物或DHA補充劑
2021 年 5 月 18 日美國堪薩斯大學官方網頁刊出訊息,並經由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提及針對 DHA 水平低的孕婦(以紅血球磷脂 DHA < 6% 作為指標),若使用1000 毫克Docosahexanenoic acid (DHA) 的補充劑,相對於只補充 200 毫克而言,可望降低一半早產機率的發生。早產(定義為懷孕 34 週前出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早產導致嬰兒死亡和兒童殘疾的風險很高。該研究是由堪薩斯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營養系卡爾森教授 (Susan E Carlson)所領導完成的,並已經發表在《柳葉刀》的子刊---臨床雜誌 EClinicalMedicine 上。這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優效性試驗選擇在美國三座大學的附設醫學中心(堪薩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進行,不論單身或已婚,只要18歲以上,懷孕 12 至 20 週的婦女都符合招募條件,從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間共招募了1100名參與者,將她們隨機分為兩組: 1000毫克組(n = 576)或200 毫克組(n = 524)。在全部完成實驗的1032 名婦女中,1000毫克組有 540位,200毫克組有492位,高DHA補充劑量組的早產率較低 [1.7% (9/540) ] ,而低DHA劑量組早產率則較高 2.4% (12/492),差距在40%左右。但如果參與者在加入臨床試驗的第一天,其體內的DHA 本來就比較低的話,那麼早產率的差距就變得更大,更顯著,達到200% [2.0% (5/249) 與 4.1% (9/219),pp=0.93]。另一方面,針對孕婦本來體內DHA 就足夠的參與者而言,高劑量補充或低劑量補充DHA,其早產率的差異,並沒有顯著的意義 [1000 毫克:1.4% (4/289); 200 毫克:1.1% (3/271),pp = 0.57]。總的來說,較高劑量的DHA補充,會和較少的嚴重不良事件高度相關(母體:絨毛羊膜炎、早期破水和腎盂腎炎;新生兒:餵養、泌尿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問題, pp>0.90)。因此,本篇研究論文提出建議,如果臨床醫生能夠篩查孕婦體內DHA是否足夠,就可以此作為依據,考慮在懷孕期間每天開出 1000 毫克 DHA的補充劑,以減少DHA 低的孕婦出現早產和其他不良事件。之前兩項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就已經顯示,在懷孕期間補充DHA可以顯著降低早產率,但這些研究並非以早產作為第一研究目標,而且也沒有比較補充劑量的高低,對早產率的影響。而澳大利亞DHA降低早產發生率的專案研究(ORIP)也才剛剛開始,所以,美國堪薩斯大學的這篇論文,是世界上第一個比較孕婦補充DHA高低劑量對早產率影響的研究。筆者特別提醒,孕婦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攝取均衡的營養,其中包括 DHA,但有些孕婦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上班族外食或偏食,容易導致體內DHA過低,這是一個值得孕婦注意的議題,正如辛辛那提大學婦產科瓦倫丁醫生說道,從她多年的臨床工作中了解到,美國女性食用的 DHA 食物來源很少,如果疏於防範,一旦出現像早產等此類的負面結果時,就必須付出高昂的醫療費用,還不如事先為婦女提供可靠且廉價的預防早產措施,來得意義重大。富含DHA的食物包括:魚類(鮭魚、鯖魚、秋刀魚),藻類(海帶、紫菜、裙帶菜),堅果類(核桃、花生、芝麻)。也是作者之一,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韋納醫生認為,這項研究將對產科醫生及其患者來說,將會是一個潛在遊戲規則的改變,補充 DHA 使早產率顯著減少,具有相當好的成本效益,因為只要能預防一位早產兒,將大大降低該兒童、家庭和社會所付出的慘痛代價。卡爾森教授同時告訴媒體,這些重要的醫學新知,應該與懷孕的女性和計劃懷孕的女性廣泛分享,女性應該諮詢她們的醫生並檢測她們的 DHA 水平,以確保她們服用適當的劑量來預防早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 (NICHD) 資助了這項研究。研究試驗中所使用的DHA補充劑是由一家瑞士公司免費提供(DSM Nutritional Products LLC, Switzerland),無任何金錢資助這項計畫,故此項研究並無商業利益的迴避問題。
-
2021-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疫飲食」是關鍵!專家統整10大免疫食物排行
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嚴峻,即便疫苗已在各國大規模施打,但要能達到群體免疫以恢復過往正常生活的日子,顯然仍有段距離。等待注射疫苗之餘,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及家人?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中指出,除了正確佩戴口罩,維持每日中低度的運動,保有每日7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及建立良好的壓力管理,從各方面增強身體之免疫力。不過,他認為「免疫飲食」,更是安然度過群體免疫最後一哩路的關鍵。邱文達建議,多攝取優質蛋白,例如採行地中海飲食方式,補充維生素A、B、C、D、E、鋅、鐵、銅、硒等營養素,以維持免疫細胞(T、B及巨噬細胞)及抗體的正常運作。然而,到底該如何補足上述營養素?他從多項研究中統整出一份免疫食物清單以供實際操作。以下是邱文達推薦的10大免疫食物:柑橘類水果、花椰菜、菠菜、紅椒、大蒜、優格、堅果、綠茶、薑及魚。參考資料:1.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food-nutrition/foods-that-boost-the-immune-system#almonds2.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2412#which-foods-boost-the-immune-system3. https://www.uchealth.com/en/media-room/covid-19/boost-immunity-with-food4. https://www.allrecipes.com/article/foods-that-boost-immune-system/5. https://www.spins.com/resources-functional-ingredients-trends-food-as-medicine-2021/6. https://coronavirus.providence.org/blog/uf/6348351677. https://thebeet.com/13-plant-based-foods-to-boost-your-immune-system-and-fight-sickness/8. https://greatist.com/health/immune-boosting-foods#bell-peppers9. https://www.sanantoniointegratedhealthcare.com/10-foods-that-boost-your-immune-system/10. https://www.manhattanmedicalarts.com/blog/2019/09/30/12-foods-that-boost-your-immunity/
-
2021-06-19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吃對蔬果對心臟好! 專家認證「護心飲食3大重點」:今天吃了嗎?
