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嗜睡
共找到
373
筆 文章
-
-
2021-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9/防疫任務結束 彷彿一個月老了10歲
結束徵召回到家,親友見到我全都嚇了一跳:「怎麼白髮這麽多?」護理師變瘦髮蒼白,身心耗損全寫在外貌。九月初回篩檢站探望還在服務的護理師J,見面時幾乎認不出來,兩個月不見,她的白髮變多且更消瘦,一下老了好幾歲,看了好心疼。她無奈地說,這陣子天氣熱,原本工作2小時、休息2小時,可是每天都有人撐不下去中暑,後來改成工作1小時、休息1小時,但脫下防護裝備就要花掉半小時,休息時間根本不夠,最後她決定硬撐2小時,再好好休息。我很能理解這種感覺,工作時不覺得累,一旦停下休息,才發現真是累癱了。回想7月底結束徵召回家的我,白髮叢生、皮膚乾燥、面露疲態,走路沒多久就氣喘吁吁,完全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寫照:「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幸好我的小孩還認得出我!)時間10倍速快轉,一個月老了10歲,想不到支援防疫工作,對身心耗損不小。怕冷、腳軟、喘、忘東忘西,各種疲累後遺症。像是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坐下來,熱氣就會從腳底直竄上腦門,彷彿有個火靈魂隨時要從身體逃出來;有時又像走動的活蒸籠,隨時打開就能端出熱騰騰的小籠湯包,每一次脫下防護衣,頭髮、內衣、工作服全濕透,彷彿剛從泳池爬起,有些人的衣服甚至可以直接甩出水。悶熱、缺氧、大量爆汗、喘、異常疲累、呼吸短促,記憶力變差,常常下一秒就忘了之前做的事;太陽熱辣的初夏6月底,我脫下防護衣回到有冷氣的休息室,覺得冷得不得了,有次喝完仙草冰走回工作區,竟然冷到全身發抖:或者下班後走到超市買東西,走樓梯才發現腳軟無力、差點摔倒。因為怕感染家人,徵召期間我暫時住在旅館,每次結束工作,腦中一片空白,累到像攤爛泥,電視都不用打開就睡著了。偶然跟閨蜜L說起我的體力耗損,她怕我一個人住出事情,天天傳訊息問候:「不必回,知道妳已讀就安心了。」中醫師朋友覺得我爆汗怕冷,可能是太累了,透過視訊看診開中藥,讓我可以維持足夠體力撐到徵召結束。穿著防護裝備長期缺氧、悶熱,恐影響身心健康。我好奇問其他的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會不會覺得特別累?大部分回答是:「不會啊!習慣了。」有一位單眼皮、30多歲的小兒科醫師坦承,這陣子身體確實感覺很疲憊,他認為長期處在缺氧、悶熱環境下,體溫過高,身體需要調節適應,最好每小時休息一下。疫情期間穿戴個人防護裝備,是否會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最近也成為新的研究方向。譬如《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有篇針對英國華威醫院(Warwick Hospital)72位防疫醫護人員的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他們最常出現疲憊、頭痛、皮膚變化、呼吸困難及視力問題,另外像溝通困難、嗜睡,以及動作及使用手術器械困難等,也讓他們覺得很困擾。研究並建議,需要採取主動措施譬如減少工作時間、改善環境,盡量降低醫護人員長期穿戴防護裝備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收穫:不運動的懶骨頭,竟養成日日運動的好習慣。最後,我聽從了義勇軍朋友建議:去運動。朋友之前在開刀房工作,也有類似呼吸短促狀況,最後她每天上健身房、快走,利用運動改善肺活量及呼吸狀況。我選擇了打開手機APP跟著做運動,一天一天慢慢把心肺功能、肌力練起來,現在體力恢復了,走路也不會喘,而且還不小心愛上了運動流汗的暢快感(是想念支援前線的爆汗吧?),自動自發把運動加入每日生活中:能夠大口呼吸真好!徵召支援雖然疲累,卻為我帶來了最好的身心健康禮物。(待續)
-
2021-10-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超商三角飯糰讓人想睡?飯糰有含嗜睡成份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日網路瘋傳一則吃了超商三角飯糰會嗜睡,原因來自於其中的添加物胺基乙酸(甘胺酸)的新聞,引起廣大的討論與瘋傳,但是胺基乙酸在食品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調味劑,增添食物甜味用。近日網路瘋傳一則吃了超商三角飯糰會嗜睡,原因來自於其中的添加物胺基乙酸(甘胺酸)的新聞,引起廣大的討論與瘋傳,甚至有不少民眾開始擔心身體健康會因此受到影響。但在被嚇得群起恐慌之前,先搞清楚胺基乙酸是什麼?為什麼要加?台灣的添加物法規又是如何訂定?胺基乙酸為何物?添加它真正的用意為何?胺基乙酸,其實就是胺基酸的一種,也是組成蛋白質結構的成分。因為具有甜味,在食品上會作為調味劑使用,可以賦予食品甜的風味。以台灣的添加物管制邏輯來說,正面表列的物質才能使用,且對於用量以及用途都有明確的規範。胺基乙酸在添加物法規中的角色,就是調味劑,是允許適量使用於食品當中的。而近日瘋傳的吃了超商飯糰會嗜睡的原文報導,來自於日本雜誌《週刊女性》,原文作者在文中提出3大危險食物排行,分別是第一名三角飯糰、三明治,第二名油炸食品,第三名關東煮。其中引起熱議的三角飯糰,直接點出內容所添加的胺基乙酸,會讓人在吃完飯糰後有嗜睡的症狀產生,甚至警告讀者小心因嗜睡而死亡,危言聳聽外,更在讀者之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胺基乙酸吃了就嗜睡?真的是想太多!添加胺基乙酸在食品中是作為調味劑使用,而會有嗜睡一說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這類物質長年以來在保健品裡一直是被作為助眠使用,許多助眠的保養品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光是吃飯糰就可以想睡覺這個說法並不可靠。若是在腦神經藥物專業研究文獻上來看,胺基乙酸與助眠有著絕對的相關性,好比《Neuropsychopharmacology》期刊中在2015年時就提及,胺基乙酸會作為助眠研究的主因來自於其安全穩定性。且根據研究發現胺基乙酸在人體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對這類物質有嗜睡反應,雖然在睡前食用3g的胺基乙酸確實可以對於失眠或是睡不安穩的人有所幫助,但實則上並不會改變個人體質的睡眠結構。保有正確添加物觀念,停止以訛傳訛雖然說胺基乙酸與助眠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研究中所提及的胺基乙酸通常指的是經過萃取,純度高的胺基乙酸。綜合來看,若是吃了飯糰真的會想睡覺,最直接的原因也只能是血糖上升所產生的食物昏迷現象(food coma)。其實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到處都是添加物的身影,外食幾乎完全無法避免,最重要的是查證正確的添加物知識觀念,了解使用用途與法規資訊,保有理智的判斷能力才不會隨時沒事就被嚇個半死。延伸閱讀▶百香果皮成天然紅色色素來源,低成本是最大優勢▶食品巨頭瑪氏終於解鎖天然藍色色素商用技能,未來將廣泛應用於零食食品▶防腐劑也能很天然!美國Conagen從花生、大蒜等蔬果中提取製成天然防腐劑參考資料▶The Sleep-Promoting and Hypothermic Effects of Glycine are Mediated by NMDA Receptors 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9 新聞.食安拉警報
超商飯糰添加物致嗜睡?食藥署:血糖上升較有關
網傳超商飯糰與關東煮因含有食品添加物胺基乙酸,可能引發嗜睡。衛福部食藥署今天說明,胺基乙酸是合法調味劑,與助眠的相關性尚無科學證實,推測與進食後血糖上升較相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日網路上盛傳,吃了超商販售的即食飯糰、炸物和關東煮,會因含有甘胺酸(即胺基乙酸),而引發嗜睡。食藥署說明,胺基乙酸是胺基酸的一種,也是人體蛋白質組成的成分,因具有甜味,食藥署准許可當作食品添加物調味劑使用,可依實際加工需要適量添加。另歐盟、日本、韓國等也允許胺基乙酸做為食品添加物。食藥署說,胺基乙酸做為食品添加物,規格標準應符合規範,衛生主管機關也針對市售食品的食品添加物持續監測。若業者違反規範,可開罰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食藥署指出,雖然有部分研究指出,胺基乙酸與助眠有相關性,但目前尚未有科學論述證實。若吃了添加胺基乙酸的食品,能有立即幫助睡眠的效果,如超商飯糰等,食藥署推測,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與血糖上升比較相關。食藥署也提醒,食品業者要權衡使用食品添加物與增加風味的必要性,也建議民眾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
-
