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科別.皮膚
搜尋
吸菸
共找到
848
筆 文章
-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38年連續居於首位,且每10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死亡時鐘快轉12秒。其中,肺癌及肝癌更是連續40年排名前二名,卵巢癌則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死因第十位。對此,醫師表示,肝癌雖然仍佔死亡率第二位,但死亡率逐年減少,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肝癌主要還是和B、C肝有關,喝酒、脂肪肝導致肝癌則較少。因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肝臟會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但是簡榮南表示,我國目前35歲以下B、C肝帶原率已從15%降到1%,且現在抗病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成效。另外,早期罹患肝癌後存活期可能只有三至四年,現在也有好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甚至可延長到十年。因此儘管肝癌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但隨著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簡榮南認為,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但他也提醒,雖然B肝在國家政策下已全面接種疫苗,但仍有40%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因此建議民眾如有抽血檢查,一定要驗B、C肝,若是早期發現,還是小型肝炎時,仍可靠藥物改善,甚至痊癒。除了肝癌,肺癌則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主要仍與吸菸、空汙環境、油煙和職業曝露有關,另外有些肺部疾病、慢性肺炎也可能導致肺癌。然而我國一直都有針對菸害、空汙進行防制,為何肺癌死亡仍居高不下?陳育民說,抽菸佔肺癌的人數比例雖已從九成降到約一半,但仍佔大宗。另外,空汙環境不是改善後要在十幾年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果,因此一兩年內不會看到死因排名有顯著的改變。但陳育民說,雖然肺癌死亡排名居高下,但從研究上可以看到存活率也在上升,因此除了避免吸菸和到空汙嚴重的地方外,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曾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也能延長生命。另外,今年卵巢癌也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十大死因第十位。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張志隆表示,近年在臨床上,確實發現卵巢癌患者相較於子宮頸癌患者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過去教科書上,卵巢癌平均是50歲到60歲才會出現的癌症,但現在在臨床也曾發現20多歲的卵巢癌患者。張志隆表示,台灣卵巢癌患者增加,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但與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現在女性喜吃高熱量食品、乳製品等,另外,環境賀爾蒙的刺激,也都是增加罹患機率的原因;同時,台灣的就醫性便利,也讓早期卵巢癌的患者被發掘,臨床上早期卵巢癌與晚期卵巢癌各占一半,歐美則是高達七成為晚期卵巢癌。張志隆表示,卵巢癌症狀多數不典型,患者常反映的症狀如時常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建議女性若長期有這些非典型症狀,腸胃內科又查不出原因,可以懷疑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張志隆表示,面對早期卵巢癌可以透過手術、藥物治療,而晚期卵巢癌患者,過去藥物的進展緩慢,近年才有突破性的發展,已有新的標靶藥物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不像過去僅有化療可以選擇,五年存活率也從原本的三成,增加到五成。
-
2020-06-16 醫療.呼吸胸腔
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 醫籲不應使用電子煙戒菸
電子煙成為嚴重問題,全台估計有超過5萬名國高中生吸食電子煙,且女性吸食率高於男性。臺中榮民總醫院成立「電子煙戒菸門診」,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電子煙吸食者已經出現不良反應,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肺部發白,在國外已有47名吸食者死於電子煙。醫師呼籲,準備戒菸者,不應該使用電子煙戒菸。菸齡超過30年,今年48歲的鄭先生戒過好幾次菸,卻是愈抽愈多,朋友推薦他新潮的電子煙,說是「抽電子煙可以戒菸」,於是他改抽電子煙,「剛開始抽確實不錯,嘴巴沒有臭味了,打牌時也可盡情使用,不會被大家嫌棄,之前抽菸的時候,都要偷偷摸摸的、見不得人的感覺。」但他抽著抽著覺得開始胸悶、頭暈、咳嗽,就醫後,透過戒菸門診才真正戒菸成功。除了戒菸者使用電子煙戒菸,電子煙也吸引眾多青少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青少年紙菸吸菸率10年來首度上升,推估有8.1萬名吸菸;另推估有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其中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5.6%,比107年增加六成。傅彬貴說,電子煙有加熱器、煙油、霧化器,外型很酷炫,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但在台灣電子煙是不合法的,其中的賦形劑維他命E,在常溫下雖無危害,但是溫度升高後,會使維他命E變成非常的黏,吸到肺部中,黏在呼吸道,黏在肺泡,身體的白血球將其視為攻擊物,吞噬細胞也發動攻擊,因此導致急性呼吸道窘迫。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餐館飯店、美食街小吃店大宴小酌又見絡繹不絕的客人上門。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廖曉嵐提醒,應酬多的痛風病友要小心,別讓因少應酬、少外食好不容易構築的健康防線破功,痛風重新上門。糖尿病友也要注意,如果因飲食不忌口,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全身無論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易產生不可逆慢性併發症,得不償失。廖曉嵐說,痛風古稱「富貴病」,通常只有達官顯要、富貴人家才會患,因吃了太多的肉類、內臟、海產等高尿酸飲食易導致痛風。現代人因經濟條件佳又注重口慾、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無節制暴飲暴食,痛風不再只是特定對象的專利,年齡也愈年輕化。一位50歲男性連日參加公司同事聚餐,還有和客戶應酬,不是火鍋吃到飽就是海鮮大餐,因腳趾關節紅腫劇痛、半夜痛醒無法行走,到醫院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廖曉嵐歸納預防痛風6大妙招:1.控制體重,盡量維持在標準體重內。2.多喝水幫助尿酸代謝。3.避免飲酒提升血液中尿酸,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如果已經有痛風的病史,更要注意少喝啤酒。