酷夏來臨,多吃當季當令、含水多的蔬菜,如小黃瓜、苦瓜、茄子、四季豆、玉米、番茄等,既可補水消暑,又不用擔心膽固醇或肥胖上身,有助於心血管健康。︱要素1︱ 飲食重點:多吃瓜類、補足水分夏天是容易脫水的季節,不是出汗太多,就是整天窩在室內吹冷氣,水喝太少,為避免脫水,除了要多喝水,也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水分,因此,含水比例 90%以上的瓜類,成為夏天蔬食的首選。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台灣夏季的蔬菜,種類較少,不像冬天、春天那麼豐富,以能耐病、耐熱與耐濕的蔬菜為主,尤其是含水分多者,像是小黃瓜 (含水96%)、苦瓜(含水94.3%)、 絲瓜(含水94. 6%)、 冬瓜(含水97.1%)、胡瓜(含水96.1%)等瓜類,還有茄子(含水93.4%)。 ︱要素2︱ 擇食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蔬菜夏季當令蔬菜大多富含水分,很符合夏天人體缺水的需求,但相對的,此季節的 蔬菜所含的膳食纖維就比其他季節的蔬菜要少一些。除了茄子每100g含2.2g的膳食 纖維、苦瓜每100g仍有3.2g的膳食纖維,其餘水分含量多的瓜類,膳食纖維並不高,像小黃瓜僅有1.3g、絲瓜只有1g,膳食纖維含量都偏低。為能減少身體的負擔,食用夏日含水量多的蔬食,劉怡里建議,最好能搭配含膳食纖維豐富的全穀類主食,像是糙米、糙薏仁、紫米或蕎麥麵、小麥土司等,也可以增加毛豆、黃豆等豆類食材組合,在需要減肥的炎夏時節,可從零膽固醇的豆類攝取到好的油脂與優質蛋白質,對身體的負擔也較小,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因此瓜類+豆類+全穀類,可謂相輔相成的「最佳拍檔」。此外,在全球化下,目前蔬果季節的界線已經不太明顯,因此,夏日水分多的小 黃瓜、苦瓜等瓜類及植化素多的茄子、番茄、四季豆等蔬菜,也可搭配一些全年可見並非只在夏季盛產的蔬菜,例如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蔔等,讓蔬菜的攝取種類不會受到太多局限。另外,洋蔥、青蔥、大蒜等辛香料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B6,是製造抗體所需要的,也可提升免疫力,洋蔥本身又含有類黃酮素,對初期感冒有防治效果,可提高對抗病毒的抗氧化能力。 ︱要素3︱ 水炒或涼拌蔬食,少量好油提升食慾在夏天,食用生菜沙拉的比例可以提高,劉怡里提醒,沙拉醬的運用要特別小心,以免吃入太多油脂,可適量使用橄欖油、亞麻仁油或堅果來替代高熱量的沙拉醬。 一般蔬食可以簡單的水油炒,或是加一點醋,用油醋醬來涼拌蔬食,適合家中有 老人或小孩因天熱胃口不好時食用,酸酸的口感與少許油脂,可增加食慾與飽足感,並可提高蔬食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不過,單只有蔬菜不可當作一份正餐,要能搭配主食,如玉米,還應該添加一些 豆類如毛豆、肉類如雞胸肉或海鮮類如鮭魚、章魚等蛋白質的攝取,才能兼顧營養均衡;若是仍太過輕食,男性於餐後還可吃一點水果來做補充。此外,夏天蔬食的保存也很重要,天氣熱,蔬菜較容易腐敗,劉怡里說,可以簡單的抓一點鹽或糖漬蔬菜,也能幫助開胃,但糖與油的用量要少,冷藏於冰箱中,應盡快在1、2天內吃完。 延伸閱讀: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夏天晚上總是睡不好? 這些「失眠地雷」要小心...水喝太少、飲食不均衡都上榜&nbsp;
-
2021-06-14 養生.健康瘦身
醫病天地/居家防疫不發胖 營養師提解方
防疫期間很多人宅在家,三餐自己煮、偶爾吃零食、少了外出運動,結果造成體重逐步上升。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運動營養師方偉業提出飲食建議,方便民眾在家烹調飲食,兼顧健康及營養,不會胖一大圈。「肉類不能當飯吃!」方偉業說,不少人有錯誤的減重迷思,誤以為將肉類等蛋白質取代白飯就能減少熱量攝取,但有些肉類是大地雷,如五花肉、香腸等脂肪含量較高,吃過量易攝取太多脂肪,建議以白肉取代紅肉,或可以吃魚、雞肉等脂肪較低的肉類。另外,居家防疫期間,可能隨手以零食、乾糧、麵包充飢,這也都是恐怖的熱量陷阱,大部分糕點和零食屬於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芝麻湯圓4顆等於1碗白飯,若再配上1碗紅豆湯,熱量就會到400至500大卡。方偉業表示,若是吃瓜子或堅果類零食,可以選擇原味,避免過度加工調味,由於瓜子和堅果屬於油脂類食物,每次吃瓜子大概1湯匙的份量就足夠。方偉業提醒,居家飲食切記少油、少鹽、少煎炸,每餐7分飽,必須攝取蔬菜、碳水化合物類和適量蛋白質,飯後可用蔬果解油膩、助消化。
-
2021-06-13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我的外婆牙齒沒啥問題,但是不喜歡吃粗或硬的食物。家裡負責煮飯的人得花很多時間揀菜、挑掉老葉、粗莖,還是經常挨罵。原因不外是米飯沒有熟透,蔬菜不夠嫩等等。外婆挑剔到吃橘子,剝皮之後還須去掉瓤瓣上的纖維薄膜。我跟著外婆長大,喜歡外婆家的餐食,受她影響以為纖維不是好東西。沒想到回家跟母親同住之後,狀況完全相反。母親以節儉為原則,炒青菜當然整把下鍋。她喜歡有嚼勁,米飯總煮得粒粒分明,讓我每餐都吃得很痛苦。母親還常煮食牛蒡、芹菜、蒟蒻等等外婆完全不碰的食物。我一直以為母親是為了省錢,最近看了新陳代謝雜誌的文章,發現一代勝過一代,母親的作法才正確。故事必須從腸道菌說起;腸道菌已知對人類健康影響很大,最新資料顯示人類細胞約有15兆,身上微菌叢也大約是這個數目,基因組是人類的30倍,其中腸道菌佔大部分。腸道菌研究近年非常熱門,還進階到糞便移植。糞便藥丸在許多試驗中被嘗試用於治療肥胖、糖尿病、關節炎、癌症等等與慢性發炎相關的疾病。人類與腸道菌有密切共存關係。有些腸道菌能幫忙消化,例如萵苣及洋蔥的木葡聚醣須靠腸道菌消化。有些腸道菌則以人類無法消化的纖維作食物,可以釋出短鏈脂肪酸,調整免疫及抑制腫瘤生長,也能穩定腸黏膜。腸道菌已知能產生吲哚(Indole)等化學物,抑制發炎以及維持腸道壁完整,避免食物中的毒物、細菌直接進入血流,此類化學物在許多百歲人瑞身上含量較高,科學家推測與長壽有關。人類的腸道菌在出生之後三年的變化最大,之後相對穩定。我們平均有30%相同的菌種,菌種圖譜大致由核心菌種加上不同比率的歧異菌種,構成個人的特殊圖譜。中年(40歲左右)時,如果一個人健康的變老,細菌圖譜快速變異;反之不健康的人,菌種穩定或是慢速變化。也就是說人活愈久,腸道菌差異愈大,每個人的獨特性愈高。變化愈大的人健康愈好,壽命愈長,維他命D愈高,低密度膽固醇較低而且三酸甘油脂也較低,較少服藥。形諸於外,有很好的健康,走路較快,而且活力較好。健康的老人細菌圖譜變異較大,科學家的解釋是某些菌種,例如類細菌在健康老人的腸道變少,原因可能是類細菌的食物是人類無法消化的食物纖維。如果纖維不夠,類細菌會吃掉維持腸壁穩定的黏液。人類年輕時腸壁較厚,黏液較多,能夠容忍類細菌。年紀變大,腸壁變薄,黏液變少,類細菌如果維持原來的數目,會造成傷害。因而細菌圖譜差異愈大的人,表示腸道菌種適應老化的組織,身體愈健康,活力愈好。腸黏液是保護層,科學家呼籲為了確保腸道菌不吃腸黏液,重要的是供給足夠的高纖維飲食,包括穀類、豆類、堅果、種子、水果及蔬菜。由此項研究看來,飲食不僅餵飽肚子,還能改變腸道菌的成份。想要健康變老應該多吃不同種類的飲食纖維。
-
2021-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好好在家/放下手中泡麵 防疫這樣健康吃