2021-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止痛「穿皮貼片」,能否剪成小片貼在疼痛處?藥師教正確使用
一位李太太來電,想問因先生罹癌身體多處疼痛,能不能將止痛的穿皮貼片剪成小片貼在疼痛的地方?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穿皮貼片是特殊設計劑型不可分割,其有效成分是經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不需要哪裡痛貼哪裡。經常使用於癌症止痛的穿皮貼片,由於其特殊劑型設計,又屬於管制藥品,使用方式和回收規定常令病人與家屬無所適從。因此以下說明如何使用穿皮貼片以及注意事項:穿皮貼片使用前準備首先在軀幹或上手臂找一塊無刺激及放射線照射的平整皮膚表面。使用貼片前,先將貼片部位的毛髮剪除(最好是無毛髮生長的區域,勿用刮的方式剃除),並以清水潔淨貼用部位的皮膚,且讓皮膚完全乾燥,但請勿使用肥皂、油、乳液或任何其它會刺激皮膚或改變膚質的物質來清潔或塗抹於皮膚上。使用穿皮貼片使用前須檢查貼片的完整性,從密封包裝內取出貼片後,將保護層(離型紙)自貼片移除(小心不要碰到黏著面),把貼片貼上皮膚,並用手掌用力緊壓30秒,確保整片貼片完全與皮膚接觸,尤其要注意角落部位應緊密黏貼,而貼上貼片或撕下貼片後都只能用清水洗手。穿皮貼片使用注意事項穿皮貼片有專屬使用紀錄表,需正確填寫使用日期時間數量及操作人員簽名,貼上及撕下時都要填寫。穿皮貼片可連續貼足72小時再更新,移除貼片後,新的貼片須貼在與前一片不同的位置。同一部位的皮膚必須相隔數日才可再貼上一片新的貼片。穿皮貼片不會受淋浴或游泳影響,但不可暴露於直接外部熱源(例如蒸氣浴、熱水澡、電暖器,電熱毯)。且貼片不能分割、切開或以任何方式破壞。需儲存於陰涼處25℃以下且置於兒童無法觸及處。穿皮貼片副作用若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便秘、多汗、虛弱等情況,請告知醫護人員做協助處理。但若發生心跳不規則、低血壓、呼吸緩慢或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時,請立刻將穿皮貼片撕下,並以清水沖洗貼處、擦乾後,立刻通知醫師或送醫。用藥期間請避免開車、操作機械及飲酒。穿皮貼片回收之注意事項使用過的穿皮貼片應對黏後放入原包裝並放在原藥袋內,回診時請處方醫師在使用紀錄表蓋章,再將蓋完章的使用紀錄表及廢片一同繳回藥局銷毀。如未帶廢片,需請醫師協助開立「未帶吩坦尼Fentanyl貼片廢片證明單」。如有未使用之貼片應退還給藥局。(如圖一)參考資料藥品仿單:楊森多瑞喜穿皮貼片劑,吩坦尼穿皮貼片劑,全克痛穿皮貼片劑。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11點就寢最好!提早1小時睡覺 重度憂鬱風險大減
● 晚睡、作息紊亂的人,易憂鬱症上身● 睡眠不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 不熬夜、11點前就寢,有益身心健康許多民眾居家防疫期間,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微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失眠易怒 憂鬱症危險因子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的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困擾,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設備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可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晚睡族設鬧鐘 提醒該睡了晚睡族群如何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輕鬆的音樂放鬆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常早醒當心是罹患憂鬱症徵兆 專家教4個習慣助好眠
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段期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居家防疫措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模式,也影響了生活習慣和作息,許多人甚至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習慣。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生活後,仍因一時半刻無法調整而感到壓力大、甚至影響情緒?每天只要提早1小時上床 憂鬱症風險就能明顯降低根據2021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改變睡眠時型,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而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結果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1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1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如果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憂鬱與睡眠密不可分 「早醒」也是憂鬱症的評估指標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3C藍光產品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早睡4大良方劉嘉逸表示,每個人內在生理週期與外在日夜週期本來是有對應的,大腦內會分泌1種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當太陽下山,眼睛感受不到陽光時,褪黑激素會逐漸升高,在半夜2至3點時達到最高點,隨著早上天亮降低,直到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讓人產生睡意。但在燈照的發明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會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並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如果已經晚睡一段時間,想將就寢時間提早,可以有以下4個方法來改善:1.設鬧鐘,預計就寢時間的半小時或15分鐘前提醒「該睡了」,讓心裡被預告。 2.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或雜誌看。 3.倒杯水放在床邊桌上,不想睡也沒關係,繼續閉著眼睛躺在床上。 4.預定睡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1盞小夜燈。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可允許自己有3天至1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及調整。盡量讓白天保持明亮、夜晚則維持黑暗,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晚上則把電子設備調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太多、睡太少都有損認知功能! 研究揭「正常睡眠時間」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永和男子打完莫德納後心臟衰竭不治 新北增3例死亡
新北市今天通報3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永和區1名74歲男子上月28日打完第2劑莫德納出現疲倦感,2天後突昏倒送醫不治,醫師則初步診斷為急性心臟衰竭。衛生局指出,永和該名死者生前曾患高血壓與心臟疾病,7月13日打首劑莫德納,上月28日打完第2劑後出現疲症狀,同月30日晚上在家中昏倒,送醫後死亡,經醫師初步診斷為急性心臟衰竭。除永和男子之外,板橋與三重也各通報1例58與74歲男子打完AZ疫苗後死亡,有慢性病史的板橋男子7月21日打完AZ後,同月24日脊椎痠痛、發冷與發燒,8月3日症狀加劇變成脊椎發炎,送醫後在8月5日死亡;三重男子則是有高血壓與糖尿病,6月17日打完AZ沒特別異常,上月23日打第2劑後連5天出現嗜睡、腹瀉與疲倦,於27日宣告不治。總計新北累積153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AZ佔120例、莫德納28例、高端5例。
-
2021-10-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到了秋天就容易抑鬱傷感?「季節性憂鬱」如何避免?
