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國民健康署
共找到
715
筆 文章
-
-
2024-11-11 養生.聰明飲食
他分享外籍女友手作速成午餐「找到荷蘭人高瘦的原因了」網笑:連吃兩天會哭
一名在外國唸書的博主觀摩荷蘭女友Cherryl自製一頓簡便的午餐,只有兩個夾生菜、乳酪、鮭魚和堅果的漢堡包,讓他直呼「荷蘭人又高又瘦的原因找到了」、「這麼吃難怪瘦死」。只見Cherryl切開兩個漢堡包,各加入一把芝麻葉,再用刀子為其中一個麵包抹上布里起司,放入一點核桃再淋上些許蜂蜜,就完成一個乳酪三明治。接著Cherryl再將幾片鮭魚放入另一個麵包,加上蜂蜜芥末醬,就完成了一個鮭魚三明治,博主男友直呼這個午餐非常健康。網友表示:「看起來很健康但不是很好吃」、「如果可以加個蛋就好了」、「偶爾吃一次可以,天天吃好受罪」、「這在我們這邊只能當零食吃」、「讓我連吃兩天會哭出來」、「在當地住久就習慣了」,有人認為蛋白質含量太低又高鹽,熱量雖低但營養似乎不夠均衡。漢堡、三明治營養夠均衡嗎?台北市榮欣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漢堡、炸雞等速食食材不夠多元化,且蔬菜大都選用美生菜,分量也不多,不僅纖維素的攝取不足,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微量元素也普遍不夠。在速食菜單中漢堡(三明治)算是較稱得上營養及格的食物,主菜挑選順序建議以魚類為優先,烹調以「烤」為主,接著是油量稍多的「煎」肉,「油炸」位排最後。針對「均衡飲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有明確定義:「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餐餐蔬果必須吃夠,主食以全穀雜糧為主,蛋白質來源則以黃豆為優先,接續是魚類以及蛋類。
-
2024-11-08 醫療.心臟血管
控制血壓真的不困難 新研究揭每天多做一事5分鐘就有助降血壓
運動普遍與保持健康的血壓密切相關,但實際上該如何做才真的有助降血壓?近期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新研究表明,僅在日常運動習慣中增加幾分鐘的劇烈體能活動就能達成目標。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志願者的日常行為分為6大類,包括:1.睡覺。2.久坐行為,例如坐著。3.慢走,步頻小於每分鐘100步。4.快走,步頻每分鐘100步以上。5.站立。6.進行更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或爬樓梯。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估計用一種活動取代另一種活動的影響。日常活動有助控制高血壓藉由分析超過14000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額外5分鐘的爬樓梯、騎腳踏車和跑步與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輕微下降有關,而每天額外進行10分鐘和20分鐘的運動則可帶來臨床上有意義的改善。研究結果強調,即便是日常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或短時間的跑步,只要能提高心跳率,也能對維持健康的血壓帶來益處。相形之下,較不劇烈的運動,例如站立或慢走,對血壓的影響則很小。該研究主要作者Jo Blodgett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是降低血壓的關鍵,而不是像步行這樣較為輕鬆的運動形式。」不過Blodgett也補充,「對於那些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步行仍然對血壓有一些正面效果。但如果你想改變血壓,通過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施加更多的負荷將會產生最大的效果。」【延伸閱讀: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高血壓危害有多大?高血壓,或持續性高血壓,是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它影響著全球12.8億成年人,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衰竭、腎臟損害以及許多其他健康問題,且由於缺乏症狀,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高血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但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能有相對容易實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發現,每天僅增加五分鐘的運動或劇烈的偶發性活動就可能與血壓讀數明顯降低相關,這強調了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血壓管理的強大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現行指南,建議一般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若你的體能比較好,則建議將運動目標設為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150分鐘劇烈運動。為了增進心臟健康,專家則建議每天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另外,結合一些力量訓練也有幫助,因為這也有助改善血管功能並改善血壓。需留意的是,血壓未能控制的病患應避免進行極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衝刺或重訓,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資料來源】.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a day could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to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5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Lower Blood Pressure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燙青菜補葉黃素,醫提醒「1吃法」根本「白吃」!青菜4種吃法都NG
現代人外食大多油又鹹,因此有人為養生力行飲食清淡吃,但有時清淡過頭也會出問題。一女子為補充葉黃素而多吃青菜,但青菜都燙一下就直接吃,結果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醫師指出,燙青菜不加任何油脂,脂溶性維生素是吸收不到的,吃了根本白吃。燙青菜不加油 吸收不到脂溶性維生素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分享門診一病例,一位58歲女患者為了補充葉黃素平常特別注意多吃青菜,但她不解向醫師詢問,為何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江守山也覺得奇怪,一般黃斑部病變多是老年人的問題,但她不到60歲就得,且黃斑部色素密度檢查,發現黃斑部色素嚴重不足。問診後發現,女子為清淡養生,吃蔬菜多以生菜沙拉為主,吃燙青菜也是燙一下就直接吃,不加油。江守山告訴她,燙青菜這樣吃完全吃錯了,這樣吃根本不可能吸收到葉黃素。江守山舉研究實例說明,吃完全不含油脂的菜,無法吸收到任何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K1、K2、茄紅素、葉黃素等。所以適度的油脂仍是有必要的。【疾病百科】黃斑部病變青菜4種NG吃法其實吃清淡點沒有錯,多吃菜也沒有錯,但飲食觀念仍要正確才會有健康效益。例如燙青菜不僅需要點油脂才吸收的到營養素,「燙」過度也會使營養素流失。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表示,燙青菜若過度汆燙,當中的維生素B群、鉀等豐富水溶性營養素都會溶於水中。高溫爆炒、爆香也會讓蔬菜內的營養素大量流失。因此即使攝取足量蔬菜,煮法不正確,也恐難獲得足夠營養。此外,也不鼓勵吃隔夜菜,並不是因為「有毒」,同樣是因為部分營養素容易流失。1.不加油2.汆燙過度3.高溫爆炒4.吃隔夜菜吃什麼可以補充葉黃素?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曾受訪指出,目前有花椰菜、南瓜、菠菜等天然食物含葉黃素,一天葉黃素攝取量只要約20毫克便已足夠,只要飲食均衡,便可從天然蔬果、食物攝取足夠葉黃素,若透過飲食無法獲得足夠葉黃素,也可考慮藉由保健食品吸收葉黃素,但劑量不宜過多,吃過量可能讓皮膚發黃。此外,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陳彥伯在《長庚醫訊》撰文也提醒大家,研究雖顯示飲食中補充葉黃素可以減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的機會,但並無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效果。.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芥藍菜、地瓜葉等.黃色蔬菜: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水果:柳橙、奇異果、葡萄、芒果等.豆魚肉蛋類:尤其蛋黃【參考資料】.《健康好生活》YouTube .《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 .國健署健康九九 .長庚醫訊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4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多吃含鐵食物能改善?「這類型」恐越補越糟!一表看貧血7類型+4類補血食物
貧血症狀包含頭暈、疲倦、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等等,天生或後天等眾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貧血。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主要影響幼兒及女性,包含孕婦、產婦、經期等,據估計,全球約有40%的6~59月齡兒童、37%孕婦及30%的15~49歲婦女受到貧血影響。一表看貧血原因及7類型貧血可能因缺乏營養素、飲食不均或營養吸收不足、感染、發炎、慢性疾病、遺傳性紅血球疾病等多種因素引起。依貧血原因,可將分成以下7種類型:長期貧血會導致身體細胞組織缺氧,增加心肺疾病發生率。貧血症狀表現取決於成因及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貧血者可能只會感到疲倦甚至無症狀,不過,依世界衛生組織說明,貧血可能會引起以下幾種症狀:疲倦;頭暈或眩暈;手腳冰冷;頭痛;呼吸短促,尤其是疲勞時。嚴重貧血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包含:嘴唇發白;皮膚和指甲下蒼白;呼吸急促及心率變快;站立時,有頭暈感;身上容易出現瘀青。4大類補血食物適當補充鐵質,有助於改善貧血症狀,而補充維生素食物也能促進鐵質吸收。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9歲~50歲之成人,每日鐵質建議攝取量為男10mg、女15mg,而懷孕第三期至分娩後兩個月之孕產婦,每日應另以鐵鹽供給30毫克之鐵質。以下整理4大類補血食物:·優質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鐵質吸收,推薦可多吃豆、蛋、魚、肉、奶類,素食者可吃毛豆、黑豆、紅豆、黃豆等補充蛋白質。·含鐵食物:紅肉、豬血、豬肝、黑芝麻、紫菜、紅莧菜、菠菜等等含鐵量高的食物。·維生素食物:尤其是維生素B12及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水果,如番茄、橘子、番石榴等,而蛤蠣、牛肉、海帶都是補充維生素B12不錯的選擇。·葉酸食物:高麗菜、蘆筍、龍鬚菜、油菜、小白菜、奇異果、芭樂、鷹嘴豆、柳丁等。 參考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HO)、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台中醫院、南投醫院、高雄市醫師公會、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中華骨髓移植關懷協會、藥博士 正藥說 延伸閱讀: 去咖啡廳,你會點冷的還熱的?日本失智症名醫:5個導致「失智」的生活習慣,你也中了嗎?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0-30 焦點.元氣新聞