「防疫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已經是民眾在疫情期間重要的民生議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暨營養師趙函穎表示,許多民眾搶購的泡麵、餅乾,往往都會有高油、高醣的風險,而在疫情期間,反而更需注重營養均衡、補充維他命A、C、D、鈣、鋅等營養成分,增強身體免疫力。而不受網友們歡迎的「冷凍三色豆」,含有優質澱粉、纖維質且耐保存,其實是值得選擇的防疫食材。趙函穎指出,防疫在家時,可以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例如紅蘿蔔、南瓜等黃色、紅色的蔬菜,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維他命C」則能幫助合成免疫球蛋白,包括奇異果、蘋果、蕃茄等各式蔬果,都是優質的攝取來源;另外民眾每天最好也要曬曬15~20分鐘的陽光,有助於自體產生「維生素D」,亦可從蘑菇、蛋黃、鮭魚、黑木耳等食材中獲取,也可多食用海鮮、蛤蜊等食材補充「鋅」。另外「鈣」則可以從小魚干、黑芝麻、起司、牛奶等食材攝取,均有助於加快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想緩解焦慮感 吃堅果、綠葉菜另外,許多民眾容易因疫情產生焦慮感,趙函穎也建議,除了「鈣」有助於舒緩情緒外,「鎂」也有穩定身心的功效,可透過堅果類、綠色葉菜、礦物水攝取。至於食用可可含量75%以上的黑巧克力、豆漿、香蕉等食物,可以獲取「色胺酸」,有助分泌令大腦開心、穩定情緒的「血清素」,也有助於緩解不安感。不少民眾與學童,因為居家防疫而生活作息大亂,甚至熬夜追劇,趙函穎也指出,其實仍然要維持規律飲食,並遵循「少油、少醣、高纖、高鈣」的標準。以早餐為例,建議可食用黑芝麻豆漿、水煮蛋等優良蛋白質,搭配上地瓜、全麥吐司、玉米等優良澱粉與纖維質,亦可適量補充水果、蔬果汁。午餐、晚餐則要避免油炸食物,可改以烤、煮、滷等調理手法替代,而且最好「蔬菜比肉多」,還可多攝取彩椒、玉米筍、南瓜、黑木耳等多彩蔬菜。例如黑木耳的纖維豐富,也有助於解便秘,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維持好心情。外食族這樣吃 也能蔬菜比肉多趙函穎也表示,外食族除了便當,小火鍋、滷味、鹽水雞也都可達到「蔬菜比肉多」的目的,也可減少調味料、降低負擔。若是嘴饞,一般市售的洋芋片、餅乾還有含糖飲料,多會有高油高醣的隱憂,建議可改吃毛豆、堅果、起司、自製水果水等零嘴替代。若是孩童在家想吃零食,也可改自行製作果凍、布丁、氣炸鍋雞塊、水果冰塊等零食,除了增進親子互動,負擔也相對較少。居家防疫用餐,一大重點就是食材保存。趙函穎指出,相較於葉菜類,地瓜、南瓜、綠豆等全穀雜糧根莖類食物,相對耐放;另外肉片、魚片也可透過冷凍保存,增加保存期限。若想品嘗綠色蔬菜,冬瓜、絲瓜、櫛瓜等蔬菜,還有乾香菇、乾紫菜、乾木耳等乾貨,也具有易保存的優點。趙函穎也表示,許多人不喜歡冷凍蔬菜的口感,但是仍具有營養性。網友不喜歡的「冷凍三色豆」,其實都是好的食物組成,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成分,仍可是補充營養的來源。運動+電話聊天 有助身心健康趙函穎呼籲,除了控制飲食之外,許多民眾在家容易一邊吃零食配含糖飲料,或是追劇搭配外送炸物,都容易造成發胖。屯積的各種零食,也容易讓小朋友在家時,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因此除了飲食均衡、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外,搭配適當的室內運動、與親友多用電話聊天、多補充水分,也都有助於防疫期間的身心健康。
-
2021-06-09 養生.抗老養生
要長壽也要健康!謹記8大飲食建議4項運動要訣
老化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既定事實,銀髮族要如何活得健康自在,提早規劃才是上策。由於現今醫藥的發達,百歲人瑞不再遙不可及,因此除了長壽,如何健康地活著更重要。 A. 銀髮族在飲食上的調整 1. 適當的熱量攝取隨著年紀的增加,基礎代謝率會下降。原則上,中老年人每日熱量供應以理想體重每公斤30大卡為宜,以35大卡為限。若體重過重,則每日應減少300大卡;如果體重過輕,則每日可增加300大卡,不過每日飲食中的總熱量攝取不宜低於1,200大卡。 2. 足夠的鈣質攝取65歲以上男性及停經後婦女,每日應攝取約1,000~1,500毫克的鈣質,以預防骨質疏鬆症。飲食的鈣優於鈣補充劑,若選擇市售鈣片來補充,每日則以一顆(含鈣量約500毫克)為宜,剩下的該攝取量還是藉由食物攝取比較好。建議每天可飲用兩杯低脂牛奶以加強鈣質的攝取;若有乳糖不耐症,則可以用優酪乳代替,乳糖含量較低,而其中所含的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含咖啡因的食物容易讓鈣質流失,應要避免或減少。 3. 用辛香料代替調味料老年人每日的鹽量攝取應在6克以下,若想為料理增加味道,可用天然食物,例如蔥、薑、大蒜、花椒、番茄、檸檬等食材來幫助調味,以減少鹽和其他高鈉調味品的使用。4. 多吃含鋅、銅之食物以增加免疫力可食用含鋅、銅的食物能增進免疫力,平時適量攝取含鋅的食物,除了促進食慾外,還能提升免疫力。鋅含量較多的食物有牡蠣、雞蛋等,含銅較多的食物則有海鮮、堅果類等。5.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高齡族群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供應修補組織的需要,與產生足夠的免疫球蛋白。 盡量選擇優質的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魚類等食物攝取,尤其魚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質地軟、容易咀嚼的魚類,較適合老年人。6. 適量的油脂攝取油脂的攝取量宜降低,尤其是透過高溫油炸而產生的油脂,會影響前列腺素與自由基的產生,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力降低。在烹調時,多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少用動物油(如:奶油、椰油、牛油、豬油等)。原則上,每日所需的油脂量從炒菜中所使用的油中攝取就足夠了,因此其他含油脂類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皮及油炸物等,應盡可能減少食用。容易被忽視的油脂,例如瓜子、芝麻、堅果類等,也要避免在短時間內大量食用而造成熱量攝取過多。7. 富含纖維的蔬果 可幫助腸胃蠕動每日應攝取20~35公克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腸胃道蠕動,還能預防便祕,並減少醣類與脂肪的快速吸收。可以多吃生鮮蔬果,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的黃綠色蔬菜,避免食用燒烤、醃製和含亞硝酸鹽類的食品(如香腸)。另外,適度地攝取天然的發酵食物,例如泡菜、納豆、味噌、米醋等也是不錯的,天然的發酵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益菌能抑制腸道中的有害菌,維持腸道細菌平衡、減少毒素產生。8. 細嚼慢嚥用餐時留意吃的順序: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再吃不易消化的魚、肉蛋白質類,才不會吸收過多熱量脂肪。另外,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可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吃得太快易導致肥胖、消化不良、腸胃炎。最後,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 B. 銀髮族規律與適當的活動 規率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活動與協調能力,幫助體重控制,還能調適壓力、抒解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並提升免疫力。1. 運動的頻率,每週約為三至五次,每次30分鐘,以達到稍微流汗、有點喘但仍可順暢講話之運動為主。2. 從事的運動應考量個人體能因素,部分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力較為衰退,或是平衡和協調度較差,運動時不宜從事速度過快或碰撞身體的運動,以免跌倒或骨折。太極拳、跳舞和登梯等活動可以改善平衡,達到預防跌倒的目的。 3. 在從事運動時,以安全為第一考量,要注意光線是否充足,因為老年人的視力較差,所以需要充足的光線以彌補其不足。還要避免在不平或濕滑的平面上運動以減少跌倒的危險。4. 運動內容應循序漸進,不可逞強。年紀愈大,在運動時的適應時間需要愈長。因此,運動強度、時間、頻率等都要慢慢增加。運動過程中若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應立即休息或降低運動量,一切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銀髮族的養生保健之道包含飲食習慣的調整及適度的運動,不失能還要有活力,方能確保身心都健康。
-
2021-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將至居家健康吃 國健署:網購粽子5妙招