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作客.....,邁入秋季,天氣漸寒,草木日漸凋零。有不少人到了秋天就容易變得心情低落、抑鬱傷感,同時秋冬季也是抑鬱症的高發季節。那麼,「悲秋」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秋季心情容易抑鬱?每個人的情緒可能都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有的人在晴天、陰天等不同天氣下心情會有所不同。到了秋季,不少人的情緒容易低落,主要由於入秋之後光照時長減少、強度減弱,天氣變冷,進而可能誘發機體晝夜節律,或者生物鐘的變化,導致褪黑激素水平分泌增多,而生物節律的異常可能又影響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神經遞質等發生改變,這是導致抑鬱情緒容易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生理基礎。在臨床上確實可以看到有些抑鬱症患者的發作呈現出了季節性特點,尤其秋冬季是抑鬱症的高發季節。但是「季節性抑鬱症」並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只是抑鬱症的一個亞型,本質上還是抑鬱症,只是其發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研究發現,「季節性抑鬱症」患者體內5-HT轉運體(SERT)蛋白水平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進而導致5-HT水平的波動。當秋季夜晚時間逐漸延長時,SERT水平即隨之升高,導致具有活性的5-HT水平的下降。此外,光照週期的變化會促使多巴胺與生長激素抑制素(SST)之間出現神經遞質轉換,也是抑鬱症呈現季節性發作模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發病機制。此外季節性抑鬱症與典型的抑鬱症在臨床表現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常見的抑鬱症大多表現為失眠、食慾不佳、體重減少等,但季節性抑鬱症則表現為嗜睡、暴食、渴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體重增加等。值得注意的是,判斷是否罹患了季節性抑鬱症,需要滿足以下特點:1.抑鬱症的發作及緩解具有季節性特點,如在秋冬季開始,在春季緩解。2.在最近二年中,有二次抑鬱發作符合上述季節性特點,而且在此期間沒有不符合上述特點的抑鬱發作;在患者整個病程中符合季節性特點的抑鬱發作要明顯多於非季節性特點的抑鬱發作。而且需要排除可以被季節性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解釋的情況,如季節性失業或學校放假等。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事實上,心情不佳並不等同抑鬱症。然而隨著公眾對於抑鬱症話題較為關注,不少人甚至會“對號入座”。比如有的人哪天心情不好會自我懷疑是否患了抑鬱症,此外,目前網絡上有不少評判或篩查是否是抑鬱症的“自測表”,但實際上其中大多數“自測表”只是症狀量表或者篩查量表,即便是自測得到了“陽性”結果,也不見得一定是抑鬱症,因此抑鬱症的判定需要由專業醫院的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上有一套通用的抑鬱症診斷標準(ICD-10),其中包括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減低或易疲勞三條核心症狀,以及注意力降低、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有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自己前途暗淡且悲觀、自傷或者自殺念頭或行為、睡眠障礙、食慾低下等七條附加症狀。抑鬱症的標準是需要至少滿足兩條核心症狀以及至少兩條附加症狀,這些表現存在於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且時長超過兩週,對於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還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抑鬱症。此外,抑鬱症的病情程度有輕中重之分,輕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兩條附加症狀,中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至少三條附加症狀,重度需要滿足三條核心症狀加至少四條附加症狀。因此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壞心情」,它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也需要專業醫生進行隨訪,根據新的信息有可能會修正診斷,這是一個複雜的診斷過程,並不能依據單純的個別症狀或簡單的篩查量表就認為自己得了抑鬱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迄今為止,抑鬱症的發病病因並不十分清楚,通常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儘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可治療的疾病,大多數經過治療可獲得痊癒,而且與其他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目前臨床上針對抑鬱症有三大主要的治療手段,即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眾多循證醫學證據及臨床實踐發現,綜合治療比單一的治療手段更有效。同時,醫生會根據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例如輕中度抑鬱症可以首選非藥物治療,而抑鬱症程度達到中重度以上,尤其出現了嚴重的自殺風險或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必要時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網絡上關於抑鬱症的信息鋪天蓋地,但是大家對於抑鬱症的認知上仍存在許多誤區。臨床上,抑鬱症的表現很複雜,不同患者可能差異很大,比如季節性抑鬱症的進食及睡眠等表現就與普通型抑鬱症的表現截然相反,還有一些患者以軀體症狀為主,因此容易被認為患了軀體病,通常會反复去綜合醫院去就診、檢查。所以抑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及漏診。此外,有些患者儘管察覺到自己得了抑鬱症,但會擔心遭到別人的歧視,因此不敢去或不主動到專科醫院接受治療,結果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耽誤了病情,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鮮見。目前抑鬱症的就診率仍然較低,我國最新的全國性調查發現,抑鬱症的諮詢率及治療率僅為10%左右。對於一個病因不明的疾病,儘管目前尚無特效的預防手段,但確實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其發病風險,例如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塑造健康人格,獲取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避免對外界有強烈刺激的身心反應、合理膳食、規律生活,積極室外運動鍛煉,學會傾訴、宣洩與放鬆等。
-
2021-10-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2學生接種BNT疫苗後不適送醫 1人留院觀察
桃園市衛生局證實,今天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BNT疫苗校園施打計畫,有2名學生施打後身體不適送醫,一人已出院返家,另一人因有冒冷汗症狀仍在醫院觀察中。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一名15歲的九年級學生早上施打BNT疫苗後回教室上課,後來出現頭暈、喘等身體不適情形,經學校健康中心通報、送醫觀察,目前已出院返家。衛生局指出,另一名14歲的八年級學生下午接種BNT疫苗後回教室上課,出現嗜睡、冒冷汗情形,雖血壓量測正常、血糖量測偏低,經送至醫院急診進行後續觀察,將持續追蹤這名學生後續情形。
-
2021-09-24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沒精神、吃不下…狗狗也會得「氣象病」飼主怎處理看過來
即將進入秋冬,季節轉換時天氣變化較大,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易發頭痛、關節酸痛等症狀,狗狗也有所謂的「氣象病」,獸醫來解析何謂氣象病,以及飼主如何防治。Q.什麼是氣象病?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例如變冷、下雨、濕度升高等導致身體狀況變差的情形,叫做氣象病。Q.狗狗為什麼會受天氣變化影響?生物體內有某種程度的恆定機制,外界產生變化時照理說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是就健康、自律神經強的狗而言;但對身體虛弱、高敏感的狗來說,低氣壓、濕氣等會讓血壓、血液運行產生變化,已患病和高齡的狗也容易受影響。狗狗罹「氣象病」常見的症狀‧沒來由的變得沒精神、嗜睡‧食慾不振‧焦躁不安Q.家有罹氣象病的狗狗該怎麼辦?如果是本身已有疾病的狗狗,氣象病的症狀很可能會惡化下去,建議盡早到動物醫院給醫生檢查。未來天氣有變化時症狀可能反覆出現,必須常備相關藥物,並且與獸醫商討日後的對策。醫師建議,平時就要強化愛犬的身體,讓牠好好吃飯,情緒保持平穩,不要給牠太多壓力,和家人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和互動。