2024世界視覺日《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
為了提升全球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以今年的其中一項口號「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軸,今日(10/9)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擔任指導單位,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並由愛爾康大藥廠作為策辦單位,舉行《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全國民眾對於眼疾狀況的認知度,加深大眾對於視力的健康意識。呼籲大眾愛你眼睛健康,從現在開始。超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眼疾問題你我都須重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8.35%,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1] 眼疾問題不僅會影響視力健康,更是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冀望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台灣民眾對於老年眼睛疾病的認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蔡維誼副組長指出:「年紀越小如果近視,又沒有重視且加強眼睛保護的話,度數會隨著年齡快速的增加,平均每年會增加75~100度,進而變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的人若控制不佳可能會造成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等風險,因此預防非常重要,呼籲民眾可透過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以減少視力的惡化。」「LOVE YOUR EYES ACTIONS」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就能預防眼睛疾病,守護清晰的視界。惡視力日趨嚴重,國人對於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度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眼睛的調節力下降,並且加速眼睛老化的狀況。根據《2024 World Sight Day世界視覺日: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以下簡稱本調查)問卷結果指出,有63.9%的民眾擁有眼睛疲勞乾澀的症狀,雖然在現代好像是一種很普遍的症狀,但其實眼睛已經在發出警訊了。因此,若有出現眼睛不適的症狀,最好即刻改善用眼習慣並找尋合適的治療方式,愛護你眼睛健康。根據本調查結果,有92.8%的民眾認為老花眼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其次為白內障90.9%、黃斑部病變66.2%,可見民眾對於老年眼疾問題有一定的認知程度,而白內障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疾問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提到:「老年眼疾問題是我們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的問題,研究顯示[2] 近視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不僅需要重視幼年的眼睛狀況,老年眼疾問題也一樣重要。」因此,不論你是已有眼疾的患者,或是主要照顧者,唯有提升對眼睛老化疾病的認知,才能及時的愛你眼睛健康。白內障怎麼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術後不再霧裡看花眼球中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為混濁且硬化的現象,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透過,常常出現霧裡看花的現象,這種情形就是白內障在悄悄形成了。根據本調查顯示,有85.6%的民眾知道白內障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而其中在知道白內障治療方式的民眾中,有高達95.2%的人也了解白內障正確的治療方式,可見現代人對於患有白內障需要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有很高的意識。街訪民眾表示:「家人都有白內障的眼疾問題,在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治療後,認為視野與視線皆變得更好。」過去有些民眾會認為自己只是輕微白內障並不會影響生活,可不可以不管它就好,双眼明眼科張鈞凱醫師指出:「白內障大概九成以上還是因為老化的原因,需注意的是現在高度近視的民眾增加,高度近視會造成白內障的提早七、八年發生。」根據本調查,有將近48.8%的人認為白內障可以使用眼藥水治療,但目前白內障藥水僅能延緩眼疾惡化,奧斯卡眼科張正忠醫師指出:「由於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因此,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根據本調查結果指出,雖然大部分的民眾都知道白內障需進行手術治療,但仍有58.8%的民眾會擔心白內障手術。最多人擔心的原因是「手術失敗」,其次為影響正常生活、害怕選錯人工水晶體。張正忠醫師提到:「現代醫學的進步,創新的測量與手術設備不僅安全,亦能精準地讓民眾選擇到合適的白內障治療方式,因此白內障手術別擔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守護你的眼睛健康。」眼睛霧茫茫只是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亦是需要被重視的老年眼疾問題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不清,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隨著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這些因子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造成黃斑部退化,這種現象就稱為黃斑部病變,會造成患者直線看起來像出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了黑暗/模糊區域或盲點。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有66.2%的民眾悉知黃斑部病變亦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而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為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及眼內藥物注射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田彭太醫師呼籲:「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以預防視網膜疾病,若是糖尿病患者也應做好血糖控制,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5.2%的民眾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亦是常見的眼睛老化疾病之一,更是目前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據統計,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幾乎所有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有6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罹病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25%因此失明。[3] 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之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藥物注射、雷射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的方式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Eye眼疾刻不容緩,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健康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今年在愛爾康藥廠的策辦之下舉辦了《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活動及記者會,透過街訪形式貼近民眾生活,致力於提升國人對於眼疾健康的認知,不僅僅是長者,眼疾健康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議題,攜手打造一個健康的視界。在世界視覺日的這天,我們呼籲每一位民眾都要積極關注自己的眼睛健康,並鼓勵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響應世界視覺日。眼睛健康刻不容緩,一起「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的保健與治療。參考資料:〔1〕中華民國內政部_113年第24週內政統計通報〔2〕Bullimore MA, Ritchey ER, Shah S, Leveziel N, Bourne RRA, Flitcroft DI.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Myopia Control. Ophthalmology. 2021 Nov;128(11):1561-1579.〔3〕新竹馬偕醫院 衛教資訊_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2024-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什麼可以助排便?當令蔬果膳食纖維十大排行,第一名建議連籽一起吃!