端午節將至,全國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至6月28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表示,餐飲一律改為外帶。為讓大家能健康居家過端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粽子線上聰明購小撇步、分享吃粽小技巧。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市售粽子種類琳瑯滿目,較常見的有北部粽、南部粽、粿粽和甜口味粽子等,其中「北部粽」將糯米經過油的拌炒,加入較多油蔥,用油量較高;甜口味粽子則以豆沙餡最為常見,因會額外加不同量的糖及油,而有不同熱量差異。為了健康吃粽子,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營養攝取不均,羅素英提醒,民眾選購時要留意,吃1顆內含蛋黃、豬肉的傳統粽子,需要做3小時的家事(如掃地、拖地等),才能消耗600大卡的熱量,並要照著「我的餐盤」口訣吃,就可以吃粽不增重。疫情下需減少不必要外出,為方便民眾線上選購粽子,國健署提供以下5個妙招:●第1招:享用不過量粽子份量越大,相對熱量會越高,羅素英建議,可選擇「中」或「小」份量的粽子。並儘量作為正餐享用,不要當成點心食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第2招:看清營養標示與成分「裡面是包什麼肉?瘦肉還是肥肉?」、「五穀米還是糯米?」羅素英表示,選購粽子時應該留意其中的成分組成,她說明,餡料可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豆製品、菇類、栗子或瘦肉類,取代高油脂的三層肉或五花肉,減少油脂、熱量攝取。大多數粽子都是以糯米製作,如果想要增加纖維攝取量,可以選購五榖米或糙米等製作的粽子。●第3招:少沾料少負擔羅素英透露,「單純吃,其實比較吃得到粽子的風味」,一般吃粽經常搭配醬料,如辣椒醬、甜辣醬、醬油膏等,鈉含量均較高,建議以不沾醬為佳或限量使用。吃鹼粽時,為了增加風味,常會沾砂糖、果糖或蜂蜜等,容易讓添加糖的攝取超過每日總熱量10%之建議。羅素英提醒,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食用時應更加注意。●第4招:正餐要配蔬果、餐間配牛奶堅果若將粽子作為正餐,食用時記得減量餐點中的主食、肉類及油脂類,並搭配超過半碗的蔬菜和拳頭大的水果,可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又能增加飽足感。根據「我的餐盤」六大類營養原則,餐間可喝牛奶、搭配少量堅果當點心,才能補足一日所需的營養。●第5招: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羅素英說,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容易發生胃酸過多、腹脹氣等消化不良的情形,「食用時應細嚼慢嚥,適量攝取」,並且善用調整食材搭配的技巧,不要每餐吃粽子,可換不同主食,才能攝取均衡營養。她並提醒,疫情下過端午節,除要攝取均衡營養,建議每日也要從事居家運動,增加抵抗力,才能抵禦病毒侵襲。
-
2021-06-07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如何吃粽? 營養師推薦補骨健康粽
端午節即將到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和黎姵吟推薦補骨健康粽,教大家把補骨食材加入粽子裡,讓應景的端午節吃粽子的同時,也能健康補骨。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顯示,50 歲以上女性每2位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男性則是每5位也有1位,貯存「骨本」刻不容緩。因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特別提供預防骨鬆四大飲食策略。策略一 : 補鈣根據台灣報告顯示,超過9成國人有鈣質攝取不足問題。衛福部建議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相當3杯250cc的全脂牛奶。「高鈣食物」:牛奶、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豆腐、豆干、深綠色蔬菜等。策略二 : 補鎂人體內鎂約有70%存在於骨骼中,與鈣同樣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衛福部建議成人男性需攝取 320 毫克,女性 380 毫克。「高鎂食物」:全穀類、深綠色蔬菜、香蕉、杏仁、鱈魚、海洋深層水或礦泉水等。策略三 : 適量磷依營養調查結果,國人磷攝取量已足夠身體所需,無需特別補充。「含磷食物」:全穀類、堅果類、蛋黃、豆類、紫菜、牛奶等。慢性腎臟病患應依營養師指示減少食用。策略四 :充足維生素 D3維生素 D3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每天日照15分鐘,可獲得80-90%的維生素D,或可由食物中攝取。「含 D3 食物」:鮪魚、鮭魚、蛋黃、乳製品、起司、菇類、苜蓿芽等。黃琳惠和黎姵吟營養師也為端午節設計「補骨健康粽」,利用豆腐及糯米粉,搭配補骨食材內餡,製作有Q彈外皮的鹹粽以及甜粽。《補鈣健康粽》以下食材為6份,每顆100g、180大卡,鹹粽:含鈣量約140mg/甜粽:含鈣量約190mg●材料:(一)豆腐漿外皮糯米粉130 g、玉米粉15 g、去皮馬鈴薯50 g、板豆腐150 g、大豆沙拉油約1.5匙、水250 g、紅麴1克(可換成咖哩粉、菠菜粉或是抹茶粉)、粽葉6葉、粽繩3條(二)內餡1.鹹粽-瘦絞肉50 g、豆干丁40g、乾香菇2 g、紅蔥頭2 g、蝦米1 g、沙拉油約3匙、醬油、胡椒粉2.甜粽-芝麻餡:黑芝麻粉60g、無鹽奶油30g、糖20g●做法:(一)豆腐漿外皮1.粽葉前一天先洗淨,食材秤好後,將馬鈴薯去皮蒸熟後加入豆腐壓泥備用。2.糯米粉與水混合,加入上述備用食材攪勻即可,依喜好加入天然染色粉揉勻備存。(二)內餡1.鹹粽-乾香菇泡軟,蝦米泡水與紅蔥頭皆切細丁,入鍋中炒香後與瘦絞肉一同拌炒,加入少許胡椒粉、醬油提味炒熟。2.甜粽-全部食材拌勻分小團,並放冷藏10~20分鐘讓它更固體。(三)粽子1.取豆腐漿外皮包入內餡搓成球狀後塗抹沙拉油,填入粽葉中。2.以一般綁粽法開始包粽,入蒸籠或電鍋蒸約15~20分鐘即可。除了飲食,運動也是強化骨骼的重要一環,從事負重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平衡訓練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每個人的運動計畫及強度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態及心肺能力等,與專業醫師討論,不宜勉強進行。
-
2021-06-06 養生.聰明飲食
抵抗病毒入侵 營養師建議補充7大營養素增強防疫力
面對疫情持續升溫,增強免疫力是抗疫的關鍵。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侯沂錚指出,日常飲食應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7大免疫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及良好的作息,由內而外全面提升個人免疫力的質與量,抵禦新冠病毒的入侵。為避免染疫或是居家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對抗病毒,人體攝取足夠的營養相當重要。侯沂錚表示,不論是一般人、體弱老年人或有三高問題的人,都應該增強免疫力,才能抵抗病毒與細菌的感染,並且有助排毒。如何攝取7大免疫營養要素,以增強免疫系統鞏固防疫?侯沂錚逐一說明如下。1.抗體原料蛋白質蛋白質為人體必須營養素,研究顯示,若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影響抗體產生,增加感染風險。不妨多攝取富含優良蛋白質食物,例如蛋、牛奶、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維持腸黏膜防禦能力,幫助對抗發炎反應。建議每天可吃一顆蛋、一天兩杯240㏄牛奶,或每餐攝取一掌心的豆類。2.