4.少喝含糖飲料,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次以上含糖飲料的人,比不喝飲料的人,多出85%罹患痛風的機率。5.少油,平常應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少喝火鍋湯、肉湯。脂肪攝取太多會降低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6.多食用抗氧化食物如櫻桃、藍莓、青花菜等,有利於降低尿酸。劉昌娟指,糖尿病會導致足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統計有約一半截肢病友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好血糖,身體若出現傷口盡快就醫,以免因為病情延誤造成截肢可能。一位40多歲女性是糖尿病多年病友,有長期吸菸習慣,膝蓋鈍傷自己塗抹藥膏,造成傷口壞死及擴大感染。家人發現傷口不但沒癒合反而越嚴重,立即帶她就醫,治療及配合戒菸,控制飲食及血糖後,住院期間不僅血糖穩定,傷口感染也明顯改善,出院後按時回診,傷口已完全癒合。劉昌娟提醒糖尿病友平時除按醫師指示服用處方藥物,在飲食上應採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魚蛋豆肉、奶、蔬菜、水果、油脂6大類食物;身體有傷口的病友每天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C,如牛奶、雞蛋、魚、雞、瘦肉、豆腐、芭樂、火龍果等幫助傷口的癒合。研究指出,香菸燃燒後會產生7000多種有害的化合物及致癌物質,其中以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影響最大,抽菸的糖尿病友血糖會比沒抽菸病友更難控制;抽菸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影響血糖的控制,導致好的膽固醇減少,壞的膽固醇增加,對糖尿病友而言,會增加粥狀動脈硬化的可能,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神經病變,衍生血液循環不良。若發生於下肢血管會造成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如果有足部病變傷口難以癒合時,可能面臨截肢命運,所以糖尿病人除配合藥物及飲食控,更應勇於戒菸。【健康精選延伸閱讀↘↘↘】。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向全球癮君子警示 吸菸者染新冠肺炎風險較一般人高
六七大解封後,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落實「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健康行為是關鍵,但「癮君子」卻可能因一些習慣,無形成為防疫破口,甚至連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因吸菸者手指會不斷接觸嘴唇,還喜歡與菸友共抽菸品,吸菸者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WHO日前於向全球癮君子警示,吸菸者手指及可能受污染的菸品需不斷的與嘴唇接觸,另外,平時下班或休息期間,可見癮君子喜歡三五好友邊抽菸邊聊天,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或是有共用菸品的行為,也可能增加傳染的風險。呂孟穎引用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郭斐然研究數據,指出抽菸者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之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六月七日,國內確診443例新冠肺炎個案,其中7人死亡,國健署未來將與指揮中心合作,釐清國內確診者吸菸比例與重症關聯。因吸菸者可能已經患有肺部疾病或肺活量降低,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麗卿解釋,抽菸易造成慢性肺阻塞、肺氣腫或肺部組織病變,一旦肺部纖毛細胞受損,就會造成咳痰能力不好,無法排除痰或異物,就會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會大大增加新冠肺炎患者重症風險。黃麗卿提醒,一起拒絕菸品,是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冠肺炎的不二法門;呂孟穎說,醫院、衛生所、診所、牙醫診所、社區藥局等近4000家合約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可提供協助,還有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制定合適的戒菸計畫,協助遠離菸害,重拾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很重要!但也別忘了這件事
這幾個月以來,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每天下午總要聽聽阿中部長報告,今天有沒有「+0」,或是肺炎治療有沒有新的進展;但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新發生癌症人口持續攀升,一年比一年多,當然可能是因為篩檢政策的關係,讓許多前期的癌症被發現。在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喔!癌症的發生不像病毒一樣是傳染而來,很可能是因為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其實,有3~5成的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因為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以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以及提高存活率。 舉例來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2年1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而糞便潛血檢查則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能降低26%死亡風險。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防癌新生活要從預防及篩檢做起,可以把握健康生活的5個原則,包括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定期篩檢,並且把這些行為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預防癌症。王英偉再次提醒,四項癌症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的重要性,才能把握黃金的就醫時刻。而在這個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要保護、預先要準備、緊急要就醫三點,來掌握重獲健康的契機。1.自我要保護:病友就醫時務必戴口罩,配合網路查詢看診進度,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盡量請親友開(騎)車協助就醫,減少進出人多場所,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戶外1公尺、室內1.5公尺)。2.預先要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3.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延伸閱讀: 最新!癌症發生人數年年增加,尤其這是這2種癌症 健檢癌症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  