現代人外食普遍,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膳食纖維攝取太少,導致排便不順暢,甚至便秘情況嚴重。國健署推薦當令蔬果膳食纖維含量排名第一名,百香果連籽一起吃,膳食纖維最豐富。什麼蔬果膳食纖維最多?國民健康署指出,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約為25-35克。而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調查,國人膳食纖維普遍攝取不足,膳食纖維不足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問題!常出國的人大概就知道,出國在外,想吃點蔬菜水果有時不是那麼容易,台灣蔬果產量算是非常豐富多元,很多蔬果是一年四季都有,有的則是有特殊產季。國健署《食在好健康》粉絲團整理了近期市面上常見蔬果,膳食纖維含量排名第一名竟是百香果。其實百香果不是只有果汁香甜好喝,它可是從裡到外都營養,想助便的,更要連籽一起吃,百香果裡面的小黑籽富含膳食纖維,是香蕉3倍多,也是泰國芭樂的2倍。蔬果膳食纖維含量十大排名(以下以每100克可食量食材為單位)1.百香果:5.3克2.土芭樂:5克3.香菇:3.8克4.苦瓜:2.8克5.茄子:2.7克6.豇豆:2.3克7.茭白筍:2.1克8.麻竹筍:2克9.文旦柚:1.4克10.楊桃:1.3克光吃蔬果不夠,更要記得喝夠水有排便困擾的人,不妨從上表挑選你較喜歡吃的,每天輪流吃,吃當令蔬果是最健康的養生方法之一,且當令價格最穩定、又能補足每日膳食纖維量,可謂一舉數得。要特別提醒的是,膳食纖維補充之餘,更要記得攝取足夠水份,尤其對有便秘困擾的人,當纖維質量足夠,但是水份卻不足時,反而會導致腹痛,想排便又排不出來。成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陳思伃曾撰文建議,早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一般而言,排便一天不多於3次、一周不少於3次,都是可接受的排便頻率。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連續三天以上沒有解便、排便量少(呈顆粒狀)、糞便乾結偏硬,即為便祕。【參考資料】.國健署《食在好健康》粉絲團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8 醫療.心臟血管
好膽固醇愈高愈好? 醫:與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無顯著相關
不少人認為好膽固醇越高,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研究顯示,好膽固醇與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沒有顯著相關,過高或過低,反而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機會較高。隨著健康意識抬頭,現代人開始注意到膽固醇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官網,分為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俗稱壞膽固醇、好膽固醇,其中壞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不代表好膽固醇數值越高越好,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近年用較精準的孟德爾隨機化大數據分析顯示,好膽固醇和心血管發生風險降低並沒有顯著相關,只是臨床上壞膽固醇過高時,常伴隨好膽固醇偏低的情況。黃晨祐表示,在部分新藥臨床試驗中也發現,單獨提升好膽固醇,而不影響壞膽固醇或載脂蛋白(ApoB)時,無法降低任何心血管事件風險,且無法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此外,根據一項2024年刊登在美國心臟醫學會的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的高血壓病人,和好膽固醇介在40至80mg/dl間的族群相比,好膽固醇超過80mg/dl、小於40mg/dl的高血壓病人都有較高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機會。當然,黃晨祐強調,糖尿病族群、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多次心肌梗塞或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壞膽固醇的控制必須更嚴格,才能達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黃晨祐提醒,好膽固醇對人體是否真的是「好」的膽固醇,需要進一步研究釐清;高膽固醇病患若想減藥或停藥,建議先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再做決定。
-
2024-10-09 醫療.心臟血管
手臂放置姿勢錯誤可能讓你被誤診高血壓!正確量血壓7重點,一圖看清坐姿
根據2024年10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量血壓時,不同的手臂姿勢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你將手臂放在膝蓋上或在側面無支撐,會讓血壓讀數大幅高估,並可能導致高血壓的誤診,被開出不必要的藥物。手臂放置姿勢影響血壓結果這項研究觀察了133名年齡在18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平均年齡為57歲。約 53% 的參與者是女性;41% 的BMI指數為 30 或更高,他們被歸類為肥胖;36% 的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的最高血壓值為 130毫米汞柱(mmHg)或更高。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手臂以3種方式放置:.靠在腿上.放在堅硬的表面上(如桌子).垂掛在身體的側面研究發現,三種不同姿勢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血壓讀數。與手臂放在桌子上相比,參與者將手臂懸在身體兩側時的收縮壓高出 6.5 個百分點。手臂垂在一側時,舒張壓值高出 4.4 個百分點。而手臂放在膝蓋上時,收縮壓讀數比支撐姿勢高 3.9 個百分點,舒張壓高出 4 個百分點。結論是,不正確的姿勢會導致測量誤差高達7毫米汞柱。把手臂放在桌子的堅硬表面上,才能測量出最準確的讀數。天天量血壓仍失控?量的方法錯誤許多人在健檢過後都被告知有高血壓,必須每天量測血壓監控。但有人天天量,最後血壓仍失控,可能就是量血壓的方法錯誤,沒有發現血壓失控而即時就醫,很有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心臟病、腎臟病等多種慢性病變。血壓不是有量就好,《元氣網》為您整理量血壓必須注意的重點事項。數值多少算是高血壓?台灣於2022年下修診斷標準為:130/80毫米汞柱(mmHg)。歐洲心臟學會(ESC)也在2024年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趨向嚴格,下修至135/85mmHg。一般正常血壓值應小於120/80mmHg。不過當測量的血壓值偏高時,也先不要緊張,因為血壓值會隨身體狀況而不斷變化,一定要多測量幾次並且觀察一段時間。假設只有少數幾次測量結果較高,但大多數測量結果並沒有超過標準時,則未必是高血壓,不過已可能有潛在高血壓的風險;如果大多數測量結果都超過標準值時,則代表有高血壓的問題,應盡速就醫諮詢。若已進入高血壓前期,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天天量測血壓,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臨床上仍以收縮壓為主,如低於130,而舒張壓介於90至80間,則無用藥的急迫性,建議先改善生活型態。高血壓定義.低血壓:收縮壓<90;舒張壓<60.正常血壓:收縮壓<120;舒張壓<80.前期高血壓:收縮壓120-129;舒張壓<80.第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舒張壓80-89.第二期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722」量血壓密碼 做好血壓管理為能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居家按部就班正確量血壓,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量血壓不能只量單臂量血壓最多人犯的錯誤就是只量一隻手的血壓,但事實上,只量單側手臂會有誤差,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曾受訪指出,「量血壓雙臂都量,取高的數字。」剛開始監測血壓的人,雙臂血壓一定有高有低,落差常在10毫米汞柱以內,持續雙臂監測兩至三個月,若都是右手血壓較高,日後就以該臂血壓記錄為主。何時量血壓?在哪量?有的病人在診間量測的血壓數值不正常,但居家監測發現數值正常,發現沒有罹患高血壓,這是「白袍高血壓」現象。因此現在都提倡居家量測。而什麼時候量血壓也非常重要。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洪惠風指出,有人血壓早上高,有人中午高,有人下午高,有人晚上高,每個人的規律都不盡相同,但依照治療指引,最重要的時間點,是起床後一小時內跟睡前一小時內。(要是清晨血壓高,除了找原因,有時有些藥物需移到睡前服用。)血壓計要定期校正此外,食藥署也提醒,血壓計長期使用下,可能會有誤差的風險,一定要定期送回經銷商進行校正;也鼓勵大家偶爾到醫院或是其他公眾場所量測血壓,如果血壓值與家中血壓計測得血壓值差距很大,即表示家中的血壓計可能有不準確的問題,也要記得送回經銷商校正。如何正確量血壓?1.量測前30分鐘不運動、不攝取咖啡因2.排除尿意3.靜坐5分鐘後再開始測量4.不隔著衣服測量,綁帶靠近心臟與乳頭水平高度5.坐有靠背的椅子,雙腳著地、不翹腳6.雙臂量測需間隔一分鐘7.建議使用電子血壓計較為精準血壓偏高如何改善?1.採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飲食2.保持適當體重3.養成規律運動習慣4.壓力適當紓解5.睡眠充足6.拒菸酒等行為【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CNN》Certain arm positions commonly used for blood pressure checks may lead to inaccurate results. Here’s the right way to do it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健康6秘訣
代謝症候群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包含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即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那該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參加113年11月3日、113年11月10日「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一起打擊代謝症候群,掌握健康秘訣。6招秘訣跟著做 破解代謝症候群■ 正確量腰圍:早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除去腰部覆蓋衣物,將腰圍尺繞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維持正常呼吸,吐氣後量測腰圍數值。■ 722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每年至少1次722居家量血壓,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一分鐘取平均值),監測血壓數值。■ 均衡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戒菸撥63:4步驟戒菸(選定戒菸日、告知親友、瞭解困難、排除誘因),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服務。■ 定期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解謎闖關拿好禮 拍照打卡加碼送本活動只要闖關成功且填寫問卷,可獲得紀念禮物1份,另外活動期間拍照打卡並上傳至個人社群,按讚數前30名者可獲得新臺幣1,500元等值數位禮券,未入選前30名者還有機會參加抽獎,詳情請關注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研究發現臉部溫度可預知疾病!有糖尿病和脂肪肝者,眼周溫度較高