吃好油抗發炎好的脂肪能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有助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可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類,例如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每餐建議攝取一茶匙。3.膳食纖維養好菌膳食纖維為腸道益菌的糧食,能有效強化免疫系統。除蔬菜、水果外,糙米、燕麥、藜麥等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也富含膳食纖維,建議每日主食攝取的澱粉中,三分之一為全穀雜糧類。每天更應吃3份蔬菜、2份水果。4.維生素A降低感染風險維生素A參與呼吸道及腸道免疫相關黏液層的合成,與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相關,富含維生素A食物,包括蛋、胡蘿蔔、菠菜、南瓜、地瓜、花椰菜等深綠色或橘黃色蔬菜。5.維生素D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可幫助調節免疫系統。藉由適當日曬可自行合成,飲食來源則包括蛋、奶、日曬過的菇菌類及維生素強化食品。6.維生素C抗發炎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減少自由基的形成,減少細胞組成的損傷。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木瓜、奇異果、葡萄柚等。7.維生素E抗氧化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能力,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血管硬化或栓塞,可自植物油、堅果類及全穀類、深綠色蔬菜中攝取。
-
2021-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食物! 營養師分析常見「5款奶類營養價值」
依照衛福部建議,每日都必須攝取1.5-2杯乳製品、每日鈣攝取量要達到1000mg,但國健署營養調查竟發現,高達8-9成的人每天吃不到一份奶類、而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居然高達99.8%,小心出現「蜂窩式骨頭」危機! 預防骨質疏鬆 補充鈣質這樣做要預防骨質疏鬆可以怎麼做呢?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每天可攝取1.5-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起司替代,但若全素者不喝牛奶,則可以選擇多攝取豆干、傳統豆腐,等鈣質高的豆製品。此外,不要拿不是同類別的食物自己互相替換,飲食上應少吃高糖、高鹹等,多運動支撐骨骼健康,才能避免骨質疏鬆。 燕麥奶無法取代奶 詳細成分一次看 然而,飲食界近來掀起一股植物系風潮,對於有乳糖不耐症或者素食者會以燕麥奶取代奶,不過,喝燕麥奶就是有喝到「奶」了嗎?高敏敏強調,雖然燕麥奶一樣有奶字,但營養組成可完全不一樣。高敏敏指出,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類食物,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所以應該叫全穀雜糧類;而牛奶名副其實屬於乳製品,蛋白質跟鈣質含量都高;豆漿則屬於蛋白質類,跟吃肉、吃豆腐一樣意思,都同屬於豆魚蛋肉類。 高敏敏也分析常見「奶類飲品」營養成分: 全脂鮮奶類別:乳品類蛋白質:7.8g碳水:12g脂肪:9g鈣質:260mg豆漿(無糖)類別:豆魚蛋肉類蛋白質:9g碳水:1.8g脂肪:4.8g鈣質:35mg 燕麥奶(無糖)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3.5G碳水:26.75g脂肪:0.43g 米奶類別:全穀雜糧類蛋白質:1.5g碳水:34.3g脂肪:1.3g鈣質:10mg 榛果奶類別: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蛋白質:1.25g碳水:9.5g脂肪:5.5g(以上為每杯約250ml之數值) 延伸閱讀: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 ·燕麥奶不含乳糖、高纖低脂! 營養師曝「致肥陷阱」:小心不知覺變胖
-
2021-06-04 養生.聰明飲食
醫師建議吃粽3招保健康 腎臟病患尤需忌口
疫情當前,今年端午節很多離鄉遊子可能無法返鄉團聚,但吃顆美味粽子仍是應景,不過腎臟科醫師提醒,粽子熱量高,食材高油、高鹽、高鉀、高磷,高齡及熟齡慢性腎病患者,吃多會造成身體負擔。阮綜合腎臟內科主任林正浩表示,疫情升溫,許多民眾宅在家「避疫」但未控制口慾,尤其端午節近了,美味粽子一顆接一顆送進嘴裡,不僅體重跳級,血糖、血壓和血脂都上升,導致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惡化。他表示,臨床上看到不少平常控制不錯的慢性腎病晚期患者,每年端午節前後,因難敵粽子美味,回診檢查時腎功能大退,有人甚至瀕臨洗腎。林正浩舉例,像鹹粽的米飯含澱粉,內餡都是高油、高鹽、高鈉及高鉀食材;花生、堅果或五穀粽高磷,對腎臟病患者都是不必要的負擔;且一顆肉粽平均熱量500卡,比一碗200克白飯的熱量(280卡)還多,對糖尿病患來說,也具危害。他強調,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距洗腎僅一線之隔,其實並不建議吃粽子;初期慢性腎臟病患一天頂多只能吃一顆,且要搭配青菜食用以均衡營養。有「三高」的民眾,吃粽時少沾醬,其次要「省著吃」,一餐只吃半顆或三分之一顆,第三要搭配低鉀蔬菜聰明吃,幫助腸胃蠕動,又降低體內膽固醇。
-
2021-06-04 養生.聰明飲食
居家防疫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
疫情嚴峻,全台升級第三級警戒,待在家的時間變得很長,而在三餐之餘,不少人工作、無聊或追劇時,總會嘴饞想吃點東西,你體重增加了嗎?防疫不怕胖 9款低卡點心誰說零嘴熱量一定高?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其臉書奉上9款防疫不怕胖的「低卡點心」,當你嘴饞時的救星:1、堅果1小包(25g) 147kcal 市售一小包的堅果,份量不是營養師常說的一份喔!通常都會超過一百大卡,建議一次吃半包比較剛好。2、雞胸肉1片(120g)145kcal 好的低脂蛋白質,舒肥一下就很鮮嫩,適合在家增肌減脂的運動人士。3、大麥棒1根(32g)141kcal 有膳食纖維跟維生素的全穀雜糧類食物,是大家現在很需要的,幫助黏膜維持健康、腸道順暢代謝也會更好。4、無糖優酪乳1瓶(約200ml)114kcal 好菌的定殖很重要,建議可以天天喝,每天補一點好菌;此外,也補充乳製品的鈣質跟好蛋白質,強健免疫細胞。5、茶葉蛋1顆(50g)71kcal、毛豆 1碗(約60g)58kcal 這兩個食物都是優質的蛋白質,因免疫細胞大部分是蛋白質組成,要給他們好的原料,才能幫助身體的免疫力up。6、大番茄1顆(152g)26kca、玉米筍/1碗(約100g)26kcal 蔬菜是居家防疫的好幫手,滿滿一碗不到30大卡,且具豐富維生素植化素跟纖維,身體營養又不用擔心變胖。7、海苔1小盒(6片)23kcal 這邊是指市售常見一盒一盒的那種海苔,雖然熱量低,但要注意鈉含量。8、蒟蒻絲 1盒(100g)20kcal 熱量超低、份量很多,拿來煮蔬菜湯,吃完會非常有飽足感。9、無糖綠茶 1杯(240ml)0kcal 綠茶裡的兒茶素幫助抗氧化,白開水喝膩了,在家泡泡茶也很不錯。高敏敏提醒,非常時期,我們能做的真的是好好待在家裡、好好戴上口罩、注重清潔消毒,而藉由飲食提升免疫,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但嘴饞時,也要好好控制熱量,免得拯救了世界,卻放飛了體重!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避免發胖、提升免疫力 營養師列「必備9大高CP值食物」:你買對嗎?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nbsp;
-
2021-06-03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醫師教你「飲食三招」 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 !