-
2021-09-24 養生.健康瘦身
健身教練曝3種「健康地雷飲料」,連牛奶都上榜!關鍵原來是糖
除了運動之外,飲食也是減重的一大關鍵!日本一名減重教練便提醒大家,有3種看似健康的飲料,其實是減肥的大地雷,應盡量避免,否則恐怕愈喝愈胖。 藪内計太是一名日本私人教練,同時擁有高人氣Youtube頻道「減重教練計太(ダイエットコーチ計太)」,他提醒大家有3種「減重飲品地雷」最好不要喝。根據日本《朝日新聞デジタル》報導,「減重教練計太」指出,一般人在飢餓或疲倦時,容易隨手就拿飲品喝,尤其日本是自動販賣機最多的國家,飲料隨手可得,但在減重期間,他不建議「節食者或減肥者『喝卡路里』大於『吃卡路里』」。 想要瘦身的人應避免「喝」卡路里,「減重教練計太」解釋,假設固體食物和液體食物的熱量相同,但固體食物從咀嚼開始,會在胃中停留較長一段時間,讓人有飽足感。液體食物則是會迅速通過胃流入小腸,比需要時間消化到吸收的固體食物快上許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反而容易讓身體疲勞和嗜睡,加上飽足感低,無法抑制食欲。 「減重教練計太」點名3款看似健康的飲品,分別是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牛奶(或乳製品)。 運動飲料許多人會在運動完,大汗淋漓時大口喝下運動飲料,表面上看似清爽、解渴、補充電解質,但事實上是,運動飲料的含糖量通常很高,「減重教練計太」建議,若非從事高強度運動或是運動量很大的人,應盡量避免。 能量飲料營養機能飲品看起來健康,但其實它除了含糖量高之外,更有咖啡因在內,倘若先喝了咖啡又引用機能飲料,容易造成咖啡因過量,尤其孕婦要更加留意。 牛奶(或乳製品)牛奶與乳製品則是「同時攝取了糖與脂肪」,更加容易導致肥胖! 如果上述常見的飲品都不能喝,可以改喝何種飲品作為取代?「減重教練計太」提出的替代方案是,運動飲料可以用100%果汁代替,以天然糖取代精製糖;能量飲料則用黑咖啡代替,但要注意的是,以不過量為主;最後可用豆漿或杏仁乳替換掉牛奶與乳製飲料。●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09-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美研究:罹患重度憂鬱風險降23%
先前三級警戒,許多民眾採取居家防疫,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今天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稍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一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針對晚睡族群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以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09-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過敏該用抗組織胺還是鼻噴劑?耳鼻喉科醫解答
中秋之後天氣明顯轉涼,鼻過敏症狀恐怕又會加重,你需要知道預防方法,以及正確用藥,避免副作用又降低鼻過敏症狀。鼻過敏不會危及生命,但會影響生活品質,一旦發作起來,鼻塞、鼻子癢、流鼻水、喉嚨癢、眼睛癢、微咳嗽,這些症狀可是很不舒服的!記者到坊間耳鼻喉科診所就診,醫師同時開立抗組織胺和鼻噴劑。相信很多鼻過敏患者也有這些疑問,抗組織胺和鼻噴劑的差別在哪裡?怎麼正確用藥以減少副作用,避免長期累積體內?專訪兼修法律與醫學的耳鼻喉科醫師周賢章,說明鼻過敏症狀與預防方法,並提供用藥安全的解答。鼻過敏成因:遺傳、過敏原、環境因素誘發周賢章說明,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鼻過敏,孩子過敏的機會達到7至8成,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孩子過敏機會約5成。過敏原有塵蟎、花粉、蟑螂、排泄物、黴菌等,病患接觸到產生過敏現象。環境因素則有氣候變化、空氣汙染、食物冷熱、情緒變化等原因誘發。耳鼻喉科醫師:預防鼻過敏6招預防鼻過敏,周賢章提出六項方法,分從居家、飲食、運動等面向說明。1.空氣品質不好及有過敏原的地方配戴口罩。2.剛起床要穿薄長袖、不要打赤腳。睡覺躲在被窩很溫暖,早上下床赤腳突然接觸地板,身體比較容易受寒。3.家裡放空氣清淨機或用吸塵器除掉塵蟎。4.多吃食物,少吃食品。食物是天然的食材,食品有加工過,例如餅乾。雖然製造食品的添加物是合法,但添加物是潛在的過敏原。5.少吃冰和油炸物。6.要多運動,游泳或其它運動,會降低過敏發作次數。依照對藥物的耐受性及發作頻率使用抗組織胺或鼻噴劑周賢章表示,通常耳鼻喉科醫師開立抗組織胺或鼻噴劑,兩者副作用都很低,但是根據病患的鼻過敏發作情況選擇用藥。如果發作次數較少,周賢章說,有些人一個月才發作幾天,吃抗組織胺藥物就好,把症狀解決掉。如果每天發作,噴鼻噴劑,不要讓藥物跑全身循環,長期使用,限定在局部範圍較好。抗組織胺新藥長效、減少嗜睡副作用抗組織胺較少副作用,周賢章說明原理作用在於,過敏發作時候,過敏原誘發身體裡面的組織胺出來,造成不舒服症狀,所以吃抗組織胺藥物去中和掉組織胺,就能緩和過敏症狀。抗組織胺已經存在很久,過去的老藥,因為分子比較小,會通過腦屏障,藥效起作用的時候,病人會嗜睡。而且短效,一天服用3至4次,想睡覺的機會也大。周賢章認為,現在的抗組織胺新藥改善不少,新藥可以早、晚吃,或只有晚上吃,比較長效,也降低想睡覺的情況。經醫師評估後鼻噴劑可長期局部使用當過敏症狀發作很厲害,抗組織胺不夠力,周賢章解釋,這時候吃口服類固醇很有效,但不能長期吃,會傷害人體。為了比較安全使用類固醇,所以發展成局部使用的鼻噴劑。「吃藥會經過全身,腎臟、肝臟吸收比較多,鼻噴劑局部使用,全身的吸收量很少,所以可以長期用,副作用不是那麼高。」周賢章補充。曾經有藥廠做試驗,最擔心的副作用,是擔心小孩使用吸收過多,影響生長發育,大人產生月亮臉、腎臟或免疫系統問題。周賢章表示,鼻噴劑試驗後,從4歲噴到十多歲,其實也沒什麼大的副作用。 但鼻噴劑畢竟是藥物,仍有少數人會產生副作用,未經醫師評估不可自行購買使用,以策安全。最後周醫師提醒民眾,在生活方面避免接觸過敏原、多運動,學習跟鼻過敏和諧相處。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可以不用一直用藥,並且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鼻過敏為什麼會讓眼睛紅癢? 醫師解讀背後原因
-
2021-09-2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睡8小時還「度估」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50多歲林姓貨運司機因糖尿病併發症被送至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救治,醫護人員發現他夜間會打呼,且血氧較低,經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接受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打瞌睡症狀明顯改善,血糖控制也更理想。新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汪政德詳細病史詢問,發現林某即使前一天晚上有睡滿8小時,早餐還喝了一大杯咖啡,停等紅燈時常不小心打嗑睡,經一系列檢查,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汪政德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或綜合型,其中阻塞型是最常見的。其成因為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軟組織因張力減弱,發生塌陷而造成氣流阻滯產生呼吸中止。好發族群為男性、老人、肥胖、頸圍過大等。常見症狀包括打鼾、夜間頻尿、睡醒時口乾舌燥、頭痛、睡不飽、白天過度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可能也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有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除病史詢問,還需要一系列睡眠症狀評估與檢查,其中全夜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是最重要檢查項目。病人需到睡眠檢查中心睡一個晚上,技術員會在病人身上裝置上許多生理紀錄設備來監測,再由專業睡眠技師及醫師來做判讀。不過因睡眠檢查中心建置成本極高,只有醫學中心等級大醫院才有配置,且排隊時間經常長達一個月以上。目前也有替代的居家睡眠檢查可供安排。對於較嚴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來說,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是治療首選。患者在睡覺時配戴鼻罩或口鼻面罩,由呼吸器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中,使原本在睡眠中會塌陷的呼吸道維持暢通,進而改善睡眠品質。如有打鼾或其他上述症狀,可電洽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06)6351131。
-