-
2020-06-03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吸菸者罹「肺阻塞」風險高出6.3倍.嚴重恐致死 10方法助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罹患肺阻塞後可能導致許多共病症,如:肺癌或心血管疾病等,「菸害」為罹患肺阻塞最大的危險因子(無論是吸菸或二手菸),據國外研究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長期吸菸已被證實為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二手菸的國外相關研究也顯示:童年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長達16至18年的民眾,有1.31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肺阻塞,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死亡。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就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由於菸害防制法的實施加上多項戒菸政策宣傳的努力下,臺灣18歲以上吸菸率已由2010年19.8%下降至2018 年13.0%。國健署從2018年針對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推動個案早期介入模式計畫,強化菸害防制宣導,並針對高風險群進行早期評估與介入,確診率達25.9%。國健署提出與肺阻塞和平共處新十招: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2.相信專業,配合醫囑。3.正確與確實用藥。4.勤練腹式呼吸。5.多喝水、勤拍痰。6.多走路、勤活動。7.常洗手、外出一定戴口罩。8.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密閉環境。9.飲食要均衡。10.吸收新知識。為保護親人及改善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邀請吸菸者,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若是已罹患肺阻塞的患者除了戒菸之外,更需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持續規律用藥及進行肺部復健運動 (呼吸訓練、運動訓練),以改善自身運動能力,減少呼吸短促感覺或住院次數,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癌症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和女性乳癌,其中大腸癌和乳癌也是106年統計以來癌症發生人數增長最多的二種癌症。此外,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宣導男性應盡快戒菸、檳榔與酒,以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並建議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乳癌、大腸癌可篩檢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篩檢乳癌、大腸癌個案數較前一年各增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個案數則較前一年增約800多人及200多人,可及早就醫。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中,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4.2倍和10.7倍,與男性嚼食檳榔、吸菸、飲酒人數遠高於女性有關,國健署建議透過戒菸、檳榔、酒來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定期篩檢也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死亡率;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約41%死亡率;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約35%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因此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防癌從預防篩檢做起癌症的發生更可能因為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定期篩檢可避免3-5成癌症的發生,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長王英偉鼓勵全民一同實踐防癌生活,把握生活健康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和「定期篩檢」。另外,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男性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國健署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署長王英偉提醒,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目前國健署都有補助,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以把握黃金就醫機會。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30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類菸品定義不明恐成法律漏空 董氏:連電子煙也禁不了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昨出爐,首將「類菸品」字樣入法,期望全面禁止新興菸品上市,但傳獨剩「加熱菸」定位不明,恐成首個成功合法「登台」的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今再出擊,指草案未見電子菸字樣,類菸品定義模糊,未來一旦法律解釋不同,連電子煙也無法禁止。國健署今在董氏基金會舉行「531世界無菸日」暨「2020戒菸就贏比賽」30萬元首獎候選組公開檢測,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今在致詞時,當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組長陳妙心面前,直接痛批新草案是「開大門,走大路。」主管機關衛福部國健署成為圖利菸商的幫兇。姚思遠說,國際上,不論電子煙或加熱菸都稱為「新型菸品」或「新式菸品」,但我國卻創新以「類菸品」稱呼電子煙,加熱煙至今定位不明。一旦未來決議加熱菸不屬於「類菸品」,只要健康風險評估通過,加熱菸將成功合法登台。甚至未來極可能闖關成功的不僅是加熱菸,姚思遠表示,因草案只定義類菸品為以改變菸品所定原料物理性態方式,或非以前款所定原料製成,得使人模仿菸品使用相關產品。沒有在法條中寫明「禁用電子煙」,非常可能因法律解釋,電子煙直接翻盤又變可上市的「菸品」。姚思遠認為,這次草案似乎企圖透過定義類菸品,限制電子煙,避免電子煙成為加熱煙合法化阻饒。一旦加熱菸合法,菸商下一步就會爭取開放電子煙,明顯是「受高人指點、政府照做」姚思遠也指出,我國菸品定義為全部或部分以菸草或其代用品作為原料,製成可供吸用、嚼用、含用、聞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紙菸、菸絲、雪茄及其他菸品,但這次草案改為「以菸草或其他含有尼古丁以取代菸草天然植物為原料」,質疑菸品定義有限縮之餘。董氏基金會菸防中心主任林清麗說,肯定主管機關從善如流,將吸菸年齡提高到20歲、警示圖文擴充到85%、夜店酒吧部分禁菸,但這次對新型菸品的管制,意味「現在與未來,新型菸品不是原來認知的『就是明確禁止』,而是當朝的官員來認定品類。」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後,被問及對新草案看法,他說,絕無圖利廠商,持續以科學方式開誠布公與各界討論,專家都比較了解電子煙威脅,加熱菸定位也有討論必要,但不論加熱菸或其他菸品,衛福部關心的都是國民健康,尤其需避免菸害對青少年危害。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8 科別.呼吸胸腔