呼吸道感染跟任何生病是一樣的,都是你的身體發炎了。因此,減少發炎甚至不發炎,刻不容緩。只是該怎麼做呢? 首先,就是不吃很容易讓體內發炎的食物,你絕對想像不到,原來就從我們的食物三大營養素著手就對了。如果想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C就可以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是這麼簡單! 第一招: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讓身體不再冒黑煙 為什麼要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呢?那是因為我們平常都吃太多了,許多人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熱量都習慣攝取澱粉類食物,享受那吃飽飽才舒服的感受。用比較清楚的大白話來講,意思是你就是一個燒煤炭得到動力的火車,必然會冒黑煙,可是出門一趟就烏煙瘴氣了。 一般我的建議就是至少先砍平日的一半攝取量,尤其是白色澱粉(麵粉、白米)和糖(尤其是精緻糖和所有甜食)等會產生很多葡萄糖的食物。葡萄糖像煤炭一樣動力產值太差,一公克葡萄糖僅能產生四大卡的能量,而脂肪一公克有九大卡能量產值,是攝取同量葡萄糖的二.二倍,而蛋白質食物常含有相當比例的脂肪成分,單位總能量產值必大於澱粉食物許多。 簡單健康的飲食是三大營養素皆平均攝取,也就是說很多人澱粉食物多吃了一倍(原本只能吃三十三%的澱粉食物),甚至比起等分量的蛋白質與油脂食物多很多才會有飽足感;但飽足感的代價卻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消化,而且常常還吃超級過量,腸胃負擔大、血糖負荷大,腸胃功能會好嗎? 大部分的肥胖與糖尿病,不就都是這樣發生的嗎?身體能不發炎嗎?然而,只要改變多攝取一點點油脂和維持原本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用多吃什麼,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超級怕飢餓,只需無限量青菜好油加上好鹽料理,一定滿滿的飽足感又幫助消化,腸胃負擔不會增加,免疫力恢復了,不就什麼病都沒了嗎?然而,要大家在吃的行為上做改變,真的好難!因為這些人不吃不行,一定要吃啊! 第二招:蛋白質雖然很重要,但不可無肉不歡 吃蛋白質當然很重要,很多廣告都說補充好的蛋白質七天可增強體力,而且吃蛋白質會長肌肉和合成神經傳導的物質,足夠的蛋白質更是良好免疫力的保證。但是,跟澱粉食物一樣的問題,現代人不患寡而是患過量啊! 三分天下就是蛋白質三分之一,如果用二千大卡來當一個正常人能量正常消耗,你可能不知道大約只要四百公克的瘦肉或是豆腐干扣掉六十%含水量,熱量大約就是六百四十大卡。這個可是你一整天的蛋白質總攝取量,任何人隨便就會吃過量的。 吃太多蛋白質可是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化成葡萄糖,也就是說身體一旦察覺有過多的蛋白質,會經由肝醣形式儲存,最後再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肥胖細胞內。 長期的高蛋白質飲食,就有各種紅肉攝取太多和肥胖的問題,能不注意嗎?加上要好吃,必須要有油脂和煎炸烤滷燉。當然,肉與黃豆本身的天然好油是沒問題,但是烹調用油品選擇與高溫烹調問題就大了,過度烹煮會讓油脂酸化,並產生各種毒素,加上油脂熱量,絕對不可小覷。 第三招:用對油、吃對油脂 好油不僅可以降發炎,還可以補充營養提供熱量,可以製造健康的細胞膜與粒線體,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免疫力,真的太重要了。其實問題也是一樣,就是不能過量也不能太少;還要加上一個重點,那就是要正確平均攝取才健康。 主要的油脂攝取有三大類四種成分:飽和脂肪酸、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Ω6和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樣是三分天下攝取,是我的最愛與建議。 一般的動物性油脂(葷)和我們最常用的橄欖油、苦茶油(素),其實就是飽和脂肪酸和Ω9為主要成分,基本上正常攝取使用都是健康的。 攝取飽和脂肪酸主要就是提供熱量,像是Ω9是幫忙飽和脂肪酸燃燒,我們每天都需要消耗;高含量Ω6的油是所謂的黃豆油、葵花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皆是;高含量Ω3的油就是魚油、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 減少糖分攝取,身體會更健康。 特別要提到的是Ω6高含量的油到處都是,例如各種平價素烹調油和各種堅果、豆類食物內有高含量,現代人的問題是幾乎都攝取過多。然而,Ω6攝取過多的問題,反而會讓人類發炎,因此需要有適量的Ω3來平衡且降低發炎,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就是本篇重點。 那我們需要吃多少Ω3才夠呢?回到基本架構三分天下觀念,Ω6和Ω3共占三分之一。生理機能很奇妙,少量的Ω6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但過量的Ω6卻會讓人類發炎。 今天的問題就是大家的Ω6都吃太多了,可以合理推測大家都處在慢性發炎狀態,一定要刻意減少攝取才能降低發炎指數;反過來說Ω3多攝取卻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只可惜Ω3不存在於大部分的料理油脂。 除了魚油外,Ω3油品特別不適合高溫烹調,只能另外單獨未烹調攝取,很多人因此退避三舍。如果再加上不吃魚,發炎問題就很嚴重。 然而,今天海洋污染問題超級嚴重,海產的魚蝦貝蟹都有重金屬中毒和塑膠微粒的問題,我必須建議改成多補充植物性的Ω3會比較安全,才不會另外製造健康的問題。每天最少攝取十至二十毫升高含量Ω3的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可以讓Ω3、Ω6平衡,因為唯有讓飽和脂肪酸、Ω3加Ω6和Ω9三分天下,才能健康滿滿。 小兵立大功,請不要小看維生素C 對抗各種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病毒,一個簡單的有效方法就是每天平均至少攝取四次的維生素C。根據藥理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的血中濃度需隨時達到五十到七十uM,才能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也能讓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更是大大加強。 我們平常可以吃一般的維生素C,但生病的時候,像是食慾不好導致腸胃健康也會降低,請選擇服用比較不傷胃的微脂粒C或緩釋錠C等製劑;如果有特別不舒服時,甚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吃一顆,連續三、四次,記得同時要喝一百五十至二百毫升的溫開水,尤其在感染初期的前三、五天是病毒增生期,你的腸胃只要沒有不舒服,我建議大家這樣做,絕大多數的病人會回診告訴我真的很有效。 一般維生素C的半衰期只有三點四個小時,微脂粒維生素C製劑則可以持續六個小時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也一定要一天吃四次才夠。雖然吃更高的劑量是沒有學理根據,但我個人經驗卻發現到,在剛接觸病人或突然不舒服時,我會在更短時間間隔內一次一顆、多吃幾次的效果非常好,比六個小時吃一顆效果好太多了。 專家也研究發現維生素C不論是大或小劑量劑型,服用後血中濃度最多就是達到七十uM而已,也就是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所以說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的迷思是錯的。 我的重點是,一次就是一顆,尤其在生病初期五天內的短期間病毒增生時多吃幾次,讓血中濃度盡量能夠保持達到七十uM,但總攝取劑量仍以不超過三千毫克,最多不超過五千毫克為原則。再加上不斷地只喝溫水、只吃溫暖的健康食物,讓體溫保持在三十六.五到三十六.九度之間,這樣子白血球才會保持高度活力與戰鬥力,這樣血清中的維生素C就可以全力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安然當達爾文進化論的贏家。 維生素C是健康大幫手 理由1: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是錯誤的迷思。 理由2:服用維生素C的目的是讓它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並強化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 理由3: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維生素C一定要1天吃4次才夠,讓血中濃度隨時達到50~70uM。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6-01 養生.營養食譜
大小朋友宅在家補充營養素 國健署:3款健康點心DIY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大小朋友居家上班、上課,在家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提供3款營養點心,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讓小朋友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這次設計3款營養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還可以保持細胞健康、抗氧化、維護腸道健康,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高熱量的零食,增加大小朋友「宅食光」的樂趣。●第一款:燕麥堅果餅乾用湯匙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羅素英表示,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第二款:馬鈴薯披薩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可以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第三款:五榖黑豆飯糰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小朋友捏飯糰的過程中,同時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針對日常飲食,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透過「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六大類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強化抵抗力。