根據一項新研究發現,臉部不同區域的溫度與老化和慢性疾病有關,包括鼻子、眼睛和臉頰,例如患有高血壓的人臉頰溫度較高;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的人,眼睛周圍的溫度較高。鼻子、眼睛和臉頰的溫度與慢性疾病有關根據刊登於生命與醫學科學期刊《Cell-Metabolism》一項研究發現,臉部不同區域的溫度變化與老化及慢性疾病有關。研究人員指出,人體核心體溫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而鼻子溫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速度比臉部其他部位來得快,這意味著鼻子溫暖的人的體溫年齡更小。但眼睛周圍的溫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研究人員收集了2800名年齡從21歲到88歲之間的人的測試數據,發現了幾個臉部溫度與老化和健康有顯著相關的部位,包括鼻子、眼睛和臉頰,這些溫度變化可能無法透過觸摸察覺。其一結果顯示,與健康的參與者相比,患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疾病的參與者,眼睛周圍的溫度往往更高,其體溫老化更快。另一方面,鼻子變冷和臉頰變暖可能表示你的血壓正在上升。患有高血壓的人通常臉頰溫度較高。研究人員認為,溫度升高是由與發炎相關的細胞活動增加所引起的。而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可以預測睡眠障礙和心臟問題。運動有助减少體溫年齡此外,為了了解運動是否會影響溫度與老化,他們要求 23 個人連續兩週每天至少跳繩 800 次,結果這群人的體溫年龄减少了5歲。研究團隊以此開發了一種老化時鐘模型ThermoFace,希望未來能將臉部熱成像技術應用於臨床,在早期疾病診斷和預防方面發揮作用,讓人們得以更健康的衰老和早期發現慢性疾病。3招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為: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代表約有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已有異常。由於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不易察覺自身健康可能已面臨危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日常遵守以下3件事,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包含戒菸、節酒、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及異常追蹤,才能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的發生。1.722量血壓:建議民眾可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2.定期健康檢查:民眾可善用各場域之健康檢查,如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3.健檢紅字,定期追蹤:健康檢查有紅字,要加以重視,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追蹤。【參考資料】.《Heatlh Day》Doctors Could Soon Use Your Facial Temperature to Diagnose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Cell-Metabolism》Thermal facial image analyses reveal quantitative hallmarks of aging and metabolic diseases .衛福部
-
2024-09-2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CKD)的關係
體位屬於正常體重就不用擔心嗎?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屬於正常體位的人若被診斷有代謝性症候群,也有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若是過重及肥胖者會有更高的風險,為了避免只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會有一部份的人被遺漏掉,因此建議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來評估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代謝症侯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共包含了五個危險因子,5個危險因子中只要有3項符合判定標準,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判定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的5點就是診斷代謝症候群的5個因子,如果被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了!怎麼樣才能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來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讓自己可以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第1招 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第2招 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第3招 不吸菸、少喝酒第4招 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參考資料1.Fox CS, Larson MG, Leip EP, Culleton B, Wilson PW, Levy D. Predictors of new-onset kidney disease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Jama 2004; 291(7): 844-50.2.Tsujimoto T, Sairenchi T, Iso H,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age≥ 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IPH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24(6): 444-51.3.Wang Y, Chen X, Song Y, Caballero B, Cheskin LJ.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8; 73(1): 19-33.4.Rhee CM, Ahmadi S-F, Kalantar-Zadeh K. The dual roles of obes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16; 25(3): 208.5.Zhang J, Jiang H, Chen J. Combined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tatus on the risk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7; 8(22): 35619.6.Garofalo C, Borrelli S, Minutolo R, Chiodini P, De Nicola L, Conte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ggests obesity predicts onse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17; 91(5): 1224-35.7.Friedman AN, Chambers M, Kamendulis LM, Temmerman J. Short-term changes after a weigh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11): 1892-8.8.Herrington WG, Smith M, Bankhead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es from a primary care cohort of 1.4 million adults in England. PLoS One 2017; 12(3): e0173515.9.102-105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11.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4 醫療.新陳代謝
吃錯睡錯都有影響 4個不經意的NG習慣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我們都希望避免慢性疾病上身,其中2型糖尿病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事實上,糖尿病跟肥胖程度密切相關。專家表示,實施小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改變,可以預防或延緩體重增加。以下是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的4種生活習慣及改善方法。1.早餐吃錯食物專家指出,無論是含糖麥片、糕點還是能量棒等含糖早餐,可能表明你的飲食熱量高、纖維低。通常吃含糖早餐的人會攝取其他高熱量熱量,這會導致體重增加,這是2型糖尿病的最大風險因素。此外,他們不太可能攝取足夠的纖維,而纖維是一種控制食慾的營養素。 當大量的脂肪不是儲存在皮下,而是儲存在不應該儲存的內臟,例如負責維持健康血糖濃度的肝臟時,將影響血糖正常的代謝機制,從而導致2型糖尿病。專家建議,改吃低糖、高纖維的食物,例如全麥麥片,因為它被腸道吸收的速度較慢,並有時間發出停止食慾訊號,從而幫助攝取更少的卡路里。2.坐著時間太多專家指出,久坐意味著你可能會更頻繁地坐在家裡,因此你不會燃燒卡路里。更重要的是,久坐也為你提供更多進食的機會。此外,有研究發現,那些長時間坐著的人血糖濃度較高,而那些經常坐著、站立或行走的人血糖濃度較低。專家建議,每天嘗試多走五分鐘,相當於500步。然後,將步行時間逐步增加到10分鐘,甚至更長,一方面減少無謂進食機會,另一方面也增加活動量。3.攝取過多鹽不只攝取過多糖有風險,吃太多鹽也是。有研究發現,那些報告「總是」在餐點中添加鹽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從不」或「很少」添加鹽的人高出39%。研究人員認為,添加鹽可能會導致人們吃得更多,從而導致體重增加,而不是鹽本身導致2型糖尿病。 專家建議,減少食物用鹽,這樣也有助於血壓穩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 4.每晚睡眠時間變化超過一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模式不規則的人,即每天睡眠時間相差一小時以上,患糖尿病的風險比睡眠規律的人高。專家認為,睡眠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最有可能與飲食模式有關。如果你晚上睡眠不好,你通常會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吃得過多。此外,如果你睡眠不足,第二天你的精力可能會較低,這意味著你鍛鍊身體的動力會減弱。專家建議,試著養成有利於良好睡眠的習慣。例如睡前至少半小時不要看手機,或避免太晚吃晚餐或睡前吃零食。【資料來源】.Five surprising things that raise you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