電子菸傷身 WHO建議:「從嚴管制!」
我國十大死因有6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直接與吸菸有關,另4項與吸菸間接有關。近年菸商刻意採用各種行銷手法,設計新穎造型或添加不同香味料的產品,吸引青少年使用,已對青少年形成新的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5月31日世界無菸日主題訂為「保護年輕族群免於菸商操控,並預防他們使用菸品與尼古丁商品」。108年調查我國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為4.2%,較107年(2.7%)增加1.5%,增幅超過五成,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國民健康署結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及醫師代表,共同呼籲為了國家未來競爭力,請各界支持打擊電子煙害,一起守護青少年健康!美國近3千名因電子煙患肺病 WHO建議:「從嚴管制!」 多數電子煙含有尼古丁易致成癮,更有爆炸、致癌等風險,已有國外研究顯示學生吸食後會導致氣喘盛行率上升及上學缺課率增加,經常吸食會使腦中葡萄糖的數量減少,也會破壞凝血因子,比吸菸者更容易引起中風與出血。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的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並導致咳嗽、氣喘症狀惡化;青少年若曾在2年內吸過電子煙,其嘗試紙菸的機會是沒有吸過電子煙青少年的6倍。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截至2020年2月18日有2807名因使用電子煙而造成呼吸道疾病之危害,甚至釀成死亡案例共68位,其中近8成的患者都小於35歲5。有鑑於電子煙對健康危害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針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教育及衛生部門與家長攜手守護青少年 陳木榮醫師表示青少年對成癮性物質之警覺低,紙菸中若添加不同口味,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更容易吸引青少年因好奇接觸或誤以為加入各種口味之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甚至上癮,嚴重影響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潘品睿理事長呼籲,家長應多關心青春期的孩子,教導孩子勇敢向菸(煙)說不,作自己的主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務校安組林良慶組長表示除持續落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全面禁止吸菸外,已將電子煙議題納入推動校園菸害及藥物濫用防制內容,讓學生獲知正確資訊,更要求各級學校納入校規規範管理,嚴禁教職員工生攜帶及吸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電子煙在我國是非法產品,目前若查獲之電子煙含毒品,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若含尼古丁或宣稱療效則依藥事法辦理,皆有刑責;若似菸品形狀,依菸害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最高處5萬元罰鍰。吸用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菸商以酷炫吸引青少年接觸或讓其誤以為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導致成癮。基於保護兒少健康權之立場,政府正積極推動「菸害防制法」修法,期強化對此類新興菸品的管制法源。 面對菸商為吸引青少年使用而不斷推陳出新於菸品及尼古丁產品,需要各界共同攜手,為青少年築起拒菸的防護網,避免青少年被菸(煙)操控未來。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而有些煙癮族戒不了菸又擔心罹癌,便以電子菸取代香菸,認為電子菸對身體危害比較少,不過這個理由已經站不住腳。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紐約大學的最新動物研究觀察到,電子菸煙霧會導致實驗鼠罹癌。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理事長顏啟華表示,美國近期爆發一千多例與電子菸相關的嚴重肺病,已導致19人死亡,引發恐慌,美國各州政府紛紛宣布禁售加味電子煙或禁止所有電子煙。現有研究已證實電子煙會引發心臟病、哮喘、過敏、癲癇、肺部發炎等等疾病,且同樣存有二手及三手菸的健康危害,此動物研究則是首篇證實電子煙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賴志冠醫師則指出,根據今年初美國南加州大學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電子煙吸食者的口腔組織變化是和吸菸者相同的,可能進一步癌化。賴志冠估計,至少還需要十年以上的研究,才能論定電子煙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戒菸資源:◎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全國超過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設鬧鐘起床卻未定時睡覺?神經科學家的12項健康睡眠守則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沃克】1. 遵守規律的睡眠時間。每天同一時間上床,同一時間起床。人是會按照習慣行事的生物,一旦養成睡眠規律,就很難調整改變。週末睡得較晚,並不能完全補償週間的睡眠缺乏,也會造成星期一早上更難早起。設定鬧鈴,提醒自己上床睡覺。我們常為起床時間設鬧鈴,卻沒有定時睡覺。如果十二項守則中你只能遵守一項,就是這一項了。2. 運動好處多多,但是不能太晚運動。盡量每天運動至少三十分鐘,但要在睡前二至三小時前結束。3. 遠離咖啡因和尼古丁。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在咖啡、可樂、某些茶飲和巧克力中都有,它的效果可能要八小時才會完全退去,因此傍晚的一杯咖啡會讓你晚上難以入眠。尼古丁也是一種興奮劑,常使吸菸的人睡得很淺。另外,戒除尼古丁時,吸菸的人早上常會太早醒來。4. 避免睡前飲酒。睡前小酌或許會讓你放鬆,但喝太多會使你缺少快速動眼睡眠,讓睡眠較淺。大量飲酒也可能造成夜間的呼吸問題。當酒精的作用在體內逐漸消耗掉後,也比較容易讓你在半夜醒來。5. 避免太晚吃大餐、喝太多飲料。輕食沒問題,但食物分量較多時會造成不消化,干擾睡眠。晚上喝太多飲料會導致夜裡必須常醒來上廁所。6. 可能的話,不要服用會延後或干擾睡眠的藥物。有一些心臟、血壓或氣喘方面常用的處方藥,以及咳嗽、感冒或過敏的非處方藥和草藥,有可能干擾睡眠模式。如果你有睡眠方面的困擾,可以告訴你的醫師或藥師,確認你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和睡不好有關,也可以詢問你的藥是否可在白天或晚上較早時服用。7. 不要在下午三點之後睡午覺。午睡可以補充睡眠不足,但太晚睡午覺的話,可能會讓晚上更難入睡。8. 睡前要放鬆。不要把事情安排得太滿,讓你在睡覺前沒有機會放鬆。可以安排一些輕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或聽音樂,作為睡覺前的習慣。9. 睡前泡個熱水澡。泡完澡後體溫會降低,可以幫助你覺得想睡,泡澡也會幫助你身心舒緩放鬆,更易於入睡。10. 臥室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把任何可能打擾你睡眠的東西從臥室移走,包括噪音、明亮的光線、不舒服的床、過高的溫度。臥室偏涼可以讓你睡得更好。電視、行動電話或電腦都會造成干擾,剝奪你的睡眠。舒服的床墊和枕頭可以幫你好睡。失眠的人常會盯著鐘看,因此要避免鐘面出現在視線所及之處,以免試著入睡時還在擔心時間。11. 適當晒太陽。日光是調節每天睡眠規律的關鍵。試著每天在戶外至少晒三十分鐘的日光。如果可能的話,黎明即起,或在早上使用亮度非常高的光源。如果你有難以入睡的問題,睡眠專家建議應該在早晨晒一小時的陽光,並在睡覺之前把室內燈光調暗。12. 不要醒著而仍躺在床上。如果你上床後二十分鐘仍然醒著,或開始覺得擔心或焦慮,最好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直到睡意產生。無法入睡的焦慮,會讓人更難入睡。