2021-09-0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打嗝不停、莫名嘔吐、視線模糊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後便伴隨終身復發的風險,造成病友癱瘓、失能、更會導致死亡,多半是30-40歲正值富生產力族群,甚至是家庭的母親角色,一旦確診、即便開始治療,面對有限的治療選擇,在心理與經濟上也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負擔。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完全治癒,一旦造成失能,便會產生許多社會負擔。好發30-40歲輕熟女 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延伸閱讀】>>中樞神經病變 小小腳痛變全癱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成因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高危險族群30-40歲的女性居多症狀  【依發炎部位不同,症狀也不相同】視神經: 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陷脊髓: 行動功能障礙及感知功能障礙、失禁腦部: 持續打嗝、莫名嘔吐及嗜睡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 注射類固醇、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慢性穩定期: 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中樞神經受自體免疫攻擊 輕熟女體重翻倍破百向來以身材自豪的熟女檳榔西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體重從五十公斤,往上飆升,竟然破百,期間總喊著吃不飽,只要可以吃的,就往嘴巴裡塞,吃完就睡,醒來又繼續吃,怪異行徑,嚇壞了另一半,以為是餓死鬼纏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該名個案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四十歲時發病,持續接受治療,去年一次回診,走入診間,整個人像是吹氣球式地發胖,連他都認不出眼前這個老病號。該患者自述,就是很想吃,食欲像是無底洞,怎麼吃都吃不飽,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東西吃,原本才五十公斤,短短兩個多月,體重增倍。另一半則在一旁點頭地說,「這真的不可思議,沒看過這麼能吃的人。」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為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突然故障,分不清楚敵我,攻擊視神經、脊髓、大腦等組織,而該名個案因大腦下視丘的飽足神經中心遭侵犯,以致食欲異常,而拚命進食。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與多發性硬化症(MS)有如姊妹疾病,在二十年前被視為同一種類型疾病,直到二○○四年,國外學者在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體內驗出「特定水通道蛋白-四抗體」,兩者逐漸分道揚鑣,遲至二○一五年有了正式醫學名稱。在評量上,以失能指數量表為標準,零至十分,分數越高,症狀愈嚴重,希望病友能在藥物治療下,維持在三點五分,保有生活自理能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罕見疾病新藥救命 健保資源分配考驗產官學發病兩小時便癱瘓 部分病友需用生物製劑避免復發失能十年未曾感冒的人,小小的腳疼竟改變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原先身體狀況良好,曾是人人稱羨的電子廠財務長,某次外派前夕腳部出狀況,意外成為大病的引信,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得知罹患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然而,該病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且不屬於重大傷病,光是一年醫藥費就需近九十萬,龐大的經濟壓力令人喘不過氣。她期待健保伸出援手提升病友治療資源,協助重塑病患的生命價值。罹病三年的沈琴惠回憶經過,起初是腳不舒服,趁出差前領藥應急,由於工作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空檔掛急診。等待看診兩小時,光鮮亮麗的人生開始急轉,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但多次前往廁所卻始終排不出來,折騰到「快要瘋掉」只好求助醫護。照超音波才發現,膀胱早已脹大,緊急導管排尿。沈琴惠分享,病發像是有一股劇烈電流往上竄,並擴散到四肢,常常痛到不能自己,在地上扭曲。出院後的復健路更是漫長,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花費整整一年半,接下來就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走。出院後第九個月病況逐漸穩定,沈琴惠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一年治病花費八、九十萬跑不掉。」她說常常告訴醫師,一次只想打一針,原因是信用卡單期負擔可以比較小,生活才過得去。她說協會也有年輕女性病患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每次疾病復發得向公司請假到醫院報到,陷入復發、看病的循環,身體愈來愈差,若能在初病發時得到有效治療,未來人生仍可期待。羅榮昇說,每二千名患者中,約有五百人需進行慢性穩定治療,其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者約有一成。由於生物製劑仍需自費,他建議,政府可以專案型式,由神經免疫專家審議彈性開放健保給付,條件為使用免疫藥物持續半年以上,將控制病情得宜者納入,以減緩病友負擔。與疾病共存三年,無非希望減少經濟負擔,回歸社會。沈琴惠盼能以自身經歷,呼籲政府進一步評估醫療資源利用,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共同幫助這群少見疾病患者。【延伸閱讀】>>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健保大傘下的孤兒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援手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在發病之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發病,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而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的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較早,以3、40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議價,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臨床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應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向健保署反映病人治療困難之處,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延伸閱讀】>>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新藥納健保指標多元 首重臨床療效新藥對病人可能足以救命,健保資源有限卻無法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一般新藥的預算來源,以匡列新醫療科技(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來說,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如果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目前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了一百一十七億元;另外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捐每年亦補助健保一億多元。但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召開六次「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如以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及給付規定擴增案來看,財務影響評估約七點七億元;據此金額乘以六次的會議,一年高推估應新增四十二億元新藥總額預算;但事實上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有近七億的不足。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也曾對醫療政策專家及臨床照護意見代表等相關人士,做過新藥價值的評估研究調查,並發表政策建言指出,新藥的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在調查結果中,受訪者仍認為以臨床療效,被視為最重要的面向。不過,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也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許多層面,因此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財務衝擊分析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也建議,希望病人即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然而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7 該看哪科.皮膚