2024-09-0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在家量血壓 全民一起來 國健署邀您挑戰722健康新生活
您知道嗎?高血壓性疾病年年在十大死因榜上有名,但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卻發現,20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近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升高時,多數人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健檢或就醫時,病人才發現高血壓已悄悄上身…。為了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量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的第一步,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7天、「2」早晚共2次、「2」每次量2遍,間隔1分鐘取平均。健康成人正常血壓參考值120/80 mmHg,若血壓超過參考值,醫師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若仍未改善或有不適,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三低一高飲食)、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保持適當體重等,搭配居家血壓722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國民健康署刻正舉辦「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輕鬆學舞、傳影音、量血壓!即日起至9月底前,民眾只需要於「722GO健康.在家量血壓」活動網站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獎品多達100項,國民健康署與722宣傳大使安心亞邀您一起來挑戰!。相關訊息請詳見活動連結: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8-31 醫聲.醫聲要聞
桃園市政府與台灣諾和諾德簽MOU,鼓勵兒少甩肉肉、多運動
「我們希望讓兒童、青少年養成運動、營養飲食習慣,當這些變成終身好習慣,就會陪伴一輩子!」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於8月23日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丹柏森(Daniel Bohsen)在參加「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暨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競賽活動宣傳記者會中表示,減肥並不容易,需搭配運動、少吃多動、健康飲食等,期待這次活動讓孩子從小培養運動習慣,以後會是很好的人生禮物。兒童、青少年動起來,養成健康好習慣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訊,在7-12歲、13-15歲及16-18歲的兒童、青少年中,過重與肥胖率分別為26.7%、30.6%與28.9%,代表平均約每3位兒童、青少年就有一人有過重或肥胖情形。王明鉅指出,桃園市非常重視市民、兒少健康,與台灣諾和諾德有共同目標,希望透過本次活動專案的合作,為國家未來棟樑奠定健康基礎。在這次活動中,期盼透過衛教資訊、運動資源的傳播,推動兒童、青少年建立健康體位管理習慣,未來也期望廣納成年人等更多年齡層族群,讓市民一起動起來,減少肥胖風險。降低體重過重、肥胖率,須有全方位支持丹柏森表示,總部設在丹麥的諾和諾德,成立一百多年來,持續關注、深耕糖尿病照護、治療,而肥胖、體重過重與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大關聯,希望能加速在台灣的健康促進與慢性疾病預防行動方案,未來也期待與更多縣市成為合作夥伴,共同為台灣全民健康而努力。台灣諾和諾德醫學研究、法規、品保暨藥物安全部門處長邱仲民指出,觀察整體趨勢可發現,體重過重、肥胖問題背後原因,不僅限於運動、飲食,像基因、遺傳、新陳代謝情況、整體環境或者學生課業壓力等,也都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有全方位策略,加上家庭、社會、政府等產、官、學的支持,各環節要環環相扣,才能真正解決、改善體重過重、肥胖問題。「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計畫,即將啟動!「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計畫開始時間為 113 年 9 月 1 日至 114 年 1 月 20 日,分為健康組、競賽組,主要對象為桃園市國小高年期與國中、高中職學生中,「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同年齡85 百分位的兒童、青少年族群。所有健康組參加者只要通過健康體位知識小測驗、生活型態調整與完成體重前、後測,即享有期中、期末抽獎機會,共計有 500 份抽獎好禮,競賽組各取前 10 名,預計頒出 80 份精美大獎,活動獎項包含百貨公司、超商禮券等。桃園市8家運動中心,一起共襄盛舉此外,這次活動也特別與桃園、中壢、八德、平鎮、蘆竹、觀音國民運動中心、南平運動中心、楊梅體育園區等8家運動中心合作,提供運動課程優惠方案,歡迎桃園市學校、家長鼓勵小朋友、青少年一同參與,讓身體更健康,也更有活力,想了解更多活動訊息,可至「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活動官網(ty-bodyrun.com.tw)查詢。
-
2024-08-23 醫療.骨科.復健
補鈣「單次吃、分次吃」哪個對?醫師給各年齡層女性的4大保骨、防骨鬆秘訣
依據國民健康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率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 骨質疏鬆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但通過適當的補鈣和保養,可以預防和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 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特別留意補鈣的攝取和保養方式,並適量運動以促進骨骼健康,至於如何保養?平時可以看什麼科檢查骨密度?就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Q1.什麼時候該檢查有無骨質疏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或邁入更年期時,就醫時可以順便檢查骨密度;男性則建議55~60歲後,基本健檢外,也可以觀察自身的骨密度狀況,看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至於已經骨折者還是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如此一來才能了解治療後的改善幅度。 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 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Q2.女性骨密度流失快,該如何保骨本?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雖然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但是女性會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因此女性保骨要注意以下時間點: .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會建議好好運動及睡眠,以儲存骨本。 .三十歲:骨質的巔峰,此時更應攝取足夠的鈣、適當曬太陽以及運動。此外,還應該注意鈣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三十~四十歲:較可能會遇見懷孕的狀況。則此時期不只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外,平時的運動也應加入延展性運動。 .五十歲後:鈣會快速流失時期,因此可補充荷爾蒙及各種營養,再加上有意識的曬太陽與運動,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運動建議可以有重量運動,還要加上幫助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Q3.孕婦缺鈣容易抽筋?許多孕媽咪在孕期很容易夜間抽筋,其實是因為鈣為動態性,而且晚上流失比較多,造成缺鈣、腳抽筋的情況。 而且這時期,胎兒需要孕婦大量的鈣質,孕婦若鈣質補充不足,易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引起神經傳導失常,導致抽筋現象。 想要預防腿部抽筋的方法,除了適時適量的伸展,也建議孕婦們平時多攝取高鈣食物。另外,平時還必須要檢視鎂的攝取量。原因是缺鎂會干擾鈣與維他命D的利用,所以鎂的缺乏,通常會在睡夢中因為小腿抽筋而痛醒。Q4.怎麼補鈣?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每日建議鈣攝取量,7-9歲為800 mg、10-12歲為1000 mg、13-18歲為1200 mg、成人則為1000 mg。 許多鈣片劑量通常比較高,但其實骨頭沒辦法吸收到全部,吸收率通常只有25~30%。因此若要吃鈣片補鈣,建議分次補,比單次高劑量的補充好。 另外,也有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腎臟、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對骨質的代謝會有影響。而且,腎臟疾病(如有高血鈣的狀況)就不能單次吃太大量的鈣質,必須分次分量,建議從食物中攝取(屬於溫和型補充),避免血鈣濃度過大變化。因此本身身體若以上問題或疑慮,要補鈣還是建議諮詢醫師為佳。 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
2024-08-23 癌症.卵巢.子宮
沒性生活就不會感染HPV ?她58歲子宮頸抹片竟驗出癌前病變
新竹58歲S小姐,因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但檢查報告卻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指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八成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就會罹癌王彥涵說明,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病毒?醫師說明,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王彥涵強調,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一次。
-
2024-08-17 醫療.心臟血管
喝一口酒要多久才能開車?至少x小時!一喝酒臉紅要當心,易罹3種癌症