-
2020-05-27 科別.兒科
10歲過敏兒氣喘突發作 原來是父親在家門外吞雲吐霧
很多癮君子以為在家門口、陽台或戶外抽菸就不會影響他人,但一位10歲陳姓男童最近氣喘突然嚴重發作,竟是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引發。台中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醫師余孟恭呼籲,雖然疫情趨緩,但不少家長待在家的機會還是很多,請有菸癮的家長為了孩子,早點戒菸。余孟恭指出,疫情影響,門診過敏兒回診量減少3分之1以上,這位有氣喘病史的10歲陳姓男童,最近卻因嚴重氣喘就醫住院。由於男童已停用氣喘藥物1年,但男童氣喘又再度發作,此外,男童肺部X光檢查呈現輕微浸潤,疑似肺炎現象,一度讓家人擔心是不是感染新冠肺炎?排除疑慮後,家人也不解氣喘為何再度發作?余孟恭推斷,可能誘因是受疫情影響,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的頻率增高,雖然都在門外、陽台吞雲吐霧,殊不知菸霧隨風飄散無孔不入,且二手菸、三手菸無所不在。余孟恭說,菸燃燒的化學物質除了會附著在吸菸者的衣物外,居家環境的物質,如窗簾、椅墊等也都會吸附殘留,就算沒有在孩子面前抽菸,其實孩子已被迫吸到二手菸、三手菸。「氣道的急慢性發炎,都會誘發咳嗽、喘鳴、呼吸急促、胸悶等氣喘症狀。」余孟恭表示,倘若放任氣道持續慢性發炎,會造成肺泡受損,氣管敏感、支氣管的黏液增加與支氣管旁的平滑肌增厚,而產生氣道阻塞。為避免兒童氣喘影響氣管發育及心肺功能,建議治療愈早進行,控制的機會愈高。最近氣候變化大,余孟恭叮嚀,家有過敏兒要特別注意日夜溫差,並避免接觸空污與灰塵等,降低誘發鼻子氣管敏感,造成氣喘發作機會;除穩定持續就醫必要用藥外,建議家長最好早點和菸癮斷捨離,以免變成過敏兒的豬隊友。
-
2020-05-27 科別.消化系統
又胃食道逆流了?營養師推薦三大養胃食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胃食道逆流、胃痛等腸胃不適症狀相當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鄭婉苓表示,不空腹喝咖啡,以及咖啡不與甜食一起食用,都能降低胃部不適的機率。另外,也可以透過正確的飲食原則,與「養胃」的食物,以及適度紓壓,提升腸胃健康。鄭婉苓提醒,照顧腸胃健康要趁早,想要有強壯的胃腸需謹記以下的飲食原則:一、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培養規律用餐的習慣。二、細嚼慢嚥:食物咀嚼不夠,會使消化液分泌不足,造成消化不良。三、用餐時避免喝過多湯汁水分:水分會沖淡消化液。四、節制菸酒:吸菸會刺激胃酸分泌,而含酒精飲料則會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引發胃炎。五、睡前避免進食:盡量不要在睡前三小時內吃宵夜,會增加胃的負擔。鄭婉苓也推薦養胃食物,包含秋葵、高麗菜和木瓜。秋葵果實間有果膠和醣類組成的黏液,可以保護胃壁。而高麗菜含有維生素K及維生素U,可修復體內受傷組織保護腸胃黏膜。而木瓜的木瓜酵素有助於分解並加速蛋白質的吸收,可緩解消化不良及胃炎。除了遵循以上的飲食原則及食物選擇之外,適度紓壓也是很重要的因子,壓力越大腸胃不適的頻率就越高,因為壓力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胃酸會刺激胃壁造成潰瘍,因此,盡量調適與抒發壓力,適度休息放鬆,避免長期累積造成生理傷害,改善生活作息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都是「養胃」不可或缺的一環。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年紀漸長睡眠需求較少是迷思 神經科學家教你提升睡眠品質
【文、圖/摘自天下文化《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沃克】中年和老年的睡眠身為年紀漸長的成年人,睡眠開始變得問題百出。年長的成年人常有一些健康狀況,加上較常服用藥物帶來的效應,使得年長者平均而言較難達到和年輕人相同分量的睡眠,透過睡眠恢復疲勞的程度也不及年輕人。有人以為年長者的睡眠需求較少,這完全是迷思。年長者所需的睡眠應該與中年時差不多,只是較難產生同樣分量的睡眠。有一項支持證據是:一些大型調查已經顯示,儘管年長者實際上睡得較少,仍說自己需要更多睡眠,而且實際上會嘗試睡得和年輕人一樣多。還有更多科學發現支持老年人仍需要一整夜的睡眠,和年輕人一樣,我很快會加以說明。不過在那之前,讓我先解釋隨著年齡增長的主要睡眠問題,以及為何這些發現有助於釐清年長者不需要睡那麼多的錯誤看法。隨著年紀漸長,睡眠有三項主要的改變:一、量與質的降低;二、睡眠效率的降低;三、睡眠的時機受干擾。睡眠的質與量都衰退青春期之後,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約在二十歲出頭穩定下來,但不會維持非常久。很快(或許比你想像或希望的更快)就會發生巨大的睡眠衰退,其中深沉睡眠又衰退得特別嚴重。相對於快速動眼睡眠在中年大致維持穩定,深度非快速動眼睡眠的衰退在三十歲前後就已發生。當你的生命進入第四個十年,非快速動眼睡眠腦波的質和量都出現明顯的減退。你的深睡時數減少,而深度非快速動眼腦波的波形變得較小、較弱、數量也減少。進入四十歲中後期,和十幾歲時比起來,老化會剝奪你60% 到70% 的深睡。當你七十歲時,損失更達80% 到90%。當然,在我們夜晚睡著時,甚至當我們早上醒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睡眠腦波品質的好壞。這往往表示,許多年長者進入生命後期時,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深睡質和量衰退了多少。這是重點:年長者沒有把自己的健康衰退與自己的睡眠衰退連結起來,儘管科學家明白兩者的因果關係已有數十載。因此年長者看醫師時會抱怨自己的健康問題並尋求治療,卻很少提出睡眠問題尋求協助。於是醫師在醫治老年病患的健康問題之餘,缺乏動機去注意睡眠問題。這裡要澄清的是,並非所有與老化有關的健康問題,都可歸咎於不良睡眠。但與老化有關的身心健康問題與睡眠障礙之間的關聯,遠比我們自己與許多醫師真正認知到的要多很多。我要再一次強烈建議擔心自己睡眠狀況的年長者,不要求助於安眠藥。我的建議是先尋求已獲得科學證實的非藥物介入方法,這些方法應由合格的睡眠專科醫師提供。夜裡頻繁醒來,睡眠的效率降低隨著年紀增長的第二個改變,同時也是年長者較有意識的狀況,是睡眠變得片段化。隨著年紀愈大,我們在夜裡醒來的次數愈頻繁。這有許多原因,包含疾病和藥物的作用,但其中首要原因是膀胱變得無力,導致年長者更需要在夜裡起來上廁所。夜晚減少水分的攝取會有些幫助,但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由於睡眠片段化,年長者的睡眠效率會降低。睡眠效率的定義是躺在床上時真正睡著時間的百分比:如果你花八小時躺在床上,而睡覺時間達八小時,你的睡眠效率就是100%;如果在這八小時中你只睡了四小時,則睡眠效率是50%。健康的青少年能享受到約95% 的睡眠效率。