清蒸代替辣炒!皮膚科醫教你吃螃蟹過敏怎麼辦
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一天只需服用一顆,提高服藥順從性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原文:
-
2021-09-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啫睡症類型多...有人會像「鬼壓床」 醫師提醒勿亂斷藥
高雄一名30歲蔡姓女子今天帶兒子要上安親班,準備牽車出門時卻突然倒地,旁人幫忙報警,男童才吐露媽媽患有嗜睡症,病情發作「睡著了」。高醫睡眠中心主任徐崇堯表示,猝睡症者10萬人約1至2人,需終身服藥控制,若忘了服藥,最怕的是臨時發作時正在行車狀態,可能自傷或傷人。徐崇堯從這起病例研判,至30幾歲卻仍有白天想睡覺狀況,可有能是幼年得啫睡症,至今持續。也可能是阻塞型的呼吸中止症,晚上睡覺得打鼾、缺氧,常常醒過來,變得白天想睡,不過這類型以男生居多。他說,猝睡症的病人,通常不會拖那麼久還叫不醒,所以有些人不是真正的猝睡症,而是癲癇發作後的嗜睡現象。有的則是血糖過低,就很想睡,因此都需進一步辨別。徐崇堯表示,如果個案這名母親是忘了吃藥,代表已經就醫,也接受了治療,她可能忘了吃中樞神經提神或興奮的藥,所以發怍 。而猝睡症者如果合併猝倒,兩者加在一起,啫睡的時間更長。理論上,這個毛病必須要吃一輩子,沒吃藥,是不會好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沒有規律用藥,剛好又在騎機車或開車時,很容易造成自己的危險或其他公安意外,傷及別人。徐崇堯說,猝睡症發作時,會有一些前兆,患者應警覺且及時因應。徐崇堯說,嗜睡症像個「大鍋爐」,裡面包含很多的病兄必須分辨,治療的方法也不一,常見30歲以內發病的叫猝睡症,年齡集中在小學五、六年級到大學二、三年級之間,白天會非常的想睡,影響到工作生活、就學,典型的症狀是猝倒,尤其興奮的時候、大笑的時候,情緒激動起伏生氣,身體會失去力氣癱軟。一部分的人下巴會掉下來,話講不清楚,手不能拿東西,兩腳站不住癱倒。另一種是俗稱「鬼壓床」的睡眠麻痺,全身動彈不得,還會出現幻覺,像經歷了靈異事件 ,有的因此求神問卜,學理上啫睡症約10萬人有1至2人,但他認為台灣人對於睡眠障礙不甚瞭解,通常不懂求醫,會以為想睡覺是因熬夜、太疲倦、肝不好等等原因,因此檯面下應有更多的人。徐崇堯說,第二種常見的啫睡症叫「克萊列文症候群」,過去20年來臨床上他約遇週10來個,這類啫睡症易發生在年輕人,通常會連績睡上兩、三周叫不醒,勉強叫醒,脾氣很差,食慾會改變,有得變得暴飲食,不喜歡吃的變愛吃,甚有性欲衝動。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有些人看起來很健康,保護力卻很差,但其實身體早已經發出SOS「警訊」!你知道當身體保護力下降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嗎?想要養出防護金鐘罩,最直接的營養秘訣該怎麼吃? 保護力下降 身體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就是腸胃不舒服,如便秘、常拉肚子、脹氣等,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決定人體70%的保護力,若腸道菌叢、菌相差,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訊求救。而當保護力下降,對於外來刺激就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例如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咳嗽等;另外,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保護力下降會使皮膚抵禦外面外來物刺激的能力減弱,導致皮膚癢、起疹子、皮膚發炎。當保護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易入侵,造成常見的感冒症狀,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但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狀態會一直消耗身體能量,沒有足夠的保護力應戰;若加上長期慢性疲勞也會影響身體保護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吃出保護力 3營養素不可忽略想要養出保護力的防護金鐘罩,高敏敏建議,可以每天這樣吃:◎優質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主要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建構好的保護力。1、建議每餐攝取一掌心。2、優先選擇蛋、豆製品、魚、低脂肉、海鮮等,避免加工品香腸、臘肉等。◎優酪乳、優格:其中的好菌能培養出好的腸道環境,腸道屏障更完整、更能幫助抵抗病原體的入侵。1、每天1杯200ml優酪乳就約等同於一杯240ml牛奶的鈣質,幫助穩定疫情下緊張的情緒,更是乳糖不耐者的代替乳品首選。2、選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更能確保其到體內之功效,長期飲用可增加腸內益生菌,維持好的消化道環境。3、選能通過胃酸∕膽酸的菌株,如:A菌、B菌,確保抵達腸道前不被破壞,發揮功效。 ◎新鮮蔬果:尤其維他命C是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吞噬能力的重要角色;植化素也能讓發炎介質減少、強化免疫細胞、增強保護力。1、建議蔬菜每餐 2手掌、水果餐間1拳頭。2、各種顏色都均衡攝取、不偏食。延伸閱讀: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 專家揭「正確觀念」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 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
2021-08-03 新聞.元氣新聞
44隻寵物狗集體中毒、22隻死亡 原因出在一款寵物食品
澳洲發生數十隻家犬中毒死亡的事件,相關單位啟動調查,發現這些狗狗都是食用含有天然植物毒素的馬肉寵物食品,導致嚴重肝衰竭,目前仍在調查食品在市面上的流通情形。每日郵報報導,澳洲維多利亞州的數個城鎮上個月有大量家犬中毒,22隻死亡、44隻仍在接受治療,這些狗都罹患嚴重肝病。7月30日調查單位發出聲明指出,死亡狗隻被驗出食用有毒的馬肉寵物食品,這些食品含名為刀豆氨酸(indospicine)的毒素,存在於名為木蘭(indigofera)的植物中,在放牧動物體內很常見,而狗對這種毒素相當敏感。官方懷疑這批產自Gippsland的生馬肉已遭到污染,呼籲飼主暫停餵食自5月31日到7月3日間生產的肉類,不光是馬肉,像是牛肉或袋鼠肉也不無可能含有毒素;也建議和寵食供應商聯絡,確認肉品的來源。根據農委會動物疾病知識庫,澳洲的狗會因食用有毒馬肉造成肝臟損害,造成腹腔積水、血便、嘔吐、黃疸、厭食等症狀。維多利亞州的首席獸醫對飼主發出提醒,若狗狗出現食慾不振、嗜睡或黃疸等症狀,就要馬上就醫。⭐️「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7-25 名人.林靜芸
早上運動較好?研究:晚上運動改善高血脂更有效
最近因三級警戒不准聚餐,讓我想念起參加過的晚宴。晚宴是很吸晴的活動,可以展示服裝、認識朋友、享受美食,還能品嘗美酒。很多成功企業家在商場上的人脈,都是來自晚宴的累積。但對賓客來說,有些晚宴是可怕的:太晚開始或太晚結束;菜色太豐盛或是太貧乏;應邀致詞的人講太長;或是被安排在陌生而且無言的桌次。廖董被公認是最佳晚宴主人,他把請客吃飯當成頭等正事。賓客會被提醒應提前五分鐘抵達,晚餐六點半準時開始,菜色、酒單和服務俱屬上乘。每次的晚宴都有主題,我參加過的有介紹河洛語的美麗、歌劇講解等等。由於講者就在同桌共餐,大家都會專注聆聽,還能提問討論。晚宴在八點結束主題,之後半個鐘頭是連誼,到了八點半菜全上完,只剩甜點。廖董會與每個賓客道別,理由是他住天母,必須走路回家,要提早離席。現場賓客有的人隔天有事,就也早走,有的意猶未盡,留下來續杯,這種行程安排對每個人來說都很輕鬆。廖董生意作很大,自己有車有司機,我之前想不懂他為什麼不讓司機加班載他回家。我認識廖董超過十年,他是位美食家,身材卻維持得很年輕,經常穿Polo衫,配窄褲管的低腰褲。體力也很好,逢連續假期常爬山,挑戰百岳。最近我讀一篇文章,提到油膩食物造成的肥胖、高血脂等新陳代謝問題,並比較早上運動與晚上運動的效益。其中提到,晚上運動對於降低血脂肪、控制第二型糖尿病,還有縮小腹比較有效。讀及此處,我才突然領悟廖董晚宴的巧妙之處。廖董既能和朋友一起享受美食,還以聽演講來控制食量,又以準時結束不吃甜點,保證自己不過量,最後以走路回家來消耗熱量,也難怪他總能保持身材。這幾年運動盛行,大家都知道早上運動有助晚上好眠;而晚上運動反因情緒高亢,妨礙入睡。但是最新的研究指出,高強度的訓練除外,晚上的運動其實可以幫助深層睡眠。喜歡吃油膩食物的人,如果有高血脂的問題,晚上的運動可能比早上有效。今年五月澳洲基督大學在糖尿病期刊發表實驗報告,讓受試者吃高脂飲食五天之後,再檢驗其血脂肪及心血管健康。之後分成三組,繼續高脂飲食,但是第一組每天早上六點半運動,第二組每天晚上六點半運動,第三組不運動。五天之後再驗指數。結果發現早上運動組與不動組一樣血脂沒有下降,而晚上運動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甚至血糖曲線、心血管健康度都改善了。我們的身體有個時鐘,除了讓我們出國旅行產生「時差」,其實飢餓感、肌力、嗜睡度,甚至細胞再生等等,都與生理時鐘有關。生理時鐘自有校正機制,出國的時差如果依照當地時間生活(日照、進食、睡眠)就比較快調整。至於晚上運動可能因晚上血糖較穩定,肌力較強,體溫較高等等因素,改善新陳代謝疾病的效果較好。指導這項研究的挪威專家認為,無論何時運動都能增強體力,不是說早上運動不好,但是晚上運動可以逆轉高脂食物的不良代謝,對於愛吃油膩大餐的人是較好的選擇。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23 養生.家庭婚姻