一到下班或周末,三五好友總是要小酌一下放鬆心情。不過,酒過三巡,到底要過多久之後才能開車,以免觸法?身體代謝掉酒精的時間是多久?基本上至少要6個小時,不過仍會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而讓代謝速度有所不同。此外,喝酒臉紅,其實也跟酒精代謝功能有關,以下為您說明。酒精代謝時間是多久?喝完酒多久才能開車?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醫師蘇柏文曾於新北市藥師公會指出,酒精至少要六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甚至要更久。而每個人代謝酒精速度不同,當酒精濃度降到一定程度,雖然沒有酒醉 的感覺,看起來也相當清醒,但神經反應上,可能尚未恢復到正常狀態,所以民眾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另外,酒精代謝速度因酒類、個人體質而不同,原則上喝一口酒,至少隔六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美國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喝酒後再喝提神飲料,神經反應速度欠佳,肇事率仍然相當高。因此喝酒的民眾,不要以為休息一下, 或是喝提神飲料,就不會有酒駕問題,如果遇到警方攔檢,酒測值還是可能達到開罰或是移送的標準。喝多少酒就達到酒駕標準?一表看酒精濃度與行為表現喝多少酒就達到酒駕標準?根據法務部全球資訊網資料顯示,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規定,駕駛人「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0.03以上。」 者,不得駕車;另外,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0.05以上」亦明確規定構成犯罪的標準。酒精濃度與肇事率的關係根據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發行之衛教刊物,其中中央警察大學蔡中志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不同的酒精濃度影響駕駛的行為、肇事率也不同,詳如下表:呼氣酒精濃度0.2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05%.駕駛行為表現:複雜技巧障礙駕駛技能變壞.肇事率:2倍呼氣酒精濃度0.40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08%.駕駛行為表現:多話感覺障礙.肇事率:6倍呼氣酒精濃度0.5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1%.駕駛行為表現:平衡感與判斷力障礙度提高.肇事率:10倍呼氣酒精濃度0.7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5%.駕駛行為表現:明顯酒醉步履蹣跚.肇事率:25倍呼氣酒精濃度0.8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7%.駕駛行為表現:噁心步履蹣跚.肇事率:50倍呼氣酒精濃度1.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3%.駕駛行為表現:呆滯木僵可能昏迷.肇事率:迷醉酒精代謝的過程是什麼? 乙醛難代謝引發6大病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酒精在肝臟代謝需要透過以下兩個步驟:1.首先酒精經過乙醇去氫酶(以下簡稱ADH)代謝成有毒的乙醛。2.再由乙醛去氫酶(以下簡稱ALDH2)代謝成無毒的乙酸。當身體缺乏ALDH2,會導致清除「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不可不慎!乙醛還容易引發以下六大病症:.頭痛.心悸.嘔吐.宿醉.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提高喝酒會臉紅是因為「身體缺ALDH2」!更易罹3大癌症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會臉紅的原因,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喝酒臉紅的人,代表身體中缺乏ALDH2,無法清除酒精代謝後的毒性乙醛,而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心臟病,而台灣高達近一半的人有ALDH2缺陷,通通必須加強警戒!喝多少酒會中毒?酒精中毒症狀有哪些?飲酒有害健康,一旦短時間內大量飲酒,可能會引發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什麼?高雄市政府衛教資訊指出,酒精中毒定義為「血中酒精濃度達100-200mg%」即稱為酒精中毒。酒精中毒症狀有哪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說明,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大致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所謂的急性酒精中毒,指的即是短時間內飲酒過量立即產生的效應。初期症狀包括:.異常欣快.雙頰發紅.心跳加速.步態不穩.情緒搖擺不定.說話含糊不清.自我克制能力喪失等隨著血中濃度升高,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症狀如:.神經反射降低.呼吸抑制.血壓下降而導致昏迷至於會造成酒精中毒的血中濃度則因人而異,通常少喝酒的人耐受性較低,比較容易在低濃度時就出現中毒症狀。資料來源:新北市藥師公會、法務部全球資訊網、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交通部、高雄市政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盧勝男:台灣消除C肝做法,連韓國都羨慕、學習
台灣消除C肝做法、成績,連韓國也深感興趣、很羨慕,特別將政府作法翻成韓文,做為學習參考。⾼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表示,台灣消除C桿的做法深獲國際肯定,像韓國將2018年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所出版的「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2018-2025」一書翻成韓文,作為消除C肝病毒參考,代表這些政策、做法的確對消除C肝是有正面效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按部就班,朝計畫性目標前進「BC肝消除,是指讓B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曾擔任國家根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消除C肝所訂立的認證標準,包括「計畫性目標」與「影響性目標」。其中,計畫性目標是指「大家認真做,從預防、篩檢到治療,看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是計畫性目標」,在計畫性目標中,血液有C肝病毒的族群當中,需要有90%以上受診斷,且確診病患中有超過80%都接受治療,才符合認證標準,而根據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國內確診身上帶有C肝病毒的病患中,接受治療比率都有超過90%。談到如何把C肝病患找出來,並協助病患接受治療,盧勝男解釋,目前主要是以取代性指標計算哪些地方、族群有較多病患,因此只要篩檢8%的人口,就可以找出約25%的C肝病患,不需要篩檢90%的人口,就可以找到90%以上的病患。繪製C肝地圖,更能掌握精準數據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根據多項「高盛行率地區界定指標」繪製「臺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之後在「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2022 C型肝炎專家會議」中公布「1946-1980年出生世代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地圖」。在2023年,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等合作建立線上數位生態系統「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讓所有數據更加精準、明確、透明。盧勝男表示,從2000年9月開始做C肝篩檢,以1941年到1980年出生人口來看,也就是45歲到84歲族群,已篩檢58.2%人口,近六百萬人,其中C肝抗體陽性率在調整年齡後為2.86%,這群人雖然有C肝抗體,但不見得就是血液帶有C肝病毒, 因此進一步診斷可發現,若年輕人有C肝抗體,血液帶C肝病毒比率約50%,年長族群大約40%,代表近一半的人需接受治療,估算出來約為14萬7千人,其中接受治療比率達92.8%。協助特殊族群篩檢、治療,需多方努力上述為一般人口數據,若是透析病患、HIV族群、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矯正機關收容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腎臟病病患等C肝高危險族群,經許多單位自發性篩檢協助,接受治療比率都有達90%以上,不過像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丁基原啡因治療的族群,篩檢率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至於WHO所訂立的影響性目標,則是指「當大家認真做,會產生甚麼樣的結果,這是指C肝的發生率、死亡率」。盧勝男表示,由於這目標是B肝、C肝一起計算,若要有精確數據就會有一定難度。在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消除C肝訂立新版「絕對性指標」,也就是C肝發生率要小於10萬分之5,若是靜脈毒癮族群,C肝發生率則要小於2%,而要讓C肝相關死亡率下降,難度可能最高,若B、C肝一起計算,死亡率須不超過10萬分之6,台灣目前的B、C肝死亡率為10萬分之20以上,兩者有段差距,其中C肝死亡率更要控制在10萬分之2以下,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一起努力。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下降,繼續朝目標努力對於C肝相關肝癌的發生率趨勢,盧勝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若以2015年為比較標準,在2021年,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8.24,下降33.5%,預計2025年,會下降到10萬分之6,到了2030年,可能降到10萬分之2.65,不過發生率不代表死亡率,台灣肝癌死亡率超過70%,而肝硬化死亡率部份,近期將補齊數據。盧勝男直言,若要通過2025消除C肝認證,還需要準備許多的資料,才可能壓線、達標,這部分需要各單位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攜手朝「2025 年消除C肝、超越世衛」目標前進。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余明隆:台灣C肝治療率高達九成五 美國擬借鏡台灣經驗