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是,多數睡眠醫師認為高品質睡眠的標準之一,是睡眠效率高於90%。當我們八十歲時,睡眠效率往往掉落到70% 或80% 以下;你可能以為70% 或80% 聽起來還好,但這表示在床上的八小時中,會有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是醒著的。睡眠效率低不是件小事,這從評估數萬名老人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即使把其他控制因子考慮進去,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性別、種族、是否吸菸、多常運動、是否長期服藥等,只要年長者的睡眠效率分數較低,他們的死亡風險就會較高、身體健康程度較差、更可能發生憂鬱症、覺得自己缺乏活力、認知功能較低(典型的症狀是記憶力變差)。任何人不管在任何年紀,如果睡眠長期受到干擾,都會出現生理病徵、心理健康不穩定、警覺性變差、記憶力受損。老化的問題在於,家人觀察到老人這些發生於日間的症狀,就跳到失智的結論,忽略了睡眠不良也可能是原因。並非有睡眠問題的老人都有失智問題。但我將在第7 章提出證據,清楚顯示睡眠困擾為什麼是導致中老年人失智的原因之一。關於老年人的片段化睡眠,有一個更為立即且同樣危險的影響,值得在此提出:夜間上廁所導致的跌倒和骨折。我們在夜裡醒來時,常常還是糊裡糊塗的,除了認知較不清楚,環境也較黑暗。還有,由於你本來躺在床上,當站起來開始移動時,血液會因為重力而從頭部被拉向腳部,結果會感到頭暈而步履不穩。老年人尤其容易如此,因為老人的血壓控制通常也有問題。這一切狀況都顯示:老人在夜間上廁所時,絆到、跌倒與骨折的風險會更高。跌倒骨折會顯著影響行動能力,也明顯加速老人生命的終結。在注釋中,我提供了一份清單,是給年長者的夜間睡眠安全建議事項。褪黑激素、睡眠壓力、近日節律一起來搗亂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的第三項改變,是近日節律的時間改變。和青春期形成強烈對比,年長者往往經歷睡眠時機的往前,導致睡覺時間愈來愈早。這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都愈來愈早。一直以來,退休人士社群常去的餐廳都知道這種上床時間的改變,這可從餐廳推出的「早鳥特惠」窺知。近日節律的這種改變看起來似乎無害,卻可能引起老人的無數睡眠(及清醒)問題。老年人常希望可以在晚上維持清醒久一點,才好去戲院看戲、或去看場電影、和朋友相聚、讀書或看電視。但當他們進行這些活動時,常發現自己在沙發、躺椅、電影院的座位上醒來,原來在夜晚才進行到一半時,他們已經不小心睡著了。由於褪黑激素提早釋放,讓他們毫無選擇。連看似無害的打盹,也帶來危險的結果。晚上較早打盹,會讓珍貴的睡眠壓力洩掉,清掉腺苷持續累積一日所帶來的睡意。幾個小時之後,當年長者躺在床上試圖睡覺時,可能已經沒有足夠的睡眠壓力來幫助入睡,或保持熟睡的狀態,於是他們就有了錯誤的結論:「我有失眠症。」晚上稍早時令人不以為意的瞌睡,卻有可能是晚上難以入眠的原因,實際上他們並非失眠。到了早上又有另一個問題來了。我們在第2 章提過,近日節律與睡眠壓力的系統是獨立運作的;儘管老人在晚上難以入睡而有了睡眠債,近日節律卻從早上四、五點就開始提升,開始典型的老人早起時程。近日節律的清醒鼓聲日漸愈敲愈響,年長者想要繼續睡下去的希望也就愈來愈渺茫。讓事情更糟的是,近日節律的強度和夜間褪黑激素的釋放,也會隨著年紀而減弱。把這些因素加起來,惡性循環於焉形成:許多年長者努力對抗睡眠債,試著在晚上維持清醒,卻無法抵抗在剛天黑時就打盹,晚上真正上床時又難以入眠或無法整夜熟睡,不料近日節律的衰退,讓他們比自己希望的時間更早醒來。下午多晒一點陽光是有一些方法幫助年長者把近日節律的時間往後推,並提高近日節律的強度。儘管這些方法不完美,我覺得有點可惜。稍後的章節會談到,夜間明亮的人造光對二十四小時近日節律的危害;夜裡的照明壓抑了褪黑激素的正常提升,把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段推向早晨時分,讓他們不能在合理的時間睡覺。然而,這種延遲睡眠的效應,卻可以在年長者身上做良好的應用。許多年長者因為早起,上午很活躍,因而在前半天已照射到一天之中多數的明亮光線。這樣並不理想,因為會讓二十四小時內在時鐘偏向早起早睡的循環。年長者如果想要把上床睡覺的時間往後移,應該把接受明亮光線的時間移到下午較晚的時候。然而,我並不是建議老年人停止晨間運動。運動可以幫助建立穩固良好的睡眠習慣,在老年人身上更是如此。我建議做兩項調整。首先,晨間做戶外運動時戴上墨鏡。這會減少晨光對你視交叉上核時鐘的影響,避免這個時鐘維持早起的日程表。其次,下午的後半段要再到戶外接受陽光,但這次不戴墨鏡。記得做防晒措施,比如戴帽子,但把墨鏡留在家裡。充分的午後陽光可以延後褪黑激素的釋放,把睡覺的時間往後推。年長者也可和醫師討論夜間服用褪黑激素的可能。在年輕人或中年人,褪黑激素除了調整時差外,並沒有證實對幫助入睡有效;但在年長者身上,褪黑激素處方卻已顯示可以讓變得遲鈍的近日節律和褪黑激素節律增強,縮短躺在床上到實際睡著的時間,使用者本身也能感到睡眠品質和晨間精神狀態的提升。
-
2020-05-23 癌症.其他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與頭頸癌也很有關係,也就是HPV陽性的口咽扁平細胞癌,引發醫界關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因是否有HPV的感染而有顯著差異,近年來HPV已被公認為頭頸癌的第四種確定的致癌因子,前三種分別為菸、酒及檳榔。流行病學上,在歐美國家,有HPV感染(HPV+)的口咽癌,已超過整體口咽癌的七成以上。綜觀近20年,歐美國家無HPV感染(HPV-)的頭頸癌比率顯著下降,但有HPV感染口咽癌發生率一路攀高。美國在2010年,整體罹患有感染HPV口咽癌的男性病人數,也已超越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病人數。在台灣,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發生率變化趨勢,也和歐美國家雷同,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口咽癌屬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即便是有感染HPV口咽癌,也會有大約一半的病人曾有菸酒檳榔的過去史。在臨床上,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病患年紀通常較輕,原發部位較常出現在扁桃腺或舌根。病人通常以咽喉異物感、吞嚥疼痛、頸部腫塊等非特異的症狀為主。醫師可藉由喉反射鏡或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針對疑似病灶切片或頸部腫塊穿刺來確診口咽癌。幸運的是,有感染HPV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照射及化學藥物治療反應較佳,治療成績也顯著優異。過往文獻指出,若患者過往吸菸量大於一年十包,就會顯著影響口咽癌對治療的反應,酗酒及嚼食檳榔等傳統頭頸癌致癌行為,亦會導致有感染HPV的口咽癌對放、化療的成效降低。因此針對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參考病患本身的菸酒檳榔的過往史及癌症分期來做決定。一般而言,醫師較常建議有感染HPV的口咽癌患者先接受所謂的器官保留策略來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最新的研究方向朝向調整放射線治療照射總劑量,或針對早期小腫瘤用內視鏡或機器人手術做有效的廓清,做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若民眾者有疑似相關症狀,建議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盡早診斷及治療。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癌症.頭頸癌
悔不當初!口腔癌治療5年沒事 抽菸、嚼檳榔又復發