6歲童站機車踏板遭撞亡 急診醫: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
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振宇說,今年2月,一名6歲男童站在機車踏板由父親載出門遇貨車追撞,男童前胸撞上機車龍頭導致嚴重創傷,經送醫搶救仍不治;他呼籲,疫情趨緩,家長騎車載孩子出門,不管前揹,站車前腳踏墊都相當危險,宛如人肉安全氣囊,首當其衝。「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謹記「三不原則」,「不」能站踏板、「不」能加座椅及「不」能用揹巾,避免憾事發生。韓振宇說,這名6歲男童送到急診室時,整片前胸瘀青,兩側大腿變形,呈現休克與呼吸衰竭,經插管並安排緊急輸血、做一系列檢查等3小時緊急搶救後仍因傷重宣告不治。經了解,男童由父親騎車載遭貨車追撞,由於男童站在機車踏板上,產生巨大撞擊,前胸碰撞機車龍頭,才導致嚴重創傷。韓振宇指出,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生理,發育或生長上跟大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小兒頭部外傷是所有家中大人最擔心的事情,常見輕微腦震盪,頭皮血腫與頭皮撕裂傷,如果發生傷口持續流血、持續嘔吐、甚至有頭痛、嗜睡,喚不醒時應立即就醫。韓振宇說明,兒童的肋骨柔軟且有彈性,胸部重大外傷易造成氣血胸或橫膈破裂。兒童腹壁肌肉薄弱、脂肪少,無法有效保護內臟,在加上肝臟、胰臟等器官相對體積較大,因此腹部受鈍傷易造成大出血,常常還沒送到醫院就休克死亡。他提醒,若兒童車禍受傷,先注意現場安全,放置警告標示。若能自行移動就盡快移到安全地方,以免受到二次傷害;如果無法自行移動,意識清楚者,表示可能有骨折或其他內傷,先不要移動傷者,讓傷者自行採取舒服的姿勢等待救援;如果意識不清且沒有呼吸心跳,可以開始執行心肺復甦;如果有明顯出血點,可協助加壓止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
-
2021-07-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炎炎夏日沒吹冷氣無法度日? 當心「空調病」不請自來
炎炎夏日迎高溫,酷暑如何過安穩?不少人戲稱夏天裡都靠空調來續命,不過享受涼爽的你可得當心「空調病」!什麼是空調病?在醫學上,空調病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疾病,而是由於空調使用不當而引起的各類人體不適症狀。這些症狀表現在神經系統方面,即為頭暈、頭痛、乏力、嗜睡等;表現在消化系統方面,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表現在免疫系統方面,則是鼻塞、流鼻涕、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可以說,凡是由空調引起的相關疾病,都能被稱為「空調病」。引發空調病的原因引發空調病的原因有很多,且有可能為綜合原因。當人長期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時,人體毛孔關閉,導致體內的汗液無法及時排出,擾亂新陳代謝,有損身體健康;當人從室外的高溫環境突然進入空調環境時,溫度的驟降會引起人體內的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從而引發空調病的各類症狀。此外,自然環境空氣中富含負離子,負離子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促進作用,而在冷氣房中,由於空間密閉、空氣不流通,負離子空氣的含量極低,這也是為何長期待在空調間會覺得頭昏腦脹的原因。如何判斷是空調病還是感冒?那麼,當我們出現相關不適症狀如鼻塞、流鼻涕時,要如何鑑別是空調病還是真的感冒了呢?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自測:一是當出現相關症狀時,在溫度稍低的早晨或傍晚離開冷氣房,去戶外適當活動,若症狀減輕,即可確定為空調病。二是調高空調溫度設定,或關閉空調、開窗通風,症狀減輕,也可確定為空調病。若採取了以上方法並不能緩解不適症狀,則需要及早就醫。若患上空調病,大部分患者可通過脫離空調環境的方式自行緩解,恢復正常。而對於空調病來說,防大於治,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日常預防來遠離空調病。如何防治空調病?1.合理設置冷氣房室內溫度要合理設置冷氣房內溫度,不要過低,還有,從室外回來的時候別急著打開空調,讓身體機能有所平穩後再打開空調,空調溫度最好保證在26℃左右,既環保又舒適。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需要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儘量在開空調前打開門窗進行室內外空氣的流通,保證室內的新鮮空氣存量比較多。同時,在空調環境內待上1-3個小時後就繼續簡短的休息,到非空調區域進行休息,能保證人體機能能夠更好地得到新鮮的空氣。3.定時更換空調的過濾網和清洗空調換氣部位空氣的不流通,有些細菌就會殘留在空調的過濾網上,這些細菌通過風流的轉換就會在封閉的空間裡留存,這樣容易導致皮膚疾病或者是一些病毒型的症狀,要定期更換過濾網,還有以後在開空調前先進行房間內的通風,空調打開後,在屋裡適當放些水或者是加濕的設備。4.在冷氣房注意衣服的增減,減少冷飲的飲用肚臍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加上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減少,抵抗細菌的能力減弱,在有空調的場所容易受冷熱的刺激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導致致病菌的入侵,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系統疾病。在空調屋子裡要注意衣服的增減,尤其是在肚臍部分加上一些「防衛」。同時要減少冷飲的食用。多喝些溫水或者是用生薑熬些湯水進行服用,能有利於腸胃功能的正常運轉。 5.注意保濕,多喝溫水多吃蔬菜水果待在冷氣房裡皮膚容易乾燥,要每天更換一盆清水或者是添置加濕器,對於容易長痘痘的皮膚膚質,最好是每天都注意臉部的清潔和保濕,同時輔助一些乳液或者是面霜。同時要多喝溫水,多吃蔬菜水果,能增加維生素的攝入,保證身體的免疫力。6.冷氣房裡多活動,搓手搓腳調養身體長期在冷氣房,會出現手腳冰涼,打寒戰,全身起雞皮疙瘩等等,就是發寒的症狀,或者是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比較緩慢,容易有手腳麻木等等症狀。所以冷氣房裡不宜久坐,應該隔一個小時或者2個小時,就起來走動,動動胳膊,動動脖子,能有利於身體血液的循環,同時也可以不斷地搓手搓腳,先對搓手背50次,再對搓手掌50次,每天早晚各搓一次,可以促進大腦與全身的興奮樞紐。7.加強戶外鍛鍊,增強身體免疫力在冷氣房裡待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風寒濕等病邪的侵襲,就容易造成腰肩腿疼,渾身酸軟,尤其是老年人的肩周炎、關節炎等等都容易出現反覆。在室內,要經常動動胳膊,走動,也可燒制一些熱薑湯,先在熱薑湯裡加少許鹽和醋,然後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同時要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比如傍晚或者晚上,多到戶外走動或者加強體育鍛鍊,增強身體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通常來說空調病的症狀並不十分嚴重,但若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操作不當,也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如部分人群喜歡將空調風對臉直吹,有可能導致面神經麻痺(即面癱);而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群,由於血管脆化、彈性減弱、調節能力差,當空調風對身體直吹後,很容易導致腦卒中等嚴重後果。因此,特殊人群在使用空調時更要重視空調病的防治。(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7-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怎麼都不理我了?小心寵物也會憂鬱症上身!