台灣在C肝消除的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動C肝根除預算排進眾議院。「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在2023年推出,顯示由過去的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推估平台,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和資訊,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由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的「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計畫主持人余明隆指出,目前網站以45至79歲的人口為基底,根據2016年的操作型定義,提供詳細的篩檢率數據,針對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HIV及美沙冬藥物成癮者等,進行相關消除進度,未來更計畫加入糖尿病患者及受刑人數據,並分享各地消除C肝的實務與策略,精準顯示出台灣在C型肝炎篩檢、診斷和治療上的成就。透過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的數位生態系統,顯示台灣在C肝防治的重大進展,余明隆提到,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其中新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五成,RNA檢驗率七成,治療率九成五;台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六成三,RNA檢驗率達八成五,顯示出不同縣市在消除C肝上的進展,尤其網站從去年12月19日成立至今,已有12,000人次造訪網站,顯現大眾對C肝消除的關心。余明隆表示,未來透過C型肝炎消除地圖,不僅能提供最精確的C肝消除數據,還能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
2024-07-24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走路不足以稱為運動?專家教你如何讓步行變成運動一部分
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走路算是運動的一部分嗎?走路有什麼好處?當你走路時,你的大肌肉群努力移動全身的重量,你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肉、小腿,甚至腹部、二頭肌和肩膀,都利用氧氣來收縮。如果從生理角度來看,這肯定對健康有益。專家指出,走路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隨著身體器官的供氧量得到改善,心臟病、中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風險都降低了。 例如2021年的研究顯示,與每天步行少於7000步的人相比,每天至少走7000步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要低50%至70%。另外,2023年的薈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每天只需進行11分鐘的快走這類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就足以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專家補充,走路是應對久坐生活方式風險的最簡單方法。一整天多走路,即便不是中等強度的步行也至關重要,因為久坐會增加患有許多慢性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光走路運動足夠嗎? 根據世界位衛生組織WHO對體力活動的建議,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再加上每週兩次以上的肌肉強化活動。若按照WHO的標準,經過調整的走路是可以達成第一項目標。專家指出,如果你習慣休閒散步的方式,那麼可以透過加快步伐,在斜坡上行走,在不同的地形上行走,或是增加重量等方式,增加運動強度以達到中等範圍。然而,走路並無法滿足肌力訓練的要求,因為走路僅有低強度的負重運動,但並未真正鍛鍊到其他肌肉群。事實上,肌力訓練還具有許多額外的健康益處,例如降低受傷風險以及提高活動能力和靈活性。如何讓走路成為運動一環?為了讓走路成為「中等強度」的鍛煉,你需要比隨興散步時更有意識地移動,例如以時速6公里的速率快走便屬於中等強度的活動。若你無法判斷是否處於中等強度範圍,最佳方法是走路時進行談話測試。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中等強度即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 此外,你還需要考慮自己的身體形式。專家建議,走路時專注於保持挺直和讓腹部參與其中,並且收緊臀部,同時讓手臂自然擺動,而不是過度擺動。特別是當增加強度時,向前傾可能導致背部疼痛。整體而言,將走路作為運動可能只需要稍微改變方式即可。【資料來源】.Why Walking Isn’t Enough When It Comes to Exercise
-
2024-07-20 性愛.性福教戰
月經來做愛可無套內射?會懷孕嗎?專家揭「碧血槍」真相,1情況增加中獎機率
武俠大師古龍的小說作品《碧血洗銀槍》,是許多讀者相當喜歡的作品!而「碧血洗銀槍」對老司機而言,又有另一種寓意...意旨女性月經來時行房。而多數人有「月經來無套做愛,內射也不會懷孕」的迷思,真的可以在這時候物理避孕嗎?「最美性學博士」許藍方告訴你真相!在月經期間做愛不戴套,不會懷孕嗎?多數人認為,在女性月經期間做愛可以不用戴套內射,不會懷孕?真的是如此嗎?許藍方用兩個角度來說明。.角度一:避孕就避孕的角度來說,女生月經期間愛愛的懷孕機率,比沒有月經的時候小,但還是有可能導致懷孕。但人類是複雜的個體,並無法用一個問題就能以單一個答案來解決。所以許藍方提醒男性千萬不要犯傻,不要以為「月經來時懷孕機率小,就可以不用戴套」盡情內射。.角度二:安全性行為從安全性行為的角度來說,包含兩個要點,一個是避孕,另一個是預防性傳染疾病。許藍方提醒,就預防性傳染疾病而言,不管女性有沒有月經都一定要戴套,原因是在月經來期間,女性的免疫力較低、較容易被感染,所以這個時候的男性,反而更應該要戴套,保護女生不被感染。月經的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另外,也有多數人有迷思,覺得月經的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認為第一天的血量較高,懷孕機率較低,之後的第二三四五六七天,血量慢慢變少時,懷孕機率慢慢提高,真的是如此嗎?對此,許藍方認同此說法,經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但只適用於規則月經的女生。在月經來的三、四天開始,就算是女性的「危險期」,若她的月經沒週期沒有很規則的話,就無法透過血多或血少來判斷排卵期。你無法透過血量來推算懷孕機率高或低,許藍方表示,如果是在一個經期規律的女生身上,經期偏後面的天數,懷孕機率是慢慢在增加的,因為時間再往後,就又要開始進入排卵期了。所以不管女生有沒有月經來,在女生願意同意的情況之下,許藍方建議,即使在月經來時做愛,還是要戴套,不想要生病就戴保險套!最後,許藍方提醒,很多人會認為月經來不戴套可以盡情內射,反正不會懷孕!即使機率再低,還是有可能有機會懷孕,再加上此時的心理狀態處於最放鬆時刻,很多女生在這時候就不小心排卵了,就恭喜中獎!月經來時女生還是有可能排卵!不代表此時會暫停排卵;月經來是子宮內膜剝落,不影響卵要不要跑出來...,所以許藍方建議大家,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戴保險套。而此時你與伴侶正在準備懷孕,在月經來的時候反而更要戴保險套,這麼做的原因是預防女生感染!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伴侶們別再「碧血洗銀槍」了,可能造成女性子宮發炎,會使經血逆流入腹腔,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增加!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30公分女生更容易高潮?專家解惑:小弟弟至少須達「X公分」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容易跌倒、爬樓梯費力?3招檢測肌力是否不足:無法重訓也可這樣增肌
趁著兒孫放暑假,全家出遊,歡樂時光卻因腳力不繼,只能待在飯店等大家回來;有時熟齡相約出遊,卻因自己膝蓋痛走不動而成為團員負擔。小腿肌能發揮幫浦作用,輔助血液回流,腳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腳力好有三大關鍵:肌力好、骨質好、關節順暢。及早開始鍛鍊腳力,人生下半場也才能無懼走出去。雙腿行走的穩定度與肌力息息相關,桃園市中壢天晟醫院復健科醫師許嘉佑表示,維持下肢穩定的主要肌肉包括:1.臀肌是下肢最大的肌肉群,負責髖關節的伸展、外展、外旋和內旋。強壯的臀肌群可以幫助穩定髖關節,減少受傷風險。2.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的肌肉群,負責膝關節的伸展,可以幫助穩定膝關節,減少髕骨疼痛的發生。3.膕繩肌幫助穩定膝關節,減少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風險。4.小腿肌負責踝關節的伸展、屈曲和內翻外翻,可以幫助穩定踝關節,減少扭傷的發生。5.核心肌群幫助改善下肢的穩定性,提高運動表現。快速坐站、行走,可自我檢測肌肉強度。用什麼簡單方式,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已有肌力不足警訊?許嘉佑說,國民健康署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方式:1.使用握力器測量雙手握力,握力小於30公斤(男性)或16公斤(女性),可能有肌力不足的警訊。2.起立坐下測試連續起立、坐下5次,時間若超過12秒,代表肌肉功能不足。3.步行測試6公尺行走速度,標準為每秒1公尺。如果時間內無法完成,可能有肌力不足的警訊。另外,有以下情形也是肌力不足的警訊:容易跌倒(肌力不足會使身體平衡感下降)、提重物困難、走路或爬樓梯費力。自我檢測時發現有任何疑慮,建議應諮詢醫師或專業運動指導人員,進一步評估。不能只吃蛋白質,其他類食物也要均衡攝取。營養師李昌儒表示,銀髪族要維持好肌力,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肌肉的生長或維持,需要充足的熱量以及多種營養素的幫助,還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能讓肌肉健康又強壯。優質的蛋白質是構成肌肉最基本的材料,可以從黃豆製品、海鮮類、蛋類、肉類、乳製品補充;碳水化合物則是肌肉重要能量來源,可以攝取未精製的優質澱粉,像全穀雜糧、麵食、根莖類等;其他像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鈣質等,也都有研究指出有益肌肉。最重要的還是均衡的飲食,攝取多樣化、天然、原形的6大類食物,才能讓身體獲得各種好的營養成分。運動後吃對營養補充,修補肌肉效果更好。但對於許多銀髪長輩來說,最常見的困擾是「我也知道蛋白質重要,但是我的牙齒咬不動啊!」建議選擇較軟質的食材,例如比較軟的魚肉、蛋類、黃豆製品;也可以用烹調方式調整食物質地,使用細絞肉、肉泥讓長輩能輕鬆咀嚼,吃出好肌力。為了讓肌肉生長更有效率,李昌儒表示,可以把握運動後的營養補充「黃金30分鐘」,通常30分鐘至2小時內,是滋養修復肌肉的時間,這時候攝取的營養很容易進入肌肉細胞中利用。運動後可以補充優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例如無糖豆漿加小地瓜、水煮蛋加小顆水果、牛乳加雜糧麵包等簡單方便的組合。重量訓練最能增肌,有氧運動幫助少,但仍有部分效果。除了補充足夠營養,還要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增肌。許嘉佑指出,深蹲是複合式運動,可以鍛鍊腿部的大部分肌肉群,包括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和小腿肌。另外,弓箭步可以鍛鍊到腿部的單側肌肉力量,並有助於改善平衡感和協調性;硬舉可以鍛鍊腿部、臀部和背部的多個肌肉群;腿部推舉是一種孤立式運動(針對單一關節和肌群的動作),可以針對性地鍛鍊股四頭肌。做這些運動時姿勢要正確,循序漸進地加量,注意休息。至於健走等有氧運動,是否對肌肉形成完全沒幫助?許嘉佑表示雖有幫助,但效果有限,健走是有氧運動,可促進心肺功能、增強體力、燃燒脂肪,雖然能訓練腿部肌肉群,然而對肌肉增長的刺激有限。原因是健走的強度通常較低,除非加快行走速度以增加運動強度,或者拉長健走時間以訓練肌耐力。Q:無法做重訓的老人,怎麼運動增肌?體重、彈力帶、水瓶 都可用來做阻力訓練許嘉佑說,老年人無法重量訓練的原因很多,包括關節炎、骨質疏鬆、肌肉力量不足等。即使無法進行傳統的重量訓練,老人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增肌,例如阻力訓練,利用自身體重、彈力帶、水瓶等物品作為阻力進行的鍛鍊。常見的阻力訓練動作包括深蹲、弓步、抬腿、划船等;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刺激肌肉生長,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受傷。其他像有氧、平衡訓練都可試著做。無法重量訓練的長者可以從輕度運動量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1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開跑 邀您一起賺健康拿好禮