南投50歲江姓男子菸、檳榔不離口,5年前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開刀、放射線治療及化療後治療成效佳,追蹤5年皆無癌細胞。最近他覺得嘴破難受,就醫確認癌症復發,追問下江男承認沒有戒菸,且最近半年又開始嚼檳榔,對於癌症復發悔不當初,直說不敢再「抽菸吃檳榔」。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誘發頭頸部癌症,對人體的細胞,尤其是上皮黏膜細胞,會加速細胞分裂,增加癌化癌變的可能性。嚼檳榔及吸菸是口腔癌主因,即使癌症已經治癒,仍需戒除菸檳,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追蹤。他說, 許多民眾誤以為戒檳會造成牙齒崩壞,作為拒絕戒檳的藉口,事實上嚼檳榔民眾常忽略口腔的保健,才造成齲齒或牙周病,因嚼檳榔會讓口腔的疼痛感麻痺,不知牙齒和牙齦早已生病,等開始戒檳時,疼痛痠麻感才浮出檯面,才會認為戒檳會致口腔不適,而使民眾戒檳失敗。戒菸對許多民眾來說也相當困擾,吳昭寬說,如果無法自行戒菸,可以尋求醫師協助,戒菸門診會依據患者的狀況,提供諮詢、尼古丁替代療法、口服藥物等戒菸協助。口腔癌患者應盡速戒除菸、檳、酒等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保持口腔衛生,不要抱持著「沒有這麼巧」的僥倖心態生活,當心癌症再度復發,不僅浪費先前治療努力,還得重新接受治療煎熬。如果二周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內部或周圍發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長了腫瘤;口腔痲木或疼痛;碰觸後容易出血的腫塊;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張口受限、舌頭的運動異常等,都應盡速至耳鼻喉科就診。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嗅覺異常會喪命?跟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嗅覺味覺減損或喪失,新冠肺炎相關話題最近被熱烈討論,很多人都會擔心,自己如果感染疾病,嗅味覺會不會永遠喪失?目前來看,完全無法改善仍是少數,其實很多疾病都會讓嗅覺鈍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嗅覺細胞變性導致。首先,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引起嗅覺失常,因為不論是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讓鼻腔內部長出息肉,增加氣味分子到嗅覺細胞的難度,但如果可以好好治療,把慢性鼻症狀改善,嗅覺就會慢慢恢復。此外,容易讓嗅覺退化的重要關鍵就是老化,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男性大概在60歲,女性大概在70歲就會發生,兩性為什麼發生時間有差異,目前沒有找到實際原因,推測有可能是與男性吸菸率高有關。同時,大腦病變與嗅覺也會有明顯牽連。嗅味覺退化或喪失,可能對生命沒有立即性危險,但嗅味覺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感知,當食物眼睛沒看出差異,腐敗就必須用鼻子聞出來,有異常發酵或酸味也會用舌頭嚐出來,如果嗅覺與味覺異常,就很容易把腐敗食物吃下肚。其實嗅味覺喪失對生命有極大威脅,最明顯例子就是瓦斯。如果瓦斯外洩,可以憑藉氣味發現,為自己爭取逃離時間,但如果嗅覺損傷受影響,瓦斯味就不容易聞出來,當身體出現頭暈想吐症狀時,可能就很難逃離現場。另一方面,因味覺鈍化或喪失,可能先讓人沒食慾造成營養不良,也可能開始漸漸喜歡吃高鹽高糖的食物,讓慢性病風險增加,包含肥胖、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因此,嗅味覺消失對人體不是沒威脅,而是隨時都會處在生命威脅中。嗅覺鈍化有機會自我訓練,看能不能慢慢恢復功能,方法是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聞檸檬、尤加利、玫瑰、丁香等,香味濃郁植物的粹取物,每次連續聞數十秒,有機會促進嗅覺細胞再生,看看能不能聞到較輕的味道。另一方面,在鼻子疾病狀況下嗅覺暫時喪失,除了首先把疾病治療好,症狀能馬上緩解外,其他就是,最好戒除菸癮,不要一直讓有害化學物質傷害鼻腔。1周運動3次,養成聞一下生活中有味道東西的習慣等,都有利於保護嗅覺。(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為何新冠肺炎會造成味嗅覺喪失? 張上淳點出原因
-
2020-05-09 科別.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50歲後還來得及! 這4習慣現在開始做都不算太晚
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年紀再大也不嫌晚。根據刊登在《中風雜誌》(Stroke)上發表的1項新研究表示,中年女性可以透過運動和不吸菸以及維持體重等方式,來降低中風的發生率。美國哈佛大學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對象是6萬名平均年齡為52歲的女性,分析其健康數據後發現,在中年時改變生活方式的女性,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降低近25%,而常見缺血性中風,更降低了3分之1以上的發生機率。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發現,即使在年紀50多歲時才開始改變生活方式,仍可以預防中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菸、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及減重等,他們還研究了改變飲食方式的影響,像是多吃魚、堅果、全穀類、水果和蔬菜,以及少吃紅肉、加工肉類和少喝酒等。研究發現,沒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婦女,中風比例占4.7%,其中2.4%為缺血性中風, 0.7%為出血性中風。但根據估計,只要透過戒菸、每日運動和減肥,就可以將中風的風險降低25%,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則能降低36%,此外,持續配合飲食習慣改變更可將罹患機率再降低23%。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增加魚類和堅果的攝取量,以及減少攝取加工肉類的份量,對降低中風機率有正面的影響。不過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如增加運動鍛練、戒菸和保持健康體重來的有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到院前心肺停止? 除了CPR還要加上1關鍵動作接力救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5-0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9成為男性! 4個健康生活習慣 防癌兼抗疫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戒菸檳酒、減少過燙食物及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降低風險,如有不適症狀,例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菸檳酒 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且以男性居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健康動動身 防癌兼抗疫食道癌目前並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王英偉提醒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癌症,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達到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4個健康的生活習慣:1.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2.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3. 戒菸、酒、檳榔。4.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小提醒:如有不適症狀,例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4-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當度假 隔離旅館奧客多