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少疫苗副作用!疫苗施打前後 營養專家6個提醒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高燒不退,疫苗接種也變熱門。以下是美國營養學家給準備接種疫苗者的飲食建議,讓你在接種前後,減緩副作用,且持續保持身體的能量。1.接種前後避免喝酒,以免加劇副作用。雖然疫苗的副作用不大,但有些人可能會感到疲勞、頭痛、肌肉疼痛、發冷、發燒和噁心。即使少量飲酒也會觸發脫水,進而加劇以上副作用。且如果有脫水或宿醉,很難區分是身體對酒精還是對疫苗的反應。研究也證實,長期攝取過量酒精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2.吃助眠食物,尤其前一天晚上要睡好。充分睡眠可以讓身體的免疫系統發揮最大潛能。要在接種疫苗前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從飲食下手。發表在《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吃太少、飽和脂肪和糖類(高脂肉類、奶製品、甜食)吃太多,會導致身體難以修復,睡眠受干擾。反之,較高的纖維攝取量有利深度、高品質睡眠。在這項研究中,吃營養師提供餐點的人,比選擇自行用餐的人更快入睡。如果想在晚餐和睡前吃點心,請選擇新鮮水果和堅果,但盡量在睡前三小時吃完。至於飲料,睡前六小時切勿飲用咖啡因飲料。晚上減少水分攝取,避免不斷跑廁所影響睡眠。3.分時段飲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接種前後,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是非常重要的事之一。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240ml/杯),但有運動習慣的人需要更多。建議少量、多次飲用,避免等到口渴才牛飲,身體無法儲存大量水分,會經由排尿流失,短時間攝取過多白開水也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建議將飲水時間分成四個時段:起床到早上中段、早上中段到午餐時間、午餐時間到下午中段、下午中段到晚餐時間,每個區塊喝兩杯水,就可分段輕易達到足夠的飲水量。4.捨棄泡麵等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全食物。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因為人們減少外出,宅在家反而增加了高鈉、高糖食物的攝取。這類加工食品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損害免疫功能。2020年發表在《英國營養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得出結論,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預防COVID-19非常重要。儘管尚未有關於營養對疫苗影響的研究,但事實證明,支持疫苗接種後免疫系統的最佳方法,是優先考慮營養豐富、抗發炎、未經加工的全食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5.預約打疫苗前,務必飲食均衡,預防低血糖發生。雖然暈眩並未被列入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之一,但根據美國CDC得到的報告,多數接種疫苗後的人都有暈眩感。這類暈眩多是由焦慮或注射的疼痛引起,無關疫苗本身。建議在接種前可以吃一些小點心或喝點飲料,減少焦慮發生。另外,低血糖也會引發暈眩感,因此一頓均衡的飲食能預防低血糖發生。最好的血糖調節方法,是將蔬菜、瘦肉蛋白、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健康的脂肪搭配食用。如果預約早上施打,不妨吃點燕麥片、櫛瓜、水果、堅果等,煎蛋、酪梨也是很好的選擇。如果預約下午施打,可以吃一碗穀物粥,小扁豆、藜麥和芝麻糊都不錯。6.提前購買注射疫苗後要吃的食物。有些人在接種疫苗後會感覺到噁心,以防萬一,可事先儲備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湯、香蕉、瓜類、馬鈴薯、椰子水、糙米。此時應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如油炸食品、肉類、酸奶油、含糖食品。接種疫苗後沒有感到噁心,但食欲不振的人,請嘗試每隔幾個小時吃一頓輕食小餐點。營養學家提醒,疫苗的副作用會在幾天內消失,但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務必持續,可以帶來持久的健康益處。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6大營養素解憂食材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是防疫中的優等生,但從5月中之後,本土確診案例不斷湧現,全台從5月19日也開始進入疫情的第三級警戒。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紛紛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將感染風險降低, 宅在家、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宅在家、疫情爆發,令人焦慮感提升不過,無法外出的日子一久,難免令人焦慮感提升,如果又是因為疫情需要自我隔離、減少出門的話,壓力很大該怎麼辦才好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從每天的飲食下手,有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潘富子師進一步說明,飲食不只關係到生理機能健康,同時也對情緒和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若平時因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使得合成血清素的原料缺少,則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功能、荷爾蒙代謝。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是負責掌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多多攝取有助合成血清素的原料及具神經修護功能的營養素相當重要。6大營養素幫助調節情緒,不焦慮潘富子表示,有幾種營養素,民眾可以多多攝取幫助調節情緒,如: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1.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色胺酸則可以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中來獲得,蛋白質在體內會被分解為色胺酸,有助調節情緒、減輕焦慮。例如:魚類、肉類、蛋、牛奶、黃豆等。2.鈣:鈣質在大多數人觀念裡與人體肌肉骨骼連結,但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易怒、失眠等。潘富子營養師提醒 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鈣質攝取高達九成以上普遍不足。國健署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 1000 毫克,高鈣食物則有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3.鎂:鎂的作用除了能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也有幫助穩定心律、血糖的功效,並能協助骨骼建構與礦化等。不過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必需由食物來攝取。黑巧克力、香蕉、深綠色蔬菜、堅果、小麥胚芽等食材皆含有豐富的鎂。4.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中的B1、B6 和B12皆與腦部神經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糙米、薯類、豆類、玉米、瘦肉、牛奶、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攝取較多的精緻澱粉(麵包、米飯、麵食)、蔬菜攝取較少,也容易缺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5.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協助強健肌肉骨骼外,近期研究也發現與免疫和神經系統調節等功能有關;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除了透過日曬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生成外,也可從鯖魚、鮭魚、乾香菇(日曬)、雞蛋等天然食物或含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獲得維生素D。6.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許多好處,其中對大腦有抗發炎、維護腦部健康等功能,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預防憂鬱的效果。中小型魚類(鯖魚、秋刀魚等)、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攝取營養素之外,也要多運動最後潘富子師提醒,在家遠距工作與平日在公司靜態的工作型態會減少許多身體活動,居家防疫也別忘了伸展筋骨適時運動。人體在運動時能穩定神經系統,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等快樂激素,能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攝取好食物也要記得控制飲食份量顧及身材,避免日後發生肥胖的另類災情。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1-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民間防疫物資愛心一波波 醫護:熱騰騰葱油餅最暖心