近日網紅Youtuber阿滴自曝罹患憂鬱症,經過一年治療已康復,並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症狀,包括焦慮、睡眠障礙、不自覺發抖等等。除了人以外,毛小孩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只是不會講話的牠們只會表現在行為上,飼主若觀察到以下症狀,應多多留意,必要時得找獸醫諮商。貓狗憂鬱症的症狀1.活動力下降如果你的寵物平常很好動、喜歡出門、在家跳上跳下,有一天卻突然變得文靜,很可能就是憂鬱症的徵兆。如同人一樣,憂鬱症患者通常都會逃避社交、活動力低落、害怕與人接觸。2.食慾不振引發食慾不振的成因不光是生理疾病,當有心理疾病時,一樣是會吃不下飯。當發現寵物飼料愈吃愈少,連最喜歡的零食都引不起興趣,若不是因為不舒服或偏食的原因,就得考量是否是心情抑鬱所致。3.嗜睡雖然動物的睡眠時間本來就比人類多,長達12~14小時,老狗則睡的更久。如果寵物睡的比以往更長,又不是老齡的關係,甚至飼主活動時仍窩著睡覺,懶得理你,很可能不是不愛你了,而是憂鬱症的徵兆。4.孤僻冷淡平常總愛找飼主玩耍的寵物突然變得耍孤僻,常常躲起來或偏好獨處,不跟人或是同伴互動,也可能是陷入抑鬱的情緒,如同人類的社交恐懼症。如何預防寵物陷入憂鬱症?憂鬱症這類心理疾病的成因相當複雜,但如果盡力維持寵物的身心靈健康,就能有效降低貓貓狗狗抑鬱的情形。1.多互動有些人對寵物的態度是有空才陪牠們,沒空就理都不理,但寵物也是需要社交的,如果主人能固定撥時間陪牠們玩、帶出去走走,能幫助牠們的心情穩定。2.多運動多帶狗狗出去走走,活動筋骨能活化自律神經和刺激大腦,讓心情變好;不出門的貓咪則能在家多設置跳台、層板等讓牠們活動,或是經常更換玩具讓牠們不無聊。3.良好生活習慣當寵物作息不正常、常被干擾、無法安心吃飯,都可能引發焦慮而導致憂鬱症,因此給牠們一個安適的環境,營養和睡眠充足,都能降低憂鬱症發生的機率。4.避免體罰有時寵物做錯事,主人會大聲斥責,甚至動手體罰,這樣容易造成牠們的心理壓力,因此在管教時避免做出會造成心理陰影的行為,否則不但沒達成效果反而讓寵物憂鬱症上身。
-
2021-07-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情緒忽高忽低,就是罹患躁鬱症的前兆嗎?
依據統計全球約有1~4%的人患有躁鬱症,而在男女人數比例上,不論男女罹患躁鬱症的機會均等,一般影響15~30歲之間的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但在65歲以上的人診斷患有躁鬱症的機率很低。導致罹患躁鬱症的風險因素躁鬱症可能是調節情緒的大腦中化學物質紊亂所造成,導致躁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現若親近的親屬(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患有躁鬱症,則罹患躁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懷疑躁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關,除此以外,可能導致、觸發或加劇躁鬱症的因素還包括:吸毒或酗酒、內心高壓時期(例如:親人死亡)、其他創傷事件。此外,大多數患有躁鬱症的患者,經常和病患有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藥物濫用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躁鬱症的類型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標準,躁鬱症較常見的類型包括:這類患者至少有一次完全躁症發作,且維持一週以上,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和輕躁症期。嚴重的躁症發作可能出現自殺、暴力行為、攻擊性,精神病(妄想或幻覺),並使其他人遭受傷害的風險。這類患者沒有一次完全的躁症發作,會經歷輕微的躁症時期(精力和衝動增加,但沒有完全型躁症症狀那麼極端)及重度抑鬱症發作並且交替發生,因此躁鬱症患者通常無法輕易識別出躁症,或者僅在鬱症時期尋求幫助。第一型雙極性疾患及第二型雙極性疾患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有完全的躁症發作。躁鬱症病癥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至少出現以下3~4種症狀,方可診斷出躁症或輕躁症,躁期可能持續數天~數月,症狀包括:情緒高漲、欣快、思緒翻騰、過動、大聲說話、缺乏自我控制、誇大的自尊心(妄想過度,誤以為擁有特殊能力)、過度參與活動、判斷力差、粗魯行為、過度衝動、衝動消費、暴飲暴食、大量飲水、吸毒、性濫交、判斷力變差、容易分心、幾乎不需要睡眠(睡眠時間短或沒有睡眠,仍覺得精力充沛)、容易激動或憤怒、脾氣不好。在2週內發生至少5種下列症狀(且至少一種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樂趣),鬱症症狀會影響正常社交功能或工作能力。症狀包括:持續的悲傷、空虛、自卑、流淚(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沮喪的表現可能為憤怒或煩躁)、幾乎每天覺得疲勞或嗜睡、減少所有或大部分活動的興趣或娛樂、睡眠障礙、過度嗜睡、無法入睡(失眠)、飲食失調、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未節食情況下)、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每月體重> 5%)、孩童體重未達預期的增加、幾乎每天覺得生命無價值或絕望、幾乎每天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做出決定)、反覆想到死亡或正在考慮或計劃自殺。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接種AZ疫苗後傳6死 最長91歲、最輕49歲都有慢性病史
新冠肺炎擴大接種至今,高雄傳出有6人在接種AZ疫苗後死亡,經過檢警解剖相驗,6人都有慢性病史,其中5人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年紀最長者為91歲,最年輕僅49歲,初判死因都與接種AZ疫苗無關,詳細死因須等正式解剖報告出爐後進一步釐清。高雄AZ疫苗死亡案件,最早為91歲潘姓老翁,15日接種後返家都無異狀,隔兩天後凌晨突然冒冷汗,送醫治療後死亡,因老翁有慢性病史,死因初判與疫苗無關;第二例則為89歲女子,15日接種後食慾不振,隔天嗜睡整天,17日上午家屬喚不醒緊急送醫,20日死亡,這名婦人有腫瘤病史,有慢性腎病,初判也與疫苗無關。另有3例則是在17日接種AZ疫苗,3人都是洗腎患者,其中2人打完疫苗後精神不濟,都有嘔吐症狀,分別在隔天被家人發現在床上死亡,其中1人年僅49歲;另名59歲男子,17日接種後隔天嘔吐及拉肚子,19日在廁所倒地,送醫後不治身亡。第6起死亡個案是60歲男性,18日回醫院洗腎後順便接種疫苗,返家後感到疲累,症狀持續至21日上午,後來在廁所突然倒地猝死,相驗有嚴重腹水。據悉,6名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其中5人為心血管方面疾病,89歲婦人則有肝臟惡性腫瘤,但解剖結果均排除與AZ疫苗有關,詳細死因須等正式解剖報告出爐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