疫情還看不到盡頭,許多短期居家隔離檢疫者被安置在各縣市的防疫旅館,卻傳出各種怪象,有人指定菜色要求「吃好一點」,甚至還問「沒有供應下午茶嗎?」防疫人員大嘆難為,表示防疫旅館不是五星級飯店。「我不吃炸的、煎的;不吃芋頭、茄子、不要苦瓜」,各地都有受檢疫者把防疫旅館當餐廳、飯店點餐,相關人員單是應付每天的用餐需求就頭痛。以雲林為例,雲林縣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防疫旅館每天包三餐的費用約一千七百元至三千五百元,提供含四樣配菜的雞腿便當,搭配一杯珍奶,也有旅館提供雙主菜便當搭配一顆蘋果,「這樣的菜色差嗎?」還有檢疫者要求設吸菸區,甚至提出「旅館不幫我洗衣服,可不可以在房裡放台洗衣機」,曾春美說,「防疫旅館是為防疫,不是提供度假」。台中市居家檢疫替代所入住超過五成,民政局長吳世瑋說,替代所提供的服務不包含房務,不少檢疫者入住後,對原本說好的規定翻臉不認。少數檢疫者存著「花錢是老大」心態,檢疫規定禁止清潔員進入房間,有入住者把廁所弄得一團亂,卻要求客房服務。還有人狂叫外送,不滿都被攔下,抱怨「來檢疫不是來被坐牢的」,揚言要投訴。防疫旅館要求每個房間都要有對外的窗戶通風,新北市卻有房客說「打開窗戶,看到對面都是曬內衣褲,影響心情」,要求換房。不少入住的檢疫者是返台留學生,有家人照三餐來送飯,甚至送宵夜、下午茶,第一線人員說,檢疫替代所規定不能叫外送,但沒禁止家人送東西,少數檢疫者家人送的次數太頻繁,管理人員只好拒絕,對方軟硬兼施,讓人不勝其擾。北市防疫旅館每日最低價從二千多元到一萬元,入住者的需求百百種,有人把家裡的鍋碗瓢盆都帶到旅館,在房內煮東西,不時香氣四溢,讓旅館人員傻眼。但也有部分旅館很貼心,會為入住者買好拋棄式內衣褲,還有業者會為入住者製作「畢業紀念冊」帶回家。台北市旅館公會理事長韋建華表示,很多情況都不能責怪客人是「奧客」,但疫情期間人人自危,有時無心的舉動,就會造成周遭人很大的壓力。北市觀傳局觀光產業科長陳雅慧坦言,「台北的防疫旅館收費略貴,但也因此服務到位」。由於盡力滿足民眾需求,目前已較少接到抱怨。
-
2020-04-25 科別.消化系統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咖啡加甜點,胃酸酸、火燒心、溢酸水…又讓你胃食道逆流(溢赤酸)了嗎?」這句廣告詞耳熟能詳。根據調查,成人的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達20%,換言之,每5位成人之中就有1人受此所苦。胃食道逆流病人這幾年增加很多,過去認為老年人因連接食道與胃的賁門鬆弛,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但現在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跟進食速度快、常去吃到飽餐廳、愛吃酸食、甜食、辣食或是高油脂食物,加上氣泡、咖啡因飲料等,以及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或是吃完宵夜倒頭就睡等因素有關,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 而胃食道逆流的不適症狀及併發症很多,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器官的疾病。歸納出常見5部位會發生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如下:1、腹部:胃酸逆流、常打嗝、腹脹氣、噁心想吐、消化不良。2、食道:經常受到胃酸刺激,食道黏膜易發炎紅腫,嚴重一點會食道糜爛,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3、胸部:胸口灼熱感(火燒心)、胸悶、胸痛、心悸,胸部彷彿有東西卡到壓到的感覺,經常有患者誤以為罹患心血管疾病。4、咽喉:夜晚因為胃酸分泌特別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睡覺時,胃酸易逆流刺激喉嚨造成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喉嚨痛、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患者常常習慣性反覆清喉嚨)。嚴重者甚至引發氣喘或肺炎。5、口腔:胃酸逆流至口腔,會溢酸水,也易致口腔酸苦、蛀牙、舌頭潰瘍、口臭。 要預防胃食道逆流,就需要從改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像是不要常常「吃到飽」,很多人愛吃buffet,一吃就要吃得很飽才「夠本」,這樣的飲食習慣對胃很不好,吃太飽容易胃食道逆流、不要吃宵夜、晚餐到睡覺,最好隔2~3小時以上,且少量多餐、不要暴飲暴食。另外,體重過重者要減肥,且不要穿太緊身的衣物;吃完飯,保持站姿或緩慢散步,幫助消化,飯後1小時再平躺,不要吃完東西就躺著;睡覺時,頭部墊高至少15~20公分,也有助於避免胃酸逆流。延伸閱讀: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法國研究: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還需進一步臨床實驗
法國研究人員指出,尼古丁可能可以保護人們避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打算進一步執行臨床實驗來研究這種物質是否能用來預防或治療這種致命疾病。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在巴黎一座頂尖醫院檢視343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以及139名染疫的輕症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法國總人口吸菸率約35%,這些患者中吸菸的人數很少。研究共同作者、內科專家阿穆拉(Zahir Amoura)說:「這些人中僅5%為吸菸者。」這項研究呼應了上個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類似研究,內容指出中國1000名感染者中12.6%為吸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這個數字遠低於中國總人口約占26%的經常吸菸人口。根據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Institut)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尚居(Jean-PierreChangeux),這項研究的理論在於,尼古丁能附著在細胞受體上,進而阻擋病毒進入細胞或擴散全身。研究人員正在等待法國衛生當局核准,以執行進一步臨床實驗。他們打算在一開始執行研究的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Pitie-Salpetriere)醫療人員身上黏貼尼古丁貼片,來看看尼古丁貼片是否能幫助他們避免染病。阿穆拉表示,他們也已申請要在住院患者和加護病房重症患者身上使用這些尼古丁貼片,看看能否減輕患者症狀。研究人員正在深入研究尼古丁是否有助預防體內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s),也就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快速過度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由於還須執行進一步研究,專家不建議民眾學習吸菸,或使用尼古丁貼片作為防疫措施。