因為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要延到6月14日,醫院、警察、消防單位等要持續堅持下去,從昨天起基隆很多扶輪社、民間單位、議員、宮廟等捐贈防疫物資給醫院、警政、消防等單位,有防護衣、酒精、面罩等,醫護人員說,還有炒麵,最暖心的是還有熱騰騰的葱油餅。副議長林沛祥與基隆扶輪社昨天捐贈基隆長庚醫院、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各400件隔離衣。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提供前線防疫及醫護人員所需要的資源,林沛祥說,希望透過捐贈隔離衣的行動,來力挺基隆第一線醫療防疫人員。市議員張秉鈞也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辛勞,23日協同愛心店家捐贈百份蔥抓餅,昨天再次協同廟宇捐贈百份炒麵,同時個人捐贈暖心物資,讓抗疫的醫護英雄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張秉鈞表示,感謝玉勅奉天宮理事長陳冠希響應,捐贈百份炒麵給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他也響應捐贈1000個醫療口罩及兩箱元氣什錦堅果飲。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秘書李玲美表示,感謝大家提供暖心的物資及口罩,讓醫護人員感受到溫暖。另外,立委蔡適應與扶輪社友昨天也捐贈1000件隔離防護衣、30桶75%酒精給基隆市消防局,支援第一線消防救護人員基隆市中區扶輪社呂政隆社長表示,前一陣子疫情爆發時,媒體報導多件個案在未誠實告知下,讓消防救護人員曝露在感染風險中,扶輪社友和蔡適應立委便號召募集物資,捐贈基隆市消防局。謝清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前立委謝國樑、基隆市青溪總會總會長張耿輝、基隆市青溪婦女協會理事長陳秋雲等,昨天也捐贈百套防疫物資,包含100件拋棄式隔離衣、100支環保多功能守護面罩,給基隆市警察局、基隆市消防局等單位。環保多功能守護面罩,此面罩為R2R(回收再回收) 鏡框+兩片護目膠片可置換清洗輕薄好攜帶、組裝快速且方便。市議員鄭文婷表示,她在路上也看過警察值勤的時候,有民眾會向警察借用警察配備自用的筆枝使用,相信很多警察與郵務都會不吝於出借筆枝給民眾使用,然而如此一來就會增加人與人的接觸,在這個疫情肆虐的當口,也會讓警察與郵務陷入染疫的風險。有鑑於此,她捐助1000枝的防疫筆,希望能夠將這些筆枝分送給轄區的第一分局、南榮、忠二及延平所同仁,以及愛三路郵局投遞股、快捷股使用。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貪吃這些食物易致子宮老超快!「護宮5要訣」讓子宮變年輕
寒性涼性食物 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天氣炙熱!相信很多女生忍不住想吃些冰涼的食物消消暑,如西瓜、水梨、柚子、石蓮花、蘆薈等等,但這些食物都偏向寒涼性,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寒性涼性食物,身為女性的我們得少吃,避免影卵巢子宮因過寒導致每個月經血排不乾淨或是逆流喲!寒性食物-冰品、冰飲、香蕉、蘆薈、石蓮花、苦瓜、椰子、橘子、奇異果、火龍果、生菜及海鮮等。涼性食物-空心菜、蒿苣、白蘿蔔、豆腐、奇異果、柿子、小麥、小米、大麥、蕎麥、寒天等。這些壞習慣容易導致子宮提早老化除此之外,女生還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你的子宮提早老化呢?女生們,快來自我檢視一下吧!壞習慣一:經常飲酒過量壞習慣 壞習慣二:經常吃冰、冰飲壞習慣 壞習慣三: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睡眠不足壞習慣 壞習慣四:不愛運動、坐臥時間長壞習慣 壞習慣五:總是壓力大、沒適度紓解壓力的習慣如果你已經超過三項以上壞習慣,就得注意了!現在開始好好調整這些壞習慣,才能遠離婦科疾病喲。保護子宮5要訣平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保養我們的子宮呢?!要訣一:少吃寒涼性食物,避免子宮排血不順要訣二:放鬆心情、適時調整情緒要訣三:養成運動好習慣,讓子宮卵巢動起來才不易老化要訣四:腹部保暖很重要,冬天或是經期來時,可用暖暖包熱敷下腹部溫暖子宮要訣五:吃一些養宮暖血食物,例如:溫性水果、維生素食物、堅果、高鈣食物、富含葉酸之食物 【延伸閱讀】 女性飲食注意!!愛吃高熱量、高油脂小心誘發子宮肌瘤! 對抗萬惡的大姨媽,5招助你舒緩月經的不適 卵巢刺激用藥療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26 養生.營養食譜
解救崩潰主婦!譚敦慈分享防疫居家料理,輕鬆搞定一餐
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又延長至6月14日,聽到這消息最崩潰的莫過於媽媽主婦們,因為居家上班上課,不但要上班、顧小孩,還要張羅一天三餐要吃什麼。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臉書分享一道簡單料理「改良版波奇飯」,只要用各種喜歡的食材搭配喜歡的醬汁,拌一拌就可以了。做法簡單,又美味營養。她也請爸媽不要崩潰,希望「一頓簡單美味的餐點會帶來健康和好心情」。以下是譚敦慈在臉書的分享全文:爸媽不要崩潰一頓簡單美味的餐點會帶 來健康和好心情改良版波奇飯用各種喜歡的食材搭配喜歡的醬汁拌一拌就可以了(疫情期間不吃生食所以都燙熟或煎熟)材料:魚、肉、蝦子、花枝任選川燙或煎熟竹筍、毛豆、胡蘿蔔、花菜、小黃瓜(小黃瓜燙過立即泡冰水會維持脆度)任何喜歡的蔬菜都可以,燙熟即可海苔片、海苔醬、香鬆皆可鳳梨、番茄、芒果都可以喜歡黏稠感可以加酪梨醬油、米醋或是喜歡的醬汁都可以如油醋、檸檬汁、辣椒堅果、芝麻皆可煮熟的飯鋪下層依序放各種食材淋上醬汁即可吃時攪拌一下(本文由林杰樑醫師關懷協會提供)
-
2021-05-25 養生.聰明飲食
居家辦公、停課不停學 營養師傳授「居家防疫菜單」
因應疫情,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除了停課外在家線上學習外,不少公司也都實施居家辦公、防疫假,防疫期間準備三餐對於家長也是一大挑戰,營養師叮嚀,「居家防疫菜單」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透過自煮健康飲食全面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自然多層保護力。六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東元綜合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謝桂菁表示,「選食吃巧」可從以下方向著手,面對居家防疫的生活,常會忽略早餐,尤其以停課不停學的兒童而言,若不吃早餐易有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影響線上上課學習成效,建議家長快速省時準備早餐,包含全麥蛋餅、雜糧饅頭夾蛋、起司地瓜搭配少糖豆漿、鮮奶、原味優酪乳。適量蛋白質攝取,維持抗體活力也相當重要,謝桂菁說,建議成人每日攝取約5到6份,或每餐攝取約1個掌心,1份等於1/2盒裝豆腐或是肉、家禽、魚肉1兩,約3手指大小等於1顆蛋。除了蛋白質外,應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特有的植化素、胡蘿蔔素、茄紅素、多醣體等,在免疫調節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一天至少3份蔬菜、2顆拳頭大小水果,1份等於1/2碗;也建議每日攝取100mg維生素C的水果,如約1/3顆泰國芭樂、1.5顆奇異果、15顆聖女蕃茄、1顆香吉士、2顆柳橙等。謝桂菁也指出,民眾在購買物資時,往往會選擇保存期限較長的物品,如泡麵、罐頭、冷凍微波食品、各類湯底、火鍋料、餅乾等,建議可依循均衡營養的原則與新鮮蔬食搭配入菜,讓三餐變得彭湃又營養;也別忘了適度規律運動,整體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疫情。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疫情大爆發1周逼近千人 染疫患者營養照護全攻略
台灣疫情大爆發,近1周來,累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近800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提醒,輕症確診者務必多喝水,並多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天天測量體重,維持目前的體重。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陳韻婷說,這個時候更要好好地吃,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才有足夠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陳韻婷解釋,體內發燒,將加速身體代謝率,增加營養素需求量,此時,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不覺得口渴或飢餓,也必須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確診者對於熱量需求增加,每天熱量要比平時提高再多上200至250大卡,建議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例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此外,感染者應該多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一般體重的成年人每天應食用280至400公克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由於食慾變差,陳韻婷建議,少量多餐,每隔2至3小時進食1次,1天6餐,藉此補充營養。在罹病時,建議適時補充營養補充品,在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1瓶約可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如果持續發燒,一定要多喝水。」陳韻婷說,務必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避免脫水,一旦出現頻繁口渴感、發燒、尿液量減少、顏色變深、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時,就處於脫水狀態,容易引發肺炎,因此,一定要多喝水。預防脫水4要訣:▸要訣1:每小時都喝水,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要訣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要訣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半夜醒來,就能飲用。▸要訣4:若有嘔吐或腹瀉,除喝水外,需補充運動飲料等電解質液。陳韻婷強調,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變輕,顯示體內液體、脂肪、肌肉量持續減少。因此,確診者應該每天量體重,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搭配運動,才能保有抵抗力,並減少肌肉流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