依據國民健康署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至64歲民眾,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判定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標準,包含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加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即有代謝症候群,未來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6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唯有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擁抱健康人生。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1年7月起,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為提升收案民眾的健康識能,鼓勵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與從事健康行為,國民健康署同步辦理「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針對有改善者,提供抽獎活動,同時透過分享如何身體力行健康生活習慣及戰勝代謝症候群的故事,以激勵更多人加入健康生活的行列。醫病共同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 遠離代謝症候群改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吸菸、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過量飲酒,可有效預防或延緩三高慢性病發生,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透過基層診所收案管理罹患代謝症候群或糖尿病前期的民眾,由醫療團隊評估其個人化慢性病風險因子及提供專業指導,與民眾共同研議可行做法及訂定達成目標,提高民眾參與及改善疾病成功率。至今已有近100%接受至少1項不健康生活習慣改善指導,追蹤管理至少3次(含)上者,超過7成改善至少1項異常指標,近2成改善已非代謝症候群(即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小於3項)。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所 幫助您重拾健康生活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診所可評估民眾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不健康生活習慣,提供飲食、運動、戒菸、體重控制等指導。現今的生活步調緊湊,忙碌於工作及家庭的吳小姐,偶然發現自己爬樓梯會喘,又加上本身具高血脂家族史,擔心之餘,主動做了健康檢查、發現報告有好多紅字,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與腰圍已超標,經由診所醫師建議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經過評估後,發現吳小姐的問題是常久坐又不愛運動、喜歡吃高油、高熱量的食物,針對這些問題,先教會她如何看食品的營養標示、選擇低油脂、低熱量的食物等飲食原則,醫病共同訂下少吃肥肉、每天快走、飯後散步等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積極落實與改變,在家能站就不坐,三餐均衡飲食,經定期追蹤,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都已改善,已經不再是代謝症候群,吳小姐表示還是會持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再次找上門。鼓勵報名參加「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 就有機會拿大獎戰勝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就是健康的生活習慣,為鼓勵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的民眾積極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即日起辦理「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只要是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的民眾,於今(113)年9月底前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0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的民眾,即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戰勝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更有機會獲得大獎(AI手機),歡迎民眾至「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網站進一步瞭解活動詳細訊息,一起戰勝代謝症候群,就從加入計畫的您開始。
-
2024-07-08 失智.大腦健康
年過40歲後別再粗茶淡飯 當心肌肉流失導致失智症風險大增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想要健康老化,一定要保有行動力,每天利用簡單的訓練,增強肌肉力量與質量,讓走路更穩不容易跌倒。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孟釗表示,過了40歲,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如果忽視缺少肌肉造成的身體無力,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肌肉少 心臟病、骨鬆上門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至10%,粗估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不過,超過一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流失肌肉,誤以為是自然老化的現象。蔡孟釗說,年齡愈大、肌肉流失速度愈快,一旦罹患肌少症,跌倒機會就會增加,進而容易失能、臥床,甚至失智症找上門。蔡孟釗強調,肌少症於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許多國內外研究發現,肌少症與失智症相關。老年人的早期神經退化會從「肌力表現」開始,包括無法正常咀嚼或吞嚥、行動協調能力衰退、語言表達不流暢等,這些都是失智症的警訊症狀。連帶的,肌肉量不足時,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均衡營養、肌力訓練都要有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增加跌倒機率,還有各種慢性病的危害。蔡孟釗提到,長輩如果行動有困難,容易憂鬱、斷絕社交,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以憂鬱情緒為例,當因肌肉活動量低,腦部受到的刺激就會減少,傳導快樂、幸福感的血清素也會降低,充滿負能量的感覺。肌少症可以及早預防,均衡營養、肌力訓練缺一不可。蔡孟釗建議,多攝取「好的營養」,每天均衡攝取五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摒除老人家就該「粗茶淡飯」的飲食控制觀念,如果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流失問題會更嚴重。運動方面,長者從事的運動大多是散步、健走,建議可進行肌力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平衡訓練。尤其,阻力訓練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可依個人體能輔以壺鈴、啞鈴或彈力帶等器材,刺激肌肉生長。肌少症5特徵1.走路緩慢:在平地行走時,也很緩慢無力。2.手部握力下降:提不動水壺倒水、打不開罐頭、擰不乾毛巾。3.無法上下樓梯:爬樓梯出現困難,腳步跨不開也抬不起來。4.反覆跌倒:近1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2次。5.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但6個月內體重下降5%。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1 醫療.眼部
紫外線曬眼恐致白內障 醫揭8大警訊、2招護眼
日頭赤炎炎,除了防中暑,也要注意眼睛健康。醫師提醒,紫外線長時間曬入眼球,可能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導致白內障提早報到,可配戴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是眼睛內水晶體老化造成的疾病,若原先澄清的水晶體變得混濁泛黃,使得外界光線無法進入,就會造成視力障礙。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數據,白內障在長者慢性疾病的盛行率排名僅次於高血壓,且隨著3C產品使用時間上升,30、40歲青壯年族群罹患白內障比例也逐漸升高,其中6大高風險群更須注意,包含高齡、高度近視、糖尿病患,及長期於戶外工作、眼睛發炎或受傷者。台灣夏季日照時長大約為13小時,長時間紫外線曬入眼球,就可能造成水晶體因紫外線的累積傷害提早老化。開業眼科醫師陳矜芸透過新聞稿提醒,刺眼的太陽光、長時間使用3C,都可能導致白內障提早報到。2招護眼夏日保護眼睛,陳矜芸提醒,可以透過食補或營養補充品來預防白內障,可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或是玉米等,這類含有葉黃素、蝦黃素、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成分的食物或保健食品;夏季外出可以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傷害。陳矜芸提醒,白內障8大警訊,出現症狀都應即早治療。一旦診斷出白內障,務必每半年定期到眼科回診追蹤檢查,以避免拖延、併發青光眼與導致失明風險。白內障8大警訊出現對色彩敏銳度降低近視度數飆升夜晚出現眩光光暈看東西出現複視白日畏光老花突然消失經常跌倒時常感覺度數不夠需換鏡片若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視力品質還有生活作息,陳矜芸說明,則可以考慮開刀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會對光線較為敏感,建議於白日配戴墨鏡,也要盡量避免搬重物,約2週時間便可恢復日常。【疾病百科】白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